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工艺美术的启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1:15

原始工艺美术的启示篇1

关键词:神性艺术;人性艺术;艺术史演变;艺术精神

中图分类号:J1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107—01

一、神性艺术

(一)原始社会时期的神性艺术

原始社会应该是绝对的神治社会,神的意识是人类最早的社会意识之一,在原始社会中,绝大多数的原始艺术都是巫术活动的产物。由于神治社会的政治宗教化,宏扬神性、赞颂神祗就构成其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既贯穿于艺术表现的内容之中,也渗透于艺术表现的情感之中,因而形成了主要表达人们对神祗的敬畏之情的神性艺术。

概括起来,原始社会的神性艺术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宗教艺术,包括原始巫术和图腾艺术;第二阶段原始宗教艺术,包括神话和传说。前宗教艺术主要表现原始人对魂灵的敬畏之情,其形式主要有原始巫术和原始图腾艺术。事实上,原始艺术的产生是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密切相关的,原始人为了图腾崇拜的需要,或者将自己装扮成图腾物的模样,这就有可能产生了人体装饰;或者模仿图腾物的动作,这就有可能产生舞蹈;或者将图腾物描绘下来,这就有可能产生绘画;或者将图腾物塑造出来,这就有可能产生雕塑。

第二阶段的原始神性艺术主要是原始神话和传说可以说,原始神话和传说既是人类艺术发展的源头,也是人类宗教发展的源头,更是民族文化生成的根本,不同民族的原始神话传说就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宗教和习俗。

(二)阶级社会的神性艺术

从根本上说,这一时期艺术的特征就在于所谓的“艺术的宗教化”。民众是虔诚的宗教信徒,而统治者也必须借助宗教的力量来统治国家,其中应以祭坛、神殿和神像为代表。艺术的价值支点在于艺术身上的那样一种形而上的“神性”,它能够向人们承诺终极永恒的彼岸世界的存在、提供形而上的慰藉。

随着基督教在西方文化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基督教对艺术的影响越来越大。中世纪艺术为神学本体论所笼罩,强调上帝是理想美与艺术美的根源。人们把艺术当作通向神、通向彼岸世界的工具和桥梁,艺术之美也就是对上帝和天国的展示和承诺。艺术带给人们的宗教绝对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经千年,为一代又一代的人提供精神支柱甚至道德律令。

二、人性艺术

(一)“人性”对“神性”的质疑

自文艺复兴以来,“神”的概念被渐渐移到历史舞台的背后,而“人”的概念则日益清晰地显露出来。笛卡儿在《谈方法》中地提出“我思想,所以我存在”,从而开启了近代思想的“主体性”特征。康德在其美学论述中把人的希望寄于合乎目的性,并把人自身当作这个最后的目的。由此,主体“人”代替上帝成为了世界的起点和终点。

当古典艺术赖以支撑自身的神性之维遭到来自哲学的质疑之后,在哲学家的思想启蒙之下,艺术家开始自觉或是不自觉地把艺术的关注点由“神”转向“人”,与此同时,艺术家自身的地位也得到了由神的附庸向独立自主的个体的转换。

人文主义者把人的思想从神的世界拉到现实的人的世界来。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必然会影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画家和雕塑家们,从而使他们在创作中表现和颂扬人体的形态美和精神美以及自然之美。当时的艺术大师们认为人体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事物。

(二)人性艺术的繁荣

人性艺术的真正繁荣是建立在18世纪初期法国启蒙运动之上的,应该说,法国启蒙运动是这一时期推动人性艺术发展的主要动力。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人为代表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从理性的角度全面审视了人性的本质,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善恶与社会环境的辩证关系,并赋予人性以新的内容。

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人性艺术就逐渐成为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表现人性、歌颂人性已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目的,主要美术流派有:新古典主义美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现代主义美术五大流派。各种不同艺术流派或多或少地从不同角度展示人性的真、善、美和假、丑、恶,人性世界真正成为艺术世界的主体。

总结:除去艺术的形式和质料等诸多方面,西方艺术精神的演变大体上是西方哲学精神在艺术活动中的迂回与进入,神性与人性是西方哲学体系的两个维度,哲学的历史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史的演变。

参考文献:

原始工艺美术的启示篇2

【关键词】民间美术;现代艺术设计;影响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85-01

一、民间美术的特点

民间美术从广义来说,包括城乡大众的美术;从狭义来说,即指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美术,涵盖人们的衣食住行和节日习俗等各个方面。民间美术继承了原始艺术的精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民间艺术家极富想象力,不受具体事物的限制,创造出来的作品大多造型夸张、表现性极强,极具装饰性。此外,民间美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不仅表达了地方人们群众的深厚情感,同时也渗透着古朴的审美观念和美好的理想愿望等。

二、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现状

我国现代艺术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从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总体来看,全球化的影响使得艺术设计越来越趋向一致。加上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现代艺术设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逐渐倾向于西方的工艺设计。这使得很多设计工作者片面追求国外的设计理念,一味模仿国外的设计风格,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设计工作者越来越依赖电脑,很多时候只是从网上搜索一下,稍加整合,就成了自己的设计作品,从而失去了创作动力,失去了创新的能力。因此,为了阻止上述现象继续发生,我们必须好好利用民间美术的特点,改善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现状。

三、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

(一)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源泉。我国的民间美术遍布各地,并且深受人们喜爱。从艺术形式来看,我国民间美术看重色彩、肌理、点、线以及面在多维空间的秩序化处理,将零零散散的内容组合得整整齐齐,这就使具有自然形态的物象有了一种和谐统一的秩序。对这种优秀的形式美感进行借鉴与再创造,对于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构成无疑会有极大启迪。另外,我国民间美术中将抽象化为具体的艺术,正好与现代艺术设计中以“图形的象征意义”传达真正艺术思想的方式相类似,给欣赏者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这些都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灵感的获取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二)现代艺术设计是对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经济和人文背景都有所改变,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现代人们在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审美标准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于我国传统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发展而言,无疑构成了严重威胁。而将民间美术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使民间美术通过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发展,实现新时期的再创造,重新赋予其新的发展内涵,这对于民间美术而言,无疑是一次很好的继承与发展的机会。

四、促进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结合的措施

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现代艺术设计则是现代文明的表现形式,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是一件互利互惠的事情,一方面可以使民间美术焕发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使现代艺术设计更具特色与内涵。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措施来有效促进二者之间的结合发展。首先,要充分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美术,激发民间美术的创造力,使之能够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灵感源泉。其次,在现代艺术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融合民间美术的元素,将传统的形式内容整合成具有现代气息的作品。两者相互促进。最后,应注重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加大民间美术人才传承、优化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促进民间美术界与艺术设计界之间的活动交流,促进人才的跨界交流与合作学习。

五、结语

民间美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凝聚着民族的情感。现代艺术设计虽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但是在时展的浪潮中,面临着逐渐丢失自己特色的危险。所以,我们必须积极促进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结合,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浩鑫,肖宇窗.传承与超越――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启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2]方怿.民间美术中的“隐喻”思维对现代设计的启示[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03).

[3]李承华,董德丽.谈民间美术对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几点启示[J].美与时代,2004(08).

作者简介:

原始工艺美术的启示篇3

中国民间美术是我国本原文化和文化符号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它融于中华民族群众的衣食住行、节日习俗、人生礼仪和信仰禁忌的社会生活之中,是人类劳动生活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体现。毫无疑问,民间美术中所蕴涵的浓郁的生活气息、亲切的乡土情怀以及质朴活泼的性格,是生活在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内心所向往的。民间美术作为历代劳动人民创作的结晶,永远给人以谜般的诱惑和不尽而又深沉的启示。

民间美术造型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民间美术的原发性、传承性、审美性等特点使得民间美术自然构成一个独立的造型体系。它体现了民间文化观念的传承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中国人的循环宇宙观人生观,体现在民间美术造型上,形成对万物完整圆满的理想化心理定向。民间美术造型中,很少见残缺的人物形象,它讲究人物的完整性,如民间木版画就十分忌讳残缺的形象,画人物一定要画出全身、四肢等部位,画人头或为正像,或为“三分脸”,决不会出现不完整的形象来。表达了一种圆满、完美的人生观念。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为了便于形象的传播,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要求设计简洁、视觉冲击力强、功能齐全、使用方便。中国民间美术中空白、虚形等艺术表达手段已经体现在许多现代设计师的作品当中。荷兰著名图形大师埃舍尔就运用负形创作出大量经典之作,如作品《八个头像》、《伯》等,将不同的图形通过巧妙的构思,构成一个新的形,彼此相互依存、互生互长、互为图地。日本设计师福田繁雄的许多招贴设计中,也大量运用了这种正负形的关系,创作出很多具有很强感染力的简洁的图形。这种图形之间巧妙、奇特的构合,在图形中寻找、回味、领略其中的妙处,是现代图形创意的亮点。民间美术造型中对“形”与“意”的结合与表现,很值得现代艺术设计者去发掘和体会。

