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0:05

智慧交通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智慧交通;智能交通;发展现状;物联网;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U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18-107-3

0引言

交通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交通的发展程度也是一座城市现代化程度体现。城市交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活、工作效率。

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持续繁荣,使得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这对原有的城市交通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当前全国大、中、小城市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交通安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日益严峻的生态和生存环境不断考验着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如何缓解并提升城市交通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成为关注热点。

1998年原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从而引发了将其概念应用到“数字城市”的社会信息化运动,2008年,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引发了世界上国家和地区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

1智慧交通的特点

智慧交通是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代表的智能传感技术、通信传输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等有效集成,并运用到交通系统中,以提高交通管理服务效率、提升人们的出行体验为目的,以更精确的信息在更广的时空范围内构建的智能化、人性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1高效省时

智慧交通通过实时跨网络交通数据分析和预测,避免不必要的时间、能源等浪费,提高车辆的运输效率,使交通流量最大化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1.2安全便捷

智慧交通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向各交通行驶主体及相关部门提供实时、有效的交通信息,使其避免产生交通事故,防患于未然,力图做到安全出行。通过移动通信提供最佳路线信息和车辆实时运行信息,以及一次性支付各种交通费用,为旅客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增强旅客体验。

1.3以人为本

智慧交通面世以来即秉承着以人为本、服务民生、需求引导、开放创新的理念,“智慧”落脚于人们的出行需求得到高水平满足。

1.4节能环保

新能源汽车等智能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减少能源消耗和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2智慧交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1国外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里程来看,各国交通发展均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大力增加公路通车/通航里程;提高公路/航道等级;综合运用各种运输方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优化各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信息化、智能交通/智慧交通。由于智慧交通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概念,是智能交通在新时期的趋势和最终目标,因此本文主要以智能交通的发展为主要论述对象。

1995年,日本的通产省、运输省、邮政省、建设省和警察厅五部门制定道路、交通、车辆的信息化方针,拉开了itS系统研究开发和实施的序幕。日本心交通系统是实现智能交通的关键之一,在“日本itS框架体系”的指导下,该系统有一个具有高性能的核心性综合交通控制中心和10子系统组成。这些系统包括:公交优先系统、交通信息提供系统、综合智能图像系统、安全驾车辅助系统、行人信息通信系统、紧急车辆优先系统、不停车收费系统、动态车辆导航系统、车辆行驶管理系统等。

英国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其拥有世界最多用户的SCoot系统一直是智能交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另外英国交通信息高速公路(travelinformationHighway,tiH)和视频信息高速公路(VideoinformationHighway,ViH)是世界领先的交通信息网络平台系统。

2.2国内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在交通运输和管理中应用电子信息及自动控制技术,并在全国主要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使用单点定周期交通信号控制器和线协调交通信号控制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陆续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系统,如英国的SCoot系统、澳大利亚的SCatS系统等。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趋于饱和,合理配置交通资源,加大城市智能化交通系统建设,成为各地智力交通问题的首要任务。特别是结合了2008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举办需求,实施了国家综合智慧交通技术应用示范等重大项目,并且围绕国家高速公路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北京奥运智能交通集成系统、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术综合集成系统、广州亚运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系统、远洋船舶与战略物资运送在线智能检测系统五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科技引领是我国智慧交通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十一五”开始,“863计划”将现代交通技术列为一个单独的领域来开展研究;2011年4月,交通运输部颁布的《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在“十二五”期间要重点研发包括智能车载终端设备、公共交通信息采集监测于服务、运营监管和应急保障等城市智能交通关键技术。2012年国家《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将智能交通提高国家战略地位,成为我国第一部以政府文件形式的智能交通战略。另据“中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研究报告”统计,2008年至2013年期间,城市智能交通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0.2%,而受益于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道路交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多项政策,预计未来10年内智能交通的资金投入将超过1700亿元。

从整体上而言,我国智慧交通未来的发展呈现三大态势: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给智慧交通产业创造巨大空间;二是世界智慧交通系统将进入一个创造新一代移动社会的崭新阶段;三是智能交通技术应用方面,利用智慧交通技术来减少交通污染,发展低碳和绿色交通,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方向。

3智慧交通总体构架

传统智能交通系统包括交通管理系统、交通信息系统、公交信息系统、车辆管理系统、泊车系统、车辆控制系统六大子系统,其核心在于控制,即将控制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融入交通领域,形成完整的控制体系。

智慧交通是在智能交通的基础上,融入人的智慧,实施及时、便捷、安全、高效的交通控制。智慧交通的核心在“智慧”,即给交通安装大脑,使之能够及时看到、听到信息,并及时作出反应,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资源浪费、安全事故频发、难以实时控制事态等难题,使城市交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智慧交通系统是将电子、信息、通信、控制、车辆以及机械等技术融于一体,应用于交通领域,并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提出解决方案,以改善交通状况,使交通发挥最大效能的系统。

智慧交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型系统,由许多关系密切的不同领域、不同功能的子系统综合集成。其中,人、车、路和环境是交通的四大基本要素;管理者、行人与驾驶员构成交通中人的要素;公交车、地铁、出租车、自行车、商用车、特种车辆等构成交通工具要素;普通公路、高速公路、轨道、航线、公交站、停车场、综合交通枢纽等构成交通基础设施要素;自然灾害、天气状况等构成交通中的环境要素。这几者之间依靠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互联构成以车联网为中心的交通信息广泛采集、即时传输的网络,将交通流信息和气象信息等输送到城市交通云中心,利用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手段对交通信息进行储存处理,并进一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对交通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将结果输出给公众,向管理者、出行者提供随需而变的服务。最终形成集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智能高效于一体的智慧交通体系,涵盖交通管理系统、出行者信息服务系统、车辆运营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智能车辆、自动公路、综合运输、紧急事件与安全以及车联网等系统。

4智慧交通建设内容

智慧交通将先进的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和交通工程集成,形成各项建设内容,加强人、车、路之间的互联互通,将各种设施单元(车载设备、路侧单元、控制中心)、交通管理部门和出行者集成到一起,为提高运输系统的总体运输效率和安全水平提供基础和手段。

4.1交通规划与管理

智慧交通在交通管理与规划领域的建设包括三方面,分别为: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监控系统、交通运输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其中,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是重点,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监控是基础,交通运输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则属于长期宏观类型的应用。

4.2出行者信息服务

出行者信息服务领域包含的内容及分类方法较多,从系统建设独立性的角度分析,智慧交通在该领域的建设内容包括三方面:智能车流诱导系统、智能车载导航系统和多渠道信息服务系统。

4.3车辆运营管理

智慧交通在车辆运营管理领域的建设内容包括:智能公交系统、快速公交运营管理系统、轨道交通运营调度系统、出租车调度管理系统、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智能商用车辆管理系统以及特种车辆运输智能监控系统等。

4.4电子收费

智能交通在电子收费领域的建设主要体现为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和智能停车系统。其中,不停车收费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中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建设内容。随着传感器技术和短程物物通信技术的进步,还将衍生出多种其他基于便携终端的自动收费系统。

4.5智能车辆

智慧交通在智能车辆的建设内容包括智能防撞系统和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通过先进的车载电子系统、车载传感系统以及车程无线短程通信系统,实现全方位的车辆避撞功能,包括:纵向防撞、横向防撞、交叉路口防撞以及碰撞前的车辆乘员保护等。

4.6紧急事件与安全

智慧交通在该领域的建设内容包括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和紧急救援系统。其中,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包括事件的预防、事件的检测与确认、事件的鉴别、事件的响应、事后管理、事件的记录等功能。紧急救援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包括机动车驾驶员、行人、摩托车驾驶员以及非机动车驾驶员等。

