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6:19

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篇1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创新 直觉 SeCi模型 创新空间

[分类号]G251B026

1 引言

知识创新空间理论,简称创新空间(CreativeSpace,cs),是日本学者nakamori和波兰学者wierzbicki最近共同提出的一个有关知识和科技创新活动的综合性全新理论模型。wierzbicki和nakamofi等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现状出发,融合东、西方文化精髓,着重吸收20世纪尤其是后半期的人本主义的哲学知识论思想,并系统汇聚近20年来在管理科学、系统科学领域产生的有关组织知识创新及管理的实践性理论,据此提出了有关知识、技术创新活动的创新空间理论。创新空间既是一个理论性、综合性的模型,也是一个框架性和发展中的模型。理论性和综合性是说这一模型吸收了广泛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成果;框架性表明这是一个建构中、发展中的理论系统,还需要不断补充、细化和完善。建构者自己称这一理论为元模型,同样是说这一模型的理论性和抽象性。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都正处在继续改革、创新发展的关键时刻,正在建立创新型国家,因此有必要在创新理论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无论是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归根结底都是知识的创新,都需要创建新的知识、更新既有知识。

2 创新空间理论的产生背景分析

哲学中的经典知识论虽然以知识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但一般总是以知识的确证、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的历史发展变革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对知识的创新过程则很少关注。近20年来,围绕知识管理、知识型企业的研究,在管理科学和系统科学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有关组织知识创新的理论,其中以日本学者nonaka等提出的SeCi螺旋理论为代表。但是,Se-Ci有关隐性知识的概念过于宽泛和模糊,而且知识创新的螺旋过程还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与SeCi同一时期产生的其他许多知识创新理论发现了更多的知识转化关系,所以,SeCi理论非常需要泛化,需要与其他相类似的多种理论进行整合。

此外,20世纪下半期,现代西方哲学、人文学术以至科学都对人类的直觉认知(包括情感认知)有了十分深刻的认识,概括起来就是,人类的认知中直觉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传统的主观与客观、理性与非理性的划分过于笼统,不能够很好阐释信息时代知识发展的问题。直觉同理性有区别,但不是非理性,而是一种准理性(a-rational),因此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需要有一个中间的第三层次,即直觉。

总之,创新空间理论是在知识时代的发展需要、有关知识创新活动的知识理论强劲发展并急需全面整合的背景下产生的。

3 创新空间理论主要内容与特点

3.1 创新空间理论主要内容

创新空间理论的表达模型是一个3×3的矩阵,分为“认知”和“社会”两个基本维度。认知维度分为情感、直觉和理性三个层次;社会维度分为个体、群组和人类三个层次。两个维度相互组合,形成了模型中的9个节点及16种节点关系(见图1)。节点代表知识类型或认知状态,节点关系代表不同类型知识间的转换或特定的认知过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创新空间的3×3矩阵,可以对比SeCi的2×2矩阵(见图2)来加以理解。SeCi理论的两个维度将组织知识分为四个类别,即个体隐性知识、群组隐性知识、群组显性知识和个体显性知识,四种知识状态依次经过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四个转换过程形成一个整体的螺旋过程。多次这样的螺旋循环上升,正是组织知识创新和累积的过程。

创新空间模型中的理性知识大体相当于SeCi模型中的显性知识,直觉和情感知识总体相当于SeCi模型中的隐性知识。但情感中的显性层面,如艺术、文学以及数字化时代以来迅猛发展的影视,属于显性知识,而情感中的本能部分则属于隐性知识。

创新空间模型蕴含多个既有的知识创新模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创新空间右下角由个体直觉、个体理性、群组理性、群组直觉四要素组成的SeCi模型及代表了同一个模型西方版本的opeC模型(见图3)。opeC同样包含了相当于创新空间中右下角的四个要素,但所使用的名称不同,特别是它的转换方向与SeCi中的转换方向相反。

另一个被包含在3×3矩阵中的模型是左上角由群组直觉、直觉遗产、情感遗产、群组情感四个要素构成的motycka的aRme螺旋模型(见图4),这一模型解释的是革命性的知识创新过程。以玻尔的量子删论发明过程为例,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常常源于重大的科学危机,科学家在直觉遗产中找不到合理的解释时,会运用荣格所阐述的集体无意识,“回归”到人类情感遗产中去找寻答案。其找寻结果影响到群组的情感,这种影响过程或称转换过程,被称为“神话化”。人类的神话及其中所蕴含的直觉以十分模糊的形式影响着群组的情感状态,其后,“移情作用”将这些情感知识转换为群组直觉,群组通过类比及隐喻,即“抽象”的过程,将群组直觉转换为人类直觉遗产。

其他知识创新过程还包括创作和出版。创作即个体生产的艺术作品,如歌曲、音乐、绘画、电影、小说等,成为人类的情感遗产;出版是一个完全相反的过程,即人类理性遗产转换为个体的理性知识。

wierzbicki在创新空间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eDiS模型(见图5),表达学术机构的常规创新过程。同样使用了创新空间右下角的四个要素,所用名称也相同,但采用了不同的转换名称,而转换方向与opeC的转换方向相同。常规学术创新以个人的顿悟(enlightenment)为起点,顿悟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个体要将由深层直觉或情感驱动产生的模糊的概念或想法表达出来,这正是新知识产生的过程。经过与群组的辩论,进一步得到确证或补充。在辩论的过程中,群组成员对新的概念或想法达成了共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辩论及不断反思的过程中,群组中的个体成员均获得了潜意识的、直觉的结论(这一观点符合认知心理学对人类“双重加工系统”的研究结论),这个过程称为沉浸(immersion)。当然个体成员最终会有所选择地接受这些隐性知识,将其纳入自身的知识结构中。

3.2 创新空间理论主要特点

创新空间理论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将直觉概念引入进来。对于直觉在知识创新中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西方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如爱因斯坦、海因伯格、玻尔、波普、波兰尼等,这些学者均认为创造能力是非理性的、直觉的、本能的、潜意识的。然而西方哲学中的主流观点不承认创新行为是非理性的结果,认为

科学是由经验、归纳和逻辑发展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哲学的泛自然科学化和泛社会化,对非理性特别是直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些研究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记忆是一个双重加工系统,即显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加工系统,直觉思维在潜意识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人类理性知识是以语言形式表达和承载的,而人类语言是一种近似的编码方式,包含着多义和歧义,因而只能够近似描述客观实在。人类毕竟是进化而成的高级的生物品种,仍然保留着与动物特别是高级动物共有的基于本能和感知的直观的(主要是视觉的)、整体的认识和思维,这就是直觉的思维。因此直觉是人类下意识的(包括无意识以及泛意识)、整体的、前言语的想象能力,是处理感觉信号和记忆中直观内容的过程,是人类进化中保留下来的人类言语产生前的思维能力。

那么什么是直觉知识呢?人类的时空观念就属于直觉知识;一个幼童在摆弄积木时就在靠直觉学习空间关系,而这种空间关系的直觉是该幼童未来数学直觉的基础,并因在学校学习数学而得以加强。人类对世界的感知是中观的,对于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关系一般来说个人是无法亲知的,但是正是这种中观的感知使人类能够对时空有很强的直觉理解能力。人类运用语言的能力或知识、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或知识,也属于直觉知识范围。这种直觉知识和能力可以在学校教育中通过语言的训练、形式逻辑的学习而得到加强。可以说,包括空间、时间、语言、逻辑在内的直觉认知能力是人类重要的认知能力。

创新空间理论另一个特点在于将“人类遗产”这一新的范畴作为创新的组成要素。在全球化时代,全人类文化知识遗产对知识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SeCi模型没有考虑的部分。人类理性遗产包括人类的所有经验和理性思维成果,或者说最广义的科学知识,即自然科学和技术、人文学术和各类社会科学,相当于波普的“第三世界”中的理性部分。用数字化技术对这类遗产所进行的数字整合,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理解利用这部分遗产的方式,改变了教育的方式,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知识创新的过程。人类情感遗产,相当于波普“第三世界”中的情感部分,包括人类的各类艺术遗产,如音乐、绘画、文学,尤其是现代影视艺术,为跨代学习、继承人类情感遗产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人类情感遗产部分是显性知识,但同隐性知识紧密联系,促进着人类的无意识的感知能力,影响着人类的信仰、价值观等情感因素,在知识创新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波兰学者motycka在论述科学危机或科学范式革命时期科学家的创新行为时,强调了人类情感遗产的作用。总之,情感在创新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艺术的熏陶、文化的氛围会影响人类创新的活动。

创新空间理论的第三个特点在于对多种知识创新模型的综合及衍生。创新空间中3×3个节点所表达的要素代表了不同类型的知识,或者说构成了这一模型的本体,而各要素之间的转换关系则表达了多种多样的创新过程。由于其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可以将其称为元模型,即由其可以衍生出多个具体情境下的创新模型,如上文提到的eDiS模型。

