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十篇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十篇

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5:23

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篇1

自创建爱婴医院、实行母婴同室以来,其优点及好处得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的肯定,对母婴的身心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母婴同室的新生儿的护理安全方面又出现了新的隐患及问题,因此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新的标准及要求,近年来我们针对出现的隐患及问题,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安全隐患及问题

1.1护士的服务意识淡漠:实行母婴同室以后,新生儿除治疗及常规护理(每天不超过1小时)外,其余时间均交由母亲及家人照顾,从而使护士忽视了对新生儿的观察及护理。

1.2产妇及家人对婴儿的护理知识欠缺:由于大多数产妇初为人母,即使是二胎产妇也由于生育时间间隔较长,对照顾新出生的新生儿,产妇及家人均显得束手无策,出现问题更不知如何处理,若护士观察处理不及时将直接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1.3护士的业务水平低,专科知识缺乏:年轻护士专科知识及业务水平低,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如呛奶、发热、体温不升、拒奶等,不知如何处理,从而延误治疗时机。

1.4新生儿院内感染

1.4.1新生儿脐炎:脐部护理不当造成感染,如未定期用酒精消毒处理脐部、使用不洁的尿布、尿液及沐浴水浸湿后未及时擦干消毒、断脐时处理不当等。

1.4.2新生儿脓疱疹:表现为出生后2-3d,全身出现散在或片状小米粒大小的脓疱,以颈部及腹股沟等皱褶处多见,多由于新生儿包裹太厚、皮肤皱褶处出汗、潮湿不透气或衣物不洁等原因,造成毛血管扩张导致毛囊感染出现脓疮。

1.4.3新生儿发热: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其家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总害怕其受凉感冒,因此包裹太多的衣被,加之病房陪护探视人员较多,又不开窗通风造成空气不流通,导致新生儿体温升高,甚至发生呼吸系统感染。

1.5新生儿喂养困难:刚出生的婴儿其家人由于喂养知识的缺乏;产妇乳头凹陷、扁平,哺喂方法不当;剖宫产及正常分娩产妇产后初期乳量分泌不足,加之婴儿大部分时间又处于睡眠状态等,造成喂养困难,导致新生儿由于喂养不足引起低血糖,严重者发生低血糖性休克,特别是巨大儿表现尤为明显。

1.6新生儿窒息:常见于新生儿溢奶、呕吐所致,如家属育儿安全知识的缺乏,哺喂后未及时拍背并侧卧致平卧呕吐时致窒息;另外还多见于剖宫产儿,表现为未开奶前就有呕吐,多为粘液,开奶后呕吐加剧,无觅食要求,多由于剖宫产儿未经过产道分娩,胃内及肺内的羊水残留较多,刺激胃粘膜引起呕吐;其次婴儿与大人同床熟睡时被大人的身体压迫或被衣被堵塞呼吸道,致新生儿窒息等。

1.7新生儿被盗:当今社会各类流动人口较多,拐卖儿童事件屡见不鲜,因此病区母婴同室病房管理面临新的问题,家属若对病区人员及环境不了解,极易让犯罪分子钻空子,冒充医务工作者盗走新生儿,引发新的医疗纠纷。

2防范措施

2.1加强护士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改变服务理念、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应重视安全教育,并注重落实,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有序实施。认真执行等级护理巡视制度,特别是对新生儿的巡视护理。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及消毒隔离制度、查对制度,另外要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母婴同室新生儿的护理不仅是家属的义务与责任,同样也是护理人员责任及义务。

2.2加强健康教育:针对家属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宣教,由于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的缺乏,并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生儿的照顾缺乏科学的方法,从而导致一些不安全隐患的发生。因此,医护人员要随时指导产妇及家属如何哺喂新生儿、脐部及皮肤护理方法,并亲自给产妇及家属示范如何为婴儿换尿布、衣服、沐浴抚触等方法,在科室走廊、婴儿浴室等醒目的地方张贴宣传画,同时通过医护人员讲解一些安全护理常识,如溢奶、呕吐、呛咳时如何处理,以及新生儿的一些生理现象,从而增强家属及产妇的育婴知识,避免因知识的欠缺造成对婴儿的伤害。

2.3加强专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对年轻护士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的培训,老护士要改变传统经验式的护理模式,学习新的护理方法与理念,同时还应重视对年轻护士专科知识的培训,通过护理查房、问题分析、专科知识讲座等形式,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

2.4建立科室质控小组,每月定期对科室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进行分析,同时制定出改进措施,且要跟踪检查落实改进情况,另外随时征求家属及产妇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护理措施,对潜在隐患及时进行处理,确保护理安全。

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篇2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R715.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171-01

本文旨在探讨分析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及相对应的防范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间在新生儿科工作的20名护士作为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调查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其中年龄最小的护士20岁,年龄最大的护士35岁,平均年龄为27±5.5岁。在新生儿科工作时间最短的1个月,在新生儿科工作时间最长的17年,平均工作时间为10±6.5年。

1.2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的内容主要为要求护士写出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要求条理清晰,目前明确。由专人对调查问卷进行发放、回收、汇总、统计、分析,将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归纳总结。根据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制定和实施相应防范措施。

1.3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2和t检验。以p

2结果

2.1对20名护士的问卷调查结果,详见表一

由表一可见,通过对20名护士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医院存在感染的风险、新生儿发生损伤的风险、发生法律纠纷的风险、医疗设备的管理不当的风险、护理病历书写的风险。而这五项的提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制定和实施相应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增强患儿的抵抗力和实行保护性的隔离,即搞好新生儿室内的卫生清洁工作,做好室内物表和空气的消毒和监测。对室内物品进行妥善的管理,对新生儿的衣服和奶瓶等用物,管理要求一人使用一次后即进行一次消毒,特别是对蓝光箱和新生儿暖箱及辐射台以及复苏气囊等严重进行消毒。按照无菌操作的规程严格执行,对探视制度严格执行,临床护理人员应自觉遵守相应科室的消毒隔离制度,注重每个环节的重要性,预防出现交叉感染;对新生儿意外损伤加强防范,即加强对输液患儿的巡视,避免出现漏针,患儿如出现漏针,应使用硫酸给予湿热敷。给予患儿带上防抓伤手套,检查眼罩是否牢固,不能堵住口鼻呼吸后,进行蓝光照射[1]。对患儿的皮肤要保持清洁,并勤换佩戴的纸尿裤,防止发生红臀,如果患儿已经发生红臀,应给予涂抹蹂酸软膏。注意新生儿程度辐射台的探头发生滑脱,和烫伤,并经常的对血氧探头的部位进行更换,避免发生局部受压。在对新生儿进行喂奶时,要特别注意喂奶的姿势和喂奶的方法,防止发生呛奶而导致窒息发生。对患儿的手圈要注意保护,在脱落后在给予及时的补戴;加强法律意识和风险意并转变服务的理念,由于新生儿室收治的患儿均无生活自理的能力,均为特殊患儿,均无家属陪护,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具有一颗极强的责任心,树立起良好的服务理念及意识,同时应加强临床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及医德医风建设,使服务的形式表现为多样化和规范化,做到专心工作、专心做事、专心巡视;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管理落实责任制度、在正常情况下患儿均无家长的陪护,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儿的监督,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详细的观察,对服务的理念进行深化,加强医德建设和医风建设;对护理病历的书写进行规范。护理病历记录属于临床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观察和护理实施的原始记录,起到法律文书的作用,能够作为一种有效的法律依据存在[2]。

