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心理的表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9:57

孩子叛逆心理的表现篇1

1、和孩子做朋友,叛逆期孩子不是只有追求个性,此时孩子需要朋友和理解。

2、叛逆期的孩子喜欢和朋友谈心,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交往,孩子更能和父母说出心里话。父母要充分认识孩子的叛逆期,叛逆期是孩子成长和成熟的表现。

3、人有三个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心理生理发育特点,父母应对的方法也要不同。

4、2-3岁时,出现的叛逆行为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称“宝宝叛逆期”。

5、6-8岁时,则来到人生第二个叛逆期,称为“儿童叛逆期”。

孩子叛逆心理的表现篇2

1、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一般来说孩子会经历三个叛逆期,2岁左右会经历“宝宝叛逆期”,6~8岁是“儿童叛逆期”,12~18岁是我们熟知的“青春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心理生理发育特点,父母应对的方法也要不同。

2、2~3岁时,出现的叛逆行为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称“宝宝叛逆期”。这个时期的宝宝叛逆的表现是“打人”,他们会通过这个行为表达自己反对的意见,表达“不”这个意识。这段时期是孩子与家长最早的意识分离,他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态度。

3、6~8岁时,则来到人生第二个叛逆期,称为“儿童叛逆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大人了,一方面孩子变得任性不讲道理,凡事和父母对着干;另一方面又十分依赖父母,爱哭、娇气。

4、12~18岁时,是人生第三个叛逆期,这是大家最常见熟知的“青春叛逆期”。这个阶段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个性和创造性都恣意升腾,侍机张扬;同时,由于孩子身心发展、所受教育的局限,他们形成的诸多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这就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确引导孩子。

(来源:文章屋网)

孩子叛逆心理的表现篇3

关键词:少年期;叛逆;指导策略

少年期一般是12~18岁之间。有的心理学家把青春期称为“第二次断乳期”,这就意味着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精神上追求独立的倾向;有的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危机期”、“风暴期”,意味少年期急剧的生理变化,带来的个体生理、心理的躁动与骚乱。这一时期的孩子,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开始处在自我矛盾之中,他们心理不是很成熟,与家长和老师的矛盾激烈,与朋友会亲密无间,但也会因为一点小事反目成仇。这种矛盾心理使他们产生叛逆心理,人们也将这一时期称为“青春叛逆期”。

一、叛逆心理的形成原因

1.身心发展的影响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阻力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迫切想要摆脱成人的监护,反对成人将其视为“小孩”,希望能够获得成人的尊敬与理解。一旦他们认为家长或者老师触犯了他们的自尊,没有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们就会“反抗”,以此来宣泄自己的不满。由于害怕被忽视,他们也会用叛逆的方式来引起身边人的注意。

2.父母的教育方式

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的,他们将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强加到孩子身上,给孩子施加压力,如报各种补习班等。孩子在童年的时候还没有意识去“反抗”,等到他们进去青春期后,他们认为自己有独立的能力,开始通过可以实现的方式去抒发自己的想法,而叛逆就是最好的方式。

一旦孩子犯错,有的家长不管原因是什么,不分青红皂白就责骂孩子。如果一味地指责,孩子内心更加失去方向感,认为父母没有和自己站在一个立场,就开始叛逆。还有一种家长是属于溺爱型,如果孩子犯错,他们会始终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使得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如果别人对他有不满,这时受溺爱的孩子就会任性、叛逆。父母要成为孩子成长的掌舵人,做孩子成长的“路牌”,而不是“催熟剂”。

3.学校的影响

学生的生活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学校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起很大的作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批判过多,会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和消极的人生观。一旦学生在学校得不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他们便会自暴自弃,通过叛逆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独特之处。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众媒体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大地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学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他们会在生活中模仿这些行为,认为这是一种时髦的做法,会将叛逆带入生活之中。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同伴的信任程度极高,他们会对同伴很多做法都表示支持。如果他们的同伴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他们也会受同伴的影响,顺其自然地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

