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计划十篇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计划十篇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4:54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计划篇1

(8.79±1.32)mg/dL、(13.29±1.10)mg/dL均高于干预组(6.08±1.76)mg/dL、(8.24±1.24)mg/dL、(9.06±1.20)mg/dL,第1天与第3天黄疸指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黄疸消退用时较少,一般组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护理干预;治疗效果;黄疸指数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5-88-03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clinicaleffectofearlynursinginterventioninneonataljaundiceanditsimpactintheictericindex.methods46neonateswithjaundicetreatedinourhospitalfrommarch2015tomarch2016wereselectedasthestudyobjects.theywere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saccordingtotheadmissiontimeofhospitalwith23casesineachgroup.patientsingeneralgroupweretreatedwithconventionaltherapy.onthisbasis,patientsininterventiongroupweretreatedwithcomprehensivenursingcare.theclinicaleffect,ictericindexandthefamily’ssatisfactionwereobserved.Resultstheeffectiverateofgeneralgroup65.21%waslowerthanthatofinterventiongroup86.96%(p

(8.79±1.32)mg/dLand(13.29±1.10)mg/dL.andtheictericindexesforinterventiongroupwas(6.08±1.76)mg/dL,(8.24±1.24)mg/dLand(9.06±1.20)mg/dL.theresultswerenotstatisticallysignificantbetweenfirstdaysandthirddays,p>0.05.thedisappearancetimeofjaundiceforgeneralgroupwaslongerthanthatofinterventiongroup(p

[Keywords]neonataljaundice;nursingintervention;Clinicaleffect;ictericindex

新生夯起阋庵噶俅采铣錾后未满28d的新生儿出现黄疸情况,是指患儿体内血胆红素出现异常,呈升高表现,机体呈现皮肤及巩膜黄染特征[1]。新生儿黄疸可划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类型。生理性意指新生儿机体出现短暂胆红素升高,一般在10d之内可自行消退,且无合并其他症状;而病理性黄疸一般发病时间较早、多在出生后24h内,胆红素呈持续升高表现,血液检查中每日血清胆红素指标升高超过5mg/dL,超过2周以上不能消退,甚至表现为病情加重等情况[2-3]。本研究针对黄疸患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治疗效果及患儿黄疸指数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46例黄疸患儿,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划分为一般组与干预组,每组包括患儿23例,一般组包括患儿男17例、女6例,平均年龄(5.02±0.15)d、平均体重为(3.04±0.01)kg,患儿经检查发现血清胆红素平均水平为(290.20±34.01)μmol/L;干预组包括男14例、女9例,年龄(4.78±0.20)d、体重(3.11±0.10)kg、血清胆红素水平为(287.20±33.46)μmol/L。本次研究所有患儿均为足月新生儿、产妇在分娩时无出现感染、窒息等情况,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接受早期母乳喂养、将幼儿与母亲尽早接触,增加感情交流,实施抚触护理,指导家长新生儿护理要点,早期训练新生儿的吸吮能力,做好皮肤护理措施,为一般组患儿提供常规治疗措施与疾病护理,包括使用蓝光照射治疗,常规对新生儿做好皮肤护理,与患儿家长进行深入沟通,缓解其紧张情绪,注意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常规用药。干预组:(1)护士应与患儿家长进行交流,告知黄疸疾病知识宣教工作、观察其内心紧张感及其他不良情绪状况、需及时开导患儿父母,对其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告知其疾病相关表现、后续症状及治疗基本过程、普及新生儿黄疸发病机制及蓝光疗法的治疗作用。嘱咐家长多与新生儿进行接触,进行皮肤抚触、母乳喂养,促进情感交流[4]。(2)护理人员需对患儿进行全面病情监测,及时记录基础体征变化,如体温、呼吸及清醒状态等。应仔细询问家长患儿出现黄疸的时间、观察皮肤黄染程度、是否出现其他并发症情况等、遵医嘱进行及时治疗,观察并记录黄疸是否消退。嘱咐家长记录患儿排泄情况,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包括粪便及尿液的颜色与性质、护理人员及时记录,为治疗提供有效依据。(3)遵医嘱为患儿进行蓝光疗法,首先治疗前应将幼儿衣物去除、将重点部位进行保护,使用眼罩将眼部遮盖以保护视网膜、下身与会阴、男孩等部位均使用尿布完全遮盖,露出其他部位皮肤,调节好光疗箱适宜温度后,将新生儿置于其中,根据需要采用单面光或双面光进行照射,遵医嘱规划照射时间,一般不建议光疗超过4天,停止治疗以胆红素指标是否恢复正常为标准[5-6]。(4)遵医嘱进行服药,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医嘱用药,控制药物剂量、浓度等,监督幼儿服药,服药时指导家长将幼儿抱起,头部抬高,缓慢进行喂药,避免出现呛咳症状。(5)对新生儿进行皮肤抚触、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每日为患者进行皮w抚触2次,注意保持力度轻柔,按照标准抚触流程实施[7]。(6)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工作,告知其新生儿生长发育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疾病、嘱咐其按照适宜时间为幼儿进行疫苗接种、告知新生儿家庭护理要点、如饮食、抚触、洗澡、促进神经发育等知识,协助家长科学性的照护幼儿。

1.3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效果,指标划分为痊愈出院:新生儿全身黄染症状全部消退、各项血液及其他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正常;有效:患儿黄疸皮肤症状基本消失、血液检查胆红素呈明显下降表现;效果不明显:经治疗与护理后,患儿皮肤黄染情况消退不明显、血液检查结果显示胆红素轻微下降[12-13]。计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分别观察患儿接受临床治疗及护理干预后1、3、6d的黄疸指数时间。需要注意的是,正常的足月新生儿的黄疸指数正常值最高范围在51.3μmol/L(3mg/dL),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171~205μmol/L(10~12mg/dL)。观察家长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总有效比较

一般组治疗有效率为65.21%,干预组为86.96%,干预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黄疸指数变化情况比较

一般组病发后第1、3、6天时黄疸指数均高于干预组,但第1天及第3天的黄疸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黄疸消退用时较少,一般组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一般组满意度为69.57%,低于干预组9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新生儿出现黄疸病因较为复杂,需要接受及时治疗与护理干预措施,临床护理人员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提供全面护理干预措施,控制胆红素水平,给予疾病早期监测[13]。临床针对黄疸患儿疾病治疗过程中全面进行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帮助患儿在较短时间内减轻黄疸症状,预防并发症发生,护理人员需为患儿提供关键性护理措施,如为幼儿进行用药时,注意调节输液速度、时刻观察幼儿生命体征变化,协同家长协助观察,行蓝光治疗时注意皮肤关键部位的保护工作,执行任一操作必须坚持无菌原则,告知家长应多与幼儿接触、增加皮肤抚触护理,及时告知家长幼儿治疗现状,缓解家长的不良心理并提高配合度[14]。通过健康知识宣教,让家属积极理解临床护理操作意义,并积极配合,为幼儿提供蓝光治疗,促进黄疸消退,进一步加强治疗效果,大部分患儿临床疗效均较好。

有研究显示称[15-16],对于新生儿黄疸在院内疾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患儿治疗情况较好,且发病后第1、3、6天的黄疸指数较低,黄疸消退时间较短,家长对临床服务表示满意。本研究得出,一般组接受临床常规新生儿黄疸蓝光疗法及药物治疗,提供普通护理措施,患儿治疗有效率低于干预组,且家长满意度不高,患儿黄疸指数均高于干预组。干预组在一般组基础上增加全面护理干预措施,家长满意度较高且治疗有效率较好,黄疸指数及黄疸消退时间均低于一般组。

综上所述,对于临床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除做好一般疾病基础治疗工作,如蓝光照射疗法、口服药物等,同时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对新生儿提供全面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与家长进行疾病现状与治疗过程等知识宣教、缓解家长不良心理、指导进行新生儿喂养、增加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亲近度,进行皮肤抚触工作,做好皮w护理。大部分黄疸患儿治疗情况较好且黄疸消退时间较短,黄疸指数不高,幼儿家长对临床护理满意度较好,通过早期护理干预,有效治疗患儿黄疸表现,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aydinD,KaracaCiftcie,KaratasH,etal.identificationofthetraditionalmethodsofnewbornmothersregardingjaundiceinturkey[J].JournalofClinicalnursing,2014,23(3/4):524-530.