3讨论

新生儿病房所收治的患儿均为从出生至足28天大的婴儿,婴儿的新生儿期是一个由母体环境向外界环境过度的重要阶段,既是胎儿期的一个延续,又是人类正常发育的一个开始。新生儿期是小儿进行生理功能调整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对外界环境逐渐适应的一个阶段。因新生儿期婴儿的生理调节与适应能力还不成熟,且其机体的抵抗力较低,所以极易发生疾病,且病情的变化较快。所以,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总结分析,已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护理的水平,避免护理意外的发生。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高,责任大、难度高、繁琐等特点,而对新生儿护理工作进行分析后发现,预见性的管理是减少护理缺陷,是提高护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严格按照临床护理的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护理知识和实践水平,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的解决问题,使临床护理人员能够做好新生儿护理工作[3]。

综上所述,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风险,而制度和实施相对应的防范措施,能够通过护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减少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婷旋.浅议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4(2):8102.

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篇3

关键词:新生儿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质量控制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iononthesafetyanalysisinnewbornbabyguardianshiproomandpreventioncountermeasures

methods:throughthecomparisonof1002caseswithdiseasebabysinnewbornbabyguardianshiproomfrom2008Januaryto2009Decemberand1026caseswithdiseasebabysinnewbornbabyguardianshiproomfrom2010Januaryto2011December,itisComparedwiththetraditionalsafetymanagementandthesuspensionsafetywarninglabelspredictiveriskmanagement.

Results:Comparedtwogroupsofpatientsbyfallingoutofbed,aspiration,scald,tube,switches,prematureapneaandinfecteddataanalysis,inadditiontobeing"stuff"nostatisticaldifference,therestof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hadstatisticalsignificance(p<0.05).

KConclusions:probabilityofsafetyaccidentsbythesuspensionsafetywarninglabelspredictiveriskmanagementisfarbelowprobabilityofthetraditionalsafetymanagement.thenewmethodcaneffectivelyimprovethesafetycoefficientandthequalityofnursingcare.

新生儿监护室无家属陪护,由护理人员提供24小时连续性护理,收治新生儿的年龄范围是出从生后至28天以内的新生儿,新生儿病情变化快,需要随时进行抢救,并且新生儿监护室的病婴不会主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病情观察、治疗、生活护理及预后基本上完全取决于护理水平的高低和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尤其是新生儿的安全问题如洗澡时护理人员的失手造成新生儿的坠床;新生儿吐奶后的误吸;沐浴时水温控制不好或冬季在辐射抢救台保暖时皮肤保护不利造成的烫伤;新生儿烦躁、哭闹时四肢躁动造成的静脉留置针脱管;护理人员责任心较差,早产儿手腕、脚腕细,腕带松,集中洗澡时腕带脱落被调包;早产儿肺功能发育不成熟造成的呼吸暂停和早产儿抵抗力低,长时间卧床,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造成的肺感染等,一旦出现上述安全问题,将给新生儿及家长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而安全问题能否预防,主要因素在于预见性的风险管理,在于护士长管理水平,如果管理到位、制度到位,将极大地降低新生儿出现意外的风险。通过培训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措施,消灭安全管理缺陷,为新生儿及家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护理服务。

护理人员在无患儿家属监督的情况下工作,有时难免会产生懈怠心理;监护室抢救仪器复杂,护理操作多,应急情况多,技术操作标准要求高,随着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早已成为医疗护理界的共识。为保质保量的完成新生儿的治疗、护理工作,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我科成立以护理骨干为成员的质控小组,按安全管理、基础护理、文件书写、消毒隔离等分工,定期质量控制与随时质量控制相结合,每周讲评并每月分析工作弱点,提出改进措施并进行实施。我科从2010年实施安全管理以来,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前瞻性的评估,并在醒目位置放上安全警示标识,采取风险管理对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新生儿监护室的病婴1002例为对照组,对新生儿室病婴的安全问题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其中坠床1例、误吸9例、烫伤5例、脱管10例、被调包1例、早产儿护理暂停9例、院内感染5例。从2013年1月,我科采取了前瞻性的安全管理,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新生儿监护室的病婴1026例为观察组,两年中我们课题组成员每天深入在监护室中进行安全管理方面的质量控制与指导,并每周晨会讲评,每月进行汇总分析。统计结果:坠床0例、误吸2例、烫伤0例、脱管3例、被调包0例、早产儿呼吸暂停2例、院内感染0例。对两组病婴从坠床、误吸、烫伤、脱管、被调包、早产儿的呼吸暂停和被感染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除了“被掉包”项无统计学差别外,其余各项(坠床、误吸、烫伤、脱管、早产儿呼吸暂停、院内感染)差别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的管理方法,观察组实施以护理骨干为质量控制成员的前瞻性风险管理,统计发生坠床、误吸、烫伤、脱管、被调包以及早产儿呼吸暂停及时抢救的发生率。我们的管理方法如下:

1.风险因素分析:①新生儿监护室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新生儿的坠床、误吸、烫伤、脱管、被调包以及早产儿的呼吸暂停等。②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新生儿由于生理解剖和免疫特点,本身对病原体普遍易感,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1].

