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5:11

教学资源的重要性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教学资源库成为教育领域中幼儿获取学习资源、教师进行资源积累、教学过程实现师生和生生意义建构新知识的重要辅助手段。今天,在国家大力倡导职业教育之时,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成为幼儿园改变教学模式和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在幼儿园中,由于师资、教育观念、教学软硬件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幼儿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还采用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模式,没有使建构主义理论发挥应有的效用,导致幼儿园教学仍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因此,研究幼儿园教学资源库建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园教学资源库建立的现状

(一)资源单一、分类不够科学规范,导致管理和共享均比较困难。

在当前较为常见的教学资源库中,一般将教学资源分为教学教案库、多媒体素材库和教学软件库等,这种分类以多媒体素材为主,显然是按其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应用环节划分的。然而,这种以多媒体为主的自主性分类与元数据分类的标准及方法不相符,严重制约了数据资源库信息内容的共享及交换,容易导致资源库建设的重复,造成各地区或学校在人力物力和教学资源上的重复浪费。

(二)资源库建设的定位不准确,导致教学活动不具备针对性。

往往通过向资源库冲入大量信息资源,突出教育教学资源库海量信息的特点。然而,对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哪些可以用于教学的什么环节,不同教学活动中需要哪些不一样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可以开展何种知识点教学等,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使得教学资源的数量与教学资源的质量、学科之间出现了严重不协调的配比关系,使得资源库建设出现了严重的重数量轻质量问题,制约了资源库资源的有效利用。教师往往在海量数据库中运用数据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鉴别和筛选。

(三)数据库功能较为单一,缺乏相应的资源管理、整合及评价等功能。

从当前各学校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情况来看,学校往往以提供资源搜索功能及教学素材资源为主,几乎没有相应的管理平台和服务功能,缺乏一定的交互性。资源库中的数据信息往往只是简单地堆砌,缺乏完善的信息整合工具和运用支持功能。当教师通过资源库查找到相关资源后,还需通过后期的课件集成工具,对查找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然后才能真正运用,一些教师觉得不便,使用积极性不高。

三、幼儿园教学资源库建立的对策

教学资源库无论是资源管理,还是用户管理,均必须具有操作简便、运行快捷的功能:全部基于浏览,界面形象直观,强大的搜索引擎,具备资源多层精确检索的功能,支持多种方式的检索等。另外,资源库建立起来后,首要解决的便是服务体系等相关问题。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必须不断充实、更新、丰富,相关硬件配套设施应不断维护、调试,与之相配套的软件支持系统也应不断完善升级,应尽早利用网站形式,结合以上所述各项模块,实现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想使教育资源库能够紧跟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就必须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比如中班的主题活动“家乡的树”,教师需要的课程资源是多种多样的树及其相关知识,家乡特有的或主要的树种等。通过了解它们分布在哪里,分析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等环节,确立课程资源配置的方案,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配置的作用。在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到社区及植物园当中认识各种各样的树,让幼儿知道树对人的健康所起的作用,教师还可以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让孩子们认识树叶,并且通过树叶辨别是树的种类。回到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大量课件,让孩子们重新认识刚才所看到的树,并且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幼儿,让他们知道三月十二号是植树节,要积极参加植树活动,增强环保意识,并且教给孩子们保护树木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创编一些保护树木的歌谣或者口诀或者小故事,课后给孩子们布置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搜索资料认识树,并把认识的树的图片带过来与大家分享。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内外的各种资源,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同时,给予幼儿深入社会实践的机会,给幼儿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培养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资源库为幼儿服务的功能开发不足,目前面向教师开发的教学资源库远远多于面向幼儿开发的教学资源库,因此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教学服务的功能远远大于为幼儿的学习服务的功能,有的教学资源库甚至还不能为幼儿服务。

教学资源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全实践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改革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1以“全实践”理念为导向――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优质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也日益备受各大高职院校关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已经日益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专业化阶段,同时也对高校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提出了基本要求。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能力为重”被确定为幼儿教师所必须秉承的一个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而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最终落实到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成为培养的重中之重。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已发生深刻彻底的变革。这场变革的主流趋势就是支撑教师教育的理念根基已由以往的“理论”转向了关注“实践”。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文件精神,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为社会及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未来改革和发展的主线。目前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大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课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地应体现“应用性”,体现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可以说,构建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然而从当前的课程观来看,大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原有的课程设计是知识本位的设计。随着幼儿园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滞后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如:课程观念陈旧;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脱离幼儿园教育实际;学前教育专任教师缺乏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等。而“全实践”正是一种重视实践统整境遇下的实践洞察与顿悟;重视实践中的反思和反思中的知识重组重构;突显实践是学习主体内化、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的课程理念,是一种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思维方式和操作路向。

2“实践”理念背景下《学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必要性

所谓课程资源,施良方认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而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开发利用水平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平,可以说,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和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保证。

然而,据笔者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调查,目前关于学前课程资源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幼儿园教育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具体包括教材、教学活动、教师、教学环境等)、幼儿园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高等院校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对于学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些研究表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不容乐观,这首先表现为许多高校教师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没能充分挖掘身边可用的资源,课程资源结构单一化;已开发的课程资源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利用等等问题。

《学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其涵盖了幼儿园课程的内涵、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幼儿园游戏的指导和环境的创设等内容,旨在形成运用理论分析和指导学前教育实际工作的实践能力。该门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的“中介”课程。

因此,以实践为导向,对该门课程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研究进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3“实践”理念背景下《学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重要性

以“全实践”理念为导向,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学前课程资源包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将是成为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应用性人才培养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应用价值。

3.1丰富我国高校课程资源开发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理论

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更没有课程开发与建设。因此对课程资源及其开发问题的理论研究构成了课程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全实践”理念为指导思想,通过行动研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深入探讨其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建议,将有利于丰富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同时也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3.2为高校《学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开发与建设提供资源保证,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是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保证。本研究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依据,围绕《学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中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展开深入的研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探索能保证课程顺利有效实施的一切可能性资源,尝试构建一套具有系统性、针对性与实践性的学前课程资源包,促进学前教育课程的开发、建设与改革。

3.3以“实践”为导向构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国家大力鼓励高校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培养应用型人才。但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情况来看,基本上以理论教学先行为主,缺乏比较系统、合理且符合地方实际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使得学生难以将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学前师资的培养与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难以接轨。本研究以“高校――幼儿园”实践共同体为平台,通过与幼儿园一线教师共同研究和开发学前课程资源,探索符合学前教育机构实践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从而培养出地方和行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3.4提高学前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为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

立足于本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际和课程资源开况,积极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有效途径,将不仅能有效促进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而且能为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同时能引起大家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能提高本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各大高职院校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并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保障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权力的落实,进而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效性。

教学资源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隐性资源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4-0144-05

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利用的教学资源,依据其存在形式,大致可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在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中,由于课程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显性资源凭借灌输式、说教式、宣讲式等讲述方式,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为充分地开发与利用,与此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力,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由于隐性资源具有教育影响的潜移默化性、教育效果的长期性,能更有效地释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弹性和张力,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改的需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丰富的隐性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甚至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研究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有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对思想政治

理论新课程的重要性(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1.社会心理、社会思想的变化给新课程带来的挑战

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成长起来的90后,正在成为大学校园受教育者的主要群体。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催生出崭新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想。市场经济成为中国公民广泛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市场经济体系造成了较为悬殊的物质利益占有的差异,形成了思想领域的物质利益倾向和浓郁的个人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等价值观、人生观取向和市场经济价值导向激烈冲突,市场经济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包围之势,思想政治的影响日渐式微。网络等新媒介的出现促成了信息资源传播的革命式变化。中国社会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心理、思想观念领域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严峻挑战。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迎接时代挑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旋律。灌输式、宣讲式等教育方式日益陈旧而渐失生机,思想政治教育的无意识化、生活化、实践化的新课程改革趋向被逐渐认可。重视课堂中的各类隐性资源因素的开发与利用,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与吸引力成为理论课教育者的时代使命。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明确的阶级意识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阶级属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得以存在的客观依据。立足课程属性,教学才有规定的原则、立场等硬性规范。把握课程的阶级属性,理论课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话语体系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把握和遵循课程所要求的主旋律。否则,在学生心中课程形象就无法树立起来,教师自己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范畴等的选取上也会出现把握不准的情况。以课程性质为纲,拓展和规范教学内容,在坚持课程属性的前提下,老师们在课堂上发挥的自由空间反而更大,课程本身的专业特色和丰富内涵不减反增,教学效果反而更加显著。但是,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问题往往容易被教条式地理解并且僵化对待,出现割裂思想政治,片面强调政治性而忽视思想性的现象。结果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远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成为一种空洞的说教,减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与思想政治理论阶级属性相适应,灌输式、宣讲式等教学方式必然被广泛使用,这更加深了学生与课程的隔膜。因此,引进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重新确立教学评价标准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日益重要。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建设问题

