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设计心理学的主要特征十篇设计心理学的主要特征十篇

设计心理学的主要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3:48

设计心理学的主要特征篇1

[关键词]视觉艺术设计;民族特征

[中图分类号]J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0-0083-03

一、视觉艺术设计中民族特征的由来

民族是人类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一般说来,视觉艺术设计中的民族特征就是指这四个基本特征在视觉图形上的表现。

艺术家在塑造个性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创作环境以及所依据的创作理念,都深受其成长的生活环境及文化氛围的影响,因此同一地域的艺术家们因生长环境中文化的大同小异,其创作也免不了带有一定的共性,这种共性最终会扩大并形成为全民族的文化精神。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民族文化精神,于是也就有了民族特征这一概念。

每个民族,由于不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必然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习惯、道德、思维、价值和审美观念,因而形成民族独有的特征。视觉艺术设计中的民族特征主要表现在设计文化的观念层面上,它能直接反映整个民族的心理共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环境形成不同的文化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视觉艺术风格。

当然,视觉艺术中的民族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设计是民族的,也是时代的。在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该民族的设计会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这是因为设计首先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民族各个时期的设计文化的叠合及承接,是以不同时代现实的物质社会为基础,是传统设计文化的积淀和不断扬弃的对立统一,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对立统一。

二、视觉艺术设计中民族特征的体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造就不同的民族特征。譬如,日本视觉艺术设计中的民族特征主要体现在美学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的“日本化”设计风格,它具有静、虚、空灵等传统的东方韵味特征。德国视觉艺术设计受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设计风格的影响,它的民族特征主要体现为设计趋向理性,重点在简洁、直接,注重可读性,与德国严谨务实的民族特征相吻合。意大利的设计风格受其民族特征影响,其设计形式注重人的个性、情感和心理的表现,美观灵活,充满意式幽默,这是在“文艺复兴”的文化底蕴下形成的民族特征。中国视觉艺术中的民族特征是含蓄、传神表意、以意代形等,这是儒学文化等传统意识形态造就的。

日本的视觉艺术风格继承了日本文化中肃静、悠远、清雅与柔和的民族特征。“雪”“花”“月”和“物哀”等是日本自然美学观念的精髓,也最常见的设计题材,通过对这些具备强烈民族特征的图像的设计,表达人们对自然之中稍纵即逝的、纯洁的、伤感的事物的喜爱。在色彩方面,日本的视觉设计运用“白”“青”等素简、清淡之色较多,他们喜欢自然事物及植物的原色和水的清纯无色,这是因为日本民族把自然事物的色彩也赋予了美学和文化学的意义。在视觉艺术设计中,这种独特的民族特征就表现为一种图像简单、不完整、破损和以物寓意的设计风格。

德国的视觉艺术设计具有非常悠久的传统,德国是现代设计运动的发起国之一,它的视觉艺术风格趋向理性风格,严谨、精致、务实是德国视觉艺术设计中“非凡”的民族特征。在德国视觉艺术设计中,设计师的思维极其广阔,不拘一格,比如一些设计师常常会利用很平常的书本、灯泡与铅笔等素材,将其组合、分割、拼贴,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思维手段表现强烈的意念追求,进而演绎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深刻寓意的新视觉形象。

意大利视觉艺术设计师非常善于从“文艺复兴”的丰厚文化底蕴中吸取营养并使之与自己的设计完美结合,20世纪50年代的后“实用加美观”原则让他们的设计有个性、自我的风格。除实用之外,设计师的思想、追求、和幻想会被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使他们的设计别具一格,更加出众。总的来说,意大利视觉艺术设计中民族特征的核心是人的力量;抛弃低劣的人性,恢复、高扬明晰的审美的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是意大利设计追求的美好境界。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拥有一套自成体系的世界观与思维方式。中国文字、工艺品和许多人造物,都有自己的独特形式,这些独特形式,即民族特征,是我们祖先在几千年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可以说这些都是中国的“形式专利”。它所蕴涵的文化精神与现代的视觉语言相结合,能够创造出一种既有民族文化特征,又有当代视觉效果和审美意味的新风格。例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借用了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使用了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结构形式,反映出厚重的文化底蕴,而凤与凰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又体现出现代视觉语言的特色。中国2008北京申奥标志,其形象以传统的吉祥造型“盘长”为基本构架,这种造型源于佛教“八吉祥”之一的“盘长”造型,在民间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心心相连,事事如意”之意。可贵的是,设计者还加入了时代的设计形式,对“盘长”的造型做了出人意料的夸张设计――运用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断意连”的写意手段,使其“静”态之形变为动态之像。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国结”“运动员”和“五角星”三种意蕴的结合,其形象可以说是生动自然、寓意深刻。整个标志既洋溢着吉祥之气,又有运动意味,体现了民族特色。

三、视觉艺术设计中民族特征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视觉艺术设计日益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之一。这种发展的趋势必然导致各个国家设计的民族特征逐步减弱,甚至可能被国际特征取而代之。虽然国际性的设计可以带来传达上的方便,但是,如果缺乏民族性的设计,缺乏生动性和多元性,那么视觉传达设计可能会走向刻板、高功能化、理性化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意识,就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因为民族的才是国际的。在全世界视觉艺术设计日益趋向相似的时候,有一些设计师开始关切设计的个性,关注设计中的民族特征。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优秀文明史,这个文化资源宝库为我国视觉艺术设计提供了最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在现代文化趋同的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以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学会深刻地理解和继承民族文化,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场上进行设计,同时在与国际设计广泛的对话与交流中积极地吸收其精华,不断地发展壮大自身的民族特征,打造中国式的视觉形象,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艺术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莫里斯・德・索斯马兹英国设计基础系列:视觉形态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设计心理学的主要特征篇2

一、依据文体特征,确定课堂核心问题

在教学设计时要“先确定教学内容,再选择教学方法”,而教学内容的确定又要体现文体特征,所以根据具体的文体特征来设计核心问题才是比较合理的,如果教师抛开文体设计核心问题就会陷入误区。有教师在教寓言类的文章《愚公移山》时,遇到“愚公为什么不搬家,移山多累啊,愚公怎么能保证子子孙孙都去移山呢”类似的问题。这就是抛离寓言文体特征产生的不必要探讨的问题。

如《我与地坛》这一课,就要根据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征来设计主问题。全文分“我”与地坛和“我”与母亲两个部分。根据散文“神聚”的特征,我们必须设计出几个核心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具体问题设计如下:1全文分了两部分,是哪句话把“我”、地坛、母亲联系起来的?2题目叫《我与地坛》,为什么要写“我”与母亲?3从全文来看,“我”、地坛、母亲是怎样的关系?4这样的构建在写作和抒情上有何意义?通过这样的几个核心问题基本上可以把整个文章的思路理清,从而把握抒情散文的主要情感,为具体深入地品读文本做好铺垫。在解读文本时,不同的文体是需要不同的方法来引领的。根据文体特征来设计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对文本的尊重,也很容易进入与文本“对话”的状态,学生也会离文学越来越近。

二、紧扣文本内容,去伪存真设计真问题

当下教学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师盲目追求教学手段的新花样,却忽视了文本本身,走向了教学的异化。教师研读文本设计教学问题时必须做到紧扣文本,不能设计那些只围绕文本外部的伪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包括思维容量大、精、准等特点。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读文本,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构建适合学生知识水平与智力水平的解读模式。

如《听听那冷雨》这一课,本文写作主体是雨,那么问题设计就应该围绕写作主体雨来展开。具体问题设计如下:1请利用“雨”这一线索理清文章结构层次。2作者从“走入霏霏”到“想入非非”都想到了哪些?又寄托了作者哪样的情感?3这些情感都是源于什么?4“雨”这一意象寄托了哪些内涵?通过这样的几个紧扣文本内容的问题,学生对这篇散文的层次结构及情感等主要探究的内容有了大致的掌握。文本解读一般分为内部解读与外部解读,而大多数情况是内部与外部结合解读,并倾向于内部解读。笔者个人也觉得文本解读的关键还是内部解读,也就是关注文本本身的一些细节或是矛盾等。只有紧扣文本内容设计真问题才能深入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最终达到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情感上的共鸣。

三、把握班级学情,设计主干枝叶共生问题

文本解读的方法和角度有很多,但是不是所有方法和角度都适合课堂教学。最好的问题设计必须符合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学情。选择好了问题设计的基本点,就要围绕文体特征、文本内容等设计出几个核心问题,而不是“流水式”的所有问题。因为核心问题能共生枝叶问题,就像黄厚江老师所说的“树式共生”,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思想的生长之门。而“流水式”的问题设计其实就是教师解读文本的思维流程,局限了学生的思维生长,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如《陈情表》一文,其实只需要设计如下几个问题就可以了:1是谁陈情?2为何陈情?3怎样陈情?4是至情至孝,还是推辞的借口?通过这几个问题不仅能理清文章结构层次,还能把握文章情感,关键是在于这几个核心问题能生发出许多枝叶问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入解读文本,做到教师、学生、文本、课堂之间的和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主干枝叶共生的问题设计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基本条件,我们的教学绝不能设计那种从表层向表层滑行的肤浅问题。

设计心理学的主要特征篇3

【关键词】突发事件;逃生应急导识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95-01

一、引言

逃生应急导识是指对突发事件前后的人群进行事前警示与事后指引的导向标识。针对各类危险因素,逃生应急导识能够很好地起到事前预防和事后引导作用。其中,突发事件中,事发后的安全、准确、快速疏散和引导至关重要。如果对应急导识和逃生路线进行科学设置与设计,将会大大降低事发后果的严重程度。因为此类事故发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可能是因为人为、机器、环境、管理等因素中的一种或几种。因此,围绕突发事件下人们的恐慌心理和急切逃生行为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逃生应急导识系统设计与设置对于保证校园人群的生命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美国校园逃生应急导识系统设计分析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在1984年建立了校园形象系统,设计元素有效地模糊了城市与大学的分界线,此形象系统作为媒介将大学与城市互融为一体。而逃生应急导识作为校园安全与形象导识的一部分内容,既是特殊的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与服务意识;其次,明确逃生应急导识的人群特征与位置特征。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与服务意识

