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5:49

小学阅读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设计思路情境讨论

引言

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小学英语阅读设计工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还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结合教学目标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实现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的目的。但教学中,一些教师思想观念陈旧,忽视加强阅读设计活动,制约学习效率提升。因此,有必要采取创新思路,提高阅读课程教学设计水平,促进阅读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也为小学生更好融入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一、pre―reading设计新思路

pre―reading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做好阅读准备工作,在已有知识和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理解新内容,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通过题目猜测课文内容。小学英语阅读题目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任课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要通过题目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具体情节。例如学习idon’tbelieveit.时,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猜测:whydopandaslovebamboo?whatdoesanotheranimallikemost?Couldyougivesomeexample?通过问题的引导,能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内容,对课文信息有基本了解。

2.通过插图吸引学生注意力。阅读教学设计时,利用插图能加深学习的理解和印象,让阅读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图片和文字的引导下,有利于学生认真分析所学内容,取得更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学习idon’tbelieveit.时,可以为学生展示pandas,bamboo的图片,让阅读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有效开展阅读活动创造条件。

3.浏览课文寻找文章主题句。要对阅读内容进行浏览,把握大意,并找出文章的主题句,从而对阅读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几个中心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挑选出其中的中心句。采用这种教学设计方式,既能让学生掌握略读技巧,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形象。

4.拓展并延伸课文背景知识。在课文内容学习的基础,还要让学生拓展阅读,根据课文内容,获取更为丰富的知识。学习idon’tbelieveit.时,除了掌握课文内容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收集更多的有关pandas、bamboo、动物生活习性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汇总。这样既能丰富阅读教学资料,还能拓展学生视野,促进阅读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while―reading设计新思路

while―reading的主要目的练学生阅读技能,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通过阅读训练活动,进而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意图,对教学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为此,这个阶段通常要采用分段或分步教学方式,让学生对阅读内容有深入了解,对阅读内容进行仔细理解和全面把握。下面将以外研社新标准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module7Unit1idon’tbelieveit.为例,对阅读过程设计进行介绍和分析。

1.创设情境,巧妙提问。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巧妙提问,再现阅读素材中的情境,深化学生理解和印象。教师要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根据阅读教学内容,为学生合理创设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问题,进而让学生思考和学习,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听和读,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探究所需要的信息资源。采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自主探究和自主阅读,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时,可以将熊猫和蛇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再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熊猫和蛇的图片及活动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然后提出以下问题:Howmanyhoursdopandaseateveryday?whatdotheyliketoeat?通过创设多媒体情境和问题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取丰富的信息,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对所提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此外,还有利于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所提问题,学生阅读的激情也被瞬间激发起来。

2.提出问题,深入分析。整个阅读设计过程中,提问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教师要层层设计问题,循序渐进,让学生积极思考和学习,深化对阅读内容的思考。例如,whatdopandaslovetoeat?whatdotigerslovetoeat?whatisthedifferencebetweentheireatinghabits?通过层层设问,再回到整篇课文内容的阅读,接着思考和讨论,完成二者difference的对比分析工作。有利于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应用技能得到锻炼和培养。

3.讨论问题,拓展思维。在学生对阅读内容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讨论话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这样既能调动学生思考和讨论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技能,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讨论所学内容,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兴趣。

三、post―reading设计新思路

该阶段主要围绕阅读教学内容,对遇到的新单词、新词组、新语法进行总结。并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学以致用,逐渐提高小学生的英语知识应用技能。此外,加强post―reading设计工作,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逐渐取得进步和提高,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融入学习活动也具有积极作用。

1.开展阅读练习。例如,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根据阅读教学内容,由一组同学提问,另外一组同学回答,以检验阅读教学效果。这样既能检验阅读教学质量,还能在同学之间形成竞争,相互学习、借鉴和提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2.复述课文内容。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还要注意板书思路清晰,内容详细,且具有概括性特点,学生在看到板书时,就可以回忆阅读教学内容。复习过程中,能根据提纲回忆并复述教学内容,进而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让阅读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3.拓展所学词汇。根据所学的阅读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填空训练,丰富并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学生理解和印象,进而更好融入阅读活动当中。通常在阅读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要查阅相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或者对阅读内容进行改编,让学生开展词汇填写训练,从而达到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设计写作任务。阅读和写作是小学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同时,课本内容是进行写作训练的良好素材。因此,为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阅读教学中应该设计写作任务,进而强化学生训练。具体可以采取以下训练形式:设计写作题目与阅读材料一致,设计写作任务时,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基础和知识接受能力。并注重设计形式多样的内容,包括补充作文、改写或扩写等。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让阅读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不可忽视的内容,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创新阅读教学设计思路,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创新思维,提高阅读教学内容的设计水平。此外,学生还要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认真融入学习活动当中,能有效适应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进而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促进阅读水平和英语知识应用技能提升。

参考文献:

[1]白薇,张婷婷.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主位推进模式的运用[J].基础英语教育,2011(6),48-53.

[2]杨雪.编・导・演――对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9),39-41.

[3]陈玉红.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及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7(2),87-88.

[4]李晨.翻转课堂:新课标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思路[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74-76.

[5]梁丽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学习型任务活动设计的策略[J].教育导刊,2009(9),58-59.

小学阅读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封面,了解书的名称、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目录,了解大概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3.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交流能力的发展。

教学准备:

《米小圈上学记》1本,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阅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好玩的日记、好笑的插图、倒霉的米小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交流的书目《米小圈上学记我是小学生》。

二、看封面

了解作者、出版社、主要人物等信息。

1.作者简介。

姓名:北猫。职业:儿童文学家。爱好:为孩子写好玩的书和动画故事。

2.看封面,故事主人公谁?还有哪些人物?