4.7综合运输

智慧交通在综合运输领域的建设内容主要体现为智能客货综合联运系统。该系统利用部署在货物、车辆上的各种传感与识别技术以及旅客的便携智能终端的能力,结合运输路径所在范围内的实时路况信息,实现客货运信息资源的交换,大幅提升旅客联运服务和货物联运服务中的效率和质量问题。

4.8自动公路

自动公路系统是智慧交通中最先进的应用领域之一,通过在公路系统上铺设路面磁钉车道,控制中心可直接对每辆智能汽车发出指令,调整其行驶工况。该系统通过与智能车辆系统进行信息交换来检测周围行驶环境的变化情况,达到行车安全和增强道路通行能力的目的。

4.9汽车移动物联网

汽车移动物联网,简称车联网,是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具体应用。在物联网的技术背景下,交通系统中的人、车、路灯组成要素的感知能力将逐渐实现。相当于提供了覆盖率极高的海量信息采集终端和信息终端。在物联网的环境中,以汽车移动计算平台为核心,利用泛在感知能力可以对现有的几乎所有智能交通系统进行升级强化,建设基于物联网的路网车辆状态监控系统、基于物联网的交通控制系统以及基于物联网的信息服务系统等。

5结语

在信息化浪潮与数据科学崛起的共同推动下,智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下一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及基础支撑。智慧交通的实现依赖于技术与理念的进步,技术的进步是交通朝纵深、智能的方向发展;技术和理念的提升给交通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延伸拓展空间,不但连通了各种交通方式和交通参与主体,使交通更加高效,而且将交通系统的末端渗透到智慧城市的其他领域,通过便捷的交通吸引大量客流、物流、资金流,给城市医疗、旅游、教育、安防、商业等领域带来巨大活力,极大地开拓城市的发展潜力,而城市的发展也会带来交通领域更大的繁荣,激发出交通领域更多更新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曹小曙,杨文越,黄晓燕.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理论与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4):418-429.

[2]孙怀义,王东强,刘斌.智慧交通的体系架构与发展思考[J].自动化博览,2011,10:61-62.

[3]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6:224-227.

[4]张新,杨建国.智慧交通发展趋势,目标及框架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15,4:150-152.

[5]苑宇坤,张宇,魏坦勇,等.智慧交通关键技术及应用综述[J].电子技术应用,2015,41(8):9-12.

[6]尹方平.智慧交通建设与发展思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1):171-173.

智慧交通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大数据智慧交通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t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a)-0158-02

人类活动日益频繁,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交通压力与日俱增,特别是在城市中,早晚交通高峰带来的交通拥堵每日可见。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交通状况,为了有效地改善交通拥堵的状况,满足人们工作生活中的交通需求,依托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先进的科学技术,智慧交通系统应运而生。自智慧交通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受到交通领域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交通部门开始致力于城市智慧交通服务系统的研究和建立,在实践中不断探讨、不断完善,以期能够跟随现代城市发展的脚步,有效改善交通拥堵的现状。

1智慧交通与数据挖掘

智慧交通是城市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的产物,是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峻和土地资源短缺状况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城市人口数量猛增,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不断增长的交通流与有限的交通用地之间的矛盾突显出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跟不上交通流增长的步伐,更无法满足人们顺畅出行的需要,交通拥堵的情况在城市中普遍存在。智能交通服务系统建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充分利用已有的交通资源,满足人们便捷顺畅出的需要。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智能交通服务系统的应用使城市的交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海量的交通数据为系统的信息处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使其更好地为智慧交通系统服务,促进智慧交通服务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是现代智慧交通服务系统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重点问题。

数据挖掘是利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从海量的模糊的数据信息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信息化时代为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海量的数据带来的是数据处理的巨大压力,数据挖掘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要求。数据挖掘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即分类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通过4种分析方法的应用,从海量的数据信息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为智慧交通服务系统所利用,系统根据信息分析的结果得出交通建议,为交通调流和人们出行提供建议和指导。

2智慧交通的体系架构

智慧交通服务系统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对城市道路路况信息和车辆情况进行监控和管理,满足人民便捷顺畅出行的需要。智慧交通的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主要分为三层。

第一层为信息层。信息层的主要功能在于信息采集,通过卫星定位终端对车辆的位置信息和路况信息进行实时采集,通过2G网络传送到智慧交通云服务器。移动终端网络将居民的个人移动终端相关信息传送到智慧交通云服务器。云平台运行通过多基站定位算法对车辆或者个人当前所处的具置、出现的路线等数据进行模拟和计算。城市交通干线上设置的摄像头可以对区域内的路况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采集,拍下的视频流经过编码处理后利用有线或无线网络向云服务平台传输,由云服务平台对数据进行存储、分发和管理。居民可通过手机等个人移动终端安全智慧交通客户端产品,通过GpS信息的上传交互,实时享用智慧交通服务系带来的便利。

第二层为网络通信层。其主要功能在于数据传统送通过有线、wLan、2G/4G网络将前端采集的数据信息高速、可靠地向云服务平台传送。

第三层为云服务层。负责数据编码的转换、挖掘分析和存储,对交通拥堵的时间、拥堵程度进行分析和预测。特别是对市中心、商业区等人流密集的路段,为用户提供路况预测、路径优化、公交信息实时查询等交通服务。

3大数据挖掘分析方案

智慧交通服务系统是建立在城市交通道路大数据分析模型的基础之上的,在城市的每一天交通路段每个一定的距离分配一个iD标签作榉侄巫杂傻谋晔叮以此累计建立起关于整个城市道路的标签库。在路上行驶的机动车位置及其运行路径都会被实时采集,同时会在其所对应的路段上映射出该机动车的地理坐标位置。通过mapReduce框架对每一个路段上的车流量进行快速计算,以此为依据来对该路段的是否畅通、是否存在交通拥堵情况进行判断和记录,为交通调流和用户推荐最优路径提供有力的参考。智慧交通平台可以对每一辆车在任意一个时间段的行驶路线进行记录,将总路线分多个路段,从起点到终点会有多条通达的路线可选,利用大数据的Fp-Growth关联算法,通过Fp树的建立,对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再根据系统记录的每个路段的拥堵系数,为用户推荐最顺畅、最优化的路线,最大程度地节省用户的出行时间。

4智慧交通的典型应用

4.1公交信息实时查询

通过智慧交通的手机客户端对公交线路及公交运行情况进行获取,个人可通过手机app对公交线路和经停站点进行查询,手机终端从智慧交通的云服务器来获取公交信息数据,云端服务器对客户输入的公交查询请求进行一系列相关的运算,并将查询结果反馈给手机用户。公交信息包括的范围很广,如公交路线、公交车实时所处的位置、到站时长等等,为用户乘坐城市公交出行提供服务。

4.2交通状况实时浏览

城市道路上分段设置有监控摄像机,对路况现场进行实时拍摄,并将拍摄的视频向智慧交通平台传送。云端服务器对视频进行接收、编码转换、管理用户端等处理,个人用户通过手机安装的app基于网络登录上智慧交通的云端服务器,根据出行需要选择道路交通的实时道路视频,让用户更直观地了解路段现场情况,选择更加适宜的出行路线。

4.3人流密集情况分析

智慧交通服务系统的云服务器通过基站定位技术,加上移动基站数据库的支撑,可以对某个区域范围内的人流情况及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从而对人流发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判断,以便于及时有效地做出管理措施。这可在多种场景中应用,如旅游景区、公共安全监控区,便于提前做出人流量预警,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5结语

通过智慧交通服务系统,利用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可以对城市交通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快速、有效的提取、分析和处理。这不仅为城市居民的出行提供便利,更对城市交通管理决策的制定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对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加快城市信息化系统的升级和完善都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智慧交通发展现状篇3

随着智慧城市在全国各地的兴起和发展,也在逐步地向可持续生态文明过渡,对于如何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问题,《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采访了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生态人类学术工作委员会主席寇有观。

中国信息化周报:在我国,“智慧生态城市”理念是如何产生的?

