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阶段十篇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阶段十篇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阶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8:31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阶段篇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阶段;管理;决策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会计核算电算化——财会管理或企业管理计算机化一一决策支持计算机化。

一、会计核算电算化阶段

我国原来的会计工作基本处于手工和半手工状态,会计人员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束缚在会计核算等事务性工作上,财务管理工作则没有时间或很少去做,因此会计只能提供事后核算资料。面对市场经济和繁重的核算工作双重压力,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迫切要求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

由于有基本现成的会计核算模式,会计核算的输入/输出数据比较规范且容易组织,我们已形成一套固定的会计核算过程,而财务或企业管理工作则比较复杂且没有成型的模式,所以设计并实现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比较容易,因此我国初期电算化阶段只能先搞核算电算化。

电算化会计数据处理的代码化、程序化和自动化,是对手工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和方法的本质变革,这一变革改变了手工会计下成本计算、编制报表等只能在月末进行的做法和限制。电算化下只要发出指令,计算机可随时根据机内数据完成上述工作。核算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从表面上来看,会计电算化只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实质上,会计电算化决不仅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它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提高,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解放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进步,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方方面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二、财会管理或企业管理计算机化阶段

财务和企业管理计算机化是会计电算化最有意义的战略决战阶段,建立并实际运行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显著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长期的、隐含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大量地迸发出来,在这个阶段将实现财会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此时会计电算化已融人到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可能称其为会计及企业管理信息化、计算机化等。

现行会计体系把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含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子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代码化、数据共享和自动化,为两个子系统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从发展的眼光看,企业应同时建立两个子系统并予以有机结合,以便运用财务会计资料,建立适应管理需要的会计模型,使电算化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和完善。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发的、以事后核算为主要内容的会计软件,已不能适应管理上的需求,开发和运用事前有预测、决策,事中有规划、控制,事后有核算和分析功能的“管理型”会计软件势在必需。在1996年4月北京召开的“会计电算化发展研讨会”上,与会者一致提议,在进一步提高我国“核算型”会计软件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管理型”会计软件,并就开发和运用“管理型”会计软件中的各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之后一些会计软件专业公司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都为开发和应用“管理型”会计软件投入了一定的力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此我国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和运用“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管理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是会计账簿和报表数据的总括分析,而其管理和分析的原始数据必须直接来源于生产经营的各基本环节,如材料仓库、每道生产工序和每个销售人员,因而是最明细和详尽的。因此,完整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必须与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共同规划、统筹设计。这样的系统与以往开发的核算系统不是并列的,而是以其核算功能为内核、以管理功能为重心;该系统不是以会计职能而是以业务类型来划分其子系统的。可以预见,电算化会计的这种发展将对传统会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决策支持计算机化阶段

该阶段是会计电算化的高级发展阶段,它是在会计管理电算化系统提供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的数据和信息,借助于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的决策方案。该阶段是建立并实际运行会计或企业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进化或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像国外那样用它来辅助解决那些数据不规范、变化因素多、具有不确定性的高级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问题将是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阶段篇2

【关键词】会计实务;电算化系统

会计电算化系统需要从业人员掌握许多新知识,学习新内容。根据会计软件应用的需要,会计电算化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计算机知识,包括计算机系统组成原理、各种硬件设备的使用、操作系统的基本应用,汉字输入方法等;(2)会计应用软件知识,包括系统的安装、启动、初始化及各模块的操作应用。随着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方向的发展,会计人员还必须掌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相关知识,以适应会计核算和管理的需要。

一、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的工作,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完成了数据处理的信息化,会计电算化是从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演变而来的系统。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实务发展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会计电算化实施与运行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不仅需要会计、计算机专业人才,更需要既懂会计又懂信息技术的双向式人才。

电子会计电算化系统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一方面,由于使用了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另一方面,任何计算机系统都不是无懈可击的,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的控制系统。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高效性及准确性,确保财产的安全,为单位的经营决策提供完整的信息,创造更高的效益。因此,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电算化系统运行前,对有关人员进行的培训,不仅应包括软件的操作培训,还应包括实施电算化系统后新的企业内控制度及凭证流转程序方面的培训。尽可能在开发阶段就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减少系统运行后出错的可能性。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经历了尝试阶段、自发发展阶段和有组织、有计划地稳步发展阶段,到目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阶段。在这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品化、通用化的财务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一阶段尝试阶段(1982年以前)。

第二阶段自发发展阶段(1983年—1988年)。

第三阶段稳步发展阶段(1989年--1996年)。

第四阶段会计软件发展阶段(1996年以后)。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会计电算化软件产业,通过部级评审的会计软件已达30多个,通过省级评审面向会计电算化应用人员的培训可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大部分会计人员要通过培训,掌握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部分会计人员要通过高级培训,能够对计算机系统环境进行一般维护,对会计软件进行参数设置,以及对会计核算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利用。

三、会计电算化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内部控制是企业在会计工作中为维护会计数据的可靠性、业务经营的有效性和财产完整性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方法、业务处理手续等控制措施的总称。会计电算化使传统的会计系统组织机构、会计核算形式及内部控制制度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会计电算化系统与手工会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控制方式发生变化,由单一制度控制转为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手工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的方式主要是人员的内部牵制制度。会计电算化后.会计账务的集中化处理,使会计部门传统的内部控制措施如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试算平衡的检查,总账、明细账的核对等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内部控制措施,如凭证借贷平衡校验,余额发生额平衡检查。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例如昔日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昔日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会计电算化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由人通过会计软件来实现的,由人员和计算机相结合来共同完成。

2.其次,控制对象发生变化,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手工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对象、工作情况、信息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等。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在纸张之上,并按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过程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使会计核算无纸化,修改数据不留痕迹。随着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项交易发生时,该项交易的有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必备的各种凭证、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

3.再次,手工会计系统中加大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会出现由于会计人员的粗心大意、疲劳或处理环节过多等而产生的无意识错误。会计电算化系统后,输入数据正确、计算机程序正确和设备正常运转三者具备才能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如果上述的任何一方出现差错,就会使处理结果错误。现实中,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加之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因此,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

四、结束语

我国在会计电算化系统建立后,不但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改变了大量手工管理习惯和方法。由于控制方法、对象等方面的变化,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已不能适应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已刻不容缓。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思路为:坚持明确分工、相互独立、互相牵制、相互制约的安全管理原则。建立系统的人工与机器相结合的控制机制。使会计电算化运行的每一个过程都处于严密控制之中。

