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美术的分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4:40

民间工艺美术的分类篇1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人文精神;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0-0217-01

民间工艺美术是我国千百年来人们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工艺美术是美术界特殊并有着显著特征的表现形式,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美术以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创作,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观,因此民间工艺美术很好地记录了一个地区的发展历史。这种以人为本并且饱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研究和保o价值。

1民间工艺美术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民间工艺美术融入了众多现代元素,新元素的加入丰富了民间美术的内容,也让人们对民间工艺美术有了新的认识。民间工艺美术是相对于专业美术、宫廷艺术等而言的,作品大多蕴含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民间工艺美术作为人文思想的重要体现方式,有着较强的实用性,这也是民间工艺美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鲜明特征。民间工艺美术表现形式多样,剪纸、木雕、民间玩具等,这些艺术形式同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都是就地取材。民间工艺美术具有生动、清新、刚健的特征,汇聚了民间手工技艺,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此外,民间工艺美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都体现了本地的文化和特色。

2民间工艺美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

民间工艺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的传承下来,技艺精湛,形成了完善的工艺流程,并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鲜明。民间工艺美术发展过程中,根据人们的需求和审美情趣进行创作,民间工艺美术很好地实现了现实和美观巧妙的融合,并且充满真实感,并且包含了人文情怀。因此,民间工艺美术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文精神体现了人类的崇高精神追求,核心是人文关怀,对人生命运和生存的关照。民间工艺美术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并不断进行创新和继承,通过物质的形式表达民间艺人的自我关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民间工艺美术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民间工艺美术不断发展的动力。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文精神反映了民族精神。对民间工艺美术人文精神的研究,是了解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途径。对人文精神进行充分的了解,可以真正认识到民间工艺美术的魅力采取更恰当地方式进行保护。对民间工艺美术人文精神进行研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深入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3.1民间工艺美术的人文精神是一种精神信仰

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中大都蕴含着生活的影子,民间工艺美术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工艺美术创作者才通过工艺美术作品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人文精神是百姓生活的特殊精神信仰。

3.2民间工艺美术的人文精神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民间工艺美术以物质形式进行表现,其物质基础是其同其他美术作品区别的重要标志。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通常都是为了满足人们以某种生活需求而进行创作的,在生活中有着明显的实用性。精神内涵通过物质的形式来表现,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享受着工艺美术的精神内涵。因此,民间工艺美术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提下,也不断鼓励着自我价值的发展,形成一种自然和谐的人文精神。

3.3民间工艺美术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民间工艺美术创作的灵感通常都来自于自然和生活,这正是其可持续发展精深的体现,古代人类生存主要以来自然,人类在古代就意识到人同自然的关系,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满足人类繁衍生息的需要。因此,我国大部分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创作元素常常来源于大自然,同时融合人类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4结语

民间工艺美素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是一种鲜明的精神文化,以客观物质的形式存在,表达人类对生活的期待。民间工艺美术的物质文化形态,是人们生产生活精神活动的产物。民间工艺美术的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中啊哟组成部分,在千百年的传承下,得到不断地发展。随着现代元素的加入,创作手段更加多样,创作内容更加丰富,为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机会。挖掘民间工艺美术的人文精神有助于促进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让民间工艺美术更好地服务人类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陶亚萍.江苏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探析[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6,(01):40-44.

民间工艺美术的分类篇2

关键词:民间美术;传统教学;现代美术教育;教学设计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有一段“见土仪颦卿思故里”的描写:薛潘南下,从苏州带回一箱礼物,亲自打开来给人们看,“却是些笔、墨、纸、砚,各色笺纸、香袋、扇子、扇坠、花粉、胭脂等物;外面虎丘带来的自行人、酒令儿,水银灌的打筋斗的小小子、沙子灯,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潘的小像,与薛潘毫无相差。”面对这些江南的方物,大家边看、边议、边分,惟有黛玉看见她家乡之屋,反自触物伤情,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哪里有人也给我带些土物来?”想到这里,不觉的又伤起心来,黛玉道:“这些东西,我们小时侯倒不理会,如今看来,真是新鲜物了”,宝钗因笑道:“妹妹知道,这就是俗语说的‘物离乡美’,其实可算什么呢?”一段描写,两句对话,活活地刻画出一位远离家乡的姑娘的心情。而引起这些思绪的竟是些平时并不显眼的东西。就因为其中蕴涵着一方之地所特有的风习和爱好,是人民淳风之美的结晶。所谓“乐操风土,不忘旧也”,正是这种感情维系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心理、情趣和审美,成为民族素质和发展的反映和表现。

民间美术

“民艺”按字面训诂,“民”可解释为“民间”“民众”“平民”;“艺”可以解释为“艺术”“技艺”“手艺”“工艺”等。民艺可以理解为“民间艺术”“民俗艺术”“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文艺”“民间技艺”“民间手艺”等等,“民艺”在某种意义来说融合了很多传统内涵,在民俗角度为“民俗艺术”,从艺术学和工艺科学的角度是“民间美术”,“民间工艺”。

从广义上说的“民艺”指的是民间大众创造并与民俗生活需要相适应的艺术活动以及形式,应该包括民间美术、民间文学、民间表演(音乐、舞蹈、说唱、戏曲、仪式)等各类民间艺术内容,是一门综合学科。但从狭义上则指的是民间美术,倾向于造型艺术,包括民间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式,习惯上也被称为炕头艺术、民俗艺术、民众艺术、乡土艺术等。目前民艺学研究的范围主要倾向于狭义的民艺概念,即民间美术,研究也正处于发展构建阶段。

纵观我国的民间美术,非常丰富。它虽然多是出身农村妇女和街头艺人之手,却表现着一个地区人民的历史性集体创造,不仅质素美好,率直自然,而且同人民的生活直接结合,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的范围和种类也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于民间美术的分类艺术前辈的划分有很多种,总起来说现今可以将民间美术分为八类,以审美为精神生活为主题,分为祭祀供奉类、装饰美化类、娱玩教化类、游艺竞技类;以实用和物质生活为主题,分为穿戴服饰类、宅居陈设类、生产劳作类、生活起居类。

民间美术的传统教学传承方式

(一)“技”的传授方式

“技”的传授基本上是以严格的师徒传授制来完成的,呈严密的封闭状态。这种师徒相传、父子相承的教学方式,利弊相衡,得失互抵。一方面,它有助于某种技艺向精深圆熟发展,另一方面又容易形成封闭保守,拒斥新意的机制,甚至导致某一技艺的失传消泯。目前,这种“技”的传授仍然是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利用口诀进行传授的教学方法。口诀往往言简意赅,要领突出,既利于学习,又便于记忆。

(二)“艺”的传授方式

另一种属“艺”的那一类具有某种学术层次,受到官方的垂青和文人墨客的推崇。早在三国时期的画家曹不兴就已留名青史,晋代画家顾恺之则因提出了“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的“传神论”,更是名闻遐迩。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许多才华横溢的艺匠,纵然创造了精妙绝伦,价值恒久的艺术珍品,也只能落个寂寂无闻的佚名者。我们可以看到,以官方和文人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是倚重怡情悦性,陶冶情操的。

(三)文字、图谱记载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民间美术也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播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播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著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前者带有官方修饰的痕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明代《天工开物》等等。而艺谱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播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虽来源不一。但都是经过多少代人日积月累的积淀、完善和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传播和民间艺人的交流。

(四)“物”的传播

民艺品传播和图谱传播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播。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播。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参与商品交换,又不局限于行业内部的传播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播更加广泛,其社会功能也随之增强了。