综上所述,创新空间确实汇聚了多种创新模型的内容,也表明知识创新过程是十分复杂的过程,而且是多样化的过程。这也说明创新空间一方面为知识创新管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研究框架,或者说提供了一个创新过程的元模型;另一方面也表明创新空间的潜在应用是广泛的。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难以就全部转换关系给予阐述,但理解了直觉、情感及人类遗产的概念,相信不难对其他转换关系进行理解和分析。

4 创新空间模型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创新空间理论是近年来有关知识创新过程的最全面、最系统的理论论述,对当前创新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或参考价值。下面,仅对这一模型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进行初步的分析。

・创新空间理论在广泛吸收东、西方哲学思想(尤其是20世纪下半期以来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知识论思想)的基础上,着重汇聚集成了近20多年来由于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众多知识创新理论。因此,该理论模型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具有广泛的经验依据,其集成性和元模型的特点决定了该理论的普遍适用的潜在力量。

・创新空间理论在认知维度和社会维度上都以三分法代替二分法,打破了哲学认识论传统上主观与客观、理性与非理性的简单划分,在创新的社会层次上添加了人类整体这个新的层次,着重阐释人类直觉能力和人类遗产影响这两个新的要素对创新过程的巨大作用,这是该理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具体所在。

・创新空间理论首次区分了企业型组织的知识创新与学术性机构的知识创新。SeCi模型适合于企业组织的创新,而创新空间理论提出的eDiS模型则代表了典型的学术创新模式。企业型组织知识创新以群体为主,外化过程――即群体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产生出新的概念或创意,而学术性知识创新是以个人为主,新知识的产生来源于个人的顿悟,即个体隐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化过程,而群体的作用是确证或扩展。

・创新空间理论以及众多知识创新理论的共同之处,就是这些理论都发现了人类创新过程是循环上升的螺旋形过程,而创新空间作为一个集成的理论模型,更是发现知识创新过程具有多样化、复杂性特征,不仅需要多种多样的创新螺旋模型,而且现实中的创新过程往往是多种螺旋过程交互组合,形成更为复杂的螺旋循环过程。

作为一个初创的理论,创新空间理论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例如该模型中的人类知识类型及其相互转化的有关概念和术语,即有关模型节点和节点关系的名称过于抽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该理论的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不过,概念和概念关系的不断澄清,正是研究工作尤其是理论研究工作的本质过程。创新空间理论目前也正在经历不断丰富、完善的自我改进过程。

5 结语

作为结束语,本文提出如下两点看法:

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篇2

关键词:创新性教育历史知识归纳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一些教师教法的滞后,学生往往成了知识填充的容器,灌输与死记硬背成为历史教与学的代名词,导致学生厌学。为此,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性教育成为必然。那么,怎样才能顺利实施创新性教育呢?

一、针对当前初中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特点实施创新性教育

当代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由于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之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中的各类节目。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应有的严肃性,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故事性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学中因势利导,顺着学生了解历史故事的兴趣,逐步深入分析把握历史本质,全面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第二,轻理解、运用而重记忆。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在“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里死记硬背。

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记,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够正确解释历史现象。

二、明确创新性教育总目标,逐步变知识传授为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造性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上的有关历史知识时,必须根据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的创新性教育目标并采用不同的形式进入教学。

对于初一学生,历史学科的创新性教育总体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初步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方面的创新性行为奠定基础,教师应重视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激情,向学生初步介绍、示范学习历史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模仿和运用这些方法,向学生提供一定的提问思路以教会学生对历史教材上的知识提出问题并逐步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对于初二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则重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学习方法上的运用。这一阶段是学生开始逐步尝试创新性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示范并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教材上的知识时运用恰当的方法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运用中逐步培养流畅、准确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思维,能从对历史教材的分析中发现这些资料的新作用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最终形成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发表新观点、新看法的习惯。

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篇3

一、备课中的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备课时一般应做到:(1)教学目的要创新;(2)教学过程要创新;(3)教学方法要创新;(4)教学程序要突出创新;(5)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6)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等。

二、教学中的创新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1.让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其一,重结果,轻知识的形成过程;重知识,轻创新能力的培养;重标准答案,轻思维训练。其二,串讲或介绍知识概念的现象还存在,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其三,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研究知识形成的过程、探讨知识的奥秘,或只流于形式。这些阻碍了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之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学习,更多地思考、讨论、操作,参与到对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去发现新知、形成技能,以此来加强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引导学生理清思维脉络,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生长点,是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时机,往往可以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这就为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打下了良好的伏笔。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新的知识,同时与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区别同异,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从而进行思维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3.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创新。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个人要有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努力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作业设计中的创新

作业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为此,练习设计首先要注意层次性,主要有三个层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目的各有侧重:基本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综合练习的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识,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发展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练习设计还要注意形式多样,如:口头作业、操作实践作业、综合作业、开放性作业(设计一些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题、多题一解总结规律)等等,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评价体系中的创新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其功能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而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内容也要更全面,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不仅有书面作业,还有行为观察、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在于看学生的分数、平均分的高低,重点要看教师的教学过程,比如看教师的教学设计上是否有创新思想,是否能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初中数学的发展规律,课堂上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是否运用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看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是否扎实灵活等等。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要实行激励性评价,不论是课堂提问、做作业,还是其他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注意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

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篇4

建立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首先,创新型企业是以创新为主要目标,通过创造新知识来保持其核心竞争力,而知识管理的核心功能就是促进知识创新,主要表现在对显性知识的序化、对隐形知识的挖掘、促进知识共享和促进知识转化4个方面[2]29,简而言之,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和实现途径。因此,创新型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需求要比其他任何类型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需求和重视程度要高。从知识管理阶段来看,创新型企业最低应已处于知识管理的正式进入阶段或更高层次(知识管理包括起步、探索与试验、正式进入、扩展和制度化5个阶段),知识管理已取得一定成果,其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评估其开展的知识管理的成效,否则无法指导下一步相应政策的制定。而对于其他类型企业,如在其初始的、尚未定型的时候就开始知识管理评估,特别是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尚未形成直接的体系和特色时,过早进行评估,则只能给企业增加负担,影响其开展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其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一套可以直接借鉴使用的创新型企业的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目前国内外对企业知识管理评估所进行的研究,成果颇丰。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方面,不同的机构、单位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各有侧重,美国teleos和Knownetwork两家机构每年举办一次的maKe评选所采取的8个方面标准、由arthuranderson和apQC联合开发的Kmat以及由KunChangLee,SangjaeLee,inwonKang等学者提出的Kmpi、Bukowitz和williams建立的知识管理诊断工具在知识管理评估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指标体系均存在以定性指标为主、指标体系框架抽象单一等问题。另外,国内情报学界和知识管理学界在借鉴国外成果的过程中,结合对我国企业的实际调研,从不同角度构建、设计出了一系列的企业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但基本上都限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评价维度单一或企业类型过于宽泛,更多地是具有指导意义,而可操作性差。创新型企业是以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等)为目标,将企业所有创新元素耦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包括创新思想体系、创新资源体系、创新保障体系和创新对象体系的有机系统[3],对其所开展的知识管理进行评估,就必须建立一套适合其自身特点的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评价指标设计过程及原则

对任何事物进行评价,要想使结论准确、有效,其首要任务就是对评价对象的准确认识和有效界定,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评估目标。之后,在一定的设计原则指导下,设计相应的细化指标并确定权重,进而开展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评估目标的成熟度。同样,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也要遵循这样的过程。评估创新型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对创新型企业开展知识管理前、中、后期的全方位考核和评价,以帮助企业掌握实际工作与预期工作目标之间的偏差,总结在知识管理中的经验,进一步促进和加快创新型企业的知识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的评估不仅要注重其为开展知识管理所做的起点性保障投入因素情况,也要注重其知识创新过程,更要注重知识管理实施后的效果。从系统性来讲,对创新型企业的知识管理评估应包含从起点过程结果的全面性评价,因此其指标体系的设置不应是单一维度,而应是三个维度。与此同时,从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来看,除了遵循传统的诸如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灵活性等原则外,更为重要的是,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指标的权重或衡量应具有一定幅度和弹性,兼顾细化与综合。

2.2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也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对企业各种知识的一种连续管理过程。针对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的运行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评价要求,即针对创新型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起点性准备、知识管理过程和知识管理绩效三个维度,参考现有的一些统计指标,结合创新型企业及其知识管理特点,笔者建立了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15个一级指标,对应的二级指标共70个。

