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产业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6:55

地理信息产业报告篇1

一、未来财务报告内容的拓展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营决策的信息,但由于会计环境的变化,未来财务报告的内容应拓展以下方面的信息。

1、知识资本信息。知识经济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要素就是知识。未来企业的竞争将不再单纯是企业物质财富、企业规模大小的竞争,而是拥有的知识资本质与量的全面竞争。由于知识资本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未来财务报告中要反映知识资本信息。知识资本信息主要包括企业无形资产信息和人力资本信息等智力资本信息。企业无形资产指企业拥有的先进技术、专利、品牌价值、商誉等。传统财务报告既不反映人力资本的价值,也不反映人力资本,从而低估了企业资产总额,忽视了劳动者对企业的经济贡献。因而在未来财务报告中应充分揭示和披露人力资源这项企业十分重要的资产及其有关的权益和费用。

2、社会责任信息。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的制约,即企业的生产经营必须以不危害社会利益并促进社会利益的实现为前提。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只有通过社会效益的实现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经济效益目标。在未来财务报告中增加社会责任信息,即增加有关企业污染环境的状况和治理污染的资料和对整个社会的贡献等信息,有利于整个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并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非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全面地理解企业的经营思想,弥补财务数据信息的不足。非财务信息主要包括企业背景,企业关联方信息,企业主要股东、投资者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数据的分析报告等。

4、未来信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环境复杂,企业管理者要运用前瞻性信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筹划,利益相关者也日益关注的是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因此必须在未来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企业未来信息。未来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发展前景,盈利性预测,管理当局的远景规划,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等。

5、公允价值信息。传统财务报告反映的是资产的历史成本信息,然而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技术更新的日新月异,已使其失去其本身的意义。未来的财务报告,将更多以公允价值和历史价值相结合反映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是一种以多种计量模式反映信息的报告。

6、分部信息。企业集团的综合信息反映了集团的整体情况,但由于集团各公司行业不同,所在国家或地区不同,其利润率、物价水平、发展机会、未来前景和投资风险都有较大的差异性,按行业、地区等的分部信息所反映的收益或现金流量往往比整个企业集团的更为有效。在分部信息披露方面,198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了iaS-14“按分部编报财务资料”,要求企业按照产业分部与地理分部揭示来自外部与内部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及可辨认资产等有关信息,我国《股份公司会计制度》也对企业所应提供的分部信息作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企业披露行业分部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等。

7、衍生金融工具信息。一些银行、证券公司近年来推出了一批新“组合”的衍生工具,像“封顶、保底”、“加固”、“互换期权”、“汇价幅度期汇”等。金融工具创新呼唤财务会计报告的创新。若将这些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排除在财务报告外,将对财务报告使用者构成了潜在风险,影响其决策。反映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数量、价值、风险、未来收益可能性将是未来财务报告反映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未来财务报告方式的创新

1、实时报告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使企业的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internet与intranet技术在商业中的应用,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在于网络与计算机中,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原手工系统中表现为一定周期的会计循环能以实时方式完成,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可以随机产生,实时提供财务报告。企业内外部人员可以动态得到企业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2、多样化报告

随着数据库技术、超文本和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未来财务报告可以是形式多样的报告。多样化报告仍以报表、文字信息为主,辅之以图形、图像、声音等更生动的形式,从各个角度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3、交互式报告

在手工操作环境下,只能由各种不同类型信息需求者去适应传统财务报告模式。知识经济时代则可提供各种财务报告,反映多样的会计信息以满足信息需求者的需要。犹如计算机语言的交互式执行方式,对财务报告的提供也可采取交互式报告方式。各报告公司均可与如internet之类的计算机网络联网,这样使报告公司直接通过网络与信息使用者紧密相连。报告公司可以在网上公布其所能提供的各种会计报告与信息,信息使用者则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根据系统内存放的标准化基本数据项,借助软件技术,可以依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选择快速产生各种定义了的会计报表。这种方式下提供的会计报告既全面充分,又有针对性。同时,财务报告的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主动地提出信息需求。报告公司的会计人员借助软件技术,针对信息使用者所想了解的问题进行分析,改进其提供的财务报告。这样,通过财务报告提供者与财务报告使用者交互式联系,不断完善财务报告,使其更符合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三、未来财务报告发展的基础

目前传统财务报告已经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必须对现行财务报告进行改革,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要具备以下基础:

地理信息产业报告篇2

一、分部报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跨行业、跨国界的集团化公司,往往横跨几个性质、风险、获利能力迥异的产业和市场,有时还面临着分部所在国的政策风险和政治风险,使得以公司整体为表达基础的财务信息的有用性降低。合并会计报表的优点在于公允地表达了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其缺点是隐匿了公司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重要信息,使信息使用者不能了解公司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盈利水平、增长趋势和风险情况,混淆了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为分部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投资人最关心被投资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及其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企业集团的现金流量是由各个分部的现金流量所构成,影响企业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的因素将会直接影响集团的现金流量。所以,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财务报告的缺陷及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提高,导致了分部财务报告的产生。实证研究业已证明分部信息比合并信息具有更精确的预测能力(rappaport,lemer.1969,kinney,1971,emmanuel,garrod,1985)。由于分部信息与评价一个跨行业企业或跨国企业的风险和报酬有关,而这些信息可能不是来自于汇总数据,所以,普遍认为,分部信息对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而言是必需的。(ias14,1997)

分部财务报告从它产生开始,就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体现在分部信息的成本、竞争对手和是否误导投资者等几个方面。

分部报告成本主要包括编制和披露成本。一种观点认为公司披露分部信息会增加信息成本,有违“效益大于成本”原则。笔者认为,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限制条件之一“效益大于成本”原则瘊不是就信息提供者或信息使用者单方而言而是社会效益大于成本信息提供成本与信息获取成本是相互矛盾、此消彼长的,信息提供者为降低信息成本放弃分部报告,必将增加信息使用者获取信息的成本,损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根据信息经济学的观点,当双方利益不能达到最佳均衡时,博弈双方也不可能单独获得最大利益。因此,当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受到损害时,最终也将损害到信息提供者的利益。

信息提供者认为披露详细的分部信息会有利于竞争对手,尤其当竞争对手是非上市公司时,由于这些公司不需披露分部信息,导致信息披露不公平。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上于分部信息披露规定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分部所在国的误解和不满,从而可能引起国际纠纷。这些客观事实,往往会影响公司披露分部信息的积极性。为保护信息披露者的利益,多数国家的准则通常都规定对信息披露者的保护条款。如英国1990ssap25《分部报告》中规定:“根据董事会意见,如果这些信息的披露将会对公司的利益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那么这些信息可不必披露,但这些信息没有披露的事实必须予以声明。”这种折衷做法,有利于分部准则的实施。

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客观需要:即信息使用者总想获得更多的信息。分部报告正是为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不会导致信息使用者关注分部信息而忽略公司的整体状况,因为分部信息是合并信息的必要补充。另外,一些投资者认为由于分部的界定,公司管理当局存在着很大的自主权,尤其是地区分部及行业分部的划分往往代表着管理当局的主观意愿,因此,可能存在大量的假设,降低了分部信息的相关性。这些因素可能会令分部报告的可行性降低。1997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safs131对分部的划分采用了“管理法(management

approach),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分部及可报告分部的确定

(一)关于分部的确定

影响分部划分的中心问题是风险和报酬。将分部之间风险和报酬区分开来的标准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行业、地区、客户,外销销货、组织结构、独立核算单位、生产线、产品和服务等,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标准是行业(产品和服务)和地区,形成了所谓的“行业分部”(industrysegments)或“经营分部”(businesssegments)和地区分部(geographicalsegments)。但许多企业在划分行业分部时往往太宽泛,使用户很难充分评价企业的风险和报酬,有时又分得过细,增加了大量的信息成本。合理的做法是将风险和报酬类似的产品合并在一起作为分类标准,既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又可以降低成本。地区分部的确定也是如此。

但是,上述确定分部的方法包含了太多的主观因素,往往会受到企业管理当局的操纵。同时,内部管理分部的划分与对外报告分部的划分不一致,也导致企业信息成本的增加。为此,sfas131采用“管理法”(managementapproach)确定分部,即以企业内部管理当局进行经营决策、分配资源和评价业绩而组织的分部为基础,确定对外报告的分部,这种分部称之为经营分部(operatingsegments)。ias14(1997)对此也有类似的规定。fasb认为,一个经营分部应具有如下特点:

(1)所从事的经营活动能够赚取收入和发生支出(包括与同一企业内的其他分部进行交易所发生的收入和费用);

(2)其经营成果可被企业的主要经营决策制定者(codm)定期检查,以评价每个分部的业绩,并做出资源向其分配的决策;

(3)编制的或基于内部报告系统形成的分散财务信息是有用的(sfas131)。fasb认为这种将对外报告分部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统一起来的新方法,能够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风险和报酬的洞察力,了解公司管理者是如何管理公司的,是如何安排生产和分配资源的,因为这些信息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未来经营利润和现金流量。所以,分部确定的管理法,在实现分析目标方面,应优于以行业、产品为基础确定分部的方法。

由于经营分部信息是以公司的内部财务报告系统为基础披露的,而公司的内部会计政策则不必遵从公认会计原则(gaap)。所以,sfas131被认为是允许不遵从gaap而披露会计信息的第一份准则。sfas131代表着分部报告发展的一个新动向,它将对分部报告的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关于可报告分部的确定

按照“效益大于成本”原则,企业不必将所有分部单独对外披露,只有那些相对得要的、达到一定标准的分部,才可以单独对外披露,即确定可报告分部。对于已确定的分部,从有益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具有相似经济特征、相似未来发展前景的分部,在遵循公认会计原则的目标和基本原理的情况下,进行汇总合并。当然,如果某些分部信息不合并,对信息使用者更有意义,那么尽管它们满足合并的标准,也可以不合并。所以,企业对外单独披露的分部,可以是一个单一的分部,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分部的合并。可报告分部的确定必须符合重要的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都赞同:一个经营分部或地区分部,如果它取得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外部客户,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则应将它确定为一个可报告分部:

(1)它取得的来自外部客户和分部间的销售收入,占所有分部外销和内销总收入10%以上;

或(2)它取得的经营成果,不论是利润或亏损,占所有盈利分部合并成果或所有亏损分部合并成果(取绝对数大者)的10%或以上;

或(3)它的资产占所有分部总资产的10%或以上。(ias14,1997)

fas131认为,一个符合上述某一测试标准的分部,如果它满足所有合并标准,它也可以与其他分部合并,而不必单独对外披露。这一规定使可报告分部的确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合理性。

为了充分表达企业重要分部的财务信息,准则一般都规定,所有报告分部的外销收入合计应不低于一个公司合并总收入的75%,否则,应增加可报告分部的数量,但可报告分部的数量以10个为宜。没有列入可报告分部,但能产生收入的其他活动的财务信息,应该汇总在一起,列示在“其他”项目中。为了充分披露这些收入,应揭示它们存在的风险和报酬,且这些收入的类型应在分部的脚注中说明。

企业确定的可报告分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一个可报告分部不再满足重要性测试标准时,或企业的组织发生变化时,或主要经营决策者过去常用的的汇总分部信息的会计政策发生变化时,都可能会导致可报告分部的变化。一个可报告分部的确定与否,变与不变,有时还要看这些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有用程度。