出示图片:主人公是米小圈。

出示人物图片,指生回答:李黎、姜小牙、郝静,小圈妈、小圈爸、莫老师、魏老师、肌肉老师。

3.你最喜欢书中哪个人物?并说说理由。

出示全体人物图,看图回答。

4.读完故事要学会总结人物特点,课件示例。

(1)米小圈上学记--人物之老妈。

老妈对米小圈总是严加管教,上课必须认真听讲,放学必须按时完成作业,不许惹老师生气,早晨要按时起床,总之她跟我们的老妈一样爱唠叨。

(2)米小圈上学记--人物之老爸。

老爸倒是从来不要求这些,他希望米小圈成为一名画家,而且是特别特别著名的那种。

三、看目录

1.学会使用目录查阅文章章节,了解大概内容。

2.师说章节名称,生回答章节页码。

四、交流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北猫哥哥用写日记的方式讲述了米小圈成为一名小学生后,在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新鲜事,欢乐事,烦恼事,有趣事,记忆深刻的事。 

五、看插图

1.课件出示书本章节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回忆并讲述故事内容。

2.课件分别出示:大画家米小圈,严厉的老妈,漂亮的莫老师,肌肉老师,梦见女魔头,蜡烛节快乐,长假不长,拾金不昧的女魔头,姜小牙的好运气,遇见外星人,病房里的女魔头等章节图片。

3.师生交流。并结合学生特点以及生活实际,进行学习、生活方面的教育。

六、拓展升华

1.结合书上开头“米小圈对你说”和最后“北猫哥哥日记魔法”让学生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

2.谈收获:学会了写日记。学习到了米小圈乐观开朗、不怕困难的精神,坚持记日记的好习惯。

小学阅读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84-01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板块。小学阶段语篇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其价值主要体现于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体验乐趣。由于问题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始终发挥着组织和调控教学的作用,引领学生积极体验和学习。所以,问题设计在阅读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设计有效的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走进语篇,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探究获取和处理信息,提高阅读技能的重要手段。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分别从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这三个阶段谈谈关于语篇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实践与思考,以期提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1.阅读前设计问题――激发兴趣,走进语篇

读前活动是英语语篇教学的前奏和基础,对于建构语篇文本的内容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常教师设计一些与语篇主题相关的问题,通过问答形式来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经验,扫除影响学生理解语篇的部分语言障碍,为学生顺利阅读做好铺垫,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或话题预测语篇的主要内容和可能用到的词汇,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引领学生积极地从生活走进文本。

1.1导入型问题。问题导入是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最广泛、操作最简单的一种导入法。它是指教师从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紧扣话题,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建立起语篇文本与以往经验、知识之间的联系,迅速自然地导入语篇话题,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2铺垫型问题。读前活动一方面激活学生有关背景图式,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消除语篇语言理解上的障碍。铺垫型问题是教师针对学生理解语篇语言点而设置的问题,其目的不仅是寻求问题的答案,更是利用问题对这些语言点进行适当的铺垫,从而减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认知压力,保证阅读教学的整体性、连贯性和逻辑性。

1.3预测型问题。预测是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预测型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语篇插图、标题后提出的问题,旨在激活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力,推测语篇大意,为语篇教学的展开做好铺垫。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Unit7acampingtripparta前,笔者利用课文插图导入语篇话题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whatdotheyneedforthecampingtrip?Canyouguess?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围绕问题热烈讨论,大胆推测,学生丰富的想象涉及到了语篇中的许多语言点。这种基于语篇话题的预测型提问,培养了学生观察、想象、推断和探究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读中设计问题――理清思路,理解语篇

读中活动是英语语篇教学的主体,也是英语语篇教学的核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通过阅读了解文本大意,理清文本思路,从而获取文本的具体信息或细节性信息。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篇章结构、语言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句法、词汇等设计一些带有整体性、层次性、梯度性等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从而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2.1循序渐进地解读语篇,探究语篇的意义。导读型问题。英语语篇教学提倡让学生从整体角度学习和理解所学语言材料。导读型问题是在整体呈现语篇之前,教师根据完整的语篇情节提出的概括性和整体性问题,用来帮助学生快速把握语篇的主旨大意,从而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习惯。

2.2梳理型问题。梳理型问题是在学生整体初步感知语篇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紧紧抓住语篇的主线而设计的一些主干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是帮助学生理清语篇脉络的关键,是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语篇内容的前提。这些问题要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有力地撑起了语篇的"骨架",使得整个语篇主干分明,全文的语言与情感有了向心力,许多貌似零碎的信息被这些问题串连在了一起,帮助学生理清了理解语篇的思路,提升了记忆语篇的效果。

2.3细节型问题。由于小学英语语篇内容大都简单,思想情感也比较浅显,所以许多教师往往只注重整体性问题和主干性问题的设计,忽略细节型问题的设计,导致设计的问题粗枝大叶,从而使得语篇的理解浅层化。细节型问题是教师根据语篇中的一些细小而关键的字、词、句提出的一些关键性、隐蔽性的问题(如以what,who,when,why,how等提出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静心阅读,捕捉文本的细节信息,引领学生正确掌握语篇内容,从而达到全面透彻地理解语篇的目的。

3.阅读后设计问题――检测评估,提升语篇

读后活动是整个语篇阅读教学的升华阶段。教师在学生摄取语篇主要内容知识的基础上,针对语篇整体和细节两个层面,不仅要设计一些回忆型、理解型问题来检测评估阅读的质量,还要深入挖掘文本内涵,设计一些评价型、生成型、思维型、创新型、探究型等一系列开放性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高级阶段,训练学生综合概括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完成从知识汲取到能力发展的过渡,将语篇教学与文本价值的提升融为一体。

以上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追问,浑然一体,由低级到高级,由封闭到开放,螺旋上升,既检测评估了语篇阅读的质量,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拓展了文本的空间,提升了文本的价值,把语言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有效克服了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学科本位主义的倾向。

4.结束语

总之,问题设计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恰当得体、精巧的问题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应把握语篇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问题,诱发学生的内驱力,真正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语篇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提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小学阅读教学设计篇4

