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足球训练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7:27

女子足球训练计划篇1

摘要针对我校女子篮球队的建设与管理现状,边分析问题,边解决问题,提出有效建议和措施,为我校女子篮球队水平提高,为新建本科院校篮球队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女子篮球队运动员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蓬勃发展,篮球运动逐渐成为高校第一运动,各个高校纷纷组建篮球队参与其中,在这些高校中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相对其它本科院校在各个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为更快更好融入到高校篮球联赛本科组,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现状,形成一套完备的篮球队选拔、组建、训练、管理、运行体系。

二、新建本科院校女子篮球队现状

(一)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刚刚转制,不具备其它篮球传统项目本科院校有篮球特招生政策名额,同时在学生与生源上不同于其它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在专科学生与本科学生并存的实际情况,女子篮球队员的选拔上往往需要兼顾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的学生,在球队的组建与梯度建设上有一定的难度。选择面的单一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不可能用技术全面、身材条件好、速度快、力量好等标准选拔队员,只能在广大学生群体中选择爱好者进行培养,这也就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女子篮球队水平短时间内要赶上并超越其它本科院校比较困难。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硬件建设各个方面都在完善进程中,绝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在运动场地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室内场地没有用于球类训练的专业球馆,室外场地条件差,场地配置相对不足,缺乏支撑篮球队专项训练的专业器材,无法充分保障篮球队的日常训练与比赛训练需要。

(三)学校体委资金总体对运动队训练与比赛经费保障不足,在学校体育经费一定的情况下各个运动队按照项目特点与比赛先后顺序进行划拨,一方面总体经费不足,另一方面依据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日程安排,大学生篮球联赛基层赛,分区赛均年底进行,使得篮球队在日常训练保障、比赛保障等方面遇到更多问题。

三、新建本科院校女子篮球队的构建与管理办法

(一)女子篮球队的构建

1.女子篮球队的构建包括两个主体,即女子篮球运动员与篮球教练员构建。从我校女子篮球运动员来源来看,没有篮球特长生源,队员主要来自重庆市市区与各个区县,极个别来自外省,队员由本科生、专科生组成,队员的选拔主要在体育课成绩优异同时对篮球运动有极大兴趣爱好的学生中进行。

2.开设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培养广泛的篮球参与群体,壮大篮球人口基数。开设篮球选修课,成立篮球俱乐部,对篮球运动爱好者提供多个层次的选择,锻炼,提升平台和空间。为学校女子篮球队的组建提供梯度支撑。

3.教练员团队建设。篮球队的建设离不开教练员,没有教练员科学系统的训练就不能建设好一支篮球队。要保障训练有序高效进行就必须有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练员队伍。一方面需要教练员队伍相对固定,条件允许应成立教练员组,采用中青年教练结合的团队训练模式最高效,青年教练精力充沛有热情,中年教练有经验;另一方面教练员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经常安排教练员参加相关业务培训学习,提高教练员理论与操作技能。

4.强化机制建设。让篮球代表队和篮球社团在学校体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把篮球代表队纳入学校的各项规定,作为制度延续。学校体委体育经费对团队项目篮球队有所倾斜,对女子篮球队的建设给予更多的扶持,保障训练、竞赛的连贯性,提高训练主体的积极性,确保女子篮球队有序,健康发展。

(二)女子篮球队的管理

女子篮球队的管理主要包括:参赛目标确立后的训练与比赛的组织与保障工作;运动员培养与教育工作;女子篮球队训练相关事务的协调与监督工作。

1.女子篮球队规章制度的确立。制定训练期间运动员,教练员出勤规章制度,对运动员、教练员训练迟到、缺训、早退、伤病、请假等进行详细记录,并以此为选拔考核确定队员以及支付训练经费的主要依据。

2.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依据比赛日程安排,参赛目标要求,运动员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整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指导整个训练周期的训练,包括年度训练计划,月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课时训练计划。在周期训练计划确立的基础上,再根据队员特点制定符合篮球队特点的针对性队员训练计划。依据战术特点制定相应的战术训练计划,训练要严格依据训练计划进行,充分发掘运动员潜力,整合运动员特点,形成最强的竞赛力。

3.女子篮球队的训练管理。由于生源条件决定新建本科院校女子篮球队的基础水平不高,在组织训练过程,必须实行常规训练与赛前集中训练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在训练时间上日常常规训练采用每周1到2次训练,每次训练课至少90分钟,训练内容,以基本技术,基本身体素质为主要训练内容。赛前集中训练以篮球战术运用为主要训练内容,分层分阶段递进进行。正式比赛前两周以练习赛代训练,用实战检测训练不足,并及时进行弥补。比赛期间明确参赛目标,积极备战每一场比赛,将每一场比赛作为决赛来进行。

4.女子篮球队日常管理。团队项目运动成绩的取得取决于运动员,取决于教练员,取决于团队里每一个人。运动队的一切管理工作,归根结底都是管理人的活动。因此,在篮球队管理过程中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需要团队每一个人付出努力,团队的凝聚力强是篮球队形成战斗力的根基。

参考文献:

[1]胡淇伟.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篮球队建设路径初探[J].体育时空.2013.11.

女子足球训练计划篇2

关键词:篮球运动;女子篮球;力量训练

0引言

近年来,高校女生队篮球运动的兴趣越为普及,各个高校都建立了女子篮球队,大学生女子篮球联赛正迅速成长壮大,各大学以及高职院校篮球队相继成立,这些既有利于提高学院女子篮球运动水平,推动各院校篮球运动的开展,活跃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又能促进大学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如何提高高校女子篮球运动水平,她们的力量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建议。从而为提高高校女子篮球运动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强大的力量素质是进行高强度,高对抗的篮球比赛的前提条件之一。它是女子篮球运动员篮球技战术水平良好发挥的必要前提。关系到运动员技战术水平正常发挥的关键。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力量训练计划是十分必要的。女子力量训练要本着安全、持续、系统、长期的思路。保持经常性、阶段性做到循序渐进,详实可行的训练计划是我们探讨的首要问题。

1训练计划

制定全面详细的训练计划是第一步。接着要收集运动员的基本身体情况。对运动员的各项力量素质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测试。对每名运动员建立个各部位力量素质的基本情况档案。对女子运动员各部位,各关节的力量情况及相对力量和绝对的力量进行各系统分析,制定她们的力量素质提高率。那部位的针对加强做好训练计划。

(1)训练时间:一周进行两次的力量训练。时间尽量安排在下午16:00~18:00。安排1.5h左右的时间。一次课为一单位。每次力量训练必须要完成3组以上的量。这样,就能明显改善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提高她们的运动水平,改善她们篮球运动技术的准确运用功能。

(2)训练重点:1)基础身体力量素质的提高――手臂力量、手腕关节的力量、腰腹力量、腿部力量以及踝关节的力量。2)力量测试专项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卧推、仰卧起坐、俯卧撑、原地纵跳。3)训练中运用多种方法,有意识培养球员自觉进行力量素质训练的意识,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度的练习。4)根据每个球员的基本身体力量素质情况,制定相对应的力量练习。5)分阶段进行动力性和静力性的训练,进行相对力量的测试。

(3)训练难点:1)队员的个体差异较大,这需要在训练内容和运动量上做更加细致的安排。2)身体各关节的力量能达到平衡且身体协调性都能有所提高。

(4)训练内容,训练内容是训练计划的主要部分。分为:1)准备阶段,以基础的身体素质训练为主,全面协调练习。2)过渡阶段,针对性的力量素质练习。3)巩固提高阶段,加大运动量,增加练习次数和负重。通过训练使球员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提高,同时注意保持身体力量相互平衡,定期检查运动员的绝对及相对力量的水平。

2训练计划所遵循的原则是我们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1)超负荷原则,是指训练所承担的负荷超过自己平时身体的有限负荷。肌肉力量增长过程是一定力量练习――使肌体产生疲劳――恢复――超量恢复而不断循环提高的过程。只有适度的超负荷训练才能产生疲劳和实现超量恢复的过程。肌肉力量的增长是通过超负荷强度或通过负荷总量来实现。根据个人情况设定目的任务进行合理安排。

(2)超量恢复原则:在进行高强度的力量训练后,肌肉力量能否充分的增长,取决于恢复水平。因为超量恢复使肌纤维中能量物质的储存高于以往。肌肉维度增大,负荷能力增强。此时是投入训练的最佳时期。超量恢复后使atpCp肌糖元蛋白质等能量物质超量补偿和存储的过程。肌肉酸痛的消失只是乳酸转变为糖原的过程。并不代表超量恢复,直观的讲,由于能量物质的超量补偿,训练部位的肌肉发胀、发硬、维度增加此时开始更大负荷的训练,效果更好。反之,功能物质的存量降低,就错过了提升力量素质的最佳时期。

最后说明的是,超量恢复使建立在两个基础上,充足的营养和充分的睡眠。肌肉在超负荷工作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营养的补充是超量恢复的物质基础,只有超量回复后,加大训练强度,就能明显提高力量素质。充分睡眠有效恢复精力,促使大部分能量物质的合成、再生基本上是睡眠时候生成。所以,也决不能忽视营养和睡眠两个重要的环节。

3结语

上面谈到的女子篮球队员力量素质训练在高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应重视的几个方面,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力量素质训练,才能为提高高校女子篮球运动的竞技水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加冰.篮球运动员弹跳力最优训练手段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

[2]许春艳.不同强度运动对生长期大鼠股四头肌肌球蛋白重链基因表达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3.

[3]洪卫星,张兆才.从生理生化角度对间歇训练方法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03.