三、分部报告主要项目的确认与计量

分部报告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分部收入、分部费用、分部资产和份部负债(sfas131不要求在分部报告中披露分部负债),还包括偶然项目、非正常项目、分部信息与公司合并数字之间的调整项目,及分部应采用的会计政策等。这些项目的确认与计量是指收入、费用、资产和负债等在分部之间如何划分,即确认哪些收入、费用等要不要计入分部、计入哪一分部、计入的金额是多少等问题。

分部收入指企业收益表中所披露的、可直接归属于分部的收入,以及企业收入可按合理基础分配给分部的收入。对于销售收入,它包括向外部客户销售取得的收入和同一企业分部间的销售收入(ias14,1997)。分部收入中包括权益法下分部所分享的,因联营、合资或其他投资活动带来的利润或损失,及比例合并法下分享的合资企业收入。分部收入中不包括非正常项目和利息收入、投资转让收益或债务清偿收益(金融分部除外)。

对于分部收入确认和计量所面临的两个问题是:第一,分部收入中要不要包括分部间的销售收入;第二,如何选择向分部分配收入的合理基础。对于分部间销售是否应列入分部收入,一些学者认为,对于某些分部来讲,内部转移销售占其总收入的绝大部分,如果将内部转移销售冲销,将会严重抵估此类部门的收入;而另一些学者认为,部门间相互转移销售,并不是一般买卖双方相互独立个体的常规交易,所以不应列计为收入。但从分中报告的目标出发,为了正确考察相对独立的某重要分部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将分部间的销售收入列为分部收入又是合理的。因此,世界多数国家及iasc都将分部的销售收入列入分中收入。分部间销售与外销不同,它的价格确定往往是依据企业内部制定的转移价格。这种价格的确定会直接影响到各分部的收入及业绩,所以iasc、fasb等都要求对外披露分部间转移价格的基础,及这一基础发生变化的性质和变化期间对分部损益的影响,缺少这些信息可能会降低分部信息的有用性。

什么是“合理”的分摊基础?在分部费用、分部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中都遇到这个问题,但各国会计准则及ias中都没有明确的说明。一般认为,合理的分摊基础,应由企业管理当局根据公司整体及分部个别情况,进行专业判断与主观认定。通常,作为合理分摊基础的有:分部工资、分部收入(可用于分摊费用)、分部资产、平均固定资产及存货占分部总数的比例等。但分摊基础再怎么“合理”,都可能存在主观、武断或不为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理解等情况。因此,企业内部在分部在分摊某项收入、费用、资产时,尽管存在着合理的基础,一个需分摊的项目,仍需首先符合各准则所规定的分部收入、分部费用等的定义。

分部费用是指分部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可直接归属于分中的费用和按合理标准分配给分部的相关费用。包括外销费用,和同一企业分部间交易发生的费用(ias14,1997)。此外还包括比例合并法下分部应分担的合资企业费用。分部费用不包括非下常项目,利息费用及投资转让损失或债务清偿损失(金融分部除外),权益法下企业分享的合营、合资或其他投资损失,所得税费用及一般管理费用,集团管理公司费用和母公司费用。分部费用中不包括一般管理费用、总公司费用和以企业为主体发生的费用。正如1987/1988icaew在对所公布报告的调查中指出:“这无疑是进行公司费用的人为分配。最好是将它们作为一个单独的数字从分部收益总额中扣除。”(icaw财务报告1987/1988,“a

surveyofukpublishedaccounts”)分部收入和分部费用的差额即为分部成果。

分部资产是分部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经营资产,这些资产可直接归属于分部或可按合理的基础分配给分部。分部负债是指来自于分部经营活动的经营负债,包括直接归属于分部的负债和可按合理基础分配给分部的负债。如果分部成果中包括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则分部资产和分部负债中,就应包括附息资产和附息负债。分部资产和负债中包括权益下计算的投资,按比例合并法计算应分担的合营企业的经营资产及负债。分部资产和分部负债中不包括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不论是ias,还是某一国家的准则都强调从事一般经营活动的分部中不包括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因为,大多数公司都与其分部发生不同数量的附息债务和债权,各分部所赚取的利息收入和发生的利息费用,应该是总公司整体政策的结果,而不是各分部经营结果的真实反映。如果分部的成果中包括包含利息,就使得分部之间的利润或同一分部不同期间利润的比较,变得毫无意义。当然,从事金融活动的分部经营成果中应包括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因为对于这些分部,利息是反映其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

四、分部信息披露

以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为基础编制分部报告,是常用的表现形式。由于企业的性质和特点各不相同,因此企业风险和报酬的主要来源和性质也不一样。从而,企业披露分部信息时所依据的重点就不同,有的企业以经营为部为主,有的以地区分部为主,而有的是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并重。这就形成了“首要的次要分部报告模型”和“混合表述模型”。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企业的组织和管理如何,决定着企业的风险和报酬。如果一个企业的风险和报酬主要受它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影响,它的分部报告的首要模型就应是经营分部。而次要报告模型就是地区分部。同样,如果一个企业的风险和报酬主要受这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经营活动影响,它的分部报告的首要模型就应该是地区分部,而次要分部报告就应是经营分部。

首要分部信息报告模型,不论是以经营分部为主,还是以地区分部为主,都披露比次要报告模型更详细的信息,而次要报告模型则披露相对简化的财务信息。地区分部信息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客户分布(销售地)为基础,一是以资产分布(生产地)为基础。企业选择哪一种为基础来代表地区分部,要看企业各自的经营特点。

混合表述模型即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都作为首要报告模型,按相同的基础充分披露分部信息,即等量信息披露。如果一个企业的风险和报酬同时受它生产的不同产品和服务,及它从事活动的不同地区的强烈影响,这种混合报告方式,可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

企业选择的分部报告模型,可随着企业经营风险和报酬的变化而变化,不论选择哪一种模型,都必须遵照“效益大于成本”原则,以尽可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为出发点。

分部报告对外进行披露大致有三种方式:

(1)在财务报表中披露,并在财务报表中的附注中作适当的说明;

(2)在企业财务报表的附注中披露;

(3)以附表的方式披露。多数国家大都倾向采用第二种披露方式,将分部报告与企业财务报告的附注说明统一在一起,既不增加财务报表主要的复杂程序,又能使信息使用者获得的较为满意的信息。

五、对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现状的评价及建议

不到十年,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切关怀下,本着发展与规范并举、服务与监管并得的原则,在筹资功能和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在两个市场上市的a股股票已达800多家,随着一大批国有企业的成功上市,证券市场更担当起国企改革的重任。

我国的上市公司,几乎涵盖了关系国计民生的所有行业,从地区分布看,遍布我国所有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上市公司的收购、兼并、重组及资源的国际流动,造就了大批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集团公司。同时,随着较大型投资基金的不断上市,散户投资逐渐向专家理财转变。因此,在我国,存在着对分部信息需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997年12月17日,证监会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其第五条“会计报表附注指引”(试行)首次要求上市公司在所披露的年报附注中应披露分行业资料。财政部1998年1月27日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也要求股份公司以会计报表附表的形式披露分部财务状况,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1、证监会在《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只要求披露分行业信息,列示公司不同行业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毛利等三个指票,而不披露地区分部信息。这会导致那些行业特征不明显、而地区分布差异较大的公司不披露分部信息,信息披露缺乏完整性,削弱了分部报告的信息量。有人认为我国的上市公司很少是跨国集团公司,地区分布所形成的政治、经济等差异性不明显,没有必要按地区提供分部信息。但是,地区分部有“生产地”和“销售地”两种表述形式。我国不少上市公司的生产地虽然在国内,但销售地在国外。产品销售地所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和外汇管理制等情况都直接影响到公司的业绩。如在上海上市的浙江天然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中期每股收益较上期同期大幅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该公司主要产品羽绒、羽绒制品95%以上外销,产品销售市场主要分三块,即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及台湾,美国、加拿大,以及东欧各国。由于1997年厄尔尼诺天气现象,北美出现科暖,以及东南亚经济危机制影响,使公司1998年上半年效益严重滑坡,股票价格也随之下跌。如果该公司能够按销售地披露地区分部信息,投资者完全可以根据有关报道,对公司的业绩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调整投资结构,规避投资风险。因此,地区分部信息对我国投资人而言也是必要的。

2、行业分类多种多样,缺乏相对统一的行业分类标准。行业的合并与分列,应以其所具有的风险和报酬为依据,而上市公司编报者所列示的行业显示了明显的随意性。

3、可报告分部的确定标准过于简单,只要求“公司的经营涉及到不同行业的业务“若行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10%(含10%)以上的,则应按行业类别披露有关数据”,不利于编报者筛选可报告分部,有时甚至会遗漏重大信息,例如巨额亏损的部分和占有公司大量资产的分部,就因为不符合测试标准,而不需对外单独披露。按国际惯例,可报告分部的确定,要依次通过收入、利润(或亏损)和资产三个指票的重要性测试。

4、缺乏分部报告的具体操作指南,对分部收入、分部成本与费用、分部资产、分中收益等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确定标准,令编报者往往无从下手。

为此,笔者建议:

1、增中按地区表述的分部信息,地区分部信息可按生产地和销售地两种方式表述,可参照ias14(1997)所建议的首要与次要信息披露模式。例如,公司销售地分布在具有不同风险和报酬的地区,可以选择以销售地表述的分部信息为主要模式,其他形式的分部信息为次要模式。也可选择“混合表述”模式,等量列示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1998)中采用了这种表述形式,目前证监会的要求与《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1998)尚未做到统一。

2、设立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标准。当然,再详细的分类,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公司行业分类的需要,还需要管理当局结合公司的管理和组织特点,参考行业分类标准,加之自己的判断来确定。为了避免管理当局操纵分部及可报告分部的确定,一方面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查,另一方面也可采用分部确定的“管理法”,将对内外报告结合起来,披露分部间的内部转移价格,揭示分部间的关联交易。

3、增加可报告分部的筛选指票。不应只考虑分部收入的判定指标,还应考虑分部收益和分部资产等判定指标。通过依次检验,避免遗漏重大信息。

4、财政部应尽快分部报告会计准则及具体操作指南,包括分部的划分,可报告分部的确定,尤其是分中收入、资产、收益、费用等的确认与计量及披露等,指导企业编报人员进行操作。

主要参考文献:

1、sfas14,sfas131,ias14(1981),ias14(1997),ssap25。

地理信息产业报告篇3

摘要:分部财务报告衍生于企业财务报告,是对合并会计报表的必要补充。与多数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分部财务报告研究过于滞后,制定和颁布分部信息披露的具体会计准则已成当务之急。本文从报告分部的划分标准、应报告分部的确定、分部财务报告的内容等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编制提几点建议。

关键词:分部财务报告报告分部划分标准应报告分部确定

现代证券市场是建立在信息披露制度之上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投资者作出合理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在企业已出现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全球性发展趋势的当今,从总体上反映一个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总括情况的合并报表,虽然可以展示集团的全貌,但它的高度概括性必然带来其无法披露细节信息的局限,合并报表掩盖了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差异,隐匿了集团中处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各个分部的盈利能力、发展速度、承受风险的能力和承受风险的程度等有用信息,致使财务报告用户无法据以满足其有效决策的需求。为弥补合并报表的先天不足,需要对合并信息进行分解披露,国际上通行的对合并信息进行分解披露的途径之一便是编制分部财务报告。本课题拟就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作一些探讨。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现状及国际比较

