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绿色化学和传统化学的区别十篇绿色化学和传统化学的区别十篇

绿色化学和传统化学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5:51

绿色化学和传统化学的区别篇1

关键词能值分析;农业绿色GDp;空间计量;绝对β收敛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6)11-0150-10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11.019

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中国是世界上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品使用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相对薄弱的农业经济基础,造成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基本格局[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以及财政支农、统筹城乡发展等一系列战略措施的实施,中国的农业经济增长不断迈上新的台阶[4]。但长期影响农业与农村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依然普遍存在,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暴露出的地区差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5]。在此背景下,充分考虑农业生产中的资源与环境代价,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对农业经济绿色增长现状及其演变进行客观的评估与分析,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变,成为区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的迫切要求。

鉴于此,本文利用能值分析法,对2003―2014年中国及各省域单元的农业绿色GDp进行核算,并⑵溆肱┮荡统GDp对比,在此基础上,考察我国农业绿色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与收敛特征。旨在准确评价中国农业经济绿色增长水平及其演变规律,为优化农业绿色经济的空间结构,协调不同地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依据。

1文献综述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及发展水平通常以GDp来衡量,但传统GDp核算中没有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并且将其中过度消耗的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以附加值形式计算在GDp总量中,从而造成对经济增长的不真实表达[6]。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于1993年将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生产总值定义为绿色GDp,指的是在经济活动中扣除了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为准确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7]。围绕绿色GDp核算问题,不少学者已进行了大量创造性的研究,其差别主要体现在核算的方法和变量的选择上。王永瑜和郭立平将经济体系与资源环境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对绿色GDp核算的理论、模拟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8];陈源泉和高旺盛则基于农业生态服务价值,采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等方法对陕西安塞的农业绿色GDp进行了核算[9];雷敏、张兴榆等采用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Seea)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绿色GDp水平[10];王丽霞和任志远通过构建资源与环境账户的虚数指标对山西大同的绿色GDp进行了实证分析[11]。这些研究都为绿色GDp的核算提供了有效的借鉴,但不难发现,由于缺乏统一计量单位和可计量货币价格,核算过程中对并不具备市场价值的环境资源资产(如:空气、水等)的真实价值往往难以准确衡量,造成绿色GDp的测算结果存在一定偏差[12]。能值分析能通过能值转化率这一度量标准将生态经济系统内部流动和储存的各种不同类别的能量物质转化成统一的能值量纲进行研究,并能够依靠能值-货币比率算出其所相当的能值-货币价值(也称为宏观经济价值)。因此,与其他方法相比,能值分析可以更好的解决绿色GDp测算中环境资源计量单位统一与资产价值衡量问题[13]。

已有学者开始尝试将能值方法应用于绿色GDp的研究,其范围涉及到湖南、河南、福建、陕西等多个地区[12-15];而在农业经济领域的研究中,能值方法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分析[16-17]、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18-19]以及区域农业绿色GDp测算[20]等。综合分析现有研究成果,认为尚存在两个有待深入的方向,一是当前研究多集中于省(市)等地方层面的分析,对于能值方法在全国层面,尤其是在农业部门绿色经济增长研究中的应用还相对缺乏;二是进一步对其收敛特征的研究也不多见,而收敛分析却是反映经济增长两极化、不平等和地区分布等问题的重要议题[21]。利用能值分析方法将资源与环境成本纳入分析框架核算我国农业绿色GDp水平,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市场价值评价方法资源环境要素定价困难的缺陷,有利于准确把握区域农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现状水平。同时,在充分考虑空间相关因素下分析农业绿色GDp的收敛特征也能使对农业绿色经济增长规律的认识更加全面、客观。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研究方法

2.1.1能值分析法

能值分析法是以能值为基准,把生态经济系统内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能量物质转换成同一标准的太阳能值来衡量系统内各种生态流,定量分析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与效益[22]。在进行能值分析时,能值和转换率是两个重要的概念,能值是指资源或产品形成所需要直接和间接投入的一种有效能量[23]。由于任何形式的能量均来源于太阳能,因而一般用太阳能来衡量各种资源、产品形成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消耗的太阳能量,就是其所具有的太阳能值,单位为“太阳能焦耳(sej)[24]”。太阳能转换率是单位能量(资源或产品)所含有的太阳能值之量。各种生态流太阳能值的计算公式为:

mi=eiti(1)

其中,i表示第i类生态流;m表示太阳能值,e为可用能,t为太阳能值转换率。

利用太阳能值转换率将自然、经济、社会子系统中各种生态流转化成统一的能值量纲,再通过转换后的能值-货币价值(即能值对应的市场货币价值)来度量其宏观经济价值。按照能值分析步骤,以中国各省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区域:①将基础数据进行分类。根据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特点,可分为可更新环境资源、不可更新环境资源、可更新资源产品、外部输入不可更新资源、外部输入可更新有机能和废物流6类。②绘制能值系统图。根据研究内容确定该系统的主要能源,系统能量的主要输出与输入项目,并显示出各主要能源间的流动过程与相互关系。③编制系统能值分析表。包括原始数据、能值转换率、各要素能值消耗量等。④选择能值指标对区域农业绿色GDp进行计算分析。根据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特征绘制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系统图(图1)。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涉及到的能值指标进行筛选,构建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表,再进行归并、简化后可得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简表(表1)。

2.1.2农业绿色GDp核算

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在目前常用的绿色GDp表达式基础上进行改进,用改进的表达式进行农业绿色GDp的核算。新的表达式如下:

农业绿色GDp=传统农业GDp-∑a-∑B-∑C(2)

式(2)中,∑a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自有的各种不可更新环境资源的能值-货币价值之和,∑B为外部输入的各种不可更新资源的能值-货币价值之和,∑C为系统中环境损耗(系统所排放的各种废弃物)的能值-货币价值之和。各项指标的能值-货币价值为其能值与能值/货币比率(由地区农业系统年太阳能值利用总量除以该地区当年农业传统GDp得到)之比。