二、应对叛逆的有效措施

1.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

父母关系不和睦家庭的子女人格障碍的患病率是和睦家庭的2.5倍,单亲家庭子女人格障碍患病率为双亲家庭的5.9倍。如果家庭气氛不好,父母的矛盾也会影响孩子,因此,构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能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环境,使得孩子的内心减少暴躁。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

2.教师应尊重理解学生

教师需要“眼里能容沙子”,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教师应在尊重他们的前提下,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疏导。教师应该努力发掘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多一些表扬,多一些鼓励,用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教师还应该通过情感来感化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魅力。教师要能允许学生犯错,和学生知心、交心;要爱每一个学生,在情感上给学生过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

3.学会沟通,以身作则

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放下自己“高贵”的身份,以朋友的身份来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从不同角度寻找他们叛逆的根源。在生活中,父母应定期和孩子进行敞开心扉的畅谈,教师通过开班会或者私下交谈的方式,为学生解除困惑,及时消除叛逆的源头。

叛逆是青少年时期补课避免的,父母和老师应给予宽容,用一颗包容的心接受他们的叛逆,耐心开导,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叛逆期。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54.

[2]叶秋莲.如何有效消除青春期孩子叛逆心理[J].特别健康,2013(12):441.

[3]李艳波.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2009(13):47-48.

[4]孙梅.当叛逆搭上青春列车――谈谈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疏导与调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233.

孩子叛逆心理的表现篇4

关键词:学生;叛逆心理;叛逆行为;换位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a:a

记得第一次带幼师的职业班级,带班之初,我很困惑,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幼师班应该都是乖乖的小女孩。可是我看到的和从前的想法真是大相径庭:这个班级现在有学生41人,其中初中没读完的占一半,行为习惯极差,什么都不放在眼里,没有集体荣誉感,将学校的扣分制度视为无物,甚至有很多同学抱着这样的想法:“扣吧,扣完我就可以回家,正好我不想念了!”

经过和一些孩子的近距离接触以及对他们行为的分析和研究,我总结他们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的原因如下: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一方面,现在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有些孩子自从出生以来,全家对其宠爱有加,使他们从小养成了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另一方面,有些家庭由于父母工作忙,对孩子只注重物质给予,而孩子的教育和照顾就交给了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只知道疼爱,却管教不足。②老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地处理其所犯的错误,从而把学生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使矛盾和冲突恶化。③这种年纪的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是: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他们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认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所以他们盲目反抗,拒绝一切善意的批评。

那么如何应对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呢?经过教育实践和反思,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换位思考

很多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只注重学生应该怎么做,而忽视了学生为什么这么做。老师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只是一味地斥责、惩罚和强行要求,这样就会拉开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失去与学生交心的机会。特别是班主任,太注重学生应该怎么做,往往错失了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机会。所以,我们在处理有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的学生时,一定要适时地学会换位思考,做个“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有心人,换个角度来思考学生的行为或表现。

二、允许他们在进步中“反复”

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不是通过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而学生的进步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出现“反复”现象。每当这时,老师“不算旧账”“不揭伤疤”,而应适时地采取宽容方式。不过,这宽容中要有要求,有信任,有期待,抓住他们的“反复”进行耐心的启发教育,促使他们继续进步。平时多留意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们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三、真心地爱他们,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肯定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要做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一颗无私而博大的爱心,用真诚的爱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灵,用温暖和爱去唤醒懵懂的心,用无私的爱去点燃智慧的火花。没有别的,只有爱才能让学生向你打开心扉,让你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走近他们,才能了解他们,才能给他们正确的引导,才能有机会转变他们的想法和行为。

任何一个学生身上都会有优点和缺点,对于有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的青春期孩子,我们更要努力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给他们表现的机会,给他们及时的认可和肯定,赞赏和鼓励能使一个人发挥最大潜力。对于有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的青春期孩子来说,赞赏和鼓励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并使他们从内心激发出无穷无尽的积极动力,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自信心、上进心,从而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对其进行引导。

我们要有容纳百川的宽容胸怀,容得下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要承认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只要我们对他们有宽容之心,尊重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真心交朋友,就会融合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孩子叛逆心理的表现篇5