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证券监管部门有关规定的影响,分部信息的披露即是如此。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分部信息的披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完全的自愿披露阶段(1994年以前)。在1994年以前,由于证监会没有公布正式的定期报告内容和格式,因而是否披露分部信息完全取决于各上市公司。在披露分部信息的上市公司中,披露的程度和范围存在很大的差异。(2)指导性的自愿披露阶段(1994年—1995年)。1994年1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试行)》(以下简称《准则第二号》),对公司的分部信息做了模糊的定性描述要求,但并未做出强制性披露的规定。在这一时期,已有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分部信息来传递对它有利的信息。(3)半强制披露阶段(1996年—1997年)。1995年12月,中国证监会了对《准则第二号》的第一次修订稿,在以附件形式颁布的《财务报表附注指引》中规定了分地区、分行业资料的披露格式,要求公司按行业和地区分类提供前后两年的主营业务收入、税前利润和净资产信息,并且要求对集团内分部间的交易结果予以抵消。(4)1998年开始,强制披露阶段。1997年12月,中国证监会了经再次修订的《准则第二号》,对分部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只要求披露行业分部信息,不要求披露地区分部信息;二是披露的指标只规定了分部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毛利三项,不再要求披露分部税前利润和净资产信息。1998年12月的《准则第二号》修订稿对分部信息的披露要求未作改变。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也对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编报分部财务报告的要求,规定公司编制“利润表”附表2“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年报),并要求公司在该附表中按行业和公司所在的地区披露营业收入、折扣与折让、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存货跌价损失、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或亏损、资产总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等十三项指标。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制定和颁布专门规范分部信息披露的具体会计准则。

美国对分部财务报告的质量要求和数量要求居世界领先地位。早在1939年,美国就已经鼓励企业对国外经营分部作单独的披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1969年对在美国证交会登记的公司提出披露行业信息的要求。1976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了第14号准则《企业分部的财务报告》,要求企业披露行业分部信息和地区分部信息。以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陆续了第18号准则(1977年)、第21号准则(1978年)和第24号准则(1978年)等一系列与分部财务报告有关的准则:第18号准则要求将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和方法用于分部财务报告;第21号准则要求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按行业、国外经营、主要客户和出口销售披露分部信息;第24号准则规定企业免于编报分部信息的几种情形。这些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为美国企业分部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提供了指南。1991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理事会成立了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经过三年的研究,该委员会完成了综合报告《论改进企业报告》,有不少篇幅涉及分部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该综合报告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美国有关分部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和走向。

英国是最早提出分部财务报告要求的国家之一。1965年,英国的股票交易所率先要求上市公司编制分部财务报告,披露分行业的营业额和利润额以及分地区的营业额;1967年,英国公司法首次作出公司应披露分部信息的法律规定;1990年,英国原会计准则委员会综合当时的法律规定和股票交易所的要求,了标准会计实务说明书(ssap)第25号《分部报告》,要求企业增加披露行业分部和地区分部的净资产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81年了第14号国际会计准则《按分部报告财务信息》,要求证券公开上市的企业和其他经济上重要的单位按行业和地区分部报告财务信息。而后,该项准则经修订后于1997年公布,把提供分部信息的范围限定在“权益或债务证券公开上市的企业,和在公开的证券市场上其权益或债务证券正处于发行阶段的企业”。

其他许多国家和组织也有披露分部信息的要求或建议。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有类似于美国的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欧盟国家有类似于英国公司法中关于分部财务报告要求的规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披露分部信息的建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也对披露分部信息予以支持。

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已越来越大,呈现出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经营的趋势,为分部财务报告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同时上市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极大分离,使大量的财务报告用户只能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为其决策的基本依据,随着投资者理性程度的提高,投资者和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分部信息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分部财务报告的研究滞后了。当务之急是制定和颁布一项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具体会计准则以规范上市公司和其他多元化企业或集团的分部信息披露。以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及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对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几点建议

(一)关于报告分部的划分标准

分部财务报告是指企业集团对其内部按一定标准划分的披露重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解信息的报告。分部的划分和确定是分部财务报告的基础。虽然分部的划分可有行业、地区、客户、组织结构、独立核算单位、生产线、主要产品以及法律实体等多种标准,但由于按行业和地区提供的分部信息最能深入说明一个企业的机会和风险,因而行业和地区的分部信息最受用户关注。

行业分部(“businesssegment”,译为产业分部),是指一个企业内可以区分的、主要是对企业外部的客户,分别提供不同的产品或劳务,或者不同类别的相关产品或劳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由于产业结构几乎是影响所有企业机会和风险的关键因素,故此项信息特别有用。

地区分部(geographicalsegments),是指一个企业内可以区分的、在特定经济环境中从事提供产品或劳务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的风险和获取的报酬不同于企业在其他经济环境中经营的部门。由于不同地区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等等,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而,按地区分部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企业的机会和风险。

我国现行规定对报告分部的划分偏重于行业分部标准。《准则第二号》只要求披露行业分部信息,不要求披露地区分部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的“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附表格式则以行业分部为第一级分部,以地区分部为第二级分部。我们认为多数上市公司一般是按行业进行管理并编制内部财务报告的,其按行业提供的分部信息最能反映实际经营状况,故以行业为标准划分分部是恰当的。但也有一些从事多种经营的上市公司,并不按行业设计管理体制和报告体系,而是按地区来设计管理体制和报告体系,对这样的公司要求其以行业为标准披露分部信息则并非最为恰当,因为这一做法会增加分部财务报告的会计工作量和编制成本,同时也不一定符合财务报告用户的信息需求。我们的观点是,当企业的内部财务报告体系是以地区为基础划分分部时,如果以地区为标准划分分部能更好地反映一个公司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公司应按地区分部对外提供分部信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分部财务报告准则时,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对第一级分部的划分,除规定行业分部标准外,还应增加地区分部标准,企业在编报分部财务报告时可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确定第一级分部的适用基础。

(二)关于应报告分部的确定

对财务报告用户来说,只有具有重要性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对不重要信息的披露,势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并给用户造成“干扰”。因此,为突出重点和保证会计信息的重要度,企业只需对重要分部的信息予以单独报告,其他分部则采用汇总报告。

关于分部的重要性判断标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许多国家都对此作出了类似的规定。如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规定,应在分部报告中予以披露的分部是收入主要来自外部客户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产业分部或地区分部:(1)其对外对内的销售收入占企业总收入10%或以上;(2)其分部成果(利润或亏损)占全部盈利部门或全部亏损部门的汇总成果10%或以上;(3)其资产占企业总资产10%或以上。又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规定,符合下述三个条件之一的行业部门,应列为“应报告行业分部”:(1)该分部的营业收入占整个企业合并收入总数10%或以上;(2)该分部的营业利润占企业所有未发生营业亏损的行业分部的合并营业利润10%或以上,或者,该分部的营业亏损占企业所有发生营业亏损的行业分部的合并亏损数10%或以上;(3)该分部的可辨认资产占整个企业合并可辨认资产10%或以上。主要客户信息,凡占企业经营收入10%或以上的单个客户,应予以披露。国外经营和出口销售的信息,凡销售收入占合并收入总额的10%或以上,或者资产占合并资产总额10%或以上的国外分部(地区或国家)均需要进行披露。

此外为保证分部信息的充分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均规定了“75%”的限制条件。如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规定,如果把企业已报告的分部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相加,其总额不到企业总收入的75%,企业应增加报告的分部,直到其来自客户的收入总额达到75%止。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则规定,所有应报告分部来自非相关客户的合并营业收入,最低应占所有行业分部相应合并营业收入的75%。

在我国有关分部财务报告的现行规定中,除《准则第二号》提出了行业分部的重要性判断标准之外(行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10%或以上),对报告分部的确定无其他规定。我们认为,应报告分部的确定是分部财务报告的前提,我国的现行规定过于简略,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分部财务报告具体准则时,应考虑提供更为详细的指南。如,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有关规定,采用“10%”的重要性标准和“75%”的限制条件,当某一分部的营业收入、损益和资产占企业合并后的经营收入、经营损益和资产总额的10%或以上时,该分部便作为应报告分部单独披露;当应报告分部的外部总收入占合并或企业总收入的比重不足75%时,应确定另外的应报告分部,直至达到75%的水平。

(三)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内容

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分部报告的内容通常只限于一些关键指标。如: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要求主要分部报告形式披露以下指标:(1)分部收入;(2)分部成果;(3)分部资产的账面总额;(4)分部负债的账面总额;(5)当期购入的分部资产(财产、厂场、设备和无形资产)的总成本;(6)当期分部资产的折旧和摊销费用总额;(7)除折旧费和摊销费以外的重要的非现金费用合计数;(8)企业从联营、合营或其他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投资获得的净损益份额(如果这些联合经营实质上均在该单个分部内),以及相关投资金额。此外,它鼓励企业对分部收入项目的性质和金额作出披露,对具有相似规模、性质或影响的分部费用项目作出披露,还鼓励企业对分部的现金流量信息作出披露。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要求行业分部披露收入、获利能力、可辨认资产及其他信息;国外经营披露收入、经营损益、可辨认资产信息;符合披露标准的企业从母国外销给国外非联属企业客户的销售收入,按地区别及总额披露;符合披露标准的主要客户,按各该客户逐一披露其销售情况(须注明从事该销货的行业部门,但不必注明个别客户的名称)。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在其综合报告《论改进企业报告》中建议增加边际毛利、现金流量、营运资本、研究和开发成本、资产的主要类别等指标。

如前所述,我国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在“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中披露的指标有营业收入、折扣与折让、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存货跌价损失、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或亏损、资产总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等十三项。我们认为,以上披露要求还有不完善之处,具体体现在:(1)某些指标涉及对共同费用的分配,可能会给管理当局以操纵分部财务信息的机会,容易给财务报告用户带来误导,如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等三项指标;(2)某些指标的披露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指标。当多个行业分部集于同一会计主体时,该会计主体的投资和筹资活动未必按各行业分部进行明细核算,从而未必能提供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分部资料,企业若另外搜集有关投资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分部资料,势必加大会计的工作量和核算成本,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性。我们建议分部财务报告具体准则的制定机构能对此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①ias14,segmentreporting,1997.