[2]倪敏洁,陈斌,斯奇,等.多因素预测在新生儿黄疸预见性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4,13(8):725-728.

[3]王存艳.综合性护理干预配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0):239-240.

[4]HarrisonS,nowakm,DevineS,etal.aninterventiontodiscourageaustralianmothersfromunnecessarilyexposingtheirbabiestothesunfortherapeuticreasons[J].Journaloftropicalpediatrics,2013,59(5):403-406.

[5]王亚珠,贾少军.新生儿黄疸50例综合性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内科,2014,9(6):766-767,744.

[6]扈秀梅.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4):709.

[7]wellsC,ahmeda,mussera,etal.Strategiesforneonatalhyperbilirubinemia:aliteraturereview[J].mCn:americanJournalofmaternal-Childnursing,2013,38(6):377-382.

[8]孟庆艳.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6):208-209.

[9]李茂莲.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的应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5,36(8):942-943.

[10]张芹.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光疗中的意义[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30(1):91-92.

[11]Fei,ShalinLeewan,abdullah,etal.effectofturningvs.supinepositionunderphototherapyonneonateswithhyperbilirubinemia:asystematicreview[J].Journalofclinicalnursing,2015,24(5/6):672-682.

[12]李棚,高海燕.抚触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5):142-144.

[13]赖丽芸.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及黄疸指数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2(4):477-478.

[14]仇苗苗.综合性护理干预配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24(9):2549-2551.

[15]贾承英,崔彦敏,张青,等.早期护理干预在胎膜早破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7):2726-2728.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计划篇2

关键词:新生儿;母乳性黄疸;预见性护理

新生儿早期母乳性黄疸主要是新生儿出生后7d内出现于母乳喂养相关的黄疸。该疾病具有特发性的特点。据相关研究表明,黄疸在新生儿中极为常见,由母乳喂养引发的黄疸则占据85%左右[1]。新生儿早期母乳性黄疸主要是由于母乳喂养量不足,使得新生儿胎粪无法正常排出,从而使得肠肝循环提高,进而促使胆红素自肠道重吸收能力增大,最终引发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所致,若高胆红素血症较为严重则可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智力、听力以及肾脏等受损,对新生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本研究给予新生儿早期母乳性黄疸预见性护理干预,且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58例早期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为母乳喂养,且为足月分娩。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9例,观察组患儿男性18例,女性患儿11例,出生天数(3~27)d,平均天数(14.6±0.4)d,体重(2800~4400)g,平均体重(2734.2±189.4)g,出现黄疸时间(5~8)d,平均时间(6.3±0.5)d,黄疸指数(7.6±11.2)平均指数(9.6±2.5);对照组患儿男性17例,女性患儿12例,出生天数(4~28)d,平均天数(15.8±0.2)d;体重(2700~4500)g,平均体重(2856.7±212.3)g;出现黄疸时间(4~9)d,平均时间(6.2±0.3)d,黄疸指数(7.1±12.2),平均指数(8.8±2.1);两组患儿性别、出生天数、体重以及黄疸指数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护理,具体内容:护理人员需做好日常消毒以及护理相关工作,为患儿提供良好的环境,将该病相关知识告知家长,同时将合理的喂养方式告知产妇。

观察组患儿应用预见性护理,具体内容:(1)将母乳喂养的次数增加,降低哺乳量,同时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后放进奶瓶之内,喂奶时应用60℃的水,将奶瓶捂热。(2)在两次喂奶的空隙时间给予20ml10%的葡萄糖补充,6次/d。(3)抚触新生儿,将室内温调至28℃左右,湿度保持在60%~65%左右,同时抚触台温度需>新生儿皮肤表面温度住的0.5~1℃左右,护理人员需保持手部清洁以及手心的温度,避免佩戴任何首饰以及留有指甲,防止将新生儿划伤。当新生儿沐浴后、午睡后以及喂奶30分钟之后选取相对安全的护肤霜以及润肤霜对新生儿进行抚触,具体抚触方式:护理人员将左手放置于新生儿的右边腹部之后对其进行腹部抚触,注意方向为从左至右,从上到下的进行,护理人员在抚触时应保持放松,且力度不宜过大,同时用目光与新生儿进行感情交流,在此过程中需时刻观察新生儿的肤色,当新生儿出现不良反应,即哭闹以及肌张力异常等,应立即停止抚触。(4)对护理人员应对新生儿家长进行宣教,使其进一步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同时帮助正确进行母乳喂养,并树立信心(5)应用皮胆红素仪对新生儿的胆红素的情况进行密切的监测。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护理后黄疸指数;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黄疸消退的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若(p

2结果

观察组患儿护理后黄疸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对比差异显著(p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黄疸指数与黄疸消退时间对比(x±s)

3讨论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主要是由于产妇母乳中具有相对较多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且活性较高。据相关研究表明,新生儿开奶较迟,母乳摄入不足,则造成肠胃蠕动变慢,从而使得肝脏合成产生的胆红素长时间停留在新生儿的肠道内,之后则被β-葡萄糖醛酸苷酶分解,进行形成未结合的胆红素,同时胆红素进入到新生儿血液中进行循环,最终加重黄疸,对新生儿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3]。

随着目前母乳喂养以及母婴同室进一步增加,使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占据22%左右。据相关研究研究表明,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的机率[4]。在母乳性黄疸患儿护理的过程中,应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将室内温度控制在温度24~26℃,湿度保持在60%~65%,同时将黄疸的相关知识介绍给家长,并积极鼓励产妇及早喂奶,将水分以及营养物质摄入给患儿,从而可有效将其肝脏负担以及脂肪与蛋白质的消耗减轻,最终促进患儿排除胎粪,减少胆红素[5]。有研究指出,给予新生儿腹部抚触可在很大程度增加肠道蠕动,使得患儿能够更好的吸收卜葡萄糖醛酸普酶,从而加快黄疽消退,提高患儿食欲,有利于患者的生长发育[6]。本研究护理方法中风对母乳加温主要目的是破坏母乳中卜葡萄糖醛酸普酶活性,减少肠壁再吸收胆红素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表现。本研究认为,指导患者患儿少量多餐,可有效使得肠道更好的对母乳吸收,若在两次喂奶的空隙时间给予患者20ml的10%葡萄糖,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儿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量,从而抑制胆红素进人肝肠循环,同时还能够帮组患儿更好的排尿,促使其将有害物质排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护理后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对比差异显著。由此可见,针对新生儿早期母乳性黄疸给予预见性护理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可使得患儿黄疸消退的时间缩短,进而提高临床治疗疗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晓君.新生儿母乳性黄疸蓝光照射治疗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09(1):135-136.

