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及起因十篇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及起因十篇

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及起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6:55

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及起因篇1

舞台美术设计在舞台表演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舞台表演而言,单靠表演者的演技及台词,很难将舞台剧情完美地呈现到观众面前。因此,需要通过舞台美术设计,来弥补舞台表演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完善舞台表演效果。

舞台美术设计的内涵及发展分析

舞台美术设计是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方式,将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造型艺术等融为一体,是舞台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舞台美术设计能够强化舞台整体造型、氛围渲染和环境塑造,亦能够跟随剧情变化而变化,辅助人物表演。比如我国最具传统因素的舞台表演春节联欢晚会,其舞台美术的主色调就是红色,既渲染了过年的喜庆环境,也预示了新的一年能够红红火火。

舞台美术设计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手绘背景阶段。舞台艺术历史悠久,但是舞台美术设计却发展较晚,最早出现的舞台美术是通过在布或纸上手绘背景,再在舞台上进行运用。

第二阶段是实物模型背景阶段。但是手绘背景在视觉效果和舞台气氛渲染上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催生了实物模型背景。实物模型背景相较手绘背景更具立体感和空间感,能够加强对舞台气氛的渲染,提升舞台表现力。

第三阶段是电子屏幕舞台美术背景,在观众对于舞台艺术的要求逐渐提升的背景下,传统的舞台美术背景已经无法满足观众对于艺术欣赏的需求,因此电子屏幕舞台美术背景得以出现。电子屏幕舞台美术背景不仅可以根据剧情变化自动改变舞台美术环境,更可以加入一系列辅助音效,强化舞台氛围营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舞台艺术的整体效果。

舞台美术设计的创新探究

1.舞台美术设计的综合性发展

新时代的舞台美术设计较之以往有了更多提升的空间,最主要的是加强各要素的综合性,使之能够成为一个整体,对舞台表演起到推动作用。舞台美术主要包括了场景、灯光和音响等,同时涉及了绘画艺术、造型艺术和雕塑艺术等。对于不同的舞台剧,所需要的舞台美术风格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虚幻风格、写实风格、童话风格和浪漫风格等。因此需要加强舞台美术设计的综合性发展,才能使舞台美术设计符合现代审美变化规律。

具体来说,首先应该革新舞台美术设计的思想观念,只有思想观念跟上舞台艺术的发展,才能用进步的思想指导舞台美术设计工作进行。其次,加强不同风格舞台美术设计的碰撞与东西方风格的融合,研究各类舞台美术设计的优点,博采众长纳为己用,创新出新的舞台美术设计理念与风格。最后,综合舞台各种元素,将布景、灯光与音响等进行协调处理,提高与剧情的契合度。

2.提高舞台美术设计的科技性

在科技水平飞速提升的背景下,构建高科技性的舞台美术设计方案,是舞台美术设计所必然的发展趋势。提高舞台美术设计的科技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是构建舞台布景的科技性,诸如运用3D全息投影技术,在舞台上打造立体投影布景。立体投影布景不仅可以减少相关实物的使用,增大舞台空间;还可以增加观众的临场感,使观众通过立体投影布景就能够切实感受到剧情变化。其次是构建多功能舞台,传统的舞台艺术,舞台往往处于闲置状态,没有被加以利用。通过高科技手段,可以将舞台分割成细小的快,通过集成电路对各小块舞台形成控制,使其能够参与到舞台表演中。

比如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对舞台的改造,就让舞台自身融入了舞台表演。最后是构建高科技的灯光音响系统,灯光和音响是舞台表演的重要表现手段,只有高质量的灯光效果和音响系统,才能将舞台表演的效果完全呈现在观众面前。

3.加强舞台美术设计对舞台艺术的服务性

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及起因篇2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乃是一个技术和艺术融通的边缘学科,其内涵虽然也渗透到实用的造型计划中,但主要是指实用的美的造型计划。本文对艺术设计学的形成和发展、性质和特点、内容以及艺术设计训练的终极目标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指出艺术设计学必将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和多学科的协作,更好地满足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对于艺术设计的需求,为人类提供适合现代的、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一、艺术设计学的形成和发展

设计是计划,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它既不限于事先构想,更不排斥实践,是人类智慧和技能表现得最为充分的领域;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例如造物,从原始到现在,造物的种类和数量不计其数,而在造物活动中,使物蒙受艺术光彩的因素就是“形”。作为一种创造行为,设计就是将某种观念转化为实体(给予特定的形)的过程;也是利用某些物质材料,在特定空间中“创造物体形象”的计划。考察物的造型过程,即可发现:

1.设计(即计划)是造物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源于需求,规约制作,决定使用。由此可见,自原始时代人类开始制造工具以来,设计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

2.产业革命迅速改变了手工艺者个人从事设计与制作的情况,出现了设计师这个新职业。造型计划也随之从混沌的生产关系中独立出来,这才产生了设计学及其后的发展。设计学是研究产品造型及其环境的学科,旨在总结人类设计活动的经验,以指导设计创作,创造某种体形环境。www.133229.com它的内容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有人反对用这样的观点来谈问题,但学科细分化却是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分化与综合是有机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分子的分化,哪来量子力学的发生和发展?)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设计的关心逐步加深,设计对象不断扩大。于是,造型计划又有了更细的分化。

其一,造型计划的性质有所不同。若将其按功能性、使用性或相反的无用性、无观赏性的要求进行整理,则造型计划的范围如下表所示。

通常我们所看到的造型,多是对材料和物体进行组织或加工、综合。这是专门研究“物与物”关系的机能造型和以“物与人”关系为目标的造型。前者的计划主要在工学方面(基于工学的知识和技术)进行,例如齿轮、发动机、人造卫星等。而后者,则还必须考虑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即便是后者,又有把使用者的生理条件作为设计重点的,即把人作为活动的物体来处理,例如驾驶座的设计。以上,一般被称为“工程设计”①。也有重视使用和接触制造物之人的生理与心理条件的(即寻求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条件的均衡),例如衣服、家具、住宅的设计等。这种计划常常不能用复杂的计算去解决,而更强调艺术感觉。此外,还有使用物体和物质来表现形象和色彩,以吸引注意,并打动受众的心,传达某种意义。此种情况是把造型作为作者与观众精神联系的媒介,通过物来建立“人与人”的交流关系,例如宣传画、广告等。以上,都被称为“艺术设计”,余者则属于“纯美术”②。

由此可见,艺术设计乃是一个技术和艺术融通的边缘学科,而并非理工科或者纯艺术的分支门类。再加上其又以实用性为基础,这就是为什么要叫“艺术设计”而不叫“设计艺术”的原因。艺术设计不是“艺术和设计”(写作“艺术·设计”),而是对design的意译(在国外,“设计”和“design”也是分别使用的),其内涵虽然也渗透到实用的造型计划中,但主要是指实用的、美的造型计划。

在这个领域中,复杂的公式和高等数学的计算方法无济于事,本质的东西在于以简化的公式为基础的方向性的估测,被称为“以直观为基础的力学意识和为探索方向而迅速、大致的估算”(属于直观感觉的技术经验领域),从而才有了艺术设计师自由驰骋并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在实用的造型领域中,绝对不变的物理法则的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艺术设计师只能密切配合工程师的工作,做二度创造(人性化设计)。而在纯粹美的造型领域里,则是美术家纯感性的专业范围(尽管有所谓“美术的工艺化”,那只是特种工艺,而不是艺术设计的主体),但艺术设计却可以帮助纯美术将“只可意会”变为“可以言传”的科学③,破除玄学。

其二,机械以机能价值为目的,却是为了人类而存在,所以必须适合人类并有秩序。遗憾的是,近代的科学技术排除了难于定量化的人类要素和社会道德等方面,只遵从容易对象化的自然法则,这样才在物的方面完成了急速的发展。不过,“无时求有,有时求好”。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普及的时代,机械的形态也应该是美的,应该是反映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艺术思潮的艺术品。因为美与真、善一起是人类最根本的愿望,具有最重要的价值。而且近代的产业组织又要求一切方面的专业化,于是,艺术设计学作为新的职业而诞生,并有了日益扩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点,完全可以由工业设计④的诞生得到证实。