参考文献

[1]刘红英.会计实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03.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阶段篇3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网络会计

“会计电算化”是1978年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正式提出来的,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它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使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演变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极大地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和经济管理的水平,极大地促进会计工作的发展。但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也暴漏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得到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会计电算化的未来发展。

一、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会计电算化应用于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2o世纪7o年代末开始到现在,大体上经历了从初级电算化到网络电算化的四个发展阶段:

(一)以自我开发为主的专用会计软件阶段

大约在于20世纪的70年代末与80年代中期之间,这是电算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型企事业单位自己开发和使用专用财务软件,开发出软件的功能也比较简单,主要集中在账务处理、报表、工资核算等功能模块上。

(二)以专业厂商开发为主的通用会计软件阶段

大约在1988—1995年之间,这是电算化发展的中级阶段。1988年8月在吉林市的“首届会计电算化学术研讨会”召开之后,一批适用于不同类型企事业单位的通用会计软件纷纷涌现,上百家会计软件企业相继成立,这时的会计软件主要以计算机替代手工会计核算和减轻会计人员的记账工作量为目的,一般称之为“核算型”会计软件。

(三)以科技成果为支撑的“管理型”会计软件阶段

大约要从1995年到现今,这是电算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这一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核算型”会计软件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一些大型会计软件公司如用友、金蝶等发展迅速,其推出的商品化会计软件也克服了原有会计核算软件结构上的缺陷,在功能上做了较大调整。而“eRp”等大型管理型会计软件的系统的开发成功,标志着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四)以网络化和电子商务为基础的“智能型”财务软件阶段

大约从21世纪开始,是今后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电算化发展的最高阶段。对这一阶段的会计,人们普遍称之为“网络会计”,也有人称之为“电子商务会计”,其实无论是网络会计还是电子商务会计,其内容实质都是一样的,只是取名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它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它将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相对传统会计而言,网络会计是一次跨跃式发展。我国目前仅在少数一些有实力的高新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使用,而且还处于发展的初期。

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呈现出“正态分布”的态势,以大中型企业“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应用为主,极少数大型企业已开始使用网络财务软件,而少数的微小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会计阶段。很显然,大力发展网络会计的时机尚未成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企业和会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认识不够,会计电算化软件未发挥出应用的作用。有些单位会计电算化只是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为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

与网络会计发展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对于我国来说,网络会计还处于摸索和改进阶段。特别是新颁布的会计法未对网络会计相关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在目前中国如此缺乏诚信的今天,如果没有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之护航,网络会计的发展将只是昙花一现;另外,网络传递的各种数据和报表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规范,这也需要国家制定相关财务制度和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有待完善。在实际运用软件的过程中,有些会计人员缺少安全意识,对数据的保密措施不严格遵守执行,导致信息外漏或被人侵扰篡改等。还有,部分企业计算机安全意识和措施相对滞后,导致计算机数据资料如财务数据等丢失风险较高,或管理不善使得计算机被盗或造成光盘、磁盘等磁介质载体信息丢失或泄露等。

网络财务软件的开发存在一定问题。目前市场上的各类财会软件在质量和性能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有的很难适应网络会计的客观需要。主要体现在软件的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很难在不同的系统上实现数据共享,软件各核算模块间缺乏衔接,软件的适应性和实用性不够,抗病毒能力不强,安全措施不够到位,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可以很方便的从外部打开修改;与国家财会制度以及国际会计准则衔接不够等;另外,网络财务软件开发设计人才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现代会计发展的需要。

缺乏会计复合型人才。网络会计人才是复合型人才,要求既懂会计又懂管理;既有原则性,又有创造性、灵活性;既熟悉会计电算化知识,又熟悉网络知识;既会会计业务操作,又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目前这种人才在我国是少之又少。“人”的因素制约着会计电算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针对上述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解决:

(一)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

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应用程度与其领导对电算化的认识息息相关。因此,应加大对中小型企业领导的会计电算化知识的普及程度,各个地方的财政厅或财政局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对中小型企业领导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或组织他们去会计电算化应用程度较高的企业去参观学习,让他们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建立健全与网络电算化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制定安全性法规、制度等。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并实施计算机安全及数据保护方面的法律,对于通过计算机网络泄密、窃取商业金融机密等不良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会计信息管理、财务报告披露的法规、准则,具体规定企业网上披露的义务与责任、网络会计信息质量标准要求、监管机构及其权责等,从而为网络会计电算化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制定的政策既能指导网络会计发展,又不束缚网络会计实践;2.规范财务软件。目前各财务软件公司提供的财务软件数据接口不一,国家或会计行业协会应出台相关政策,制定财务软件统一开发标准或规定对内对外数据的接口标准,同时对各通用财务软件进行严格把关;3.提高会计从业条件。目前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报名条件太过简单,使得很多既非会计类专业又非计算机类专业的人进入会计行业,提高了网络电算化会计人才的培养难度。国家应为储备未来的网络会计人才提供相关的支持,应提高会计从业资格报名的条件,如增加学历或专业方面的限制,为将来的合格会计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三)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

应建立健全包括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软硬件和数据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等等一系列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以此来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内部制度方面,合理进行岗位分工,划分岗位职责和权限,制定科学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四)进一步完善财务软件,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强化软件的安全性。财务软件公司在软件开发中应提高软件使用的安全性,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操作环境和软件系统,如引入安全稽核机制,对重要的操作日志进行记载,并进行必要的权限设置,使业务数据只有在解密的条件下才能使用;同时进行必要的身份认证和内容检查,控制一些软件的安装,尤其是数据库系统软件;系统软件应尽量减少人机对话窗口,必要的窗口如凭证输入窗口应力求界面友好,防错能力强,做到非正确输入不接受;增强系统软件现场保护和自动跟踪能力,提供“黑匣子”模块,记录一切非正常操作;.提高软件的抗病毒性,使用先进的反病毒技术;对软件的通用性进行完善,使其更符合当前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软件要符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并逐步考虑与国际接;解决软件公司自身人才的培养问题。软件公司应培养一支庞大的技术过硬的高素质软件工程师队伍,来满足规模市场的定制工作。

