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2:17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篇1

关键字: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布局溧阳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背景

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驱动下,城市发展理念、发展功能及发展模式正面临全面转型,即将从工业文明时代步入生态文明时代[1]。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正经历全面的转型,各个领域的变化给社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影响。社区呈现出类型多样化、多元化和多层次化发展趋势,现状社区配套设施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2]。完善的社区配套设施,是居住品质的保证,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本文立足溧阳市的实践,就社区公益性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划策略问题展开讨论

2规划思路

本文通过现状调研踏勘及座谈等方法,深入解析现状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了解居民对设施的满意度和需求状况,以问题为导向,弹性标准,强化社区管理与服务、文化体育休闲设施等社会公益性设施,将规划分级与行政管理单元的结合,构建助于居民的空间流动和文化交往的特色公共设施布局。以期形成一套实用的、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设施配套规划策略。

3当前社区主要问题

现状社区级公共设施布局相对复杂,总体而言,部分新小区的社区中心规模较大,配置较高;而老小区配置规模普遍偏小,服务水平不高。各基层社区中心的管理用房基本能配置到位,各类服务用房(文化、体育、医疗等)配置良莠不齐。

3.1设施分布差异明显

设施空间布局差异明显,老城片区数量多、质量差,新城片区数量少、质量高。伴随城市建设,老城社区建设较早,设施数量众多,但年久失修,设施品质下降严重。新城社区多为新建社区,配置标准较高,质量较好,功能齐全。

3.2功能欠缺

各类设施提供了基本的公共服务功能,但对于经济发展、居民整体水平均较高的溧阳市来说,目前的设施功能不能与居民需求相符合。居民对于,文化、体育、医疗、福利设施均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大于目前所提供功能范围。

3.3各地区同类设施规模满意指标存在差异

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伴随城市发展同步进行,通过满意度调查发现,老城基层社区级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规模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片区,如基层社区级体育活动站和文化活动站,规模较为满意的社区主要分布于老城中,不满意的社区主要分布于新城片区。老城中基层社区级设施数量充足,同时早期市级设施部分也位于老城,因此基层社区级设施指标满意值较其他片区要求较低。新城的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规模满意指标相对较高。

4规划要点

(1)按照居民对当前社区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实际满意评价为导向,根据居民对于功能需求、满意规模,制定合理的规划标准,同时比较现有国家规划,制定符合溧阳自身特色的布局模式。

(2)对成熟地区,强调优化完善公共设施,重点解决“有”和“优”的问题;对新拓展区,强调公共服务引导发展,特色和品质并重,形成“特”和“品”的总体特征。

(3)公共设施布局与服务对象、服务空间相对应,促进设施精准配置、提高设施服务效率。日常生活服务等对服务半径要求较高的设施,尤其是基层社区级服务设施,保证居民在可接受的出行时间内得到相应的服务。

5规划策略

5.1设施分级

溧阳市正处于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逐渐演变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现有的公共设施层级应做适当调整。管理体系由原来的“市-镇-居委(村委)”形态向“市-街道-社区”逐步转变。公共设施分级体系总体上由“市级-镇级-基层社区级”向“市级-片区级-居住区级-基层社区级”转变。因此社区主要分为主要分为两级,具体到每个领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其分级层次,如在老城区和已建成区,可省略居住社区级。

居住区级公共设施服务人口规模为3~5万人左右,居民在此可获得较综合全面的日常生活和休闲服务。1-5个左右居住区对口一个街道办事处进行管理。

基层社区级:基层社区级公共设施服务人口规模为0.5~2万人左右,满足周边居民日常基本生活需求,3~4个左右基层社区构成社区。1个基层社区对口1个社区居委会进行管理。

5.2设施分类

公益性公共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行政管理、社区服务、市政公用等设施。在设施规划时,不需要把所有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都纳入规划,本文重点研究由政府直接主导建设的,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性设施,并根据溧阳市特点将需要配置的设施分为三类:管理类、生活服务类、教育类。(如表5-1)

5.3设施配置标准

两级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如表1所示)在配置标准上实行新城、老城差别配置:老城区,以查漏补缺,逐步完善为主,强化设施建设;新城,建设初期集中控制用地,以期形成必备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有一定发展弹性的社区中心。

表格5-1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指标一览表

6空间布局

6.1布局原则

(1)新、老城区区别对待

新城区高要求配置,符合长远发展趋势,留有发展弹性;老城区尊重现实,结合现状特点合理确定配置要求,逐步增补完善。

(2)均衡服务,按需配置

强调社区服务设施的种类、标准和布局均等化,各个地区均以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给予合理配给。

(3)兼顾行政管理组织

为了更有利于社区公共设施的实施与管理,在设施的分级、分类以及标准上兼顾行政组织管理的区域边界。街道办事处一般对应多个居住区进行管理。居委会对应1~2个基层社区进行管理。

6.2布局模式

(1)居住区级公共设施布局模式

居住区级公共设施宜集中布局,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等集中布局形成“社区活动中心”,派出所和街道办集中布局形成“管理中心”模块,教育设施单独布置。用地紧张地区可在满足建筑面积要求下相对分散布局,不要求独立占地。具体可分为两种类型的居住区中心布局模式。(见图6-1)

第一种为基本模式的居住区中心,不含管理功能。

第二种为复合模式的社区中心,含管理功能,在基本模式基础上增加街道办事处和其他管理用房以及派出所。

(2)基层社区级公共设施中心布局模式:

基层社区级公共设施应采用相对集中的布局方式,居委会、警务室可集中布局;医疗卫生站、托老(残)所和老年服务站可集中布局;幼儿园分散布局。除幼儿园外均不要求独立用地。由于基层社区级公共设施规模相对较小,并且对服务半径和要求高,因此布局分为3种类型(见图6-2)。

第一种为人口规模在1~2万人的社区,每个社区一般设置一套基层社区级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在300-500米。

第二种为人口规模在1万人以下的社区,除行政管理和社区服务设施外,其他设施可与相邻社区合并设置,保证规模效应和操作性。

第三种为社区服务半径超过500米的社区,文化、体育等可适当增设一处。

7结语

本文所提出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策略,从居民实际需求情况为出发点,问题为导向,差别配置,集中布局,构建有便于居民使用和交流的公共设施模式。同时,在整个规划研究过程中感到要想改善社区公共设施配套状况,不仅要合理布局,还必须提供服务品质,加强居民意识,平衡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区。

参考文献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篇2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其设置规划与建设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原则

1、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地方标准

首先,从地方发展差异角度看,由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只能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因此建议各地方城市应当在其基础上制定适合自身条件的标准和规范。我国一些发展较快的城市在此方面已经先行一步,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借鉴和推广。

2、不同属性设施项目的划分与控制

从分类上看,现行分类标准没有体现公益性和营利性设施的区别,为了区分不同设施对市场经营的反应和自身发展的自由度,增强规范对不同设施的适应度,建议对分类设施中公益性设施和营利性设施依据营利程度不同进行划分。目的在于通过理顺服务设施的性质和发展机制以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控制手段,避免“一刀切”的现象,使规范能更好的起到指导控制的作用。