导识系统可以提高环境空间的识别性能,帮助人们在复杂的空间领域内更便捷地找到目的地。逃生应急导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通过构成逃生应急导识的各种要素与实用意义来体现自身的使用价值和舒缓人群恐慌心理问题。以人为本主要强调“为人而设计”,逃生应急导识是在突发事件中给人群的“一盏指示灯”,更要把“人”作为首要服务对象。

逃生应急导识对人群服务主要体现在物理层次的服务和心理层次的服务上。物理层次服务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中也表现在人群与逃生应急导识的互动关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设计的理性化和功能性为前提条件。逃生应急导识既要考虑人群在突发事件中易于识别的情况,也要考虑其自身的使用特点。如遭遇暴风雨后,电源的损坏会致使校园大面积停电,但应急照明设备与紧急出口导识必须正常运行,才能有序地疏散在黑暗中茫然的人群。

心理层次服务主要是服务人群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心理活动。逃生应急导识与其他校园导识的服务对象都是校园人群。两者的区别在于性质上的区分,虽然都有引导指示作用,但两者所处的发生环境完全不一样,人群面对两者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也大相径庭。人群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有时甚至来不及思考,但脑海中呈现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自己熟悉的方法、导识和经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逃生应急导识在突发事件时也是人群的“心理导引”。

(二)逃生应急导识的人群特征与位置特征

1.校园人群遭遇突发事件的行为特征与情感心理特征。本文主要针对使用逃生应急导识的校园人群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主要是校园人群对校园环境熟悉程度分析与人群对逃生应急导识的反应程度分析。人群对校园环境的熟悉程度与逃生应急导识认知相互关联,首次来到校园的人群对导识的依赖程度肯定就比在校园生活过人群要高,也就是说人群对校园环境越熟悉,在该环境中进行事务就越容易。逃生应急导识的适用对象应该是校园内的所有人群,包括初来者与常驻者。如果人群能在逃生应急导识的指引和帮助下脱险,那么此导识就发挥了最大作用。人群在接受逃生应急导识信息的过程中,虽然情况紧急,但也会伴随着复杂的心理特征与情感,此情感就会表现在导识信息的完整性与识别性上。

2.逃生应急导识的位置特征。逃生应急导识的位置设置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考虑与设计。因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有不可预测性,逃生应急导识也不如交通导识那样,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习惯去执行,因为少有人经历类似突发事件,也少有人产生精神与心理上的极度恐慌,所以在设计设置过程中,只能通过想象或模拟灾难来进行临时的心理变化与精神特征分析,现在大多应用的方式方法是虚拟现实。

参考文献:

[1]CRaiGBeRGeR.wayfinding-designingandimplementinggraphicnavigationalsystems[m].publishedanddistributedbyrotvisionSa,2005.146.

[2]DYmonU.J.ananalysisofemergencymapsymbology[J].int.J.emergencymanagement,2003,1(3):277.

[3]UniversityofCalgary.Universitylaunchesemergencytextmessaging[eB/oL].news&events,2007.

作者简介:

设计心理学的主要特征篇4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人性化设计的含义,分析了人性化设计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文中主要从满足人的需求、人机工程学的运用、产品设计在美学基础上的人性化设计等方面分析了现代产品的人性化设计的特征及其重要意义。

   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中心和尺度的,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物质和精神需要。营造舒适、高雅的居住空间,使人们享受空间的使用趣味和快感。人性得以充分的释放与满足。人的心理更加健康、情感更加丰富、人性更加完善,达到人物和谐。从而真正实现科技以人为本的目的。

   现代设计其实已经渗入到社会的每一个环节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今,倡导“人性化”,已经被作为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精神享受,都提出了“人性化”的设计要求。在设计行业随着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人性化”的设计观念早已经深入到设计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建筑、纺织、服装还是机械,都在追求着对于“人性化”的表现,现代产品设计纵然也不例外,设计的人性化已经成为设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成为评价设计优劣的最佳标准。

   一、人性化设计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的

   人性化设计要求设计要尊重人的价值,要首先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的。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基本物质生活满足以后,高一级的精神需求就成为主要需求,而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需求都是以将二者相统一的产品形式来体现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大致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进一步讲,产品的人性化设计主要从两层面满足人的需要,一是生理和心理层面需要的满足,人性化的设计观要求在“以人为本”的思路指导下,将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使产品更适合人的使用上。现代人机工程学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研究已经较为完善,设计师主要借助人机工程学来使产品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使用习惯,提高产品在使用中的便利性和宜人性。

   第二个层面是审美和文化层面的需求。人性化的设计观要求产品设计要从人对美的评价标准出发,通过对造型、材质、色彩等方面的合理组合,给产品的使用者带来审美的愉悦。产品的文化价值的需求涉及到社会价值观念、民族习俗、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之前要通过细致的调查分析,了解目标消费者在上述范畴内的喜恶倾向,并依靠自身敏锐的感知力对产品功能和形式加以预测。

   二、人机工程学运用与人性化设计

   现代工业产品很多都标榜自己的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并以此为卖点。究竟什么样的产品需要人机工程呢?在设计上又如何表现,才能成为符合人机工程学的产品呢?仅从工业设计这一范畴来看,大至宇航系统、城市规划、建筑设施、自动化工厂、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小至家具、服装、文具以及盆、杯、碗筷之类各种生产与生活所创造的“物”,在设计和制造时都必须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若将产品类别区分为专业用品和一般用品的话,专业用品在人机工程上则会有更多的考虑,它比较偏重于生理学的层面;而一般性产品则必须兼顾心理层面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符合美学及潮流的设计,也就是应以产品人性化的需求为主。

   人机工程学的显着特点是,在认真研究人、机、环境三个要素本身特性的基础上,不单纯着眼于个别要素的优良与否,而是将使用“物”的人和所设计的“物”以及人与“物”所共处的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人机工程学中将这个系统称为“人——机——环境”系统。这个系统中,人、机、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着系统总体的性能。本学科的人机系统设计理论,就是科学地利用三个要素间的有机联系来寻求系统的最佳参数。

   以美菱冰箱针对农村市场的人性化设计为例,在产品设计上,美菱除了沿用防潮、防锈材料等特殊设计外,还将节能、宽电压启动、-10℃环温下启动等个性化功能加入到了此次特意设计的产品当中,让农村消费者感觉到“实用”。比如,针对农村老鼠较多的问题,专门增设了防鼠装置;针对农村较富裕的消费者,专门设计三门冰箱;针对农村灰尘较大的特点,在冰箱门体上方增设了翻盖;针对节省电费的需求,推出了日耗电量仅0.29度的超节能冰箱,这款产品三天耗电不到一度,是中标冰箱品牌中最省电的一款冰箱!

   除了一般的大众消费品之外,专为特殊族群所设计的产品在人机工程学上也有更多的考虑。如,残疾人用的瓷器套具,此套设计是专为残疾人做的餐具,又不让人直接看出它们是专为残疾人做的。故而,设计师在充分考虑了人机工程学的基础上,特别处理手把的凹凸,使患者拿在手里有一种心态上的平衡感,既能看到,又能摸到,但又不那么显眼。

   三、产品设计在美学基础上的人性化设计

   工业产品的审美功能要求产品的形象有优美的形态,给人以美的享受。设计者根据形式法则、时代特征、民族风格,通过点、线、面、空间、色彩、肌理等一系列的要素,构成形象,产生审美价值。人们的审美观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总是在不断的变化的,所以工业产品造型设计需不断总结经验,灵活地将美学法则运用与人性化设计,创造出有特色的产品形象。产品任何一种特征内容或含义都必须通过产品本身来体现,而要体现产品的人性化,就得从产品的要素上着手,分析产品的各种形式要素。通过设计的形式要素——造型、色彩、装饰等的变化来实现产品的人性化设计。

   1.产品造型的人性化设计

   造型是营造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通过产品的尺度、形状、比例及层次关系对心理体验的影响,让用户产生拥有感、成就感、亲切感,同时还应营造必要的环境氛围使人产生夸张、含蓄、趣味、愉悦、轻松、神秘等不同的心理情绪。

   通过产品造型形态体现一定的指示性特征,暗示人们该产品的使用方式、操作方式。通过造型形态相似性如裁纸刀的进退刀按钮设计为大拇指的负形并设计有凸筋,不仅便于刀片的进退操作暗示它的使用方式,许多水果刀或切菜刀也设计为负形以指示手握的位置。通过造型的因果联系如旋钮的造型采用周边侧面凹凸纹槽的多少、粗细这种视觉形态,以传达出旋钮是精细的微调还是大旋量的粗调;容器利用开口的大小来暗示所盛放东西的贵重与否、用量多少和保存时间长度等。

   通过产品形态特征还能表现出产品的象征性,主要体现在产品本身的档次、性质和趣味性等方面。通过形态语言体现出产品的技术特征、产品功能和内在品质,包括零件之间的过渡、表面肌理、色彩搭配等方面的关系处理,体现产品的优异品质、精湛工艺。通过形态语言把握好产品的档次象征,体现某一产品的等级和与众不同,往往通过产品标志、常用的局部典型造型或色彩手法、材料甚至价格等来体现,如标志“Braun”象征剃须刀无与伦比的档次,象征物主的富有及地位但仅作为计时用的金表等。通过产品形态语言也能体现产品的安全象征,在电器类、机械类及手工工具类产品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在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着名品牌、浑然饱满、整体形态、工艺精细、色泽沉稳都会给人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合理的尺寸、避免无意触动的按钮开关设计等会给人生理上的安全感。

   2.产品色彩的人性化设计

   色作为产品的色彩外观,不仅具备审美性和装饰性,而且还具备符号意义和象征意义。作为视觉审美的核心,色彩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情绪状态。产品设计中的色彩暗示人们的使用方式和提醒人们的注意,如传统照相机大多以黑色为外壳表面,显示其不透光性,同时提醒人们注意避光,并给人以专业的精密严谨感,而现代数码相机则以银色、灰色以及更多鲜明的色彩系列作为产品的色彩呈现。色彩设计应依据产品表达的主题,体现其诉求。而对色彩的感受还受到所处时代、社会、文化、地区及生活方式、习俗的影响,反映着追求时代潮流的倾向,如“干燥椅”,她的结构很简单,但是给人一种十分新颖的感觉,原因是他采用多种色彩的苯胺或油漆自然上色,或是进行抛光处理,色彩非常的丰富,十分的大胆和有创意思,取得了料想不到的效果.原因是她的色彩和普通的椅子的不一样,十分适合那些追求个性化需求的消费者的需求。