1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误区。眼下我们的小学生的家长们和部分教师们“应试教育”的思想及其教育方法,使学生的素质发展走向片面或畸形,他们只注重片面的知识传授、机械的技能训练等活动,而这些活动均是以“应试”为目的,这不仅违背了孩子的意愿,更是以牺牲孩子的感知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代价的,所谓的“应试教育”里没有孩子心理教育的内容。

2 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叛逆起来。据统计数字表明,目前的离婚率将近22%,父母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冷漠、叛逆等变态心理,其中叛逆现象尤为严重。

3 身心成长的失衡。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特别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但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特强。就拿我们这届马上毕业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我们把他们当成小孩子,在校园里表现出来的就是哪个老师的话他都不愿意听,班主任也不例外。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我们的学生出现许多困惑和不安,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4 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我们有许多学生喜好攀比,穿名牌、吃洋餐等一系列自认为时尚的活动他都愿意参加,当他们的意愿未达成时,他们立马会变得消极、叛逆起来。

二、应对小学生心理叛逆现象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我认为消除学生叛逆现象可采取以下方法.

1 沟通与交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在广阔的社会中,正确认识到自身成长的过渡期,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拯救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通过真心的沟通与交流来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2 相互理解,共建和谐、平等关系。从这个观点出发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同时要求家长和教师也要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我们的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我们的学生要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

3 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指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由教育者设计和组织。以活动为基本方式,引发小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从而对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达到形成和改善小学生心理的一种方法。对于消除学生心理叛逆现象我们也可以采取“个别心理辅导”方式进行。如教会一些叛逆学生和同伴、老师交往时的基本的交往原则,培养他们尊重、合作、帮助他人等良好交往品质;有初步的真、善、美的感受能力,并能始终看到别人的优点的良好心态;最重要的还有一点,一定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有感受成功的机会。有了良好的心态、生活习惯以及健康的心理与性格,我们还害怕“叛逆”这个词吗?

孩子叛逆心理的表现篇6

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

相信很多父母都会有像妞妞妈妈同样的烦恼,怎么孩子突然变得不听话了呢?其实,这是因为孩子进入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

孩子出生后的第18个月起,就开始有反抗意识。这时孩子对自我有了认识,知道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开始喜欢说“不”。孩子2~3岁开始,自我意识逐渐加强,会表现出很强的“逆反”心理,这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

三点注意弱化孩子的“逆反”心理

面对这一阶段孩子的“逆反”心理,首先父母不必担心孩子会成为“叛逆小子”。研究显示,婴幼儿时期没有过“逆反”心理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意志力薄弱、缺乏主见。因此,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但需注意的是,父母这时如果不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一味放纵或指责孩子,则会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在叛逆期过后成为一个真正的“叛逆小子”。

做到以下三点,可以帮助父母弱化孩子的“逆反”心理。

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他当作朋友平等对待。如果父母对孩子不是唠叨就是打骂,就会使孩子对父母的话更加反感。

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要冷静分析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是父母的责任,如对孩子的承诺没有做到,父母应勇于向孩子认错,注意下次改正;如果是孩子无理取闹,父母则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孩子的行为不予理睬,事后再进行教育。

利用特点正确引导

家长要认识到这个阶段孩子的叛逆行为是他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你也不必过度去纠正他的这一行为,反倒可以利用他的这一心理特点,来达到你想要的目的。比如你可以故意让孩子去做一件你不想让他做的事,由于他的逆反心理很可能就会自己主动拒绝去做,然后你就可以慢慢地把他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了。

缓解亲子冲突的小方法

在孩子的叛逆期,父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缓解亲子冲突。

1.多项选择法

在亲子间发生冲突时,父母不必强硬的要求孩子听话。可以试试看给孩子几个选择,让孩子考虑。当孩子觉得自己也拥有一定的自,反抗意识就会减淡不少。

2.约法三章法

对于孩子的日常作息时间和对孩子某些事情的处理,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一旦孩子参与了制定,他便会觉得这些规则很神圣,会努力遵守。