按照上面的分类,建议对不同属性设施可采取以下不同的控制办法:

1)对公益性设施应明确项目的配置和规模,采取“指令性”配套的办法保证建设实施。

2)对营利性设施则可以采取统筹规划,限定规模的办法指导其建设。在控制原则上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项目划分宜粗不宜细,规模控制也不宜采取刚性的手段,应具有充分的弹性。

3)公益性与营利性兼有的准公益性设施由于建设不受市场支配但经营管理受市场影响较大,从服务角度来看,如果放松对这些设施配套的控制会导致服务层次的缺失,给居民带来生活上的困难。但从经营角度来看,若采用生搬硬套的硬性的指标和建设原则,将容易导致设施空置浪费的可能。因而对这一类设施原则上应当配建,但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前期分析后确定是否实施。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部门加强前期的管理和协调工作。方法上可以采用要求开发商提出前期可行性分析报告,在报告基础上由管理单位从区域角度进行平衡管理,避免资源的浪费。

3、不同类型居住区设施配套的区别与协调

面对城市居住社区的空间分层及日益分化的居民生活服务需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指标体系再笼统地把“居民需求”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来看待,仅考虑居住社区主体在量上的不同而忽略其在质上的差异,认为“此千人”等于“彼千人”,己是很不合时宜。因而在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上应体现出针对不同居住群体的属性和需求的对应关系,使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作到“因量配置”的同时结合“因质配套”,作到“量体裁衣”区别对待。

4、预留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用地

从实际调研情况看,由于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开发商为追求开发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在土地利用上精打细算,高层高密是在这一前提下不断增强的趋势,不少居住区内可拓展用地基本为零。应当看到,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应是随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动态过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生活需求将持续变化,更多的设施类型将伴随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出现。

二、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存在的问题

1、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比较零散

一名普通的居民,一天需要去买早点、去买菜、去洗衣店、还可能去药店、书店、去缴纳水电费等等,然而这些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分布在不同的地方,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同时影响交通。由于政府部门人力有限,无法及时的对这些项目进行监管,一些生活必要项目由于经营利润低而非法转变为其他盈利项目,例如按摩房、游戏厅等。

2、社区服务、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养老有待完善

居住组团(街坊)级的配套公建最贴近居民,服务居民最便捷,而现有的配套面积偏小,功能不完善,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例如,组团级配套公建中无相关医疗卫生设置,居民无法实现小病不出社区的愿望。医疗卫生功能应在小区级配套公建中设置,而现实中,少数房地产开发商为追求利润,逃避小区级配套公建的建设,人为将小区的规模分割为若干组团分步实施,分别立项,导致按规范只设置组团级配套公建即可,从而小区级配套公建缺失,给居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3、旧区配套公建面积不足,功能缺失

在中心城区,居住区规模的项目极少,大部分以组团、小区形式出现,特别是旧区改造项目,周边配套公建已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要求,新建项目也仅仅能满足自身要求,无法改善区域配套公建不足问题。同时,有些新的配套公建项目并没有及时的反应到《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中(以下简称《定额标准》),例如,在配套公建项目中没有综合执法大队的设置,但实际中确实存在。

4、《定额标准》中未体现保障性住房的特殊性

保障房社区的规划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完善住房供给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保障房社区从政策、规划、供地、建设、运营、居民结构等多个方面与商品房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定额标准》中未体现保障性住房的特殊性。

三、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策略

1、界定设施层级,构建多级服务网络

根据公共设施所承担的服务职能和地域范围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以下四个层级:

(1)市级:位于城市中心,辐射整个城市乃至更大地区的大型综合性中心;

(2)区级:以行政分区为主,服务于整个行政区域,具有较强的城市综合职能;

(3)片区级:承担一定区域的综合服务职能,基本实现内部自我平衡和自给自足的地区;

(4)社区级:结合我国居民当前的生活和出行方式,从设施均衡布局和内部服务自足性的角度出发,界定社区以半径约500-1000m范围为标准规模,配建较完善的能满足单元内部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使各种功能活动实现较均衡的混合。此类设施主要在下一层次的社区公共设施规划中进行统一配建。

2、应对社会分化,实现多元分异供给

应对社会群体分化和公共设施需求差异,规划研究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规划社区和服务半径的修正。规划社区是配置公共设施的基本单位,但对于不同的社区,由于居住密度和人群特点的不同,社区划分和设施服务半径应体现一定的差异。例如,对于居住在别墅群中的高收入群体,由于居住密度相当低,在标准服务半径内可能没有足够的需求人口。考虑到这些家庭通常具有较强的出行能力,在规划中可以适当扩大规划单元的范围,即提高相应设施的服务半径,而不是机械套用千人指标。

(2)不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差异性配置。对于不同类型的组团社区,由于居住群体的差异,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传统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仅以用地和人口总量作为参考依据显然是不够的,应根据各类社区所承载的社会群体构成及其需求的不同,以人口密度、年龄构成、社会经济地位等社会特征作为配套标准的修正性参数,共同构成体现差异化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3)特定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核算。对于面向学龄儿童、老龄人口等特定群体的服务设施,需要进行群体总量分析和发展预测,同时结合人口流动和分布趋势,判断该类人群的相对密集聚集区,尽量集中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结束语

城市居民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二以上时间是在居住区内度过,因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必须研究居民的行为轨迹与活动要求,同时为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各个职能部门应从破除部门垄断和改革社区体制入手,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形成多方参与、责权明晰、配置合理、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起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以便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和谐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苏立琼.浅议上海中心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以长宁区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07(05)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篇3

关键词:村镇体系规划;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1、前言

村镇与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习惯、人口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村镇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生活环境的不同。前者居住适宜分散,以利于就近耕作。后者适宜集中,以节约基础设施投资,同时方便居民就近工作与使用各类设施。

村镇体系包含的最大单元是建制镇(或县级市),最小聚落是自然村。我国村镇的体系结构一般按各自所处的地位、职能进行层次划分,自下而上依次为:基层村———中心村———一般乡镇———中心镇四个层次。

2、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背景

2.1规划的意义

县作为相对独立、完整的政区,具有基本经济单元的性质,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村镇体系规划的目的是针对现状镇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及村镇布局特点,建立合理的村镇结构体系,明确地域功能职能分工,合理进行村镇布局,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突出村镇体系整体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制约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而县域体系的不完善是产生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县域规划体系,对于指导县域村镇发展和完善我国区域规划体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城乡规划法》的颁布与实施对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有重大意义,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通过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联结广大农村进行县域空间规划和管治,对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地位与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村镇体系规划对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新形势下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就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说,就是进一步明确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3、县域村镇职能等级结构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并将其作为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中的首要任务。2006年6月,建设部根据党的十六大统筹城乡规划的要求,为加强县域的协调发展,规范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工作,下发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该《办法》强调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要以建设和谐社会以及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以整个县域空间为研究对象,实现规划全覆盖;确定县域村镇体系布局,明确村镇职能层次等级(包括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县城:主要是指县域中心、县政府驻地以及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心镇:指县域片区中心,对周边农村具有一定的经济带动作用,政策上应重点扶持;一般镇:指县城、中心镇以外的建制镇;中心村:指规划为一定农村地域范围的服务中心,是配套有一定基本生活福利设施,能为本村庄和附近村庄提供服务,并能辐射周边若干个行政村地域范围的较大村庄;基层村:指镇村体系中最基层的居民点,由若干个村庄通过“迁村并点”形成,配套有基本的生活设施。中心村与基层村是规划对“村庄”的进一步区分,不以是否为村委会驻地为划分标准,而是以“村庄”在区域中所起的作用为划分标准。

