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产后康复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5:39

母婴产后康复护理篇1

【关键词】产后康复护理;延伸护理;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5-0083-02

产后42d内是妇幼保健的关键阶段,关系着初产妇能否顺利调整心理适应角色变化、能否实现产后康复、能否掌握好产后母婴保健知识以及成功进行母乳喂养等关键环节[1]。因此探索延伸服务在促进母婴产后身心健康的作用,为产褥期妇女提供多种帮助和支持,促进妇女和婴儿的身心健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2]。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分娩的200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分娩的200例初产妇,所有产妇均为初次分娩,年龄21~32岁,平均(27.5±4.23)岁,根据住院病历号的奇偶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其中试验组产妇住院病历号全为奇数,对照组100例产妇住院病历号均为偶数。试验组平均年龄(27.21±4.56)岁;分娩方式:自然分娩41例(早产5例),剖宫产分娩59例(早产4例)。对照组平均年龄(27.62±4.06)岁,分娩方式:自然分娩43例(早产4例),剖宫产分娩57例(早产4例)。两组产妇均活产、单胎。两组初产妇在年龄、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试验组产妇接受延伸护理服务,对照组产妇接受传统护理服务。

1.2.1试验组延伸护理服务参考文献[3-6],对产妇提供的服务内容有:(1)为产妇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文化程度、住址、入院诊断、分娩方式、手术方法、术后诊断、出院日期等建立电子档案,并通过回访,及时更新信息,以便于对产妇具体情况进行正确的指导。(2)针对产妇产后生殖器官形态变化进行康复治疗,即应用现代医疗修复技术进行子宫复旧,帮助体型修复,协助产妇解决泌乳不足的问题以及尿潴留等并发症。(3)对初产妇产后容易出现焦虑以及抑郁等产后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经常随访产妇,与产妇积极沟通,给予产妇安慰和关怀,并且嘱咐产妇家属对产妇的心理变化予以重视,关怀初产妇,并解决产妇困惑。(4)组织孕妇和家属集体学习婴儿的护理知识,并对关键内容进行演示。(5)新生儿护理服务指导,早期医院进行专业的护理并指导家长学习,住院后定期电话随访家长护理情况并给予指导。护理内容主要有:为婴儿建立电子档案;婴儿抚触;婴儿沐浴;婴儿游泳。每周定期随访一次,连续6周,共42d。如有特殊情况可以适当增加随访次数,其余时间可电话随访,了解初产妇及新生儿具体情况,并给予及时的指导。最后一次家庭随访对初产妇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母婴保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母婴健康状况;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7]。

1.2.2对照组住院期间接受传统护理服务,42d后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同试验组。

1.3评价指标

(1)产妇母婴保健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对护理服务的评价:问卷调查结合随访情况,对产妇母婴保健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打分,同时调查产妇对护理服务的评价,并进行评分,满分均为100分。(2)母婴健康情况:包括母乳喂养情况、初产妇心理、辅食添加等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产妇母婴保健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及对护理服务的评价

试验组产妇母婴保健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及对护理服务评价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母婴健康情况比较

试验组母婴在母乳喂养情况、母亲心理状态、新生儿护理及辅食添加等方面出现问题的例数少于对照组,整体健康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经济发展以及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初产妇产后保健需求快速增长同时也对相关医疗保健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虽然相关医疗保健机构不断拓展服务内容,积极服务,但由于医院与家庭脱节,导致产后母婴健康保健服务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一些新妈妈和新生儿在产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存在着身心健康问题[9]。因此探索产后延伸护理服务,有良好的实践意义。目前而言,延伸护理尚处于探索阶段。护理人员直接上门为新妈妈提供包括心理安抚喂乳喂养技能指导及辅食添加知识培训、婴儿护理技巧等在内的护理服务,能通过促进新妈妈尽早适应母亲角色、掌握好护理技能、提高母乳喂养比例、迅速排出恶露等方面促进产妇康复并切实提高新妈妈对新生儿的照顾水平[10]。

本研究显示,试验组产妇母婴保健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及对护理服务评价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母婴在母乳喂养情况、母亲心理状态、新生儿护理及辅食添加等方面出现问题的例数较少,整体健康情况优于对照组,表明通过延伸护理服务,切实促进了产妇知晓母婴保健知识并掌握相关技能,促使产妇尽早调试心理,尽早适应母亲角色,既促进产妇产后康复也提高了新生儿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产后延伸护理切实提高了母婴身心健康水平,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春回.60例产后延伸护理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7):114-115.

[2]范桂红,王秀清,方淑彩,等.产后延伸护理服务模式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9):73-74.

[3]王小雨.产后入户随访对母婴保健影响100例临床分析[J].健康必读,2012,11(5):301.

[4]王娴娴.产后延伸护理服务的方式与途径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12):353.

[5]李日清,施月秋.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对产褥期产妇产后康复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1981-1982.

[6]周丽娅.产后延伸护理服务模式的临床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4):35-36.

[7]焦蕤.产后延伸服务在产科的临床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9):799-800.

[8]陆少霞,粱燕华,吴秀娥,等.对产妇实施延伸的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22):107-110.

[9]陈锡利.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对产褥期产妇产后康复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33(5):2311-2312.

母婴产后康复护理篇2

[关键词]母婴;综合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06-0092-01

母婴床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产妇住院期间母婴的一切护理均由护理人员在产妇床旁进行,产妇及家属亲自参与,它的实施可满足产妇、婴儿和家庭的需求,促进父母亲角色适应,保障母乳喂养,加强母婴情感交流,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体现了产科服务的人文关怀[1]。我院产科病房实施母婴床旁护理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1~至2012年5月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母婴300对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150对,两组患者在年龄、婴儿性别等方面做均衡性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验组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新生儿护理均在母亲床旁进行,如新生儿沐浴、抚触、喂养指导以及其他常见问题,责任护士讲述和操作演示的同时,鼓励父母参与操作,及时给予指导;有计划、阶段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新生儿常见问题及处理、预防接种、产后康复、产后避孕等。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护理,新生儿在专属沐浴室的护理、集中进行健康教育等。