寇有观:城市的主体不是建筑,而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必须以人为本,才能科学发展,我们经历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现在的理念: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智慧城市是“智慧生态城市”。

中国信息化周报: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正面临着怎样的生态状况?

寇有观:当今,大多数野生生物被限制在越来越小的范围内,人类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产生多种文明病、城市病。2013年1月份,北京26天被雾霾笼罩,即6天中有5天呼吸有毒雾霾,最高达993微克/立方米。同时,我国中部广大地区长时期被厚重的雾霾笼罩;受影响的雾霾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4,受影响人口达6亿人。早在2011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提交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指出,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已是环境承载力的2倍,生态赤字逐渐增大。因此,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

中国信息化周报:智慧生态城市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寇有观:智慧生态城市不是简单地智慧城市加生态城市,而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模式。智慧生态城市的特征归结起来有五点:智慧生态城市融入生态系统;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五位一体建设;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带来许多机会和增长点,引领城乡发展;维护城乡初级生产力,维护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遏制城乡、区域差别扩大,促进社会公平。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认为目前我国建设智慧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寇有观:一是生态环境意思淡薄,保护不力。二是围水造地影响生态,如围湖、占河、填海。三是良田弃耕、盖房、种草,影响初级生产力。四是发展指标失真,没有计入生态环境价值。五是低估农村收入和社会保障(承包的土地)。

首要的是应该理出城市问题的所在,城市由物质、能量和信息组成,必须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维护动态平衡。当前,城市病主要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空间紧张、影响宜居,比如产能过剩,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耗、物耗过大;污染物排放过大;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落后产能过多;建筑工地、遍地开花。

中国信息化周报:请您谈一下智慧生态城市理念下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包括哪些方面?

寇有观:智慧生态城市总体规划涵盖城市的所有方面,层次分明:人、财、物、天、空、地、工、农、商、学、警,涉及地面、空中和地下,实体与虚拟。要感知他们,分析他们,顺应他们,调节他们,控制他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的顶层设计仅是中层设计。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曾提出建设智慧生态城市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存在哪些问题?

寇有观:城市规划包括概念规划、工程规划和管理规划。

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过分重视城市的功能分区,建设工作区、居住区――睡城,非常需要淡化城市功能分区,以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重点,积极引导混合用地;新增城市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强调土地的混合利用,综合开发,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城镇化应该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停止违反规律的人为造城。

中国信息化周报:对于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城市规划您有哪些建议?

寇有观:规划建设综合功能社区,把工作和居住、购物等活动场所有机地组合在比较紧凑的地区,重新规划城市交通体系,协调运用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和小汽车等交通工具;通过道路、轨道交通和通信电缆与电磁波的“流动空间”构建城市体系,形成多中心、“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

把综合功能理念延伸到大厦的楼段,在特高楼大厦划分几层一组的楼段,在楼段内灵活部署多种功能,实现大部分人员就近工作、居住、餐饮、购物、休闲、社交、锻炼、健身和医疗等。楼段内步行通达,上下楼梯,绿化美化,尽量阳光照明、自然通风,智慧调控,通风透光,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不但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行需求,解决交通拥塞,而且可以节能、节地,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

中国信息化周报:建设智慧生态城市应该如何转变发展方式?

寇有观: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城市系统中的资源利用方式由单一的线式链状演变成复合的网状结构。

智慧生态城市应该超越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层次,更多地融合社会、文化、历史、经济、产业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物质变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的网络,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人与自然协同共生,可持续发展。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构建智慧生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减煤增气,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转变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体系向可再生能源体系的转变,最终走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能源时代。

中国信息化周报:在智慧生态城市理念下,未来城市应该如何发展?

寇有观:转变追求别墅轿车的幸福观,调整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因地因时研究城镇化,控制产能过剩;加强生态建设职能部门、发展生态文明自愿者组织。

建议设立国家生态委员会,由国家领导人主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掌握生态系统状况,研究趋势,选择战略,部署任务。

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而有效的保障。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与约束。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要追究其责任,并终身追究。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

智慧交通发展现状篇4

自从“互联网+”这一新业态产生以来,很多行业都因此得到了改造与影响,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互联网+”的新生产因素,大数据可以大幅度提升数据的加工和处理能力,给智慧交通产业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必然会越来越广泛,需要相关部门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一、智慧交通大数据采集创新

就目前智慧交通系统运行的现状来看,可供使用的数据采集方式有很多,但效率最高、应用最为广泛的则要属视频图像采集方法。近年来,随着智慧交通系统的持续完善,视频图像采集方法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比如说,电子警察、违法停车监测、交通事件视频监测系统以及公交专用车道违法监测等。可以说,在未来的时间里,视频化采集必将成为了智慧交通大数据采集的一大趋势,采集质量也会逐步提升。但是,就目前视频图像采集的应用现状来看,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说,受到早期硬件设备的限制,从而导致数据准确率不高、信息种类少、数据利用率低,无法将数据本身蕴藏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基于此,在未来对智慧交通大数据进行创新的时候,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发生,首先要确保视频图像的清晰度满足用户需求,同时要进一步拓宽设备功能,使其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设备发展。其次,要根据智慧交通系统的需求,实现碎片化数据的聚合,并将其作为数据库,实现数据的有效连接和共享,这也是智慧交通大数据采集创新的核心内容。

二、智慧交通大数据共享创新

就目前智慧交通大数据的结构来看,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交通基础数据、交通图像数据和交通流量数据等。在交通大数据时代下,公众、企业和政府对大数据的使用效率给予了高度重视。基于此,做好智慧交通大数据共享创新至关重要。目前,交通大数据的表现形式正朝着图片、视频、音频等多个方面发展,在这种形式下,传统数据管理模式呈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将这些问题有效解决,提高数据利用价值成为了大数据共享创新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前公众、企业和政府部门对交通指挥大数据的具体需求来看,对于大数据共享的创新,我们可以采用自动化采集手段、基础数据库实现对各类数据的有效汇总,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各类数据的处理工作,满足社会各方面的根本需求。

比如说以Hadoop基础平台为基础的大数据平台,不仅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而且还具有高性能和高容错性,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交通情况的综合监测、统筹、协调联动与信息服务。

三、智慧交通大数据应用创新

尽管当前智慧交通大数据系统得到了持续优化与完善,但交通大数据的自身价值却并没有完全被开发,仍有很多有待挖掘的地方。如果想要使交通大数据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首要任务就是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应用创新。在过去的时间里,由于政府部门在智慧交通应用项目中起主导作用,从而使得整个系统的应用虽然有明显的定制化和时效化特征,但自增长性和耦合性却较差,导致应用适用期短且拓展性差。此外,由于整个智慧交通系统具有较强的封闭性,致使信息之后得不到公众的信息反馈,无法形成信息的闭环。这些问题都是智慧交通大数据应用创新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实际情况来看,相关部门若想实现智慧交通系统的应用创新,首要任务就是将系统与互联网有效结合起来,建立开放的数据服务平台,并将其应用到各类交通服务系统中,以此来构建一个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的智慧交通系统,实现应用创新。

四、智慧交通大数据服务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交通大数据若想实现进一步优化与完善,除了上述创新内容之外,还应做好服务模式方面的创新工作。在过去的时间里,智慧交通大数据系统的运营模式主要以政府管理为主,而在“互联网+”背景下,该服务模式应转变为人人治理,让公众、企业和政府三者可以联动起来,构建统一的服务平台,实现科学化管理。实践证明,创新服务模式之后,不仅可以进一步实现数据资源的传递与共享,提高数据资源使用效率,而且还可以避免重复管理造成的资源浪费,增加了业务的灵活性。除此之外,服务模式的创新还实现了管理内容模块化,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方便、快速的获取到所需的服务信息。这种服务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现有智慧交通设备和平台的作用,实现数据汇聚并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可以大幅度提高全社会智慧交通的管理效率。

