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与服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2:27

公共管理与服务篇1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通过电脑、手机和广播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公共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主要对当今社会背景下的公共图书管理与服务现状的分析,如何加强公共图书管理工作和提升服务质量提出建议。

关键词:

现状分析;图书管理;图书服务;流动服务

在图书馆的运行当中,需要建立良好的图书和人员的管理制度,努力做好对读者的服务工作,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公共图书馆来学习知识,以前人们获取信息和查找资料的主要场所就是公共图书馆,现在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极大地改变,到公共图书馆学习的人越来越少,本文主要对改变这一现状,提出如何做好公共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相关措施,让公共图书馆如何在信息化时代生存并发展。

一、公共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现状分析

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手机不断普及,几乎每个人最少都会有一部手机,导致到公共图书馆阅读的人越来越少,据有关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通过手机网络阅读,只有少数人愿意选择到公共图书馆阅读书籍,他们认为在网上阅读很方便,既不用到图书馆借书和还书浪费时间,而且能够快速查找到大量有关知识点,图书馆单一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加上建设一座公共图书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公共图书馆大多数修建在主要的省会城市,比如一些偏远农村地区没有公共图书馆,人们需要看书时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借阅到书,所以增加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是做好公共图书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还有一方面是由于图书馆服务形式的发展和变化,一些图书馆服务人员缺乏素质和使用电子技术,制约了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升级。

二、做好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

1、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

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主要包括用人机制和管理机制,图书馆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人,所以要建立一支高素质和拥有专业技能的公共图书管理团队,在用人选择方面需要把真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录用到图书馆工作,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公平考核和面试;图书馆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深化,改变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让读者在网上就可以提前进行资料注册和选择书籍,到图书馆后直接通过电脑查找就可以快速找到图书的放置位置,突破传统的建设理念和运行机制,不仅要改变单一的服务格局,而且要开展一些图书阅读活动,让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扩大,让越来越多的人阅读到图书馆的书。

2、图书分类管理

公共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图书编目工作,为了方便读者快速寻找到书籍,需要图书馆图书编目工作者认真对所有的图书进行整理和及时检索,文献的存在状况和存在位置编制成目录,公共图书馆的图书如果没有进行整理编目,读者就不会借阅到,甚至连图书管理员也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寻找到这本书,图书分类管理的意义是图书管理员对图书进行分类整理,更好的服务读者寻找图书和促进图书馆的发展,每一位图书编目者必须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也逐渐应用到公共图书馆图书管理上,通过电脑将图书进行存储记忆分类,帮助读者更快地利用馆藏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简而言之对图书分类管理是图书馆图书管理的主要方法,做好图书分类管理能够极大的提高图书的利用率,让公共图书馆更好的服务于读者。

三、做好公共图书服务工作

1、提高服务质量

图书馆需要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质量,服务模式必须科学合理,通过网络环境的构建改变服务方式,为读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服务宗旨始终以读者为中心,通过扩展服务形式和开展延伸的服务,使图书馆的读书氛围变得健康良好,例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图书管理员,让读者在借书过程中感觉到图书馆的人员服务质量很高,读者也会很高兴的借书和归还书,为读者提供精确和高质量的服务内容,让更多的人共享到优质的信息成果。

2、改进服务模式

造成公共图书馆利用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是早上8点到下午5点,而人们正常上班的时间和图书馆开放的时间相同,造成了很多人没有时间到图书馆阅读,为了打破这种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需要我们与当前的时代特征相适应,通过建设自助服务模式让读者随时都能够到图书馆阅读,使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提高,也可以建立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创建一个更加完整全面的服务网络,与此同时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例如制定相关的政策、加大投资建设和号召社会关注公共图书馆,推进公共图书馆的建设。

3、开展图书流动服务

通过现代物流的运用建设流动图书馆,图书在快递运输多次流动后将回流公共图书馆,根据读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快递,然后将图书送到读者的家门口,实现了文献资源共享,在图书物流的建设当中必须考虑到流动的规模、流动的半径和流动的时间安排,国家也启动了一些地区的图书流动项目,依托县图书馆建立流动图书馆,将图书运输到一些山区不发达的地区,让更多的人阅读到图书,也有一些地区组建图书流动车队,按照计划的路线到一些边远的地方企业和社区开展免费读书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公共图书馆,可以看出来实现图书的利用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开展图书流动服务。

结束语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原理就是坚持以读者为主,通过不断地提升服务质量和推进服务理念等措施,与时俱进迎合广大读者的阅读习惯,制定出一条合理地服务方案和图书馆管理方案,将公共图书馆自身的信息资源发挥出来,给读者感受到公共图书馆的优势,图书信息服务全方位的提供给我国的读者,公共图书馆一定要结合网络信息发展,改变陈旧的工作观念从而生存和发展下去。

作者:祖青海单位:华北理工大学迁安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桂珍.做好公共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6).

[2]杜国志.谈如何做好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J].黑龙江档案,2014(10).

公共管理与服务篇2

农业机械化职能总体上讲属于经济职能的范畴,不同农业机械化职能的内涵包括社会经济战略研究层次,组织管理层次和经营管理层次。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说,又是有限的,的职能也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不可能包揽所有的农业机械化职能。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机械化公共服务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部门是不能与之完全脱离的,仍然负有绩效管理的职能。

必须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公共管理宏观调控的职能,确立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标准,向广大农民和机手提供充分的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信息,建立起公平竞争的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协助广大农民和机手有效地使用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部门应建立广泛的协商机制,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应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为依据,促进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的不断改善,提高服务的质量。

2、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与服务模式

农业机械化是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农机服务产业化严格地讲应是农机服务体制产业化。农机服务产业化应具有以下特征:农机作业的计划制定和实施建立在市场需求之上,农机作业服务突破地区界限,农机服务产业化经营从自用走向社会化服务,加快农机科技普及化进程,区域性合作不断扩大,现代信自、技术在农机服务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农机服务产业化是农业机械现代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大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可以实现小生产与人市场的对接,可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可以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可以使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大大拉长,是当前解决我国农业生产基本矛盾的有力措施。

科学高效的服务是减少产业组织的交易成本和制度变迁代价的最有力途径,是农机服务组织与制度创新的重要保障。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应面向机手的多层次需要,强化公共管理与服务手段,需要合理布局,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浪费,为农业机械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农机服务业的正常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是农机行业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的必由之路,其具体组织形式主要有:农机服务公司、农机服务合作社、农机人户和农机服务协会以及农机服务联合体。为解决农民劳动力转移和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农机服务产业化能够兼容不同的农业生产规模和经营体制,即社会化服务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能够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使农机经营者的目标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相统一,可以加速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逐步建立起持续、稳定的农业机械化投资和发展的运行机制。

3、农业机械化改革发展现实途径

统筹规划,确立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战略地位,因势利导,培育好农机服务产业主体,完善扶持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保护政策和配套措施,规范管理,保持农机服务产业化健康发展,建立健全保障农机服务业发展的法律体系,确保国家对农业及农机化所投资金及时到位和高效应用。理顺农机管理体制,恢复县以上农机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体制,恢复农机安全监理行政执法部门地位,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结合县乡机构改革,理顺乡镇农机管理体制,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设立农机化区域服务中心,防止党和的形象遭到不应有的损害。

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务,部门应当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标准,鼓励农机跨区作业并依法实施安全监督管理,要求各级和有关部门要加强跨区作业的组织与协调。鼓励和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在扶持方面,应采取积极的财政和税收政策措施。

公共管理与服务篇3

20世纪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信息革命”日趋成熟并广泛渗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西方各国原来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分化并重新组合,公民社会日益壮大并要求更多地参与社会管理过程,希望公共行政改革的过程是一个更大程度还政于民的过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西方国家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全面参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同时,政府面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需求,社会管理出现了新的动向;调整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已成为一种时代的呼声。

1980年代以来,国外政府在对诸项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显示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巨大潜力,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综合相关研究分析,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府权力下放,分权于社会