民间美术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浸润与传承

1、民间美术在现代美术教育的教学设计

中国也经历过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忽视和缺失,近年来对民间艺术有了很大的重视和发展。2006年后国家出台了大力发展文化建设的政策,对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普查、征集、保护、利用和人才培养,在《全日制美术教学大纲》中也提出要按1o%一2o%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教材,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从不同地域文化和种族的美术,以艺术形式、审美趣味、造型特点,色彩搭配质地材料等多角度介入使学生了解领会当地的民间美术,培养作为当地人的自豪感,提高学习情趣,加深他们对这块文化厚土的感情,陶治情操,提高艺术修养。综合以上方面对民间美术的教学设计主要表现在:

(一)、解读民间美术样式。近年,国家和政府倡导并举办的像“朱仙镇木版年画节”、“潍坊风筝节”、“苏州刺绣节”、“庆阳香包节”、“蔚县剪纸节”等,政府投资并新建了“苏州桃花坞年画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西安皮影博物馆”等,如果有机会能多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带领学生参观学习,通过民间采风、实地调研、收集资料,文字、图片,从形态学角度研究民间美术的生存基础、造型特征、图案纹样。了解民间美术样式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其前景、危机和潜力。对各种构成特点、形式法则和配色规律进行临摹整理,研究各种纹样称谓及特殊传统,分析其文化内涵及工艺特色,客观分析记录。并积极利用互联网上的民间美术网站,增加学习积累,提高艺术修养。

(二)、挖掘文化传统内涵。在熟悉民间美术样式的基础上,以文化背景为前提,深入挖掘民间美术的内涵。将民间美术放到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大背景中去,在对其本质和美学特征的探求中,求得规律,汲取有价值的成果。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长期积淀的结果,是民族存在发展的根基所在。它是设计的文化积淀和永恒动力,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综合体现,任何一个民族都是统一的文化共同体。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受“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哲学观、美学观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文化链条。只有把握民间文化的本质,才能挖掘民间文化的内涵,激发民间文化的力量。

2、民间美术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意义

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让学生从学习和实践中认识民间美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发现民间美术的美,理解民间美术美的源泉,进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学习和教学中有三个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民族感。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树立民族自信。还可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认识本土文化的主动性和对本地区民间美术的关注。所以,民间美术教育是凝聚民族意识的黏合剂。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乡土艺术活动中都可以充分地参与和体验,如将民间美术元素融入美术教学的造型表现和艺术创作中。学生可以从民间色彩和构图吸取养分。从而突破形体的拘束,运用夸张变形手法,强调色彩对比,多视角、多时空、以自由的心态、丰富的联想寻找创作的灵感,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观察进行创作。学生也可以将民间美术的装饰纹样融合于画中还可以把这些元素灵活运用到鞋垫、服饰、t恤衫的设计装饰中。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创造性,在传统文化中融入现代艺术理念,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作品。

(三)、培养学生审美趣味。了解当地的美术文化和民间美术,有助于加深对现代艺术的理解。在民间美术古老的原发性中,有许多内容是与现代艺术的观念、手法、形态息息相通的。而且民间美术特别重视寓意和象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把民间流传的寓意吉祥象征幸福的图案给学生进行分类整理和讲解。如剪纸《事事如意》以两个柿子与玉如意的实物组合寓意生生不息,还有《连年有余》《松鹤延年》,象征丰收的大吉大利《三羊开泰》等,都有很深的寓意。

结束语

鲁迅曾说过“有民族特色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美的创造,是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的智慧结晶。在我国的历史上,民间美术的地位曾经非常低下,然而正因为它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中,盛开在人民群众的心田里,所以才成为一切其它美术发展的渊源和基础。民间美术是民族的,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十六个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开发着九百六十万公里的土地;民间美术是地方的,千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民间美术是乡土的,乡情、乡音、土风、土宜,熏陶和养育着一方人。艺术,若失去了民族的、地方的、乡土的特色还有什么光彩。即使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也不能失去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浸润。所以在今后,我们应该将民间美术中总结出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民族风格和气质内涵,应用到教学中,使民间美术之美美如山花,灿若繁星。(作者单位:济南信息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靳之株,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2]潘鲁生,抢救民艺[m]山东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

民间工艺美术的分类篇3

关键词:民间美术;活态;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157-02

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省经济文化中心,伴随该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步伐,其空间布局、功能定位、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等都发生着迅速而深刻的转型。在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优秀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倾轧,其原本依托的生态环境也已经或逐渐被破坏殆尽。如何挽救长株潭地区濒危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活态”地保护与传承,是必须直面的问题。从“活态”角度研究其传承模式,不仅延续了历史与文化脉络,更有利于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焕发蓬勃生机。

一、重构文化生态,打造传承载体

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它的存在和传承方式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仅有可供静态展示和流传的“有形”艺术品,还承载着诸多“无形”的文化特征,如手工艺和民俗等。谈到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延续,就必须考虑到这种精神性的存在对生存环境的特殊要求,它不能脱离文化遗存原本存在的土壤,只能在特定的“文化生态空间”中生存。在长株潭城市一体化的高速进程中,大量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基础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了,能否重构这种文化生态,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建立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活态展示馆。

长沙的“湘绣博物馆”馆藏了大量湘绣名家的绣品,但这只是对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近年来,在杭州和江西等地新建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采用“情景还原”的方式对“文化生态”整合与重构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此类博物馆一般分为:陈列展厅,用以介绍各类工艺品的历史渊源、制作流程、艺术特色等;另设手工作坊厅及兴趣室,由艺人为参观者表演传统工艺,游人也能动手操作,现场体验同时兼有教学功能;此外还有配设有生产厂房和营业厅等。这正是“活”态保护的一种形式,长株潭地区亦可借鉴这种保护范式,建立“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活态展示馆”,将展馆作为文化的传承载体,“静态”展示与“活态”传承并行,实现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在当代乃至未来的不断延续和发展。

据2012年普查的情况,长株潭地区民间美术类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为:长沙市26个,株洲市14个,湘潭市5个。①可将湘绣、火花、铜官窑陶瓷、浏阳石雕、望城剪纸、棕叶编、醴陵皮影戏、中国红釉上彩绘技术、株洲县朱亭邹桂文木雕、株洲县刘双喜油漆画、芦淞区百井剪刻纸艺术、蓝印花布等内容遴选后纳入展馆,展馆不仅展示完成的作品,还同时展示制作过程和工序,如能以展示、教学、体验、生产、销售结合的形式呈现,则较之静态的实物、文字、图片更为全面,能让文化遗存保持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

(二)保护民俗文化,全民参与,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

尽管以“活态展馆”的形式能呈现传统手工艺的部分形态,但毕竟是一种标本式的保护,已经全然脱离了民间美术的生长环境,且保护的种类有限,只能是挽救濒危文化遗产的权宜之策。“上导之为风,下行之为俗。形成习惯,世代传承,是为风俗。”②唯有形成风俗和习惯,民众才会自觉自发地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融入日常生活。在这个问题上,最关键且长效的办法是需要政府积极引领保护民俗文化,全面提高公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全民参与保护与传承,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譬如在高度现代化的日本和韩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依然中会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集中展示各类传统工艺品;在政府划分出来的历史街区和民俗村,工匠依然在手工作坊从事着传统工艺,生产和售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品。也唯有如此,各类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态”的保护和传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和韩国的做法切中肯綮,我们当效法之。

二、赓续文化薪火,构建传承体系

(一)传承人、后继者、民间协会共同构成的传承队伍

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实现“活态”保护与传承的另一个关键是保护“人”,作掌握特殊技艺的民间艺人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他们是极其珍贵且濒危的文化资源。要解决民间美术传承人“断代”问题,我们应该通过宣传和激励提升民间艺人和传统工匠的社会地位,使全社会意识到他们的文化价值,将他们等同于“艺术家”而非“工匠”来对待。此外,还需要定期向公众开放手工作坊,吸引公众注意,提升艺人自豪感和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要求传承人不断研修、学习以促进技艺的提高;再以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全面记录他们掌握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技艺和知识等;分阶段、有计划地征集并保存他们的作品,制作成教材和宣传片,以电子媒界的形式传播等。