2.2.1维度一:基于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的管理构架的起点性评价指标

笔者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是由Km理念(和企业文化有很大关系)、Km目标、Km组织体系构架、规章制度、人员配置、平台建设、Km方案实施和Km评估构成的,其中Km理念和Km目标是前提性要素,Km组织体系构架、规章制度、人员配置、平台建设是保障性要素,Km方案实施是过程性要素以及Km评估是检验性要素。在对多家企业的调研中,笔者发现,只有同时具备这8个要素的企业,其知识管理的开展才会取得不同程度的成效。这8个方面要素是一个系统和整体,缺一不可,只是在不同企业其侧重点有所差异。在8个方面要素中,前6个方面要素的准备形成了知识管理的管理构架,这一管理构架说明了创新型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所需的支撑体系是什么,即需要关注的主要力量有哪些,它可以保证创新型企业理清工作中的各种复杂关系。

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架构中6个要素的高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新型企业对开展知识管理的重视和执行程度等。以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架构中的6个方面要素作为一级指标,对一级指标进行相应细化,即得出对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进行评价的维度一的指标,如表1所示:

2.2.2维度二:基于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过程的评价指标

Km实施是在知识管理的管理架构保障下,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的知识管理过程。知识管理与创新型企业的具体商业过程和运转流程相结合,知识管理在其中的作用是使得知识在经历了一个由集约到生产、交流再到应用的层次式递进后达到知识创新的目标。韩维贺首次提出要对知识管理过程进行测量,认为从知识管理过程角度进行测度,不仅有助于界定知识管理过程,而且有助于指导和评估企业实施的各种知识管理活动[4]。

但就知识管理的具体过程的划分而言,不同学者存在着一定分歧。韩维贺在S.Holzner学者利用知识社会学理论基础上识别出知识在组织内的流动次序,将知识管理过程划分为:知识创造、知识组织、知识转移和知识应用[5]。柯平则认为知识管理过程具体体现于知识生产、知识积累、知识交流和知识应用[2]75。K.mertins等认为:“知识管理包括能推进整体核心流程的所有方法和工具”,该流程包括产生知识、存储知识、传递知识和应用知识[6],其将知识管理过程分为知识生产、知识存储、知识传递和知识应用4个阶段。周海炜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角度将知识管理过程分为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7]。与此同时,部分学者认为知识管理过程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和维持的根基,应包括知识积累、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知识管理过程包含知识集约(a)、知识生产(B)、知识交流(C)和知识应用(D)4个部分,这4个部分构成一个螺旋上升、不断循环的连续过程,进而提高企业知识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具体在创新型企业中,其具体运作过程、对促进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和知识创新的效用等如图1所示:

以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集约、知识生产、知识交流和知识应用为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二级指标,得出维度二的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这一维度指标的设置存在如下问题:依据同一套标准,不同时间点进行测评,其测度效果不一样且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原因在于知识价值的衡量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同时大部分知识是存在于人脑中的,显现出来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其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转换模式比较符合野中郁次郎所提出的知识螺旋模型(SCei模型),其转化成果进度、形式等难以把握。另外,由于知识共享的缘故,又会使得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预测性。

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篇5

办公自动化管理知识经济制度创新

一、技术还是管理?

对于一个社会,管理和技术同等重要,但技术和管理的结合部比二者更重要。这是最新的“知识经济”理论提出的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创见。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一种一直被混淆的观点:人类的首要和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追求技术而是为了追求知识,知识只有在具有创新能力的情况下才能被获得。此外,现实的情形是,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人们可以买到技术但却不能仅靠金钱买到效率,(我们有太多的用钱堆砌起来的信息系统,在那里人们见惯了高技术与低效率畸形并存)。但尽管世人对技术成果必须经由管理创新才能发挥作用不持异议,但如何使技术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成果实现管理创新却是令所有人困惑的问题,而“知识经济”理论所提出的“知识管理”的探讨,令人信服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与核心精神。

二、知识与创新

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与创新具有怎样的特征与意义?美国《福布斯》杂志1998年4月22日题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文章1很好地阐述了这一论题。主要内容如下:

(一)信息技术时代的“知识”

知识与信息

文章指出,知识不同于信息,并且,“知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的具体涵义和目的是: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促进创新。其产生的过程及在信息时代的运用的具体目的是“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

无形资产胜于有形资产

知识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正是隐性知识对发展具有潜力,但是目前能管理隐性知识的技术却很少,知识管理的创造性就是体现在使隐性知识发挥巨大潜力的过程中,知识管理要开发提供处理隐性知识的技术“把隐性和显性知识进行处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和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从上述意义而言,在信息技术时代,人们将重视无形资产更甚于有形资产。

(二)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文章提出了如下几点特征:

知识管理不是信息管理,其重点不是“技术和信息的开发”,而是“个人创新和集体的创造力”;

知识管理“不是一门技术而是各种可行解决办法的一种综合”,“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属于管理经营范畴,其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共享知识的机制,培养集体创造力。作者特别指出“创新和创造能力属于经营过程,但是以前几乎没有那个公司持这种观点”。

三、知识管理与管理创新

(一)成就与反思

自1985年以来,我国制定了办公自动化建设与发展的国家规划,政府各部门开始了大规模的信息技术的引进和信息系统的建设的进程。1996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开始制定《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显示了我国为在下个世纪初的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发展中走在前列而为之奋斗的决心。此后,在这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政府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经过了奠基、初创的阶段,已进入成熟期,然而,办公自动化的建设是否在实质上提高了我国政府的管理效率?在那些具体的方面提高了效率?在那些方面没有?从投入与产出的分析来看,目前的办公自动化建设是有效益的还是低效益的?我们应当如何评价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效益,包括当前的和潜在的效益?

上述问题很少被认真提出,而且也很难回答。众所周知,我国的办公自动化是靠技术设备的配置为主体,而不是以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特别是管理方案的创新为支撑点。以这样的方式实行的办公自动化是高投入和低产出的。目前我国政府的办公自动化的效益既没有被重视也没有被普遍地进行评估。在政府管理领域内缺乏新理论和新思维。

不容否认,我们对上述问题尚未能作出科学和明确的回答。特别是当研究的领域不仅仅涉及纯技术层面而且涉及到政府管理以及其间的复合关系时。对于在政府领域内,如何使技术与设备的投入转化为效益成果,当前特别需要各领域专家作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探索与创造性的思维。从国际的经验来看,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经过管理的创新。前述知识管理就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复杂问题的切入点,是任何变革都必须具有的理论准备。

(二)管理体制变革的征象

人类社会仍处于前信息社会,在发达国家,为信息技术时代所作的管理变革也只是初露端倪,但我们已经能够发现一些特定的征象,它们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变革:

组织结构的改变

由于信息传输方式的根本改变,建立在逐级上传下达方式基础上的传统金字塔式等级制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包括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正在逐步解体,有时可能会发生突变。七十年代,以阿尔文.托夫勒等为代表的未来学家对社会信息化特征作出过预测2,这些远见卓识的观察和判断以惊人的准确性预言,将产生符合时代节拍的新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呈现出频率越来越快的不稳定性,非常规部门快速增长,职能部门依然存在,但越来越多为解决一个专门问题而一用即弃的小组在其中“时隐时现,快速来去。”新的组织形式将是暂时性很强、适应信很强、变化迅速的,充满着稍纵即逝的基本单位和流动性极强的个人。相应的信息系统体系的建设也应是具有灵活性和强适应性的体系,特别是它导致重要的观念改变:过去一直认为并强调人??机系统要适应人和机构的要求和工作特点,而现在,情况变得模糊了,人和系统要更多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性的特点,更具体的说,是人在改变、要求人作更多的改变。

2工作岗位的流动与业务过程的多层面交互性

组织结构的变化也会带来工作岗位的不稳定性。例如,今天美国的工作场所的非全日制工作岗位越来越多,同时,衡量工作结果的方式和观念也大大改变,目前已有3/4的比率的工作脱离了按“岗位付酬”的旧观念与旧制度,转而为按“业绩付酬”。

传统官僚组织包括政府和大企业组织的科层制的典型特点是严格的专业分工、部门分工下的业务过程,在信息技术时代将大大改观,取而代之的方式是跨专业学科、跨部门和跨地域的多层面的交互式业务过程。体现在软件开发方面,有大量的关于“群件”的产品出现,适合不同层面的交互性业务过程:一项设计或一个总体方案是由不同地域不同部门的人实时交互进行的,教师与他的学生动态、交互式完成授课,商家更多地与顾客群体一起在相互切磋的情况下完成交易。在所有这些活动的背后的支撑基础设施是环球信息网络。

知识型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

“知识型工作人员需要领导但不承认等级”,这是被称为美国管理理论界的泰斗的彼得.德鲁克早在30年前就指出的。3他说,知识与任务而不是与等级相关,“任务决定一切而不是取决与姓名、年龄,或科目的预算,或从事这项任务的个别人的等级……所以知识必须象一个小组一样地组织起来,其中由任务来决定谁负责、什么时候、负责什么、负责多长时间”。

(三)支持管理创新的系统特点

由上述信息时代管理体制变革的征象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真正的管理创新必须是与这些变化相一致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灵活应变性