[2]贾玉双,潘迎洁,陈春丽等.妈咪爱和思密达联合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9):707-708.

[3]黄芳.抚触护理及新生儿游泳在新生儿母乳性黄疸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03(23):76-77.

[4]陶梅.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持续母乳喂养的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9):74-74,75.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计划篇3

【摘要】目的:探索新生儿黄疸蓝光疗法的最佳护理方式,分析以患者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效果。方法:选择住院的60例蓝光疗法患儿按首次住院的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一般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以患者和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且不良反应大减少。结论:以患者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提高了医疗,降低了医疗成本并减少了法律纠纷,对探讨新型的、现代化的护理方式是一种有益尝试。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以患者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patientandFamilyCenteredCare)蓝光疗法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新生儿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仅为成人的1%~2%,易出现黄疸,若不及时治疗,其高胆红素血症可造成新生儿的神经损伤。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简便、疗效好、见效快的方法。为探讨蓝光疗法时新的护理模式,2011年1月至6月,我院在对蓝光疗法患儿实施常规的护理的同时,选取了30例患儿给予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0例黄疸患儿。诊断标准: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黄疸过重,持续日久,足月儿黄疸持续>2周,早产儿>4周;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05.2μmol/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6.3μ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26μmol/L。60例患儿均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其中男28例,女32例;日龄2~28d;血清胆红素150~225μmol/L36例,226~340μmol/L24例;其中溶血性38例,母乳性22例。按首次住院的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单号为观察组(n=30),双号为对照组(n-30),两组患儿情况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一般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以患者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

1.2.2一般护理方法:①准备用物:蓝光箱。护眼罩。尿布。记录单。②在蓝光箱内水盘中加入清水,接通电源。病室内洁净、通风良好,配备中央空调,保持室温24℃~26℃,湿度55%~65%.光疗箱清洁、完好,调试箱温30℃~32℃,(一般根据患儿体重调节)并以软棉布覆盖、固定于箱内准备放置新生儿头部的一侧,防止新生儿活动后撞伤前囟及耳、面部。蓝光床另外。③测患者生命体征一次,观察记录黄疸程度。(包括黄疸部位及胆红素值)戴护眼罩,系好尿不湿,至于蓝光床中。④每两小时测生命体征1次。根据胆红数值决定总疗程(根据医嘱)。⑤结束后测体重,沐浴,检察皮肤有无破损及眼部感染情况,记录灯管照射时间。⑥保证足够静脉补液量。⑦若单面光照,每4小时改变1次;双面光照可以不翻身,但要注意骨突处皮肤受压情况,并给以积极处理。⑧要正确记录蓝光灯使用时间,一般300个小时需要更换新灯管。使用中要注意灯管及反射罩的清洁度。有灰尘遮挡会降低照射效果。⑨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

1.2.3以患者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①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以患者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②设立患儿及家属同住的家庭式病房,设置合理的病房结构,营造安全温馨的病房氛围,提供便利服务设施。③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以患者和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培训,保证以患者和家庭为中心的护理观念深入到护理实践的各个方面。④搭建医护人员和患儿家属充分沟通和使用医疗信息的平台。通过口头宣读、约谈、随谈、发放小册子、光盘、建议簿、网络等诸多形式一方面让患儿家属充分了解患儿医疗信息,消除紧张、恐惧等心理,积极的参与并愉快地配合治疗,另一方面也让医护人员充分关注患儿家长的需求,关注患儿因生病住院引起的行为和情感反应,满足家长的支持需求,关注及满足家长信息的需求。⑤让患儿家属参与制定护理方案。⑥实行主治医生查房,家庭成员在场的规章制度。⑦让患儿家属协助护理,如针对新生儿刚出生不久处与父母相互认同情感连结阶段而光疗使亲间情感连结中断会影响新生儿心理社会发展需要护士便鼓励新生儿父母新生儿烦躁或哭闹时以轻柔语调与之讲话,并通过对新生儿头部、背部或部皮肤抚触避免“皮肤饥饿”现象使新生儿安静达到心理上满足与舒适。⑧与患儿家属一起制订出院计划:告诉患者家属日常活动的范围与程序;复诊的时间及需要就医的症状和体征;⑥患儿出院后通过上门访视、电话咨询热线等平台延伸到患儿家庭。

2结果

所有患儿采用温箱加单面蓝光治疗48-72h,住院时间2-5d。6例血胆红素值在照射24h后恢复至正常范围,20例照射48h恢复至正常范围,其余72h后恢复正常范围。

3讨论

始于上世纪60年代以患者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patientandFamilyCenteredCare)模式近年来在国际护理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开展“以患者及家庭为心的护理(pFCC)将成为“儿童护理的方向”。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开展以患者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作用:

3.1pFCC效果显著上升。观察组的30例患儿光疗48小时后,血清胆红素值为162.24±24.76,明显好于对照组的190.48±28.75。

3.2pFCC患儿副作用现象明显减少,护理问题发生率大幅降低。观察组皮疹2例,发热6例,腹泻1例,而对照组皮疹5例,发热6例,腹泻4例。护理问题发生率观察组为10%,对照组为30%。

3.3pFCC极大地提升了患者家庭人员的满意度。本次实践的60例患儿家庭问卷的调查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满意率为98%,对照组的满意率91%,观察组高出了7个百分点。

3.4pFCC有助于改善临床护理的决策。患儿家属全程参与到护理方案的制定、护理措施的落实、出院计划的制定等过程中,极大的加强了临床护理决策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3.5pFCC能够增进医护人员对患儿家庭力量的认识,了解患儿家庭的需求。通过这次实践研究,我们充分地认识到了“照护者不知道所有正确答案,患儿父母不知道所有正确问题”这句护理学名言的真正含义。

3.4pFCC能较大提高医疗护理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医疗成本,缩短住院时间。本次实验的六十例患儿对比研究结果表明,pFCC模式的运用节约了科室15%左右的护理成本,降低了患者家庭10%左右的医疗成本。

3.5pFCC在改善医患关系的同时极大的减少了医患纠纷。在本次实验中,观察组的30名患儿家庭与医院关系良好,无一医疗纠纷。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pFCC)模式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患者、家庭及医护人员之间的协作关系,获得最好的结局,增加医疗护理质量和安全”,其核心理念是“尊重患者及家庭,传送健康信息,尊重患者选择权,强调患者、家庭及照顾者之间的协作,给予力量及支持,有弹性、授权”。在完善这种新型的、现代化的护理模式道路上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陈荣华,徐建星,邓崇德.儿科护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97-99。

[2]彭文涛建立家庭护理服务中心[J].医院管理论坛,1989,3.

[3]沈宁,何萍萍,楼建华.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现状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17,042.

[4]王伟,苑记清.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儿科健康教育现状[J].天津护理,2006,03,043.