   3.产品材质的人性化设计

   人对材质的知觉心理过程是不可否认的,而质感本身又是一种艺术形式。如果产品的空间形态是感人的,那么利用良好的材质与色彩可以使产品设计以最简约的方式充满艺术性。材料的质感肌理是通过表面特征给人以视觉和触觉感受以及心理联想及象征意义。产品形态中的肌理因素能够暗示使用方式或起警示作用。人们早就发现手指尖上的指纹使把手的接触面变成了细线状的突起物,从而提高了手的敏感度并增加了把持物体的摩擦力,这使产品尤其是手工工具的把手获得有效的利用并作为手指用力和把持处的暗示。通过选择合适的造型材料来增加感性、浪漫成分,使产品与人的互动性更强。在选择材料时不仅用材料的强度、耐磨性等物理量来作评定,而且考虑材料与人的情感关系远近作为重要评价尺度。不同的质感肌理能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玻璃、钢材可以表达产品的科技气息,木材、竹材可以表达自然、古朴、人情意味等。材料质感和肌理的性能特征将直接影响到材料用于所制产品后最终的视觉效果。

   人性化的产品设计不仅使生活更加舒适和方便,更使产品使用者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非人性化的产品形态使得消费者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它、理解它、适应它,甚至迁就它,如使用不舒适的笔,坐上去备感疲劳的座椅等,都影响我们愉快的生活;产品人性化设计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体现,是未来工业设计的发展必然趋势,作为工业设计的接班人,要从人对产品的需求以及产品形式、色彩、功能、装饰等各个设计因数出体现产品的人性化设计,使未来的产品设计更加适合消费者的心理和个性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和山,王震亚,范志君.产品设计[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设计心理学的主要特征篇5

关键字:儿童认知发展;多元表征;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3―0101―08【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3.016

引言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不如音乐那般生动,也不似美术那般具体,对于认知发展水平有限的儿童来说,数学显得格外单调乏味和难以理解。儿童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也是数学概念初步形成的关键期。研究发现“儿童早期数学认知发展表现出相当稳定性,不少儿童的数学困难显然早在幼年甚至3岁前就已开始出现,但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帮助”。数学游戏作为一种直观的感性材料,将数学呈现为儿童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在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数学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避免了儿童时期的负面经历从学前期就开始影响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能力。然而,目前儿童数学游戏市场鱼龙混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部分游戏品质较低。

儿童数学游戏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游戏对于数学教育的意义与反思,如“利用数字化游戏提高数学理解力研究”;二是相关技术在儿童数学游戏开发中的运用,如“基于android平台的数学教育游戏设计与开发等”;三是儿童数学游戏相关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游戏化学习理论等;四是儿童数学游戏本体设计,但多数研究游离于游戏设计情境、角色、道具、故事背景等外部机制,并未触及游戏核心机制和规则。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基于认知发展的数学教育”项目,它是当前国际颇具影响力的促进项目,以儿童数学认知发展的概念体系为切入点进行儿童数学教育研究,也就是提倡将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研究与数学教育相结合,该观点受到数学教育领域研究者的认同。本文针对3-9岁年龄段儿童设计数字化数学游戏,尤其指移动互联网兴起后的移动端儿童数学游戏,探索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数字化游戏设计模式和方法。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中提到的所有研究样本和游戏实例都可以从苹果官方appStore中下载体验。

一现有儿童数学游戏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儿童数学游戏呈现“小学化”特点,儿童认知规律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存在以下问题:

1忽略儿童数学思维认知发展规律

英国的帕梅拉・利贝克提出“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经历了体验、语言、图画、符号等四个阶段,儿童的数学思维也伴随着这四个阶段从具象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发展”。然而,目前大部分儿童数学游戏忽略了这一儿童认知学习规律,譬如“乐乐的数学”、“小兔子学数数”等,这些游戏通过简单的交互动画引导儿童学习数数,在游戏GUi设计和配音方面考虑了儿童的审美需求,使用高饱和度、高明度的配色和欢快的配乐,在游戏娱乐性方面尚可。但在教育性方面,游戏直接跳过体验、图画等阶段,让儿童学习数数,违背了上述儿童数学思维发展规律。

2数学知识原理并未与游戏机制真正融合

部分游戏开发商缺乏对数学原理和儿童思维的深入研究,将玩家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为儿童提供现成的数学结论或模型,让其进行记忆和反复练习,其中不乏一些下载量较高的游戏,如“乘法达人”、“宝宝学数字”等。“乘法达人”是一款记忆乘法口诀的游戏,但它只是简单地让孩子通过反复记忆来死记硬背,并没有引导儿童发现并理解“口诀”背后的乘法原理。此类游戏倾向于“将数学知识生硬地塞入成熟的娱乐游戏框架中”,虽然保证了教育游戏在表现形式上的娱乐性,但游戏核心机制设计并未和数学核心思想结合,游戏教学设计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状态,无法让玩家了解数学知识背后蕴含的原理。此外,一味死记硬背,会打击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阻碍其数学思维的发展。

3家长认知误导

研究者对幼儿园大班和学前班幼儿数学知识和能力述评的测查结果表明“学前末期儿童已经较好地具备了小学初期数学知识,但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发展明显不足”。我国很多儿童表现出超人的数学运算能力:例如美国小学生需要通过掰手指计算的乘法,我国很多学龄前儿童就可以熟练背诵乘法口诀;再如,在中国低年级小学生眼里十分简单的基本算术,日本文部科学省组织的全国学力调查显示“六年级学生的正确率只有82.1%”。然而,这些骄人成绩往往是大量的作业训练和死记硬背的结果,一些家长甚至老师并没有认识到了解数学原理和方法对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孩子可以提高做题速度和正确率、提升应试水平即可,为儿童买单大量“出题机”数学游戏。受家长消费需求和市场导向,游戏商设计开发大量基于“出题机”内核的儿童数学游戏,家长为儿童买单这些游戏,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根据以上三点分析可知,儿童数学游戏产生问题的根源在于游戏开发商和家长忽略了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以及对儿童数学思维的培养。然而,新课程改革提倡数学教育是思维活动的教育,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会数学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游戏设计应该结合儿童的数学认知发展特点,培养儿童数学思维,而非单纯提高其解题技巧。

二儿童数学认知发展特点

3~9岁的儿童处于数学概念初步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此年龄段儿童数学认知的具体特征如下:

1学龄前儿童――象征性思维为主

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3~6岁)的思维具有感性、具象性等特点,这一时期的儿童并不能进行真正的逻辑思维”。3~4岁的幼儿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实物的联想展开思维;5~6岁的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学龄前儿童的数学认知主要表现为数学意识的感性具象的形式,理性逻辑的形式较弱”。

2小学低年级儿童――初具逻辑性

小学低年级儿童(7~9岁)的数学认知水平处于皮亚杰提出的“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认识到客体尽管在外形上发生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此阶段的儿童已经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逻辑推理,但需要借助具体形象或实际经验的支持。比如在理解“相遇问题”时,需要借助“两辆汽车相遇”的具体场景。因此,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征倾向于具体、直觉地理解抽象关系,需要借助具体形象感知理解抽象关系。

由此可见,3~9岁儿童的数学思维都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区别在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于具体形象的依赖程度有所差异:“学龄前儿童完全依赖具体表象展开数学逻辑思维;小学低年级儿童开始摆脱了具象的束缚获得逻辑性,但此年龄段的儿童并未掌握抽象的逻辑思维结构,其逻辑性依然依赖于具体经验”。因此,本文根据儿童无法脱离具体形象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这一认知特点,结合“核心图”模型和多元表征理论,尝试建构儿童数学游戏设计模型。

三儿童数学游戏设计模型

1“核心图”结构模型

“核心图”(CoreDiagram)是由独立游戏开发者CharmieKim总结提出的游戏结构模型,如图1a所示,设计流程由里及外:核心机制,游戏的核心框架,也是游戏中学习次数最频繁的操作;“游戏规则、设计配乐、故事背景等次级机制围绕核心层层相裹”。以游戏“愤怒的小鸟”为例,如图1b所示,该游戏的核心机制是“弹射”,也是玩家使用频率最高的操作;游戏规则是“在规定次数内除掉小猪”,道具功能是“各类小鸟的攻击方式相异;不同小猪的防御力不等”;GUi设计主要包括:角色(小猪、小鸟),道具,场景等;故事背景:小猪偷鸟蛋,小鸟复仇。

2多元表征

(1)表征与多元表征

表征,心理学解释为“将一种事、物、想法或知识重新表示出来,因此存在一个‘表征’实体,也必定存在一个‘被表征’实体,两个实体之间存在一种映射关系”。表征分为外部表征和内部表征,外部表征包括叙事性表征(抽象符号)和描绘性表征(具体图像),外部表征可以转义成内部表征;内部表征指学习者头脑中无法直接观察的心理表征。数学学习中,表征是指培养儿童能运用表征的手段来表达数学的概念、解决问题和解释数学现象;多元表征指一个数学对象可以有多重表征形式,如布鲁纳提出“从思维发展的角度将数学表征分为扮演形式的活动性表征、肖像形式的图像学表征和符号形式的符号性表征”。

(2)儿童数学游戏中的多元表征

数学游戏中的多元表征符号本质上是学习对象,数量符号、算术符号、运算步骤等抽象元素属于叙事性表征;游戏形象、道具和游戏操作等具象元素属于描绘性表征。这些表征符号与其被表征的数学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学习者的任务就是在这些外部表征和内部抽象表征系统之间建立必要的映射,并从游戏操作过程中抽象出数学系统。我们将这个学习过程称为“表征的概念化”,“游戏形象和数学符号间形成映射、游戏操作与运算过程间形成类比,引导学习者抽象出内部数学逻辑思想”。

笔者将儿童通过游戏表征学习数学系统的过程称为“表征概念化”,也就是将外部游戏表征系统概念化、抽象成为内部数学思维系统,详细流程如图2所示,根据儿童具象化思维特征,首先建立与叙事性表征符号(抽象数学符号)具有映射关系的描绘性表征符号(具象游戏形象);设计与数学运算原理具有类比、映射关系的游戏规则和机制;然后,引导儿童按照该规则、步骤控制游戏形象,逐步建立游戏操作模式;儿童通过反复感知、操作游戏规则的行为产生“直觉唤醒”,将外部表征系统转换、转译成内部表征系统(运算原理和逻辑思想)。如此,完成整个“表征概念化”游戏学习过程。由此可见,多元描绘性表征系统能够帮助儿童从多元具体形式中抽象数学问题的内在结构和原理,并转译成内部数学符号系统,从而开发儿童数学思维。因此,在儿童数学游戏设计中,应该倡导“多元表征”的设计理念。