传统的设计领域只有图案设计、工艺美术和建筑学。到20世纪初期,作为现代主义运动的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造型、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才逐渐发展成为设计领域的独立分支,并统一为“艺术设计”。这是一种崭新的视觉文化,它将新的视觉现象(大众社会、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与艺术、广告以及新媒介结合为一体。

二、艺术设计学的性质和特点

艺术设计的产品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从原始社会以来,造物活动始终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历来以“衣、食、住、行”来表达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学产生于人类的造物活动,又服务、指导着人类的造物活动,从而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所以,如何应用造型技术和艺术来创造合适的环境以满足各种社会需求,是研究艺术设计学的根本任务,也是艺术设计学最基本的社会性质。

艺术设计学服务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上的要求,而且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等的变化,都密切地影响着设计的技术和艺术。此外,艺术设计学的美学意识自然受到社会思想潮流的影响。这一切说明艺术设计学发展的原因、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绝不能离开社会条件,不能不涉及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

艺术设计学是融技术⑤与艺术为一体的应用学科,它不是“艺术与技术”的相加,也不是“艺术与技术”的相乘,而是融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任何一件从美学观点上公认的杰作在技术上都是一件优秀的作品。这足以证实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关系,其具体表现为:

1.艺术设计追求机械和人的关系有机化。所谓有机化,就是把近代科学、技术纲目很难抄取的美、善、社会正义等对人类社会来说最珍视的要素,挽回到狭义的技术中,使物-人-社会的关系变得更和谐。也就是说,艺术设计师是在工程技术所提供的可行性条件下进行艺术创作的,所以艺术设计不能超越当时技术上的可能性和技术经济的合理性。而作为技术要求的约束总是保持为一个自由度的界限(只作为单一的下限或上限)。这个自由度将允许任何一个艺术设计师的创造性,即使在严格的技术约束下,也能创造出实实在在的艺术品。反之,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又会促进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2.艺术设计师是凭经验和感觉去解决问题的,但这种经验和感觉与艺术家不同,是把计算与直观综合起来,把一个技术上正确的工程变成一项真正的艺术品。所以,千万不要让学生认为艺术设计学的学位就等于一个艺术家的毕业证书。艺术设计师是一个营造师,他以人类所知道的最难于表现的语言,也就是功能的、力学的、施工技术的语言来解决具体问题,并使它具有美的形式。不过,艺术设计师也不同于工程师:艺术设计师必须以简化的公式或方向性的估测来理解和掌握力学——施工的领域,为的是能够创造新型结构的造型方案,并大致定下尺寸。而对工程师来说,则应该有足够的数学理论知识,才能够对已确定结构的各个部分予以分析,并定出精确的尺寸。简言之,工程师能给人以规矩,不能与人巧;艺术设计师则于规矩之外,更与人巧。盖非精熟规矩,不足语于巧。

3.在纯美术的创作中,美术家可以不受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等条件的制约,可以异想天开、随心所欲地去创造。而在艺术设计的范围内,由于受生产、技术、使用和消费等条件的制约,创作必须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必须创造出一种适应人们普遍心理、视觉经验和审美趣味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在充分考虑社会、文化、经济以及生产技术的前提下,在一定的设计意念引导下进行创造。确切地讲,艺术设计是在各种因素(机能的、直感的,生理的、心理的,共性的、个性的……)的限制中所进行的一种综合性创造。

三、艺术设计学的内容

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学的核心,这是因为指导艺术设计创作实践是艺术设计学的最终目的。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技艺,需要通过设计实践来学习。有关艺术设计的学科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总结各专业艺术设计(如视觉传达、产品造形、环境艺术等)的设计经验,按照各种艺术设计的内容、特性、使用功能等,通过范例阐述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类是探讨艺术设计的一般规律,称为艺术设计原理。其中,作为艺术设计基础的形态构成和立体设计是研究形态各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包括静态构造和动态构造)的学科。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设计技术不一定都是手头的工作,也不仅是仰仗手的灵巧,有不少是靠思考进行理智处理的成分。当然,大多数还是由手和眼这些人体器官的灵活动作所承担的。因此,特别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并加强设计感觉及判断力方面的练习上。感觉的练习,一是靠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二是要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三是依照“计算-视觉化-对临-背临”的步骤,将计算转为直观化。

艺术设计史研究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演变的规律,总结教训,以利其发展。研究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代表性的艺术设计实例,从中了解前人的有益经验,一边为艺术设计汲取营养,一边又成为掌握潜在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之关键。

艺术设计理论因为“年轻”尚未达到十分科学的程度,留待研究的领域还很多。例如探讨艺术设计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探讨艺术设计实践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艺术设计的技术和艺术的基本规律。艺术设计理论与艺术设计史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故而艺术设计理论必须是设计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图自由驾驭的。也就是说,要有可操作性,否则只能束之高阁。

四、艺术设计训练的终极目标

艺术设计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造型及其组合,控制欣赏者的观赏运动,以达到宜人之目的。印刷设计是控制人的视点运动;工业设计是控制人的视点和绕观运动;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城镇设计则是控制人的视点和亲历运动,并通过此举调动人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大千世界中,运动的形态又是最引人注目的形态。由此可知,创造运动变化的形态是多么重要。

所谓运动变化的形态,并不一定是真实运动的形态。在造型活动中,最普通的是创造有运动感觉的空间形态。换句话说,就是创造“不动之动”。即:客观形态是不动的,给欣赏者的感觉却是运动变化的。这是因为,欣赏者的视点在动,欣赏者的人身在动(绕观或亲历),并由此带动了欣赏者的思维运动,从而产生了“超乎象外”的“惊人”效果。这就是所谓“形态的生命活力”。

中国传统造型理论早就把生物生长运动的形态与人的品格和精神联系起来,并且论述了运动变化的形态所给予人们的影响。这种不动之动(亦称“空间张力”)共有七种:

⑴主要导向——水平的(暗示低能量、平静的)与垂直的(暗示高能量、兴奋的)方向。

⑵框围的磁力——画面的框围、银幕的四边,对靠近它们的物体施展强而有力的拉力,尤其是四个角(两个主要导向——高度与宽度聚合的地方)大力地牵引着附近的物体。

⑶块体的牵引——大的块体比小的块体更具独立性、更稳定,块体越大,其牵引力越大。

⑷画面(银幕)的不对称——我们倾向于把焦点放在画面(银幕)右边的物体上。这种左右不对称同时也决定我们把倾斜知觉为上坡或下坡。

⑸图形和背景——人们把图形(经验或群化)当作物体知觉;而背景只是“无遮蔽”的画面范围的一部分。图形位于背景之前,是被包围的领域;背景是包围的领域,好像在图形后面延续。分隔图形与背景的线条属于图形,而不属于背景。图形比背景不稳定,与背景相比,图形看起来像要移动似的。

⑹心理描绘——采用最少的线索去充实心理上不存在的资讯,而达成一种易于处理的图样。具体内容有“整平化与尖锐化”⑥、“力象”⑦等。低鲜明度的影像强迫我们变成积极的参与者,只有在促进而非阻碍心理描绘时,才见美学价值。

⑺诱导力——把我们的眼睛从一点领到另一点上去的力。如果仔细查验视觉诱导力所运作的不同途径,很容易发现诱导力的三种类型:

轨迹诱导力:由可领导我们眼睛到某特殊方向的静态因素创造出来(透视消失线、位移和梯度)。

动势诱导力:由某些东西确切地指着一个特殊方向而创造出来(注意方向、动势和箭头)。

位移诱导力:由实际上移动的物体或看起来在画面上移动的物体创造出来。

总之,运动感是激发感官并因此对机体产生效应的物质能量(刺激)。发出运动或“不动之动”的刺激的形体是刺激物。运动变化的表情因素有:节奏、速度的快慢,动作幅度的大小,形状的曲直,张力的大小,方向的确定与含混,内在支配力的主动、被动等。所有这些,都是艺术设计师应该掌握的能力。