民间美术造物观念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民间美术是一种与原始艺术最为接近的文化形态,是与民间生产活动一体化的文化,它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现代设计艺术思想是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唯经济论、唯科学论、唯功能论的设计哲学,以追求商业利润为最终目的的。而民间美术中则蕴含着更多人性化思想,强调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表达了对情感和功利意愿的追求。它的造物原则是源于自然,融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睦共处,从而求得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艺术需求的心理平衡。民间美术这种人性化的情感体现和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造物原则,对于现代工业生产条件下艺术设计来说无疑是一股清凉的人文之风。

现代艺术设计应该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能动地在自然环境间保持一个动态化的平衡,关注生存环境,发扬朴素的传统自然观,力求以合乎自然规律的设计来表现人与物的关系,以本真的原则消解人类和自然心灵之问日趋顽固的壁垒。与自然始终保持着绝对和谐的民间美术的造物观就像一座耸然的灯塔,以独具特色的哲学思维指引现代艺术设计的航向。

民间美术色彩观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观纯粹、简约的风格,与现代平面设计追求单纯、简洁、醒目的设计原则非常相似。在现代设计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都能看到民间美术色彩的影响,如2008年申奥标志的设计,就采用民间“五色观”(红、黑、青、蓝、绿)、黄配以白色做底色,通过传统太极图的意象表达出现代的奥运精神。申奥标志富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又与奥运五环相一致,给人印象深刻,其中既蕴含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神韵,又具备了浓烈的现代美感,将传统精神和现代意识融为一体,是民间美术色彩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的很好的范例。

在现代讲求“个性纷呈”的社会中,把传统色彩融于现代艺术之中,通过最为本质、朴实的色彩语言来传递设计的词汇,这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是一种丰富与发展。民间美术色彩所具有的强烈、浓郁、朴拙、真挚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种以简练、粗放的方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与现代设计对色彩的要求是一致的,在倡导“绿色设计”设计思想的今天,具有特别的借鉴性和示范性。

民间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民间美术源于生活的特性使其内容往往充满了对美好愿望的企盼。如新娘陪嫁物品的鱼、莲、石榴等形象都是对婚后多子的企盼,而不论是剪纸中稚拙的乌纹和蚌纹,还是面花里质朴圆润的虎形,亦都以其特有的魅力神韵,体现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而这种神韵的承传来源于中华民族底层劳动群众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企愿,是对“形”和“意”的延伸,可以说是对民间美术一种深层次的发展和提升。如果说对“形”的再造仅仅是对传统造型的发展和升华的话,那对于“神”的传承则需要我们摆脱民间美术的物化表现,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去探寻。我们只有在深入领悟民间美术精神,并在真正理解现代西方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才能找到真下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计,从而使中国的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和发展。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

原始工艺美术的启示篇4

关键词:启美启智启德启信

一、启美启美,即是引导学生欣赏美、理解美,进而最终能够创造美

对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传统绘画、雕塑作品的欣赏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对现代绘画艺术的欣赏可以增进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美术教学中的技法训练则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因此,美术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如讲《生活与设计》这一节时,谈到服装设计,我特别联系了中学生的服装设计——“衣服是无声的语言,它随时向别人传递着你的身份、性格、爱好等方面的信息。同学们正处在充满活力的学生时代,因此,服装应当能体现出生动活泼、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而耳环、戒指、美容化妆等成人的打扮暂时还不适合同学们。不是有人说,青春就是最好的化妆吗?”同学们笑了起来,下课后,原来佩带饰物的同学悄悄把饰物摘了下来。

二、启智启智,即是指美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表现能力

记忆画和想象画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每逢新学期开学,我都要布置学生描绘假期生活。几个学期坚持下来,学生在绘画语言的表达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同学甚至把整个麦收场面画了下来,画面上有麦田、远山、道路、脱粒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汽车和忙碌的人群等,内容丰富,形体正确,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也得到初步体现。这么复杂的场面,若不具备一定的表现能力和观察能力是难以描述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初二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VCD通过电视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有的学校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我们还可以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十分有利。

三、启德德为立身之本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德”的教育,德育与美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之时,还要有意识地传输道德规范,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珍惜我们的环境》这幅画时,不仅讲工业污染,还联系了生活垃圾的污染,教育学生珍惜生活环境,不乱扔废纸,不乱抹乱画等。

四、启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

对于身处紧张学习生活节奏之中的学生,美术课应当是一种精神体操,使学生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因此,选择实施成功教育、快乐教育就应成为每节课的总体构思。数年来,我一直坚持每节课结束前的好作业评点,只要是有可取之处的作业,都可以得到展示

原始工艺美术的启示篇5

今天,中国是全球化中最重要的试验场域之一,有全球最大的工地、加工厂与消费市场。中国的改制与经济体制的剧烈转型带来了巨大的震荡,我们有一个极为特殊的另类现代性道路或者说是全球化道路。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全面进入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中国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与加工行业,“中国制造”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重要发动机,中国以平均8%左右的GDp高增长,至2011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取得惊人的成绩,但是中国当代艺术和文化在全球化的格局中又有怎样的境遇呢?

“跨领域:我们将视线引至多元的场景,中国艺术必须打破不同领域间,不同年代间,不同地理区域间的边界:中国艺术应该是开放的。书本机器:北京迷你马拉松活动是一个真正充满活力的反馈回路综合体,活动将产生相应的出版和文献资料,它将是一块电池,一架在中国语境下持续替未来发展产生能量的机器。”[1]

2000年的上海双年展标志着当代艺术本土合法化的开始。2000至2010年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化、国际化最为剧烈的十年,过度的市场化给中国当代艺术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一方面,它极大地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市场机制建设,即在国际与国内建立了较为全面的艺术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它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致使艺术品的价格成为重要的品评标准。当代艺术市场的繁荣并不代表当代艺术体系的成熟,尤其在美术馆的建设与艺术史论的研究、梳理与批评等方面都显得极为薄弱。中国当代艺术频繁地参与国际艺术大展,国际交流成为了常态,而且随着技术与媒介的变迁,艺术家们也开始运用新媒介来展开新的工作。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地都汇聚了很多地下摇滚乐队、纪录片导演、纪实摄影师与独立动画导演,他们坚持不懈地尝试着电子音乐、多媒体表演、空间与剧场等新媒体语言的试验,这些工作已经成为今天的当代艺术和文化生态的另类景观,而默默耕耘着的艺术家们也是被当代艺术主流所遮蔽的实验艺术群体,亦成为了我们谈论中国独立动画的重要背景。

中国独立动画的发端与新技术、新观念的启蒙有关,资金、技术与团队的联合也随之成为可能,它导致了艺术家向导演的工作方法的转变,当代艺术也开始发生重要变化,原来从事绘画、摄影、纪录片与电影的艺术家们开始运用一些二维甚至3D技术进行动画语言的尝试,这种尝试标志着新的艺术潮流的到来。这些转变与中国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处在全球化进程之中息息相关,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当代艺术大量地参与到国际当代艺术系统之中,艺术家在关注国际化潮流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对本土文化的探索——对中国现场剧烈变革的关注,尤其是对传统文脉与后现代主义美学的转换。1992年中国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而艺术品的市场化也是进入2000年以后才有所发展。这种变化可以从北京的“798艺术区”中找到范例,“798艺术区”成为这个时期的一个缩影,2004年至2008年,国外的基金会、画廊、艺术延伸品设计公司、餐饮业与名品时装店等开始积极介入“798艺术区”,市场亦随之迅猛地发展。“798”的房租收入从2002年的80多万元人民币到2012年已增至2亿多元人民币。高度的市场化也导致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自2002年开始我们讨论中国独立动画的发生、发展再到今天的星火燎原,都源于中国当代艺术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变化。艺术区在全国范围的生长,使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晴雨表,从2002年的萌芽到2009年艺术区的大面积拆迁,可以看到其与社会和时代的紧密关系。

“在全球化的时代,当代艺术实践同时体现出审美与政治的双重力量。”[2]

——卡特琳娜·达维特(CatherineDavid)

中国当代艺术由此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之中,那些默默耕耘着的实验者们正在慢慢地显现,他们的实验也许隐没于市场的神话之中,但他们的努力对于我们今天进行文化史、艺术史与社会学的研究意义正在彰显,艺术史从来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早期的录像艺术(Videoart)是为了抗衡电视媒体日益大众化、娱乐化与商业化而出现的,并且早期的录像艺术也是被主流美术馆所排斥的,而录像艺术这个“老媒体”如今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主流,这就是媒介和时代变革的悖论关系。

二、什么是独立动画?

