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的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2:44

经济基础的知识点篇1

大多数学生对《经济数学基础》课程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由于数学知识自身的抽象性、逻辑性等特点,使得高职学生学习经济数学并不能像学习其他知识一样可以通过对内容的累积记忆达到掌握。大多数学生在对《经济数学基础》的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学习无连贯性、无计划性等特点,甚至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抓不住学习重点、难点的情况。其根本就是学生在如何进行《经济数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时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平台而言,因其对内容设计的层次性要求,使得知识点相对独立,这种无连贯性和无计划性的学习,往往造成的较为严重的后果。要么表现在仅对知识点本身的理解掌握,但缺乏全面的了解,造成不能灵活运用;要么表现在学完就遗忘,从而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严重的打击,认为数学过难,自身没有学习好数学的天份,表现出厌学、不学的情绪。平台资源还不够丰富,需要作更进一步的资源完善工作学生对《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促使自己掌握和应用新的知识,这就要求网络资源平台能提供足够的、有效的相关资源,让学生能自主地进行选择性学习,从而培养相应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资源的丰富与否,也是促使学生是否愿意进行《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学习的原因之一。丰富完善的《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可以让学生对经济数学知识点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加深理解,从而做到理解掌握,灵活运用。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在现有条件下提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让学生更好地利用《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学习。

重视《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平台使用培训工作,调整学生认知偏差认识一个新生事物,都有个接受过程。对习惯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学”教学模式的学生而言,更应给他们一个认识了解《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平台的过程,即培训过程。通过对《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的使用培训,可以让学生熟悉掌握平台的基本架构,从而做到熟练掌握“如何查找自己所需学习资源,如何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和反馈等”。另外,培训过程也是一个让学生克服对新生事物的畏惧感并增进对《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的认识的一个过程,它能让学生的《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平台学习更具有目的性,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点进行补缺、补差的效果。对《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平台的熟练掌握,有利于学生对资源的选择性学习。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等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间的联系有全局性把握;重、难点解析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掌握。突出《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资源的结构性设计,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决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让学生对《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是为面授教学进行补充或远程教育自主学习而作的数学数字化资源建设。因此,《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资源应充分体现其归纳性和层次性。归纳性强,有利于学生对章节知识的内容进行全局性把握,有助于了解知识点间的联系;层次性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逐步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习兴趣。

学好经济数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归纳对比理解。因此,《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学习平台上对章节的归纳,可以更有效地让学生把类似概念、性质等作对比性理解,也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知识点间的关联,从而有助了发散式学习。考虑到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和学生的数学基础等的差异性,在进行资源重构时往往要求把知识点进行层次性设计,如基础自测、知识拓展等栏目。这种层次化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的压力感。以自测训练为例,自测过难很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而由浅入深的自测题设计,就可以有效克制这种削弱积极性的行为。“即学即用”形式的测试设计,其出发点在于对正在学的知识点进行不同角度的简单应用测试,往往只需直接套用公式、性质或进行简单变换就能得以解决,这种训练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经济数学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一大目的是通过考试,因此,如果有设置例如考试重难点梳理、考试题型指导等栏目的设计,让学生学习更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学生对《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的学习将更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强《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学习方法引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数学课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不能通过纯粹记忆来学习数学。因此,学好《经济数学基础》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有效地运用《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学习,也是学习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数学课程本身而言,学习数学的关键在于对定义、性质、定理等的理解掌握。只有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灵活运用,才能在解题技巧训练的学习过程中做到事半功倍。《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平台上每个相应的知识点都设有对应的测试题,通过对测试题的训练可以及时反馈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加深对基本概念、性质、定理等的理解。在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对章节知识点间的联系的把握,不能出现脱节式学习。要学会理清各知识点间的连贯性,这种连贯性的掌握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更为容易简单。学习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些难以理解或无法理解的知识点,这要求能提供一个及时反馈的平台,让学员及时地通过论坛或平台提供的反馈功能栏与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交流,获得解决。对于不能及时得以解决的,应建议进行搁置处理,对章节进行全面学习后再回顾思考。单个知识点的学习很容易让学生出现知识面的断层问题,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应指导学生充分学习平台教学大纲和重难点解析,从而对所学的知识体系有个整体性把握,明白“哪些需要重点学习,哪些只要理解性掌握”。进一步完善《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资源,增强网络平台趣味性和实用性一个好的《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平台,其判断标准之一就是其网络资源是否充足。现有的《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平台大都是以开放形式建立的,即随时可以对平台资源进行补充完善。资源的选择一定要具有典型性,典型的例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掌握,从而做到灵活运用。当然,对《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平台而言,其资源本身不应仅仅是各经济数学知识点的介绍,或纯理论性的知识讲解,这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资源建设设计时,应加入一些如数学故事、学习方法介绍、案例分析等栏目,让学生明白“怎样去学,为什么要学”,也能够增强《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作者:余梦涛吴润民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经济基础的知识点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济法基础;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创新,是本科层次的民办高等院校。近年来,独立学院立足于21世纪发展的要求,将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经济管理类学生既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能运用其分析、解决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所以,“经济法基础”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是教学中亟需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经济法基础”课程开设已有些年头,但是在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还存在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目标的实现。

(一)教学目标偏离

“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经济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与案件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偏重于灌输经济法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教学,偏离了教学目标。经济法理论和经济法具体适用两者之间存在一个过渡、转化过程,强调两者中一个方面忽视另一方面都将导致学生难以将经济法基础理论及经济法原则适用于具体的经济法案件中。

(二)教学计划安排不科学

1、缺乏先导性法学相关课程。尽管学生在学习“经济法基础”之前学习过《法律基础》课程,但这些法律基础知识远远不够。这使得学生学习“经济法基础”时较为吃力,教师在授课时也比为难。如《民法》中的基础法律术语“民事行为能力”,都需要老师从概念到分类进行一一讲解,耗费大量时间。

2、学时设置不够。“经济法基础”是一门体系庞杂的课程,涵盖的法律有十多部,教材书通常有十三至十六章,内容非常多。但是学校在课时安排上一般为32个课时。内容多而课时少,以及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致使教师不得不花费一部分时间讲授各部门法中的概念、原则等内容,因而无法引入足够的案例教学,不得不忽视实践教学。导致教学枯燥、无趣,学生学习兴趣减弱。

(三)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

独立学院教师往往授课任务繁重,一个学期教学时数为216左右,所任课程在3-4门不等。巨大的工作量导致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尽合理,缺乏专业针对性。不同专业应该在授课内容上有所区别,但是繁重的工作量致使教师存在不同专业采用相同教学大纲,讲授相同教学内容的情况,没有根据专业差异进行不同教学内容的设置。