现代社会管理倡导政府作为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提倡政府权力的下放,改变层级式的集权管理体制为平行网络状的互动管理型态,形成一种政府、公众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权力下放,作为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经济发展的一项策略,已成为各国行政改革的主导理念和实践方向之一,也是发达国家政府社会管理变革的一个显著趋势。随着理论界对政府间关系(intergovernmentalrelations)研究的深入,这一步伐正在不断加快。在实践中,基本上以20世纪80年代为起点,西方主要国家都开始了放权运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60年代开始曾经追求中央集权的社会管理模式,70年代惠特拉姆政府扩大了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但是其后暴露出许多弊端,后又趋向适度分权,霍克政府时期下放了许多权力,完成“社区参与体制”,这一分权化模式在以后的基廷政府和霍华德政府中一直被沿用。www.133229.com西班牙政府1981年就颁布了自治区条例,对中央与自治区的权限做了明确的划分,扩大了地方的社会管理权。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国家的政府比较注意在向地方下放社会管理权的同时,用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协议的方式对放权后双方的职责权限做出明确规定。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加快了分权化的步伐,明确了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的职能分担,居民身边的公共事务尽量交由地方处理。而即使在高度中央集权的法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也明确规定市镇、省、大区和中央政府的职责范围,取消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监管,授予地方民选机构较大的权力,将地方社会事务的管理权更多地下放到地方民选官员手中。在分权化浪潮下,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更有可能对地区内的利益格局进行调整。尤其是在放松管制理念的指导下,地方的经济社会更具活力,政府的管理绩效得到提高。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充分体现了政府作为管理者和服务者角色的重要性。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韩国“新村运动”,主要目的是解决当时韩国城乡贫富差距过大问题。运动的初始阶段,政府向全国所有3.3万个行政里和居民区无偿提供水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70年代末,政府逐渐退出“新村运动”,全国各地组成以村为单位、以全体农民为会员的开发委员会;80年代,“新村运动”逐渐完成了由民间主导加政府支持到完全由民间主导的过渡。为保障“新村运动”的顺利实施,韩国政府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对“新村运动”的性质、组织关系和资金来源都作了详细规定;设立“新村运动本部”、“新村运动指导部”、“救持会”三级指挥机构,形成了高效的指导网络。“新村运动”成为政府、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广泛的社会互助发展运动,有力推动了韩国城乡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2、推进公共事务服务,构建服务型政府

1980-1990年代以来,在新公共管理运动、治理理论以及新公共服务理论等理论的推动下,西方国家推行政府治理范式的改革,通过强化社会管理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推进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多元化等举措来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构建服务型政府。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专家罗伯特·b.登哈特等人在《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书中阐述了新公共服务的7项主要内容:(1)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2)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3)在思想上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具有民主性;(4)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5)责任并不简单;(6)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7)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新公共服务理论(newpublicservice)将公民置于整个治理的中心,强调政府治理角色的转变是服务而非导航;推崇公共精神,旨在提升公共服务的尊严与价值;重视公民社会与公民身份,重视政府与社区、公民之间的对话沟通与合作共治;强调建立有效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主张用一种基于公民权、民主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新公共服务模式来替代当前那些基于经济理论和自我利益的主导行政模式。这种社会管理的强化趋势表现为政府社会管理范围的扩大和职能的增强,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在德国,由政府在基层社区设立的公民办公室遍布全境,这种基于电子政务平台的公民办公室,直接面向普通公民,是为公民日常生活提供政府服务和社会管理事务的基层单位;公民办公室“让数据而不是让公民跑路”的优点,确保了公民、企业、院校及其他机构能更方便、快捷和花钱最少又最有效地享受政府的各种服务,从而大大增加国民对政府及管理的满意程度,并提升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化国家的地位。在美国,上世纪70年代越战结束以后,政府社会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比较合理的公共服务项目支出,实现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有效调节,为解决民众的生存、安全、教育和医疗等基本生活需求提供保障,从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保证了整个社会的相对稳定。

3、政社分开,推行“小政府、大社会”

西方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其社会体制的架构正呈现出政府与社会的分工合作趋向。国外社会体制的架构呈现出四大特征:(1)政府与社会的分工合作。其核心是“政社分开”,即政府与非政府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的职能分离以及事业目标的合作。(2)具有用以购买社会服务的公共财政体系。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都有专门的预算,并根据社会管理事务和社会服务需求的实际,通过招标的形式或委托的形式向非营利机构(主要是社会工作机构)购买服务。(3)对合法的慈善机构和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均实行免税政策。其中,包括大学、医院、慈善组织及其他非营利社会服务机构等在获得慈善捐款后,有权向捐赠人开具免税的发票;非营利社会服务机构举办的赢利性产业也一律免税(收入必须用作社会服务)。(4)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质。政府购买的和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皆属非营利性质,其面向困难群体或边缘群体的服务项目一般不收费,面向中高档收入人群的服务则可以收取不等的费用,但这些收入只能作为营运的成本。在这种体制架构下,出现了多元化、分散化和私有化趋势。社会管理由政府单独直接管理变为市场、社会中介组织、其他社团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直至社会组织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西方国家政府为维持社会统治的合法性,推出了“混合经济的福利国家”、“福利多元主义”、“福利国家私有化”等概念。“混合经济的福利国家”主要靠公、私部门的直接投资,把社会福利的提供由政府主导型转向市场主导型。“福利多元主义”是社会福利服务由法定的部门、志愿的部门、商业部门、非正式部门等直接提供,政府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其重在参与和分散化。如德国的经济很发达,但是在社会舞台上,主要有三大角色——政府、营利部门(企业公司)和非营利部门。其中非营利部门包括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也就是社会中介组织。营利部门主要致力于经济的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主要致力于社会服务和管理,政府则在两者之间,站在更高层次上,通过政策调节、制定法律和财政支持,来实施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社会中介组织的普遍产生和蓬勃发展,使德国政府的管理模式逐步走向“小政府、大社会”的境界,政府的职能是宏观管理,社会中介组织是具体的组织者和运作者,两者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现在,德国

转贴于

的社会组织不仅广泛存在于社会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传统公共服务领域,而且更日趋活跃于环境保护、急难救助、社区重建、社会融合等新兴领域。美国社会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由非营利组织和私人提供本来由政府承担的服务;通过发挥众多的非营利组织的协调和桥梁作用,提供政府做不到、做不好的服务,从民众自治层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非营利组织的功能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支持特定群体或特定地区的利益、监督政府与市场、充当政府与商业部门的中间人、支援国外项目、满足社会多元化需要等等。在美国社会管理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政府赠款、合同分包等方式将很多公共服务项目交由非营利组织运作;非营利组织还承担着一些公共管理的职能,从而使政府摆脱了因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而形成的承担大量具体事务的重负。美国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直接支持,还表现为直接为非营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利组织提供基金支持,直接与非营利组织签署合同,直接为那些参与低收入阶层服务的非营利组织付费等。美国人民相信,非营利组织可以提供政府所不能提供的服务,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服务,包括志愿服务在人们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和网络,形成社区组织和社会关系。不仅如此,非营利组织在美国还经营了大部分的社会部门,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

4、社会管理市场化,公共服务多元取代一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英国撒切尔政府为首的大多数发达国家开始了社会管理的市场化改革,以实现社会管理的公平、效率、效益等价值目标。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化社会管理的方式主要有:第一,签约外包。它是各国社会管理实践中政府长期使用的一种方法,将大多数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以签定合同的形式与私人企业合作。第二,特许经营。国外政府在可以对公共服务的使用进行收费的地方采用特许经营,通过发放执照或许可证允许私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第三,代用券。把代用券发给公民作为凭证,用来替代现金从私营或公营的卖主那里购买公共服务或产品。第四,混合策略。政府在提供某项公共服务时同时采用几种生产方式,以获得多种方式的优势。第五,机构——政府通过监督机构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发达国家社会管理市场化进程说明,在政府与市场之间选择更多的市场、更少的政府是明智选择,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

