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10:00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篇1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创生课程

1、选择教材创生课程的方法。

选修部分:就是根据条件制定自己学校的特色项目(如有些特色学校制订与自己学校的一些必修内容,如有些学校规定了每个学生必须学会国际象棋和游泳两个项目,每周都开设游泳课,并配备专职教师。)

校本课程:是指根据自己学校的目标,学校自己制定的一个课程内容。我们学校是一所武术特色学校,就编制了武术学生读本。

师本课程: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特长,那么在开辟校本课程的时候,学校就可以从教师的特长着手,以教师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让那些有专长的教师能够比较好的发挥他们特长,利用这些课程资源进行开展特色教学。

2、选择教材内容的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进行选择。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我们的教材内容是达到目标的载体,我们只有通过这个载体,才能最终达成课程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围绕课程目标来思考和选择。不单单是一节课两节课的问题,一个好的习惯养成需要时间,在一个过程中,也需要让学生出现反复。所以,在第一学期里面,老师要把学习习惯养成作为一个重点。再就是抓人体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攀登、爬越、滚翻等,结合游戏进行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教材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例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选择中,就要有让新生了解什么是体育课。体育课我该怎么上(里面包含着队伍怎么排、我的位置在哪里、我该怎么站。为了更好地教学,老师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身体部位(这里是为了今后的教学起到帮助作用),知道左右、前后方位等。简单的游戏方法,这里再思考游戏中,要想到幼小衔接的问题。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等,这些游戏学生还能够记得多少等。对于一些基本活动能力的身体练习需要增加,比如爬,有地面上水平的爬,和垂直的攀爬、走、跑、跳、滚翻、平衡等。

(3)要考虑教材内容的安全性。主要是针对我国目前学校班额大的情况提出的,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的安全性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开拓创生课程

除利用教材中的资源进行创生课程外,我们还可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创生课程。

为了适应新课标,仅仅选择以往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要对选择内容加工处理、改造与完善,这本身也是对教材的创生。

1、教材内容的纵向创生。

这种创生方法主要是指对同一动作难易程度的变化,是自上而下的,而动作的性质没有变。如,篮球技术的演变和难度提升:从原地运球变化到背后运球、转身运球等,是从竞技运动项目思考的变化。那么它还可以变化,把运球与街舞结合思考,出现了连续胯下运球,由背后向前胯下运球的变化,这动作既有表演的成分也更有技术的成分,而且技术难度增加很多。

2、教材内容的横向创生。

这种创生方法是在原有的动作基础上进行补充其它成分的技术,对原动作演变致使其性质有所改变,甚至淡化了原有动作,而向所补充的动作倾斜。如,篮球运球与石头剪子布的组合、侧卧单臂支撑运球走这两动作的改组,更注重了石头剪子布、侧卧单臂支撑这两个有欣赏性的动作,甚至代替了的来的动作。

3、组合顺序变化创生新动作。

这种动作的创生对原来的动作没有任何增删,只是改变动作顺序。动作顺序的改变会改变动作的速度、节奏、轨迹等,对人体调协能力的改善有积极的作用。如,简单动作的顺序变化,组合成的操、套路。比如a、B、C、D,四个动作,按照原来顺序就是aBCD,可以改为BDCa等等,可以排列出许多种不同的套路。这种创生方法适合于,舞蹈、武术、健美操等项目。

4、多项内容组合创生新内容。

这种创生方法是把两个或者多个不同的项目组合,它们在新的项目中占的比例均等,并发生质的变以,彻底成为另一种新的项目。如,把乒乓球和羽毛球进行组合,出现了嗒嗒球。

5、器材变化创生新内容。

这种创生,是有效的利用现有的体育器材,提高器材的利用率,既可以节省开支,也可以变废为宝,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这是一种提倡的创生方法。如,报纸、跳绳、纸、棒、球,软的、硬的、长的、扁的等等物品,可以进行加工,成为一种经济实用的体育器材,可以给出以下的思路:报纸可以做成什么,绳子的变化可以有多少种等等。可以说这些资料的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6、注重人文内涵,创生人文文化。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篇2

关键词:新课标;课程内容;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是基于“健康第一”的思想,它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体育教学和评价的建议,是编写体育教材、进行体育教学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与评估体育课程的基础。可以说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是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及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在确定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课程目标体系构建课程的内容标准。

新课标相比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其最大的变化就是基本上没有了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的要求,新课标中更多的表述是,“为什么而教”和“教什么”,而“教什么”和“怎样教”则变得相对“宏观”起来,不太好控制和限定。这对于多少年来已经习惯了按大纲要求的课程内容去教学的体育教师来说,一下子就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会有些不适应。而理论的实现是要依靠执行者(体育教师)对其的理解能力(解释的能力)。可以通过下面的过程来对比原来的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理论解释的过程。旧教学大纲:理论构想―教学大纲―具体目标―教师按照大纲执行。新课标:理论构想―课程标准―领域目标―教师理解分析―教师选择执行。由上可知,旧的教学大纲从理论构想到具体实施,国家负责了对理论的解释,直到量化到可以测量的具体指标(运动项目)。

虽然旧的教学大纲和新课标有很多的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都需要表现课程理念的载体――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定义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是指学校设置的学科内容的总称,可以指一门学科内容,也可以指学校的或一个专业的学科内容。狭义的是指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内容。本文取其狭义的定义。

二、研究方法

抽取了北京市西城区部分高中体育教师和顺义区部分高中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的是自编的问卷――关于新课标下影响体育教师选择制定课程内容的因素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208份,经整理有效问卷为201份。回收率为94.5%,有效率为90.9%。对问卷数据的处理采用的SpSS10.0统计软件。研究对象具体信息见表1。