无论是组织机构还是信息系统结构都应以灵活应变性作为主要性能指标,单纯数量上的增减并不能显示改革成就的主要性能。英国《经济学家》杂志1993年9月一期对美国政府改革的评论文章4中指出“改革需要策略变化,消减工作人员只是精简机构的短期设计,当时间到来时,需求会使机构增加,这种作法不甚明智”。同样的意见也可适用于我国今天的政府改革。

开放交互性

同样,业务变化以及相关的信息系统都以能适应和支持开放性和交互性为性能衡量指标。其长期潜在的好处是这样的系统和工作特点是促进知识交汇同时也是促进知识创新的。

知识中心性

等级威权正在信息时代的面前逐步瓦解。知识威权重于等级威权。对以知识为中心的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支持是管理科学研究和信息系统构造的中心课题。与我国传统的尊重知识分子的观念不一样,知识分子只是一种身份,有时还演变为一种等级身份,而知识管理不重视等级身份重视的是知识,一切围绕知识组织起来,既不为等级所阻隔也不为专业所阻隔。围绕知识的任务一旦完成,组织的使命也就结束。所以,支持知识中心的组织机构或信息系统是最有创造性的系统。

(四)知识管理系统与网络

上述关于支持管理创新特征的系统,即具有知识管理能力的下一代办公自动化系统一定是一个基于internet的系统,正是因为只有在internet上才具有支持我们所说的创新特征的充分能力:灵活应变、开放交互和知识中心性。现在正是需要我们对基于internet网的“网上政府”或“网上办公管理”作前瞻性思考的恰当时机,需要实际地去预见其潜力和风险,作出我们的积极响应与对策。

四政府与管理创新

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篇6

――对准知识管理的oa

内容摘要:变革中的组织结构、变化的人,转瞬即逝的技术与一用即弃的设备,oa怎样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我们的工作怎样才真正具有价值?本文试图探讨围绕前沿热点话题“知识管理”展开对技术与管理的关系、知识管理在管理创新中的作用与意义、管理创新的征象问题的讨论。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办公自动化实践中的最大不足是忽视了技术与管理的结合部,缺乏围绕信息技术的管理新思想和新理论的创新。管理创新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基础,对知识管理的探讨是信息时代管理创新理论的立足点。

办公自动化管理知识经济制度创新

一、技术还是管理?

对于一个社会,管理和技术同等重要,但技术和管理的结合部比二者更重要。这是最新的“知识经济”理论提出的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创见。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一种一直被混淆的观点:人类的首要和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追求技术而是为了追求知识,知识只有在具有创新能力的情况下才能被获得。此外,现实的情形是,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人们可以买到技术但却不能仅靠金钱买到效率,(我们有太多的用钱堆砌起来的信息系统,在那里人们见惯了高技术与低效率畸形并存)。但尽管世人对技术成果必须经由管理创新才能发挥作用不持异议,但如何使技术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成果实现管理创新却是令所有人困惑的问题,而“知识经济”理论所提出的“知识管理”的探讨,令人信服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与核心精神。

二、知识与创新

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与创新具有怎样的特征与意义?美国《福布斯》杂志1998年4月22日题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文章1很好地阐述了这一论题。主要内容如下:

(一)信息技术时代的“知识”

知识与信息

文章指出,知识不同于信息,并且,“知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的具体涵义和目的是: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促进创新。其产生的过程及在信息时代的运用的具体目的是“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

无形资产胜于有形资产

知识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正是隐性知识对发展具有潜力,但是目前能管理隐性知识的技术却很少,知识管理的创造性就是体现在使隐性知识发挥巨大潜力的过程中,知识管理要开发提供处理隐性知识的技术“把隐性和显性知识进行处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和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从上述意义而言,在信息技术时代,人们将重视无形资产更甚于有形资产。

(二)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文章提出了如下几点特征:

知识管理不是信息管理,其重点不是“技术和信息的开发”,而是“个人创新和集体的创造力”;

知识管理“不是一门技术而是各种可行解决办法的一种综合”,“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属于管理经营范畴,其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共享知识的机制,培养集体创造力。作者特别指出“创新和创造能力属于经营过程,但是以前几乎没有那个公司持这种观点”。

三、知识管理与管理创新

(一)成就与反思

自1985年以来,我国制定了办公自动化建设与发展的国家规划,政府各部门开始了大规模的信息技术的引进和信息系统的建设的进程。1996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开始制定《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显示了我国为在下个世纪初的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发展中走在前列而为之奋斗的决心。此后,在这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政府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经过了奠基、初创的阶段,已进入成熟期,然而,办公自动化的建设是否在实质上提高了我国政府的管理效率?在那些具体的方面提高了效率?在那些方面没有?从投入与产出的分析来看,目前的办公自动化建设是有效益的还是低效益的?我们应当如何评价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效益,包括当前的和潜在的效益?

上述问题很少被认真提出,而且也很难回答。众所周知,我国的办公自动化是靠技术设备的配置为主体,而不是以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特别是管理方案的创新为支撑点。以这样的方式实行的办公自动化是高投入和低产出的。目前我国政府的办公自动化的效益既没有被重视也没有被普遍地进行评估。在政府管理领域内缺乏新理论和新思维。

不容否认,我们对上述问题尚未能作出科学和明确的回答。特别是当研究的领域不仅仅涉及纯技术层面而且涉及到政府管理以及其间的复合关系时。对于在政府领域内,如何使技术与设备的投入转化为效益成果,当前特别需要各领域专家作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探索与创造性的思维。从国际的经验来看,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经过管理的创新。前述知识管理就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复杂问题的切入点,是任何变革都必须具有的理论准备。

(二)管理体制变革的征象

人类社会仍处于前信息社会,在发达国家,为信息技术时代所作的管理变革也只是初露端倪,但我们已经能够发现一些特定的征象,它们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变革:

组织结构的改变

由于信息传输方式的根本改变,建立在逐级上传下达方式基础上的传统金字塔式等级制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包括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正在逐步解体,有时可能会发生突变。七十年代,以阿尔文.托夫勒等为代表的未来学家对社会信息化特征作出过预测2,这些远见卓识的观察和判断以惊人的准确性预言,将产生符合时代节拍的新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呈现出频率越来越快的不稳定性,非常规部门快速增长,职能部门依然存在,但越来越多为解决一个专门问题而一用即弃的小组在其中“时隐时现,快速来去。”新的组织形式将是暂时性很强、适应信很强、变化迅速的,充满着稍纵即逝的基本单位和流动性极强的个人。相应的信息系统体系的建设也应是具有灵活性和强适应性的体系,特别是它导致重要的观念改变:过去一直认为并强调人――机系统要适应人和机构的要求和工作特点,而现在,情况变得模糊了,人和系统要更多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性的特点,更具体的说,是人在改变、要求人作更多的改变。版权所有

2工作岗位的流动与业务过程的多层面交互性

组织结构的变化也会带来工作岗位的不稳定性。例如,今天美国的工作场所的非全日制工作岗位越来越多,同时,衡量工作结果的方式和观念也大大改变,目前已有3/4的比率的工作脱离了按“岗位付酬”的旧观念与旧制度,转而为按“业绩付酬”。

传统官僚组织包括政府和大企业组织的科层制的典型特点是严格的专业分工、部门分工下的业务过程,在信息技术时代将大大改观,取而代之的方式是跨专业学科、跨部门和跨地域的多层面的交互式业务过程。体现在软件开发方面,有大量的关于“群件”的产品出现,适合不同层面的交互性业务过程:一项设计或一个总体方案是由不同地域不同部门的人实时交互进行的,教师与他的学生动态、交互式完成授课,商家更多地与顾客群体一起在相互切磋的情况下完成交易。在所有这些活动的背后的支撑基础设施是环球信息网络。

知识型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

“知识型工作人员需要领导但不承认等级”,这是被称为美国管理理论界的泰斗的彼得.德鲁克早在30年前就指出的。3他说,知识与任务而不是与等级相关,“任务决定一切而不是取决与姓名、年龄,或科目的预算,或从事这项任务的个别人的等级……所以知识必须象一个小组一样地组织起来,其中由任务来决定谁负责、什么时候、负责什么、负责多长时间”。

(三)支持管理创新的系统特点

由上述信息时代管理体制变革的征象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真正的管理创新必须是与这些变化相一致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灵活应变性

无论是组织机构还是信息系统结构都应以灵活应变性作为主要性能指标,单纯数量上的增减并不能显示改革成就的主要性能。英国《经济学家》杂志1993年9月一期对美国政府改革的评论文章4中指出“改革需要策略变化,消减工作人员只是精简机构的短期设计,当时间到来时,需求会使机构增加,这种作法不甚明智”。同样的意见也可适用于我国今天的政府改革。