2.1.3全局空间自相关

对中国农业绿色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检验

是收敛分析的前提。本文以常用的moran’si方法来分析农业绿色GDp在全国范围内的空间集聚的总体特征。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xi和xj分别是观测值x在相邻配对空间点的取值,x是观测值的全国平均值,wij是空间权重矩阵,这里取俗蓟处理后的邻接矩阵,n是空间点总数。moran’si取值在-1到1之间,[-1,0),0,(0,1]分别为空间负相关,空间不相关和空间正相关。

用标准化统计量Z来检验moran’si的显著性水平,计算公式为:

Z=i-e(i)VaR(i)(4)

式中,e(i)与VaR(i)分别为moran’si的期望值与方差。通常,当|Z|>1.96(即为显著性α=0.05的水平),计算结果拒绝零假设,研究变量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

2.1.4局部空间自相关

局部空间自相关可以进一步观测空间点与其周边区域间的空间差异程度及其显著性,结合moran散点图和局部moran’si指数所得的LiSa集聚地图可直观地表示各区域农业绿色GDp的集聚类型和显著水平。局域空间关联性指标LiSa的计算公式如下:

LiSai=(xi-x)S0∑njwij(xi-x)(5)

式中,S0=∑i(xi-x)2/n;对j求和仅限于空间点i的所有邻近区域。LiSa为正表示同类型效率值相邻近,负值表示不同类型效率值相邻近,LiSa的绝对值越大邻近程度越大。

2.1.5收敛性分析

收敛问题一般被概括为4种假说,即: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25]。σ收敛是数值上的收敛,指的是各地区人均农业绿色GDp的变异系数减小。绝对β收敛指的是落后地区往往比先进地区具有更高的增长率,即假设不同经济体将趋于相同的均衡状态。条件β收敛则是考虑了各经济体不同经济特征,将各自收敛于不同的经济稳态。俱乐部收敛是指水平相似地区将收敛于相同的局部稳态。σ收敛是与横截面数据相关的假说,表示的是水平量上的收敛,而β收敛则是与时间序列相关的假说,指的是增长速率的收敛,β收敛是σ收敛存在的前提条件,只有存在增长速率的收敛,落后地区才可能赶上先进地区,而这一现象正是经济增长理论所称之为的经济增长收敛。因此,β收敛是研究经济增长收敛性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主要围绕农业绿色经济增长的β收敛问题进行探讨。

收敛计量方法分为古典计量经济学和空间计量分析,本文将以古典计量经济学模型为基础的收敛分析称为普通收敛分析。普通收敛分析是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中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并没有被后来的内生增长理论所接受[21]。事实上,地区经济增长并非独立存在,而总是与其他经济体产生密切的联系,如外生冲击对一个地区经济增长造成影响的同时也常常会波及到其他地区[25]。排除这种空间因素在经济收敛过程中的潜在作用会使估计结果产生偏差。因此,本文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人均绿色农业GDp进行收敛分析。

空间计量模型中的空间相关类型可分为2类,一是由外生的空间滞后变量反映的空间相关关系;二是由随机误差冲击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26]。具体空间相关类型可由拉格朗日检验(Lm)判定(该检验在实证部分进行)。通常将空间自相关变量引入普通绝对β收敛分析模型,得到人均绿色农业GDp绝对β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模型:

其中,x2003与x2014分别为各地区2003年和2014年的人均绿色农业GDp向量,(1/t)ln(x2014/x2003)表示各地区人均绿色农业GDp对数化之后的年均增长率向量,即普通β收敛检验中的因变量,t表示时间跨度,w为空间权重矩阵,u为空间误差项,ε为随机扰动项。β为收敛系数,ρ和λ为表征空间依赖关系的系数值,是本文重点关注的变量。当ρ=0,λ=0时,为普通线性回归模型;当ρ≠0,λ=0时,为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Lagmodel,SLm);当ρ=0,λ≠0时,为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errorsmodel,Sem);ρ、λ同时不为0的情况较少,出现这种情况表明仍有未被发现的较为重要的空间因素影响农业绿色经济增长水平变化,同时,根据收敛系数β的估计值可以进一步计算收敛所达到的稳态值γ、收敛速度η以及表示农业GDp低值地区追上效益高值地区所需时间的收敛半生命周期τ:γ0=α/(1-β),η=-ln(1+β)/t,τ=ln2/η。

2.2指标说明与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和资料的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各省份的统计年鉴。研究时段为2003年至2014年,数据覆盖我国31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部分指标说明如下:①为消除年际物价变动的影响,均以2003年为基准年利用可比价格指数对涉及价格的数据进行转换。②在能量计算中,太阳能辐射量、年降雨量为各地区气象观测站点的观测平均值,相关数据均来自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http:///);农业污染(废弃物)排放量数据选择农业面源污染等标排放量,参照梁流涛等[27]采用清单分析方法计算得到。③采用9.44×1024sej/a的能值基准值,所涉及能值转化率主要来自odum与蓝盛芳等的研究成果[23-24],能量折算系数参考《农业生态学》[28]和《农业技术经济手册》[29]。

3结果与分析

3.1总体特征分析

逐年计算出中国及各省份(市、自治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不可更新自然资源消耗、外部输入不可更新资源(工业辅助能)消耗以及环境资源损耗(废物流)等资源环境成本的价值量,进而按照式(2)计算出全国及各地区的农业绿色GDp。同时,为消除人口规模差异的影响,将转换成可比价后农业绿色GDp与农业传统GDp总量除以对应年份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得到各地区不变价的农业人均绿色GDp与农业人均传统GDp(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均农业绿色GDp与人均农业传统GDp存在较大差距,在衡量区域农业经济增长时如不考虑资源环境成本将无法反映其真实水平。此外,无论是人均传统农业经济GDp还是人均绿色农业GDp的最高值省份与最低值省份之间的差距都在5倍以上,表明中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