[5]CherylL.HoyingLindaworkmanSusanallen,郑显兰,张玉侠.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探讨及安全管理[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4,(6):481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计划篇4

关键词健康教育;新生儿;护理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及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为实现wHo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全球的目标,我科从加强健康教育入手,进一步提高对新生儿的护理水平,以家长为教育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健康指导,使家长了解新生儿时期容易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指导他们如何对新生儿进行科学的、及时的、正确的护理,使其保持愉悦、健康、舒适,为今后的生长发育奠定良好的健康基础,因而,在新生儿期对其父母进行健康教育及科学的护理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我科自2008年至2009年实施健康教育以来,新生儿的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将具体健康教育内容和效果观察报告如下:

1随访中新生儿期常见的异常情况

发热、黄疸、鹅口疮、湿疹、脐炎、哭闹不止、皮肤皱褶处发红,炎症、膈肌痉挛、呕吐、腹泻、便秘等。

2健康教育内容及新生儿护理要点

2.1学习新生儿生理知识,使家长掌握正常新生儿的体温、脉搏、呼吸、精神状态,饮食、睡眠及排泄等重要指标。

2.2按时服用钙剂,每天400~600mg,每天投服维生素D400iU,每天接受阳光照射30~60分钟,预防佝偻病发生。

2.3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营养丰富,成分比例合适,热量高,脂肪颗粒较小,易消化,易于吸收。母乳喂养的新生儿粪便pH值较低,不利于大肠杆菌等病菌的生长繁殖。另外,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主要为分泌性iga,还含有乳铁蛋白、转铁蛋白、溶菌酶、补体和巨噬细胞等,具有较强的抗感染作用。母乳喂养能促进母子感情,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母乳喂养经济、方便、安全、是任何代乳品不可比拟的。喂奶时母亲姿势要正确、舒适,哺乳时间15~20分钟,最多不超过30分钟,视乳汁多少而定,按需喂养,不限时间。

2.4新生儿黄疸鉴别与处理要点

2.4.1生理性黄疸

足月新生儿2~3天出现黄疸,第5~6天达到高峰,10~14天自然消退。早产儿的黄疸可出现较晚,程度较重,消退较晚(3~4周)。一般无其他的临床症状。

2.4.2病理性黄疸

黄疸出现早,一般在生后24小时内,发展过快,程度过重,消退过晚或退而复现。

新生儿一旦出现黄疸,首先应加以鉴别,若考虑为生理性黄疸可给予大量葡萄糖水饮用,帮助黄疸消退,若怀疑是病理性黄疸应到医院就诊。

2.5新生儿的体温

正常新生儿体温有个体差异,随外界环境变化而有一定的波动,一般24小时以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5~7时最高,腋下体温一般在36~37.50C,进食、运动、哭闹、衣被过厚、环境温度过高,均可使体温略为升高,脐周出现炎症可引起体温升高,新生儿接种卡介苗也会出现一过性体温低热。如出现体温高热多考虑感染性疾病,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2.6新生儿出现大便异常的对策

腹泻,如大便绿色带少量黏液,便次增多,常表示肠蠕动亢进,见于饥饿时;大便泡沫多,有灰白色的皂块样物,表示消化不良;大便味酸臭,泡沫多,说明糖类消化不良;大便味臭,不成形,意味着蛋白质腐败作用增加;大便带绿色或黄色,蛋花汤样,表示饮食不当或肠道外感染所致;大便稀水样,次数频,常为病毒性肠炎;大便腥臭、黏液多,或带脓血,表示为细菌感染,如痢疾或肠炎。以上腹泻症状出现应及时指导,调整食物入量,并指导食具消毒及使用方法。便秘:排除巨结肠、畸形等可能,给孩子多饮水,可以使便秘得到缓解。

2.7新生儿出现膈肌痉挛,恶心、呕吐的对策

恶心、呕吐是由于食道、胃或肠道呈逆蠕动,并伴有腹肌强力痉挛性收缩,迫使胃内容物从口、鼻腔涌出所致。新生儿恶心、呕吐的原因一般分两类:①为生理性的,新生儿的胃呈横位,喷门括约肌发育不良,故易发生溢乳。喂养不当也会发生恶心、呕吐,如入量过多或胃中吸入过多空气,人工喂养者发生较多。喂奶后将新生儿的头放在母亲肩头轻轻拍打其后背,直到空气从胃内排出为止。②病理性的,发生恶心、呕吐不断加重或呈喷射样呕吐,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2.8新生儿口腔内出现鹅口疮的健康指导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感染,由于新生儿口腔黏膜柔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完善,唾液少,易发生口腔局部感染,患处出现乳白色的绒毛状斑点或融合的斑片,发生此情况,不要用布擦,待其自然愈合,否则易出现继发感染,延长病程。如果病情严重,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同时注意口腔卫生,饮食卫生等。

2.9新生儿的皮肤护理

宝宝的皮肤娇嫩,稍遇轻微外力即可引起损伤和感染,且其真皮内血管丰富,毛细血管网稠密,皮肤感染后易扩散,所以应重视新生儿的皮肤护理。护理时,家长动作要轻柔、敏捷,指甲要剪短,以免划伤孩子的皮肤。新生儿的衣服应柔软、宽大、淡色,尿布可用吸水性强的软布或纸类。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尤其注意头颈部、腋窝、会阴等皮肤皱褶处。每天换尿布时应以温开水冲洗臀部,特别是大便后,必须彻底清洗,拭干后涂上植物油。每天应洗澡更衣,注意保暖,室温应在24~280C,水温40~430C为宜,浴后用软毛巾将水拭干。面部、颈部出现湿疹时,应给予对症治疗。

2.10新生儿哭闹不止的原因分类

非疾病的原因:饥饿、口渴、睡眠不足、外界不良刺激(如过热、过冷、尿布潮湿、衣服过紧、被褥过重、蚊虫叮咬)等。

疾病的原因:任何疾病(如腹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口腔炎、臀部糜烂等)凡能导致新生儿不适或疼痛都可以引起新生儿哭闹。

在给予适当的护理后,哭闹仍然无好转的新生儿需密切观察,尽早到医院就诊。

3结果与讨论

自2008年1月到2009年9月,我科按照以上方法对我所新生儿的家长进行健康指导,通过两年半时间的观察,效果显著,但一些外来人口的新生儿家长未能及时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指导,导致结果如下:

很明显,及时接受健康指导与未接受健康指导的家长相比,前者养育的新生儿健康水平优于后者。

新生儿的抵抗力很弱,容易出现各种感染性疾病,如果不及时得到正确的健康指导,会影响到今后的生长发育,因此,加强健康教育能很好的提高新生儿的护理质量,使新生儿在最佳的状态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计划篇5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干预护理基层医院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169-02

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在1000~1499g之间的早产儿[1]。由于其各器官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容易并发呼吸暂停、颅内出血、肺透明膜病等并发症,死亡率高[2],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共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12例,经过精心护理,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本组共12例,男7例,女5例,其中双胎者有2对,体重均在1000g~1499g之间,孕周在30周~34周之间。

1.2护理干预方法

1.2.1一般护理病室保持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新鲜;室温控制在24~25℃,相对湿度控制在60%~65%,地板、桌面用2%过氧乙酸消毒,每天2次,暖箱每天用1:20的络合碘消毒一次。

1.2.2保暖患儿娩出后应尽快放进暖箱,并不宜,以防大量的不显性失水。保持暖箱温度在32~34℃,相对湿度在55%~65%,严密观察患儿体温变化,每4h测体温一次。极低出生体重儿所需暖箱的合适温度见表1。