“因此,二十世纪的电视、摄录影机与电脑发明与应用,直接和媒体传播讯息产生密切关系,犹如马歇尔·卢汉(marshallmcluhan)在1967年《媒介即资讯》论述中指出:‘从媒体意义上来说,任何一种新媒体就是一种新语言,就是对经验实施的一种新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这种新语言不仅帮助人们理解媒体对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其新颖的编码方式同时也搭载着媒体传播之执行力量而不断扩充。”[3]

首先举几个关键词来展开独立动画的讨论:纪录片、录像、图像、独立电影、独立动画和实验动画。

我们总是习惯把Videoart翻译成“影像艺术”而不是“录像”艺术,用影像艺术来涵盖纪录片、录像艺术、摄影、动画的实验工作是极其不准确的,“影像”是我们杜撰出来的一个词。其实自1988年中国录像艺术的发端起,其与纪实摄影、观念摄影、纪录片、多媒体剧场和独立动画共同发展到今天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多元的中国当代艺术实验的另类景观。独立电影相对商业电影更强调其独立思想与自由批判的社会良知,其不合作的态度更是彰显了独立电影工作者的立场与工作方法。独立动画区别于动漫产业的商业趣味,也区别于电视台的低幼动画,更多的是强调观念艺术的未来性、实验性与先锋性。动画语言从来就被视为可以自由、虚拟地表现现实和心灵世界。独立动画导演们也借鉴了独立电影的工作方法,他们从纪录片、多媒体剧场、实验电影、观念艺术中找到了新的通道,无论是二维动画还是三维动画,它们一开始就走了一条超越之路——建立在新技术、新观念基础之上的、开放性的、跨学科的创作理念,以虚拟艺术工程的概念来展开独特的观念和语言实验。

“美学问题与生命政治彼此关系的密切性与复杂度,最后则是影像并非再现的结果,不是独立的特殊范畴,而是一个浮现症候的场域,不同制域交互作用的场域。”[4]

独立动画是以高科技的虚拟数字化艺术为特征,吸收了电影与新媒体、声音艺术等多种媒介的综合型的试验艺术,区别于商业电影的美学模式,保持了实验性与先锋性的立场,并且强调独立电影的批判性与实验精神——关心社会、建立独立动画与社会的介入关系。独立动画是自2000年以来从当代艺术系统中衍生出来的新艺术潮流与现象,亦逐渐成为国际、国内的电影节、三年展所邀请的重要项目,并被海内外学术机构所研究和关注。

三、电影节与动画节的影响

我们考察了近十年来重要的国内电影节、摄影节,比如:中国独立电影节(南京),北京独立影像展,云之南电影节(云南),重庆独立影像节,澳门中国行为艺术文献展、山西平遥摄影节、三影堂摄影大奖等。这些电影节从一开始就扶持纪录片与纪实摄影的创作。“北京独立影像展”于2008年开始把独立动画纳入到独立电影节之中,中国独立电影节(南京)、重庆独立影像节如今也都包含了独立动画的部分。民间的电影节对于独立动画有很重要的影响,导演在反抗权威与商业化的同时能够从院校与民间找到生长的空间。北京、南京、重庆、云南和西安影像节都为独立动画导演提供了工作坊、论坛、讲座与公众教育等项目。亚洲青年动画大赛,常州、福建和西部动画节也有商业片与实验短片单元,为实验动画展开了相关的平台,包括论坛、工作坊、出版、展览等活动项目。独立动画、独立电影和当代艺术是有血脉联系的,因为独立动画是从当代艺术、实验电影两个系统中生长出来的一个新的方向。这几个电影节为中国独立电影与独立动画建立了一个面向国际电影节和当代艺术平台的机制。另外,如荷兰电影节、法国昂西动画电影节、东京国际动画节、韩国首尔动画节等,也为中国独立动画进入国际通道提供了重要的国际交流平台。在这些国际大赛中参赛与获奖极大地提升了艺术家的视野和信心,只有置身于全球化的视野之中,我们才能清晰地判断中国当代艺术与文化在国际文化战场的意义,尤其需要我们在全球化视野之中去观照和反思。

“萨奇不容置疑地献身于当代艺术实践的精神,不应有损于这种波及信息网络、传播和控制世界的影响。他的文化角色体现着介于媒体认识论、商业与艺术生产之间的关系,艺术在经媒体中介的文化中所预示的条件,倾向于在后现代社会中引发对‘我们无处不在的编码’的混成。”[5]

四、全球化与互联网对世界的重塑

“网络架构了我们社会的新型社会形态学,网络逻辑的传播根本上改变了生产过程、体验、权利和文化的运作与结果。”[6]

——曼纽尔·凯斯泰尔斯

信息、互联网、与3D技术为动画产业带来了空前的变化,尤其新技术的普及与互联网的传播为实验动画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平台。不少独立动画的启蒙是从3D电影与一些3D技术软件开始的。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像谷歌、土豆、优酷、微博、FaCeBooK、twitteR以及其它大众传媒的资源共享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虚拟世界的自由与平等。盗版DVD软件反而普及了动画技术,过去看来非常难以得到的技术如今得以迅速传播。所以很多独立动画导演的语言与技术的启蒙除了来自美术馆与动画节系统外,更多的是来自网络。90年代末便携式录像机和自2000年以来的高清数字化摄像机的普及使得拍摄与记录获得了平等的权利,苹果公司的ipHone、ipaD技术大大提升了信息技术的传播与互动体验,由于技术的解放,一个人的电影成为了可能。今天的博客与微博成为了真正的“社会雕塑”,信息和媒介推动着时代的进步与变革。独立动画、微电影成为我们个人心灵史与思想史的在场物证。图像成为了无言的思想和观念,这些图像一定是要被艺术史和文化史所研究的。今天微博成为新技术观念和信息交汇的平台,成为一个信息的交叉感染区,信息像病毒一样迅速地繁殖与传播。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二维技术、3D技术、3D电影与游戏的迅猛发展与传播。当代艺术和独立动画有着深厚的渊源,在思想、观念、技术都具备的条件下一些艺术家和导演开始做一些实验工作:2000年左右的冯梦波(《私人照相簿》1997、《Q3》1999、《Q4U》2002),卜桦(《猫》2002、《野蛮丛生》2008),皮三(《泡芙小姐的金鱼缸》2010、《泡芙小姐》2011),周啸虎(《乌托邦机器》录像装置2002、《围观》录像装置2003),2005年以来的缪晓春(《虚拟最后的审判》2006),吴俊勇(《春天俱乐部》2008、《鲤鱼》2007、《秘图志》2010、《极权的肖像》2010、《乱花》2009、《时间的胃》2011、《千月》9屏动画2012),邱黯雄(《在空中》2005、《新山海经》2006、《为了忘却的记忆》2007),张小涛(《夜》2006、《迷雾》2008、《痕》2009、《萨迦》2011),2008年以来的刘健(《刺痛我》2009),孙逊(《21克》2010),吴超(《追逐》2011),王海洋(《弗洛伊德,鱼和蝴蝶》2009),雷磊(《theFace》2007),王维思(《神秘地球和年轻人》2011)等。他们频繁地参与国际、国内的电影节与美术馆的展览,其中有不少作品获奖。中国独立动画在国际上的发声赢得了独立的尊严和荣誉,被国际国内的学术界所关注。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开始利用自由的技术语言与资讯展开新媒体动画和电影之间的跨学科实验。网络世界的平等让信息成为共享的资源。网络世界启示我们:如果没有经过思考与沉淀就会成为信息垃圾,只有融合思想、观念与技术才能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虚拟世界、信息化、数字化、3D、互联网与多媒体互动为艺术家们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很多从事独立动画创作的艺术家不是动画专业出身,缺乏电影语言的基础工作,他们大多通过网络,大量地看片和学习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比如兹恩网站(),可以足不出户共享全球名校,如哈佛、耶鲁、斯坦福、剑桥的公共课。网络成为一个民主化、国际化的课堂,今天艺术家可以通过博客、微博、FaCeBooK、twiteR来以“自媒体”的方式传播作品,参加一些电影节、动画节。我们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当中,而是处在一个全球化的信息高速公路之上。

五、独立动画的生长历程

“由于跨国媒介的到来,全球政治经济所具有不断变化的本质;时间层面的普遍提速,与媒介文化有关的我所谓的权力空间领域的出现;对于一种世界范围的、真正全球化的传播民主的需求。”[7]