一、在实际阅读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及相关的合作性教学

在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褪去了低年级学生中的幼稚,但是还是缺少初中生的成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在学习上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作为教育者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观察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况,进而获得及时的反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提高老师自身的教学质量。作为教育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遵循主体性以及合作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打破传统教学中老师的地位,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代替老师的单独讲授。但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并不等同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放弃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并制定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学习的教学计划。

二、在实际阅读中注重教学中的策略,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目标,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在教学上的策略,进而培养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对于阅读教学来说讲究一个“读”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字占领了在阅读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也成为老师在教学中的共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在课后给予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读,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以及相应的语文素养。学生把感情融入在阅读中不仅能够快速的进入到求知的状态,在某种意义上还能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在书中的“读”。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作为教育者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方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能够产生对这篇文章的独特见解,不仅能够掌握到真正的内涵,同时还能感受到作者给予在这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设立了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在整体上忽视在阅读中思考的重要性。长期以往,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以及相关的阅读能力都会被阅读兴趣代替,学生在阅读时都是为了自身的兴趣进行阅读,而不是为了思考进行相关的阅读。在实际阅读中针对自身所阅读的文章,学生一定会产生相应的疑问,这时老师应该给予相关的指导,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设定一定的我能提,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一定的问题进行阅读。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促进学生语文素?B的提高。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夸父逐日》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点内容,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学习时,老师可以设定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要把太阳摘下?或许是在这篇课文中有哪些句子能够让自己更加的震撼?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一定的问题进行思考进行阅读。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寄于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三、优化在网络中的阅读教学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阅读上都局限于书本,有时到图书馆进行查阅资料,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不仅阅读范围较小,在一定层次上也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在当前形势下,积极利用网络辅助进行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还能使学生获取大量的知识。同时还能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征服欲望,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在自身阅读中所取得的阅读效果也是较为显著的。

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设备以及相关的教学途径都得到了快速的优化。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收集到较多的知识,所以对于阅读来说不仅拓宽了在收集信息中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还方便了学生的实际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作为教育者可以灵活的应用网络,强化在网络上进行教学,在整体上老师引导学生以网络环境为平台,积极获取大量的信息,并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在观念上以及相应价值观上受到启发,最终得到阅读的目的。在小学语文中《鲸禹治水》在教学中是重点的内容,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洪水泛滥以及人们深受灾难的图片,学生进行认真地观看。这样的方式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网络资源积极开展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促进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质的飞跃。

小学阅读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文眼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

前言

近年来,绘本以其自身图文并茂,具有故事情节为特点受到广泛关注,并在图书出版界流行,其中有很多国外作家创作的原版作品。绘本内容与儿童生活相接近,能够在心灵上引起儿童共鸣,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儿童理解文字提供更多帮助。与城市不同,小学英语教学整体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滞后,使得英语阅读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将绘本引入到英语阅读教学中,围绕着主旨引导学生感悟,从而更好地领悟文本内涵。

一、英语绘本特点

英语绘本是一种以图片、文字共同表述故事的故事类读物。在教育界,绘本已经被公认为儿童早期的最佳读物,从本质上来看,绘本具有儿童性特点,在阅读时,儿童能够随之故事的情发展而发展,如《no,David》讲述的是主人公大卫调皮捣蛋故事,虽然总是斥责,但是依旧用温情干扰大卫,无形中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浓浓的母爱。绘本还具有图文合一、节奏感等特点。绘本有韵律的文本,使得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很好地体会故事的情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文字的审美。

二、基于文眼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策略

1.Cinderella内容简介。绘本Cinderella是小学高年级教材中的一个故事,主要是将灰姑娘的故事。小学生对灰姑娘的故事并不陌生。此绘本插图色彩鲜艳,人物生态生动逼真,且每幅插图都隐藏着很多细节信息,贯穿于整个故事。故事文本语言非常简单,前后连贯,关键句型重复出现。

2.文眼分析。通过阅读,我们能够发现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解词汇和句型,即“why?because”,且能够通过正确的发音朗读故事,并在同学之间的合作下共同表演该故事。因此教师在设计时,要围绕着重点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加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深入思考,并与生活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3.教学内容设计。在教学中,该故事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其中很多情节学生都已经有所了解,对一些简单词汇也有所掌握,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事主要以对话形式出现,整体篇幅较小,多为短句,并不会增加学生理解难度,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4.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能够为教师提供指导,提高教学有效性。具体来说,教学目标确定为四个方面:一是学生能够流利朗读故事;二是复述故事大概情节,进一步学习故事;三是根据主人公之间的对话,设置不同的场景,使得学生能够猜测出主人公可能会说的话;四是引导学生表达对灰姑娘的看法。综合来看,前两个教学目标难度不大,教学重点在于后者。

5.教学设计。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前,教师可以进行课堂导入,提问同学们有谁看过灰姑娘的故事,哪个学生可以给大家讲一讲,吸引学生注意力后,让学生打开绘本,并提问“whatcanyouseeonthecover?”,学生们会纷纷回答“灰姑娘”,此时教师要继续追问,最后将故事标题板书,并提出本文的重点“why...?”询问原因后,运用“because...”回答原因。

6.聚焦文眼。文眼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学生熟悉的灰姑娘的故事,呈现出本单元的why的询问与because的回答。充分利用书本知识,进行实际对话练习,让学生能够掌握因果关系,并熟练的交流,逐渐培养学生捕捉文章大意能力。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法与句型的掌握,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练习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进入到故事情境当中,对故事内容有所把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完成教学后,教师要让学生朗读故事,并根据绘本中的内容强化对重点内容的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围绕着句型设计看图问答等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对故事的情节有所了解,发散思维,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语言表达等各项能力进一步发展。

7.阅读练习。完成教学目标后,教师要设计一些练习题,为学生提供更多练习机会,强化对句型的掌握。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并让学生自行分配角色,进一步熟悉故事,能够记住文中的内容,或者对剧情进行创新,并在下节课上表演。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知识积累关键时期,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绘本文眼为基础,明确具体教学目标,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能力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华,孙媛.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活动设计[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5,(02):88-92.