2.实施前瞻性的风险管理。①科室根据新生儿的特点设计出预防新生儿坠床、误吸、烫伤、脱管、被调包、呼吸暂停、院内感染等的护理评估表,表中设计出低、中、高度危险的分数值。②科室设计出爱心形状的安全警示标识牌,上面刻有“预防坠床、预防误吸、预防烫伤、注意箱内温度、预防脱管、预防被调包、注意呼吸暂停、预防院内感染”等。③接诊护士接到新生儿时,根据新生儿情况用安全评估表进行评估,达到低、中、高度危险时,分别用蓝、粉、红色曲别针e在分级护理卡上,用于课题组成员和护士交接班时确认有危险的新生儿。④评估出了新生儿有哪项安全危险,就挂哪项安全警示标识牌于床尾、暖箱或辐射抢救台等醒目的位置,用于护士在工作中起到随时提醒的作用,让护士随时都能看到安全警示标识牌,心中时刻想着新生儿的生命安全。⑥建立科室质量安全管理小组[2],成立以护理骨干兼课题组成员为核心的质量控制小组,及时发现风险苗头,成员4人,分别负责安全管理、基础护理、文件书写、消毒隔离等工作质量,根据科室实际工作特点,制定详细考核内容、工作流程、疾病护理常规以及贵重仪器使用程序等,质量控制人员每周四、周五为质控日,把自己所管项目全部检查一遍,发现问题除通知本人外,还要登记在兜装的质量控制小本上,并定期质量控制和随时质量控制相结合,每个质量控制成员都是护士长抓好管理工作的一双眼。护士长每天检查护士和质量控制成员的工作,一个错误如果护士长查到了而质量控制成员没有查到,那么责任人和质量控制成员都要列入考核,但以责任人为重,护士长每周一例会上要对质量控制成员的质量控制内容进行分析,全员护士一起讨论分析出现差错的原因及改进措施,最后护士长综合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在日后工作中做质量追踪;对连续出现错误的项目或个人进行管理分析,从中找出改进措施。

本研究显示,通过对新生儿监护室实施前瞻性的风险管理,明显降低了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的发生率。由此可见,对新生儿监护室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加强前瞻性的风险管理,把经过评估后有某项风险的安全警示标识牌用细松紧带悬挂在新生儿床尾、暖箱或辐射抢救台的明显位置,让护士随时都能看见可能发生的危险提示,能及时杜绝和预防不安全因素,明显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确保新生儿的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篇4

随着卫生部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更加增强,加之新生儿家属因其患儿生病常常处于紧张、焦虑、烦躁的状态之中,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护理纠纷。

另外,niCU中新生儿无人陪护,更需要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为了防范护理纠纷,总结了新生儿科20多年来发生护理纠纷的常见原因,并据此提出了防范措施,以提高满意度,减少护患坌蚴。

1护理纠纷常见原因

1.1新生儿皮肤破损患儿在暖箱内四肢乱动,摩擦引起手足皮肤发红、起泡甚至破溃;揭胶布时用力不当,使皮肤破损;拔针后棉球按压时间过短,引起皮下瘀斑或血肿;为选择穿刺静脉用剃毛刀剃头发时,剃破头皮;输入刺激性较强或高渗液体时,由于液体外渗引起皮肤发红、起泡甚至坏死。

1.2护理记录不完整或涂改必要的签字手续不完备。如曾有一家长见护理记录单上未注明葡萄糖酸钙口服液给药途径,就认定此药是静脉给药;因家长拒绝治疗而无签字为凭证;护士执行医生口头医嘱停药,而医生忘记在医嘱上签停止日期,引起误解。

1.3护理人员解释不详使家属不满意如大多数人认为医院收费太高,对收费项目不理解,加之护士解释不够易引起纠纷。

2防范措施

2.1一要保证患儿安全第一,并保证皮肤的完整。

患儿睡在辐射暖床上,要封好床的四边,防止其摔伤;患儿置于闭式暖箱中,要关好箱门,箱内有突出的部位,如螺丝扣应用纱布或海棉覆盖,防止划伤患儿,特别是较大、好动的患儿,应戴手套、袜套,防止手指甲划伤面部及双脚摩擦致皮肤破损;揭胶布时动作轻柔,若胶膏粘贴过紧可用松节油,使胶布容易脱落;拔针后按压棉球1~2min至无出血为止,按压力度要适当,防止瘀斑的发生。

2.2二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各项护理操作水平。

新生儿静脉注射多在头部,所以最好在第一次注射前征得家长的同意后,由有经验的护士剃去患儿的头发,便于穿刺;穿刺时尽量采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患儿的痛苦;对于长期注射、穿刺难度较大的血管,护士长应派穿刺成功率高的护士去承担静脉穿刺;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及副作用,为患儿注射刺激性强或高渗药物时,如葡萄糖酸钙、脂肪乳、碳酸氢钠、茵栀黄、多巴胺等应选择相对较粗大的血管,注射时采用“引路法”,即先穿刺成功后,再在液体里加入药物。在输液过程中要经常巡视,特别是输第一种药时,不宜用输液泵,应派专人守护至输完为止。

如果发现有药物渗漏,马上更换输液部位,用硫酸镁或酚妥拉明纱布外敷并交班。

2.3三要认真做好各项护理记录

新生儿的护理记录反映了患儿的护理过程,不仅是护理质量的重要资料,也是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在法律上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所以在护理过程中,一切有关患儿的护理内容都应及时、真实、详细、准确、规范地记录。在其入院时,首先核对婴儿性别,检查全身情况、查肛温,有异常者及时通知家长和医生并做好记录;护士在护理记录中注意与医生保持一致,同时记录时间要与执行时间一致,不执行抢救以外的口头医嘱。因患儿家长不配合而不能执行的医嘱,应先耐心解释,做好说服工作,再通知医生,若家长仍坚持己见则要求其在病历上签字;因意外停电时,应及时给暖箱中的患儿加盖包被保暖,测量体温并记录。

