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能源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8:58

目前能源现状篇1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师 课程意识 缺失 课堂表现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059-03

[作者简介]沈建民,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浙江湖州 313000)

教师的课程意识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从心理学层面来审视,所谓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在对课程系统业已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的程度”。其中“程度”一词意蕴着教师的课程意识在其自身专业成长与发展中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水平,已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三种不同的发展水平或状态,即睡眠状态、迷失状态和觉醒状态。如果我们将视角切人课堂这一独特的文化空间,这一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即在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课程意识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能自觉地依据宏观的课程目标来科学地制定微观的课堂教学目标,并优化设计教学内容、主动整合课程资源,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敏感地觉察到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根据教育情境的变化能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动捕捉并合理利用课堂中即时生成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来辅助教学过程的推进,同时也能感知实施过程的教育意义,并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真正走向课程实施中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的程度”。鉴于此,在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课程意识主要由目标意识、资源意识、过程意识和评价意识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具有“觉醒”课程意识的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会敏感且自觉地从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学过程和课堂评价等维度,来进行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和动态运作。

一、课程意识缺失的课堂表现

我们依据课程意识的四个构成要素“目标意识”、“资源意识”、“过程意识”和“评价意识”,实地考察了地方高校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课程意识的状态。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地方高校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课程意识还未达到‘觉醒状态’,在课程实施中应有的课程意识是缺失的”。课程意识缺失的课堂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忽视教学目标

教师有无目标意识的标志在于其是否重视课堂教学目标,并是否对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加以审视与反思。具有目标意识的教师能自觉地思考课程实施的一些前提性问题:如何科学地依据课程目标来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的这些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可行,如何对待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教学目标等等。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地方高校教师的目标意识处于由‘睡眠状态’向‘迷失状态’过渡的阶段”。

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过程推进的“指向标”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尺度”,虽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备课)时需要第一个认真考虑和精心设计的内容,但由于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教师忽视课堂教学目标,缺乏应有的目标意识,致使其在课堂教学设计时仅重点考虑如何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听懂就可以了,而从未认真地去思考“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有什么价值”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合理、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更有甚者,课堂教学目标在其进行教学设计时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是目前地方高校教师目标意识处于“迷失状态”,甚至“睡眠状态”的真实写照。其实,“耗散结构”理论中的“蝴蝶效应”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如果初始条件发生了细小的变化,那么就能在以后产生极大的结果差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目标作为“方向标”和“标尺度”,不仅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也指引着课堂教学的整个推进过程,为此,地方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进行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感知课堂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可行性及生成性,以强化在课程实施中的“目标意识”。

2 窄化课程资源

具有资源意识的教师会在不经意间敏感地觉察到课程资源的存在,并立即加以收集和保存,能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合理采用匹配的课程资源,还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敏感地捕捉、利用动态生成的并且有利用价值的即时性课程资源。值得一提的是,具有资源意识的教师还拥有以下课程资源的新视野:“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仍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且也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学生的‘错误认知’和‘创新思维’也是值得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地方高校教师的资源意识也处于由‘睡眠状态’向‘迷失状态’过渡的阶段,不过,相对于‘目标意识’而言,‘资源意识’的自觉程度稍强”。

在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达成课程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所有素材性和条件性资源的总称,但由于目前部分地方高校教师窄化课程资源,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或者最多再外加ppt、视频等媒体资源,从而使地方高校教师的资源意识处于“迷失状态”。其实,除了实验室、多媒体平台等校内条件性资源和博物馆、科技馆等校外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等除外,教师带进课堂的自身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素材性资源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在与老师的课堂互动中所展示的“另类思维”等素材性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值得教师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从这个视角看,课堂教学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教师觉察与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与水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教师所运用的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

目前能源现状篇2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4

前言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起步较晚,教学经验不足,属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目前这一专业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的挑战,因此,改革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刻不容缓。

一、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就业需求现状

(一)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教育内容与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不相符。高校大学生学制一般为四年,这四年一般分为三年的校内学习,一年的顶岗学习。三年的校内学习目标为培养学生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专业素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一年的顶岗实习则是锻炼并巩固学生的工作能力,强化心理素质,可以积极应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目前高校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就业指导来看,都无法很好地达成目标。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学生无法在三年的校内学习中获得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就业知识,因此也就达不到就业市场人才需求标准。

第二,教学模式单一且僵化,没有创新。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受到了压制。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即便开展了教学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依然没有得到创新,依然是单一且僵化的状态。

第三,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深化巩固,实践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普遍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很少安排实践课程,这就影响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不能在毕业后迅速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

第四,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依据目前社会发展趋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律知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全方位人才。但目前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并没有明确清晰的目标,在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很少重视就业问题,导致学生毕业之后就会陷入迷茫无措的状态,影响就业率。

(二)就业需求现状

目前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于这些领域: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生产销售企业、培训机构和各大高校等,目前很多人力资源管理的从业人员都非科班出身,社会对于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有很大的需求,企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是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兼备的专业人才,除了具备理论知识,还要求人才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最好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具体对策

针对上文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我们可以针对性地提出各项措施进行改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就业为最终目的,进行教学改革。

(一)以就业为导向,更新并丰富专业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存在教学内容不切合实际,不符合就业要求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高校教师应积极更新专业教学内容,首先可以组织教师编撰校本教材,结合已经毕业的学生的实践工作经历,在教材中加入各类实际工作问题,充分在教材中融入就业因素。在编写校本教材时,注重保留人力资源专业的特色。其次,在教学中加入一定的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自主探究,高校应为学生创设实践的场所和机遇,比如采取校企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培养基础的就业能力。

(二)探索创新教学模式,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前提,明确的培养目标可以有效指导教学,完成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紧紧围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坚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特色,不同的专业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时,要重视突出专业的特色和地域特色。同时,要谨慎仔细分析就业市场的需求,根据历年本地区本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状况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三)建设创新力强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内在动力,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建设一支创新力强的师资队伍非常重要。优秀的师资队伍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高校要想建设一支创新力强的优秀师资队伍,可以从这两方面出发:首先,严格把关师资力量的积累,积极招募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对于能力不达标的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创新措施,对提出行之有效创新举措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关心教师的职业规划和工作问题,积极予以解决,让教师对学校产生归属感,从而留住人才,推动教育的发展。

结束语

综合全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目前的人才培养现状堪忧,教学模式陈旧,与学生就业需求脱节,几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改革已经刻不容缓,高校应结合社会实际,以就业需求为根本宗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的实践中,寻找切实可行的对策,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黄利梅.以就业为导向的人力Y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2,07:127-129.