(四)教学考核方法单一

独立学院必修课的考核方法通常采用闭卷考试,辅之以平时成绩。即以70%卷面分加30%出勤及作业分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简单考核。但是,“经济法基础”实际上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现有的单一考核方式不能真实、有效的反映出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实际案件的能力。

二、“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明确教学目标

“经济法基础”课程实际教学侧重理论知识讲授、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将经济法基础理论及经济法原则适用于具体的经济法案件中。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决定了“经济法基础”课程不能类似于一本、二本院校偏重于理论学习,而应该侧重于锻炼学生分析案件的实际能力。所以,必须对“经济法基础”教学目标进行适当调整,明确教学目标。“

(二)调整教学计划

1、经济管理类学生应该在学习“经济法基础”课程前,学习《民法》课程作为先修课程。因为民法的许多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是经济法入门的必备知识。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经济法基础”课程如果仅仅局限于部门经济法的具体内容,往往会导致其对基础概念难以理解,更难以将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2、增加教学时数。为了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分析案件的能力,增加教学时数是一个较为直接的办法,建议增加课时,48个学时较为适当。当然,可根据“经济法基础”课程在各专业的重要程度进行不同课时的安排。

(三)凸显各专业教学内容侧重点

针对课时量不够的缺陷,教师应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选择符合各自专业的教材,制定符合各自专业的教学大纲,设置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教学内容。做到“舍全求精”,凸显专业针对性。具体做法为:各经济管理专业以《合同法》、《公司法》为基本内容,其他内容则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需要有所侧重。如市场营销专业重点介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内容,财会类专业重点介绍证券法、会计法及破产法等内容,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则重点介绍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等内容。前文中还分析了教师授课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强的原因还在于教师授课任务繁重。所以,教学改革中要凸显专业侧重点,减轻教师工作量也是必要前提。

(四)健全教学考核体系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更注重于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对概念的死记硬背。加之经济法基础又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所以,现有的单一考核方式不能真实、有效的反映出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实际案件的能力。针对这个问题,在考核体系中可以增加以下考核方式:开卷考试(全部题目均为经济法案例);讨论热点经济法律问题;撰写经济法律论文。兼顾培养学生的不同方面,打破以往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多维度的课程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马丽.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247.

经济基础的知识点篇3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77-02

《西方经济学》作为旨在研究西方国家经济活动规律的一门经济管理类专业理论课程,一直以来都是面向财经类高校全校学生并为其各专业基本理论奠定学习基础的核心基础课程,在各专业教学中位居重要地位。客观上,该课程授课对象基本为新近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其学科知识体系处于初步建立和有待完善的阶段;而且,学生对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接触和认识还十分有限和模糊,以上现实勾勒了教学对象的基本特点和实际条件。然而,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性和数理化的基本特征,这一基本学科性质,无疑进一步提升和加重了任课教师的教学难度。在此基础条件和现实情况下,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也成为了任课教师的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在总结《西方经济学》相关教学理论研究和课程实践的基础之上,依据经济理论与经济问题相结合、注重数理理论的分析和训练以及贯彻实践思维和培养应用能力这一逻辑主线,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的探索思路和具体方法。

一、经济理论与经济问题相结合

目前,传统经济学教学模式《西方经济学》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教授的主要内容围绕课本上的知识点展开,即所谓的“黑板经济学”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下,往往只是向学生灌输了一些理论知识,而严重与现实经济相脱离,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自我分析潜能的开发,在经济学不仅需要具有大量数理论证而且还需要系统知识和一定经济实践经验的前提条件下,最终形成了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学得累,教师教的苦”的双败局面。对此,《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进应以具体经济问题与基础理论教学相结合为首要任务和突破口,具体包括:①理论教学知识点与具体经济问题特别是热点经济问题相结合。教学中,通过具体经济问题或案例引出学科知识点,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使得教学对象产生真实感,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展开教学知识点的讲授。这样,学生就能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并能强化知识点的记忆。②注重现实经济问题发展与理论验证的平行推进。在经济理论和与之匹配的经济问题提出后,应采用现实经济问题实际发展与理论推演和论证相结合的平行式、互动化的讲解方式,使得理论推演过程生动化和形象化。这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相对枯燥、复杂的理论推导过程的记忆,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其对基础经济理论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二、注重基础数理理论的分析和训练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文字描述、图表直观表达和数学模型刻画是描述和解释经济学理论的三种典型表述方式。在经济学早期研究中主要以文字描述为主,图表表达为辅,数学模型方法则较为少见。而目前,国内外主流经济学学者都已广泛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现已成为一种主流研究方法。然而,由于目前学生中大多数人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对教材中存在的大量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授课教师忽视了将基础数学知识与具体经济理论分析的结合,随着基础理论教学的深入,学生将会对基础理论学习逐渐失去信心。加之,目前各个教学单位基本将《西方经济学》列为经管类基础专业课程,授课群体规模一般都较大,而且授课时间也非常有限,这无疑进一步地增加了授课教师的教学难度和降低了授课质量。面对以上问题,提出三点建议:①注重和强化数学基础理论的讲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的能力。面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较差,无法深入理解数学理论含义的实现,作为任课教师有必要将基础数学理论的含义讲深和讲透,并能指导和帮助学生将基础数学理论与经济理论分析实现平稳、有效的嫁接。②强化课后练习和计算机实验教学。在完成学习和基本掌握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必须强调学生能有足够的配套练习,以发现理论学习的空白和难点,并通过练习巩固和强化理论学习的成果,为后续理论学习奠定不可或缺的前期基础。并进一步挖掘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深度和激发其对理论学习的兴趣。③严格保证理论学习和课后练习的时间安排。有必要提出的是,西方经济学教学和习题指导时间安排一定要充分,否则,教师无法在有限时间内将相关数理推导过程彻底诠释,学生也不能通过足够的课后训练掌握课堂知识,就更谈不上实现各章节知识点的融汇贯通了。

三、贯彻实践思维和培养应用能力

凯恩斯指出: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萨缪尔森也强调:在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中,你永远都无法回避无情的经济学真理。经济学真正的精髓不在于结论,而在于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思维过程。为此,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应旗帜鲜明地贯彻实践思维和培养应用能力,并应遵循以下几项要点。

1.突出应用性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当中,任课教师不仅要理清学生应该达到的理论知识目标及其检测方式,而且还应该要清晰确立和量化分析经济问题的应用能力指标;以逐步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2.注重和引入案例教学。在充分准备经济学素材的同时,精心选择教学案例是成功实践案例教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通过对能反映经济学原理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并适应时代要求的案例层层分析和推演,不仅能将基础理论知识巩固与提高;同时,亦能有效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注重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可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经济问题调研、案例讨论、案例评价或辩论及研究报告撰写等教学环节,使学生真正具备综合性的实际经济研究和应用能力。

4.对于任课教师自身而言,在具备全面、准确地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力的同时,还应不断提升组织、控制整个教学过程的综合教学能力。这无疑将对任课教师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及教学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和动力,迫使教师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兼具的经管类专业的基础学科,这一学科性质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针对目前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实际困难,本文认为,应将经济理论与实际经济问题相结合、注重基础数理理论的分析和训练以及贯彻实践思维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三项教学重点作为改善传统教学工作的突破口和努力方向,从而顺利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具有较高整体素质和较强社会竞争能力的优秀学生,使之成为经济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郑云.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姚寿福,刘泽仁,袁春梅.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教学研究,2010,(2).

