家校合作的形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3:09

家校合作的形式篇1

关键词:家校合作;中小学;教育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社会的两大教育系统,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近些年,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的模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尝试,逐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但伴隨机制的始终不完善,家校双方责任和义务界定的模糊,加上现代家庭一系列新特征的出现、教育环境的不断复杂化,家校合作的传统模式面临诸多的挑战。

一、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形式多,实效低。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媒介和形式主要有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访、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通讯联系等。实际上,家校合作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仅限于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以及单方面的通讯联系,方式比较单一。同时,许多学校缺乏家校合作的整体计划,甚至没有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常规工作日程,往往是有了事情、有了需要、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才召开家长会,而且由于缺乏计划性,学校、年级、班级各个层面的家校合作也难以相互配合形成体系。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由于目的性不强、准备不足、隨意性较强等原因,收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2.被动多,互动少。家校合作应该是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在共同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但在实际活动中,老师对家长大都采取简单的灌输方法,老师讲家长听,单向交流过多、双向交流不够。比如说在家长会上,即便我们选择部分家长做了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但多数家长还是在被动地听。这样一来,由于缺乏有效的互动,预期的效果恐怕也难以达到。

3.关注多,参与少。家长关注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评价,关注孩子在学校的综合表现,关注与孩子学习直接相关的行为。现状是家长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不畅,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容易人云亦云,家长委员会不能发挥应有的职能和作用,家长开放日有计划无实施,一些大型活动和重要活动,学校在家长参与层面整体设计和落实不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几近空白,甚至缺乏必要的知情权。

4.义务多,权利少。家长作为社会公民,有权利参与学校教育,有义务支持学校教育,与学校形成交错互补、不可或缺的教育合作关系。事实上这种合作关系是约定俗成的,往往不能以家长的需求为转移,从家校合作的层面讲,绝大部分家长实际上处于劣势地位,他们会配合学校完成相应的义务,同时,享受的权利极其有限。部分学校和教师甚至不愿意家长介入学校教育。

5.依赖多,家教少。由于工作和其他原因,家长们或多或少地被迫减少了教育子女的时间和精力,孩子的教育问题完全依赖学校和老师,常常将本应属于自己的教育职能交给了学校,托给了老师。这种“家校关系”容易导致学校的强权,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意识,家长仅是教育的委托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

二、中小学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当前的家校合作模式在实际运用有它积极的作用,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需要,所以,如何在既有方式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整合新条件新技术新方法,建立家校合作的新模式迫在眉睫。

1.健全家校合作育人机制。继续完善教师家访制度,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校长接待日等活动,指导和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工作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掌握科学育人方法。在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的前提下,逐步把全体家长都纳入到学校管理的体系当中,确保家长委员会的自和建议权,学校积极开展家长委员会成员进校园活动,开设家长委员会办公室,邀请他们来校巡视、交流、找亮点、提建议,认真做好情况记录,通过家委会成员把学校有关信息及时传递到每位家长。在学校决策层面,不定期召集学校的校务委员会委员开会,传达学校工作状况,家校合力,一起讨论问题,听取多方的意见,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共同出谋划策。

2.不断增强学校的服务意识。学校要扩大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涵,细化服务要求,提高服务质量,为学生、家长和全体教师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支持学校工作的积极作用,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接受改进学校工作的合理建议。要尊重、信任家长,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3.拓宽全方位家校互动渠道。家校合作离不开良好的沟通。学校应在家校互动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积极构建立交桥式的沟通渠道。家长会是最好的互动交流平台。家长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学业水平汇报、开展专题讨论、展示学生学习成果、聘请专家作家庭教育报告、学生和家长联谊活动、邀请家长参观游览学校和一些教育基地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恰当方式。如采取一些新举措,在原有的班级家长会的基础上,对部分有共性问题的学生或学习普遍进步的学生等,分别召集相关学生及家长,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召开小型家长会,了解情况,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方案,相互借鉴,共同提高。还可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创建家校互动平台,实现多维互动,促进双方交流。

4.家访工作要扎实有效开展。学校要制定明确的家校联系制度,要求教师不断转变家访观念,明确每学年至少对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家访。让教师们普遍认识到家访是家庭与学校、家长与老师之间进行沟通、联系的一个最佳载体,更是班级有效开展各项活动的有利条件。在家访中发现学生和家庭的实际困难,彼此情感的交流、真诚的相待,群策群力解决其问题。

5.开展丰富的家长学校活动。为了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使家长更好地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家教水平,可开展各类讲座,对家长进行专业辅导。为了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了解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为了让家长走进课堂,促进学校、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还可邀请家长开展隨堂听课活动。为增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还可以邀请家长,利用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班会课等在学校各班开展“亲子教育”活动,缓解家长与孩子之间出现的一些矛盾,增进两代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为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家校合作的形式篇2

关键词:家校合作;农村;教育模式

一、家校合作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1.家校合作教育的目的

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正在飞速地向前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必然要进行改革,而“家校合作”正是适应了当下的发展状况。家校合作的目的是让学校和家庭在思想和目标上达成共识,以育人为原则,让未成年人在学习的过程中、生活的环境中和成长的道路上,都能够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

2.家校合作教育的意义

家校合作教育的意义在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为每个家庭教育子女的方式不同,价值观念也不同,因此,每个孩子在家庭中所培养的思维、品行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家长和学校双方对子女进行再教育,让学生在脱离了家庭之后接受学校的教育,正确地引导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才。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用学校的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相互配合,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家校合作还可以使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更有针对性,现在的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说还是不够紧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多数都是通过家长会来进行,而交谈的内容也以学习成绩为主,这就使学校和家长的联系相对比较疏

远,而家校合作则可以使教师更为清楚地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和

对待父母的态度,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家长也可以通过学校及时掌握孩子的动向,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的信息交流就会更为通畅,信息的传递也更有时效性。同时,家校合作还能够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加完善。

二、农村家校合作方式落后的原因

1.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观念落后

多数农村的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认为将孩子送入学校,教育就是学校的职责,他们只负责孩子的生活费供给以及日常生活的料理,可是,这种做法却让学校担负了过多的职责。每个学校都有问题学生,这种学生不仅让父母头疼,也让学校感受到了教学的压力,因为这些问题学生,一部分家长开始抱怨学校,将孩子的问题片面地推到了老师身上,他们不理解很多问题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家庭的影响。心理学早就提出了“对于一个人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格形成阶段,在于早期的家庭教育,而这一点是学校任何教育都无法给予的”。其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种观念早就已经形成了,只不过,对于农村的部分家长而言,他们受到长期的传统习惯的影响,而导致了现在的这种思想认知。

2.家校合作过于形式化,未能突出家长的主体作用

根据调查显示,现在家校合作的渠道过于单一,其主要形式就是召开家长会,而且主要是在考试之后召开,一种是学校组织的集体家长会形式,一种是以班级为单位召开的家长会。学校召开的家长会主要是学校领导发言,针对学生整体的学习状况为主总结的内容;班级召开的家长会则是以班主任为主要发言人,各任课教师辅助发言的形式,具体针对各位学生进行逐一评价。我们经过调查发现,后者家长会召开的形式虽然效果好于前者,可是,学生家长都没有具体参与到其中,有个别家长也是出于形式的发言,并没有和教师间有真正形式上的沟通,这种家长会的召开过于形式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现有的问题,反而使家长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只能将问题放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也让学生出现了逆反心理,不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没有达到家校合作的真正意义。

3.家校合作机制不完善,缺乏制度的约束

现在,各地对于家校合作的组织和监督机制并不完善,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也没有将家校合作列入学校的考核范围里,这使得家校合作组织者没有独立决策和规划的权利,导致其在实践的过程中没有发挥其具体作用,特别是在农村,学校和家长关注的重点始终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不到应用的提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在于我国现阶段针对家校合作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和规定,虽然有相关的政策,但是较为宏观,其指导性不强,开展的合作形式和效果未能发挥出政策的导向作用,因此,家校合作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农村家校合作的实践研究

1.针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转变其教育观念

针对学生家长的传统教育观念,学校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开展“家长学校”的教育培训,从而提高家长认知,以转变其教育观念为目的,使家长形成科学的教育方法。近年来,我校先后邀请了团中央知心姐姐、关工委家庭教育报告团等到校给学生家长做主题报告,鼓励其创建学习型家庭,为了孩子的学习,首先家长需要学习,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订阅学习资料,形成家庭和学校的整体配合,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进行合作教育,创建适合学生健康生活和成长的社会环境。