表1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合适温度

1.2.3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患儿的面色、口唇、四肢末端的色泽;同时头应侧向一边,使口腔内粘液流出。每2~3h更换一次,随时吸除口鼻腔呼吸道分泌物。会吸吮的患儿每次哺乳前给予弹足底刺激啼哭,以锻炼肺活量,并根据缺氧程度给予氧气吸入[3]。最好用面罩给氧,氧流量3~5L/min,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

1.2.4黄疸的护理12例中有10例患儿出现黄疸,均无肝功能异常和直接胆红素增高,因此均适用蓝光照射治疗。蓝光照射治疗时将箱内温度增至30℃左右,沐浴患儿,全身,用黑眼罩遮盖双眼,会阴、部位用长条尿布包裹,灯管距患儿30cm,每4h更换照射部位1次,持续照射24h。冬季箱温保持在22~24℃,夏季不超过30℃,保持箱内湿度45%~55%。由于接受蓝光照射时患儿不显性失水严重,因此要定时喂水、喂奶,并按需补充电解质。蓝光治疗时每2h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密切观察患儿有无精神萎靡、吸吮无力等症状,并记录胆红素数值、大便次数、照射开始及停止时间,每天复查胆红素,并根据检查结果决定后续治疗。最终10例患儿黄疸均消失。

1.2.5合理喂养喂养不宜过迟,可防止低血糖及减轻黄疸症。不论胎龄和出生体重,凡血糖低于2.2mmol/L者,为低血糖[4]。患儿反复发生低血糖,极易导致脑损伤,所以应及早预防。吸吮和吞咽功能正常的患儿可经口喂养,出生后1h即可开始喂奶。吸吮力差者,采用管道鼻饲或口饲喂养。并尽量母乳喂养,以减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

1.2.6静脉营养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非显性失水量大,且肾功能不全,常导致水电解质失衡,因此保持静脉营养很重要。本组有2例采用了静脉营养,结果显示患儿体重每天增长约20g左右,值得借鉴使用。由于静脉营养输注时间较长,药液对血管和周围组织刺激性强,可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营养液应现配现用,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1.2.7抚触通过抚触可使患儿产生一系列良性反应。接受抚触的患儿表现安静、少哭闹、易入睡,有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

1.2.8健康教育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较容易发生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所以患各种后遗症的机率较大,在出院时应建立健康联系卡、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开通健康咨询热线,指导家长正确喂养和护理方法,并进行定期跟踪观察以利于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干预,改善远期成长目标。

2结果

本组患儿经精心护理,成活10例,成活率83.33%,体重在2至2.5Kg左右,吸吮能力好,奶量自行完成,予以出院。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呼吸循环衰竭。

3讨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适应能力差、抵抗力低,各种外界不良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生存质量,因此早期的护理干预和保健,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存率显得非常重要。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是体温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合理保温,保温箱温度调节在32~34℃,使患儿体温维持在36~37℃,通过适宜的保暖,注意相对湿度,防止婴儿水分丢失过多,减少空气对呼吸道粘膜的刺激。

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肺及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肺泡气体交换率低,呼吸肌发育不全,吸气无力,常有肺膨胀不全症。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较少,容易出现肺泡萎陷,肺顺应性差,通气/血流比值失常,气道阻力高,易发生肺透明膜病,后期易出现慢性肺支气管发育不良。因此护理干预中应注意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有效吸痰。在出现发绀等缺氧时可适当吸氧,吸氧浓度在40%以下,维持Spo2,在85~95%之间,对于存在呼吸暂停的患儿先弹足底,托背刺激呼吸,或静脉应用氨茶碱,兴奋呼吸。

新生儿黄疸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常见疾病,当胆红素超过20%时,游离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使脑细胞受损、坏死,形成核黄疸,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严重者甚至死亡。因此,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黄疸要及时诊治。目前蓝光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5],因此我们对患儿行蓝光光疗治疗。但蓝光光疗时患儿易出现发热、腹泻、皮疹、脱水等情况,因此在光疗时要加强护理,定时探查并仔细观察患儿呼吸、精神等情况,尽量增加患儿的舒适感,使其安静、舒适地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出现并发症时要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此外,对低体重产儿应实行保护性隔离,每天使用多功能动态杀菌机对病室空气进行消毒,每月进行空气培养[6],在接触前均应该洗手,接触患儿的物品如床单、衣服前进行高压消毒,保持病室温度在24~26摄氏度之间。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存率,

总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系统干预护理和保健指导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生存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沈长琴,王道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护理干预[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1):116-117.

[2]唐琼.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特点和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1):105-106.

[3]杨淑霞,李莉,刘树静,等.给氧方式对暖箱内氧浓度和温湿度影响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163-165.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早产儿管理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3):188.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计划篇6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的改变,保健观念的转变,产后访视工作开始走向社区,家庭并不断扩展延伸。国际组织提出“儿童优先,母亲安全”社区护理发展到今天,儿童保健早已成为其中的重点的重点。由于产褥期妇女和新生儿都属于脆弱或高危人群,存在大量健康问题,应引起妇幼保健人员的高度重视。产后访视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产妇及新生儿健康,能有效地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健康教育及育儿知识进行宣教和指导,使产妇和家属掌握母乳喂养知识、新生儿护理,还能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1产后访视的时间

1.1第一次为产后7天。

1.2第二次为产后14天。

1.3第三次为产后28天。

2产后访视的内容

2.1产妇访视

2.1.1了解产妇一般情况,精神面貌、情绪状态是否良好,看环境空气是否流通,被褥是否合适,询问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大小便。

2.1.2测体温、脉搏、血压、听产妇及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并给予解答。

2.1.3检查子宫高度是否正常,会阴或腹部伤口恢复情况,腹部有无压痛、会阴侧切有无未吸收的线头,及时将残端线头抽取,避免引起产妇疼痛,减轻心里负担。观察恶露颜色、量是否正常、有无异常臭味。

2.1.4有无红肿、硬结、有无皲裂、乳汁分泌情况、了解母乳喂养情况包括母乳喂养的、姿势是否正确,嘱母乳喂养完后,将婴儿抱起轻轻拍打背部,避免发生溢乳。

2.1.5指导产妇及家属开展婴儿接触。用产褥期卫生保健知识、母乳喂养知识,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知识,心理调节知识,形体康复知识指导产妇及家人。特别交待产妇产褥期不宜,避免引起感染,若出现发烧、腹痛恶露有臭味或恶露增多,持续时间长等、应及时诊治。

3新生儿访视

3.1观察新生儿面容是否红润、精神、呼吸、睡眠、哭声、吃奶以及大小便颜色是否正常。

3.1.1称体重、判断喂养、生长发育情况并予以指导。

3.1.2测体温、询问皮肤黄染出现时间、程度及消退情况,有无湿疹、检查脐部有无出血、分泌物渗出、局部有无红肿及脐带脱落、有无红臀。一般60%足月儿和80%以上早产儿都会出现生理性黄疸。足月儿常于生后2-3天开始,4-5天达高峰,10-14天自然消退。早产儿生理性黄疸出现较晚,程度重,黄疸消退延迟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或黄疸退而复现,建议家长尽快进医院进行治疗。并保暖,提早喂养。供给足够热量,保持大便通畅。

3.1.3对新生儿护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导,14天访视时给新生儿服维生素D。