4、县域村镇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4.1规范规定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规定:统筹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提出分级配置各类设施的原则,确定各级居民点配置设施的类型和标准;因地制宜地提出各类设施的共建、共享方案,避免重复建设。

4.2规范解读

《办法》中只规定配置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确定各级居民点配置设施的类型和标准,但对于配置各级居民点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类型以及配置具体标准,并未做出规定,在实际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中缺乏可操作性。

4.3规范修订

《办法》中应规定配置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确定各级居民点配置设施的具体类型,如规定文化设施在县城配备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等;在乡镇配备文化馆、文化站等;在各村配备文化室;医疗设施在县城配备医院、在乡镇配备卫生院、在各村配备卫生室;教育设施在县城配备高中、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在乡镇配备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在各村配备小学、幼儿园等。

另外《办法》也应规定配置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各级居民点具体配置标准,如各级文化设施可规定人均用地面积与人均建筑面积;各级医疗设施规定人均用地面积与人均建筑面积外,还要规定床位数标准等;教育设施可规定生均用地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以及生均绿地与生均体育用地等,这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备标准还需要后续研究。

5、结语

开展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能够促进县域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实现中心城镇与乡村发展“双赢”的战略目标,有效保护区域发展的空间资源和环境,解决中心城镇与乡村发展中由于缺少引导和调控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建设部根据党的十六大统筹城乡规划的要求,为加强县域的协调发展,规范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工作,下发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为了使《办法》中规定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类型以及建设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办法》中应规定配置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确定各级居民点配置设施的具体类型与具体配置标准。

参考文献:

[1]李昕等.东北地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思考.低温建筑技术,2007,4.

[2]顾朝林等.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试点思路与框架.规划师,2008,10.

[3]陶小兰.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县域镇村体系规划探讨.规划师,2012年,5.

[4]金兆森,张晖.村镇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5]方明,邵爱云.新农村建设村庄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篇4

关键词:城市;控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控规就是上承总规、下启修规的一个规划层次。同时,城市规划、镇规划直接实施管理的依据就是控规。城市、镇政府的职责就是实施控规,是实行规划的部门一项重要的日常法定工作,任何地方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拖延控规的实施。并且,由于城市等级和规模程度的不同,城市控规编制的理论和方式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同时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和经济的逐日发展而与时俱进。

1、当今城市控规中公共服务设施存在问题

1公共服务设施在开发建设中主要矛盾

居民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制备开发是城市控规开发的一个主要部分,涉及到的要素主要包含了土地、供给、资金、城市规划、需求等这五个方面。但是,我国的城市控规中公共服务设施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从我们身边来看,公共设施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其中还存在资金投入的问题,人们既想建设好公共设施,资金投入又不够大。从建设的过程中来看,包括了社区的开发、城市规划、建设、审核、运营等这五个阶段。就涉及到的主体来说,包含了规划部门、行政部门、建造单位、开发商、运营商、社区居民等。在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开发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合作成功与否,这决定了完成建设后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否能够到达一种合理的配置来满足广大社区群众的各类需求。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各类要素很长时间无法达到最大程度上地发挥其资源的优势,这使得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开发与建设中出现了各种矛盾。

1.2城市规划够局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城市一贯的注重当地城市的经济增长、以至于忽略了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其质量的提高。政府将大部分的财力投入了工业用地,因为其比较与公共服务设施可获得较大的收益,公共配套设施及公共绿地所占用的金额投入的比例相对比较低;政府过于注重城市的经济形象,过于追求场面如宽敞的马路、更具现代化时代广场,由总体结构上看来,主次干道与支路的协调与比例,路网结构安排不合理,十分容易造成城市的交通拥挤。此外,由于镇村和城市各自为政这一已持续很久,土地的利用毫无章序,土地开发呈现出无秩序的经营状态,土地的利用率较低,土地资源的浪费情况比较严重。

1.3将规划落实到实处

控规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监控一般都要落实到实处,就是根据指标的要求详尽的规划服务设施的类型、布局位置和规模大小等,并最后准确的在规划图则中表达出来,例如幼儿园、小学中学、卫生所、体育服务设施等。以土地为根本条件的决策在政府主导的有关于房地产的开发中对公共设施的控制非常有效。但是,伴随着被引入的房地产开发的制度和经济制度的转向,被开发的时间和开发的主体的不确定性影响,这个决策视角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很容易有各种问题,如控制灵活性不足,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在城市控规的阶段已经确认将极大限制下一步修建性详尽的规划总结。除此之外,所选择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往往不能够显示出太多的理性,城市控规不容易说清楚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在此处而不是规划区的其他任何位置的精准依据,对于服务设施位置的调整变动也少了必要的说明与补充或是限制的条件。城市控规中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需要把握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应该满足其使用的需求,即应该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规模大小和数量是符台有关规范最低要求的,这也是服务设施配置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在满足了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应该与开发建设结合在一起,思考投资让主体不同那么对服务设施的布局会带来的影响,给予建设与开发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其可以结合更加具体的修建性详尽规划设计的灵活布局。

2、传统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及问题缺陷

2.1传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便是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传统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是在城市,其所依据的配置方法是按照等级配置和规模大小相对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就一般情况下来说,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可以分成市级区、居住区、居民住区这三类级别。其中居民居住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包括文化、教育、体育、管理、商业、医疗服务、社区服务、绿化和其他等多类服务项目。

2.2传统公共服务设施的问题缺陷

传统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忽略了城乡是统一的这一概念,从而将城市与乡村作为两个不同的个体系统,将不同标准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开配置,虽然考虑到了城市和乡村不同的特征和经济情况,但是城市和乡村的配置标准差距较大,这就决定了城市与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的差距,也就与统一城乡发展的原则相违背。同时,传统公共服务配置根据等级作为依据,而不是根据居民的实际所需作为根据。按照等级作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方法认为到了一定的级别就应该配置与级别相对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以至于完全的忽略了居民真正的需求东西和需求数量,除此之外也忽略了不同设施的服务区域、服务质量的差别。除此之外,传统的服务设施配置方法极容易忽略居的真正需求,传统的设施配置方法在城市的居民及乡村的居民各自当作无区别的整体,然而实际上,无论是居住在城市的居民或是在乡村的居民,不同属性的差别导致了居民公共服务设备需求的根本差异性。