2.建立家长委员会,使家长发挥监督作用

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使家长在生活中对孩子起到督促和指导作用,这样就能够和学校形成有效的家校连教机构,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之中,根据不同的孩子制订切实可行的制度进行规范。针对家长委员会的形式可以根据分级的模式进行教育

监督,比如可以实行“学校家长委员会成员―年级家长委员会成员―班级家长委员会成员”,以分级管理的形式,来协助学校进行教育管理,对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要进行系统的培训,要求成员必须有责任心,将监督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定期与学校进行信息交流,以便于学校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这样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管理,是对家校合作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3.积极开展家校合作的活动,使家长参与到教育中

家校合作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学校要通过开展相关的活动来鼓励家长参与到教育中来,如,通过教师课外访百家、到村开家长会、电话访问、家长探访日等活动来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可以定期开展家长会或同一类型学生情况的小型家长会等,交流彼此对孩子学习的经验以及对孩子在学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教师要和家长之间进行有效地沟通,将学生在校期间的问题及时告知家长,同时,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参考家长给予的建议,以友好、尊重的态度来面对家长,在交流的过程中寻找最合适的教育方案,使学生家长乐于参与到家校合作中来。

本文从家校合作的目的和意义入手,研究了农村家校合作滞后的原因,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以家长和学校双方进行教育上的转变,希望能够对现今的农村家校合作有一定的帮助,从而创建出具有特色的农村家校合作体系。

参考文献:

[1]胡芳.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11(02).

[2]王崇念.浅谈农村中学中的合作教育[J].新课程:上,2011(06).

[3]梁伟国,李帆.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同盟者:山东省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的思考和探索[J].人民教育,2012(07).

[4]王开太,帖师民,施银芳.探索有效的家校合作之路[J].教育革新,2011(02).

[5]樊平军.家校互动:形式、内容及现实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0(11).

[6]漆力戈.换位思考:确保家校互动有效的良方[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01).

家校合作的形式篇3

一、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瓶颈

1.学校方面:理念出现偏差

这里的理念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的教育理念。

首先,一个学校的生存乃至发展都离不开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办学理念反映的是该学校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家校合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决定了学校对家校合作活动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组织管理热情和检查指导机制。在当前“唯分数论”大行其道的环境下,若学校的办学理念不进行创新改革,仅仅停留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的“人才”上,那么,学校和教师对家校合作的目的就会产生错误的理解,其合作效率也会大大降低,不但不能促进反而会阻碍家校合作活动的正常进行。

其次,教师的教育理念也是影响家校合作的关键因素。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担任的角色除教师本身外,还包括活动的推行人、指导者、咨询者、活动资源开发人、家长交流的对象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家校合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然而,部分教师在理念上的“重智轻德”、对家庭教育的不信任等都严重影响了家校合作的效果。这些结果的背后是家校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理念不正确、不一致,如何寻求共同的、合理的目标和理想是其中的关键。

2.家长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前,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家长能够积极主动提出要求的少之又少。家庭作为家校合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而家长又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家长的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那么,家庭教育必定是失败的,而家庭教育的失败又将导致家校合作产生断层。因此,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之融入科学的家校合作中,并让他们感受到家校合作所带来的孩子的成功,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家校合作是尤其重要的。

然而,有家长认为,只要学校需要,我愿意为学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学校的工作出谋划策,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做。显然,对于部分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和经济条件的家长,其缺乏参与家校合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本质不是意识及行动上的懈怠,而是没有一个适合的方式、渠道来表达。

3.合作手段:缺乏有效方式

目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有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电话交流等。家长会是学校召集学生家长参加的会议,目的是互通信息,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它是一种会议形式的家校合作,一般在每学期的期末开展。家长学校是指向家长传授教养子女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学校,目的在于宣传家庭教养知识和方法,帮助家长掌握抚养、培养、教养子女的知识和技能。家访和电话交流大多是学生在校出现了问题才进行沟通联系。显然,无论是家长会、家长学校,还是家访、电话交流,这些合作方式都是单向的,都是由学校方面主导、主动发起的,学生家长则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做一名“忠实”的倾听者,而且会因时间短暂,话题仅局限于学生成绩及所犯错误,并未能够进一步谈及培养发展。目前家校合作方式的局限、单向性,以及具体操作的流于形式,使得合作并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因此,追求合作的实效性,寻求科学、合理的家校合作方式是当前家校合作的重要任务。

二、家长委员会――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重要方式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中由家长代表组成的一种群众性教育合作组织。其一方面代表家长,反映家长和社会的要求,协助并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这一组织协助做好家长工作,对家长的子女教育工作进行帮助和指导。家长委员会与家校合作中的其他各种方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家长委员会是一个由家长代表组成的组织体,它代表的是大部分家长的意见,道出的是家长真实准确的心声。有了这样的一个渠道,家长能够平等地以教育者、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到学校的事务当中来,促使家校合作常态化,并且家长与教师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沟通交流。这样的优势是家长会、家访等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1.建立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要求

当前,从学校这一角度来看,管理主体范围上还比较狭窄,仅局限于校长和领导班子,学校的大事主要是由校长来决定。但如果校长及领导班子在知识、能力、信息等方面有所欠缺,就可能造成学校的决策失误。现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怎样让学校工作建立在信息广泛收集和管理之上,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我们认为,应扩大学校的管理主体,不仅要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还要把家长作为学校管理主体纳入进来,形成一个多元管理主体管理学校的氛围。很明显,现今的“5+2=0”的现象已经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严重脱节已经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其次,从家长角度来看,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不希望被排斥在学校围墙外面,他们希望能够成为学校管理主体中的一员,希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够有效结合来实施。因此,一批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学校管理的家长,期望在子女教育、学校发展等方面能够得到更多的话语权。

最新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中小学要建立家长委员会。民主管理是学校管理构成的一个基本方面,是学校管理体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它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应该具有的地位。但是,要真正使民主管理的这种地位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得到落实,充分地发挥民主管理的作用,还必须找到一种能够体现它的这种地位的组织形式。家长委员会是从属于学校管理的组织机构,因此,家长代表能够以平等的学校管理者、教育者身份参与到校园民主管理中来。伴随着社会对学校管理方式转变的要求,中小学应建立家长委员会,它是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途径,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的保证,是现代学校民主管理的要求。

2.有助于保障家庭教育权的实施

劳凯声认为,国家教育权和社会教育权在不同的教

育领域里力量消长会有很大的不同。在具体学校组织的举办和运作上,社会利益群体将会获得主导权,国家在这方面的教育权行使将会被削弱,其行使模式也会逐渐转向对社会教育主体授权,交由社会利益群体或者个人具体实施,尤其在个人实施社会教育权方面会获得重大进展,从而形成群体教育与个人化教育相结合的多元化社会教育权行使体系。显然,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儿童的教育是父母与国家共同的权力和责任,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儿童最大利益的实现。对我国而言,整体上还缺乏对父母教育权,特别是父母对学校教育参与权的认可。目前,父母教育权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内容上还欠缺法律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我们从观念上已打破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分离的观念,需要的不仅是法律制度上的认可,更需要一种合法、合理的形式,使父母通过家长委员会组织这一合法的形式行使其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决策、管理权利。家长委员会拥有自己的章程,由家长代表组成,通过这样的一个组织群体,家长的家庭教育权才能够有效实施,他们才能够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中来。

3.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与经验分享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中流砥柱的这一代面临的是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生活节奏相比以前更为快速和紧凑,加之人际关系的越发淡漠,家长与家长之间几乎没有机会进行教育孩子的经验交流。因此,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家庭教育方式,许多没有意见的家长也只会随大流,强压自己的孩子参加奥数班、假期特长班等等。这一系列的社会家庭教育现象虽然引起了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而且媒体也曾多次报道负面新闻,但是却屡禁不止,还愈演愈烈,因此,社会把矛头指向了考试制度。但究其根本,笔者认为,家长的教育理念才是要害所在。家长委员会对于家长来说,得到的不仅有来自学校方面的专业性指导,还有来自家长之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这有利于家长提高自身教育子女的水平和能力,也给了家长一个教育孩子的参考和借鉴。其他家校合作的方式都难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4.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支持学校发展

学生的家长来自不同领域的不同行业,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专业学识、不一样的社会资源,无疑对于学校的发展是有很大益处的。但凡成立一个家长委员会,其委员都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能够代表家长们的意见。不仅要有较高层次的干部、经理等,还要有普通劳动者的代表;不仅要有出点子的人物,也要有干实事的人物,要求形成最佳组合,发挥整体效能。家长队伍中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开采,借以支持学校的发展。比如,让做律师的家长向学生讲预防青少年犯罪和自我保护的知识;请做心理医生的家长讲身心健康的养成和如何抗抑郁情绪等等。还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争取一些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创设良好的平台,让学生体验生活,动手实践。不仅学校应该主动,家长也应该通过家长委员会适时召开会议,结合自身优势条件,主动整合社会有利教育资源,支持学校发展。