在传统意义上,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一直是公共组织的“专利”,但1980年代以来,市场价值的重新发现和利用改变了这种观念,政府不是公共服务的惟一提供者,私营部门、非盈利性组织完全可以承担这方面的职责。公共服务由一元供给走向多元供给,成为当代西方公共服务改革的基本趋势。首先,多元供给取代一元模式。(1)政府组织同时承担了提供者和生产者的角色。政府既是公共服务的决策者和付费者,同时又承担了直接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功能。这种模式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政府服务,即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安排、支付并向消费者提供某种服务。二是府际协议。即由两个公营部门分别承担服务的提供和生产职能。府际协议通常在复合型体制下,特别是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比较盛行,比如美国就应用得相当多。(2)民营。意味着政府在事实上退出某一服务领域,将其全部交给民营机构或其他组织去经营。这种通过出售方式的完全让渡行为反映了这样一种观念:民营机构总是比公营机构有效率。英国是这方面的典型。(3)由政府机构做出决策并承担费用,由私营部门来组织生产的模式。其中又包含多种具体形式,如合同出租、特许、补助、代用券。(4)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生产者都是非政府的私营部门和非营利组织。有三种基本形式——自由市场、志愿服务、自我服务。其次,供给类型的变化。如果按照政府或市场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划分,可以进一步将公共服务概括为政府主导性、市场主导型、混合型。(1)政府主导型。政府主导型指政府是公共服务生产和提供的主体,其他社会组织起补充或者辅助作用。(2)市场主导型。是指私营企业或者非营利性组织成为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和生产者。(3)混合型。即公营部门和私营部门发挥的作用相差无几,不存在谁起主导作用的问题。在上述三种供给类型中,市场主导型与混合型无疑已经成为改革的目标指向,二者将会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例,因为它符合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宗旨和要求。但是这种发展也发起了许多问题,如服务质量下降,缺乏信用和连续性,有些公共任务私有化,政府治理能力受到影响等。这就需要国家对哪些领域适合由私营部门参与以及采用何种参与方式进行权衡。这一次的全球金融危机警示了,加强对公共服务中公私合作的规范和监控至关重要。此外,利用市场对公共机构形成竞争压力,减少行政开支,提高行政效率等,也是西方国家热衷于公共服务社会化的重要原因。

5、非营利组织充分参与,提高社会自治自理能力

发达国家社会管理的一个成功之处就在于运用社会力量进行自主管理。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都有很强的公民社会传统,社会自治自理能力极强,是名副其实的“大社会”。行业自律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区乃至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组织都承担着数量可观的社会管理职能。政府与私人以外的第三部门一直是西方社会中重要的一支力量,它们是连接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第三部门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愿意参与政府部分社会管理的功能输出过程。一些非营利的第三部门组织以互助友爱为宗旨,一些行业自律组织本身也有社会管理的职能,这些无疑更有利于保持其参与部分政府社会管理过程的持续动力。西方国家深厚的公民社会传统为第三部门的发展壮大直至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非营利组织在发达国家社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已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的稳定。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在对22个国家的非营利部门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这22个国家的非营利部门是一个1.1万亿美元的产业,它雇佣了相当于近1900万个全职工作人员。”发达国家充分利用非营利组织的优势,提高了社会管理的效率。首先,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1998年,英国首相布莱尔签署了《政府与志愿及社区组织合作框架协议》,在黑人与少数民族志愿组织、咨询和政策评估、政府采购、志愿活动、社区等五个方面确立了合作原则,并适度放宽一些政府补助的政策限制。到2004年,所有的英国地方政府都实行了这一协议。其次,为非营利组织提供资金支持。政府通过直接拨款、税收优惠等措施向非营利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共同合作提供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效率。第三,政府通过采办、发放公民票券的形式购买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采办形式、向公民发放票券改变了政府作为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和提供者的双重角色,建立了社会管理的“准市场”机制。英国在福利体制改革的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曾大力推行政府采办;德国在就业管理中发放就业券,而政府负责对提供者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

6、重视社区重要地位,改善政府与社区的关系

发达国家的社区发展程度较高,具有参与社会管理的独特优势,是发达国家重要的社会管理主体。罗斯曼在上世纪末提出“地区发展”理论,就是发达社区内不同

转贴于

人士和团体广泛参与,通过参与过程使他们达到自助和互助的目标,改善社区关系,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

在美国,负责社区管理职责的机构主要有政府、社区管理委员会和非政府组织。它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宗教信仰,使社区之间需要的服务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政府提供的社区服务往往有统一性和单一性的局限,很难被在社区生活的公众普遍接受。因此,为了某些共同的社会问题或者同一的利益,社区便自发组织一些非政府组织,通过居民的广泛参与,了解自身的需求,并采取积极的改进行动,替代政府的服务机构,并在政府的支持下行使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这种形式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

在德国,社区一般指的是在德国联邦政府及州政府之下的最基层的地方政府组织,包括乡镇、区以及不属区的城市等诸多形态,这种社区既是一级政府,同时又是居民高度自治的自我管理和服务机构。德国通过立法的方式确保社区高度自治,以此保障社区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德国社区的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促进民众对社会政治的参与热情,培养其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并有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与政治情绪的合理释放。

当前,德国社区间的合作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几个相邻社区为了实现管理效能的最大化,往往合作建立起新的管理联合体或服务共同体,如共同解决水资源供应问题和垃圾处理问题等,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社区服务进一步强化的过程,在这种社区协作的过程中,人们的政治与社会理念得到进一步完善与统一,对于更大层面上的国家来说就有利于其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在改善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方面:

首先,制定社区发展计划,给予社区组织制度和资金支持(在荷兰,一些社区发展计划的组织实施由政府赞助,地方社区发展组织依靠地方机构获得资金;在英国,为实施某些社区发展计划,内政部激励社区机构建立了社区发展基金)。

其次,扩大社区发展参与社会管理的范围与内容。发达国家社区发展突破了城乡的限制,参与社会管理的范围得到了延伸,参与社会管理的内容也得到了扩展,环境保护、治安维护、就业培训、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大都依托社区开展。

第三,建立政府与社区志愿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美国社区发展合作组织一直是社区发展的主力军,建立了联邦、州和城市社区三个层次的组织网络,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社区发展项目。当社区被授权来解决自身的问题时,它们会比那些依靠外人提供服务的社区更能发挥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地方各级政府开始把社会公共事务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从官僚和专业人士手中夺回来交给社区,将公共组织的决策、资源和任务等实质性的控制权转移给社区。在美国,汉普顿、代顿及其他城市,社会团体对如何使用拨给社区发展所用的公共基金拥有决定权。在丹佛、萨凡纳、罗阿诺克及其他城市成千上万的公民参与社区的大型合作规划项目。

最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也主动通过把社区事务的管理授权给社区组织,让社区居民普遍地参与社区管理。具体措施有:鼓励各社区建立养老院、残疾人服务中心等公益事业;政府机构如社会工作部门、警察局出面组织邻里互助、街道联防等,以改进社会服务或控制犯罪活动等。

7、依法管理社会组织,严厉打击邪教

德国和美国都是宗教大国,社会中最大的群众性民间组织是以宗教团体形式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教会,教会真正掌握的重要资源是其看不见但却无法估量的社会资本。正是依靠巨大的社会资本,宗教得以对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影响,各种不同信仰的宗教组织在社区频繁活动,影响无处不在,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都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在社会中根深蒂固,形成了广泛而强大的宗教道德基础,特别是从宗教信仰中孕育出的民众诚信、向善和保持道德底线的思想,对社会管理带来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政府充分有效地利用宗教来管理社会,成为西方国家社会管理的又一个突出特点。基于教会和宗教组织对社会生活无处不在的影响,德、美两国政府都充分有效地利用宗教来管理社会,并在社会管理中非常重视相关的各类法律和法规建设,力图形成相互联系和相互衔接的法律体系,以及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机制。例如在美国,当一个佛教寺院,向政府的土地管理单位申请使用许可时,被告知必须先行具结,不得有公众燃香、燃蜡烛之类违反当地防火法规的行为;如果其早晚唱诵经文忏仪的声响,被邻居告发为噪音干扰时,必须马上停止或采取相应措施,否则就不准使用。又如当盘踞社区的邪教组织活动危及政府利益和社会安定时,美国政府就责令警察加强对邪教的跟踪打击。1993年“大卫教派”在得克萨斯州韦科的据点以武力对抗联邦执法人员,在难以达成协议的情况下,政府出动装甲车包围了“大卫派”宗教狂热组织据点,摧毁了邪教总部。在德国,社会组织经审查符合条件注册登记后,联邦政府及所属机关职能部一般不干预社会组织的行为,社会组织的一切活动原则上在国家法律框架内,按照会员大会通过的章程中所明晰的范围开展。但是,当某些民间组织的活动危害了国家安全、公共秩序或其他重大利益时,政府可以予以管制,甚至可以禁止其在德国的活动。近年来,德国被取缔或禁止的社会组织,主要是极右分子、极端分子和恐怖分子组织,如“三k党”、“光头党”等。