3.2登记好产后访视卡产妇与新生儿情况。

3.2.1嘱咐产后42天到保健院对新生儿建儿童保健手册,定期进行健康评价。

4母婴健康检查

4.1询问产妇一般情况,检查血压、浮肿、如为高危还应针对高危因素做相应检查。妇科检查外阴、阴道伤口愈合情况,子宫复旧情况,附件有无异常及有无子宫脱垂和张力性尿失禁。必要时查尿蛋白、血色素。

4.2婴儿检查:观察面色、精神、呼吸、哭声等情况,了解营养吃奶发育及计划免疫情况。测体温、体重、身长、胸围、头围、坐高,必要时化验血常规,并检查有无被漏诊的先天异常、合并证等。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计划篇7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护理干预;治愈出院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30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60-01

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感染易扩散,病情危重,变化快,死亡率高,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诊断采取有效治疗和护理措施是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关键,护士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2010――2013年,收治新生儿败血症患儿11例,其中男孩7例,女孩4例。年龄5天-28天患儿均符合诊断标准,如:李晓妹,女,十天,2010年10月2日早上10:30分入院。患儿系1孕34周2天,早破水七天,臀位,在隆阳区医院妇产科行臀抽产娩出,体重1.85kg,apgar评分1分钟6分,5分钟8分,出生后患儿一直呼吸不规则阵发性暂停,面色苍白青灰,阵发性青紫,口周青紫,不吃不哭,不动,,尿少,反应差,呼吸不规则,暂停几次2天出现黄疸,总胆红素13.45mg,9天患儿口吐咖啡色样物,不吃不哭不动,,尿少急送入本科以新生儿血症住院,经过三十天抗感染治疗及制定护理计划并认真落实,患儿转危为安,2010年11月2日早上10:00治愈出院。

1.2方法向患儿及家属了解患儿情况取得第一次资料,根据患儿情况进行整体护理。入院后护士配合医师及时进行抢救。立即将患儿置开放式暖箱,清除口鼻分泌物,必要时呼吸机的应用,给患儿持续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认真执行医嘱,书面病危通知,协助医生做血气分析,血培养,肝肾功能、电解质、交叉配血,心肌酶、血糖等化验、完善各种检,认真书写抢救记录,生命征监测。制定护理计划并认真落实,使患儿身心得到全面护理。

1.2.1注意体温变化,患败血症的新生儿,多见发热,体温在38度左右,或高达40度以上,可持速不退,也有的表现体温不稳定,发热达38.5度以上,忽而降至36度以下,还有长期低热,体温在37-38度之间,当病情严重,机体反应低下时,常表现体温不升,四肢冰冷,遇有高热时应物理降温,如体温不升应给予保暖。同时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

1.2.2呼吸及面色的观察:患儿可出现呼吸不规则,气急,屏气或呼吸困难,紫绀者有并发肺炎的可能。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氧气吸入。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灰,同时伴有呼吸表浅,心音低钝,体温不升时,可能发生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或休克,应通知医生及时抢救。病理性黄疸是本症的重要症状之一,系细菌感染产生的溶血素,造成红细胞破坏增多或毒素损坏肝细胞所致,如黄疸进行性加重,要预防核黄疸的发生。

1.2.3消化系统的改变,表现有食欲减退,吮吸力弱或拒乳,并有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

1.2.4神经及精神症状的观察若感染未及时控制,则进一步发展,并发化脓性脑膜炎者并不少见,常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激惹或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如有,屏气,尖叫,两眼凝视或抽搐,更应引起重视,应及时作脑脊液检,以便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

1.2.5注意出血倾向,患儿感染严重者可见患儿皮肤皮下脂肪硬肿,同时因毒素刺激,使毛细血管受损,也可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导致出血倾向。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或大小不等的瘀斑,吐咖啡色液体或血,肺出血,同时可有便血。应注意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发生吐血时,注意侧卧,清出口腔呕吐物,防止窒息,并给止血药或输新鲜血及血浆。

1.3效果评定患儿面色青灰苍白,口周青紫、呼吸不规则,阵发性暂停,有咖啡样物流出,由于及时发现并给对症处理及时抢救,患儿于2010年10月7日转危为安,10月22日治愈出院。

2结果分析

新生儿败血症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通过广普抗菌素应用及采取综合疗法,病死率下降,护理人员做到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协助早诊断,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和积极配和抢救预防并发症发生。

3讨论

新生儿所以易患败血症,主要与新生儿所特有的解生理特点有关,由于新生儿皮肤粘膜柔软嫩且薄,血管丰富,似一个的大创面,容易破损感染,未愈合的脐带又是细菌入侵的门户,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当受到细菌感染时,屏障机能弱,淋巴结内细菌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而发展成败血症。另外母亲患细菌感染性疾病或羊膜腔感染,可通过胎盘血液循环传给胎儿。分娩过程中如有羊膜早破、产程过长,污染羊水及产道感染,或有窒息如吸入羊水、胎便等,其次助产过程中消毒不彻底或因急产未按无菌操作原接生均可导致新生儿感染,产前、和产后感染血症发生较早一般产后3天内发病,产后感染在出生3-5天以后,由于医院护理用具消毒不严或工作人员带菌亦可通过皮肤、粘膜呼吸道泌尿道传给新生儿疾病。

临床实践表明:优质整体护理的应用可使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身心得到全面的护理,及时抢救,制定护理计划,使之转危为安,痊愈出院。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第4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77-279.

[3]洪黛玲,主编.儿科护理学[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26-227.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计划篇8

我科是国际医疗合作区,自2005年至2010年接待了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地区的妇产科就诊者。Rh阴性血型孕妇在我病区分娩已达20余例。Rh免疫的妊娠管理关系到母婴健康,值得探讨。

Rh血型抗原是受第l对染色体上三对紧密连锁的等位基因决定的,共有6种抗原,即C与c;D与d;e与e。其中D抗原抗原性最强,具有D抗原时称为Rh阳性。DD和dD均是Rh阳性,dd表示Rh阴性。Rh阴性的频率在种族中有很大差别,在白种人群中约占15%,美国非洲人种中约占7%-8%,我国汉族人群0.2-0.3%,而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如塔塔尔族,乌兹别克族中则在5%以上。在现有的研究资料中Basques人的Rh阴性率最高,达34%。

Rh阴性血型孕妇在怀孕时,可造成同种免疫反应,母儿血型不合时,胎儿从父方遗传下来的红细胞血型抗原,为其孕母所缺乏,这一抗原在妊娠分娩期可进入母体,激发产生相应免疫性抗体,当再次妊娠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可使该抗体的产生迅速增加。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红细胞结合产生免疫反应,使红细胞凝集破坏而发生溶血,称为新生儿溶血病。Rh血型不合亦是我国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情往往较重甚至出现胎儿水肿,胎死宫内。

孕妇出现Rh免疫,妊娠早期可出现流产,妊娠中晚期可出现早产等现象,分娩时可因胎盘过大而引起产后出血。

Rh免疫原因:

⑴妊娠(包括分娩,创伤,产前母胎血液交换,流产,异位妊娠,侵入性操作等)。

⑵输入Rh阳性血型。

⑶注射针头带有Rh阳性血。

出现这种胎儿在母亲体内产生溶血性反应的情况,这在第一胎时是极少出现的,由于怀孕时母体抗体产生的数量不多,传给婴儿的几率相对较少。但是,如果妇女在怀孕前,曾经输过Rh阳性血液,接下来怀孕,这时候发生胎儿溶血性的可能性就会增大。此外,如果妇女是第二胎或曾经流产过,就很可能有这种胎儿在母亲体内产生溶血性反应出现。