三、主要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教师对于新课标的认知度在分组变量上的得分与差异性检验

按照区域、性别、是否示范校、计算得分均值和组间差异性检验,结果如下表:

由上面的统计结果来看,维度一(教师对于新课标的认知度)在各个分组变量上的得分都是介于3.5分到4.0分。这说明,教师对于问卷中指标的支持度大都持赞同的态度,调查对象对于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健康第一”是持赞同的态度,由于维度一的指标可分为个人对于新课标基本精神意见和对于其他人的感觉两个大的部分,所以统计的结果不仅可以反映出调查教师的想法,同时也是教师所在地区的意见的表现。可以说,广大的一线教师对于新课标的基本精神是认可的。

2.教师素质对于教师制定课程内容影响力得分与差异性检验

由上面的统计结果来看,维度二(教师素质)在各个分组变量上的得分都是介于3.4分到3.6分。各个分组之内的平均数差值都不很大。虽然维度二得分在各个分组变量上表现出高于一般的趋势,但是得分不高,这说明,大多数调查对象对于教师能力这一个因素对于影响体育项目进入课程的不乐观态度,即教师是否具有教授一些项目的能力可能会使一些项目(学生喜爱的项目)排除在体育课内容之外。

上表中各个组内的均数之间的差值不是很大,标准差也不是很大。此外从差异性检验的结果上看,差异都不显著,说明了维度二对于项目进入课堂的影响度的意见是比较一致的。所以,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尤其是一些新兴的、受同学喜爱的项目是必要的。

3.物质基础对于教师制定课程内容影响力得分与差异性检验

相对比维度一和维度二的得分,维度三(物质基础)在各个分组变量上的得分,都比较低。维度三主要是器材在新课标中对于课堂内容开展的影响力假设调查,此外是对于器材“相对短缺”的假设调查。在一些学校中,虽然器材的数量不少,但是质量要是不能达到要求,使得教学还是不能按照预想的进行,而且容易出现意外。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将严重影响新课标的开展。

从上面的基本统计情况来看,各个组内的平均数差值不是很大,经过均数差异性的检验可以看出,各项均数差异都不显著。这说明了受访者对于上述假设的支持,由于调查对象都是一线教师,所以他们的回答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学校的体育器材的质量值得注意。

4.人文环境对于教师制定课程内容影响力得分与差异性检验

各个组的得分都比较接近,大部分都在3.4分和3.6分之间。得分的分布也很集中。维度四(人文环境)反映的是客观的人文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形式――谁是授课内容制定的主体,领导和学校对体育的支持程度等。主要表现出来的是,调查对象希望学校领导对于体育工作给予重视,这很可能与职业的成就感有关,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人都有一种对于取得职业成就和希望得到尊重的愿望。另外,多数教师还是习惯于由上一级机构或者领导制订教学计划,自己执行。这反映了在原来的教学模式下,多数教师目前仍存在“惯性”,还不能立刻进入新课标的“教师角色”。

5.外界因素对于教师制定课程影响力得分与差异性检验

维度五(外界因素)是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的外因,包括了社会体育环境,家长的支持度,安全问题。

各个组均数在3.4分和3.6分之间。虽然这个维度不是直接与体育教学有关,但是从数据的总体上来说,教师对于这个维度的关注度与前面的维度都是一样的。而且在均数差异性检验上表现出来了差异具有显著性,与前面的维度均数差异显著性结果对照,这里表现出来了一种关注度。维度五在区域分类变量上,市区的得分高于非市区,说明市区的教师对于这些外界因素的关注更多,这可能和他们接收信息的量有关,由于区域的差异,市区所拥有的传媒条件会使信息快速地传播,这会使得市区的教师更容易关注和更易受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维度一(教师对新课标的认知度)在各个分组变量上的得分都是介于3.5分到4.0分,说明教师对于新课标精神的认同态度比较一致;维度二(教师的素质)在各个分组变量上的得分都是介于3.4分到3.6分,说明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教师能否教授某些项目会影响到这些项目进入课程内容的几率;维度三(客观的物质环境)反映出教师对于目前学校器材“相对短缺”的担心,即器材的质量问题;维度四(客观的人文环境)表明多数教师还是习惯于由上一级机构或者领导制订教学计划,不能立刻进入新课标的“教师角色”;维度五(外界因素)说明教师比较关注安全问题――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目前教师比较关注的实际问题有: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学校的取消危险性体育活动;如果教师已经尽了职责,但仍然发生了学生的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在很多学校中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大多数教师对于教师能力这一个因素对于影响体育项目进入课程内容的持不乐观态度。表现出来的是对于教师能否教授课程内容能力的担心,尤其在新课标下,可能会有很多的新兴项目进入到学校课堂中。所以要定期组织教师的培训,教师的培训要跟上时代特征。多数教师还是习惯于由上一级机构或者领导制订教学计划,不能立刻进入新课标的“教师角色”。而新课标对于教师的一个要求就是使得教师思考,而不只是执行。所以,有关的体育管理部门应该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活动,给每个教师展示的机会。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虽然是学校体育教学以外的影响因素,但是由于涉及学生的人身安全,所以到目前为止,矛盾双方――学生家长和学校没有达成共识。在很多的案例中,教师都是处于不利的位置,严重影响了教师对于体育工作的热情。即使地方和教育部也出台了一些文件,但它不是国家法案,法律地位受到质疑,应该尽早出台国家法案来处理此类事件。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