小学阅读教学设计篇6

一、合理选择阅读材料

有人将拓展阅读等同于课外阅读,其实不然,课外阅读在内容选择上是自由的,只要感兴趣,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而拓展阅读在内容的选择上应以课本为出发点,为课本服务,因此,所选的内容可以是课文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也可以是适宜于比较阅读及学法迁移的材料。教材每个单元有它固定的单元内容,所以在选材上不是很困难。教师在选择拓展阅读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在质疑解难。如在学生阅读《秦兵马俑》一文前,可以给学生质疑:兵马俑是什么时候建成的?它的由来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才可以有所收获。

2.有些选入课本的课文都是经过删节或节选的,所以学生感受不到原文那种语言气息,教师如果把作者的原文推荐给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丑小鸭》这篇课文没有写丑小鸭在农夫家的遭遇,教师可以让学生读读《安徒生童话》中《丑小鸭》的相关片段,再次感受丑小鸭的不幸遭遇,对丑小鸭产生深深的同情之心。

二、营造良好氛围

兴趣是引起、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要引导好拓展阅读关键在于氛围的营造。良好的氛围将会让学生积极地在浩瀚的书海里遨游,进而感受优美的语言文字,享受知识、享受阅读。

1.以激励促使学生喜欢阅读。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所以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时也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针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层次的激励性语言,这样会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当前的学习状况,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作如下鼓励: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好学生!你了解的课外知识真多"等,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

2.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游戏阅读: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利用游戏可以创设浓厚的阅读氛围。如设计各种游戏式的活动,在这类活动中谁阅读、背诵、写出的文章多、质优,谁就获得公认的优秀成绩,谁就是这个游戏的赢家,并能赢得一定的奖励。

专题阅读:利用名著或影视作品也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方法。如《西游记》《三国演义》《哈利·波特》等,学生们特别喜爱,如果能和热映中的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效果会更好。

设立图书角:师生踊跃捐书、献书,实现阅读材料的共享。这样,学生在交流中达到了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目的。

读书交流。主要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集中时间由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讨论,其间也可展出一些学生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

三、开放式阅读

开放式阅读就是以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素质为目标取向,根据学生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使学生自主、和谐、创新地发展阅读能力。进行开放式阅读,能为拓展阅读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师生关系。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上的权威,过于注重陈述性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和内化,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发展。在开放式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开发者,起着导航作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倡导自主、民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

2.教学设计由"硬性设计"转变为"弹性设计",为学生预留探索的空间。传统阅读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对教学内容的规定和对知识掌握管理方式的概括性描述;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以教材为中心,只注意分析教材知识内容的逻辑结构,反映的是"以文为本"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以"教师怎样教为中心"。教学设计的内容是预定的、程式化的,不易改变,这种设计我们称之"硬性设计"。开放式阅读教学设计分为"预先设计"和"适时设计"两个部分。预先设计就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以教材为例子,对教学观念、计划和规则进行事先设计。适时设计,即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鲜活的学情作现场处理,随机调控。这种课堂教学设计有了灵活的应变性和随机的可塑性,我们称之为"弹性设计"。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预留教学时间和空间。

3.课内向课外辐射,拓宽语文教学外延。学习语文不能仅靠课堂四十分钟,应注重课内向课外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时空。教师可以在肯定学生善问会问的同时,鼓励学生把问题带到课外,带进家庭,自己动手查一查,找一找资料,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丰富读书实践

小学阅读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初中;阅读教学;设计;优化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应试能力都有重要意义。阅读教学相关研究甚多,如何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阅读教学设计展开全面优化,这是语文教师需要直面的课题。

一、创设多元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学习的热情。故事引导、哲言介入、生活案例展示、媒体信息展示、课堂演绎活动设置、悬疑问题比拼等,都可以有效激活课堂气氛。初中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有特殊敏感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动心理,设计更多互动性强的学习情境,以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我的母亲》是胡适先生的回忆录,文章情感丰富而真实,具有感染力。为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笔者在课堂导入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曲,并请会唱的学生一起演唱。在演唱结束后,笔者给出问题:歌曲是如何歌颂母亲的?你还知道哪些歌颂母亲的作品?今天要学习的《我的母亲》有哪些内容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我们的母亲具有哪些共性特征?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自主讨论学习,有学生说:“《烛光里的妈妈》唱出了子女的心声,妈妈将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奉献给了子女,我们当然要歌颂妈妈。歌颂母亲的歌曲、诗歌、小说还有很多,高尔基就以母亲为题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我的母亲》中,作者将母亲形象刻画得生动真实,让人油然生出亲切感。”也有学生说:“我们的母亲具有勤劳、善良、和蔼、富有爱心、慈祥等共性特征,唯有母亲,能够为我们付出一切。”由此可见,学生已根据教师的问题引导,逐渐走进了文本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歌曲,起到了渲染气氛的目的。《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曲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歌颂母爱是老话题,但学生还是想知道名人的母亲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从这个角度展开问题设计,学生的学习思维迅速启动,充满热情地跟随问题展开了文本学习。

二、优化引导方法,凸显学生主体意识

阅读教学方法有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做出明智选择。朗读法、提问法、想象法、体验法等都是教师常用教法。教师要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度解析,对学生的阅读基础进行全面调查,对常见阅读引导方法展开深度优化,以提升阅读教学效度。提问法是阅读教学最常见的方法,教师在问题设计时,需要观照不同学生的学力实际;朗读法强调学生朗读的重要性,而如何科学设计朗读策略,还需要教师多重比对,而不是追求朗读的数量;体验法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感知,以期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阅读教学的引导方式有很多,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情实际进行选择。在学习《雪》这篇课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清文本基本内容和结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提问设计活动。按规定,每个小组要设计10个思考问题。学生上交思考题后,笔者综合考量,最终选定8个思考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江南的雪的?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朔方的雪的?你感觉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情感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其写作目的是什么?本文主旨是什么?学习之后,你有什么新感触?笔者将这些问题作为课堂阅读教学问题进行展示应用,凡是被选中的问题,负责出题的小组具有免答权利。评选结果公布时,学生都兴奋异常,其成就感非常强烈。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自主阅读活动,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思考问题,这是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重要措施,对学生形成的正面鼓励和影响非常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对全面提升自主阅读能力有促进作用。