(五)加大对“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从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入手。应加快高校高层次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建议在普通高校或大专院校财会类专业中增加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的比重,或增设一个网络会计的专业或在原有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或其他财会类专业下增设网络会计方向,并增加学生在机房进行会计电算化操作的课时;对在职会计人员的培养。企业必须重视对高素质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并加大对现有财会人员的计算机网络和商务知识的培训。同时,积极鼓励财会人员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自学会计软件的各项功能,自学现代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以提高他们对电子商务活动和网络会计的风险防范意识,适应未来的网络时代的需要。此外,还要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建立相关的惩处机制。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从无到有,从缓慢成长到迅速发展壮大,而今正在向更高层次的网络电算化迈进,这是电算化发展史上的一次质变,也是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国家和企业应顺应时代的需求,客观公正看待这些问题,并积极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为网络电算化的发展扫除前进路上的障碍物,使其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道客巴巴讲义教程.网址:

[2]陈巍巍.浅谈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2(06)

[3]李汉兴,李忠诚.网络会计的发展及必须解决的问题[J].财会月刊,2001(04)

[4]吴艳飞.浅谈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新趋势——网络会计[J].企业经济,2006(02)

[5]韩志芳.对会计电算化的初步解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阶段篇4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会计改革发展趋势

随着新千年新世纪的到来,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遍及全球,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使微型计算机大量涌现,并得到广泛应用。信息革命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和核心内容,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会计电算化已经使广大会计人员切身体会到它在信息处理方面的精确性和效率。而未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应用,将会对以采集、处理和报告与企业财务活动相关的信息为主要职能的传统会计学科形成最为直接、最为深刻和最为广泛的革命;将形成对会计系统结构、会计方法、会计实务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挑战。

1目前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特征

(1)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已经进行了建国50年来从未有过的重大改革,这使会计核算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需要,和国际会计惯例更加接近,会计界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也迅速发展,这代表了我国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科学化、国际化发展进程。

(2)电子计算机日益深入地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使会计数据储存方式、会计核算手段和方法、会计部门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所提供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企业财会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代表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和处理工具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

(3)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经济合同法、企业法、会计通则、会计准则及会计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与财会工作有关的制度、法规、条例的实施,代表了会计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4)注册会计师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对会计工作的社会审计监督体系逐步形成,记账、会计软件市场等会计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完善,代表了会计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目前我国会计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国际化、社会化进程已经开始,许多重大的改革措施已经实施并取得了显着成效,这些变化代表了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其实质就是在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而会计电算化正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主要内容,是目前我国会计工作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一项起先导作用的关键性工作。

2会计电算化的深层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从表面上来看,会计电算化只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实质上,会计电算化决不仅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它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提高,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解放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进步,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方方面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3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3.1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单项会计核算业务电算化;②会计综合数据处理的全部电算化;③建立了网络化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④建立了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以计算机存储的信息和决策模型为基础,协助管理者解决具有多样化和不确定性问题的,以进行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并制定高层管理决策和策略。据统计,美国1983年,55%的新程序是用于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用于核算的仅占45%,这说明国外已进入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阶段。

国外的会计软件主要是面向市场的销售分析和预测系统、供货发票系统;面向

生产的成本计算和分析系统、存货控制系统、应收几款管理系统;面向人事管理的雇员住处系统、工资系统、劳动力资源会计系统;面向现金管理的现金收支系统、支票核对系统;面向采购管理的采购与验收系统、应付帐款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面向财务管理的财务报表系统、年度财务计划系统和预算控制系统等。

3.2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已20多年,基本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缓慢的自发发展阶段”和80年代末至今的“有组织的稳步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会计软件产业,通过部级评审的会计软件已达30多个,通过省级评审的会计软件也有200多个,据1992年底财政部调查,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约占被调查单位的20%左右,但地区、部门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和部门已达50%以上,可有的才刚刚开始会计电算化工作。在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单位开发和应用的是部分会计核算子系统,其中尤以工资、帐务、报表子系统为主,单机应用为主,只有很少的单位全部会计核算工作实现电算化并彻底甩掉手工记账。

3.3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1)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先进地区和部门,应尽快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彻底甩掉手工记账工作,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改革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移工作重心,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作好准备。同时,尽快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使尚未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早日赶上来。

(2)从单机应用向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提高计算机应用的档次,便于数据传输汇总,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网络化的会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做好准备;并为将来联成更大的计算机网络打下基础,便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以发挥会计电算化的总体效益、社会效益。

(3)抓紧开发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而使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核算系统向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进行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战略决战。核算电算化后,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加强经济活动的事前计划、预测和决策、事中管理控制、事后分析评价,切实将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从手工状态提高上来。

3.4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应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会计核算电算化——财会管理或企业管理计算机化一一决策支持计算机化。我国原来的会计工作基本处于手工和半手工状态,会计人员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束缚在会计核算等事务性工作上,财务管理工作则没有时间或很少去做。因此会计只能提供事后核算资料且简单粗糙,管理水平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面对市场经济和繁重的核算工作双重压力,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迫切要求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

因为我们有基本现成的会计核算模式,而财务或企业管理工作则比较复杂且没有成型的模式,会计核算的输入/输出数据比较规范且容易组织,我们已形成一套固定的会计核算过程和方法,所以设计并实现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比较容易,因此只能先搞核算电算化。

但核算电算化基本是模仿手工操作,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范围、数据和质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对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要求并迅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核算电算化所节省的人工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产生的效益并不足以抵消建立并使用该系统的投人。因此,核算电算化只是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准备阶段,其好处是为建立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是:①系统中存储了管理所需的会计核算基础数据;②解放了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有条件逐步实现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③积累了宝贵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经验;④使会计电算化人才迅速地成长起来。

财务和企业管理计算机化是会计电算化最有意义的战略决战阶段,建立并实际运行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显着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长期的、隐含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大量地迸发出来,在这个阶段将实现财会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此时会计电算化已融人到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可能称其为会计及企业管理信息化、计算机化等。

建立并实际运行该系统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其关键是:①会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系列软件的开发完善;②会计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迅速提高,建立成型的管理模式;③企业领导等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观念的建立和巩固;④做好会计电算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配套改革工作;⑤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等。