参考文献: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篇3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新课程标准发展趋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在以“健康第一”为基本目标的体育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中,田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田径课程是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名称与内涵的变化,使田径课程在实施“健康第一”、“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课程体系中,面临着迫切的改革要求。为了培养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教育人才,田径课程的体系、内容、教学方式等都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在田径健身领域改革、开拓,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从田径运动的功能和作用上去重新认识该课程的目标,从未来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上重构田径课程框架,使田径课程获得新的生命力。“新课程标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对不同阶段学生制定的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为适应新“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素质的需要,教学中要体现实施“新课标”的精神,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新课标的培养,使他们具备新课标的素养和知识,这对推动“新课标”有序地实施有重要的意义,高师田径课程的改革发展必须与新“新课标”要求相适应。

一、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定位要适应新课程标准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基础教育合格的体育师资,同时辐射其他体育相关领域。未来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技能,还应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需要,应进一步拓宽专业培养口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应增强学生选课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好地为基础体育教育服务,在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为此,《课程方案》设置了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方向、体育教学训练方向、社会体育方向、体育保健康复方向及民族传统体育方向等方向的选修课程。而田径类课程是以走、跑、跳、投等多种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竞技性、健身性、实用性练习项目为主要内容,以发展人的基本运动能力和生活生存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性体育实践课程。因此,从《课程方案》和田径课程的培养目标来看将田径课程定位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方向和体育教学训练方向比较适合新课程标准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新课程标准需要相衔接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可根据培养目标、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学生身心特点、学校硬件设施和新课程标准三维健康观的要求,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水平目标制定田径课程的总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具有课程内容的决策能力,因为“新课标”对教学内容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各地各校和教师在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时,可以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结合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需要去拓深、拓宽田径教学的内涵和外延。目前,高校田径课程设置主要是以田径竞技项目为主,积极挖掘和拓展田径类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纵向拓展:围绕走、跑、跳、投四大块的运动形式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开发更多的适合学生健身目的的锻炼形式和方法,使课程内容更具体化、实用化、简单化,符合基础体育教育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田径中来,达到提高体能、发展身心的目的;横向拓展:吸收其他类似的项目到田径教学中来,将定向越野,无线电测向、野外生存,拓展训练和户外运动等新兴的运动形式与田径教学相结合,从而弥补田径教学的枯燥无味,增强田径运动的趣味性。另外田径项目向生活化、实用化的教材化方向发展,体育源于生活,应该服务于生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把生活中的素材与田径教学结合起来。例如,投掷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投掷能力以及上肢力量,掷铅球可以用其它投掷方式代替,如掷纸飞机、丢沙包、抛实心球等;跳高可以用跨跃较高的障碍物、头顶高处的悬挂物、跳起摸高等。

三、田径课程教学目标要与新课标下素质教育的需求相一致

“新课标”已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在原有的体育课程基础上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且“新课标”中对运动技术的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要求,运动技术不仅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而且还是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

田径运动是以走、跑、跳、投等项目组成的运动,参加的人数不限,灵活方便:可以是个人的锻炼,也可以是多人合作;田径内容丰富,凡是人以自身能力进行的走、跑、跳、投等练习,都可以成为田径内容;田径运动规则简单;田径运动的练习负荷可以随练习者性别、年龄和身体状况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四季皆宜,老少皆宜。田径运动有着其它项目所不能替代的优势:它有利于发展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满足学生实现自我的需要;田径运动对运动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田径运动具备这些特点而成为一项简单易行且健身价值较高的运动,对中学生在生长发育阶段打好体能和素质的基础以及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新课程标准摒弃了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那种“学科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更充分突出学生是教学中心这一主体。由“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同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是一致的。就学校体育目标而言,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此教学理念和国际上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四、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学习评价要与新课程标准评价接轨

学习评价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对教与学产生强烈的影响,被评价的方面会受到特别重视,不被评价的方面则不予关注。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环境下,高师田径课程的评价方式要求进一步改革与基础教育评价相适应,进一步拓宽评价领域,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学习评价服从并服务于素质教育目标,真正成为导向和强化素质教育的有力杠杆。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的学习评价要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相结合,也要求注重对学生的健康观、终身观的培养。新课标评价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核心,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进步程度为标志,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评价内容上以基础运动能力、教学基本技能、传承田径运动文化、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为主,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重点,同时看学生在田径课程学习中各方面的进步幅度。这种改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评价的激励功能,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从理论上规定了评价指标的选择视角,即评价指标不仅要多元化,还要求评价指标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实行主客观评价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切合实际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评价中得到新的目标和新的动机。

五、结论及建议

1.结论

(1)以我国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及《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重新思考与定位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在新课标背景下,根据中学田径教学的重要和它特有的健身价值拓展新的田径领域和教学内容。

(2)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定位要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新课程标准需要相衔接,新课程标准下田径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与新课标下素质教育的需求相一致,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学习评价要与新课程标准评价接轨,为解决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体育教育人才需求对接问题提供有益思路。

(3)新型的体育教师是一个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培养出社会和时代需要的人材。

2.建议

(1)把新《课程标准》列为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之中,使之成为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必学内容,这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将产生极大的推进作用。

(2)根据田径教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特有的健身价值是其它项目所不具备的,应放弃旧的教学观念,结合本地特征和实际情况,充分开发田径教材资源,更新田径教材内容、形式,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多种多样的兴趣和要求,使田径教材内容为中学体育课的内容服务。

(3)教材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上,不能完全抛弃竞技性,在考虑学生的兴趣的基础上注意与竞技性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运动乐趣的有机结合,提倡个性化的教育,尊重个性的价值,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4)改革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田径内容的评价应打破竞技能力评价的传统,从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出发,采用运动技能的评价、身体素质的评价以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兵.田径健身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滕子敬.学校体育研究与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245.