开放交互性

同样,业务变化以及相关的信息系统都以能适应和支持开放性和交互性为性能衡量指标。其长期潜在的好处是这样的系统和工作特点是促进知识交汇同时也是促进知识创新的。

知识中心性

等级威权正在信息时代的面前逐步瓦解。知识威权重于等级威权。对以知识为中心的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支持是管理科学研究和信息系统构造的中心课题。与我国传统的尊重知识分子的观念不一样,知识分子只是一种身份,有时还演变为一种等级身份,而知识管理不重视等级身份重视的是知识,一切围绕知识组织起来,既不为等级所阻隔也不为专业所阻隔。围绕知识的任务一旦完成,组织的使命也就结束。所以,支持知识中心的组织机构或信息系统是最有创造性的系统。

(四)知识管理系统与网络

上述关于支持管理创新特征的系统,即具有知识管理能力的下一代办公自动化系统一定是一个基于internet的系统,正是因为只有在internet上才具有支持我们所说的创新特征的充分能力:灵活应变、开放交互和知识中心性。现在正是需要我们对基于internet网的“网上政府”或“网上办公管理”作前瞻性思考的恰当时机,需要实际地去预见其潜力和风险,作出我们的积极响应与对策。

四政府与管理创新

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篇7

[关键词]创新改革必要性创新理念改造模式核心竞争力

一、引言

有关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和企业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紧紧围绕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理论观点,结合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针对中小企业六个模式的创新做出解读。有效地创新促进自身发展,即中小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战略、提高创新的能力等问题展开研究,旨在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创新改革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至2006年底,我国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360万家,个体工商户2800万家,共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加工制造业方面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他们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已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近60%,并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改革开放以来,约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很快,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世界金融危机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沉重打击。目前,中国实体经济中,受国际金融危机伤害最大的是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数据表明,全国2009年上半年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其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倒闭超过1万家。“中国过去依靠出口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己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而应当重视扩大内需,并且通过产品创新寻求解决困境的办法’。金融危机爆发后,失业率上升,职工们普遍没有工作,而且每月失业人数以百万左右朝前推进。国家发改委提出要让中小企业生存下去必须要整改企业本身的弊端,其中改革中小企业的方向性上就指出要以改革中小企业的创新性为重点。

中国在创新性改革方面要去探索,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金融危机后的中小企业产业调整方向是标准化,质量化,品牌化,创新化。创新理念的提出就是为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巩固市场基础、抢占市场商机、增强企业竞争力、加速企业软实力发展、带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

三、适合中小企业发展创新理念的六大模式

我国国内企业发展条件宽松,但是社会性复杂:文化差异,政治差异,经济差异,地域差异,思维差异,管理差异,心理差异并存。所以这些条件限定了中国的创新模式发展方向要自主探索。发展属于中国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创新之路。所以对于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现况分析,将中小企业创新改革的层次梳理清楚,在针对不同模式进行创新改造,这是改革的关键环节。

笔者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模式的六大版块分别是:1,技术创新;2,战略创新;3,文化创新;4,知识创新;5,组织创新;6,员工创新。

在对国内外整改事例的六个方向的了解过程中做到重点学习、取舍得当、取长补短,这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理念道路的前提条件。

1.技术创新

从技术的难度上面讲,技术是硬性的指标。国外有关技术革新前进的企业有很多,aBB集团是世界闻名的工业帝国,它在全球有不少竞争对手,其中包括三菱,西门子等实力雄厚的大公司,这些公司每年的营业额都大幅度超过aBB集团,但在电气工程领域里,aBB集团却能独占鳌头,aBB以小搏大保持领先地位的秘诀就是:用先进的技术保证aBB在电气工程领域方面的领先地位。aBB集团每年都用营业额的8%搞科研和技术创新,技术领域创新对于aBB这样的集团公司来说是取得优势性胜利的先决条件,对于中小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应该学习外国先进企业。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局部技术性创新改革应该遵循国际大环境下的变革规律,符合现今世界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需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在改革方面遵循:“节能减排,降低污染,节省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中小企业面临现阶段发展时期在技术方面应该设立企业专项的技术创新经费,国家在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应该设立专项的技术创新贷款,并且款项只能运用到技术创新领域,贷款利息可以用技术创新性证明文件相抵消,以鼓励中小企业进行企业技术创新。

2.企业战略创新

党的十七大会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中小企业必须在自我战略的定位方面做好规划、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从国家战略角度来讲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内容体系中就有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需要,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是确保我国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宏观要求有:(1)深化经济改革,完善市场功能;(2)调节分配,引导消费;(3)建立调控体系;(4)实现统筹兼顾与和谐发展。

在战略创新方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尤其对于中小企业的循环产能的改造,节能减排已经是现阶段必要调整方向。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要求可以分为:(1)全面开展减排化运动;(2)提高资源使用效率;(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但是中小企业存在特殊性,我们在宏观战略方向要坚持:“减排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实现经济、环境相统一,搞好创新性战略的真正落实。

3.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创新理念的贯彻离不开企业文化。所以企业文化的创新对于中小企业现阶段的转型至关重要。广西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面对国内外微车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迫切需要提高企业凝聚力,快速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五菱企业文化的宗旨为造人、造车、造企业。五菱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含:以五菱发展为重;继承、学习、创新;客户至上;以人为本,团队合作。在五菱文化建设历经三个发展阶段的过程中,五菱集团坚持通过构建“学习创新型组织”,落实核心价值观,营造宽松良好的环境,提升员工素质,重点完善七项措施来推进五菱文化再造与实践。五菱汽车在做强企业的过程中,强调“融资”先“融智”,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形成有强大竞争力的五菱价值链。在文化创新与软实力竞争方面成为了中国汽车产业中的领跑人。

总结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成功实施企业文化建设的五大关键要素为:观念、组织、人、沟通、环境。(如下图)发展企业文化应具备这五个要素。基于五个要素向前发展。

4.企业知识创新

企业知识创新是对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综合和深化。企业知识创新的基本观点是:企业是一个由复合性技术知识、完整性制度知识和前沿性管理知识所组成的知识契约性组织,这些知识的不断累积和深化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力发展。知识创新定义如下:所谓知识创新是创造、演化、交流新思想,并把新思想应用到市场化产品(服务)中去的过程。

人是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在知识创新的各种主客体中,人是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对象。因此,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知识创新能力的高低。促进个人知识向企业知识转化是企业知识创新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研究企业的知识创新性,要将个人创新知识的积累与企业创新知识的管理相结合,从而达到创造知识高附加值、谋取企业竞争优势地位的目标。

自从我国十七大提出创新精神以来,知识的积累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具战略意义的资源,知识创新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在我国近些年来崛起的企业中也有典型的知识创新型的代表:如清华紫光的知识创新就有很好的可学习性,清华紫光坚持三步走战略:发挥自身优势,生产知识型产品;建立网络组织,促进知识共享;在知识创新的层面,对知识资产的有效管理。紫光作为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在产品方面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直接发挥了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作用。紫光以软实力代替硬实力,利用软产品代替硬产品,充分利用了知识创新的独到性优势。

在知识创新过程中,企业要在内部实现网络化管理,以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积极作用,同时必须建立强大的外部知识网络,充分依靠外部知识的力量。紫光集团在内部组织网络化的同时,利用清华大学的智力优势,与各种咨询公司、合作伙伴、专家学者建立了发达的知识网络,挖掘外部网络中的知识,为紫光自身的发展提供知识储备。为企业扩宽了知识获取的渠道,为员工在知识共享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知识资产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因此加强对知识资产的管理、促进企业知识资产最大限度地增值,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清华紫光集团以清华大学雄厚的人力资源为依托,创造宽松的企业环境,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一方面,紫光创造了适合人才发展的企业文化,为人才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另一方面,实施人才工程,培育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种人才;第三,完善企业分配机制,全方位激励人才,如清华紫光时代计算机发展有限公司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份制改造,集团总部拥有公司70%的股份,其余30%由员工持股,为团结和激励员工起到了积极作用。

5.组织文化创新

组织文化创新要强调创新的机制与创新过程相结合的规律。组织创新的重点是促进知识开发;组织创新的效率标准是知识生产与创新的效率,即创新知识、把知识转化为应用技术、管理技能的效率。肖沛(2004)认为组织创新是组织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或满足组织自身内在成长的需要,对内部若干要素(结构和关系等)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或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的调整、开发和完善过程。组织创新的实质是组织通过学习,促使组织知识不断的进行积累与进化,提高到新的层次和水平,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组织结构、文化、战略的调整、变革。林山、黄培伦、蓝海林(2004)指出,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创新是一个以知识战略为导向、组织结构为载体、企业文化为底蕴、组织学习为机制的企业知识交流、积累与创新过程。组织创新的重点转变为促进知识开发,其效率标准是知识生产与创新的效率,即创新知识、把知识转化为应用技术、管理技能的效率。组织创新实质是企业知识创新的运用与延伸,知识创新与组织创新是相互促进的,共同促进企业知识存量和流量的转化过程。