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要保持“活态传承”的状态,还要注意艺人工艺技术的继承与改善以及“后继者”的培养。尽可能为艺人提供活动空间,定期组织手工技能表演,以展览或竞技等形式供艺人交流、施展和拓展技艺等。提升年轻人学习和从事传统技艺的兴趣;通过媒体传递授徒信息,在全国范围开展拜师学艺活动、组建民间协会等都有利于“传承人队伍”的形成,能确保该项遗产后继有人。

(二)将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结合,持续培养有生力量

培养民众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开发和利用地方美术资源,自觉自发地参与保护与传承,需要将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课程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使民众从小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和潜移默化,成为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

幼儿的民间美术教育主要是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渗透和熏陶。通过家长带领幼儿参与民俗活动;在幼儿园设立民间美术体验教室来欣赏作品,培养儿童对艺术品的感觉、知觉和美感意识;选取能进行实践操作的民间美术样本进行临摹和创作等;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传统艺术的热爱。

小学阶段,长株潭地区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与校内资源进行整合,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如蓝印花布、火花设计、剪纸等易于实践的内容等,都是丰富的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制作过程并举办展览,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此外,还可以以“民间美术文化遗产”为主题,定期举行全省绘画和作文竞赛,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儿童对当地民族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认同感。

中学阶段,注重拓展对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对本土的民间美术的关注,了解地方民间美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熟悉当地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地方民间艺术造型特点、审美特征、工艺流程等。在日常教学中以“熏陶、渗透、融入、践行”的方式培养保护与传承的后备人才。

地方高校应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授“绝活”,鼓励美术教师向老艺人拜师学艺,将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课程列为必修或选修科目。有条件的高校,还可成立民艺系,培养有志从事民艺工作的专业化人才,肩负起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重任。

三、振兴传统工艺,摆脱传承窘境

长株潭地区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种类繁多且分散,除“湘绣”已形成规模化发展外,其他多属于规模极小的零散作坊,处于无序发展和自生自灭的状态,因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面临濒危窘境。要避免单一以“遗产”或是“馆藏”的方式存在的局面,就应该让民艺作品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不断被生产和销售,在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真正的“活态”存在方式。

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承担具体而有效的工作。首先通过调查研究,不断开拓市场,为该地民艺作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信息,再设立长株潭地区工艺品信息网,搭建艺人与消费者沟通和对话的平台。其次,对在传承发展传统技艺、大力培养后继者以及拓展销售渠道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民间艺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以促进传统工艺的振兴。第三,对学习民艺品制作的年轻人发放生活补贴,保障其生活,能专心致志从事民艺传承工作。第四,定期举办民艺作品的展览和展销活动,让民间艺人彼此交流和展示技艺,以促进技艺的提高。

振兴传统工艺,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摆脱传承窘境的有效途径。要建构合理有效的手工产业,长株潭地区应该将经济价值较高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加以利用,如重点扶持和建立湘绣、铜官窑陶瓷、浏阳石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作为展示与宣传民间艺术的窗口;帮助长沙粽叶编、石、醴陵皮影、株洲县朱亭邹桂文木雕、株洲县刘双喜油漆画、芦淞区百井剪刻纸艺术、蓝印花布制作等民艺品走向市场,吸引更多民营资本进入民艺产业等。

科学合理的产业化既能为民间艺人带来理想的经济收入,改善其生存状态,又可以更好的发挥其文化价值。以传统文化拉动地方经济,又能推动民艺品与市场结合。从“湘绣”的保护来看,在产业化后得到了稳定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长沙市经济产业和居民生活的组成部分,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所需的产品,还使“湘绣”本身找到了存在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保持了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活”性,使活态传承成为可能。

四、尝试创新思维,实现传承发展

在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由于民间美术作品墨守成规和因循守旧,不可避免地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被视作粗鄙俗气的物品而遭到疏离,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让传统工艺和民间美术作品融入现代社会,既满足民众生活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并最终成为现代化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现代文明的发展和民艺品的使用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倘若两者能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往往能创造出令人惊讶的经济和文化奇迹。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求变革与创新,实现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倘若一味只依靠政府投入来保护,那注定只能是苟延残喘,逃不过湮灭无形的命运。更何况“持续变化”本就是活态美术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正是一代代民间艺术家们的继承与创新,才使得遗产本身不断增值。

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民间美术之所以逐渐淡出时代潮流之外,其主要原因依然是维持固有形式,没有紧跟时代步伐。就像长株潭地区濒危的遗产蓝印花布,其图案的依然只停留在传统的形式――二方连续、吉祥图案等规整的纹样。如果能在图案的设计上寻求创新,结合现代艺术形式、融合传统与当代艺术,立刻就能拉近与世界流行时尚的距离,从而广受欢迎。此外,我们还能在蓝印花布的功用上做文章,比如设计整合含蓝印花布元素的坐垫、抱枕、腰靠、汽车内饰、包装盒、旅游纪念品等等,都能引领时尚,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生机,重回民众的日常生活。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旧邦新命”,“旧邦’是应当保持且珍视的文化传统,“新命”当指随时代而变,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推陈出新。也唯有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增加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参与现代化的构建,时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动力。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11c0096)

注释:

①徐美辉著.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艺术中国,2012年第10期.

②顾禄著,王昌东译.图说古风俗:清嘉录.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年版,第2页.

参考文献:

民间工艺美术的分类篇4

【关键词】潮汕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

一、潮汕民间工艺美术概述

潮汕民间工艺美术荟萃了中国四大木雕中的潮州木雕、四大刺绣中粤绣之潮绣、广东剪纸的两大流派之一潮州剪纸、三大泥塑中的潮州大吴泥塑瓷、瓷都潮州的潮彩(潮州彩瓷)和枫溪瓷烧制技艺等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精华,具有极高的审美意境和审美价值。相比较我国其他木雕流派,潮州木雕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层次繁多、错综复杂的镂通雕技法。通雕层次多少因题材需要、技艺高低和材质厚薄而定,少则两三层,多可达十几层,这在潮州木雕特有的题材——虾蟹篓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篓中有篓的布局,即在一个蟹篓里再雕一个蟹篓,内篓里又套个内篓,使蟹篓成了薄如纸板的篾条,最薄之处哪怕只有1毫米,还能清晰分辨出木雕的行刀路径和篾条的起伏穿插,鬼斧神工。因此,这一题材作品已成为潮州木雕的名片。潮州木雕另一个特色是贴金,故又称“潮州金漆木雕”。潮州刺绣简称潮绣,和广绣一起构成了中国四大名绣的“粤绣”。它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潮绣构图饱满、均衡对称,以金银绣为主,富丽堂皇。垫高绣是潮绣最有特点的一种技法,就是根据所绣作品的图案,先在绣布上铺上棉絮或纸,根据绣品的形状剪制,厚薄高低视绣品所需而定,最多时可以达到一寸多厚,这在四大名绣中绝无仅有。这是因为潮绣主要的功用是祭祀,垫高绣的作用一是增加绣物的高度形成立体感,在祭祀中形成强烈的艺术冲击;二是绣物图案因起伏会产生不同角度的色彩和光泽的变化,从而丰富视觉效果。通花陶瓷,如潮绣抽纱中的钩织抽纱通花作品般玲珑剔透,又如潮州木雕的镂通雕一样通体雕镂。这是潮州陶瓷最具有地方特色的陶瓷艺术品类。它用精制的瓷泥,靠手工一瓣一瓣地捏塑成瓷花,细若发丝的花蕊和薄如蝉翼的花瓣,能掷地而不破、落水而不沉,让人叹为观止。