国际当代艺术资讯的来源

在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上不少艺术家看到了南非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willianKentridge)关于南非种族清洗、殖民主义、极权政治、贫困与暴力交织的二维动画作品,印象深刻,触发了不少艺术家做动画的念头。人们从威廉·肯特里奇的作品中了解到当代艺术家如何运用绘画做动画,如何表达当代知识分子的立场。威廉·肯特里奇所带来的思考就是如何运用传统媒介介入当代的观念,怎么把平面语言与当代艺术实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动画提供了某种图像方法,通过静态的绘画图像以电影语言的方式让图像动起来,它建立了一个观念和语言的逻辑系统,斩断了叙事的传统,以非叙事的方式展开视听的实验道路。动画的观念语言需要一个独立和完整的系统工程:团队磨合、剧本、分镜、软件、场景、角色、音效、剪辑、后期合成、展览与传播等。动画跟电影的关系非常紧密,很多二维动画是“一个人的电影”。我们很明确地感受到独立动画的力量,这要求艺术家要具有导演的能力、艺术的思维、团队的执行力与企业化的管理理念。动画是一个系统化的生产流程,一个人几乎难以完成动画的所有环节。独立动画更多地是从当代艺术与独立电影交叉生长和衍变中发展的,以色列电影《与布尔什跳华尔兹舞》和《我在伊朗长大》是具有纪录片式美学风格的动画片,这两部作品所表现的虚拟的政治与战争的视点,以及其所包含的深沉的关注与同情打破了常人对纪录片的看法,这也是独立动画一个重要的变化。

马修·巴尼是美国九十年代最有创作活力的艺术家,他从医学、神话叙事中找到新的方法,其作品融合了表演、电影、摄影、录像与装置的多种语言形式,从1994年开始的《悬丝》系列作品反映了九十年代国际当代艺术的一个倾向——美丽与虚构,精神分裂,个人在全球化时代深受消费文化、国际资本主义和虚拟社会的影响。马修·巴尼可以看作是美国九十年代跨学科、跨媒介实验的艺术家代表,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跨媒体工作方法具有重要启示。

西丽·娜沙特(Shirinneshat),重要的女性艺术家,1957年出生在伊朗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亲是多年研究西方文化的学者。她十七岁来到美国,在旧金山完成基础艺术理论的学习后,进入伯克利攻读mFa课程,同时开始个人影像艺术研究及创作。她对伊斯兰女性阶层生活现状有着深度的观察和研究。《没有男人的女人们》描写了五个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是她根据一位伊朗女性小说家的小说而拍摄的电影作品。她通过影像和艺术化的方式再现了这本小说故事,其中充斥着对性别、禁忌以及对革命残酷镇压的精神恐惧。这是关于女性的,也是关于政治、宗教与审美的多重边界的控诉与质疑。

“在今天的世界上,任何第三世界电影都必然联系着全球化的世界,联系着特定的民族国家在这一个全球化格局中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种种宗教、政治的原因,使得伊朗始终与欧美发达国家及其同盟保持某种不合作态度或敌对的态度,欧美国际电影节则无疑在伊朗电影的起飞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伊朗电影无疑是今日全球化格局中的一部分,一个特殊、重要而复杂的部分。”[8]

以上三位艺术家为我们从南非、美国、伊朗的艺术家的工作方法和课题研究中找到一些启发——如何超越后殖民地缘政治、消费主义神话、原教旨宗教与政治隔离等敏感问题。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复杂的审美与政治交错的力量。而艺术作为观念和思想的独特编码成为了我们在场的重要宣言与证据。

从绘画到动画

水墨动画《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牧笛》、《九色鹿》等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卓越的影响力?第一、导演有深厚的传统底蕴。不是简单地学习西方动画的范本,它与美国、日本、东欧的动画相比,有着独立的美学和哲学体系。第二、水墨动画的核心是东方水墨与民间艺术的语言观念和方法。第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有强大的技术、资金保障,有完整的动画生产流程。第四、万氏兄弟,张光宇是很优秀的画家,他们在动画电影中的精神诉求和美学理想是如今商业动画电影的从业人员所不具备的。可以看到绘画跟动画关系的核心是图像方法。艺术家从独立短片到剧情长片的创作是很有意思的转变,因为中国当代艺术总体来说还是相对保守的,很难判断动画电影、独立动画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独立动画在中国的发展对于当代艺术是一个全新的面貌。

从绘画到动画的变化是艺术家从平面叙事转向动态语言,从现实转向虚拟,从传统语汇转向当代语汇,从传统绘画转向高科技的开始。尤其3D技术的使用,比如台湾林俊庭的互动多媒体是动画的另外一个分支,是实验动画与多媒体装置的另一个方向,超越了传统动画的叙事模式。如果我们只是看到动画的技术和观念,那我们和动漫产业怎么区别,什么才是独立动画?最重要的是思想、立场、技术和语言的融合,独立动画的工作方法具有独立性,它不依附于某一个系统与圈子,它有独立的工作方法,从绘画到动画的变化中可以看到当代艺术家某些观念的转变。不少艺术家开始进行跨媒介的实验,尤其艺术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金,艺术家可以完成过去梦里才能完成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艺术市场与当代艺术对于独立动画的影响。

“文化生产者握有一种特殊的权利,即符号权利,可展示事物,使人们相信它们,用一种清晰的、客观化的方式去揭示多多少少有些混乱、模糊、不系统,甚至无法公式化的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的体验。因此使它们得以存在。

只要文化生产者的特殊利益同场域联系在一起,而这些场域又依据功能运营的逻辑本身来鼓励、赞用或是强行超越寻常意义上的个人利益,那么,这些特殊利益就可能导致他们采取堪称带有普遍意义的政治或知识分子行动。”[9]

——皮埃尔·布尔迪厄

独立动画展览也常常展示手稿、单帧截图、装置等,这种形式已经是独立动画跨媒介、跨学科的一个表现。在马修·巴尼(matthewBarney)的回顾展里可以看到电影的场景、道具以及电影的生产流程。独立动画区别于录像和剧情片,在视觉和观念上都做出了有意义的突破,既有观念也有视觉和语言的某些表达。

2000年以来独立动画的实验类型

以下几种类型是这十年独立动画发展的不同方向的脉络梳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十年以来独立动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的突破。

1)超验的心灵世界;

2)从绘画到动画,图像和语言的双重转向;

3)虚拟艺术工程,艺术生产与团队的关系;

4)心理学与个人经验;

5)动荡的全球化视野;

6)电子化、未来感、游戏化的跨媒体实验;

7)新媒体和电影的跨学科交往;

8)未来实验室(科学家、工程师、生物基因与数字艺术的试验)。

超越美术馆、电影节之路

独立动画导演在国际、国内电影节和美术馆系统获奖之后,大多开始建立独立的工作室,成立数字艺术公司与影视公司。如果没有美术馆与基金会的资金支持,艺术家很难进入到一个传播系统当中。所以,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与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独立电影节的推广与传播,可能很多艺术家不会有今天的成就。通过在一些小的电影节和机构中获奖给更多的独立动画导演和艺术家带来自信心。然而今天独立动画的生存环境依然是很艰难的,一般的独立电影节、动画节的实验短片单元都很小众化。面对铺天盖地的商业动画电影节的趣味,我们怎么参与,独立的艺术家如何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这是独立动画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焦点。比如:国际动画节的比赛、动漫产业的商业趣味、大众审美、独立动画的实验性、原创性等等,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获奖以后怎么办,下一步怎么做作品?尴尬的是独立动画既不在当代艺术的价值系统中,也不在电影的工业体系之中,其实是在当代艺术和电影之间的一个“异类”。独立动画是在艰难的状况当中生长的,我们有必要弄清楚独立动画的未来前景——人才培养和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关系以及未来的出路。这是一个值得讨论和深思的问题,这将对不少年轻的独立动画导演具有极大启发意义。如何真正超越现有的画廊、美术馆、电影节的模式?艺术家工作室、电影公司、跨媒体表演等等都可能成为重要的转换通道。

独立动画与实验艺术教育

2002年中国美院成立新媒体系,2005年中央美院成立实验艺术系,2010年四川美院成立新媒体艺术系,2011年广州美院成立实验艺术系,这些系科和专业都肩负有培养实验艺术家的使命,它们既是教育机构、学术研究的公共平台,也是创作实验短片、独立电影的实验室,使独立动画有了教育保障。如果没有学院和民间机构对实验艺术的扶持,实验电影与独立动画是非常艰难的,它们在很多时候是没有销路的,幸运者可以获得奖金,如果没有基金会和美术馆的奖励机制与赞助,他们将无法继续创作,也有一些获奖者可以进入高校当老师,进入公司企业继续他们的专业。独立动画工作室没有企业赞助与各机构扶持将很难取得突破,不建立公平的艺术机制,动画电影也很难真正地有所发展。各大院校都希望学生多参与一些重要的电影节、动画节,并能够进入到这个传播系统之中,没有这个传播系统,独立动画导演的作品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独立。电影节、动画节带来最直观的影响是让年轻的艺术家、学生能把他们的作品带进国际跑道,每个电影节都有论坛、国际交流和工作坊,这是一个重要的生产系统和评价体系,学院、电影节、美术馆代表了一个系统性的结构。