三、调整学习顺序,遵循先学后教原则

当前,新《课标》推崇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要求学生能够率先学习,对文本形成一定认知之后,再由教师给出点拨和解惑,以完善其阅读认知。先学后教体现现代教学的崭新理念,符合学生学习成长规律,值得大力推广。教师要在具体落实上有所探究,促使学生真正建立完善的阅读认知体系。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体现的是学习主体客体转变的问题,其顺序颠倒之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正式确立。如阅读《敬畏自然》时,笔者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提出质疑问题,课堂教学集中解决学生自主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学生提出:“敬畏自然是不是要求人们无所作为?”教师先征求其他学生意见。有学生说:“敬畏自然不是要求人们在自然面前不求进步,开山铺路架桥,这些都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行动,能够让天堑变通途,这就是人们主观努力的结果。”教师给出积极评价:“敬畏自然是一种态度,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办事,但并不是要束缚人们的手脚,在自然面前无所事事。”教师让学生先学文本,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精神。这样的阅读教学就是典型的先学后教,符合现代阅读教学的基本精神。学生提出疑难问题让教师来回答,这也是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

四、延伸训练维度,创设独立阅读时空

在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独立阅读学习的时空,把阅读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阅读学习活动,并同学生一起展开讨论探究。此外,还要在阅读延伸方面有所创新,让学生多多阅读课文材料,拓宽阅读视野,这对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有重要帮助。教师在设计阅读训练时,要摆脱“大一统”思想,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梯度性训练内容,给学生一定选择权。如《吆喝》阅读训练设计:①简答题:课文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吆喝的?②搜索题:在课文中画出表示从早到晚顺序的词语。③拓展题:吆喝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广告形式逐渐消失。如今各地大街小巷的吆喝声虽然不是很多,但吆喝声还是会在我们耳畔响起,收集平时生活中听到的吆喝声,并描绘一些吆喝人的动作和神态。三个题目,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两个进行训练。教师给学生一定选择权,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有重要帮助。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优化阅读教学引导方法,调整阅读学习顺序,延伸阅读训练域度,提升学生获取阅读信息的能力,全面塑造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闫学荣.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1(3).

[2]司翠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8).

小学阅读教学设计篇8

然而,课外阅读的主阵地在“课外(校外)”,主体是“学生”,教师施加影响是在课内(校内)。教师与学生教学关系相对松散,校外与课内时空跨度大的学习特殊性,造成了“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的难度:(1)文本篇幅大,问题琐碎不得法,缺少从整本书角度出发的指导。(2)学生交流的内容随意性大,浅层次思考,教师没有有效地引导与调控。(3)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单一,没有读前、读中、读后的指导范式,没有合适的教学流程,没有具体的教学准备。(4)教学定位失度,把课外阅读当成语文教材。过细的讲读不能解决大篇幅课外读物的指导任务。(5)部分教师因为学生阅读进度、阅读差异大,畏难而放弃指导。(6)教师因反馈信息难以掌握,无法快速、准确获得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况,对阅读指导造成障碍。上述问题,其核心是课内指导与课外学习之间的脱节。

一、导读手册在课外阅读指导中的实践价值分析

“导读手册”是教师根据课外读物的内容、体裁特点、语言风格等设计的帮助学生完成该读物阅读的“配套手册”。它类似一本作业本,学生可完成练习;它类似一本说明书,提供读物的相关信息;它类似一份成果集,将学生阅读转化为具体图文;它还是一份思维导图,可反映学生的感想、思维过程。

导读手册能够应对课外学习与教师指导脱节的问题。老师可以针对课外阅读的学习特点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认识规律,设计“导读手册”。

依托“导读手册”展开课外阅读的课内指导具有独特效果,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根据文本内容特点,研制好《手册》内容。无论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学生都可以从《手册》中找到相应的探究任务和方法导引。使手册、原著、阅读过程相互关联(联结),形成一种新的阅读活动,能发挥出“学程导航”的作用。

下面以《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导读手册为例具体说明:

1.用手册助自读。导读手册就是一本课外阅读“指导手册”,能够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兴趣、有重点地完成课外阅读。“我的阅读规划”栏目让学生制定阅读整本书的计划;“作家简介”“亲近作品”等栏目让学生了解作者与作品;“对话爱德华”“心随书动”等栏目让学生重点关注人物内心世界和故事情节变化。通过这样的内容设计,当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的时候,就能够借助导读手册的介绍、提示顺利地完成阅读任务。导读手册,就是孩子自主阅读这本书的拐杖。

2.用手册促理解。书中的难点,有的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有的学生关注到但是无法深入理解。导读手册的设计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例如根据小说尾声写到“爱德华放弃了”的情节,设计“对话爱德华”栏目――你认为爱德华为什么会放弃?如果你是它的心理医生,你会如何帮助它?导读手册用这个栏目引导学生在小说难理解处停留,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内心变化;通过书面表达的方式深化学生的思考。写下来的内容可以在同伴交流、课堂分享中不断修改、完善、深刻。不论是学生阅读过程中还是教师指导课上,导读手册都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的作用。

3.用手册教读法。小说人物多、篇幅长、情节复杂,概括起来非常困难。概括情节恰恰是阅读小说重要的读书方法。导读手册“心随书动”栏目就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为目的。“心随书动”(图1)要求学生绘制“爱德华的旅行图”,其实就是小说的主要情节。用绘图的方法,把主要情节直观表现出来,学生借助图,完成情节概括。通过课内指导,教师提炼总结,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这一类课外书(小说)的读书方法。导读手册在传授阅读方法上发挥了作用。

