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2:42

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篇1

一、工业设计探索阶段

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兴起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阶段是工业设计发展的探索时期。新、旧的设计思想的交锋,使得设计改革运动与传统的手工艺设计开始逐步走向工业设计,并开始为现代的工业设计发展探索出一条崭新的道路。产品造型设计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以艺术性为主导的精英主义设计,发展到以艺术性与技术性一定程度的结合的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再到体现自然主义风格造型艺术、工艺和材料技术相结合的新艺术运动。

工业革命时期的规模经济通过引进机器生产以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这一时期,曾掀起了一股把产品的外观设计(外观装饰)作为迎合消费者审美趣味的重要手段的精英主义设计潮流。为了追求装饰性不惜忽略、破坏掉产品最基本的使用功能。而精英主义设计的华而不实从反面激发了一些思想家、设计师对新的条件下的对设计的内容的相关研究与探讨,也就由此拉开了设计改革的序幕。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

在探索阶段的产品造型设计的价值表现经历了以艺术表现为绝对重要评判重点,逐步发展到更容易符合工艺和材料技术要求的自然流畅的艺术美与技术美的结合。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技术价值在产品造型设计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

二、工业设计发展阶段

自1900年以后,传统的产品设计概念和表现形式已经无法适应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及新产品不断涌现的新形势下对产品造型功能的要求。而新产品的出现是以新的技术与新的材料为载体,实现了产品新功能的可能性。在这个时期,德国出现了德意志工业同盟和包豪斯设计学校。这两个工业设计组织,主张产品功能第一、突出设计的现代感和扬弃传统式样的现代设计;他们努力探索新的设计道路,为了使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对设计活动的要求,为工业设计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包豪斯的现代主义设计观念充分体现了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设计特征。而就在这个时期,同样也出现了以富有运动感和几何构图为特征的未来主义、风格派和构成主义,它们主要是赞颂机器及其范围内的产品,表达了对速度、科技等设计元素的喜好,因而,机器美学作为一种时代的风格特征就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就产品造型设计而言,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价值取向具有以下的特点:以技术创造为主导的实用功能价值是产品价值构成的基础,也是产品造型评价的基础和重点;以艺术创造的审美价值依附于产品的功能价值,即审美价值的评价以功能价值为基础。通过发挥机器生产的高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销售量,进而提升产品造型设计的经济价值。

三、工业设计多元化阶段

进入21世纪,由于国际互联网的普及和可持续设计思想的传播,工业设计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一方面,信息多元化、经济快速化发展的时代下的工业设计开始将设计作为一种市场竞争的手段,挖掘设计的深层次的内容;通过设计为产品创造新的附加值,强调产品设计的重要性;从设计的商业价值的角度进行思考,引导市场,带动消费,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是设计作为推动经济运转的一种新形式表现。对于产品造型设计而言,开启了经济价值为先导的设计时代。也就是说,经济价值标准是产品造型设计评价的先导标准。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各方面都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工业设计更加关注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为目标,强调人们生活中设计的重要性,以环保和资源节约为媒介,着重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工业设计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

在多元化时代,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中的经济、艺术、技术因素贯穿于产品造型设计的全过程,因此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评价不再仅仅是设计方案的选择问题,而是贯穿设计全过程的动态评价。

总结工业设计不同发展阶段产品造型设计评价的演进过程,各阶段的评价特点如表1所示。

表1不同阶段产品造型设计评价的特点

参考文献:

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篇2

1997年6月2日,新加坡时任总理吴作栋在第七届国际思维研讨会上,提出创建“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tlinkingSchools,Leamingnation)的理念,后成为新加坡21世纪的教育愿景。这—理念包含三层涵义:善于学习和思考的国家、勇于迎接未来挑战的国民、满足21世纪需要的教育体系等。为此,新加坡教育部要求学校能够以“全人教育”为办学理念,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每一个学生健康的道德价值观,使学生具备足够基本技能,以适应世界快速发展的需求。

为了赋予学生适应21世纪竞争的多种能力,二十一世纪伊始,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局就开始对中小学各科的课程纲要进行修订。2008年新加坡新修订的《中小学美术课程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正式颁布,并于2009年开始实行。现将其翻译、介绍如下。

一、概述

(一)简介

美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美化生活,引起回忆,交流思想,传递各种价值和唤起情感等。在我们的周围,各种形态都与美术有关,如自然界中的色彩和图形,每天在杂志、产品和媒体上所见到的各种图像和图案等。

美术在历史上和每个国家中.反映了不同文化和信仰。通过美术学习,提供了一条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和其他的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的途径。通过美术创作,学生在利用各种图像和物体中,学会交流、反映和表达他们独特的思想与情感。

美术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能被低估。通过积极的美术学习经历,能够增进学生观察和领悟世界的意识与审美感,发展他们的视觉素养。在美术创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发展创造力,同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为将来能更好地了解和融人世界,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美术教育的目的

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提高视觉素养和学会欣赏美术。视觉素养包括:通过观看,形成观察、理解和产生意图的能力;运用和创作视觉艺术品来交流他们各种想法的能力。而欣赏美术是指:能够发现美术的价值,并认识到美术与他们生活之间的关联。

(三)美术课程的目标

新加坡中小学美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经历,使学生能够:

·发展感知意识和想象力。

·在发现和探索周边的各种事物中,发展视觉探究的技巧。

使学生能够:

·在描述和诠释艺术品的过程中,获得各种技巧。·在创作艺术品的过程中,分享各种观念、思想和情感。

·培育创新和探索的精神。

使学生能够:

·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睛境的美术。

·发展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课程纲要》的框架结构

《课程纲要》是通过观看、表达和鉴赏三个学习领域来完成目标的。

观看、表达和鉴赏三个学习领域,是依据学生在学习美术时所牵涉到的认知、情感和精神方面的维度而设定的。《课程纲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学会去观察周边环境,产生各种想法,创作艺术品,讨论美术以及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1.观看

在观看学习领域中,学生通过提问以及创作艺术品,学会观察他们周围的事物,并对所观看的事物作出反应。在提高学生的感知意识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鼓励想象和各种想法的产生。

2.表达

在表达学习领域中,学生通过观看和探究各种方法,与他人交流想法,表达情感与体验,形成各种观念。学生可通过口述或文本的形式来交流各种想法,培养创新和探究的精神。

3.鉴赏

在鉴赏学习领域中,学生获得各种技能,并学会使用恰当的美术词语讨论和诠释美术作品。了解艺术品是怎样和如何创作出来的,并尊重生活和社会中的美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意识,以及学会尊重他人的美术作品和同学之间的各种想法。

(五)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是根据《课程纲要》的目标和框架而来的。学习成果每两年为一个模块水平组成,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美术发展的特点来制定的。(表1)

(六)美术课程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课程纲要》将学生应获得和达到的知识、技能和价值方面的内容作了概述。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自定教学内容。

1.技能

美术技能,包括运用素描、色彩画、塑造、数字媒介等创作的技能。

视觉探索,包括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技能。

研究与处理,包括观察、记录、比较、组织、辨别等技能。

交流,包括利用视觉和口头表达各种想法的技能。

2.价值

美术学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激发想象能力;表达人类的各种情感;交流想法;具有其独特的目的和功能;在社会和文化中起作用等。

3.美术的形式

美术方面的形式有二维的,如素描、色彩画、拼贴画、版画等;有三维的,如雕塑、装置艺术等。

设计方面的形式有,如图形设计、产品设计等。

数字媒介方面的形式有,如视频、动漫、摄影等。

4.美术元素

视觉元素,如点、线、形状、形体、色彩、肌理、空间、色调等。

设计原理,即组合视觉元素的方式,如比例、变化、对称、对比、节奏、和谐、强调、均衡、图形、重复等。

(七)教学计划的制订

《课程纲要》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考虑学习成果、学习内容、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从小学到初中美术课程的学习活动,应随着学生的发展而增加难度。以下是制订教学计划时的指导原则: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应采用基于学生兴趣、能力以及如何学习的方法。

2.注重学习过程的原则

鼓励学生去探索、实验和自我评价,并作为美术创作过程中的—部分。

3.情境创设的原则

创设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相联系。

4.互动性的原则

为学生创造积极参与,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机会。

5全人教育的原则

按照新加坡教育部计划,培养学生具有思考能力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全人教育原则。

6激发学习兴趣的原则

在美术学习中,应利用各种有趣的元素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小学美术课程纲要

(一)小学1-6年级的教学手段

《课程纲要》指出,可以通过以下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会观看、表达和鉴赏美术。

1.主题式的学习

美术观念和技能的学习,可以围绕着统一的主题来进行。主题式的学习为学生在学习和运用各种美术观念与技能中提供了情境。通过主题式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经历有了更广泛的联系。