[3]胡庆山,王健.基础体育教育与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对接与整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105-107.

[4]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2003.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体育与健康教师培训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0-38.

[6]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3.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篇4

关键词:体育课;赛课形式;目标;内容;思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5.025

赛课是课堂教学比赛的一种俗称。当前,体育学科通用的赛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上课教师自定内容赛课,二是组织方指定内容进行赛课。无论哪种形式的赛课,都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平台,对参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整个专业队伍素质的带动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两种主要的赛课形式,究竟孰优孰劣?是否还有更好的赛课形式呢?

1两种主要赛课形式的优劣分析

1.1教师自定内容赛课

这种形式的优点是:赛课教师具有选择上课内容的自由空间,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地展示自己的专业特长,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体育基础和喜好来选择内容,也可根据地方特色选择校本教材内容,同时亦可兼顾课堂的艺术效果选择易于表演的内容。由于内容自定,教师选择的都是“拿手活”,必然得心应手、尽显个性、特色分明、教学效果显著,极易形成百花齐放的赛课场面。但此种形式的明显缺点是:由于教学内容不一、教学目标各异,测评分的标准难以统一。加之参赛教师上课各具特色,评委量化赋分难以把握。

1.2组织方指定内容赛课

其优点:一是内容统一,评分标准统一,易于区分参赛教师的教学水平,易于评委量化打分;二是指定内容好比“命题作文”,易于推进各级学校“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深入开展;三是参赛教师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处理,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在“异构”中感悟自我、张扬个性、深挖教材、推陈出新,真正体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其缺点有三:一是指定内容限定了教师创新的空间;二是指定内容如非参赛教师强项,则影响教师水平的发挥;三是内容限定太死,难免出现雷同单调的赛课场面。

2三点思考

2.1平时体育课为了谁?

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是这样表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一语概之,体育课教学就是为了学生。因而,平时体育课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师上课的最终落脚点也在学生身上,一切都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除了必要的技术示范,其个人表演则很少见。

2.2体育课赛课为了谁?

当前各级各类的赛课,其目的是为了推出“标杆”教师,继而推动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显而易见,赛课是教师同行间的大比拼,比的是教师的“教”――即教师组织教学的技巧和艺术――亦或称之为教师的“表演”。简而言之:组织赛课就是为了甄别教师,教师赛课就要取悦评委,学生的“学”则退而次之了。这样的赛课已经脱离了体育课本身的意义,我们应该把赛课的落脚点重新拉回到学生身上来。

2.3教学内容为了谁?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关于“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中明确指出:“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这一关于“目标”和“内容”关系的论述,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对传统体育教学计划制订方法的彻底颠覆。如何“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就是要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改变以往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教材来确定体育课教学任务(目标)的做法,而是先确定目标,再根据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由此可见,体育课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施,是为了目标的顺利达成。

3一个建议

由以上三点思考不难看出,当前体育课的两种主要赛课形式虽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不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无论是教师自定内容还是组织方指定内容的赛课,都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先定内容然后再去制订教学任务(目标)如出一辙,都是“以内容为本”的典型反映。体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其突出表现就是“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细化到体育课上就是:先有目标,再选择内容,最终去实现目标。

鉴于此,笔者建议:体育课赛课应该采用组织方确定主要学习目标、教师根据目标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形式进行。这样的赛课,既符合“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也给不同地区和不同特长的教师足够的自主创造空间。参赛教师一方面根据指定的主要目标补充完善次要目标,一方面按照三级课程管理实施方案并结合水平阶段单元教学计划来选择内容达成目标。此种形式,不仅可以克服赛课与平时上课脱节、赛课“秀”教师而忽视学生、赛课“玩”教材而无目标等不正常现象,还能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核心理念成为教师赛课的最终落脚点。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竞技运动;课程改革

体育教学是在一个多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的。其特点就是要求教师用引人入胜的讲解正确优美娴熟的技能示范形式多样的教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领会技术要领,掌握技术动作。面对体育新课程,体育教学观和学生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体育教师应对传统的教学常规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建立起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的体育教学常规。当前正在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进程和发展。为了推动新课程体育改革朝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广大体育教师不仅要勇敢地去面对它们,而且更要想办法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它们。

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目标体系和内容框架,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包括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递进的层次。课程目标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方面来表述学习领域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又将五个领域目标分成六个不同水平等级。课程标准在每个学习水平都设立了明确的水平目标,每一个学习领域目标又细分为许多个水平目标。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很大,体育课程在学习内容的确定方面应具有充分的变通性,使课程更符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进行体育教学,除了要考虑上述的“符合学校实际条件”这一因素之外,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应依据不同层面设计的教学目标,分析各个体育运动项目与身体练习的主要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将各个体育运动项目与身体练习进行整合,作为体育教学内容的素材。关于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理念主要是指在体育课程建设层面而不是体育教学层面。在宏观层面的教学设计,我们首先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具体目标以及水平目标等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对这些目标进行细化,然后再来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也就是说目标引领教学内容的落实体现在水平教学计划、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模块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等教学设计中。

2.竞技运动项目内容的教学改革

传统的体育课程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经常把技术过于复杂或难度较大的竞技项目直接搬进课堂,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积极性。由于新课程体育强调打破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的教学色彩和教学观念,所以不能理解的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就会产生误解而不敢教竞技运动项目了,实际上,新课程体育改革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不排斥竞技运动项目的教学。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它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具有自身的特点,如激烈的竞争性、严格的规范性、高度的公平性、广泛的集群性等,而作为教学内容我们就要注意下面几个环节。