3多元具体化游戏设计模型

英国数学教育家Dienes最早提出“数学学习的‘多元具体化原则’,他认为儿童可以通过玩数学游戏学到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结构,这些游戏的对象就是数学学习对象的具体化表征形象,游戏的规则蕴含了数学规律或关系”。那么,“多元具体化原则”如何运用于儿童数学游戏设计中?根据“核心图”结构,游戏设计流程经历核心机制设计、规则设计、角色道具设计和背景故事设计四个环节,其中故事背景根据角色设计确定,因此我们只探讨核心机制、规则和角色道具设计三个部分。具体设计模型如图3所示:

(1)核心机制映射数学思维,游戏规则等效数学方法

“核心图”结构指出“核心机制和规则是在游戏中发生最频繁交互行为”,玩家操作和学习频率最高的部分;操作性学习理论指出“学习者在手动操作中,进行积极的数学思维活动,从而实现外部操作规则向内部数学思维的转化”。因此,核心机制和规则的设定应该通过对运算方法的类比分析进行设计,并与运算程序“结构等效”(FalkSeeger,astmcturallyequivalent‘presentation’)。如此,儿童才能借助外部操作动作类比、抽象出其中的数学思维。例如“乘法分配律”知识点的核心思想是“划归”,数学方法是“提取公因式”,那么将核心机制与规则的设计映射为“提取某个相同角色”,并将这一操作作为游戏规则,为操作其他游戏角色提供参照。

(2)游戏道具类比运算符号

游戏道具是指游戏中具有特殊功能的装备,能够对游戏角色产生特定作用,这一特点与运算符在计算过程中的功能不谋而合。因此,类比运算符的功能设计游戏道具和装备,儿童通过使用道具掌握道具的计算功能,然后以“道具升级”方式将游戏道具转变成数学运算符。本文研究的运算符号主要指:加、减、乘、除、括号等,以加法为例:与“+”对应的道具功能需要被映射成联合两个游戏角色的操作,待儿童理解该道具的计算功能后,再将道具的外形过渡为“+”。

(3)游戏角色表示数量符号

游戏角色是玩家的操作对象,数字、字母等数量符号是运算的对象。设计游戏时,用角色表示数量符号,能够提升数学游戏的“亲和力”,让儿童在接触数学游戏时觉得这仅仅是一款纯粹的娱乐游戏。游戏角色设计从描绘性表征过渡到叙事性表征,游戏角色表征形象的设计风格从具体的卡通造型过渡到半抽象的图形再到完全抽象的数字。前部分关卡的角色设计结合故事背景,采用具体形象作为角色;后部分关卡的角色设计逐步过渡到抽象的图形、字母和数字。

四儿童数学思维启蒙游戏“动物狂欢节"设计实例

1游戏总体介绍

“动物狂欢节”是一款培养3―9岁儿童的数学思维的游戏,选取的知识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即a×b+a×c=a×(b+c),游戏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划归思维。游戏以动物狂欢节为故事背景,分为四个场景:海洋动物、天空鸟类、草丛昆虫和丛林走兽,玩家通过拖拽动物卡片到“传递门”,将所有动物送至狂欢节现场。

2设计分析

具体的设计分析主要从核心机制、规则、道具以及角色这四个方面展开:

(1)核心机制与规则

根据上文总结的设计模型,围绕数学知识点以及相关原理和思想,展开游戏的核心机制设计;围绕数学公式和方法展开游戏规则设计。

游戏前3个场景传授“化归”思维,第4场景培养“系数”概念。图3的举例部分已经提出“划归”思想和“提取公因式”方法的游戏操作规则设计是“提取相同的角色”,具体设计如下:图4a所示,首先拖拽相同的动物卡片至“传递门”;图4b所示,此时会产生魔法光环;然后如图4c和图4d所示,依次将剩余的两个动物卡片拖入魔法环内,如此,本关卡中的所有动物就能通过“传递门”到达狂欢节现场。

游戏第4场景培养“系数”概念,系数指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例如,代数式“3y”中常量3是系数,它表示一个常量3与变量y的乘积,等于y+y+y,也就是“3个y相加”,系数的数学思想可以通俗地解释为“有多少个变量相加”。因此,第4场景的核心机制和游戏规则依据“有多少个变量相加”设计为“多少个小动物相加”,具体操作如下:如图5a所示,首先界面中显示两只猩猩;然后,如图5b所示,游戏规则设定从其中一张猩猩卡片后拖出黑点卡片“1点”;接下来,如图5c所示,将另一只猩猩卡片拖拽到第一张猩猩卡片上;操作完成后,如图5d所示,此时的黑点卡片中黑点的数量从“1点”变成了“2点”。根据索菲安和戴维道夫的观点“儿童数学思维的起源不是数数、也不是通过目测获得的对数的感知理解,而是在于数量的比较”。儿童在上述游戏操作中将观察到相同的卡片合并后,黑点卡片中点数发生了改变,当拖拽增加一只猩猩时,黑点数量也相应地增加一个。反复进行此操作后,儿童便能理解黑点的数量就代表“多少只猩猩相加”的数量,从而抽象出“系数”这一数学概念。

(2)道具功能设计

游戏道具功能设计依据知识点中的运算符号,乘法分配率中主要涉及加法、乘法和括号等。因此,本游戏通过道具升级的方式,逐步引入上述运算符和结合符,具体设计如图6所示。

(3)角色设计

游戏角色本质上是数量符号的表征,乘法分配律中的数量符号包括数字、字母和单项式。考虑到儿童数学思维发展的具象特点,游戏角色设计为卡通动物卡片,然后逐步引入数字、符号等抽象数量符号。“动物狂欢节”的游戏角色设计从具体的卡通造型过渡到半抽象的图形、数字,再到完全抽象的数字,如图7所示,整个游戏的形象表征经历了从描绘性表征到叙事性表征的转变,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接受抽象的数字和数量符号。

具体设计如下图所示,草丛场景的初步关卡,如图8a所示,游戏初期关卡的角色设计是四张具体的昆虫卡片,儿童在反复操作中学会“提取相同卡片”的游戏规则;随后关卡,如图8b所示,将“公因式”卡片“蚂蚁”换成半抽象的字母b;接下来的关卡,如图8c所示,将不同卡片分别置换成“三点”和“两点”系数卡片;最后关卡,如图8d所示,将半抽象的系数卡片完全置换成抽象的数字系数卡片。

从“动物狂欢节”游戏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加具体地理解如何使用游戏表征设计模型来设计一款儿童数学游戏。

设计心理学的主要特征篇6

关键词:地方主义;建筑;室内设计;地域特色;设计思维

中图分类号:J525.1文献标识码:a

室内设计的发展同其他学科一样,无一例外的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而哲学思想、审美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到建筑的特征与表现方式,室内设计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受到建筑美学的影响。作为当代室内设计,也符合了当代的美学要求,在当代社会的条件下则层出不穷。作为美的形态,当代室内设计不仅局限于围合的空间,并且是与自然环境融合的自然美学观。作为推动室内设计的两个基本要素――艺术与技术,艺术美与独创性也是当代室内设计重要的美学特征,在设计要素上面追求自我的发掘。作为美的欣赏,不仅在当代室内设计上对空间要有独创性,并且要有强烈的视觉感受。作为审美的特点,要有赏心悦目的,但是对于审美的评价标准则是不一样的,因为审美观念是相对的,一方面是具有群体性,另一方面是个体性,同样的审美也依赖于社会的实践,审美的过程我们要采用历史主义唯物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于同一事物的审美也是有差异的。因此,作为地域文化特征的地方主义室内设计,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一、当代地域文化主义室内设计的渊源

地方主义室内设计,来源于传统的地域文化、民族、民间风格。本质上来讲,作为地方风格的表现方式,其审美方式是一致的,如果作为一个地方主义文化传统的保有者,在其设计过程中必然会尊重当地的文化特征,尊重当地的传统与风俗习惯,如果在其表达的形式上具有了这些特征,那么作为风格、流派的分类则具有了地方文化的特征。在19世纪末开始的现代主义,过分的强调了在大机器生产下的模式,简洁的几何形体。在“水晶宫”和《装饰与罪恶》等一系列的现代主义鼓吹者的影响下,现代主义则迅速发展起来,逐渐的变成为国际式的模式,给人的感觉不是温情的,不是具有传统文脉的。而作为所谓的民族风格和地方文化特征,现代主义浪潮对其有很大的冲击,而人们为了避免现代主义带来的冷漠,迫切希望离开几何水泥的城市,而寻找自然与交流。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一种文化意识的补偿,在20世纪60年代,慢慢的崛起了作为设计史上的地方主义文化设计。最早可以追述到高迪,而阿尔托也是最早利用乡土文化进行设计的大师之一,他在玛利亚别墅的设计中,融合了现代文明现代材料与地方特色,表明了与现代主义不同的价值趋向,大量的利用了北欧的砖石传统来塑造不同体量的建筑,并利用色彩对比和体量的变化体现了北欧民族的热情和进取的性格。作为地方文化所采用的必然有所暗示的来源与地域的表现形式。比如民居的特色、民俗特征等,而形式感必然蕴涵了对于地域文化的象征意义。因此,如何表达对于地域特色的理解,而进行的重构是设计师进行研究的内容之一。地方主义文化设计作为当代重要的设计流派,是抵制现代主义的重要表现方式,以独特的风格趣味保护、继承、发扬地方个性和民间意味。作为重要的地方主义设计师,往往一方面阐述地方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又张扬个性,地方主义的设计师一方面借鉴现代主义的优点,另一方面又批评现代主义的毫无生机,没有文化底蕴的机械的表达方式。作为地方文化的守望者,往往批评现代主义的“无场所”“无地点”“把每一个角落变成了大一统的世界”。柯里亚作为享誉全球的印度设计师,他将现代主义与印度本土的文脉进行有机联系,虽然他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但他充分考虑了本地的气候和风土。这些对于他的建筑和室内设计有直接的影响。例如他设计的管子屋中,提出了关于建筑的5个基本概念。由于印度气候炎热,空调设备少,而管子住宅创造了自然降温和节约能源的住宅模式。管子住宅是一个纵向的空间,造型简朴,自然通风通过管道构成了一个自然循环的流动空间,既体现了生态概念,又具有地域风土人情特征,并从地方传统中找到了建筑的表现元素。