建议性的主题,如有关家庭、学校或表达情绪、情感等。

2美术形式与媒介的研究

美术形式与媒介的研究,主要针对各种材料、技术、工具和艺术品中不同风格的研究。学习探索和实验各种媒介;学习运用媒介去创作艺术品,并用来交流想法;熟悉不同美术形式与媒介的制作或产生过程及其特征。

3艺术品与艺术家的研究

对艺术品和艺术家的研究,可用来帮助启发学生产生各种艺术观念,了解不同媒介的运用方法,也可以用来激励学生的创作愿望。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了解有关艺术家是如何构思和创作艺术品的,以及通过何种途径创作艺术品的故事。由于不同艺术品是在不同情境下、为不同目的而创作的,因此,教师还可以利用艺术品,来说明美术在社会中的不同价值和目的。

4.学习环境的营造

学习环境也应该在美术教学中考虑到的。因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

(1)学生艺术品的展示

在教室、学校或公共空间展示学生艺术品,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展示对于学生讨论和创作芝术品都是一种绝好的办法。通过展示,学生能互相学习,了解和评价同伴所创作的艺术品。所展示的艺术品,可有不同的成就水平,也可集中于艺术创作的过程。展示的艺术品可以用来讨论,并可为进一步的学习和修改完善提供反馈。

(2)课堂外的学习经历

不同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感官体验。带领学生去艺术品生产或展示的场所,有助于他们建立起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下是给老师的一些建议:参观画廊、博物馆或任何能展示艺术品的公共场所;参观艺术家的工作室,广告或媒体制作公司;通过本地或来访的艺术家,举办讲座、示范或工作坊。

(二)小学1-6年级的学习方式

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和理解,是通过美术创作和美术讨论的学习方式得到加强的。

1.美术创作

美术创作,包括二维.三维和数字媒介等。学生在创作艺术品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创作手段的探索和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也可通过探索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通过美术创作,也可证明其对视觉元素和设计原则的理解。

2.美术讨论

美术讨论,包括让学生对他们身处的环境和艺术品进行观察、思考和谈论。通过美术讨论,学生学习描述、分析、阐释和评价的欣赏方法。在美术讨论时,有一些方面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美术作品的题材;视觉元素和设计原则的使用;材料和创作过程;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艺术品的背景和文化情境。

3.美术创作与美术讨论之间的关系

美术创作与美术讨论,对于学生深化美术学习来说,两者相得益彰。学生可以通过美术讨论来探讨美术创作问题,并形成各种想法。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他们的作品,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讨论,例如,视觉元素和设计原则以及材料和创作过程的运用等。教师和学生对完成的艺术品进行评价,学生根据给予的评论和反馈来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与同学和教师的美术讨论,可以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并能改进他们美术创作的技能,完善创作意图。

所有的艺术品都能反映文化和信仰。学习和研究由学生自己创作的艺术品和艺术家所提供的丰富创作手段,能培养学生对各种文化和不同思维方式的理解能力。

美术创作与美术讨论之间的结合很重要,因为美术创作方式和由不同人观看的艺术品,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美术创作与美术讨论对于学生的视觉素养和美术鉴赏的全面发展非常必要。

(三)评估

有目的的评估,对学生美术学习取得的进步或成就,起到了监测、评价和肯定的作用。评估应与学习结果相联系,并最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评估是一个持续的,互动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和教师提出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在美术学习中,评估可以提高学生对自己长处和弱点的认识,也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确定下一步所需要做的事情。

以下是在设计评估时的指导原则:

1.适切陛

根据所教内容,在测试中要使用正确的工具和方法。

2.一致性

在评估过程中要确保客观性,不能随时间推移而有不同的评估标准。

3.及时陛

要及时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提供持续的反馈意见,以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所呈现出来的美术形式是多样化的,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采用不同的评估模式来监测和评价学生,包括:演示、项目研究、艺术品、学习档案袋、问卷或测验等。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美术创作:个人回应;媒介和材料的运用;审美品质等。评估标准的细则。(表2)

三、初中美术课程纲要

(一)初中1-2年级的教学手段

《课程纲要》指出,初中1—2年级的教学手段是建立在小学1-6年级基础之上。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的各种可能}生来调整学习过程和经历。

1.主题式的学习

初中阶段可围绕学生所关注的主题进行学习,使学生形成各种美术观念和掌握各种美术技能。主题式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情境,辨别和表达各种想法。也可引导学生关注人们在历史上所关心的一些想法和问题。当学生确定了主题时,他们会将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主题式的学习可用来支撑课程,设计学生的学习项目或任务,讨论艺术品和艺术家以及发展评估的任务。

建议性的主题,如透过心灵的眼睛,或是有关社区、文化和身份等方面。

2.美术形式与媒介的研究

初中阶段必须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去探索一系列的媒介。学生在运用媒介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学会辨别各种视觉特征,形成自己的各种想法。美术形式的研究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彩色玻璃、陶瓷、装置、多媒体和动漫等。

3.艺术品与艺术家的研究

利用艺术品和艺术家策划美术活动方案,着重研究有关美术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艺术家对世界的各种看法。当学生在研究艺术家的技法和风格时,有机会接触到由艺术家创造的各种艺术形式和视觉效果,了解美术创作中视觉元素和原则是作为视觉交流的工具,体会各种媒介和技法。通过了解艺术家创作中的灵感来源,作品的情境以及潜在的社会和文化影响,使学生能够意识到深入研究自己的美术创作过程。这种认识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并发展了他们自己所有可能的表达本领。

4.学习环境的营造

学习环境也应在美术教学的规划中考虑。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增强和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

(1)学生艺术品的展示

当学生看到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在学校和公共场所展示时,加深了他们对美的理解。学生作品的展示不仅仅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且还能获得成就感。通过经常更换展示学生作品,使学生能经常欣赏同伴们创作的不同类型的艺术品。当学生参与展示艺术品的过程中,学会组织展示工作,并认识到艺术品是如何传递不同含义的,以及考虑怎样和在何处展示艺术品的问题。

(2)课堂外的学习经历

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篇3

1.《历代帝王图》是我国_____朝的绘画作品。

a.唐B.宋C.明D.元

2.油画作品《格尔尼卡》是_____的代表作之一。

a.梵高B.高更C.伦勃朗D.毕加索

3.《安魂曲》是_____的作品。

a.贝多芬B.莫扎特C.海顿D.舒伯特

4.在湖北随县出土的编钟是我国_____时期的乐器。

a.周B.春秋C.战国D.秦

5.踢踏舞是_____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舞蹈。

a.日本B.韩国C.墨西哥D.斯里兰卡

6.被改编为戏剧的同名小说《茶花女》是_____的代表作。

a.大仲马B.小仲马C.墨西哥D.斯里兰卡

7.导演过《绳索》的大导演希区柯克是_____人。

a.美国B.苏联C.意大利D.法国

8.《花木兰》原是_____作品。

a.京剧B.昆曲C.豫剧D.评剧

9.《威尼斯商人》是英国作家_____的作品。

a.乔叟B.莎士比亚C.艾略特D.维吉尔

10.提出"童心说"这一文艺思想的是_____。

a.李贽B.王守仁C.袁枚D.袁中

11.画论上的"气韵生动"是_____提出的。

a.张彦远B.顾恺之C.吴道之D.谢赫

12.在诗学理论中提出体现艺术情感特征和形象特征"滋味说"的是_____.。

a.陆机B.萧统C.钟嵘D.刘勰

13.文艺的社会功能方面,_____提出了"净化说".。

a.柏拉图B.贺拉斯C.亚里士多德D.康德

14.德国美学家黑格尔的重要美学论著是_____。

a.《判断力批判》B.《美学》C.《论崇高》D.《诗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22空,每空1分,共22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5.根据造型形式来看,雕塑一般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大类。

16.一般说来,我国古代的园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主大型的_____园林,另一类是江南小型的_____园林。

17.王献之是我国_____时期的大书法家。

18."颜筋柳骨"指的是唐代大书法这_____和_____。

19.根据作品存在方式,艺术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

20.艺术批评的形态可以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和读者批评。

21.审美效应一般有三个阶段:_____、_____、_____。

22.诗歌根据其性质,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类。

23.灵感的特征包括_____性、_____性和_____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24.简述艺术活动的构成。

25.简述艺术作品的层次。

26.简述艺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

27.简述艺术批评的作用和功用。

28.简述工艺美术的特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小题25分,共50分。

29.结合某艺术作品,论述审美想像的特征。

30.联系实际,论述艺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a2.D3.B4.C5.C6.B7.a8.C9.B10.a11.D12.B13.C14.B