8、依法管理社会,重视制度建设

相关法规的完善,是社会管理决策科学化、实效化及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支撑。发达国家一般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用以规范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的行为举止,并配以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保障法律法规的实施。健全的法制环境维持了稳定的社会秩序,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了政府社会管理的“有形之网”。新加坡是一个高度法制化的国家,法律体系完备,法律监督机制健全。首先,立法完备、详尽、具体。为创建一个秩序井然、遵纪守法的社会环境,国会和政府制定了从政治体制、经济管理、公民权利与义务,到酒店管理、停车规则、公共卫生一整套详尽、具体的法律、法规和禁令,在是与非、罪与非罪问题上都界限分明,使政府行为、公民举止均有法可依。其次,执法严格,处罚严厉。新加坡对违法犯罪者严格依法处罚且相当严厉。公务人员犯罪不仅会受到刑事处罚,其公积金也将被全部没收。第三,建立有效的法律监督体系。新加坡建立了严密有效的法律监督体系并充分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来保障法律法规的执行。

近些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合理的社会分层构建合理的社会结构,使得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通过协商、谈判、对话等途径,各阶层掌握了其利益诉求的主动权,利益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协调。为了减少社会领域的各种摩擦,西方发达国家试图建立一个没有身份歧视,每个社会阶层之间相互开放,阶层关系融洽,社会流动畅通的开放社会,达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都建立了健全和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如在公共卫生领域,美国建成了包括联邦——州——地方三级的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联邦政府的人类服务与卫生部(hhs)承担主要职责,设计实施了一个广泛的监视疾病爆发的网络,将所有医疗机构在因特网上联网,建立提供疾病信息的网上资料库,同时向所有医疗保健人员提供培训和信息,使他们能够识别有可能是疾病爆发的迹象和症状,另外建立了美国应急行动中心电子网络疾病检测报告预警系统、大都市症状检测系统、全国公共卫生实验室快速诊断应急网络系统等,以确保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作出及时的反应。

9、社会管理民主化,重视社会危机监测预警

科学民主的公共决策,有利于整合不同阶层的利益要

公共管理与服务篇4

对于农业机械化而言,倘若不加以管理,势必会导致机械化各方面的作用下降,并且无法确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管理的类别较多,过去的个体管理虽然比较适合当时的情况,但目前的个体管理反而会影响整体的进步。因此,在农业机械化管理方面,开展公共管理是很有必要的。农业机械化管理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确保经济的稳步增长,必须通过公共管理,设定一个比较统一的目标,以此来协调农业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在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开展公共管理的相关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市场和农民,减少各种矛盾和冲突,有助于从根源上解决农业方面的问题。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以此来促使农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补给和帮助,满足百姓的需求。

2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开展实践

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发现,理论上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完全可以和农业机械化管理相互融合,并且创造的效益比较突出,值得社会肯定。未来,我国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和发展力度会更大,仅仅依靠现有的管理手段,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为此,还应积极地在公共管理视野下开展工作,以此来实现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2.1建立健全保护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法律制度

农业机械化管理,单纯地依靠人工管理或者是主观上的管理,并不能实现强大的约束作用。未来,在公共管理视野中,必须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法律的存在是一种硬性的规范,能够将一些边缘化的东西变得更加清晰。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法律制度,可以更好地解决公共管理下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农业机械化管理的法律制度,既是独立存在的,也是与国家其他法律相互结合的,以此来交织成一张巨大的法律网络,对各种问题进行约束和处理。依据现有的农业机械发展情况,制定各种不同的法律,包括装备、设施、操作、管理等,促使农机安全管理制度能够更加规范,更加贴合实际情况。

2.2完善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

农业机械化管理在公共管理视野下,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确保多项工作的良性循环。在今后的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中,还应积极地完善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通过主观和客观的结合规定,处理更多的固有问题,建立农业机械化管理的健全体系。而且必须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农业与市场和政府都是密不可分的,将来的工作要从多方面着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规范,市场机制的自然调节,可促使农业机械化管理能够更加顺利,与公共管理高度贴合。此外,必须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监理部门的监理职能,通过监理部门来进行管理、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一些因素的负面作用。

2.3大力推广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

务所谓的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指的是由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组成的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民事合同关系,在此组织中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对于农业机械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政府部门应发挥其职能,制定保护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务的法律法规,使其步入法律轨道,并得到大力推广。日后的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务,需根据实际需求来决定,弹性地制定服务内容和具体的价格标准,要以推动农业发展为目的。

3结语

公共管理与服务篇5

1.档案馆公共服务现状

1.1政府方面

我国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也是建设人民真正满意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体现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档案馆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机构之一也应主动拓展公共服务渠道,为社会公众提供满足公众需求的公共服务⑴。目前虽然国家对档案事业的支持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许多地方政府还没有把档案事业的发展放在议事日程上,在政府工作报告或工作计划中都未能提到“档案”两字,公共财政上的支持就更不可能多的涉及到档案领域。另外档案馆公共服务还有一些法规、政策需要政府出面来进一步完善。如《档案法》规定,绝大多数档案保存满30年即可开放,但由于地方档案馆没有具体的制度规范,包括鉴定方式、程序、开放责任等方面的规定,使得许多档案馆即便到期的档案依旧不愿公开。

1.2档案馆自身方面

档案馆基本条件不能满足档案馆公共服务的要求。目前绝大多数档案馆均为面向单一主管单位的“纵向”服务,社会机构间资源的“横向”沟通和共享几乎没有,馆与馆之间实行独立的保管和利用方式,所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也不相同,馆藏信息也不能共享,从而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

有些时候,公众为了查清一个文件,需要跑几个不同的馆,在时间上、在办事效率上都是极大的浪费。

档案馆本质上属于公共服务机构,然而,与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其它公共服务机构相比,公众对其缺乏一定的认识,不会主动到档案馆去查阅相关资料,档案馆的开放还没有深入民间。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档案馆在提供公共服务时还缺乏足够的开放理念和服务意识,“重藏轻用、藏而不用,秘而不宣”的思想仍然起着主要作用,使得档案馆在公共服务方面就显得比较落后,对社会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由于很多档案有开放时间的限制,所以有很大一部分档案至今没有对公众开放,这也限制了民众查阅档案的范围,阻碍了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开放程度。

1.3社会方面

目前档案馆公共服务还没有引起广范的社会关注,与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国家公共单位相比,档案馆的优势和特点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展示。另外,受到长期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民众还没有强烈的公民意识,面对公共事务时习惯把自身定义为局外人,常常是无关之事“高高挂起”,档案馆为社会保存的珍贵档案,很少能引起公众的关注。

2.挡案馆公共服务的制约因素

2.1服务理念陈旧、服务对象单一

服务理念陈旧是制约我国公共档案馆社会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服务理念的陈旧主要表现在服务主体意识不强、服务的对象和范围不清晰、服务的本质界定不准确等方面。档案馆服务对象,过去主要集中服务于党政机关、领导参考、决策、学者的学术研究等活动,对象比较固 定,对于广大公民来说,档案馆服务的大门基本上是关闭的,由于其服务对象的固定性,更多是服务,而不是公共服务,公共性不足。

2.2馆藏档案资源欠丰富

馆藏档案资源是公共档案馆所拥有和掌控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关系到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公共档案馆得以立足于社会,具备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决定因素。而馆藏档案资源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馆藏资源的内容、门类、载体形式不够丰富,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程度不高,影响和制约了馆藏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这些都成为制约公共档案馆社会服务开展的重要因素。

2.3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新技术缺乏应用

人才与技术也是制约公共档案馆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因素。公共档案馆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储备不足,而且专业人才的流失比较严重,由于缺乏培养规划,专业人才专业性退化现象也比较突出。专业人才的缺乏,也使得公共档案馆难以对新技术进行吸收与应用,制约公共档案馆社会服务的供给。

3.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发展途径

(1)提高认识,切实转变档案服务理念。档案馆公共服务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核心使命。档案馆要转变原有的公共服务理念,把档案工作者的关注重点引导到如何做好公共服务的方向上来。可以广泛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如网络、电视、手机等;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档案宣传活动,如珍品档案展览、档案馆藏介绍、档案知识宣传等活动,提升民众的档案意识,有效宣扬档案服务价值,创造良好的档案利用舆论环境。打造出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品牌,引导多层次民众体验档案馆公共服务。