作为地方主义文化情结的设计表达方式,往往是多样性的,各具特色和不拘一格的。詹克斯认为作为地方文化传统,一方面作为敏锐的观察者和地方情结的表达,往往是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并非是表面化的。设计师往往采用现代工业材料和理性的方式,关注的是作为对于地方文化的热爱,采用谨慎的态度,并且采用含蓄的表现手法,比较隐在的符号或者是场所的概念,把地方精神融入到现代材料的手法之中。比如日本的建筑设计师安腾忠雄属于此类设计师,他的设计思想来源与日本传统的农耕文化,作为对于农耕文化和渔猎文化的对比,单纯而又纯净的空间是他所追求的,对于欧美传统设计的比较,他采用了单纯的素混凝土的界面表达方式,用独特的用光方式,来塑造单纯的几何形体。表达了有与无的空间,达到了极致的境界。比如他在城户崎的住宅设计中,强调了室内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建筑、室内、室外的自然空间相互融合,素混凝土墙面表现了材料质朴的美感,室内布置简洁、空旷,体现了日本传统的美学精神。

作为地方文化的表达,另一种表现方式则是通常意义上的地方主义,一般来说通常采用地方符号与象征,甚至方言。以至于用更直观的方式表达地方风貌,民风、民俗、并以丰富的色彩和具有个性特征的手法,体现了更具浪漫主义感觉。往往采用某种写实性的手法,直接或者间接的采用传统的样式。比如传统的色彩、民居装饰、服饰样式等。反之来讲,则是全球性与地方性的冲突,作为这一特征的设计师,对于地方文化充满热爱,用激情表达一个地方的历史,从审美上来讲,这一设计特征来源于对于地域文化的怀旧和淳朴的乡村生活。比如库斯特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坦克辛夜公园”,其位置是对旧建筑的改造,作为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表现和对于民族风情的理解,其设计显示出对于潮流规则的挑战。室内环境复杂,大小空间交错,多种造型元素相结合。室内空间环境气氛热烈、奔放。在窗户的玻璃上雕刻着造型质朴的民族图案,直接引用并让人联想到本民族的性格,利用符号化语言引起人们对于地域文化的情结。对于佛兰姆普敦的倡导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融合个性与共性,地方与全球这样对立统一的范畴。只有这样,设计才是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又是全球性的。如果只是陷入历史主义的泥潭中,则是只能成为拒绝接受文化冲击的工具。作为地方文化发展的表达与特征,充分说明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保持特色和具有人文的表达手法。

二、当代地域文化主义的审美思维

设计形式的变化,首先是审美意识的变化。而在西方当代的设计潮流中,哲学癖好则是思想冲突的起源,继而反映到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作为理性的现代主义,往往是在一个框架内进行的设计活动,很难有大的突破。在当代矛盾的设计思辩过程中,审美也随着产生了变化,詹姆逊对当代西方的设计思维特征概括为四个基本特征:1、本质与思辨的过程。2、更深层次的心理作用,比如弗洛伊得的精神分析论。3、在西方具有影响的存在主义的真实性与非真实性,异化与非异化。4、索绪尔的符号系统,符号和意义的表达。他对西方文化思维的总结,正是说明了上述地方主义文化的特征的两种表达方式,当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主义有冲击的时候,地方文化则不是从一种模式转变到另外一种模式。正如霍尔所说的:“建筑从技术到风格,应该抵制标准化的统一,既是跨越文化的,又是个人与环境的和谐”。比如HoK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利雅得国际机场,平面像一个飞行器,屋顶由很多的三角形球面构成,形状类似伊斯兰的传统几何图案纹样,作为以清真寺为传统的集中型建筑,空间高敞,中心为一个大的穹隆图案,装饰在现代的材料上,壳状的顶棚与传统图案类似,是一个传统文化与现念的建筑元素融合为一体的地方文化建筑。

设计心理学的主要特征篇7

【关键词】整合;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发展了近30年。经众多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实践层面,已经由部门内集成的财务软件发展为企业内集成的管理软件;在理论层面,会计信息系统学科也逐步成形。会计信息化事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事业发展的“引擎”,为推动我国信息化事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但是,在信息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背景下,会计信息系统学科建设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与信息化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其中某种程度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问题已引起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密切关注。

一、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的若干现象

(一)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体系结构长期以来难以趋同

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是否稳定,很大程度上会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上体现出来。我国会计类课程群中,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相当不稳定,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大同大异”的特征,相同之处高度趋同,相异之处又有很大差异。限于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内容上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不稳定现象是很正常的。这种现象在一些涉及计算机技术的其他相关课程中也有表现,如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但是与这些课程相比,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不仅在内容上稳定性不强,甚至在结构上也缺乏相对稳定性。基本上是在侧重开发、侧重应用、侧重复合三条线上摇来摆去,长期以来有关各方各执己见,难以趋同,课程结构难以定型,再加上相关内容必须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做与时俱进的调整,某种程度上难免给人造成课程体系较为混乱的印象。

(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复合性内容的比重不高

会计信息系统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多个学科知识为一身,边缘性和复合性突出。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接受教育者达到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水平。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这一教学目标,有关各方是高度认同的,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建设方面也形成了复合派这一流派。但是分析众多复合派的教材内容结构,发现基本上是对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网络技术与应用等知识进行结构化合并,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相关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重复较多,真正能够体现出会计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相关技术课程“整合”特征的内容相对较少,所占比重不高,使得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一体化程度不高,交叉特色不明显。

(三)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相对独立性日益受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冲击

管理信息系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由来已久,早在2002年,某从事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学者在一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师座谈会上,向几位同行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aiS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一些同行提出,现在aiS已经快要被eRp代替了!以后很快就没有aiS这门课了。至今,众多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教师对此仍有颇深感受。

笔者认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冲击源于实践层面。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与诺兰阶段模型非常吻合。即率先在各种组织的财务部门开始初装,随后开始在其他部门蔓延。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会计信息孤岛现象逐渐显现出来。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催生了具有财务业务一体化特征的所谓企业级会计软件,并很快升格为集成程度更高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eRp),这种趋势迅速蔓延并普及。许多国内会计软件厂商,如新中大、用友、金蝶、浪潮国强等知名厂商等,因此纷纷转型为管理软件公司,并不再推出单纯的财务软件。这迫使教学单位使用财务业务一体化的eRp软件开展配套的aiS实验教学。eRp软件所蕴涵的理念已超越出传统的会计观念,需要综合运用生产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知识与技能,才能使软件流程运行下去。目前已经形成了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等众多专业的师生共同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所谓的“沙盘大赛”的局面,其必然会对传统的aiS形成冲击。

伴随着会计信息孤岛的消逝,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相对独立地位也在动摇,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出现边缘化倾向。

(四)部分会计信息系统人才的复合特征不明显

目标中的会计信息系统人才应该是复合性人才,即所谓的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双通人才。通过我们的观察,真正达到这种水平的人才是非常短缺的。

在教师层面,与其他会计类教师相比,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在知识结构和个人素质方面差异非常大,基本上可划分为强计算机强会计,强计算机弱会计、弱计算机强会计、弱计算机弱会计(如部分由管理信息系统转型的教师)的分布格局。除第一类教师外,其他三类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复合特征弱化,难以适应信息化日益深化的要求,部分教师纷纷离开了原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岗位,放弃了原来的研究方向。

在学生层面,部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和会计类专业学生,在会计信息系统化方面的复合能力不强,处理会计信息化实际问题的技能有限。在人才市场上被评价为不精通会计信息系统,甚至有些学生被戏称为“既不懂会计又不懂计算机”,这类型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会计信息化岗位,经常被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替代,目前这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类学生的就业前景非常不理想。

二、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交叉性知识是表现学科特色的关键构成

如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中核心知识的交叉成份不浓厚,个性特征不强。与相关学科知识相比,就没有显著的区别。这将导致学科特色淡化,这也许就是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体系的核心知识应是会计学科相关知识与计算机等支撑性技术学科相关知识经过“内生性”融合,能够充分体现出“整合”特色的知识。应具备如下特点:

一是相对独立性。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应在复合性基础上,对会计知识及计算机等相关技术支撑知识进行适度的创新发展,与源知识既要有联系,更要有区别,如果能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无我”的程度,就非常理想了。

二是整合性。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应具有会计信息系统个体属性,其有关概念应具有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套用面向对象方法的概念比喻,会计信息系统应该既不是“会计类”,也不是“计算机类”,而应是经过系统整合后的新类,即“会计信息系统类”。

三是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形成的专业能力难以被替代。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形成的专业能力,既难以被单纯的计算机专业能力替代,也应难以被单纯的会计专业能力替代。计算机专业人员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需依赖这些知识和相关人才,财务部门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也需依赖这些知识和相关人才。

三、模拟建筑学和工业设计学科建设思路,创新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体系

会计信息系统核心知识建设,应坚持牢固树立“整合”观念、强化交叉性知识的研究和积累、突出会计信息系统知识集成性的原则,才能凸显出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特色,维持会计信息系统的独立学科地位,避免被边缘化。

在众多学科专业领域中,有许多和会计信息系统同样具有边缘性、复合性突出特征的学科专业,如工程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建筑学、工业设计等专业。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建筑学与工业设计的学科建设思路值得移植和借鉴。

(一)建筑学与工业设计专业复合特征分析

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理工与人文、科学与艺术广泛的知识背景,“建筑、城市、园林”三位一体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在设计、科研、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文物建筑保护、建筑技术设计、科学研究、管理及建筑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建筑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上述专业的复合特征分析:

1.建筑学专业主要从事建筑物的外观设计,要求既懂土木工程基础,又精通建筑艺术。其形成的专业能力形成两个依赖关系,一是土木工程师要依赖注册建筑师,土木工程师虽然也具备建筑学基础知识,但是其建筑物设计水平难以超越建筑师;二是房地产开发商也依赖建筑师,虽然房地产开发商可聘请艺术家帮助其设计建筑物产品,但是由于普通的艺术家不懂工程结构,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可能会成为“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建造出来。基于建筑学专业知识形成的既懂建筑工程又懂艺术的复合专业能力,很难被工程师或者艺术家的专业能力替代,其工程与艺术整合的特征突出。