经济基础的知识点篇4

关键词:应用随机过程;学习方法;经济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00-00

随机过程一般理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门数理学科,随机过程的应用十分广泛,诸如天气预报、统计物理、天体物理、运筹决策、安全科学、人口理论、可靠性及计算机科学等很多领域都经常运用随机过程理论来建立数学模型并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产品的创新,随机过程在经济领域的应用逐渐体现出来,其不仅成为经济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保险精算、金融衍生品定价等方面得到了重要应用,成为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必修课程之一。然而,由于课程自身偏向概率论、数理统计和测度论,理论知识抽象复杂,给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困难。对于经济类专业学生来说,只有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实现将随机过程理论灵活的运用于实际问题分析中。

1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

“应用随机过程”学习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而定。由于经济类专业学生相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学习方法的选择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总体而言,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呈现出以下特点:

1.1学生背景多样化,数学基础参差不齐

由于近些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导致经济类专业的就业前景越来越好,越来越多不同背景的学生纷纷涌向经济类专业。从目前的招生情况来看,经济类专业中文科生和理科生各占一定比例,甚至文科生占更大一部分,这种文理兼收的情况导致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对数学类课程的接受程度也相差较大,给教师讲授“应用随机过程”造成了一定困难。

1.2对数学类课程缺乏兴趣,具有恐惧心理

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中文科生占很大比例,而大部门文科生在高中阶段对数学知识、方法和技巧的运用程度并不高。相对于选择读理科的学生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类课程缺乏兴趣,并且很可能在学习之前就具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很多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面对更加深入、对数学基础要求更高的“应用随机过程”这门课程时会茫然失措,不知该从何入手。

1.3对实际问题把握敏感,对抽象理论相对厌恶

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关注最新经济新闻并利用所学经济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解释是每个学生的必做功课,因此,大部分学生对实际经济问题都比较关注也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正是由于经济问题非常形象具体,所以学经济的学生会更倾向于关注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而对理论的推倒来源不感兴趣。

1.4学习的功利性较强,态度相对浮躁

所有经济问题的研究都建立在“理性人”的假设前提下,即人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这种惯性思维模式给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便是学生在学习时也比较功利化,由于实用类课程的效用更直接和明显,学生往往对这些课程更为重视,也把较多的时间和经历放在了这些课程上,而对于“应用随机过程”这种基础理论性课程来说,由于在实践中实用性不高,学生往往比较轻视。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特别重视课外实践。由于经济类专业中,大部分专业应用性较强,如金融、会计等,因此,学生的课外实践和实习意识都很强,很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在基础知识还没有牢固的情况下便开始步入社会体验实践,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的整体学习态度浮躁,基础知识不扎实,给学习“应用随机过程”带来困难。

2学习方法的选择

2.1传统数学类课程学习方法概述

数学类课程学习方法可以被界定为在数学学习中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关于数学类课程的学习方法,很多专家学者都做过相应的研究。

湖北大学的黎世法在1980年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学习方法体系,该体系包括前后联系的八个环节: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贵州的吕传汉认为数学学习方法包含下面一些基本环节:以自学为主体、以独立思考为前提、以数学思维训练为核心、以科学记忆为桥梁、以讨论求异促创造、以技能训练打基础和以实际应用为目的。

相对于黎世法和吕传汉的学习方法理论来说,马飞在近20年的教学和科研基础上总结出的数学学习方法更为完整和科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现代研究性学习方法、效优化学习方法、轻松快乐学习方法、问题转化学习方法、问题解决学习方法、传统经典学习方法和阅读思考学习方法。其中,高效优化学习方法是比较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数学类课程的方法,该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高效率自学的技巧,包括定理、公式和法则学习法、比较学习法、框架结构法和知识表解法四个部分。定理、公式和法则学习法强调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只有灵活掌握它们,才能有正确的思考方法和技巧。比较学习法通过比较不同知识板块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框架结构法则从每一知识板块内部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出发,通过有条理的分析归纳将每个知识板块都整理成独立的知识框架,然后利用这些框架作为提示和线索,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复习。知识表解法是对以上三种方法的具体应用方式,通过将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概括并编制成表,可以将课本知识清楚地体现在表上,便于复习和记忆。

2.2“应用随机过程”学习方法的选择

通过借鉴传统数学类课程的学习方法,并结合“应用随机过程”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经济类学生的自身特点,对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应用随机过程”的方法给出建议如下:

2.2.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长期坚持

(1)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做好预备知识的学习

“应用随机过程”以概率、数理统计等课程为基础,许多定理的推导和证明都涉及到复杂的数理知识,要学好这门课程,学生需要对概率和数理统计相关课程的知识有一定的把握。然而,对于经济类专业学生而言,其数理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在学习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因为预备知识不足而遇到很多困难,因此,课前预习十分重要,学生应在上课之前对课上需要用到的基础理论和预备知识进行自学,弥补自己知识体系的不足,并为课上更好的学习打好基础。

(2)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高效利用课堂

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课时十分有限,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都做详细讲解,需要详略得当,有所侧重。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就显得十分重要。学生应在课前预习时对课程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并对有疑问的知识点做出标记和整理,进而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解决疑问,通过老师的讲解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3)课后及时整理总结,形成自己的学习纲要和框架

课后及时整理和总结对学好“应用随机过程”十分重要,马飞提出的比较学习法、框架结构法和知识表解法都是学生进行知识整理和总结的非常实用的方法。每周课程结束后,学生应对本周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提炼,并按照适合自己记忆的方式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的复习笔记。另外,学生还应定期对所学的不同章节的“应用随机过程”知识进行比较,利用比较学习法通过比较不同知识板块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帮助理解。

2.2.2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定理,通过学习定理的实际应用帮助记忆

定理揭示的是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依据,对“应用随机过程”中基本定理和概念的学习是掌握课程的基础,马飞提出的定理、公式和法则学习法体现的就是这一思想。教科书上的定理以最简练的方式向学生展现了课程的核心内容,也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依据。然而,虽然定理在“应用随机过程”中如此重要,其抽象不具体的特点却给一向对实际问题敏感、对抽象理论厌恶的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学生在学习时应切忌死记硬背,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学习定理之前,可以先通过阅读书上的例题对定理的应用有初步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对定理进行理解记忆,以自己的方式对定理做出整理和总结,便于浏览和复习。比如,poisson过程对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次数可以给出很好的描述,在经济问题中,保险公司的索赔次数便是poisson过程的一个很好的应用,学生在学习poisson过程之前,可以通过poisson过程的实际应用对定理进行理解记忆。