2.1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体育课堂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受到同等尊重和关注的和谐氛围,不应出现因个体某一方面的不足或欠缺而受到与他人不平等的对待,甚至冷落。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可以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师生的合作互动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基本技能学习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

2.2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对于什么是健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真正的健康应该是具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条件。新课标下的学校体育由强调传统的体育教学观转化为身心协调发展的多维健康观。新课标的启动实施,促使广大体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审视学校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作用,尤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应思考如何诊断治疗学生不良心理,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要将“健康第一”的思想放在首位。通过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体育锻炼。

2.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指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促进学生身体、智力、情感、行为等多方位的共同发展,由于受单纯生物体育观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体育教学有片面注重学生身体发展忽视心理发展的倾向。因此,提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体育与健康》的全新理念,在“体育”课中加进了全新的“健康”概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置,不仅必须增强在校学生的体质,还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2.4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随着新时期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我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不应该局限于只按大纲规定的体育教课,也不能拘泥于原来只是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的体育课,而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基础课程,必须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明确教学手段必须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中小学生比较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长处,让学生在精彩的课堂中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每种教学手段都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不足,只有多变化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只有当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满足,才能更好的集中思想和精力学习下一项。

3.结论与建议

关于新课程体育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有的已经解决,有的正在解决的过程中。作为一名学校体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提高意识勇敢地去面对各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1.加强学习,进一步转变观念;2.加强教师教育,提高教师素质;3.注重教学反思,积极探索实践;4.改善教学条件,开发课程资源。为了使学校体育改革能够健康深入地发展,也必须要善于倾听改革中的不同声音,这对于深化我们的认识,完善我们的观点,促进我们的改革,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3(5).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实验稿).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01.7.

[3]张学忠,乔梁,石高慧.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几个问题的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6):77-81.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篇6

一、多维发展,确立教育目标新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目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所用的套话、空话,显得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教学宗旨来看,体现了以学生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的价值取向向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的转变。实施这一目标体系,要遵循以下规律:一是目标的权威性。课程目标是根据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不可随意拔高或降低;二是目标的灵活性。新课程目标体现了总体要求的规定性与实施单元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选定具体项目或内容后,执教者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目标;三是目标的层次性。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将目标纵向分解,形成目标树,使各阶段教育目标具体化;四是目标的针对性。体育与健康课必须关注学生的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在总体目标范围内,根据学生性别和年龄特点确定教育目标;五是目标的全面性。体育与健康课目标既有显形的习惯、技能目标,也有隐形的品质、情感目标,设计目标应综合考虑,不可偏废。

二、多育并重,构建教育内容新体系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从“动育、心育、食育、性育、劳育”等方面整体谋划,科学设计。“动育”,即运动技能教育。包含着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体育道德的培养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训练,是体育与健康课的主体内容;“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对体育认识的一次飞跃,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学生健康知识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乐观、进取、开朗、豁达的心态的形成等重要任务;“食育”,即饮食科学教育。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从关注饮食开始,因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的营养结构知识和饮食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内容;“性育”,即性知识教育。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生理发育成熟时期,加强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性科学,打破性神秘,既是卫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育”,即劳动教育。它既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达到以劳健体、以劳益心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多方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新体系

新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与教育诸方面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首先,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将改革体育课与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中心环节;同时,必须将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有益补充,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趣味)体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竞赛活动,为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技能构建有效载体。第二,坚持课标的规定性与内容的选择性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身心发展标准,而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原则下,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项目或内容。第三,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与教育诸方面内容有机结合。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既可以增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又有利于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强身,以体益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第四,坚持课程选择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涉及了广泛的教育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宜宾市八中根据自身运动场地狭窄的实际,自编了室内徒手操,开辟室外趣味体育活动场地,解决了部分学生不能做课间操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编写了校本教材《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增强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五,坚持学校、家庭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在加强校内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调动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或家庭体育锻炼,鼓励学生参加社区群众性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文化宫、少年宫、体育俱乐部等单位和团体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互动协调的良好局面。

四、多元检测,建立教育评价新体系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篇7

论文摘要:比较分析了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阐述了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提出缩小差距、深化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0 引言

新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2002年8月12日由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从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施行.毋庸置疑,新纲要的实施已成为全国普通高校体育面临的重要工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观念、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基本上还是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总结,与《新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建议,为我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对比法: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与《新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差距.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

根据《新纲要》我院制定了新的课程指导纲要,从2003级开始全面采取学生选项上课,本科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两年,占4个学分,专科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年半,占3个学分,每学期1个学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为:必修(基础课)与选项课,选项课项目又分为初级班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散打、体育舞蹈和网球)和提高班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和健美操).只有经过初级项目学习并合格后才能选修提高班相应项目.另外,为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要内容的保健班,每学期4学时体育理论课.体育课教材选用自编教材,执行自编教学大纲,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定是将其平时成绩和技能成绩折算成百分数来加以评定.

2.2 对照《新纲要》我院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为目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革与探索,实施了体育选修课程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纵观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对照《新纲要》提出的要求,仍存在以下欠缺和不足:

在课程目标方面:《新纲要》根据体育教育的功能十分具体地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目标,不仅为大多数学生确定了基本目标,也为部分学有所长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确定了发展目标.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性质以及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目前我院制定的公共体育课程目标中明显缺少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内容.

在课程设置方面:《新纲要》明确要求,“普通高等学校一、二年级学生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应达到144学时)”,“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选修课”.目前我院专科只开设三个学期的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学生也未开设规范的选修课.