要搞好组织创新就必须要抓好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组织创新的必备基础。企业的知识基础决定企业组织创新;组织创新以战略、文化、结构为中心展开。知识管理是采用一种集成化手段来识别、捕获、检索、共享及评价企业的知识资源,既有对知识的管理,也包含对人的管理。它通过改善组织知识基础,提高组织学习能力,达到促进组织创新的目的。我国中小企业组织创新要遵循:先学习、在积累、后整改的规律。加强企业中员工的学习能力与知识积累能力。组织为实施知识管理而进行组织变革的前提是明确知识管理的流程。

知识价值链条将知识管理的流程呈现出来:知识的识别与获取知识的组织与存储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应用与创新的动态过程。知识基础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开展组织创新要做到企业文化与之有效结合,企业文化创新要做到新战略,新文化,新结构,新流程。使之与企业的组织学习,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有效结合,形成一个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制约的框架体系。

6.员工创新

员工创新发展是中小企业参与竞争过程中的核心动力,人员素质高低决定了未来企业发展的好坏。笔者给员工创新的简单定义为:员工创新是对员工进行学习能力,业务能力,上岗能力,竞争能力和拓展能力的提升,通过员工自身能力的提升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与双向竞争力的过程。

开展员工培训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所以对于员工创新的整改要以员工的创新性培训教育作为重点。创新性培训教育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培训教育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开展要考虑两个方面:(1)针对不同层面,实施分类培训(2)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开展培训教育。

(1)企业中的员工涉及方方面面,培训教育的对象有着不同的层面,对此,应区别不同对象各有侧重地搞好分类培训。按员工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企业员工可按三个层面来划分:第一层面的员工是指企业的高管人员、这类员工应针对企业高层面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要以企业生产中的“高、难、新”技术为突破口。紧密结合所承担任务与责任,采取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方式培训,组织其参加国内、外有关技术方面的学术讲座、研讨、信息交流,或参与院校的研修培训、技术课题攻关让他们及时接受各种新技术、新理论、新知识,及时了解国内外企业施工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使其成为企业科技进步的攻坚力量。第二层面员工是指公司的业务管理骨干、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等。重点是提高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可组织其学习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参与技术研讨活动,夯实业务基础,激励自学有关技术理论等,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第三层面的员工是指公司的初级技术人员、作业层的技能人员等,这类员工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拾遗补缺,改善知识结构,不断增强技能,可组织其参与各类业务技术培训、学历培训等,使他们的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生产力飞速发展,世界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形势下,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鉴于企业不同发展环境和不同发展条件所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开展培训教育是发展好人员创新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中铁二局集团公司在境外承担的老挝13号公路建设工程,是世界银行投资的筑路工程项目,由印度监理把关技术质量,实行“菲迪克”条款管理。为了树誉创优,确保施工任务的如期完成,中铁二局海外公司先后选派了多名专业技术骨干参加北京国际工程承包高级研修班、天津国际工程项目管理(Cpm)培训班学习,从管理理论上拓展视野,掌握国际工程管理方法。并在施工现场组织员工学习“菲迪克”条款,熟悉有关筑路施工的新规范。同时,组织员工学习老语和英语,带领全体参战员工过好境外施工的语言关,加强同国外管理人员、使馆人员的联系交流。由于中铁二局海外公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教育,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参战的许多员工迅速转变了观念,适应了境外施工严格管理的各方面要求,确保了老挝13号公路建设工程按期竣工,优质交付使用,受到国内、外各方赞誉。所以开展员工培训教育,要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见缝插针,有的放矢,形式多样,这样,才能取得实效。

四、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对于发展我国产业经济,进行新一轮产业调整,创新力是直接力量,也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已经发展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重点是要加强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要明确把创新作为根本战略,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制定出新一轮的发展规划。二是着力加强自身研发能力建设。企业要更加重视加大研发投入,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有条件的争取获准建立重点实验室,成为重点领域的研发平台。三是努力掌握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创造、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注重在开发新技术产品过程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及时申请专利或作好专有技术保密工作。四是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结合等形式,实现各类创新资源在企业中的集成,共同开发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五是积极培育企业创新文化。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围绕市场和经营目标,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将创新精神融入企业文化之中,使之成为广大职工的基本思维和行动指导。

我国中小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借助创新理念,中小企业才有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发现机会,向前迈进新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国际市场营销》[m]第二版闫国庆清华大学出版社

[2]《世界顶级企业公关策划经典模式》[m]王广伟2004年5月第一版经济科学出版社跨国公司塑造企业形象公关的总体特征

[3]《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m]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

[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m]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5]《中国节约型社会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J]赵家荣主编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1月版

[6]柳州五菱集团的企业文化创新[D]谭智莉广西大学2006年

[7]企业知识创新研究[D]吕军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8]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创新研究[D]李贺吉林大学2006年

[9]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创新研究[D].肖沛.华南理工大学2004

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篇8

[关键词]企业知识基础论;竞争优势;创新能力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现代企业理论以科斯1937年《企业的性质》一文为发端。企业能力理论作为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以围绕企业如何在不稳定的环境中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为核心,并逐渐形成了以企业资源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企业知识理论为主要范式的演进框架。本文主要基于企业知识基础论的视角进行研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早期的企业理论学者代表teece就基于知识的企业观对企业的技术性知识进行了相应的探索。winter(1987)最先提出知识是一种战略性资产这一新观点。Kogut和Zander(1992)讨论了企业知识、技术复制和企业组合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于1996年谈论企业的任务时提出了企业知识的协调、个性和学习问题。Grant是将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论述得最全面、最充分的一人。他将企业视为知识协调机构,并认为企业所扮演的角色是将存在于许多个人中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然后将整合的知识转化成产品或劳务。野中郁次郎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来源是员工个体,即企业知识的产生与创新依赖于个人知识。知识创新型公司的核心活动就是将员工个体的知识技巧分享传播给公司内的其他人。

企业理论告诉我们,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来源。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发展和经营模式的不断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真正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掌握的知识与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研究企业知识与企业创新能力就变得十分重要。

二、企业知识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

(一)企业知识的内涵

企业知识基础论认为组织知识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组织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传授、参考资料、文献阅读等方式获取,并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传播的知识,这种知识容易获得,从而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学习;隐性知识主要是指缄默知识,是指员工或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逐渐积累的、不容易被他人学习或模仿的知识。由于隐性知识较难获得,又不易被模仿学习,对企业来说价值更大,因此更为当今企业高层所重视。

隐性知识的隐秘性决定了其不易获得,在日常工作中,组织成员不仅要严格按照操作常规行事,还要注重细节,勤动手多思考以掌握相应技能,敢于尝试新想法,让隐性知识经得起实践检验,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

例如,上世纪末宝钢在汽车板光板的光洁度问题上遇到瓶颈。受当时设备水平与技术水平的限制,光板的光洁度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这严重影响了钢板的成品率。当时的专家们曾想出许多办法、查询各种原因试图消除破坏光洁度的因素,但效果都不明显。直到后来在一次工作中有人发现在开轧之前把轧机辊子和准备开包的钢卷两端用刷子刷一下,就可以明显提高光板的光洁度,明显改善钢板的成品率。1992年宝钢汽车钢板05板的成材率为20%-25%,得益于这把小小的刷子,1997年宝钢汽车钢板05板的成材率已经达到并稳定在65%-68%以上,接近当时国外72%-75%的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钢板的成品率,使汽车板一跃成为高利润产品。

不知道钢板厂报废了多少钢材才摸索出这种隐性知识,毕竟这种隐性知识的获得需要付出极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宝钢人经过艰苦的探索,最终突破了发展瓶颈,使规模效益得以实现,树立了强大的品牌声誉。如果宝钢没有获得该隐性知识,汽车板质量就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宝钢就会失去先行者优势,丢失市场主动权,那么宝钢花费巨大学习成本生产制造的汽车板就无法为企业带来高收益,或者受竞争对手高质量产品的驱逐,宝钢的市场份额会被大幅削减,最终将逐渐被市场淘汰。由此可见,企业知识的获得直接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进程,左右企业的命运,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

熊彼特是最早提出创新能力的经济学家,他认为新的方法和新的组合都是创新。创新是一种新想法,它可能是建立在旧方法的基础上由旧方法演变而来,也可能是完全独立于旧方法,是最新开拓的新模式新规则。最初创新主要应用于技术,在大多数人看来,创新是技术进步的代名词,因此传统的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被广泛应用于技术创新。随着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变化,学者们通过研究逐渐发现企业创新与创新能力不仅表达在技术创新方面,日常管理也需要创新能力的支撑。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能力进行了描述,主要概括为三种类型:过程观点、综合观点、层次观点。

1.过程观点

过程观点是基于企业创新的视角来考虑企业创新能力。以艾米顿和魏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时序性。艾米顿认为创新能力是创造、转化和商业化相互依存的继承理论和实践过程的能力,是为企业未来的竞争提供需要的能力。