2.2.3在掌握基本定理后,回归应用,不过分追究复杂的证明过程

每一个定理的推导过程都是一套千锤百炼、完善无缺的逻辑体系。由于对于经济类专业而言,“应用随机过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中现代随机数学知识,锻炼科学研究和应用实践能力,并且经济类专业学生具有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和对抽象理论相对厌恶的特点,学生在学习“应用随机过程”时过分追求理论推导不仅对于学生理解经济问题没有太大帮助,还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较多困难并逐渐丧失兴趣。为了实现由理论到应用的升华,并让学生对“应用随机过程”的学习更有兴趣,学生应该在掌握基本定理后,回归到定理的应用,关注实际经济问题,并通过理解随机过程在经济问题中的应用使学习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完善。比如,在学习Brown运动的几种变化运动时,有漂移的Brown运动在研究股票期权上有重要应用,而几何Brown运动为计算股票期权的价值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方法,对于经济类专业学生而言,Brown运动相关定理也许相对抽象且难以理解,但股票期权却是他们十分熟悉的金融工具,学生可以通过Brown运动在股票期权中的应用对Brown运动的知识进行更好地巩固,实现由理论到应用的升华。

2.4注重比较不同章节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注意“以点带面”的学习

“应用随机过程”概念抽象、方法繁多、定理推导复杂,抓住不同章节各定理的推导及应用方法上的共同点和相似点,注意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学习,可以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可以采用马飞提出的比较学习法进行学习。比如,poisson过程要求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相互独立且服从指数分布;更新过程则对这一要求有所放松,只需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相互独立并同分布即可,对其具体需服从什么分布没有特别要求。学生在学习poisson过程和更新过程时如果对两者进行比较和总结,对于理解和记忆这两部分知识会有很大帮助。

3总结

综合以上的分析,由于经济类专业学生具有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类课程兴趣不足和对抽象理论相对厌恶等特点,因此,为了让经济类专业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应用随机过程”这门抽象的数理课程,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和分析具体的经济问题,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合适的学习方法。在形成课前预习、课上高效学习和课下复结的良好习惯的基础上,学生应该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应用,在把握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学习具体内容。另外,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应注重定理、公式和法则学习法、比较学习法、框架结构法和知识表解法等学习方法的结合使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完善学习效果,实现将随机过程理论灵活的运用于实际问题分析中的目的。

注释:

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所谓的“理性人”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其基本特征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后来,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发展了理性人的观点,赋予其两个特质:一是自利,二是理性。

参考文献:

[1]张慧.学习方法不当型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案例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12:7-9.

[2]谭英平.“应用随机过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4):47-49.

[3]张朝凤.《随机数学》教学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52.

[4]张波,张景肖.应用随机过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经济基础的知识点篇5

一、引言

随着资产评估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的资产类型、新的市场细分对资产评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需求已经逐步趋向高端化。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特征明显、知识背景综合的资产评估高级人才将是未来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继2004年重新开设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后,2010年又增设了资产评估硕士专业,目前全国有15所高校设置了资产评估本科专业,68所高校设置了资产评估硕士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的逐步高级化,一方面满足了市场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对资产评估专业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资产评估专业学科定位的研究,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而对资产评估专业知识结构的研究,过去一直被淡化,这可能源于市场经济发展有待完善,对资产评估专业理论知识的需求没有现在迫切。随着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培养计划的实施,从理论上探讨资产评估的学科属性和学科知识结构,将有助于研究生的培养和未来研究方向的选择。因此有必要对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归属进行梳理,厘清学科知识结构。本文根据资产评估实务的要求,拟从专业学科属性和学科知识结构两个方面,阐释资产评估的学科定位和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构成,探寻学科知识对资产评估专业方向设置的影响。

二、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定位

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属性,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很多学者是以“倾向性”的观点阐述资产评估的专业属性。根据对文献的梳理,目前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倾向于管理学科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资产评估发轫于国有资产管理,与会计学、财务管理有较长的渊源关系,理应归属管理学科(李光洲,2007;邓九生,2008;唐振达,2009),在以管理(会计)学为基础的同时,还兼顾了经济、文学和理学(王开田、胡晓明,2002;张艳,2009),此观点偏向于管理学。教育部2004年在少数财经院校恢复资产评估专业设置时,将该专业归属于管理学科。从2010年15所具有资产评估本科招生院校的专业设置看,属于会计学院的有浙江财经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湖北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广西财经学院和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属于商学院的有上海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属于金融管理学院的有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共有11所,占总数的73%,因此相对于持经济学观点而言,倾向于管理学的观点占了大多数。

(二)倾向于经济学科

对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的目的是为经济活动服务,如果资产评估的方法误用,评估结果的理解存在偏差,则只能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解释(陈鹏,1998)。同时资产评估的理论主要依附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信息不对称理论、市场供求理论、预期理论等,分析资产价值采用的方法也是典型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张俊平,2008),因此,资产评估更倾向于经济学学科。在全国15所资产评估本科院校中,将资产评估设置于财政(税务)学院的有内蒙古财经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商学院和河北经贸大学,共4所,占总数的27%。因此,倾向于经济学观点也符合资产评估的特征。

(三)倾向于交叉学科

交叉学科是指既包含有管理学、又有经济学,还有工学、法学等学科。张欣(2006)直接提出了资产评估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边缘性复合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宽,需要的专业技能高,且与多种其他行业相关。从对学科基础课程设置的研究中也可以发现资产评估学科的交叉性。在对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中,王淑珍、尉京红、马慧景(2002)认为,应该设置会计方向课程、经济与管理方向课程、金融与证券方向课程、税收、统计方向课程;常丽(2007)认为学科基础课将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方向课程、财务会计方向或建筑工程方向课程与机械制造方向课程、金融与统计方向课程等。学科基础课就应体现不同性质高校的学科结构特点,财经类院校难以开展不动产评估和动产评估等学科基础课程。李春杰,柳娜(2010)认为学科基础课程可包括: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统计学、经济法(税法)、市场营销学和信息管理系统。从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的科目看,包含有《财务会计》、《经济法》、《机器设备评估基础》、《建筑工程评估基础》、《资产评估》五门课程,这些课程处于同等重要位置,涉及到了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较多学者认为资产评估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较为合理。