3、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解决问题的方案

经过对不同的公共服务设施主管部门的现行规范和对标准进行梳理、调研考察,确立出新的发展条件下不同级别、不同种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要求,根据合理的服务范围脱离地块的管束,采取相对比较宏观的视角在更大的范围里进行决策控制,并且要给予—定范围的自由度调整,加大补充及说明,确认有条件调整、可以调整的范围及内容。

3.1转换决策视角

由于转化决策的视角按控规编制思想化解中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不确定性方法,在以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的前提下,对于原本就有基于地块的确定性配件向相对较大的范围或者更高一层次的控制单元开始进行调控转换。这种变化不仅可以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的种类及数量的供给方面,同时延续了已有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指标的体系,而且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能够更好地调动更多投资主体参与到城市开发当中来,在拥有弹性的规范内使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更经济更符台未来的城市开发趋势变化,考虑到不同的公共服务设施拥有不同的投资主体,服务范围及管理部门,所以应该根依据其自备需要区分不同规模的调控部分。以这样的考虑为基础,在如今新社会下的城市控规编制中,应加强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居住社区的配置功能和内容在更具有弹性的区域范围内提供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的综合全面服务,此外同时加以基层的社区服务基本功能设备。

3.2重点确保公共利益

由于如今市场经济下的公共服务设施极易受到市场的侵蚀,可将公共服务设施分成两种:一种是极易受到市场力侵蚀的公共服务设施,此类包括文化教育、医疗服务、体育健身、社区服务,社会福利,行政管理等等;另一种是易被市场力推动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服务设施、各类商贸。为了加强对公益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的控制,更有效的保证具有公益性的服务设施落实,在视角转换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具有公益性的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和内容的强调控制。尤其是对于政府直接投资建设配置的设施种类,可以回到传统的控制方式上去,尽量的降低控制中不的确定因子造成的干扰,对这类设施进行数量上随意调整严格监控和位置上的严格控制。然而,对于具有经营性的公共服务设施,除了政府所需求的特别规定的农贸市场以外,在标准和内容上则以迎合市场经济需求在总量和公共配置的内容为重点,以至于留有一定的余地。

参考文献

[1]李南菲;罗问;;都市卫星城的困境与破解的公共设施导向战略——以上海市松江新城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1年01期

[2]扈万泰;;创新发展追求特色提高城市规划水平[J];城市地理;2012年S1期

[3]高中岗;张兵;;对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若干思考和建议[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2期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乡规划;应对措施

从1999年我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已经成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课题,并且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城乡规划必须把人口老龄化纳入到自己的规划体系中来,深刻的认识到老龄化问题的存在,明确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变革。对于城乡规划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把人口老龄化当做一个切实存在的社会问题,梳理和总结老龄化的相关问题的要素和特点,营造对老年友好的城乡整体环境。

一.人口老龄化给城乡规划带来的问题

首先是老年人人口分布不均匀,人口老龄化不均匀主要体现在城乡分布的不均,这些都跟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关,而且很多农村地区的空巢现象非常严重,这种人口的分布不均匀制约了城乡规划工作的大范围的推广力度,需要实际考虑到不同的人口分布。其次是现有的养老基础设施不足,基础设施和相关的社区生活配套服务是城乡规划中的重点,但是现有的养老服务设施的不足给当前的城乡规划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导致基层养老服务形同虚设,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表现出了供给的严重矛盾,对于老年人的养老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挑战。最后是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空间逐渐的缩小,从居住的层面,老年由于生理机能的逐渐减退,决定了老年人对于公共设施的布局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城乡规划中要重点考虑到很多老年人日常生活有关的机构设计,例如医院、健身场所等公共服务的的设施体现出对老年人的友好性,从空间上尊重老年人,降低他们生活中不必要的麻烦。

二.老龄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重点

由于我国目前的养老多以居家养老为主,所以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中的养老设施也要适配这个特点。从城乡规划的角度给予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在加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的同时,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养老服务设施和城市空间的整体设计,一方面尊重中国“在家养老”的养老模式,一方面着重规划老年人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老年人交通出行的便利性。围绕老年人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环节,提供更为便捷和人性化的城乡规划设计,综合的考虑养老服务设施、公共活动空间和交通设施。

1、营造适老居住区

针对我国在家养老的传统思想,营造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社区是当下城乡规划中面对老龄化的重要改进,考虑到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以居民区的住宅为主要的载体,配套建设老年人无障碍服务设施的社区,主要的面向的对象是孤寡独居老人。为了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需求,在居住区域内根据人群密集度分别设立一般居住社区和独立养老居住社区。而独立养老居住社区的建设,我们可以参考美国太阳城的构建模式,使用商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主要针对中等收入水平或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一系列的商业化的服务,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而一般居住区,则需要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体现在老年人与社会的融合。

2、养老服务设施

养老服务设施一般是面向公众,主要包括了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设施两大类。其中机构养老设施一般有两大类,主要有养老院和养护院。其中养老院是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性事业组织,主要收养的对象是“五保”老人,也可以接受享受退休金的自费老人,坚持自愿入院出院的原则,平常也可以组织很多适量的劳动和文化活动。养护院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介护老人,就是那些有一定照护难度的老人,并为他们提供关于健康、饮食、娱乐等服务的养护机构。这些养老服务设施的设计要求是,要尽量的靠近公共交通社会,还要尽量的靠近公共医疗设施和公共的空间等。而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社区中配套的养老设施,设计的过程中主要考虑到服务的辐射范围。

3、适老交通设施

适老交通设施主要是营造适合老年出行的交通设施,对于老年人出行的过程,可以做到舒适便捷等无障碍的交通服务,针对老年人特点建设适老和宜老的交通设施。

4、老年公共开敞空间

适合老年人的公共敞开空间有一定的公共性,主要针对老年人公共社交和集体的相关活动,比如集体娱乐、集体健身、集体组织的文娱活动等的户外公共空间的建设,空间具备一定的公共性,同样的,在公共开敞空间的设计上也要注重于养老设施和交通服务设施的临近性。

5、为老服务设施

为老设施的建设上一定要避免和其他服务设施的重复,在满足基本的公共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布局上,主要为老年人提供相关的文化娱乐和再教育等精神活动的服务设施。

三.针对老龄化问题城市规划需要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

随着老龄化对城乡发展的影响的不断扩大,城乡规划体系中对于老龄化的要素的分析必须也加快工作的进度,能够有效分析老龄化的趋势,提出适应未来的建设目标和战略,以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为出发点,针对性的强化养老服务设施的重要作用,明确服务设施的辐射半径,重点解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强化相关设计和布局。具体的措施有:

1、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要求我们在研究老龄化人口规律的基础上,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重点的分析和规划,并以此为主要的设计思想,围绕周边的服务加大其他相关基础设施的布局,因地制宜,对医疗、卫生、教育等关系民生的基础公共服务机构进行布局上的配合。

2、城市的总体规划,主要体现在城乡的差距上,对于城乡差距,适当的调整养老设施的服务的人均和总量,综合考虑城乡差距,结合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明确各类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