孩子叛逆心理的表现篇7

关键词:中学生;学生管理;叛逆心理

中学教育阶段是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学生从基础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心理变化最突出的时期。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很重要也很特殊的一个时期。由于青春期是从有依赖性的童年发展到独立自主的成人的过渡期,所以会不同程度地留有童年时期的一些痕迹,也会出现一种似成熟又不成熟的表现。因此,在青春期这个阶段,中学生就会出现叛逆问题。

一、中学生管理中的叛逆问题

1.学生对事物持以消极批判的态度

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现在衣食无忧的中学生产生的叛逆心理越来越极端,其中的重要表现是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种错误思想让他们变得与社会格格不入,然后做出一些错误行为。

与童年时期相比,中学生在青春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生长发育的加快和性意识的觉醒,他们发现自己变了,不再是孩子了,而是个大人了,因而从心理上要求改变童年期依赖状况,像成人一样。这种社会独立性使他们的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但家长、教师还只把他们当孩子看,对他们新发展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意识估计不足,一味要求他们要听话和顺从。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与教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大人不尊重他们,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

自卑心理也是产生叛逆心理的较重要的原因。在青春期,中学生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表、成绩和人气。这使得他们开始互相攀比,从而造成了一种心理压力,长久下去,这种压抑的心情越积越多,对待人和事物都采取反感和批判的态度,并用自己的方式来反抗,就导致了逆反心理的产生。

2.学校教育的古板与失误

应试教育在中国盛行多年,其本身存在很大的问题,但一直没有改进过。应试教育使得中学生没有自己的个性,思维单一,视野狭窄,阻碍创新意识的发展。而且这种教育观念是成绩至上,打击了许多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一些学生认为自己什么都学不会,产生了消极的心态,也就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们不再学习,而是放开了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但是家长认为这是错误的行为而去阻止,学生在这时就会由于逆反心理而反抗,造成严重的后果。许多教师常常将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学生,这种强迫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青春期的中学生对这种问题很敏感,他们需要得到尊重和认可,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只是责骂和惩罚,由此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家庭和社会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离婚率也越来越高,导致许多孩子变成了单亲家庭孩子,没有办法享受来自完整家庭的爱。尤其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变化大并且脆弱,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离异对孩子的打击非常大,容易使孩子性格变得孤僻,产生逆反心理。在我国的国情下,中国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很严格,这种过高的期望使学生压力倍增,从而可能变得厌学,产生叛逆的心理。现代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制度都不完善,人们的心理和素质也有待提高。社会因素对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影响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内容也更加丰富。社会舆论的影响是目前影响最大的。社会风气也是现在最需要有待改善的,不良的社会风气很容易影响到正在上学的中学生,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他们产生叛逆心理。

二、对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管理对策

1.学生自身

首先,学生要认清自己,知道自身存在的问题,清楚自己处于青春期,要克制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学生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了解叛逆期会出现的心理和行为,认识到这种情绪和行为的危害,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周围事物,避免暴躁和极端的情绪出现,防止产生叛逆心理。中学生需要自我评价,知道自己的长处,也要正视自己的短处,从而认真听取别人对自己的建议,提升自我价值。

2.教育者需改变方法和态度

中国的应试教育必须改变,这就需要每个教育者从自我做起,慢慢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试图了解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理,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和打击他们自信心的情况下,用温和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尽量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以正确的心态度过青春期。

3.正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有重大的影响。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以身作则,以积极良好的形象面对孩子,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积极、开朗的性格,减少其逆反心理的产生。

本文结合多份关于本论题的实践报告和文献,结合笔者对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看法展开了探讨,具体分析了当前主要存在的三点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意见。

孩子叛逆心理的表现篇8

叛逆期是在12—17岁,这段时间最辛苦的就是老师和爸爸妈妈。叛逆期有叛逆的心理,所以懂事以后一定要用好的成绩来回报爸爸妈妈和老师。

假期里,不少家长反映,自己上初中的孩子经常上网上到三更半夜,不听父母的话,很难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亲子冲突格外明显。其实青春期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叛逆现象,家长发现这种问题,不必觉得如狼似虎般可怕,而要试着去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心态,与孩子共同面对青春期。