智慧交通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信息技术物联网网络机制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2.06.018

为了更好地落实《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为上海转型发展、接轨国际创造更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后续产业升级、新区开发、民生改善增加强大的科技支撑,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上海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上海市企业科技管理协会承办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国际比较与上海践行专家论坛”,2012年10月31日在上海城市管理学院举行。

论坛盛邀了在战略规划、建设管理、交通通信等领域的智慧城市理论与践行的专家学者,就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传感等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理论,及其在城市网络、交通、医疗、教育、商贸、生产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进行了多视角的论证与展示,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富有前瞻性的学术对策。同时,论坛也为专家学者营造了学术理论与实践案例共享的交互平台。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以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委、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委、上海市交通港口局、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党校、上海城市管理学院、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上海市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上海城市管理杂志社等的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有6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就智慧城市及其建设的理论与践行路径发表了演讲。

一、架构智慧平台,实现城管变革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戴伟辉副教授作了题为《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链》的演讲,从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及其困境、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链、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与驱动机制等三个角度阐释了智慧城市的综合建设问题。他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依据本地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和地方特色,针对城市社会未来所面临的各类矛盾与问题,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和系统性创新,实现城市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新生活。戴教授还通过生态群落的演替引申阐释了数字社区的发展趋势,认为,新型社区应构建突发事件预警和舆情引导机制、公众监督机制、公众协商机制、公众学习教育机制、居民情感交流机制等五大网络机制。

二、建设智慧城市,通信网络先导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现代通信研究所的何晨教授作了题为《智慧城市与物联网》的演讲,并就物联网的基本内涵、物联网涉及的关键技术、物联网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物联网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以及物联网在中国发展的现状等议题作了阐述。他认为,从技术层面看,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互联网等通信网络为基础,通过多种信息的智能共享,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体现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何教授还介绍了我国四大产业空间格局的物联网发展现状,认为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水利、智能旅游、智慧校园等,因此,在技术上将呈现融合化、嵌入化、可信化、智能化的特征,在管理上将呈现标准化、服务化、开放化、系统化的特征。

三、规划智慧城市,聚焦紧迫问题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委蒋力群处长作了题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未来前瞻》的演讲,他认为,智慧城市的着眼点必须聚焦紧迫问题,诸如交通保障、安全威胁、土地紧缺、生态失衡、规划滞后、社会维稳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城市管理能力。他指出,各地政府在倡导智慧城市建设时,必须着力于智能化的基础设施、智能化的专项工程、工作生活的创新应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牵领效应、相关信息产业和产业信息化的水平、优化信息化的发展环境等六个方面;而规划构建智慧城市、确立城市的国际领先地位,必须优先保证四方面的措施落实,即:宽带城市、无线城市的基本建成,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效能的初步显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信息安全总体实现可信、可靠、可控。

四、打造智慧城市,重视系统工程

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委高级工程师唐定富作了题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一点思考》的演讲,他认为,“智慧城市”是一种导向,是新时期的一个口号,目的是推进技术、产业和应用更适应和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各种需求,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只是it行业所能完全承担,而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参与、努力和实践的系统工程。同时他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完全是各种新、老技术的集大成,更应重视各项应用结果是否便捷、有效,以及适用性的验证和评价。据他介绍,上海城乡建设和交通领域,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不断提升信息化在本领域的应用水平,更好地服务上海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战略、新需求,并为安全、有序、适宜的城市运行环境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五、发展智能交通,官产学研并进

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智能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朱昊作了题为《上海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对策研究》的演讲,他介绍,目前智能交通正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面向个体的主动管理转变、追求绿色低碳环保、安全与应急更受关注、更侧重公共交通服务品质的提高、交通信息成为生活资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网络终端成为人们获取交通信息的最重要途径,以及无缝多模式的交通换乘衔接等。他认为,构建智能交通系统是上海交通运输行业深化管理、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未来10年上海各部门将通力协作,“官产学研”并进,全力推进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同时,依照“掌握现状、找出规律、科学诱导、辅助决策”的思路,贯彻落实“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并以交通智能化为契机,创建一体化、网络化、枢纽型的综合交通体系,智能交通系统将全面进入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和交通运输企业的工作领域,也将快步走进我们每一位市民的生活。

六、智慧虹桥枢纽,依托信息技术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陈洪作了题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信息化系统——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尝试》的学术演讲,就交通枢纽信息化系统的实施作了五点阐述。一是研究先行:对于特定的区域需要有前期的研究课题作为支撑,重点研究需求、体系、运行模式等关键技术;二是全面规划:信息化的重点是规划,一定要在前期工作中考虑全面,做到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三是理顺需求:有关信息需求的内容和相互关系一定要理顺,这样才能设计出合理的系统架构;四是注重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架构与管理模式的拟合是该系统成功运行的关键;五是专人负责:信息化系统牵涉的面较广,应该独立列项后由专门人才负责建设、设计、管理。

智慧交通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车联网技术智慧交通应用探究

为满足城市交通的需求,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确保城市交通的安全畅通,凭借物联网技术的强大技术优势发展城市智慧交通已经是大势所趋。车联网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智慧交通的发展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车联网技术具有极强的优越性,同时车联网技术和城市智慧交通之间存在重要的关联,车联网技术在城市智慧交通中的应用能有效促进城市智慧交通的发展。因此,要加强对车联网技术实施城市智慧交通应用的探究。

一、车联网技术概述

(一)车联网技术的含义

车联网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联网技术在城市交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车联网技术主要是通过先进的物联网技术,诸如移动互联网技术、车辆传感技术、道路环境感知技术、专用短程通信技术、车辆定位技术等,来实施对车辆与道路环境之间以及车辆与车辆之间的协同互动。在车联网运用到的诸多物联网先进技术之中,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专用短程通信技术对车联网的作用和意义最为重要。“车上网”是车联网的重要组成本分,但不是车联网的全部,车联网通过专用短程通信技术,具备了对车辆与车辆之间、车辆与道路环境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能力,能实现对车辆与车辆之间、车辆与道路环境之间的协调互动。在城市智慧交通的实践中,能实现交通中的诸多应用,诸如实现对场站和停车场的自动出入,实现行车的安全驾驶、实现交警的执法管理等。因此,车联网技术通过对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专用短程通信技术的运用,能实现对城市交通信息数据的实时采集和,还能实现城市交通中的停车收费等交通应用。

(二)车联网技术的具体要求

车联网功能的实现具有一定的要求,具体要求如下:①参与城市交通运行的车辆,必须配置有性能较高的车载计算机,还需要具备GpS等相关的软件设备。另外,要求车内的电源供电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为车联网的正常工作提供必要的能量支撑。②车联网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安全稳定的信息网络。因此,要保证车辆内具备稳定的通信讯号,以实现对车辆定位的功能和信息共享。同时,要保持车辆内网络的连续性,避免因为网络连续性不佳而出现的信息堆积和信息孤岛。③要确保车辆的车联网应用系统具备强大的处理海量、复杂数据的能力,以实现对拓扑结构产生的大量数据的处理。④要确保车辆行驶的道路周边具备完善的车联网配套设施,以实现车联网对车辆进行的外部信息的传送,实现车联网电子屏幕对车辆运行情况的正常显示。