地理信息产业报告篇4

关键词:分部财务报告报告分部划分标准应报告分部确定

现代证券市场是建立在信息披露制度之上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投资者作出合理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在企业已出现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全球性发展趋势的当今,从总体上反映一个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总括情况的合并报表,虽然可以展示集团的全貌,但它的高度概括性必然带来其无法披露细节信息的局限,合并报表掩盖了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差异,隐匿了集团中处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各个分部的盈利能力、发展速度、承受风险的能力和承受风险的程度等有用信息,致使财务报告用户无法据以满足其有效决策的需求。为弥补合并报表的先天不足,需要对合并信息进行分解披露,国际上通行的对合并信息进行分解披露的途径之一便是编制分部财务报告。本课题拟就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作一些探讨。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现状及国际比较

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证券监管部门有关规定的影响,分部信息的披露即是如此。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分部信息的披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完全的自愿披露阶段(1994年以前)。在1994年以前,由于证监会没有公布正式的定期报告内容和格式,因而是否披露分部信息完全取决于各上市公司。在披露分部信息的上市公司中,披露的程度和范围存在很大的差异。(2)指导性的自愿披露阶段(1994年—1995年)。1994年1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试行)》(以下简称《准则第二号》),对公司的分部信息做了模糊的定性描述要求,但并未做出强制性披露的规定。在这一时期,已有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分部信息来传递对它有利的信息。(3)半强制披露阶段(1996年—1997年)。1995年12月,中国证监会了对《准则第二号》的第一次修订稿,在以附件形式颁布的《财务报表附注指引》中规定了分地区、分行业资料的披露格式,要求公司按行业和地区分类提供前后两年的主营业务收入、税前利润和净资产信息,并且要求对集团内分部间的交易结果予以抵消。(4)1998年开始,强制披露阶段。1997年12月,中国证监会了经再次修订的《准则第二号》,对分部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只要求披露行业分部信息,不要求披露地区分部信息;二是披露的指标只规定了分部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毛利三项,不再要求披露分部税前利润和净资产信息。1998年12月的《准则第二号》修订稿对分部信息的披露要求未作改变。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也对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编报分部财务报告的要求,规定公司编制“利润表”附表2“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年报),并要求公司在该附表中按行业和公司所在的地区披露营业收入、折扣与折让、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存货跌价损失、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或亏损、资产总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等十三项指标。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制定和颁布专门规范分部信息披露的具体会计准则。

美国对分部财务报告的质量要求和数量要求居世界领先地位。早在1939年,美国就已经鼓励企业对国外经营分部作单独的披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1969年对在美国证交会登记的公司提出披露行业信息的要求。1976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了第14号准则《企业分部的财务报告》,要求企业披露行业分部信息和地区分部信息。以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陆续了第18号准则(1977年)、第21号准则(1978年)和第24号准则(1978年)等一系列与分部财务报告有关的准则:第18号准则要求将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和方法用于分部财务报告;第21号准则要求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按行业、国外经营、主要客户和出口销售披露分部信息;第24号准则规定企业免于编报分部信息的几种情形。这些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为美国企业分部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提供了指南。1991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理事会成立了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经过三年的研究,该委员会完成了综合报告《论改进企业报告》,有不少篇幅涉及分部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该综合报告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美国有关分部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和走向。

英国是最早提出分部财务报告要求的国家之一。1965年,英国的股票交易所率先要求上市公司编制分部财务报告,披露分行业的营业额和利润额以及分地区的营业额;1967年,英国公司法首次作出公司应披露分部信息的法律规定;1990年,英国原会计准则委员会综合当时的法律规定和股票交易所的要求,了标准会计实务说明书(SSap)第25号《分部报告》,要求企业增加披露行业分部和地区分部的净资产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81年了第14号国际会计准则《按分部报告财务信息》,要求证券公开上市的企业和其他经济上重要的单位按行业和地区分部报告财务信息。而后,该项准则经修订后于1997年公布,把提供分部信息的范围限定在“权益或债务证券公开上市的企业,和在公开的证券市场上其权益或债务证券正处于发行阶段的企业”。

其他许多国家和组织也有披露分部信息的要求或建议。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有类似于美国的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欧盟国家有类似于英国公司法中关于分部财务报告要求的规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披露分部信息的建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也对披露分部信息予以支持。

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已越来越大,呈现出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经营的趋势,为分部财务报告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同时上市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极大分离,使大量的财务报告用户只能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为其决策的基本依据,随着投资者理性程度的提高,投资者和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分部信息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分部财务报告的研究滞后了。当务之急是制定和颁布一项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具体会计准则以规范上市公司和其他多元化企业或集团的分部信息披露。以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及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对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几点建议

(一)关于报告分部的划分标准

分部财务报告是指企业集团对其内部按一定标准划分的披露重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解信息的报告。分部的划分和确定是分部财务报告的基础。虽然分部的划分可有行业、地区、客户、组织结构、独立核算单位、生产线、主要产品以及法律实体等多种标准,但由于按行业和地区提供的分部信息最能深入说明一个企业的机会和风险,因而行业和地区的分部信息最受用户关注。

行业分部(“businesssegment”,译为产业分部),是指一个企业内可以区分的、主要是对企业外部的客户,分别提供不同的产品或劳务,或者不同类别的相关产品或劳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由于产业结构几乎是影响所有企业机会和风险的关键因素,故此项信息特别有用。

地区分部(geographicalsegments),是指一个企业内可以区分的、在特定经济环境中从事提品或劳务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的风险和获取的报酬不同于企业在其他经济环境中经营的部门。由于不同地区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等等,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而,按地区分部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企业的机会和风险。

我国现行规定对报告分部的划分偏重于行业分部标准。《准则第二号》只要求披露行业分部信息,不要求披露地区分部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的“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附表格式则以行业分部为第一级分部,以地区分部为第二级分部。我们认为多数上市公司一般是按行业进行管理并编制内部财务报告的,其按行业提供的分部信息最能反映实际经营状况,故以行业为标准划分分部是恰当的。但也有一些从事多种经营的上市公司,并不按行业设计管理体制和报告体系,而是按地区来设计管理体制和报告体系,对这样的公司要求其以行业为标准披露分部信息则并非最为恰当,因为这一做法会增加分部财务报告的会计工作量和编制成本,同时也不一定符合财务报告用户的信息需求。我们的观点是,当企业的内部财务报告体系是以地区为基础划分分部时,如果以地区为标准划分分部能更好地反映一个公司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公司应按地区分部对外提供分部信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分部财务报告准则时,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对第一级分部的划分,除规定行业分部标准外,还应增加地区分部标准,企业在编报分部财务报告时可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确定第一级分部的适用基础。

(二)关于应报告分部的确定

对财务报告用户来说,只有具有重要性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对不重要信息的披露,势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并给用户造成“干扰”。因此,为突出重点和保证会计信息的重要度,企业只需对重要分部的信息予以单独报告,其他分部则采用汇总报告。

关于分部的重要性判断标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许多国家都对此作出了类似的规定。如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规定,应在分部报告中予以披露的分部是收入主要来自外部客户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产业分部或地区分部:(1)其对外对内的销售收入占企业总收入10%或以上;(2)其分部成果(利润或亏损)占全部盈利部门或全部亏损部门的汇总成果10%或以上;(3)其资产占企业总资产10%或以上。又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规定,符合下述三个条件之一的行业部门,应列为“应报告行业分部”:(1)该分部的营业收入占整个企业合并收入总数10%或以上;(2)该分部的营业利润占企业所有未发生营业亏损的行业分部的合并营业利润10%或以上,或者,该分部的营业亏损占企业所有发生营业亏损的行业分部的合并亏损数10%或以上;(3)该分部的可辨认资产占整个企业合并可辨认资产10%或以上。主要客户信息,凡占企业经营收入10%或以上的单个客户,应予以披露。国外经营和出口销售的信息,凡销售收入占合并收入总额的10%或以上,或者资产占合并资产总额10%或以上的国外分部(地区或国家)均需要进行披露。

此外为保证分部信息的充分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均规定了“75%”的限制条件。如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规定,如果把企业已报告的分部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相加,其总额不到企业总收入的75%,企业应增加报告的分部,直到其来自客户的收入总额达到75%止。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则规定,所有应报告分部来自非相关客户的合并营业收入,最低应占所有行业分部相应合并营业收入的75%。

在我国有关分部财务报告的现行规定中,除《准则第二号》提出了行业分部的重要性判断标准之外(行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10%或以上),对报告分部的确定无其他规定。我们认为,应报告分部的确定是分部财务报告的前提,我国的现行规定过于简略,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分部财务报告具体准则时,应考虑提供更为详细的指南。如,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有关规定,采用“10%”的重要性标准和“75%”的限制条件,当某一分部的营业收入、损益和资产占企业合并后的经营收入、经营损益和资产总额的10%或以上时,该分部便作为应报告分部单独披露;当应报告分部的外部总收入占合并或企业总收入的比重不足75%时,应确定另外的应报告分部,直至达到75%的水平。

(三)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内容

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分部报告的内容通常只限于一些关键指标。如: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要求主要分部报告形式披露以下指标:(1)分部收入;(2)分部成果;(3)分部资产的账面总额;(4)分部负债的账面总额;(5)当期购入的分部资产(财产、厂场、设备和无形资产)的总成本;(6)当期分部资产的折旧和摊销费用总额;(7)除折旧费和摊销费以外的重要的非现金费用合计数;(8)企业从联营、合营或其他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投资获得的净损益份额(如果这些联合经营实质上均在该单个分部内),以及相关投资金额。此外,它鼓励企业对分部收入项目的性质和金额作出披露,对具有相似规模、性质或影响的分部费用项目作出披露,还鼓励企业对分部的现金流量信息作出披露。

地理信息产业报告篇5

关键词:分部财务报告报告分部划分标准应报告分部确定

现代证券市场是建立在信息披露制度之上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投资者作出合理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在企业已出现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全球性发展趋势的当今,从总体上反映一个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总括情况的合并报表,虽然可以展示集团的全貌,但它的高度概括性必然带来其无法披露细节信息的局限,合并报表掩盖了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差异,隐匿了集团中处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各个分部的盈利能力、发展速度、承受风险的能力和承受风险的程度等有用信息,致使财务报告用户无法据以满足其有效决策的需求。为弥补合并报表的先天不足,需要对合并信息进行分解披露,国际上通行的对合并信息进行分解披露的途径之一便是编制分部财务报告。本课题拟就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作一些探讨。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现状及国际比较

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证券监管部门有关规定的影响,分部信息的披露即是如此。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分部信息的披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完全的自愿披露阶段(1994年以前)。在1994年以前,由于证监会没有公布正式的定期报告内容和格式,因而是否披露分部信息完全取决于各上市公司。在披露分部信息的上市公司中,披露的程度和范围存在很大的差异。(2)指导性的自愿披露阶段(1994年—1995年)。1994年1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试行)》(以下简称《准则第二号》),对公司的分部信息做了模糊的定性描述要求,但并未做出强制性披露的规定。在这一时期,已有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分部信息来传递对它有利的信息。(3)半强制披露阶段(1996年—1997年)。1995年12月,中国证监会了对《准则第二号》的第一次修订稿,在以附件形式颁布的《财务报表附注指引》中规定了分地区、分行业资料的披露格式,要求公司按行业和地区分类提供前后两年的主营业务收入、税前利润和净资产信息,并且要求对集团内分部间的交易结果予以抵消。(4)1998年开始,强制披露阶段。1997年12月,中国证监会了经再次修订的《准则第二号》,对分部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只要求披露行业分部信息,不要求披露地区分部信息;二是披露的指标只规定了分部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毛利三项,不再要求披露分部税前利润和净资产信息。1998年12月的《准则第二号》修订稿对分部信息的披露要求未作改变。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也对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编报分部财务报告的要求,规定公司编制“利润表”附表2“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年报),并要求公司在该附表中按行业和公司所在的地区披露营业收入、折扣与折让、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存货跌价损失、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或亏损、资产总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等十三项指标。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制定和颁布专门规范分部信息披露的具体会计准则。

美国对分部财务报告的质量要求和数量要求居世界领先地位。早在1939年,美国就已经鼓励企业对国外经营分部作单独的披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1969年对在美国证交会登记的公司提出披露行业信息的要求。1976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了第14号准则《企业分部的财务报告》,要求企业披露行业分部信息和地区分部信息。以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陆续了第18号准则(1977年)、第21号准则(1978年)和第24号准则(1978年)等一系列与分部财务报告有关的准则:第18号准则要求将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和方法用于分部财务报告;第21号准则要求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按行业、国外经营、主要客户和出口销售披露分部信息;第24号准则规定企业免于编报分部信息的几种情形。这些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为美国企业分部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提供了指南。1991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理事会成立了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经过三年的研究,该委员会完成了综合报告《论改进企业报告》,有不少篇幅涉及分部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该综合报告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美国有关分部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和走向。