在课程结构方面:因为我院只有课堂教学和运动队训练,现行的选修课教学模式没有达到“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的要求.而且我院虽然“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但是由于学生选项后都是只有经过初级班学习后,才能进入提高班,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另外,由于我院场地、器材的原因,目前只开设了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八个选项课项目,学生选择的空间较小,因此在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以及“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等方面尚存不足.还有,我院体育理论课只是徒有虚名,基本没有落到实处.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我们的教师尚未摆脱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教育思想影响,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重技术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提高、轻意识和习惯养成、重身体教育轻心理和文化教育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因此,不仅在课程内容的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接受性方面存在不足,而且在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多样化,师生之间多边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还有欠缺.

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由于学校扩招,学生人数较大幅度的增加,我院场地严重不足,我院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课堂教学班人数在4o人左右,远远高于《新纲要》要求的“根据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同时由于经费短缺,我院还没有“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和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管理系统”;

在课程评价方面:体育课程的评价应包括教与学两方面,而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缺少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以上分析主要内容见下面简表

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观念没有更新;学校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场地建设速度、教师扩充速度跟不上;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等.

2.3 深化改革的思路

为进一步深化我院体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在总结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找出不足的基础上,依据《新纲要》精神,从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的单项课建设人手,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结构、内容、考评方法、课外锻炼,进行整体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在课程指导思想和目标上,突出“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方向,重视体育课程功能的开发,将以往按照运动项目确立学习目标的做法,转变为以体育的功能确立课程目标,在坚持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内容具体,便于操作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及结构方面:保证专科生的二年体育课程学习时间,学分为四学分;实施“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管理”的体育课程模式,增加俱乐部活动课,按基础课、选项课、俱乐部活动课、竞技训练课四个层次进行课程教学;在选项课教学中,先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按层次选课(每个项目的教学目标均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现有水平按层次选课,并打破年级及班级的界限.);要求本科学生第五、第六学期必须选修俱乐部活动课,并需修满36学时获得2学分;制定体育理论教学计划,规定每学期必须进行4学时的理论教学,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分配到具体的学期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突出体育单项课建设的特色.对各选项课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要求每位主讲教师都能依据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明确单项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提出该课的具体目标,紧紧围绕课的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层次,对教学环节结构进行总体设计,确定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提出导学方案,制定出与课程目标相适宜的课程标准,确定考评的内容与方法;搞好公共体育课部业务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推广新经验.

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学院应按照体育课程教学要求配备相应数量合格的体育教师;加快场地(特别是室内场馆)建设,同时根据现有场地、器材条件,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课内系统可开设乒乓球选项课,素质提高选项课;课外系统将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场地设施和教师资源,在目前我院现有体育协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体育舞蹈、网球、羽毛球、跆拳道、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乒乓球等俱乐部,加大“终身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测试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学生锻炼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课外活动的发展,以促进俱乐部的发展;进一步加强课内外的教学管理,坚持教学检查制度;制定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和奖励制度,每年评价一次,评价结果记录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奖励等的主要依据;开发网上选课平台、学生体育成绩管理系统和场馆、器材管理系统,力求使公共体育课部的管理工作系统化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

在课程评价方面:改革公共体育课程考评方法,依据课程目标,制定教与学两个评价标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采用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专家组评议的方法,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态度、教学科研能力、以及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课程目标贯彻得是否全面等纳入考核评价内容;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的方法,将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体育知识与运用能力、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以及进步幅度纳入考核评价内容.

3 结论与建议

(1)我院公共体育课程与《新纲要》对课程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篇8

论文摘要:通过对精品课程内涵的分析,阐述了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其建设目标,对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应以“五个一流”为核心,把握精品课程的目标要求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进一步打造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品牌。

体育精品课程是高校体育的品牌、学校高水平体育教学的标志之一,也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追求的目标。2003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就是要有一流教师、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是学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环节之一。在高校教学体系中体育课程的学时比例最多,是覆盖面最广的课程。因此,体育课程也应成为有教学质量保证,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1.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1)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当前教学改革新的增长点。通过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拓展体育课程的新视野,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为手段,借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课程要健康、效益,以此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中建设精品课程重在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精品课程精在哪里?简单而言,教师教有特色,学生学有所长,教学方法适宜,教学管理科学、到位,教学条件一流。

2)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它对实现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的最基本单位。体育课程的总体设置、体育课程的体系、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等都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的模式。所以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理由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2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是在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和教材等方面上体现新时期课程理念和改革成果。坚持以师范性为教学特色,重视人文教育,充分发挥体育的特殊教育功能,让学生了解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和享受体育,并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得到实现。把课程定位在全国高校公认的一流位置,形成规范化并具有独立特色的示范性精品课程。

1)课程内容要不断注人新的研究成果,形成课程在内容和教法上的特色,以效果显著和愉悦身心成为学生选择的热门课程。

2)有相应的高水平教材,制作精致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教学场地器材的数量和质量满足高水平教学的要求,教学条件先进,教学的信息量大。

3)教师授课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学生、同行评估为优等。什么是高水平教师,下个定义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其形象核心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人格、学问、教学思想和教学技术。

3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内容。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内容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以体育教学为载体,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全面发展。

3.1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教学水平。

3.2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人力资源保障。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首先,提高教师的学历,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其次,积极为教师业务学习、科研学习提供保障,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3.3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并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

3.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要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同时,大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启动并快速发展Cai教学,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应联系实际,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高职特色。

3.5教学管理及环境建设精品课程教学环境的管理与设计,实质上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先进性的客观反映。教学环境决定着精品课程的效果,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将在体育精品课课程实施中起到重要作用。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教师形态(风格、气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包括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主选课、教师教学风格多样性、教学形式多样性、科研、群体、训练考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学校体育改革为突破口。发挥高校体育特色的优势,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体体育课程建设,全面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加快体育课程整体建设的有效促进方式,是对学校体育改革创新跨跃式发展的有力推进,它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能够促进体育课程质量和效益在短时内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篇9