(2)优化档案资源配置。优质的档案资源是档案馆为民众提供满意公共服务的基础。档案馆要在现有馆藏资源的基础上,创新档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挖掘隐藏资源,整合现有资源,从而使档案资源丰富化、多样化。各地区的档案馆在档案资源配置上要有大局观念,全局观念,打破行业和部门的限制,优化各自馆藏,使民众在档案馆能获得满意的服务。

(3)优化档案公共服务结构和工作流程。档案馆要积极推进自身结构的改进,使档案公共服务的模式渐趋完善。各级档案馆要围绕档案馆公共服务,对现有工作职责及工作模式进行再思考,重新定义档案公共服务的职责和范围,确立明确的档案馆组织结构价值观。

(4)完善人力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建设是推进档案馆公共服务建设的前提,加强培养能提高档案公共服务水平的战略领导型人才;着力培养能开展档案馆公共服务工作的专业服务人才,以及实现档案公共服务信息化的技术人才。从而为档案馆公共服务奠定基础。

公共管理与服务篇6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都需要有充分的社会活力和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做支撑,而这些条件的产生又都依赖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我国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关键是解决好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在我国,社会管理不论采取何种形式,论文联盟政府都要起到主导作用,政府只有通过构建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才能“纲举目张”地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各个方面。公共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前提和条件。只有以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为基础,才能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一、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

所谓社会管理,就是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孕育理性、宽容、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创造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在任何国家,一个稳定、和谐与发展的社会都离不开有效的社会管理。通常情况下,社会管理包括两类:一类是政府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制约,即政府社会管理。政府社会管理是政府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为增进公共利益,依法对社会事务实施的组织化活动;另一类是社会(即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公民)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制约自身的行为,即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现代社会管理是政府干预与协调为主导、非营利组织为中介、基层自治为基础、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

所谓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

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关系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既是统一的,又是有所区别的,两者互为前提,相兼互补,公共服务是基础,社会管理为保障。社会管理虽然有控制和监管的一面,但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服务是根本。

首先,从基本特点看,社会管理主要体现现代行政管理整合性的特点,也就是说,社会管理是一种综合的、多元的管理,是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体的互相配合与合作的结果。而公共服务则主要体现现代行政管理公众性的特点;其次,从核心内容看,社会管理主要体现在规范性上,主要管理和规范各种社会事务,包括社会公众、社会稳定、社会治理,而公共服务主要是提供和满足公共需求的服务,包括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再次,从行为模式看,社会管理主要是以行政强制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为保障对社会进行调整和约束,强调政府履行义务,突出政府主导、主动作用,而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公民权利。

三、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控制人口增长、减少贫困、普及教育、卫生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我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也达到了中下等收入国家水平。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存在着许多亟待解

转贴于论文联盟

决的突出问题。

(一)“管理就是服务”的社会管理理念淡漠

在传统的社会管理中,政府扮演着全能角色,对社会公共事务采取大包大揽的做法,效率与效益低下,许多社会事务既管不了也管不好,社会矛盾纠纷和仍然大量存在。虽然“管理就是服务”的社会管理理念已经不是什么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但直到今天,在我们广大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人员中,“管理就是服务”的社会管理理念仍然相当淡漠,这无疑会对社会管理实践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一个有效的政府对于提供物品和服务(以及规则和机构)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物品和服务可以使市场繁荣,使人民过上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不论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1]可以说,拥有一个有效的政府,这是一个国家公民的福气,政府只有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才能够有效地处理各种冲突和纠纷;否则,会导致社会矛盾重重,犯罪频发,当然也就谈不上发展了。

(二)社会管理滞后,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重视经济增长、忽视社会事业发展等问题,社会结构的调整落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安全网建设较慢,社会保障覆盖面和公共卫生覆盖面较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公共服务需求日益扩大。在市场上实物产品大量过剩的同时,公共服务供给却严重不足。因此,在城乡不同程度出现了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停车难等民生问题。2010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4000美元,按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我国已进入中上收入国家行列,我国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共需求将出现总量上升、质量提高、需求多元的特点,这就要求政府增加公共服务总量、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根据亚行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方面的开支仅相当于gdp的6%,而发达国家该比重高达28%。显然,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总量存在严重不足。

(三)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单一,效率不高

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内占据着主导地位,承担着绝大多数的公共服务职能。由政府供给公共服务,有其自身的必要性和独特优势。政府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依托,可以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承担起那些投入大收益低、私人部门不愿提供的项目,如保护空气和水的清洁。一些特殊领域,如电力、铁路、民航、供水等关系国论文联盟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提供,私人机构由于具有追逐利益性的特征,会使此类公共服务的提供无法得到保障。政府作为主要提供者可以更加有效地兼顾社会公平,防止个人利益的受损,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但这种单一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模式仍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弊端:首先,由于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中过于强势,而市场中的其他组织与其相比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因而在没有任何外部动力和刺激的情况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时就会存在效率低下,不计成本,缺乏创新等问题。其次,公共资源易被独家垄断,服务态度差,难以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公众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影响了政府形象,也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再次,阻碍了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壮大。政府过多地包揽了公共服务,极易造成个人对政府的过分依赖,由此也抑制了社会中介组织或第三部门的发展。转贴于论文联盟

(四)政府存在自利性,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不高

“所谓政府的自利性是指政府并非总是为着公共目的而存在,政府在公共目的的背后隐藏着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这一特性称为政府的自利性。”[2]在现实中,政府往往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要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另一方面还要为政府组成人员或自身内部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谋求有利条件。同样的道理,政府在所采取的社会管理手段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自利性倾向。众所周知,政府本身是没有利益而言的,但并不代表政府的组成人员(政治家和政府官员)和组成部门没有利益,而且这种利益是依赖于政府的强制力来实现的。政府自利性的负面效应是不可忽视的。如工程建设项目缺乏严格科学的论证和管理,“政绩工程”、“献礼工程”、“豆腐渣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官僚作风、形式主义等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政府公共服务质量。

(五)社会管理缺乏监督,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

我国政府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因缺少公众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参与和监督,导致有限的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首先,许多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政府服务未能及时跟上,如老龄人口服务、流动人口服务、农村公共服务、就业服务、贫困群体服务、法律服务等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位现象。而同时又存在着盲目扩建公共服务项目的问题,如,有的一味地扩大政府直接投入,因超出政府财力所及,造成骑虎难下的局面;有的为了快出政绩,大举兴建超出本地财政能力的政绩工程,资金不够就想方设法集资摊派,征收税费,借贷挪用。其次,东部地区经济条件较好,资源充足,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比较高;而中部和西部的一些地方由于资源条件落后,底子较差,公共服务的供给呈现出短缺的态势。再次,对农村和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不到位,对农民的公共服务水平大大低于对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公共服务严重短缺,出现了因教育返贫和因生病返贫的问题。

四、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强化公众服务导向

改变政府社会管理理念的首要选择就是强化公众服务导向。强化公众服务导向,就是公共服务提供从政府本位、官本位向社会本位、民本位转变的一个根本选择,也是政府与社会之间正确关系的体现。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官僚机构,而是以公众服务为导向、积极回应公众需求的开放式、互动式的政府。具体做法包括:第一,在管理活动中,政府不仅要循着命令链对上级负责,还应当更多地对公共服务对象负责;关心顾客,特别是保证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第二,努力提高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政府需要主动了解公众需求,测评公众满意度,并建立有关了解民意、公众参与决策的渠道以及制定相应的规则和程序,以提供公众满意的公共物品。第三,政府公共服务应当以社会大众的评价为主,以服务对象的评价为主,要加大公众影响比重,对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务员,在考核上也应当加上公众评价这项内容,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奖惩。以上这些做法核心的内容就是为顾客提供服务,让顾客满意。在创新社会管理、重塑公共服务理念的进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根本原则,使全体人民都能公正、公平地分享、共享到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因为“以人为本”既是社会管理的要求,也是公共服务的本质内容。

(二)合理划分财政支出,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

合理安排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从横向看,我国政府由于长期重视经济发展,使得经济性职能的比重过高,社会性职能的比重偏低。要加强社会管理,就要逐步降低基础性和经济的支出比重,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教育、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社会性公共服务的支出,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纵向看,我国各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却承担着核心公共服务的支出,不堪重负。因此,中论文联盟央政府必须承担起提供核心公共服务的责任,大幅度增加中央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支出,适当增加对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的支出。各级地方政府则应根据地区财力的不同承担不同的支出责任,如较发达地区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中央政府必须加大对不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尤其要加大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让不同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都能达到全国最低标准。