英国是最早提出分部财务报告要求的国家之一。1965年,英国的股票交易所率先要求上市公司编制分部财务报告,披露分行业的营业额和利润额以及分地区的营业额;1967年,英国公司法首次作出公司应披露分部信息的法律规定;1990年,英国原会计准则委员会综合当时的法律规定和股票交易所的要求,了标准会计实务说明书(SSap)第25号《分部报告》,要求企业增加披露行业分部和地区分部的净资产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81年了第14号国际会计准则《按分部报告财务信息》,要求证券公开上市的企业和其他经济上重要的单位按行业和地区分部报告财务信息。而后,该项准则经修订后于1997年公布,把提供分部信息的范围限定在“权益或债务证券公开上市的企业,和在公开的证券市场上其权益或债务证券正处于发行阶段的企业”。

其他许多国家和组织也有披露分部信息的要求或建议。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有类似于美国的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欧盟国家有类似于英国公司法中关于分部财务报告要求的规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披露分部信息的建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也对披露分部信息予以支持。

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已越来越大,呈现出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经营的趋势,为分部财务报告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同时上市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极大分离,使大量的财务报告用户只能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为其决策的基本依据,随着投资者理性程度的提高,投资者和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分部信息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分部财务报告的研究滞后了。当务之急是制定和颁布一项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具体会计准则以规范上市公司和其他多元化企业或集团的分部信息披露。以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及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对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几点建议

(一)关于报告分部的划分标准

分部财务报告是指企业集团对其内部按一定标准划分的披露重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解信息的报告。分部的划分和确定是分部财务报告的基础。虽然分部的划分可有行业、地区、客户、组织结构、独立核算单位、生产线、主要产品以及法律实体等多种标准,但由于按行业和地区提供的分部信息最能深入说明一个企业的机会和风险,因而行业和地区的分部信息最受用户关注。

行业分部(“businesssegment”,译为产业分部),是指一个企业内可以区分的、主要是对企业外部的客户,分别提供不同的产品或劳务,或者不同类别的相关产品或劳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由于产业结构几乎是影响所有企业机会和风险的关键因素,故此项信息特别有用。

地区分部(geographicalsegments),是指一个企业内可以区分的、在特定经济环境中从事提品或劳务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的风险和获取的报酬不同于企业在其他经济环境中经营的部门。由于不同地区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等等,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而,按地区分部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企业的机会和风险。

我国现行规定对报告分部的划分偏重于行业分部标准。《准则第二号》只要求披露行业分部信息,不要求披露地区分部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的“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附表格式则以行业分部为第一级分部,以地区分部为第二级分部。我们认为多数上市公司一般是按行业进行管理并编制内部财务报告的,其按行业提供的分部信息最能反映实际经营状况,故以行业为标准划分分部是恰当的。但也有一些从事多种经营的上市公司,并不按行业设计管理体制和报告体系,而是按地区来设计管理体制和报告体系,对这样的公司要求其以行业为标准披露分部信息则并非最为恰当,因为这一做法会增加分部财务报告的会计工作量和编制成本,同时也不一定符合财务报告用户的信息需求。我们的观点是,当企业的内部财务报告体系是以地区为基础划分分部时,如果以地区为标准划分分部能更好地反映一个公司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公司应按地区分部对外提供分部信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分部财务报告准则时,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对第一级分部的划分,除规定行业分部标准外,还应增加地区分部标准,企业在编报分部财务报告时可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确定第一级分部的适用基础。

(二)关于应报告分部的确定

对财务报告用户来说,只有具有重要性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对不重要信息的披露,势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并给用户造成“干扰”。因此,为突出重点和保证会计信息的重要度,企业只需对重要分部的信息予以单独报告,其他分部则采用汇总报告。

关于分部的重要性判断标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许多国家都对此作出了类似的规定。如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规定,应在分部报告中予以披露的分部是收入主要来自外部客户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产业分部或地区分部:(1)其对外对内的销售收入占企业总收入10%或以上;(2)其分部成果(利润或亏损)占全部盈利部门或全部亏损部门的汇总成果10%或以上;(3)其资产占企业总资产10%或以上。又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规定,符合下述三个条件之一的行业部门,应列为“应报告行业分部”:(1)该分部的营业收入占整个企业合并收入总数10%或以上;(2)该分部的营业利润占企业所有未发生营业亏损的行业分部的合并营业利润10%或以上,或者,该分部的营业亏损占企业所有发生营业亏损的行业分部的合并亏损数10%或以上;(3)该分部的可辨认资产占整个企业合并可辨认资产10%或以上。主要客户信息,凡占企业经营收入10%或以上的单个客户,应予以披露。国外经营和出口销售的信息,凡销售收入占合并收入总额的10%或以上,或者资产占合并资产总额10%或以上的国外分部(地区或国家)均需要进行披露。

此外为保证分部信息的充分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均规定了“75%”的限制条件。如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规定,如果把企业已报告的分部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相加,其总额不到企业总收入的75%,企业应增加报告的分部,直到其来自客户的收入总额达到75%止。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则规定,所有应报告分部来自非相关客户的合并营业收入,最低应占所有行业分部相应合并营业收入的75%。

在我国有关分部财务报告的现行规定中,除《准则第二号》提出了行业分部的重要性判断标准之外(行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10%或以上),对报告分部的确定无其他规定。我们认为,应报告分部的确定是分部财务报告的前提,我国的现行规定过于简略,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分部财务报告具体准则时,应考虑提供更为详细的指南。如,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有关规定,采用“10%”的重要性标准和“75%”的限制条件,当某一分部的营业收入、损益和资产占企业合并后的经营收入、经营损益和资产总额的10%或以上时,该分部便作为应报告分部单独披露;当应报告分部的外部总收入占合并或企业总收入的比重不足75%时,应确定另外的应报告分部,直至达到75%的水平。

(三)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内容

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分部报告的内容通常只限于一些关键指标。如: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要求主要分部报告形式披露以下指标:(1)分部收入;(2)分部成果;(3)分部资产的账面总额;(4)分部负债的账面总额;(5)当期购入的分部资产(财产、厂场、设备和无形资产)的总成本;(6)当期分部资产的折旧和摊销费用总额;(7)除折旧费和摊销费以外的重要的非现金费用合计数;(8)企业从联营、合营或其他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投资获得的净损益份额(如果这些联合经营实质上均在该单个分部内),以及相关投资金额。此外,它鼓励企业对分部收入项目的性质和金额作出披露,对具有相似规模、性质或影响的分部费用项目作出披露,还鼓励企业对分部的现金流量信息作出披露。

地理信息产业报告篇6

针对上述局限性,国内外会计界对会计报告模式的改进广泛作了研究,但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基本特征仍没有改变。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与普及,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创造了物质条件。

一、互联网技术与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

互联网技术已不同于过去纯粹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它正在影响整个社会结构,创造新的经济模式。因此,互联网技术给会计报告模式带来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报告技术的进步上,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基于五联网的社会经济结构对会计信息提出的新要求。

(一)网络社会的会计信息需求

经济环境的改变,不断地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新的信息需求。在会计发展史上这种进程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这种进程有不断加速的趋势。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冲击已远远超越了局部或技术性影响的范畴,事实上,它正在推动着工业经济社会向数字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纯技术观来看待网络技术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

1.数字经济产业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正在催生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等一大批新产业的诞生,同时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新的财富创造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形成。由于传统会计报告以反映历史成本计价的有形资产为主,是以物质生产为主的工业经济社会的产物。对新兴产业来说,传统的会计信息已很难真实反映一个企业的价值,企业会计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背离越来越明显,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正在消失。面对新兴的产业,未来会计报告模式需要从有形资产揭示扩展到数字资产揭示、无形资产揭示等领域;从货币计量扩展到各种非货币计量领域;从历史成本计价扩展到评估计价、公允价值计价等多种计价模式,使其不仅能反映过去的价值,同时也能反映现在甚至将来的价值。

2.企业竞争方式改变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之上的虚拟企业等企业组织形式,正在替代传统的企业兼并方式,成为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企业越来越把竞争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技术上,同时利用巨联网络跟某些方面比自己更具竞争优势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目前企业间建立价值键型虚拟企业和联盟型虚拟企业,实现业务相互渗透、资源优势组合,以获取长期竞争优势已成为世界潮流。面对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竞争方式,未来的会计报告需从单一报表体系向分部报告、专项报告等多元化报告体系转变;从单一主体的会计信息揭示扩展到业务关联方范围内的信息揭示;从定期的财务信息揭示扩展到以业务事项及其完成的周期为基础的事项信息(包括大量非财务信息)实时揭示领域。

3.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改变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正在改变企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方式开始向以顾客为中心的敏捷制造方式转变;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管理模式开始向以“零库存”为目标的适时生产系统和作业管理模式转变。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改变,一方面需要有全面实时的生产管理信息的支持,另一方面,本身也在实时产生大量的生产经营信息,要求实时记录和报告。因此,以事后记录历史成本信息为特征的传统核算体系及其产生的会计信息已无法适应网络时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要根据新的生产和管理过程,按照企业再造原理,分作业或事项重新定义信息结构和内容,并运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标准化存贮,以满足企业内外全方位的信息需求。

(二)网络社会的会计报告技术

信息网络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经济的结构和模式,并引发了社会对会计信息新的需求;同时也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准备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

1.会计报告载体技术的变革。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在会计中的应用,给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带来了全新的信息载体技术。磁介质、光电介质等新的信息载体技术替代了纸介质成为会计信息新载体。计算机信息载体不仅数据存贮量大,而且特别适宜于信息的再加工处理。计算机系统可对其存贮介质上的数据进行极其快速的分类、汇总、再分类、再汇总、传送、转存等数据处理工作。计算机信息载体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的技术进步也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进步的重要特征之一。

2.会计报告处理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分类、计算功能,而且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际上是当代技术进步最快的一个行业),计算机系统体积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快。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只要会计数据进入计算机系统,即可随时产生会计报告内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中,受计算能力限制而产生的种种特征均失去存在的基础。计算机系统强大的数据分类和计算功能也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创新创造了条件。受人工操作能力的限制,传统会计报告是以预先确定信息需求为前提,通过一个报告期的层层处理和汇总,最后形成报表。传统报表处理模式时间上表现为一个周期、内容上表现为一个过程,定期性和通用性是它最显著的特征。现在,只要我们建立了具有标准编码结构的原始数据库捐助计算机系统强大的数据分类和计算功能,随时可以组合产生特定需要的会计报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创新准备了物质条件。

3.会计报告传输技术的进步。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出现,尤其是巨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为会计报告的传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会计报告传输和的时空限制将不复存在,通过互联网会计报告将逐渐成为主流渠道。

总之,信息载体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的同时应用,为建立面向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实时报告系统创造了条件。

二、实时会计报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不仅是报告技术的进步,还涉及到体系结构的变革。由于会计报告是整个会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不可能是孤立的,必然影响到整个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

1.对会计目标理论的影响。传统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建立在受托责任基础上的,即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交付的资源,同时承担如实向资源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后行过程与结果的义务。传统会计报告着重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管理人员经管责任的会计信息,内容以反映客观事实的历史数据为主。实时会计报告模式是适应干网络经济及其技术环境的会计信息需求模式。实时会计报告系统将大大扩展会计信息的需求范围和内容。会计的目标不再停留在反映历史数据的经营责任信息上,它将更多考虑决策相关的信息,包括不确定的未来信息、风险信息,各类非财务信息,同时更多地考虑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需求。