社会环境的恶化,理论课教师地位的边缘化,课程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难度,学生对课程的漠视,教师对自身工作价值的怀疑和否定,使得作为课程教学主体的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大打折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授课教师一定要在克服以上不利因素的前提下,建立与当代实际相适应的教学价值观,提高自身素养,加强自身建设。

此外,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隐性资源的开发,也是教师自身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思想理论课教学中,一味地强调文本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等显性资源,加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严峻形势。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传播者,除了语言表达的规范、富有生命力等等之外,还需要特别注重言词之后所内隐的教师的理想信念、科学态度、人生境界等问题,注意人格的渗透力和行为的垂范价值,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促使学生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关注教师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和水平,重视课堂管理中内隐的课程资源,提高自身素养,增强管理艺术,营造优良的教学氛围,推动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对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的重要价值

隐性资源以潜在的方式客观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目前,理论课教学中被使用的教学资源大量地以显性资源存在,隐性资源则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处女地。教学实践证明,显性资源直白地宣讲阶级意识和政治倾向,使理论课变得僵化而缺乏生机,而隐性资源则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及价值,它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心理、社会环境的变化,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开发和利用隐性资源的现时价值尤为突出,具体地讲,隐性资源开发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隐性资源能有效地化解教材体系,“生化”“活化”理论课

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在课堂外生成、以物质制度等为载体的隐性教育资源,如,学校环境、校园规章制度等的使用能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材文本所蕴含、内隐的资源也能起到激发课堂活力的重要作用。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就内容及导向看,基本上属于政治文本、意识形态文本和政策文本,强调意识形态的灌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理论的宣传,压缩探讨思考的空间,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求产生冲突。作为学术文本、思想文本的理论教材则蕴含着丰富的隐性资源。挖掘和利用这些隐性资源,拓宽教材内容,沟通历史与时代、理论与现实,用以弥补教材之不足。这些资源能有效地将道德的、审美的、学术的、政治的和科学的经验与知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对受教育者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此外,教材中的内隐文化价值观能通过心理的微观层面活动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有利于削弱理论课的“强控制”传统刻板印象,有效地破除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学生不再被当作是理论知识的被动“接收器”,而是被看成是有多方面需求的、发展中的现实的教学主体。

2.隐性资源能沟通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让理论课植入学生心灵

课堂教学的推进是在与非正式学生群体文化等多种隐性资源的交互作用中进行的,教学不是教师一人所开展的独角戏,学生个体作为一种重要因素对施教进程也会产生深刻影响,特别是教学班中不同学生群体的存在及由此而形成的非正式学生群体文化隐性课程。作为集体成员的学生个体,他们会不自觉地通过暗示、认同、模仿等无意识心理活动逐步使班级养成优异的心理氛围。积极健康文明的同学关系会营造良好的心理、情绪、情感,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否则,会在某种程度上抵消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隐性资源主要有物质、制度和文化等几个方面的静态载体。依附于不同载体,或者由于价值导向的不同,会导致不同隐性资源的生成。有意识地挖掘类似隐性资源,将诱生丰富多样的隐性资源,激发课堂无穷的魅力。课堂教学中,除了下意识地使用以上隐性资源外,特别要关注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重互动中逐渐推进、瞬间生成的隐性资源,尤其要关注不可重复、无法复制地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和多种课堂因素的交互影响中形成的“生态式”情景课堂。教学互动中,学生所犯的错误,学生的质疑、提问与教师的回应,教师对学生的多层面评价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的隐性资源。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对思想政治理论将形成十分积极的影响。

此外,探究式、合作式和体验式等学习方式本身也成为一种有效的隐性资源。此类学习方式的倡导有助于学生获得自我探索、发现知识的经验体验,有助于培育学生形成严谨、团结、合作、求实的学习风尚,使班级形成向上的精神气质与面貌。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隐性

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几个重要环节(一)良好课堂教学环境的营造

教学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资源,会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成长和某种程度的个性自由和谐发展。教师主导型的教学环境对学生成长发展的作用甚微,它一般只从自身愿望和设想出发,漠视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发展水平。优良的教学环境要求在知识与能力相互转化间,学生能充当主体角色,允许一个独立空间的存在,让他们去自我观察、探索、讨论和创造,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学环境主要指教育氛围、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课堂人际关系的存在。在课堂师生和生生互动活动中,教师具有指导者与合作者的双重身份,教师要善于捕捉细微信息,能抓住教学活动中的偶发事件,以自己的热情、机智感染和教育学生。

环境具有教育功能,它本身成为一种教学“磁场”,能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启迪。开发环境教育资源,注重环境创设和布置,有意识地通过生生互动、文本交互、师生交流,及时抓住时机进行教育,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思考问题的首位,把环境本身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模式的建构性要素高度重视。创造一种安全、轻松、愉快的精神环境,不仅要重视文本教育,同时也应把课堂环境创设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要素来探索研究。此外,为学生独立性发展创造环境,尊重他们的愿望,给学生选择、安排的自由,把自交给学生,教师参与尽量多引导少干预。环境设计应体现主体性、合作性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题特色性。

课堂人际关系的生成及驾驭。教学中生发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对教学产生强烈的渗透性影响,它本身就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导向正确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课堂人际关系有利于课程的多向度发展和教材的弹性展开,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与之相应的则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倡导和主张的合作式、探索自主性学习方式促成了新资源的产生。合作学习为生生之间互动提供了新资源产生的平台;探究性学习,成为促使学生自我内省、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成长的重要隐性资源;自主学习为学生社会化发展并成为独立的个体做初步准备。

(二)文本教学内容中隐性资源的挖掘

课程资源不同于教学目标指引下的教材文本内容,对文本内容的补充和替换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途径。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在教学主客体的良性互动中、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中予以实现,这种转化体现出文本内容价值目标和教育教学功能目标的和谐统一。对于显性资源而言,这种转化过程一般根据课程教学目的,课程内容的立场与价值导向,确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线索,对具体而丰富翔实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然后通过鉴定、筛选、挖掘基本途径,开发课程资源。而对于教材文本中的隐性资源挖掘,一般从学生需求、学生情感、情绪和感受出发,注重从教学艺术、学生的发展等层面来寻求隐性资源挖掘的线索。隐性资源开发利用的线索应该具有层次性和多向性。在动态课程教学中,教学氛围、教学情景、教学灵感、突发事件、师生的问答等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线索。

(三)隐性资源的情景式生成

隐性资源服从教学内容的需要,除了教师下意识地预设和安排之外,隐性资源基本上都是基于课堂因素变化而形成的。每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孕育出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过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重教材,忽视其他教学环节的倾向,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其他课堂资源因素开始被强调,特别是多种因素交互、动态地生长而成的“生态环境”。这些生态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课堂教学中偶然事件的发生、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新信息和新知识、教材的创新使用等等。环境生成造就了这些稍纵即逝的隐性资源,如果能及时地把握和利用,课堂内容将进一步得以拓展、延伸和升华。把握和驾驭这些资源,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智慧禀赋与驾驭能力,教师应形成利用资源的自觉性,随时准备激发和利用隐性资源,使隐性资源载体的作用得以及时发挥,将隐性资源置于实践的基础之上,使潜在的资源显露出来。