4.用手册晒成果。导读手册由教师设计,学生使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依照手册导引,完成各种阅读任务,如画出“旅行图”(图2),添加“人物标签”,记录“角色名字”,写下“个人体会”,摘录“妙语”……伴随阅读过程,一个个阅读任务相应完成,导读手册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导读手册,而成了专属于某个学生的“个人成果集”。学生可以拿出自己的导读手册相互交流、展示,在展示中取长补短,促进课外阅读能力提升,提高课外阅读兴趣。导读手册实现课外阅读评价方式的创新,其效果好于单一的试题内容考核。

5.用手册评与教。教师阅读学生的导读手册,能够准确掌握学生阅读情况,对他们的阅读能力、成效作出准确的评价,从而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展开课内指导。手册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凭借。学生读得好不好,可从手册上的“阅读任务”反映出来。情节图画全面了,整本书自然都读懂了;“人物标签”写了哪些词语能反映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程度……这些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依据。其次,学生的手册为教师提供了最鲜活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阅读起点。“爱德华的旅行图”其实就是这本小说的主要情节,教师利用学生绘制的旅行图,组织他们当堂介绍,同桌交流,完成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和概括,形成课堂多元互动。教师利用手册上的学生资源,发挥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二、导读手册的建构策略探寻

导读手册能用、能教、能学、能评,搭建了课外阅读与课内指导的桥梁。在设计导读手册时应如何发挥其教育功能,使之更紧密的联结阅读与指导呢?

1.功能:学程导航、方法习得。设计阅读手册的内容时,要突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功能,既包含阅读的一般方法,又有适合特定书目或者一类作品的具体方法。一般方法的指导可以从手册内容的框架上体现,大致围绕作家作品、故事人物、情节理解、阅读感受、语言学习五大块构筑。通过板块化设计,多次反复,帮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熟悉阅读流程,掌握读书的一般方法。具体方法的指导,要根据所读书目内容、体裁确定。如《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作为一本小说,设计“心随书动”栏目,让学生把故事情节用图表画出来,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梳理小说情节的读书方法。

2.内容:综合汲取、指向表达。一份导读手册常见内容主要包括“走近作家”“亲近作品”“人物传真”“人物印象”“心随书动”“话题探究”“思想启迪”“片段赏析”“妙语摘录”等。栏目的确定可以根据书目的特点、阅读者年龄特点有所调整,尽可能涵盖读前、读中、读后的阅读活动,从而使学生能依照手册的内容有耐心、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阅读任务。一般来说手册内容的设计主要关注作家、作品、主人公、情节概要等。需强调的是,小学生的阅读有一明显特征,重视情节,忽视语言。因此,手册内容应该关注内容,关注语言,关注形式。既有情节梳理,又有段落赏析,还有精彩语言归类等功能的板块,从而帮助学生关注文本讲了什么故事,故事怎么讲的,并且引导学生对文章如何表达形成一种敏感。通过综合汲取,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用。

3.任务:梯度分层、呈现学情。阅读者的知识经验、年龄特点决定了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因此,《阅读手册》的设计过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经验与认识水平,根据年段选择合适的阅读任务,合理定位对学生的阅读要求,使学生的阅读有梯度,分层次。如中年段课外阅读主要侧重了解情节、理解内容、积累语言的阅读活动;高年段则侧重认识人物、感受主题、赏析写法等阅读活动。同样关于掌握小说的情节,如三年级读《夏洛的网》,指导学生了解小说的情节,导读手册中设计“画一画故事中出现过的蜘蛛网”“连一连小猪威尔伯生活的地点”两个低难度阅读任务。而六年级读《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定位于指导学生赏析小说情节的精妙并理解小说内涵,于是导读手册中设计“画出爱德华的旅行图,打上幸福指数”“对话爱德华――分析爱德华内心封闭的原因并开导他”两个有思维深度的阅读任务。同一阅读技能的培养,年级不同,难度也应有所差别。如认识人物,从易到难可以设计“找一找出现过的人物”“简要介绍喜欢的人物”“主人公的印象”“走进人物内心,说说人物变化”等阅读任务。阅读任务梯度分层,手册内容和形式相应变化,关键能呈现学情,为教师开展课内阅读提供第一手资源。

小学阅读教学设计篇9

自读自悟的形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收效较高的一种教学方法,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契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了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修养。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建立和提升独立阅读能力的基础阶段,对学生人生发展具有奠基的重要意义,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效果的提高,并采用自读自悟这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采用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重在问题设计,教师要通过问题的精妙设计,引导学生自读、体悟,使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学会发现问题,能够自主解决问题,并不断积累阅读知识、技巧,从而学会创新。

关键词:

自读自悟;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不单单是要培养满腹诗书的“小百事通”,更是注重培养具有超强思维能力的人才。思维能力由日常学习中得来,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中得以培养。语文阅读教学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平台。在新时期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自读自悟是符合语文新课标理念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意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分析思索、探索研究,从而使学生理解文本含义,积累知识,掌握阅读技能,并不断提高自身能力。针对当前阅读教学效率仍不十分理想的现状,本文探讨了如何运用自读自悟的形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尊重学生感受,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提高学生能力。

一、鼓励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质疑

思维起于疑问,学贵之疑,学习就是在不断质疑并释疑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离不开“质疑”两字。质疑是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表现,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提高分析、概括、综合能力。由此看来,语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生疑。如何生疑呢?必须要读,读得次数多了,便会有所感悟,方能产生疑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巧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到自读环节中进行充分阅读。当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应给予鼓励,当学生未发现问题时,教师应逐步引导,通过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问,尤其是在文本阅读的关键点或难点上,更应精心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透彻地理解文本内涵。教师问题的设计是对学生自主质疑的补充和完善,同时,教师问题的设计更应突出课程标准的要求,也能够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从学生自读效果出发,及时调整问题的设置,抓住关键问题向学生发问,从而使学生攻破阅读的障碍。