[4]王武.浅谈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88(03).

女子足球训练计划篇3

[关键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女足;发展

我国近年来女足水平逐渐滑落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后备人才的匮乏。在高校发展青少年女足队伍,能在缓解后备人才匮乏这一矛盾。在中国高校,足球运动几乎成为了男生的专利,而女生只能扮演比赛的啦啦队,或是球队的后勤人员。对天河学院女子足球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找出制约女足发展的因素,并加以分析,为进一步推动天河学院女子足球运动的发展,对解决我国女足后备人才不足的状况起到积极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以下简称天河学院)大学生1000名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数据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对100名天河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问卷75份,有效问卷75份,有效率93.7%。

二、天河学院女子足球运动现状

由于足球是一项身体对抗激烈的运动项目,高校的女大学生们多数存在怕受伤、怕辛苦、怕小腿变粗、怕风吹日晒的心理,因此,大多数女生会排斥这项运动,拒绝参与女子足球运动,以至于女子足球运动员生源缺乏。此外,还存在训练体制不健全,训练时间有限。训练的系统性、稳定性差,易受客观条件影响。天河学院有两个足球场,分在足球场两区,而新区的草坪足球场是不开放使用的。所以球队训练只能在人工草地球场。而全校的男女足球队都挤在人工草地足球场,这导致了很多队伍的训练无法进行。现阶段开展的足球比赛太少,一年只有几场足球比赛,除了院长杯足球比赛,平时便没有了其他相关赛事,甚至连友谊赛都几乎没有。赛制和赛事的不稳定性,随意性大,缺乏普及系列的比赛规划等,作为促进训练的杠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不完善的竞赛制度成为制约女子足球运动在校园普及的主要原因。目前,在白云区还没有正规的女子足球比赛,社会对女子足球的认同与支持不高,这也导致了天河学院女子足球无法与外界交流学习。

三、讨论与分析

调查显示,天河学院女子足球运动员中有86.7%的人认为自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训练,再加上大多数女生只是把踢球作为一项辅业去付出,当踢球与学业冲突时,队员会选择放弃踢球。因此训练呈现出不连续现象,球队整体实力提高缓慢。在观察女子足球比赛,运动员普遍存在体能较差,奔跑能力不足的问题。从平时训练来说,教练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不足,没有对运动员体能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从而,导致了比赛中教练还没要求换人,运动员就已经因为体力不足,而自己要求下场。比赛中还发现,球场上往往出现,踢着踢着就看不出教练安排的战术是什么了,女子足球比赛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入随球走,球到哪就一窝蜂的冲向哪,出现战术上防守意识薄弱防守方法不得当。其次,就是战术配合打不起来,传球意识差,通常就是一脚球,不是出场就是误传,这是天河学院女足在比赛中存在的通病。足球比赛是由攻守矛盾组成的,始终围绕着射门与防守的争夺而展开,由于在训练过程中,对射门这一关键性的技术掌握不好,或训练不到位,再加上女足本身在个人技术上稍逊于男足。因此在时机到来时,往往让进球机会转瞬即逝。

女子足球训练计划篇4

一、强化组织领导

漯河市先后出台了《漯河市校园足球行动计划》和《漯河市校园足球实施办法》,并于2015年成立了以漯河市教育局局长为组长,教育局和体育局分管局长为副组长,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文化广播出版局、市体育局和共青团市委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漯河市青少年校园足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漯河市教育局体卫艺科。领导小组履行校园足球工作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综合管理等职责。全市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临颍县分别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形成了上下联动、职责分明、管理有序的运行机制。

二、加大财政支持

从2015年起,漯河市就把青少年校园足球专用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并采取逐年递增的办法,不断加大对校园足球工作的支持和投入。特别是临颍县财政每年拿出一百多万元,作为校园足球活动发展基金,同时还在教育附加费、体彩公益金中划出一定资金,专门用于组织各级各类青少年足球赛事和相关活动以及校园球场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用于对每所足球特色学校举办校际、班级联赛活动的补助,并为足球队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教练和学生购买训练服装等。

近年来,漯河市采取财政出一部分、社会募一部分等办法,修建和改扩建了一批学校足球场,先后投入资金1800多万元,建成10个标准足球场,3个400m塑胶跑道田径场,16个60m×40m中型足球场,118个20m×40m小型足球场,每个场地都按标准分别配备有大中小球门,有效满足了青少年足球教学、训练的需要。

三、重普及、促发展

截至目前,漯河市共有153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临颍县2016年4月获得“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县区”称号。近年来,漯河市积极探索创新全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体系和联赛机制、活动形式,重点建立了五大校园足球工作管理机制,为全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提供保障。

一是建立日常普及机制。从2015年起,全市足球特色学校均开设了每周1节的足球课,每天坚持开展足球形式的大课间。

二是建立足球指导教师培训提升机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在每年暑假对足球训练指导教师进行强化培训的基础上,选拔优秀指导教师参加中国足协、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学习先进足球理念和专业足球知识、技能。目前,漯河市已培养专兼职足球指导教师376名,其中48名教师具有亚足联认定的D级足球教练员资格,初步建成了一支满足基本训练需要的指导教师队伍。

三是建立以赛促训机制。漯河市每年4~5月都要举办一次“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临颍县每年10~11月都要举办一次“县长杯”校园足球赛。2016年的“县长杯”比赛,共有316支队伍、4000名运动员参加。

四是建立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实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提高工程,使一大批足球苗子脱颖而出。我们重点做好了四项工作:其一,择优选才。那些喜爱足球、综合素质高、有毅力和韧性的学生在小学升初中时,不受划片招生的限制,可以直接到有足球场地、指导教师水平高的学校就读;初中升高中时,我们实行特招政策,为这些孩子提供发展机会,保证发展后劲。其二,重点指导。对于有发展前途的球员,我们在每天坚持常规训练的同时,由足球指导教师重点辅导。其三,鼓励参赛。提供各种机会,让那些有潜力的队员参加更多的比赛,并聘请足球名师现场点拨,提高其实战水平和技能。其四,选拔培养。层层选拔足球优秀人才,送到足球特色学校进行集中培养,并推荐尖子队员到省体育运动学校进行重点培养,源源不断地为上级体育部门输送后备人才。

五是建立足球特色学校学期考核制度。我们每学期对足球特色学校组织一次专项考核,考核依据各特色学校在联赛中取得成绩和平时普及训练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对表现突出的学校进行重点扶持,推动其加快发展;对达不到训练和管理要求的学校,撤销其特色学校称号。目前,全市共有足球训练队456支,其中男队228支,女队228支;参与足球训练队的青少年学生人数有5000多人;累计向各级足球专业学校和单位输送苗子106名,其中恒大皇马足球学校40名、北京国安俱乐部2名、福建省女子足球集训队8名、河南省体校28名、漯河体校38名。目前,卢晗、邱思佳等12名同学已被河南省女子足球1队和2队录用,尚朱颍等4名同学已被福建省女子足球队录用。2013年,临颍县女子校园足球队代表国家参加世界青少年足球锦标赛;2016年7月,临颍县第三高级中学、临颍县王岗镇袁庄村小学、临颍县直北街学校代表漯河市参加河南省“省长杯”校园足球联赛,分别荣获高中女子组、小学女子组亚军和初中女子组第七名。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要进一步明确我省校园足球发展目标,加大体育场地建设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为中国足球提供优秀的后备人才;要创新机制,努力提高校园足球普及水平,加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建设力度,吸引更多学生了解足球、热爱足球、参与足球;要发挥竞赛促进作用,激发校园足球发展活力、动力,积极组织多样化、多层次的校园足球比赛活动,不断增加参赛队伍的数量,激励校园足球的快速发展,使优秀足球人才脱颖而出;要优化环境,营造校园足球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开展校园足球的重要意义和育人功能,积极传播校园足球发展理念、校园足球文化和先进经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帮助和支持校园足球发展,提升校园足球的影响力。

此外,要形成工作合力,加大工作保障力度,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多方筹措的支持校园足球发展的机制,为实现中国足球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女子足球训练计划篇5

【关键词】河南省;青少年女足

ontheCurrentSituationofteenageFemaleFootballplayers

ZHanGJian-ye

(HenanBallGamesadministrationCenter,ZhengzhouHenan450044)

【abstract】afterasurveyaboutthenumber,sources,trainingmotivation,yearsoftrainingandeducationbackgroundofteenagefemalefootballplayersinHenanprovince,thethesisattemptstofindoutfactorswhichinfluencethedevelopmentofthissportintheprovince.itthenputsforwardthefollowingmeasurestohelpdevelopteenagefemalefootball:changingtheparents’ideaofemployment,strengtheningmediapublicity,reinforcethetrainingoffemalefootballcoaches,improvingprofessionalcapabilityanddedicationofcoaches,introducingscientificandpropertraining,emphasizingtheintellectualdevelopmentofplayers,increasingthenumberofwomanfootballplayers,ensuringfootballplayerofdifferentagegroups,andsecuringplayers’lifeaftertheirretirement.