2003―2014年,中国人均农业绿色GDp由2003年的0.54万元(可比价)增加到2014年的1.16万元(可比价),年均增长率为7.17%,低于农业传统GDp增速的7.74%。扣除了资源环境成本后出现的农业GDp增速下降表明我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资源环境损耗现象,农业经济增长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可持续增长。

同时,研究期间全国农业绿色GDp占传统农业GDp的比重均保持在80%―85%之间,且表现为下降趋势,表明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损耗有所增加。近年来,国家已经十分重视对农业污染的控制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2008年后农业绿色GDp占传统GDp比重下降速度已有所减慢(年均降幅0.29%,低于整个考察期内降幅0.41%的平均水平),但是受化肥、农药等工业化学品投入持续加大的影响,这种下降趋势仍未能完全扭转。

3.2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进一步分析r业绿色经济增长的空间特征,从图2可知,2003―2014年,我国人均农业绿色GDp在全局上均呈显著空间正相关(图2)。表明我国各地区农业绿色经济增长在空间分布上并非表现为独立随机状态,而是呈现出相似值之间的空间集聚,即较高值的地区相对趋于与较高值相邻,或较低值省域相对趋于与较低值省域相邻近的空间关联结构。从时间变化上看农业人均绿色GDp的moran’si值呈总体上升趋势,说明这种空间集聚效应逐步增强。

3.3局部空间集聚特征

为明晰农业绿色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及局部集聚特征。分别计算2003年和2014年人均农业绿色GDp的LiSa值及其显著性,并参照世界银行对区域经济的分类标准,把农业人均绿色GDp水平量划分为高水平(GDp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0%)、中高水平(GDp值介于全国平均的100%―150%之间)、中低水平(GDp值介于全国平均的50%―100%之间)和低水平(GDp值低于全国平均的50%)4种类型,并结合LiSa计算结果作出2003年和2014年中国省域农业人均绿色GDp的空间分布及LiSa聚类图(见图3)。

由图3可知,中国农业绿色经济增长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并具有局部空间集聚特征,即存在人均农业绿色GDp“同质集聚、异质分离”的现象。2003年和2014年,我国农业绿色经济增长水平较高的省份多数均位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省份的农业绿色增长水平则整体上低于东、中部地区。从图3(a)可以看出,2003年东南部沿海地区、京津地区、东北地区以及西部的新疆、农业绿色增长水平较高,其中海南、北京、天津、上海和新疆是农业绿色增长水平最高的地区;中、西部绝大多数地区农业绿色增长水平较低,位于西部的贵州、甘肃、青海、云南、陕西、山西、等省份的农业绿色增长水平最低。从图3(b)可以看出,2014年农业绿色增长的整体水平有所提升,但高水平的农业绿色增长仍集中分布于东部部分省份和西北的新疆;、贵州、云南、甘肃和宁夏属于农业绿色发展低水平地区。

通过LiSa聚类分析对我国人均农业绿色GDp的空间格局进行检验可以佐证农业绿色发展高水平和低水平地区的空间分布规律,但同时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GDp高值省份和低值省份都能通过p=0.05水平下的LiSa聚类显著性检验,2003年,中西部地区省份陕西、重庆、四川、贵州、湖北、河南属于农业绿色GDp低水平聚类区(LL型地区),没有显著的高值聚类区(HH型地区)。到2014年,陕西、四川、云南分别属于LL型地区,而江苏、浙江和上海成为HH型地区,新疆属于HL型地区,其他地区则不显著。整体上看,2014年我国农业绿色增长水平仍然保持2003年所形成的空间分异格局,这种稳定的分异性反映出我国各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规律性特征,这是由各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农业内部结构、农业技术效率等多方面的差异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总体而言,无论是2003年还是2014年,农业经济绿色增长均未打破传统经济增长东部高、西部低的整体格局,这可能是因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加大农业技术投入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不仅有效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而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因为农业生产方式相对粗放,农业产出的提高更加依赖于资源环境的消耗[30],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仍然整体落后于东部。

3.4收敛性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探索各地区的空间联系,但没有反映出地区间增长速度的差异[21]。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03―2014年各省份人均农业绿色GDp数据进行收敛分析,为便于比较,也同时列上普通绝对β收敛模型分析结果(见表3)。根据anselin等[31]的研究,首先需要对普通收敛回归分析残差进行检验,moran’si显著表明残差存在空间效应,再利用拉格朗日检验判定采用模型的类型,即将公式(6)进行相应的化简。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详见表3。

从表3可知,农业人均绿色GDp普通收敛回归残差的moran’si检验表现显著,因此,在分析农业绿色经济增长收敛时应考虑空间效应。人均农业绿色GDp的空间滞后模型的系数ρ均不显著,而残差的moran’si通过了空间相关性检验,这与空间自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相违背。人均农业绿色GDp的空间误差自回归模型各估计系数均表现为显著;λ值显著不为0也表明误差项u具有空间相关性,符合模型假设。同时,空间误差回归模型残差的moran’si不显著,说明空间自回归误差过程残差项空间不相关,体现了空间误差模型能够真实反映人均农业绿色GDp的空间相关模式;空间误差模型的最大似然值均高于空间滞后模型,模型拟合较好,因而空间误差模型是研究人均农业绿色GDp收敛性的合适模型。从Lm检验结果也可以看出,各模型的RobustLm值均高度显著,Lm值则并不显著。RobustLmerror值大于RobustLmlag值,表明残差的自相关可能来源于误差自相关,空间误差自回归模型是最佳模型设定。