孕妇常规查aBo血型及Rh血型。Rh阴性女性,假如未婚,要做好计划生育以避免人工流产;若已有流产或输血史,妊娠期要进行新生儿溶血病的预测检查,以防止今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1孕前准备

Rh阴性的妇女怀孕前,需要到血液中心或指定医院作aBo和Rh血型鉴定,并且做一次孕前血液免疫学产前检查(血型抗体检测)。稀有血型的女性不可轻易流产,以免流产导致产生抗体。

①如果是第一次怀孕,一般不必过于紧张,怀孕后及每4周进行一次血液免疫学产前检查(血型抗体检测)直至20周后,2-4周一次至分娩。期间第一胎极少在孕中就产生抗体,在孕26-28周注射抗D球蛋白[Rho(D)immuneGlobulin(Human),Rhogam]预防,产后72小时内再注射一次。

②如果既往有过流产和生育史,如果在此期间都没有抗D抗体产生则在孕26-28周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预防,产后72小时内再注射一次。

③Rh阴性妇女体内抗D效价为零时怀孕最好,如果已有抗体一般不能超过1:8。

曾经分娩过新生儿溶血病的妇女,体内的抗体仍处于较高值时不适宜即刻怀孕,因妊娠的中晚期胎儿可能发生严重的胎内贫血,引起胎儿水肿及死胎。针对这种情况,需要事先服用具有抗体免疫抑制剂作用的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浆交换或血浆去除治疗,促使体内抗体效价下降至低值再受孕,目前能降低抗体的方法不管是中药还是血浆置换术等,都不是百分百的行之有效的,所以预防抗体产生很重要。

2孕期监护

①定期对孕妇进行免疫血液学产前检查(血型抗体检测)。

如果有在孕中就发现产生抗体的情况,必须2周检查一次,观察抗体是否升高。

如有升高情况当抗体效价大于1:16时则对胎儿有影响,可以结合B超检查胎儿有无水肿、积液和动脉贫血现象。当抗体升高到1∶64以上时则可做羊水检查:测定450nm波长密度光密度值高,脐静脉穿刺,查胎儿血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胆红素水平及抗人球蛋白试验。

如果抗体效价>128时,可视情况进行血浆置换术。胎儿严重贫血时可行宫内输血及考虑产后换血治疗。

②胎儿宫内输血。少数Rh系统不合的胎儿过早发生溶血,为了纠正胎儿的严重贫血,挽救胎儿,应除了孕妇血浆置换外,及早进行宫内输血。

3分娩后处理

①如果母体在孕期没有产生Rh抗体,胎儿情况良好,可按一般新生儿常规处理,但应密切观察有无进行性黄疸发生的可能。

②如母体内Rh抗体过高,则新生儿往往在胎儿期已经受到损害,可提前剖宫产。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计划篇9

【关键词】 新生儿;转运;监护

新生儿转运(neonataltransport,nt)包括现场处理、途中监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是新生儿急救工作的重要一环,转运系统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基层医院产科、儿科与大医院nicu联系起来,充分利用优质卫生资源,从而降低新生儿病死率与致残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nicu2001年至2008年共转运危重新生儿549例,其中生后<6h即转运治疗的患儿412例,6~24h68例,24~48h46例,>48h23例。

1.2方法

1.2.1转运设备及人员用新生儿转运暖箱、简易呼吸机、监护仪、微量血糖仪、微量输液泵、氧气瓶、自制急救箱(内含婴儿复苏气囊、新生儿喉镜、各种型号的气管导管、各种急救药品、输液器、注射器、头皮针或静脉留置套管针、胶带等)。救护车上配备有吸痰器及备用氧气人员由一名新生儿科专科医师(有多年从事新生儿临床工作经验者)、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专职护士及司机组成一个转运小组,随时待命。转运范围是由深圳市政府规定的我院的转运范围。

1.2.2转运指征新生儿转运工作我国至今仍无较统一、客观、适用性强的新生儿转运指征,新生儿危重病评分对基层医院有一定帮助[1]。出生体重<1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胎龄<32~33周的早产儿;窒息,经窒息复苏后仍处于危重状况的新生儿;呼吸窘迫,进行性呼吸困难,经处理未见好转,而又无机械通气条件;重度的贫血及重症黄疸需换血治疗;各种严重先天性畸形(膈疝、脊髓脊膜膨出、胃肠道闭锁、食管气管瘘等),疑有先天性心脏病;严重感染;情况较差,原因不明。

1.2.3转运方法

1.2.3.1转运前我新生儿科有24h值班座机及手提电话,接到电话后,问清地址,目前各项生命体征是否稳定,需要另外备用的药物。然后启动转运系统,并与转出医院和患儿家长保持随时联系,到达后立即询问病情及治疗情况,转诊医师应迅速判断患儿病情,根据患儿病情采取相应抢救措施如清理呼吸道、吸氧、镇静、纠酸、扩容、降低颅内压,必要时气管插管等,建立两个以上静脉通道备用,置入胃管抽空胃内容物,监测血糖,患儿病情相对稳定后,向家长及当地医师解释病情及转运路途中的风险,签署转运同意书,将患儿转移到转运车上。患儿在进入转运途中之前稳定病情的工作至关重要,要求准备工作扎实到位,不能抱任何侥幸心理。

1.2.3.2转运途中措施密切观察患儿病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暖箱保暖(且未到达目的地前均预先将暖箱预热至约32℃),静脉输液维持正常血糖,适当放宽吸氧的指征,大多数采用鼻导管吸氧,必要时给予面罩吸氧,部分患儿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插管时对于气管插管的深度及套管外部的固定相当牢固,故无一例在途中发生插管滑脱或发生气漏的。患儿取仰卧位,用安全带固定患儿身体以减少途中颠簸,转运暖箱应与救护车纵轴方向一致,以减少汽车运行时对患儿头部血流的影响,随时与nicu病房联系,做好相应的准备。

1.2.3.3转运后到达目的地后直接进入nicu,监护各项生命体征,监测血糖,值班医师据病情及时采取积极有效地治疗措施。随车转运护士做好转运记录,总结本例转运工作。

2结果

转运病种,早产儿267例,占48.6%;新生儿肺炎95例,占17.3%;新生儿窒息70例,占12.8%;新生儿黄疸32例,占5.8%;其他还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4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7例;新生儿颅内出血14例;新生儿心律失常6例等。本组转运患儿中,转运病种前4位依次为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转运549例患儿,其中有11例因经济困难而放弃治疗,5例死亡,其余治愈好转而出院。