(三)培育社会自治力量,推进公共服务的社会化

社会管理创新要实现政府对社会单向度的管控向政府与社会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合作治理转变。公转贴于论文联盟

共服务供给合作治理模式强调社会力量的参与,强调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向社会组织的转移。此外,我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要求尽快改变以政府为唯一中心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提供公共服务的“多中心”供给模式。因此,政府要有意识地培育一些社会中间组织,提高整个社会的组织化程度,扩大社会的自我管理范围,从而促进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改善。首先,政府必须积极培育各种民间社团,即积极培育各种带有自治性、自主性的社会组织。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社会组织不是附属于政府的准政府组织,而是应该独立于政府行政控制之外的市场主体,因此,应该落实各种社会组织的经营和管理自,确保各种社会组织在法律范围内享有较为广阔的自主活动领域。其次,政府应树立平等观念。政府也是社会中的一个组织,应该注重与其它社会主体的协同合作。政府不应该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也不是新公共管理所说的掌舵者,而应该是促进各主体间协同合作的催化剂和粘合剂,。

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不再由政府独自承担,许多非政府组织可以成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从而使政府可以部分甚至完全地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通过对社会力量的组织、利用和管理,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同时将需要由政府承担的职能转移给各种社会组织,通过提供资助补贴、减免税收等优惠方式,引导非营利性组织提供某些公共服务项目。

(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的趋势。即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利用市场主体和市场力量来执行和运营某些公共服务项目,并利用市场竞争压力,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当然,仅仅将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由政府转移到私营部门,不一定能够提高效率。也就是说,真正的问题是服务提供者之间是否存在竞争,而不在于服务到底是由政府部门还是民营部门提供。这就需要成立多家竞争性的服务供给机构,打破传统划片服务的方式,通过市民在市场上行使自由选择权即“用脚投票”,使公共利益得到满足和实现。此外,作为市场机制的一种特例,“合同出租”或“外判服务”已成为日益看好的服务供给方式,即政府在对公共服务项目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的基础上,将一些服务项目以出租合同的形式承包给富有责任感、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私营组织或社会团体来提供,从而达到低成本、高效益的服务目标。

(五)建立健全公民参与机制,实现公共服务的民主化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社会需求,因此,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就必须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导向,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到对社会管理的监督当中,以保证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首先,引入公民参与机制,把论文联盟政府决策建立在民主化的基础上。公共服务的供给必须建立在公民和社区团体之间的利益充分协商和协调,进而创建了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可以说,让政府的社会管理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得以高效实现的条件之一,就是引入公民参与机制。要广泛征求公民的意见,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切实提供真正满足公众需求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其次,努力拓宽公民参与的途径。充分借助现代电子技术,实现网络时代下公民参与渠道的立体化、多样化,构建高效、便捷、透明的公民参与网络。再次,完善社会利益的沟通协调机制。政府在供给公共服务之前,必须得到社会的广泛同意。也就是说,公民需要哪些服务,这些服务应该怎样供给,都必须经过公民的广泛探讨而确定。在政府与公民发生矛盾和利益冲突时,政府作为推进社会和谐的主导力量,只能采取公共性的办法,在合法化、规范化的制度框架内,通过政府与公民间平等的对话、沟通,并采取协商、解释、劝说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转贴于论文联盟

(六)统筹公共服务制度规划,推进公共服务的均衡化

完善政府社会管理服务体系,需要有统筹公共服务的制度规划。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顺利推进,必须统筹规划,从制度层面出发,注重不同制度安排之间的联系,找准切入点,实现重点突破,提升整个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

⒈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必须考虑优先次序,实现重点突破。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来看,公共服务体制建设应该以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作为突破口。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的建立是我国公共服务体制建立和完善的重点和切入点。原因在于,第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短缺程度最严重,农民在这方面的要求也最强烈;第二,农村情况很复杂,自然状况差异甚大,为我们采取多种模式提供了契机;第三,各级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将逐步增加,为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提供了物质条件;第四,后农业税时代的乡镇机构改革,为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提供了组织保障。此外,在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过程中,改善农民的就业状态是下一步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最大挑战。这包括:一是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二是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论文联盟三是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此基础上,应该考虑率先恢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建立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公共管理与服务篇7

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的实践能力;

3.具备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能力;

4.掌握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知识;

5.掌握至少一门艺术特长;

6.熟悉音乐基础理论、表演基本理论和美术创作基础理论;

7.了解音乐、舞蹈、话剧、美术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及基本规律。

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一是艺术培训方向,可以考取教师证进入中小学幼儿园从前艺术教育工作也可以升本。

二是文物修复方向,可以进入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等事业单位从事文物修复工作,以后也能自己创业进入文物鉴定工作,目前该行业人才稀缺,行情非常吃香。

这个专业的就业情况还要看你上的是什么类型的学校。如果是比较好的本科比如:985、211高校一般读研比较多,然后就是留校,或者考公务员,从事文秘工作或者去一些社区、居委会、物业部门。

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主要课程

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主要研究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掌握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技巧与管理艺术,熟悉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具有较高政策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公关策划能力与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具备全面的智能化管理技能,熟练商务、公务公文的撰写。

公共管理与服务篇8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政府公共服务;城市交通;大数据思维

中图分类号:D63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052-04

引言

城市交通管理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的问题,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所导致的民用车辆高速增长,必然加剧城市交管问题的复杂性。企业一直是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先行者,许多企业利用大数据中独有的潜藏价值为自身创造了丰厚的利润和独特的竞争优势。而大数据技术所特有的全面对实时数据进行采集、统计、运算等一系列处理过程,可以在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出独特而深刻的潜藏价值,对复杂的城市交通管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如何转变思维,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正是破解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

一、政府公共服务转型

公共服务有较多层次的内涵,广义的公共服务不仅包括了政府提供的生存、生活、发展和娱乐等各方面的社会资源,也包括了政府所做出的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等具有指导性的行政活动。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普及率也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8%,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上升至88.9%。信息技术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也提高了人们对其基本权利的诉求标准,因此要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政府必须与时俱进。大数据技术作为新兴的技术手段,在经济领域具有典型的应用。根据凯度的《2015中国社交媒体发展报告》,社交媒体用户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社交媒体用户在城市居民中的百分比已经从2013年的28.6%上升到2014年的34%;而根据《2015年微信平台数据研究报告》,自媒体软件微信和其英文版wechat总活跃用户已超过4.68亿[1]。运营商通过对用户的文字、图像以及关注领域等信息的统计分析,可以掌握普通民众的态度和情绪等,并对用户的偏好做出一定预测,从而制订相应的发展计划。美国金融的标杆华尔街方面就存在通过特殊程式分析全球3.4亿微博留言以研判民众情绪的案例,建立了从1到50分的评分系统,根据评分结果来处理手中的股票。其判断原则基于民众的情绪,当用户积极就买入,当用户焦虑就卖出。在当年的第一季度,霍廷的公司便获得了7%的收益率。由于掌握了社会资源,政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往往拥有特殊地位。相较于其他组织,政府不仅能获取较为全面的社会信息,更能有效地干预社会运行。因此在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方面,政府也更具优势。我国推行电子政务已有很长时间,电子政务网站的内容涉及对象多样,涵盖范围也非常广泛。但是政府门户网站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用户针对性不强、服务不实用;栏目和页面设置不科学,使用不方便;针对移动用户群体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等[2]。总之,电子政务形式的政府公共服务往往缺乏“大数据思维”。当前,全社会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信息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对政府运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加强政府的大数据应用能力,对维护国家统一、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提高经济社运行效率具有重大意义。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的先进理念、技术和资源,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提高政府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以下是对政府公共服务采取大数据思维的几点思考。

(一)主动化

主动化,指的是公务人员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应当革新工作理念和方法,正确理解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性与责任性,端正工作态度,时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也就是说从被动提供服务、等待需要的对象,变为主动向公民提供服务。主动化的工作理念,不仅体现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也更切实地保障了群众的利益。结合大数据思维,地方政府应该以社会公共服务为主,综合考虑人们对各类公共服务的需求,广泛建立开放、高效的公共服务互动平台;而中央政府则应当牵头整合互动平台的组织构架和资源配置,形成一个具有组织性的服务平台网络,构建具有层次性和清晰领域划分的电子公共服务系统,从而有效地帮助百姓解决实际的问题。此外,政府也可以会同一些信息组织,例如与微信、微博等具有权威性的社交媒介或其他信息领域的权威企业合作,共同推进大数据的应用[3]。