二、填空题

15.圆雕浮雕

16.皇家私家

17.东晋

18.颜真卿柳公权

19.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

20.社会传记心理文本

21.共鸣净化领悟

22.叙事诗抒情诗

23.突发超常易逝

三、简答题

24.我们可以将艺术活动视作一个系统,它由四个要素或环节构成:(1)客体世界,即艺术活动所反映和表现的客观社会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2)艺术创作与制作;(3)艺术作品;(4)艺术传播与接受。

25.艺术作品的层次可以简单划分为三个层次:(1)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渗透了艺术家独特个性的特殊语言。(2)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3)艺术意蕴。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是艺术主体对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

26.艺术鉴赏是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的欣赏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它是一种积极能动和审美创造活动。

27.(1)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评判其审美价值;(2)通过将批评的信息反馈给艺术家,对其创作产生影响;(3)通过批评的展开,对艺术鉴赏活动予以影响和指导;(4)通过艺术批评,协调艺术与意识形态其他领域的关系,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28.(1)实用与审美结合。工艺品首先应当具有实用性,审美性应当寓于实用性之中。因此,工艺品总是按照实际使用的要求来进行设计、选材、造型、色彩装饰等,艺术处理和加工等问题教要结合实用要求来考虑。(2)工艺美术具有物质性,又具有精神性。工艺品是具有实用性的日常生活用品,满足着我们的物质需要;同时工艺品十分注重造型设计,并且尽量发掘材料和装饰的潜力,注意运用色彩、线条、形体等多种形式因素以及夸张、变形、均衡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创造外观形式美。由于工艺美术比起其他艺术种类,更加直接地受到物质材料和生产技术的影响,因此更需要高超的艺术构思和制作技巧。

四、论述题

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篇4

【关键词】教学系统设计;教育二重性;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教育艺术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2―0014―04

一什么是教育的二重性?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还有人说: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到底如何看待教育的基本属性?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如何进行教育教学设计、如何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如何评价教育教学成效。笔者认为,教育既具有科学属性,又具有艺术属性,就像光具有波粒二重性一样,教育也具有二重性。

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艺术呢?

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其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根据《辞海》对“科学”的解释:“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科学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

“艺术”(art)在英文里本义为“人工造作”。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客观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认识论认为:艺术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实践论认为: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是一种劳动生产,所以艺术有“第二自然”之称。笔者更赞同这样的定义:艺术是“人类以创造美为主要目的的技术及其产品”。

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文学)、综合艺术(戏剧、影视)等;根据表演的时空性质,艺术又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建筑)、时空并列艺术(文学、戏剧、影视)等。

笔者试将科学与艺术的区别比较如下:

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的创造性。科学与艺术,一个求真、一个求美,但殊途同归,都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正如卢贤生[1]在《艺术与科学散论》中所指出的那样:“太阳在几何学和数学中可能是个点和圆,在天文学中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星球;对艺术家来说,太阳是光明,是火炬,是一切欢乐生命。这些定义中哪一个是正确的?都是正确的,它们之所以正确,是由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目的去描述太阳的某些方面和特征。科学与艺术就是对一个事物的不同表述与研究。”

那么教育又是什么呢?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本质和规律,已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这是它的科学性所在。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是人提升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活动,因而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教育不仅研究人,而且还作用于人,对人施加影响,因而又与一般的人文(社会)科学有所不同。例如,历史、政治等社会科学尽管也研究人,但都不像教育一样直接作用于人、以培养人为主要目的,而只是发挥间接影响。

由于教育是对人施加影响的活动,教育的成效离不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动机与情感,而艺术正是激发动机、表达情感的最佳手段与工具,因此教育应该也必须依靠艺术的技巧与手段才能发挥最佳效果,这也就是教育的艺术性之所在。例如,一个充满激情与魅力的教师上的一堂课,要比一个面无表情平淡机械的教师上的一堂课效果要好得多;一个生动活泼、富于美感的课件与教材要比干巴巴的课件与教材要吸引人得多。

二现有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的缺陷

教学设计,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学科,各家定义不尽相同,如史密斯和雷根1993年在《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出:“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和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教学系统设计是对教学系统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乌美娜主编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何克抗教授[2]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采用某种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来指导具体的教学设计工作。所谓模式是一种理论的简约形式,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就是在教学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运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简约形式。何克抗教授等[3]将国内外众多的教学系统设计归纳为三大类:(1)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2)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3)“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

从教育二重性的观点来看,目前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及过程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缺陷:(1)把教育(教学)过程看成是机械的、固定的、程式化的、可预测的过程,总是试图通过事前的设计解决纷繁复杂的教学问题,大多数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都是线性的,一步一步、有先有后、按照某种逻辑顺序进行的,各个环节或阶段之间缺少循环与互动,与实际教学活动之间存在距离;(2)把教育(教学)看成是为完成某种学习任务、实现某一教学目标(目的)的一个理想化的封闭过程,而不懂得任何真实的教学都是在与外部世界不断互动、结构不良的环境中或条件下进行的,都要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因而缺乏对意外事件与未知因素的预测与应对手段;(3)把教育(教学)仅仅视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思维、品德、情感、价值观的培养;(4)把教育(教学)过程仅仅看成是对被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例如只有对学习者的分析,没有对教师的分析,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要么是控制者、主导者,要么退回到帮助者、促进者的地位,忽视师生互动与教学相长,忽视学生的意志对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作用,忽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因为这些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模式将教育(教学)活动仅仅视为一门科学,而忽视了其艺术性的一面。事实上,教学设计,是设计学的一个分支,设计是科学、艺术和工程的交汇融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性是其本质特征。科学是设计之父,艺术是设计之母[4]。因此,教学设计,不可能离开艺术。

三基于教育二重性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

在对现有教学设计理论及过程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育二重性观点,笔者提出了教学系统设计的新定义:“教学(系统)设计,是在一定的教与学理论及人文思想指导下,采用系统论方法,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策略等进行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和艺术化设计,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和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这一定义,笔者提出了新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见下图),这一模式以“教与学目标”为中心,由“教与学分析”、“教与学艺术”和“教与学评价”构成的三角关系组成。试分述如下:

(1)教与学分析:教学分析是所有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第一步,在本模式中,分析并不是在教学活动的前期阶段一次性完成的,而是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分析中包括对教学活动中“教”的一面的分析,如社会需求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人员特征分析、现有教学条件分析(如已具有的教学材料、设备、环境、时间等)等;也包括对“学”的一面的分析,如学生学习动机分析、学生兴趣爱好分析、学生起点水平分析、认知风格分析、学习条件分析(如已具有的学习材料、设备、环境、时间等)等。这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改变,例如通过采取某些教学策略,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学习条件等;也可以通过形成性评价不断加深教师对学习者特征(如起点水平)的认识等,因此,教学分析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出适当的教与学目标,同时,对教与学艺术设计和教与学评价设计也发挥重要影响。

(2)教与学目标:目标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的。以往的教学设计模式只重视教学目标,而忽视学生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学生大都处于“失语”的地位,缺少参与机会和话语权。本模式重视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求在目标制定过程中听取学生的意见,努力寻求教学目标与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之间的平衡与契合。如果在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之间存在不一致的地方,笔者主张以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为主,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其次,本模式所指的目标,并非单纯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还包括情感目标与思维目标,以避免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的偏颇。由于教与学分析是一个动态过程,教与学目标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因应情况的变化而改变。例如,由于出现特殊情况,上级要求缩短教学时程,提前结束课程教学,教学目标就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目标的调整还受教与学策略及评价的影响。

(3)教与学艺术:这是本模式与其他模式最大的不同之处。所谓艺术,就是技术(策略)发挥到极致的一种状态,是技术(策略)的高级阶段;而技术(策略)是艺术的初级阶段。有研究者指出:教育技术应用的最高境界是教育艺术化[5],是很有道理的。当一个人将技术(策略)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的时候,就到达艺术的境界了。但既然是艺术,就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而应该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把每一次教学设计过程都视作一次艺术创造过程,从艺术创作中获取灵感,借鉴艺术创作手法和想象力来提高教学的生动性、灵活性和感染力。这里,笔者提出艺术化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和五项基本策略。四项基本原则是:①创造性原则。艺术讲究的是求新求异,教育也一样。任何教学模式与方案无论多么完善和成功,都不可能在所有情况下适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从头到尾只采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也难免让人厌倦。高明的教师要懂得经常改变教学方法与策略,不断创新,既不要重复别人,也不要重复自己,才能始终保持新鲜感与生命力。②个性化原则。艺术与科学不同,它与创作者的个息相关。教学设计也一样,要体现教育者与学习者自己的风格与个性。③审美性原则。艺术是人类创造美的技术与产品,追求美是它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过程中,也要努力发现美创造美。因为只有美,才更能打动人、吸引人、影响人。例如我们要注意教学活动中的语言美、行为美,教材设计的装帧美、色彩美,课件设计的结构美、界面美;在讲授科学知识时,还应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内在美、理性美等等。④情感性原则。艺术是要诉诸情感的,只有打动人心的艺术才是好的艺术。同样,教育也要打动人心,才能发挥最佳的效果。那种认为教育教学活动只是传授知识、与情感无关的看法是片面的。优秀的教师的教学大都是充满激情的。