2.4四要耐心回答患儿家长提出的问题

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篇5

【关键词】HBV;妊娠结局;护理干预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目前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HBV携带者数量众多,属HBV感染高流行区[1]。母婴传播是HBV的主要传播途径,不仅增加了大量慢性感染者,也大大增加了妊娠期危险性,对母婴预后结局影响较大[2]。临床研究表明,HBV感染可引起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等严重并发症,可造成早产、新生儿窒息等新生儿不良结局,增加了产妇和新生儿死亡风险[3]。因此,正确处理妊娠期伴有HBV感染孕妇及新生儿是医患双方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分析和评价了妊娠期孕妇伴有HBV感染对新生儿与产后感染的影响和治疗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医院2010年1—12月间收治的妊娠期伴有HBV感染孕妇42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3年1—2013年12月收治的妊娠伴有HBV感染孕妇98例作为干预组。两组孕妇的年龄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护理治疗方法1.2.1围产期的护理孕妇进入围产期后,一方面注重对孕妇进行心理护理,通过卫生宣教减轻或缓解孕妇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要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尤其要监测凝血功能各指标,做好输血、输液准备,必要时给予吸氧,以保证能量供给;待宫口开全后行阴道助产,可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另外,要做好抢救新生儿休克和窒息的准备工作,规范执行各种消毒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1.2.2母婴阻断措施HBV母婴传播约50%发生在产期,所以在新生儿处理方面应特别关注。当胎儿抬头娩出后,立即挤出鼻腔内黏液和羊水;前肩娩出后,及时吸出鼻腔内黏液和羊水,降低HBV的传播及预防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出生后经评分检查完毕,及时给予沐浴,彻底清除体表黏液和羊水,减少感染机会。遵医嘱给予肌肉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200U,待第2周时再肌肉注射1次,并分别在新生儿出生时和出生后第1,2和6月接种乙肝疫苗10μg。1.2.3严重并发症的护理严密监测胎儿,勤听胎心,了解胎动,每日2次给予其间断低流量吸氧,如胎心>160次/min或<120次/min,胎动12h<10次,羊水呈黄绿色,均应立即给予其左侧卧位、吸氧治疗,并立即报告医生,准备抢救新生儿窒息的一切用品。妊娠期孕妇伴有乙肝者易并发产后出血,对孕妇临产前应积极纠正并发症,改善凝血功能,纠正贫血,常规备血,产后严密观察阴道出血量及恶露情况,及时给予止血及缩宫素治疗。对大出血者,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注意宫高及腹型,并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1.3观察指标观察指标按护理治疗后两组孕妇的羊水、血压、产后出血程度和有无新生儿窒息、黄疸指数、乙肝血清标志物等。比较两组孕妇护理治疗后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新生儿HBV感染率的变化情况。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版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数据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孕妇治疗后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干预组孕妇治疗后发生胎膜早破、妊高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孕妇治疗后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见表1。2.2两组孕妇治疗后新生儿的相关指标比较干预组孕妇治疗后出生新生儿发生新生儿窒息、早产、低体质量儿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孕妇治疗后新生儿的相关指标,见表2。2.3两组孕妇治疗后HBV母婴垂直传播感染率比较干预组孕妇治疗后出生的新生儿发生HBV感染率为3.06%低于对照组为26.19%,经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治疗后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感染率,见表3。

3讨论

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篇6

(一)提高幼儿自身安全意识和安全认知能力

学前期幼儿年龄较小,不会辨别安全与危险,常常对偶发事件不知所措,不知道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控和处理,缺乏安全意识及安全认知能力。新时期在幼儿的教学中,对幼儿不但要进行知识、思想、体能的训练,而且对幼儿的安全进行教育也是必要的,它是幼儿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幼儿进行各项活动紧密相联,是幼儿进行各项活动的先决条件。如果幼儿没有形成安全意识,一些安全隐患会随时干扰幼儿活动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设计并组织一些涉及到幼儿生活、卫生、行为、身体锻炼等方面的安全主题教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对安全的认知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二)增强幼儿自我防护能力

幼儿年龄的特性,决定了幼儿的能力和体力的有限性,其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缺乏生活经验,在活动中跌倒或是奔跑过程中不会闪避、碰倒同伴或是向空中抛接物品落到自己或同伴身上等现象时有发生。新时期幼儿在活动中常常缺乏预见性,只顾眼前的行为,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不会过多的思考,一旦遇到危险,就会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使自己受到伤害。因此,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最基本的安全指导和教育,通过各种途径训练幼儿的体能,教育幼儿玩耍时要注意安全,认识各种游乐设施的特点,掌握正确玩法,善于保护自己,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二、落实幼儿安全教育的具体措施

根据对幼儿常见安全问题的分析,以下措施可为幼儿安全筑起一道屏障。

(一)完善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消除安全隐患,做好防卫工作

新时期幼儿园安全工作较广,涉及到幼儿的吃、穿、住、行、一日生活等各个环节,任何时候都有安全隐患问题存在,稍不注意,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不但影响幼儿园的教学质量,更是对幼儿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见于此,幼儿园应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奖惩办法,强化安全责任意识,要求每个职工立足本职,做好安全工作,组织职工进行安全学习,创建浓厚的舆论氛围,将安全意识渗透到各个环节,一旦意外事故发生,及时、快速、正确采取应对措施,降低伤害程度,遏制伤害范围扩大。特别要注意消除安全隐患,随时检查房屋、桌椅、板凳是否有问题,并对一些破旧的实施进行更换,做好安全防卫工作。

(二)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是孩子天然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对幼儿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幼儿园的教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学校教育失去根基,无法进行。新时期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发展的共同承担体,必须拧成一股纯,形成互动,协同合作,构建保障幼儿安全的防护墙。学校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给家长宣讲幼儿安全教育知识,让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制定具体安全教育措施,避免危险情况发生。

(三)培养幼儿自身安全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新时期幼儿的安全人人有责,幼儿的安全教育仅靠教师、家长已不足以提供给幼儿全方位的保护,幼儿自身体安全意识的提高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搞好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要方面。新时期在幼儿的安全教育中,应培养幼儿自我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学会辨别安全与危险,学会应对偶发事件,善于保护自己。如教育幼儿在身上不要带任何危险物品,小刀及其它异物等,以免造成安全隐患;要求幼儿养成爱清洁、讲卫生、按时吃饭、就寝等;引导幼儿能在危险情况发生时,知道采取什么方式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如坐滑梯时,滑到最下端时特别容易出现摔倒在地的情况,应让幼儿明白,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要尽早用手撑地,以减轻身体与地面接触时的重量,把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三、总结

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篇7

关键词:整体护理 产科护理 心理护理 产前 产中 产后

我们对住院分娩的产妇进行心理护理,收到满意效果,在此对住院分娩产妇不同心理问题进行护理的体会进行探讨。

护理

针对产妇产前、产时所产生的紧张、焦虑、恐惧心理的护理措施。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孕妇人院后,医护人员应热情接待,安排好床位,介绍医院环境、制度、作息时间、床位医生,也可以带孕妇到产房了解分娩环境以减少孕妇的陌生感,消除紧张、焦虑、恐惧感,为其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