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及起因篇3

舞台装备与置景的统称就是舞台装置,兼具戏剧与美术的双重功能,它是舞美场景设计在舞台上的实际体现,是戏剧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剧目创作过程中意义重大。在戏剧艺术创作初期,科技并不发达,剧目的演出基本上就是依靠两把椅子和几张背景图以及一些小小的道具就行了。布景的设计,思路方法,技术等还远远不够成熟。随着社会和剧团不断的发展扩大,对我们舞台工作人员的要求也逐步规范化、专业化,戏剧艺术的概念,已不单单是以演员为主的戏剧表演。为了使舞台画面更有意境,更加丰富多彩,更能够给观众的视觉以冲击力,这就促使舞台装置要不断创新,要不断根据剧本的提示来增添各种不同的道具背景和更多新的元素来充实美化舞台环境。比如说在大型历史剧目《要离与庆忌》中转台的运用或《古田会议》里不同场次不同纱幕的运用等等,都是经过精心设计,从而为剧目的演出营造了美好的气氛,同时配合灯光,音效,演员的表演,最终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更真实的曼妙画面,使剧目的演出效果更加精彩。

在戏剧艺术创作中,剧作家为戏剧的创作提供了一剧之本,导演则是经过二度创作通过演员将文字鲜活地立在舞台上,所以演员是直接体现者。那如何进一步在导演统一的构思中帮助演员真切地传达剧本的故事情节及人物情感?――舞台装置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几乎所有美轮美奂的场景都可以增加戏剧演出的效果,好的道具、背景、色调,都可以促进演员的表演和发挥。演员本身的服装和道具中所反映的外观特征,可以展现出角色的出身、生活条件、家庭背景等素质,而根据剧本提示的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来,确定场景特点,运用色调,空间结构等不同的造型手段设计合理的舞台环境,呈现逼真的舞台制作则能更进一步使演员很快进入到所扮演的剧中人物的生存环境、精神状态中去,更好的刺激演员在舞台上组织更加合理的舞台行动,充分发挥演员的表演才能,使演员在舞台上面对众多观众时更具信心。舞台装置艺术不只是为演员提供一个表演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它的存在能对演员的表演起到帮助作用,通过对不同颜色和光线的使用,为演员创造出一个适合感情表达的环境,体现出演员的特征和情绪等等。像讲述福州人岁月变迁的话剧《梦里芬芳》中,将福州的院落进行透明化设计。随着音效响起,舞台灯光逐渐转暗,整个典型的福州院落在舞台中央旋转,演员随转台转动的速度怀抱追忆往事的收音机徐徐穿过每一个透着岁月痕迹的房间……霎时演员历经沧桑、身心俱疲的内心世界被体现的惟妙惟肖。

没有艺术性的戏剧毫无价值,没有地域特色的戏剧则会显得故事情节不够饱满。戏剧本来就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表演,场景和演员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将观众带入剧中,所以说舞台装置不是简单的将道具摆放好,而是要与剧情、演员的表演融合在一起,为表演渲染气氛服务。只有将艺术与科技结合在一起,才能够达到发展戏剧的目的。舞台装置设计在以美为主的前提下,还应该注重地方特色,应该随着故事发生的地区对舞台进行设计。比如说发生在北京的故事,可以利用长城、故宫等背景或道具来体现;如果故事发生在杭州,可以将西湖、断桥作为戏剧的背景。也可以将地方的特色食品或者特殊风土人情通过舞台装置表现出来。舞台装置人员在设计舞台布景和道具之前一定要对剧本中的风土人情、民族习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一定要避免张冠李戴、乱成一团的现象发生。同时,富有艺术性和民族特色的舞台设计可以向观众展示一个更真实的故事,也可以使整个节目显得更充实饱满、完美感人。

其实将舞台装置人员称为是舞台技工并不妥当,因为舞台装置不仅要在剧目上演之前做好所有的制景工作,在演出阶段也要时时刻刻根据表演的内容而对舞台进行调整,力求为演员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空间,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因此说舞台装置不仅承担了技工的工作,还要对整场剧目有一个全面的控制,所以要有统筹兼顾的能力。综上所述,舞台装置在戏剧艺术创作过程中虽然是一个“台前的幕后工作者”角色,却起了不可小觑的唯美舞台艺术呈现作用,将舞台和演员有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最终为观众呈现精妙绝伦的戏剧艺术盛宴。

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及起因篇4

当下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教育观念较为偏激,具有片面性,与美术教育追求变化和自由创造的本质相违背。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倾向:美术教育紧随西方先锋艺术潮流,对我国的本土传统艺术和民族艺术持批判态度,呈现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对我国的民族、传统艺术具有极高的优越感,拒绝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艺术,思想较为封闭落后,表现为民族主义倾向;只重视经典艺术,不注重视觉文化的经典主义倾向等。由于教育观念的偏激和不客观性,导致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利于学生进步的教学行为。一些教师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陈旧老化,一直沿用以往的教学公式化运转模式,对现代艺术课程设置较少。如在油画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技法讲的解永远是素描到水粉再到油画静物,静物的选用永远是水果、石膏像、各种瓦罐等,教学场所也是在室内,处于固定光源之下。学生在长期的公式化教学模式下,难以接触自然环境,美术作品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升。

二、多元文化理念对美术教育的要求

每个民族都有其各自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因此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美术教学中的多元文化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能够加强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保持较为中立的态度,不过分追求某种民族文化,也不排斥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和借鉴,促进美术教学中认同多种文化,融入多元文化,使学生能构建多元文化价值体系。多元化背景下的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首先,教育题材内容更为丰富,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都能作为教学的题材。其次,多元化教育将通俗文化、民俗文化及一些小众艺术文化均纳入教学范畴。另外,多元化教育更加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关注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涉及到政治、战争、经济等多种题材。美术教育就需要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人、事、物进行观察,进行感知,培养自我分析评判能力,提升理解力。将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联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建立正确的美术价值观,提升美术素养。美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与多种学科之间都有着很大联系。因此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美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还能多角度体现美术的特性,当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更加轻松活跃时,也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及学习积极性。

三、多元化背景下美术教育的实施

在多元化背景下,美术教育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教育工作者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消除对多元化发展中的不利因素,促进美术教学中实现多元化理念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考虑的问题。1)树立多元化美术教育观念。多元化理念的树立是教师在多元化背景下促进美术教育稳定发展第一步。多元化背景下,学生在进入学校系统教育之前,都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在知识、感情及价值观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对艺术文化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首先要加强自身对多元文化的接受,做到不过分盲从中国传统艺术及民族艺术,也不过分推崇西方艺术,对于各种民族艺术均能平等对待,发现各类文化艺术中的优点,在发展和保存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懂得欣赏、尊重不同族群文化价值,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从而提升教师自身的美术多元化素养,树立多元化教育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文化背景,实行针对性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提高美术教学的整体质量。2)设置多元化的美术课程。学校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对美术课程的安排设置。由于美术是一门跨文化的课程,因此综合性文化课程的设置必不可少,如人文、历史等学科都可以联合美术进行综合性教学,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当前多元化背景下,信息也处于多元的状态,学生每天都能接受到各种各样的图像,过度多量的浏览会使学生在面对图片信息表现出麻木的状态。因此加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批判和分析也是多元化美术教学中必须设置的课程,让学生不断提高对艺术作品的品鉴欣赏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促进思维能力及评判能力的提升。3)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都能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流,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更加普遍,也间接促使了多元化时代的产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得充足的美术学习素材,并能通过计算机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美术观念,有更多的机会与他人进行探讨沟通,紧跟时展的脚步。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多元的艺术风格和形式,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结束语

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及起因篇5

关键词:多元文化;群众艺术教育;以人为本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日益多元化。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群众艺术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与问题,肩负着新任务,也有着新内涵。对此,群众艺术教育必须以全新的思路与举措来应对,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从群众艺术教育意义新识、原则新解、内容新扩、方式新创四个层面,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群众艺术教育展开探讨。