2.对会计假设理论的影响。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是建立在一系列的会计假设基础上的。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也是这些假设的产物。网络经济社会及其实时报告模式的出现,使传统会对假设理论的存在基础面临挑战。加会计车体假设是对会计报告的空间范围所作的规定,但在网络经济时代,大量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企业的空间范围比传统企业更具不确定性。传统单一的会计主体假设已不能解释网络时代的经济问题。同样,对虚拟企业来说,由于其经营的时间、范围、对象的可变性,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也面临挑战。又如,会计分期假设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为分割,定期会计报告就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基础上的。会计实时报告模式实际上否定了会计分期假设的存在基础。

地理信息产业报告篇7

【关键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发展趋势

一、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概述

(一)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主要内容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指的是企业的会计部门根据已审核的会计账簿资料,编制具有总结性的能够反映某一会计期间企业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及所有者权益的书面文件,并对外提供。通过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人们能够更加详细切实地了解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情况,并能够根据得到的信息,对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预估,制定合乎企业自身情况的发展战略。

一般而言,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会计报表,这是财务会计报告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能够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基础信息。二是会计报表附注,主要是对会计报表做进一步的补充与解释,如会计报表的编制原则、依据、方法等,使会计报告的使用者能够更加清楚明了地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三是财务情况说明书,主要用于更进一步地评析企业的财务及经营状况。使用者对会计报告有更全面透彻地认知。

(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演进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至今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演进变革,最初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比较简单,只是为企业展示经营的成果,而没有提供经营状况的具体信息,对资产与权益的概念比较模糊。随着社会经济进步与企业的发展,需要对企业的资产分配结果,即收入与费用进行明确的计量。后来,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流出及现金净额等的现金流量表也成为了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已具有可靠的计量规则,严格地计量程序,并成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的基石。

二、现行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信息滞后,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反映一定时期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当会计报告报出公布时,企业已经进入下一个发展时期了,会计信息的滞后于企业的发展,使得会计报告中的信息难以完整反映当前企业经营的状况,尤其当今时展瞬息万变,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滞后会导致会计信息难以充分地发挥作用,甚至使企业延误有利商机。

(二)会计信息单一,难以适应信息社会多元化要求

当今社会,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于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时谁更快地掌握了更多更全面的信息,谁也就把握了市场的先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主要包括了基本的财务会计信息,但是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还需要更为具体的相关讯息。单一的会计信息,会使使用者的信息空间受到限制,难以迅速准确地做出决策。

(三)以货币信息为主,难以反映非货币信息

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非货币交易进入人们的生活及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包括网络数字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等都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却难以反映此类信息,更无法显示这些非货币信息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因而也就降低了财会会计信息对企业发展决策的实用性。

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

(一)建立多层次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在企业发展管理中,不同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为确保不同使用者尽快全面地掌握会计信息,就需要建立多层次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如构建会计基础信息,从整体上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等作为一个层次,提供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其他信息,如难以准确计量的无形资产等作为另一层次,还有其他的相关非货币信息,如数字资产,衍生金融产品等会计信息,为第三层次,还有一些不可计量的如企业形象等也可作为第四层次加入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根据会计信息的不同属性及标准建立多层次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使使用者获得更加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空间,从而更加准确地对企业发展做出决策。

(二)构建实时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系统

当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重大缺陷在于其信息的滞后性,容易导致决策者难以掌握最新信息,错失商机,因此,构建实时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成为未来趋势之一,首先,财务会计信息的报告可以建立实时的报告系统,规范报告的内容,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包括货币信息与非货币信息都能够尽快地传递,其次,拓展会计信息报告的方式,提升企业会计信息传递的效率,不同的使用者能够实时地接收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而提升管理决策的时效性。

(三)发展交互式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系统

交互式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系统能够使企业会计报告的编制者与使用者进行更多的沟通,使企业会计信息的生成更加符合企业管理与发展的需要,如可根据相关利益者的需求调整报告生成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更加迅速可靠地为使用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另外,交互式系统能够使企业的会计信息的生成有了更多方面的参与,确保信息更加实际决策的需要,有利于管理者和决策者跟家了解企业的财务与发展状况,从而制定更加准确可靠的战略决策。

参考文献

[1]徐秀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分析[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严颜.关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问题探讨[J].新财经(理论版),2011,(12).

地理信息产业报告篇8

一、分部报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跨行业、跨国界的集团化公司,往往横跨几个性质、风险、获利能力迥异的产业和市场,有时还面临着分部所在国的政策风险和政治风险,使得以公司整体为表达基础的财务信息的有用性降低。合并会计报表的优点在于公允地表达了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其缺点是隐匿了公司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重要信息,使信息使用者不能了解公司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盈利水平、增长趋势和风险情况,混淆了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为分部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投资人最关心被投资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及其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企业集团的现金流量是由各个分部的现金流量所构成,影响企业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的因素将会直接影响集团的现金流量。所以,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财务报告的缺陷及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提高,导致了分部财务报告的产生。实证研究业已证明分部信息比合并信息具有更精确的预测能力(rappaport,lemer.1969,kinney,1971,emmanuel,garrod,1985)。由于分部信息与评价一个跨行业企业或跨国企业的风险和报酬有关,而这些信息可能不是来自于汇总数据,所以,普遍认为,分部信息对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而言是必需的。(ias14,1997)

分部财务报告从它产生开始,就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体现在分部信息的成本、竞争对手和是否误导投资者等几个方面。

分部报告成本主要包括编制和披露成本。一种观点认为公司披露分部信息会增加信息成本,有违“效益大于成本”原则。笔者认为,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限制条件之一“效益大于成本”原则瘊不是就信息提供者或信息使用者单方而言而是社会效益大于成本信息提供成本与信息获取成本是相互矛盾、此消彼长的,信息提供者为降低信息成本放弃分部报告,必将增加信息使用者获取信息的成本,损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根据信息经济学的观点,当双方利益不能达到最佳均衡时,博弈双方也不可能单独获得最大利益。因此,当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受到损害时,最终也将损害到信息提供者的利益。

信息提供者认为披露详细的分部信息会有利于竞争对手,尤其当竞争对手是非上市公司时,由于这些公司不需披露分部信息,导致信息披露不公平。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上于分部信息披露规定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分部所在国的误解和不满,从而可能引起国际纠纷。这些客观事实,往往会影响公司披露分部信息的积极性。为保护信息披露者的利益,多数国家的准则通常都规定对信息披露者的保护条款。如英国1990ssap25《分部报告》中规定:“根据董事会意见,如果这些信息的披露将会对公司的利益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那么这些信息可不必披露,但这些信息没有披露的事实必须予以声明。”这种折衷做法,有利于分部准则的实施。

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客观需要:即信息使用者总想获得更多的信息。分部报告正是为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不会导致信息使用者关注分部信息而忽略公司的整体状况,因为分部信息是合并信息的必要补充。另外,一些投资者认为由于分部的界定,公司管理当局存在着很大的自,尤其是地区分部及行业分部的划分往往代表着管理当局的主观意愿,因此,可能存在大量的假设,降低了分部信息的相关性。这些因素可能会令分部报告的可行性降低。1997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safs131对分部的划分采用了“管理法(management

approach),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分部及可报告分部的确定

(一)关于分部的确定

影响分部划分的中心问题是风险和报酬。将分部之间风险和报酬区分开来的标准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行业、地区、客户,外销销货、组织结构、独立核算单位、生产线、产品和服务等,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标准是行业(产品和服务)和地区,形成了所谓的“行业分部”(industrysegments)或“经营分部”(businesssegments)和地区分部(geographicalsegments)。但许多企业在划分行业分部时往往太宽泛,使用户很难充分评价企业的风险和报酬,有时又分得过细,增加了大量的信息成本。合理的做法是将风险和报酬类似的产品合并在一起作为分类标准,既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又可以降低成本。地区分部的确定也是如此。

但是,上述确定分部的方法包含了太多的主观因素,往往会受到企业管理当局的操纵。同时,内部管理分部的划分与对外报告分部的划分不一致,也导致企业信息成本的增加。为此,sfas131采用“管理法”(managementapproach)确定分部,即以企业内部管理当局进行经营决策、分配资源和评价业绩而组织的分部为基础,确定对外报告的分部,这种分部称之为经营分部(operatingsegments)。ias14(1997)对此也有类似的规定。fasb认为,一个经营分部应具有如下特点:

(1)所从事的经营活动能够赚取收入和发生支出(包括与同一企业内的其他分部进行交易所发生的收入和费用);

(2)其经营成果可被企业的主要经营决策制定者(codm)定期检查,以评价每个分部的业绩,并做出资源向其分配的决策;

(3)编制的或基于内部报告系统形成的分散财务信息是有用的(sfas131)。fasb认为这种将对外报告分部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统一起来的新方法,能够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风险和报酬的洞察力,了解公司管理者是如何管理公司的,是如何安排生产和分配资源的,因为这些信息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未来经营利润和现金流量。所以,分部确定的管理法,在实现分析目标方面,应优于以行业、产品为基础确定分部的方法。

由于经营分部信息是以公司的内部财务报告系统为基础披露的,而公司的内部会计政策则不必遵从公认会计原则(gaap)。所以,sfas131被认为是允许不遵从gaap而披露会计信息的第一份准则。sfas131代表着分部报告发展的一个新动向,它将对分部报告的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关于可报告分部的确定

按照“效益大于成本”原则,企业不必将所有分部单独对外披露,只有那些相对得要的、达到一定标准的分部,才可以单独对外披露,即确定可报告分部。对于已确定的分部,从有益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具有相似经济特征、相似未来发展前景的分部,在遵循公认会计原则的目标和基本原理的情况下,进行汇总合并。当然,如果某些分部信息不合并,对信息使用者更有意义,那么尽管它们满足合并的标准,也可以不合并。所以,企业对外单独披露的分部,可以是一个单一的分部,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分部的合并。可报告分部的确定必须符合重要的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都赞同:一个经营分部或地区分部,如果它取得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外部客户,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则应将它确定为一个可报告分部:

(1)它取得的来自外部客户和分部间的销售收入,占所有分部外销和内销总收入10%以上;

或(2)它取得的经营成果,不论是利润或亏损,占所有盈利分部合并成果或所有亏损分部合并成果(取绝对数大者)的10%或以上;

或(3)它的资产占所有分部总资产的10%或以上。(ias14,1997)

fas131认为,一个符合上述某一测试标准的分部,如果它满足所有合并标准,它也可以与其他分部合并,而不必单独对外披露。这一规定使可报告分部的确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合理性。

为了充分表达企业重要分部的财务信息,准则一般都规定,所有报告分部的外销收入合计应不低于一个公司合并总收入的75%,否则,应增加可报告分部的数量,但可报告分部的数量以10个为宜。没有列入可报告分部,但能产生收入的其他活动的财务信息,应该汇总在一起,列示在“其他”项目中。为了充分披露这些收入,应揭示它们存在的风险和报酬,且这些收入的类型应在分部的脚注中说明。

企业确定的可报告分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一个可报告分部不再满足重要性测试标准时,或企业的组织发生变化时,或主要经营决策者过去常用的的汇总分部信息的会计政策发生变化时,都可能会导致可报告分部的变化。一个可报告分部的确定与否,变与不变,有时还要看这些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有用程度。