(四)教师作为隐性资源因素的开发

教学中,教师是新课程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因素,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和消费者。教师在隐性资源的挖掘、利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观念滞后,僵化教条地使用教材,必然束缚课堂的活力,压制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综合素养等将教材中的隐性资源开发,展示出来,同时在动态的师生互动实践活动中,在知识探寻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和把握隐性资源,调动和运用情感和价值观等精神性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适合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本身会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其仪态仪表、言行举止、情感价值观态度等将对学生发挥潜在而深远的影响,教师之于教学一般会起到“师定课程资源”。此外,教师进行创新性工作,会使自身成为隐性资源最重要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再者,教师群体之间的合作、交流、共享课程资源等活动,也能积累、开发和利用各类隐性资源。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隐性资源

开发与利用应注意的问题(一)树立课程隐性资源开发的意识

教学意识是教学实践的先导。课堂教学活动是课程资源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现实的教学是多因素变化作用的过程,是学生个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而对教学活动中呈现出的教学场景和教学细节,应及时采撷、激化,服务于教学目的,及时有效地化有形教材为无形教学。总之,树立课程开发意识是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开发隐性资源之前,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备足够的问题意识,寻找开发隐性资源线索,努力探寻并回答以下问题:需要秉持怎样的价值导向来开发利用隐性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开发后的隐性资源凭借什么样的中介进入教学过程?通过什么方式利用这些课程资源会更加有效?回答这些问题并在教学中予以践行,有利于正确定位资源内容并有效指导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资源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具有资源意识是开发利用的基本前提,这种资源意识是从两个方面来强调的,一是隐性资源意识;二是隐性资源开发意识。

(二)确立课程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取向

政治理论课隐性资源有鲜明价值取向。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它不可能做到价值中立和纯粹客观,而是具有极强的个性和主观色彩。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和筛选、开发和利用与教师本人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及教育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关联。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资源主要有以下价值取向:一是目标价值取向。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由于在兴趣、理念、特长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导致教师在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会有所偏重,目标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内容、资源利用方法,而资源内容及其利用方法又会更好地为目标服务。二是学生取向。围绕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兴趣和发展进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服务于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价值取向属于学生取向。实际操作中,一般是混合两种价值取向,取中间状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平衡两种取向上起关键作用。

(三)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隐性资源

重视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的是由课程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对教学问题的处理意识及其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决定的。任课教师在每堂课上所教授的具体内容、使用的教学方法、面临的教学环境和经历的过程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情景中得以发挥。同时,智慧而富有成效地处理这些问题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提出了挑战。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相沟通,引发思想碰撞。

秉持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先进的教育价值观是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资源的前提。课堂教学本身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认真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对学生而言所具有的独特的发展价值,确保教学为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提供优良服务。理论课教学教育注重以生为本,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关注课堂创造性活动。课堂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堂活动的重要源泉,也是教师教学风格、教学个性产生的基点,在激发课堂活力方面起主导作用,没有创新意识和激情,没有一定的创新力和跳跃性的洞察力,仅仅依靠固有模式执教的教师,是不可能有效把握和利用隐性资源的。与直接或间接获取的显性资源不同,隐性资源相对利用价值更高,开发的成本和难度大,有些隐性资源藏匿于创造性活动之中,呈现未开发状态,有些甚至难于用文字来表达,但是又有可能成为课堂珍贵的教学资源。因此,独具创新意识,努力开展经常性的创造性活动,是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资源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9,(9).

[2]秦永芳.试论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3]闫红敏,范蔚.刍议课程资源及其有效开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

[4]邓希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2).

教学资源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教师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55-02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撑很难全面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目标。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任何材料和物质条件。据此,我们可以将所有有助于学习和教学的材料如教科书、课外读物、音像资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等,以及教室、桌椅、音像设备、网络和图书馆等看作是课程资源。现代外语教学的形式和手段日益丰富,传统的资源如黑板、粉笔和教科书已不能满足当今外语教学的需要。

课程资源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在课程资源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居于主导地位、对于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是关键因素。在所有的课程资源中,教师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在课程教材改革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看作是实现课程资源价值超水平发挥的关键。

在我们所进行的初中英语课程资源调查中,以英语教师作为课程重要资源一项设置多个题目,让接受调查的教师就学校及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并说明如何开发与利用自身课程资源。调查的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能够指出教师是课程资源,但对于如何开发与利用自身资源表述不清楚。有的教师更多的认为选择教学参考资料,对学生加强课内外辅导,极力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就是教师资源的利用。这些理解不全面,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的条件性课程资源,而且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

一、教师资源的特点

教师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在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自身作为课程资源,有其他课程资源无可比拟的优点。“教师是一座课程资源宝库”。教师资源具有即时性、灵活性、实用性、多发性和无限性的特征。考虑到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学条件有很大差别,在一些边远学校,英语教学资源非常有限,学校能保证有英语教师授课已相当不错了。在资源条件不具备的条件下,英语课能否开设,开发到何种程度都是由英语教师决定的。英语教师在条件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能充分挖掘自身的素材资源,利用可利用的有限资源开始进行英语课程是可行的。英语教师作为条件性课程资源,可以提供给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基本条件,语音的模仿、字母的练习、语言知识的掌握,甚至包括语言技能的训练都是可以广泛并深入的开展。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提供必要的语言练习方法与手段来丰富因条件资源不具备而产生的缺憾,学习只有在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体验相关时能保证最佳效果,能保证有意义的学习。英语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需要,可以创造性的利用一切可用的材料,将这些材料应用到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对教师资源的重要性的强调再多也是不过分的,这是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教师是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英语知识的传授者;是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创造者和学生交际的合作者;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引导者、鼓励者和帮助者,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英语的毅力和意志,帮助克服自卑的消极心理因素等。教师是新课程理念实现的保障。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英语教学应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英语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增强课程资源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而且要不断地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注重人格和道德的提升,将自身锻炼成为一种优质的课程资源。

根据课程资源的特点,在开发与利用时要遵循的原则是:开发性、经济性、针对性和个性,在各种资源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坚持优先性、适应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教师应具备教育哲学、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基础知识,能够对课程资源进行鉴定和筛选;要坚持优先开发现有资源,优化课程资源的配置,发挥其最大价值;实现课程资源开发的常规化,加强资源的建设。在开发模式上,教师除了自主开发以外,还做到以学生为主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资源为主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如何利用教师自身资源?我们认为:教师首先应有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目前我国各地、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都制作和播放大量的英语教学节目,其中大部分节目都有质量保证。这些节目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文字、声音、图像结合起来,提供真实的英语运用场景,有利于英语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节目,组织学生收看或收听,也可以对节目进行录制、保存有目的地用于英语教学。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是通过阅读实现的。大量阅读对英语学习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不仅是教科书,还应该包括大量的课外读物。国内的适合中小学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逐渐增多,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恰当地为学生选择,加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无限的潜力,因特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网站下载英语学习资料,包括英语歌曲、英语小故事、教学软件等;可以建立师生沟通的渠道,加强对学生的辅导与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与练习。

其次,引导教师加强对教师资源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学习英语教学理论知识。《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研究是教师资源的一部分,教师理应注重包括教育哲学、教学论、课程论和心理学等能促进教师终身发展的各种要素。

第三,教师资源的利用方式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教师可以利用自身来加强学生语言练习的实践经验。比如在学习“family”时,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和家人的照片来帮助学生熟悉英语词汇的表达,让学生尝试语言利用的方式;学生总是对自己的教师非常感兴趣,想了解教师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表达的愿望,从而掌握结构“thisis…”和“thatis…”就变得容易一些。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教师除了介绍自己的语言学习方法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之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方法与策略资源;学生大多都很佩服自己的教师,往往教师的行为是他们学习模仿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策略和学习方法是今后实现自主学习的前提,会对日后的学习与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会对学生英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教师课堂的授课方式、说话表达时的用词习惯、教师的举首投足、常用的手势都会为学生津津乐道并模仿学习。语言表达时犯一些口头错误是难以避免的,教师最好不要犯错误,但如果有错误产生时也不必大惊失色,造成学生的语言学习焦虑。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语言错误的机会给学生传授语言交际时的可容忍错误和口头失误时的弥补方法;教师对待语言错误时的宽容和方法将会减轻学生语言运用时的焦虑心理,对英语学习充满自信。