从绝对收敛的估计结果(表3)可知,我国人均农业绿色GDp在空间上存在误差相关,即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率除与该区域起始时间GDp水平有关外,还与其他相邻地区农业绿色经济增长率的随机误差冲击的空间溢出有关。β值为负且显著,表明人均农业绿色GDp在空间误差冲击作用下存在绝对收敛特征。同时,由空间分析得出的收敛速度为0.2722,与普通收敛分析得出的0.2283相比,提高了近19%;收敛半生命周期缩小49年,说明空间因素在农业绿色经济增长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正式拉开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帷幕[3],尤其是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理念后,中国进一步加快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随之施行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和可持续发展政策,都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绿色经济增长水平,而这一效果在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尤其显著;先进地区则由于受到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影响,其增长速度慢于落后地区,这是农业绿色经济增长出现收敛特征的一个可能的解释;同时,技术知识的溢出在收敛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先进地区通过不断“试错”找寻适合其发展的技术、管理模式等,儆凇案芍醒А保欢其他地区则可以直接将先进地区成功的发展经验运用于本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实践中,采取“看中学”模式发展,对先进地区的“追赶效应”会得到加强。因此,生产要素空间流动和技术辐射效应加快了收敛的速度[32]。但是,由于生产要素和技术知识从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的流动过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因而收敛的半生命周期依然较长。

4结论与启示

4.1主要结论

(1)2003―2014年,中国人均农业绿色GDp与人均农业传统GDp的差距明显,农业绿色GDp增速慢于农业传统GDp。同时,各地区农业绿色GDp占传统GDp比重均在80%-85%之间,且呈下降态势,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损耗有所增加。

(2)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2003―2014年,我国人均农业绿色GDp在全局上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且集聚效应逐步增强;农业绿色经济增长并未打破传统经济增长东部高、西部低的整体格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更高的农业生产效率和西部相对粗放的生产方式是形成这种空间格局的主要原因。

(3)农业人均绿色GDp的收敛性分析适用于空间误差自回归模型,与普通收敛分析相比,考虑了空间自相关因素后得出的收敛速度出现一定程度的加快。

4.2启示

(1)准确评价农业经济增长水平应充分考虑农业增长中的资源环境代价,在未来农业发展中必须将资源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增长目标相统一,尽可能降低资源环境成本,实现农业绿色经济快速增长。

(2)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农业发展特点,实施差别化的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应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等手段来进一步减少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成本;同时要加强高效清洁型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继续扩大高增长优势下,促进农业发展的绿色转型。而中、西部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则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造传统农业转向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

(3)应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转移与扩散,通过增强技术知识的空间溢出效应来提高农业绿色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尤其是农业发展落后地区应加强与先进地区的交流合作,大力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以逐步缩小差距,促进农业绿色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严立冬.绿色农业发展与财政支持[J].农业经济问题,2003,24(10):36-39.[YanLidong.Greenagriculturedevelopmentandfinancialsupport[J].issuesinagriculturaleconomy,2003(10):36-39.]

[2]黄安胜,许佳贤,刘振滨,等.中国绿色农业技术效率及其省际差异分析――基于1998―2012年面板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4):68-75.[HUanGanshen,XUJiaxian,LiUZhengbin,etal.Chinagreenagriculturetechnologyandprovincialdifferenceanalysisefficiency:basedonpaneldatafrom1998to2012[J].JournalofHu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2014,15(4):68-75.]

[3]李谷成.中国农业的绿色生产率革命:1978-2008年[J].经济学(季刊),2015,13(1):537-557.[LiGucheng.thegreenproductivityrevolutionofagricultureinChinafrom1978to2008[J].Chinaeconomicquarterly,2015,13(1):537-557.]

[4]S季j.中国农业的过去和未来[J].管理世界,2004(3):95-104.[HUanGJikun.thepastandthefutureofChineseagriculture[J].managementworld,2004(3):95-104.]

[5]盛来运,付凌晖.转型期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4(1):4-12.[SHenGLaiyun,FULinghui.agriculturaldevelopmentduringthetransitionalperiodofitsinfluenceoneconomicgrowth[J].Chineseruraleconomy,2014(1):4-12.]

[6]杨多贵,周志田.“绿色GDp”核算的国际背景及中国实践进展[J].软科学,2005,19(5):23-26.[YanGDuogui,ZHoUZhitian.‘GreenGDp’accountinginternationalbackgroundandpracticalprogressofChina[J].Softscience,2005,19(5):23-26.]

[7]胡鞍钢.中国:绿色发展与绿色GDp(1970―2001年度)[J].中国科学基金,2005(2):84-89.[HUangang.China:greendevelopmentandgreenGDp(1970-2001)[J].SciencefoundationinChina,2005(2):84-89.]

[8]王永瑜,郭立平.绿色GDp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2010,27(11):77-84.[wanGYongyu,GUoLiping.GreenGDpaccountingtheoryandmethodresearch[J].Statisticalresearch,2010,27(11):77-84.]

[9]陈源泉,高旺盛.基于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的农业绿色GDp核算――以安塞县为例[J].生态学报,2007,27(1):250-259.[CHenYuanquan,Gaowangsheng.GreenaccountingforagricultureproductionbasedonthevalueofagroecosystemservicesacasestudyofansaiCounty[J].actaecologicasinica,2007,27(1):250-259.]

[10]雷敏,张兴榆,曹明明.资源型城市绿色GDp核算研究――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9(12):2046-2055.[Leimin,ZHanGXingyu,Caomingming.accountingresearchofgreenGDpofresourcedependentcities:acasestudyofYulinCityinShanxiprovince[J].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2009(12):2046-2055.]

[11]王丽霞,任志远.初探绿色GDp核算方法及实证分析――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2):100-105.[wanGLixia,RenZhiyuan.asaingreenGDpaccountingmethodandempiricalanalysis,inDatongCity,Shanxiprovince,forexample[J].progressingeography,2005,24(2):100-105.]

[12]康文星,王东,邹金伶,等.基于能值分析法核算的怀化市绿色GDp[J].生态学报,2010,30(8):2151-2158.[KanGwenxing,wanGDong,ZoUJinling,etal.accountinggreenGDpinHuaihuabasedonenergyanalyticapproach[J].actaecologicasinica,2010,30(8):2151-2158.]