三、分部报告主要项目的确认与计量

分部报告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分部收入、分部费用、分部资产和份部负债(sfas131不要求在分部报告中披露分部负债),还包括偶然项目、非正常项目、分部信息与公司合并数字之间的调整项目,及分部应采用的会计政策等。这些项目的确认与计量是指收入、费用、资产和负债等在分部之间如何划分,即确认哪些收入、费用等要不要计入分部、计入哪一分部、计入的金额是多少等问题。

分部收入指企业收益表中所披露的、可直接归属于分部的收入,以及企业收入可按合理基础分配给分部的收入。对于销售收入,它包括向外部客户销售取得的收入和同一企业分部间的销售收入(ias14,1997)。分部收入中包括权益法下分部所分享的,因联营、合资或其他投资活动带来的利润或损失,及比例合并法下分享的合资企业收入。分部收入中不包括非正常项目和利息收入、投资转让收益或债务清偿收益(金融分部除外)。

对于分部收入确认和计量所面临的两个问题是:第一,分部收入中要不要包括分部间的销售收入;第二,如何选择向分部分配收入的合理基础。对于分部间销售是否应列入分部收入,一些学者认为,对于某些分部来讲,内部转移销售占其总收入的绝大部分,如果将内部转移销售冲销,将会严重抵估此类部门的收入;而另一些学者认为,部门间相互转移销售,并不是一般买卖双方相互独立个体的常规交易,所以不应列计为收入。但从分中报告的目标出发,为了正确考察相对独立的某重要分部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将分部间的销售收入列为分部收入又是合理的。因此,世界多数国家及iasc都将分部的销售收入列入分中收入。分部间销售与外销不同,它的价格确定往往是依据企业内部制定的转移价格。这种价格的确定会直接影响到各分部的收入及业绩,所以iasc、fasb等都要求对外披露分部间转移价格的基础,及这一基础发生变化的性质和变化期间对分部损益的影响,缺少这些信息可能会降低分部信息的有用性。

什么是“合理”的分摊基础?在分部费用、分部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中都遇到这个问题,但各国会计准则及ias中都没有明确的说明。一般认为,合理的分摊基础,应由企业管理当局根据公司整体及分部个别情况,进行专业判断与主观认定。通常,作为合理分摊基础的有:分部工资、分部收入(可用于分摊费用)、分部资产、平均固定资产及存货占分部总数的比例等。但分摊基础再怎么“合理”,都可能存在主观、武断或不为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理解等情况。因此,企业内部在分部在分摊某项收入、费用、资产时,尽管存在着合理的基础,一个需分摊的项目,仍需首先符合各准则所规定的分部收入、分部费用等的定义。

分部费用是指分部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可直接归属于分中的费用和按合理标准分配给分部的相关费用。包括外销费用,和同一企业分部间交易发生的费用(ias14,1997)。此外还包括比例合并法下分部应分担的合资企业费用。分部费用不包括非下常项目,利息费用及投资转让损失或债务清偿损失(金融分部除外),权益法下企业分享的合营、合资或其他投资损失,所得税费用及一般管理费用,集团管理公司费用和母公司费用。分部费用中不包括一般管理费用、总公司费用和以企业为主体发生的费用。正如1987/1988icaew在对所公布报告的调查中指出:“这无疑是进行公司费用的人为分配。最好是将它们作为一个单独的数字从分部收益总额中扣除。”(icaw财务报告1987/1988,“a

surveyofukpublishedaccounts”)分部收入和分部费用的差额即为分部成果。

分部资产是分部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经营资产,这些资产可直接归属于分部或可按合理的基础分配给分部。分部负债是指来自于分部经营活动的经营负债,包括直接归属于分部的负债和可按合理基础分配给分部的负债。如果分部成果中包括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则分部资产和分部负债中,就应包括附息资产和附息负债。分部资产和负债中包括权益下计算的投资,按比例合并法计算应分担的合营企业的经营资产及负债。分部资产和分部负债中不包括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不论是ias,还是某一国家的准则都强调从事一般经营活动的分部中不包括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因为,大多数公司都与其分部发生不同数量的附息债务和债权,各分部所赚取的利息收入和发生的利息费用,应该是总公司整体政策的结果,而不是各分部经营结果的真实反映。如果分部的成果中包括包含利息,就使得分部之间的利润或同一分部不同期间利润的比较,变得毫无意义。当然,从事金融活动的分部经营成果中应包括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因为对于这些分部,利息是反映其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

四、分部信息披露

以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为基础编制分部报告,是常用的表现形式。由于企业的性质和特点各不相同,因此企业风险和报酬的主要来源和性质也不一样。从而,企业披露分部信息时所依据的重点就不同,有的企业以经营为部为主,有的以地区分部为主,而有的是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并重。这就形成了“首要的次要分部报告模型”和“混合表述模型”。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企业的组织和管理如何,决定着企业的风险和报酬。如果一个企业的风险和报酬主要受它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影响,它的分部报告的首要模型就应是经营分部。而次要报告模型就是地区分部。同样,如果一个企业的风险和报酬主要受这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经营活动影响,它的分部报告的首要模型就应该是地区分部,而次要分部报告就应是经营分部。

首要分部信息报告模型,不论是以经营分部为主,还是以地区分部为主,都披露比次要报告模型更详细的信息,而次要报告模型则披露相对简化的财务信息。地区分部信息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客户分布(销售地)为基础,一是以资产分布(生产地)为基础。企业选择哪一种为基础来代表地区分部,要看企业各自的经营特点。

混合表述模型即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都作为首要报告模型,按相同的基础充分披露分部信息,即等量信息披露。如果一个企业的风险和报酬同时受它生产的不同产品和服务,及它从事活动的不同地区的强烈影响,这种混合报告方式,可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

企业选择的分部报告模型,可随着企业经营风险和报酬的变化而变化,不论选择哪一种模型,都必须遵照“效益大于成本”原则,以尽可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为出发点。

分部报告对外进行披露大致有三种方式:

(1)在财务报表中披露,并在财务报表中的附注中作适当的说明;

(2)在企业财务报表的附注中披露;

(3)以附表的方式披露。多数国家大都倾向采用第二种披露方式,将分部报告与企业财务报告的附注说明统一在一起,既不增加财务报表主要的复杂程序,又能使信息使用者获得的较为满意的信息。

五、对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现状的评价及建议

不到十年,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切关怀下,本着发展与规范并举、服务与监管并得的原则,在筹资功能和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在两个市场上市的a股股票已达800多家,随着一大批国有企业的成功上市,证券市场更担当起国企改革的重任。

我国的上市公司,几乎涵盖了关系国计民生的所有行业,从地区分布看,遍布我国所有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上市公司的收购、兼并、重组及资源的国际流动,造就了大批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集团公司。同时,随着较大型投资基金的不断上市,散户投资逐渐向专家理财转变。因此,在我国,存在着对分部信息需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地理信息产业报告篇9

【摘要】完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阐述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局限性,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调整思路。

当前我国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着目标偏差、信息披露不完整、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过于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对一些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无法反映等问题,从而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预测的需要。

一、局限性分析

由于受政治和经济等条件的影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这与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不够完善、存在诸多局限性有关。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一)报告职能过分强调为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是国家实行财政、税收和物价政策等的主要手段和重要依据之一,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应当为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服务。我国现行的财务会计采用的核算原则是权责发生制,因此报告内容也体现了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计量属性,报告模式产生于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时期是适应的。但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已经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管理的经济实体,并且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的投资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因此,财务报告职能应从满足宏观经济管理服务转为满足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投资者、企业经营者、债权债务人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体的信息需求。

(二)财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反映度不够

会计准则制定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会计原则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是构成会计信息决策的两大特征。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如实反映或真实性作为可靠性的惟一内涵,表达会计信息应该是可证实性和如实表达。在现阶段,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严重,尚未解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是立足于企业已发生的确定易和事项,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汇总表、一种向后看的会计报表,其可靠性大多来自历史资料,它对使用者决策所需信息的相关性较低。尽管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提取八项减值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历史成本与现行市价形成的差距。但是,以历史成本模式所生成的财务信息,虽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要求,在整个财务报告体系中,历史信息仍占绝大的比重,使许多能反映企业未来前景、对使用者非常有用的现金流量预测性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相关性又分为一般相关和决策相关,一般相关就是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变动信息都视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决策相关是指财务报告使用者在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还需要一些特定的决策信息。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只有在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需要后,才在真正意义上符合相关性原则。但相关性绝不是一个可以确指的概念,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三)不能客观地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业务

知识经济时代所出现的一些新的资产形式、经营方式、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以及潜力巨大的无形资产等无法在现行财务报告中得到反映,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预测的需要,也势必会使投资者转而寻求其他的信息来源,从而增加了信息搜寻成本和信息风险,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仅将重心放在硬性资产上,对一些前瞻性、不确定性的信息,因为不符合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和可靠性原则等而无法包括在财务报告内。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类信息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联机实时报告系统的应用,企业的网络化使会计不再是个封闭的子系统,它除了提供历史的财务信息外,还可以提供非财务信息、经营管理信息、分析性和预测性信息。与传统会计相比,信息技术时代的会计空间大为拓展。此外,由于现行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事项必须以货币计量为基础,所以对于如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各种软资产如知识产权和职工智力等一些非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无法在财务报告体系中得到充分的揭示。

(四)企业的未来风险信息披露度不够

近年来,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特别是采用了衍生金融工具,不仅更新速度快、数量大、品种多,而且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金融衍生交易也越来越多。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具有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其所带来的巨额金融风险给企业造成的影响已越来越引起投资者的重视。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估计和判断的客观存在,风险始终会存在于整个会计处理过程中。然而,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受传统会计记账理论的制约,不能完全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及报告等问题。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出发,企业财务报告应当充分披露这些风险信息。按照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指标内涵及其计量原则,企业面临的未来风险则受到严重的制约而无法得到充分揭示。

(五)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缺乏及时性

根据会计分期假设,现行财务报告体系采取定期报告的制度,这一方面是基于人们对年度财富分配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手工会计下的信息披露成本的考虑,因此,会计信息的报送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及时性。投资者、债权人和财务分析人员等信息的使用者对预测性财务报告的需求日益增强。要提高财务信息的反馈价值就需要及时报告财务信息,报送滞后的过时信息已无助于决策甚至有害于决策。信息披露不及时会加大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因此,为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外提供更短期间的财务报告就成为当务之急。

(六)财务报告反映的内容缺乏对未来状况和软性资产信息的反映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主要揭示硬性资产,对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等软性资产未能予以揭示。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软性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决策活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或规划,是一种包含有预期的经济行为。特别是在一些高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其市场价值通常比账面价值可能要高出几倍,现行财务报告已不能有效满足信息使用者基于无形资产的决策需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投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这种不完备的会计信息就会成为培育市场主体、支撑市场体系发育的不可忽视的障碍。

(七)企业财务信息的披露方式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用户的需求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主要借助标准的、通用的、固定格式的财务报告模式,通过提供数据形式的报表、对一些重要项目进行附注说明的形式将企业的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然而这种通用式的报告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各种不同使用者之间对企业信息需求上和使用上的差别性,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如何妥善解决信息使用上的差异问题,就给财务报告的未来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新的问题。

(八)企业财务信息的披露内容不够完整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在对外提供的信息披露上表现为不够完整,主要表现在:1.运用统一货币计量原则提供历史信息,而对使用者未来决策有用的预测信息、人力资源价值、管理员工的素质等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是财务报告之外。2.不能提供有差别的财务报告。由于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获取途径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已不满足于通用的财务报告,随着新的会计环境下财务分析职业的兴起,市场和财务信息使用者根据决策需要向企业提出有特定需要的有差别报告。然而,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仍无法提供。3.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在财务报告中长期被忽视。