教师的情感是教师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二语习得的相关研究中,情感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为研究者所共识;在语言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积极情感的作用。教师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热爱与赞美,无形中会影响学生对待英语语言的态度与感情,从而努力掌握英语语言。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爱会激发学生的感恩心理,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纷纷表示自己喜欢英语和英语教师有着密切关系。此外,教师的积极情感在创造和谐课堂气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情感往往决定着课堂的学习气氛和学习效率,教师激情澎湃,学生也斗志昂扬,奋发向上。

教师资源的利用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些方式,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总结很多经验供我们参考、学习和利用。

三、教师资源的充分发挥

教师资源能否尽其用,教师应该有这种意识,积极开发利用自身资源,但我们必须注意这个现实,很多教师课程资源利用方面准备不足,理论和实践知识相差较远。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对教师资源开发负有很大责任。教育主管部门要调整资源建设思路,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强对资源建设的规划与引导,加大对软件建设的投入,加大对不同层面各种类型资源建设的调控力度,加大对资源建设中问题的研究和过程的指导,尤其是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教师资源研究和开发的力度。要注重吸收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的研究成果。学校应该给英语教师提供资源开发的一切有利条件,重视资源开发并积极参与资源开发管理工作。

只有作为资源开发实施主体的教师本人真正成为资源建设的主体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具备资源意识,具备发现和鉴别资源的眼光,将素材转化为资源的能力。如果每一位教师都意识到这一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各种资源,将自己对教育教学的实践反思;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问题、困惑、理解、智慧、情感和价值观等丰富的素材及时整理加工,资源会更丰富,成为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在教师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资源意识不强、不会开发利用、开发利用不恰当等。教师需要得到有效的指导、需要一个交流的平台、需要一个有力的保障。在这方面,教育管理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开设相关的资源开发理论课程: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育哲学等,组织英语教师资源利用的交流会,给教师提供优秀的教学参考资料等。

在日常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将课程资源的开发常规化,不断积累教学素材,借鉴其他教师的优秀经验。语言教师要尽快地具备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要做到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真正掌握、精通。不但要会使用现成的多媒体课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认真备课而形成独特思路,精心设计并构思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打“团体战”。教学素材的收集以及课件的制作,单靠一两个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应该在教研组、备课组中通过集体备课达成共识,形成教学思路,然后大家一齐努力,一齐动手,制作合格的教学课件。教师和教师之间要“资源共享”,形成合力,以促进和优化英语教学。

四、结束语

积极开发与利用教师资源是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课程资源开发方面不可或缺的内容,是英语教学创新的内容之一;同时,这是英语教师的光荣职责,也是英语教师适应时展、顺应教流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英语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教学资源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模式发展的一大趋势,且逐渐成为当前教育模式的主流。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受到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学资源也从传统的纸质资源逐渐转变为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资源。因此,为迎合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大潮流,做好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至关重要。

1.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现状

近几年,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信息模型》的指导下,我国高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覆盖,部分高校建设了拥有自己特设的ipV6网站,如六维空间、北邮人、饮水思源、山大之家等;我国高校几乎全部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部分高校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际标准多媒体建设。随着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的提高,对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部门的设置也逐渐正规化。但是,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我国高校还存在技术不规范,平台建设不统一,资源安全性低,而且在集成性、开放性等方面建设不够科学合理[1]。

随着近几年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发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已经在各个方面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由于现代社会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大部分教师都能够熟练的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且能够利用校园教学资源平台获取教学资源;有些老师还利用校园网络组建学习讨论小组,改变传统教学辅导方式,拉近了教师和学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校园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完善,学生学习、生活好多方面都能通过高校网络平成,利用校园卡这一媒介能够做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如吃饭、洗澡、打水、选课、成绩查询、借还书、信息查询等等。但是,目前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还不够充分。有研究部门统计:对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感兴趣的教师只占46.1%[2]。有些教师思维模式固化,不愿意打破传统工作和思维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只是具有浏览网页、使用办公软件、收发邮件等简单的网络运用能力,对于更高深的网络资源开发、整合等信息技术不能熟练的运用,导致他们不愿意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

2.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基于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于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1完善、学资源技术规范

由于教学资源种类多、属性不同,因此在教学资源分类、命名、编码等技术方面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处理。标准化、规范化的教学资源技术建设有利于降低教学资源管理难度,减少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等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开发、查询、共享等功能的实现;有利于简化操作,让教师能够更有效的获得有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2.2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统一化

为了能够更加高效的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就应该具有立体、互动、开放等特点。统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能够让师生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教学资源,而且能够在统一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实现最大程度地开放,针对该平台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为建设统一平台,首先要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分类体系,完善的分类体系有助于对信息查找提供有效指导,能够让使用者快速的链接到目标信息;由于学科专业种类繁多,因此科学化的分类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在制定标准化的分类体系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科专业的个性和特色。其次,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还要进行一体化及可选择性设计,在媒体形式的选择方面,要让需求和课程特点相结合,同时教学资源也要对学习对象、目标和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确保教学资源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

2.3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和保障建设

对于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不光要注重其规则、内容、平台的建设,还要加强资源管理和保障建设。对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要设置专门的部门并配备专门的人员对教学资源进行后期的管理和维护,要定期对系统、资源进行升级、更新。由于教学资源的管理需要网络、教学等不同专业人员的协同工作,因此要注重教学资源管理团队建设。再者,管理部门为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和资源更新速度,要设立激励制度,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考核,对于先进的教师给以一定的物质和福利待遇奖励。对于保障性建设,主要是设置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部门对教学资源和网络环境的安全提供保障,让师生在使用时没有后顾之忧。

2.4建设过程中要注重集成性、扩展性、安全性和开放性

随着网络发展,信息传播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教学资源呈现种类内容多、规模数量大,如果不能对教学资源进行集成化处理,将会加大资源管理的难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还要注重后期的系统的维护升级和资源内容的更新,确保教学资源与时展保持同步,同时能够做到去伪存真。为保障资源建设的持续性和长效性,就应注重资源平台的可扩展性。开放性是保障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吸纳优质改进建议的前提;在保证开放性的同时为防止教学资源被滥用、盗用、破坏等问题的发生,因此还要注重资源平台安全性建设。

3.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应用

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完成后,为提高其应用率,实现其应用价值,要对其应用加强推广,要通过大力的宣传工作让师生了解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包含的内容,认识到使用该平台的便捷性;通过普及系统使用方法和使用规范,让师生能够更加快速便捷的查找到自己所需的目标资源,然后才能让师生将信息化资源应用到教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为了让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师生中普及,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一、利用校园网,建立专门的教学资源板块;二、开展专门的培训讲座;三、校园海报、电子屏宣传。

4.结束语

迎合信息技术发展大潮,加强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一定能够使高校信息化教育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教学资源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开放教育;高职教育;共享性资源;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开放大学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己任。开放教育的开放性有利于高职教育的社会化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高质量的网络课程、一对一和一对多并存的课程论坛也是高职学员喜欢的一种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高职教育基于能力导向的课程建设有利于开放教育的职业性发展。许多省市开放大学已经进行了资源重组,将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组合,并从教学模式、技术支持、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证,确定了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以下简称两类教育)合作共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明确两类教育协同发展的办学思路。

二、概念界定

(一)共享性资源

共享性资源即能够拿出来与他人分享的资源,包括分享资源的使用权和知情权。界定在教育范畴内的共享性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共享性资源包括人才资源的共享、物质资源的共享、人才和物质资源的综合共享;狭义的共享性资源主要指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的共享。

(二)网络资源

课程资源本身是一个系统,它有各种类型和表现形式。这里将课程资源划分为两类:指定的文本教材和辅助资源。文本教材指的是结构完整、核心知识具体的编著,属于是静态资源。辅助资源是链接在网络平台或形成资源包的数字资料,对学员自主学习有辅导作用,也称网络资源,属于动态资源,随着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环境变化进行更新。文中论述的对象主要指狭义角度的共享性资源中的网络资源。

三、两类教育课程共享性资源建设的迫切性

(一)是开放大学两类教育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知识共享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进军远程教育领域,导致该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开放大学是基于资源教育的大学,拥有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提供及时、便捷、有效的支持服务是开放大学参与知识共享运动的核心竞争优势。加强课程共享性资源建设是开放大学两类教育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开放、整合、共建、共享是开放大学很长时间内应该承担的职责和使命。