【论文摘要】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开展的基础,其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水平。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探讨了体育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对于基础体育教学的发展具有地重要的意义。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它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今后,国家不再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取而代之的是课程标准。

一、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现状及分析

1.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内涵

课程资源是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要达到新一轮课改的目标,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课程资源作为前提。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即是指形成体育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体育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2.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课程资源现状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不再制定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而对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要的内容与方法只提出了一个大体的范围,各地区、学校和体育教师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由于课标没有规定教学内容的时数,根据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状况,教师可随时对不同内容的教学时数进行调整

(1)体育课程的内容资源。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就难于达到良好的教学和锻炼效果。当前的体育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的开发过于集中在竞技体育,而那些非竞技的、新兴的娱乐项目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健身理念、科学健身方法,由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匮乏,难以在学生中开展和传播,这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2)体育课程的实施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学生被动地接受,被动地被评价,缺少参与意识,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和积极性,感到体育学习和锻炼枯燥无味。因此,在培养体育兴趣的体育课程资源上还要进一步深入挖掘。

(3)体育课程的人力资源。体育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开发和研究者之一。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通过教学活动传递到学生中。体育教师师资水平的高低、学校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作为课程资源本身的体育教师,如何开发和利用,深度挖掘教师的潜能,已经是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4)体育课程的物力资源。长期以来,由于受“竞技体育”观念的影响,学校体育设施严格按照竞技体育的规格来配置的问题普遍存在。致使体育设施基本上是为有一定运动基础的学生服务的。而许多身体条件较差的学生、特别是女生难于体验到体育设施为他们服务的感受。这也是学校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上难于突破,以及许多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5)体育课程的时空资源。拓展体育课程空间,将校外体育活动场所、自然环境等等纳入体育课程空间,通过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培养学生体育参与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但目前多数学校还未意识到其重要性,忽视对校外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因此,加快课外、校外体育课程资源的拓展,对课程改革的进程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1.提升教育观念

新《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结构及内容取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了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以健康为主线,寓教于动的综合性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确立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中始终要以此为契机。

2.拓展教学内容

丰富和拓展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在拓展过程中,应当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选择那些符合学生兴趣、爱好、需要和认知特点的资源进行开发。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利用多种形式开发课程资源。更应将那些娱乐、休闲、新兴和传统等体育锻炼内容纳入进来。

3.发挥教师的作用

体育教师既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素材资源的载体。因此,充分挖掘体育教师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师自身也应当加强学习,积极思考,参与教学研究,在改革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

4.挖掘课程资源

潜在课程资源隐含在历史与现实的维度上,以及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中,它不具备直接的显性的课程价值,需要主体在开发利用中进行合理有效地赋予,才可能进入显在课程资源领域,再经过开发利用转化为实现课程的组成部分和实施条件。

5.建立开发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体育课程资源评价体系,使评价指标具体化,能够给学校在开发过程中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为学校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存在问题或不足,从而加以改正;同时,利用评价体系增加各学校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为更好的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提供捷径,更好的为体育课程改革服务。

6.共享校内外资源机制

体育课程资源除了应加强校内的开发和利用之外,还应向校外拓展。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原创性的特点,建立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交流平台,以拓展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建立良好的共享机制,必然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程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高。要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积极开发本课程的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该本着科学有序、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对体育资源进行科学的筛选,从而促进体育课程改革更加深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贺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200426(3)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篇10

论文摘要:在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体育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成为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实施为背景,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逻辑论证等研究方法,探讨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关问题提出拟解决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体育理论课;公共体育课;课程建设

1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课程要求的转变

1.1理论课教学的意义

新一轮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实践课的改革成了人们重视的焦点,使得体育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处于相对被忽视的地位。体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是“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的关系,只有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正确地进行锻炼。高等教育就是高深知识的教与学的活动,在这里学生不仅是接受与储存知识,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高等教育的体育教学理应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避免锻炼的盲目性,使理论更好地指导体育实践,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也在发生着变化,“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以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体育教学思想被5个领域的教学目标所代替。高校体育理论课作为体育课程的两大(理论课与实践课)组成部分之一,对5个领域的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指导科学锻炼和实现高等教育体育教学目标意义重大。

大学体育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最后阶段的系统的学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体育教育是发展性的而不应是终结性的,这就是说,大学的体育教学除了要使学生得到体育锻炼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必须重视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

1.2高校体育理论课程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进入2l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体育课程目标都呈现出扩展的趋势,体育理论不再仅仅囿于运动知识的传授,而是拓展到了健康甚至体育文化层面。我国的健康教育迟于发达国家,但是我们已经敏感地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大学体育课程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这不仅是课程名称的改变,也反映了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的全面转变。

虽然我国将大学体育课程更名为体育与健康,但是事实上,极少有高校专门地开设健康教育课,即使有涉及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也是以讲座的形式开展的,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得不到保证。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规定对高校健康教育做出具体要求,但是就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和体育理论课程的性质来看,完全可以将这两部分加以整合。已经有学者提出:作为学科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或者重构一门包括体育、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等内容的综合性《体育与健康》学科,这是我们所面临的难题。

2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现状与反思

2.1教学难度的加大与理论课相对被忽视的状态

从课程规定性来看,与199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相比,2o02年的新《纲要》所规定的理论课教学时数减少了2%,然而新《纲要》的理论课程理念和目标却在不断延伸,使得理论课程建设的难度加大,任务更加繁重。