一、群众艺术教育意义新识

当今文化背景下,我国群众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对群众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形成全新的认识。只有在思想认识上充分理解艺术教育在当今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意义,才能做好全新的群众艺术教育工作。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文化的重要意义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所谓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①也就是说,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许多人认为:国家与民族之间各种各样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文化的竞争。因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与血脉,文化素质是国民素质的核心与生命。因此,在当今的文化背景下观照、考量群众艺术教育工作,就需要从文化的视角、文化的高度、文化的深度来认识这一问题。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群众艺术教育自然是群众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群众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培养专门的艺术家。在当下快节奏的高科技电子化时代,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科技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普及艺术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想像力和创造力,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人格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因此,“艺术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全民族精神素质的提高,对于人文精神的高扬,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②

二、群众艺术教育原则新解

当今文化背景下我国群众艺术教育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群众艺术教育原则的新解读。教育原则作为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反映与教育经验的科学总结,其对于群众艺术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新形势下群众艺术教育工作也必然有新的教育原则,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项:

(一)人性化原则

21世纪是一个人性化时代,“以人为本”是时代的主题。群众艺术教育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必须遵循人性化教育原则,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与文化主人的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认真贯彻“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人”的思想;认真贯彻“教育就是服务”的思想。群众艺术教育工作者在群众艺术教育活动中,应与群众交朋友,手牵手、心连心,实现情感的互动,在双向交流中实施艺术教育;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的文化需求、艺术爱好、艺术特长;要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艺术教育,最大限度地做到因材施教。在群众艺术教育过程中,群众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让艺术教育成果惠及所有的人民群众。

(二)科学化原则

群众艺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坚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不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所谓“科学化”,指的是按照科学规律办事,而“科学”则是运用规律、定律、定理、范畴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与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社会意识形式之一。按研究对象的不同,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关系,其又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科学来源于社会实践,并服务于社会实践。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在党的十七大上,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为此,群众艺术教育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行符合科学特点与科学规律的运作,切忌主观随意性。

(三)普及化原则

群众艺术教育工作要坚持群众文化的普及化原则,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不可贪大求洋,片面追求高精尖和高大上。普及指的是普遍地传到所有地区;或普遍推广,做到大众化,而不是小众化。群众艺术教育要力争做到全方位覆盖,尤其对于老少边穷地区,更要加强群众艺术教育工作,要从文化扶贫的高度,强化艺术教育工作。因此,要对群众艺术教育工作制定总体规划,落实实践路线图与时间表,以使普及化原则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通俗化原则

群众艺术属于俗文化范畴,通俗性、浅显性、草根性是其基本属性。因此,群众艺术教育工作也要坚持通俗化原则,尤其是在当今文化背景下,不要走向“片面高雅”的误区。所谓“通俗化”,指的是浅显易懂,符合一般人的审美水平和需要。作为通俗文化的群众文化,可以出艺术精品,但并不能以出艺术精品为唯一目标和核心任务,而应首先做到以俗通众、以俗达雅,逐步实现雅俗共赏的目的。

三、群众艺术教育内容新扩

当今文化背景下我国群众艺术教育的第三个问题,是关于群众艺术教育内容的新拓展。群众艺术教育的内容,是整个群众艺术教育的凭借与依托、核心与保证。因此,新的文化背景下,群众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必须有新的扩展。

(一)多样性

当今文化背景下,群众艺术教育要以新的艺术内容为主,实现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如将网络艺术创作(网络音乐、网络绘画、网络书法等)纳入群众艺术教育的范畴。

(二)娱乐性

当今文化背景下,群众艺术教育要强化寓教于乐,强化娱乐性。寓教于乐是艺术教育的根本属性之一。无论是智力游戏还是体力游戏,都可以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艺术修养与文化素质。如现代化的网络游戏、电子游戏等,也可以有选择地引入群众艺术教育的内容中,通过正确的引导,一定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此外,影视剧欣赏、新型文艺节目欣赏等,也应当纳入群众艺术教育之中。

(三)新潮性

当今文化背景下,群众艺术教育要以新潮性为重要组成部分。新潮性又以时尚性为核心标志。所谓“时尚”,指的是“一种外表行为模式的流传现象。如在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往往迅速被人们采用、模仿和推广。表达人们对美的爱好和欣赏,或借此发泄个人内心被压抑的情绪。属于人类行为的文化模式范畴。时尚可看作习俗的变动形态,习俗可看作时尚的固定形态。”③如时下流行的骑马舞等群众艺术活动,就是时尚化的群众艺术的新内容。

四、群众艺术教育方式新创

当今文化背景下我国群众艺术教育的第四个问题,是关于群众艺术教育方式的新创造。方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方式,方式反过来又对内容有反作用。具体而言,群众艺术教育的新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以新的艺术活动为载体

当今文化背景下,群众艺术教育工作要以新的艺术活动为载体,将教育融于活动中,在活动中实现动态教育。如广场舞表演、秧歌舞表演、声乐演唱、器乐演奏、书法创作、绘画创作、小品创作与表演、相声创作与表演、快板创作与表演等各种艺术活动,都是有效的群众艺术教育新手段。

(二)以新的艺术辅导为抓手

艺术辅导是我国传统群众艺术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文化馆”的定义是:“中国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进行社会教育而设立的事业机构。也是群众从事文化娱乐的场所。通过举办讲座、展览、阅览、演出等活动,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并组织和辅导群众业余艺术表演和文艺创作等。”④可见,艺术辅导是群众艺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方式。而以新的艺术辅导为抓手,指的是艺术辅导要从教练引导变为互教互学、双边互动、教学相长,以充分体现新的文化背景下群众艺术工作者与群众的平等关系与亲密关系。

(三)以新的思维方式为统领

群众艺术教育工作要以新的艺术精神为统领,这种新的艺术精神又以创造性思维为支撑。所谓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它能突破常规和传统,不囿于既有的绪论,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开拓性、灵活性、独特性、有效性和非常规性等基本特点。在创造性思维中,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像力、渊博的科学知识等智力因素,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创造性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都起着重要作用。”⑤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又包括发散性思维、跳跃式思维、逆向思维等。群众艺术教育方式的创新,集中体现在对这些新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正确运用上。

五、结语

此外,群众艺术教育要充分运用新的高科技,以各种新手段为重要的创新方式,为整个群众艺术教育提供强大的助推力,如电子传媒(网络、微博、微信等)也可以在群众艺术教育活动中展现出新活力。当然,这种高科技方式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尚待逐步完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群众艺术教育的意义、原则、内容与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群众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进取,掌握新的文化动向,为我国群众艺术教育工作进行全新的探索。

作者:周伟单位:泗阳县文化馆

注释:

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及起因篇6

关键词:角色剧本美术设计

一、动画片策划

动画片策划指在真正进入动画片制作之前,对本部动画片的制作目的,主要面对的观众群体,对产品影响规模的把握,以及从文学角度分析作者对动画片故事情节,人物设定,主题思想等各方面的把握。

宫崎骏制作动画《千与千寻》的目的是想让处在青春期之前的孩子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他对现代日本社会怀有种种担忧,因而,他想要通过动画片这种易于被青少年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忧虑和希望。《千与千寻》的主题是宫崎骏动画片永恒的主题――人类与自然的纠葛。在之前的作品中,比如《风之谷》《幽灵公主》《龙猫》等,都是简单明了地表达了人与自然这个主题。但在《千与千寻》中,宫崎骏并未直接呈现这个主题,而是将一个个小小的细节渗透在片中的多个角落,使其整体上依然唤起观众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环境污染和大自然的破坏等事件的忧虑。宫崎骏想要表达的意识全都浓缩在短短90分钟的片子当中,使整部片子思想明确,情节紧凑,扣人心弦。

二、动画剧本创作

动画片所展现的是一个幻想的世界,它不仅具有一般电影剧本的特点,也有他的特殊性。它的角色和场景可以不受自然法则的约束,具有某种“神奇性”。鉴于动画片的这种非现实的特点,动画剧本的写作很大程度上是创造出可能性来。