2.综合观点

综合观点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它主要由次一级的子系统构成,例如从技术创新能力内容看,子系统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设备创新、材料创新、生产组合与管理创新。目前综合观点占据主导地位,得到了学者的普遍认可。

3.层次观点

层次观点指企业创新能力具有层次性,企业创新能力的层次不同,获得的难易程度与价值就不同。创新能力的获得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艰难的过程,需要永不放弃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毅力。

这三种观点都包含了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特性,即为企业创造价值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一种创新行为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就失去了本质特性,不会得到有效推广应用,必然会被其他更具发展优势的创新行为所淹没。

三、企业知识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

在当今企业中,经理不再被理所当然的视为规则的制定者,员工也并不再只是规则的服从者;相反,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变得不容忽视,员工经过长期积累工作经验,灵活运用组织操作常规知识,可以打破常规创造发明出新的生产技术。此时企业的作用便是将许多独立的知识创造实体联系在一起,形成长期合作联盟,共同协作发挥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大利润。企业要增进知识积累以提升创新能力,就必须清楚企业知识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企业知识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

(一)企业知识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驱动力

创新总是开始于知识的学习,知识作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源泉,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撑与动力。没有知识做铺垫,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没有知识的进步,就不可能带来技术的飞速发展。同理,企业必须积累充分的知识才有提升创新能力的可能。

在装备制造业方面,我国的技术水平与欧美等国存在很大差距,许多领域的核心技术仍要以进口为主。在劳动资源与发展规模上,我国可以称为是发展大国,但并不是发展强国,即处于大而不强的发展阶段,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知识水平与欧美等国存在很大差距。

上世纪后半叶,受思想意识形态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技术发展一度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而此时欧美等国家正处速发展阶段。曾有学者认为,如果当时的中国人意识到自己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或许会丧失继续发展与前进的信心。即使今天也有人认为,我国的技术发展水平的确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并不像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在逐渐逼近世界先进水平,相反,我国的技术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了,因为知识学习的边际效益是递增的。在技术发展的起步阶段我国的知识基础就比较薄弱,有些领域的技术受外国学者和专家的传授与指导才得以接触,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自然就越来越大。鉴于此,我国的技术人员必须加快知识积累,打牢基础并开拓创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核心能力,掌握相应的自主知识产权,从而占据相应领域主导地位,国家如此,企业亦如此。企业必须积累足够的知识,形成强大的创新驱动力,才能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梦想。

(二)企业创新能力体现企业知识的价值

没有创新能力的实施,知识的价值就无法得到体现。作为知识价值的载体,创新能力直接反映了知识的实用性,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能够被创新能力所表达的知识才能体现其内在价值。

企业的价值由企业知识决定,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的成就越来越依赖信息的积累。信息知识的获得直接影响着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指导决策者采取合理的战略决策,企业创新能力体现企业知识信息的价值,为企业带来先行者优势。先行者优势的潜在价值是其他资源与因素无法代替的。

海尔小容量洗衣机的研发制造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在寒冷的冬季,家家户户对洗衣机的依赖程度很高,因此冬季是洗衣机的销售旺季。然而海尔的市场部人员经过调查后发现,夏季人们并不是不需要洗衣机,而是因为夏天的衣物比较单薄,普通的大容量洗衣机并不适合在夏季使用。于是海尔综合考虑市场信息知识,汇总调查数据,根据市场需求成功创造出了小容量洗衣机――“小小神童”,自此填补了小容量洗衣机的市场空白,成功抢占了市场先机,为企业带来了可观收益。

四、企业知识与企业创新能力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及构建思路

现代企业竞争理论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特质性资源与能力。企业知识属于企业的特质性资源,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企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结合并融入到企业日常管理中必然能为企业带来强大的竞争优势。

企业知识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驱动力,企业创新能力直接体现企业知识的价值,因此在企业战略决策的指引下,公司领导层应在企业文化、组织操作常规和营销管理过程中鼓励组织成员形成学习意识与创新意识,通过知识积累增加企业整体智慧,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增强企业战略实施的灵活性,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经营效果。文章尝试从以下三点入手构建企业知识与企业创新能力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是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保证。学习型组织能够体现出全体员工共有的长期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激励员工奋发学习并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企业不仅要形成一个共同目标,更重要的是统一员工的价值观,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在价值观与使命感的双重支撑下,企业员工为了更好的实现共同愿景必定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形成群体创新的氛围。企业领导者要从宏观角度系统思考组织学习,了解多数人的心愿,明确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景,领导者和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完善自制力,提升学习力,增强凝聚力,开拓创新思维,鼓励组织成员进行知识学习与创新想法交流,尊重并支持创新行为,与员工互相学习互相提升,使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水到渠成。

(二)明确组织成员角色定位,鼓励创新意识

在组织学习与工作中,组织成员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准确认识职位内容,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增进知识积累,多向他人学习请教,在创新意识的激励下敢于打破传统,积极尝试新方法新技术。另外组织成员要学会反思自我,其实弥补不足或纠正错误最好的方式不在于别人的批评,而在于自我反思。反思自我有利于组织成员从根本上认识自己的行为,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使组织成员及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审视,从中找出自己需要继续发扬的优点以及需要改正的不足之处,并主动找出解决方法,从而使组织成员在明确角色定位的同时多积累知识,有效提升自己的能力。也只有这样,组织员工才能完善自我心智,逐步实现自我超越,为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将开拓性学习融入企业整体工作计划

首先,推行群众性学习技术、学习业务的模式,积极引导员工将精力与时间投入到提高劳动技能上来,构筑起“培训-考核-绩效-薪酬”一体化的新格局,设计具体的学习方案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完善必要的监督措施。其次,加快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和知识的更新力度,必要时积极运用对外招聘人员的任职模式,对内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的考核方案和监督措施,定期进行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薪酬福利联系起来,从而促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形成“能者上、平者下、弱者让”的晋升格局,促进企业活力发展。

五、结语

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企业知识与企业创新能力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创建积极的学习型组织,将学习习惯融入组织文化,明确组织成员角色定位,鼓励创新意识,将开拓性学习融入到企业整体工作计划中,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总之,企业知识与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丰富知识积累,提升创新能力,企业才能突破传统观念,拓宽自身发展路径,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路风,张宏音,王铁民.寻求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源泉[J].管理世界,2002(2)

[2]王国顺.企业能力:能力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路风,慕玲.本土创新、能力发展和竞争优势[J].管理世界,2003(12)

[4]李斌,王凤彬,秦宇.动态能力如何影响组织操作常规――一项双案例比较研究[J].管理世界,2013(8)

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篇9

关键词:大数据知识服务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35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006-02

2011年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并《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的研究报告,为此从经济角度引发全球对大数据的高度关注。随着情报服务机构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的逐步推进,大数据资源必然对企业科技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已经成为情报信息机构开展科技创新知识服务的重要数据基础。

1大数据和知识服务的内涵及特点

大数据也称巨量资料,是指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和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和创新需要的资讯,大数据具有大容量、高速度、多样化和价值高的4个特点。

知识服务是基于信息服务而又超越信息服务,也就是基于大数据的知识内容,从各类大数据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按照人们的特殊需要有针对性地提炼所需的关键数据和知识,用以解决科研人员在创新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技术问题的信息增值服务过程。知识服务主要特点体现在“资源上数字化和共享化;内容上知识化和创新化;方式上网络化和虚拟化;手段上集成化和智能化;对象上层次化和个性化”。

2大数据是知识时代服务于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战略资源

据互联网数据中心统计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拥有35ZB的数据量,其数据量每年以大约59%的数度快速递增,而大数据中的科技期刊、博硕论文、专利、标准等必然是大数据中的精华,是服务于政府决策和创新主体进而实现知识服务的不可或缺的核心重要资源。大数据作为当今社会重要的科技基础条件战略性数字资源,已经成为情报服务机构大数据新的石油,极具开采和利用价值,而大数据中的每种数据都是一个知识点,通过数据、知识、资源、能力、服务过程和任务几个途径实现对知识点的集成整合分析利用,将数据资源转化为有效的知识,发挥其面对高层次、个性化特殊的高层次阶段的信息服务,服务于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因此,它是一种面向大数据知识内容和解决方案的服务,是知识含量较高的以科研人员为中心的知识化服务。

3大数据推进情报信息服务机构学科发展方向的转型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云计算应用和大数据的产生,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情报信息服务机构的学科发展方向已由80年代的信息管理(文献信息服务),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知识管理(数据管理服务),再到21世纪以后的知识服务(信息分析服务),新时期的情报信息服务机构学科方向转变是时展的必然。

3.1信息管理、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在功能定位和服务方式、手段上是逐步推进的