五项基本策略包括①教与学策略;②教学管理(或组织)策略;③资源开发策略;④媒体应用策略;⑤环境建设策略。所谓艺术化设计就是在上述基本原则指导下,对教与学策略、教学管理、资源开发、媒体应用、环境建设等进行系统设计,使之在有限条件下达到最佳组合效果。如教学策略包括先行组织者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协作学习策略、研究性学习策略等。这些策略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有机组合,因时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运用。艺术化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有科学素养、信息素养之外,还应该具备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才能胜任这项工作。

(4)教与学评价:评价也是贯穿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全过程的一项任务。从教学前的诊断性评价,到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再到教学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都与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艺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例如,诊断性评价是教学前期分析的基础,教学目标的确定又会影响到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式;教学艺术设计要根据形成性评价进行修改,而教学艺术(方式、策略的运用等)又会对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式提出要求;总结性评价对新一轮教学提供了分析与设计的基础。教学评价还要重视来自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和自己的学习是否满意,对衡量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评价要注意遵循四个原则:科学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好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有所收获,还要能促进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设计中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比例关系

教学设计分为微观设计与宏观设计,从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来看,可分为从微观到宏观的三个层次:课堂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体系设计。笔者认为,在不同层次的设计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比例关系并不是相同的,一般而言,在微观设计中,艺术性所占的比例较高,因为微观设计要更多地面对学生、面对真实情境,变化性较大,对教师的临场发挥与随机应变能力要求较高,对教育艺术依赖更多;而宏观设计关注大的方面,较少涉及具体的情境,更容易受教育规律的影响,因而科学性较强。因此,笔者提出微观重艺术、宏观重科学的设计原则,供大家参考。

综上所述,基于教育二重性理论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体现了下列几方面特点:①既重视教学活动中的科学规律,也重视教学艺术,强调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②将教学设计看作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事前一步到位的计划;③更加重视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而不是把教学设计视为直线式过程,因而能更灵活地应对真实的教学;④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和要求,将学生真正放在学习的主置上,将激发学生动机与情感视为教学的最主要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卢贤生.艺术与科学散论[eB/oL].

[2]何克抗.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与李秉德先生商榷[J].电化教育研究,2001,(4):3-10.

[3]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主编.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0-221.

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篇5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但在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比较少,缺少理论性指导和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运用案例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典范来呈现实际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实际教学情境做出判断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但在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比较少。缺少弹论性指导和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运用案例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典范来呈现实际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主动探究学习,进而把握之中的基本原理、问题解决技巧等,促进学生的实践体验,进行评价反思,培养学生对实际教学情境做出判断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撰写或编辑起来的原始材料、案例报告或案例研究,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对一些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高师美术学理论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以一些典型的美术教学现象为媒介,以问题为向导,分析体验再现的、真实的美术教学情境,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与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的运用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 

美术理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论和后现代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已知识经验的过程,将主体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活动相互联结,进而成为内化的知识经验。美术理论类课程案例教学通过创设美术教学论、中外美术史、汉画像石艺术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将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情境结合,从而建构起自己的亲身体验与内化知识。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预测的教育领域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师生关系、评价手段等环节案例教学都依据后现代课程观的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激发提升。 

 

二、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模式 

 

案例教学法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的应用需要将案例课程的设计、案例课堂运用的基本过程和案例教学的评价与反馈,作为相互关联的部分,引导学生把美术教学理论与技能运用到教学情境中。案例课程的设计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比如,录像案例《苏州园林》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和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案例在教学中施行的步骤包括案例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案例呈现、案例讨论、诠释与总结。案例教学在本质上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案例教学可说是随着系列问题不断深入的思维激发。教师首先向学生呈现要展开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观看案例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录像形式的案例比较感性鲜活,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运用;案例教学进展到更深层面时,可使用凝练的文字形式的案例。在条件允许下,可以运用人物角色扮演、视频播放、实地调查、艺术作坊考察、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新型的案例呈现形式。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师美术理论课程中的开发运用 

 

美术教学论课程包括美术教学的前提、美术教学理论的基础、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演变、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美术教学设计、美术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美术教育评价、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美术教学研究、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丰富学生对美术教育教学原理的认识。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开始接触美术教学论时会对定义、原理等抽象概念感到枯涩、乏味,由此学习兴趣缺失。引入案例教学,在感性切入的基础上原理更简明清晰,使教学原理和教学实例一体化,具象与抽象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统一;可使学生体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教育教学知识,而且具有实际的教育教学技能;可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景况。通过教学录像等创设现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怎样进行课堂教学。 

中外美术史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提高学生美术理论水平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系统的介绍中外美术的整个发展过程,及各个时期优秀的美术作品,涉及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艺术形式,重点放在绘画部分。使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全过程,并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美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中外美术史历程中若干问题的讨论,引发学生对中外美术史料的把握以及对美术发展规律的探讨的兴趣,掌握美术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为以后进一步研究美术史以及从事艺术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播放中外美术史视频资料、图书馆阅览画册,以及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等。 

唐代绘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黄金时代,革故鼎新,形成了恢弘豪放、雄健宏大的风格。以唐代人物画单元探究学习为例开展案例教学,可分为兴趣导入、分组探究、实践体验及信息搜索、展示探究成果、相互评价五个阶段。兴趣导入:了解唐代人物绘画发展概况,搜索相关书籍做好笔记,并分组;各小组接受学习任务,并制订学习计划。分组探究: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校园局域网上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以及因特网上查找的信息,了解唐代人物画文化背景知识及技法;各组将获取信息整理归纳并为制作演示文稿作准备。实践体验及信息搜索:学生通过教师的唐代人物画师生互动网页,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一幅唐代人物画进行临摹,对唐代人物绘画进行切身感受;学生对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展示探究成果:各组发言人通过多媒体制作的演示文稿,展示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发言人的讲解体会唐代人物画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并解答由发言人提出的本组研究的问题:根据演示文稿对唐代人物画不同风格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相互评价:最后各组展示实践活动的成果,谈谈对人物画现代地位的亲身体会,发表自己对人物画与不同艺术题材之间相互作用的看法,畅谈振兴人物画的想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最后教师做总结。使全体学生对唐代人物画这一艺术的理解更深刻。本案例通过系统的对唐代人物画的探究学习,结合情感体验,使学生了解唐代人物画的基本特征,使凝聚着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精髓的艺术精神得以传承与发扬。重点对历史政治画与绮罗仕女画进行探究,教师采用有效的情境设置,学生通过调查、比较、分析等探究性学习,掌握绘画艺术风格,进而进行临摹与创作,培养学生审美情操。 

汉画像石艺术赏析主要讲述中国汉画像石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介绍汉画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分析汉画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分析汉画艺术的美术史意义,为进一步研究汉画艺术奠定深厚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理解本民族和i徐州地区的艺术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发扬民族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对徐州地区的文化特色,汉画像石做赏析式讲解,教学内容应注重科学性、应用性、实践性。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播放汉代画像石视频资料、图书馆阅览画册,以及参观国内画像石博物馆等。例如学习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包括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汉墓、徐州汉画艺术馆经典藏品、徐州白集画像石墓的图像配置和观念信仰和徐州茅村画像石墓考察与研究;学习作为传统文化元素的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古为今用,从袁运生的油画作品看汉画像石在中央美院教学的具体应用为案例,探讨汉画像石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产业化开发。充分利用徐州本地区丰富的楚汉文化艺术资源,在实地考察中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关注,提高作为文化传播者与传承者的文化自觉性。 

对案例教学的评价不应只限于课程教学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而应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在教学活动中采取过程性评价,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与个人内评价相互结合,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与校外评价共同进行,从而对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使学生内在素质得到成长,教师持续反思提高教学技能与智慧,促进优质课程的生成。 

 

参考文献: 

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篇6

首先,产生良好的间离效果,动画的虚拟与现实产生间离,能够给人一种幻想的空间,同时也能时动画得到随心所欲的表现,使动画既不会被现实所束缚,又不会被虚拟所引导,使受众最大程度的满足精神需求,与动画设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其次,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可以使人们产生感官的愉悦。任何虚拟形象经过视觉设计都会表现出不尽相同的性格,从而使人们感受到形象的可笑、荒诞、神奇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令受众与动画形象产生共鸣,从而对人视觉感官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感和愉悦感。

再次,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通过对现实形象的模仿和加工,塑造成虚拟的形象,从而为人们提供一种虚拟造型、真实视觉的审美形式。通过互联网技术,视觉艺术给人一种自然与虚拟的真实感受,从而产生一种朦胧的感官愉悦。