三、家长委员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最近,有多篇报道指出家长委员会已经成了学校乱收费的“白手套”,成为了代替学校乱收费的组织。而且我们的家长委员会没有保障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得到落实的功能。因此,学校的任何决策都不需要得到家长委员会的批准后执行,而且家长委员会中的家长代表大都是那些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带“长”字头的人员组成,他们不能反映广大家长对学校管理的要求。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中出现的“家长委员会”,或有形无实,或远离真正的学校管理事务。部分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是建立起来了,但其在职能履行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如:家长委员会难以保障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家长的意见对于学校来讲可采纳可不采纳;家长委员会的家长代表并未真正“代表”家长们的意见;家长委员会形同虚设等等。这些问题使得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并未能够发挥出来。

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学校和家长两者对家长委员会作用的认识尚缺乏深入而全面的理解,学校和家长往往仅把家长委员会当作一种摆设或为了某方面的需要,功利性地利用一下,因此,导致家长委员会流于形式。二是目前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本身建设尚存在着先天的不足。既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机构,又缺乏权威性。三是虽然教育部门认识到其重要性,但是明文提及成立家长委员会的法规还是比较少的,即使提到了家长委员会,对其规定也不够全面,目前还没有法规明确规定家长委员会成立的条件及权利与义务等。

家校合作的形式篇4

如何在特大规模学校里实现循天理而作、依法理而治、合情理而为呢?这就必须引入教育治理理念。“多元、民主、合作、互动”是教育治理的核心理念和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词。中山市第一中学近两年积极探索教育公共治理与教育服务有机结合的管理形态,以治理理论中的“多元、民主、合作、互动”为核心,在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机制体制上做了多方面的尝试。

一、管理主体多元化:“解脱”但不“推脱”

中山市第一中学是一所百年名校。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先后三次扩大规模,并迁址重建扩建。目前,学校有138个教学班,其中初中部48个教学班,高中部9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500多人,在职教职工600余人,是中山市同一校区在校师生人数最多的学校。这样一所特大规模学校,若用传统的理念和方式来管理,校长必然不堪其忙,情感管理流于粗放,极有可能使学校由“学堂”变成“工厂”。那么,如何让校长从繁杂的管理中“解脱”出来呢?笔者以为,只有充分发挥学校每一个中层干部和教职员工的作用,以“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多元化治理格局,才能真正破解管理难题。

(一)构建行行专职专能的多元管理架构。“多元管理”首先表现在学校的管理架构上,就是充分发挥年级部行政管理的作用,让教学、学生处等部门解脱出来,着重在专业引领上下功夫。随着规模的扩张,传统的“校长――各处室――年级――班级”四级管理体系已经无法适应要求,学校于是创设了年级部这样一个管理层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年级部隶属于处室的管理,处室既承担行政管理的职能,又要发挥专业引领作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应对了规模扩张带来的难题,但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加上年级部和处室因工作不协同等情况,矛盾不断升级。为此,学校大胆推行年级部管理制改革。这意味着年级部与处室是并列合作的关系,副校长双向分管年级部和处室,年级部重在行政管理,集本年级教育教学、师生管理、后勤党支部工作于一身,处室重在专业引领,通过学科组、班主任队伍建设,对年级部教育教学进行整体规划。这一管理形式将校长和处室中层的压力分解到各年级部,既有利于调动各年级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提升师生关注度。

(二)搭建人人各显其能的多元管理平台。“多元管理”的另一个表现是让教师、学生、家长、校友都参与到管理中来,让他们成为学校的主人,真正通过参与管理,做到人人当好自己的“官”。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校委会、家委会、校友会、教师组织、学生自治组织等团体,组织引导师生家长校友参与学校管理,搭建起社会性、开放性、共融性的建校、治校、理事平台。大到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小到宿舍、饭堂的管理,从教学改革的推进到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学校都充分做到让师生、家长、校友参与其中,不断推进社会化管理,通过学生自主管理提高治理效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治理方式民主化:“放权”与“制衡”并重

“放权”是为了学校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为了学校的各项管理更加规范有序,从而让学校走上现代学校治理之路。中山市第一中学在人权、财权和物权方面,都尽量做到“放权”与“制衡”并重,让行政人员、教职工充分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同时完善制度,让权力得到“制衡”,以便让学校在充分民主的氛围中实现内涵发展。

(一)“放权”,让治理更加民主。比如,学校日常管理会充分发挥行政中层的作用。学校行政事务重大事项是在充分调研与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校领导酝酿提议,由校长召集并主持校长办公会审议,经集体讨论,由与会成员集体做出决定。学校的重大事务不由校长一人决定,校领导班子包括中层干部都要参与表决,并对自己的表决负责。学校行政会议分为校级行政会议和分线行政会议。校级行政会议着重研究学校工作计划和中层以上干部学习培训,分线行政会议着重处理教育教学和后勤工作等具体问题。

涉及到人权、财权和物权的诸多行政事务,校长充分放权给各级行政,学校则充分放权给教职工。比如,涉及到学校章程制定及修订、学校发展规划等关系学校发展和教职工权益的重大问题,学校都会经教代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审定学校重大方针政策的作用。涉及师生评价、财务预算等其他重要事务,学校会让教职工代表甚至是家长代表、校友代表充分参与其中。2013年学校成为“2014年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优质生源基地”,并获得2014年清华大学自主选拔“新百年领军计划”推荐资格。为了将此次遴选工作做到公平公正最大化、公开最大化,学校邀请了教育界、媒体界、法律界以及家长、清华校友代表共7人组成“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候选人”推荐评审团,对具有申报资格的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综合测评,择优推荐。又如,学校选拔骨干教师成立学术与师德委员会,负责教师职称初评、学术交流、课程建设等工作。大范围的“放权”,既提高了治理效率和民主决策水平,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师生,乃至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提升了公众对学校的满意度。

(二)“制衡”,让治理更加规范。行政事务和部分财权、人权事务下放给行政、教职工代表,为了让“权”用在刀刃上,学校也采取了一些“制衡”措施。比如,行政中层要定期汇报各项工作,学期前要制订计划、学期中要检查计划完成情况,学期末要进行工作总结及展示,涉及到财务、人事、评优推选等各方面的工作,学校会通过公告栏和校园网等途径对外公开,接受师生、社会各界的监督。制度保障下的学校治理,更加规范、科学,成效显著。三、学习形式合作化:变“独角戏”为“大合唱”

当今社会合作比竞争更重要,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团队建设不仅能让每一位成员都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对成员自身的专业成长、对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过去几年来,在推行教育治理的进程中,笔者一直在探索建立参与、分享式的学习型团队。

(一)合作,形成管理合力。基于行政管理高效便捷的管理型学习团队建设,主要是指以年级部主任为核心的年级管理团队和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学生成长指导团队。年级管理团队实行主任负责制,在年级部主任的领导下,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分管本年级德育、教学、党务等工作,年级管理团队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承担本年级的管理事务;学生成长指导团队围绕班级管理展开,以班主任为核心,科任教师共同参与。

(二)合作,促成抱团发展。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术型学习团队建设,指以教学研究为核心的学科组团队和以日常备课为核心的备课组团队,还有以教学改革探索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研究实践团队。学科组团队着重课堂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通过课堂展示、听评课、教研等形式,达到提升课堂效率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备课组团队着眼于日常教学常规,通过日常备课、研课的形式,让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教学改革研究实践团队是在学校的积极引导下,由教师自发组建的围绕教学改革某一方面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的团队。过去两年,学校鼓励各年级部、学科组、备课组、班级和参与教改的教师群,以团队的形式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并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也以学习型团队的评价方式鼓励教师申报学习型团队,并通过宣传报道等形式构建合作共赢的团队文化。

(三)合作,熔铸学校文化。在学生群体中,学习型团队建设同样重要。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完全中学,分初中部、高中部。其中初中部自2012年以来就开始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打破“排排坐”的固定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三五成群的小组合作形式。三年来,课堂上的小组互助文化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每一位学生,并深受学生家长的欢迎。高中部学生在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中,也逐渐形成了自主合作的文化氛围。除课堂积极打造小组互助团队文化外,学校也积极引导学生建设以宿舍为单位的学生成长生活团队,通过宿舍雅文化构建团队建设的氛围,通过文明宿舍评比等多种形式,让合作互助的成长理念和携手共进的文化深入人心。

四、交流互动常态化,变“一言堂”为“众议院”