【Keywords】Henanprovince;teenagefemalefootballplayers

一、前言

我国女子足球运动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90年代以后,世界足球运动发展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随着女子足球世界杯赛和奥运会女足比赛的设置,足球不再是男子独霸的竞技领域,女子足球已成为世界竞技体育项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河南省作为我国发展女足运动的重点8个省市地区之一,曾经为国家队输送了十多名优秀女足运动员,为中国女足的辉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女足二队、河南省各地市青少年女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三、河南省青少年女足运动员现状与分析

(一)河南省青少年女足运动员数量与分析

河南省注册的青少年女足运动员有256名,数量较少〔1〕。在河南省人口基数较大、女足后备人才资源非常充足的情况下,却没能很好地开发利用,的确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二)青少年女足运动员的来源现状与分析

在被调查的85名运动员中,农村户口运动员33人,占被调查运动员总人数的38.82%;城市户口运动员有52人,占被调查运动员总人数的61.12%。上述结果表明,在河南省这个农村人口近8000万的省份里,农村的青少年女孩子从事业余足球训练的人数比较少,并且参加女足训练的农村女孩子主要来自城市郊区。

(三)青少年女足运动员参加业余训练的动机现状与分析

青少年女足运动员参加业余训练的动机状况如下:参加训练想成为足球明星的运动员有32人,占被调查运动员总人数的36.65%;为上体育院校参加训练的少年为20人,占被调查运动员总人数的23.53%;对女足运动感兴趣而参加训练的有16人,占被调查运动员总人数的16.47%;想为国争光参加训练的有9人,占被调查运动员总人数的10.59%;选择为锻炼身体参加训练的有5人,占被调查运动员总人数的5.88%;选择想挣钱参加训练的有4人,占被调查运动员总人数的4.71%。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引发并维持训练活动并直接推动青少年女足运动员训练的动力。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青少年女足运动的兴趣是训练的内部动机,而上述其他动机则是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外部动机的基础,而女足青少年把自己对足球运动的兴趣排在第三位是不正常的现象,这将严重影响女足青少年训练的积极性。

(四)青少年女足运动员是否为独生子女现状与分析

被调查的85名运动员中独生子女有50名,占被调查运动员总人数的58.82%;非独生子女有35人,占被调查运动员人数的41.18%,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代处于主要的、统治的地位,子代处于次要的、服从的地位、父母的意志往往强加给子代,子代的择业意愿往往是在父母设计的目标范围内。这也是导致少年女子参加女足业余训练比例低的原因之一。

(五)青少年女足运动员文化课成绩现状与分析

被调查的运动员中有2名运动员学习成绩非常好,占被调查运动员人数的2.36%;5名运动员学习成绩比较好,占被调查运动员人数的5.88%;15名运动员学习成绩一般,占被调查运动员人数的17.65%;47名运动员学习成绩比较差,占被调查运动员人数的55.29%;16名运动员学习成绩非常差,占被调查运动员人数的18.82%。从总体看,有74.11%的运动员文化课成绩比较差或很差。运动员的文化成绩、智能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她)在训练中对教练员训练指导的接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决定了他(她)在比赛中审时度势、熟练地运用训练中所获得的技术战术能力。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提高运动员的文化课成绩即智能是运动训练中不可忽视的训练内容。

(六)青少年女足运动员了解女足的主要途径现状与分析

青少年女足运动员通过报纸了解女足情况的有3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7.03%;通过电视了解女足情况的有42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7.84%;通过因特网了解女足情况的有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5%;通过家长了解女足情况的有8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21%;通过同学了解女足情况的有3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70%;通过体育教师了解女足情况的有23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0.72%。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女子青少年了解女足情况的主要途径是电视、报纸、体育教师,而通过别的途径了解女足运动的女青少年较少。上述的媒体由于过于追求经济利益,不注重社会效益,因此对女足运动报道的数量较少,青少年通过上述主要途径了解的女足运动情况也很少。

(七)青少年女足运动员开始业余训练的年龄现状与分析

从9岁以前开始专业训练的运动员占被调查少年女足运动员人数的1.18%;从10岁开始专业训练的青少年女足运动员有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88%;从11岁开始专业训练的青少年女足运动员有2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4.71%;从12岁开始专业训练的青少年女足运动员有2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5.88%;从13岁开始专业训练的青少年女足运动员有2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7.06%;从14岁开始专业训练的青少年女足运动员有1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6.47%;从15岁开始专业训练的青少年女足运动员有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18%。开始足球专业训练的最佳年龄是6~8岁,而一名足球运动员从训练到成才一般需要8~10年的时间,每年需要打正规比赛80场以上。河南省青少年女足运动员训练4年左右就开始参加全省各地市青少年年度赛或省运会的比赛,然后再参加全国的青少年女足锦标赛。由于训练时间较短,因此青少年女足运动员到成年队后,不管是技术能力、战术意识、灵敏性、柔韧性等不好也就不足为奇了,以至于影响到河南省女足在全国比赛中的成绩。

四、河南省青少年女足运动员的发展对策

(一)更新家长就业观念

要增加青少年女足后备人才的数量,必须使青少年家长树立现代就业观,改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对家长就业观念的影响。使她们的家长认识到,在现在的中国社会读书并不是她们成才的惟一出路,哪一行干好,都可以成才。〔2〕

(二)加强媒体宣传力度

对于河南省举办的青少年女足球队参加的比赛和各地市举办的女足后备人才球队的比赛,省内媒体要多加宣传,既要讲经济效益,更要讲社会效益。教育系统和体育局系统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互动,特别要加强新闻媒体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宣传。

(三)加强对女足教练员的培训,提高教练员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

省足协对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管理要进一步规范。首先要提高教练员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对其进行强制性培训,培训的内容不仅要与专业紧密联系起来,而且要对其进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培训,并与教练员的实际需求相吻合。

(四)科学合理的训练

我们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训练机制,一切训练应是在保证运动员身心健康的基础之上,尽量避免运动员的伤病、伤残以及运动员退役后出现的后遗症。

(五)重视运动员的智力因素

对青少年女足队员的培养,不仅要重视其运动智能因素,包括基本技术、专项身体素质、专项战术意识等的培养。要不断提高科学训练水平,采取灵活、特殊的学制与教学安排,缩减训练时间,增加和保证文化学习时间,加强运动员社会知识技能的培养。

(六)普及女子足球人口

对于青少年女足运动员的文化成绩差的问题,应实施“绿荫工程”。在基层中、小学校开展女子足球运动,拓宽女子足球普及面,增加女子足球人口,走“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足球人才培养体系。改善普通大中、小学训练方面的条件,优秀运动队运动员、教练员在学校进行训练,体育部门要给予学校经费支持。

(七)健全青少年女足训练梯队

针对青少年女足运动员开始专业训练年限较晚的问题,各地市必须成立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球队,使其从小开始接受系统性训练。各地市领导必须重视女足后备人才的培养,增加财政支持,成立各个年龄段的女足青少年球队,优化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教学条件,提高其师资水平等,使女足运动员从小开始接受系统性训练。

(八)妥善解决队员退役安置工作

应加强社会转型期省队队员退役安置工作。在运动训练的同时,加强队员的文化学习,提高其知识素质,并针对退役运动员开展专门的、免费的技能培训、职业教育等,让他们拥有体育运动之外的技能,增强他们的社会生存竞争能力。不仅要使运动员有继续就业的机会,还要为他(她)们提供继续求学的机会,为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大部分女青少年家长解除后顾之忧。

(九)建立运动员保障制度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退役后工作的好坏对其本人和他们父母的影响巨大。因此,必须为运动员建立完善的伤残保险、就业保险以及优秀运动员的救助机制等。对于那些为了国家荣誉奉献青春、流汗流血,甚至严重受伤而退役之后生活困难的老运动员,政府有关部门应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

参考文献

女子足球训练计划篇6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了中国竞技网球后备人才不足的因素,主要是竞技网球人口基数少,基层训练经费不足,教练员的数量少、质量不高。并相应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以期解决中国竞技网球后备人才不足

的问题,促进我国竞技网球的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竞技网球后备人才不足因素

1、前言

近年来中国竞技网球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女子网球方面。李娜郑洁在2010年澳网打入女单四强,李娜在2011年打入澳网决赛,并在当年的法网中摘冠,创造了中国网球的历史。这是中国竞技网球值得我们大家欢喜的事情,但是我们在高兴的时候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这惊喜背后我们所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我国竞技网球后备人才不足,我们其他球员的成绩不理想以及世界排名比较靠后,我们的整体实力还很薄弱。后备人才不足,将会严重制约我国竞技网球的发展。分析并找到我国竞技网球后备人才不足的原因,以便在以后的培养训练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对症下药,为我国竞技网球的整体实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中国竞技网球职业化的发展。

2.后备人才不足的因素分析

2.1竞技网球人口数量

如果把网球运动项目的人数比作成一座金字塔的话,站在金字塔最顶端的则是竞技水平最高的运动员,其数量也将会非常少。金字塔的高度越高,则表明具有高水平运动员的数量越多。而决定金字塔高度的因素首先就是金字塔最底层的基石,也就是说决定竞技网球高水平运动员数量多少的原因首先是参加网球运动的人数。如果参加网球运动的人数太少,我们选择出优秀运动员的几率就会少;如果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更多的优秀运动员。

尽管在2011年李娜法网夺冠以后,在中国出现了网球热,有更多的人,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但是我国的网球运动人口以及青少年人口的数量还是与网球强国俄罗斯、美国、西班牙等国家相距甚远。参与网球运动人口数量少,使得我们在运动员选材方面更加捉襟见肘。没有大量的竞技网球人口作保证,我们就很难选择出更多优秀的青少年运动员,直接导致竞技网球后备人才不足。

2.2基层训练经费

网球不同于其他的运动项目,网球运动的开展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包括运动器材的投资,场地的投资这些最先前最基本的投入,具有高投入低回报的特点。尤其是在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做的都是前期的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任何的回报。在青少年的培养训练过程中,学习、训练、比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个运动员在国内每年一般要花费十万元左右的人民币。而这些青少年时期的投入都是不会见到任何回报的投入。