[13]张丽君,秦耀辰,张金萍,等.基于ema―mFa核算的县域绿色GDp及空间分异――以河南省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3):504-516.[ZHanGLijun,QinYaochen,ZHanGJinping,etal.CountygreenGDpaccountingbasedonemamFamethodanditsspatialdifferentiation:acaseofHenanprovince[J].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2013,28(3):504-516.]

[14]张虹,黄民生,胡晓辉.基于能值分析的福建省绿色GDp核算[J].地理学报,2010,65(11):1421-1428.[ZHanGHong,HUanGminsheng,HUXiaohui.GreenGDpcalculationofFujianprovincebasedonenergyanalysis[J].actageographicasinica,2010,65(11):1421-1428.]

[15]郭丽英,雷敏,刘晓琼.基于能值分析法的G色GDp核算研究――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5(9):1523-1533.[GUoLiying,Leimin,LiUXiaoqiong.GreenGDpaccountingresearchbasedonemergyanalysismethod:acasestudyofShangluoCityinShanxiprovince[J].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2015(9):1523-1533]

[16]陆宏芳,陈烈,林永标,等.基于能值的顺德市农业系统生态经济动态[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2):20-24.[LUHongfang,CHenLie,LinYongbiao,etal.emergybasedecologicaleconomicdynamicsofShundeagriculturesystem[J].transactionsoftheChineseSocietyofagriculturalengineering,2005,21(12):20-24.]

[17]姚成胜,朱鹤健.基于能值理论的福建省农业系统动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2):247-251.[YaoChengsheng,ZHUHejian.DynamicstudyonagriculturalsysteminFujianprovincebasedonemergytheory[J].ResourcesandenvironmentintheYangtzeBasin,2008,17(2):247-251.]

[18]孙h,程全国,李晔,等.基于能值分析的辽宁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1):188-194.[SUnYue,CHenGQuanguo,LiYe,etal.assessmentofecoeconomicsystemsustainabledevelopmentofLiaoningprovincebasedonemergyanalysis[J].Chinesejournalofappliedecology,2014,25(1):188-194.]

[19]李名升,佟连军.基于能值和物质流的吉林省生态效率研究[J].生态学报,2009,29(11):6239-6247.[Limingsheng,tonGLianjun.ecoefficiencyofJilinprovincebasedonemergyandmaterialflow[J].actaecologicasinica,2009,29(11):6239-6247.]

[20]邹金伶,康文星.基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的农业绿色GDp核算――以怀化市为实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29(2):55-60.[ZoUJinlin,KanGwenxing.GreenGDpaccountingforagricultureproductionbasedonanemergyanalysisofagroecosystem:acasestudyofHuaihuaCity[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ofForestry&technology,2009,29(2):55-60.]

[21]张晓旭,冯宗宪.中国人均GDp的空间相关与地区收敛:1978―2003[J].经济学(季刊),2008,7(2):399-414.[ZHanGXiaoxu,FenGZongxian.SpatialcorrelationandregionalconvergenceinpercapitaGDpinChina:1978-2003[J].Chinaeconomicquarterly,2008,7(2):399-414.]

[22]王千,金晓斌,周寅康.粮食主产区种植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能值空间差异与态势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62-73.[wanGQian,JinXiaobin,ZHoUYinkang.Spatialdifferencesandtrendofemergyinputandoutputindicesofplantingecoeconomicsysteminmajorgrainproducingarea:acaseofHebeiprovince[J].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2012,27(1):62-73.]

[23]蓝盛芳,钦佩.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1):129-131.[LanShengfang,Qinpei.emergyanalysisofecosystems[J].Chinesejournalofappliedecology,2001,12(1):129-131.]

[24]oDUmHt.environmentaccounting:emergyandenvironmentaldicisionmaking[m].newYork:Johnwiley&Soon,1996:163-168.

[25]林光平,龙志和,吴梅.我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1978-2002年[J].经济学(季刊),2005,4(Suppl.):67-82.[LinGuangping,LonGZhihe,wUmei.aspatialanalysisofregionaleconomicconvergenceinChina:1978-2002[J].Chinaeconomicquarterly,2005,4(Suppl.):67-82.]

[26]洪国志,胡华颖,李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J].地理学报,2010,65(12):1548-1558.[HonGGuozhi,HUHuaying,LiXun.analysisofregionalgrowthconvergencewithspatialeconometricsinChina[J].actageographicasinica,2010,65(12):1548-1558.]

[27]梁流涛.农村生态环境时空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LianGLiutao.Studyonthetemporalandspatialevolutionofruralecologicalenvironment[D].nanjing: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9.]

[28]陈阜.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CHenFu.agriculturalecology[m].Beijing: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press,2004.]

[29]《农业技术经济手册》编委会.农业技术经济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Handbookofagriculturaltechnologyeconomic’editorialBoard.Handbookofagriculturaltechnologyeconomic[m].Beijing:agriculturepress,1983.]

[30]潘丹,应瑞瑶.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J].资源科学,2013,35(7):1329-1338.[panDan,YinGRuiyao.agriculturaltotalfactorproductivitygrowthinChinaunderthebindingofresourceandenvironment[J].Resourcesscience,2013,35(7):1329-1338.]