广开言路,让互动常态化是构建现代学校管理机制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互动”主要反映在学校与五个“群体”之间,即教师群、学生群、家长群、校友群、社会群。目前,学校主要通过座谈会、校网、邮箱、开放日等方式和五个群体加强互动。

(一)常态化的民意收纳机制,让师生为学校走向善治发出好声音。教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建议和反馈意见非常重要。在日常管理中,学校除让教职员工承担一部分管理工作外,每年都会组织多场教职工座谈会和退休教师座谈会听取老师们的建议和意见,同时教师可随时通过面谈、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学校管理层建言献策。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为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校长和后勤部门开通了信箱,学生可随时通过信件的形式表达各种诉求或建议。学生权益部参与学生食堂的管理,每月会以回音壁的形式征求学生意见,并将意见反馈给主管后勤的副校长。

家校合作的形式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运行机制;

办学联合体2006年以来,我国职教领域校企合作从模式研究与实践进入到了机制体制探索阶段,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必然催生新的机制体制,因为未能形成长效运行机制的校企合作模式生命力也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是目前我国职教领域校企合作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问题,也是校企合作能否持续高效的关键问题。

一、国内外职教领域校企合作模式比较研究

(一)我国侧重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方面鲜有突破。

教育部自2006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引导高职教育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实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众多高职学院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取得了多样性的成果,为校企合作机制体制改革打下了基础。各高职院校研究与实践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类型有四种。

1.普遍模式。

教育部推行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使得各高职院校建立了校企合作的普遍模式,即以专业为建设主体实施的最基本的模式:通过设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促使行业、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这种松散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往往表现为行业企业人士以个人身份参与专业建设,学校主动、企业(或企业人员)被动、随意性大,往往每年开1~2次会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简单的探讨,很难深入到具体的课程改革等实践活动中,无法建立长期、稳定和深入的合作关系,难以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2.“订单”模式。

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由校企双方共同选拔学生,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等的校企合作模式。这是一种较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实施合作的校企双方往往有长期合作的基础,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较高,比较成功的案例有轨道交通行业企业与铁路高职院校的合作,但是在深层次的课程改革和兼职教师聘用等方面也鲜有可示范的案例。

3.顶岗实习模式。

工学交替、半工半读都是典型的顶岗实习模式。学生分批、分期在校学习课程,到企业进行技能训练。这种模式,曾因为有学校向电子、机械制造等行业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的现象,而备受社会争议,也难以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4.引企入校模式。

将企业生产车间建在校园内,既可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又可解决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校企共享资源,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产学研”相结合。这种模式,吸引企业加入教育的往往是学校能提供成本低廉的建厂条件,其以盈利为目标,而学校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两者目标相异,如果没有机制体制作为保障,难以形成校企深度合作。

(二)国外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体制。

发达国家完善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是以各级政府推行的教育机制体制作为保障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这两种成功运作的校企合作模式高效且持久,都因为是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如影随形,相互支撑,形成了政校行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1.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二战后,德国政府遵循“需求驱动”而非“供给驱动”的规律,发挥强有力的引导作用,构建了“双元制”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以法律法规为保障,充分发挥了行业协会的作用,德国企业非常积极地向行业协会申请双元制实习工厂的资格,约有40%的企业能获此资格,使得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实习的双元教学模式得到实现。“双元制”教育模式,学生入校前已与实习工厂签定就业协议,类似我国的订单培养,究其校企合作内涵,涵括了我国“普通模式”“订单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的优点,解决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专兼结构的师资队伍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难题,实为一种成功的政校行企合作模式。

2.新加坡“教学工厂”教育模式。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改良而得。顾名思义,“教学工厂”将实习工厂搬至学校,与我国的“引企入校模式”不同的是:“教学工厂”的设备与技术虽然由企业提供,但不是以生产和赢利为目的,而是以教学为目的,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实习的双元教学模式都在学校实现,学生通过完成教学工厂的项目提高职业能力,除此之外,学生毕业前夕在企业实习三个月,为学生进入企业工作作进一步准备。“教学工厂”教育模式的成功,前期有赖于新加坡政府的支持,后期则是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企业的充分信任,使得校企合作关系健康发展,形成了长效运行机制。

3.政府引导并制定相关法律,形成了基于行业协会制度下的长效运行体制。

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中,德国政府为行、校、企和学生四方提供了法律保护,各级政府以联邦德国“职业教育法”为基础,对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各个环节设立了近四百种法律法规和培训条例,严格的法律制度使得国家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充分投入到职业教育的行列中,办学条件到位,配套措施和配套机构齐备,合作关系责、权、利分明,在国家法律的保障下,“双元制”才得以实施发展。

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制度在欧美发达国家,受到法律保护和约束,在政府的引导下,其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而非独立的企业合作,避免了单个企业投入而导致的不公平现象,校企合作关系非常规范,形成了基于行业协会制度下的长效运行体制与机制。如德国“双元制”学生学习完毕后,参加行业协会组织实施的结业考试,考取资格证书即可获得就业机会,90%以上的高就业率使得职业教育在德国可以吸引优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生源,职业教育得以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对政校行企合作机制体制的研究与实践已经远远走在我国的前面,各级政府通过制定法律和管理条例,规范校企合作关系,推动校企合作机制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二、我国职教领域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体制现状探索

国内高职院校在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方面,举步维艰,但也做了多种尝试,通过政校企合作共建办学联合体,推进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体制改革就是一种新的探索。下表列举了国内三所高职院校“探索政校企合作共建办学联合体”案例。

从中可以看到:

(1)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学校为主体的办学联合体,三者之间建立起相互依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构建长效的政校企合作机制的可行之路。

(2)目前的政校企合作,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和寻求上级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在财政上给予一定支持。

(3)合作案例实施时间较短,机制运作不成熟,合作成效暂时难以显现。

(4)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未形成成熟的行业协会制度,基于行业协会制度下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体制的建立尚未具备条件。政校企未能得到地方性法规保障,可能随着政、校、企三方领导层理念的变动,校企合作机制难以长效。

三、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体制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目前国内校企合作在模式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整体层次不高,缺乏地方法规性的制度保障,大中型企业参与积极性低。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才能变企业被动合作为主动需求。主要难点在于:认识是否到位、政策是否有保障和方法是否科学。

1.认识层面:政校是否能坚定改革的决心。

在政府和学校层面,虽然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了校企合作工作的重要性,各高职院校成立了校企合作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安排了专项资金,但是遇到关键问题和困难,还是会搪塞退缩,改革往往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在企业方面,尽管有一些具有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主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但是必须看到绝大多数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政府推动、学校主动、人情关照下仍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致使校企合作带有明显的短期性、人情化和功利性等特征。改革从不缺乏热情,但往往缺乏决心和耐心,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改革,政府和学校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决心,有克服难关的智慧,有很高的运行效率,只有这样,校企才能有长久的合作可能,企业才能获取长久的利益。

2.政策方面:政校企三方如何加强制度保障建设。

近年来,国家虽然特别重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体制的构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进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但这些宏观政策仅具方向性与指导性,没有具体明晰政、校、企的责、权、利,各地政府也没有制定可实施的地方性法规,特别是缺乏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奖励与惩戒机制,使得政策法规缺乏可操作性,甚至成为一纸空文,形成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几乎没有可能。

一方面,国家正在通过修订完善《职业教育法》,立法明责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制定操作性强的地方法规,引导校企构建深度的合作关系。如广州市2010年获国家批准“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通过此改革项目,制定《广州市促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条例》,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以校企合作办学为机制,实现特色鲜明、面向广泛、内涵丰富的深度校企合作。希望该“条例”的出台,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该地区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解决“制度保障缺失”的问题。

3.方法层面:如何才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办学联合体模式。

近年来,理事会制度常被高职院校运作为一种比较独立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模式,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将政府、行业企业和学院有机联系起来。是否能建立科学的办学联合体模式,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第一,目前,我国尚未有相关法规条例对政校企办学联合体(如:合作学院)理事会的法律地位、功能和地位做出明确的规定,理事会形式怎样才能明晰政、校、企三者的责、权、利,怎样才能保证办学联合体是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最高目标,而不是以盈利为最高目标。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选择在区域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具有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的企业为战略合作伙伴,既可有助于办学联合体的成功运作,又可增强改革成果的示范和推广作用。

第三,办学联合体理事会是在各高职院校(群)的管理下建立和运行的,与各校二级管理机构――“教学系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须处理好办学联合体与各校二级“教学系部”的关系,也必须处理好办学联合体与各高职院校(群)的关系。

家校合作的形式篇6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巨大变化对农民家庭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就包括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影响。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农村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村青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农村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着农村和国家发展的未来。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家校合作是密切二者关系的重要形式,是家庭和学校两个社会组织的合作。如今,家校合作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问题。从我国已有关于家校合作的研究来看,多是研究中小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研究职业学校和家庭合作的非常少。那么,农村职业学校中家校合作的现状如何?学校在其中应有怎样的作为呢?