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对资产评估的学科定位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资产评估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单一的学科知识无法涵盖资产评估的全部知识领域。从评估实务上看,资产评估需要良好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由于资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评估需要不同的学科知识。从资产属性和技术角度看,评估某一项资产时需要掌握资产的权属关系、状况、技术特点、管理流程、收益成本关系等,涉及的学科知识包含了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技术学等方面的知识,缺少哪一方面的知识都无法正确评估出资产的价值。而职业道德是保证评估师正确履行自己职责,客观、公正、合理评估出资产价值的前提,伦理学的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资产评估是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这种多学科知识融合的特点给资产评估专业硕士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对资产评估学科的知识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资产评估学科的知识结构

资产评估的多学科融合特点,决定了资产评估师需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关于资产评估学科的知识结构,这里从评估师需要具备的能力、资产价值计量和学科门类的角度进行探讨,并尝试构建不同视角的资产评估知识结构关系。

(一)资产评估师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

掌握资产评估专业知识,最终还是要应用于实践。从评估师实务操作层面上看,可以将评估师需要掌握的知识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第二个层级是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层级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层级是进行资产评估的基础。资产评估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决定了评估师需要具备基本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只有对学科知识有正确的理解,才能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第二层级是对资产正确评估的前提。知识掌握后不一定能够运用,这就要求评估师能够恰当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特别是多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第三层级是评估师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关键。该层级要求评估师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在评估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可以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者之间是递进的关系,第一层级是第二层级的基础,第二层级是第三层级的基础,第三层级属于最高层级,也是注册资产评估师在资产评估时需要具备的能力。

(二)不同视角下的资产评估专业知识结构

经济基础的知识点篇6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经济趋势;知识社会

20世纪末叶,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从2001年到2005年即“十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重庆从总体上处于知识经济培土、育种和萌芽生长时期。本文就重庆“十五”期间培育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对策,试作研究和探讨。 

一、“十五”期间知识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所谓“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或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创新、流通、分配和应用基础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概念还包括以下含义:1、它是专家们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的重大变化和发展趋势的理论概括:2、它是指知识的作用超过物质、资本的作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最根本因素的新的经济形态;3、它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体,而不是主要依靠消耗物质、能源的一种新型经济结构;4、它是人类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后出现的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即知识经济时代。

“十·五”期间,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将从初见端倪到轮廓清晰,逐步在世界经济中形成大气候。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即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其产值到2005年后将超过传统产业的产值,并将资源利用效率比2皑纪8睥代提高6o%。与此同时,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年产值将达到2万亿美元;世界生物技术产业的销售额将从目前的500亿美元,增长到1500亿美元,粮食作物产量提高20%到40%。环保产业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兴产业之一。教育成为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文化教育在人们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服务业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出现“经济服务化”趋势,成为世界多数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在发达国家gdp的比重将在目前60—75%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的比重将从22%上升到30%以上。知识经济在21世纪初进一步成为全球性的经济活动。世界各国为了更快转向知识经济,将加大对研究与开发的投资。体力劳动者的比例在发达国家将仅占总劳动力的1/10,信息技术工作岗位将增加一倍以上。知识经济将使世界出现新的创造财富系统。今后五年,世界经济可望年均增长3%左右。2007年前后,少数发达国家将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尤其是

二、“十五”期间知识经济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十五”期间,知识经济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重庆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知识经济使经济增长依赖的主要不是资金、物质资源,而是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必然促使重庆经济增长迅速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二是加速重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产品、技术的改造更新。知识经济不仅产生新的产业,而且可以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促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推动产业转移,这无疑为重庆解决长期存在的经济结构性矛盾提供了大好机遇和强大动力。三是有助于提高重庆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知识经济使发展

三、“十五”期间重庆培育和发展知识经济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教兴渝,创新立市。立足重庆“十五”发展的实际,正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放眼实现第三步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三峡库区开发、设立直辖市给重庆带来的机遇,积极迎接我国加入wt0、经济全球化、科技飞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挑战,实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协同共进,从建立知识社会的高度构筑知识经济的新高地,大力发挥重庆的比较优势,遵循知识经济客观规律,壮大第一支柱,加快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步伐;优先发展教育,抓好人才培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含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速经济服务化;增强知识经济的渗透力,为各行各业提高知识含量;强化知识基础设施建设,创造知识经济加快发展的条件。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按照市场运行和知识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方式、企业组织形式、产品流通方式、利益分配方式、法律体系和伦理道德体系,研究和制定重庆发展知识经济的战略和对策,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使之不断完善。在“十五”期间大大加快重庆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创造新的辉煌。

“十五”期间是重庆知识经济萌芽生长的重要时期。做好育种、培土、浇水工作,使知识经济在重庆破土而出,芽肥苗壮,根深叶茂,是“十五”期间重庆培育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基本目标。在此期间,要通过培育知识经济,促进全市gdp年均增长8—10%,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应达到15%以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目前国内为30%)。努力增加各行各业的知识含量。继续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三次产业占gdp的比例为:15:42:43。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率由10%上升到2005年15%以上。加快推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产业的发展。全市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以年均20%左右的幅度增加,每万人中的大学在校生由目前的35人左右上升到10o人以上。从事娱乐、媒体、咨询信息服务产业的人员成倍增加,产值以年均15%左右的幅度增长。各类服务业的知识含量普遍提高一个档次。知识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企业信息化、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社会公众信息服务系统、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以因特网络为基础的信息体系优先完成,实现全市“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和目标。

四、“十五"期间重庆培育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十大对策

(一)开展知识经济“换脑工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制约发展。“换脑工程”是知识经济的先导工程。一是组织各方面力量,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知识经济进行多学科、多方面的研究,深入揭示知识经济的本质、重要特征和规律。二是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干部群众树立知识经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新观念,培养创新、终身教育、学习社会的文化观念,以适应时展的新要求。三是要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现实教育广干部群众,把人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培育和发展知识经济上来,自觉掌握与增强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本领和生存能力。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人们加快观念转变,积极推动我市知识经济发展。

(二)组织知识经济“规划工程”,描绘重庆知识经济蓝图。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规划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知识经济的领航灯与导航图。因此,必须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的新形势,重新审视重庆跨世纪发展的思路和战略。一是按照“十五”期间重庆经济增长幅度和到21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综合考虑加入世贸组织、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因素,围绕优化经济结构,明确重庆发展知识经济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二是制定重庆知识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包括:多元经济、比较优势、梯度开发、知识社会战略措施的选择;设计好重庆发展知识经济的战略步骤;确定重庆发展知识经济的战略重点,着力于发展服务业、知识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高级化等等。三是制定重庆知识经济发展的专题规划,包括:建设知识基础设施,建立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水平的规划;加强信息基础结构建设,加快信息化进程的规划;发展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规划;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重庆知识经济发展的规划;各类知识产业发展的专题规划等等,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知识经济。