这个阶段的系统必然是网络化的。会计核算的众多子系统已经使单台计算机功能发挥到了极限,并且只能使用在较小的单位。而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其数据收集和信息使用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单位和部门,该系统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复杂性要求必须使用计算机网络、必须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数据共享和数据的综合利用。这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单位和部门,也应该包括其开户银行、税务局以及指定的会计师或审计师事务所。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阶段篇5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在社会经济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如何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及目标为依据,顺应当今网络时代的发展潮流,面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作一展望,针对如何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产生的背景

1.知识经济要求发展会计电算化。在知识经济下,要求信息高速的传递,信息科学技术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各单位要提供更为标准、及时和相关的信息,以利于知识经济下投资者的决策,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将是确定无疑的,也只有如此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于会计信息的需要。

2.时代进步需要会计电算化。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随之会计的计算方法更为复杂,计算量更大。显然,在这样的条件下,传统的手工核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会计工作必须实现会计电算化。

3.管理的现代化需要会计电算化。在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系统处于中枢地位。如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那么管理所需的大量会计信息就需手工操作,降低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效益,实行会计电算化,大量的会计信息无需手工操作,有利于推动各单位管理手段的进步。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1.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1)实验科研阶段。1983年以前,我国的电算化基本上属于这一阶段,这一阶段也可以称为缓慢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处在理论研究和实验准备阶段。在此期间,我国会计电算化主要是进行工资核算的单项会计业务核算,且缺少与之相匹配的各种汉化的工具软件,专业人员也不够完备。1979年长春一汽大规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是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2)自发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大致从1983年到1989年左右。这一时期正是新技术革命浪潮遍及时期,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达到了高潮。然而,在此期间我国会计电算化在理论、经验、人员培训等方面还很不成熟,大部分单位采用自己开发的会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造成了许多盲目性、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的存在。为此,我国开始进行了会计电算化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研究工作,也开始进行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1989年12月,财政部颁布了第一个会计电算化的法规性文件《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开始沿着一条规范化的道路前进。

2.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状况

(1)我国的会计软件正由简单的以事后核算为主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会计软件由简单的数值计算发展到全面数值核算进而到具有人工智能的会计信息系统阶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通过财政部评审的会计软件有40余种,加上各省财政部门认可并使用的,总计达200多种,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实用、高效、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会计软件。

(2)我国现有的会计电算化水平仍处于低水平状态。具体表现为:首先传统的手工帐与会计电算化处理手段两种核算形式仍在相当多的单位中并存,真正实现甩帐的单位并不多,会计核算效率低。其次会计软件管理功能开发不足或没有开发,且多数单位虽采用了具有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但只应用了其中的一些核算功能,相当一部分的管理功能则处于闲置状态,系统资源浪费极大。

我国会计电算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①树立电算意识,转变观念。实现会计电算化,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要求;实现会计电算化,可以提高本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②加强基础工作建设。关键是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对商品化软件包的评审、会计软件功能、会计电算化培训等建章建制,以规范会计电算化的开展和保证会计软件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③加大培养“复合型”人才力度。拓宽会计人员的知识面,加大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的力度。避免培训工作只流于表面,华而不实。④加强会计软件的管理。首先要加强会计数据的保护。除了要设置用户权限、用户口令外,在一些重要部门还应考虑声音监测、指纹辨识等高科技手段。要实行专机专用、专机专管,对数据定期手工备份,防止数据丢失。

三、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1.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大范围的信息处理网络得以建立。电算化信息处理从形式上看是信息处理手段的变化,实质上却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种网上处理、传载信息以及上网使用的方式是知识经济下的最为普通的财务信息的生产与消费方式。绝大多数的公司对外提供财务信息都是通过网上的在线服务方式,财务信息不上网的公司会处于筹资劣势,将缺乏竞争力。

2.信息处理和分析专业化、智能化。由于信息处理和分析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的人才,因此,要求我们的高校多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同时也要求企业的会计专业人员不仅要精通本专业业务,还要熟悉计算机,具有上机处理基本业务核算工作的能力,掌握一般性故障排除方法和纠错方法;计算机专业人员除应有本专业知识外,还应有财会专业知识,了解会计核算工作,通晓会计数据流程。他们都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以不断满足电算化会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形成复合型人才。这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高的培训费用,而在硬件上的投入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3.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促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从发展的眼光看,企业应同时建立两个子系统并予以有机结合,以便运用财务会计资料,建立适应管理需要的会计模型,使电算化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和完善。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阶段篇6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

一、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分析

1979年,会计电算化首次在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进行了应用,经过二十多年的历程,会计电算化工作分别在专家与学者、财政部门以及会计软件的厂商与用户的努力下走向了成功。

所谓会计电算化,它实质上就是会计工作中对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在会计工作中利用现代的技术来取代手工核算的方法,并同时应用控制论和系统论等理论或技术,对财会部门的管理进行控制,提高其经济水平,最后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在财会部门应用会计电算化技术,不仅可以减轻工作人的工作量,还可以保证数据核实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数据储存形成相应的程序和方法,提高数据信息的质量,扩大会计数据领域。对于会计电算化,其主要特点有:1.能够对现代的管理要求进行适应;2.对会计数据信息的质量进行提高;3.实现了资源共享性;4.对会计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进行了提高;5.对会计核算的速度和效率进行了提高。

1.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主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其具体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会计软件专用阶段;第二阶段为会计软件通用阶段;第三个阶段为会计软件的“管理型”阶段。

2.对会计电算化的局限性进行分析

对于会计电算化,它只强调了手工会计的电算化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减少,而却忽视了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工作人员的管理与分析工作。总而言之,对于会计电算化,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在大体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于会计数据的处理范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2)容易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3)并没有真实的替代人工会计,只是模拟;(4)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处于滞后状态。

二、对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虽然会计电算化代替了手工会计,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对会计工作的效率进行了提高。但它也只是从某一方面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为某个部门解决了问题,而这些也仅仅不能再满足企业的需要了。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将会计电算化转化成会计信息化。

1.对会计信息化进行分析

所谓会计信息化,它是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从本质上整顿传统的会计模型,并同时建立一种信息技术和会计学科共同协调,共同统一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而这种系统将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全面的应用,并通过网络来实现会计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和共享化,以及会计信息的主动与实时报告功能。因此,会计信息化,它不仅是传统会计模型质的飞跃,更是现代信息技术中会计思想的新代表。