产前心理准备:此时产科心理护理的重点在于提供教育和咨询服务。应由专业人员为孕妇讲解临产分娩的基本知识及注意事项,胎儿自我监护方法,营养卫生,母乳喂养知识。并针对病情进行个体化教育,如对妊高症的孕妇讲解左侧卧位,间断吸氧,降低血压,自数胎动的意义和方法。对胎膜早破的孕妇主要讲解卧床,抬高臀部,保持外清洁,观察羊水性状的知识。对见红、有阵痛的孕妇要告诉她这属分娩先兆,是生理现象,不要惊慌失措。介绍宫缩性阵缩的性质和特点,指导放松技巧,使之感到具有控制感及对分娩充满信心。以降低孕妇对分娩的紧张和焦虑、恐惧,为迎接宝宝的出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承受力。

产中心理护理:①第1产程的护理措施:首先,第1产程早期及潜伏期,有专人守护在产妇身旁,让她们有亲切感、信任感和安全感。对于那些担心能否顺利分娩和胎儿安危,而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和不安的,助产人员可以通过抚摸额头,给产妇擦汗,握住产妇的手等肢体语言,也可以和产妇谈论即将出生的婴儿情况以及她感兴趣的话和事。使产妇得到心理支持,增加安全感,分散其对阵痛的注意力。第二,对活要期紧张、焦虑,恐惧不安的产妇,给于促进舒适的措施,用触摸,宫缩时给按摩背部,腰骶部持续关怀或使用阵痛剂,来协助产妇松弛身心,甚至可以播放一些轻音乐,有助于放松紧张、焦虑的心理,必要时让家属陪伴分娩,使产妇即有安全感又充满了自信心。第三,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勤听胎心利用官缩间隙时间,鼓励产妇进食或休息,以保证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来迎接即将来临的分娩,同时操作时手法要准确熟练,轻巧柔和,及时将检查结果,产程进展,胎心音情况提供给产妇,减少其紧张、焦虑和恐惧不安。②第2产程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和颜悦色,关心体贴产妇的痛苦,不断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分散其对疼痛的注意力,给产妇安全的感觉,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助产手段,鼓励和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屏气用力,以增加腹压,促进胎儿下降和娩出,宫缩间隙时,全身肌肉放松,安静休息,保存体力,等待下次宫缩时再做屏气用力,并对产妇的配合给予表扬,使产妇保持信心,让产妇觉得自己具有控制力,使产程顺利进展,减少不必要的难产和手术产,顺利娩出胎儿。③第3产程的心理护理:胎儿娩出后,立即告知孩子已安全降生,并用赞美的语言描述婴儿的头发、皮肤、身长、相貌等情况,充分调动产妇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此刻产妇会有一种急迫想与自己宝宝见面的感觉,这时让产妇和婴儿见面,并接触。此期产妇易引起情绪激动,影响对其子宫收缩的调节,导致宫缩乏力而大出血。因此,一方面对产妇进行安慰,嘱其不要过分激动;另一方面给予子宫收缩剂加强宫缩,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产后护理措施:当胎儿娩出断脐后,尽快告知产妇胎儿的性别,并让她看一看,摸一摸,享受到做母亲的喜悦。以减轻其紧张、焦虑的心理。建立良好的关系:产妇回病房休息,要热情接待,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产妇足够的营养和睡眠,鼓励丈夫、家人和护理人员要加倍关心、照顾产妇,多与她交流,当产妇诉说分娩经历的不快时,要耐心听取,理解她的感受,积极回答问题。帮助提高生活兴趣,在此基础上,多让她们抱抱孩子,培养亲子感情以消除其空虚失落的心理感受。提供自我护理指导和新生儿护理知识,培养技能,给予产妇自我护理指导如饮食、休息、活动的指导。常见问题如:褥汗、胀痛、宫缩痛、伤口痛等症状的处理方法。同时,讲解母乳喂养知识,指导母乳喂养的技能和方法,培养新生儿护理技能;如新生儿喂养、沐浴指导,以及新生儿不适、常见问题的观察指导等。以减少产妇的困惑及无助感,从而消除产妇的紧张、焦虑、恐惧依赖和压抑的心理问题;有助于提高产妇的自信心和自尊感,促进接纳孩子,实现母亲角色的转变。

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篇8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儿童;重症肺炎;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24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6)10(a)-0179-03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roleofpredictivenursinginenhancingthetreatmenteffectsofchildrenwithseverepneumoniaanddecreasingtheincidencerateofcomplications.methods66childrenwithseverepneumoniafromJanuary2012tomay2016ofourhospitalwereselectedandwererandomlydividedintostudygroupandcontrolgroup.33casesineachgroup.patientsincontrolgroupwereusedroutinenursingmeasures,andpatientsinstudygroupweregivenpredictivenursingonthebasisofcontrolgroup.improvementofpulmonaryfunction,clinicalsymptomandsignsimprovementtimeandcomplicationsbeforeandaftertreatmentofchildrenpatientsintwogroupswerecomprehensivecompared.Resultsaftertreatmentfor7daysand14days,thearterypaCo2ofstudygroupwaslowerthanthatofcontrolgroup(p

[Keywords]predictivenursing;Children;Severepneumonia;Complications

肺炎是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儿童重症肺炎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并发症较多,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1]。临床给予积极治疗的同时,配合针对性护理措施,能明显改善病情,促进患儿早期康复[2-3]。预见性护理即超前护理,采取积极主动防范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患儿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问题,保障临床治疗效果。为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提高重症肺炎患儿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中的作用,本研究选取我院重症肺炎患儿,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5月我院66例重症肺炎患儿。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研究组男19例,女14例;平均年龄(38.61±4.65)d;体重(5.21±0.84)kg。对照组男20例,女13例;平均年龄(39.16±4.42)d;体重(5.35±0.92)kg。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积极抢救治疗,加强生活护理,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研究组在常规性护理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具体如下。①成立预见性护理小组:由主管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组成护理小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重症肺炎患儿病情特点及潜在的护理问题,配合实践经验,制定积极、主动的防范措施,并对患儿做好相关检查,密切观察病情进展。②预见性氧疗护理:科室配置专门的氧疗护士,在患儿出现低氧血症的情况下迅速进行氧疗,及时修正血氧含量,维持选氧饱和度(Spo2)在85%~95%,合并Co2潴留者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并及时调整用氧浓度。③预见性呼吸道护理:患儿入院后每隔2h进行1次翻身叩背,清理口腔分泌物,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阻塞。④预防感染:注意保持皮肤清洁;衣物均高温消毒后备用;患儿家属接触患儿前后需消毒双手;吸痰、注射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⑤合理喂养:根据患儿个体化情况选取大小合适的奶嘴,若患儿呼吸频率>60次/min,给予管饲喂养。⑥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耐心与患儿家属交流、沟通,做好心理护理,详细讲解重症肺炎发病机制、病情进展、临床用药、并发症及注意事项等,增强家属的疾病认知及配合度,提高治疗效果。⑦密切观察病情:重症肺炎易误诊、漏诊,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神志、生命体征、尿量等变化情况。对于异常情况需及时告知医生尽早处理。