[2]林銮珠,张宏蝉,程城.基于就业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以海南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5,02:55-59.

目前能源现状篇3

【关键词】山西省;低碳经济;Co2;Co2-eCBm技术

引言

随着温室气体引发的全球气候问题日益凸显,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引发广泛关注。作为我国的能源大省,山西省Co2减排压力巨大。本文针对目前山西省资源分布、利用及碳排放现状情况,提出山西省减排Co2适用Co2-eCBm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山西省大规模减排Co2,为我国实现Co2减排的目标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1山西省发展低碳经济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温室气体浓度迅速增大,引发灾害日益频繁,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研究表明,在众多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约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64%[1],是导致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的首要原因。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温室气体控制,减少Co2排放并降低大气中Co2浓度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碳经济是以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为目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要求,以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为手段,以绿色GDp为目的的革新性经济模式。基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状况,导致每年煤炭产量50%左右用于火力发电,以满足我国80%左右的电力需求。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实现“低碳绿色”的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煤炭资源化利用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政府十分关注在达到发展经济目的的同时,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后代子孙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在2015年底结束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因此,我国面临的国际压力日趋加大,减排任务十分繁重。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大省,又是我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属于典型的高碳经济省份,碳排放总量和份额均居全国前列。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山西面临前所未有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3年~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Co2排放量较2005年累计下降45%。这也意味着,山西省Co2减排工作迫在眉睫。

2山西省CCUS技术的应用前景

2.1CCUS技术简介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研究人员从实践中得出Co2捕集、利用及封存(CCUS)技术具有大规模的减排Co2的潜力,CCUS技术利用废弃油气田、深部咸水层、不可开采煤层等地下空间封存Co2,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eoR)、煤层甲烷回收(eCBm)、增采页岩气、溶浸采铀、增强地热系统等。该技术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2]。山西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及煤层气资源,由于煤炭及煤层气资源利用技术相对落后,煤层气采收率低,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巨大。Co2注入及驱替煤层气(Co2-eCBm)技术提供了可实现的大规模Co2减排的途径。山西省深部煤层处置Co2的潜力巨大,是该技术开发应用的主要地区[3]。Co2-eCBm技术是向煤层注入Co2驱替置换煤层中的甲烷气体,即可以提高煤层气甲烷的采收率,同时又能达到封存Co2的目的。研究表明,采用Co2置换煤层气与采用常规降压产生煤层气相比,前者可以回收90%以上的煤层气,而后者只能回收30-70%。这向技术对全球的环境和经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4]。2.2山西省资源储量现状2.2.1山西省煤炭资源储量现状山西省作为我国煤炭资源及煤层气资源大省,同时也是Co2排放大省,且具有适宜Co2地质封存的地质构造单元和煤储层,为我省开展Co2-eCBm技术提供了先决条件。以“山西省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报告”(2012.12)的工作方法原则,对照《山西省煤炭资源利用现状调查》(2011.9)相关基础数据,经过测算,全省预测埋深2000m以浅潜在煤炭资源的赋存面积20515.21km2,山西省预测的潜在煤炭资源量约为2627.48亿t[5]。2.2.2山西省煤层气资源储量现状山西省煤层气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根据刘2.3山西省Co2-eCBm技术应用优势2.3.1具有集中的Co2排放源山西省是全国碳排放总量与强度较高的省份之一,根据山西省经济普查报告显示:2008年,山西省能源消费总量为14664.4万吨标准煤,碳排放总量为3.81亿吨,比2005年增长了19.1%。2009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15590.59万吨标准煤,2010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16808万吨标准煤,2005~2010年碳排放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据测算2015年Co2排放总量达5.5亿吨。目前我省集中排放源较多,排放量较大,主要分布在电力、水泥、钢铁、化工等行业,较为充足的Co2排放源为Co2-eCBm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碳源基础。2.3.2具有适宜Co2地质封存的地质构造单元和煤储层山西省总体地质构造被地质学家称为“山西台背斜”,其总体构造为一系列呈北东向雁行斜列分布的断陷盆地和其相间的断隆台地所组成,为煤炭和煤层气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地质构造条件。而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得以长期保存为我们寻找Co2地质封存可用结构体提供了理论依据。山西省构造煤盆地中煤层气的长期存在和稳定保存,充分证明了山西煤盆地可以长期稳定地保存气体资源,其安全稳定程度可以达到相当于煤层气在煤正[5]统计结果得,山西省2000m以浅预测含气面积35796.86km2,资源总量83097.86亿m3,此外,预测2000m以深煤层气资源量为35975.57亿m3。2000m以浅煤层气预测量按煤田统计,沁水煤田煤层气资源量最为丰富,河东煤田次之,二者占资源总量的90%以上。按埋深统计,1500~2000m煤层气资源量最为丰富,1000~1500m次之,二者约占资源总量的78%。田内赋存的地质年代尺度。山西省深部煤层地质构造简单,煤层稳定,上覆岩层密闭性好,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是Co2地质封存有利区。2.3.3具有煤层气工业化开采的经验及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截止2015年年底,中联、中石油、中石化、蓝焰等大型企业已工业化开采煤层气多年,在山西省施工煤层气井10000余口,分布于沁水、河东、西山、宁武4个煤田。目前,主要煤层气生产项目集中于沁水盆地南部,其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煤层气生产基地。沁水盆地拥有全国1/10的煤层气资源,拥有1/5的煤层气矿权登记面积,拥有75%的探明地质储量,现有产气量占全国煤层气产量的78%。山西是煤层气资源大省,资源储量约9万亿m3,占到了全国总量的近三分之一。煤层气产业是山西省当前大力发展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三五”期间,山西煤层气产能要达到400亿m3。然而,山西多数煤田煤层气含气量很高,但煤层渗透率低,煤层气开采难度大,Co2-eCBm可以通过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大幅度增加煤层气产能与产量,在山西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3结语