1.3评价指标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比较产妇出院时的角色适应能力、新生儿护理技能、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①母亲角色适应能力根据产妇自己的感受按能和否两个等级进行选择;②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和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由责任护士观察评价而得出掌握和未掌握;③产妇和家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包括:满意和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1.5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产妇对角色适应情况、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护理工作满意度见表1。实验组即母婴同室床旁护理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从妊娠到分娩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对初产妇来说,产褥期既要经历身体功能的恢复,又要适应母亲这一角色,复杂的身心变化常可导致她们不能很好地适应做母亲的角色[2]。另外初产妇往往缺乏照顾新生儿的知识和技能,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开展床旁护理可使初产妇尽早适应母亲这一角色的转变,有效减少焦虑不安及产后抑郁症的发生,顺利平稳地度过产后生理波动期[3];开展床旁护理顺应了产妇及家属的需求,通过责任护士现场示范新生儿护理技能,使产妇及家属学会为新生儿更换尿布、沐浴、抚触、臀部护理、脐部消毒等护理知识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产妇逐步适应了母亲的角色,建立起自信心,增强了照顾孩子的责任感。母乳喂养、抚触、沐浴等护理过程促进了母婴互动交流,有利于建立感情,增进亲子关系[4]。避免了由于母婴分离而导致的护患沟通不顺畅,护理连续性中断,不能充分体现整体护理和人性化服务[5]。

母婴床旁护理有利于产妇和家属健康教育知识和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掌握,其理论基础是“知、信、行”理论和健康信念理论[6]。传统的母婴护理模式,采用集中宣教,新生儿在专属沐浴室护理,母亲脱离实际操作,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牢固。母婴床旁护理是一对一,有计划、有步骤的健康教育方式,循序渐进、不断重复,由于有责任护士在现场操作,不但可以示范、讲解、指导、而且可以及时反馈、评价、改进,产妇及家属亲自参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记忆和理解。健康教育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母婴床旁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满意度。母婴床旁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在产妇及家属的面前实施护理,只有动作熟练规范,减少差错,才能取得产妇和家属的信任与满意,这既是压力,又是动力,促使护士积极学习相关知识、不断练习操作技能,有利于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传统的护理把母婴分开护理,导致护患沟通隔阂,护理连续性中断,缺乏人文关怀,不能满足产妇和家属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隐私权等要求。母婴床旁护理则顺应了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护理工作公开透明,消除了产妇和家属的不安,床旁护理加强了护患沟通,减少了护患纠纷,体现了人文关怀,提高了产妇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7]。

[参考文献]

[1]王玉玲.母婴床旁护理实务手册[m].青岛:青岛卫生出版社,2010:6.

[2]胡晓斐,胡永梅,等.Roy适应模式在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中的应用[J].鄂州大学学报,2010,45(12):1099.

[3]胡德英,方鹏骞,刘义兰,等.医院护理柔性管理模式的构建及政策[J].护理研究,2010,24(9C):2510-2511.

[4]刘丽琴,黄伶智.100例母婴床旁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9):2413-2414.

[5]余康民.产科新模式——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3-4.

[6]孙娟,曹松梅.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及其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1097-1098.

母婴产后康复护理篇3

关键词:产科护理;母婴分离

abstract:Humanisticnursingisveryimportantforobstetricmaternalseparationwhenthematernal,thehumanitycare,canmaketheobstetricmaternalseparationwhenthematernalkeepgoodmood,establishconfidence,allreasonableserviceneedsaremet.theimplementationofhumanisticcare.toconductacomprehensiveassessmentandpsychologicalnursingforparturient;thenecessaryknowledgeandskillstomaternalguidance;strengtheninghumanisticcare,theincreasedmaternalneonataldiseasestorestoreconfidence,breastfeeding,infantcareknowledgeandskillshaveimproved.experienceofhumanisticnursingobstetricmaternalseparationwhenmaternalfocusedoninthispaper.

Keywords:obstetriccare;maternalseparation

近2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孕产妇的健康。越来越多的新生儿因疾病或早产等原因进入新生儿科治疗而造成母婴分离,这些初为人母的新妈妈们,刚刚尝试做妈妈的喜悦,却遭受婴儿患病母婴分离的挫折,易出现情绪低落、自责感,从而导致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影响子宫复旧,甚至引起产后大出血,加之对婴儿疾病状况的担心,尤其对婴儿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心理压力相当大,影响乳汁分泌和产褥期休养康复等。另外,由于婴儿不在身边,产妇对学习母乳喂养、婴儿护理等知识及技能产生抵触情绪。对于这个特殊群体,我们希望能有针对性地为她们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利用人性关爱护理活动的服务方式,更多、更好地关心、支持、帮助这些母婴分离的新妈妈们。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护理

近几年来,我国的护理模式及护理体制,护理服务群体的改革,尤其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上的升华,护士对情、理、知、行的认知着重点是提升护士的关顾意识,体察患者的疾病感受,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1]。对于产科的母婴分离产妇而言,她们可以说是产科病房中的弱势群体。其新生儿出生后因窒息、早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疾病原因转新生儿科治疗,自己刚刚经历分娩阵痛或剖宫手术的切口痛,对在痛苦-喜悦-担心辗转中的产妇,这的确让她们在心理上难以适应,她们往往自责、自卑、倍感焦虑、担心婴儿的健康状况;而由于母婴分离,她们学习母乳喂养、婴儿护理等知识及技能也存在一定的阻力。因此,我们护士在业务称职的前提下,更需要注意护理服务的方式、态度,也更需要评估服务对象的一些独特需求[2]。

1.1对产妇进行全面评估及做好心理护理母婴分离产妇常有自责感、焦虑、心理脆弱。调查显示100%的产妇认为非常需要医护人员及家属的支持,而与痛苦中的产妇交往,不能太职业化,倾注一些情感,能使沟通更有效。因此,根据产妇的需求,我们与其谈心,态度友善,语言温婉,接受她们的消极情感,表现出朋友般的善解人意,促进建立信任和谐的护患关系,使产妇感到亲切、温暖、踏实,获得安慰;同时护士应主动与产妇沟通,评估产妇的心理状态,主动与新生儿病房联系,及时向产妇提供有关新生儿的相关信息,让产妇了解新生儿转科是一项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使其消除自责感、负罪感、在心理上有安全感、舒适感、有利于发挥自我控制、自我保护、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其顺利度过因暂时性母婴分离给产妇带来的情感低谷期。同时,还可以获取更多保健信息,与产妇的家属及时交流,共同给予其爱的支持,减轻心理负担,增强她们对患儿疾病恢复的信心。