1.3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治疗后7d和14d,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患儿二氧化碳氧分压(paCo2)、氧分压(pao2)、Spo2值。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肺功能改善情况、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进行综合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pao2、paCo2及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和14d,研究组患儿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的比较

研究组患儿咳嗽、气促、哮鸣音等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儿并发症情况的比较

研究组患儿未出现治疗并发症,对照组出现肺水肿4例(12.1%),支气管扩张1例(3.0%),感染性休克1例(3.0%),研究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小儿重症肺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患儿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热、咳嗽等。由于儿童呼吸系统发育不够成熟,未发育成熟的气管和支气管均比成人的狭窄,当发生肺炎时,患儿病情往往发展非常迅速,而且病情较重,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4]。临床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常使用广谱强力抗菌药物,研究发现,治疗过程中实施科学的护理能够对患儿康复起到积极作用。科学的护理方案建立在密切留意患儿病情发展,并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预见性护理[5-6]。研究发现,传统的常规护理措施针对性较弱,不能明显改善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症状[7],实施预见性护理,通过将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与重症肺炎病症的具体护理要求相结合,评估潜在的问题,并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工作,具有目的性、科学性及针对性,有助于避免护理工作不到位产生的不良后果[8-9]。预见性护理可积极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技能,不断反思学习[10-11]。预见性护理通过将护理服务由被动模式转化为主动提供,在患儿临床症状未出现前,以先预付后治疗为原则,更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护理理念[12]。护理人员积极分析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并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并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加强生活护理、氧疗护理及呼吸道护理,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明显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13-14]。汪薇[15]研究指出,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耐心指导患儿家属,帮助其保持好的心态,选取大小合适的奶嘴进行合理喂养,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7d和14d,研究组患儿paCo2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

综上所述,重症肺炎患儿实施预见性护理效果确切,能增强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红.小儿重症肺炎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90-92.

[2]张敏,邬慧明,雍永权.综合护理干预对重症肺炎患儿临床SaS评分及VaS评分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5,6(2):170-172.

[3]罗敏,邓瑜琼,刘沧海,等.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18例临床诊断和治疗[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182-184.

[4]陈鲁闽,王程毅,宋朝敏,等.重症肺炎患儿凝血指标与危重症评分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20(4):380-382.

[5]欧雪珍,雷梅芬.预见性护理在老年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7):640-641.

[6]何晓霞,龙燕玲,石碧兰.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103-104.

[7]祝金云,陶芸.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3,14(10):108-109.

[8]辛晓燕.预见性护理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重症肺炎中的应用[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5,8(3):76-78.

[9]周红琴,楼晓芳,童祥飞.儿科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痰液病原菌分布的现状与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4,13(9):859-861.

[10]杜厚倩.重症肺炎相关aRDS的预见性护理[J].中外医疗,2014,33(10):40-41.

[11]蔡丽梅.预见性护理在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2):2063-2064.

[12]陈丽磁,童阿英,廖英真,等.VeSt气道清除系统配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小儿重症肺炎排痰的效果观察[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12(1):93-94.

[13]孙蓓.护理干预对36例重症肺炎患儿的效果观察[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1(2):145-146.

[14]张银瑞,张会芬,石晓娜.儿童麻疹合并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治疗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4):59-60.

[15]汪薇.临床护理干预在儿童重症肺炎中的应用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3):3271-3272.

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篇9

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医院儿科,辽宁葫芦岛125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的相关因素及有效防范措施。方法该院对儿科护理工作进行了分阶段的护理措施安排,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期间(其中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为第一护理阶段,该护理阶段使用常规护理措施;2012年7月—2014年6月期间为第二护理阶段,该护理阶段使用优质护理措施)该院两个阶段儿科由于护理工作而产生的安全隐患问题的具体原因,并且根据这些安全隐患问题探讨出相关防范对策。结果第一护理阶段出现了90例儿科安全隐患事件,90例儿科安全隐患事件中有40例是由于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而引发的,占据安全隐患事件总例数的44.44%;因为医护人员责任意识欠缺而引发的安全隐患事件为25例,占据安全隐患事件总例数的27.77%;由于医护人员业务水平欠缺而引发的安全隐患事件为12例,占据13.33%;由于护理人员素质能力欠缺而引发的安全隐患事件为4例,占据安全隐患事件总例数的4.44%;由于环境管理不完善而引发的安全隐患事件为3例,占据安全隐患事件总例数的3.33%;其他相关因素而导致安全隐患事件发生的为6例,占据安全隐患事件总例数的6.66%。第二护理阶段中出现了30例安全隐患事件。两组安全隐患事件发生率进行组间对比具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该次调查研究结果可以分析出,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与责任意识欠缺是导致儿科出现安全隐患事件的首要原因,将服务态度、责任意识与其他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儿科患者而言,应当加强全面系统化的护理管理措施,以此提高临床疗效与护理满意度。所以,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的过程当中,更应当加强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改善工作态度,提高责任意识与业务能力,从而减少儿科护理安全隐患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关键词儿科护理;安全隐患事件;护理工作;防范对策;服务态度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11(b)-0149-03

儿科的患者均是儿童,由于其年龄原因,无法准确的描述自身病情,且病情变化较快,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较高。相比于其他科室,儿科更容易发生护理安全隐患事件。当前,儿科的护理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护理工作者们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安全改善措施,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确保儿科护理安全,至关重要。为了减少儿科护理工作中安全隐患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儿科临床护理治疗与护理满意度,对2010年6月—2014年6月期间该院儿科所发生的护理安全隐患事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院对儿科护理工作进行了分阶段的护理措施安排,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期间(其中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为第一护理阶段,该护理阶段使用常规护理措施;2012年7月—2014年6月期间为第二护理阶段,该护理阶段使用优质护理措施)该院两个阶段儿科由于护理工作而产生的安全隐患问题的具体原因,并且根据这些安全隐患问题探讨出相关防范对策。