青少年网球训练是运动员整个的训练过程中的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由于训练经费不足,致使整个基层的青少年网球训练质量难以得到最基本的保障,不少好的网球苗子因此也得不到系统的、科学的训练,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成长期和成材期。

2.3教练员数量和质量

教练员总体数量也是制约高水平教练员数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有越多的教练员才会有越多的高质量的青少年网球教练员。据统计,我国现役专业队网球教练员总数为120人左右,其中从事女子后备人才训练的专业网球教练员仅有80多人(包括短网教练),女子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教练员与运动员比列约为1比5.8。而国外的俱乐部和网校,每个教练员只负责2―4个球员相比,我国从事女子网球后备人才训练的教练员数量不足[1]。从女子网球后备人才的教练员状况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竞技网球后备人才教练员整体数量是处于不足的情况的。

在竞技网球训练过程中,教练员是运动员的训练者,同时也是整个训练过程、战术方案的设计者和控制者,是训练计划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也是运动员思想和生活的管理者。这些都要求教练员需要具备很全面的专业知识。不仅包括竞技网球技战术系统理论知识,而且还包括相关的运动训练学、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体系。而目前我国的教练员大多数是专业队退役下来的运动员,在执教过程中大多都是沿用上一代教练的训练方法和训练理论,这样就使得先进的训练理论知识难以得到应用。而且这些退役下来的运动员作为教练员的整个的训练理论体系还不够完整,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还不够强大。

3.结论和建议

目前,我国的竞技网球人口基数少,致使可选的后备人才数量少。加大对网球运动的宣传,普及学校网球,让更多的人们了解网球运动,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网球这项运动中来。训练经费不足,导致我们失去更多的优秀的网球苗子。加大对基层网球的资金投入,确保更多的青少年运动员能够得到更加系统、更加科学的训练,提高整体的训练质量。教练员的数量少,质量不高,导致在基层的训练过程中达不到很好训练效果。扩大教练员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教练员。并对教练员进行定期培训,让教练员了解当前最先进、最科学的训练理论和训练体系,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德智,柳若松.中国女子网球后备人才培养影响因素[J].竞技体育,2011,25

[2]王达盈,浅谈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

[3]刘国富.教练员素质结构与分析[J].贵州体育科技,2007,(2):37一40

[4]马志和、徐宏伟等.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J].体育科学.2004.(6)

女子足球训练计划篇7

关键词:女子足球;高等院校;基础条件

中图分类号:G8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2-1718-02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我国高校女子足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分析高校系统开展女子足球运动的基础能力,为高校女足运动发展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参加2003-2005年度飞利浦全国大学生女子足球联赛的队伍共16支。通过问卷形式,对16支球队30名教练员和186名运动员进行了调查。

1.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查阅收集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所搜集的数据及结果利用SpSSforwindows11.0版进行处理和分析,并获得结论。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高校女足运动员的组成、来源及培养途径分析对高校女足队伍生源情况、后备队员状况进行的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女足运动员不是高中毕业生,而是来自省市的专业队。其中78.5%的队员在入学前经过专业训练,从少年体校到专业队的二线队再到一线队,训练和比赛占去了她们绝大部分的时间。

目前我国高校女足运动员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从省市女足专业队的后备梯队或退役队员中降分录取一些队员。第二种是从普通中学和体校、足校中适当降分招收的女足特长生。第三种是与当地的足球俱乐部或专业队合作,采用联合办队的形式接受整队的女足队员入学[3]。

从我国女足运动员的培养途径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种是从业余体校到省市体工队或足球俱乐部。第二种是从俱乐部的少年队――三线队――二线队到――一线队。第三种是从足球学校到职业足球俱乐部[4]。

2.2我国高校女足运动员的年龄结构、运动年限情况分析为了解我国高校女足运动员在训练的基础能力和发展潜力上的差异,我们调查分析了运动员的年龄结构和训练年限。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女足队员总体较为年轻,25岁以下的队员占到82.7%,平均年龄21.5岁,从年龄阶段上基本符合大学生的特点。但年龄结构不均衡,其中年龄最大的为32岁,最小的17岁。从事足球运动年限最长的为20a,最短的2a,新老队员之间的年龄和训练水平的差距较大,个人的技术、战术、身体素质水平大不相同,队员的年龄结构和训练水平发展不平衡。

2.3我国高校女足教练员文化及业务水平分析学历职称是教练员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的直观反映。调查显示:高校女足教练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占96.7%,而其中绝大部分是本科学历,与国内的职业足球教练员相比,高校女足教练员的基本知识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程度,为提高执教能力提供了基本保障,能够适应高校女足运动发展的需要。具有高级职称的教练员有10人,占调查对象的30%,中级职称的有18人,占调查对象的60.0%,初级职称的有2人,占6.7%。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高校女足教练员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但是现阶段高职称的人员相对较少,执教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加之较高学历教练队伍的特点,继续提高执教能力,是完全有可能的。

2.4我国高校女足教练年龄结构、运动年限以及执教年限情况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高校女足教练员执教的基础能力,我们又对他们的年龄结构、运动年限和执教年限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的30名高校女足教练员中,年龄最大的为60岁,最小的为24岁,平均年龄38岁。从事足球运动的年限最长的为40a,最短的为10a,在15~35a的有24人占80%。其中有86.7%的教练有过执教足球专业队的经历,有65%的教练执教年限在10~20a之间的。

这些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校女足教练员队伍具有年轻化的特点,高校女足教练员有较长的足球专业运动年限,平均年限为23年,丰富的执教经验,平均执教年限为11年,基本功扎实,专业水平较高,绝大多数的教练员有过长期的执教足球专业队的经历。

2.5我国高校女足队伍的待遇及经费情况分析待遇和经费问题一向是困扰我国女足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我国高校女足发展中更是如此。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高校女足队员入学后能够减免学费。但高校对运动员提供的基本上都是体育单项奖学金,奖金额度较少。多数队员基本拿不到奖学金,能拿到的数额也有限[5]。有训练补助的队员占被调查人数的56.5%。有57.5%的队员认为该队主力和替补球员的待遇不同。表明高校女足的训练补助相对可以落实,还有许多队伍在补助数量上,主力与非主力队员之间体现了区别对待的原则,有利于调动队员训练比赛的积极性。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女子足球运动队的经费来源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由学校给女足运动队拨发一定的经费以供专款专用。第二种情况是由省体育局或省市足协进行行政拨款。第三种情况是企业的赞助。参加大学生足球联赛的院校一年参加训练和比赛的经费大约在5万元至10万元人民币。在被调查的院校当中,有社会赞助的高校占21%,没有社会赞助的高校占79%。就目前调查的高校来看,大约有70%的高校存在着经费不足的问题。

2.6我国高校女足队伍的场地情况分析在被调查的学校中,96%的学校有自己的足球场,其中有一块场地的占47%,有两块场地的占38%,有三块场地的占11%,有草皮足球场的占38%。有专用训练场地的占59%,没有专用场地的占41%。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大学中足球训练场地的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学校本身有训练场地的占到被调查学校的96%,一半以上的队伍都有自己的专用足球场,可以满足正常训练的需要。但我们也看到,约有40%的大学女足球队在训练时与其他项目训练会有冲突,场地的不足还是制约高校女足运动发展的因素之一。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高校女足的绝大多数队员还是来源于专业队,没有在体校、足球学校以及普通中学形成稳定的输送渠道。从整个学校系统来看,运动员的培养、输送渠道还不是很顺畅。

2)高校女足队员总体较为年轻,从年龄阶段上基本符合大学生的特点。队员年龄结构和训练水平发展不平衡,没有相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不利于高校女足持续稳定发展的。

3)高校女足教练员队伍是一支精力充沛,基本功扎实,专业水平较好,执教经验相对丰富的教练群体。

4)高校女足运动员的待遇基本能保证在校的正常学习,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提高运动成绩和参加比赛的需要。

5)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训练资源,合理调配、挖掘潜力,在现有的足球训练场地条件下,完全可以按照足球训练的基本规律,安排好高校女足的训练计划。

3.2建议

1)建立起学校系统内顺畅的人才输送渠道,建立起大、中、小学一条龙的培养体系,把学校建成一个巨大的足球后备人才基地。2)高校女足运动员招生的主渠道应以中学为主,充分利用其它招生渠道;加强高校与中学的联系,使高校女足队伍有稳定的输送渠道。3)进一步提高高校女足教练员的执教能力,有针对性地为他们举办教练员等级培训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4)逐步完善我国学校体育竞赛体系,提高高校女足联赛的知名度和社会价值,使女足竞赛的商业价值被社会所认可,把学校系统的足球竞赛推向市场,依靠社会的各种力量来筹集足球队训练和比赛的资金,依靠社会来进一步普及足球运动。

参考文献:

[1]曾桂生.对当前我国女足发展中几个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73-75转78.

[2]谢朝忠.论我国女足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6-28.

[3]周俊飞.对发展中国高校女子足球运动的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3(4):18-19.