1.2针对性给予产妇必要的知识及技能指导由于母婴分离,产妇产后未能及时哺乳,学习母乳喂养较困难,同时也容易发生胀痛。另外,对婴儿沐浴、更换尿垫等相关知识及技能也缺乏实际操作练习。因此,我们可以每天安排两班人员深入产休区对产妇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有护理人员陪同观看其他新生儿沐浴,更换尿垫,脐臀部护理等,并将这些必要的知识及技能传授给产妇,同时指导产妇进行一定的产后锻炼,促进身体康复,通过教与学的促进,最终让产妇掌握这些必要的知识及技能,出院回家后,能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婴儿。1.3加强人文关怀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尊重患者,关爱弱势群体,加强人性化护理,以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健康需求。我们把"八声"服务理念融入到护理工作中,以患者为中心,时刻为患者着想,减轻患者痛苦,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1.4出院指导产妇出院时,应为产妇提供优质服务,做好产妇出院时的健康指导,为产妇讲解育婴有关知识。尊重产妇需求和权益,尊重产妇的人格,保护产妇的隐私,告知产妇日常生活及饮食的注意事项,同时做好电话随访。

2结果

通过实施人性化护理,母婴分离产妇的"三率"即母乳喂养、婴儿护理等知识及技能掌握率,对婴儿疾病恢复信心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均较接受传统产后护理有大幅度上升。表明人性化护理活动的实施是十分重要的,能有效地满足母婴分离产妇对高质量护理服务需求。

3结论

母婴分离产妇由于其特殊状况,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更高。通过针对性的人性化护理,让产妇面对现实,保持良好心态,并获得相关知识、技能和积极的态度,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能,促进她们生理、心理全方位的康复,同时通过人性化护理活动的实施,提高了产妇对我们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提升了我们护理人员本身的整体素质,从而推动护理人文关怀、人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母婴产后康复护理篇4

【中图分类号】R1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89-01

产后访视保健服务重点围绕“四看四问四听四查四指导”进行。四看:一看孕期、产时的第一手资料,有无高危情况,现为产后多少天;二看休养环境如何,产妇和婴儿的被褥是否合适;三看婴儿一般情况,精神状态,吸吮能力等;四看产妇的一般情况,精神面貌、情绪状态是否良好,有无贫血面容。四问:一问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大小便及一般情况,二问产妇及婴儿有关内容,三问上次访视后、本次访视前有无异常情况;四问近期疾病发生情况等。四听:一听产妇的有关情况;二听婴儿有关情况;三听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并给予解答。四听增进母婴沟通和亲情交流情况。四查:一查婴儿体温、体重测量,面容是否红润、黄疸有无消褪、有无湿疹、脐带有无出血、有无分泌物渗出、有无红臀,大小便是否正常;二查母乳喂养的、含接姿势是否正确等;三查有无红肿、硬结、有无裂伤、乳汁量的多少;四查身体恢复情况。四指导:一是指导产妇及家属开展婴儿抚触。二是指导产褥期卫生保健知识;三是指导母乳喂养知识和合理膳食知识;四是指导避孕知识,心理调节知识,形体康复知识。

产后访视是做好母婴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和卫生保健意识的进一步加强,独生子女的优生政策,使得人们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和营养都无比重视。

我院为延伸产后服务领域,加强母婴保健,根据产妇在分娩一月内并发症多和新生儿婴儿死亡率高等特点,制订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访视制度,并组织专业人员实施。现将访视方法及效果总结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访视对象为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产妇,共计147人次,新生儿150人次(包括有4对双胞胎,新生儿监护室出院的高危儿,除一名新生系出生时月龄28周、体重900克、合并重度窒息、家属放弃后死亡者外)。

1.2服务内容

1.2.1了解产妇健康状况,包括测血压、体温,体查和,检查子宫恢复情况,手术伤口及会阴伤口愈合情况,观察恶露及其性状,提供科学的产后护理指导,指导避孕的方法,继续进行母乳喂养宣教及指导使产妇掌握母乳喂养技能,解决产妇在喂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皲裂、奶胀、乳汁不够等。

1.2.2婴儿方面了解婴儿喂养及睡眠情况、大小便次数及性状,查看新生儿面色、皮肤黏膜、黄疸消长情况,颈、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有无发红及糜烂,检查脐部是否有出血、红肿及渗液,查看臀部是否有尿布疹,口腔是否有鹅口疮等。

1.2.3继续健康宣教,灌输科学育儿理论,摒弃不良习俗,如洗口腔,捆护脐部以及婴儿手足,打蜡烛包,喂四磨汤、开口连、黄连水等。

1.3服务目标:①清除产后并发症对产妇健康的危害。②提高母乳喂养率。③降低新生儿患病率及死亡率,提高新生儿健康水平。

1.4方法

1.4.1访视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产科及儿科临床工作经验,扎实的护理理论水平;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临床工作10年以上年龄35~45岁,独立工作能力强,处理问题果断,具备母乳喂养教育执照和主管护师职称,能正确评估产妇和婴儿身体和心理状况。

1.4.2无论母婴,均自出院起每周访视一次,平均3~4次,访视形式采取免费上门访视或电话随访,其中电话随访率100%,上门访视率56%。如有母婴异常者,增多访视次数,凡在访视过程中发现母婴异常而无法在家中处理的,积极动员母婴回我院治疗;能在家中处理的当即行医学处理,消除隐患。

2结果

出院后147名产妇无1例发生产褥期感染;发现产后出血2例及时动员回院治愈;发现奶胀、皲裂26例都及时指导,均能成功母乳喂喂养率达90%以上;新生儿均未发生脐炎,无核黄疸发生;数例极低体重新生儿均顺利过度到家庭喂养。