二、启发学生在自读自悟中释疑

释疑的过程是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讨论交流中实现释疑解惑的目的。在引导学生释疑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将学生遇到的难题梳理出来,这样才能条理清晰地根据疑难问题的性质和难易程度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举例来说,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在课内阅读遇到有关字词、背景知识等问题时,可以通过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等各种媒介查询解决,学生在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知识,而且有利于独立自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当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如对于重点段落的分析,对于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体会时,教师就要通过将问题分解等方式对学生加以点拨和启发,使学生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向,继而深入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三、促进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提升

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的途径不完全是靠教师详细的讲解,主要靠学生在阅读训练中的积累与实践。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尤其是课文教学中,要注意通过提问的形式激励学生多读多记,促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从而增强对文章的理解。除积累外,阅读教学还应达到培养与提升学生评价、创新能力的目标。“如何看待和评价文章中的人、事、物,对事物的不同看法,或是找到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办法”等形式的提问都是锻炼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最优答案,从而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要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使其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师在其中恰当地扮演引路人的角色,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真正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张碧辉单位: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匹河完小学

参考文献:

小学阅读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早期阅读;教学游戏;设计

游戏是在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文化现象,更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生存形态。游戏有自己的文化特性和教育特性,因此游戏应该是早期阅读活动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基本教学活动。游戏阅读教育理念,引导我们创设具有幼儿游戏特点的阅读过程,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以及热爱阅读。游戏阅读教育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把阅读当作游戏,通过幼儿对于游戏的热爱来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自发地产生阅读的动机和愿望,自发地阅读并获得阅读的快乐。另一方面是指引导幼儿在游戏中阅读。在幼儿的游戏中,教育者更多地把指导行为转变为支持,即通过为幼儿的游戏环境布置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料,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阅读。研究者认为,学前儿童的游戏和早期阅读有共同的特点,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表明,游戏是早期阅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一、案例描述

(1)今天是我园的早期阅读研讨活动,由一位年轻的教师执教中班阅读绘本《下雨的味道》年轻的教师非常投入的朗诵、讲解,意图让孩子了解画面和文字的关系,理解散文,欣赏散文的美,可孩子们的表现却“不太好”,有的讲画面上的景物,有的指点着书上的文字,还有的孩子在翻其他页……教师走到这些孩子的身边,提醒孩子注意力集中,并继续她的教学。

(2)在另外一位教师执教小班阅读绘本《小黑捉迷藏》时,教师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捉迷藏”的游戏,意图是让幼儿通过游戏体会捉迷藏的乐趣,并巩固所学知识。在游戏中孩子很快乐的躲起来并等待老师寻找,老师也很快的找出了躲藏在大树、桌子下、椅子后的孩子,但是在最后老师却忘了询问孩子:“你藏在哪里呀?”匆匆结束。

二、早期阅读教学游戏设计的现状分析

对照此案例及我园早期阅读的现状,在设计早期阅读活动中的教学游戏时,教师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1)教师缺乏有关早期阅读方面的理论知识,觉得可供选择的游戏形式过少,似乎只有竞赛、模仿、表演几种,游戏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与系统性。

(2)教师逐渐形成了思维定势,即只关心自己每天的教学计划是否按部就班完成,教学活动中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而忽略了幼儿是否产生相应的反应.

(3)孩子对教学游戏并不感兴趣,认为这是“老师的游戏”和学习任务没有什么区别。

(4)孩子对游戏活动过于专注,反而忽略了阅读活动本身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这种游戏活动形式单一,游戏目标不明确,游戏参与程度低,游戏与教学、目标相脱节等现象,反映了教师对于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学游戏设计的意义、目的和方法还缺乏深入的思考。

三、早期阅读教学游戏设计的几点建议

(1)教师首先要明确设计教学游戏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幼儿学习的主体意识,使学习活动主体化,也就是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通过游戏的形式,内化为幼儿自己的游戏任务。

(2)其次设计教学游戏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目标性原则:教学游戏的目标一定要与教学活动的目标相符,并且起到具体分解目标的作用。早期阅读活动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定的前阅读、前识字、前书写技能。因此,每一个教学游戏的设计都应遵循着一整体目标,同时要切合当前教学活动的目标。

参与性原则:早期阅读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要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既要保证幼儿在形式上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来,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游戏的机会,更要保证幼儿在心理上参与游戏,不要让幼儿感到这个活动与己无关,游离在游戏活动之外。

趣味性和创新性原则:在设计早期阅读活动时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课堂上运用游戏教学首要的目的也就在于借助游戏的趣味性,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另外,设计的游戏活动应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并不是只有竞赛、模仿、表演几种。

匹配性原则:即游戏目标、游戏形式、幼儿发展水平、幼儿学习兴趣等多个纬度相匹配,做全方位的思考和设计。

(3)遵循以上原则,可以根据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的目标,按照组织早期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来探讨如何设计教学游戏。

一般的早期阅读活动主要有引起阅读兴趣――集体或自主阅读活动――巩固阅读活动――阅读拓展活动四个步骤。相应的,我们将其中涉及到的教学游戏分为:

策略一:引起阅读兴趣的教学游戏。

为了引导幼儿阅读的兴趣,教师可采用猜谜、表演、开门见山等小游戏引起幼儿兴趣。一般来说,绘本的名字是一个很好的导入线索,在开始介绍一本绘本时,我们以“开门见山”的形式直接告诉孩子书的名字,让孩子自己围绕绘本的名字展开讨论。如在阅读《尾巴》这一绘本时,先问孩子:“你们知道谁有尾巴呢?”、“你觉得书里面会有哪些动物的尾巴呢?”、“它们的尾巴都是怎样的呢?”此外,我们通过展示和谈论读本的封面来引入阅读活动。又如:在阅读中班《在蜘蛛先生要搬家时》绘本时,教师用猜谜的形式引题:八只腿,像螃蟹,一肚子,都是丝?通过游戏提出问题:“蜘蛛的丝有什么用处?”“蜘蛛网破了怎么办?”“蜘蛛先生是怎么搬家的?”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通过阅读需找答案。再如阅读小班绘本《小黑捉迷藏》时,教师用“捉迷藏”的游戏激发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通过游戏提出问题:“小黑躲在哪里呀?”一步一步的引导幼儿翻阅绘本寻找答案。在这里,教师利用规则游戏,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将游戏作为阅读的引子,将阅读作为游戏的后延,利用了“好奇”这种游戏性体验作为教学游戏设计的主导因素。