目前能源现状篇4

关键词:农田水利;规划;水土资源

1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目的和意义

县级农田水利工程大部分建于20世纪50~70年代,主要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再经过几十年运行,现在大部分都到了工程设计年限,进入更新、改造时期,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严重,难以为继。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水利工程技术措施调控、改善农田水份状况、地区水利条件及生态环境,使之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及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在新形势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2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中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的特点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将水资源研究与土地资源分析评价相结合,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水平衡研究、水资源数量、质量的评估、土地资源的评价与分析、区域水土资源供需分析、水土资源利用现状评价与中长期预测等。现有的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多侧重于年内水资源供给量与需求量的测算,分析目的在于从宏观上掌握研究区水土资源供需平衡状况,为水土资源管理或调配提供依据。通过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实现人地和谐、人水和谐、目标协调、地区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相协调。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替代的主要资源之一。关于水资源平衡分析的研究并不少见,但从目前看,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中的水土资源平衡分析与以往的研究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分析尺度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目前有关水资源平衡分析的研究多数集中于两个角度:①从宏观尺度针对流域进行的水资源平衡分析;②从微观角度针对农田田块进行的水资源平衡分析。而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范围往在只涉及到几个村或多个村,项目规划面积较分散,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

(2)分析核心在于种植业的水土资源平衡。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项目主要是农业用地,甚至很多是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项目规划时主要是对耕地而言,而对项目区的其他用地类,除部分通过规划变更为耕地外,原则上一般不改变现状,甚至不划入规划区范围。所以,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中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的核心在于分析种植业水土资源平衡能否实现平衡。

(3)分析时点更加突出未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并为未来农作物种植结构创造条件,是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的目标之一,因此,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中的水土资源平衡分析既是剖析拟规划区的水土资源平衡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利用潜力,为农田建设规划设计提供基础资料,更要充分考虑到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加、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需水量的变化,为确定灌溉排水工程方案提供依据。

(4)分析内容强调数量与空间的统一。由于地形、土壤、土地利用方式或水利设施状况、水源类型、灌溉节水方式、灌溉保证率等的差异,不同地形部位、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水利设施状况下地块的水资源供需状况不同。所以,水土资源分析既要考虑到规划区水资源在数量上能否实现总量的供需平衡,也要分析空间上土地潜力与分布的不平衡,从而为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设计时确定灌区的规模以及灌溉排水设施的布局提供依据。

3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中水土资源平衡的分析的层次

现有的水资源平衡分析多侧重于年内水资源供给量与需求量的测算,分析目的在于从宏观上掌握研究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为水资源管理或调配提供依据。而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不但要求从总量上了解项目区年内水资源盈亏状态,为灌区规模、合理灌溉方式的确定和灌溉工程设计提供参考。而且,要求掌握年内水资源供需变化规律,针对干旱等缺水时段的水资源平衡状况进行分析,为灌溉工程设计进一步完善和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因此,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中的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应该包括水资源总量供需平衡分析和季节性水土资源平衡分析两个层次。

目前能源现状篇5

(一)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经济水平呈现出快速持续增长的趋势,进而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有所提高。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地区间的经济水平极其不平衡,从整体分布情况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中部次之,而西部的发展水平较低和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二)我国能源消耗的现状

首先,我国能源消耗的整体情况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能源消耗速度更快,然而我国一次能源数量有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其能源消耗会越来越多,不利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我国地区的能源分布不均衡,致使各个地区间的能源消耗水平有所差异,为此,我国应该根据地区能源消耗程度的不同而制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措施。最后,我国地域辽阔,能源较为丰富,但我国人口众多,致使人均能源量较少,因而我国亟需对能源消耗进行合理分配。

(三)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源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些一次能源,从而导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这对生态环境有着较大的影响,更不符合我国低碳经济的实施和发展。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和人均量都相对较大,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甚至增长速度超出预料。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能源储存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各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各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比西部地区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高出许多。

二、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原则和目标

(一)优化原则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优化时主要遵循五个原则。第一,节能减排原则,减少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耗程度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二,维护能源安全的原则,能源的供求和需求相协调,以满足人们正常使用和合理使用能源的需要。第三,能源低碳多元化的原则,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对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的依赖程度较大,这些一次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第四,注重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第五,因需制宜原则,根据能源需求而积极开发新能源。

(二)优化目标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关于经济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发展速度有明显的加快,进一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但是我国仍然需要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增长。其次,关于能源消费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越来越多。因而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应该制定有效的能源消费战略,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最后,关于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在逐年增长,因而我国应该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发展目标。

三、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建议

(一)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议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优化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需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首先,加强我国能源管理体制改革,以加强我国的能源管理水平;其次,完善我国能源储备制度,加强我国能源的储备量,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持;最后,改进我国的能源投资方式和加强对其管理力度。

(二)技术方面的建议

对于优化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一定要加强技术支持,进而为促进能源消费结构更加优化提供重要作用。首先,加强能源的勘探和开采技术,促进我国发掘新能源和提高有效开采能力。其次,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能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对一次能源的依赖程度较大,而一次能源的过度消耗不利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方面的建议

我国相关部门完善关于一次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规,既有利于加强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又有利于加强对我国一次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

四、结语

目前能源现状篇6

【关键词】石油系统电力设备检修维护

当今时代可以说是能源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能源的开发也已然成为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能源的开发离不开电力的支持。电力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越来越迫切的需求促进了电力产业的发展,电力系统开始向更高技术要求的行列发展,越来越显示出电力行业在行业的发展中的突出地位。本文通过分析电力设备的状态检修在石油系统中的发展概况和实施目的,以及实施的基础和重要性,探究了石油系统中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工作步骤。

1实施石油系统电力设备状态检修和维护的目的、基本原则以及重要性

1.1石油系统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目的

电力设备状态检修是指在进行在线或者是离线的设备监测时,对设备的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并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检修方法,并在设备检修的周期前对设备进行维护,来提高设备的使用年限,并降低维护成本。应用现代化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并借助有效的监测手段对设备进行诊断和分析,时刻掌握设备的运营状况,保障设备的运营安全。