(二)是完善开放教育课程资源设计开发体系的需求

开放教育课程资源设计开发体系是有层次性和侧重性的,高一蛹兜闹饕进行教材编著、科学研讨等;低一级主要侧重教学设计、撰写学习指导、编制习题库等。但实际执行情况是资源重复开发严重,内容滞后,资源形式单一且更新缓慢,这对学员自主学习积极性会产生不利影响。据有关研究者调查,面授学习仍然是开放教育学习者最偏好的学习形式,但突出的工学矛盾、家学矛盾无法满足这种需求,所以基于网络的课程平台上提供的授课视频成为学员最偏好的学习内容呈现形式。但“大头像”式的授课视频让学生很是生厌,学员更讨厌照本宣科读教材,他们希望能看到生动的课堂直播。这会让他们在看授课视频时产生身在现场的感觉,消除网络学习的孤独感。将生动的高职教育课堂进行有效编辑、加工,将其做成微视频,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三)是提升高职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需求

自主学习能力也是高职学员职业生涯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而目前以精品课程带动的高职课程资源建设现状是课程资源过于繁杂,不方便学员选择;资源内容面面俱到,使得学员依赖性增强,不利于引导学员自主学习,无法激发学员思考。高职学员日常学习中接触的教学资源主要来自于授课教师,类型以课件、教学大纲、习题、复习资料为主。资源形式陈旧,缺乏吸引力,如若不是学习任务需要,根本不会促进学员学习这些资料。高职学员因学习需要收集相关课程资源时主要依赖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犹如大海捞针。开放教育是基于导学――自学――助学的教学模式来建设教学资源。通过导学引导学员自主学习,通过助学帮助学员自主学习。调查发现开放学员对这种教学模式对自身学习能力提升的帮助是比较认可的。加强两类教育课程共享性资源建设是提升高职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四)是避免资源浪费的需求

因为教学目标的差异,绝大多数开放大学虽然确立了两类教育协同发展的思路,但实际教学时依然保留着“一国两制”的运作模式。两类教育各专业、各课程按照自己的教学目标拟定教学大纲,打造教学模块,建设教学资源。在开放大学一位老师同时担任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相同专业的相同课程的情况比比皆是,但因为开放大学“一国两制”的运作模式,这些老师需要按照各自的教学要求把课程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因资源重复开发造成的浪费不仅仅体现在种类繁多的各种重复资源上(形式不同,内容相同),还表现在因其低有效性而导致学员学习积极性的降低。一直以来,课程实践实训都是开放教育的软肋,也是开放学员学习过程中迫切需要获得的资源和技能。高职教育基于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构置的软硬件条件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空缺。

建设两类教育课程共享性资源,是一个双赢的合作。调查结果显示开放教育灵活的学习方式、先进的教育设施、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呈现形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对高职学员的吸引力是很大的。规律的面授辅导、丰富的实验实训软硬件对开放学员的学习也是很好的补充和促进。为有效促进两类教育更快更好得协调发展,打破课程资源建设壁垒,开展两类教育课程共享性资源建设迫在眉睫。

四、两类教育课程共享性资源建设的aCtionS原则

英国开放大学创始人之一的托尼?贝茨博士在代表著《技术、开放学习和远程教育》一书中曾提出了著名的aCtionS模型。该模型从七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将技术应用于教学,如何在教学中选择技术等远程教育界非常关注的课题,对远程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两类教育课程共享性资源建设应遵循的原则也可以总结为aCtionS原则,只是这里的aCtionS原则和托尼?贝茨博士的aCtionS模型有本质的区别。

(一)a(access-易接近的,可理解的)

两类教育课程共享性资源建设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这也是课程共享性资源建设应遵循的首要原则。立足学员实际,建设的资源应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方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内容上应符合学员的知识基础和认知习惯,由易入难,增加学员课程学习的接收度。尤其是各类拓展性资源,比如一些网络链接的视频或案例、对应的习题等,应对其内容进行适当剪辑,对其表现形式或呈现方式进行再造,增加学员学习的针对性,从而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课程共享性资源还应方便学员获取即学员不需要经过专门的技术指导,只需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重复使用共享的资源。

(二)C(Choice-被选择的东西、精华)

可汗学院的成功首先源于其共享在Youtube网站上的教学视频。每段教学视频不超过十分钟,且讲解得简单、明确。正因为选择了最精华的内容又采用了最直接的呈现方式,让其视频资源获得众多学习者的追捧。据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开放教育学员还是高职学员,他们对任何形式内容冗长的的资源都很排斥。在使用资源时,他们希望标题明确,内容精练。至于这个资源上涉及内容的前因后果以及这个资源和其他资源之间的关系,学员并不在意。所以,两类教育课程共享性资源建设应遵循拿来主义的原则,去其糟粕(主要指对学员没有直接帮助的内容和信息)留其精华。不管是自建创新资源还是链接的资源都应该抓住核心,适当瘦身,将最关键的内容采用最适合的方式呈现给学员。

(三)t(teachingandLearning-教学活动资源)

重视教学活动资源建设应是两类教育课程共享性资源建设应遵循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在调查中发现,开放教育学员和高职学员都倾向于合作式学习方式。开放学员是基于网络学习的孤独感,高职学员是基于自由的学习环境(相同的身份、平等的地位、相对私密的成员关系让他们更能畅所欲言)。可以通过加强教学活动资源建设来提高合作式学习效果。比如典型的教学活动――案例讨论。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给出案例背景,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开放教育是网络讨论,高职教育是课堂讨论。在建设这种类型的教学活动资源时,可以将案例背景简化,强化合作式学习团队成员的分工与协作,设置“我补充”“我提问”“我回答”等多个角色,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跟踪和指导,学员通过网络平台交流和展示,这样会提高学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合作式学习效果。

(四)i(interesting-有趣)

这是一个让资源建设者非常头疼但又必须注意的原则。开放大学面对的学员很少是具备良好的认知结构和很强自主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接受性学习类型的学员占绝大多数。根据奥苏伯尔的研究成果,接受性学习在适当的条件下也能产生有意义的过程和结果。这就需要资源建设者在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员学习所需资源时增加资源的有趣性以提升接受性学习者的兴趣。这对开放大学师资建设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为这个原则不仅需要资源建设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资源收集和整理上,而且资源建设者需要触类旁通掌握和课程资源建设相关的信息化技术,资源的内容固然要有趣,形式也要生动活泼。

(五)o(organization-团体、组织)

资源是一个系统,两类教育课程共享性资源建设就是要对这个系统的各要素进行加工和重组。根据麻省理工开放课件项目的启示: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两类:文本教材和辅助材料。文本教材往往是国家开放大学课程组编制,结构完整、核心知识具体便于阅读思考,属于是静态资源,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辅助材料是链接在网络平台的对学员自主学习有辅导作用的教学资源,具体有参考书目、对应的期刊杂志、视频材料、网络资源等,属于动态资源。辅助材料随着每一学期的教学进度和环境变化进行更新,是导学助学的重要工具。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仅仅依靠一两个人员根本无法完成的。课程共享性资源建设必须根据课程资源开发需要组建专门的团队,有明确的团队负责人和分工,有具体的工作计划和经费支持。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团队成员构成强调一线教师的参与,这也是国际上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

(六)n(novelty-新奇的事物、新颖)

两类教育课程共享性资源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是立体的、多元的和开放的。有数字显示我国早在2012年智能手机的持有率就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各种便捷的沟通、传播工具被广泛推广和应用。所以,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资源建设中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新颖,加快更新速度。行业发展是课程资源建设要关注的永久性话题,不断将最新的行业发展资讯添加在网络资源上,能很大程度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和互动性。在调查中也发现,学员对微视频、微课件、用微电影制作的案例还有微信课程接收度较高,他们最喜欢的沟通工具是微信和QQ。所有这些都需要资源建设者把最新内容的资源用最新的表现形式呈现给学员。

(七)S(SpreadandSharing-传播和分享)

开放与共享是开放大学的核心教育理念。课程共享性资源必须能促进传播和分享。上海开放大学用“最好用、最管用”来评价课程资源的好坏。“最好用”针对操作层面,侧重于资源的使用;“最管用”针对应用层面,侧重于资源的内容,双管齐下,通过多种表述方式让学生能有效掌握知识体系,达到资源传播和分享的目的。吸引社会各界精英交流的盛会――teD大会,产生了大量演讲视频。teD将那些主题新颖、风格生动、场面热烈的演讲,剪辑成20分钟左右的视频上传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截至2015年,已经有上亿网民观看了teD演讲视频,信息传播效果极佳。是两类教育课程共享性资源建设参考的榜样。

五、结语

开放大学以搭建终身w习立交桥为己任,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协同发展是其重要发展举措,两类教育课程共享性资源建设迫在眉睫。在知识共享运动中,学习者参与的活跃性和传播分享程度是开放大学显示优势的根本原因。课程共享性资源建设应构建团队,以学员需求为中心,强化资源内容,以促进传播和分享。

参考文献

[1]德斯蒙德?基更编,丁新等译.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2]严育洪.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冠凤.开放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应用和共享机制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3(6).