最后,视觉艺术设计形成的动画之美。动画设计是经过众多的画面通过网络技术处理组合而成,从而给人们带去了更多的视觉感受,动画的形成,更使受众感受到多媒体融合的魅力,而将艺术融为一体的动画设计具有形成之美,从审美价值角度来讲,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

2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工程的美学研究

首先,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工程具有审美观。新时代条件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视觉艺术设计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近年来,艺术设计师受到经济利益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设计作品不尽如人意,正因为如此,受众更应该提升自身的审美观,对审美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设计师更好地对作品进行改善,满足受众的需求。数字化的视觉艺术设计一定要具备两个特点:其一是民族性。其二是现代性。只有具备这两个特性,才能更大程度的保证视觉艺术的审美价值充分发挥。其次,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工程的发展应结合设计批评,从而促进视觉艺术设计更好发展。第一,受众对视觉艺术设计进行审美时,应运用哲学的观点对其设计做出正确评价,从而为设计师的设计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设计审美是一种感性活动,而设计批评与之相反,是理性活动,但是感性的审美可以没有理性的批评,可是批评是一定要经过审美阶段方能实现。第二,设计批评应具有艺术感知性,对视觉艺术的欣赏和批评既要做出冷静理智的思考,又要结合强烈的审美情感,从而使受众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3结论

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篇7

“纯文艺”作品是时代本质的象征,它抵达了“永久的人性”的深度,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等终极问题有深层的思考,突破了时代的局限,具有永久的文学价值,能够引起不同时代读者的共鸣。任何“纯文艺”作品的出现,都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为其架桥铺路,没有“文学”作品的历史积淀,“纯文艺”作品是不可能横空出世的。基于对“文学”作品与“纯文艺”作品不同特点的认识,玛尔霍兹将文艺科学划分为文艺体系学与文艺史学,赋予其不同的功能,认为文艺体系学是通过对“纯文艺”作品的研究,来建立文学的典范与法则,文艺史学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来描述文学发展的历程,注重文学风格与类型演变过程的研究。一个是横向的体系建构,一个是纵深的历史考察。李长之依凭玛尔霍兹文艺科学的理论建立了文艺批评学的理论框架,他指出,文学的主要内容有三个:一是文学的美学(Literaraesthetik),确定文学创作的原理与原则;二是文学批评(Literarkritik),是文学的美学的应用;三是文学批评的应用,就是文学教育(Literarpaedagogik)。李长之引进“文艺科学”这一概念,目的是借鉴西方文学史上的美学范畴来促进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科学,指导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促进中国的文艺教育。李长之认识到,中国的文学批评要走向科学,首先必须进行文艺美学(文学原理)的建设,明确文艺美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他在《论文艺批评家所需要之学识》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文艺美学”的概念,认为文艺美学是纯以文艺作品为对象进行系统的研究,例如什么是古典,什么是浪漫,什么是戏剧、小说、诗……中国的文学研究不能完全采用中国古人的言说方式,应该以现代眼光对中国文学的工具、内容、形式进行重新估价,这就需要现代文艺美学范畴的引导。批评家只有掌握了系统的文艺美学知识,才能正确地开展文艺批评,把握作家的“真面目”与“真价值”。

文学观念是文艺美学的核心,也是文学批评的理论指南,文学批评必须基于正确的文学观念。李长之对中外文学理论史上的“文学”概念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解读其不同的历史内涵,并从文艺体系学的高度阐释了“文学”这一概念的现代内涵。在他看来,文学是一种以语言或文字为表现工具的艺术,作者凭借语言或文字把内在的体验表现到艺术形式,并使读者或观众也获得同样的体验。文学的奥秘蕴含在语言中。这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史上较为系统的文学定义,体现了李长之建设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学的尝试与努力。李长之也阐述了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不同,认为文学史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是“纯文艺”作品。在他看来,“文学是生活各方面的反映,纯文艺是一时代(epach)之最深的本质的象征,一个是表现偶然的,稍纵即逝的事件,一个是陈说不变的,必然的无限之物;……把一时代中之有永恒性者置之于直接的直观之中,把一时代之努力与欲求归之于最后的单纯形式之上,而且从而反映了在任何时代中之有所作用的,永久而纯粹的人性之不变的面目”;也就是说,“文学”受到时代潮流的左右与牵引,甚至表现一些偶然的、浅表的、缺乏普遍意义的事件,难以突破时代的局限,是文学史研究的范围。“纯文艺”则因为深入到时代的深层,探求了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并以最恰当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为后来的文学树立了典范,是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基于这一认识,李长之除了关注所处时代的一些作家作品之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中西古典作家作品的介绍与研究之中,揭示其价值和意义,为现代文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文艺美学论

在李长之的文学批评学之内,文艺美学处于基础地位,他十分重视文艺美学问题的探讨,坚持从审美的角度理解文学艺术的属性。文学审美论是西方近现代一种重要的文学观念,肇始于康德的形式主义美学观,后来逐渐演变出“为艺术而艺术”、“纯艺术”的文学观念,对中国现代文学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1930年代,朱光潜和梁实秋就文学的属性展开辩论时,李长之就运用康德的文学审美论反驳梁实秋的文学道德论。他指出,一个文学家应该以审美的态度观照人生,对人生既不忘情又不沉溺。正当的创作态度应该以创作本身为目的,一旦有其他的目的,作品的价值就会降低。作家必须抛开创作之外的功利考虑,任凭情感的自由表达,让创作心境达到自由状态,使作品臻于自然天成的艺术境界。李长之并不反对艺术的功利价值,认为艺术可以造福人类,可以发挥宣传效用,但作者创作时不应该被这些外在因素所束缚。李长之区别了价值与效用这两个概念,认为艺术的价值不等于艺术的效用,艺术的价值在于对人生的审美观照,“无所为,为事情本身而不为事情之附带效用,这就是价值世界的特点。至于说由此而产生效用,那是另一件事情。”

艺术的价值就是艺术本身,不是艺术在社会中所发挥的效用。艺术可以包含道德价值,但必须从属于审美价值,否则,艺术就会沦为道德的奴隶。他受到“五四”新文学观念的影响,批判了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的观念,力争文学的独立地位,并将这一观念很好地贯彻于文学批评实践,阐释了那些经典作品的文学价值。李长之的文艺美学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他认为美学是价值之学,美学的真精神是在反功利,在追求理想。美就是生命力的洋溢与充实,“生命是美的,而充实的生命更美,假若把充实的生命统统发挥出来,则更美。”李长之的美学是一种生命美学,具有生命哲学的色彩。他受到狄尔泰与柏格森等人生命哲学的影响,将美与文艺活动建立在人生命体验与生命冲动的基点上,认为文艺是人生命体验的表现。他所理解的体验是指基于生活经验的生命感悟,它超越了“理智主义”的偏狭,抵达人性的幽深与博大。他批判了“五四”新文化“理智主义”的倾向,认为真正的智慧尽靠书本或推理是不能得来的,必须根源于人的生命体验,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东西是生命本身,而体验与生命直接相关。体验是对生命之流的提升,是对生命意义的领悟,为文艺创作提供丰富的源泉与动力。李长之对狄尔泰的体验概念有创造性的解释,认为体验是指可以构成文艺创作的一切的情境、感觉和事件,体验虽然与经验相关,但并不限于经验,而是对经验的超越与领悟,对于从未发生的情境的想象与向往,也属于体验的范围。

体验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母怀,作家在生命体验的感发之下,展开丰富的想像,摆脱生活经验的羁绊,进入艺术孕育的过程,形成鲜明生动的直观形象,以恰当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凝聚为“感情的型”,让接受者在想象中体验到活泼的生命情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李长之对艺术作品的审美特点有系统的认识。他认为,作家的生命体验一旦客观化为艺术作品,作品就拥有了独立的艺术生命,不能以对创作过程的心理学分析代替对艺术作品的美学分析。艺术作品也要通过读者的接受发挥艺术效应,但也不能以艺术效应的分析代替艺术作品的美学分析。作品是独立于作者和读者而存在的自足体,具有自身的构造规则,其部分只有在整体之中才具有意义,才能得到理解。这个统一体具有自己的目的与意向,所有的因素都为实现这个目的和意向服务。李长之将艺术作品划分为形式、内容与材料三个要素。他直接将形式称为技巧,认为技巧包括风格、手法与结构。风格是怎么说与怎么写的问题,关系到艺术特殊的工具,如西洋画的色彩,中国画的笔墨,文学中的语言。当一个作家所运用的语言具有特殊的色彩与情调时,便形成了某种风格。手法是说什么与写什么的问题,相当于李长之所说的材料。结构是指作品的整体设计,各部分的联络与穿插技巧。李长之以盖房子为喻,认为风格是如何安排砖瓦,手法是选择什么砖瓦,结构是房子的间架设计。三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作品的内容。