 

一、农村家校“两张皮”,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人的教育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联系。其中,良好的学校教育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良好的家庭教育有赖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离开任何一方的教育都是不完整的,都无法培养具有完整生命的大写的人。然而,现实社会中的农村职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彼此脱节,存在着严重的“两张皮”现象。

 

(一)农村职业教育一边倒,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现在,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奔赴城市寻求工作。这些农村劳动力在发生角色转变、改变生存方式的同时也使得社会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他们的子女有很大一部分留在了农村,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对这些孩子来说,来自父母一方的教育变得越来越缺乏,对来自父母的爱的渴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虽然这些孩子的身边还有爷爷奶奶等祖父辈,但祖父辈们多是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很少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

 

即使想关注,也是有心而无力。有些职业学校学生的父母虽然留在家乡,留在孩子的身边,但是他们要么因为农事或工作过于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要么认为教育完全是学校的事情,教育的责任完全应由学校一方承担,家长没有任何责任。而且,由于许多农村孩子的家长自身学历偏低,知识文化水平有限,他们只关注子女的成绩,而不关注子女的学习过程,只关注子女成绩册上的评语,而不关注子女的内心世界和动态发展。许多农村学生因为学业成绩较差考不上高中或大学才选择就读职业学校或职业学院。有的家长对其子女的学习已经心灰意冷,采取了放任不管的态度。许多学生因为这些原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被家长漠视,也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

 

(二)职业学校认识有偏颇,避开家庭谈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建设农村和为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的经营管理、技术人员的教育。它以“农”为本,服务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1]。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仍有许多职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和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就是拼命学习,掌握技能,离开农村。在许多人看来,只有那些“问题学生”或“学习困难学生”才会就读职业学校。于是,学校教师即使联系学生家长,也只是谈学业成绩,谈如何帮助孩子就业,而很少交流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健康问题。

 

尽管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但农村职业学校大班教学的现象屡见不鲜。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负担猛增。他们疲于应付备课、上课,只知向学生教授职业技能,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如何和学生的家长建立起联系、如何和他们建立互动与合作机制,也严重缺乏沟通的有效渠道。而且,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农村学生的家长素质不高,文化水平较低,不懂教育规律,根本没有能力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三)合作虽有但杂乱,成效微弱待提高

 

沟通是合作的前提。没有沟通,就无法实现合作。目前,农村职业学校家校沟通的方式过于单一,大多限于家访、开家长会、电话联系等形式。即使是这些形式,也是收效甚微。多数农村职业学校家访的对象和次数极为有限,多是针对问题突出的学生或经济非常贫困的学生。

 

许多农村职业学校开家长会多是限于开学初,即新生入校之初。有的根本没有开过家长会。而且,出席家长会的多是学生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有时,一些三四岁的幼儿也会被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到家长会上。家长会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无法实现教育的预期。即使是电话联系,也变成了可有可无,简单交谈之后便匆匆结束。许多时候,双方都不知所云。

 

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的合作缺乏计划性和整体性,没有形成一个有效而科学的学校、专业、班级、个人、家庭的合作体系。家校合作的时间不连贯,内容也缺乏整体性和一致性。在极为有限的家校合作里,学校一方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学生家庭一方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这种合作是单向的,而没有双向沟通和互动,也就是说,与其说是合作,还不如说是填鸭式传达。合作的话语权被学校一方牢牢掌控着。对于合作的时间、形式、内容等,一味从学校和教师的需求出发,而没有考虑学生家长的内心需求和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

 

二、引导农村家庭教育,职业学校大有可为

 

面对农村家庭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弱化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张皮”的问题,作为拥有知识优势、环境优势以及传播优势的学校,有责任认真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成功的家校关系、教师和家长关系所带来的正面效果主要有十大方面:提高学生学业/智力/协作/阅读的成就;使学生更健康愉快;提高上课出席率;改善家长和学生对课堂气氛的观感;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更积极;学生更愿意去做功课;增加家长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提高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愿望;家长对教师更满意;更有效处理扰乱行为,加强有特殊需要学生的能力[2]。要实现这些效果,职业学校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有所作为,必须成为家校合作的引导者。

 

(一)转变观念,平等对待,营造教育环境

 

态度决定成败,观念引导态度。作为职业学校的领导层抑或是普通教师,应通过学习加强对自身素质的提升,转变过去的教育观念,积极树立平等意识,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家长,并与家长进行换位思考,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努力营造平等、尊重、互动的教育环境。要知道,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家校合作的效果和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在良性教育环境里,家校双方开诚布公,真诚合作。相反,双方的心理间隙会南辕北辙,越拉越大。

 

例如,当学生家长到学校找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询问学生情况时,学校一方应尽量把谈话场所安排在人员相对较少的地方,尽量避免因为人多而给家长造成的心理压力,尽量缩短学校和家长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灵活安排谈话场地,即使在教室里也应该考虑桌椅的摆放和教师所站或坐的位置。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说的话就是“圣旨”的家长会模式应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学校一方必须明确,学校领导(或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伙伴关系、合作关系,其合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促成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科学定位,积极引导,开展深入合作

 

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达到不教,每一位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都应该积极设计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目前的教育改革、社会现实、个人成长等因素要求教师不能停留在教书的层面,而应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而且,由于家校合作在整个教育中的特殊性,教师应把家校合作、家庭教育以及农村家长心理特点等纳入到自己专业发展规划的考虑范畴之中,明确自己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家校合作中的位置和应发挥的作用。针对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和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应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加强对农村学生的成长问题研究,通过研讨会、专题讲座、读书会、经验交流等形式丰富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内的知识,提升其与家长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丰富其专业素养。只有这样,农村职业教育的家校合作才能深入,农村家庭教育的局面才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三)双向互动,加强教育,建设家长学校

 

家校合作对农村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家校合作的形式理应双向互动,努力营造融洽的沟通气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互相配合、相互信任、互为支持、共同促进,其中学校教育应处于主导地位[3]。虽然一些地方的职业学校开办了家长学校,但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实质意义,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家长学校,应该配备专职教师,设定固定的教学场所。在职业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定,根据农村学生家长的需求和心理特点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方法,并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当然,农村家长学校并不一定就局限在农村职业学校的校园之中,也可以进村入院,或是在村镇集散地建立咨询点,把对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对家长的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农村学生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开展家庭教育的方法。应该让学生家长明白,家长参与教育对子女有以下影响:学习成绩提高;自信心增强;逃学率减少;

 

孩子和家长对班级以及学校气候达成共识;拥有积极的意识和行为;更愿意做家庭作业;孩子和父母共处的时间增加;孩子有了更高的学业期望[4]。根据农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可以开展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讲座,或是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咨询服务。面对成熟的、有着良好思维逻辑和判断能力成人学习者,学校完全可以打破旧有枯燥框架的束缚,采用讨论、座谈等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5]。

 

至于教学内容,应该尽量少讲授纯理论的知识,而应既有理论更有实际,要着眼于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发生的矛盾和存在的问题,做到深入浅出。而且,要在农村家长学校中着力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对于农村家长委员会委员的选举,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家长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认真考虑家长委员会委员的人员构成,使之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活动能力及号召能力。农村职业学校校要紧密依靠家长委员会联系每一位学生家长,给予家长委员会参与教育的充分权利,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功效。

 

(四)亲情渗透,满足需求,营造爱的氛围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工作,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与之伴随的教育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对此,农村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认真分析和解决农村教育的新问题,有责任认真分析在农村儿童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道德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不难发现,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因素的严重缺失,即爱的缺失尤其是父母之爱。在农村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多,沟通越来越少。因此,农村职业学校应积极扮演爱的使者,或是充当孩子和父母之间爱的桥梁,利用一切有利时机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亲子活动,积极搭建“一天一日记”、“一周一电话”、“一月一书信”等饱含浓浓亲情的爱的平台,不断滋养农村孩子和其父母的心灵成长。

 