“虽然放暑假成天在家,儿子跟我之间每天的交流时间竟不到半个小时!”“女儿每天除了上辅导班就是自己上网跟同学聊天、打电话,根本不理睬父母,说多了还嫌烦!”眼下暑期过了大半,记者从一些家长口中得知,暑期里由于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多了,各种亲子冲突格外明显,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行为越发明显,父母子女间的情感危机似乎因为暑假的到来大大激化。

笔者认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现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14至18岁的青少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存对抗,他们内心也明白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为做事的合理性,但他们却有意违抗父母的意志,只在乎和父母对抗时的,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己反倒高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心中忧虑,甚至束手无策。

孩子叛逆心理的表现篇9

当孩子出现叛逆问题时,父母总是要问上一句:“这孩子是怎么了?”习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实问题的根源就是父母,造成孩子叛逆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成人没有以身作则

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却对自己要求很随便,试想孩子能心甘情愿听话吗?例如父母对孩子说不要迟到,可是父母自己却经常迟到;父母要求孩子不要长时间看电视,可是父母看电视通常长达3~4个小时。面对不听话的孩子,父母越是强制孩子听话,孩子的种种不满就越多,时间久了扩散开来,父母所说的话都不愿意听,叛逆心理愈来愈严重。

二、把孩子当婴儿对待

一些父母无视孩子成长,总是把孩子当成婴儿,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这也是造成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孩子想给自家的花草浇水,父母不让;孩子想自己洗手帕,父母怕孩子弄湿衣服不准;父母这不许那不准的强硬态度,也是导致孩子叛逆的根源。

对待处在逆反期的孩子不能采取硬碰硬的方式,这样只能让他的逆反心理更加强烈,不妨用以下的小策略来改变孩子的叛逆:

让孩子心情轻松,把任务变成有趣的游戏。

如果孩子对什么事情都说不,不妨给他一些特别可笑的选择,他就会放松警惕,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笑的问题上,于是,父母就可以顺势找到机会把他引到要达到的目的。例如孩子都喜欢游戏,如果将任务变成游戏,相信他会比较乐于接受。孩子喜欢童话,就让孩子成为童话的主角来完成任务。

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达到父母的教育目的。

当想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反着说出要他完成的任务,也许他就会按照父母的实际要求去做了。

来点小幽默,让气氛不再那么紧张严肃。

比如父母想要孩子学会使用小马桶,但孩子就是不肯去,如果强行将他抱上小马桶,那么事情肯定会变得很糟糕。这时,不妨给孩子来点小幽默:“小马要跑了,快让你的小屁屁坐上去,否则小马就不跟你玩了。”多给孩子一种新鲜感,他会更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表情严肃,说话简单明了

父母交代孩子任务时要眼睛盯着孩子,十分严肃地将任务交给他,这样他会明白大人们不是在跟他开玩笑,就不会随便拒绝了。

故意冷落孩子,让他主动完成父母的意愿。

如果孩子不听从父母的建议,尝试下不要理睬他,让他觉得很无趣,过一段时间他会明白这样不是吸引父母注意的好方式,于是他会尝试改变。

孩子叛逆心理的表现篇10

1.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年龄因素,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想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批判态度。当他们感到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二是性格因素。性格分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的人容易把自己的心理反应及时表现出来,而内向的人不轻易把心理活动表现出去,所以很容易集中在一起爆发,其叛逆性要强一些。

2.家庭因素

其一,青少年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矛盾。其二,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青少年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其三,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当子女有过失时,不是与他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他们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从而产生叛逆心理。另外,在单亲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因为缺少家庭关爱极易产生叛逆心理,而且往往叛逆更加彻底,敌对更加严重。

3.学校因素

首先,少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会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不能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学生不喜欢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不认真,故意捣乱,与他作对。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受到同学的冷落和敌对时,也会产生叛逆情绪。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渴望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对立和冲突就不可避免了。最后,竞争激烈的升学、就业压力,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叛逆心理。

4.社会因素

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青少年由于知识面狭窄、社会经验不丰富、心智不成熟等,心里浮躁,容易受到诱惑。而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是注重大众化、新奇性,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对青少年起负面作用的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使许多青少年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