[4]余平,祝智庭.开放教育资源的内容可共享性相关标准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2).

[5]韩西娜.陈为.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初探[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6]孙爱萍.对我国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若干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9).

教学资源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一、前言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是商务外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教学资源建设研究对于发展课程本身和完善商务外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研究大致围绕着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和理论研究三种维度进行。例如,在宏观框架下,张守刚,方宝林(2012)对中国高校“商务谈判”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指出其薄弱环节并提出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师培养的建议。赵颖(2009)通过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资源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建立商务英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思路。这类研究为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相关研究数量不多,而且就如何优化教学资源的探讨还有待丰富。微观框架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层面。比如刘淑琳(2010)就电影教学法、陈华炎(2013)就项目教学法在国际商务谈判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许彩霞(2010)对“讲授―讨论”的二元结构模式进行研究。这类研究相对数量较多,但教学资源涉及面比较集中,缺乏对于其它教学资源如教师等的方面的探讨。在教学理论方面,张小玲(2012)对现代学习理论在商务英语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王恒(2011)从图示理论、李晓燕(2013)从建构主义出发探讨商务谈判教学。这些研究丰富了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但此类研究数量不多,还有待深入。可见目前有关国际商务谈判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些方面还是空白。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所要求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针对笔者所在的商科大学,对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梳理了其层次关系,重点研究多种教学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其有机结合。

二、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及其教学资源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是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其主要内容是商务谈判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集知识性、操作性和实用性为一体。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丰富繁杂,又具有自身特点。课程教学资源有多种分类方式,笔者根据其呈现方式分类标准,将其为文字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文字资源是指教材、书籍、报刊等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人力资源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的素质决定这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应用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教学效果,是教学资源中的重要内容。活动资源是指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课堂上的讨论、辩论和展示;课堂外的调查、比赛、实践等活动。信息资源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和获取的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制作的ppt、网上搜集到的视频、图片等资料。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由于其课程性质具有自身的特点。(1)丰富性特点。商务谈判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商务谈判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但却涉及到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社会文化等众多学科的知识,这些学科的资源都可以成为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资源。(2)开放性特点。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涵盖广泛,开发不受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具有开放性。例如,任何时间和地点的谈判案例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此外,开发主体也具有开放性,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学生,谈判者、社会人士都有可能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3)时代性特点。国际商务谈判与实际的社会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实时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形式与学生的课程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学资源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更新。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丰富繁杂,又具有自身特点,对其进行梳理,有助于其建设。

三、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完善建设

基于对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及教学资源的调查研究,笔者所在学院针对本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实际,对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完善和建设。1.整合教师资源。从一线教师队伍中选取优秀教师,组成商务英语专业博士领衔,队伍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2.以教学为重点内容,完善文字资源。对教学资料进行完善,注重细节,使其更具有实用性。修改了教学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教学资料,使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更为突出。在课程学习方面,对教学内容和环节进行梳理,包括授课内容、练习和测试。例如,课程总体框架介绍、章节介绍和导入、基于核心概念及术语讲授、课程术语索引等。基于授课来完善教学资料,使相关教学资源更具有系统性。3.开发活动资源。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注重实践性和实效性,活动资源对提高学生的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模拟场景设备和学院的实训室进行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另一方面,组织各种活动和比赛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如,鼓励学生参加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在内的各种比赛,并在2014年组织开展了“全校大学生职业英语大赛”。(4)开发和建设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教学资源中的极为重要的部分。其开发和建设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在课外信息资源方面,教学团队首先扩大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及专业网页等网络资源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实。其次,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拓展学生学习,也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比如,给学生一些音频或视频信息资料,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内信息资源方面,信息资源建设主要体现在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方面。比如,优化教师课堂授课的ppt、章节导入视频、鼓励授课教师制作微课。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完善为其课程教学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课程得到优化。但整个课程资源作为庞大的整体,如何对其整合,是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整合

有效的资源整合能最大化地利用教学资源,满足教学要求。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在教学资源建设实践中,基于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遵循了针对性、主动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对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整合。1.针对性原则,其主要体现在针对学生和针对课程教学两方面。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通过主动性学习来构建和实现学习。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一般是经济管理类、涉外文秘、以及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专业背景不同,所利用的课程资源也会有所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笔者所在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情况,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避免在丰富的教学资源中迷失主题和重点。此外,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过程主要发生在学习者和教师之间以及学习者自身之间,而课程本身的材料如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教学资源是学习者和教师之间以及学习者自身之间产生学习过程的主要载体,因此,与课程本身相关的教学资源需要受到足够的重视、是教学中最重要内容和部分,教学活动主要围绕这些资源来进行。2.主动性原则。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过程应是通过学习者主动完成的,这样才能取得最有效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资源的选取以能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主要标准。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取代传统的讲授式的活动。教学资料选取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师生间以及学生间互动内容。3.灵活性原则。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加之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包含内容十分丰富,又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这就使教学资源使用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课程资源与和课程资源之间以及课程资源内部之间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组合。比如“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正确行为举止”资源可以与“商业文化差异”资源相结合也可以与“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各个阶段相结合。此外,文字资源、活动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的所占比重和组合结构也存在着灵活性。

五、结语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基于教学实际,对课程教学资源的脉络进行梳理,对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的完善和整合进行详细论述,旨在优化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素质和为该课程的授课教师提供可值得借鉴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立非,张斐瑞.商务英语谈判:国际研究现状分析及拓展(2004-2013)[J].外语教学,2014,04:5-10.

[2]刘森林.国际商务谈判英语教学发展趋势探讨[J].外语教学,2005,05:30-34.

[3]李羽飞.论《商务谈判》课任教师的教学能力修养[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369-373.

[4]吴健,常生.关于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理性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01:121-124+128.

[5]张守刚,方宝林,陈刚,杨蕾,王彦飞.中国高校“商务谈判”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74-77.

教学资源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课堂环境;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资源设计

在传统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注重对他们应试能力的培养,所以忽视了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就导致学生的数学学是停留在知识和概念的掌握上,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再适应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实现小学数学的深度教学,资源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多样化的、探索性的教学资源,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使他们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

一、教学资源与教学深度

所谓深度教学,是指教学不再简单地停留在表面知识的灌输,而致力于传达知识内在的逻辑和意义。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简单的知识,更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学生要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的探索,培养自己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而在课堂环境中,学习资源能够给深度教学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大量丰富的、质量高的教学资源,能够拓展课堂的深度,促进学习者深层次思维的发展。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些学习资源的利用,逐渐从领会知识含义和简单运用上升到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

二、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特点

1.全面性的特点

首先,教学资源的设计要具有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资源的种类能够涵盖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其一,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多数只是教师“教”的工具,而忽视了学生“学”这一过程的重要性。因此,在资源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资源。其二,现在的教学资源多注重对旧知识的巩固,而对新知识的学习关注较少,所以资源的设计多适用于复习而不利于课上和课前使用。这样一来,降低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设计中还要注意吸纳从复习旧知到探究新知再到巩固应用各个方面的知识。只有全面地考虑到数学教学中的学习对象和学习过程,设计相应的教学资源,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的深度教学。