二、潮汕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的建设意义

在信息化席卷全球之际,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都运用了信息技术,网络成为最大的信息传输媒体,而数据库则是网络信息资源传输的主体,因此,建设专题数据库成为学术研究的新热点和大趋势。近年来,数据库已经逐渐成为民间工艺美术研究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河南民间艺术数据库的建立。可见,数据库的价值和作用日益凸显出来。抢救和保护民间艺术较为合理和有效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数据库的建立就是数字化存储展示的最佳途径。这对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保护、研究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有助于深入理解潮汕民间美术哲

学意蕴和提升传统文化价值潮汕民间工艺美术是典型传统文化的形态符号,蕴含着深厚的区域文化、本源哲学及本土艺术基因。建立数据库能汇集大量的信息资源,汇总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的各个门类、各种流派及各位艺人艺术风格等各方面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体现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的生成、源流、变迁过程和规律、特色,这有益于研究者从中提炼出丰富、具有深厚哲学和审美思考的文化精神,对全面、准确地认识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的由来、发展、流变、技艺和艺人的地位作用与创作思想等起到重要作用,取得第一手研究民间工艺美术的资料。同时,也能更清楚地勾勒出潮汕民间工艺美术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原传统文化的面貌,使传统文化的原创力成为文化创新的核心所在,为更好地发掘、整理和发展特色区域文化提供新视角、新思路。这在目前许多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及使用功能逐渐被外来的艺术形式所取代、国际化视觉符号日益泛滥与本土化的视觉语言失语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二)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研究和民间美术品的收藏

保护潮汕民间传统美术是蕴含着地域历史文化、伦理审美、民情风俗等种种信息的文化遗产。数据库可将多年来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的原始资料、已出版丛书,以及陆续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图文资料(包括各机构、私人收藏的图文资料)通过多媒体数字化方式梳理、归类、保存并展示,成为一个拥有资料录入、展示、整理分类、查询检索功能的可靠的数字信息管理平台,为潮汕民间工艺美术及其文化的教学、科研、学习提供大量的电子信息资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研究提供全面的信息。潮汕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将以信息收藏代替实物收藏,以信息资源的直接利用代替艺术品实体的有限利用,其存储方式都是数字方式,即将各种器物、标本及纸质文件、声像档案等资料用高分辨率扫描、数字化拍摄、三维空间模型虚拟制作等各种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它改变传统用照片、胶片等介质收藏保存的手法,使一些受材质限制难以保存的艺术品,如剪纸、皮影、麦秆画等能更长久有效地进行图像保存。

三、潮汕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的主要内容

(一)数据的采集和整理

数据采集来源于书籍、文献、网络检索、总结艺人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等系列研究途径,并结合深入实地田野调研。在具体信息采集操作中,根据民间工艺美术的特性和考察重点,制作电子表格,记录文字和图像信息,纵向为实物标本的序号、品名、产地、年代、作者、尺寸、制作工艺、材料、工具、纹样、寓意、保存现状和文字描述及资料来源和备注等相关信息;横向为实地田野信息采集的客观内容。在实地田野调查中,将采集到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的文字信息和图像资料,按要求、标准将数据当场录入电子表格,或者先记录在纸质表格上,修改完毕并确认无误后录入计算机。这些信息资源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后压缩转换格式,以统一的格式进行储存,在种类、纹理、颜色、形状等方面用制图软件统一处理,达到一致的标准后转换并进入数据库。

(二)数据库的构建体系

数据库的结构体系模式是构建数据库的关键所在。借助网络技术,运用数字信息、虚拟现实技术是其技术手段。本数据库是在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的种类分类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建构的,采用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将潮汕民间工艺美术学科研究所需要的文字、图片、图案、声像等信息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并分属于下列数据库:1.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数据库概述、检索查询方法、数据库收录的资源内容、收录数量及内容说明。2.文献数据库:包括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的相关论文成果,历年来的有关专著和在期刊或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和文摘资料。3.作品数据库:以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潮汕民间美术四大品类——木雕、剪纸、刺绣、陶瓷为主体,并涵括其他艺术门类,如潮州大吴泥塑、麦秆画等。内容侧重各个民间美术门类的名称、来源、种类、题材、造型色彩、艺术风格分析和相关代表作品等,并对该艺术品类的技艺产生、发展情况、形态、技艺特征、原创造型和工艺材料、工具、工艺制作流程和方法及使用情况等做介绍和展示。4.艺人数据库:各个艺术门类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和普通艺人的生平介绍、工艺传承、代表作展示和艺术风格讲解。

四、潮汕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的基本功能

相比较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的收藏方式,数据库具有信息实体的虚拟化、信息的共享化、资源的数字化、资源传递的网络化和资源提供的知识化等特点,因此,它具有民间美术的普及和教育功能,能最大化地促进工艺技艺的传播发展和地域文化的交流研究。数据库是一个通过电子媒介存取与历史、科学和文化相关的数字化影像、声音档案、文件及其他数据的集合体,并通过网络或其他数字化方式完成展示、收藏、教育、研究等功能。由于数据库不受空间、时间、距离、内容等方面的限制,它所传递的信息资源缩短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距离,更好地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参观学习的需求,实现浏览、检索等功能,极大地拓宽了艺术品观众的辐射面,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具有巨大作用。因此,建立潮汕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可将各种非物质文化的展示物,如手稿、文章、图画、艺术品等做数字化处理,并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进行传播,使潮汕文化的教育更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这对潮汕非物质文化的宣传、普及、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是极大的创新。

民间工艺美术的分类篇5

关键词:艺术设计;民间美术;教育;传承

艺术设计教育在现阶段的社会中获得了广泛的重视,由于环境稳定,艺术文化领域获得了充足的外部条件。民间美术是艺术设计教育中的组成部分,但正在走向没落,学习者更多倾向于当前流行的艺术形式,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并不大,由此导致民间美术的传承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根据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和民间美术的特点,合理选择传承方法,保留民间美术教育的固有组成部分,减少民间美术瑰宝的流失,是今后的重点工作。

一、民间美术传承的困境分析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民间美术的时间较长,拥有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比较追求的是新兴艺术类型以及流行的教育方法,民间美术的传统性,与当前的艺术设计并不符合,二者虽然在本质上都隶属于艺术的范畴,但在发展道路上却走出了两个方向。所以,民间美术传承出现了较大的困境。首先,民间美术的学习者不断的减少。艺术设计经历的每一次历史变迁,都将改变研究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民间美术虽然也随着历史的推移而改变,但改变的幅度非常小,其想要更多的保留传统内容。学习者主要是跟随大的潮流来发展,因此他们对民间美术的兴趣程度较低。其次,民间美术的内容与现代艺术设计出现了冲突。对于民间美术而言,无论是创新还是内部体系的优化,都必须在一定的规范内进行,一旦有人尝试打破固有的规则,就会遭到相关人士的谴责,甚至是引起极大的舆论压力。与之相反的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讲究的是个人的极限创造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追求各种打破常规的艺术形式。二者在观念、方法上的冲突,导致很多人都选择了现代艺术设计,主观上抛弃了民间美术。第三,国家对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均保持中立态度。这就导致民间美术失去了最大的支持,后续发展表现为乏力状态。

二、民间美术传承的可行性分析

艺术设计教育在长久的探讨和分析中,认为民间美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项目较多,其中有相当数量的项目,都隶属于民间美术的范畴。一旦民间美术失传,艺术设计教育的空洞就无法弥补,对国内的艺术事业发展将构成严重的威胁。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艺术设计教育中民间美术的传承,必须要在可行性上进行分析,才能明确相关执行措施。