(三)实施培育发展知识经济的“政策工程”,创造推动重庆知识经济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一是按照市场运行和知识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和宏观管理方式,改革和完善经济调控手段和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优势,推动、引导知识经济发展。二是制定一系列鼓励、支持政策,推动知识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包括采取优惠的财税政策,支持性金融政策,扶持性贸易政策,建立支持知识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三是建立和完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法规体系。四是在重庆形成包括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使各种资源通过市场得到优化配置,为重庆知识经济发展提供市场支撑力量。

(四)建设知识经济“基础设施工程”,建立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基石。知识基础设施是知识经济的主要支撑。重庆培育和发展知识经济,一是要加强我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重庆信息港建设,加快计算机进入家庭的步伐,鼓励更多的用户联网,并增强广播电视系统传播知识的功能,完善各类通讯设施,畅通各类信息渠道。二是建立我市社会知识网络。构筑将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知识机构与广大劳动者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知识网络,把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渗透到经济活动的每一环节,形成知识链与经济链交融的有机互动整体。三是建设我市创新系统。要确定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体系,加速知识从科研院所和高校向企业流动,形成有效的创新系统,提高创新能力,在全市启发、催生、创造、引进、改造与扩散各类新技术、新知识。四是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建立各方面人员知识交流渠道,推动意会知识与编码化知识相互转换,不断加快知识积累,为知识的有效利用提供支撑。五是建立社会教育培训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强化在职教育和上岗培训,推行终身教育,加紧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的劳动大军和高素质、高技能的各类人才。

(五)建设“知识社会工程”,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知识经济与其社会基础密不可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建立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之中。因此,培育和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从培育和发展知识社会的高起点上做起,通过建设知识社会从整体上促进知识经济发展。一是正确认识知识经济与知识社会的关系。知识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系统,是由政治、文化、科技、经济、法律、社会福利等方面组成的有机整体。知识经济是知识社会的一个带基础性的局部,需要知识社会来支持。二是抓好发展知识经济需要的社会基础建设。除了要建设交通、通信、能源、动力和知识基础设施,还要建立促进求知创新的社会机制,建立与之相应的劳动模式、雇工形式、企业内部新型的组织形式,建立与之相应的教育和科研体制、人文和社会科学、创新文化和伦理道德法律体系等等。三是抓好知识社会各个环节与知识经济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例如,以创新文化、创业精神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的敢想敢干的人才;以重视知识和智力开发新理念,加大智力、技术投入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通过知识社会发展提供的创新文化,促进大量发明涌现。四是充分利用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及其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促进知识经济依靠其特有的竞争力加快发展。

(六)实施“知识产业工程”,壮大知识经济力量。知识经济狭义地说,就是指知识产业。发展知识经济要大力发展知识产业。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是知识经济的集中体现。根据近几年的认识和实践,我市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环保等领域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有较好的基础和潜力,可作为优先发展、重点扶持的对象。同时,把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知识经济的细胞和增长点来培育。大力发展高校高科技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产业。可在保证性公益基础教育的同时,遵循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律,加快发展义务教育后的高等教育及专业性强的职业教育,扩大招生规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教育机构;进行全市各类教育资源优化组合,普及高中教育,优化教育产业结构;开展多媒体远程教育,开设网上学校;鼓励市内高校面向世界到海外招生,扩大留学生人数,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三是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商业性、关键性、综合性和基础性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广泛交流和共享。逐步形成集软件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学术交流、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基地。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咨询服务业、技术服务业、新闻出版业等等。

(七)实施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工程”,实现产业高级化。重庆在工业化加速发展,产业结构初级化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发展知识经济,一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在品种、耕作、病虫害防治、水土资源保护和利用、农产品深加工等一系列环节上实现技术飞跃。通过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绿色环保食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品种结构,尽快实现农业产业升级。二是加快基础工业、制造业的科技进步。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我市传统工业的技术含量,抓好共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重点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模糊控制、交流变频调速、工业过程控制自动检测和系统管理等五大关键共性技术;抓好传统产业重大技术项目改造,全面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尤其在制造业方面,要利用知识经济提升竞争力,并加快重大装备国产化的步伐。三是加大服务业的知识含量。加强第三产业的科技进步。大力推动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在金融、咨询、贸易、文化等服务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八)实施知识经济的“人才开发工程”,为我市培育发展知识经济强根固本。人才是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和首要依托。因此,我市培育和发展知识经济,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开发人才、获得人才。一是切实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造就更多开拓型、复合型人才。包括: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的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尤其是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集中相对有限的人力物力,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和完善劳动者终身学习、不断接受培训的机制。二是引进先进智力和人才,借助外力发展知识经济。尤其要重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由此获得更广泛的国际国内资源,为重庆发展知识经济增添力量和财富。三是吸纳和留住人才,在运用人才发展知识经济方面取得主动。要实施“培养未来人才,吸引外来人才,盘活现有人才”的战略。四是科学地分配和使用人才。按照终身学习的要求,对人才进行定期培训,并为提拔年轻人创造有利条件。五是创造激励人才发挥潜力的环境,让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

经济基础的知识点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有效性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11.04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2)11-0067-03

“经济学基础”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为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奠定了基础。但是,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来看,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对经济学基础课程进行改革,改变其教学现状,提高该课程教学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1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经济学基础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生产活动,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提高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十分重要。

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提出很多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从最早研究单一的教师因素扩展到教学活动,再到后来提出的教学环境,这些因素都可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说,教学有效性的需要通过各个影响因素的优化与合理配置而实现。因此,笔者认为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就是结合该课程的特点,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来满足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双方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能把教师所教授的经济理论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经济学认知,使其能够运用正确的经济学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经济问题。在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学习方法,能用所学理论去分析经济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由于经济学基础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包含大量的概念、数理推导和经济模型,内容比较抽象,一些原理通常需要用大量的图形或者数理推导来进行分析,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有效性不足的问题。

2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不足的原因

2.1经济学基础课程本身的原因

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为理论经济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揭示了西方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各种经济活动的规律,是对实际经济生活的抽象与概括。在教学中,教师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经济模型的讲解和推导,授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很抽象;经济学用到的分析方法,如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分析方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尽管许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学习价值很高,但与趣味性强的其他专业课相比,学生缺乏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热情,使这门课程的教学有效性降低。

2.2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性质之间的矛盾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课程体系设置体现的是“能力本位”的思想,突出实践与技能训练,这就使人们普遍认为其培养的是技术性、应用型的人才,强调的是“会多少”。就高职经管类专业而言,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的工作是会计、工程造价员、保险人、导游等,无论是服务岗位,还是管理岗位,其任职条件更多地倾向于岗位能力及职业资格,要求学生具备处理相关业务的能力。高职院校学制三年,一般专业都会有半年到一年的实习期,各类公共课及专业基础课的课时较少,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完整地讲完授课内容很难。所以,专业基础课常被忽略,这种情况造成学生从思想意识上不重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