母婴产后康复护理篇5

关键词康复指导喂养母乳婴儿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1]。产妇拥有健康的身体是母乳喂养教育成功之基础,健康教育在产后康复、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目标能否达到以及如何评价健康教育工作是护理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2]。回顾近年来产后康复指导与母乳喂养教育进行综述,旨在为护士选择适宜的健康教育模式,帮助产妇早日康复,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促进婴儿健康成长提供参考依据。

产后检查

产后访视和产后健康检查:查看产妇的生命体征,如神志、体温、脉搏、血压是否正常;子宫收缩情况;恶露的量、性质及气味;会阴伤口愈合情况;、乳汁的量,了解哺乳次数、姿势;大小便是否通畅以及产妇的饮食休息情况等。察看新生儿精神、睡眠、心肺、体温、体重;眼、口腔、皮肤有无异常以及黄疸情况;脐带是否干燥脱落;大小便有无异常等。

评估产妇及新生儿的精神与心理状况

通过产后访视,进一步了解产妇对产后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新生儿喂养、早期教育、日常护理、母乳喂养实行情况以及产后饮食、个人卫生、性生活、乳腺炎防治知识等。此外,宫世英等曾做临床调查[3],发现有哺乳障碍的人占总人数的24%,其中,心理障碍因素71%;产后妇女由于体内激素的改变,常发生产后抑郁症[4],产后心境不良将影响母亲乳汁的分泌,从而影响到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查看新生婴儿全身状况,了解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哭闹、吸吮困难,体格发育、黄疸是母乳性还是病理性以及起始时间、脐带残端是否血、有无红臀等来评估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存在哪方面的护理缺陷和潜在护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护理技术支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婴儿的健康成长。有报道称:婴儿的生长发育是否良好取决于其父母的养育行为[5],母乳是世卫组织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倡导的6个月内婴儿最佳喂养食品,母乳喂养能否较好地实行取决于访视人员的正确指导和督促。也有报道称:早开奶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对胃肠喂养有更好的耐受性,胃肠功能成熟更快[6],由于此类婴儿不能耐受经口喂养而需管饲,因而有学者主张通过胃管间歇性和持续性喂养[7];对于极低体重早产儿,宋永红等则改变niCU照顾方式[8],减少不良环境刺激,预先评估极低体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发育支持护理,促进极低体重出生儿的发育。另有报道称:造成意外伤害的直接原因与新生儿母亲安全防范知识薄弱有密接联系[9],说明健康教育不到位,没有针对性,或其母亲文化水平偏低,接受知识能力较差等原因,因此应加强对其母亲安全育儿教育工作,防范于未然。

制定产后健康教育和技能指导计划

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获得产后知识、学习育婴操作技术、改变个人的心理和情感状态等。制定健康教育目标是通过健康教育后,使产妇思想、情感以及行为表现在限定时间内达到教育目的。

健康教育方法有20余种,最主要的有语言教育、文字教育、形象化教育和电化教育4种[10],我国健康教育以前3种方法为主。在教育形式上,目前国内外采取的健康教育形式分集体、小组和单人3种形式,或分集体和单人2种[11]。陈朝红等做过临床调查[12],认为开展集体教育组优于个体组,利于节约护士时间,是临床中最有效可行的教育方法;张素珍等对120例新生儿母亲出院前健康教育需求及方式的调查[13],发现最希望的健康教育方式是阅读健康教育材料、手册和护士个别指导;费秀珍调查显示:发放书面材料或光盘也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14];而临床上热线电话常见于新生儿出院后遇到问题时母亲最希望的咨询方式。对于早产儿,赵敏惠等则主张个体化照护指导方式[15]。国外许多护士喜欢一对一的与产妇接触,通过语言与非语言交流评价产妇需求。因此,对于健康教育需求项目和方式上的选择,应尊重个人文化习俗和人格,如听力减退、语言障碍及个人隐私情况选择一对一的教育方式,采用多元文化、形式多样性,提示医护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创造条件,不断改进健康教育模式,提供高质量服务来满足产妇需求,从而达到维护和促进健康的最终目的。

健康教育和技能指导的实施

国内外宣教内容大致相同,包括运动量、饮食、排泄、服药、心理及康复项目。具体措施有:①产后饮食:产后饮食对产妇和新生婴儿的健康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一方面有利于产妇自身机体的修复需要,另一方面有利于母乳喂养提供充足营养支持,因此应为产妇提供营养丰富的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矿物质及纤维素食物,对特殊产妇还应依据病情需要制定合理的营养膳食。②产后体形锻炼:依据产妇的个体情况,制定一套合理的产后体形运动计划、时间、次数,以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不仅能促进产后子宫复旧,还可以恢复腹部及盆底肌肉的紧张度,保持健美体形。③心理护理:产褥期的女性由于孕雌激素的改变,常出现情绪不佳的现象,护理人员应经常与产妇沟通,引导良好的心理情绪,减少产褥期郁抑症的发生。④自我护理:产褥期注意休息,通风温暖;保持衣着整洁与口腔卫生;了解正常情况下恶露的量、颜色、气味,发现异常情况可电话咨询或到医院检查;因生殖器官未完全恢复,应禁止性生活,以免宫内感染;定期到医院健康检查,以了解产后全身及生殖器官恢复状况等。⑤健康教育讲座讲解有关新生儿护理、喂养、早期教育、疾病防治以及产后康复知识,有条件的可组织观看录像、听录音、开辟互联网医疗护理保健咨询等来帮助产妇尽快适应母亲这一新角色。⑥母乳喂养指导:护理人员应对产妇及其家属说明母乳喂养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性,普及母乳喂养知识,提高母乳喂养积极性,并用科学方法解决母乳喂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特殊问题,指导正确的哺乳方法。⑦育婴指导:提倡并鼓励母乳喂养,增加抗体,提高免疫力;对各种先天条件不足出生的婴儿采取不同的喂养和管理方式;加强新生儿的基础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和脐部干燥,预防臀红[16],按时接种疫苗等。

效果评价

通过调查问卷式、产妇自行填写调查表、定时回收问卷等,广泛收集资料来评价产后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对部分掌握或未掌握的产妇应查找原因,针对存在的原因重审教育计划,再进行宣教,以达到先前制定的目标。在健康教育模式的内容设计上,应为咨询者提供科学、规范、完整、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处方[17],建立全面有效的健康教育体系,避免实际工作中健康教育的盲目性、重复性、低效性弊端,促进健康教育工作从传统型逐渐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确保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适宜的康复训练活动,建立完善、有效的健康教育机制,使产妇获得相关医学信息、知识,调整其行为向健康方向转变,既缩短产妇康复时间,节省产妇住院费用,增进健康意识,同时也提高了母乳喂养率,促进婴儿健康成长。健康教育的实施,更能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扩大了护士在治疗、预防和保健中的地位,丰富了护士的职业内涵。

参考文献

1吕姿之,主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2.