1、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较大的平台

民间美术的传承,倘若要在客观上获得较大的提升,就必须借助艺术设计教育的平台作用。在国家看来,民间美术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瑰宝,但如果执行一系列的强硬措施,势必会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产生较强的负面影响,这并不是最好的结果。为了能够将民间美术更好的传承下去,分析其中的一种可行性为,将艺术设计教育作为基础平台,广泛开展民间美术传承。首先,艺术设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无论是在理论水平上,还是在专业基础上,均有良好的条件和能力,可作为民间美术传承的有效载体。其次,艺术设计教育的各个院校,均具有广泛的硬件设备,这正是民间美术所需要的。所以,艺术设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占有了绝大部分的艺术空间,但却在不知不觉中为民间美术传承提供了较大的平台,有利于民间美术在“绝望”之际获得新的进步。

2、艺术设计教育帮助民间美术获得延伸

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民间美术之所以在现阶段的学习者、拥戴者比较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民间美术守着固有的内容,未进行全面的延伸和创新,给不了社会需要的东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申请过程中,民间美术更像是“一个未被开启的大门”,同时还有很多的人守着,不希望民间美术获得延伸。艺术设计教育在长久的发展中,最大的功能就在于,帮助任何一种存在的、已知的艺术形式进行发展,民间美术也不例外。第一,艺术设计教育的研究方向,多数是当前比较流行的内容。倘若民间美术能够适当的与当下研究相互结合,相信可以获得较大的创新,学习者和拥戴者的数量将增加,为传承提供更多的帮助。第二,艺术设计教育的固有研究成果,完全可以与民间美术进行共享。由于国内的艺术领域发展,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将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相结合,是一条可行性较高的研究路径。第三,艺术设计教育,已经是公认的“大环境上的艺术类别”,民间美术是被包括在内的。前者有必要向后者进行延伸处理,并获得更大的价值。

三、艺术设计教育中民间美术的传承措施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民间美术的传承并不容易。从价值的角度来分析,民间美术所拥有的价值是无限的,但必须获得相关领域和社会的认可,否则依然不能进行有效的传承。艺术设计教育为民间美术提供了较大的平台,还可以促使民间美术更好的延伸,传承可行性是可以肯定的。研究民间美术传承的具体措施,需要结合当前的客观情况来完成,避免造成传承方向的错误和内容的缺失。

1、培养民间美术教育的师资队伍

民间美术的传承,必须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获得提升,否则很容易“各自为政”,造成民间美术的派别、门类过多,对将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传承目标,认为培养民间美术教育的队伍,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应将民间美术的一些高手,或者是公认的艺术大师邀请到院校当中,逐步建立纯正的民间美术师资队伍。例如,天津的泥人张,是我国民间美术的公认代表。泥人张的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就曾经被邀请到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进行教学。陕西的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库淑兰也曾被邀请过。这些艺术大师在社会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是民间美术教育队伍最需要的人。其次,师资队伍在建设过程中,还应该明确每一位教师的具体责任。民间美术的传承工作,不能再依靠传统的“收弟子”形式来完成,必须要考虑到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将每一位艺术大师的责任、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明确后,便于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增加民间美术的学习者、拥戴者。

2、开设民间美术课程

艺术设计教育中民间美术的传承,在获得师资力量的帮助下,应进一步的开展相匹配的课程内容。当前的艺术教育比较开放,但不可能无任何的规章、制度,开设民间美术课程,是为了让学生系统的学习民间美术的内容,丰富自身的艺术内涵。当学生拥有一定的基础之后,才可以进一步的拓展训练,逐步了解到民间美术的更多内容,完成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本文认为,民间美术要改变目前的状况而真正地“活”起来,学校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高等学校设计艺术专业的文化情境中,通过组织民间艺术家、专业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艺,可使民间美术的技艺与民间美术的精神得到传承与延续,实现民间美术的再创新。这样不仅为民间美术提供了新内容,同时也给民间美术提供了新形式。当主体对象发生根本性改变以后,重新融合后的民间美术必将产生新的艺术生命力。民间美术课程包括理论和技法两个方面。理论方面,可讲授我国各种类型的传统民间美术发展演变的历史、不同地域文化下的民间美术的风格特色,以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技法方面,可讲授一些民间美术的材料、工具、制作过程、生产工艺等,以培养学生对于民间美术的制作能力。

3、增加民间美术专题讲座、现场展演

民间美术经过历史的影响,自身的组成内容和各种文化内涵都比较丰富,想要将这些东西更好的传承下去,就应该将民间美术的内容充分展示出来,并以此来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增加民间美术专题讲座、现场展演,是一项高度可行的措施。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让学院内的人深入了解民间艺术,同时在展演过程中,吸引了相关机构、企业的注意,联合进行民间美术的传承,进一步扩大了工作的空间。例如,校企联合过程中,开展民间美术专题讲座、展演,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相关机构、企业进行工作,既能将民间美术更好的传承下去,同时还可以在价值的创造上有所提升。建议在今后的专题讲座、展演工作中,可以尝试采用高校的专职教师授课和邀请民间艺人进行专题讲座与现场展演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高校的区域优势,加强民间美术教育。所谓区域优势指的是可以以高校所在的周边地区较发达的民间美术类型作为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民间美术的发展是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特别是本土文化情境的,因而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将民间美术引入高等学校设计教育,要充分利用其地域性的特点。

四、总结

本文对艺术设计教育中民间美术的传承展开分析,当前的民间艺术获得了社会和业界的双重肯定,传承工作正在紧密开展,成果方面非常丰硕。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民间美术将获得更高的传承水平。

作者:陶涛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新词.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对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传承[J].大舞台,2013,09:221-222.

[2]辛琳琳.民间美术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J].大舞台,2010,10:190-191.

民间工艺美术的分类篇6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陶器上的,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锋利、匀称、光洁的工具用起来特别的方便顺手,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古代先民在实用的造物活动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的项链是装饰自己,吸引异性的最好工具,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追求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1.言传身教。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言传身教”是中国民众做人和育人的宗旨和手段,民间美术同其它民间文化一样一样也没有脱离这一传统。“言传身教”在民间所承担的技艺传播作用,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 

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交流技艺。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是对民间美术技艺规律的高度概括,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关于泥人造型要“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用笔要领“直线要直、曲线要曲”施彩讲究“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自得净。”民间皮影口诀:“若要娃娃恶,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多的多。在很多民艺传播者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他们或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以实际操作来教育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2.文字、图谱记载。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民间美术也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播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播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着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前者带有官方修饰的痕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明代《天工开物》等等。

       而艺谱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播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有的则是借鉴其它艺术形式而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来的。②童虽其来源不一,但都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积淀、完善和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传播。有利于民间艺人的交流。

       3.民艺品传播。

       民艺品传播和图谱传播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播。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播,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参与商品交换,又不局限于行业内部的传播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播方式更加广泛,其社会功能也随之增强了。

       三、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民间工艺美术的分类篇7

【关键词】非遗贵州中学美术教学

前言:民间美术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的最普遍的表现形态,体现了中华文化原本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华民族美术生存发展的最广发的社会基础,对中国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艺术有着无法估量的重要意义。贵州省属于少数民族大省,有着较丰富的民间美术的素材,贵州省民间美术的教材化发展对贵州省民间美术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1贵州省民间美术资源

贵州省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包含了染绘、刺绣、编织、雕刻、陶艺、金属工艺等多种门类,其中又分为多种风格样式,运用材料广泛,工艺技巧多种多样。从民族构成来看,贵州省各地州、县市的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民间美术形态较为丰富和典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术通过感官认知和潜移默化来实现其社会功能,它不仅仅是具备单纯审美功能的艺术样式,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参与来实现其社会价值,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一直对广大民众的生活发挥着沟通物资与精神的作用。