2.工业设计专业主要从事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专业能力的特征本质上与建筑学专业类似,只不过领域不同。例如汽车造型与功能的设计工作,汽车工程师和艺术家很难替代汽车设计师的专业能力。

3.上述两个专业具备一些共性特征。一是专业价值主要体现在目标产品(如住宅或汽车)的“做什么”和“怎么做”阶段,基本上不涉及“具体做”方面,产品的实现依赖相应专业的工程师来完成;二是非结构化思维与结构化思维的有机融合。技术知识具有非常明显的结构化特征,艺术知识具有非常明显的非结构化特征,两方面的知识所依赖的思维方式及技巧差异较大,将二者整合起来比较困难。正因为如此,一旦通过专业培养,形成以复合知识为支撑的具有整合特征的专业能力,就具有非常强的难以替代性;三是知识结构具有强艺术含量和较强工程技术含量的复合属性。

(二)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复合特征与上述专业的比较分析

会计信息系统总体上可以看作是基于会计专业需求的软件工程,需要会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等相关支撑技术专业知识的高度融合。会计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艺术性,非结构化特征明显;计算机等相关支撑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结构化特征明显;二者的整合也是具有较大难度的。

软件工程从根源上说,是移植了建筑工程的原理,模拟建筑工程分为勘察、设计、实施三大阶段的思路,将软件开发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三大阶段。即按照依次解决系统“做什么”、“怎么做”、“具体做”问题的先后顺序,逐步搭建软件系统,避免返工,降低风险,最终实现系统目标。

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这一软件工程来说,会计专业知识在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阶段,尤其是在系统分析阶段,作用明显,价值凸现。但是会计专业知识的应用适应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知识的要求;而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知识在系统实施阶段的价值体现非常明显。

综上,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复合特征与建筑学和工业设计学科建设思路类似,专业能力价值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做什么”与“怎样做”阶段,科学与艺术整合特征突出。

(三)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的初步设想

1.会计信息系统学科专业能力的目标定位。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目标,通俗地讲,就应该是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要求不仅要精通会计理论与方法,正确处理会计业务。而且要掌握软件工程的方法,结合会计业务需求,分析和设计会计信息系统。能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并具备一定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施能力。会计信息系统专业知识主要应用于系统分析和系统实施阶段,形成强会计较强计算机的能力强度分布特征。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分析和设计环节,至于软件的实施(编程),应交给软件工程师来完成。

2.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的基本原则与初步设想。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构成,应该是会计信息系统系统分析知识和系统设计知识。除传统的软件工程知识并结合会计业务与相关管理业务加以整合外,为提高整合效果,还应该模拟建筑学和工业设计专业的思路,增加软件设计美学、软件设计心理学、软件安全工程、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支撑知识。所有核心知识均应体现出突出的“整合”特色。

在具体的构建路线上,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专业层次,可以考虑设立“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专业。以本科专业设计为例,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适当增加计算机类课程;专业课程分成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审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三大模块,丰富并强化会计专业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整合性内容;毕业环节以毕业设计为主,毕业论文为辅;职业定位应是会计软件系统分析员。二是课程层次,应对会计专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进行改革,改革所遵循的原则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强化整合性内容,弱化合并性内容;强化系统分析能力、系统设计能力、系统应用方案设计与管理方案设计能力,弱化系统实施(编程)能力;显化会计信息系统知识,淡化管理信息系统知识。

综上,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创新,应在会计专业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结合处狠下功夫,强调会计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整合”,形成难以被替代的会计信息系统复合性知识,突出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特色,维护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设计心理学的主要特征篇8

一、平面设计的构成要素

1.图形

图形是平面设计最具活力的一大要素,它可以形象表现设计设计的主题和创意,图形又包括插画、注册商标和画面轮廓三大要素。首先插画是一种人人都看得明白的世界性语言,它用独特的视觉艺术语言传播信息,具有具体化、形象化和直接化的特点。插画在符合设计主题的前提下,设计师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设计出具有个性和诉求力的图形语言。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插画的个性并不是简单地追求图形的奇特,需要明确的是简洁明快的图形才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才能有助于公众对设计的理解和认识。其次是商标,商标能够代表平面设计的主体,也就是说它是商品或者企业的可靠象征,公众看到设计中的商标,也就明确的商品或者企业的大致情况。平面设计中的商标造型要简单却不失个性,要给公众深刻的印象,进而才能开拓和巩固商品的市场。最后是图形中的轮廓线,轮廓线是设计的边缘线框,它界定的设计版面的空间,控制公众的视野范围。轮廓线的合理使用,不仅能增加广告版面的美感,还能锁定公众视线于设计主题,增加设计的视觉冲击力。轮廓线有直线、斜线、曲线和图案边饰纹样等形式,设计者要根据设计的主题和策略选择适当的轮廓线。轮廓线是为设计主题服务的,不能因为轮廓线的原因影响设计的整体效果。

2.文字

文字是平面设计最简单又是最复杂的一个要素,简单在于所有人都知道文字是什么,复杂在于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平面设计中的文字是什么。文字的设计要简洁且有创意,要能够吸引公众视线,更要能说服公众。平面设计中的文字部分包括标题、正文、广告语三个方面。标题一般说明了设计的主题,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标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设计的吸引力。一方面,设计者要运用文学手法总结出生动想象且概括力强的标题,另一方面,设计者也要注意标题要选取恰当的字体,要有配合图形的版面编排。正文部分是对设计主题的详细解读,正文的内容要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生动贴切的表达,使公众能够从心底信任设计的内容。广告语又称标语,是为了宣传产品并能吸引公众注意的宣传语,广告语追求押韵顺口、易读好记,更要体现企业的精神或是商品的特征。

3.色彩

公众看平面设计时,是通过色彩找到第一感觉的,因为色彩在作品中具有特设的诉求力,不同的色彩带来的影响力不同。一般来说,鲜艳和谐的色彩对公众有较好的吸引力,而陈旧昏暗的色彩会被公众误认为是旧的设计,不会引起注意。色彩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同图形、文字一起共同体现设计的理念,美化设计的版面。设计师在选取色彩的时候,既要考虑远、近、大、小的的视觉变化规律,也要考虑到与欣赏习惯、当地环境的适应,使设计更富于美感。

二、平面设计的审美特征

1.秩序美

平面设计对象在形式固定下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就是其秩序美的变现,这是三大构成要素独立呈现和相互配合下展现的。这种秩序美能瞬间吸引人眼球,让人感到舒适平衡。

2.感染力

平面设计的感染力是评价设计优劣的关键,一份好的设计作品就是要有强大的感染力,给人产生深刻的印象,以富有感染力的视觉审美瞬间吸引人目光,并传递该设计的主题。设计师在设计构成中,要借助三大构成要素,突出设计主题,在视觉上给人以冲击,以此带来强大的感染力。

3.艺术作用性

平面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商品或者企业等,拿商品来说好了,平面设计视觉效果再好,如果公众看到设计以后没有购买该商品的欲望,说明公众并不认可这份设计,那这个设计也就失去了其艺术作用性。因此设计师们应该要充满考虑市场发展需要,让设计产品在富有个性美感的同时,能经得起市场考验,达到商品推销目的,这也是平面设计生存的意义所在。

三、平面设计图形要素的审美特征

图形是平面设计的主体部分,也是公众欣赏的主要部分。平面设计中图形的使用能够减少设计的枯燥性,使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所以图形的审美特征对平面设计十分重要。图形的象征性是其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这种象征主要通过图形中的标志来体现。标志设计是表现特定内容的抽象画识别符号,按照功能划分,标志设计包括安全标志、企业标志、政府机构标志等。标志设计一般有两个要求:首先标志图形要通过平衡对称等原理表现出形式美,其次标志图形要通过色彩和图形的搭配营造出一种意境美。这里说一下华为logo中图形的含义,华为标识图形保持了对称的结构,聚焦底部的核心,并加入了光影元素使之显得更为和谐,表明华为旨在构建和谐的商业环境,并且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发展理念。图形中除了标志图形外,还通过一些基本元素表现设计的象征性。任何图形都是点、线、面的排列组合,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图形形式。点是几何意义上最小的图形单位,没有大小,也没有形状和方向,因此从审美的角度讲点给人的感觉就是简单直接。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有方向和形状,表现形式更为多样。线又分为直线和曲线,直线的审美特征在于简单直接,曲线则以其独有的转角勾勒出一种典雅柔和之美。任何图形离不开线条的使用,设计者通过改变线条的长度和弯曲度设计出不同质感的图形,从而能够直接传播设计的相关信息。平面设计通过图形的这些审美特征传达产品的信息,从审美的角度满足消费者的乐趣,同时图形中蕴含的深层次的意义与价值,又赋予了图形的社会功能化,象征了公众的身份和品味。

四、平面设计文字要素的审美特征

平面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将其设立理念、设计主题这些信息传递给人们,而文字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恰恰正是传递信息的最佳载体,使设计更具有说服力。平面设计的文字审美特征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体现,一个是文字的语言美,一个是文字的书法美。文字的语言美是指运用文学修辞手法,使语言具有强大的穿透力,能够渗透人心,打动欣赏者。营造文字的语言美,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修辞并用,追求音韵美。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为语言增光添色,如比喻可使语言形象生动,夸张可使语言灵气飞扬。第二,整散结合,追求参差美。整散结合是指排比句、对偶句的使用,这些可以加强语势,强化感染力,营造语言的对称美的平衡美。第三,倾注真情,追求内在美。文字不需要华丽富华,质朴的语言更能抒真情,写实意,打动公众。第四,引用经典,追求文采美。设计中如果加入某些典故,既能增加设计的文化底蕴内涵,又必能引起共鸣。平面设计中加入书法这一艺术形式,使文字更具民族特征。传统的书法是通过文字的横竖撇捺表达感情的,而现代平面设计中文字的书法美主要是通过字体、色彩以及文字与图形的组合展现出整体美感,字体和色彩的结合营造一种新奇独特的艺术美,而文字与图形的结合能够突出主题,使设计具有立体美。另外,现代平面设计对书法的运用,主要是利用书法的艺术特征将文字浓缩为图形的形式,更清楚形象的表现设计内容。因此,书法这一艺术是是掺和其他元素共同体现文字的审美特征。