2刘梅春.健康教育路径在孕产妇保健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3):1223-1224.

3宫世英,李桂臻.产后哺乳障碍的心理分析.实用护理杂志,2000,16(5):57.

4谢庆频.产后郁抑对母体乳汁分泌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2010,25(8):766-767.

5李玉红,等.产褥期新生儿父母养育行为的现状调查.护理学杂志,2009,24(15):40-42.

6姚玉娟.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预防与护理现状.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37-938.

7张玉侠.持续性胃管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状况及胃肠道动力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2001,16(1):11-13.

8宋泳红,等.极低体重早产儿母亲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92-93.

9霍世英,等.加强对新生儿母亲的安全育儿教育.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430-432.

10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76-677.

11吴蓓雯,施晓群.普通外科病人教育的思路与实践.中华护理杂志,1998,33(6):312.

12陈朝红,倪信乐.个体化健康教育与集体化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护士进修杂志,2010,25(9):828-829.

13张素珍,等.正常新生儿出院前母亲健康教育需求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09-910.

14费秀珍,王立新.不同孕期孕妇知识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9):858-860.

15赵敏慧,等.读懂早产儿行为与个体化照护指导效果探讨.护理学杂志,2008,23(19):7-9.

母婴产后康复护理篇6

【关键词】剖宫产健康教育应用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是促使人们自觉来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方式的活动过程。它既是健康保健的重要手段,也是最重要的护理实践活动之一。

由于近年来剖宫产指证的放宽及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产妇对自然分娩的信心不足,当觉得疼痛不能忍受时即要求剖宫产,导致剖宫产率的上升,而孕妇大多数是独生女,初产妇,对于初产妇来说产褥期是一个有相当困难的时期,也是一个迫切需要得到指导的时期。为了产妇在术后住院期间能迅速地心理调适,掌握母婴保健知识,适应母亲角色,提高母乳喂养,我们进行了健康教育,现把具体内容复述与下:

1资料和健康教育方法

1.1资料来源2008—2010年在我院行剖宫产术者48例,均无其他母儿合并症,产妇年龄平均25岁(19-39),其中初产妇31例,经产妇17例

1.2健康教育方法

1.2.1语言教育:由责任护士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健康教育方法,此法是最直接,最简捷,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并较少受到患者文化程度影响。

1.2.2书面教育:发放母乳宣传卡片。

1.2.3指导示范式:用模拟示范或直接指导法。

2教育内容

根据剖宫产术后产妇恢复的特点,每日评估产妇,找出她们恢复自理能力和完善育婴能力所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问题,确定目标,实施教育活动。

2.1术后6小时:产妇自理能力散失,护理着重指导家属提妇的照顾和新生儿的护理。如指导家属更换产妇会阴垫,按摩子宫,观察阴道出血情况。协助母婴皮肤接触和吸吮,更换尿不湿等,第一次哺乳前应用湿毛巾清洁和乳晕,切忌用肥皂水或酒精等刺激性擦洗,以免引起局部皮肤干燥,皲裂。

2.2术后6小时—24小时:麻醉清醒后,切口疼痛和子宫收缩为主要问题。教育产妇分散注意力方法,深呼吸,自己默默数数,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摒弃要求产妇强忍疼痛的就观念。鼓励其在床上做轻微的活动,指导产妇做两小腿腓肠肌等长舒缩活动及踝关节伸屈旋转活动,达到增加肌泵及股静脉流速的作用,预防因妊娠血液高凝所致的深静脉血栓形成。

另外,母乳喂养指导也是刻不容缓,提供母乳喂养知识,告知母乳喂养的优点:(1)母乳所含蛋白质、脂肪、乳糖、无机盐、维生素和液体等主要成分最适合婴儿机体的特征和需要,(2)母乳有免疫作用,避免微生物的侵袭预防肠道和呼吸道疾病,(3)母乳温度适宜,不污染,喂哺方便经济,(4)母亲通过喂哺可避孕和预防产后出血,(5)通过哺乳,婴儿频繁地与母亲皮肤接触,能增进母子感情,可提高孩子智商。

同时指导产妇喂养的姿势以及教会家属协助其喂养婴儿。

2.3术后24小时:促使产妇下床活动,告知其意义所在,早期活动能够促进恶露排出、子宫收缩和防止肠粘连,有利于肠功能恢复。教会产妇掌握正确喂养和含接姿势:母亲采取坐位或站位等舒适,婴儿面向母亲与母亲身体实行三贴一直线,胸贴胸,腹贴腹,下颌贴,婴儿头与身体成一直线,婴儿含接时张开嘴,嘴唇凸起吸入及大部分乳晕,含接正确出现有节奏吸吮并可听到吞咽声。如是平坦或凹陷,应在婴儿饥饿时先吸吮平坦的一侧,因为此时婴儿的吸吮力强,易吸住和大部分乳晕。

2.4术后48小时:由于导尿管拔除产妇的自理能力增加,肠功能恢复。术后第二、三天一般是乳胀高峰时期,教会产妇正确的挤奶手势,预防乳胀方法,使之做到勤吸吮,及时排空。

2.5术后72小时及恢复期:(1)对产妇进行饮食指导,应摄取高蛋白的平衡饮食,多喝汤类,如鱼汤,骨头汤,鸡汤等应摄入一定纤维素饮食,不宜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预防便秘。(2)休息与活动,产妇应保证充分的休息,适当活动,做到劳逸结合,教会产妇与婴儿同步休息,生活有规律,(3)保持心情愉快,因情绪因素能影响乳汁分泌,勤于巡视病房,及时回答产妇提问,帮助其解决问题。同时对新生儿的生理性变化一些常识知识予与告知,减少焦虑,正确对待。