1.2护理措施

1.2.1第一护理阶段组第一护理阶段组给予常规儿科护理服务,护理人员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遵从医嘱给予相关处理[1]。

1.2.2第二护理阶段组第二护理阶段组在给予常规儿科护理服务的基础上加以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护理人员需要积极热情的为患者展开护理服务,尽可能满足患者及其家属所有合理要求,并且以温和态度为其解答疾病相关疑惑,从而改善护患关系[2-3]。

1.3统计方法

该组实验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涉及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使用χ2进行检验[4-5]。

2结果

在第一护理阶段中由于护理人员态度恶劣所导致的安全隐患事件的发生率明显要高于其他因素所引发的安全隐患事件,其次则是由于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欠缺,责任感不强,不够重视患者的生命安全。在第二护理阶段组中,安全隐患事件的发生率明显有所降低,与第一护理阶段组进行对比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医疗市场的竞争也呈现出日渐激烈的发展趋势,患者对于自身就医权利的意识也随之不断增强,这便是对医护质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考量一个科室质量工作的优劣与否,最为关键的参考数据便是该科室安全隐患事件的发生率,这也是患者选择就医的重要参考依据[6-7]。通过翻阅相关调查研究报告可以得知,近年来医院儿科的护患纠纷事件越来越多,例如说患儿滑到、坠床、烫伤,甚至是窒息等事件在临床中屡见不鲜,而护理则在儿科临床工作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义务[8-9]。儿科与其他科室略有不同,患者的年龄与疾病均具有特殊性,这便导致该科室的工作性质是具有高风险性的[10-11]。所以,探讨儿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因素,分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至关重要[12-13]。针对于各种安全隐患事件的发生因素应当制定规范、高效且具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从而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缓和医患关系。经该组调查研究报告也可得知,国家在为护理人员给予丰厚福利待遇的同时,护理人员也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充分认识到自身责任,改变服务态度,强化业务能力,为患儿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儿科的护理工作有别于其他科室的临床护理,其年龄具有特殊性,所以抵触情绪也要强于其他科室的患者[14-15]。在这种背景环境下,人性化护理服务更能发挥其作用,减少其心理负担,增强其依从性,提高护理满意度与临床护理质量。除此之外,护理人员也需要参与一些提升个人专业技术能力及知识水平的相关培训,只有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才能够取得患者及其家长的信任,改善护患之间的紧张关系。通常来说,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包含众多方面,如若将其总结分析,医院可以通过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其一,加强护理人员护理相关文书的书写能力,定期对护理人员的文书书写质量进行讨论分析,定期进行考核,从而提高其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其二,增强法律观念意识。护理人员应当完全做到知法律、懂法律、会用法律。以此来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避免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其三,加强护理人员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在日常护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具备非常丰富的业务知识,熟练操作相关技能,这些都是在患者危急时刻能够抢救生命的关键手段;其四,加强护理人员的礼仪态度。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如若护理人员出现任何失误都应当主动对患者辨识歉意,充分体现出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理解与人文关怀,以此来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经该组实验研究可知,第一护理阶段出现了90例儿科安全隐患事件,90例儿科安全隐患事件中有40例是由于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而引发的,占据安全隐患事件总例数的44.44%;因为医护人员责任意识欠缺而引发的安全隐患事件为25例,占据安全隐患事件总例数的27.77%;由于医护人员业务水平欠缺而引发的安全隐患事件为12例,占据13.33%;由于护理人员素质能力欠缺而引发的安全隐患事件为4例,占据安全隐患事件总例数的4.44%;由于环境管理不完善而引发的安全隐患事件为3例,占据安全隐患事件总例数的3.33%;其他相关因素而导致安全隐患事件发生的为6例,占据安全隐患事件总例数的6.66%。第二护理阶段中出现了30例安全隐患事件。两组安全隐患事件发生率进行组间对比具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该次调查研究结果可以分析出,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与责任意识欠缺是导致儿科出现安全隐患事件的首要原因,将服务态度、责任意识与其他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儿科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与责任意识问题均是儿科护理安全隐患问题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基于此探讨出有效的防范解决措施,是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与临床护理满意度的关键措施。

综上所述,对于儿科患者而言,应当加强全面系统化的护理管理措施,以此提高临床疗效与护理满意度。护理安全问题是直觉决定护理质量的重大问题,更是每一名护理人员都应当认真对待的问题。相较于其他科室,儿科护理工作的风险几率更大,技术水平要求更高。所以,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的过程当中,更应当加强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改善工作态度,提高责任意识与业务能力,从而减少儿科护理安全隐患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wangJiao.pediatricnursingerroranalysisandpreventivemeasuresof[J].nursing,2011,12(9):3363-3364.

[2]ShizhenJing,CuiJinmei,ZhaoXinge.thepediatricnursingsecurityrisksandCountermeasures[J].Journalofnursing,2010,16(14):109-110.[3]黄蔚,周青,陈艳碧,等.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及防范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3(7):74-76.

[4]diJianqin,wangHongying.analysisandnursinginterventionofpediatricnursingdisputereasontostudy[J].clinicalrationaluseofdrugs,2012,5(1):141-142.

[5]徐敬芬.儿科护理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当代护士,2011,17(3):88-89.

[6]ZhangJun.thenursingdisputereasonanalysisandpreventivemeasuresofpediatric[J].Heilongjiangmedicaljournal,2011,24(6):1043-1044.

[7]张慧敏.护患沟通技巧与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995-1996.

[8]冯娟.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1,35(9):230-231.

[9]ZhangXiuping,Zhangmaoyun.thepotentialriskfactorsforpediatricnursingsecurityandmanagement[J].Journalofnursing,2011,32(11):113-114.

[10]张伟勤.儿科11起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4(5):48-50.

[11]Lvaihui,ofnursepatientdisputereasonanalysisandCountermeasuresof[J].primarymedicalforum,2006,10(4):375.

[12]唐良春,王华珍,梁兰萍,等.116例护理差错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现代护理杂志,2003,3(9):634.

[13]张风清,李珍,黄体纯.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67.

[14]LiYanlin,ZhengYanmei,LengLihua,etal.theoutpatientnursingmanagementandnursingdisputepreventionof[J].incontemporarymedicine(academicedition),2009,12(3):123-124.