2.对会计信息化的特征进行分析

对于会计信息化,它与会计电算化有很多不同之处,它是以会计电算化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也弥补了会计电算化的缺点,其具体的特点有以下三方面:(1)处理会计数据更自动化,实现了资源的高度共享;(2)所存储的信息不仅可以提供给企业内部,同时还可以向企业外部进行开放;(3)通过互联网,可以对会计信息进行控制和管理。

3.对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与应用,使得会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概念进行了树立,并产生了很多既精通会计的理论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于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与发展,也为会计信息化提供相应的软件和硬件基础。

(2)会计电算化是以会计信息化为发展方向的。仅代替手工会计的会计电算化,只是对人工会计进行了模拟,并没有完全应用计算机特点,而会计信息化的出现,则在各个方面弥补了会计电算化的不足,它在会计的核算、管理以及组织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信息化,在企业信息系统中不仅应用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同时还对传统会计系统进行了改革与优化,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会计学科的相互融合、相互统一。所以,会计电算化是以会计信息化为发展方向的。

三、对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转变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虽然在一段时间之内,会计电算化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面对当今的信息科技发展,它已经无法适应了,而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则是会计信息化。所以,我们必须要对会计信息化进行重点研究和探讨。

总结: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进行了转变。而会计信息化的出现,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进行了推动,在企业中不仅对财务的职能进行了转变,同时也对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进行了提高。所以,在今后的社会中,我们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又要不断的开拓自己,让自己成为社会的主导者。

参考文献:

[1]于磊,王淑珍,安智胜.浅析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J].中国农业会计,2006,10:33-34

[2]武慧洁.浅析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57-60

[3]周金华.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02:137-140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阶段篇7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互联网时代;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4-61-02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了会计工作的管理水平,推动了会计行业的现代化发展。但是由于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历史短,经验缺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并且在会计电算化的环境下,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要求、企业管理的要求和国家的政策要求都相应增加。因此,找到合适的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一、会计电算化的含义

会计电算化(accountingbyelectronicDataprocessing)是指在会计工作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简称,也叫计算机会计。具体而言,会计电算化是利用计算机中的会计软件替代手工完成会计工作。会计电算化,是1981年王晶鑫教授在长春市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上提出的。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历史

(一)科研试点阶段(1983年前)

这个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以理论研究和试验准备为主,会计电算化工作以单项开发为主,没有统一的会计电算化制度。但是这个阶段还处于探索阶段,发展缓慢,缺乏设备和人才。

(二)自发发展阶段(1983―1987年)

这个阶段微型计算机在国民经济中被广泛应用,国务院还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但这个阶段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工作滞后,发展盲目,低水平的重复开发严重。

(三)稳步发展阶段(1987―1996年)

这个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初步走向正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系统设计水平大大提高,出现了部分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财政部也颁发了一系列的规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办法,为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实际工作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四)竞争提高阶段(1996年以后)

这个阶段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电子商务被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处于一个良好的开放性环境之中。财务信息无纸化、会计人员工作方式网络化成为了现实。各大高校经济管理类院校也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给其发展注入了一波新的力量,带来了新的生机。

三、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一)对会计人员的意义

以往传统的会计记账模式中,会计人员需要手工录入大量的会计凭证,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然而,会计电算化用电脑代替手工核算,在录入记账凭证后,账务处理能通过电脑自动生成,使会计人员从繁琐而沉重的会计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会计电算化也使会计人员能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更多关于管理会计、审计会计方面的知识。同时也促使会计人员加强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力度,使会计人员不单单能掌握计算机的使用,还能了解计算机的维护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对企业的意义

在实行会计电算化之前,企业由于会计核算工作量大,需要招聘大量的会计人员,使得企业成本增加。实行会计电算化能减轻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的效益。实行会计电算化,提高会计人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个企业的运转速度。企业大量的会计数据能通过会计电算化录入,同时也能及时为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状况的分析,能快速发现问题并予以改正,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会计电算化软件有其固定的核算方法,避免了不同会计人员因不同的核算方法引起的失误,优化了企业内部结构,也避免了人为的错误,使企业的会计工作能规范、有序进行。

(三)对会计行业的意义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行业的传统工作方式,保证了会计核算质量,会计电算化对数据的来源提出了要求,解决了手工核算中的不规范问题。数据在处理过程中能始终得到控制,使得会计行业更加规范化、智能化。大量的会计信息能及时记录、汇总、分析和共享,提高了信息的使用价值。同时,也促使了一批复合型人才的出现,为会计行业今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而加快了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四、中国会计电算化在企业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复合型人才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时间短,会计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浅薄,经过会计电算化的培训之后,会计人员也只会简单地录入记账凭证,对计算机的维护和编程了解甚少,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问题进行编制程序和财务分析,会计电算化的作用发挥不完全。

(二)造成了大批原本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失业

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快速发展,会计人员工作量减少。相应的,企业对进行基础会计工作人员的需求量也减少,造成了大量会计人员失业,失业率的增加,从而引发了会计人员再就业问题。

(三)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相协调

大部分理论知识丰富的会计人员不善于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而剩下的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会计人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较为缺乏,造成了理论与实际操作不能很好地相互结合的问题。

(四)会计电算化的地域发展不平衡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会计电算化发展速度快,西部山区发展进程落后。主要原因是沿海地区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发展快,经济业务量大,科技技术更为发达,会计电算化萌芽早,发展时间长;而西部山区信息闭塞,经济发展缓慢,经济业务量小,对会计电算化要求不高。

(五)会计电算化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时间较短,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政策跟不上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会计电算化相关的法律政策还未能及时调整。一旦出现了问题,企业不能很好地根据相关法律制定出解决方案。

(六)会计软件的安全性不够

在信息技术急速发展的同时,黑客技术也在快速发展,会计软件的防护墙建设不够完善,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电脑很容易感染病毒、木马,甚至被黑客入侵,造成了企业机密资料的泄露,对企业信息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五、应对对策

(一)会计人员

1.深化专业知识

会计电算化的出现,加速了企业人工智能化进程,企业会以更多的技术来代替传统人工操作,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会计人员要立足自身,增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财务分析的能力,向深层次的专业型人才方向发展。

2.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会计电算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计算机,离开了计算机会计电算化就无法进行。所以,会计人员要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精通计算机的操作、维护和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3.增强职业道德意识

会计人员要对会计软件里会计信息保密,不泄露、不造假,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办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坚持准则、坚定道德标准。会计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因为个人一时的利益而危害集体的利益。