1.2石油系统进行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基本原则

状态检修作为一种先进的检修管理的体制,是一项管理行业的大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的企业还大部分处于探索阶段,石油系统作为能源产业巨头之一更是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状态检修工作,应该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如下:

1.2.1保证电力设备安全运行

在石油系统中电力设备是石油生产的运行基础,是整个电力系统中的基础设施,设备的安全运行时企业进行各项生产作业以及经营活动的基本保障。所以保证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是系统检修的首先要遵循的原则。

1.2.2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电力设备状态检修时一种现行的检修管理体制,需要进行整体上的规划,长期的坚持,并不断的进行总结和完善,这需要要在整体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分阶段的实施。

1.2.3根据需要进行故障诊断设备的配置

在进行状态检修时,首先要保证对资源和设备进行统一化配置,根据石油系统的生产过程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资源,合理配置先进又实用的状态监测和故障分析的设备,是能够正常完成监测任务的必备原则。

1.3实施石油系统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重要性

1.3.1电力体制的改革需要电力设备进行状态检修工作

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企业同时追求的目标,如今的能源结构决定电力系统发挥着重要的无法替代的作用,提高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是实现以上两种目标的关键所在和根本解决方法。状态检修作为提高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和降低设备检修费用节约生产成本的重要的措施成为电力体制改革的需要,因此电力设备的状态检修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1.3.2传统的定期预防性的检修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还影响供电的可靠性

以往传统的电力设备的检修主要采用的是定期的预防检修,即不管设备运行状态如何,到期必检,常常发生检修不及时,检修不足和检修过剩的情况,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浪费。同时定期的预防性检修需要计划停电,这样既影响供电的可靠性。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生产的紧迫性越来越重,定期检修造成的停电时间影响石油工业的正常的生产,动摇石油产业的经济效益的稳定性。

2石油系统中电力设备状态检修和维护中的问题

石油工业的供电系统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供电系统的电力设备的状态检修是一个需要值得重视的工作。如今,石油工业供电系统电力设备的状态检修存在着:继电的保护整定困难;系统出现谐振;电气设备连接发热状况;电压的波动性较大等等问题。

2.1继电的保护整定困难的问题

如今的石油工业中的继电保护整定的原则是根据最远地方的负载和大小,进行计算得出相应的负载开关的定值,并采用逐级配合的方法把远距离的短路电流进行切断保护。但是这种方法容易造成出现短路以后,其他的速断保护进行一起动作发生越级跳闸,扩大停电。

2.2电气设备在连接部分发热的状况

由于所带的负载大、接触部位不良、螺栓产生松动等,造成电气设备在连接部位出现发热,这样就会使接触面的氧化速度加速,因此造成更严重的接触不良。这时候就会发生:导体的烧熔,导致短路事故出现。2.3谐波的污染问题

由于目前的工业发展,电力的电量需求,现在的电力电子以及大功率的开关大量使用在石油系统中,使用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谐波污染的情况,很多石油工业的供电系统的谐波污染情况严重,甚至已经超过了国家的要求标准,对石油工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3石油系统电力设备进行状态检修和维护的措施的建议

石油系统中电力设备的运行存在着相应的问题,要想解决问题,加快石油产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电力设备的状态检修和维护工作。改革传统的计划检修体制,实施相应的状态检修制度,是安全生产、减低生产成本、提高设备的可用率,增加石油产业的经济效益的要求,也是状态检测发展的方向。采取的主要措施的建议如下:

3.1实施状态检修从辅助设备开始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和完善

在石油系统的电力设备中,在主设备检修时,抛弃以往的计划检修,以状态检修来替代,并结合其他的预防检修和事故后的检修,渐渐的完成向状态检修为主的主动检修模式上的转变。

3.2运用经济技术的手段分析

充分运用各种状态监测手段和经济技术分析,在确保设备安全可靠的同时树立追求最大经济效益的企业目标,为设备技术改造项目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减少目前不同程度存在的为技改而技改的不良现象。

4结语

进行电力设备的状态检修不仅仅是进行一些仪器诊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灌输,这是对传统的检修管理体制的创新。所以建立一套与此相适应的现代化管理梯子,能够保证状态检修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刘玉会.浅谈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05)

目前能源现状篇7

关键词: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的卫生专业人士的跨区域流动现象越来越明显,每年医务人员的离职率都在不断上升,对于我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与改革。随着《中公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颁布与实施,我国的新型医疗改革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关键内容就是有关人才的培育和人才的招聘,目前我国医院的人力资源招聘管理现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必须创建正确标准的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体制,才能有利于推动医疗改革的发展。

1我国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现状

1.1信息化方式得不到有效的应用在发达国家,很多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都使用了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创建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体系,然而我国的医院包括一些公立医院,在医院人事部门信息化建设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医院的领导层面没有现代观念,仅仅把医院的建设工作重点放在了医疗专业人才队伍的创建和先进医疗设施的引入,但是起着辅助作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却往往很容易就忽视了,这就从主观层面上阻碍了我国的医院人力资源的开发积极性。所以,在医院的人力资源部门中引进信息化技术能够显著的改变医院人力资源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2医院的招聘没有灵活多变的计划目前医院在招聘工作中依旧使用的是跟着已经拟制好的招聘计划不变的实施,尤其是一些公立的医院。医院是事业型单位它的人员招聘要求是严格的。然而由于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在不断的深化与完善中,我国的医院建设也在跨越式的发展。很多新添置的床位、新添加的部门、新增加的专业岗位都在不断的出现,但是在医院招聘中,依然根据经验计划来完成,没有足够的灵活多变的思想与方式,让目前医院人才的进入无法达到医院建设的需求。

2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的改革

2.1创建网络化招聘信息方式医院的人力资源招聘工作可以在过去的面对面、一对一的招聘方式上,可以根据当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优势[1],包括了网络能够快捷、简单方便的把医院的招聘信息及时有效的到互联网上。我国拥有庞大的网民数量,且仍在不断地扩大,这样就很容易让人们第一时间通过上网搜索到招聘信息,根据自身的专业与水平来选择合适的应聘岗位[2]。通过网络渠道传播医院相关招聘信息的同时,还必须有医院的简介与形象宣传内容,如简短的医院的发展历史、主要部门与岗位、拥有的科研成就、取得的重大医疗领域突破、自身的管理特色、经营理念及现有的医护情况和所需的医护类型。同时,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需要创建关联的医护人员具体信息数据库,从而完成对招聘管理工作的优化任务。