2.自主探究的特点

另外,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致力于对学生思维的开发,所以教学资源的设计需要符合学生自主探究的特点。资源设计不单只是知识的展示,更应该是利用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例如,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置活动、引导探究,自主探究、观察记录,启发思考、交流归纳以及巩固训练、拓展迁移等方式,通过对数学教学各个环节的优化,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三、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方法

1.“全资源”的引进

对于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首先可以通过建设小学数学教育“全资源”的方式进行。所谓“全资源”的教学方式,是指在数学教学中引进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诸如语文、科学、体育等,通过学科资源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扩大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学科观。同时,这些其他学科的资源也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层次地理解数学学科的奥妙,激起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得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例如,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和体育活动的方式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增强应用数学的探究意识。

2.信息化的教学工具

此外,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还离不开信息化的教学工具。通过建立多媒体的资源库,可以将数学学科和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整合。使得松散的数学资源能够完整地统一起来。教师和学生只要通过简单的途径就可以进行资源科的访问,大大降低了教学资源获得的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小学数学深度教学就显得更加简单。

综上所述,要想实施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必须考虑教学资源设计这一重要的因素。利用信息化的教学工具,对小学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进行深层次的整合,引进“全资源”的教学模式,使得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设计具有全面性和自主探究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够通过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加强自己数学方面的学习。逐渐从对数学知识的浅层次掌握过渡到对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慢慢形成一种独立探索的精神。

参考文献:

教学资源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是一门具有人文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性学科,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关注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的生成性资源,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对课堂上所呈现的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还是一味地按照预设的方案进行教学,忽视了课堂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从而造成大量的生成性资源浪费。为构建开放、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亟须广大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共同努力,挖掘出更多的可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使语文教学过程真正地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一、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内涵

(一)生成性资源的界定

关于“生成”,在学习活动中专指学习者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策略形成新的认知的过程。“生成性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并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其界定。从宏观的角度,将“生成性资源”等同于“生成性课程资源”,将其界定为:“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能够促使教学顺利或更好地进行,所产生的各种因素。”从微观的角度,把“生成性资源”界定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围绕多元目标,在开展合作、对话、探究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笔者结合自身实践认为,“生成性资源”是指师生在课堂对话、互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超出预设范围的素材。这种资源的来源并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它也可以由活生生的生命体(教师和学生)、教学环境生成。生成性资源作为一种发展变化的资源具有创造性、情境性、易失性、隐蔽性等特点。

(二)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特点

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除了具有上述一般特点,受语文学科特点的影响,还具有人文性、开放性、生活性、审美性等特点。

1.人文性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语文是一门人们相互交流的语言工具和语言艺术,小学语文课程关注的是人类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儿童的发展,特别是对他们人文情感的熏陶。在语文课堂上产生的生成性资源也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2.开放性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孕育了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课堂上学生发表的意见、陈述的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都是学生独特的体验。因此,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成性资源是开放的、多元的。

3.生活性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语文生成性资源常常蕴藏在生活之中,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资源都是语文生成性资源的重要来源。

4.审美性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语文教学同时又是一项审美活动,这就决定了在语文课堂上形成的生成性资源也具有显著的审美特点,其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的。

(三)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类型

小学语文是一门开放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性课程,这就决定了在课堂上所呈现出的生成性资源是复杂多样的,为了更好地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对其分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根据在课堂上的表现形式,把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分为差异型资源、过错型资源和突发型资源。

1.差异型资源

差异型资源指课堂中由师生间、生生间的认识分歧所形成的资源。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体,每个生命体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每个同学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也存在着差异,这在语文课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这种差异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师生间、生生间的这种差异,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活动。

2.过错型资源

过错型资源指学生受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在课堂上认识某个问题时所产生的偏差与失误。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发现错误与改正错误的过程,学生的错误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认识上的失误为教学服务,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吸取经验,形成正确认识。

3.突发型资源

突发型资源即教师通常所讲的突发事件,是教学过程中突然发生的某种行为或状态,很大程度具有偶然性。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比如某种声音、某个现象,或是突如其来的滂沱大雨等,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也面临着中断的可能,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巧妙地结合教学内容,随机生成课堂资源,使教学过程化危机为契机。

二、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

1.教师课堂生成性资源意识淡薄

据笔者所了解,当前有不少小学语文教师还不了解生成性资源是什么,即使知道也仅仅是听说而已,并不了解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深层内涵。对课堂生成性资源在促进语文课堂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对课堂的把握还一味地依赖于课前的预设,以为如此就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往往对课堂中呈现出的生成性资源置之不顾。

2.课堂生成性资源流失严重

受教师课堂生成性资源意识淡薄的影响,很多在教学课堂上呈现出的生成性资源都被白白地浪费了。许多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选择局限于教材和课堂练习,教学活动也仅仅是按照课前预设的教案进行,尤其是许多教师在提问中只顾追求与预设一致的答案,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课堂上一旦提出了与预设不相符的见解,一些教师则会采取引导的方式将学生的思考带入预设的“正轨”,致使来源于学生身上的生成性资源白白流失。

3.教师对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形式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一定的更新,也开始注重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此行为是迫于新课程改革的压力而进行的一种形式,并没有形成教师的一种教学素质。很多教师是为了开发而开发,为了利用而利用,这一点在很多公开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公开课上,教师都会努力地关注每个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积极地开发与利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生成性资源,但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还是依照课前预设的教案进行。这种间断性的、短期性的开发与利用,难以充分发挥课堂生成性资源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也不会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二)成因分析

1.教师自身的影响因素

首先,教师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内涵把握失当。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引申到语文教学中,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及时地捕捉到在师生交往、生生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成性资源。但是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课堂生成性资源内涵,盲目地追求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形式,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没有任何意义的言行举止不加选择地随意开发,反而不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次,教师缺乏开发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的能力。造成课堂生成性资源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现有教师缺乏开发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的能力。很多教师由于教学观念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而显得陈旧,加之不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教材吃不透。在预设之时不能完全考虑学生的反应,以至于在课堂上一旦有学生提出开放性话题时,教师缺乏对此调控和引导的对策,就算是进行了调控和引导,也不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再次,教师知识结构单一。部分教师虽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所形成的也仅仅是一种封闭的、单一的知识结构,这限制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另外,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虽然发现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但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也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地开发与利用。

2.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

从学生层面来讲,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对所学习的知识还未形成体系,无法认识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对自身的要求。另外,其生活经历、知识经验、个性兴趣以及社会阅历等生成性资源也就难以被学生自觉认识并主动地开发利用。

3.学校评价机制不健全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除对课程资源做出调整之外,关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意见,但是,现在各级教育机构还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也围绕着中考、高考这一“指挥棒”转,考试考什么内容,教师就教什么内容,关于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课堂还未形成完善的评价机制,这些都是限制甚至是阻碍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不利因素。

三、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及策略

(一)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生成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生成性资源被浪费的现象,就是因为很多教师受陈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没有形成生成性意识。作为站在语文教育事业一线的教师应该深刻钻研语文课程标准,正确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生成”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树立牢固的生成性意识,要用生成的眼光对待语文课堂。

2.开发教材,精心预设,教师积极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

教材是语文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材资源对课堂进行合理预设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要对教材实行创造性的开发,通过不断调整、补充和拓展,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为教师的课前预设提供参考。除了对教材的开发,预设也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课前预设不仅要以对教材开发为前提,还应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课堂进行精心的预设,形成合理的教案和学案。

3.健全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

语文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是造成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流失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除了自觉地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外,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健全知识结构,使语文成为一门开放的学科,建立起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为开发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提供知识基础。

4.健全学校评价机制

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不充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评价体制不健全,还大量地保留着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评价机制对语文教师开发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激励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将教师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纳入教师的业务考核范围之内,激励教师主动地去开发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

(二)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1.取之于课堂,用之于课堂

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利用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增长知识的重要场所。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状态以及一些突发事件都是课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合理审视这类资源,选取有利于教学的资源充分利用,使其为课堂服务,促进教学活动的发展。

2.来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教材是进行一项教学活动的基本材料,教师对教材的利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处理好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挖掘教材中的隐含信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在利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拓展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切忌人为拔高,为了拓展而拓展。