绿色化学和传统化学的区别篇2

为进一步推动我区绿色文明示范工程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使绿色创建活动真正成为增强群众环境意识,改变市民行为习惯,提升城市品位的细胞工程,充分发挥绿色单位的先进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区营造和谐氛围,特制定本指引。

一、组织机构及承担部门

*区绿色文明示范工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由*区区委宣传部、*市*区妇女联合会、*市环境保护局*分局、*区教育局、*区民政局组成,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环境保护局*分局,环保*分局综合科负责全区绿色文明示范工程创建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二、绿色文明示范工程的创建范围

绿色文明示范工程包括了从事物质和精神财富生产经营、消费的各个领域,其中绿色社区、绿色村庄、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等各个领域的典型代表。

绿色社区是以传统的居住集中地,如居委会、家委会等传统社区为单位,创建绿色社区。

绿色小区是以新开发建设的居住地,如花园、山庄、别墅等为单位,创建绿色花园、山庄、别墅等绿色小区。

绿色企业是以从事生产的企业为单位,创建绿色企业。

绿色学校是根据教育程度,分别创建绿色大学、绿色中学、绿色小学和绿色幼儿园。

三、绿色文明示范工程创建的方法步骤

(一)创建单位制定创建活动计划

创建单位依据《*市绿色文明示范工程评审细则》,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绿色文明示范工程创建活动计划。

(二)创建单位上报申请

创建单位向区绿色文明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关于实施绿色文明示范工程创建活动的计划、方案和申请。

(三)创建单位开展绿色文明示范工程创建活动

1、建立绿色档案:绿色档案是记录单位创建过程的历史依据和见证物,也是单位内部和主管部门对单位绿色文明示范工程行动计划活动评估的依据。

绿色档案包括以下内容:有关创建绿色单位的决定、环境保护技术档案和环境教育教学活动计划等,单位内部的环保规章制度、文件,会议记录、大会发言稿、备忘录、有关活动实施报告、自我检查评估报告、总结,各种环保和环境教育活动实况录像、图片、网页和多媒体内容,绿色单位相关新闻报道材料等,技术人员有关环境教育的教案、多媒体资料、调查报告、课题研究报告、教科研论文、书籍,基本人员有关环保作品、宣传资料、广播稿等,环保和环境教育类图书资料的整理以及使用情况登记,各种获奖证明,单位环境建设工程(包括绿化、锅炉改造、食堂改造、新建校舍、铺设管线等)的主要资料,法人和基本人员参加各级环境教育和绿色单位方面的培训记录和相关证明。

2、创建单位开展环境宣传与信息交流。将创建绿色单位的有关信息,如计划、行动方案及取得的经验等,可通过通讯、简报、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形式不断向单位内部和外部公布,并将单位外部相关的信息传达到单位内,从而利用各种形式达到宣传、引导、教育、启发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四)创建单位开展自查

创建单位在开展绿色文明示范工程创建活动中,应组织好创建活动的整体协调工作和监督落实工作,根据制定的计划目标和工作进度安排,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五)创建单位申请验收

创建单位在总结及改进的基础上,向我区绿色文明示范工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验收和绿色单位命名。

四、绿色单位评估标准

(一)共性标准

1、成立绿色文明示范工程行动计划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单位绿色行动的具体计划和目标,且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并认真实施定期评估。

2、在日常管理中处处体现环境管理的思想,并为绿色文明示范工程行动计划实施不断提供政策、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

3、绿色文明示范工程行动计划档案原始数据和文件完整、分类,且长期积累,档案形式多样。

4、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向社会各界传播单位实施绿色文明示范工程行动计划的过程和经验、成效,与当地社区在环境教育、环境安全领域建立了融洽充分的合作关系,环境教育、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等环境保护行动在周围社区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5、在单位内部创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文化氛围,单位环境切实得到改善,园区内外绿化美化,基本人员及家属有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

6、单位环境规章制度内容明确、操作性强,单位内部成立环保社团且有一支环保志愿者队伍。基本人员参与单位环境管理。

(二)个性标准

1、绿色社区:社区整洁优美,绿化、美化达到地方园林式先进标准;建成无煤烟区和噪声达标小区,垃圾分类、袋装回收、无外露现象,所有污染源均得到治理,且达到国家标准;没有违反国家和地方环境、资源以及城市规划法规、政策的建筑和企业;人口自然增长率符合国家和地方人口政策,没有违犯计划生育政策的事例;具有浓厚的环境宣传教育氛围,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全体居民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家家户户养花种草,人人爱护树木基本形成良好的绿色文明生活习惯,又选择了良好的绿色环保型生活方式。

2、绿色企业:遵守国家和地方各项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坚持清洁生产审计制度;企业全面通过管理、质量认证;企业所有污染源均达到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规定指标内;废旧物回收利用率达到行业较高水平;企业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整治优美,绿化、美化达到花园式标准;企业生产区和办公区全面禁止吸烟,杜绝“白色污染”,避免资源浪费;全体人员都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和良好的绿色文明习惯。

3、绿色学校:学校规划布局合理,校园绿化建设达到花园式标准,且富有文化、教育特色;设立有校领导和教师参加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环境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教育内容明确,制度切实可行,专兼职教师配备齐全;建有可供学生鉴赏的生物园,进行环境质量监测的观测站和实验室;进行宣传、交流的广播电视及信息网络系统,并定期向学生开放,与专业机构挂钩;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深深了解当前面临的环境形势和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切实掌握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和各科教学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普及环境知识;校长和教导主任定期接受培训,重视提高环境教学水平;根据教学计划和中小学生特点,定期举办环境形势讲座,积极组织学习参与校内外环保活动,其中全年参加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环境纪念日活动的人数应占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师生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和环境生活习惯;校园清洁优美,所有污染源得到控制和治理,节水节电,再生资源得到回收利用。

五、绿色单位评估工作流程

1、绿色单位的评估工作分级进行,各级绿色单位分别由同级环保部门会同同级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绿色文明示范工程领导小组负责执行。

2、各级绿色文明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收到辖区单位递交的绿色单位申请后,首先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单位,安排验收。

3、设立验收专家组,按照绿色单位评估标准进行现场验收评估,评估结束后向受评估单位提出书面审核意见。

4、验收技术后的三个月内,绿色文明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将评审结果,以书面的形式通知单位。

六、绿色文明单位的命名及表彰

(一)申报条件

已在绿色文明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登记备案,在登记备案后,按计划发展一年以上;三年以内,无环境违法和受到环保处罚记录及环境安全事故记录;单位相关资料齐全。

(二)命名管理

1、绿色单位的命名实行省、市、区(县)三级管理,一般情况只有获得下级命名的单位才有资格一次申请上一级,但条件成熟且在创建过程中有突出成绩和特色的创建单位可以越级申请命名。