2.2制定科学的相关规划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在每年的开端就制定好一整年的招聘计划,同时完成比较完整的岗位说明任务[3]。努力增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的相互有效协调。具体的来说,就是医院的人力资源在进行招聘计划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医护人员退休的状况,预计计划时期内离职人数,分析可能离职的原因等,利用招聘计划来引导整个的招聘工作顺利实施。另外,在进行招聘的时候,一定要给招聘人才的工作岗位完成详细的分析任务,使得所有岗位的任职需求都能得到标准的统一,同时把相关的岗位说明书当成招聘的核心。另外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和人力资源部门商讨,制定好需要招聘的职员数目及被招聘的人员所需掌握的相关专业技巧。还有,当进行挑选人才的时候,不要只局限于他的文凭及所取得的相关专业证书,要多方面多角度的考查所录人员的实践能力与经验的积累程度,这样才能找到合适的整体素质很高的人才,给医院带来真正的实效作用[4]。

2.3采用最新的招聘考试过去的笔试与面试考试结合的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医院医疗改革的需求,因为它无法正确有效的呈现出应聘者的整体综合能力[5]。所以,医院在招聘医护人员的时候,一定要在过去的招聘方式上再添加一些新式的招聘内容,例如开展二次面试,第一次面试(传统的面试)一般只是简单了解应聘人员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所取得的证书等等。第二次面试更应该侧重的是心理层面上的内容及对应聘者的整体素养与实践能力,从而完成全面的考查[6]。另外,依照医院的实际状况给招聘的规范与标准实施正确的计划,要完成在每一项综合素质上的科学考核工作。

2.4关注以后发展的培训体制和连动式的知识管理根据员工在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中每个阶段不同的需求,有目的性的完成每项培训规划的制定,这样不但可以让员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技能,还可以有效保证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爱岗敬业的思想观念。让员工更加顺利的解决当前的工作,对于自身提高以及医院今后的发展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让员工掌握更新更先进的知识、技能等,他们才有可能更快、富有创造力的完成工作。医院可以借助网络信息平台,给不一样岗位的职工带来他们所需的技巧知识等,还能够团结那些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理想的职工一起对医学某领域进行钻研探讨与突破。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时候,只有足够的满足医院需求的医务人员队伍,才能让医院在竞争中拥有足够立足的正能量、新动力。如何招聘到合格的医务人员队伍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认真探讨分析的重点。解决对策包含了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创建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创建满足医院实际需要的人力资源信息化体系,制定灵活、科学的人才队伍招聘规划,完善的招聘考核方法等。

参考文献:

[1]李满勤.计算机管理现状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03(02).

[2]张淑青,赵海峻,李英春.医疗废物监督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03).

[3]梁翠群,钟志海,徐风琴,等.病案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病案,2004(12).

[4]何士大,汤哲,吉训明,等.北京老年保健及疾病防治管理现状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2(09).

目前能源现状篇8

关键词: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24日

一、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现状

近年来,社会救助制度快速发展,托底保障任务越来越重,救助范围已扩大到低收入家庭、因病致贫家庭,救助范围已发展到包括低保救助、特困救助、临时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8大类救助项目。各类救助人群和多项救助项目都需要精准核对申请家庭的经济状况。为适应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需要,完成好新时期对社会救助各类申请对象的精准认定任务,2014年2月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9号)规定:“申请或者已获得社会救助的家庭,应当按照规定如实申报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根据申请或者已获得社会救助家庭的请求、委托,可以通过户籍管理、税务、社会保险、不动产登记、工商登记、住房公积金管理、车船管理等单位和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代为查询、核对其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有关单位和金融机构应当予以配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建立申请和已获得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平台,为审核认定社会救助对象提供依据”,以国家法规的形式将核查机构的业务范围,由以前单纯的低保对象的核查认定,扩展为社会救助对象的核查认定。按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要求》,民政部率先成立了核对机构,对全国核对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总体的思路和架构,制定了相关标准,并研究开发了适应于各级核对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平台。目前省级核对机构基本组建完成,地市和县级核对机构建设也完成了预期目标。各地在抓好内部建设的同时,在政策创制、争取资金投入、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信息建设方案设计、核对操作流程规范、队伍培训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一些地区在建机构的同时,完成了核对信息系统的建设任务,与相关部门实现了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全面开展了信息核对业务,全国核对工作发展迅速。

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部门间数据共享困难。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平台是跨部门核对信息系统,实现民政与涉及居民家庭经济状况的部门间相关信息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才能准确核对居民家庭经济状况。目前,一些政府部门缺乏“大数据思维”,把自己掌握的丰富信息锁在柜中、束之高阁,摆脱不了“数据小农意识”,动辄拿保密和隐私说事,“信息”、“经过请示上级领导不允许共享”,往往是民政部门在数据共享中最常听到的答复。部门对数据资源的分割和垄断,制约社会救助效率。

(二)全国没有一体化核对信息系统。目前,民政部没有实现全国各地各级核对机构开发核对系统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由于缺少全国总体架构和技术方案,已经建设完成的核对系统五花八门,由于体系混乱、数据标准规范和信息核对流程不统一,难以实现全国核对信息流畅、交换,难以兼容,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且容易造成信息泄露,给数据共享互通造成障碍,这是核对系统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三)核对人员能力还不能适应当前核对工作的需要。一是各地核对机构都成立不久,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普遍年轻化,缺乏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二是核对业务政策性强,涉及部门多,技术含量高,需要有多方面专业知识,但是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学习和专业的培训;三是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一般只是疲于应付于具体的业务,在统筹规划、理论思考、业务拓展方面还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发展需要。