3.巧用预设,合理生成

对课堂的预设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教师在依托教学素材预设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制定富有弹性的教学目标和灵活的教学提问,以预设方案指导教学,合理生成课堂资源,使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演绎精彩课堂。

4.生活蕴藏着语文,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教师在开发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时要回归生活,解除教材对教学的束缚,在生活中开发资源,将生活资源引入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语文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教学资源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课程资源建设;移动互联时代;网络学习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7-0091-03

在信息知识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面临着海量的信息资源,但是很多信息都是无效甚至错误的,这导致学生在搜寻知识时会花费大量时间,因此,必须要激励专业的教师团队定期整理课程资源库,对信息进行加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保持课程资源的及时性、生动性与丰富性。

教学资源建设的理念

1.树立“网络共享”的资源观

开放教育资源指“通过信息与传播技术来建立教育资源的开放供给,用户为了非商业的目的可以参考、使用和修改这些资源(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目前,麻省理工、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国外很多著名的大学以及国内大学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都会提供免费的网络课程资源。例如,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课程计划项目已经提供超过2300门免费课程(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的国家精品课程也提供了4000多门部级精品课程。这极大地拓展了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因而各所学校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教科书、教辅材料、教学媒介和实验设备等资源建设,还要及时更新观念,树立“信息是教育资源的宝库”的观念,以便能够随时从海量的信息资源中选择最新鲜、最生动的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生动性、多媒体性和易获取性,进而提高学生知识获取的效率。

2.树立“吸收创新”的资源观

Cohen&Levinthal(1989)提出了“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认为知识吸收能力是在外部环境中识别、消化和利用知识的能力。Cohen&Levinthal(1990)进一步将吸收能力界定为学习主体评估、消化以及应用外部新知识和新信息并获得自身发展的能力。吸收创新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知识,而是根据教学所处阶段、学生整体水平,创造性地运用资源的能力。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应积极打破传统的教育课程“自有资源”观,树立“吸收创新”的资源观,同时还要积极地利用精品课程,利用精品课程的素材,利用本校或其他学校教师的课件、视频公开课、mooC等网络课程资源,参阅教育网站、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电子百科和电子软件库等教辅资源,进行选择、吸收并加以创新,从而形成符合本班教学实际的资源库。

课程资源建设的内容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1974)认为,人类学习的内部结构及每一结构所完成的加工过程,是对影响学习效果的教学资源重新合理配置、调整的一种序列化结构。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要经历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又可分成知识了解、知识获取和知识应用三个阶段,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规律。课程资源库建设就应以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为基础,构建“知识了解、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的一体化的教学资源。

首先,注重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资源是学生了解基础知识最直接的资源,学生通过教学资源可以学习或回顾课堂知识。课堂教学资源主要包含教学课件、课堂知识相关图文及视频等。教学课件应具有知识点丰富、形式美观、知识逻辑性强的基本特征,同时兼顾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和教学资料的多样性。课堂上的相关图文及视频应把握材料丰富性的原则,以增学习的吸引力。

其次,重视课后学习资料。课后学习资料是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重要资源,通过对课后学习资料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充分地理解并掌握课堂知识。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搜集对提高学生的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后学习资料应包含学科相关的历史资料及近期资料。例如,物理学科可以介绍物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历史事件及主要代表人物,以及目前所研究的激光技术、光通讯、量子计算、新材料等。同时,课后学习资料还应能够满足学有余力又渴望提高的学生。该模块可以提供双语或外文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搜集整理英、美著名学校的相关教材、讲义、视频公开课等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再次,提供实践资料与机会。“知识应用”是强化学习知识、增加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实践资源应该包含实践资料与机会。例如,该模块可以提供实践作业或实践活动,如可以要求理科生制作某种工具、机械,要求文科生撰写某项目的营销/管理方法、可行性分析等;另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机会,或提供参与各级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举办的职业资格认证、知识或实践大赛及国内外会议等机会。

移动互联时代的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建设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因此,首先,学校应通过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进行资源的搜集、整理与优化;其次,学校应积极建设网络资源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将课程资源分享给学生;再次,学校应积极实现各级机构课程资源平台的互联互通,鼓励资源共享。

1.教育主管机构积极推动资源库建设

教育主管机构可以根据各地各学科的发展情况,制定教育资源库建设规划,以课题、项目或培训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库培训,逐步建立与完善课程资源体系。教育部门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相关激励政策,划拨课程资源建设专项经费,用于课程资源的开发、管理、师资培训、奖励等,并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已有的教材内容重组、深挖、优化,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将国内外最新成果融入课程资源建设中。

2.学校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规划

学校既是课程资源产生的主体,又是课程资源应用的载体,因此学校是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节点。建议有条件的学校把课程资源库建设纳入学校专业建设制度,制定课程资源建设的中长期规划,设定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目标,明确资源库的建设周期、经费,制订课程资源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同时,要加大课程资源库的投入,积极组建教师团队和信息技术团队,并尝试将课程资源建设纳入年终考核或职称评定考核,鼓励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或课题组,共同搜集或制作教学图片、视频、教学案例等信息化资源,逐步完成课程资源库的建设。

3.鼓励经验交流与团队建设

各级机构应鼓励教师参加课程资源建设会议和短期培训,鼓励一线教师与教育同行和教育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其他学校的课程资源建设经验,取长补短。有条件的学校或学校联盟可以组建一支包括学科专家、一线教师和教学技术专业人员等在内的课程团队,加强课程资源库的开发。学科专家可以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前沿,为学科重大问题以及疑难问题的解决出谋划策,一线教师可以判断资源与课程的相关度和受欢迎程度,教学技术专业人员可以判断网络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获取方法。

4.重视资源库的易用性和可分享性

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意义在于能够有效学习和分享课程资源,因此要重视课程资源的易用性和可分享性。易用性主要包括课程资源的易读性、易播放性、易搜索性;可分享性主要包括课程资源的可下载性、可编辑性、可转发性、可评论性。为了规范课程资源的标准,教育部门可考虑制订“建议性”或“推荐性”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如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方案等应按照什么规范进行编制,且资源建设中应使用统一的媒体格式进行制作,增加资源的易用性;同时增加搜索功能,根据资源素材的主题设置若干个关键词,以方便用户搜索、获取。另外,为了增加课程资源的可分享性,建议规范各机构的课程资源库的基本内容板块(附加板块或特色板块不限制),并统一增加公众下载功能、分享功能、评论功能和用户上传功能,从而增强课程资源库的可延展性。

5.加强基层资源平台建设

“三通两平台”工程已经从国家层面建设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很多学习资源可以从这两个平台获取。但是这两个平台的资源很多,学生在搜寻知识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学校需要建设基层网络资源平台,将海量课程资源归纳整理、去粗取精,使其适应本校或本班学生的学习需求。

资金比较充裕的学校,可以自建课程资源平台。一般而言,课程资源平台包括教师服务板块、学生服务板块和课程资源功能区。教师服务板块包括教学任务查询、选课情况、教室查询、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资源推送;学生服务专区可以包括个人信息查询、课表查询,学分查询、其他课程查询等;课程资源功能区是资源建设的核心区域,在此区域内可以进行教学大纲、学习指南、教学课件、教学案例、课堂作业以及其他课程辅助材料的上传与下载,还可以提供师生间交流、教师间交流、学生间交流等互动功能。资金相对紧张的学校,可以考虑利用现有的免费或低r网络平台,如教师可以通过个人博客,企业/个人QQ群、微信群或微信公众号来构建个人课程资源库平台,形成资源共享、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余德英.“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3):28-30.

[2]杨进红.三位一体的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8):48-50.

[3]陈朝珠.oeR运动背景下的课程资源建设互联网思维[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26-28.

[4]曹卫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7(4):65-68.

[5]孙田琳子,张舒予.迭代共生:开放课程资源建设的路径创新[J].开放教育研究,2015(8):113-119.

[6]陈学军,黄利华.基于云计算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3(1):81-87.

[7]谷陟云.论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及其唤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39-41

[8]李晓园,金绍梅.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现状与建议--以江西省八所高校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3(10):98-102.

[9]杨晓宏,杨方琦.基于“一师一课”活动的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8):1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