女子足球训练计划篇8

[关键词]河北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篮球训练

中图分类号:G67文献标识码:a

2011年8月23至29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承办了河北省第十七届大学生运动会高职组篮球比赛。大学篮球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学生的喜爱,但就其近些年来的发展状况,尚未见到高职院校相关调研资料,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系作为承办单位,对我省高职院校篮球调研方面做了这项工作,希望能够对兄弟院校提供部分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第十七届河北省大学生运动会高职代表队运动员为调查对象,其中男运动员199名,女运动员110名。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数字期刊网相关论文,为本调研的内容提供依据。

(2)问卷调查法。采用相关文献[1、2]问卷内容,了解我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篮球训练情况,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比赛前统一发放问卷,调查第十七届大学生运动会高职院校男队20个,女队11个。共发放问卷309份,回收305份,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回收率为94.8%。

(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结果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常规分类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D)和百分比表示。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运动员身高、体重、年龄、系统训练年限结果与分析

表1结果表明男运动员从身高、体重方面均高于女运动员,并且数据离散程度也较女运动员大,说明男运动员从参赛人员的选择性方面较女运动员灵活,选择范围更大,同时也说明男子篮球运动员一方面需要身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更加注重技术的水平。男女队员年龄相近,说明高年级大学生还是参赛的主力。

从表2结果中发现男女运动员接受系统训练的年限存在较大差异,男运动员接受训练的时间远大于女运动员,高职院校中男子篮球的训练和比赛更易普及和开展,但是从数据中也说明了要想在高职男子篮球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则必须在队员的选材方面加大力度,想要取得好成绩相对女子篮球比赛更困难。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女子篮球比赛通过积极备战、训练更易提高成绩。

2.2训练相关条件统计结果与分析

(1)比赛前训练时间、每周训练次数的结果与分析。通过对问卷相关内容的统计整理,得到比赛前平均训练时间男生4.76±4.53个月,平均每周训练次数4.88±2.11次。女生比赛前平均训练时间1.78±1.64个月,平均每周训练次数5.89±1.10次。说明高职男子篮球训练和比赛比女子开展的时间要早,比赛次数要多,这可能和队员的选材组队时间,队员的自身技战术水平,教练员的组织安排等有关。每周训练次数相近,说明学校在对球队的训练方面要求一致。数据离散程度较高,说明高职院校对比赛前组织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同,有的学校可能未能进行训练就临时组队参赛。

(2)高职院校篮球场地统计结果与分析。通过数理统计得到结果如下,高职院校平均有1.72±1.34块室内篮球场,4.04±3.27块塑胶篮球场,5.04±3.82块水泥篮球场。说明高职各院校篮球场地数量存在较大差异,部分院校需要增添基本运动设施,不仅为篮球的训练提供保障,更为高校篮球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提供保证。

(3)训练食宿、补助、运动员训练恢复手段统计结果与分析

通过表3说明男女运动员多数能够在学校的安排下集中吃住,尤其是女运动员在这方面更易接受管理,男运动员则表现为多样化,这可能与队员自身的要求及高职院校备战条件有关,这或许会给男运动员的训练带来不利影响。表4表明男运动员每天的训练补助比例要高于女运动员,尤其女运动员的补助大多数维持在10元以下,这和学校及教练员对男女篮球重视的程度不同有关,也和男女运动员训练时自身的运动消耗相关,尤其是男队教练会更加侧重队员的营养补充。表5表明男队员较女队员有更多的训练恢复手段进行选择,也更重视训练后的恢复,女队员未做过电理疗方面的恢复,但在非常规恢复手段方面比例较高,这可能和高职院校训练时提供的条件不足有关,也可能和训练的疲劳程度及运动后恢复放松的认知程度不同有关。

2.3大学生对训练的本体感觉及相关认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对训练的本体感觉认知统计结果与分析。结果表明男队员相对女队员感觉训练较轻松些,过半的女队员感觉疲劳,这可能和比赛前训练的时间有关,或者女队较男队组队时间晚,队员自身技战术水平低,训练任务重,疲劳感加剧。数据见表6。

(2)大学生对训练产生的厌倦情绪统计结果与分析。结果表明男女队员对训练均有时产生厌倦情绪,比例较高,这可能和训练过于疲劳有关。如何安抚队员、调节队员情绪,需要教练员重视。为使队员带着良好的情绪投入每次训练,教练员可以采用训练间隙讲笑话这样的调剂安排给队员,也可以在训练结束后放松时采用,亦或可通过集体聚餐、唱歌等的方式进行,这些方法均会使队员们增加团队凝聚力,也可消除训练疲劳所带来的厌倦情绪。数据见表7。

(3)训练对学习的影响结果与分析。结果中男女运动员认为训练对学习影响很大的比例分别是13.51%,14.29%,说明训练对多数的大学生学习会有一定影响,但比例并不大,同时篮球竞训可以丰富大学生经历,提高其身体素质,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还是利大于弊。数据见表8。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高职院校开展篮球组队训练男队好于女队,包括从队员的选材、运动水平、训练安排等,但集中训练时学生管理女队好于男队。

(2)部分高职院校存在训练条件有限,重视程度不够。

(3)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循序渐进,避免训练疲劳给学生带来的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训练。

3.2建议

(1)组建学校球队,建立长效机制。同时开展学校联赛,做好群体健身工作,便于队员的选材和系统训练。加大女队的训练力度更易取得比赛成绩。

(2)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学校重视程度,建议学校提供相应政策给与学生文化成绩、营养补充等后勤保障。

(3)教练员不仅要安排好队员的训练工作,还要指导队员训练后的放松恢复。

参考文献:

[1]刘烜华.对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分析[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1):37-38.

女子足球训练计划篇9

关键词:网球;女子;训练规律;训练理念;网球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8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7-0101-04

theexplorationandpracticeofSomeissuesinthenationalwomen'stennisteamtraining

JianGHongwei

(nanjing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Jiangsu210014,nanjingChina)

abstract:throughreviewofChinanationalwomen'stennisteam'smainworkintheBeijingolympicGamescycle,basedonthe4years'practice,rulesoftrainingandcompetitions,trainingidea,coaches'managementandwomen'sprofessionaltennis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andotherissuesinwomen'stennisareSystemeticallycombedandSummarized.

Keywords:tennis;women;trainingrule;trainingidea;tennisprofessionalism

国家女子网球队在北京奥运会周期4年的备战工作,面对2008年奥运会本土作战的巨大挑战,面对国际职业网坛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坚持以奥运目标为重任,举国体制为依托,职业化为载体,运动员为本,不断摸索网球项目的训练规律,比赛规律和制胜规律。在备战和推进网球职业化的具体工作中,克服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多方位与国际职业网球接轨,训练和比赛机制逐步融入国际职业网球竞争圈。

1训练比赛规律的探索与突破

1.1比赛和训练观念的探索与突破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女子网球的面貌,加快我国女子网球的发展速度,借助国际职业网球这一载体和平台,以奥运会任务为目标,以四大满贯为比赛为中心,提出“以赛带练,以赛促练,赛练结合,比赛也是训练”的新型赛练观,因而延伸在训练周期的安排上的“小周期,快节奏,大强度、频比赛”的训练和比赛结构,有效提高了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不断思考和反复调整建立与职业化网球比赛相适应、相配套,科学完整的训练体系和比赛体系,把国际职业排名的升降作为衡量和检验训练与比赛是否有效的标准。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参加各级职业赛事,带动和促进训练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全年国际职业网球赛事频繁(将近有60个),级别档次不一,几乎从年初打到年尾,选择的余地大。赛制特点决定科学、系统、高质量的比赛和训练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全年训练的安排上,提出围绕以四大网球公开赛上争创佳绩核心,合理地安排了比赛周和训练周期,每年进行了3次、每次3周以上的大、中周期的训练,改进和提高了技战术能力,强化了能力,为全年大的赛事做好了充分的能量储备。把一般性的比赛也作为训练的一部分看待,不断提高了运动员新技战术的运用能力,驾驭和掌控比赛的能力。在每场比赛中间,每站赛事之间,根据比赛的强度,比赛中发现的问题,针对性地安排赛间训练,特别是保持赛间不间断的体能训练。“现在时”的训练在改进运动员不足的同时,也为下场比赛或下站比赛做好了赛前的准备。在每站比赛中,根据对手的特点和自己在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真正做到练有实效,赛有质量。对参加高、低级别的比赛系统选择,合理组配,综合考虑,并随时根据运动员比赛状态、比赛进程、比赛成绩进行了适当调整。对已经进入较高排名的运动员,改变以往单靠比赛数量的积累来提高排名的低效率做法,力求降低参赛次数,提高参赛质量和成功率。

1.2高水平训练形式的探索与突破

职业网球选手水平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决定了必须采用针对性更强的个别指导训练形式。职业高水平训练实际就是突出训练过程的“精”和“细”。训练的“精”体现在对比赛中暴露的主要问题,通过有效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及时加以解决,“精”在针对某一技术细节和关键问题进行有效训练;“细”在优选训练手段,高强度开始高强度收场,“细”在按照能够按照比赛场景,比赛节奏,比赛强度,比赛中的战术套路,比赛分和局的间歇时间,以及运动员不同技术、战术风格的特点,精心设计编排,精心安排搭配训练的内容,力求高水平训练到达“去粗取精、去泛求细、去滥求质,去虚求实”的训练高度,使每堂训练课体现出运动员的主体参与训练的良好动机,使运动员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让运动员实实在在地够感受到每次训练课都有进步。教练员对运动员技战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但要有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切中问题要害,对症下药,做到治标治本。

我们对原有的训练课的计划、结构、模式、形式大胆地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递增式的改革:1)过去一对多(一名带多名运动员)的传统集体训练模式转变为个体训练,再转变为个性化训练模式;2)配合式训练转变为对抗性训练,再转变为高强对抗训练;3)制定一套训练计划转变为个性化训练计划,再转变为更有针对性计划;4)一对一教学转变为多人服务于运动员一人,再转变为多学科介入训练;5)纯专项网球训练转变为复合式训练,再转变为综合训练链形成;6)以练为主转变为以赛为主,在转变为赛中有练。