三、对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的建议

(一)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需要顶层推动。准确核实居民家庭经济状况需要政府各部门的数据作为基础,而现状是大量的数据分布在各个互相分隔开的政府部门中,成为了政府部门的私有财产。因此,要从政府层面m行全面、细致、强力的规划推动,减少乃至消除政府部门间资源共享的屏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重大事项,整合各类政府信息平台,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各级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共享体系和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共享平台)等基础设施。建立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共享体系,具体负责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管理、应用培训、运行维护、日常监测,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制度、标准、技术规范,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政府应当按照本级政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总体安排,做好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编制、更新和维护工作,提出共享需求、提供共享信息。这样才能打通政府各部门间数据交换共享的渠道,将原本分散存储在不同部门、行业的公共数据陆续汇集到统一的公共数据中心,强力推进政府各部门数据共建共享。

目前能源现状篇9

关键词:网络管理;模型结构;Snmp协议

中图分类号:tp39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5-2431-02

onthenetworkmanagementtechnologyandtheDevelopmenttrends

ZHanGHe-yuan

(SinopecpipelineStorageandtransportationCompanyinXiangfan,Xiangfan441002,China)

abstract:inthispaper,theauthorintroducessomeknowledgeofthenetworkmanagement.theauthorgivesthedetailsoftheconceptofnetworkmanagementandthecontentwhichneedtobedefined.thispaperalsodescribesitsbasicfunctionsandanalyzesitspresentsystematicstructuredeeply.thenafterdividingandcomparingtwostandardprotocolsofadministrationofnetworks,thispapermakesanexpectationfordevelopmenttrendstheofnetworksmanagementinthefuture.

Keywords:networkmanagement;modelstructure;Snmpprotocol

1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使得计算机网络规模更加的庞大、结构更加复杂、支持的用户更多,对网络的维护和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一旦网络崩溃,将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保持计算机网络的良好运行状态,是网络管理的主要目的。

2网络管理的概念和目的

网络管理是指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和控制,并能提供有效,可靠,安全,经济的服务。网络管理应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二是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通过监测可以了解当前网络状态是否正常,是否出现危机和故障;通过控制可以对网络状态进行合理分配,提供网络性能,保证网络就有的服务。监测是控制的前提,控制是监测的结果。所以网络管理就是对网络的监测与控制。网络管理的目标是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控制,以满足运营者的要求和网络用户的需要,使网络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整个网络更加经济地运行,并提供连续,可靠和稳定的服务。所以网络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满足运营者和用户对网络的有效性,可靠性,可放性,综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

3网络管理的功能

国际化标准组织(iSo)定义了网络管理的5个功能域(iSo/ieC7498-4),分别是故障管理(即失效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性能管理和计费管理。这五个功能域组成了网络管理的基本内容。五个功能域的基本内容如下:

1)故障(失效)管理(Faultmanagement)是网络管理中最基本的功能之一,用户都希望有一个可靠的计算机网络。当网络中某个组成失效时,网络管理系统必须迅速找到故障并及时排除。分析网络故障原因是网络故障管理的核心内容。网络故障管理包括故障检测、隔离和纠正三个方面。

2)计费管理(accountingmanagement)。记录网络资源的使用,目的是控制和检测网络操作的费用和代价。它对一些公共网络尤为重要。它可以估算出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可能需要付出的费用和代价,以及控制用户过多占用网络资源这也从另一方面提高了网络的效率。另外,当用户为了一个通讯目的需要使用多个网络中的资源时,计费管理可计算总计费用。

3)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management)。它初始化网络,并配置网络,以使其提供网络服务。配置管理是一组对辨别、定义、控制和监视组成一个通信网络的对象所必须的相关功能,目的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功能或使网络性能达到最优。这包括:设置开放系统中有关路由操作的参数;被管对象和被管对象组的管理;初始化或关闭被管对象;根据要求收集系统当前状态的有关信息;获取系统重要的信息;更改系统配置。

4)性能管理(performancemanagement)。性能管理估计系统资源的运行状况及通信效率等系统性能。其能力包括监视和分析被管网络及所提供服务的性能机制。性能分析的结果可能会触发某个诊断测试过程或重新配置网络以维护网络的性能。性能管理收集分析有关被管网络当前状态的数据信息,并维持和分析性能日志。一些典型的功能包括:收集统计信息;维护并检查系统状态日志确定自然和人工状态下系统的性能;改变系统操作模式以进行系统性能管理的操作。

5)安全管理(Securitymanagement),安全性一直是网络的薄弱环节之一,而用户对网络安全的要求又相当高,因此网络安全管理非常重要。网络中主要有以下几大安全问题:网络数据的私有性(保护网络数据不被侵入者非法获得)授权(authentication)(防止侵入者在网络上发送错误信息),访问控制(控制对网络资源的访问)。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应包括对授权机制、访问控制、加密和加密关键字的管理,另外还要维护和检查安全日志,包括:创建、删除控制安全服务和机制;与安全相关信息的分布;与安全相关事件的报告。

4网络管理系统模型结构

现代计算机网络的网络管理系统从逻辑上可抽象为四个部分:被管、网络管理工作站、网络管理协议和网络管理信息库(miB)。网络体系结构就是尽可能地满足网络管理需求的一个通用框架,对于一个具有特定需求的实际网络而言,它能够支持开发一个具体的网络管理系统。

5网络管理系统的基本应用

网络管理系统的基本应用包括网络资源状态监视、阈值监视、事件管理、配置应用、拓扑管理以性能监视等。

1)网络资源状态监视

监测资源的目的在于尽可能获得有关资源服务质量和状态的最新信息。监测涉及到访问某些源的属性,监测总是由管理工作站发起的,管理工作站论询资源并分析论询结果。因此,实现监测能极大地依赖于对单个资源进行寻址所采用的协议。

2)阈值监测

阈值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的经验知识,目前还没有哪种工具能够支持对监测过进行切合实际的阈值配置。阈值主要是通过管理工作站进行指定、管理和监测。当网络管理系统测到超出阈值的情况时,就向事件管理应用程序发出相应的事件。