3、控制性的详细规划。所谓控制性的规划,即在落实到城乡规划的实际工作中,以切合实际的规划目标对公共设施的建设采取重点的控制性措施,并且以此作为主要的引导目标,对于老年基础设施采取重点的控制和管理,满足相关的公共设施的效益的使用范围。

结语:面对日益扩大的老龄化问题,我们要认清楚老龄化带来的具体改变和需求,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老年人的特点,在科学规范的城乡规划的前提下,贯彻以人为本的具体思想,针对性的提出适合老年居住和生活的城乡规划方案,营造宜老为老的养老环境,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小卉,杨红平.老龄化背景下城乡规划应对研究――以江苏为例[J].城市规划,2013,37(9):17-21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发展背景;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党中央对“三农”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关注为我国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新格局带来了机遇,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特别是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使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历史问题、城乡二元分治造成的差距太大,改革仅仅只是解决了其中的一部分,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的面貌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

1、概述

中国城镇化发展以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主要内容是促进人口乡城转移,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体现在规划领域的探索就是进行城乡空间统筹规划。特别是城乡统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城乡空间统筹规划迅速成为规划界研究的热点。

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2.1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现状比较落后,公共服务的基本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这种供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导致供需失衡。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首先表现在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不足导致与实际需求脱轨。基础设施薄弱,医疗、教育、卫生、文体设施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偏低,使农村居民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

2)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低,提供服务范围有限。在大多数农村中,除行政机构和小型商店覆盖率较高外,一些如学校、医疗站、体育场所等公益性服务设施的覆盖率并不理想,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养老院、托儿所等服务设施的覆盖率更低。再加上受农村地区范围广、村落分布分散的限制,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仅能为本村居民提供服务,而不在辐射范围的村庄无法获取,即便能够获得其服务质量也会受到场地条件限制的影响。

3)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指导不足,后期管理、维护工作滞后。目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多沿用传统模式,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由于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的大众性和服务的广泛性决定了其建筑设计、建材选择、施工难度等方面的复杂性,若缺乏专业指导,可能会由于施工不规范或建材质量问题等原因造成工程低质量。而且由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维护机制不健全导致其使用寿命变短、功能衰减、设施损坏等问题。

4)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缺乏协调性。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水平差距大,导致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区域不平衡。例如我国东部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也较为发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而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设施资源相对匮乏。而对于某一地区来说,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建设随意且过度分散导致资源利用率较低,造成空间的支离破碎和农村用地的浪费。

5)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少,投入不足。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进入21世纪以后,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但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仍有较大差距,依靠有限的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低收入远远不能改善现状。

2.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1)历史的原因导致“重城镇轻农村”的思想扎根于城乡建设中,国家财政投入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发展建设中,而忽略了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2)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不完善,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指导不具体,导致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纰漏。

3)政府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不健全,使对建设工作热情不高,建设效率和持续性较低。

4)当地村民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参与性低、管理意识的缺乏是使其难以获得自身需求,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供需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没有突破区域范围的限制,规划本身存在技术和综合协调能力的局限。

3、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

3.1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原则

1)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原则。将城镇作为核心,充分利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统筹协调资源配置,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与

综合利用。

2)远近兼顾原则。规划建设不仅需要考虑近期需求,还要充分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农村人口分布变化与服务半径变化问题。

3)以人为本,方便生活原则。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根据当地居民生活需要,兼顾设施规模与服务半径要求,帮助农村解决最基本、最基础、最急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以人为本,贴近生活,服务便捷,为农民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生存环境。

4)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形地势和风俗习惯,结合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作出合理规划。

5)集中布置原则。考虑到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应将其尽量布置在农村居民相对集中的地方;同时为满足人们对各类设施的需求,应将其集中布置,满足在一定区域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全面化与便利性。

3.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

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要求我们将城镇与农村视为一个整体,因此,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也要求我们将城镇与农村共同考虑,统筹规划。就农村而言,重点研究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1)文化体育设施布局。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是农村重要的文化工作网络和主要的文化活动阵地,其布局应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据点、以居民为对象进行规划建设,要求每个乡镇必须配有综合文化馆,设置图书馆、影剧院、室内外体育场等,条件允许的乡镇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配以多功能活动中心如茶室、室、书画室、游泳池等。

2)教育设施布局。经调查,目前农村教育设施布局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学校分布多而散、办学规模小、设施不齐全、教学资源浪费、教学氛围不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教育发展。要改善这种城乡间差距,教育设施的改革至关重要。首先,应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学校的布局,合理布置中小学,考虑交通和经济负担等问题,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其次,要提高校舍建筑质量与美感,提高教学设施水平;第三,要合理规划学校规模,提高办学条件,充分考虑就学条件。

3)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目前农村医疗服务设施主要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相较于城市而言,存在规模小、环境差、保健功能薄弱且医疗人员缺乏、专业素质较低、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医疗设施的建设关系着居民的就医问题,首先,在规划时必须严格按照医疗卫生设施的标准进行建设,确保医疗卫生设施覆盖整个农村;其次,条件较好的乡镇可考虑配置专科医院和特殊性质的医院,如急救中心、妇幼保健医院、精神病院等;第三,政府应加大相关政策的改革,推进医疗设施的改善,改善当前乡镇医疗设施缺乏、诊疗受限的情况,确保居民的就医条件和健康水平。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篇7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北京102600)

摘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切实促进了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章通过综述我国目前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要政策,为深入研究公益性事业发展问题提供政策分析参考。

关键词:党的十六大;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政策

中图分类号:D261.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1.037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繁荣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完善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内涵和发展繁荣的有效途径,使公益性文化事业走上了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1十六大以来出台的主要政策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呈现逐步推进、稳步发展的势头,这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密不可分。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划分为理论认识逐步深化期、政策逐步完善期两大阶段,以下给予分别阐述。

1.1理论认识逐步深化期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两个概念提出来,这在文化的理论认识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足以看出发展文化事业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意志和政府措施。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和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战略思想。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必须要坚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决定》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和完善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具体条件和途径,这充分表现出了党和国家对人民权益的重视,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视,充分说明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1.2政策逐步完善期

中共十七大深刻阐述了完善政策的重要性,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明确把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子目标之一,提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2011年3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胡锦涛在“十二五规划”中对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要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些既是先进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保证,也是新时期文化事业发展的目标。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专门提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决定》明确提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要求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举措以及到2020年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和重要抓手,2012年2月,《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指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同年5月,《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详细阐述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等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7月,《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提出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提高服务效能的更高要求,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公益事业走向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2政策重要内容及分析

2.1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

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对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职能作了更为明确和深刻的阐述,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反映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认识和相应改革部署逐步走向系统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明确提出“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发展社区服务,方便群众生活。”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指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将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完善国有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对未成年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制度、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等6项举措,体现了宏观政策的指导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将会进一步拓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2007年十七大以来,文化部通过加大政策制度设计,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了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在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实施保障等方面不断突破,发挥导向性、带动性和示范性等作用,推动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2011年3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作为主要内容,提出“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等重大措施。同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了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并且明确提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这必将督促和激励政府及其官员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高度重视,推动公共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012年2月,《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的要求和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同年5月,《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将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列为重要任务之一,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硬抓手。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时期,2012年7月《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较为全面系统勾勒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各项制度性安排,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该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项目,包括公共文化体育及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是“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构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