五、平面设计色彩要素的审美特征

设计心理学的主要特征篇9

平面设计作品中的性格是指作品自身所持有的特性折射到受众者思维中所反映出的视知觉行为,它是作品存在的核心部分。在商业设计过程中,受众对于解读作品之后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对于商品在市场中的流通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成功塑造平面设计作品的核心因素——性格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形态、色彩及材质三个基本要素统一时,才能赋予设计作品正确的性格。设计的实现过程是视知觉和理性认知对客观形象的认识,形成高度组织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

性格;平面设计;视觉思维

引言

平面设计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和气质,假如设计师都采用自己固定的套路或者模版来进行设计创作,或许作品能够显得完整成熟,也符合潮流,没有大的缺陷,但这种方式对生产企业或是设计委托方却是极不负责任的。生产企业们都想突出自己的产品特征和唯一性,如何通过设计将这种气质作用于商品上,体现出它们的性格特征,这就要求设计师来对其进行深刻的研究。优秀的设计作品应该体现出:设计方向明确,设计思路严谨,作品具有可控性并体现出评判标准。把分析成果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和衡量准则,用理性的方式操作整个设计,使设计这一行为实现标准化。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平面设计作品性格塑造的独特意义。

一、性格定义

性格在心理学上被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所持有的自然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部分。而平面设计作品中的性格是指作品自身所持有的态度折射到受众者思维中所反映出的一系列视知觉行为,它是作品存在的核心部分。通过欣赏、解读不同的平面设计作品,我们会对其有不同的心理认知及之后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作品性格的充分认识。而在商业流通中,用户对于解读作品之后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则对于商品在市场中的流通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成功塑造平面设计作品的核心因素——性格特征,这对于成熟的设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作品性格的四个特征

阿恩海姆认为,“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1],视觉思维对思维的创造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探讨平面作品出现的同时,设计师一定要把产生作品的思维根源和性格特征进行研究。在平面设计中,作品的性格特征往往也随设计师对其进行细致分析后所产生的视知觉表述而变化。因此,对于作品性格的塑造也可以说成是设计师对于自己在设计项目进行中的自我性格的再创造与描述。平面设计作品的某些性格特征实际上映射着设计师本人的性格特征,两者之间具有同一性。性格特征分为对现实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一)性格的态度特征:态度特征主要是指人如何处理社会中诸多方面关系的具体表现,体现在各个方面中,如对社会、对集体以及对自己所持有的态度。而这反映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则表现为它如何定位与存在于社会及市场中的各方面关系,比如以什么样的物理形式出现,对应的是什么样消费群体,展现的是什么样的价值理念等。

(二)性格的意志特征:是人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进行调节的特征。依据意志的品质,人们良好的意志特征体现在具有远大理想、行动有计划、果断、勇敢、坚忍不拔,有毅力、自制力强等。而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则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宣扬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宣传及弘扬某些理念。

(三)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的行为方式受制于其情绪的表现,也包括人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正面的情绪特征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情绪,使其处在情绪稳定的行为中,经常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不良的情绪特征则表现为意志对情绪的掌控能力较薄弱,情绪变化波动,心境也会悲观消极。这在平面设计作品中表现为在不同的环境下,或是在不同的竞争对手产品中,作品自身应该具有的特质,始终能使自身处在优势环境中的因素。

(四)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所产生的性格特征。如在认知活动中所体现出的独立性和依存性:独立性表现在能根据其兴趣和任务进行主动的研究,并善于进行独立的思考。这在平面设计作品中表现为在具备了以上三个特征因素后,其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显现优势,并能经受从视觉思维到理性思维的深入转变,能够警世或是带给受众以更深层次的逻辑分析。因此,作品的性格特征与创作体自身的性格特征是相互统一的。

三、形态、色彩及材质的性格

“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2],塑造平面设计作品性格的三个基本要素即:形态、色彩及材质。平面设计中大致类别分为包装、标识、书籍装帧、网页Ui、会议形象、宣传印刷品等类别,不论哪种表现形式,都离不开这三个基本要素。因此作为成熟的设计师应该掌握这三因素中各种形式所具有的不同表现性格特征。

(一)形态特征:欧文.琼斯在专著《原理》中写到:“美的实质是一种平静的感觉,当视觉、理智和感情的各种欲望都得到满足时,心灵就能感受到这种平静。”功能主义者认为,能适合于目的的任何形式都是美的,勉强的形式则既不美也不合适。如曲线过渡到曲线的转变,或者由直线过渡直线的转变都是需要渐行舒缓的。假如在两条曲线中出现一阶跃,这两条曲线都需要和另一条假设的曲线平行,使这两条曲线成为切线,因为如果出现两条曲线互相分离,人们的视线就会转向图形之外,而不会沿着曲线方向继续观看,因此图形会失去连续感。所以形态对于塑造形态是非常重要的。

(二)色彩特征:色彩对塑造设计作品性格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活中的色彩始终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始终感受着色彩对心理的影响,并直接作用到人们内心的情绪。认识的不同,色彩的心理效应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如有些直接刺激人的感官,也有些是可以间接地促使人们进行联想,而更高层面则体现出人们的信仰与观念。色彩所反射的物理光使人们形成生理反应属于色彩的心理效应,也是色彩的物质性心理错觉。在心理学研究中,红色环境会使人产生紧张的情绪,比如心跳和脉搏的加快、情绪兴奋易冲动登;蓝色环境里的人情绪舒缓平静,脉搏和心跳会减缓,这些经验都告诉我们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图1)。冷色与暖色的色彩物理性分类是依据心理错觉,温度给了我们身体上的不同感觉,而色彩的心理感受则带来了其他的感觉,诸如暖色带给人心理重量感较大、密度感觉较强、显得比较干燥,冷色系则带来重量偏轻、比较稀薄、显得湿润的且有很强透明感的心理感受。这些都不是真实的物理表现,而是受着色彩的影响,人们心理形成错觉而出现的主观印象。高明度的颜色具有寒冷的感觉,而低明度的颜色带给我们温暖的感觉,高纯度的色彩具有温暖感属性,反之则低纯度的色彩则体现出寒冷的心理感受。在无彩色系里,白色带给人寒冷的感觉,黑色则反之,不同色阶中的灰度色系则会逐渐变化,产生适中的感觉。色彩的明度体现了轻和重,色相强对比的色彩展现出兴奋感,弱对比的色彩展现出寂静感。饱和度高而明度又高的色彩体现出奢华感特征,具有朴素感的色彩表现为深暗而浑浊,包括无彩色系。

(三)材质特征:材质的两个特性分别是:生理特性(通过触摸和视觉所见物体表面的不同特征,所获得有关生理信息的反馈)、物理特性(物体表面传达给人的知觉系统的意义信息)。不同材质在视觉、触觉上给受众以不同的感受,光作用在材质的表面上,通过材质显现的光泽度不同来实现它们各自的美感和特征。人们对事物深入的认识才能产生美,而对材质的直观审视又是首当其冲。通过对材质的认知产使人生了更为具体的感受,通常说来,自然传统的材质大多是优雅的,可以展现出天然质朴且细节丰富的韵味,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这方面要比单一的人造材质好,人造材质肌理均匀、纹样连续重复、体积相同,细节方面缺少浑然天成的气势,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来选择相应的材质。在材质的性格特征上,纯木材质给人自然、温馨、健康的感受,金属材质展现了力量、工业、精确的特性,而玻璃材质则体现了整洁、锋利、现代的特征。材质的异同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体验。工业化大发展后,现代科技主义带来的理性思维深刻影响了设计审美,但在潮流的过后,设计风格开始向后现代人文情怀转变,因此也改变了人们认知材质的标准。在经历了20世纪的科技崇拜后,亲和力、自然美、健康环保的理念被人们广泛接受,比如从礼品包装设计来看,越来越多的案例体现着民族文化特点与时代特征完美统一,图形图案、文字编排、色彩的搭配等因素赋予了材质更深的意义。只有掌握了现代表现语言和形式,才能设计出情与理交融的设计。把作品材质的灵性与神韵呈现出来,创造出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的新生命。恰当的使用材料,精妙的加工制作,巧妙的形态设计,都是需要设计过程中展现和挖掘的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应该不断地去探索、去发现设计中无数耐人寻味的内涵和更高的审美趣味,体现出对文化的挖掘和弘扬,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和解构,对艺术品味的追求和探索。设计过程不应仅局限在对市场流通和货架展现的研究中,更要深入到整个社会关系和人们生活细节之中,充分展现和重点挖掘人性化的设计的根源。

四、作品性格的塑造

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只有形态、色彩及材质这三要素有效地统一在一起时,并依次满足预期要达到的性格四个特征的程度来组织设计作品,才能赋予设计作品以正确的性格。艾伦费尔斯[3]说,各个要素或成分构成了格式塔原理,但这并不是简单地把所有组成部分合在一起,它所形成的是一个更高层面的全新有机整体。相比较之前的各个组成部分,他们各自的特征和性质在全新的有机体中是找不到的[4]。而这种全新有机体所展现的体貌特征是视觉思维作用到客观形象的结果,体现为具有高水平且自身带有独立构成元素的视知觉有机体[5]。所谓的感觉,就是以这样一种很难说清的方式相互渗透,互相联系在一起的[6]。而对于这种性质的理解则取决于经验,也就是说,不论对于用户还是设计师,意境的审美思维都是取决于审美主体对于人类生活的认知,这种存在的认知在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中都会对审美认识不断地进行组织建造,以形成各异的审美境界。

五、结论

平面设计作品的性格特征是由设计师自身在其项目中的所有实践与研究程度来决定的。设计是创造的工作,而我们在从无到有的设计过程中一直保持着理性的思维方式,将分析-设计-实现的推导过程纳入到周密的逻辑框架之中,成功塑造作品性格要围绕着性格的几个特征来展开设计,设计的实现过程是视知觉和理性认知对客观形象的认识,形成高度组织的有机整体。设计出成熟的平面设计作品还需要在理论体系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上做很多工作。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

[2]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视觉思维[m],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

[3]艾伦费尔斯(Christianvonehrenfels),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李继侠.原研哉平面设计中的哲学理念及对现代生活的意义研究[J].包装工程,2016,37(18):194—197.

[5]郑惊涛,关于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分析[J].设计,2016(02):132-133.