这些变化,重点强调的是提高训练的实效性和时效性,通过精细训练来获取训练质量。这些训练理念的变革促进了训练效果的提升,也给中国女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1.3训练方法手段的探索与突破

紧密围绕网球项目的无氧为主的能量代谢和供能特点,速度和爆发力为主的技术特点,长时间、间隙性、运动和恢复交替为主的比赛特点,需要具有较强的专项节奏感、身体的协同性,发力的协调性的身体机能特点,在训练课中充分贯彻现代网球所需的快节奏的训练安排,高强度的速度对抗,针对性极强地计划设计、编排,有效的训练时间和训练内容的转换和运动员的恢复后在训练的时间的控制,合理良性的训练刺激强度。过去我们总是认为“网球是球类的马拉松”,“比赛时间长就得训练时间长”,所以训练课的基本节奏平坦,训练强度上不去,无氧能力得不到足够刺激,核心速度体现不出来,因此,弱势对抗,匀速运动是严重阻碍我们提高的根本问题。没有按照训练项目所需发展的规律行事,必然造成运动员的本项目所需的运动神经类型,肌肉记忆,机能代谢水平错误的定型。应该说我们对一些训练方法已经掌握,但对训练课的临场操作水平急需提高。低效益、负效应,无用功的训练既误事又误人。

只有注重小环节才会有大突破,对某一技术动作细处的改进会带来技术革命性的变化,某一战术合理的组合运用带来新的战术思想的形成。训练中注重不放过运动员在应用技战术中出现的每个小问题和小细节,使改进并掌握的技术更加细腻,打法更趋完善,战术体系更趋合理。如,我们转变了过去比较重视上肢技术动作,忽略身体重心和下肢步法的观念,提出了”步法决定打法,重心产生速度”的新概念,建立了积极、主动、快速的打法。在技术改造、挖掘潜力的训练过程中,更加注重解决运动员技术动作结构的小细节,抓住看似小问题但可以引发和制约提高的大问题,不断挖掘出运动员的运动潜能,加快全面推动运动员技战术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2训练理念的认知与实践

2.1”能力网球”理念的认知与实践

根据我国运动员的条件和打法特点,本周期大胆打破传统训练的惯性,提出“能力网球”和”能力强则技术强”的新理念,能力训练必须先行已成为现今中国女网的共识。因此,有目的加大了训练周期体能训练的比例,增加了在比赛期间体能训练的时间,注重了体能训练的有效刺激。方法手段紧密围绕专项所需,有效减缓了伤病出现,保证了进攻性打法能有足够的能力支撑。郑洁、李娜手术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技术和体能如此快的复出就是最好的佐证。

想要在力量大、速度快、强对抗中取得优势,在3个小时的比赛中使技战术得到稳定的发挥,在连续一周的比赛中状态处于顶峰,体能的强弱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我们和世界高水平的主要差距看似是技术的差距,但实际是能力不如人,系统体能训练的水平不高,这和我国网球训练长期处在“匀速运动”“节奏平淡”有直接的关系,“慢”是问题的主要根源。运动员普遍无氧耐力能力较低,网球项目所需的爆发性力量不足,网球专项运动动作所需的小肌肉群不发达,本体肌肉的平衡能力不够。过去提高力量的训练与网球专项技术动作结构所需要提高的肌肉群不一致,有的甚至是练非所用。在四大网球公开赛前的大周期训练,训练安排大幅度提高体能训练比例,赛间训练根据比赛的实际进程安排体能训练,逐步改变以前“轻体能,重技术”的错误观念。在体能外教的帮助下,针对我队运动员体能个体状况的差异,制定了体能训练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发展计划,把全年系统体能训练作为训练任务的一项重要的提高指标。

2.2”速度网球”理念的认知与实践

针对我国运动员很难在绝对力量上完全和欧美选手抗衡的现实,精心设计适合我国网球运动员特点的“以我为主,以快为主,以攻为主,快重并举”的技术和战术风格,“快”和“重”使得队员的技战术的国际竞力明显提高,对世界高手造成了较大的威胁。通过加快抢点进攻,加快了节奏,赢得了时间,获得了“时差性”的速度。利用改进步法的移动、调整结构,特别是改善前后移动步法带动了中场机会球处理技术提高。靠前站位,斜插移动有效的加快了进攻节奏,使之形成了以快制快,以快制重,以快制狠风格,逐步建立了以快制变,在快中求突发,在快中求狠,在快中求重,在快中求变的战术思想体系。现代网球比赛的战术体现是建立在强烈地进攻意识基础上,需要提高和完善以快为主,快、狠结合的技术风格。围绕“快”做足文章,加快预测判断,加快进攻节奏,加快动作转换,加快步法调整,加快捕捉战机,加快机会衔接。“快”需要注意力更加高度的集中,更快的前提必须要有十分出色的体能相配套。

2.3”进攻网球”理念的认知与实践

追求单一进攻速度会带来很大的盲动性,片面追求击球的绝对速度又会进入另外的误区。为了改进我国运动员进攻意识中存在的盲目进攻,强攻有余,缓攻不足的问题,在战术意识方面,懂得比赛中调节好进攻节奏的重要性,在进攻的概念上鼓励运动员采取多种进攻手段,学会缓冲后进攻、旋转对拉中机会进攻、前三板快速抢攻、逼攻、突发反攻战术,目的使进攻更加有效,更具威胁。所以,这几年队员最大的进步,表现在底线进攻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感到自己的底线击球速度并不比外国选手慢。我们取得的好成绩多数是在快速的硬地和草地场上取得的。当今世界女子职业网球总体发展趋势对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主要进攻技术之一的发球技术速度快、力量大,发球质量的提高带动了接发球技术更富有进攻性和多变性;底线技术进攻意识增强,全场利用正手进攻的范围扩大,正手强烈上旋球运用广泛,使进攻的稳定性、多变性、突然性强,同时也刺激了防守能力的提高。以上因素使运动员场上步法移动速度加快,奔跑能力超强,战术节奏变化增多,攻防转化节奏加快。因此我们将“能力网球,速度网球,力量网球,攻势网球”作为本周的训练指导思想,并在训练中认真地执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使我国运动员的技战术风格在顺应当今世界女子网球发展的同时又具有自己进攻的特色。

2.4”无形技术”的提出与实践

高水平训练工作的着力点在发展内强。除了提高运动员技、战术和专项能力“外功”外,更去化大气力开发运动员内在的无形技术,即追求技术的有机串连、协调贯通,流畅联络、快速衔接,协同发力,特别强调要真正领悟掌握和调控网球运动所特有的运动节奏感的能力和”内功”,提倡敢于向世界一流挑战的胆略和气魄的“内强”,这种内外结合才是真正的强大,也是我队有所新突破关键性所在。现代强势网球更加注重的精、气、神的作用,单打比赛在运用一些基本战术的同时,还要懂得精神战、心理战、气势战。因此,我们体会到要做强单打,强就强在我们有能成为世界第一的强烈愿望,有坚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强大的得分手段和武器,强壮的体能作支撑。

根据我国女运动员的身体条件,体现出自己特点的“中国力量”,在动作的发力结构方面强调“借力”和“卸力”在击球技术中地合理运用。借力的概念是通过积极、快速、主动的步法,到达节奏上紧逼的目的。击球动作的“借力”和“发力”成分不是绝对分开的,“发力”中包含着“借力”成分,“借力”时也需要适度的“发力”因素,强调发力的协同性、协调性。我们运动员普遍在处理轻、软、高、低球方面容易引起失误,击球时总是习惯在原地发力,或击球时等来球已在完全没有速度的情况下低点发力,比较忽略合理运用身体重心的移动所产生的“助力”。网前拦网时,经常是靠拉大动作发力,忽视内在的“借力”所产生的“合力”作用,其拦网的效果不佳,出球不实,没有产生足够速度。

3高水平职业网球教练员管理问题的探索

3.1对国际职业化教练员的认知

在推动我国网球国际化、职业化良好的氛围下,我们的教练员、运动员思维更加活跃,国际视野也变的更加开阔,思想更加解放。职业化激活了运动员主动训练的意识,激发了参与训练的热情,使得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因此,运动员围绕自身快速提高自然会产生很多的想法,对教练员给以更多帮助指导的要求高了,对运动能力的挖潜改进的需求也多了。职业圈的惯例是运动员选择教练员,我们教练员怎样去看待和处理这件事情,提高执教危机意识?我国过去以训练为主的训练体制容易造成运动员被动训练状态的形成,过多、过长的训练周期造成好训练激情平淡,训练节奏缓慢,训练质量低下,这种长期形成的惯性和痕迹使教练变得麻木,教学训练变成了你说我做的命令式、填鸭式,训练工作基本属于上下班制性质,极大限制了运动员的运动激情的调到,天性的发挥,潜能的挖掘。

我们之所以选择职业化网球,它不是简单意义上出国多打几站比赛,请些外教来帮帮忙,是要我们的教练员主动适应国际竞争大环境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促使自己更为积极开放的心态,敢于否定自己,在弘扬本土网球文化的同时去适应国际网球文化,真正从脉络上融入国际网球大家庭,这样才有可能学到网球项目的真经,领悟其真谛。所以,能否以主人翁的姿态,促使自己成为一名高度敬业的职业教练,全球化的国际型教练,善于合作的复合型教练,与时俱进的创新型教练,学习进取的知识型教练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职业网球教练是个非常艰辛的职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句话:必须能够守得住神,耐得住寂寞,抗的住压力,忍得住煎熬。我们教练员团队在这方面大家付出了很多,他们用自己的敬业精神感化队员,实际行动感动队员,训练的激情感召队员,克服了种种困难,基本做到了心无旁骛,用心抓队。参加职业网球比赛几乎化去了全年的三份之二多的时间,常年累月漂泊在国外,跨国跨洲旅行,不断的来回倒时差,有时下了飞机就比赛。由于网球比赛没有时间限制,经常要冒着炎暑酷热的太阳观看队员比赛,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在生活方面更是没有规律,饱一顿饿一顿是常有的事,连续比赛的精神压力引起的身心疲劳是难以想象的。