策略二:维持阅读兴趣的教学游戏。

幼儿往往会因为阅读故事情节简单或难懂,而在阅读一两次之后就降低了阅读的兴趣,但有时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绘本期待读者领会的目标。因此我们应借助几种教学小游戏维持孩子的阅读兴趣。

(1)借助和图画书有关玩具的游戏方式。这里说的教玩具是指和图画书内容有关的玩具,甚至是替代品。和图画书有关的玩具可以帮助幼儿在图画书和幼儿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联系;同时玩具可以成为未来游戏的“引子”,幼儿可能把与图书有关的玩具作为推动游戏的途径,使得故事阅读由抽象变得更加的具体,降低了通过文本中抽象的内容进行想象的认知方面的负担。如:在绘本《苍蝇苍蝇快走开》的阅读活动中,由于句子比较长,孩子们难以将书中语句完整、连贯地表达出来,于是,我们就把玩具苍蝇系在长长的细铅丝上,操纵苍蝇一会儿落在娃娃的眼睛上、一会儿落在胳膊上……孩子们一起赶苍蝇,并反复使用“苍蝇苍蝇快走开,不要落在××上”的句式,孩子们边说边游戏,很快就能把书中的文字内容完整地表述出来。又如:阅读《收集东。收集西》活动中,教师设计了“参观展览馆”的小游戏,借助从家里收集来的“宝贝”,让幼儿通过观察、介绍、提问等形式,理解“收集”的含义。接着才让幼儿阅读图画书,尝试用“收集”一词表达画面内容。并请幼儿思考自己的收集。这种由家长提供的“宝贝”,使得故事阅读由抽象变得更加的具体,降低了通过文本中抽象的内容进行想象的认知方面的负担,从某种意义上也维持了孩子阅读兴趣。

(2)采用图卡匹配问题的游戏方式。例如《蜘蛛先生要搬家》是一本讲述蜘蛛先生要搬家的图画故事书,画面、文字都很简单,但是蕴含的“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展开的情节”和“感知理解图画书散文问答式的语言结构”是培养幼儿阅读技巧的关键点。因此再次阅读时,教师为孩子设计“图卡提示法”,把故事发展的线索用图卡的形式呈现出来:“蜘蛛先生为什么要搬家?它是什么时候搬家的?它是怎样搬家的?经过什么地方?最后搬到了什么地方?”。形象直观地让幼儿理解蜘蛛搬家的时间、方式、地点,帮助幼儿很好的阅读。又如:阅读故事《国王生病了》,讲述一个国王生病了,医生建议他多多运动,并开了一张运动计划表,教师重点引导幼儿阅读运动计划表上写有“星期一――星期日”的汉字,并向幼儿提问:医生给国王开的运动计划表是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在相应的问题后,出示简单的图卡,如:“星期一”的后面画一座山――表示爬山、“星期二”的后面画一匹马――表示骑马、“星期三”的后面画波浪――表示游泳等……在文字和图片的提示下,引发幼儿的口头语言以及表征意义的联想,从而有利于幼儿逐步认识书面语言的表意性质。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

(3)运用图夹文形式的游戏方式。图夹文是将书面语言中的关键词语,是用小图片的形式反映出来,小图片可以放在相应的文字旁边,能为幼儿阅读书面文字语言提供直观形象。例如:《乌鸦的窝》是一本讲述乌鸦生活习性的图画故事书,为了让幼儿真正理解“事件线索”这一目标,教师为孩子设计了“听句子配图画”的游戏,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一个句子完成一幅图画,然后全班共同按照图画书所表现的内容排列成一本故事书,请小朋友接龙讲故事。最后,教师按着故事书原来的顺序再讲一遍故事,让幼儿体会图画的细节可以表现故事的时间顺序,在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由于处于一种变化的任务领域中,所以对原本已熟悉的故事产生新的探索兴趣,并将兴趣维持了更长的时间。

策略三:巩固学习内容的教学游戏。

当幼儿理解、掌握所学阅读知识后,教师还应当设计一些游戏,鼓励他们把阅读内容以各种形式(体育游戏、表演游戏、语言游戏等)表现出来,以达到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儿歌《爆米花》活动中,当孩子在理解儿歌中把下雨比喻成爆米花意象后,教师可设计“爆米花”体育游戏。玩法是:在念“爆米花,黑云盖上锅”,一半小朋友站成圆圈,两手向前斜上举,做成一个屋顶的形状,一半小朋友手抱头蹲在屋顶下;当念到“乌啊――乌啊――,下雨啦”圈里的小朋友慢慢向下蹲,手指上下抖动做下雨的动作;当念到“锅里小伞,啵――啵波――”蹲着的小朋友站起来在圆圈里轻轻地跳动。当念到最后一句“爆开啦!”圈上的小朋友蹲下来不动,圈里的小朋友双手往上举并且静止不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即体验儿歌语言的诙谐,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如《蜘蛛先生搬家了》因为这本图画书的叙述手法与以往有所不同,运用的是一问一答的方式,这种特别的叙述方式突破了我们惯常的思维模式,所以在最后环节中我们又通过充分运用了游戏“布偶表演(重现阅读场景)、师生互动(如教师与幼儿问答)、生生互动(同伴间问答)”的形式,给幼儿带来了游戏般的阅读乐趣,并复习了图画书散文问答式的语言结构。

策略四:拓展学习内容的教学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