设计心理学的主要特征篇10

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源自西方,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名词,但对我国的课程改革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职业岗位负荷和工作特征把社会上职业岗位归为体能主导类、心智主导类和灵巧主导类三大业群。在我国职业病呈高发态势的现状下,分析了如何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学生预防职业多发病的能力。

关键词业群岗位体育体育课程设置职业病预防

一、何谓“业群式”岗位体育

业群式岗位体育是指在“业群”的思想指导下,从体育学视角,面向未来职业岗位群,对当前职业技术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准职业),按照他们对应未来的第一劳动岗位划分,把他们在劳动时,具有相似身体活动特征和运动负荷相似的准职业组合到一起,归属为同一类别的职业岗位群,以专业群形式,对他们进行实施的各种体育教育活动,满足学生需要的岗位体育和特殊身体素质和技能,补偿性体育,自我保健知识、能力和技巧,以及保障其运行的相关制度[1]。

二、“业群式”岗位体育形成的指导思想

马克斯曾认为,在一种操作中,他必须使出较大的体力;另一种操作中,他必须比较灵活;在第三种操作中,他必须更加集中注意力,等等;而一个人不可能在相同的程度上具备所有这些性质[2]。项群训练理论认为:许多运动项目具有相似的特点和属性,把具有相似特征和属性的项目归属为同一类属项目,并揭示和反映其运动训练规律性原理[3]。按照马克斯分工思想,人类的劳动分工应分为体力类、灵活类和注意类。以马克斯早期的“业群”类思想为指导和结合项群训练理论,按照职业岗位身体活动规律和运动负荷特征的规律,组合为“职业岗位群”。再按照职业岗位群规律特点,对当前所设置的专业,按照相似属性进归类重组为“专业群”。把现行的职业(准职业)划分为体能主导类业群,灵巧主导类业群和心智主导类三大业群。体育教育的视野不再盯在一个个专业上,而在业群类的负荷特征和劳动特点的共性上,继而根据业群类负荷特征和劳动特点一一选取安插相应的内容,以突显校本内容的个性。以群类划分法,还可以涵盖当前职业,甚至是未来的新兴职业,简化专业设置繁多性困扰,降低体育教育内容“针对性”选取难度。

三、“业群式”岗位体育基本特征

(一)体能主导类业群

1.运动负荷特征:以体力劳动为主。身体劳动强度较大,体能要求高,劳动时间总体较长,需较高的身体素质,如力量、速度、耐力等才能胜任工作。单位时间内运动负荷大。

2.劳动特征:多以站立、蹲式、屈状、劳动。身体空间移动频繁,活动范围大小不一。有远有近、有高有低等。

3.肌群工作特征:以身体大、中肌群工作特征为主体,辅以相应小肌群参与工作。

4.主要岗位:保安、地质勘探、导游服务类、物流、锻造。

(二)心智主导类业群

1.运动负荷特征:以脑力劳动为主,身体劳动强度小,体能要求低,工作时间往往超出上班规定时间,对脑力提出很高的要求,需要长时间的思考运用能力。单位时间内运动负荷小。

2.劳动特征:伏案型劳动为主,工作时,身体空间移动少,活动范围小。

3.肌群工作特征:以身体小肌群工作特征为主体。

4.主要岗位:法律、文秘、金融、会计、教师、设计、行政管理等。

(三)灵巧主导类业群

1.运动负荷特征:以脑体兼顾为特征,身体局部劳动强度大,工作密度大,对肢体局部灵巧性要求高,就整个身体而言,单位时间内运动负荷属于中、小类。

2.劳动特征:以伏案型、站立型劳动为主,工作时,身体空间移动不大,活动范围相对较小。

3.肌群工作特征:以身体中小肌群工作特征为主体。

4.主要岗位:电子装配、通讯话务、计算机操作、驾驶、编织。

四、“业群式”岗位体育校本课程内容设计对职业病的预防作用

(一)职业病的定义

这里所说的职业病指的是广义的职业病,是指不限于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它还包括些非物质因素引起的、与工作有关的、受职业有害因素损害的职业性疾病,比如长时间办公所导致的头痛、头晕、眼花、键盘手、肩周炎、颈椎病、腰酸背痛、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颈肩腕综合症、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这类新兴职业病我们称之为非法定职业病。这种职业病不同于一般所说的法定职业病,其范围和影响的人群更加广泛,但是却不能像法定职业病那样得到认可。本文所要讨论的通过体育课程设置来预防的职业病就是这种非法定职业病。有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职业病隐患,主要是由于工作环境密封过严、新鲜空气补充不足、办公室设施不达标以及长期静坐或长期站立、运动不足等引起的。

(二)科学设置体育校本课程,提高学生预防职业病的能力

1.“业群式”岗位体育校本课程应用性内容设计

(1)体能主导类岗位应用性内容设计

体能主导类业群劳动特征表现为局部肌肉工作强度较大,大肌群、中大肌肉群参与工作多,肌肉工作负荷也较大,对人体素质要求以力量、耐力、或力量耐力混合型等体能性素质为主,类似于人们习惯思维的体力劳动一般,但是不能等同。从工作身体姿势特点看,常以站立、半站立型为多,身体空间移动频繁,活动范围大小不一。这类专业如景点导游、烹饪营养与工艺、地质勘探、工程建筑类职业等。通过任务分析,我们不难知道,景点导游只有具备较强的下肢力量耐力性,抗热抗寒能力等,才能适应导游工作,而烹饪营养与工艺不仅对长时间站立下肢力量耐力要求高外,而且必须有必备的上肢力量耐力才能适应翻锅,炒菜和切剁砍等技术需要,还要发展耐热等能力。所以,选取的内容围绕工作需要,有效发展局部劳动时的局部肌肉群工作能力,适当发展乳酸能系统能力,增强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器官功能,主要发展走、跑、支撑、跳跃、攀爬能力。正如一个优秀的长跑运动员未必能适应一个普通建筑工人的活一样,这就是直接应用性体能素质的不同点之处。

(2)心智主导类岗位应用性内容设计

心智主导类业群劳动特征表现为局部肌肉工作强度小,参与工作多为小肌群,肌肉工作负荷也小,大脑神经紧张度高,有意注意时间长,心理压力大,对身体体能性素质要求并不高,一般耐力就行,仅对颈部肌肉耐力和躯干耐久能力要求稍高点,辅以对前臂、手腕手指支配神经反应协调性为主,类似于人们习惯所说的脑力劳动一般发展。从工作身体姿势特点看,以伏案型为多,身体空间移动少,活动范围小。如教师、医生、行政管理类职业等。通过工作时任务分析,心智主导类业群,应该选择训练颈部和躯干耐力内容,提高神经反应,有意注意能力,长时间工作的心理耐疲劳能力,手眼协调配合等内容。

(3)灵巧主导类岗位应用性内容设计

灵巧主导类业群劳动特征相对体能类与心智类而言,表现为肌肉工作强度中等,参与工作肌肉群多为中小肌肉群,工作负荷中等,介于脑体中间,对身体素质要求是局部肌肉灵敏协调、柔韧、中小力量耐力和动作速度素质,以上肢手臂、手指运用为多,辅以腿脚腰的灵活性等。从工作身体姿势特点看,以伏案型、站立型为主,身体空间移动一般不大。如计算机操作、电子装配、纺织、驾驶等。通过分析,灵巧主导类业群,应选择手指、手腕、前臂、肩、躯干肌肉收缩与舒张能力,柔韧和灵活协调性,关节伸张、外展和内旋、上下活动范围耐力能力,发展机体中、中低强度的有氧代谢能力。运动中的本体空间感觉、平衡稳定与准确性,应急应变,神经系统传导反应能力,提高目测和注意力集中,心理耐疲劳和手眼身法步结合,脑体并用配合能力等内容。

2.“业群式”岗位体育校本课程内容对职业病的预防

(1)预防体能主导类常见职业病

预防体能主导类常见职业病。选取或编排利于局部肌肉等机体器官放松保健性内容,让学生学会掌握基本的保健技能和方法,如体能主导类烹饪专业,对于静脉曲张的预防保健,教会烹饪学生,除了工作时需要有一双防潮湿的鞋子,以保证脚部足够干燥温暖外,在工作间隙,尽量做一些可以舒展身体的运动,比如按摩、踢踢腿,做做体操等,有烹饪专业的学校课程开发安排这样的内容就比较恰当。

(2)预防心智主导类常见职业病

预防心智主导类常见职业病。由于工作特征伏案型较多,长时间一个姿势,防止长期腰、背酸痛等积累会导致职业病发生的按摩、保健操等内容,如预防椎间盘突出病,要安排并教会学生掌握体侧、体转、后仰、前屈、伸展等内容。心智主导类对着电脑上班越来越成为普遍现象,要选择防止电脑眼、鼠标手、颈椎病等内容。研究表明,视屏作业可使人精神沮丧、恐惧、抑郁,甚至出现神经症状,性格趋于内向型发展,情绪不稳定型的人明显增加,所以要安排太极拳、气功、康乐、心理舒缓性内容,安排与人交流共同协作的集体项目。

(3)预防灵巧主导类常见职业病

预防灵巧主导类常见职业病。肩周炎、噪声性耳聋、视力疲劳综合征、颈椎病。现代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很多灵巧类工作离不开电脑日常运用,程序性操作,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活。从工作姿势,特征来看,其职业病与体能主导类和心智主导类必然有所交叉,譬如,体能主导类的静脉曲张病,电脑带来的综合症等同样会发生。但是,一些厂房企业的机械化生产,特殊工作场所中存在粉尘、高温、强辐射热等物理性危害因素,易污染皮肤,引起毛囊炎或粉刺等皮肤病,甚至是心肺病,却是灵巧主导类职业病的另一源头。在体育内容上,多注意保健性内容、放松降低疲劳性内容安排。

五、结语

在学校教学管理中,课程改革始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不但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更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对高职院校来说,它更是学校能否区别于他人办出自己特色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育体系,在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当改变传统观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体育教学和校本课程设置与学生健康和就业的结合方式,探索如何实现体育的服务和促进就业作用。通过体育课程的设置来培养学生的预防保健意识,提高学生预防职业病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减少职业病的危害,只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尝试,更多的改革试验田还在等待着我们去开发。

参考文献:

[1]周文来.职业技术院校“业群式”岗位体育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4):48-50.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04.

[3]《运动训练学》教材编写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