技巧在艺术作品中具有本体意义,艺术作品之所以为艺术,主要不在内容,而在技巧,因为技巧是文艺区别于非文艺的唯一标志。技巧不是外在的手段与工具,它已经与艺术家的生命体验融为一体。对于作家来说,语言文字已经成为他艺术体验的重要成分,构成了他的生命情调,因此,文学的特质和语言直接相关。李长之在《语言之直观性与文艺创作》中指出:“表现工具的不同,是可以限制内在体验的不同;无论在创造者或接受者的心灵里,那艺术的过程,都将受着限制。”文字“之所以唤起直接的情绪,并不只在靠它的声音,而在靠它的感觉价值,这些感觉相互结合,构成一种情调,当这时,那些直观的形象归附于这种情调之下,终则自它这里飘动着,越飘动越远了去”。这种生命情调基于作品语言的节奏、氛围、色彩与意境,它贯穿于作家的创作体验与读者的欣赏体验之中,使文学之美具有了特殊的意味。李长之还提出了“感情的型”这一美学范畴。他认为,“感情的型”是文学作品中剥除了一切外在因素与表现对象之后所剩余的核心价值,是抽去了对象又可溶入任何的对象的,它不受时代的限制,赋予作品永恒性。“感情的型”是作品内容的核心,是对作者人生经验与生命体验的艺术升华,它将作者在特殊情境的经验与体验上升到普遍的高度,凝聚为艺术的精华,使作品脱离它产生的社会环境与表现对象而存在,赋予作品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它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使作品抵达象征或隐喻的高度,唤起不同时代读者深层的人生体验与生命情怀。“感情的型”是“纯文艺”作品的标志,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都因为创造了“感情的型”而传播久远,为后人提供无穷的艺术享受。李长之以“感情的型”为艺术标准,对司马迁、李白、鲁迅等人的生命体验与情感类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阐释了作家深层的人格结构和精神内核。

三、文艺批评论

文艺批评是运用文艺美学的基本原理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李长之对文学批评的性质、任务、方法与标准等问题均有深入的认识,认为文学批评是一门科学。所谓科学,就是应该坚持科学的精神,必须客观、周密、精确,必须从作品中寻出其普遍而妥当的艺术原则。文学批评重在对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探讨,必须有它自身的概念、术语和原理。李长之受狄尔泰精神科学的影响,认为文学批评属于精神科学的范围,并将狄尔泰传记批评的方法贯彻于批评实践之中,注重对作家生命历程与精神结构的探讨,树立了现代传记批评的典范。李长之对批评家的知识结构与修养有很高的要求,认为批评家的知识越丰富,对作家与作品的所见就越透彻。批评家需要具备基本知识、专门知识与辅助知识。基本知识是指语言学与文学史等方面的知识,为文学批评提供基础;专门知识是指批评家要熟悉文艺美学的概念和范畴,并懂得将这些知识熟练地运用到批评活动中去;辅助知识包括生物学、心理学、历史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生理学与心理学有助于批评家了解作家的创作过程与人性特点,历史学有助于批评家了解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与规律,哲学有助于批评家对社会人生有高屋建瓴的认识,政治经济学能够帮助批评家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有更纵深的理解。

批评家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在广阔的文化视野、社会历史背景中揭示作家作品的真相。完整的知识结构诚然重要,但批评的胆识更不可少,李长之将此称为批评精神。所谓批评精神,就是正义感与明确的是非观念,对美好的事物有一种深入了解的要求,不能容忍邪恶。批评家应该具备坦白、爽直、刚健、笃定、勇猛与决断的品格,对于作品的价值做出客观公正的分析与评判。这是对批评精神的最好描绘,也是李长之自身批评活动的真实写照。李长之认为,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对于作品求一个真面目和真价值”,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价值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文学批评有四项彼此相关的任务,第一个任务是理解作品说的是什么,第二个任务是理解作品为什么这样说,第三个任务是分析作品说得是否成功,第四个任务是评价作品这样说好不好,前两个任务重在理解和说明作品的“真面目”,后两个任务重在分析和评判作品的“真价值”。所谓理解,就是要追寻作品“是什么”与“为什么”,理解作者的创作本意,排除自己的“偏见”,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生活环境,用作者的眼看,用作者的耳听,感受作者的悲欢,设身处地,分析作者的天性、教育与阶级基础,了解时代精神与思想在作品中的渗透。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理解作者说的是什么与为什么这样说的道理。批评家必须将作家与作品置于宏阔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与文学环境,才能把事情的必然关系指出来,把作品之所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找出来,真正回答作品“是什么”与“为什么”。

文学批评的科学性根于理解得是否正确,但这只是文学批评的第一步,只有价值判断才是批评的最终目的,批评家要运用一定的标准对内容与技巧进行分析和评判。在作品内容方面,李长之主张要衡量作品是否体现了健康的人生理想与社会理想,是否体现了人类的真、善、美、爱等基本价值,是否有利于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李长之认为好的批评家应该具备艺术理想、人生理想与社会理想。艺术理想是批评家审美理想的体现,是人生理想与社会理想在艺术中的渗透,具体表现为批评家对作者的创作态度与作品内容的评价。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李长之更看重技巧的价值与作用,他对技巧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其核心思想是有机统一的审美观念,包括内容与技巧的统一、个性与技巧的统一、多种技巧的统一,最终上升为“感情的型”。从这一艺术原则出发,李长之要求作品具有完整、协调、统一的艺术品格,色彩、节奏和格调必须协调一致。优秀的作品都能达到内容与技巧的高度统一,技巧的极致就是内容的极致,艺术离不开形式但又超乎形式。内容与技巧统一的关键在于熟练地驾驭语言,使语言与表现对象水融。文学创作就是“如何把生硬方块的字,使读者见了变而为活活泼泼的印象”,使作品达到“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的艺术境界。

四、文艺教育论

李长之对教育问题十分关注,他认为教育在个人方面是求为完人,在社会方面是求建乐园。“什么是完人呢?就是情感与理智,身体和精神,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各得其平的发展。”在个人完成方面,要发挥科学教育与文艺教育的作用。文艺教育是李长之文艺批评学的价值指向和逻辑终点,是文艺批评的延伸。他认为,批评之建设性的任务就是教育,文艺批评的科学化,是为了帮助读者大众以科学的精神认识伟大作家和伟大作品的“真面目”与“真价值”,推进文学教育,提高读者的精神修养。文艺批评虽然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与大众的距离好像十分遥远,但与读者大众具有潜在的联系,最终要指向大众。文艺教育就是要使大作家的精神和一般人发生联系,通过对大作家深入细致的研究,发掘大作家的真精神与真价值,使一般读者从中有所汲取。激发读者的感受力、生命力、想象力和体验力,提升读者的精神境界。

李长之是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国人精神境界提升的高度来理解文艺教育的。中国古代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但这些作家作品的真精神并没有被现代人认识和吸收,更没有转化为一般中国人的精神营养。只有通过文学批评,将优秀作家作品的真精神和真价值发掘出来,才能发挥对读者的教育作用。李长之指出,我们民族伟大的作家在民族的精神教养上还没有发生影响,屈原的真精神、陶潜的真面目、杜甫的伦理价值都没有变成一般人的血与肉。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文艺批评与文艺教育,以专门的技术对作家作品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然后将文艺批评的结果通俗化与普及化,以满足一般读者的精神需求,救济国民精神的贫弱。由于传统文化的断裂,社会出现了理想与价值的真空,功利主义盛行,人的精神浅薄空虚,生活丧失意义,“所看宇宙自是干燥而枯窄的空气而已,石头而已,灰尘而已”。文艺教育的使命在于以文艺批评为基础,重铸国民的精神世界,为现代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确立精神价值的支撑。李长之致力于发掘孔子、孟子、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韩愈、曹雪芹、鲁迅等作家的真精神与真价值,就是对文艺教育理论的践行。这些作家的精神能够激发人的生命力,培养人健康和谐的人格,养成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孔子的古典人格,孟子的战斗精神,屈原的高洁人格,司马迁的博襟,李白的浪漫情怀,曹雪芹的纯真多情,鲁迅的生命意志,都能对现代人丰富精神世界的养成产生有益的影响,对现代文化发挥救偏补弊的作用。

李长之的文艺教育论是一种审美教育论,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在精神上“扩大而充实”,审美教育最能体现教育的真精神,它可以以全代偏,以深代浅,以内代外,超越知识教育、道德教育与技能教育的枯燥和偏颇,使人获得全面的发展,铸造新个人与新人类。审美教育也是一种生活教育,所涉及的是整个生活,而不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打入生活之中,而不是附加于生活之外。审美教育的本质在于以文艺作品的美促进人生命的完善,告诉人如何协调肉体与灵魂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神性与兽性的关系,培养读者超越的情怀、高雅的趣味和圆满的人格,帮助读者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在审美教育之中,艺术的理想就是人生的理想,美的极致就是善的极致,艺术与人生在审美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李长之的文艺教育论源于席勒的审美教育观,承续了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人的美育思想,表面上看来缺乏新意,但他能够将这些学说纳入自己的文学批评学的体系之中,赋予其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结语