这几年职业化“逼上梁山”的实践使我们懂得:只有打造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开放性、创造性、时代性新型教练员才能适应今天网球国际化、职业化的需求,才能带得动高水平职业选手。随着职业化的进程,我们还得不断提高执教能力,特别是强调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和动手能力,提高英语沟通能力(因为直接交流沟通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没有语言障碍更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网球项目的内涵,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2外籍高水平职业网球教练员管理问题的实践

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淳厚的文化底蕴,高度职业化、商业化、国际化的网球运动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属于大项,它的训练理念、方法、手段,在西方国家多年垄断的基础上,不断升华、积累、延伸、出新,许多领域远远领先于我们。我们要想改变落后面貌,后来居上,实现超越,必须要有学习和开放的心态,积极与国际合作的态度。中国竞技网球的发展需要学习借鉴、利用消化外国先进的训练理念,方法和手段,中国网球教练需要借助外教的力量更快适应和融入国际职业网坛。

本周期,根据各个训练周期不同任务的需求、单打和双打不同特点的需求、技战术和体能分类的需求、运动员不同打法和个性化特点的需求,阶段性地聘请了多名专业上各有所长,各有所能的不同教学类型的外教。既充分地发挥了他们对现代网球的深层的理解力和多年职业网球执教经验的独特优势,也发挥了他们比较熟悉职业网球圈潜规则,有良好的国际外部关系资源和较为畅通的国际沟通渠道等特点,使我们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过去我们也请了不少外教,总是认为他们的训练方法、手段和我们相差无几。现在,我们不仅仅学习和观察外教训练方法和手段,更加注重研究和学习他们训练的理念和训练的原理,在场上的实际操作水平,包括对训练内容针对性设计,训练手段的搭配,训练时间的控制,训练强度负荷要求、训练节奏的安排,训练情绪的调动、训练火候的调节等。

我们深深体会到,过去网球之所以落后是由于理念的落后,走了很多弯路。负效应的训练不但运动成绩得不到提高,相反会形成一连串的恶性循环,使神经、肌肉类型、身体机能的适应性与本项目发展相悖。所以,任何被动训练,懒散训练、无效训练都不符合对职业网球运动员训练的基本要求。

在中外教练的合作过程中,我们体现以我为主,为我所有,相互融合的合作思想,形成互动、互补、互学的良好合作局面。确定中方教练在和外教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对外教执教后表现与作用,通过阶段性地向中心述职进行评估。妥善处理和中方教练和外教的关系,把握好工作的尺度,遵循国际合作惯例,讲究国际信誉,尊重外国文化和个人习惯,也要求他们适应中国的文化,对工作结果证明有帮助的续聘,对有些虽有很强的执教水平,但对队伍和谐不利,人品不佳的教练坚决解聘。许多来我队执教的外国教练感到出乎他们的意料,改变了对中国印象,对我们整个团队的合作精神,管理水平,工作效率非常认可,对中方执教水平和良好的素质大加赞许。

实践证明,在聘请外教时,并不是他们来了就万事大吉,中方教练可以袖手旁观,而是我方教练必须共同参与,双方融合在一起。聘请外教无非是想借鸡下蛋,实际上最了解运动员实际状况的应该是我们中国教练,她们的技术基础和战术打法的建立都是中国教练手上形成的。比如郑洁、晏紫双打大满贯夺冠之前一直是中国教练执教,夺冠后仍然聘请澳大利亚得双打教练来队阶段性地指导,目的是保持训练理念和执教水平的先进性,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寻求新得突破点。当外教离开时,把有助于我们提高发展的执教理念,先进的教学思想,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留下。我们深知中国网球未来的发展和项目技术财富的形成应来自善于不断的储存和积累,而不是人走楼空。

4中国特色女子网球职业化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中国女子网球全面融入职业网球后比赛成绩的全面提高,国际排名快速窜升,队伍的管理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作为主教练,如何把握队伍正确的前进方向是我工作中最大的难点。它始终要面临和解决国家任务和职业化比赛的关系,队伍分散管理和集中管理、集体训练和个别训练的机制、不同成长背景和培养模式的有机组合、广泛国际合作交流后的中国教练员如何主动适应国际化、职业化的需要,更新知识,转变观念,等等棘手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确实有过许多的疑惑、彷徨,不安。举国体制和职业化之间的思想观念的反差,利益分配和队伍管理制度的冲突,运动员有了知名度后自我价值观的变化,个性化的商业开发和整队资源开放产生的矛盾,等等诸如此类,在认识水平上发生了较大偏差,有时甚至怀疑举国体制是否适合网球项目。

举国体制需要运动员以国家任务为己任,具有强烈的为国争光和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而职业化网球有高额比赛奖金的刺激,实行个体化自由报名参赛,有着个性化、自由度较大、独立性较强的项目特征,要把这二者看似水火不溶,在不同社会体制、不同的训练和比赛运作机制之间获得统一,协调推进,其工作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坚持在举国体制下的培养模式不动摇,在全国一盘棋、队伍管理一体化的前提下,根据网球项目的特点,采用灵活的训练机制,多种培养模式并存。既坚定地贯彻了总局和中心的各项要求,又考虑到了职业化后运动员积极性的调动和自身利益的保护。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全球化的视野,创新务实的思路对二种不同的训练体制、不同的操作运行机制所产生的矛盾,力求在融合中找到契合点,在发展中寻求平衡点,在保证国家利益的同时尽可能兼顾好运动员的个人利益。

由于网球是一项开放性和自由度极高的项目,有的队员输球后受情绪的影响,有时向媒体发泄情绪,说出一些偏激的语言。当她们的水平达到一定层次时,会提出一些个人的需求。所有这些现象的出现,考验着我们能否以宽阔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予以正确的引导。当问题和矛盾出现后,首先需要的是化解,而不是感情用事,简单化处理,采用激化矛盾的灭人、毁人的作风。职业化决定了需要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然而人性化的管理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它需要管理工作达到管而不死,理清轻重,容而不宠,教育人的目的,其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提高运动成绩。职业化网球需要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采用合作的教学方式,因此保持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十分重要,这样有利于保持队伍的稳定,创造队伍和谐团结的氛围,让运动员感受到举国体制的优势、强势的同时,又要遵循职业化网球的基本规律,凸显训练的个性化,比赛的独立性的特点,想方设法让运动员去张扬技术个性、战术个性、气质个性和风格个性一面,同时还引导她们学会平时处事的理智化、理性化。

经过了几年国际职业圈的摸爬滚打和砺练,我们的队员变得日趋成熟起来。在她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运动员所展示的无畏自信、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许多队员的身体条件并不突出,在强手林立的职业圈内,身体条件优于我们的比比皆是,许多比赛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以小打大,以快克狠,时常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翻盘逆转,反败为胜,靠的就是永不言败,不惧强手,顽强拼搏的作风,更多的是体现了精神层面的胜利。北京奥运会郑洁、晏紫在双打八分之一赛与俄罗斯萨芬娜、库兹的比赛就是最好的例证。我们队员的良好的表现和精神风貌得到了外界的肯定,被誉之为可贵的“中国女网精神”。我以为这种精神也是基于我们几代中国网球人穷则思变,变中思强的努力所形成的。从起初的被人瞧不起到被国际网坛广泛的认可,从弱不起眼、没人理会到对手的高度重视,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女网在职业网坛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职业化网球的实践,使我们更加懂得走好职业化发展的道路,全面和国际接轨,不仅仅是追求其形式和外表,“全面”的含意应是把网球职业的文化、职业的精神、职业的境界、职业的素养、职业的能力等诸多方面元素融入进来,在力求取得职业比赛好成绩的同时,同步提高职业化所必需的综合素质,才能保持中国女网这股良好的势头持续不断地发展。职业化的自由度不是自由化,更不是金钱主义、项目的个体化,训练的个性化的特征并不是不要纪律和制度的约束。我们在弘扬“中国女网精神”的同时,还领悟其先进的网球思想、高尚的网球文化内涵。网球项目的高尚、高雅、高贵的项目特征,推进我们追求外强内秀,表里合一,人球合一,人文合一的崇高的职业网球新境界。

5结语

在4年的北京奥运会周期中,虽然在对本项目的认识水平和对项目规律的把握上有了一定进步,但对网球项目的规律、特点、特性的认知深度和广度方面,对它外在还是内在的联系因素,一般还是特殊的元素解析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通往探索职业化高水平培养的道路上,我们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还有尚未开发出来的潜能,许多制胜规律没能掌握透彻,还有许许多多的先进训练理念需要领会感悟,比赛和训练更加紧密结合等方面的空白需要填补,只有不断探索才会有更深层的发现,才会有新的、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陶志翔,胡亚斌,赵源伟,等.中国竞技网球运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830-833.

[2]黄智誉.试谈网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J].科技创新导报,2009,(14):219-221.

[3]周建梅,张志华,陶志翔,等.我国奥运备战女子网球选手体能训练的经验及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5):54-56.

[4]周建梅.我国国家网球队女子高水平运动员年度训练安排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7):1001-1003.