2.6出院指导:

2.6.1一般指导:告知产妇继续保证合理的营养,适当的休息和活动,合理安排家务及婴儿护理,注意个人卫生和外阴清洁,保持良好的心境,适应新的家庭生活方式,加强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并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的评估,若有不足,再予与加强补课,告知产妇及家属遇到喂养问题的咨询方法。

2.6.2计划生育指导:产后6周禁止性生活,剖宫产术避孕两年。

2.6.3保健操:教会产妇出院后在床上做产后保健操。

2.6.4产后复查:告知产妇42天后带孩子一起去分娩产科医院进行产后体格检查,以及了解母体全身及生殖器官恢复的情况及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

3结果

在工作中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明显地提高了产妇及家属对产褥期保健的认识水平,提高了对新生儿喂养和生长发育的了解,更主要的是促进了剖宫产术后产妇的康复,同时也提高了母乳喂养率。

4讨论

通过健康教育的行为干预和知识传播,促使剖宫产术后产妇对家属的依赖脱离,过早地加入育婴的角色,同时打消其传统“坐月子”的观念,早期活动,避免了一些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有利于产妇的康复,这种犹如阶梯式的教育方法使她们每日学到的知识技能是适量的,有利于对健康知识的吸收和巩固,保证产妇出院后能够科学地照顾婴儿,从而做到母婴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母婴产后康复护理篇7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35―01

产后是分娩后身体各器官回复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新生儿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产妇消耗了很大的体力,使抵抗力明显降低,细菌容易入侵,稍不注意就可能引起产后感染,因此,母亲的心理状态及知识掌握的多少,对母婴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产后访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好围产期保健的重要工作内容,我中心结合实际与辖区街道居委会妇女主任联合,积极做好辖区孕产妇保健工作,与已婚夫妇定期保持联系,从怀孕、产检、到分娩,提供孕产妇保健咨询和健康教育活动,告知产妇产前到定点妇幼保健机构定时体检,确保平安分娩,在分娩后3天内通过电话联系我们,由我社区具有临床经验的妇保人员分别在产后3~7天,10~14天及28~30天进行上门访视,密切观察产妇和新生儿各项体征变化、协助产妇顺利恢复到孕前的身体状况,并早期发现新生儿异常并及时处理,同时督促一月内建立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手册,做好儿童预防保健接种工作

我自2007年2月开始接手产后访视工作,期间共访视辖区产妇600余人次,按社区工作规定的时间产后访视3次,如发现母婴有异常情况及时增加访视次数。产后访视的内容有:为母亲进行产后健康检查、母乳喂养情况、婴儿护理情况、为婴儿健康查体、并接受母婴健康状况的咨询及处理、指导母亲及其家人做新生儿抚触、按摩。通过访视:(1)做到了产后健康检查及心理保健指导,及时发现并治疗会阴切口感染,乳腺炎、皲裂及产后焦虑等症。(2)还指导母亲正确护理婴儿,初访时,要对新生儿进行准确而全面的体格检查,观察一般情况,如面色、精神、呼吸、体温等。检查头部、皮肤、脐部有无感染、血肿、皮疹、渗出、化脓等,并做相应的处理,了解分娩情况,出生体重、有无窒息、产伤、滞产、难产等,做好访视记录,如有体温不升、呛奶、口周青紫、严重黄疸、皮肤发冷发硬等情况要及时送往妇幼保健院诊治,(3)指导产妇坚持做到母乳喂养,宣教母乳喂养的好处,正确的喂奶姿势、正确的含奶姿势、喂奶的方法及判断婴儿是否吃到了足够的乳汁等。复访一般在生后10~14天,主要测量体重,了解生理性体重下降及母乳喂养情况,观察黄疸消退及脐带脱落情况,解决新生儿喂养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满月访视在生后28~30天,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评价其健康状况后,转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0~6”岁婴儿及儿童保健管理。(3)访视的同时,告知其预防接种的时间、并预约产妇42天做产后检查。我大通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每年“三・八”妇女节期间免费为辖区育龄妇女进行妇科检查。

这样,产后访视不仅及时了解母婴健康状况,而且将母婴保健与母乳喂养结合起来,既做了母婴保健,又按时完成了预防接种。

母婴产后康复护理篇8

关键词:母乳喂养;产后健康教育;个性化健康教育;母乳

目前母乳喂养对婴儿来说是最优质的喂养方法,母乳是婴儿的最佳营养品,它含有婴儿成长所需的所有营养和抗体[1],并且还能促进子宫的收缩,有助于产后子宫的康复[2]。哺喂母乳的亲密接触有助于刺激婴儿脑的心智发育,同时母乳喂养可以增进母子之间的感情[3]。现阶段,由于缺乏奶水,体力不足,上班不方便等原因,导致很多婴儿往往无法得到母乳哺乳[4]。产后个性化健康教育能使产妇充分了解母乳对婴儿的重要性,实施个性化、系统性的健康教育[5]。本研究发现产后个性化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母乳喂养的质量,具体信息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200例产妇,在产妇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观察组100例产妇中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7.4±1.2)岁,孕周36~41w,新生儿体重2450~4100g;对照组100例产妇中年龄23~37岁,平均年龄(26.3±0.9)岁,孕周37~40w,新生儿体重2550~3900g。两组对象在年龄、孕周、生产史、新生儿体重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产后教育,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教育,对产妇的健康、心理、等问题进行正确诊断,并进行评估,具体方法如下:①加强心理护理,通过与产妇之间的交谈,让产妇了解哺乳的好处,使其全身心投入哺乳中。此外,定期和家属、产妇讲解新生儿母乳喂养的优点,减轻产妇的心理负担。另外有专职护士指导产妇正确哺乳、护理、产后卫生、婴儿护理等。②护士向家属示范正确的哺乳方法,通过讲座和宣传片的方式,使产妇了解母乳喂养的方法。③鼓励产妇的自理能力,并从饮食上调节孕后的恢复,减轻心理压力,避免心理抑郁产生的烦躁情绪。