在《埃及王子》中,本剧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埃及人的残暴统治与希伯来人的反抗。摩西最终带领希伯来人走出了埃及,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故事的结尾没有给人留下任何悬念,观众可以带着巨大的情感满足离开影院。

三、角色造型设计

动画片的角色造型是由动画师运用手绘或计算机设计制作的。在进行造型设计时,动画师首先要依据这部动画片整体的艺术表现风格来考虑其造型的风格。确立了角色设计的艺术风格后,进而才能依据剧情的需要考虑这个角色在这个故事中的时代、地域以及民族特征,最后还要考虑年龄、性格、职业、社会阶层等特征。

如影片《天书奇谭》大量吸收了民间传统艺术的风格,本片在各个角色的造型设计上采用了中国戏曲脸谱化的造型手段,将戏曲脸谱造型和民间年画,以及江浙一带的民间玩具和门神、纸马等艺术形式作为基础造型,结合漫画的夸张手法,设计出了生动,性格鲜明的角色造型,起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强化了本片的艺术特点。

四、美术设计

动画片的美术设计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主场景设计,另一部分是为角色进行的色指定。决定整部动画片的所有场景风格和整体影片美术方面的基调是主场景的风格与基调。而对于一个角色来说,除了角色本身造型上的设计外,一个角色是否耐看,是否受观众喜爱等,主要表现在角色的色彩是否协调。

影片《哈尔的移动城堡》中苏菲的性格内向、沉静、自然、朴实、心地善良,她内心深处有着对美好生活和外面世界的向往。但她为了父亲才把自己禁锢在帽子店里,终日躲在店面后面的工作间里做帽子,将自己美好的心愿都注入到帽子的制作中。设计师在设计苏菲的工作间时,充分考虑到她的职业特点,设计了很多关于制作帽子的工具、用品之类的道具与工作台、柜子等家具陈设。但是苏菲又是个内向、沉静的性格,所以又将她的工作间设计得相对比较狭小,但是里面的布置与陈设却有条不紊,干净整洁,展示出了苏菲丰富的内心。

五、画面分镜头剧本创作

动画分镜头剧本就是将动画片的文学剧本分成一系列可供绘制画面分镜头的一种剧本。它是导演在动画文学剧本的基础上,经过仔细、深入地研究后,得出的运用电影镜头画面和声画结合的电影语言来进行创作的依据。这一环节动画导演需要有娴熟的电影知识,也要熟悉镜头的运用和出色的绘画能力。可以很好地调配场景和角色,构成完美的场面调度,准确、巧妙地运用各种台词和音乐、音效,从而配合画面形成画面内外的空间关系。

影片《龙猫》开篇是一辆满载着家庭日用品和家具的三轮摩托车从画面右边入画,横穿过美丽的原野,从左边入画,右边出画。为这个镜头绘制了两幅画面,第一幅用洗练的笔调绘制出日本乡间美丽的风光,如庄稼地、白云、茂密的树丛、简单的电线杆等。另外还标注了光线的方向,对于统一整个段落的光影关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二幅主要是提供三轮摩托车的运动方向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开篇镜头,导演运用一个极其朴实的固定机位的客观镜头,并运用远景和平视的方式来向观众展现乡村美丽的风景。

六、背景设计与绘制

写实风格的背景设计主要是追求环境、场景、道具的真实光影,色彩、质感、透视等方面,通常通过对生活原型的采风和实地考察,运用写生、拍摄等手段搜集素材,按照剧本对这些实物再加工处理,以达到符合动画片剧本要求的背景设计。装饰风格的动画背景大多运用概括、归纳、变形、重新组合、解构等艺术手段来组织背景画面,从而绘制出具有装饰效果的背景画面。简化风格的动画背景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汇聚了高度简洁、概括的外部造型和色彩单纯、大色块等特点,不追求画面中物象的真实性,而只追求画面本身的单纯、简练的艺术效果。

影片《生活的点点滴滴》这部充满生活气息的动画片中,它的背景设计风格是典型的写实风格,表现手法也很常见,其一是水粉,其二是水彩。水粉用于现实生活的段落,水彩则用于回忆的片段。具体到这部动画片来说,现实的画面要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场景和细节,所以运用水粉来处理更合适,更容易深入细致地刻画和处理细节。而回忆的段落很朦胧,有梦幻的色彩,因而选择水彩颜料来绘制。

七、动作设计

动作设计是通常说的原画设计,动画片中的原画师是用画笔来充当演员的功能,把角色的动态与心理等表现出来。设计任何一个角色的动作时,要符合基本的动作规律,还要注意角色本身的造型和形体特征。每个角色的不同形体决定了其动势。例如,一位100千克重的中年妇人和一位只有45千克重的苗条少女,他们上楼梯的步伐肯定不一样,那胖的中年妇人一定是步伐缓慢又沉重。而少女一定是轻盈且自由。

影片《猫和老鼠》中,小老鼠被猫追赶,它拼命地奔跑逃命。将这些4条腿的老鼠拟人化,让它们具有人的动作特征。即两条腿着地,其动作与人一样。将跑步的动作加以简化和夸张。身体极度前倾,几乎失去重心,这在真实的生活和写实风格的动作设计中是很少见的。

八、动画影片的声音

动画电影声音担负着渲染影片气氛,增强感染力的作用,也起着加强人物动作性,引起观众联想,推动剧情高潮的作用。动画短片中的音乐表现形式更多样,动画中的角色在音乐节奏和韵律之下翩翩起舞。例如《猫和老鼠》中,钢琴的急速琶音成为猫和老鼠追逐与逃跑的急促脚步声,鼓声和擦声配合着人物剧烈撞击,小提琴的快速滑奏引出汤姆和杰瑞滑稽的动作。

在影片《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为小矮人清扫房间的段落对于影片的叙事并没有过多的价值,甚至所占据的时间已经影响了叙事的节奏。但是这样的段落不但没有影响影片的观影效果,却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它结合了动画与歌舞表演的优势,为观众展现了一段白雪公主与小动物们精彩的歌舞表演,动画师的奇思妙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结语

动画能够呈现动画本身给人的审美愉悦。动画角色是文化的传播者,通过这个角色我们可以获得文学思想,美术形式,人文历史,戏剧,舞蹈和主题音乐等众多文化信息。动画艺术虽然不排斥现代化,但是它也不主张文化的单一化,更不拘泥于欧洲化或西方化,因而可以说未来动画表现应该是多元化的,更是跨文化的。动画也具有审美特性,利用动画的知识创造价值服务社会,使其成为多元化沟通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动画艺术家是美好梦想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今天的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通过传递美的信息净化人类灵魂永远是动画艺术创作应该追求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於水.影视动画短片制作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37-60,25

[2]赵前.《精品动画影片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50-56

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及起因篇7

[关键词]传统美术;美术元素;意象特征

纵观中国动画片,传统绘画一开始就介入了动画片画面布局,从静态背景到造型绘画艺术的风格流变来表现动画片美术元素意象性表现,动画电影关注的多为美术元素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指向。由此,画中意象便成为画家思想感情表达的符号和动画艺术创作的核心源于传统美术元素表现形式的中国动画片组成重要部分。其创作核心同样是画中意象的艺术化建构,同时,具有强烈漫画特征的意象呈现是确立当代中国动画片是否具有独特艺术面貌的重要标志。

一、中国动画片题材内容具有强烈中国传统美术元素

(一)美术元素介入动画片内容的背景

中国动画片在早期称之为“美术片”,它是几代动画人探索和努力并形成具有精细美术特色和中国绘画艺术的民族风格,虽然当代已经不再提起“美术片”这个术语,但美术家通过观察描绘动画题材内容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中国动画片的创始人万氏兄弟(万古蟾、万籁鸣、万超尘、万涤寰)和第一批动画家特伟、勒夕、王树忱等前辈都曾是活跃于画坛的画家,“而画家张光宇、张正宇、张仃、韩美林、李可染、方济众、程十发、华君武、詹同、韩羽、徐景达等都曾先后参与过动画片的创作,这也是中国动画片一个独有的民族特色。”[1]1926年,长城画片公司邀请万氏兄弟制作黑白默片《大闹画室》,这是一部人和动画结合的并受美国动画《从墨水瓶跳出来》启发带有中国传统元素影片,这部动画电影讲述一个身着中式服装的小人物在画室制造了很多麻烦,后被主人赶回画中的故事,这部作品融合了中西绘画元素,即造型夸张,情节有趣,带有强烈新鲜感。1964年完成的长篇电视动画《大闹天宫》是在探索民族美术道路上的一部杰作,它首次利用画家对动画内容的感悟绘画一系列人物和背景,因此这部影片把民族美术风格(油画、剪纸、水墨画、造型色彩)等创造了一次质的飞跃。