贵州蜡染:亦被称作“贵州蜡花”,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结一起被称中我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蜡染工艺品的魅力除了图案精美外,还在于蜡冷却后在织物上产生龟裂,色料渗入裂缝,得到变化多样的色纹,俗称“冰纹”。同一图案设计,做成蜡染后可得到不同的“冰纹”。传统的贵州蜡染纹样分为自然纹和几何形纹两大类。自然纹中多为动物植物纹,人物纹罕见,反映社会生活的纹样逐渐出现。几何形纹多为自然物的抽象化。由于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已很难确认哪种纹样是本民族的独有纹样,或哪种纹样是某种民间艺术品的独有纹样。有些纹样虽同一“母本”,不同的民族含义也不同。传统蜡染纹样繁多,内涵丰富,像铜鼓纹、蝴蝶纹、鸟纹、鱼纹、花草植物纹、螺旋纹、星辰山川纹和龙纹等。贵州苗族刺绣是指中国苗族妇女的刺绣品,也称苗绣。它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技艺,以针法精巧,古秀文雅、色彩丰富而闻名省内外,花纹布置严密,色彩对比强烈,图案花纹各种多样。贵州苗族刺绣有羊绣、结绣、辫绣、打糅、牵红绣、织花、抽纱等。花样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几何图案,以果绿、翠绿为主体,用鲜艳的红色调配,构图简练,美观大方;二是自然形态图案,色调以绿色为主,间配其他相称颜色;三是绘画形图案,以山水、花草、龙鱼等构图,形象生动。此外,还有多种多样的雕刻、陶艺等原始素材,都为中学美术课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加之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素材在中学美术课的素材进行开发使之课程化与教材化,既可以让学生学到地方美术作品,又可以让贵州民间美术得到保护和传承,对社会的发展和贵州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2贵州民间美术教育资源与中学美术课程的整合

将贵州民间美术教育资源与学校的美术课程整合,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真正做起来会对民间美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着重在培养学生保护贵州民间文化资源的意识和对地方美术文化的热情。整合教育资源,要找准整合的出发点和结合点,将贵州省美术教育资源与中学美术课程整合,首先要抓住中学美术课程的构成与特点,结合地方教育资源的特点,将二者综合起来,才能发挥贵州民间美术资源的教育价值。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整合前都具备自己的独立性,只有整合到中学美术课程中才能发挥它的教育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结合现行的中学美术教材的特点,将贵州民间美术资源进行教育功能改造才能发挥起作用。

3美术教育资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贵州省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由于要保留其原生态,再加上资源的分散性,这就决定了这些资源不能直接搬到课堂上运用。因此贵州省民间美术资源要经过教师的筛选、加工才能纳入到美术教学中,才能发挥民间美术资源的教学作用。

3.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当前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给美术教学的现代化提供了大量的信息,美术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阅相关的资料,在对资料进行整合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难度较大的工艺美术素材,教师可以通过拍摄视频让学生学习制作工艺等,再加以文字的方式演示文化资源的历史渊源,让学生理解更深刻,产生更高的学习热情。

3.2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校内的美术教学受到教学大纲的束缚,再加之学校教学条件有限,民间美术的教学功能不能较大程度的体现。学校可以定期的组织学生到地方博物馆、美术馆,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美术和艺术的魅力,再加上讲解员和教师对历史和艺术形式的解读,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学习贵州省民间美术所包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4、参观地方少数民族文物古迹

历史是发展的真实写照,通过参观可以了解地方建筑、雕刻、纺织等历史。这就要求教师要准备充足的资料,在参观之前做好准备,以便于在参观时可以进行详细的讲解,不言而喻,这同时也拓展了教师的知识面,这种上课方式是一种“双赢模式”。

5、田野实践活动

校外有较多风景优美的地方,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出教室,激发学生对美丽风景的兴趣,不仅可以使学生心情舒畅,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不要太注重技法技能的训练,多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6、参观民间工艺作坊

根据贵州民间美术教育资源,参观民间工艺作坊应该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如、蜡染、苗绣、银饰、陶艺等民间工艺,这些民间工艺很多都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让学生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民间艺术创作,这也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好机会。

民间工艺美术的分类篇8

一、何谓民间美术民何美术,就是产生于劳动者之中的,也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之余,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自己创作,并在他们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形式。它不是以作品的构成方式,技法材料作为分类的,而是人类创造的各种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形态。中国是个幅面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的差异,历史上文化中心的几经聚散和位置变迁,使得地域、民族之间出现了文明基准的不平行发展,民向美术因之呈现出多类型、多层次的现象。其中既有人类艺术初始的神秘境界,也有上升期雄浑博大的气魄和成熟期丰硕的神韵。是民族艺术中最具民族特色和本土精神的一部分。二、确定范围的尺度我们不可能用一个固定模式去衡定民间美术的范围,只能通过对构成一件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条件的分析,去获取对它本质的认识。卜民众自觉性的表现要求。比如姑娘为情人绣的花鞋垫、烟荷包,父亲生怕独生子不好养活,用石头雕个石狮子拴住娃娃,这些无一不是作者心甘情愿要做的事,并在创作中获得自我心灵上极大的满足。是人类本能的创造欲望在民间的体现和升华。有些作者会某一种技巧,一看到别人做,心里就“技痒”。陕西洛川的王兰畔“心里一高兴就想铰(剪纸)”说明劳动群众的创作活动贯注着他们艺术的真诚。2.民众自己的创作。民间美术的作者集中本地区民众千百人的聪明才智,凭借自己的心灵手巧,用一些顺手可得的普通材料,在自己具有的表现能力允许的条件下,赋与作品理想化的艺术形象。庄户人说“自己动手,好歹是有”。劳动者自己的创作,既充实了生活的乐趣,又不必花费偌大的财力,技法上也并没有统一规定的模式和一般人不可掌握的高难度技巧,适合于劳动群众普遍的审美表现能力。3.应用于民众生活之中。作品必须在生活中有着一定的实用性,才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可能。如贴在窗子上的“喜花”,既装点喜事的气氛,又是对夫妻合睦的祝愿。是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和谐统一的形式。三、与有关概念辨识1.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艺术在产生社会等级之后的分化中,各自沿着自身的规律发展变异。民间美术由于一直不脱离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因而始终保持了艺术初始时期的基本属性,但这绝不意味着民间美术和原始艺术等同。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都经历过民族文化上升时期的繁荣,在民间美术较为引人注目的地区,一般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以西北地区为例,由于汉唐建都长安,从这一地区出土的大量古代艺术品中,就不难看出现存的民间美术,更多的是对于汉唐文化的继承。2.民间美术与工匠艺人作品。随着以技术作为职能分工的社会现象发生,也出现了以手艺为业的工匠和艺人。为迎合服务对象的喜好,其作品的审美趣味基本遵循着“七分主人三分匠”的规矩,所以,工匠、艺人作品的性质,首先要看所服务的对象,其次看是否仍保持劳动者艺术的审美品格,并能在民间应用和流传,比如天津杨柳青的“齐健隆”、“戴莲增”等大画店,请文人画家绘稿,专门开辟设有十几道工序的“细货”作坊,其艺术格调和当时的文人绘画并无二致。艺人们在作坊只是重复性的劳动,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审美理想不可能得到发挥,这类作品就很难归于民间美术的范畴。无论如何,工匠艺人的艺术活动,是人类个体的本能表现行为由其普遍性向着职业性演化的初步形式。随着功利思想的不断薰化,最终很容易脱离民间美术的轨道,成为撷取民众集体智慧结晶的营利的商业性美术。3.民间美术与群众业余美术创作。在古老文明向着现代文明过渡的今天,业余美术创作活动,已逐渐成为活跃劳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方式。其中有的作品,既较完美的表现了作者自己的创作意图,又与生活实际发生了联系,就有可能成为民间美术的新形式。但大多数群众业余美术创作活动,基本是文化部门利用本地区民间美术的传统基础,以“登上大雅之堂”为目的而进行的。就近几年兴起的“农民画”来说,许多直接运用民间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现实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但这种创作方式并不强调作品结合劳动群众生活的实际需要,因而在民众之中仍没有形成一种自发的可能,作者中很少有人肯在自己家里贴一张“农民画”便可证明。至于一些受过学院式基本功改造,以模仿专业美术为目标的群众业余美术作品,更与民间美术有着质的差别。4.民间美术与通俗普及性美术。通俗普及性美术是文明高层次向低层渗透的一种形式。为了能够被普遍接受,常常运用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以达到在民众中传播的目的。如过去解放区鼓励农民学文化的美术作品,现在宣传计划生育的《一孩最好》等,便是以传统民间木版年画的形式创作的作品,其中有的作品恰如其分的把握了劳动大众理想追求的脉搏,就会引起群众的共鸣,并由此产生响应性的民间美术新作来。有的甚至是原作品的变体。但不是民间美术。逐渐扬弃着本原的内涵,使其功能标准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贴在洞房的剪纸喜花,在民间仍作为新婚装饰居室,烘托喜庆气氛的必需品,但几乎已无人知道原本是祈求生儿育女的护符。作品的题材内容也常常随着劳动者理想追求的变化更新。有些传统形式经过改造,又被普遍的运用于民众的生活之中,如陕北的农民近些年来春节装饰窑洞窗户,有的人家没有会剪花的,便在窗格上间或贴上各色的纸片,白天太阳一出,室内顿时活跃起来;晚上灯一亮,满院子也是五彩缤纷,惹人注目,既省工夫,又更新鲜好看,便在许多村庄流行开来。另外,生活方式的更新,工具材料的应便,也还会在民众之中出现一些全新的品种样式。#p#分页标题#e#传统民间美术中将被现代文明派生的新的审美形式所替代的部分,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宝贵遗产,它将载入人类文化的史册,辉映着民族艺术的今天和未来。有志于继承民间艺术优秀传统的艺术家,在古老的民间美术正面临巨大变异而最后一代传承人尚存之际,应积极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学习,使之闪现出它不朽的异彩。