1.3随访观察由专职人员进行产后家访,每半个月进行抽查,如果产妇有异常情况,可以咨询医护人员。统计产妇的母乳喂养情况,记录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恶露时间和婴儿体重增加情况,对产后14、28d的泌乳量进行持续观察,哺乳>5次/d,哺乳时间持续10~30min视为泌乳量充足[6]。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结果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泌乳始动时间比较对照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为(20.3±2.1)h,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为(41.6±4.2)h,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产妇恶露持续时间和新生儿体重增加情况对比对照组产妇恶露时间为(32.6±4.4)h,观察组产妇恶露时间为(19.5±3.9)h;观察组新生儿出生1个月后体重平均增加(1.6±0.6)kg,对照组新生儿1个月后体重平均增加(1.0±0.4)kg;观察组产妇恶露持续时间和新生儿体重增加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产后第14、28d泌乳量比较观察组产后第14、28d泌乳量充足者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讨论

现代医学在广泛的临床研究中发现母乳喂养对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十分关键,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儿童的死亡率,对婴幼儿的影响可以延续到成人期[7]。但现代女性在生育后,多无法为婴儿哺乳,在母乳喂养中面临着很多困难。此外,由于孕妇排乳受精神影响较大,产妇紧张或抑郁,都会影响到孕妇泌乳量[8]。本研究中对观察组产妇实施产后个性化健康教育后,产妇泌乳始动时间大大提前(p

在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的同时,使产妇了解新生儿母乳喂养的优点、母乳喂养的方法、婴儿护理等,通过聊天减压的方式使产妇减轻了心理压力,观察组产妇恶露持续时间大大缩短,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明显(p

参考文献:

[1]周亚莉.个性化健康教育在产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2):120-121,128.

[2]包烨华,楚佳梅,曾友华.埋线干预对气血亏虚型产褥期妇女产后泌乳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4,34(2):189-190.

[3]贺雪,王晓丽.少数民族地区提高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的实践与经验[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6):829-831.

[4]黄迎,何萍,黄璧琨.职业母亲婴幼儿的母乳喂养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2):142-145.

[5]张悦,王惠珊,蒋竞雄.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婴儿体重的关系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2):122-124,134.

[6]韦彩丽,廖东红.分娩新生儿3068例住院期间母乳喂养情况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1):158.

母婴产后康复护理篇9

母乳喂养是指用母亲的奶水喂养婴儿的方式,是婴儿最安全、最科学的哺乳方式。文献报道母乳占婴儿全部食物的20~79%[1],母乳不仅仅为婴儿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本营养,而且可以增加婴儿免疫力、智力,增进母子感情、促进母体健康。近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母乳喂养率逐年下降,笔者自2009年1月起对我院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进行观察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影响因素

1.1剖宫产因素 剖宫产术前、术后限制饮食,导致产妇营养不足,影响乳汁分泌;剖宫产术后需去枕平卧6h不能做到新生儿30min内早吸吮;切口疼痛和宫缩影响;术后使用药物治疗使产妇担心药物通过乳汁排出影响新生儿的健康等使产妇在术后三天内对母乳喂养信心不足,可造成初乳分泌延迟;输液管道、留置导尿管、镇痛泵导致产妇母乳喂养带来不便。

1.2心理因素 产妇的情绪、休养环境影响乳汁分泌。产妇紧张、焦虑、疼痛,哺乳期受精神刺激,焦虑、生气、烦躁或忧虑等负性情绪,影响下丘脑及垂体的功能,从而减少或抑制催乳素的分泌,使泌乳量减少;而心理应激会使乳汁分泌明显下降,这些均是乳汁分泌不足的不利因素。

1.3哺乳因素 产妇由于知识缺乏,对母乳喂养的认识不足,不了解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产妇喂哺经验不足、喂奶姿势不当、乳头含接错误、挤奶手法不当、产前未作乳房护理或保健不当,如喂哺时未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送入婴儿口中,只将乳头含在口中,造成乳头皲裂,引起疼痛而影响哺乳;婴儿吸吮不顺哭闹,导致产妇情绪紧张从而引起乳汁分泌迟延、入量不足。部分产妇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产后三天才会开始有乳汁,不积极进行早吸吮增加乳汁的机会,造成乳汁分泌不足。

1.4母婴患病 婴儿患病母亲紧张、惊恐出现心理障碍引起泌乳减少,婴儿吸吮欲望与能力减弱也可导致乳汁分泌减少;早产、新生儿窒息和低体重儿等需特殊治疗,母婴分离而影响母乳喂养。

1.5乳房-乳头因素 产妇乳头平坦或凹陷,乳头过大使婴儿不易含接;由于婴儿吸吮方法不当或产妇过度在乳头上使用肥皂等刺激物等造成乳头皲裂疼痛使产妇难以忍受;当乳汁开始分泌时,乳房会变热,而且疼痛,甚至如额头版坚硬,乳房肿胀影响婴儿吸吮,如果不及时喂哺,使得乳汁不能及时排出,乳汁会因此而停流。

1.6社会因素 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产妇未休满产假便上班工作,甚至在产褥期就奔波于事业,没有时间纯母乳喂养婴儿;代乳品广告的大肆宣传,使得广大的孕产妇难以抵挡诱惑,从而忽视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的宣传深度和广度不足,使产妇无法认识到母乳喂养的好处,导致难以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和决心;有些产妇认为哺乳后身体会变形,如乳房下垂、身体发胖等,母乳喂养需进食大量营养饮食,担心会影响体形的恢复而拒绝哺乳。

2 护理对策

2.1孕期健康教育 产前接受母乳喂养教育是母乳喂养的保护因素[2]。从孕期开始加强母乳喂养的健康知识宣教,通过产前检查、咨询门诊、孕妇学校包括网络和电视孕妇学校,定期举办母乳喂养知识讲座、发放母乳喂养知识宣传手册以及一对一个性化健康教育等方式讲解孕产期保健知识和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用布娃娃示教喂奶的姿势,用假乳房示教挤奶的手法及乳房的护理方法,并向孕妇说明在其住院时会得到护士的帮助,使孕妇及其家属接受母乳喂养知识教育,帮组产妇及家属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保证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