(二)美术元素介入动画片内容的原因

由于动画题材影片需要在前期进行大量手工制作和整体背景设计,因此需要美术功底深厚和一定电影创作经验的画家来完成。比如儿童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猪八戒吃西瓜》等是画家利用漫画、素描、水粉、水墨画、装饰绘画、传统壁画等手法进行研发创作。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化也是中国动画片美术元素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四川戏剧脸谱、吹牛角、狮子、皮影戏、竹编和玉器工艺、民间年画、古代铜器等民间艺术浓厚、欢快热烈情绪中清新华丽出场。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哪吒闹海》是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作品之一,这部动画片在内容设计上把中国传统年画、门神画用红、白、黑、绿等色彩叫观众感受到传统中带有传神写意的绘画风格。漫画家韩羽《三个和尚》塑造的三个和尚形象,是现代绘画夸张简约、造型以“似与不似之间”赋予人物幼稚的情趣,虽然人物色彩仅仅用三种颜色红黄蓝搭配,但在画法上突出关键特征。这部动画片人物少、场景简洁,韩羽用绘画中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让观众看到了一部活泼的影视作品。

二、美术意象在动画片中的表现特征

(一)美术元素是动画片形式感的决定性因素

“形式感是指工艺美术品的外观形式对人产生的感受和感染力。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由形状、色彩、结构的关系所形成的形式特征,诉诸视觉后,能引起显著的心理反应的,形式感就比较强。”[2]中国的传统文化使画家有意识地继承和借鉴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中国动画片具有本民族的审美体系和独特的美学特征,在民族风格和艺术手段上表现中国的历史文化。在传统的中国水墨画中,描述的对象通常是超越了艺术媒介表达的范围,是写意的再现表现手法,是画家情感和艺术构思参与动画片将各自特点的美术风格融入其中,把艰涩抽象的线条变得活泼而富有节奏感,这成为中国动画片形式感的重要因素,对中国动画片产业极具影响。

(二)色彩是动画片表情达意的手段

动画片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电影艺术,色彩的诗情画意是电影导演的一种表达手段,电影导演在创作过程中把主体的意图、抽象意象、象征隐喻等作为表现手段结合色彩来强调和暗示。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3]画家—导演—作品—观众通过动画片色彩在反映客观生活内容中把情趣和理念相辅相成,这是因为色彩既包含审美大众的情感逻辑又符合观众的思维逻辑,带给观众的是强烈的美感和愉悦。动画片《宝莲灯》,可以认为是注重色彩风格的一部电影。它在人物设计上借鉴了日本和迪斯尼动画的人物造型,幼年的沉香、蛋生、孙悟空和土地公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日本动漫主人公的特点。但在色彩设计上却对国内观众产生本地动画色彩的审美心理。“《渔童》《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背景设计色彩艳丽、绚丽多彩。”[4]

(三)以线取象、以形取神是动画片意象主题

现代著名画家潘天寿:“画者,画(划)也,即以线条为巢,而成其画也。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性语言的视觉美感丰富多彩,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干湿,刚柔肥瘦、轻重缓急、曲直萧瑟——各有其妙,传达出无限丰富的情感层次。”由于动画片本身并没有现实造型,艺术家通过线型构造物象并进行主客观抽象结合,在外形构建过程中还预示人物外表形象应该具有喜怒哀乐,要充分表现模拟人类的生理结构的性格和爱好等因素,这样就能使想象到形象之间跃然纸上。因此,“在外形、色彩、服装、发型、装饰物及道具等方面,全面表现出角色的个性及习惯,让观众可以立即对角色有所了解并产生兴趣”。

《喜羊羊与灰太狼》从动画片在人物的服装造型特点上看,比较突出运用了线条艺术。“比如红太郎的全身毛发是灰色的暗调,簸箕状的灰色尾巴上一撮白毛点缀,但与灰色对比鲜明的是那件永不变色的正红修身外袍,而与正红色外袍形成色调反衬的,是头顶的荧黄色宝冠;眼睛上方两抹亮紫色的眼影给灰色的脸庞起到了提神的效果。”从总的背景建构上分析,狼堡和大肥羊学校是故事的主题,狼堡的基础色彩是黑和茄紫为主的暗色,而大肥羊学校是欢快的翠绿色。创作者以黑色的压抑感给狼堡蒙上一层恐怖阴森感觉,赋予翠绿色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加上小羊自身的奶白色,叫少年儿童感觉童真生活的美好。在其他人物的造型上,动画创作者、美术家更是应用了不同的色彩进行搭配做出个性特征,如“喜羊羊的蓝,懒羊羊的黄,美羊羊和暖羊羊的粉红,沸羊羊的黑,红太狼的红”。

三、动画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对动画美术元素风格的影响动画到底怎么定义?在目前是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也即没有统一的定义。动画,即英文中的“animation”,animation的词根anima来自拉丁语,有“呼吸”“灵魂”的字面意义。《电影艺术词典》对动画的描述就是:“以各种绘画形式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运用逐格拍摄的方法把绘制的人物动作逐一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而形成的活动的影像,一般采用单线平涂的方法,也有用其他方法绘制的”。

从动画艺术构成的建构角度分析,动画就是以美术线条造型为基础,借助电脑科技,展示图片内容运动和发展的事件。动画片形式上可以是逼真的,超现实的,写实的,夸张的,象征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材料组合上是任意的。动画片所展示的美不是瞬间的,也不是静态,它是超越一切物质跨越时间空间的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灿烂光辉色彩独特的中国美术文化,这一切成为动画艺术来源可靠保障和依托资源。中华民族两千多年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文化,儒家宣扬的是天人合一,这种人文精神对美学上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艺术家们将写意的手法进行大胆的夸张和提炼,使得整体造型更加简洁明快,饱满雄厚。

中国当代动画作品随着时间脚步越来越多地同国际步伐一致,这是由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趋势所决定,同时这也建构了画家们在创作过程中的多元化。历史不断发展,物质文明程度越来越丰富,在精神上也要求审美方式多元化和可视化。停留停滞不前的美术元素是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类对艺术的追求的。新兴美术艺术的媒体数字方式在不断拓展同时也在说明传统美术元素要想在动画片中创新发展必须建立在时展和技术进步的基础上,来源于传统美术艺术又突破传统美术艺术建立差别化方式是中国动画片保持本色的艺术形态。这也是动画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对动画美术元素风格的重要影响元素。

四、美术元素介入动画片创作对现当代中国动画的启示

坚持传统美术元素融入中国动画片是中国动画市场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中国美术元素当中一系列服饰、皮画、山水等传统艺术为动画片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作为动画题材创作的画家们很明确这一点,他们汲取美术素材中一系列精华元素,并结合自身的美术风格,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和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场景。美术元素可以让大众对角色产生兴趣。“动画片创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绘画基础,善于观察不同物体的外在形体和内在结构,对动画片直接呈现的角色造型,空间环境的光、影、形、色等基础造型元素,还有诸如动态、透视、空间节奏等画面涉及的绘画语言,都能熟练掌握,运用自如。”但动画片中的素材是有区别于一般意义的影视题材,要对创作方式对现实题材高超运用要熟知对客观世界的正确把握。以便于在最短的时间用最精练的线条把美术艺术体征融于形象。美术创作者要擅长动画感觉,要把动画制作的现实与非现实形象和剧情相一致创作出非现实时空作品。这是中国动画电影的美术元素合理介入,也是中国动画电影成功因素之一。但这一强项也会带来我国的动画片一个明显的弱点,即美术思维远远胜于动画电影思维。

因此,要正确把握美术元素对动画片取得一系列成功同时,要深刻意识到,在当代中国,动画片的创作一定要结合中国社会需求和大众的审美感觉,并且在庞大的商业市场环境下,动画影片要用形式百变的美术元素来精心包装,不能一味片面追求一种美术元素,会影响到动画片成本,更会影响到市场反应,反而有些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张惠临.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许婧,汪炀.读动画——世界经典动画[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

[3]申晟.动画角色设计的视觉语言[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学报,2007(21).