为了进一步提升亲子活动的成效和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可以针对农村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家庭教育的特点成立亲子活动中心。亲子活动中心负责各种家校合作活动的筹划工作,如家长开放日、家校联谊活动、家长教育、亲子游戏等,以培养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为家校合作创设良好的心理情感基础,从而有效避免相互间的抵触、敌对情绪[6]。亲子活动中心和家长学校彼此互补。二者都是为了更好地融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利于将家长集中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五)联系生活,挖掘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对于农村职业学校一方来说,由于掌握着较为明显的教育资源,其在家校合作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一边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教育,一边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正是因为学生是紧密联系着家长和教师这两个教育群体的中间力量,所以教师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做好家长一方的教育工作,更要做好学生一方的教育工作。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既要像师长一样教授学生学科知识、为人处事的道理等,更应像朋友一样彼此尊重,真诚沟通。对于有着特殊家庭问题的农村学生,教师应格外照顾和关心,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更要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

 

面对广博的农村职业教育天地,要积极挖掘教育资源,创设形式多样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断实践“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在家访的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或是走过场,而应有计划地走访每一位学生家庭,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联系学生家长,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解决家庭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农村留守学生,学校可以综合家长委员会、村委会等教育力量加大对农村学生的监管力度和教育力度,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六)提升成效,注意反馈,构建评价体系

 

在对农村家庭教育有着重要引导作用的家校合作过程中,有效而及时的反馈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着合作的效果。反馈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只有及时反馈,家校合作双方才能准确获悉彼此的信息,才能更好地互通有无、实现预期目的。在反馈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及时传达学生在学校学习时的信息,可以深入了解家长的内心需求,及时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差异,家校双方可以及时调整合作内容、合作方式以及合作手段等,及时弥补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不足。而且,有效而及时的反馈能够保持学校和家长持续合作的积极性,创设最佳的合作环境。除了反馈之外,构建完善而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体系中,教育行政部门、农村职业学校、家长以及社会都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对于学校这方来说,可以参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家校合作的成效,科学评价每一位参与家校合作的教师。此外,学校还可以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学校在农村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力。

家校合作的形式篇7

一、家校合作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构成当今教育的三大主要体系,在教育中各自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三者各有侧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重要转变,实行家庭、学校合作的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很好地培养年轻一代,而且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生活,使家长和家庭的道德面貌日趋完美,对形成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实施家校合作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是教育规律的需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不足,如果二者能够巧妙结合,就能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教育发展。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要场所,父母与子女之问的血缘关系,其天然的亲子之情是无可比拟的,但家庭教育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个人意志,在教育孩子身上往往缺乏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机构,是促使青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专门场所,但同家庭教育的连续性相比,学校教育具有阶段性的特点,而且学校教育内容的稳定性、系统性一般不能因人而异、随意更换。

青少年教育是家长和教师共同的职责,虽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期望、要求以及教育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它们也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但总的来说,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教育对象也是一致的,因此,只要家校合作就能充分发挥两方面教育的优势,取长补短,就能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

其次,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是历史发展的需求。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古代社会,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家庭的生产和经济功能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家长对其家庭成员的劳动和劳动产品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其中也包含着对子女教育的支配和控制。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发展带来了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家庭不再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逐渐变为经济共同体和消费单位。生产的社会化、工业化,促使学校尤其是公共教育取代了父母相当部分的教育权利。在现代社会中,孩子的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担负起使命,用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局限,这样就能促使家庭和学校形成教育合力,相得益彰,携手并进。

再次,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是以人为本的需求。以人为本,就是要遵照孩子的发展特点,顺乎孩子的兴趣特长,做到人人都成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能依靠学校和家庭的合作。今天的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的急剧变化也影响家庭结构的变化,在核心家庭中,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成为家长。而这些家长,有些自己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有些缺乏必要的教育知识。为了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学校的家长教育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既帮助家长解决教育资源的缺失,又给孩子们以心灵上的安慰,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二、现阶段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家校合作方面的探索实践,把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受学校方面、家庭方面、社会文化方面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家校合作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家校合作观念、合作形式、合作途径、合作体制等方面。我国家校合作活动还处于探索阶段和初级阶段,由于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不同,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所抱态度不同,也由于教师和家长缺少必要的联系与心理沟通,学校和家庭教育存在着种种不协调的局面。具体来说,在目前家校合作关系中,偏重的是层次较低、时效性较短、单向的或者说比较简易的家校合作关系。在活动形式上比较单一,常以家长会为主,以集体活动为主;在活动内容上局限性比较大,常以学习为主、以家长陪读为主;在合作效果上表现为频率较小、程度较低。这就急需要双方在以后的合作中加强沟通,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强化各自责任。

在家校合作的制度保障方面,虽然我们国家也颁布了一些政策和方针,但这些仅仅停留在规章层面,还未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同时这些规章又都是宏观的、倡导性的,缺乏责权的划分,缺乏强制性和可操作性。

三、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家校合作,家长要在明确自己职责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家长有义务照顾子女的身体,保证子女身体的健康和安全,为孩子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家长应当关心子女的心理状况,保证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家长有责任对子女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支持。这就要求家长在给予子女教育机会的同时,有必要对学校的工作作出积极的反应。家庭的基本工作主要包括关心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支持学校的工作。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除了各自的职责外,关键要靠双方双向的合作。一是探索实施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如家长会、个别家长见面、学校开放日、亲子活动、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节庆活动等等。二是探索实施家长参与学校教学,如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优秀企业家的励志报告、成功人士的演讲、家长参与评估学校课程、教师教学等等。三是要探索实施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如家长委员会、学校领导接待日、问卷调查、意见箱等等。四是要探索实施家长主动为学校服务意识,如募捐集资、志愿义工等等。学校要给家长以教育、培训、配合、参与的机会。学校联络家长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利用墙报、班报、校报、便条、联系卡等载体定期不定期地开辟家长园地,一方面将班级的情况和动态让家长了解,另一方面积极吸纳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家校合作的形式篇8

【关键词】家校合作;高效课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五维模式

有关家校合作的探究,花样繁多,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着实令人羡慕的、仰望的!在影响人才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又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为此大家都在探讨家校合作的方式,在总结学习已有模式的基础上,我主要针对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浅谈:

一、注重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

家庭是人的第一个教育者,家庭教育发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也最隐形的教育:现代教育的实践表明,一个人很多一生的习惯,一生世界观的形成都是在幼年时期受父母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最早的、最持久的、最隐性而最巨大的;其次,家庭教育是最具针对性的教育:家长与子女接触最多,了解最细,最能做到从子女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再者,家庭教育是最富灵活性的教育:不受任何条件限制,方式方法十分灵活,能够做到“遇物而诲”;同时血缘亲情所赋予的亲切感、信任感、也使得家庭教育无可替代。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前进,家长文化素养、教育意识的提高,城市地区已初步具备广泛平等合作的条件。但家长教育资历的提升并不完全意味着他们在教育子女方面水平的飞跃,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开办一定形式的“家长学校”,一方面由学校向家长输出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积极吸取成功家长的经验,同时提供平台探讨、交流家教中的难点和突出的问题。努力提高家长的素质,使家庭教育的环境明显改善,能使孩子的问题行为发生率大为降低,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以后形成家庭学校平等互助的合作方式奠定基础。

二、学校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现阶段,一些地区兴盛不参加学校而自己培养孩子或是追求个性化教育而敷衍学校的教育模式。实质上,学校教育的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科学性,以及教育教学的一切物质设施,是家庭教育所不能比拟的。学校的教育者——教师,都是接受过系统的、专门的职业培训,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的专职教育工作者。较高的理论素养和积累的经验,使他们能够明确教育目的,灵活运用教育方法,针对不同情况作出最好的选择,而家庭教育者——家长,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职业,教育子女只能在工作和劳动之余进行,所花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学校教育必须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续与升华;而学校教育又是家庭教育的指导与深入。是以学校教育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家庭教育作为基础与辅助,在保持独特性的基础上也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这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合作。

三、高效课堂背景下家校合作模式的角度设想

高效课堂背景下的新式家校合作必须从以下五个角度同时入手: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目前,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只要交给学校,能否成才就是学校的责任;部分家长只注重学习成绩,丝毫不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品德养成;一些教师认为教师只负责传授技能……家长和教师的这些不合理想法造成了育人过程中的彼此推卸责任,造成了教育的失衡等问题。只有充分认识到教师和家长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育人的工作。

(二)更多的合作、更有效的沟通

传统的家庭参与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家长确保孩子在家中完成家庭作业。尽管这也是很重要的功能,但家长与学校可以建立更多更密切的联系,如:建立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论坛等,对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把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反馈给学校;作为校方,应不断开创新的沟通方式,建立更深更多的交流途径,使学校教育更具针对性。这样的合作关系若能持之以恒,如滴水穿石,合作的平台也就水到渠成。

(三)通过激励手段加强主动性

任何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我们倡导的家校合作更应该让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个教育活动中来,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教师与家长的交流,能使彼此更深刻地理解对方的期望,进一步将这种沟通扩展到孩子,让孩子了解父母与教师所付出的辛苦,这对于他们也是莫大的鼓励和鞭策。只有形成以孩子为中心、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网络,综合管理,多管齐下,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创新家校合作方式