六、未来实验室的意义

“媒体世界中所进行的艺术实践是浪费。最适合它的地方,并不是王宫,而是那些开放的实验室。”[10]

1985年以后中国水墨动画开始在国际上缺席,此前中国水墨动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高潮,赢得诸多荣誉,之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呢?计划经济时代,美术电影制片厂有国家的保障。而市场经济带来的变革使动画从业者失去了国家制度的保障,没有国家资金支持、没有很好地完成市场化的高端技术平台难以运转,水墨动画电影从此夭折。动画产业为什么没有产生优秀的作品呢?一、没有独立的思想和哲学体系,二、方法和理念多为欧美日本动画的翻版,三、中国的动画产业是一个低端的加工系统,生产低幼读物,没有建立一个系统化的生产链条,从创意、思想到概念的执行都没有一个系统化的工作方法。中国当代艺术有30年的历史,如果没有国际化、市场化的洗礼,没有电影节、纪录片和电影相关语言的交叉转化,中国独立动画很难有今天的发展。我们讲独立动画最重要的是在思想、人格、技术与观念上取得突破。独立动画具备哪些新媒体语言的特征,有哪些真正面向未来的突破口,有哪些有价值的工作方法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总结?将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

“当代媒体艺术家把大众媒体展示为世界的一部分,也是观看世界的眼睛和照相机的一部分,这双暗示的眼睛讲述着媒体和世界,而媒体的艺术家们却用不同于大众媒体的方式讲述着世界,它们是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性幻觉中令人沮丧的观点和图像。”[11]

学术梳理和总结的意义在哪里?我们试图通过一个系统化的梳理和文献总结工作,从独立动画的发生、发展与电影节、学院、民间的多层维度中来进行抽样调查,意在呈现这种系统化的工作方法的意义。独立动画的十年是中国当代艺术30年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系统化的工作汇成中国当代艺术多样化的生态景观,它与双年展、国际电影节系统构成了跨学科、跨媒介的实验场域。2011年成都a4艺术中心由张亚璇策划的“光谱——当代中国独立动画”是一个良好的开端,2012年a4艺术中心把“光谱”展览推荐进了荷兰电影节、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2011在北京的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iberiaCenterforContemporaryart)举办的独立动画论坛与2012年成立的西安独立影像节也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可以看到独立动画被更多的学术机构所认同与研究。这种工作对后来者有什么价值,这种工作呈现了哪些变化?经历了80年代初思想启蒙、90年代的市场转型到2000年以来中国社会全面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国当代艺术怎么在全球化格局中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与认同?独立动画做出了哪些有意义的工作,独立动画的实验工作是如何被当代艺术的主流系统遮蔽的?在未来的实验道路上——通过对过去十年历史的反思和总结,在节点上展开的点滴工作与讨论对于未来都会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尤其对于未来,我们提供了一些原始的数据和文本,希望我们今天能从过去的经验之中找到一些通向未来的方法和道路,我们把这种孤独的试验与探索视为未来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待积沙成塔,汇点滴成江河!

注释:

[1]胡昉编辑:《电力城市:后奥林匹克北京迷你马拉松》,维他命空间出版,第10页。

[2][德]张奇开:《卡塞尔文献展1955—2007》,重庆出版社,第658页。

[3]陈永贤:《录像艺术启示录》,台湾艺术家出版社,第8页。

[4][法]贾克·洪席耶:《影像的宿命》,黄建宏译,台湾《典藏》出版社,第29页。

[5][美]佐亚·科库尔与梁硕思编著:《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王春辰、何积惠、麦亮之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96页。

[6][荷]约斯·德·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麦永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3页。

[7][英]尼克·史蒂文森:《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顾宜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46页。

[8]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1页。

[9][美]佐亚·科库尔与梁硕思编著:《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王春辰、何积惠、麦亮之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6-17页。

[10][德]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媒体考古学》,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第271页。

原始工艺美术的启示篇6

关键词:美术;美育;启迪;育人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美育对学生思想品德及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特殊的作用。”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地指出:“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课程以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必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学不仅在知识结构上和课程设置上,而且在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上和方法上都不能脱离美的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美育是主线,贯彻始终。

在教育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把美术课仍然当作图画

课,进行纯技术性的技能训练;二是把美术课当作“副课”对待,像这种情况,完全是抱着放弃美术课的态度。主要原因除客观存在的一些困难因素外,主要在于一些教师,特别是个别的学校领导对于美育的重要意义和传授途径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一切围绕考试、考什么教什么而学生则考什么学什么,分数决定一切。美术课是一门培养美好心灵的课业,是促进学生在政治思想上、道德情操上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一门眼、脑同手协调并用,通过感觉器官认识客观世界事物本质的课业;是一门培养观察、分析、判断、记忆与表现、创造能力培养的课业。学习美术还有助于其他课业的理解与记忆。如不重视美的教育将会使学生成为知识上、智能上与操行上的瘸子。美育确实可以通过各种课业、活动来进行,但在美的存在形式中,艺术美是美的最高、最集中的表现形式,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通过艺术美的传授是一种最简捷有效的办法。因此,美术课在这方面的作用应该是当仁不让的。

美术教学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知能、技能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得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全面发展,所以,单是教给学生作画的方法还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任务。现以素描为例,素描写生,先要凭眼睛观察“明暗五调子”。用脑子分析、判断、感受美的本质,去伪存真加以大胆取舍,然后借助于灵巧敏捷的手,予以表现。这个作画的过程的正确方法与步骤是美术教学法所必须遵循的。我们通过素描这环节的教学可以达到:1.使眼、脑、手得到协调训练;2.助长审美感受与能力的提高;3.同时使作画的技能基本功得到严格的训练与提高。正如已故的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之言:“学生学画,以养成眼的鉴赏力为先,而手的描写次之。因画者总是先有鉴赏力,才有创造力。”当然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人人都要成为艺术家,但是必须反对会使学生陷于工匠式的学习俗套。素描只讲线条变化,明暗层次,以至力求画的逼真的艺术倾向显然是错误的,至于作画采用打格子或放大尺的机械办法,使学生的眼、脑、手处于机械式的运动,也是不足取的。临摹教学,原是为了学习前人与别人作画的技法,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以临摹代替写生课,会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受到影响。导致不能陶冶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操。

教材中设有“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等学习领域。给美术完整的概念和全面的认识。在欣赏评述课中,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让学生体会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审美情感,了解中外美术作品的独特神韵和艺术魅力。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启发学生去感受自然,感受生活,发现和表现事物的美。开拓了学生的审美视野。端正学生的审美观与心理素质,并能激发学生产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国外艺术家的尊重以及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加强美育的同时,在贯彻美术教学大纲中提出的美术教学的任务,我的见解是:第一项任务是要初步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体现在如何把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同时也要考虑到这只是“初步掌握”,可采取分步演示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作,教师边辅导,及时纠正错处,这些教法是符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精神和初步把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的要求的。第二项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一个形象如何观察,经过思维用美术的形式,形象地表达出来,这是美术特有的表达形式,是其他课所不能代替的。通过美术这种特有的表达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想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启发才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第三项任务是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美术文化的教育,这包括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对艺术创造的爱好和兴趣。美术课的教学任务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联系的。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体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达到美化育人的目的。

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就应该从传统教育机制中的“应试教

育”转变过来。美育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与德育的作用一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是互相渗透的,互相补充。

在美术教育中必须紧紧抓住美育的育人作用,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把美育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原始工艺美术的启示篇7

1美术馆能够促进大学的审美教育

法国的普及教育不设艺术课程,其艺术教育是通过美术馆来完成的,但法国人的艺术修养可谓有目共睹,美术馆的审美教育功能于此可见一斑。美国普林斯顿美术馆建立伊始便着力于支持大学的教育研究和服务,积极开展与艺术考古学院的师生、工作人员及其他学科的合作。美术馆五个工作小组成员包括教师、职员、学生、行政部门和顾问理事会成员,他们着力促进美术馆与大学的交互发展。首先,美术馆藏品将成为学校学术计划的催化剂,美术馆将藏品充分使用,融入学习课程中。其次,美术馆要成为本科生大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术馆的藏品不仅用于教授艺术和考古学,也用来展示人类学、文学、社会科学、工程学、视觉艺术及建设学。美术馆努力扩大对所有本科学生的影响,使它的资源和活动项目成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学生理解美术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他们将来有机会塑造并影响许多社区的文化经验和未来发展。第三,美术馆推动并出版严肃的艺术图书、学术研究成果。普林斯顿大学旨在办成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型大学及最杰出的本科院校之一。为此,美术馆编写翔实的收藏介绍手册来介绍美术馆和资源等。第四,普大美术馆加强采取若干举措使当代艺术融入生活中。例如,邀请艺术家走进大学校园和学生一起创造当代艺术作品,促进了普林斯顿大学校园的当代艺术氛围。目前,国内多数综合大学都设立美术系,并且为其他专业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史和美学选修课程来普及和加强大学的通识教育,但是这些课程大多仍然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这样的审美教育是不完善的。2011年开始,全国的美术馆陆续实行了免费开放的文化惠民政策。所以,当代的大学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蓬勃发展的美术馆来更好地完成审美教育任务。在美术馆内,学生可以直接面对作品实物发挥个人想象,可以更好地消化老师的理论讲解与审美分析,甚至可以与正在展览的艺术家和创作者直接互动,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同时也可以提升教学质量。