3讨论

危重新生儿转运是以三级医院为中心,向周围辐射,集转运、通讯联络和培训为一体的特殊医疗系统,是将移动的新生儿监护单位(包括人员、设备)送到危重新生儿身旁就地抢救,稳定病情,然后护送返回nicu继续治疗。此项工作可以将基层医院的产科、新生儿科儿科与专科医院的nicu联系起来,从而保证地区内所有危重新生儿得到最优良和及时的治疗。院前转运通过信息交流、结果反馈、临床指导等手段,为基层医院提供了高一级水平的医疗和急救技术平台[2],提高了诊断、治疗及抢救水平,增强了危重患儿家长继续治疗的信心。院前转运程序简便,危重患儿直接进入nicu病区,赢得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尽早转运,相当部分危重新生儿,如重度窒息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外科急腹症等疾病,病情不断发展,不断加重,基层医院缺乏新生儿专科技术力量及必要的设备,无法进行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以纠正低氧血症,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重症高胆红素血症重点应针对abo溶血病及g-6-pd缺乏溶血病,易发生核黄疸,若合并胎龄小、低出生体重、酸中毒、低体温、低血糖等尤易发生核黄疸,故对黄疸出现早或者发展快、程度重者,应转有条件的医院观察处理,及早换血,避免核黄疸发生;无法进行急诊新生儿外科手术治疗,延误治疗将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衰竭,最终导致死亡,此类患者应及早转运。对于早产胎龄评估小于32周者,当早产难以避免时,有条件者应进行宫内转运,以赢得时间。有个别珍贵儿家长主动要求转运;部分患儿家长对基层医院缺乏信心,要求转院,对这两种患者转运指征可适当放宽,以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基层医院的早期救护是转运成功的基础,对呼吸困难或频繁呼吸暂停,头罩吸氧sao2不能达到85%,尽早气管插管,气囊加压给氧,维持sao285%以上;对hr<60次/min,心外按压30s不能恢复,予以肾上腺素(1/10000)0.1~0.3ml/kg,间隔5min静注,使心率恢复正常;对早产或低体温儿,应予保温箱保温治疗,及时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对休克患儿应及时扩容纠酸;对频繁抽搐、昏迷患儿;及时予以降颅压及对症治疗。

为更好地开展转运工作我们采取下列措施:(1)举办危重新生儿急救技术新进展学习班,学习危重新生儿急救技术和转运工作要求;(2)加强对基层新生儿科医生的培训及定期来我科进修,早期准确地抢救治疗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3)将转运患儿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基层医院,提高了基层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进一步增加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新生儿病死率及致残率。(4)医院行政部门需由专人负责,沟通各方面的工作如医院与转运人员、与当地基层医院及患儿家长的沟通等,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各种抢救及转运设备。(5)提倡院内转运,可以减少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宫内窘迫和生后窒息、脑损伤等的发生率,同时也确保了高危产妇的及时抢救。(6)将病情稳定、住院时间较长的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反向转运回基层医院,反向转运提高了基层医院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水平,又提高了nicu床位使用率,也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3]。

【参考文献】

  1陈克正,吕回.新生儿疾病危重度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4):207-210.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计划篇10

【关键词】婴儿;体检;社区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23-02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儿童健康管理服务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之一。儿童保健是研究小儿时期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促进和保证小儿健康成长的综合性防治医学。儿童保健工作的目的是要增强小儿体质,培育品德优良、智力发达、体格健全的下一代。降低小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孩子从小就进行健康管理,尽早了解孩子在健康方面的隐患,及时规避,改善,以避免或延缓疾病发生的风险。让孩子拥有更好的健康体魄、更高的情商,为美好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1诊断与症状

1.1资料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之间出生的223名满月儿,其中男114名,女109名,过期产儿1名,早产儿6名,出生体重小于2500千克的8名,纯母乳喂养者120名,混合喂养者99名,人工喂养者4名,进行体检,第一个月体重增加在0.8-1.5千克之间,身高增加4-7厘米之间,有1例足月产儿,出生时身高体重正常,因母乳不足,配方奶粉选择不当,满月体检时,体重增加0.4千克,身高增加4厘米,给于喂养指导,换奶粉后3月体重达标,身高仍低于同龄孩子2个标准差。223名孩子中发现肉眼可见的黄疸62名,男32名,女30名,皮疹41名,男24,女17名,脐疝5名,均为男婴。外生殖器畸形1名,为女婴,先天性心脏病1名,为男婴,一侧阴囊积液1名。

1.2诊断处理以上情况患儿未引起家长重视。均建议到医院就诊,就诊后回访,黄疸者,查血中胆红素超过12mg/dl者3名,住院治疗,其余5-12mg/dl之间,给予茵栀黄、妈咪爱、葡萄糖粉加水口服,多在7-14天后退黄,母乳性黄疸者停母乳3天后,渐退。

1.3结果其中湿疹为35名,给治疗湿疹药物治疗后好转。5名脐疝儿,给腹带加压包扎后,2-3月后痊愈。肺炎、腹泻、便秘儿家长重视,例如3例吸入性肺炎的孩子,满月体检时已治愈。腹泻儿中未发现有感染者,也无影响生长发育者,7天家庭访视时,教给母亲合适饮食,孩子定时定量喂养。满月体检时,未发现明显的病理性腹泻及便秘儿。

2管理结果分析讨论

从事儿保工作的初期,曾觉得困惑,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儿童健康查体如此重要,为什么不被家长象接受计划免疫一样,主动接受。带着此问题,走访了社区居民,了解到家长对儿童健康体检的认识,为称称体重、量量升高,家长买个称,在家就能量。儿童保健的真正意义未被接受。故家长不重视儿童的健康体检。但计划免疫已被家长广泛接受,不打预防针孩子就容易得传染病,满月时为先体检再注射乙肝疫苗,以上资料中黄疸、皮疹、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均未能按时注射。借此机会向家长宣传,儿童健康体检及7天内家庭访视的重要性。

3婴儿“体检表”的管理

依托目前上级政策的优势,与妇保工作人员密切联系,保证出院后7天内孩子的家庭访视,并建立婴幼儿健康体检册子、健康档案及其他的表、薄、册子,建册时仔细察看新生儿听力记录、新生儿疾病筛查记录及乙肝、卡介苗接种记录单,对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小儿,做好追踪。按时、保质完成0至3岁期间的10次体检,按世界卫生组织体格发育评价方法,给予小儿提供准确的评价结果。及时发现体弱儿,对他们进行重点管理,做好登记和填写病历专案记录。对体弱儿体检结果、病情、喂养、营养、生长发育评价、治疗、矫治作详细记录并定期复查。体弱儿转正常后,及时结案,并归入健康儿童管理。及时发现高危儿童,纳入高危儿管理,满月后转入高危儿智力监测。及时指导每个孩子喂养、思想、行为、防病、治病方面的问题。尽全力做到每个孩子的个性化管理。尽量掌握辖区内每个孩子的身心发育情况。

目前分管2个社区,0-6岁儿童475名,其中0-3岁308名,作为社区防保科,主要分管的是0-3岁儿童的健康管理,为保证每个孩子按时健康查体,这些孩子每次体检完,跟家长预约好下次体检时间,查体前1周,电话与家长沟通,提醒并确定本次体检的具体时间,让家长体会到保健医生对他的孩子的关心,服务到位,尽力与家长心贴心,目前本社区的孩子、家长比较配合儿童保健工作。

4做好家长对孩子的预防措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不良儿明显减少,但营养过剩的孩子增加,究其原因还是家长的科学喂养观念缺乏。怕孩子饿,影响生长,尽量给多吃,而且要营养丰富,而不管孩子是否需要,是否营养过盛,是否长成一个肥胖儿,怕孩子冷生病给多穿衣服,而不管孩子适应冷热的能力,无形中将孩子培养的就像是温室里培养的鲜花,看上去茁壮漂亮,但经不起风吹日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