二、车联网技术实施城市智慧交通的应用

车联网作为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联网技术在城市交通领域的具体应用。因此,车联网技术在实施城市智慧交通的应用中,同样要遵循物联网的基本架构。车联网技术的应用系统主要由前端感知层、中间传输层以及后端应用层组成。车联网技术主要通过前端感知层来实施对车辆所在的外部环境信息和车辆内部信息的感知,通过中间传输层实现对前端感知层收集到的车辆内部信息和车外环境信息的传输,最后通过后端应用层实现对车辆内部信息和车外环境信息的存储和处理。车联网技术通过这种前端感知层、中间传输层以及后端应用层的架构,可以实现各种城市智慧交通应用。

(一)智能化联网停车

现阶段,我国的停车技术还停留在人工和半人工服务结合管理的水平上。对于覆盖全市,实现联网服务和全自动化管理的停车技术,还比较罕见。随着汽车数量的日益增多,这种效率低下、品质较差的停车技术服务,导致了城市交通中停车难的严峻问题。另外,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路边停车管理严重缺失,各种小区、商业区都普遍存在停车难的现象。车联网技术在城市智慧交通中的应用,能对城市交通中辆的出入进行自动的识别和管理,还能够实现车辆的自动电子缴费,通过利用车联网技术的优势,可以实现全市范围内的智能化联网停车,构建成熟的联网停车收费、停车管理和相关信息服务的网络。

(二)城市拥堵管理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中的拥堵状况日益严重,尤其是在一些城市中心的商业区域,数量巨大的车辆对城市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导致了严重的城市拥堵,使得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受到大幅度降低。为有效缓解城市核心商业区域的车辆拥堵,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可以对出入核心商业区的车辆收取合理的费用,以对商业区的车辆拥堵进行有效调节。车联网技术在城市智慧交通应用中,通过专用短程通信技术可以在保障城市车辆正常通行的情况下,实现对城市车辆的实时通信和实时电子收费,能有效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

(三)安全驾车应用

车联网技术在城市智慧交通应用中,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实现对车辆行驶道路周边信息的有效收集,也能通过专用短程通信技术获取实时的交通安全信息,为车辆行驶构建安全的环境。

三、结语

车联网技术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对于城市智慧交通的发展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要加强车联网技术在城市智慧交通中的应用,实现城市交通中的智能化联网停车,有效缓解城市交通中的车辆拥堵,提高城市交通拥堵管理的水平,实现城市交通中行驶车辆的安全驾驶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咏平.基于车联网技术开展城市智慧交通深度应用[J].中国公共安全,2012,(17).

[2]孔繁宇.车联网应用于哈尔滨市智能交通的前景[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5,(3).

智慧交通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智慧港口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智慧港口是供应链以及创新性的产业模式,其发展模式不只局限于信息化以及自动化的发展现状,而是在更为广阔的概念中进行处理的,这种港口的发展模式是一种相对机械化的运行体系。很多学者对智慧港口进行了分析,其中,大连海事教授吕靖在研究中认为,智慧港口应该在实现第四代港口的基础上实现进行产物的分析,并认为智慧港口是一种创新性的技术理念。总而言之,智慧港口是充分容融入了物联网、传感器以及云计算的智慧型港口运行模式,通过对港口供应资源的协调分析,能够实现港口管理的智慧化运行,并在最终程度上实现港口物资处理的智慧化、信息化发展。

一、智慧港口发展现状

1、智能技术在港口运行中的成效性

在现阶段智慧型港口设计的过程中,其智慧技术主要应用于集装箱智能闸口,物流运输的实时性监控主要应用于集装箱智能闸口,以及物流运输实时性的监控。与此同时,在利用GpS、GiS等技术运用的基础上,实现物流运输的实施性监控,货物的货主、货代企业等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形态的登陆,及时掌握货物的运输过程。通过智能集装箱的无线发射系统的构建,可以将业务的重点放在信息存取以及信息发送的过程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集装箱的存取及位置堆放的准确性。

2、信息系统中的五大体系基本完成

第一,很多地区智慧港口的构建逐渐实现了以eDi为中心的控制体系,例如,宁波港口在智能港口构建的过程中,其中的eDi中心通过推广,逐渐成为宁波港口物流信息建设中的重点内容,并在集装箱作业码头、与船舶公司配合作业以及与海关配合工作等项目中取得了成效性的进展,与此同时,在以eDi为中心的信息系统构建中,在整个信息化的平台中,为用户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增值服务机制,实现网络服务、信息服务以及集装服务为一体的基础建设,有效提高口岸集装作业的整体效率。第二,实现管理系统的协同化发展。对于分散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管理环节而言,通过集中业务以及信息资源的优化,实现了集团业务部门以及集团基层之间的协作性发展。第三,aiS船舶监控平台系统,对于这一智慧型的信息平台而言,在运行的过程中实现了GpS(全球卫星定位)、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以及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无线通信技术,其整个系统的构建实现了港口可视化的船舶调度。

3、港口竞争同质化现状的分析

虽然在智慧型港口构建的过程中,其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一些经济不发展的区域,存在着港口竞争同质化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港口的建设存在着重复建设的现象,在这一状态下,港口之间为了共同争夺相对有限的资源实现经济化的发展。而且在港口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区域产业链中低端的现象,其盈利能力以及风险的应对能力都相对较弱,从而出现了区域港口产能结构过盛的现象。

二、智慧港口发展的优化对策研究

1、提高港口设施构建的智慧化

首先,实现闸口的全智能化,在智慧港口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将箱号识别技术、RFiD车号识别技术以及GiS等系统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对港口集装箱车号、箱号的自动识别,实现过关卡不停车,从而实现高港口检测的高效性。其次,实现码头装卸设备的智能化,在智能港口构建的过程中,通过集成大型设备pLC的运行,可以实现设备系统的集中性监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设备的安全性控制,并在网络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港口远程监控以及故障的及时性排除。最后,堆场仓储管理智能化设计,在这一智能技术运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监控、识别传感器等技术的运用,全面了解货物的重量以及装卸的状态,充分保证了港口发展的安全性。

2、优化港口设计的产业化管理

在现阶段智慧港口建设及运行的过程中,应该强化生产业务的协同机制,通过对管理系统的协同控制,提高管理的监督管理机制,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也应该加大集装箱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完善,提高港口集装作业的智能化运行,实现信息化港口物资管理的完善性,并逐渐加快散杂货码头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实现产业的高效性发展。与此同时,在港口智慧型发展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实现“船、箱、货、人”信息的统一申报以及业务的查询,并围绕口岸单位进行政务的监督及管理,为企业以及口岸监督管理单位提供信息化的交流平台,通过云服务模式以及多种数据监督管理平台的构建,将项目监督的重点放在电子装箱单、报关单等信息监测的过程中,保证初始信息与最终信息的一致性,合理控制监督风险,从而有效提升港口通关的效率。

3、实现智能港口构建的集疏运网络体系智慧化

在现阶段智能港口构建及运行的过程中,应该有效提高港口集疏运场站中的物流装备的信息化建设及管理,通过港口集疏运网络节点之间的紧密配合,实现信息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在提高物流结点作业整体过程的基础上,实现结点内部物流企业信息监控的有效性以及运输作业的及时性。与此同时,在智能化网络系统构建的过程中,也应该通过不同物流节点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形成物流节之间的相互连接,有效提高港口物流之间的有效配合,并为智能化港口的设计及优化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智慧港口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国际市场的运行机制,通过组团出击,将客户作为中心,构建灵活性的港口发展趋势,并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有效运用,进行资源的运用及创新,并将港口联动与资源需求进行紧密结合,将国际航运作为运行中心,实现智慧港口构建的合作化、区域化以及社区化的服务理念,有效提高港口建设的区域性运行,并逐渐实现智慧港口构建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郑静,陆路.宁波智慧港口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1):40-41+36.