4.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各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当在假期到企业去实习,了解企业会计电算化所要进行的操作和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的差异,把自身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中去。在企业中进行会计电算化操作的人员也应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更好地进行会计电算化的操作。

(二)企业

1.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岗位培训

会计电算化能提高企业的运作速度,会计人员参加计算机岗位培训,有利于会计人员熟悉运用会计软件和精通计算机的使用方法,能更加熟练地运用会计软件,提高工作效率。企业也应加强与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建成一个互利平台,本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到高校中去进行更加专业的培训。

2.加强会计软件的保密工作和风险管理

企业应在会计软件和重要的电脑上设置密码,加强对会计软件的防护墙的建设。企业也要招聘对互联网技术熟练的人才,帮助企业应对病毒的侵袭和黑客的入侵,保护企业的重要机密。同时,企业也要做好会计资料的备份工作,避免因电力和网络不稳定引起的风险。

3.建立岗位责任制

企业要明确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每个企业因为规模和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因此企业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也不尽相同,所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制度。企业也要根据其制定的规章制度规范会计人员的权利和职责,确保不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三)国家

1.完善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体制以及健全相关的法律

财政部门应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制度,使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管理行为得到规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当就会计电算化相关的法律提出讨论,健全相应的法律,使会计电算化工作有法可循、有法可依。检察机关应该加大对会计电算化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使会计电算化走向更加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

2.评审会计核算软件,管理会计软件市场

相关部门要对企业使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评审,审查其功能是否符合会计基本原理和我国法律的要求。相关部门也应当根据相关法律规范会计软件市场,并审查其是否符合会计基本原理和我国法律、法规的要求。

六、结语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会计电算化的出现是必然的。会计电算化的自动化、智能化使会计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促使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为企业赢得了更高的效益。同时,会计电算化也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使会计人员不断自我提升、自我完善,更促使了一批复合型人才的产生,加快了我国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主流的会计电算化软件有用友、金蝶和金算盘,它们在企业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为企业提供了更高的效益。同时,会计软件的开发企业也应不断创新,促进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展现出更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樊珊珊.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1,(32).

[2]黄秀娥.对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11).

[3]刘乐佳,贺琼.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5,(06).

[4]许圣冰.浅析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应措施[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01).

[5]陈福军,刘景忠.会计电算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2(2).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阶段篇8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至今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详述。第一个阶段即起步阶段是1982年之前,早在1980年,国家财政部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了会计电算化的试点工作,第二年八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中国人民大学一起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的电子计算机讨论会,在本次讨论会上决定要在会计中是用计算机并称之为会计电算化,这个决议标志中国的电算化会计开始起步[1]。第二个阶段大概是在1983年至1988年,这个阶段对于会计电算化老说应该是应用和推广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会计电算化发展特别缓慢。第三个阶段是在1989年到1996年,这是创新化和制度化的阶段。在知识经济到来的同时,计算机不断迅速发展,这个阶段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管理型的会计软件在大力发展。

二、如何促进会计电算化更好发展

会计电算化是时展的潮流,也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计算机水平日益发达的今天如何增强会计电话化的发展,如何更好的将会计电算化运用到实际的企业管理中,笔者仅以自己的经验列举以下观点:

(一)要增强电算化的意识,树立起竞争的观念,积极推进会计的发展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的领导应当树立起市场观念,树立竞争的意识,重视会计的电算化发展[2]。虽然说现在很多企业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会计的电算化,但是企业也要使用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发展,企业应该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现代化的方法,对目前的会计的电算化进行系统的更新。对于软禁的开发和供应商来说,当然,所开发的软件应该无条件服从中国的会计法,这是我国法律的要求,软件开发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侵犯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并且在符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更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再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相互结合,使会计电算化的软件能够更多的服务企业。

(二)要规范和统一会计软件的标准,不断提升会计软件的质量

就目前来说,我国会计电算化所需要的软件不是很多,但是市面上呈现的却是众多的开发商和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产品,所以企业在选择上会有很大的困难,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款才是最适合自己,最真实好用的,而国家对于这一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行业管理和对质量的监控,以至于我国国产的软件格式和数据都是不统一的,模式和使用方法以及数据接口都是不同的形式,不能够兼容,这样混杂的局面给我国的软件行业的使用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笔者认为,我国应该通过规范合理的软件的实施标准,要加强软件的质量监督以及强化商家售后的服务态度等,要大力提升会计电算化软件质量。

(三)要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实现会计软件和国际的技术平衡

软件应该要适应网络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国的普遍应用的是局域网或者是网络版的会计软件,所以应该远程网软件的运用,国内各地方、各分支机构的远程的传输或者查询都需要统一进行管理,合并制作报表,这些数据的提供如果是局域网传输的话会很快,所以软件应该有预见性,在随着网络不断的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对网络的会计软件的需求量会不断的增加。电子商务信息已经广泛应用在会计软甲之中,电子商务在国际上的运用十分广泛,并且在国际上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我国的物流行业起步比较晚,发展比较慢,网络用户的普遍率还比较低,而且信息化的法制建设和网上管理都需要很好的前瞻性和高瞻远瞩的思想,所以在会计的软件发开总,也需要将产品销售、物品采购和货款的结算到呢个项目与电子商务进行有机结合,以求满足单位或者企业在会计管理中的需要。

(四)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开发商和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核心是软件,尤其是软件的开发,对于一款软件来说,开发的目的和前提调研至关重要,为何要开发这样的一款软件,开发的目的是什么,价值在哪里。对于会计工作者来说,对于计算机软件的认知度有多少,对于新开发的某款软件,能否迅速应试在新的会计工作中,这些都是工作人员的素质的问题。会计电算化想要快速、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需要员工走上管理化的道路,需要一定的思想培训来提升自身的认识。软件产品的市场化程度的关键自傲与软件的开发商们的素质以及大型的软件额度实施力量。并且每个企业都应该培养出一批更高精通会计软件和计算机业务的双栖性人才。

(五)要将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由核算型转化为管理型

目前,我国国产的软件最大的缺点就是以核算为主要功能,管理的能力比较弱。虽然我们已经多次提出要向管理型转变,但是一直没有很好的效果,不过近年来,开发商们在这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潜力,使我国管理型软件的技术与外国相比的差距有所减少。当然,在今后的软件开发中,要加大会计软件的管理功能,尤其是在规划和财务管理方面。要逐步建立起具有明显优势的会计软件,并且在会计精英的操作下做到会计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阶段篇9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会计核算电算化;财会管理或企业管理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