(九)不能披露股东权益稀释方面的信息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股份公司成为企业组织形式的主流。特别是由金融创新所引起的权益交换性证券品种的增多及其普及化,使股东经济利益的来源并不局限于公司利润,而更多地来自于股份的市场价差,这使股东除关心公司创利的情况外,也十分关心股票的市场价值。由于公司股票的账面值往往与股票的市场价值存在着较大差异,且多是股票市价高于股票账面值,这就给公司经营者提供了通过权益交换方式来增加利润的机会。公司利润增加有可能是建立在原股东权益稀释基础上的,这种利润增加究竟是对公司原股东有利还是无利,在现行财务会计中并没有反映原股东权益稀释的信息,只能反映因利息费用减少而增加的利润。

二、调整思路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局限性指明了未来财务报告的改革与改进的目标,这就促使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有用,不断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要求。因此,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调整思路主要就是对如何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方面进行考虑。另外,对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加以改进时,一定要解决好继承与发展的问题,要改革与会计环境不相适宜的部分,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这是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现有基础之上的一种扬弃。

(一)加强理论研究,为财务报告体系的改进提供理论基础

我国财务报告目标应是业绩评价和决策有用两者的有机结合,既可向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会计信息,又能用来作为评价企业管理者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尺度。财务报告作为企业正式对外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首先应为企业实现其目标服务。国家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其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经常性的抽样调查等间接方式获得。这将进一步淡化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报告内容的界限,未来两者融合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大,即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转化到财务会计的成份将增加,促使财务报告目标得到充分实现。因此,应加强理论研究,为改进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二)拓宽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范围

现行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以财务信息为主,其披露的范围也只局限于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交易和事项。未来的财务报告应在突破上述限制的条件下,拓宽信息披露的范围,不仅揭示财务信息,还应扩大到非财务信息,应当将与信息使用者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社会责任信息、预测信息、分部信息、管理会计信息等纳入披露的范围,提供以上述信息为披露范围的分部报告。同时,对现行财务报表不能反映的一些“表外项目”也能通过适当的方式予以披露,充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三)进一步完善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是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主要报表,辅之以附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构成了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属于平面的、单层的报告模式。它以财务报告为内容、资产报告为中心、财务报表为主要表现形式对企业的资产使用、已得收益、资金营运等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未来的财务报告应该着眼于用户层,以满足用户层在市场经济中与企业的发展、竞争能力、风险等方面相关的财务信息需求。可将这三张主要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两个部分,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能够表明财务弹性、投资报酬和变现能力的相对值会计信息。

(四)允许以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报告体系

现行财务报告是在以历史成本属性为主的前提下建立的,因而财务报告披露信息的相关性方面得不到充分体现。未来的财务报告应在历史成本属性之外,针对不同项目,允许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可考虑采用公允价值、成本与市价孰低等计量属性,以便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促使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现有的价值。

(五)增加未来预测的信息

利益相关者在掌握企业现在的财务信息的同时,还要借助现有的信息去分析和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从决策的角度上来说,信息使用者能通过借助现有的财务信息去预测企业未来的信息才是最相关的,因此,未来的财务报告模式应增加一些企业未来的预测信息。如企业的前瞻性信息、创新金融工具信息和企业管理信息等,以提高财务报告的整体有用性。

(六)丰富和规范表外信息披露的内容

在会计发达国家,表外信息的地位已成为使用者正确理解报表数据和判断报表信息质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整个财务报告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我国只重视主表和附表的编制,对表外信息的内涵和披露方法不太重视,甚至是不太熟悉。因此,我国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之际,要求会计改革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重视表外信息的作用,规范不同企业表外信息的揭示方式,逐步加大报表附注中非财务信息和其他财务报告的披露力度。通过旁注、脚注、附表等形式对基本报表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补充或解释,以便帮助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报表信息,满足报表使用者对决策有用信息的需求。

(七)完善财务报告形式

地理信息产业报告篇10

一、我国分部信息报告披露的现状

在分部信息披露方面,我国还处于不断的摸索阶段。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分部报告的会计准则,有关分部信息披露的规定分别散见于财政部和证监会的法规中。

1、证监会的有关规定

1994年1月10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试行)》(以下简称《准则第二号》),其中涉及分部信息的披露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业务报告中公司经营情况的回顾:“如果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其业务涉及不同行业,则应对占公司主营业务10%的经营活动及其所在的行业分别做出介绍。如果公司在不同地区或国家开展业务,还应该按照不同地区或国家来反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构成。”(2)会计和业务数据摘要中非强制性指出:“除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外,公司也可以采用以数据列表或图形表示方式,提供与上述会计数据相同期间的业务数据和指标,例如产品销售量、市场分额、公司主要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公司各地区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等。”以上准则对公司的分部信息仅作了模糊的定性要求。

2、财政部的有关规定

在财政部1998年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将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作为会计报表的四张附表之一。要求多元化的企业按行业和地区提供分部信息;需要披露的信息包括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利润或亏损、折扣与折让、税金及附加、存货跌价损失、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等13项指标。其中“行业是指工业、商业、施工、运输、旅游、房地产等;地区指公司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我国分部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分部信息披露的规定之间存在矛盾

《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与现行的《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对这一问题的规定存在着矛盾。《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以行业和地区作为分部的基础,但指明“地区”是指公司所在地。《准则第二号》则只规定按行业披露分部信息,而不披露地区分部信息。这样做导致了那些行业特征不明显,而地区分布差异较大的公司不用披露分部信息,信息披露缺乏完整性,削弱了分部报告的信息量。

2、分部报告的确定标准存在问题

分部只要达到了重要性标准,在财务报表中就必须披露。因此,企业应根据一定的重要性判断标准合理确定需要单独披露的分部,合并披露的分部和预计不需披露的分部。我国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对此未作规定;而《准则第二号》中只要求“公司的经营涉及到不同行业的业务,如果行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0%(含10%)以上的,则应按行业类别披露有关数据。”确定分部的标准过于简单,不利于编报者筛选可报告分部,有时甚至会遗漏重大信息,例如巨大亏损的分部和占有公司大量资产的分部,就因为不符合测试标准,而不需对单独披露。另外,只规定单一性指标,可变性强,易于人为操纵,管理当局容易根据需要,只披露对企业有利的信息,误导报表的使用者。

3、分部报告的形式没有统一规定

关于报告形式,现行《准则第二号》采用财务报表附注方法,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按年编制“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并将其作为利润表的附表纳入财务报告体系。就分部报告的形式来看,目前证监会的要求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尚未做到统一。前者只要求按行业披露有关信息,属于“单一表述形式”,而后者则采用了先进的“混合表述形式”,等量列示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但地区仅限于公司所在地,鉴于上文所述原因,销售地的表述形式也是需要的。另外,对于一家企业,产业分部和地区分部的重要性也是不同的,对于主要形式的分部可要求披露的内容多一些,对于次要形式的分部,要求披露的内容可以少一些。“混合表述形式”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

4、分部报告的内容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的《准则第二号》仅要求企业披露行业分部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毛利,其规定过于狭窄,信息披露不充分;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披露收入、费用、税金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13项分部信息指标,内容又过于宽泛,使分部信息重要性丧失,造成信息超载。

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分部报告没有任何具体的操作指南。分部收入,分部费用(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分部资产,分部营业利润和亏损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确定标准。既然要求披露营业利润指标,共同发生的收入,费用,共同使用的资产就需要分配,但如何处理这样的会计分配难题,准则没有解释,给实务操作带来了困难。

三、对我国分部信息报告披露准则的建议

1、以产业分部和地区分部为分部报告的基础

我国企业分部的确定较适合的做法是按产业和地区分类。这是因为一方面据有关研究表明:按产业提供的分部信息虽然最能反映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但按地区提供的分部信息也同样具有较大的价值,实践当中,这两种分部信息均为用户所欢迎。另一方面,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目前有些企业集团并不是按照产业设计管理体制和报告体系,而是按地区来设计的。更重要的是,明确按产业或按地区分部对我国编报者的难度要小一些,并可以保持企业间合理可比度,提高形成信息的可理解性。

2、对应报告分部进行合理的确定

根据“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划分分部之后,还要通过重要性测试确定可报告分部,重要性测试中都包括收入、损益和资产三项指标,只要一个分部满足测试中的一项或多项,就认为它是应报告分部。一个在收入方面未达到标准的分部只要在经营成果或可辨认资产方面达到指标,仍旧是可报告分部。这样作可以避免遗漏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帮助的信息,同时可以降低管理当局的随意性。因此,为了保证分部信息的充分披露和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不应只考虑分部收入的判定指标,还应考虑分部损益和分部资产指标。

3、主要和次要的分部报告形式

鉴于实际生活中,企业风险和收益的来源往往有所侧重,可能主要来源于产业分部,也可能主要来源于地区分部,采用主要和次要的信息披露形式。如果企业的风险和收益率主要受其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差异的影响,报告分部信息的主要形式应是产业分部,按地区报告的信息则是次要的。类似的,如果企业的风险和收益率主要受其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经营这方面的影响,报告分部信息的主要形式应是地区分部,按相关产品和劳务的组合报告的信息则是次要的。在企业分部较少时,采用报表附注比较可行,但随着企业多元化,跨国化经营的发展,分部信息的内容将有较大的增加,宜采用补充报表的形式。

4、分部报告应披露的内容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根据相关性和成本效益原则,作为主要报告形式的分部应披露以下内容:(1)营业收入,其中分部对外销售收入和分部间提品和劳务取得的收入应分开报告;(2)营业成本,既包括可直接追溯至某一分部的成本也包括需分配计入分部的成本,其中应揭示共同费用的分摊方法,防止管理当局操纵利润;(3)营业利润,即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的差额;(4)分部间转移价格,企业往往通过操纵分部间的转移价格,调整各分部间的利润水平,从而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因此应要求企业按实际运用价格为基础进行披露,并说明其实际运用价格和市价的关系;(5)可辨认资产,我国现行《准则第二号》没有要求披露关于资产情况的指标,《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披露要求也比较简单。

5、分部会计政策的制定

分部会计政策是分部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情况下,分部信息应根据编报合并集团的或企业的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会计政策进行编制,但考虑到分部经营的特殊性,如地区环境差异和市场法律差异等,应该允许有例外情况发生,分部经营可以采用与企业不尽一致的会计政策,但必须要求其予以披露,这也是国际上分部信息披露的通用做法。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报表的使用者专业水平低下,另一方面市场监管不力,企业作假的动机强,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不可靠的信息只能误导使用者,所以更应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现在还不能允许企业以合并或企业财务报表采用的会计政策之外的基础编制分部信息。

6、分部报告准则的适用范围

新准则应当适用于所有企业的对外信息披露,但是,目前暂时只在上市公司执行。主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第一,上市公司对分部信息披露的要求相对于其它企业更为迫切。上市公司和其它企业不同,投资者众多,社会影响大,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充分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作,投资者、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更为关注。第二,分部报告准则暂在上市公司执行,符合依法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的要求,满足了证券监管和证券市场运作的需要。第三,在我国,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企业不仅在国内上市,有些企业还在国外和香港地区上市,按照各国和各地区上市规则的要求,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中必须包括分部信息。第四,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基础较好,便于执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