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及起因篇8

[关键词]数字;水墨元素;影视;互动

水墨艺术充分展示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哲学理念及审美标准。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是水墨画的主流题材,它们用色单一,是对孔子崇尚素雅的美学理念和老子单纯质朴的社会理想的最好诠释。和谐统一、艰苦朴素、缠绵蕴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优良的民族精神和特有的文化内涵,水墨艺术所追求的便是这一理念,是对传统绘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概述

(一)水墨元素

“水墨”又被称作“水墨画”,是将水和墨调和成墨汁,绘制在一种被称作宣纸的特殊纸张上的画作,这在中国画中很具有代表性。而水墨元素,则是一些艺术家经过对中国水墨画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长期的研究和体会,从传统的画作中提炼出来的画笔、墨色、构图结构及意蕴等与水墨画相关的元素。

水墨画源于自然,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画作外在的表现方式和内在所蕴涵的文化涵养浑然天成,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最近几年来,我们常常可以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变幻多样的水墨元素,水墨元素是从水墨画的形状、色彩、质感和留白所展现出来的艺术美中提取出来的,运用现代高科技的设计方式对其进行重新创作,已成为电影和电视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强有力的表现手段。

(二)数字视角下的水墨元素

数字媒体就是通过二进制的方式记录、解决、传播和获得过程的信息载体,文字、形状、声音、影像等感官媒介都属于这些载体。本文主要通过对水墨动画和数码水墨画两个方面的例子详细的分析来解释中国水墨元素在数字媒体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1.水墨动画

水墨动画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人类文化的结晶,是由中国伟大的艺术家们创作出来的一种新型动画片,它的基础是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的中国水墨画。水墨动画打破了传统动画片单线平面的绘制结构的旧形式,采用传统的创作水墨画的艺术技巧绘制人物和空间环境。这是水墨作品在艺术中的一次科技创新,而正是由于这种创新,水墨元素才能够被应用到数字艺术中去。

2.现代数码水墨画

数码水墨画和传统的水墨画创作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水墨画主要依靠笔墨纸砚进行创作,而数码水墨画则主要是依靠电脑和数位板这类数字介质进行创作。先进的数字技术和传统的水墨艺术相结合就产生了现在的数码水墨画,它的重点还是在绘图上,数字技术主要是起到改良创作工具和更新创作形式的作用,水墨画的意蕴依旧是数字水墨画追求的重心,所以,我个人认为,现代数字技术和传统水墨艺术相结合的数字水墨画也是水墨画中的一种形式,具有潜在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二、水墨元素与影视艺术的互动

(一)水墨元素与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

我国传统的水墨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在影视作品创作中的使用使其显得更为真实,因此,它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影视创作人关注的元素。在现代,我国独特的水墨元素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了电影创作过程中,这样的电影最具中国特色,同时也更符合我国人民的传统的审美心理。电影创作者通过水墨元素的运用使得电影中的人物、背景和画面更具美感和真实感,进而向世人展现出了我国电影中所表现出的人性美。因此,将我国传统的水墨元素应用于电影创作之中,对我国影视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这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艺术形式对中国影视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作为我国重要传统文化之一的水墨元素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电影作品中的水墨艺术不仅能将东方国家的神秘感完美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还可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二)数字时代下推动水墨元素与影视艺术互动的必要性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传统的艺术形式经历一代又一代的变迁和发展,最终深刻地融入了现代影视作品的创作之中,作为一种单独存在的审美形式,它一方面以现实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作为载体,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又高于现实生活。近几年来,中国电影行业开始越来越追求中国传统特色,发展和开拓具有中国传统意义的影视作品已成为电影产业追求的重点,传统的艺术形式对中国影视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作为我国重要传统文化之一的水墨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创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电影作品中的水墨艺术不仅能将东方国家的神秘感完美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也可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随着我国影视业的迅速发展发展,传统水墨画中的众多元素在影视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婉转流动的线条以及神秘朦胧的韵味是其他电影元素永远替代不了的。水墨元素的采用使电影的内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尤其是对我国国产的电影和动画片的创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电影是创作者艺术的灵感和他长期累积的生活实例的完美结合。随着水墨画中的越来越多的元素在被运用到电影创作中,电影作品在选择材料、故事背景、角色以及故事情节上都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我国传统厚重的文化概念。所以,水墨元素对于我国电影的创作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能否更加充分地发挥水墨元素在影市作品中所呈现的效果对我国电影业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数字视角下水墨元素在影视艺术中的运用

(一)水墨元素在影视角色设计与创作中的运用

随着电影制作的发展进步,水墨元素也逐渐演变成一种新型的电影形态。在电影制作中,角色制作指的是一个角色在影片中的构成方式,即电影角色的性格塑造。一般情况下,电影制作者的构想和灵感决定着角色的设计与塑造,然而,水墨元素的使用为角色的塑造带来了新鲜的血液,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它不仅有利于展现影片中的人物构成,满足电影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使传统的中国绘画发扬光大。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中一定包含着一个成功的角色塑造,他或许是影片的主角,或许是影片的配角,也或许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但是他会深深地留在观众的脑海中,甚至会演变成中国传统人物塑造的典型。以熟知故事背景和掌握情节发展为依托,创作者在进行角色塑造时不再采用传统的人物刻画模式,而是将水墨元素应用到角色设计与创作中,根据特定角色做出独具特色的描绘方式,这不仅使观众对水墨电影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还可以使影片中角色的定位得到更好的诠释。例如,水墨电影《大闹天宫》,水墨元素在其中的装饰性应用上一直让人赞不绝口,堪称我国动画电影的经典之作。水墨元素应用于我国的传统动画电影便是从这一影片中孙悟空的角色开始的,这是我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中国传统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水墨元素的应用可谓锦上添花,也正是因为水墨元素在角色设计和创作中的应用,影片中的人物造型才会活灵活现、形象逼真,中国动画电影才能上升到新的高度。

(二)水墨元素在影视场景设计中的运用

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不仅要包括鲜活的人物塑造,还要包括优秀的场景设计,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水墨元素不仅在角色设计与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在影片的场景设计与画面衬托上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场景设计是一部影片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水墨元素的应用为影片制作者带来了新的灵感,他们可以利用不同的水墨色彩来勾勒不同的故事背景,从而塑造出更鲜活、更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例如,水墨电影《小蝌蚪找妈妈》,影片背景主要以黑白色单色调为主,轻柔细腻,圆润质朴,使人遐想无限,电影中的小蝌蚪在层层流动的背景衬托下栩栩如生,水墨元素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与此同时,水墨元素也反复应用于电影中的山水背景,使得青山更青,绿水更绿,宫殿宝塔更加宏伟壮观、金碧辉煌。现今,水墨元素已应用到电影创作的每个环节之中,带动了中国传统动画电影的发展变化,通过不同传统元素的对比与应用,将影片中的人物塑造、视觉享受和场景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电影主题。

(三)水墨元素在影视视觉传达中的作用

卓越的专业技术是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影片中所蕴涵的深邃意境已成为电影产业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是更高层次的视觉艺术。水墨画的主要工具是水和墨,在电影作品中再以色彩作为辅助工具,极大增强了影片的视觉传达效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应用,水墨元素的运用是电影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步。动画电影的视觉传达是通过绘画的艺术形式来刻画、塑造人物形象的,再经过创造者的丰富想象力来展现每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必然会给观众带来高层次的视觉享受,但不一定需要丰富的色彩填充,那是一种能够带给人心灵震撼的视觉艺术。

传统的中国水墨画能够在动画影片创作过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便是因为它具有极强的绘画感。例如,水墨电影《牧笛》《小蝌蚪找妈妈》和《山水情》,这三部电影的整体视觉设计和应用就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层次感,因此可称是中国动画电影的代表作。水墨元素在这三部影片中的应用可谓酣畅淋漓,线条虚实结合,画风淳朴自然,色彩运用得当,尤其是影片《牧笛》,极具中国特色的水乡风情和温柔淡雅的江南气息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虽然画面的色调以墨色为主,缺乏鲜亮艳丽的色彩填充,但正是因为影片中的墨色与点点金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才能带给观众更加真实的田园气息和视觉上的冲击享受。

[参考文献]

[1]温文,王春涛.现代平面设计中水墨元素表现张力的视觉体现[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2(03).