目前能源现状篇10

abstract:Developmentareaisasmallregionwhichincludesocialeconomicdevelopment,resourceandenvironmentconsumption,andalargenumberofpopulation.economydevelopsfastandstablyinalimitarea,thentheresourceandenvironmentmustcarrymuchload.Soitisimportantthatwediscusswhethertheresourceandenvironmentistherangeof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presentassessmentmethodswereintroducedsimplyinthisarticle,andthesemethodswereclassifiedintotwocategories,thosearesingleelementassessmentandcomprehensiveassessment.Fordevelopmentarea,statusspacemethod,oneofcomprehensivemethodsinassessingregionalbearingcapacity,wasappliedtoevaluatingbearingcapacityonresourceandenvironmentofdevelopmentareasinthispaper.weintroducedstatusspacemethodandsingleelementassessingmethodtoacertaindevelopmentarea,theresultsaresamebasically.Statusspacemethodcanfindall-inclusiveproblemsbecausemoreinfluencefactorsareincluded.andthesefactorsmustbecalculatedthroughasetofsteps,thentheacturalstatusspacevalueiscomparedwiththeplanningstatusspacevalue,thereforeitcangetasimpleconclusion.Statusspacemethodisfeasibleinassessingbearingcapacityonresourceandenvironmentofdevelopmentarea.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区;单因素评价;综合评价;状态空间法

Keywords:bearingcapacityonresourceandenvironment;developmentarea;singleelementassessment;comprehensiveassessment;statusspacemethod

中图分类号:X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127-03

0引言

工业开发区是一个集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消耗的地域综合体,其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共享园区基础设施,实现规模经济、促进就业;另一方面也使园区的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面临巨大的压力[1],因此开发区如何在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目前关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很多,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这里所涉及的“一定区域范围”一般是指一个流域[2,3]、一个省或几个省[4-6]、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如环渤海地区、珠江河口地区、西南地区等[7-9]。但对于工业开发区,目前主要是针对资源、环境的某一方面进行评价,如开发区土地资源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0]、开发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11]及开发区生态承载力的综合评价研究[1],而对于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尚少。本文旨在探索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判断方法,帮助开发区查找发展过程中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不相协调的问题,为管理者制定发展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基础。

1区域承载力计算方法选择与原理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两大类,一类是单因素评价方法:某些区域的自身发展条件中存在着某一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则应该选取相应的方法进行预测。如土地承载力法、水资源承载力法等[12]。另一类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13]。

1.1单因素计算法选取资源环境承载力要素中的主要因素分别进行计算,可以找出限制区域发展的具体控制因素。对于资源环境的某一方面可以采用环境承载率来衡量其开发利用的程度,这一指标可用式(1)表示:

环境承载率(eBR)=环境承载量(eBQ)/环境承载力(eBC)≤1

(1)

环境承载率(eBR)是客观和科学地反映一定时期内区域(或城市)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承受能力的实际情况的指标。其中:环境承载量是指某一时期环境系统实际承受的人类系统的作用量值,可通过实际调查或监测得出;环境承载力数值分为两类:一类是能较易得到的理论最佳值(如地下水最佳开采量),则采用此数值;另一类是不容易直接得到的理论最佳值,则采用预定要达到的目标值(标准值)来间接表示。

根据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和特点,从环境的本质出发,其可量性的指标体系包括:自然资源指标(淡水、土地、矿产、生物等)、社会条件指标(人口、交通、能源、经济状况等)和污染承受能力指标。对于某个区域而言:

0.81?燮eBR

eBR?叟1.0:表示开发强度过度,不宜进一步开发。

所以承载力分析是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14]。

1.2综合评价法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法是在区域承载力的研究中,将社会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等因素紧密结合进行综合研究。其综合承载力可由一系列相互制约又相互对应的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构成。①自然资源变量: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开发量;②社会条件变量:工业产值、能源、人口、交通、通讯等;③环境资源变量:水、气、土壤的自净能力。计算综合承载力一般采用的是定量化方法,即选取上述某些变量或全部变量作为评价指标,在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其评价指标的具体数值,采用数理方法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做出综合的分析。概括起来,计算方法有:相对资源环境承载力方法、状态空间法、层次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和生态足迹法等[15]。

开发区是集社会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消耗、人口集中于一体的面积较小的区域,通过阅读文献、评价方法对比分析,选取了适合于开发区这一特殊区域的评价方法:状态空间法,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标的选取与调整。计算原理与方法如下: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外部基本条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人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相应地越高。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靠资源、环境做支持,大自然所提供的资源、环境是有限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所决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出这一限度,便会对资源或环境造成不利甚至不可逆转的影响,也就超出的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参照武春友[1]、毛汉英[9]提出的状态空间模型,结合开发区承载力评价的要求,得出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选取资源和环境分别为X、Y轴,社会经济发展作为Z轴,由这三个方面构成的曲面为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曲面。如果开发区所处状态位于该曲面上(如点Ⅰ),则表示开发区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低于该区面的点代表的状态为开发区的经济发展低于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如点Ⅲ),相反,高于该曲面的点表示社会经济发展高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如点Ⅱ)。

开发区生态承载力评价的三维空间状态模型如式(2)所示:

S=│m│=(2)

式中,Scc为开发区生态承载力的大小;│m│为开发区生态承载力的有向矢量的模;pi为开发区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的某指标处于实际状态(或理想状态即可持续发展)时的坐标值(i=1,2,…,n);wi为各指标的权重。

2应用实例

某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为首批14个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1985年3月28日正式动工兴建,规划面积20.02km2。1986年3月成立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1992年,省、市决定将面积扩展到181km2。现全区总面积274.1km2,总人口59.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2.1万人。自建区以来,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80多亿元,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现代化港口、家电电子、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制药、国际贸易、旅游度假为主要特色,集开发区、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和旅游度假区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框架,是中国开放区域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2.1单因素法评价结果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可分为资源和环境两个方面,资源可看成物质生产支持系统,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环境是生命体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可看成生命生产支持系统,包括空气、水、土壤、生物等。根据开发区的特点和资料可获取性,选取土地资源、水资源、空气环境和水环境作为单因素的考察对象。

2.1.1土地资源承载力开发区目前及规划期的人均建设用地情况见表1。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以下简称《用地标准》),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60.1~120m2分四级,并明确规定“新建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在第Ⅲ级(90.1~105.0m2/人)内确定”;现有城市的人均建设用地根据现有的用地水平,允许采用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最高为120m2/人,若将该数值作为人均建设用地的标准,则目前及规划期的用地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此时的土地承载率在0.8~1之间,表示开发力度相当,人均建设用地稍高于国家标准,土地资源利用率稍有不足;若以105m2/人作为标准,那么目前开发区的承载率在0.8左右,表示区域内开发力度不足,土地利用率不足。