智慧交通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规划;实践创新;实例分析

目前,全球都努力打造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指导方向和重要依据,应将智慧城市概念融入具体的规划策略当中,指引下一阶段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开展。本文以某智慧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探索智慧城市规划中相关要点。

1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是指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实际上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城市智慧式的管理和运营。

2智慧城市规划的实践创新

2.1智慧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体系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主要包括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等方面,可以将智慧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不同层面的规划,构建智慧城市的规划体系。在城市战略规划中,在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建设重点以及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层面,确立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与规模、落实智慧生产、智慧生活、智慧生态等空间布局,按照"宜居城市"、"生态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等要求,进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智慧产业等专项规划,并且与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等相协调,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的实际社会生活需要;按照因地制宜、技术适用的原则进行智慧城市的近期建设规划。

2.2智慧城市协同规划设计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数据与信息平台、资源环境、社会文化、设施布局、空间结构、城市管理等众多内容,以及政府、企业、市民等不同主体,因此需要进行协同规划与设计,实现基础平台共享、不同主体协作规划、多元功能复合、空间融合建设和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构建城市基础数据和信息平台,满足不同主体的平等使用和信息共享要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同参与者,包括政府、社会、市场间的沟通和协同努力,不同层级、类型的规划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以及区域内部不同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协同互动,将有助于解决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城市的重要节点、有线和无线的流动要素,以及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复合和融合建设,将大大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

2.3智慧城市规划的创新

智慧城市规划的创新,可以从规划公众参与、基础数据调查与获取手段、城市空间模拟和空间结构优化等方面进行。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如微博)、电子政务等信息时代的互动平台和智慧城市数据中心,满足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要求,进行规划的反馈和评价,增加城市规划的社会透明度。利用大数据应用等技术手段,获取居民活动、交通流量、生态环境等时空间数据,为城市规划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基础数据。同时,通过位置服务LBS、GpS等技术方法对城市系统的时空动态规律进行分析,尤其是对居民行为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由物质空间规划转向强调社会生活的综合性空间规划;利用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演变趋势进行模拟与可视化。

3智慧城市规划实例分析

3.1城市概况

广东某智慧新城,位于城市中部生态廊道上。规划主将智慧城打造成为智慧产业示范区、智慧城市先行区,实现园区向新城、普通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的目标。结合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从智慧产业、智慧生态、智慧交通和智慧设施四个方面诠释智慧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的探索实践。

3.2打造新一代信息产业城市

该智慧新城已初步形成了以南方基地为核心的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但产业发展动力有待增强,发展方向也有待进一步明确。因此,应发挥软件园的产业基础作用,增强周边高校的科研能力,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打造全国最高端、以高端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智慧产业集聚园区,见图1。规划以资本、技术为核心,以创新为主导,"升级存量、引入增量";积极融入地区间的竞争,吸引国内外主要"大数据"企业入驻,推动信息产业全面发展,拓展物联网、新一代互联网、移动通信和电子商务等产业。

图1产城融合整体规划图

3.3构建复合型产城融合城市模式

规划以组团为单元,构建功能复合的产城融合城市模式,实现职住平衡、配套完善。根据智慧城现状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选型,结合现状企业布局,规划将其划分为五个园区,每个园区都是由一个核心主导产业、居住社区、商服中心和湖区构成,人口约为2万~3万。商服中心结合公交站点和湖区布置,满足人们的日常购物、休闲等生活需求。居住社区结合规划区内的城中村改造进行布置,利用城中村富余的居住面积出租给园区企业职工,少量商品住宅可用于出售,这样既能满足科技园居住配套的需求,又能为村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4打造生态型城市

规划将自然引入城市,让自然环境为城市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基础,实现生态对城市的哺育和城市对生态的反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廊道和湿地形成雨洪调蓄系统网络,逐级拦蓄、净化雨水,从建筑到建设地块、从地块到水系构建微观生态雨洪管理体系;2)维护和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贯穿水系,沿河形成绿道,串联起具有滞洪调蓄功能的农田和湿地;3)建立山体之间的生态廊道,建设桥式通道,预留野生动物通道;4)结合生态廊道、游憩线路和开放社区的街道,规划慢行线路,使其成为休闲、通勤的绿色廊道;5)保留良种场现状试验农田和苗圃,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3.5建立智能、低碳的交通网络

(1)建立公交优先的低碳交通网络。规划倡导公交优先的原则,打造以城市地铁和新型有轨电车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基础,以公共自行车为辅助的低碳公交网络体系。规划加密新型交通网络,加强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提升中大运量公交服务能力;高标准配套公交换乘系统,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推广公共自行车系统,结合生态廊道串联各景观节点和交通枢纽,建立自行车网,实现30分钟内自行车可到达各组团内部任一点。

(2)发展智能交通示范区。该城市智能交通指挥中心位于规划区范围内,是根据国际流行的"数据中心"模型设计建成的,已拥有较高水平的智能交通管理和信息共享平台。规划利用指挥中心将智慧新城打造成为智能交通示范区,大力加强城市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交通行为、缓解交通拥堵为出发点,建成城市交通信息共享交换平台,重点建设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实时道路交通信息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和智能化公交信息服务系统五大系统。同时,以交通的信息化、智能化为核心和基础,加快交通行业信息技术的改造步伐,积极培育和发展智能交通相关产业。

4结语

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应用。如何将理想中快捷、方便、低碳、科技的城市科学有效地落实到空间上是一项长期的研究任务。本文阐述了智慧城市规划的实践创新,并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智慧城市规划要点,旨在为新形势下城市规划人员提供参考与指导。

参考文献

智慧交通发展现状篇9

iBm(2008)出于自身产业转型和推销软件与服务的商业目的,提出了“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突破”战略以及“智慧地球”理念,以“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为核心,认为“智慧城市”是有意识地、主动地驾驭城市化这一趋势,运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从而使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统之系统”,以更智慧的方式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的成长。“智慧城市”既而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1]。

一、智慧城市的发展研究综述

秦洪花(2010)等认为智慧城市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整合、系统的方式管理城市的运行,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为城市中的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提供市民更高品质的生活[2]。

王广斌(2013)等认为智慧城市是以城市综合治理发展到以iCt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城市发展新阶段[3]。

丁国胜等(2013)将智慧城市理念引入城乡规划研究,“智慧规划”具有系统性、智能性、共享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包括智慧化提升城乡规划自身能力、智慧化解决城乡规划问题两个关键领域[4]。

骆小平(2010)认为智慧城市的理念包括三个层次。第一,经济上健康合理可持续。智慧城市应该是具有智慧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高增长的城市经济体系。表现在智慧城市的经济是绿色经济,是低碳的经济,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是指通过创新生态科技使人的经济活动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促进生态系统的协调、稳定、持续、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主要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智慧城市的循环经济即是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节约城市资源,不断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

第二,生活上和谐安全更舒适。智慧城市是以人为本、生活舒适便捷且具有良好公共安全的城市,其核心是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服务广大居民。

第三,管理上科技智能化信息化。城市管理包括政府管理与居民自我生活管理,要求不断创新管理的科技运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来协调城市的平衡,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智慧城市”作为城市治理领域的一种新路径,被世界上的众多国家所接受,并逐步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5]。

二、“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

(一)智慧城市是一种城市治理新路径

智慧城市作为城市治理领域的一种新路径,被世界上的众多国家所接受,并逐步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诸多学者(沈明欢,2010;史璐,2011;胡小明,2011;)也开始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发展原理、发展动因及模式进行思考与探究,智慧城市应该以城市发展特色、适应知识经济的政策、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以及城市职能服务环境等发展战略为重点,智慧城市对我国智慧解决方案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智慧的交通,关于如何建设智能的交通系统来减缓交通压力。