李长之文艺批评学的理论框架虽然来自于玛尔霍兹,但却融贯了自己创造性的理解,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文艺批评学的建设确立了美学根基。文艺批评学是一门自成系统的学问,决不是就批评论批评,它必须建立在文艺美学的基础之上。李长之将狄尔泰等人的生命美学和儒家的生命美学融会贯通,建立了以生命体验为基点的文艺美学。

第二,建立会通中西的文学批评学。李长之认为中国古代缺乏系统的批评理论,但他仍然从古代典籍中发现了不少对于建设现代批评学具有启示的思想。如儒家的形而上学,孔子的古典精神与美育思想,孟子的批判精神与“充实之谓美”,司马迁的批评方法,都为李长之所称道,并被纳入批评学的理论体系之中。

第三,从文艺复兴的高度建设文艺批评学。李长之具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对于国民精神贫弱的现状忧心忡忡,认为只有建设科学的文艺批评学,才能发掘中外优秀作家作品的真精神与真价值,以文艺教育振奋国民精神,促进中国的文艺复兴。

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篇8

普通高中学籍的在校学生都要参加

《意见》指出,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四个科目列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具有普通高中学籍的在校学生和申请普通高中同等学力的人员均要参加。

因病、残等确不能参加或不能按时参加体育与健康等科目技能测试的考生,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可视病、残程度,申请免考或缓考。申请免考或缓考的考生须持残联颁发的残疾人证明或县级以上医院诊断证明(就医病历),经学校同意并加盖公章后报教育部门认定。

得分均以“合格/不合格”呈现

体育与健康等科目考试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专项技能测试有机结合,其中过程性评价由学校组织,终结性专项技能测试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意见》指出,过程性评价根据课程的进度确定,一般在平时进行。终结性专项技能测试既可集中考试也可分散考试。

原则上,体育与健康科目在普通高中3年每学年进行一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在高三年级还须进行技能测试;

艺术(或音乐、美术)科目不早于第3学期不迟于第5学期考试;

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目不早于第2学期不迟于第4学期考试。

具体时间由各市根据课程教学进度统筹安排。体育与健康等科目的考试时长由各市根据各科目的特点和本地实际自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等科目学业水平考试为合格性考试。

过程性评价由任课教师根据平时在教学中观察学生的有关表现结合考试评价进行,每学期告知学生一次。

各地市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制定终结性专项技能测试评分标准。

终结性专项技能测试根据评分标准及细则,由考官根据学生的笔试(或机试)及实地操作情况,进行评分。

有条件的科目可当场通知考生成绩及扣分原因,学生确认后签名。

所有科目最终得分均以“合格/不合格”呈现。

免考学生专项技能测试成绩认定为“合格”,具体办法由各地市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制定。

四个科目怎么考试?

1.体育与健康科目

采用“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测试”方式进行。运动参与和体质健康测试是“过程性评价”,运动技能测试是“终结性专项运动技能测试”。

运动参与

学校根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制订学生体育课程学习及课外体育锻炼考核办法,在每学期末对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出勤率、课堂学习、大课间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学校体育竞赛参与及表现情况等进行评定或考核打分。

体质健康测试

测试项目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列项目,每学年1次,采用统一的测试方法。通过集中测试、集中体检或体质达标运动会等方式,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测试。测试成绩评定不合格者,在本学年度准予补测1次,补测仍不合格,则学年成绩为不合格。

运动技能测试

在田径、游泳、体操(健美操)、球类(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跳绳6大类运动项目中选择2项,考试项目必须是运动项目的核心技能。

2.艺术(或音乐、美术)科目

采用“过程性评价+必修课程测试+专项艺术技能测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内容为《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或《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的必修模块和选择性必修模块中的1-2个模块。

过程性评价

学校在每学期末对学生的艺术(或音乐、美术)课程考勤、学习成绩、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及参与美育实践活动的表现和艺术鉴赏、审美感知能力等予以评定。

必修课程测试

采用笔试或计算机测试,主要用于艺术鉴赏或基础理论等知识类的测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在艺术鉴赏、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方面的能力。考查内容主要是必修模块的内容。

专项艺术技能测试

自主选修模块测试,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1-2项艺术技能实践考核。音乐科目为歌唱(含合唱)、演奏(含合奏)、舞蹈表演(含群舞)、戏剧表演(含集体表演)、音乐基础理论和视唱练耳中的1-2项技能。美术科目为绘画、中国书画、雕塑、设计、工艺和现代媒体艺术中的1-2项技能。以学生实际能力测试为主,着重考查学生实践活动中的艺术表现(表演)和创意实践方面的能力和特长。

3.信息技术科目

考试内容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必修模块的全部内容。考试分基础知识测试和操作能力评定两部分。

可以采用纸笔测试、上机测试、过程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条件成熟的地市采用上机测试的形式。

注重考核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实践能力。

4.通用技术科目

考试内容为《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必修模块课程《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全部内容,考试形式分为笔试(或机试)和实操测试两种。

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上课出勤、团队合作、设计与制作等方面情况。

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篇9

(一)公共艺术课程的特性与要求

2.公共艺术课程的基本特性首先,公共艺术教育在当代教育体系的地位不是通过专门人才的培养来确定的,而是以所有人的培养为依据的。其性质是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其次,公共艺术课程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公共艺术教育,既不是艺术知识技能的简单积累,也不是学校教育中的装饰品,它关乎于人的精神层面的自我完善,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是完成这一目标的手段与途径。最后,艺术教学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有着难以割裂的逻辑关系,也使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从开始就具有内在关联性、一致性,其功能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3.当代医学对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要求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医学就是一门艺术。然而,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临床技术、科学性与技艺、艺术性之间的平衡失调,并存在普遍的缺失人性化倾向。对此,现代医学家及医学工作者认识到,无论医学如何科学化与技术化,医学不能改变人文性与艺术性的特征。因此,国内外医学教育领域越发关注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艺术教育提出了要求:其一,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其二,通过艺术教育,开发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三,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医学生的人生境界。

(二)深化公共艺术课程的研究

1.统一认识,确定研究目标艺术教育是美育,也是德育。在这一教育过程中,以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和精神内容,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感召,则是能够使所培养的人才政治合格,使艺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因此,组织全体艺术课教师针对课程改革进行研讨,选择具有审美性和时代精神的经典作品作为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然后教师针对自身所教科目制定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并在教学中实施。

2.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根据研究目标,充实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审美性和教育性。首先,艺术课程的内容要选择具有崇高道德风范的经典作品,让学生在艺术审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和时代精神。其次,教学内容中作品的选择以情感陶冶作为切入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艺术教育之中。通过高尚情感的审美,来启动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情感和情操。最后,加强学生批判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判断力的培养,促使其具有独立分析判断能力,敢于在作品鉴赏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怀疑”中建构自己的艺术基础,促进原有的思维有新的认识和提高。

3.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实践中,首先,将比较教学方法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以往的教学对经典的艺术作品缺乏横向的艺术比较及深入的阐释,导致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认识及规律的掌握缺少足够的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艺术作品类型的划分横向或纵向的进行题材、内容、形式的分类比较,通过比较方法激活艺术作品本身内外链接,加深对某一艺术范畴的认知。其次,让学生参与教学体验。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潜力,课上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定时间的学生进行表演、演讲或介绍自己喜欢的艺术家、艺术作品的机会,从而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对艺术学习探索的兴趣。最后,适时选择设定教学情景法。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以此锻炼学生的能力。

(三)艺术课程与人文课程、医学课程的交叉渗透的尝试

1.艺术与人文教师基本情况调查将艺术课教师的自然情况与所学专业、教学特点进行调查,艺术课教师毕业于艺术、教育类专业,具有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具备较强的音乐、美术、舞蹈等技术技能。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与学习培训,巩固了艺术技术技能,对教育学、心理学有了深入了解。另外,人文学院哲学课程中的美学、大学生健康心理课与艺术课教学紧密相连。这些教师在教研中有相关的,为艺术课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为艺术课与之融合奠定了基础。因此,有条件利用人文学院的教学资源进行了课程融合。