2、省、市级绿色文明示范工程领导小组每二年命名一次本级的绿色单位;区(县)绿色文明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可每年命名一次本级绿色单位。

3、获得绿色单位称号的单位,将获得由相应级别政府所颁发的奖牌和证书,有效期为4年。

4、下一级绿色文明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每年命名表彰之后一个月内,将年度绿色单位名单以及创建单位基本情况以书面和电子文件形式上报上一级绿色文明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5、各级绿色单位在获得命名后,应不断巩固、深化和提高创建成果,凡在4年有效期内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其他有损绿色单位称号的,或在被命名2年后没有通过复查验收的单位,由相应级别的绿色文明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向政府提出建议,取消其命名称号,并进行通报。

(三)命名表彰

1、绿色单位的表彰名额由同级绿色文明示范工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确定。

绿色化学和传统化学的区别篇3

一、充分认识创建绿色企业的重要意义

绿色象征着“青春”、“生命”、“和平”、“安全”和蓬勃向上、生生不息。在当今世界污染日趋严重,环境破坏日益严重之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一场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企业要实现自身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企业所处的环境同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传统企业向绿色企业转变。

创建绿色企业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新阶段,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人文气息,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企业公司自创建以来,就高度重视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注重人际之间的和谐与沟通,并开展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随着矿区规模的扩大和露井联采的实施,就必须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资源节约,实行清洁生产,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就必加强环境保护,开展生态建设,创造优美、整洁、有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就必加强员工素质的培养、观念的更新,倡导团结友善、和睦并进的人际关系,创建友好型企业。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大力开展创建绿色企业活动,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人际之间和睦友善的生动局面,真正建设绿色矿区,打造百年老店。

二、创建绿色企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创建绿色企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文化,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际之间和睦友善,努力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企业。

创建绿色企业的总体目标: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突出重点抓污染源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生产洁净产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矿区和生活区的绿化、美化、香化、净化,创建生态旅游观光型矿区和高标准全国百家文明社区;提高环保意识,建设生态文化,加强职工素质的培养,建设和谐、有序的新型矿区。

创建绿色企业具体目标为实施“五个一百”工程:

1、所有可能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达100%;所有污染源实现达标放;

2、矿区废水实现全闭路,综合利用率100%,生活区废水利用率达到50%以上。

3、煤矸石综合利用和处置率100%

4、可绿化地绿化率100%,向全国园林标准化城市小区迈进;

5、矿区可复垦土地复垦率100%;

三、创建绿色企业主要内容

(一)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绿色和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十一五”期间,公司要建设亿吨级煤炭企业,但水资源短缺、资源不足、矿区生态环境脆弱、矿区周边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绿色和清洁生产,是公司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亿吨级煤炭企业,实现跨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要开展清洁生产审计,通过清洁生产审计找出公司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地提出对策、制定方案,减少和防止污染物的产生。

二是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所有有污染可能的新、改、扩建成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100%,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突出重点抓污染源治理,全面实现大气、水、噪声等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妥善处置煤矸石、炉灰渣,煤矸石、炉灰渣处置和综合利用率100%;加大矿区道路洒水力度,加强输煤廊、落煤塔煤尘控严格控制粉尘、煤尘污染;科学控制起爆药量,减小爆破震动对矿区周边村庄的影响。

三是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

四是充分利用煤炭开发中的废弃物煤泥、煤矸石、伴生资源高岭土等,发展矸石电厂、氧化铝厂、水泥厂产业,形成一条围绕煤炭资源的产业链,创造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是积极开展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要进一步实施完善生活区中水回用工程,真正做到将中水用于冲厕和灌溉。

六是综合开发矿区复垦土地,建设企业绿色食品基地。

**矿区现有19000余亩复垦土地,其中可开垦耕地2000余亩,充分利用矿区丰富的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矿区已复垦土地及未利用地,建立苗圃基地、经济果林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牛、羊、猪、鸡等家禽养殖,蔬菜种植,建立**公司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二)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版权所有

一是要加大土地复垦的力度。我公司在露天矿土地复垦方面居全国领先水平,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研究,已提出了一套适合当地气候、地形条件的土地复垦技术体系。排土场已经形成19000余亩复垦土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后复垦工作要兼顾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特别要注重耕地恢复,平台复垦地要最大限度地恢复成耕地,为周边失地农民提供生活出路。继续实施矿区生态旅游观光规划,在矿区早日建成生态旅游式矿山。

二是兼顾矿区生态旅游观光规划,加大矿区工业广场及矿区边界绿化力度,建设园林矿山企业,降低矿区粉尘污染,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为职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是兼顾矿区周边失地农民的就业,通过土地复垦、绿化、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的问题,建设和谐矿区,为矿区生产创造一个安定的生产环境。

四是进一步加强生活区的绿化管理,在目前绿化、香化、美化的基础上,要充分保证经费,完善灌溉系统,发展滴灌、微喷等节水的灌溉方式,进一步提高全国百家文明小区的绿化水平,为广大职工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进行绿色企业文化建设,树立绿色企业形象。进行绿色企业文化建设要求既要重视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提高企业产品的生态含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一是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努力营造建设绿色企业的舆论氛围。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站要把建设绿色宣传报道作为长期的任务,开设相关栏目,制作专题,宣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新举措、新经验、新典型,通俗易懂地介绍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的“金点子”。对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现象,要给予必要的揭露和曝光。中小学校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在宾馆饭店开展“争创绿色饭店”活动,在社区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在“六五”世界环境日要大张旗鼓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宣传。

二是加强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设。实施绿色战略管理,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通过实施iso14000和sa8000等认证体系,实施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管理。实施“三零”工程,生产洁净产品,实现人与自然、企业与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