2.2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为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等具体政策,显示了党和政府将更多的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的决心和力度。

2011年3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强调要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并且提出“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同年10月,针对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并强调加强文化惠民工程。2012年2月,《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指出要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同年5月,作为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进一步加大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向贫困地区、落后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农村倾斜”、“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组织好‘文化下乡’”、完善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等重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2.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十一五”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全面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发展统一起来、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等明确的要求。2011年3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同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指出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2012年5月,《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出要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的整理、编目、存档,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的研究和利用,编制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重点调查等重点工作任务,还提出“加强省、市、县级传承人队伍建设”、“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建设模式和整体性保护方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等保障规划做深做实的具体内容,体现出该规划战略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2012年7月,《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大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和逐步提高面向公众开放、展示的水平,并将其列为重要任务之一。同时,该规划强调重点支持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遗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设施建设,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试点。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篇8

关键词:磁灶镇;总体规划;编制;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镇总体规划作为一项法定规划,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极大的引导作用,为促进建设活动的有序进行创造条件。但镇总体规划在编制和管理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在规划编制方面主要表现为规划前期调研不足、用地布局上不尽合理、公众参与性较差。在规划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公共服务设施无法有效落地、规划的经常性调整、两违建设活动频繁发生等。

一、磁灶镇与磁灶镇总体规划

(一)磁灶镇概况

磁灶镇位于晋江市西北,全镇辖25个村及社区,人口为15万,其中10万为常住户籍,5万为外来人口。磁灶镇有悠久的制陶历史,磁灶镇最早的制陶历史可追溯到南朝,故命名为磁灶镇。2000年,磁灶镇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陶瓷重镇”称号。2010年被确定为泉州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现有磁灶镇总体规划就是在此形势下展开编制,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将磁灶打造为干净整洁的陶瓷现代产业基地。

(二)磁灶镇总体规划现状

1镇总体发展目标

总的思路为利用磁灶镇被列为泉州市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的契机,充分利用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力争在2030年左右将磁灶镇打造为晋江西北地区现代工贸生态新市镇。主要有两个抓手,一个是经济,另一个为生态。经济方面,试图做大做强优势陶瓷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同时,积极引导印刷业及出口加工业的发展,将磁灶建设成为晋江西北地区可带动周边城镇发展的中心城镇;生态方面,主要为采取措施改变蓬头垢面的陶瓷重镇的不好形象,努力建设“绿色磁灶”、“生态磁灶”。

2镇总体规划功能分区

按照镇区道路路网格局和功能分区,将镇区划分为“两轴、四组团”结构形式。具体如图所示:

图1磁灶镇总体规划功能分区图

(1)“两轴”即“行政、文体、商贸轴”和“生活配套轴”。

“行政、文体、商贸轴”沿陶城西路和陶城东路设置,陶城西路包含磁灶行政中心、体育中心、文娱中心;陶城东路是为印刷产业基地商品交易配套的商贸中心。

“生活配套轴”沿延泽街设置,主要延续延泽旧街的商业氛围,为中心镇区的居民提供各类生活配套。

(2)“四组团”即按照延泽街、陶城西路和陶城东路划分的“将军山生态组团”、“旧街生活组团”、“新区生活组团”和“印刷产业基地组团”。其中“将军山生态组团”为保留的将军山和马鞍山的山体部分,作为磁灶中心镇区绿色背景和生态保育区,该组团除南部山脚下的部分开发建设用地外,原则上不再进行其他的开发建设,以保持山体的完整性。

二、当前镇总体规划编制及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近几年,随着磁灶镇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磁灶镇总体规划在维护社会建设有序进行和规划管理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镇总体规划在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如下:

(一)规划编制

1前期调研分析不充分

充分的调查研究是规划成功编制的前提,现有的磁灶镇总体规划的基础资料汇编中,材料相对简单,多是自然情况与社会情况的简单介绍,对于用地的地籍和审批情况方面的资料较少,在此基础上编制的总体规划,在实施规划管理的过程中有时难以落实,缺乏可操作性。

2用地布局不科学

现有的磁灶镇总体规划中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混合分布,相互干扰较为严重。一方面,有一定污染存在的工业用地没能引导其入园入基地集中分布,另一方面,公共服务设施过于集中,导致一些地区的教育医疗设施等配置不足,居民使用不便。

3缺乏充分的公众参与

目前磁灶镇总体规划的公众参与度还不够强,首先在规划调研阶段,没有对一定代表性的居民及企业代表进行访谈,了解其对总规划的一些看法与期望。在规划调研阶段,征求意见还不够充分,主要是进行了专家论证及听取了相关部门的反馈意见,但对公众的参与方面还比较少。另外,在规划的批后公布阶段也仅局限在政府网站及公示栏进行公布,受众范围十分有限。

(二)规划实施

1公共服务设施控制亟待强化

按照城乡规划法规定,行政办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属于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部分,但在具体规划实施中,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实施用地经常被项目用地所侵占,造成规划无法实施,也间接影响了公众对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

2规划实施过程中调整频繁

镇总体规划是一项法定规划,镇总体规划中关于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是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未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修改,但在磁灶镇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中,为促进项目落地,经常性调整规划,不是规划指导项目,而是项目指导规划,给镇规划的实施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3违法违规建设现象严重

近年来,随着磁灶镇总体规划的不断完善,规划在指导城乡规划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还存在不少问题,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现象仍时有发生,部分违法建设占用规划道路、绿地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严重影响了镇总体规划的实施。

三、完善镇总体规划编制及实施的主要建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人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规划编制

1进行充分前期调研

本人认为,在进行镇总体规划编制时,应该更加深入进行规划的前期调研工作。前期调研主要是了解规划区的自然基本情况、社会基本情况及城乡规划的具体情况。自然基本情况包括了解规划区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基本情况,为规划编制奠定坚实的自然环境基础。社会基本情况主要了解人口、社会经济、社会团体的基本情况,为未来的规划用地布局奠定坚实的社会环境基础。城乡规划情况包括了解已经编制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基本情况,已经批准的法定规划作为规划编制的依据,未批准与非法定规划作为规划编制的参考,同时镇总体规划还需要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2合理优化用地布局

镇总体规划的核心就是要确定土地的使用性质。首先,在进行用地布局规划时应与土地利用规划充分衔接,只有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建设用地上,才能进行城乡建设用地的布局。其次,用地布局要充分考虑规划区的自然情况,坡度较陡,存在自然灾害隐患的区域不宜作为城乡建设用地。再次,用地布局要充分考虑已有设施的现状及一些设施的共建共享,做到节约、集约用地。