2美术馆能够为大学提供展示和实践的平台

(1)展览空间。“美术馆以公开展示美术作品的方式去表述和传达社会公共领域的种种信息、意向、文化理念和审美观念,把物化的文化理念和艺术美感伴随着服务社会、造福公众的理想诉诸社会公众,它在大众美术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相比博物馆的经典性收藏和展示而言,美术馆更具开放性和实验性,很多美术馆与当代艺术关系密切,诚然,展现具有时代气息的艺术观念是美术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但是美术馆担负的是普及和提高大众审美的教育任务,如果经常展示大众难以接受的前卫艺术必然导致受众的局限化,进而使工作遭遇困难局面。学院派则不同,学院派的美术教学融合中西艺术思想和绘画手段,继承传统绘画精华,他们的艺术作品是美术馆空间里最守规矩的客人,也是公众审美教育的合适教材,非常有助于消除精英美术与大众美术之间的隔阂与障碍。美术馆也愿意为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和实验项目提供机会,这样的公共空间对于尚未踏出校门的学生而言可谓是上佳的展示平台。

(2)实习基地。美术馆是大学教育不可错过的实践平台。大学生可以在美术馆谋求实习和实践的锻炼机会。外语、中文、传媒、美术等专业都是备受青睐的专业,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视野的大学生可以在美术馆学习和帮助整理文案、策划讲座、布置展览等工作。随着近些年文化艺术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已经十分宽泛,以艺术类为例,原来的教师和职业画家等就业方式已经逐渐丰富到艺术机构和艺术市场领域,美术馆、画廊、拍卖行工作者以及策展助手等工作都可能是他们的工作职位,而美术馆的实习实践经历无疑是日后工作中十分宝贵的积累。事物之间的作用都是相辅相成的。反而观之,大学也对美术馆有着不可忽视的学术支持,蔡元培先生曾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的科研力量可以促进美术馆的研究与发展,优秀的大学教学成果可以提升美术馆的文化品质。

3大学教师能够为美术馆提供学术支持

20世纪下半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倡导“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美术馆的发展策略也随之有所调整,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受众群体,丰富教育形式,全体公民都成为美术馆的服务对象,原有的收藏和展示功能也随之拓展至公共教育领域,沟通、互动以及“知识生产”成为当代美术馆发展的重要理念。美术馆不同于画廊,它主要功能在于研究、学习和教育。从功能上讲,美术馆也是一个教育机构,学术讲座业已成为美术馆引导和提升大众审美的重要形式之一。而大学教师很多也是业内的学者专家,是美术馆不可忽视的研究主体。许多美术馆都围绕展览举办学术讲座,这是以学术的方式加以引导的重要方式。中国美术馆2010年以来一直坚持举办面向大众的专家学者讲座,这些讲座有的针对学术问题,有的结合当时展品分析文化背景与思想内涵等问题,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对观众理解和体验展览帮助很大。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怎样欣赏当代艺术》专题讲座。他在介绍传统艺术到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他的个人见解之后,还与大家共同观展,他鼓励观众发挥想象以赋予作品独特的意义,这使很多人加深了对当代艺术的认识和了解。美术馆内的很多展览是由大学教师策划或参与完成的。“策展人”在博物馆界和美术馆界有不同的解释。在国家文物局系统的博物馆“,策展人”通常被称作“业务主管”,而在文化部系统就译成“策展人”,这可能与中国的行政体制有关。无论如何,当代美术馆内的策展人身份越来越多元化,大学教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展览通常具有更加浓厚的学术意味。

4结语

原始工艺美术的启示篇8

文章首先论述了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作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对加速教育现代化、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用详实的教例,从启迪学生欣赏美、培养学生想象美以及发展学生创造美这三个方面,论证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具体过程与所取得的实效。

关键词语:

审美教育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

音乐是小学进行美育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形像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美的。《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小学音乐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指出“音乐教育其本质就是审美教育,它不仅具有其他学科所共同的认识功能,更为鲜明的是以其‘直指人心’的审美价值而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由此可知,音乐学科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6条的美育任务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提出“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不仅充分肯定了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并且为音乐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速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对此,国家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已作了明确的指示,提出要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并且要求“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根据陈部长的报告精神,我尝试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切实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具体的教例如下:

1.创设音乐情境,启迪学生欣赏美

欣赏美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份。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从对于美的形态的直接感受开始的。因而,只有能够感受美和欣赏美,才能理解美,进而发展想象美与创造美。在中外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科学家都很重视欣赏美,而且无不具备相当高的艺术欣赏能力。例如: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视美育。他要求学生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欣赏音乐可以“益智”能够促进人的发展而获得成功。著名的法国文学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前苏联火箭之父齐奥尔夫斯基说得更为生动具体。他说:“不懂艺术的工程师是个蹩脚的工程师,不善于幻想的设计师,不配称设计师……不论你的身份如何,你的生活应当具有丰富的精神内容,都应当善于发现和欣赏美的艺术。”以上论述都说明感受美与欣赏美能活跃人的思维,启迪人的智慧,促进人的灵感与顿悟,有利于发挥人的创造才能。因此,启迪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的能力,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更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信息网络的多媒体优势,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全面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欣赏美的能力。

例如:《鸭子拌嘴》是一年级上学期教学的一首民间吹打乐曲。通过合奏刻划了一群鸭子嬉戏“拌嘴”的活泼可爱情境,以启迪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但光用录音播放这首乐曲的话,很难欣赏到它美的所在,并可能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教学要求。为此,我多方收集有关的音乐资料,编制成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用图文并茂、形声同步的方式去启迪学生的欣赏能力。课一开始,先让学生进行最简单的交互学习。学生操作鼠标,从计算机屏幕上先认识大小镲、串木鱼等有关打击乐器的外形特征,再分别听辨它们的音色。然后了解刮击、点击、轮击等表演技巧和产生不同的音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集中欣赏乐器的合奏表演。乐曲一开始,屏幕上就呈现出活生生的几只个性鲜明、十分可爱的卡通鸭子形象。乐曲和画面结合,表演了各种熟练的演奏技巧。如时而刮击、轮击;时而打镲叶、敲镲帮等等,充分显示了鸭子的“行走”、“交谈”、“入水”、“嬉戏”、“拌嘴”等个性情境。学生又听又看,兴趣盎然,随着乐曲演奏和动画表演的形象效果,他们纷纷不由自主地模仿起可爱的小鸭子的动作来,从而使原本呆板乏味的合奏,变成了妙趣横生的声画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结构,弥合了音乐的抽象性欣赏与学生的形象性思维之间的矛盾,充分提高了他们欣赏美的能力。当我再让学生作第二次欣赏时,只单独播放乐曲录音。这时由于学生们的头脑中已具备了乐曲的视觉形象情境,因此仍然听得津津有味。这表明多媒体情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2.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

思维,特别是想象思维是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学生创造美的重要前提。大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国家教育部总督学柳斌同志《在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的思维。”以上论述都说明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

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例如:《小猪的一家》是一年级上学期教学的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器乐曲。教学目的是通过乐曲中小猪叫声的模拟,让学生了解2/4拍的强弱规律,以培养节奏感并启发他们想象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从而发展想象美的能力。我收集了《三只小猪》的光碟,通过剪辑组合配以动画和乐曲,编制成游动物园的课件,创设了演示情境。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们模仿小动物的形象,随着悠扬的乐曲以律动方式进入课堂。这时大银幕上的多媒体动画呈现了树荫郁郁葱葱,绿草成茵,鲜花盛开的田野,小鸟飞来飞去,野兔、松鼠等在草地上奔跑跳跃,狮子大哥坐在一旁,悠闲地甩动着大尾巴。这一派美丽的自然景色,让全班学生一下子就沉醉在美的意境之中,仿佛自己真的成了一只小动物,身临其境地进入到审美想象的冲动之中。随着悠扬的乐曲和画面变换,学生们模仿着在动物园的小河中划船找新朋友的律动。当画面上出现一幢红色漂亮的楼房时,学生们瞪大了眼睛,纷纷猜测起来。这时乐曲播出《小猪的一家》传出了小猪“呼噜,呼噜”的声音,于是大家很快猜出了这里原来是小猪的家。果然画面上楼房里的大门打开了,几只小猪欢快地跑出楼房,在门外场地上跳起舞来,表示欢迎小动物们到来。这时,学生们都说他们找到的新朋友原来是《小猪的一家》,这样课题也随着出示了。当小猪们的舞蹈停下来后,我让全班学生再听一遍这首乐曲,并且要求他们从乐曲中去猜测想象小猪一家平时是在干些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和想象,再用律动来表示。学生们在乐曲启发下,一方面模仿小猪的叫声,另一方面表现了小猪们擦窗、扫地、煮饭、喂食等劳动的动作以及拔河、跳绳、跑步等运动的动作,甚至表现了小猪鼾睡的动作学生们的想象精采纷呈,模仿表现也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大大促进了思维的发散,充分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想象能力,促进了他们的想象美,并做到了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