2.艺术课教学与人文课程的融合将艺术教学与思想道德教学相结合。高校艺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通过以艺术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以其先进文化的创造力和吸引力,在政治上增强广大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艺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因此,艺术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材的运用与思想道德课程相融合。将艺术治疗法引入艺术教学当中。艺术治疗又称表达性艺术治疗,这些艺术的方式可以直接用于情绪的表达和宣泄。通过自发性的艺术语言表达复杂情绪,能够弥补语言和书面沟通的局限性,就是说艺术治疗提供了非语言表达与沟通机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和心理疾病,正成为人们健康的一大威胁,表达性艺术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艺术治疗首先在全国的医院在临床开展和应用,又在全国高等院校开设了有关的艺术治疗课程。开设“艺术疗法”课程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调适,利于开发人文学院的资源,符合现代医学院校的课程发展需求,利于借助医学院校的优势发展新学科。

(四)高等医学院校艺术师资培养研究

1.建立和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保证。针对教学的需要制定并严格执行备课制度。在此过程中,检查、督促教师对课程的准备情况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时机的把握、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预测等。严格遵守业务学习制度。在业务学习与研讨中,加入与人文、医学相关的学习内容,关注艺术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进展情况。

2.合理制定教师培养计划,增加教师能力提升的机会。艺术教师只有在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方面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学校为教师的进修、培训和专业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我们统计了相关的专业性、学术性较强艺术教育学术会议和艺术培训举办的时间,申请保证每年参加一次全国性的学习与培训的机会,积极参加艺术教育学术团体的学术研讨活动,从而开阔眼界和思路,扩展知识和积累能力,为提升教学能力提供条件。3.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引导教师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首先要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根据教师个人的兴趣、特长和能力,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其次,建议实施以精神激励为主导的政策激励。通过建立教师教学、课程改革、评优等方面相应的激励政策,将艺术课列入其中,通过政策引导,激发教师的创造活力和敬业热情。

(五)建立合理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1.艺术课程的评价体系的确立

(1)首先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对学生艺术课程的评价不能简单地认定为教学成绩考核,评价应体现在学生参与艺术教育的全过程,注重教育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评价。采用评价对象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措施,把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行为表现、情绪体验、参与程度、交流合作加入评价当中。

(2)注重对学习过程多元化评价评价包括终极性和过程性评价,评价要反映教学过程的真实情况,重视学生存在的艺术技能与艺术修养的差别,学生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艺术学习与能力的提高与扩展,注重艺术素养和能力的转化和提高。另外,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包括考试、考察、作品创作、技能展示及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灵活选用评价方式等,保障评价的有效性。

2.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1)对学生的评价艺术课程成绩评定:考试成绩、平时考核(作品创作、技能展示、课堂研讨)、出勤情况、艺术素养的提高幅度。艺术实践能力:艺术认知和艺术技能。艺术活动:参加班级、校社团活动、参加学校、省市级艺术展演和艺术竞赛活动。

(2)对教师的评价课程与教学:教师的备课内容、课堂授课、技能训练、课堂讲评与作业评判等。教学改革:听课、教改方案、教学手段、及教学研究。教学绩效:教学效果、学生测评、组织活动及教学工作量。科研与展演活动:教学科研论文、著作、课题和参加比赛、作品发表、获奖情况。

二、公共艺术课程研究与实践效果

(一)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教学实践后,教务部门随机对选修艺术类课程的学生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有效问卷825张,平均分89.96,明显高于实践前测评分数84.46。经spss10.0分析,经t检验,p<0.01,有显著意义,可以认为学生对课程的改革给予肯定。同时,学生的课程通过率有了明显的增高。选修课的通过率主要决定于出勤率和课后作业(小论文形式),课程实践改革后,艺术类课程的总体通过率为94%,高于课程改革前的89.11%,说明学生对改革后的课程有了兴趣和新的认识,较好地完成了艺术类课程的学习。

(二)艺术活动的内涵得到丰富

经过艺术课程的启迪,学生对艺术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积极参与筹办艺术课团等活动,校级艺术类社团由原来的6个增加到14个。校级艺术类讲座每两周进行一次,参加大学生艺术节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加,范围明显扩大,举办的艺术活动内容不断增加,涉及到音乐、绘画、书法、话剧、小品、舞蹈、乐器演奏等多个艺术领域。艺术活动的组织由原来的学校、年级扩展到班级,这些足以说明艺术已经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

(三)学生的艺术素质与能力得到提高

由艺术社团的学生自己策划和筹备的艺术活动明显增多,如五月的鲜花系列演出“飞扬的青春”“舞林大会”“学生毕业汇演”等演出非常成功。节目的表演创意新颖,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原创作品真实朴实,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在色彩缤纷的节目中,表现出学生的艺术能力和水平。

三、进一步完善医学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议

(一)建立医学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促进艺术课程深入发展

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符合医学院校特点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特别是关于课程目标的合理定位、课程设置的研究与管理、课程实施及评价体系构成的完整课程体系,才能逐步摆脱目前艺术教育在医学院校滞后的局面,更合理、有效地促进公共艺术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立医学院校科学的艺术教学评价体系,提高艺术课程质量

就目前教育评价标准来看,学校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中存在着片面性,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或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但对审美能力考查的指标单一,内容欠缺,因而不利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全面合理的艺术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将艺术教育列入学校工作质量评价体系中,才是提高艺术课程质量的保障。

(三)加强医学院校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艺术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健全艺术教师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医学知识的获得与增长机制,是当前艺术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医学院校艺术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专业素养的提高需要自身与学校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也是现在及今后课程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四)加强学科建设,建立具有学科支撑的艺术教学队伍

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篇10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探究

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有这样一些特征:首先,美术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其次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

一、面对全体同学,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作为基础教育的美术课,必须面向全体同学,让每一个学生的美术素质得到提高,为他们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打好基础。但我们在面向全体同学的同时,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搞好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大面积提高美术素质与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应该多一把尺子衡量事物,更应多几把尺子衡量我们的学生。正确把握每位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关注学生,敏感的找到教育的定位点。在规定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尽量给学生更多的发展余地,一视同仁的尊重学习困难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

二、通过轻松的环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好老师,因为在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所以,开展兴趣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老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能力的拓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给学生创设发散性的情节思维,要结合教材深入的挖掘情景教学的各种因素,老师在语言上要多运用启发性的语言,通过语言让学生的思维活力加大。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把学生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例如,老师让学生创设“浅草没马蹄”的情景,学生可以通过任何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运用剪纸、折纸、图片或者绘画等一系列相关的形式完成这一主题内容。有的学生是运用绿色来创设一副立体的图片,老师针对这位学生的作品运用形象的语言来给学生描述一下画面中的情境。这时候有的学生能够想到一些点子,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动手制作,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来对主题进行创造,有的学生有很好的想法,但是动手能力不强,不能够通过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但是,所做的作品没有创意都是模仿别人的想法,老师最好要运用学生对于线条的了解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对于有些作品有更加感性的认识,通过想象来开展作品的认知。

三、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想象是创作的源泉"很多发明都是从创造开始的。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来通过艺术的方式和手段来进行表达,让学生在乐趣探索的过程中去寻求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可以运用实物演示教学法: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对实物进行展示,学生在这个时候就能够明白任务,老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创作。如上《画一顶帽子》这课学习的时候,老师最好能够出示几个不同颜色和不同外形的帽子,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不同的材料能够让帽子有不同形状和质地,学生可以用自己挑选的材料来制作帽子,学生不但自己做出漂亮的帽子,还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想象力来制作出雨伞帽、魔法帽等“新品种”,学生用的材料也各种各样,有的学生用朔料瓶子来制作帽子,根据材料的硬度和形状能够学生制作出很多有新意的帽子。学生还可以介绍自己帽子的功能,比如,塑料帽子能够防止淋湿。老师要灵活的运用语言,通过语言情景使知识更加形象和生动,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不断的大胆想象,比如在彩塑课《青蛙》这课中,老师有声有色的讲述一些青蛙的童话故事,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会越来越宽,学生在想象中进入到青蛙王国中。学生喜欢模仿,有时候学生就会运用面部表情模仿青蛙的有趣动作,在形神兼备的动作表演的过程中过程增强对青蛙的认识。

四、走进生活,丰富储备

形象思维和真情实感是美术活动的基础。形象和情感有赖于学生大量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因此,除了要求学生平时留心观察感受身边的事物外,实地实物参访写生活动,应是美术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以丰富学生的形象、情感储备,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结合年级特点选好学生课堂欣赏内容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欣赏特点必须是内容富有情趣、符合小学生审美心理的内容。具体表现在五花八门,比例不再准确,表现无拘无束。为此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中年级的欣赏特点是要贴近生活,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第八册是“挑花”、“竹编”手工课等,主要是通过欣赏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高年级欣赏特点是了解全貌,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欣赏内容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积极评价,促进发展

1.学生自评互评。学生自评就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习实践过程的收获和成果进行评价,向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的学习收获,创作意图。学生互评是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可以在同桌间、小组间或全班之间,以儿童自身的眼光来评判他们自己的学习表现和创造成果,促进人人参与,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