有关资料显示[16],我国用地弹性系数远超合理水平。目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约24万km2,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已达130多m2,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人均82.4m2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m2的水平;2004年全国村庄建设用地2.48亿亩,按当年农业人口计算,人均村庄用地218m2,高出国家定额最高值(150m2/人)45.3%。而包括郊区在内,纽约人均占地为112.5m2。

通过与《用地标准》比较可以发现,开发区现状用地及规划用地指标都比标准值偏高,而且这是国内建设用地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因此土地资源不是开发区发展的制约因素。相反,应将规划用地控制在105m2/人,以减少用地,节约土地资源。

2.1.2水资源承载力根据资料调查所得到的水资源数据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开发区建设的逐步展开及经济的快速发展,规划期的水资源承载率逐步扩大,到2020年达到最大为3.59,远远大于水资源承受力,需通过跨流域调水、中水回用、海水利用等途径解决用水问题。

2.1.3空气环境空气质量可以作为大气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根据大气扩散模型可以得出计算环境容量以及实际环境容量,二者比值即为环境承载率。本次评价选取二氧化硫和飘尘作为评价对象,环境承载情况列于表3中。由表3可见,开发区目前的环境承载率均小于0.8,环境质量较好,适宜大规模开发。

2.1.4水环境水环境承载力的计算以CoDmn为主要指标,按照2010年的总量控制目标确目前的排放量为2166t/a。

开发区紧靠海域,污水处理达标后直接排海。根据2006年10月15日、16日高、低潮位的现状监测资料,纳污海域的现状CoDmn的浓度为1.42mg/L。根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该海域的海水执行三类标准,CoDmn的水质目标位4mg/L。

参照《某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建立浓度模型,从化学需氧量输入量和水质监测值之间的响应关系,可以计算出纳污海域当500米混合区半径以外的海域满足海域功能要求时,海域化学需氧量最大环境容量为14387t/a。

CoDmn承载率=排放量/环境容量=2166/14387=0.15%(3)

通过式(3)计算出了排污口附近海域的CoDmn承载率为0.15,远远小于0.8:可见,对于海域来说,CoDmn环境承载力较大。

2.1.5单因素评价结论计算结果表明,在上述所考察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大气环境、水环境等方面中,明显制约开发区发展的是水资源不足。

2.2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选取与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的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指标,以规划值作为理想值,以2008年的实际值作为现状值,具体数值与计算指标列于表4中。现状值与理想值差别越大,其比值指标越偏离1。

“某经济技术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结果如下:

2.2.1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中的经济发展指标,现状值与规划值差距较大,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差距值高达2.41。

2.2.2资源环境指标中的人均水资源量、万元GDp废气排放量与标准值差距较大,但水耗、能耗都比标准值偏低,反应了开发区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技术水平较高,其他指标与规划值差距不大。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承载力指标的权重值,具体计算方法参照文献[17],计算结果见表5。

对二级指标的权重经归一化处理后,得出各指标权重。一级指标中,社会经济发展为8,资源为19,环境为73。环境是人类和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所以环境指标所占权重较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本,而且,即使资源贫乏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好,也需要资源输入,否则便难以维持发展需要。因此,各指标权重基本反映了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在二级指标中,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权重较高,其次是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三废排放量以及能耗。这种权重关系基本能反应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将指标pi、权重wi代入公式(2)中,得出状态空间值。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际资源环境承载状况Sr为0.417: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下的总的资源环境承载状况Si为0.376。

根据工业园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判断方法,当Sr>Si时(比规划状态超出10.9%),可得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情况为略微超载,可经过适当调整,实现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目标。

3结论

在对单因素考察过程中,通过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大气环境、水环境承载情况的计算可知,目前开发区土地资源较丰富,大气、水环境质量良好,仍有较大容量,制约因素是水资源短缺,而且随着开发区的经济发展,该问题会日益凸显,需要采取南水北调工程、中水回用、海水淡化等措施来弥补水资源短缺问题。

在综合评价过程中,考察了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三个大方面中的15个因素,并将规划值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将各指标的现状值与规划值比较,当二者比值偏离1时,说明发展偏离理想状态。该开发区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中的经济发展指标,现状值与规划值差距较大,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差距值高达2.41。资源环境指标中的人均水资源量、万元GDp废气排放量与标准值差距较大,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水平的0.022。另一方面利用层次分析法将各指标权重赋值,指标权重基本反映了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指标pi分别与权重wi相结合,得出状态空间值,可知现状的状态值比规划值偏高10.9%,该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情况为略微超载。

将单因素评价与综合评价对比可以发现,二者所得结论基本一致,开发区发展状况较好,个别指标尤其是水资源短缺较为突出,整体状况略微超载,可通过适当调整,加强弱势,合理解决,使开发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状态空间法用于开发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一方面可以发现某些偏离标准的指标,与单因素考察结果基本一致,另一方面可以得出综合指数,对开发区发展状况有一个宏观的印象,用于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武春友,孙源远.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工业园区生态效率评价研究[J].管理学报,2009,6(06):751-754,766.

[2]付爱红,陈亚宁,李卫红.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资源科学,2009,31(09):1535-1544.

[3]叶明霞,罗国云.长江上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3):1-4.

[4]康松,刘鲜明,陈斐.江西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其启示[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26(09):76-79.

[5]李峰生,何海兵,王亚茹.湖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9):5-7.

[6]邱鹏.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J].软科学,2009.23(6):66-69.

[7]刘庆斌,环渤海的“圈”经济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博弈及化解机制[J].环渤海经济t望,2008,(4):20-22.

[8]张正栋.珠江河口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1):29-35.

[9]毛汉英,余丹林.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04):549-555.

[10]段勇,郑爽,李鱼等.开发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四川环境,2005,24(01):98-101.

[11]芦晓峰,李波,王铁良.沈阳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06):1192-1194.

[12]王浩,江伊婷.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小城镇人口规模预测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9,(3):53-56.

[13]黄秋香.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9,29(01):62-64,84.

[14]齐亚彬.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18(5):7-11.

[15]赵兵.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21(3):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