1.1完全电算化完全电算化不仅是指手工会计的完全解放,还应是会计电算化与审计电算化的交叉融合才能真正实现会计管理信息化。电算化会计系统查询功能的强弱、数据库的标准化与开放性、是否保留处理过程和审计痕迹以及预留审计测试通道等对电算化审计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影响很大。只有电算化会计和电算化审计达到相互交融,才能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全电算化。

1.2完全网络化财务和企业管理计算机化是会计电算化最有意义的战略决战阶段,建立并实际运行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显著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长期的、隐含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大量地迸发出来,在这个阶段将实现财会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此时会计电算化已融入到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可称其为会计及企业管理信息化、计算机化,同时这个阶段的系统也必然是网络化的。

1.3完全智能化会计电算化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建立并实际运行会计或企业决策支持系统,这个阶段是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自然进化或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像国外那样用它来辅助解决那些数据不规范、变化因素多、具有不确定性的高级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问题。

2电算会计要体现的成本管理理念

系统的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和考核,强调成本预算(标准成本的确定)、成本控制与分析、责任成本管理等。系统成本管理涉及产品成本核算、成本中心会计、订单和项目会计、获利能力分析、利润中心会计以及辅助管理决策的执行信息系统。成本中心会计包括标准成本的确定、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对比、成本报告与分析。订单和项目会计用于归集某一订单或项目的实际成本,并将其与计划成本进行比较,以实现对订单或项目的监控。获利能力分析可以回答哪一类产品或市场会产生最好的效益,一份特定订单的利润是怎样构成的等问题。

3电算会计系统要体现企业业务的整体管理

系统由于各不同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而将整个系统连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信息高度集成,实时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为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系统不仅反映货币计量信息,而且反映非货币信息;不仅强调信息的可靠性,而且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系统体现了先进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管理思想,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

4建立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模式

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是实现对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一体化、集成化的管理。财务软件日益成为企业全面管理软件中的财务管理模块组成部分,所以,要求现有的财务软件应有很好的融合理论与开发技术,能够实现不同系统层次的数据转换。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建立一个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模式。在该协议中应明确规定相同的数据接口或者规定公共的转换接口,提高数据的标准接口技术,比如输入、输出数据库名称、格式、类型、字段名称等,从而实现不同的数据可以相互转换,进而被识别和接受,能够在不同软件系统下直接使用。其次,应由相关的财政组织部门协调各单位情况,提供一个适应大多数单位情况的会计电算化模式,各单位遵照执行,使各单位有共同的工作方式。在这方面政府应该投入资金像建立像会计制度一样统一的软件,建立国家电算会计软件,将统一的制度和数据口径统一在软件之中。

5电算化会计管理制度的建立

管理制度是保证单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电算化会计工作成功的基础。实行电算化会计后,会计核算工具与程序、会计数据与信息的表现形式、会计档案的保管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制定电算化会计管理制度时,除了要遵守手工会计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外,还要考虑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特点。电算化会计管理制度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是:①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要根据自身单位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企业管理结构、计算机系统操作、维护、开发的特点,划分电算化会计岗位,明确系统内各类人员的职责与权限。②电算化会计操作管理制度。通过对系统操作的管理,保证系统正常进行,完成会计核算工作。③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该项管理制度内容是做好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的维护,以保证电算化系统的正常进行。④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是以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会计数据与信息的,具有磁性化和不可见的特点。应根据这些特点和手工会计条件下《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本单位会计档案管理的立卷、归档、保管、调阅和销毁管理制度,做到科学管理、安全保密、查找方便、严防损失。

6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

建立在网络技术之上的电子商务广义上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各类电子工具进行的一切商业贸易活动。电子商务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等特征吸引着大多数企业,企业纷纷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或网络服务公司,进行电子广告、电子支付结算、电子银行、网上咨询等,以拓展商贸渠道,增加贸易机会。电算化会计就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从不同的来源和渠道收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所产生会计数据、会计资料,按照经济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予以存储、加工,并生成会计信息,向企业内外部各方面传递,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改进经营管理、加强财务决策和有效控制经济活动。在网络时代,为了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电算化会计在实现其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向着网络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总趋势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电算化会计逐步完善其网络功能,①建立会计系统中心数据库,增强会计数据的共享性。完善会计数据与互联网络的标准接口技术,实现业务数据的交换;②建立与开户银行之间网络的宽带连接,使企业的会计核算系统与银行的账户管理形成影射,推进网上收支结算的安全性、可靠性;③建立电算化会计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之间数据交换标准,发挥电算化会计对经济业务监督的适时性、有效性。

7小结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是管理现代化和会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时展的必然,21世纪是信息的社会,网络的迅速发展要求实现会计电算化,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所以,会计电算化向电算会计发展是一个必然,政府要引导企业消除一切影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不利因素,推进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阶段篇10

【关键词】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63-03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是将会计理论、会计实务、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管理学等融合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是当下培养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兼有会计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和财务软件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建设的思路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课程以会计电算化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财务软件操作技能训练,创新教学内容体系,在课程建设上遵循“二元共育,三环紧扣,四阶递进”的课程建设思路。

“二元共育”是专业教师和企业会计专家共同制订课程标准、选择教学项目和内容。“三环紧扣”指分别在校内“理实一体化”课堂、校内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培养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的电算化能力进行培养。“四阶递进”是从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一直到第五学期,全程贯通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每个阶段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具体思路见图1。

二、“二元共育”: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双主体

“二元共育”是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会计专家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和选择教学内容。学院成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会计专家共同组成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建设小组,全面负责课程的建设工作,确保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课程标准的制订和教学内容的筛选,依据国家的教学大纲和企业的实际工作需要进行。