3注重公众参与

在镇总体规划编制初期,要通过调查走访、座谈的方式引入公众参与,充分听取公众的需求,为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在规划草案阶段除要征求专家及部门意见之外,还应该充分征求利害关系人员的意见,对于提出的合理意见予以采纳,对于提出的不合理意见给予必要的解释。在规划公布与调整阶段,还应该建立通畅的信息收集、反馈渠道和救济上诉渠道,使公众能够全程参与规划的实施。

(二)规划实施

1严格保障公共配套设施的实施

行政办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落地,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予以保障。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可以积极引入政府或民间资本参与建设,保证规划的实施。如在规划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内引入其他项目时,应该要求项目建设时配套建设相关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以保障公共利益。同时,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应考虑相邻地块的共建共享,使设施使用效率最大化。

2完善调整程序

要调整规划前,首先要对规划调整的必要性进行充分的论证,修改镇总体规划前,应当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原审批机关报告;修改涉及镇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同时,规划调整应提交建设、环保、国土、文化、园林、交通、市政管理等部门进行审查,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注重公众参与。镇总规调整只有严格按照总规调整的原则和法定程序,才能有效解决镇总规中的公平性问题,避免陷入随意调整的泥潭。

3严厉打击“两违”建设行为

目前,现有镇违法建设现象突出表现在村庄用地方面,主要为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等。笔者认为要解决违法占地、建设问题,一定要依法行政。具体来说,首先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宣传,让群众对相关法律法规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引导镇规划建设,切实解决群众亟待解决的一些生产生活方面的不便问题。同时,还应该积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的配套发展,通过发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小结

综上,以晋江磁灶镇为例,近年来镇总体规划在维护社会建设有序进行和规划管理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镇总体规划在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在规划编制方面,镇总规应更加注重前期调研、完善用地布局、注重公众参与;在规划管理方面,镇总规须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落地、完善规划调整程序,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制止两违现象发生。参考文献:

[1]李鸿飞、张小娟、王雅梅.小城镇规划与设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咏芹.关于控规“热”下的几点“冷”思考[J].城市规划,2008,12

[3]杨晓东.小城镇在规划管理和土地利用方面的一些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4,5

[4]吴静儿、蒋敏.城乡建设规划系统职务犯罪的惩防体系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篇9

关键词: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城市公共设施分布不是孤立的,它们与城市特别是其中的居住用地和绿地的分布与组织紧密相关,因此应通过规划进行有机的组织,使其成为城市整体的一部分。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要成套地配置。配置的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整个城市各类公共设施建设应该配套齐全:二是指在局部地段要根据公共服务设施所服务的对象及性质,配置相应的设施,以方便群众。各类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半径。根据服务半径确定其服务人数的多少,推算出公共设施的规模,不同服务设施有不同的服务半径,应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合理地确定。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交通组织来考虑,公共设施的建设要根据使用性质及交通状况,结合城市道路系统和地块情况统一安排。城市的改建、扩建,要充分考虑原有的公共设施,通过合理的留、并、迁、转、补等措施进行调整和充实。公共设施建设要考虑合理的顺序。在按照规划进行分期建设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应与不同的建设阶段的城市规模、发展速度和居民生活的改善过程相适应。

这样,在城市建设时期既能保持必要的公共设施,又不致过早或过量建设,造成投资浪费。

2城市主要公共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1)城市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任何城市的发展,首先决定于它的经济基础,取决于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就是物质文明的建设,但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不仅是它的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且反过来给经济活动以巨大的影响,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型城市,应当两个文明一起抓,注重搞好文化设施建设。体育在世界上被视为民族精神的橱窗、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它是任何社会都需要发展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发展得更为迅速更为普及。一个民族,如果体育不振兴,就不能成为充满活力、文明健康的民族。在城市建设上,过去往往忽略体育设施的建设,许多城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在新建居民区、学校、厂矿时,没有或很少给体育一席之地。这样,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体育场地不足的矛盾就越来越尖锐了,鉴于这种状况,国家体委要求省辖市和地市县逐步做到“两场一房一池”,即拥有400m跑道的田径场、带看台的灯光球场、一个训练房、一个游泳池。这是举办运动会最起码的要求。作为小城市,虽然从客观经济条件上远不如省辖市和其他大中城市,但也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重视体育设施的建设,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健全各类体育组织,普及群众体育活动,使体育成为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发展,商业网点就作为实现商业行为的场所而同时存在和发展着。

虽然由于城市规模和性质不同,城市商业方面存在着程度之别,但商业总是不可缺少的。城市体现商业功能的物质条件就是商品、商业从业人员和商业网点设施。商业网点设施是商品流通的支撑点,它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活跃市场、发展商品生产有着重要作用。城市商业网点承担着促进城乡商品流通和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服务的任务,是公共设施中与居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基本设施,城市商业网点的数量、水平及服务内容,体现了城市商品流通程度的高低,也反映了居民消费观念的一个侧面。规划建设好城市商业网点,有利于推动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所以,在城市布局中,要安排好商业网点的分布,合理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做到行业配合,布局得当。

3居住区配套公建规划与建设

居住区配套公建(也简称“公共服务设施”),是居住区配建设施的总称,它是居住区内配合居民起居、生活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它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设施。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满足以下要求:

(1)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中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即对基层服务设施的要求,如居委会、综合服务站等;对一套基本生活设施的要求,如小学、粮油店、综合副食店等;对一套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设施的要求(居住区级),如百货商场、门诊所、文化活动中心等。能满足配套设施的设置及经营要求。本规范的分级规模基本与公建设置要求一致,如综合服务站可与组团级人口规模对应,一所小学服务人口为一万人左右,正好与小区级人口规模对应等;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主要反映在配建的项目和面积指标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确定依据,主要是考虑居民在物质与文化生活方面的多层次需要,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对自身经营管理的要求。

(2)能与城市的行政管理体制相协调。即组团级居住区人口规模与居委会的管辖规模1000~3000人,居住区级居住人口规模与街道办事处一般的管辖规模3000~5000人,既便于居民生活组织管理,又利于管理设施的配套设置。

4配套公建的规划布局

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扰。

(1)商业服务与金融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在使用方便、综合经营、互不干扰的前提下,可采用综合楼或组合体。基层服务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是为区内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居民使用或服务的,因此公建的布局要适应儿童、老人、学生、职工等居民的不同要求。同时各公共服务设施又有其自身设置的经济性和要求方便居民使用等共同特点,从而可将有利经营、互不干扰的有关项目相对集中形成各级公共活动中心。一般由百货商店、专业商店等商业服务项目和银行、邮电局(邮政所)等金融邮电项目,文化活动中心等文体建筑组成。根据居民生活需要有的项目要适当分散,符合服务半径、交通方便、安全等要求,如医院、幼托、学校、综合基层店、居民存车处等,对于可兼为外来人流服务的设施宜设置于内外人流的交汇点附近,以方便使用和提高经济效益。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是与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组团划分、道路和绿化系统反复调整、相互协调后的结果。为此,其布局因规划用地所处的周围特质条件、自身的规模、用地的特征等因素而各具特色。对公共活动中心,宜将可连带销售,又互不干扰的项目组合在一个综合体内,以利综合经营、方便居民和节约用地。