目前的家校合作主要有家长会、家访等方式,这些合作方式均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家校合作方式的进一步探讨,我建议除建立“家庭教育档案”、构建“家校互联网”、开设“家长开放日”等方式外,进一步创新和深化家校合作方式,力求主题明确、内容具体。比如:分阶段举行以培养好习惯(生活、学习、纪律、礼仪、性格),延伸课外拓展,展示学生特长,亲子社会实践等为核心的一系列活动。专家讲座,经验交流会等多管齐下。只要符合中小学教育实际,可操作性强,能确实解决问题,就不怕调动不起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反过来能够督促学校提升办学质量,是学校优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最后,合作方式还要加强技巧性,既要有准备,又要能随机应变,巧妙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技巧,以达育人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新”、“精”、“小”的特点:形式多样活泼;内容精炼、主题单一,切忌面面俱到;根据目的和要求,分门别类的进行,如关爱女孩家长会、早恋问题讲座、家教经验交流会等。不论在什么样的活动中教师都要作全面客观的简介评价,语言要亲切,处事要大度,让家长学生感受教师的一份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更能通过教师了解学校、了解教育。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并进行了最大限度地沟通、交流,就能实现最有效、最愉快的家校合作,进而引发更加多样化的教育互动。

(五)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依据教育理念和教育规律及目前家校合作的状况,学校应该成立协调小组,命专人负责家校合作工作,因为在目前的实际教育工作中,许多家校合作活动并没有正式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中,而是模式化时间、陈旧的内容,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互动互助,无法构建相对完整的的体系。这种零碎活动的开展是难以达到教育目的的。只有,提供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才能使家校合作工作不论从内容还是方法、技巧、途径等方面更具指导性和实用性,架起家校合作之网,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互补互助互相促进,形成教育合力,提高育人效率。

总而言之,要教育好一个孩子,绝不是靠教师、家长任何单方面的力量就能够做到的,一定要双方目标一致,齐抓共管。家校合作不仅仅是一种目标,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家校合作的过程当中,家长和学校不能急于求成,奢求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预期效果,而应该一步一步地,从统一思想做起,加强理解、尊重与包容、构建有效的沟通网络、不断创新方式、同时建立和完善制度保障,齐头并进,互相协助,通过合作的深化与改进打造更有效的家校合作体系。

参考文献:

[1]周雪莲,李双龙.中小学家校合作微探[J].教学与管理,2010,29.

[2]何彦娟.家校合作的现状思考与形式革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3]赵冬臣,胡秀威.澳大利亚中小学教育印象[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4.

[4]姬向群.瑞典中小学教育一瞥[J].中小学管理,1995,5.

家校合作的形式篇9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长是否有效地协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互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则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关系着孩子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着民族素质、国家命运的大事。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目前,有关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学校如何指导家庭,认为学校在协作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儿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而如何深入进行合作,家庭在协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未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家校协同开展心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教师对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我曾对本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与行动存在差距。无论是与教师的谈话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很少涉及或没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是学校的任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一上了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在对数十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个别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认为“后进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家长让孩子看电视太多了”,“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的孩子”,“放弃了父母的职责”。有个别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并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育麻烦太多,简直是自讨苦吃;或认为除了学校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跟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一些学校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个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应付上级检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由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家长读本、讲概念,搞形式主义。

(二)实践中家校协作心育的误区

1.目的不明,活动简单化。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者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协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会有这种行为。有了这样一道屏障,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沟通合作。另外,学校开展的活动少有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协同;或在家长学校活动时什么都讲,没有专题。

2.活动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往往是班主任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没有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在活动时间上时断时续,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如期初、期末、节假日等进行,就是健康教育板报和小报也是几个月才出一期,家长学校好几个月才组织一次活动,随意性、盲目性强,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规劝性的知识和技能,很难迁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学校为中心,双向交流少。许多学校在实践中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仅仅把书报杂志上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传栏或小报上,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会几乎成了报告会——基本上是教师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只是接收器。这种单向交流,处处以学校为中心,只考虑到学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专业教师相当匮乏,一所学校专职教师一般为1名,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几千人。部分教师尽管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只是讲授心理学知识,并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划重点,在对家长进行辅导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授课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优秀师资的欠缺,是制约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国内外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1.国外如何开展家校合作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美国学者按家长在学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分为三类:

①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家长以这种角色参与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个别家长约见等。

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这类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

③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决策的具体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2.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

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统的“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开学、期末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到校,沟通双方的情况。

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学校”。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

三是家访。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将普防、随访和定期访问结合。家访可以具体个别地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家校联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主动性。

三、我校家校协同开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协作理念,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1.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认识和心育水平。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协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协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心育水平。我校全体教职工通过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如:①征定并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杂志;②请进来,2007年7月我校请山西大学心理教育专家刘丽老师、2008年9月请太原电视大学的张奠石校长为全校教师作专题讲座;③走出去,2007年5月和2008年8月我校派专人到北京和哈尔滨参加了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论坛;2008年10月校领导亲自参观心理教育示范校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一是让教师学习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认识,增加自身素质;二是掌握协作心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协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2.通过参与活动和针对性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和心育能力。我校主要通过每年落实“421”工程。即:4次家长培训会;2次家长参与的亲子活动;1次家长开放评价。

首先,每学年初要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参与教育的情况,及时捕捉信息。通过汇总,了解家长参与情况,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培训。①对家长所存在的心育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②组织专家与家长面对面座谈,现场解疑。如:我校请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专家对全校家长进行专题讲座,随后进行了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2008年请“知心姐姐”报告团的老师对全体家长进行赏识培训;③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④请学校的部分教师、优秀家长介绍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2007年11月我校组织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夏燕萍和袁巧荣分年级与家长进行座谈;2008年5月邀请长治好家长周大淇对全校家长进行经验交流;⑤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如:每年5月的体育节,亲子趣味运动会,设置了父母和孩子、父或母与孩子的项目;11月读书节,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并和孩子一起交流分享成果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协作。

(二)协调组织机构,促进家校协作升华

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

为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方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协同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协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从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1.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传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为家庭、学校的协作打好基础。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主要涉及: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既从学校工作出发,也从家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参加讲课的有专家学者,也有学校的领导、教师,还有家长本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举行大型心理健康讲座以及经验交流会,给家长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如:在聆听了长治优秀家长周大淇的经验介绍后,家长写心得交流讲座感受。另外通过参观学生作品;召开小型家长座谈会,共同研究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如:2008年11月我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代表座谈会,让家长学校的成员来到学校参观校园、学校的设施设备、参加学校学生的早操、进到教室听教师授课,并和校领导座谈等;2007年5月,校长、心理教育的两位专家和学校单亲家长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讨,就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展开了讨论,为单亲家庭的教育指明方向。

2.家访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重要渠道,形成家访制度。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对学生普访一次,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主动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承担责任,不埋怨家长,不指责学生,和家长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进步。如:2008年9月我校召开了全校教师集体家访大行动,全校教师家访一位结对的学困生和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走入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和家长的讨论、了解,共同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强宣传和咨询,让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并关注学校教育,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协作氛围。利用学校板报、广播、家庭教育小报等,指导家庭教育。请家长走进校门,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校,重新认识学校,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如我校每年上半年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6月举办学生综合展示活动;下半年举办“读书节”亲子共读书并交流分享活动;英语节家长参与活动,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体验教育,增强亲子感情。

(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拓展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包括社区的、家庭的正规的、非正规的一切教育过程。实施家校合作,客观上必须进行教育空间的拓展,开展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社区教育,让每个学生、每个家长,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随时都能感受到“教育场”的作用,从而提高家校协作的成效。社会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公园等文化设施,各类工厂、机关、部队,还有社会上各种文艺人才、英雄人物、离退休干部、教师等都是教育有重要力量。

学校主动挖掘并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把家长学校与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联系起来,加强指导与引导,整合与拓展教育功能,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大环境。

总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开展,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资料

1、程正方 《学校管理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8

2、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02.8颁布

3、沈贵鹏载《教育研究》 《关于心育的几点思考》 2002年5月刊

4、姚本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 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

家校合作的形式篇10

[关键词]城镇 农村牧区家长学校 教育管理模式

近几年来,随着家庭人员流动性加大,留守儿童的增多,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时间、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诸多问题,给未成年人教育带来新的问题。办好作为家长培训、学习、交流的家长学校尤显重要。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探讨家长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建立充满生机的内在运行机制,是进一步提高家长学校办学质量,规范管理,保证家长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为此,我们多次深入家长学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访问、召开经验交流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城镇、农村、牧区家长学校教育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基本情况