[2]戴勇红.论水墨元素在动画中运用的优势及方法[J].艺海,2012(12).

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及起因篇9

关键词:美学规律;景观观念;空间分析

1.城市及城市景观的形成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对周边地区可以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从城市的形成来看,在历史上的某个特定时期,由于人口的集中、交通干道的汇集形成一定规模的人居环境系统,最终形成城市。最早形成的城市都存在于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的地方。古典的城市设计方法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运动未产生之前是干预城市景观的主要手段,城市设计的2种最基本原型是以大自然为背景的别墅建筑和以城市为背景的广场建筑群。高品质的以美学为目标的城市景观,是从古罗马城市广场群到文艺复兴巴洛克城市风格以及后来的城市美化运动中被人们一直在追求的,由此建立起关于城市与建筑美学的一系列法则。到了现代,由客观倾向走向主观和多元化的美学范畴成为了美学研究的中心,功能主义的城市设计理论出现了,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理想城市”对文艺复兴的巴洛克时代单纯强调城市美感的设计方法展开批判,现代的城市设计理论由此建立起来。建筑美学的领域中“艺术般的生活”和“生活般的艺术”的思想,随着人类主体意识地不断觉醒和当代哲学对人类及生活本质探索地深入发生了扩展,创作与接受成为艺术创作中2个同等重要并相互促进的过程。

狭隘的景观观念对城市景观整体缺乏统一的理论认识,在这个背景下,不仅不能拯救城市景观,反而会使城市陷入一种“失语症”的混乱之中。事实上,景观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存理想的一种表示,作为观念表达了人们诠释居住环境的一种艺术化方法,要解决后工业社会城市的三大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必须迫切建立整体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我们要从城市发展的需要出发,利用时代文明的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合理地分割城市空间。使城市的美学价值得以提高,并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理论十分繁多,并受到多方原因例如美学观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的影响。任何设计理念的首要目标是要做到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舒适度,使城市功能进行高效率的运转,升华城市的现代人文精神,并合理地保护生态环境,如何开发和配置资源等。系统论网络化的观点是现代城市景观的规划方法,它主要是处理城市点、线与面的关系。城市住宅区景观、城市公共开放式公园景观可以作为点存在;街道景观,滨河景观形成线;城市园区景观构成面。良好的交通系统穿插其间,使点与点、点与线、点与面、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沟通顺利完成。

2.城市空间分析

整个城市的社会整合会受到城市空间网络的影响,社会整合是指每个人或每个社会群体能到社会中进行充分参与的活动,包括就业、教育、公共设施、娱乐休闲等。最近,欧洲社会已开始以这个概念构成政策的核心,也逐渐在其他地区普及开来。

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及起因篇10

关键词:《松花江上》曲式结构艺术处理气息

“声乐的艺术表现”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和生命,理解作品内涵是表现作品的基础。拿到一首作品后,不要急于去视唱乐谱,首先要对作品的主要内容及所表现的文化,做个深刻的理解,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该作品的写作时期和历史社会背景,分析作品中感情的基调、情绪的起伏、发展和转折的脉络。对一些词义较难理解的古诗词歌曲,仅在声乐课堂上的学习是不够的,应在课前做一些案头工作,查找相关资料,写出歌词的意思及对作品的深层理解。无论是戏剧还是独唱歌曲都要对剧情及剧中人物的性格、生活环境及日常活动作合理的设想,确立起正确的音乐形象和作品主人公的形象,要像戏剧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身临其境。把歌曲的基本情绪和意境设想得越具体,表达时就会越真实、生动。

下面就以歌曲《松花江上》为例,来谈一下如何进行艺术处理。

一、作者简介

歌曲《松花江上》是由张寒晖于1937年7月12日创作于西安,后成为广为流传的抗战歌曲。张寒晖(1902—1946),现代作曲家,原名张兰璞,河北定县人。他的音乐创作以歌曲为主,共写有歌曲五十余首及几个配合革命斗争的秧歌剧。他的作品,绝大多数由自己作词,其代表作有《松花江上》《去当兵》《游击乐》等,还有《军民大生产》也是他改编的。其中,他的《松花江上》和《边区十唱》等优秀歌曲永远留在了人们的生活中。

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歌曲《松花江上》是作者用特殊的形式对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反映。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对歌曲作者的艺术创作总有一定的影响,它直接影响作者的创作思想、风格、动机以及创作素材的选择。《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创作于1936年11月,当时我国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所占领,日本还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36年,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小,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人人心中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当时正在西安二中教书的张寒晖,天天见到这种流浪徘徊的惨景,耳鼓充满嗟叹痛苦的呼声,于是便谱写出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歌曲,以含着热泪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可见,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对作者的音乐创作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要想深刻地了解作品,就必须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

三、歌曲结构分析

这首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具有倾诉性、叙述性兼抒情性的特点。歌词内容有很强的说服力,真切感人。第一部分是由两个乐段组成,每一段又都由三个乐句构成。这一部分的音调富于叙事与抒情的特点。第二部分的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得到了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这部分以呼喊似的音调、悲愤的情绪,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后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东北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最后的尾声,唱出了呼天唤地似的旋律,使歌曲达到了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反抗斗争的力量。

四、歌曲情感分析

在歌唱的艺术表现中,情感占有主导地位,它是歌唱的灵魂。深刻而又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情感,也正是歌唱表现的目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歌曲艺术表现时,只有准确地分析和把握歌曲的情感,才能用准确的情感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准确地表现出歌曲的意境,创造出准确的艺术形象。歌曲《松花江上》所表达的情感是人们在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共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被迫背井离乡,逃亡关外的凄惨境遇,以及人们想推倒这两座大山,重建家园的迫切渴望。这是一首满怀离乡之思、国难之痛的悲歌,歌词中的“我”的遭遇实际就是全体东北人民的遭遇。然而,歌曲的情感与歌曲的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歌曲的内容决定了歌曲的情感。因为,在歌曲表现中,情感的根源来自情感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所以,必须把歌曲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辩证地统一起来,创造出思想内容和情感相吻合的歌曲意境。任何偏离歌曲思想内容的情感表现,都不符合艺术表现的规律,甚至可能对歌曲艺术形象和意境产生破坏作用。

五、声情并茂是创造歌唱艺术美的完美表现

在歌唱的艺术表现中,运用美的声音去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创造歌唱的艺术美,是歌唱的首要任务。美的声音内涵是丰富的,它包括音乐作品的内容、情感、意境和演唱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只有把这些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产生美的声音,创造出艺术美。

1.声音的个性美与效果美

美的声音是相对的,歌唱中美的声音具有两重意义:一是个性美;一是效果美。个性美是指在没有内容和情感要求下的音色美。效果美是指内容、情感和技巧相结合,能创造出完美艺术效果的声音美。歌曲《松花江上》用暗淡、深沉的音色表现的是一种凄惨、悲愤的情绪,而把它用于表现热情、明朗的情绪,它就不美了,因为它脱离了内容和情绪的要求。所以说,美的声音不是绝对的,只有与歌曲内容和情绪紧密结合的声音才是最完美的。

2.声音的情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