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理论方法的传授,以至于课程的训练意味甚浓,教育意义下降。在高军等对我国21个省68所高校(13所重点大学,55所普通院校)进行的理论课教学调查中显示,达不到规定学时数的学校有59所,占调查学校的86.8%,其中有9所(占调查学校的13.2%)学校小于等于4学时,仅占总学时数的5.6%。在斯华琴等针对江苏省32所高校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中显示,“达不到规定学时数的学校有26所,占调查学校的81.3%,其中,有6所学校(占调查学校的18.9%)小于等于4学时,仅占总学时的5.6%。”这些数据都与教育部2oo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理论课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2.2课程权力的下放使体育教师教学难以适应

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努力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这一规定,使高校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大大增加,体育教师的主动性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但是,几十年来在统一的规范要求下形成的思维定势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从传统的教学范式中走出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3课程体系的拓展使部分教师难以胜任体育理论课教学

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不仅是课程名称的改变,更是课程体系的拓展。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体育理论的教学能力,还要能胜任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这一要求对原有体育师范教育规格下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挑战。

3构建新的体育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普遍遇到的难题是理论课教学内容难以选择,这也是进行体育理论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在《纲要》规定的理论课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合理的理论课程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3.1确定课程内容的框架体系

课程内容决定于课程目标,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集中反映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它是国家对2l世纪人才体育教育的要求。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是知识的载体。一直以来,体育理论课所包含的内容难以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似乎运动项目知识、健康知识、健身知识等都可以纳入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范畴。

日本的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包括生理学、运动医学、环境学营养学、卫生学、以及疾病和预防等。美国可以说是体育课程灵活性最大的国家,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内容体系,以至于美国的高校体育理论课程内容包括了体适能健康、行为改变、健康营养、身体成分评估、心肺耐力测评、应急评估和处理等十几个方面的内容。事实上,要求所有的体育理论课教学都包含这些内容是不可能的。在这里,特色教学尤为重要虽然不能要求学生掌握整个框架内的所有内容,但是有选择地确定一个系统的内容体系还是十分必要的。

3.2处理好体育理论课的健康教育内容

在高等教育中,健康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在强化了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难题,健康教育的范畴更加宽泛,容易使体育理论课内容的选取泛化,甚至使课程内容臃肿,教学目标难以明确,同时枯燥的内容易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

“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健康,而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很多的,体育无法解决健康的全部问题。”体育理论课内容的选取要围绕体育这一关键词进行,否则,内容的泛化会使体育理论课教学目标难以达成,这就要求必须处理好健康教育和体育理论教学的关系。

3.3处理好课程内容安排与新教学形式的关系

安排好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学生自主选择的运动项目相关性与兼容性,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体育理论课程内容安排大都是以运动项目为主线。三自主教学形势下。各高校都在探索新的体育课程模式,选项课教学、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出现使传统的理论课程的内容排列不能很好的配合实践课教学。课程结构的排列方式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显得至关重要。美国高校的体育理论课程是按健身功能排列的,例如发展力量素质、发展耐力素质等。我们可以借鉴这种课程内容的组合排列方式,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则可以穿插到实践课教学中进行。

4完善体育理论课程的保障体系

4.1体育理论课程的师资保障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数量众多,但学历结构参差不齐,更有许多公体课老师术科水平很强,理论水平却不高。特别是在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形势下的公体理论课教学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要拓展体育教师补充渠道,吸收高学历体育人才,严格把守体育教师引进规格。对于在职教师的培养是提高现有师资水平的最直接最经济的方法,也是保障教师知识更新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针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理论课教学培养的培训还不多见,有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教师的在职培训,并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规格。

4.2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参考,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它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媒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媒介,教材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质量。目前我国高校选用的体育教材可分为统编教材、省编教材、自编教材几大类,但是教材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理论课教学质量。在这些教材中,内容雷同、重复现象严重,有的虽然是新版教材,却和几十年前的老教材内容体系相同。

在三自主教学形势下,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使得项目教学的范畴扩大,再加上新兴运动项目不断地被接纳进入高校体育教学,一本教材难以对各运动项目做详尽的介绍。力求包含更多运动项目的教材反而显得浅尝辄止,达不到教学效果。现行的教材当中,理论知识的介绍普遍占比重较少,运动项目知识占了大部分比例。在教材编排上,要突破原有教材模式的限制,使教材的改革与课程改革同步,这样才能增强教材的实效性。比如将基本理论和项目理论分别编写成册,使基本理论教程普适所有学生,运动项目理论按项目的类属聚合分类编写成册,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项课对应选择。

4.3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的检查,是保障课程质量的手段之一。课程的检查机制是课程得以实施的保障,尤其是对于涉及所有大学生利益的体育公共课。但实际情况是体育理论课程的检查机制不能很好地配合《纲要》的要求,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很多高校理论课的教学并未纳入评价指标当中。

5引入现代化教育手段,改革体育理论课程教学

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的现代化建设,是在体育师资有限的条件下迅速有效提升教学实力和教学质量的可行方法。信息化的全面渗透带来了现代教育全方位的变革,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领域,如何利用信息化的便捷来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校体育的新课题。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程度普遍不高。学分制的实行以及三自主教学形势下的不同教学模式探索,使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加,教学与课程管理难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因循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是不可能完成如此大的任务量的。网上选课系统、体育教学软件的开发利用,为新形势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科学基础,是高校体育教学突破现实困境、拓展教学空间的契机。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6.1.1理论课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重视,目前体育理论课与体育实践课严重不对称的现象迫切需要得到改变。

6.1.2体育理论课的课程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相应的评价和检查机制。

6.2建议

6.2.1健全课程保障体系,建立课程的评价检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