我们选取安徽省、青海省30所中小学进行家长学校管理模式的调查。其中农村、牧区、城镇各10所;公办28所,民办2所。政府和教育部门主管的27所,其他部门主管的3所。在校学生数3000人左右,平均每所学校千人模式,男生比女生人数稍多。民族涉及汉、藏、回、土和撒拉族。最早开办家长学校的时间为1988年,最晚的是2002年。举办家长学校以来每学年平均教学4次,受益人数每所学校平均每学年2000人次左右。在30所学校中,28所成立了家长学校委员会,仅2所正在筹办中,教学方式以集中和分班进行。荣获“优秀家长学校”称号的有15所,占50%,其中省级13所,市级2所。荣获“示范家长学校”称号的18所,占60%,其中省级12所,市级6所。师资来源多数以聘请校外老师和学校自行承担相结合,其中有3所学校完全自行承担。有教材的27所,占90%,没有教材的3所,占10%。家长学校结束时举办结业仪式的14所,占46.7%;不举办的16所,占53.3%。其中颁发结业证书的8所,占26.7%。30所学校中24所撰写了论文、学习心得体会,占80%。30所学校均建立档案,保存资料,皆做到了领导、辅导老师、学员、教材、时间、地点“六落实”,学制、学员、教学计划、教学地点、考试结业“五固定”,基本做到坚持备课制度、考勤制度、联系制度、表彰制度等“四坚持”。

另外,我们从城镇、农村、牧区中又选取若干所家长学校进行实地调查,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家长学校领导、老师、学员代表等进行面对面交流、召开经验交流会。同时,还与老师代表、学员代表进行了个别访谈。在交流前,我们事先准备一些探讨话题,诸如:办好家长学校你有什么想法、要求、建议?你认为怎样办家长学校才能让家长满意、有收获?你认为家长学校怎样办才能坚持下去?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比较可行?……每次交流,大家都能敞开胸怀,直抒己见。由此,我们听到了来自最基层代表的声音,听到了许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

二、家长学校的管理情况

1 建立家长学校管理机构

家长学校在进行管理之时,为确保管理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其中有12所学校建立了两级家长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家委会),即校级家委会和班级家委会。这种管理的形式在城镇较多,尤其是城市,基本采用这种模式。校级家委会主要由学校领导组成,还有一些学校聘请了教育专家担当名誉校长。校级家委会下属成员由每班一位家长代表组成小组,一般一年一调整,学校教导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班级家委会成员由各班班主任和部分优秀家长代表组成,人数根据班级人数多少自行确定,由班主任负责联络,共同开展活动。

根据调查,建立了两级家委会的家长学校,普遍认同感较高,一方面确保了家长学校各项工作稳定顺利地开展,重要事项由校级家委会讨论决定,重大节日、重要活动由校级家委会根据学校自身特点作出安排。根据校级家委会的安排,班级家委会在制定计划时便有据可依,可灵活、方便、有针对性地调整、安排。另一方面,两级家委会的建立也为家长学校向高水准、高层次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二者是指导、评价、监督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有效地促进家长学校长期坚持开展活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30所学校中,有16所学校建立了一级家委会,即主要由学校领导和家长代表组成,部分学校让班主任参与,这种管理形式在农村学校和牧区学校为多。鉴于农村、牧区家长居住分散的特点,这种管理模式也是较适合的。

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开办家长学校最重要的程序之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建立使家长学校在开展工作时有章可依。在调查的30所学校中,有20所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规章制度,分别包括教师备课制度、上课制度、考勤制度、考试结业制度、表彰制度、教材保证制度、人数统计、归档制度等。另有10所学校仅有一个总的规章制度,但不够详细、具体。

3 在管理方法上纳入学校管理目标

在对30所学校进行调查时了解到,有18所学校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家长学校的管理纳入学校管理目标。从学校领导到班主任老师,都充分认识办好家长学校的重要性,积极调动老师们的参与,同时把家长学校办得成功与否与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相挂钩。30所学校基本做到了吸收家长代表为家长委员会成员,让家长参与家长学校的管理,让学校真正能聆听到家长的心声。同时,家长的参与可以起到监督作用,有利于学校及时调整,改变方法。另外,家长与学校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共同促进家长学校的发展。

举办家长学校,普遍反映收效较好,受益人数平均每年每校近2000人。据家长反映,家长学校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学会了许多教学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许多家长意识到了教育孩子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分析。

三、启示

1 开办家长学校意义深远

通过对30所中小学家长学校办学情况的调查研究,我们认识到办好家长学校确有必要,意义深远。家长学校的开办促进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加强了二者的沟通。同时,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由国家重视学校教育,向家长重视子女教育、社会重视家庭教育多维化发展。因此,家长学校的开办,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家长自身的迫切要求。第一,家长学校转变了家长的教育理念,增强了家校教育合力。第二,提高了家长素质,增长了教育子女的知识,提高家教的能力,使家庭教育发挥更大的功效。第三,家长学校的开办促进了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当前,课程改革正持续进行,但许多家长不能理解,担心影响子女的学习成绩。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课程状况,打消了他们的顾虑,转而支持学校工作的开展。第四,从更

长远的角度看,家长学校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家长学校使每个家长的自身素质得到了完善,文化修养,家教意识和家教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进而促进全民素质提高。所以举办家长学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时代进步的象征,并且也符合“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2 管理模式是家长学校能否坚持的关键

从30所学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校自开办家长学校以来始终把其当作重要工作来抓,并且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之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为时代产物,家长学校能否取得良好效益,关键是看能否坚持。而能否采取切合实际、符合当地特点且具有真正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是家长学校能否坚持的关键。事实证明建立两级家委会管理模式能较好地坚持下去,所以在城市和县城镇要表彰和指导两级家委会的建立。管理模式有了机构,还要建立两级管理委员会章程,规定各人的职责与义务,每学期要开一至两次会,广泛征求家长代表意见和建议。另外,根据学校规模大小,比较大的学校如果同一个年级班级较多,还可设年级家长委员会。

通过对农村家长学校的调查了解,发现以村支部书记和学校共同组成家长学校领导较好,村支部书记担任家长学校校长并负责学校派教师进行授课,这种家长学校由于村支部书记带头,家长们都很重视,因此,出勤率高,得以长期坚持。另外,他们还认为现代农村男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多为妇女,所以主张平时办家长学校以妇女为主,在教学内容等方面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到春节农闲时男人们打工回乡,再办以男人为主的家长学校,讲授切合实际的内容,这种管理模式符合农村现状。

依据牧区居住分散的特点,可以由家长学校定期委派一至两名教师深入到牧区集中某一范围内的家长培训,这种模式也适合农村中居住较分散、离中心点较远的地区。由此我们也深受启发,在新形势下,城镇由社区居委会牵头办家长学校也是势在必行的有效形式。

至于家长学校举办过程中经费来源等问题,学校常常感到头痛。要想让家长学校能坚持下去,除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外,如果没有经费,一切都将成为无稽之谈。为此,通过与家长们座谈调查,他们普遍认为成立家长协会可行。根据学校规模大小,由一个班级或一个年级为一个家长协会,主要由家长组成,经费由协会筹办,这样就能解决在家长学校开办过程中经费开支的问题。

3 家长学校规范化是家长学校得以坚持的动力

家长学校是家长再学习,接受继续教育的场所。既然是学校它应该具有一般学校的共性,各项工作必须规范,只有规范,管理才能有章可循,按部就班,有的放矢,也是家长学校得以坚持的动力。家长学校规范化,必须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用章程规范权利、义务,用制度约束人们的行为。制度可包括备课制度、上课制度、考勤制度、结业制度、表彰制度、教材保证制度等。

4 有关部门组织要对家长学校进行科学的评估

教育行政部门和妇联组织,要定期检查学校规章制度和学校计划工作的开展情况,听取学校领导汇报等。同时采取发放调查表、与家长座谈等方式,听取家长反馈意见,最后要对一些优秀家长学校给予表扬,并帮助解决学校在举办家长学校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增强家长学校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把优秀家长学校的经验加以推广,以促进全省家长学校快速与平衡发展。

5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了解到,有些学校举办家长学校缺乏教材,或即使有教材也不统一,各种版本都有,对此学校领导、老师也比较困惑与发愁。同时,面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家长在教学时,教学内容深浅度很难把握。因此,教材的解决已迫在眉睫,我们建议把全国妇联组织人员编的教材提供给学校,省妇联也可组织专家们编写切合各省实际、符合各个层次家长需要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