[5]陈正,刘青,唐小林.世界网球女双发展趋势及我国网球女双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975-977.

[6]刘世军.内善技术,外修体制――谈中国竞技网球职业化发展的两大着眼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4):569-571.

女子足球训练计划篇10

论文摘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中国足球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给中国足球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几年来,全国各省市正在以青少年足球学校、业余足球队、足球俱乐部等形式,加强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工作,以推动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沈阳市和大连市,是辽宁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主要对这两个城市的足球学校、足球俱乐部和业余足球训练队进行了调查,以此来审视辽宁省以及我国大城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情况。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的对象

沈阳和大连市13—17岁足球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先后在国家体育总局信息所、北京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等收集、查阅国内外有关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报刊、杂志100余篇,对其归纳整理,确定本研究的依据和起点。

1.2.2调查法

1.2.2.1访问法

关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走访了体育界专家、学者10余人次;走访了辽宁省体育训练局主管领导、沈阳和大连市足球学校、业余足球训练队领导,获取有关青少年足球队训练方面的有关问题。

1.2.2.2问卷调查法

对沈阳和大连市足球学校、足球俱乐部、业余足球训练队及教练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03.8.15—2003.9.1,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见表1。

1.2.3逻辑分析法

在本文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归纳、综合等逻辑学方法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与探讨。

1.2.4比较分析法

本研究主要对沈阳市和大连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中的一些因素,与北京市中国足球学校进行比较,以获得全面分析的依据。

1.2.5数理统计法(平均数、百分数、相关分析)

本调查问卷的所有原始数据在计算机上采用ecel电子表格进行录入,并借助excel软件提供的函数计算功能进行百分数、平均数等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辽宁省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l3~l7岁足球运动员中,沈阳市共有4888人,注册1663人;大连市6335人,注册177人。这两个城市拥有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总数是辽宁省其余l2个城市的9.35倍。从注册运动员的比例来看,沈阳市34.02%,大连市28.04%,两个城市运动员注册总比例30.64%,注册人数比例偏低。说明在实际训练中,能成为真正足球运动员的人数少,这种注册人数少的现象会影响我国足球职业化发展的进程。在这些运动员中,女子足球运动员总数仅仅占运动员总数的15.59%,注册女子运动员仅仅占1.68%。以上调查数据说明,辽宁省在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2训练情况分析

2.2.1训练内容分析

青少年时期是足球运动员成材过程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也是他们学习足球运动技术、技能的黄金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训练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本课题主要针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过程中,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进行了专门调查。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两城市的训练内容集中在身

体素质、技战术以及心理素质、培养个性发展和主观能动性方面的训练,这3项内容在足球队运动训练中基本上超过了60%的比例。传统的训练方法是重视足球技战术训练、身体素质训练,没有或很少有心理素质、培养个性发展和主观能动性方面的训练。在本次调查中,由于调查对象存在年龄的跨度,笔者针对训练内容的年龄差异进行了专访,在访问中发现,教练员对年龄小的足球运动员多采用身体素质、足球技术、主观能动性训练,重点培养他们掌握足球运动技术,提高整体身体素质和培养他们对足球的兴趣。对年龄较大一些的运动员多采用足球战术、专项身体素质、心理和主观能动训练,重点培养他们足球战术运用能力,提高专项身体素质和一tL,理素质水平。以上数据表明,对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内容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的训练模式,正在向先进、科学的训练体系靠近和发展。

关于训练方法,笔者没有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而是走访和观察了一些足校、足球俱乐部和业余足球训练队的训练情况。两城市整体上训练方法以传统灌输式为主,有时结合启发诱导进行训练。启发诱导式是青少年足球训练的重要方法。据资料显示,巴西足球教练员在训练孩子时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把足球技术和比赛中的规律性东西告诉孩子,让他们自我琢磨,自我发挥、自我创造,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启发孩子们对足球的悟性。由于足球训练对象是青少年,在训练方法上不能绝对抛弃传统灌输式,也不能完全采用启发式训练。因此,要求教练员要把握两种模式训练度,同时结合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合理安~~tJli练内容和训练方法。

2.2.3训练时数分析

青少年足球训练是一个连续、深化、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训练时数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训练包括很多方面,我们主要调查正式足球训练时间(早操时间不在本调查中)。调查中发现,两城市周l~5每天4小时训练时间占调查总数的26.92%,训练3小时占61.54%,训练时间2小时11.53%。训练时间段集中在下午或放学后。训练4小时的运动队是在下午进行,而训练2~3小时的运动队是在放学后进行。训练时间长的是足球学校和足球俱乐部的运动队,训练时间短的是业余足球训练队。

双休日tJli练情况,两城市约有42.3l%的运动队在双休日训练,有57.69%的运动队双休日不训练。对于这种训练时数安排,目前笔者还无法判断其是否科学,也无法规定什么样的训练时数安排最合理。但是,我们的训练对象是青少年,在训练时间安排方面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和成长的特殊时期,要给他们留有一定的uCf~q进行文化课学习和自由活动时间,以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

2.3比赛情况

比赛是训练工作最好的检验方式,同时也是指导

教练员训练的有力依据。国外足球强国的实践经验表明,青少年球员要经常参加比赛,他们的经验是注重参加比赛的场次,比赛结果次之。

对沈阳市、大连市共52个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机构

进行了调查得到:国际间的比赛仅仅大连市有3场,全国比赛两城市共有20场,省际之间共有40场,校际之间共有107场。从比赛场次分析,各种层次的比赛年平均3.3场,也就是说每4个月才能有一场比赛,可见这种比赛频度太低。如果计算省际间的比赛,年平均0.77场,校际间的比赛年平均2.06场。这与中国足校青少年队的年平均比赛45场相差太多。如果与巴西青少年球员年比赛8o一90场,更是无法比拟。从查阅资料了解到,青少年足球队比赛少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专家指出,青少年足球队每年参加各种层次比赛不少于20场较为合适。相对比较,辽宁省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比赛场次和层次要快速提高,有关部门要创造机会让青少年球员多参加比赛。

2.4教练员情况分析

2.4.1教练员的基本情况

2.4.1.1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段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表中所示各年龄段教练员的比例,与中国足校教练员

年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这两城市3o岁以下的教练员比例偏高,这些教练员在训练方面可能经验不足,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提高年轻教练的训练水平和训练经验。

2.4.1.2学历结构

学历是教练员自身整体训练水平的直观反映,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他们总体能力的初始认可程度。表中所示教练员的学历结构情况,说明足球教练员高学历比例低。与北京市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足球学校教练员的学历和中国足校教练员的学历比较,也存在高学历教练员比例低的现象。可见,足球教练员学历低的现象普遍存在,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2.4.1.3执教级别结构

教练员的执教级别是教练员自身专业训练水平和训练能力最直观的反映。足球教练员的执教级别在国外,尤其在德国受到非常重视。它从主观方面体现了人们对教练员个体的认可程度。表中所示这两个城市初级比例较高46.49%,高级相对较少18.42%,还有一些无级别的教练员在执教。从两城市足球教练员配置来看,就已经存在足球教练员配置少的现象,如果教练员的执教级别低和无级别教练员存在,会严重影响青少年足球训练质量。

2.4.2教练员的配置

从图1中看到,沈阳和大连市专、兼职教练员

的数量和教练员与运动员的配置情况。这种比例与北京市少年足球俱乐部教练配置比例相差很多,说明辽宁省青少年足球队的教练配置比例偏低。从提高青少年足球训练水平方面来说,这种比例需要改变。

2.4.3知识结构分析

知识结构是足球教练员从事训练、比赛和管理工作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在调查中,两城市有58.77%的教练员认为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需要学习,有51.75%的教练员认为在足球专项理论方面需要提高,还有50%的教练员认为在管理学、体育社会学方面需要提高,说明他们在这些方面的严重不足。在体育理论、保健学、运动医学和生理学方面需要提高的教练员人数没有达到半数以上。总体上分析,辽宁省足球教练员知识结构是不完善的。我们还调查到,两城市有96.49%的教练员认为参加教练员培训是非常重要的,说明教练员也认识到了需要通过培训来提高自己。然而,有机会参加培训的教练员只占本次调查总数的67.54%,有30.70%的教练员没有机会参加培训。这种现象与教练员知识结构不完善需要培训之间的矛盾要尽快解决,多给教练员一些参加培训的机会。

2.4.4工作能力情况分析

工作能力是教练员在实际工作中自身综合素质的外在行为表现,是教练员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必备的职业素质。调查得到,有57.02%的教练员认为在培养足球运动员个性的工作能力方面需要提高,其次是制定科学训练计划能力需要提高,足球专项训练实践能力的提高排在第3位,比赛指挥能力排在第4位,组织管理能力排在第5位,社会交往能力排在最后一位。说明教练员开始注重对足球运动员个性方面的培养,注重身t~,tJl练;也说明传统的训练模式正在逐渐的被科学的训练方法取代。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两城市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时数不等,训练内容、方法已经抛弃了传统的训练模式,正在向先进、科学的训练体系靠近和发展。

3.1.2两城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年均参加各种比赛场次少,级别低,使训练和比赛不能紧密的衔接,因而不能产生互补和互益的效果,不利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发展和快速成长。

3.1.3两城市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大多来自国家队和省市体校的退役运动员,学历水平低。而且,教练员配置不足,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执教级别低,年轻教练员占多数。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注重对自己在培养足球运动员个性工作能力和制定科学训练计划能力方面的培养。

3.2建议

3.2.1要加大培养女子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力度,积

极宣传和引导参加训练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参加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