民间工艺美术的分类篇9

一、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研究背景

在我国的工艺美术和文化艺术领域之中,蒙古族的传统工艺以其幽远的发展历史,精湛的工艺水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此外,蒙古族独特的草原民族特性,热情好客,吸引了内地的大量文化的爱好者的移民,对于蒙古族的手工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还有一些传统的蒙古族工艺美术品的原材料产自内,历年来,众多的中国外学者进行了蒙古族的传统工艺美术的相关研究,相继编著了较多的有关蒙古族的传统工艺美术研究方面的书籍和论文,这些研究以及文献资料为蒙古族的传统工艺美术研究保留了大量的原生态信息,为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的特色

大量的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创作目的是为了美化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以及居住环境,根据这一目的可以把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分为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两大类,第一类生活用品类主要包括蒙古族的民族服饰和民族饰品以及各种摆设和生活用具,第二类生产用品主要包括草原民族从事生产活动如放牧以及运输工程中的各类用具,这两类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从这些种类可以看出,蒙古族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的种类众多,而且其工艺多出自于蒙古族的民间生产,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工艺水平高。另一方面,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的设计者往往也是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的使用者,这些工艺美术品经过历史的沉淀带有悠远的历史气息,包含了蒙古族的民族智慧以及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三、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分类内涵

蒙古族的生活方式的开放性,造就了蒙古族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另一方面,明清时期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的特殊发展背景等等,使得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从原材料到工匠、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工艺都具有较复杂的综合特性,这些对于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依据模糊化,文章现对于主要的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进行探究。

四、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研究

文章主要从传统蒙古族服饰以及服饰刺绣艺术、蒙古族传统的彩绘工艺以及蒙古族传统用具工艺美术研究等方面进行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研究。

(一)传统蒙古族服饰手工艺美术研究

蒙古族传统的服饰手工艺是其传统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其工艺独具匠心,在指法以及持针的手法上都大有讲究,服饰的手针工艺是蒙古族传统服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浓厚的生活实用性以及美术价值。蒙古民族服饰除了御寒和护身等实用之外,每一处都体现了蒙古民族对于审美的追求,长期的历史发展沉淀所形成的传统服饰的颜色体系对于蒙古民族的民族崇尚有着直接的体现,例如蓝色象征着蒙古族人民崇尚的长生天以及蒙古族的先辈,绿色则是蒙古族赖以生存的草原之色,红色象征着或,代表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

1.镶边工艺蒙古族自其先辈开始就讲究服饰的镶边艺术,作为蒙古族的传统手工艺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以及完善之中,为蒙古族的民族服饰锦上添花,其根据蒙古族人民的年龄以及服饰的不同位置镶边的款式风格以及色彩上往往不同,通过色彩的运用以及样式的改变来体现不同阶段

2.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美术研究蒙古族的服饰刺绣艺术具有久远的历史,并且随着蒙古族文化的发展进行着不断地创新,追溯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蒙古族的先辈们就已经掌握了剪裁和缝制工艺,大约到了元代,蒙古族传统的服饰手工艺技艺趋于成熟,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袍服和坎肩以及套裤等数十种蒙古族人民的服饰以及配饰。刺绣手法风格各异,体现了蒙古族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的特色,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的造型、色彩以及工艺和图案都具有极高的美术价值和社会内涵。

(1)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色彩的美术研究蒙古族崇尚的色彩主要包括蓝色、白色、红色、金银色以及绿色等,这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色彩上蒙古族人民倾向于使用给人以轻松愉悦感觉得色彩,使用服饰的颜色为单调的草原环境增添丰富的色彩,另一方面,蒙古族的服饰往往色彩对比强烈,采用大胆的色彩对比,来增强服饰色彩的丰富程度,长此以往,蒙古族人民掌握了这种色彩对比的方法,配合具有民族特色的配饰将蒙古族的审美情趣以及情感世界鲜明的体现出来。

(2)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图案的美术研究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图案对于蒙古族大而正的平面剪裁服饰进行填补,将传统蒙古族服饰中的大面积面料进行分割,使得服饰的内容更加调和,增添了流畅的节奏美感,将蒙古族的服饰结构的精美以及工艺的细致体现的淋漓尽致。图案是以反映蒙古族生活以及美化生活为目的,带有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寄托着蒙古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图案具有极强的美术变现力,多以动物、花卉以及吉祥的文字等传统纹样为主,由于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独特性,刺绣图案的美术美感是其他图案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其色泽、空间以及质感造就的浮雕效果,将刺绣艺术的美术效果完美的体现出来。

(二)蒙古族传统的彩绘工艺的美术研究

文章此处主要针对与蒙古族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具彩绘工艺为主进行研究,蒙古族的居住以蒙古包为主,一般家具规模不大,大型家具的彩绘主要于家具的正面以免被其他家具遮挡,小型家具一般要进行5个面的彩绘,根据家具的功能性,其彩绘的内容往往不同,蒙古贵族崇尚与龙、凤、狮、以及虎,部分贵族的家具彩绘中含有文房四宝以及吉祥如意寓意的装饰图案。由于蒙古族崇尚的色彩主要包括蓝色、白色、红色、金银色以及绿色等,蒙古族家具的传统彩绘工艺多使用红色、蓝色、白色、金银色以及绿色等,其中红色占据绝大部分,在传统的彩绘工艺中多运用色彩的强烈对比,颜色绚丽,但由于工匠的精巧布局其依旧具有很高的协调性。蒙古族的传统家居彩绘工艺,配合其草原环境的蓝天与白云,青草和九曲连环的河流溪水,将蒙古族的生活空间点缀的艺术气息十足,蒙古族传统的家居彩绘中因要求不同,运用或精美或粗犷的线条以及层次丰富的色彩对比提高了蒙古族传统家具的美术价值。

(三)蒙古族传统用具工艺美术研究

蒙古族由于其独特的草原生活方式,需要配合生产活动进行频繁的迁徙,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上附着的传统的工艺的美术价值同样对于蒙古族传统工艺的美术研究存在有重要的意义。