智慧城市是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条可行道,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6]。例如张祖群等(2013)在北京市与交通基础设施2011年最新数据分析基础上,结合历年数据变化趋势,认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理念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北京施行智慧交通具有一定可能性[7]。

(二)智慧城市是一种复合型的网络城市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智慧城市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使网络智能技术服务于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服务更有效,共创和谐美好家园。

“智慧城市”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促进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人民生活水平[8]。

(三)智慧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充满活力的新型城市生活方式

智慧城市是充满活力的,它涉及城市的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智慧管理、智慧生态、智慧流通、环境保护、社会公共安全、智慧消费和智慧休闲等多个领域。智慧城市的宗旨是以人为本,核心是运用创新科技手段服务于广大城市居民,着力满足群众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使人民群众生活方便,这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基本立足点。

现代城市建设服务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各委办局统一工作平台,使市民在网上方便办理相关业务,公开透明、流程快捷、依法行政、高效便利。城市的智慧政务中心要能充分体现“政府依法行政、高效快捷、群众满意的”智慧化服务,切不能再让河北某“北漂”从北京到当地五次仍然办理不了出国手续等事件重复。建设高素质、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交通、市政服务、社会基础、优美的城市环境,建设高水平的城市生态文明和健康、宜居、无污染的绿色城市是,这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目的。

交通便捷、公共交通网络发达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智慧城市最明显的表现是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这就意味着城市管理者需要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和实体基础设施的高效建设,利用网络技术和it技术实现智能化,为各行各业创造价值。

三、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动态

2008年,iBm陆续与中国十几个省市签署了“智慧城市”共建协议,至此,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漳州、扬州、西安、咸阳、海口、大连等省市已把智慧城市列入重点研究课题,纷纷加入建设“智慧城市”的行列,有的甚至已经着手编制智慧城市专项规划。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94个城市(区、县、镇)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2013年则增加为103个,比2012年试点范围扩大9个[9]。

(一)国内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1.北京市:《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构建精细智能的城市管理,建设智慧城市;2009年正式启动了“感知北京”的示范工程建设。

2.上海市: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从技术、产业层面提升到思想、战略层面,推动浦东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先行先试;推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化有序发展。

3.浙江省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中提出智慧城市的十大应用体系让市民享受智慧服务;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实现产业智能化;打造随时随地随需的泛在网络,推进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

4.广东省:《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重点实施“智慧广州”、“智慧深圳”、“智慧南海”(佛山)、“智慧石龙”(东莞)等智慧城市试点,并希望通过打造“数字广东”,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经济发展变得更有效率。

5.江苏省南京市:“智慧南京”通过发展“智慧产业”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智慧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实现居民智慧生活;实现城市绿色新经济增长。

6.湖北省武汉市:“智慧之城”、“光城计划”,建成无线城市,基本实现“三网融合”,实现90%以上的政府行政许可网上办理;物联网工程中实现车联网全覆盖;电子病历伴随市民一生。

7.浙江省杭州市:率先开始建设“智慧城市”。2008年便启动RFiD技术,并应用于杭州图书馆新馆,2009年iBm签约杭州黄龙饭店,联手打造全国首家智慧酒店。

8.江苏省扬州市:《“智慧扬州”行动计划》提出“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在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医疗、智慧旅游、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先导应用。

9.辽宁省沈阳市:以生态城市和谐规划、城乡水污染监管及饮水安全等重大课题为主要内容,为解决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难题开创一个新的思路和模式。

10.山东省东营市:2009年9月25日,东营市政府与iBm共同签署了“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东营市将采用iBm云计算产品iBmCloudBurst,iBm将为东营市提供全球领先的云计算产品,通过帮助其建立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催生出一座兼顾数字化和生态性的石油新城。

11.台湾省:《“智慧台湾”i-235智慧生活科技运用计划》,在安全防灾、医疗照护、节能永续、智慧便捷、舒适便利、农业休闲等六大领域开展智慧生活科技创新应用的服务示范。

(二)国外智慧城市发展动态

1.德国:“t-city”计划、all-in-one计划,实现智慧水表、电表、燃气表及太阳能电力表一体化。

2.日本:“i-Japan战略2015”,推动国民本位的新电子政府和电子自治体,远程数字化医疗,数字化教育与数字化人才培育。

3.韩国:《国家信息化基本计划》,建成数字化政府,推动iptV服务方式,在线服务广泛使用,倡导绿色it。

4.新加坡:“智慧岛2015(i2015)”,电子政府公共服务架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有限宽带的覆盖率;智能交通系统,为人们提供及时准确的交通信息。

5.美国:将iBm提出的“智慧城市”上升为国家战略,趋于完善的互联网络为其物联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先机,而物联网技术发展政策主要体现在推动能源、网络宽带与医疗三大领域开展应用。

6.欧盟:《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加强政府对物联网的管理,消除物联网发展的障碍,欧盟制定了一系列物联网管理规则,并建立一个有效的分布式管理架构,使全球管理机构可以公开、公平、尽责地履行管理职能。同时,注重增强机构间协调,共同推动物联网发展。

7.瑞典:“智慧城市”最大体现在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上。瑞典当局在2006年初宣布征收“道路堵塞税”。iBm为瑞典公路管理局设计、构建并且运行了一套先进的智能收费系统,包含摄像头、传感器和中央服务器,确定交通工具并根据车辆出行的时间和地点收费,这一举措将交通量降低了20%,排放量减少了12%[10]。

参考文献

[1][6]沈明欢.“智慧城市”助力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J].城市观察,2010(3):140-146.

[2]秦洪花,李汉清,赵霞.智慧城市的国内外发展现状[J].信息化建设,2010(9):50-52.

[3]王广斌,张雷,刘洪磊等.国内外智慧城市理论研究与实践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9)153-160.

[4]丁国胜,宋彦.智慧城市与“智慧规划”——智慧城市视野下城乡规划展开研究的概念框架与关键领域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3,(8):34-39.

[5]骆小平.“智慧城市”的内涵论析[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6):34-37.

[7]张祖群,王晓芝.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北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研究[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3,(5):58-60.

[8]安宇宏.智慧城市[J].宏观经济管理,2013,(9):78.

智慧交通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安全

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识码:a

1当前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分析

1.1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1.1.1美国

2009年9月,美国中西部爱荷华州的迪比克市与iBm共同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通过采用一系列iBm新技术的“武装”,迪比克市将完全数字化,并将城市的所有资源都连接起来,包括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等。在这当中能源成为了优先发展的三大领域之一。2009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经济复兴计划进度报告》中宣布投资超过40亿美元以改善现有的国家电网的建设。位于科罗拉多州的波尔得市借此政策展开了智能电网的建设。波尔得将现有的变电站升级,使之能够远程监控,并进行实时的信息收集和,使消费者能够对家庭能源进行自动化操作。

智能电网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储能措施能使潜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一半以上。从建设模式上说,美国的智能电网的建设模式主要是政府的强力支持和企业的积极参与相结合。政府在提供强有力的扶持的情况下,如在2009年有45亿美元用于扶持智能电网的发展。同时,以美国银泉网络公司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积极为电力公司提供面向职能电网的高级电表架构搭建和运用的解决方案。所以说,美国的智能电网的成功搭建,得益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基础,政府强有力的扶持,高新技术标准化规范和企业的积极参与。

1.1.2瑞典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瑞典的经济中心,拥有全国重要的各类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全国的20%以上,各个大企业有45%将总部设在这个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正因为如此,斯德哥尔摩的常住人口数量增长迅猛,导致了城市内部的车辆剧增,城市道路承载的负荷越来越重。通过与iBm公司的合作,斯德哥尔摩在每一辆汽车上安装有传感器,在通过交通控制站时被信息收发器识别,车牌会被同时摄像,通过该控制站需要缴纳的费用会与驾驶者联通的各种收费渠道进行扣除或缴纳。在这个智慧交通的系统试运行期结束的时候,城区车流量降低了25%,每天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人员增加了4万人,废弃排放量减少了10%,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降低了40%。