(一)共同制订课程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最终学习结果的期望,即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该懂得什么和能做什么。只有做好的这一概念的界定,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会计专家双方通过共同探讨,认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标准的制订应满足以下要求:其一,课程标准要使学生能够获取与企业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与企业实践专家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目标。其二,以职业活动的频度与难度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标准,使课程教学内容涵盖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其三,在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有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让学生体验完整工作过程,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二)共同筛选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实现的载体,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筛选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会计专家通过共同探讨,一致认为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筛选应该坚持由易到难、分阶段教学的原则,每个阶段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内容见表1)。学院选取的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都与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紧密联系,保证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综合职业素质也得到提升,确保学生达到职业资格和工作所要求的能力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不断地与市场和社会动态紧密联系,使学生的课程学习贴近工作,贴近实际,从而使学生能更加全面地建自己的实践知识。比如,在和企业会计专家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小企业并没有购置财务软件,而是使用excel进行财务工作;而且即使购置了财务软件的企业,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也会经常使用excel,于是我们增加了“excel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这一部分内容。

三、“三环紧扣”:课堂教学、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紧密结合

“三环紧扣”指分别在校内“理实一体化”课堂、校内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培养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的电算化能力进行培养。通过这三个过程的学习,学生的电算化技能得到不断提高。

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教师一边讲解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一边示范性演示财务软件的操作,这样能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形象的感性知识,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理论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形成正确的概念,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当教师讲解和操作演示结束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练习,通过练习验证理论知识,在学生操作练习的同时,教师不断巡视指导,发现错误,立即纠正,保证学生及时掌握课堂内容。

在校内会计电算化实训基地,让学生模拟包括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实训资料、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电算化实训资料等在内的多套企业会计核算资料,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受多企业、多岗位的实践锻炼。学生通过模拟会计业务流程的各项目实训学习,可加深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提高会计电算化实务操作能力。

学院还积极建设和开拓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借助于行业关系,先后与用友软件公司柳州分公司、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广西国有黄冕林场、广西国有维都林场等区内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起长期校企合作关系。2014年和2015年,已经先后有600人次到这些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通过企业专家教师的精心辅导,学生实现了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

四、“四阶递进”:分阶段优化组合课程教学

“四阶递进”是从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一直到第五学期,全程贯通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每个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各阶段教学内容的筛选。学院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会计专家共同筛选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国家的教学大纲和实际工作的需要。教学内容在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第一阶段,教学内容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电算化知识,具备参加国家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一个科目“会计电算化”所要求的知识。由于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等课程之后,对简单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因而选择系统初始化、账务处理系统、财务报表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内容。在第二阶段,教学内容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供销存系统,对整个会计电算化的供应链系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第一阶段账务处理、工资和固定资产等模块的学习后,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有采购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和存货管理系统等。在第三阶段,教学内容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在会计工作中应用excel的能力。在很多中小型企业,没有购置财务软件,他们通常使用excel来进行财务工作,因此学生必须具有在会计工作中应用excel的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有利用excel进行工资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利用excel进行成本计算、利用excel制作日常财务表格;用excel进行财务分析等内容。在第四阶段,教学内容的目标是使学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工作。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就是综合模拟实训。通过综合模拟实习,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会计软件的工作流程、操作步骤和技巧,达到熟练掌握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处理的目的。每个阶段详细的教学内容见表1。

(二)各阶段教学方法的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会计电算化教学分四个不同的阶段来推进,每一个阶段的教学方法也不同。

第一阶段属于电算化教学的入门阶段,侧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从手工会计到电算会计的顺利过渡,最重要的是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对接,那就意味着这一阶段的学习还带有很强的应试性,可以考虑采用以下一些教学方法:一是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引导,通过对已掌握内容的复习、回顾,启发引导出新的知识和问题,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就能循序渐进,容易理解,容易掌握,教学效果好。例如对“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流程”这一问题的讲解,先复习已掌握的手工账务处理流程,再引出问题,这样学生易学、易懂,效果好。二是互动式教学方法。老师讲解,学生参与,师生共同进入情景思维状态,达到一种高效思维状态。例如,对于“日常账务处理中记账后凭证的修改”,老师引导,学生参与回顾手工条件下的“红字冲销法”“划线更正法”“补充登记法”,通过这种互动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电算化下的错账更正办法,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阶段属于电算化教学的深入阶段,要侧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除了培养他们的“软件思维”,还要培养他们对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灵活运用,主要有以下方法可以采用:一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从实际的工作任务中细分出来的教学项目任务,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在这一阶段完全可以比较灵活地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只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出合适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独自或分组去完成任务。教师主要承担课堂教学的“导演”角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教学环境下“表演”。二是体验式教学法。主要通过会计电算化教学和eRp沙盘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学生在eRp沙盘模拟中体验他们在仿真企业中不同岗位角色上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对企业的战略规划、资金筹集、产品研发、设备投资与改造、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营销以及财务核算和管理有一个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顺利勾勒出电算化下供应链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实际操作中实现供应链各子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

第三阶段是电算化教学的补充阶段,是在对会计软件学习完毕的基础上,把办公软件excel引入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主要是作为软件处理会计信息的一个补充。基于excel操作的抽象性,可以尝试一些能够具体化的教学方法。一是案例教学法。在进行excel教学中选择学生非常熟悉的业务案例,比如,选择一张工资表,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直观的案例中掌握excel的创建表格、导入数据、自动填充、公式设置等操作方法。二是角色换位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增加一些师生换位的环节,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在上课前分配一些任务并提供一些资料给个人或者小组,要求他们提前备好课。教师在上n时随机抽点学生进行任务的讲解,充当教师的角色。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阶段是精通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现学习成果和企业工作岗位的对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一是研究性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在操作资料的部分环节留下漏洞,导致无法得到预期的结果,引起学生的疑问和好奇,让他们在疑问和好奇的驱使下进行分析和探究,最终找出漏洞所在,得出正确的结果。二是分组式教学法。分组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结构是由若干个环节组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基本上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合作:学生小组内的合作、学生各小组之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分组式教学法的特色就是让学生充分地探讨研究,共同分享学习的得失成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学习机会。具体在分组时应考虑不同学生的成绩、学习习惯以及电算化基本岗位的设置,将3-4人分成一组,小组组员分别担任账套主管、出纳、主管会计、一般会计的角色。每人要根据自身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任务,让他们真正融入集体,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学到应有的知识。

总之,信息时代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对广大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适应未来高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就必须有明确清晰的课程建设思路,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适应改革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适应企业发展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永生,王B.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进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3(12)

[2]彭芸.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9(9)

[3]辜明华.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新探[J].职教论坛,2013(17)

[4]张洪波.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5]陶文.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探讨――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14(12)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重点)“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研究”(GXGZJG2016a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