3.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说:“音乐是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柳斌同志在《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也认为:“中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强调要“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更美好的东西。”因此,音乐教学要在启迪学生欣赏美和培养学生想象美的同时,尤其要注重鼓励学生的创造美,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这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交流式地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例如:《春天来了》是三年级第二学期的一首欢快的歌曲。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用欢快跳跃的声音演唱《春天来了》,引导学生从音乐节奏方面去感受春天的喜悦心情,并能自编简单的动作和歌词来创造美。我将关于春天的视频录象编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被风和日丽、莺歌燕舞、山明水秀的大自然昂扬旺盛的生机所吸引,把他们带入了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情境之中。接着多媒体动画呈现了“融雪”、“桃花”、“小鸟”、“蜜蜂”、“杨柳”等在高兴地欢唱着“春天来了”的景象,学生们的欢快情绪很快地被吸引而高涨了起来,纷纷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旋律表现起表示春天来了的欢乐舒展的动作情境。当学生们初步感知这首歌曲后,我弹奏钢琴引导他们用“lu”轻声地哼唱几遍歌曲的旋律。然后,让学生进行人机交互,只需轻点鼠标就可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春天中的一景”,通过目视、耳听、脑思、口唱、体动等多个信息通道自主学习歌词,去充分地欣赏想象和入情入境地体会歌词的意境和作者对春天来临时所表现出的喜悦心情。这样,学生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记住和理解了歌词,并在情感上与作者对春天美丽的赞赏产生了共鸣,发出了“祖国的春天多么美好”的感叹。在美的情境启发下,有的学生提出了按乐曲自己编写歌词的想法,立即受到全班同学的响应,都积极地运用语文课中学到的诗歌写作知识创作新的歌词。他们写出了好多精采纷呈的诗歌。如:“花儿张笑脸,鸟儿露脑袋,太阳暖暖照身上,大地也渐渐苏醒。小蜜蜂嗡嗡叫,飞来飞去多热闹,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的春天多么美好!”又如:“蜜蜂飞来了,杨柳风中跳,桃花在开口笑,冰雪在慢慢化掉。小鸟儿唧唧叫,飞来飞去多热闹,春天来了!春天来了!祖国的春天多么美好!”……学生创作的这些歌词很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自己的心愿。他们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么好的作品,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春天美景的感染下,通过协作交流,开拓了创造美的艺术思维能力,再通过反复修改,不断得到了完善与提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充分发展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实践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小学生都有欣赏美、想象美和创造美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因势利导,广泛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多媒体信息技术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有机整合。同时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爱好与爱美情操,这样必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更好落实素质教育的审美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教师学习资料》1999年第3期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2000年10月

《柳斌谈素质教育》柳斌北京师大出版社1999年1月

原始工艺美术的启示篇9

艺术美学课程是数字媒体类高校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艺术理论的基础课程。它对奠定学生的艺术审美欣赏与鉴赏能力,判断艺术的类型和特征以及后续的数字艺术作品的制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美学”课程包含两个部分:艺术学和美学;在教育方向上又分为两个分支:艺术教育和美学教育。艺术教育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艺术的技能和知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艺术,重在建立学生与艺术本身的联系,重在“技”;美学教育是在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深化和提升学生对艺术审美性的理解和体验,把它上升到人生境界的塑造和拓展,也在于通过艺术建立学生与人生世界的联系,在于“道”。没有艺术教育,美学教育是空洞的,没有基础的;没有美学教育,艺术教育是不彻底的,没有结果的。因为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具体的艺术技能和知识,而是通过艺术教育搭建一座桥梁,使学生从有限的自我通向无限世界,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美学是来自于艺术的人生智慧,掌握这种人生智慧,它不仅使我们在人生之途中更自由主动的学习和理解世界,而且使我们的人生因为美学的理论训练更丰富更深刻地向世界展开。在审美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与美学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1]。怎样既充分发挥两个方面的不同作用,又切实把两个方面统一起来,互相促进,以实现审美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每个从事审美教育的工作者认真研究的课题。美学与艺术欣赏有着密切关系,但美学并不等于艺术欣赏。美学家叶朗先生在《大学生与美学》一文中指出:“从根本上说,美学是对于人生、对于生命、对于文化、对于存在的理论思考[2]”。美学不是普通的艺术理论,美学正是在世界观的层次上为人们提供一种对于人生世界的审美精神。艺术美学知识对学生学好其他基础课以及后续的艺术专业课具有重要意义,对后续的数字仿真动漫类艺术作品的制作课程起到了铺垫作用,艺术更会成为学生终身的精神家园,促使学生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通过艺术美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关于对艺术基本原理的认识,培养学生艺术理论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对艺术美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为了跟上时代步伐,教师应从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工科类学生入学前并没有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没有受过艺术欣赏与鉴赏的熏陶,更谈不上对艺术的审美思维了,因此对艺术美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从审美兴趣培养入手,启发学生对各门类艺术的区分与对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深入理解,将枯燥的艺术美学理论知识讲得清、准、趣、活、启,为下一阶段课程知识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在最终的数字仿真动漫类艺术作品制作过程中遵循艺术规律。

二、艺术美学教育现状

艺术美学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艺术技能或技巧的培训,比如绘画、音乐、舞蹈技能的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掌握和操作一、两种艺术形式的创作或表演;二是艺术理论知识的培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理论和艺术技能知识,比如让学生掌握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特征、艺术的起源等理论知识和历史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切实有效的艺术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兴趣,使他们有更高的热情、更多的机会参与艺术创作活动,而且把学生从自发的艺术爱好者、欣赏者提升为自觉的艺术活动参与者和艺术鉴赏者。这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化过程,不仅使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关系(态度)产生从被动到主动、从观赏到创作(批评)的变化,而且,它是一个把艺术活动从单纯的娱乐活动深化为培养、塑造学生艺术品格的素质教育行为。培养学生敏锐的感觉力(观察力)、活跃的创造力(想象力)、宽厚热情的心胸、面向世界的自由精神等积极的心理(人格)素质的综合品格[3]。

一个真正从事艺术的创作者必须具备这些素质,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也必须具备这些素质。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在更广泛、更深刻的层次上进入了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竞争,对个体的心理素质以及人格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品格所包含的积极的人格素质,不仅仅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对学生创作艺术作品所显现的人文精神更为迫切。现在社会上功利主义盛行、艺术审美情趣低俗,使得学生们对艺术的审美兴趣很淡漠,更谈不上艺术修养了。许多艺术美学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担忧,觉得艺术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培养艺术审美鉴别的能力,任重而道远。正如彭吉象教授所言“我们要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因为并不见得都会鉴赏。比如我教电影电视,现在很多孩子并不见得会看得懂电影,他们就是‘看热闹’,分不清好坏,只要大片就去看,其实过去的电影也有很多好作品,比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我们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高潮,像《一江春水向东流》、《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小城之春》等一大批优秀电影,我们的学生没看到,我觉得我们艺术教育就是要把这些珍贵的、有价值的、有艺术水平的、而且被称得上经典的艺术作品介绍给学生[4]”。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艺术创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应有的创造性思维和自我思考能力;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缺少自己的观点、独立欣赏性差、抄尽收眼底现象十分普遍;在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中艺术理论功底欠缺;“重技术应用、轻艺术理论”现象明显。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的传统授课方式已经适应不了当前学生的需求。为此我们通过调研,征求学生们的意见,梳理出一套较为合理的教学方式。艺术美学课程是一门充满了各种复杂和深奥理论的课程,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论课,所以初期在开始听课的时候,学生们由于自身的艺术修养以及艺术知识储备的缺乏,多少会感觉有些吃力,甚至感觉到枯燥乏味。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逐渐融入到艺术的海洋中。面对工科起点的大学生,要想讲授好这门课程,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授课技巧和教学方式,我们更多的是采取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方式,启发式教学,通过艺术作品个案分析点评,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三、艺术美学教育方式的五个环节