2.2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 根据产妇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纠正产妇的不良情绪,消除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保持良好愉悦的心理状态;告知母乳喂养不仅不影响体形,还能促进子宫的早日康复。

2.3产后健康教育 产后及时向产妇及其家属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并由责任护士床旁手把手指导产妇正确的哺乳姿势及含接姿势,喂奶时婴儿的抱姿和体位,产妇托起乳房喂哺的方法,婴儿含接是否恰当,教会产妇如何观察婴儿的吸吮和吞咽声。提倡母婴同室,按需哺乳,不规定具体的时间和次数,以促进乳汁分泌,若婴儿睡眠时间超过3个小时,应叫醒喂奶。夜间哺乳有助于保持奶量,因此鼓励产妇夜间坚持哺乳。

2.4早接触、早吸吮、早哺乳 新生儿出生后应做好三早,能有效刺激母亲大脑中枢分泌催乳素,促进乳汁分泌。新生儿出生30min与产妇早接触,协助新生儿吸吮,时间>30min,哺乳前不给婴儿喂食母乳意外的其它食物,禁用奶瓶及橡皮奶头,避免婴儿产生错觉,对产妇进行个性化的母乳喂养指导。

2.5饮食护理 饮食是乳汁分泌的基础,产妇只有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才能满足自身代谢和泌乳的需要。饮食以汤汁为主,多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以利于泌乳。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禁食大麦及其制品。

2.6乳房护理 乳头凹陷或扁平者与怀孕7周左右无早产征象即可开始向外牵拉乳头纠正,产后早期进行徒手乳头伸展与牵拉练习或吸奶器贴于乳房反复抽吸,直至乳头突出立起,然后让婴儿吸吮立起的乳头。喂奶前挤出少许乳汁,使乳晕变软后再喂乳,让婴儿含住大部分乳晕,哺乳完毕用手指轻压婴儿下颌,使婴儿慢慢放开乳头,切不可强行用力拉出,口腔负压时强拉乳头不仅加重疼痛,亦容易导致乳头皲裂。若乳头已有皲裂,可在两次哺乳间挤出少量乳汁均匀涂于乳头乳晕处,可促进乳头表皮修复,每天用清水纱布清洁乳头乳晕。乳房肿胀时用热毛巾湿敷,鼓励产妇增加哺乳的次数,协助其将剩余乳汁排出。

参考文献

母婴产后康复护理篇10

关键词:产后访视;健康教育;护理体会;母婴健康安全

【中图分类号】R1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39-01

产后访视是医院和产妇之间的桥梁,是医务人员上门对产妇及新生儿进行随访护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对家庭其他成员进行健康宣教,保障母婴健康安全。

本文总结了我院所管辖地段的2011年1月-2011年12月170例产妇和171例新生儿的产后访视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管辖地段2011年1月-2011年12月分娩的产妇170人,新生儿171人。

1.2方法:访视护士分别于产后7天,14天,28天进行访视,了解产妇体温,血压,子宫复旧,伤口,恶露,乳腺,乳汁分泌,精神状态和新生儿体温,脐部,黄疸的发生与消退时间,母乳喂养情况,臀部护理及新生儿疾病发生,头颅血肿的消失情况,并留有咨询电话如不能处理,回院治疗。

结果:通过产后访视护理指导和健康教育,无1例乳腺炎发生,会阴切口感染2例得到及时治疗,发现头颅血肿2例自愈,2例黄疸住院治疗治愈,脐部渗液10例,及时消毒处理,无1例脐炎发生,母乳喂养166例,达98%。

2护理体会

通过访视体会到,初产妇存在喂养方法知识欠缺,新生儿护理不当,新生儿护理知识缺乏等,通过科学,认真分析指导,给予产妇及家庭极大支持和帮助,达到母婴健康安全。

2.1心理护理:产妇经历阵痛,分娩和体力消耗,会直接影响产妇情绪。也是产妇精神状态最不稳定的时期,各种精神刺激如婴儿细胞、性别,体型恢复,经济负担等,要耐心倾听产妇诉说,设声处地理解产妇的情感,主动关心和鼓励她们,保持愉快的心情。

2.2饮食护理:分娩后,产妇无论从身体恢复和哺乳上考虑都要强调饮食重要性,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并适当补充钙,铁等,如羊肉,牛肉,豆制品,如奶水不够,还需补充一些下奶的食物如猪蹄炖烂吃肉喝汤[1]。

2.3切口护理:如剖宫产后观察腹部切口有无渗液,渗血,保持切口干燥清洁,如会阴切口嘱健侧卧位每天会阴清洗2次,防止切口感染。

2.4护理:每次哺乳前用温开水擦洗和乳晕,哺乳后可留一滴乳汁在上,让它自然干燥保护防止皲裂,如严重皲裂应停止哺乳。乳汁未吸空者用吸奶器将其完全吸空,保持乳汁大量分泌。

2.5母乳喂养宣教:母乳含有婴儿出生后4-6月内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含有许多常见感染性疾病抗体,有助于保护婴儿免遭感染[2],母乳喂养还有助于建立母婴感情,促进子宫复旧,防止产后出血,有助于避免短期内怀孕,降低乳腺癌,卵巢癌的发生。此外,母乳温度适宜,喂养方便。同时还要教会产妇母乳喂养技巧,减少乳腺肿胀及皲裂发生,提高母乳喂养率[3]。

2.6计划生育指导:如已恢复性生活,哺乳者以工具避孕为宜,不哺乳者可选用药物避孕。

2.7加强新生儿护理:保持室内温度适宜,空气流通,保持脐带干燥,大小便后臀部及时护理,仔细观察皮肤,及时发现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产后2-3天出现,5-7天高峰,14天左右消退,早产儿3-4周消退。对持续不退者及时就诊。

通过产后访视和护理指导,能发现产妇和新生儿的各种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对她们进行健康宣教,消除了医疗隐患,密切了医患关系,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有利于母亲康复和新生儿成长,是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高国兰.妇产科学.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