1.1.3新加坡

2006年,新加坡实施了“智慧国2015”计划,首先建设了覆盖面达到国土60%的光纤到户工程。建设了全球领先的电子政府系统,通过整合政府业务与一站式服务,新加坡的电子政府公共服务架构可以提供超过800项政府服务,建立了全天候的电子政府服务窗口。其中一项非常成功的经验是通过网上商业执照服务,可以申请200多种商业执照,整个流程不超过8天。“智慧国2015”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在全国达到每平方公里超过15个的公共wiFi热点,实现了全方位的无线网络。另外,此计划还运用了物联网技术,增强新加坡港口与各物流部门的服务能力,支持使用RFiD和GpS等技术作为辅助。

新加坡的“智慧国”的建设采取的是市民、企业、政府合作建设的模式,通过建立一个“以市民为中心”的电子政务系统,市民与企业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政府机构的事务当中来。其成功得益于面积较小的城市(国家)构成,强大的经济实力,政府的支持,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人才的储备,以及企业和市民的通力合作。

1.2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国内城市建设的智慧城市历程有长有短,有的采取的是全面推进的方式,如“智慧南京”、“智慧佛山”和“智慧深圳”,有的采取的是围绕城市发展的重点进行切入的方式,如“生态沈阳”和“健康重庆”等。现在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分析和论述。

1.2.1上海

上海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用了三年的时间到2013年为止完成了宽带城市建设,光纤到户的用户超过了650万户,家庭的宽带接入速度超过20兆,城市的局域网热点超过22000处。第三代无线通讯网络覆盖全市,并将在2016年底之前完成新亚太海光缆的登录建设并投入使用。在城市管理领域,大到用“智能苏州河”系统监控苏州河的流量和水质,用食品卫生监控平台监控食物的安全环节;小到智能公交系统对每一辆公交车实施准确到站时间预报,无不体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要义是贴近民生和关怀人民。每一位市民都将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电子医疗档案,内含居民的各项检查记录和治疗方案,是市民进行远程医疗服务的基础。通过远程教育平台,上海市民也将可以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市民的水电费用可以在网上进行缴纳,并且足不出户可通过网络享受社区服务。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类似,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是以交通问题为突破口,以建设城市交通监控系统、高清监控系统和动静态交通诱导系统为主要内容,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

1.2.2其他城市

宁波市全市在中心城区安装路口前端摄像机、高空监控摄像机和智能卡口,对于优化交通秩序,缓解城市拥堵起到了很好的解决作用。在打造特色智慧城市建o中,沈阳、杭州和重庆等城市颇有创意。沈阳是我国的传统工业城市,长期的重工业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沈阳市必须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城市转型。沈阳市政府与信息科技企业合作,运用智慧技术,融合互联网和物联网,以“生态沈阳”为目标建设智慧城市。与此类似,杭州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也提出了建设“绿色智慧城市”的目标,把发展环保、信息和新材料作为城市发展的突破口,实现建设“天堂硅谷”和“生活品质之城”的发展目标。重庆提出要以生态环境、卫生服务、医疗保障等为重点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打造“健康重庆”。为此,重庆市政府采取了提高市民素质、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机制,智慧的人文为构建智慧城市提供源泉。

2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

智慧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以信息技术勾画城市未来新蓝图,“智慧化”饱含人对美好的向往,但是把希冀变为现实,智慧城市建设还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2.1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问题是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共生的,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形态,信息安全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首先,智慧城市的信息资源传播更加开放,如物联网中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各种感知设备,无论是超级计算机或者是作为神经末梢的RFiD芯片,都极有可能收到自然力或者人为的损坏,这会导致整个系统受阻或者出现故障,而且信息资源的暴露使得信息资源的安全,尤其是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安全受到了更大的威胁;其次,由于云计算这种it资源集中的资源库的存在,各种软件系统的组件如智能物体软件、云计算中心、应用层共平台等,任何的软件系统都不可能完全保证不受到系统漏洞或者黑客的攻击,这种高度集中的天量资源如果受到攻击或者出现故障,会产生一连串的骨牌效应。

2.2技术产业发展问题

智慧城市所涉及的技术链极为复杂,不管是信息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还是技术应用,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端技术研发人才、管理人才以及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才刚刚起步,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同时,我国高校、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还很不完善,长期的、持续的、有效的人才供给机制还很不健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领域薄弱的人才基础,阻碍智慧城市建设有效开展。

2.3智慧城市的特色问题

现在在我国,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的指导和规划只限于对于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智慧技术的应用有一些指导性的规范,而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没有成型的规划文件。现在全国范围内,与三大电信运营商和信息科技跨国公司进行合作的城市数目非常之多。在这种状态下,首先,智慧城市的建设就不免有“一哄而上”的样子,每个城市都在建设,而每个城市都不知道怎么建设。那么,智慧城市的建设在还没有科学有序地统筹规划的状态下竞相上马,决策者在建设过程中决策上难免有随意性现象,而且会“换一任领导换一个搞法”,智慧城市的建设没有长远规划,也更加难结合城市的现实,解决城市的实际问题,搞出城市特色。

2.4信息孤岛问题

到现在为止,信息孤岛依然是建设智慧城市的进程中的一个很基本的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覆盖到多个领域,那么每个领域的信息库的建设有早有晚,缺乏统一个规划和标准,这就造成了数据库的建设标准不一,每个数据库进行对接的接口也会非常复杂,使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成为非常困难的工作。另外,由于城市的各个部门职能的条块分割,缺乏信息共享的机制,这就客观地造成很多信息孤岛。同时,在管理层面上,由于行政分割和管理分治的传统,使得各个城市职能部门不愿意参与信息的共享,导致各个数据库不能互联互通,也从一定程度上人为地造成了信息孤岛。

3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的对策研究

3.1建立安全防范机制

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应该从信息安全的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建立安全防范机制。从技术安全的防范的角度来看,针对物联网要建立感知层的技术安全防范措施如密钥管理系统、隐私保护技术以及对RFiD进行光学标签的保密措施;在网络传输过程中,应用恶意代码防御技术控制和防范恶意代码的复制传播;在防范物联网系统风险时,要结合现实需求,运用最新的一体化安全防范技术。针对云计算要对数据进行加密传输和第三方安全审计,对云计算平台的访问应用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技术,在云计算中运用的虚拟化技术来保障云计算的安全。

3.2建设相关产业集群

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核心技术研发工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重点推进包括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技术研发创新和技术产业化两方面工作。以突破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培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物联网企业为目标,强化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作用;以建设物联网创新园及中国物联网技术中心、云计算中心等为载体,重点加强对RFiD技术、智能芯片技术、物联网组网技术、传感器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行业标准、超宽带技术、数据处理、身份识别等重点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培育包括物联网芯片与设备制造业、智能装备业、嵌入式智能设备制造业等设备制造业。

3.3问题导向的建设方案制定

从国外的案例来看,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通过实施智慧交通方案,一举两得解决了交通拥堵和能源过度消耗的问题;爱尔兰的戈尔韦建设了智慧海湾,来开发海湾的经济价值;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提倡智慧环保来应对全球变暖倡导低碳生活。国内的城市案例有上海的城市光网和无线宽带建设,实现了上海市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沈阳从发展生态城市和循环经济入手,推动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上的五个城市虽然建设重点各不相同,但是都是从各自的城市发展的问题入手着眼,制定具体发展措施来解决问题。现在看来这可以作为建设有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的解决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