针对艺术美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对教学方式提出更高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与之相适应。为此,采取以下五个环节,作为具有启发创新性的方法进行艺术美学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

1.清——体系

艺术美学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从授课之初就要让学生们认识到这门课程体系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为后续的动漫类等艺术作品制作奠定基础,所以涉及到的知识要点必须清晰,能通过老师的归纳总结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大体把握。因为艺术美学中抽象的东西比较多,需要多理解多体会,学生自己看书总会碰到许多难题,这就要求老师讲授教材的同时,还要以艺术个案进行讲授,需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现实艺术实践,整理成具有艺术特色的课件,起到引导和启发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清晰思维。工程思维训练的是严谨的逻辑思维,而艺术思维培养的是形象思维,创新思维。工科类学生走向社会后,多数为工程师,所从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行业都是在追寻美,任何形式、任何一项工程都离不开美,为了避免简单的重复性的匠气十足的设计,需要艺术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艺术思维在日后的工程设计以及产品创意中所带来的优势。

2.准——定位

在艺术美学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教学设计时的教学定位定得过多或过高,就要把教学定位移位到受教的学生,要时刻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基础,还要考虑到一节课教学时间的限制,否则所有教学环节设计就成了走过场,教学活动只忙于应付,难以实现有效性教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5]”。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课堂教学定位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以学生为中心。如在讲授戏曲艺术与戏剧艺术这一节时,由于一小部分学生从小生长在偏远地区,从未接触过这类艺术形式,因此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就要考虑到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性,从而准确定位,制定出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益,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也更具有人性化和实用价值。定位不明确的教学是糊涂的教学,没有准确定位的教学是低效率的教学。定位对教学有导向和调节的作用。因此,结合不同学生的背景,准确教学定位是推进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关键,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定位准确,可使教学相长,达到教学目标。

3.趣——手段

教学手段多样,注重教学手段的更新,在教学中,也应不断设计出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大胆展示自己见解的情境。例如:在讲到中篇艺术种类的各章节时,教师让学生不仅掌握到各门类艺术的特征,还要学生准备ppt材料,谈对该艺术审美特征的理解,使得学生兴趣很浓,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让学生展示艺术才能,有的上讲台吹一段竹萧,演奏一段吉他曲、有的来一段舞蹈动作表演、写一幅书法字帖等等,尽管艺术技巧很幼稚,但还是给学生机会把自己入学前已掌握的艺术技能或爱好展示了一下,还有的学生借此机会展示一下自己家乡的艺术特色。通过这种展示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以此来理解消化该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很受学生们欢迎,它符合现代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规律。使之达到师生精神愉悦,在兴趣中完成教学任务。

4.活——思维

面对工科类学生,讲授艺术美学课程的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师不仅仅只是讲好艺术理论的知识要点,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技能或技巧,要会实际操作。这门课的特点是感官性很强,且实践动手能力也很强。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同学们在兴趣这一环节中所展示的艺术作品,必须一一进行点评,在点评讲述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该种类艺术的本质与特征,明白其艺术规律与其他各类艺术之间的关联性,如书法与绘画、舞蹈与音乐、文学与戏剧、建筑与雕塑等各类艺术,逐渐认识到形象思维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与体现。在艺术学教学中,还可以再做深入思索,寻找出更多、更合适的切入点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整合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有助于学好艺术美学知识与技能,提高审美创造能力的关键。作为教师要善于调动和调节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5.启——内心

尽管学生们没有受过专业艺术技能的培养,但有些学生还有艺术悟性,如何启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艺术潜力,是教师的责任。每当学生完成了一个艺术作品时,教师除了点评以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去欣赏学生,在这过程中启发学生的艺术悟性,以此来增加学生的艺术审美兴趣。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个性素质与创新精神,善待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表演欲,教师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塑造个性和发挥创新的环境与氛围,允许学生失败,在失败中摸索经验,鼓励和引导学生勇于创新、张扬个性,反对一味地追求良好的教学课堂。要利用学生在学习阶段活跃的思维与认识,引导学生追求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并大胆的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传达出来,通过艺术作品宣泄内心的真情实感,这将有利于个性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艺术美学是专业基础理论课,要让学生在文化理论与艺术修养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特色与风格,通过“清-体系、准-定位、趣-手段、活-思维、启-内心”五个教学环节,鼓励和尊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

结语

原始工艺美术的启示篇10

关键词:艺术本质追问方式海德格尔启示

追问“艺术的本质”原本是西方诗学、美学和艺术哲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如今却遭到了“反本质主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者的彻底否定。然而,力图穿越现象乃是一切理论的天性,因此我看不出追问艺术本质本身有什么错;何况思想的诡异和奇妙之处恰恰在于:颠倒乃是对被颠倒者思维方式的继续。否定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是寻找恰当的思维方式。黑格尔曾经说过:“手段是一个比外在合目的性的有限目的更高贵的东西。这就是说。追问的方式往往比追问的结果更加重要。事实上。对艺术本质的追问之所以长期不能令人满意,原因正在于:这些追问始终是以不恰当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当务之急乃是检讨我们追问艺术本质的方式,走出某些陷阱和误区。

一、艺术是什么:形而上学方式的陷阱

长期以来,对“艺术本质”的追问,总是以“艺术是什么(wasistdieKunst)”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的。“艺术是什么?”始终被当作诗学、美学或者艺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考量。而事实上,“艺术是什么”的问题虽然是以往西方诗学史、美学史和艺术哲学史上的一个主导问题,但它是否真正构成诗学、美学或者艺术哲学的基本问题。尚是大可怀疑和有待追问的。

毫无疑问,以“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开始的对“艺术本质”的追问,其合法性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假定基础之上的:“艺术”是某种现成的具有某种既定本质的“存在者”或“存在之物”。因为,只有对于那些现成的具有既定本质的东西,我们才有正当理由进行这样一种追问。换句话说,一旦以“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开始对“艺术本质”的追问。就意味着已经将“艺术”纳入了现成的具有既定本质的存在者之列。

然而事实上,“艺术”既不同于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那样的自发存在的“自然存在者”,也不同于由人类社会共同体的特定思想设定的和出自特定风俗习惯的“社会存在者”,它甚至还有别于通过手工制作出来的“器具”或者“工件”之类的一般“人造存在者”。换句话来说,艺术既非某种现成的“存在者”或“存在之物”,也不具有某种既定的本质。正如以“人是什么”的问题开始的对“人的本质”的追问一样,“艺术是什么?”这样一种提问方式本身和以此开始的对“艺术本质”的追问,不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会掉进将艺术“现成化”和“物化”的陷阱。而且由于其提问的方式和追问的起点就与所要追问的目标错位脱节,因而注定了是不可能成功的。

以“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开始的对“艺术本质”的追问,不仅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追问方式。而且压根儿就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把戏。它不仅因专注于追问艺术的“概念义(是什么/本质)”而遗忘了探讨更为根本和重要的艺术的“运作义(如何生成。存在)”,而且单就对艺术的“概念义”的追问来讲,它无非只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从现有“艺术品”的“特性”的比较分析中去归纳出“艺术”的概念;二是从某些更高级的概念中去演绎出“艺术”的概念。毫无疑问,这两种方式都是形而上学的,因为事实上它们都必须依赖于事先预设的某些“观念”:对“艺术品”、“艺术特性”的归纳必须以一定的“艺术观念”作为前提才是可能的;而从更高级的“概念”做概念演绎更是一种赤裸裸的“从观念到观念”的概念运动、逻辑换算。不仅如此。前一种追问必须在尚不知“艺术”为何物的前提下“独断”哪些是、哪些不是“艺术品”,哪些是、哪些不是“艺术特性”,这样的追问要么不可能,要么不过是一种“被倒置了的循环”;后一种方式同样如此,它必须先行持有那样一些规定性,这些规定性必须完全符合并能印证在我们事先已经认定是“艺术品”的那些东西上。这显然同样是一种“非生产性循环”。因此,这两种所谓的。追问”方式实际上都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把戏。正如海德格尔所批评的那样,“人们以为,艺术是什么,可以从对现有艺术品的比较考察中得知。但假如我们事先并不知道艺术为何物的话,又怎么能确定我们的这种考察是以艺术品为基础的呢?然而,与借助对现有艺术品的特性的归纳一样。从更高级的概念进行演绎,也同样把握不到艺术的本质,因为这种演绎也已先行持有了所瞥见到的那样一些规定性,这些规定性必然足以把那些我们事先就认定是艺术品的东西端呈给我们。从现有作品中归纳特性和从基本原理中进行演绎,在此处都同样不可能并且——但凡这样做,便是一种自欺”。不仅如此,一个可以推断到的必然结果是:由于这两种追问方式所得出的结论,归根结底都不过是出自追问者自己预先持有的某种“独断”的艺术观念,因而必然还会出现“群言淆乱,不知折衷谁胜”的混乱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