信息资源管理它是一种原始的传统信息服务,服务内容完全基于用户简单提问和文献物理获取,而信息资源的简单获取就是它服务的基点、重点和终点。其重要特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在管理者们有组织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和协调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的,使各类信息资源以更高效率和效能以及更低的成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一种最原始最简单的情报交流模式。

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知识创造过程以及知识的应用进行相应的规划和管理。管理内容上重点遵循“知识的积累―创造―应用―形成知识服务平台”的循环往复过程。目标和策略上以知识管理创新为目标,以建立知识创新服务平台为基本策略,组织结构上遵循知识积累、知识共享和知识交流,知识管理的标志性特点是智力性和创新性。

知识服务指从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按照用户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炼知识元数据,并以来解决用户问题的信息服务过程,它是一种面向知识内容和解决方案的高端个性化的智慧服务。哈尔滨工业大学王晓龙教授认为知识服务是对互联网上海量信息进行处理,通常经过信息采集、信息过滤、信息分类、信息摘要和精华萃取等处理过程,运用交互式方法为网络用户提供服务。因此,情报服务机构服务方式和手段上的转型和推进是时展的必然。

3.2知识服务是情报服务机构服务工作的增长点

知识服务不同于传统的信息服务,主要表现在:知识服务是用户目标驱动的服务,它的核心点不是“基于用户简单提问和文献物理获取的服务”,而是“通过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是否解决用户的相关问题”;知识服务是完全面向知识内容的服务,它注重用户的需求分析,依据相关问题和环境因素确定用户的需求,通过数据资源的交互挖掘、分析形成符合用户需要的高端知识服务产品;知识服务是面向用户解决方案的服务;知识服务是贯穿为用户需求过程的服务,依据用户的要求实现动态和连续的组织服务;知识服务是面向用户的增值服务,它强调的是利用自己独特的知识和能力,面对大数据对现有文献进行挖掘、加工形成新的具有独创性的信息服务产品,为用户解决他在创新发现过程中的知识和能力不足的问题。

因此,信息管理、知识服务和知识管理的递进发展,是同网络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其内涵也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知识服务是情报工作的增长,而大数据的产生对知识服务的配置和整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大数据的涌现、资源量的增加、数字化期刊的快速发展、交叉学科、创新意识的增强等因素不断演变,情报信息服务机构学科发展方向发生也随着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已成为情报信息机构功能定位的重要发展趋势,是大数据时期社会科技创新发展需要的必然,已经成为情报信息机构服务全新的增长点。

4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创新知识服务是满足企业知识智慧应用和技术创新需求的信息服务

任何一个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形成都不可能一拍脑子一蹴而就产生的,而大数据的有效应用必然实现人们在创新过程中激发想象力,产生新意识和思维,产生新思路,形成新想法从而实现创新。大数据的资源复杂而丰富,在密集复杂的大数据中所涵盖的科技期刊、博硕论文、专利、标准等数据资源是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核心资源。随着这些大数据的不断产生及情报服务行业学科方向的转变,大数据已经成为信息服务行业从文献提供服务向情报信息分析服务(知识服务)转变的重要基础,也将成为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知识服务实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原动力。

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创新知识服务是面向智慧服务和技术创新需求的知识服务,其模式实现的核心是情报服务机构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过程知识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活动中,利用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等大数据技术,对大数据中的核心数据资源进行集成整合,形成适用于科技文献资源的元数据仓储,再将用户、管理、资源、技术、知识、能力和过程各大元素进行了有机集成和优化。

同时,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创新知识服务也可以实现科研人员参与互动,因为大数据知识服务体系融合了物联网、云计算和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大数据知识服务模式下,企业科技人员在利用各类科技文献资源和获取知识服务时能够通过机器语言理解技术实现对语料进行学习和感知,然后借助3G网络、互联网络等传输,通过对各类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处理,有针对性地激发中小企业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潜力,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针对性更强,有条件地发挥企业科研人员的创新骨干作用。总之,通过所构建跨领域、跨行业、智能的多学科知识库的高效利用,从而进一步满足企业知识智慧应用和技术创新需求。

5结语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指示,围绕创新开展科技信息工作,是时代赋予专业的情报信息服务人员的光荣使命。基于大数据的情报信息知识服务无疑是科技创新的倍增力,大数据作为一个新兴概念,它与科技创新紧密联系,新时期中国科技信息行业要以满足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信息需求为主线,充分利用大数据,用知识服务人类,着力推进科技信息工作向知识服务转型,实现情报信息服务模式发展的高端化、专业化、特色化和知识化。

参考文献

[1]朱静薇,李红艳.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现代情报,2013(5):9-10.

[2]鲍翠梅.面向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知识服务[J].2013(10):34-35.

[3]王天泥.知识咨询: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增长点[J].图书与情报,2013(2):75-76.

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篇10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创新;形势

1知识创新的概念和内涵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其目的是追求新的发展。探索新的规律、创立新的学说。其最大特点就是知识的继承性和创造性,继承性可使人类知识最大限度地进行科学储备。创造性可使知识创新不断发展。图书馆知识创新的内涵可界定为图书馆通过知识创造、生产、加工、传播和应用,以引起和推动图书馆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2图书馆知识创新的必要性

2.1知识创新可以提升图书馆的竞争实力

在激烈竞争的信息环境下,谁拥有知识创新能力。谁就拥有在知识经济时展的优势。图书馆保存着丰富的文献资料,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依托这些优势。将知识创新作为图书馆基本的工作任务,倡导“创新兴馆、创新求变”,不断研制、开发出读者所需要的信息产品。满足广大读者的信息需求,才能保持强劲的竞争实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知识创新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包括资源(文献和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等,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从这些要素出发,寻求新的突破。实行知识创新,将给图书馆内部管理和对外竞争带来新的管理观念,更加重视知识创新在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开发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应用,提升服务价值和效益,建设具有竞争能力的知识资源体系,以超前的意识果断决策,维持竞争优势。

2.3知识创新是图书馆实行个性化服务的需要

图书馆有着特定的读者群以及特定的信息需求。只有进行知识创新,才能根据读者自身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定制其所需的重要资源、信息和服务,创建个性化的信息环境,才能针对读者信息需求多的特点,主动为用户搜索、组织、选择并传递有针对性的资源和服务,并根据读者需求变化,动态地改变所提供的信息。

3图书馆知识创新的内容

3.1图书馆资源创新

馆藏资源是知识创新的物质基础,是开展各种服务的前提。根据图书馆自身的功能、定位、基础、本馆优势和特点等,并根据特定读者的信息需求,选择具有自身特色的、有重点的特色馆藏和特色资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有重点的文献保障体系;合理确定本馆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的比例和结构,开发“虚拟馆藏”,提升图书馆知识创新能力。

3.2图书馆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它对整个创新体系起着导向、激励、媒介和催化功能。要牢固树立“以用户为中心,让每位用户满意”的服务理念,追求开拓、变革、高效和卓越文化,培养爱岗、敬业、勤奋的工作作风,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奉献、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和创新出成果、出人才的良好政策、学术和人文环境:不断丰富馆员职业内涵和特色,树立开拓、创新、冒险和团队精神,构建指导思想明确、内容完备、制度健全、职工自觉实践的创新服务体系,凝练和弘扬“甘当人梯、勇于奉献”的图书馆精神。3.3图书馆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包括管理制度、服务制度等多方面创新。应科学划分图书馆各机构的职能,形成符合现代化图书馆管理要求的职能体系,建立新的业务工作规范,打破条块分割的人为壁垒,通过业务重组和机制创新,建立起支持科技创新、符合图书馆发展规律的现代图书馆管理制度;建立一整套创新服务机制,将创新服务体现于创新制度当中,更好地发挥全体馆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努力建设一支优秀服务队伍。

3.4图书馆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知识创新的重要保障。在管理创新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法治馆、健全机制、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即要求管理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要明确抓住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个核心,把队伍建设作为图书馆的根本性工作,为人才创新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以法治馆”,即建立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以及图书馆的生存、运转、发展密切相关的所有方面的具有高效能、全方位、综合性保障功能的法律体系;“健全机制”就是指建立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人才聘任机制、业务和管理评价机制:“群众路线”就是要求图书馆实行开发式管理,在坚持馆长负责制的前提下,强化全体馆员的监督审议功能。讲科学、顺民心、重民意,实行民主化、科学化决策。严格按照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办事,努力达到管理创新的预期目的。

3.5图书馆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核心内容和具体实践环节,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和工艺、开发新的信息产品、开拓新的信息市场、获取信息素材的新供给;通过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功能。提供个性化信息定制和推送、交互式多媒体信息服务、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分布式网络参考咨询及知识管理服务,开展知识导航,促进和加快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实现从信息管理服务到知识管理服务的转变;通过应用最先进的网络管理设备和技术,构建一个超时空限制、具有高效协调能力、存储资源丰富、服务模式先进、行动反应迅速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虚拟中心和网络化服务平台,真正实现图书馆服务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