(二)全局化

全局化,指的是政府公共服务工作应体现整体性。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政府可以运用全面的大数据技术代替传统抽样统计手段,从而做出更为直观、更具整体视角的决策。以社会治安管理为例,大数据技术能统计城市道路、安全设施、人员分布等信息,对人口承载量、人口峰值流量以及时间周期等进行预测,进一步制定短期应急措施和长期城市规划,这将极大降低“踩踏”等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概率。从宏观角度来看,政府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强大的信息功能,时刻掌握资源分布情况,及时配置。以水资源为例,我国淡水资源总量约占全球水资源的6%,约2.8万亿立方米,然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仅有世界平均标准的1/4,人均约2200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被视为重度缺水,低于500立方米则视为极度缺水。目前我国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低于严重缺水线以下,有6个省为极度缺水地区。虽然政府从环保、节水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出过许多努力,但依然难以避免水危机造成的GDp损失[4]。通过对全国水资源的统计,以及对自然环境和气候等因素的综合考察,大数据技术能有效预测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发生,从而给予政府充足的时间应对危机,减少损失。

(三)精准化

精准化这一理念针对的是与大数据技术相匹配的“云计算”“物联网”等强大计算能力,即通过全面的数据统计和精准的计算,为政府决策制定科学性的方案。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人口大国,伴随人口数量而产生的问题,相对更加复杂。精准的公共服务,不仅体现了政府工作的创新性,也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时刻关心群众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公共服务充分结合地方特色,能有效节约政府开支,提高资源的运用效率,更能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构建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国际商业典型成功案例“肯德基”便充分贯彻了“精准化”的思路:每一家“肯德基”商铺的选址,都综合考虑了当地人口流量、交通状况和消费水平等各种因素,以长期利润最大化作为选址的目的,才使得肯德基的选址成功率高达百分之百[5]。相比企业,我国政府具有更为强大的数据采集和计算能力,因此政府运用大数据技术的精确度和效果也更胜一筹。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例,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总量不足、标准不高和运行管理粗放等问题。质量和规划不足的城市基础设施往往导致了“下雨淹,阴天雾霾和工作日拥堵”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公民的日常生活。事实上,小到斑马线、花坛、直饮水装置和公用自行车设施,大到城市管网、公共交通系统甚至公园的规划等,都能运用大数据技术。公共基础设施的精确选址,将显著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提升公民生活品质。

(四)时效化

时效化的对象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时效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政府向群众提供的公共服务信息应该随时更新,工作计划和进展也应实时公开,以得到充分的社会监督和广泛的民众参与;其次,政府也应该提供方便而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并及时处理反馈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在拓宽政府与群众沟通渠道的同时,也使得互动成为一种可能。政府及时更新公共服务信息,将有利于公民理解政府工作,提高公民的参政积极性,而给予公民充分的互动权,政府工作质量也将得到提高。时效化的政府公共服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不仅有利于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更有利于提高党组织的自我完善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我国城市交通现状

交通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秩序具有重大的影响。由于城市交通具有集中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城市交通管理在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过程中极具代表性。城市交通的有序运行不仅便利了市民的日常出行,而且有助于一定行政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常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影响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6]。

(一)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基本情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交通习惯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民用轿车保有量占据了私人汽车保有总量的66%,而其中私人轿车占据了民用轿车的91.4%。城市路况越发复杂,如何管理好城市交通成为地方政府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政府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做出过许多努力,其中包括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交通措施的出台。

1.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在城市道路建设方面有许多成果,主要有:道路提质、规范道路形成标识、健全交通信号灯、完善道路监控网络和建立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在道路提质方面,地方政府不仅在城市道路铺上柏油等保护材料,坚持对道路的护养,而且按照实际的需求,对一些道路进行了拓宽,提高了道路的承载力;在规范路标方面,地方交通部门按照统一的标准,重新规划了道路指示标,完善已破损或未被标记的城市道路,时刻指导驾驶员有序行驶;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还完善了交通信号灯和道路监控网络等的建设,保障了交通基a设施体系化的建成。此外,交通部门自身也建立了公共交通管理平台,能在一定程度上全局指挥,把握道路的实况信息,指导交通警察维持行车秩序。

2.交通措施的出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交通拥堵的积极措施。一是许多城市修建了立交桥和环城道路,较为典型的环城道路建设城市是北京,修建了从二环到六环的城市环道,虽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交通拥堵的问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的交通压力。在南方,广州是较为典型的立交桥架设城市,大量立交桥的架设在加大广州城市道路复杂性的同时,也提升了广州市城市道路交通承载能力。此外,我国以北京为典型的大城市,普遍实行了一系列其他措施缓解交通压力,如提升驾照考试难度、摇号购车、车辆限行等。

(二)我国城市交通拥堵产生的原因

公共管理与服务篇9

 

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后,铁路实行政企分开,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由此交通运输开启了深化大部制改革之路。

 

为此,《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杨传堂,从一个国家部委的角度,来梳理过去一年政府是如何改革自身的。“当前交通运输改革面临的很多问题也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大问题。”杨传堂坦诚地说。

 

工作重心在战略规划

 

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启动,铁路并入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对有关职责和机构编制也进行了调整,其职责功能是如何定位的?

 

杨传堂:去年3月下旬,我们成立了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研究有关政策和重大事项,制定了工作方案。

 

去年11月25日,中央编办印发了交通运输部有关职责和机构编制调整方案。今年年初,我们召开了部机关落实调整方案动员大会,拟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调整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步骤、内容及要求。调整方案明确交通运输部管理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国家邮政局,负责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以及邮政行业发展,承担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战略、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拟订及起草职能。

 

同时我们还调整了交通运输部部分内设机构设置。总的来看,这次有关职责和机构编制调整突出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职责,突出了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职责,理顺了交通运输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单位的职责分工,合理调整了机构和编制,有利于完善交通运输大部门制管理体系。

 

中国新闻周刊:简政放权作为去年政府改革的“重头戏”,交通运输部做了哪些工作?

 

杨传堂:去年,交通运输部取消和下放了12项行政审批事项,今年年初,又取消和下放了5项。按照中央要求,我们坚持把职能转变作为机构改革的核心,建立了清理行政审批工作机制,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快推动政府职能向加强市场监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针对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我们还及时组织修订了涉及到的5件行政法规和10件规章。现在来看,我们取消和下放了17项行政审批事项,释放了企业、基层的活力。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简政放权,交通运输部下一步还有何打算呢?

 

杨传堂: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进一步减少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许可事项。

 

我们对拟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充分研究论证,提出了2015年前取消或下放37项行政审批项目的计划。同时,我们还要强化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职能,加强安全监管、公共服务和规范市场秩序职能,处理好与其他部委、部管国家局的关系,多思考、多研究影响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把工作重心放在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制度设计上来。

 

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未来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交通运输改革重点有哪些?

 

杨传堂:交通运输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域多、范围广,必须牵住“牛鼻子”,既要用十个指头弹钢琴,又要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

 

研讨班上,我们提出了需要思考研究的25个问题,涉及交通运输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在2014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我们又进一步梳理归纳,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推进五项改革。第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包括进一步简政放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完善发展战略、政策、规划、法律法规、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力争有新作为、有新突破,稳步推进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

 

第二是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包括围绕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深化交通运输行业财税体制配套改革,研究构建支撑普通公路建管养的投融资体制,研究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

 

第三是深化公路水路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加快建立事权与财力相匹配、建管养相协调的公路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水运管理、航道管理、海事管理、救助打捞、交通公安管理体制改革。

 

第四是深化交通公共服务改革,包括加强相关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研究制定,推动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购买交通公共服务制度,加快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管养体制改革。

 

第五是深化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包括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积极参与和促进交通运输价格改革,深化道路货运管理改革,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完善统一市场准入制度。

 

中国新闻周刊:交通运输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是如何部署的?