2.3学生自身的原因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其基础知识相对较弱,尤其是数学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而经济学基础课程本身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中存在一种片面认识: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要会操作、能实践就行了,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理论知识。所以,很多学生认为基础课程是可有可无的,把大量的学习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与毕业证、职业资格证有关的外语课和专业课等课程上。

3提高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探讨

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教学效果不仅关系到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学习掌握的程度,还对其他专业课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经济学基础课程学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多年来在高职院校的经济学教学实践,本文认为,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条件和教学过程,提高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3.1对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

经济学基础课程是对西方百年来经济理论发展的总结,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其全部内容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选择。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实训课占了一定的比例,所能安排的理论课时就极为有限。

目前,大多数经管类高职院校(包括本院)经济学基础课程安排用一学期讲完,安排的学时也仅在60学时左右,微观与宏观内容一起讲授,因此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很重要。在进行内容选择时,一是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进行选择,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基础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二是要根据教学的指导思想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选择,教学内容应通俗易懂,淡化数理推导,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重在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进行比较,应以微观经济学为主,宏观经济学为辅。具体就微观经济学来说,它主要在于讲清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应主要介绍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等。就宏观经济学来说,着重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例如:失业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其教学内容与现实经济要紧密联系,主要让学生能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对整体宏观经济环境有所认识。为符合高职院校本身的教学情况,多数职业院校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自编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优化,使教学内容更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3.2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是学的前提,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兴趣就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经济学基础课程的特点,让学生们普遍感到经济学理论难以理解、难以掌握,学习热情不高,而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经济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可以用现实的经济热点问题作为教学案例,这些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让学生感到经济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应注意一点,由于课时有限,案例不能过多、过于复杂,应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于经济理论的应用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案例,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和总结,既可以节约课堂授课时间,又为学生提供独立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其学习的能动性。

3.3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实效性

当代社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高职院校应积极为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条件,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形式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要素有机结合,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有效地扩大了教学容量、学生能全方位地获取大量信息,开阔其知识面。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能收到课本文字达不到的效果,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形象化、生动化,经济学中大量的图表、公式及曲线变动情况,可以用计算机动画模拟显示出来,使图形、曲线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3.4考核方式由终结性考核向过程性考核方式转变

教学的效果要通过课程考核来衡量,考核方式单一带来的后果是教学低效率,仅凭期末的考试成绩不能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要突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控制,提高教学有效性,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有效的途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形式,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目前,我院学生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由教师按照教学实际情况,采用课堂讨论或布置课程论文等方式来评定。通过学生的课堂回答和论文内容,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让学生用所学的微观经济学中的某个理论对身边的某个经济现象进行阐释,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同时,加深了对微观经济理论的理解。期末考试成绩由客观考题组成,取消概念、原理等需要死记硬背的考题,应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总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精选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特色、加强教学的针对性,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感受到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学习经济学等理论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因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最基本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俊.目标与激励: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有效性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6):101-104.

经济基础的知识点篇8

【关键词】《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011-01

1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对经济类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等弊端。《经济法》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涉及面广、实践性要求较高等特点。传统的《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必须对《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再审视。

2《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

经过调研分析和对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我们发现《经济法》教学现状如下:

2.1《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这样教师就没有做到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2.2教学安排不够合理

《经济法》的教学内容离不开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而目前高校都已经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为公共基础课,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它对日后学生学习和理解经济法课程有很大的帮助,这两门课程应该有一个很好的衔接。而《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在三年级开设,时间至少间隔一年,这无形中破坏了这两门课程的继承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前后照应不上。

2.3教学方法欠缺灵活

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讲授的多,学生练习的少。由于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的多,教师无法有效的在短期内使学习者进入《经济法》的学习情境,往往导致他们学习兴趣低落,处于被动学习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求对一门从未学过,且处处遇到法学专有术语的学科产生十足兴趣,则更加困难。另外,《经济法》属于法学体系中的交叉学科,其内容涉猎很广,讲授者既需要掌握法学专业知识,又需要熟悉经济学的知识。《经济法》教学如果由欠缺法学背景的授课者来担当,由于授课者本身欠缺实际的经济法规训练,往往把《经济法》教授成单纯的法律条文解释学也就不足为奇,更谈不上指导学生结合实际融会贯通了。

2.4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学生一本课本、一本笔记本,教师向学生灌输教材内容,且偏重于理论部分,学生采用的是“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应试学习方法,处于一种盲目跟从的地位,缺乏自主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偏少,最终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知识面窄,综合素质较低,甚至高分低能。转

2.5考核方法比较单一

《经济法》课程在许多高校属于考查课,一些教师认为考查课就可以马马虎虎,写篇论文或留些作业题就可以结课。考核方法侧重于对相关经济法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不能全面检测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反映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考核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途径。例如:闭卷考试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写论文可以多查资料,扩大知识面。为了督促学生学好经济法课程,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3《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3.1加强《经济法》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要因专业不同而异。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在教学中不可能将全部的条文一一介绍清楚,因此教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的加以介绍。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生应重点介绍各类市场主体、市场管理方面的法律;对于农林经济管理类学生应重点介绍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对于市场营销类学生应重点介绍合同法方面的法律、法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以提高

3.2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为学生学习经济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经济法课程应开在《法律基础》课后,但不能间隔时间太长。同统计原理、会计原理等课程同步开设,以经济类专业的必修专业课为后续。此外对不同专业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应开设不同学时数的经济法课程,如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应开设58学时左右课时;对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可开设40学时左右课时;对于函授和干部培训班的学生应在授课时数和内容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力求做到课时少,内容精,通俗易懂。

3.3改革《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

《经济法》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法律课程,如果单靠教师一味的说教来讲解,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讲授经济法课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用大量的案例作为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条文,调动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学方法,比如组织模拟法庭,通过控辩双方的辩论,锻炼学生对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3.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保持原有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得教学手段更为丰富科学,教学进程更具针对性和直观性,这有利于教材内容精练处理,去粗取精,突出重点难点,合理充分地利用教学时间,提高授课效率;有助于实施案例教学,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入、演示一些录自“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等电视节目中的案例来具体分析,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经济基础的知识点篇9