[15]BaiCuiyun,XiaoFengying.influencefactorsofchildreninintravenousinfusionofsuccessfulanalysisof[J].internationalJournalofnursingscience,2006,11(10):45-46.

(收稿日期:2014-08-16)

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篇10

摘要目的:总结探讨新生儿窒息产妇的临床护理措施,从而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2013年7月我院60例新生儿窒息产妇护理情况,总结其护理措施。结果:60例窒息患儿及产妇均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安全返回病房。结论:对新生儿窒息产妇实施有效护理干预,能改善新生儿缺氧状况,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

关键词胎儿窘迫;预见性护理;新生儿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5.041

新生儿窒息是妇女妊娠和分娩过程中较常见的急症,是指胎儿在子宫内由于母体-胎盘之间的气体交换受阻或中断,导致胎儿缺血缺氧,主要临床表现为胎儿酸中毒和低氧血症,严重者甚至引起胎儿脑瘫、窒息或死亡。研究表明[1],智力低下的新生儿中超过85%是由于分娩中缺氧所导致,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伤害和负担。因此,如何能够及早发现胎儿窘迫,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关键。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7月本院因胎儿窘迫造成新生儿窒息行剖宫产的产妇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1~32岁,平均(25±6.4)岁。孕36~43周。初产妇41例,经产妇

作者单位:528251佛山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产科

曾秋莲:女,大专,主管护师

19例。60例新生儿窒息发生原因中有母体因素、胎儿因素和脐带及胎儿因素。由于精心治疗护理,均达到较好临床效果,产妇及其婴儿均安全返回病房。

2护理措施

2.1体位护理建议产妇采取较为舒适的左侧卧位,改变传统治疗措施中规定胎儿窘迫的产妇必须呈平卧位。还可以通过多坐分娩球,放松心情,松弛盆底紧绷的肌肉,降低盆底肌张力,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2]。如果在早期胎心监护过程中,有迹象显示为脐带受压使得胎儿窘迫,则应抬高臀部,甚至采取膝胸卧位,通过转变方位,缓解脐带受压程度,从而能够增加子宫胎盘的血液供应。

2.2产前监护产妇进入待产室后,采用胎心监护仪监护其胎心率,同时监测产妇的各项生命体征。反应型胎儿,可以采

取间断监护,密切关注胎心率的变动以及产程,做好详细的记录。可疑型胎儿则需要适当延长胎动监护时间,必要时则可推动胎儿头部或者臀部来唤醒胎儿进行重复测试。若经过吸氧0.5~1h仍无改观,则应行B超检查和胎心率监护,做好剖宫产术前准备。

2.3心理护理当产妇被诊断为新生儿窒息时,由于缺乏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难免产生焦虑、紧张、抑郁或者烦燥等一系列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应积极同产妇进行沟通和交流,言语要温柔,态度要和蔼,耐心细致地回答产妇的问题,缓解其心理压力,放松其紧张情绪,消除其对分娩的紧张和害怕[3]。此外,还要主动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从而有目的地进行沟通和疏导,增强产妇的自信心,使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分娩。对于极度焦虑的产妇,则可以在强烈宫缩阶段,通过腹背部按摩减轻其痛苦,并及时告知其分娩进程,从而避免因恐惧、紧张等心理因素导致产程进展变缓,加重胎儿缺血缺氧,最终引发胎新生儿窒息。

2.4吸氧吸氧能够提高产妇的血氧含量,从而进一步改善胎儿的氧气供应。通常采用面罩或鼻导管供氧。设置氧流量为3~4L/min,2次/d,30min/次。对于早产、胎膜早破、高危妊娠、过期妊娠的产妇,则遵医嘱给予不间断持续吸氧。

2.5术前急救措施因发生新生儿窒息而行剖宫产手术的胎儿往往伴有不同类型的异常胎心音,此时除给予产妇以3~4L/min的氧流量面罩吸氧[4],改善胎儿的缺氧状况外,产妇取左侧卧位,减少身体对胎儿的压迫,增加胎盘和母体之间的血液供应。若经过上述急救措施,胎儿的胎心率逐渐恢复至正常,则继续胎心监护15~20min后行剖宫产手术。

2.6胎儿娩出后的护理保持产房内的温度在25℃左右,注意保暖。新生儿娩出后,用热毛巾擦干身上的羊水、血迹和胎脂,迅速吸净鼻腔和口咽部残余的羊水,避免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减少散热。仔细观察新生儿是否有自主呼吸,心率是否正常,并查看其皮肤色泽。若新生儿仅有少许肢端紫绀,则无需吸氧治疗;若皮肤呈现中心性紫绀,则应给予面罩高浓度吸氧,设置通气量为5~8L/min。若吸氧治疗30s内紫绀症状没有明显好转,则应立刻进行人工呼吸以及胸外按压,并根据新生儿的状况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3讨论

分娩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本研究通过各种监测方式了解胎儿在宫内的各项生理状况,从而能够及早发现问题,尽可能地减低胎儿娩出时发生意外的风险。有研究表明[5],超过40%的围产儿死亡跟新生儿窒息有密切关系,新生儿缺氧超过一定时间,则不仅直接威胁到其生命,同时也会给小儿身体各个系统和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影响其今后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造成新生儿窒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初产妇往往因疼痛、焦虑使得通气过度,引起体内呼吸性碱中毒,母体内血红蛋白同氧分子的结合能力增加,而释氧量下降,继而影响到胎盘的氧供。而脐带因素则是最为常见的因素,脐带的缠绕、脱垂和过短均会引起脐带血运不畅,造成胎儿窘迫。此外,产妇长期保持仰卧位,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从而对胎盘血液循环造成一定的影响[6]。

总之,通过分析造成新生儿窒息的原因,根据新生儿个体差异及不同的窒息情况,在最短时间内对产妇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缓解新生儿缺氧状况,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甘桂萍.超声检测S/D比值联合胎心监护预测胎儿宫内缺氧的应用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7):1177-1178.

[2]刘颖.胎儿窘迫162例的临床诊断及处理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3):599-600.

[3]杨瑰艳.脐带绕颈596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1):5016-5017.

[4]刘芳.胎儿窘迫行剖宫产术221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18):1834-1835.

[5]王淑云,姜晶,孙雪梅.超声诊断无盘绕脐血管及其对围生儿的影响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2,21(6):550-551.

[6]吕晓莹.心理护理对剖宫产患者术前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7):7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