(2)配套公建的规划与建设:根据各地居住区规划的实践,为满足3~5万居民要有一整套完善的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建派出所、街道办、综合百货商场、理发店、综合修理部、文化活动中心、门诊所等;为满足0.7~1.5万居民要有一套基本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建托幼、学校、粮油店、菜店、综合副食店等,为满足300~700户居民要有一套基层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建居委会、居民存车处、综合服务站、综合基层店、早点小吃、卫生站等。基本原则是当居住区的居住人口规模大于组团、小区或居住区时,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项目或面积也要相应增加,当居住人口规模大于居住区时,可增配医院、银行分理处、邮电支局、豆制品加工等,以满足居民多方面的日益增长的基本需要。

5结论

总之,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不配或少配会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晚建了也会给居民生活造成困难,如不及时配建小学,小学生要回原居住地上学,长途往返十分不便。晚建了派出所就没有地方办理户口迁移等手续或至本区外兼管的派出所去办理,造成管理和使用不便。

参考文献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篇10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两城创建工作作为今年规划工作的重点,加大规划宣传教育力度,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加强市容环境整治,努力达到市容市貌改观、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市民文明意识明显增强、城市形象明显提升的效果,积极推进我县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工作内容

(一)做好县环境卫生专项规划

为更好地指导县环卫建设,使县环境卫生符合《县域总体规划》提出的环卫目标,推进“两创”工作,根据《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以及《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等有关环卫规划技术规范规定,协助县城市管理局编制《县环境卫生专项规划》(2009-2025),作为县未来15年环境卫生管理及其相应设施建设发展的依据和蓝图。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对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分析、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措施、垃圾清运模式、垃圾处理设施(水桶岙垃圾综合处理基地等)规划,以及主要环卫设施(包括进城车辆清洗站、生活垃圾中转站、公厕等)规模和布局规划、水域保洁规划等。

1、生活垃圾转运站规划。根据规划,依据中心城区以及各乡镇的垃圾清运规模、服务半径,确定规划期末中心城区新增生活垃圾中转站9座(包括松兰山景区垃圾中转站)、石浦1座、西周1座;确定生活垃圾转运站服务半径,采用非机动车收运方式时,为0.4-1km;采用小型机动车收运方式时,其服务半径宜为2-4km;

2、公共设施等环卫设施规划。规划公厕设置标准采用居住用地300m服务半径,公共设施用地200m服务半径,工业仓储用地按500m服务半径预测;各乡镇镇区集镇:2500人/座公厕标准预测;农村:每个行政村设置1座三星级公厕。规划近期公厕478座,远期801座,其中中心城区,近期139座(现状51座、近期规划88座),远期164座(现状51座、近期规划88座、远期规划25座)。规划公厕均达到三星级公厕以上标准。且在远期内新增公厕113座中,7座五星级公厕、26座四星级公厕、80座三星级公厕,并在规划中明确各区域公厕设置等级,确保商业区、重要公共设施、重要交通客运设施,公共绿地及其他环境要求高的区域应设置一类公共厕所;城市主、次干路及行人交通量较大的道路沿线应设置二类公共厕所;其他街道和区域应设置三类公共厕所;大型商场、饭店、展览馆、影剧院、大型体育场馆、综合性商业大楼和省市级医院应设置一类公共厕所;一般商场(含超市)、专业机关单位、体育场馆、餐饮店、招待所和区县级医院应设置二类公共厕所。

3、积极协助城管部门进行31座现有公厕和塔山垃圾中转站改造的有关工作。

(二)完成县再生资源市场、农贸批发市场规划工作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安排和县内重点项目部署,现已完成县再生资源市场选址工作,并已启动农贸批发市场地块控规编制工作,积极落实县“两创”工作部署。

(三)发挥规划“窗口”工作,积极推进两城创建工作

规划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许可事项办理过程积极改善工作作风,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绿色通道”服务,提前介入服务、提醒服务和预约服务。具体工作措施如下:

1、在动建再生资源市场,启动县农贸批发市场的建设,配合做好项目选址、规划方案论证、规划工程许可工作;

2、在加快上半年河村等城中村改造步伐的过程中,积极做好新村选址、规划方案论证、规划工程许可工作;

3、在改造31座老旧公厕,改造塔山垃圾中转站的建设中,配合做好相关许可工作;

4、在建成豪门停车场、新筹建一个停车场、合计新增小区等停车泊位300个的实施中积极做好相关许可工作;

5、在开工建设县公交综合场站、新汽车东站的建设中,积极做好相关许可工作;

6、无障碍设施项目审批时严格执行无障碍设计要求;

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严格控制绿地率指标;

8、“窗口”是局机关形象的代言人,全体工作人员的仪容仪表必须体现机关干部良好的修养和素质,做到“一笑”、“二站”、“三声”、“四统一”、“五个一样”等文明用语。

(四)文明执法、热心服务

县规划局在推行“一线工作法”中,要努力做到服务提升、执行提升、法治提升,文明执法、依法行政,在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工作落实,推进两城创建工作。

1、重视思想教育,狠抓工作作风。做到“明确一个宗旨,摆正一个位置,处理好三个关系”,即:明确规划执法工作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摆正规划执法为城乡现代化建设和改善城乡环境服务的位置;正确处理好做好本职工作同“三为”服务的关系,乐于奉献同个人名利的关系,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的关系,做到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断树立行业的良好形象。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规划执法水平。城乡规划执法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行政管理工作,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定期召开业务例会,认真研究重要事项和重大案情。

3、勇于创新,增强规划服务意识。为适应城乡经济建设和规划不断发展的需要,积极为城乡建设当参谋、想办法,满腔热忱地为建设单位服务。同时,变单纯执法为综合服务,变以罚代管为宣传舆论双管齐下,把过去单一的执法模式,变成了集宣传、整治、服务为一体的综合过程。

4、团结一致,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在实施规划管理中,在规划监察大队、各乡镇街道规划管理所二级规划管理网络的基础上,形成按级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格局。监察大队与各乡镇街道规划所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在规划执法中形成合力,使执法力度得到加强。在监管过程中,要由被动的查处违法建筑转变为主动的对建设工程进行全程监察,实行建设项目批后跟踪管理责任人制度,从而为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建设行为。

三、工作步骤

(一)创建省级示范文明县城工作步骤:

1、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建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做好自查和整改工作。

2、2011年5月至2011年12月。接受初审,查找问题,重点整改。

3、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照检查,全面整改,迎接省文明委验收。

(二)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步骤:

1、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开展各项专项整治活动,做好相关资料收集工作。

2、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进行达标自查,逐条整改。

四、工作要求

(一)成立两城创建工作领导机构。由杨梓良局长任组长,纪检组长、党组成员金举法同志任副组长,李雄翔、赵国莉、练玲、王军辉同志为成员,李雄翔同志兼任联络员。

(二)明确任务。各有关科室对照工作方案中的工作内容,逐一落实各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