(一)内容体系化、模块化查阅我国普通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目录,开设的法律课程一般为经济法或商法,进一步查阅其教学大纲,包含的内容则大同小异。这源于法学界对经济法与商法在不同阶段的认识过程,而这种认识过程对非法学界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表现在会计专业法律类课程设置上名称不一。为此,结合会计学生的专业知识,可以从理论上澄清这一界限,避免出现认识上的混乱:经济法与商法的区分是基于国家对于社会经济的干预程度、介入程度的不同,其理论依据在于商法追求效率、自由,在市场经济中以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而经济法的理论基础在于市场经济失灵,需要国家干预,是以看得见的手发挥作用。相应地,会计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内容体系可分为两大模块:一为商法模块,一为经济法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具体划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商法模块中,商法概述企业法、合同法是基础模块,保险法、票据法、证券法、海商法是专业模块;经济法模块中,经济法概述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是基础模块,财政税收法、金融法是专业模块。在模块体系中,基础模块是教学考核的内容,专业模块作为后续职业考试的内容,可由学生根据自身专业和兴趣自主选择。

(二)知识学习为手段,方法意识为目标我国近年的立法进程加快,即使对于法科学生来说,不可能每颁布一部法律,就设置一门法律课程。对于新的法律的理解和运用,需要学生从相关理论出发,进行法律推理,使学生能够在无须课堂讲授的情况下,也能依靠法律教育培养起来的素质和基本知识理解和运用新颁布的法律。对于商科学生来说,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都难以满足,在有限时间内再设置比较多的法学课程是不可能的。如何使部分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自觉地学习法律知识,教师有责任在经济法这门课程的讲授基础上,通过网络课程做些适当有效的拓展: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知识,重点拓展与商务技能培养相关的法律知识。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实务技能、热点讨论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法律文献的检索和应用方法,从法律角度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觉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方法处理商务问题,以此培养学生认知法律和运用法律的意识和能力。

二、经济法网络学堂应用实效的保障措施

(一)公布热点案例,汇集疑难问题网络学堂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过去囿于教学条件所限,案例讨论往往是在课堂上随堂公布,这样做,一是不利于教师最新的热点案例供教学讨论,二是不利于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充分思考准备,课上的讨论往往流于形式。而网络学堂可以充分利用其动态性、开放性特点,提前公布热点案例,或者从学生中收集感兴趣的案例,师生可在网络学堂共同探讨,汇集疑难问题,再利用上课时间进行面对面的观点交锋,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学习情境,强化实践技能现代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情景创设,提倡合作学习,教师的教学应是助学和帮学,具体到经济法网络课堂的建设,是在学生已经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会计学生的特点,创设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境,如模拟组建一个企业,要求完成从企业筹备到注册的全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限定一些条件:如投资人的出资形式必须至少有一种为现物出资,该企业的成立须履行前置审批程序等;分析报告需对法律依据、难点问题、法律意见等进行归纳总结,针对这一模拟实训创设讨论板块,供大家讨论。最后进行优秀作业赏析,帮助学生掌握填写企业注册的全部文件的方法和熟悉整个注册程序。需要强调的是,经济法网络学堂一般建于大三年级,进入大四年级的模拟实训课程和实习阶段,是对专业核心课程技能的综合模拟训练,可要求学生对实习企业的注册进行实际考察,特别是对企业的章程(合伙协议等)对照分析,使学生对企业注册的理论和实践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强化法律意识。

经济基础的知识点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数学微课应用方法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取得了迅速发展,导致经济管理类的生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出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但是经济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都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很多课程的改革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下面,我们将从如下几方面对微课在高职院校经济数学中的具体应用展开了分析。

一、微课概述

微课主要是从建构主义方法转化而来的,并不是针对微型教学开发出来的,而是为了移动学习或者在线学习而设计的。视频是微课的主要载体,用这种方式将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围绕重难点或者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记录下来的全过程。除了课堂的教学视频之外,还包含了很多其他的内容,例如,和教学内容具有密切联系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件素材、练习检测、学生反馈、教师评价等,是课堂教学的辅助资源。这些教学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组织和联系起来,和课堂教学视频一起,构成一个主题式的,半结构化的整体的资源单元。

正是因为如此,微课和教学案例、课件资源、教学设计和反思等传统教学资源比较,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微课又是在这些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资源。通常情况下,一节微课的时间通常控制5~10分钟左右,所以要求教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必须高度凝练,而且便于携带,便于教师运用。

二、高职院校经济数学的教学现状

(一)课时数量不足

由于经济数学的课时量较少,导致经济数学内容的讲解非常零散,不够系统。从高职院校的定位来看,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因此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在总课时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导致经济数学这种理论课程的数量较少。如何利用这有限的课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是经济数学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目前,社会对高考扩招中的职业教学带有一定的偏见,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而经济数学涉及到很多数学知识,很多学生由于数学基础较差,会对其产生恐惧心理,缺乏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教学方式滞后

我校经济数学一周有4个课时,每堂课45分钟。一般情况下,都是两节课连上的。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都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但是学生却在台下昏昏欲睡。在90分钟内,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很多,但是受到学生学习态度和接受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并不能完全理解讲解的内容。下课之后,他们没有接受系统的指导和练习,再加上两次课时间隔的时间较长,学到的东西很快就还给了老师。

三、高职院校经济数学中微课的具体应用

(一)应用于新课预习

高职院校经济数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高中数学知识的具体和深化,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让高中的数学知识更系统。换句话说,就是经济数学中的很多概念和定义都已经在高中数学中接触过。但是,在高职院校的经济数学中,更加侧重于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高职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考虑到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运用微课来做好知识的衔接和转换,在上课之初,先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应用于新课导入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数学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需要根据新的知识点,来设计比较新颖的,带有趣味性的问题,做一个简短的视频来引入新课内容,为新知识的讲解奠定基础。

(三)应用于重难点知识的讲解

教师对本节重难点做点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在经济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的知识,可以设计成微课。例如,复合函数的概念、导数的定义、复合函数求导、函数的单调性、极值的概念与计算,导数在经济中的应用、微分的计算、积分的计算、积分的经济应用;等等。这些知识都是经济数学中的重难点知识,会让学生感到比较头疼。但是由于日常学习的科目比较多,时间比较紧迫,对于一些数学概念可能根本无法理解,当然也就不可能对其进行灵活运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由于经济数学的数量比较少,所以不能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的面面俱到,教师可以根据每节的重点、难点、疑点知识做好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以帮助学生对经济数学重难点的理解,让学生将现有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四)应用于课后复习和巩固

学生除了可以在课后观摩重难点内容的微课,教师还可以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成微课,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拓展延伸练习,以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要。

微课除了可以在新课预习、新课导入、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和课后复习和巩固等方面应用之外,还可以促进教师业务成长,对于教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对微课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阐述,然后从课时数量不足、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和教学方式滞后指出了当前高职院校经济数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新课预习、新课导入、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和课后复习和巩固等方面对微课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赵士玲.“微课”在高职数学教改中的作用初探[J].科技创业月刊,2015,20(09):77-78+80.

[2]于丽亚.谈高职院校经济数学双元制教学模式计划与实施方案[J].长春大学学报,2011,06(13):111-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