 

杨传堂:根据中央的要求,我们在2月24日成立了交通运输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我担任组长,负责交通运输改革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

 

今年的改革任务是很繁重和艰巨的,除了要落实好有关职责和机构编制调整的工作外,还要按照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的部署,围绕推进五项改革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主要包括研究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四位一体的公路建设管理体制、制度、建设项目管理方式的改革路径和工作方案。完善收费公路管理政策,研究收费公路特许经营制度相关实施办法。深化内河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界河和长江航道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进一步理顺三峡船闸管理体制。

 

二是深化交通运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要包括进一步取消和调整交通运输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健全行政审批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布交通运输部负责实施的行政审批目录并及时更新目录。对已公布取消、下放的审批项目,认真做好落实和衔接工作,避免通过登记、备案、年检、审定、认定等方式变相设定行政审批,同时确保管理不缺位、监管不放松、服务更到位。

 

三是深化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主要包括改进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工作,深入开展公路交通执法专项整改。以基层执法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基层执法站所的标准化建设、基础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即“三基三化”)为载体,加强执法形象和法制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海事系统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和交通公安的“正规化、专业化、现代化”建设。

 

中国新闻周刊:你对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是如何评估的?

 

杨传堂: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事关交通运输发展全局,影响交通运输发展走势。未来几年,是基本建成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的关键时期,也是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时期。交通运输改革面临的矛盾多,需要沟通协调的任务也很艰巨,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前所未有,需要极大的改革勇气和政治智慧。

 

我们必须秉承改革开放之初的锐气和勇气,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结合交通运输实际,加强顶层设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增强改革的内生动力,推进交通运输改革深入发展。

公共管理与服务篇10

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的概念界定

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理解为是“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与“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两者结合。前者是体现以人为本、共创共享的制度性安排,后者是为城乡统筹提供制度性保障,两者结合最终是为了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的资源共享,增进城乡在公共服务与管理方面的协同效应。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的主要内容有:城乡社会就业,城乡社会保障服务,城乡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城乡公共信息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江苏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建设现状

(一)城乡分割已打破,但二元影响尚未完全消除

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江苏将专注于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行政管理体制,目标是为了有效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江苏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

江苏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美好愿景—“力争到2010年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江苏为实现一体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率先免除农业税;率先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全覆盖;率先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率先启动规划城乡全覆盖等(2007年江苏省十一届三次全会报告)。www.133229.com

根据2010年2月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552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3153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8000元大关,达8004元,比上年增加647元,增长8.8%。2009年江苏实现gdp数据为34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232元,折合647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5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29亿元,增长1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9%(2009年江苏统计年鉴)。

但是由于传统的二元化结构的影响,江苏各地区发展还较不平衡,从绝对量来看,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总体却呈现下降态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仍然严峻。就一体化的发展水平来看,还仅仅是处于探索阶段,如江苏将苏州列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试点区,南京、泰州等地区展开了一体化进程的探索。各地区城乡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在范围与政府投入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农村低保与城镇低保存在差距、农村校舍闲置、城镇教室多数超员、乡村医疗机构难以接受特困病员等,在城乡就业、医疗、养老、教育资源及福利“二元化结构”未消除的当前,很难真正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目标。

(二)相关管理政策已制定,但一体化体制仍未形成

近年来,江苏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工作向农村延伸,投入向农村倾斜,重心向基层下移,为广大农民做好服务工作。此外,在进行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试点改革的过程中,各地区也积极调整并出台了适应试点区管理的相关政策及管理措施。但是在具体协调中,城乡分治的格局依然存在,管城的不管乡、管工的不管农,条块分割的工作状况相当严重,二元结构的转化机制至今尚未形成,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仍然比较薄弱,未真正形成一体化局面(刘爱莲等,2010)。同时,严谨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尚未建立,城乡一体化制度保障尚显乏力。

(三)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扩大,但城乡资金投入仍不均衡

虽然近几年江苏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已经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化结构,江苏对城乡公共服务的财政力度加大明显,就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而言,数据显示2005-2006年在省级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510万元用于扶持实施17个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2006-2007年每年安排400万元支持经济薄弱地区“农家书屋”建设,并从2008年起每年安排2100万元加大对“农家书屋”建设投入力度,争取所有行政村都建有“农家书屋”。以助困、助学为重点的十件实事,加上对困难地区职工养老金补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省财政合计投入48.2亿元,增长50.5%。此外,2007年省财政预算安排教育支出为79.7亿元,比去年增长了20.1%(江苏统计年鉴,2008)。

尽管公共财政支出不断加大,江苏省政府决策层将安排38.2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新一轮农村五件实事的推行。这个数额相比较上年增加了17亿元,增长31.8%。此外,在教育培训、合作医疗、文化建设工程等方面,都注重向农村倾斜,但是城乡公共服务资金投入仍然是不均衡的,城乡的文化发展差异还是较大的。

江苏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历史因素造成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待遇差异较大

城乡二元结构历史造成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待遇差异较大,在医疗保障及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中表现明显,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水平不高、资源配置分布不合理。各大中型医院的优秀人才和高新医疗设备过度集中,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其实并不高。尽管现在每年都会有很多医科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从学校毕业,然而绝大部分人都想留在大城市的大医院里,而不选择社区医院或者小城市以及乡镇医院等,因而造成大医院的人才过于集中,而社区医院以及乡镇医院人才缺乏的情况。此外,医疗费用过高,药的问题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医生开太多的药,而且总开贵药,药的价格太高的问题。同时,医生让病人做太多的检查、住院费用太高、门诊费用也很高这些问题都会造成病人看病需要花很多的钱,从而会导致很多人无力承担昂贵的治疗费用,因而出现了一些经济条件困难、所获得的保障又不到位的人,会在生病时选择不去医院就医,买些对症药物应付过去的情况。

转贴于

(二)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的财政配置不合理

尽管江苏经济比较发达,但是大部分劳动力还是分布在农村地区,而且农业生产还是分散化的,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化的资金来源是较为薄弱的。在传统的财政配置中,城市获得的财政支持远远高于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尽管近年来政府已经加大了对农村的资金支持力度,但是“僧多粥少”的局面仍然很严重。政府部门应当强化财政公共服务职能,改革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缩小城乡财政支出差距,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据统计,2009年江苏省各地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共安排各项社会保障支出70.87亿元,比上年增长8.9%,占江苏省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0.4%,然而总人口占到80%的农民只享有社会保障支出的10%左右,而占总人口20%的城市居民却占了近90%,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相当惊人(江苏省统计局,2010)。

(三)滞后的公共服务与管理机制阻碍一体化的发展

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着新的内容和新的特点,不能简单沿用传统管理手段,要想实现城乡公共服务机一体化发展,必须提高科学的管理水平,建立先进的公共服务机制。一体化是现代与传统的纽带,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必须用科学管理模式解决一体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冲突。一体化是逐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过程中的大量问题是与传统的城乡公共服务社会事务存在的共生问题,对此,政府管理存在着“控制盲区”,许多阻碍一体化发展的机制仍存在着,尚未建立新形势下的合理的公共服务管理机制,因此,有必要加快创新与建立一体化管理模式来协调和处理具体事务中的矛盾,理顺一体化转型期的利益结构和关系。

江苏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一)突破传统二元束缚,创建一体化新机制

一体化要发展,制度要创新,首先要取消不合理的阻碍城乡发展的制度,彻底取消现有的导致二元结构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分割的教育体系、劳动就业制度等,然后探索一种适合转型期特点的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供给机制,实行制度创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一体化的“科学管理”方法,调整行政决策、创新管理方式及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为城乡社会结构的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传统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一体化进程中,应当科学制定全省城乡一体化评价考核体系,强化考核,严格奖惩;创新性的建立适合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并且必须使得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一体化。但是要想真正实现江苏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不可能一次性实现政治、经济、生活等众多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事项,应当循序渐进地进行探索与实践,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现阶段应从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等方面的一体化入手,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陈炳山,2008)。

同时应当注意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体制的创新,尊重差异性和地方特色,不是使得城乡一样化或同步化,必须结合各地实际,开拓一条具有江苏各地区特点、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道路,城乡之间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分阶段、分地区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

(二)加大农村方面资金倾斜力度,优化政府财政配置结构

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进程中,政府应当继续加强对农村的资金分配力度。在财政发展方面探索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强公共财政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投入和引导。从制度上加大财政支农、金融支农的力度,扩大各级财政对农村的诸如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发展,确保城乡一体化工作顺利推进(任保平,2011)。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口部门上级资金支持,增加社会性关键项目投入和非建设性项目投入。例如,设立区级财政城乡一体化专项资金,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资金保障。

(三)完善公共服务与管理职能,构建现代服务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