1.鞍马用具工艺蒙古族被称作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与马有着不解之缘,蒙古族传统的鞍马用具在国际上的鞍马用具领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不是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可以取代的,蒙古族传统的鞍马用具传承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数千年的鞍马制作工艺和传统文化,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工艺美术类别,蒙古族传统的鞍马用具是蒙古族男子身份地位的象征,蒙古族传统的鞍马用具种类很多,而且造型丰富多样,装饰品的工艺及其丰富,鞍马用具包括马鞍以及配套的辅助部件,其图案多寓意吉祥如意等蒙古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2.毡庐用具工艺蒙古民族居住于蒙古包中,因为蒙古包的材料主要是毡毯并且蒙古包的顶棚形状为穹庐形,所以一般将蒙古包又成为毡庐,这是蒙古民族所特有的居住环境,主要是为了配合草原生活的频繁迁徙以及四季的气候变化,毡庐便于拆卸以及安装,蒙古包颜色以及本身的形状都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中的传统文化体现,色彩丰富,为草原民族的生活层次丰富的提供点缀。

3.饮食用具工艺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蒙古民族的传统用具工艺的美术研究自然离不开对于蒙古族的饮食用具的研究,蒙古族的饮食用具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粗犷豪放特性,虽然工艺不比农耕民族的工艺技术繁荣,但是极具民族特色,蒙古族人民由于需要进行频繁的迁徙,其传统的饮食用具要求使用不易破损的材质,一般为木材和皮革以及金属等,例如具有蒙古族特色的皮革制成的酒壶以及皮囊,使用动物的骨角做成的牛角杯和牛股筷子等,其造型、材质和装饰都是游牧民族的传统习俗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载体。

4.游乐器具工艺每个民族的游乐器具都带有浓郁的民族气息,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大型的节日庆典以及日常的婚丧嫁娶,蒙古族会举行丰富多样的游乐活动,这构成了蒙古族的日常生活的亮丽风景线,笔者此处以蒙古传统的男性竞技项目———男儿三艺为例,这些竞技项目特有的服饰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例如摔跤项目的服装多风格粗犷,套裤上选择的图案多为寓意吉祥如意的图案以及狮头、虎头等,赛马相聚佩戴的云冠将蒙古男儿的英姿烘托得酣畅淋漓,蒙古族传统的游乐用具在制作上工艺十分讲究,配合举办的项目的需求来选择色彩的搭配,同样具有重要的美术研究的价值

五、结语

民间工艺美术的分类篇10

一、西海固民间工艺美术简介

民间工艺美术是一个地区的文化脉搏,是文化和艺术的共同体,是一其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海固人文历史悠久,地理位置自古以来是边陲之要冲,塞上之咽喉,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这里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遗留下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甚为丰富。春秋战国时期以动物纹样饰为主的北方系青铜文化和精美的北朝漆棺画、壁画、石雕等艺术为典型代表。西海固人民质朴的生活态度培育出质朴的西海固民间工艺美术,在农家小院的窗花上、门帘上、手帕上、肚兜上随处可见它的踪影。这平平常常的流露是西海固人民内心世界的诉说,是根植于当地文化土壤之上的民间工艺美术之花。对工艺美术进行研究对于它的保护、传承及整个地区文化的提升意义重大。

二、审美风格表现

1.鲜明的地方特色

民间工艺美术具有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实用性与审美性同时存的原因与它直接产生于民间土壤有很大的关系,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着人们内在的情感。西海固工艺美术诞生于西海固这个特殊的环境,因此工艺品中渗透着鲜明的地方特色。西海固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聚集了诸多的回族群众,且属于六盘山区,因此,伊斯兰文化、六盘山历史文化和黄河文化是其创作诞生的主要土壤,成为它创作题材的主要来源,很自然,对这些文化的表达,也形成了西海固民间工艺美术的一大特色。隆德县的剪纸艺术以造型生动、剪工精湛而负有盛名。隆德县剪纸艺人张伟艺术作品博采众长,创作出了“访问”“敬老爱幼”“回族赶集”“太阳灶”“幸福家庭”“过六盘”、十二生肖、神话故事、红军长征、戏剧人物、传统风俗、农耕等高质量具有时代气息的大型优秀作品。西海固民间回族雕刻艺术形成了以回族为主体又融合了其他民族传统的独特风格,雕工精湛、构图严谨、造型生动,因此闻名西北地区。回族雕刻也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它多见于伊斯兰教的拱北、清真寺,以及某些官宦宅邸之中。雕刻艺人多为回族匠人,伊斯兰教禁止人物崇拜,回族雕刻艺人力求以花草树木创造出清净无欲的意境,表达了西海固地区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情趣的形成,深受伊斯兰文化和当地风俗文化的影响,根植于回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并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

2.浓郁的乡土情怀

“乡土情怀”是一种萦绕在人们心中亘古不变的情怀,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也反映在各种文学艺术中。无论在何时,乡土情怀都满怀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依恋,这种情怀已经成为了现代人挥之不去的一种情结。因为现代社会的极速发展,难免造成人内心的焦虑,因此,对故乡的追忆也成了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宁夏西海固地区的民间工艺,没有在现代商业潮流的冲击下,改变其作为民间工艺品固有的本质地点,亦是满溢浓浓的乡土情怀。在农闲时期,西海固农村妇女常聚在炕头或在村口,三三两两扯着家常,手里却都忙活着各自的绣品,巧手绣出了精美的香包、鞋垫、烟荷包、布青蛙、肚兜、耳帽、挂瓶、壶帽、门帘、枕套、电视机套、洗衣机套等。这些绣品的针脚整齐而严谨,色泽鲜明、造型生动,在选材和花色图案的搭配上都显现出古拙朴素的艺术特点。另外,寓意深刻的刺绣作品表现了西海固地区劳动人民淳朴的审美意识和精神向往,是一种对生命意义和生活质量美好追求。如西海固刺绣典型代表人物周子叶,从民间传统故事中汲取创作源泉,推陈出新,把传说中耳熟能详的《九色鹿》《精卫填海》《孟姜女哭长城》等民间故事情节融入到刺绣当中,譬如鞋垫、枕套,大都绣在褙子做的贴面上,图案设计得十分紧凑,针脚多是来回走线,形成双面,细密的针脚为的是使绣品结实耐用。如果在软布上制作绣品,一般多用掇法,针脚也是十分结实细密,即使贴面的布料都破了,绣花依然完整鲜艳。总之,西海固民间工艺美术无论是题材、语言还是实用性方面都注重融合传统文化和民间资源,体现出了乡土世界中农民质朴的乡土情怀。

3.异彩纷呈的工艺品类

西海固地区,文化根基深厚,源远流长。古人类遗址、人文名胜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而且此地的民间工艺品也是异彩纷呈、品类繁多。如皮影、口弦、回族雕刻、泥塑、剪纸、刺绣、民间绘画、花灯、民间编织(草编、竹编、柳编)等,种类颇丰。对于所占地域面积甚小的西海固地区来说,拥有如此之多的民间工艺品,实属民间文化极为繁盛。近年来,民间工艺品在带动群众文化的繁荣方面也是日渐收效,如隆德县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有全国四大画乡的美誉,当地有关部门对全县13个乡镇、126个村的民间艺术进行普查时发现,以前被忽视的社火、泥塑、砖雕、木雕、篆刻、刺绣、皮影、祭祀等民俗重新被挖掘探究,发现他们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同地区也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艺术特色:如温堡乡,因有雕塑家杨栖鹤及其家族多位雕塑艺人,被称为泥塑之乡;沙塘镇,因有农民画家靳守恭的带动,成为农民画之乡、花灯之乡;凤岭乡,因有以魏世祥为代表的砖雕艺人,被称为砖雕之乡。总之,宁夏西海固类型丰富的民间工艺品,以独特的风姿彰显着文化的魅力,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三、保护与传承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