三是要树立企业绿色核心价值理念。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企业要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让环保意识深入每一位员工的内心,成为员工的核心价值观。在塑造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时要使企业界、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充分认识到环境恶化的种种现象及其后果,人人树立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变过去对环保问题的消极态度为积极参与的态度,从关心环保、治理污染入手树立企业的绿色环保新形象。为此,公司将举办一次企业文化建设征文比赛,分别召开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和研讨会,不定期举办企业文化讲座,编印《企业企业文化手册》。版权所有

四是打造学习型企业,培育企业精神

要以“创建学习型企业,做知识化员工”为主题,提高员工的知识层次。要积极倡导“求知、进步、超越”的学习风尚,继续深入开展“蓝青工程”、“素质工程”,为员工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国家教委承认学历的相关专业的高等学历教育,帮助员工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同时要建立学习制度和考试制度,教育党员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人才观。

要以“提高业务技能和整体业务素质”为重点,提升员工的能力水平。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业务培训,争取培训率达到100%,从而使员工铭记“技能就是饭碗,知识就是财富”,并成为每名职工追求的目标。要在生产实践中大力开展师徒帮扶、岗位练兵、岗位培训、技能比武等活动,积极倡导“终身学习”的风气,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大局意识,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建立一系列的量化考核和排队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整体能力水平。

要以“增强员工主人翁责任感”为目标,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在员工中开展爱岗敬业、爱企如家教育,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员工树立做人求正、做事求勤、管理求廉的良好风尚;一方面有针对性地解决员工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的缺乏自信、恐惧、不思进取、狭隘自私等消极观念,倡导团结、友爱、尊重、沟通的良好人际环境,将员工的思想行为,统一到企业发展上来,从而实现员工和企业的根本改变,达到同步发展的目的。

五是塑造社会形象,打造品牌文化

要开展创建“标准岗”活动,提升企业形象。要在保持工作环境整洁、明亮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创建“党员示范岗”、“团员标准岗”等活动,推广员工行为养成“6s”管理标准,制定并实施《员工行为规范》,从员工的仪表、行为、站立、坐姿到礼貌用语、服务公约等进行统一规范,给社会公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提升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以绿色为标志重塑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渗透到企业的理念识别(mi)系统和企业的行为识别(bi)系统的每一单元。以绿色为纽带把企业和社会、消费者、生态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树立统一的形象,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局面。

力倡导“文明窗口”活动,提高服务质量。要在服务单位加大“文明窗口”创建力度,以点带面,用“快捷、准确、方便、安全”的标准,规范服务质量;用“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标准,规范服务态度;把“一切为了用户,为了一切用户,为了用户一切”贯穿于优质服务和创建文明窗动之中,时刻把用户需要放在第一位置,把用户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用户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使窗口服务成为企业形象的感性体现,从而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

六是健全文化制度,打造制度文化

要坚持把人放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位置,按照中煤集团企业文化的要求,制定具体的企业文化工作制度,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与公司的生产经营同步发展,整体推进。同时,要注重研究和制定企业文化建设发展战略,包括经营战略、品牌战略、人才战略、市场战略等的完善与实施,既要对以往的文化建设经验加以总结,对目前的文化现状进行深刻的分析,又要有对未来文化建设的展望。既要考虑目标的可行性、现实性,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的特性,赋予企业文化以新的内涵,使企业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持续性。为此,公司将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检查考核力度,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各单位经营责任目标挂钩,以便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各基层党组织也要按照公司的整体安排,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并层层落实,使公司的文化理念深入到广大员工的思想深处,并转化为自觉行动,体现企业员工的精神风貌。

七是加强阵地建设,打造行为文化

要认真分析企业文化发育的各种因素,加强阵地建设,使有形和无形的各种有利因素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首先,要改善员工文体娱乐活动场所,积极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在6——9月举办10场消夏文化广场,举办职工篮球赛、排球赛、羽毛球赛、秋季运动会等活动,锻炼员工体魄;其次,要大力弘扬科学、文明、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出产品、出精品的概念,以优秀的作品、先进的文化陶冶员工的情操;再次,要搞好文联、科协等群众组织的重组和换届,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较好的条件。报社、电视台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围绕“绿色企业”创建活动开展工作。《矿报》要办好20个栏目,扩版发行至10000份;电视台要录制5部专题纪录片,打造精品栏目;职工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要积极开展为职工喜闻乐道的文体活动,从而使公司的文化理念深深植根于职工群众心中,达到培养人、塑造人的目的。

四、创建绿色企业的要求。

一是加强领导,建立责任制。各基层党组织一定要加强领导,结合创建绿色企业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要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解任务,建立责任制人,狠抓措施到位。推动绿色企业创建工作不断地深入。

绿色化学和传统化学的区别篇4

关键词:新农村;园林绿化;规划与建设

中图分类号:S731.7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13.055

随着关中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秦岭北坡浅山区逐渐成为周边城镇居民休闲、游憩、锻炼、传道、文化与工艺传承的重要场所,做好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就成为了迫切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乡土文化,规划与建设出具有本土自然特色的现代景观园林,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搞好“村容整洁”,改善生活环境,加强园林绿化规划和建设是关键所在。

1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整体规划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当前,新农村园林绿化大部分存在着重建筑轻园林绿化建设的思想,虽有整体规划和建设,但是在方案执行中操作性不强、随意性比较大。集中表现在:照抄照搬城市居住布局模式,与农村乡土人情脱节;形式比较单一,未能真正体现农村生活氛围和自然特色;存在重硬化亮化、轻美化绿化的现象,缺乏系统、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导致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工作比较滞后。

1.2规划与建设未从实际需要出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园林绿化工作逐渐受到重视,受大城市生活环境的影响,新建工程虽然越来越多,但由于大部分农村仍然延续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从而就要求农村与城市在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中要有着截然不同的功能需求。然而,由于过分借鉴城市做法,新农村园林绿化并没有完全继承或优化地方的特色与传统,没有真正体现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不符合生活生产实际和视觉美感的要求。

1.3管理维护力度不够,缺乏可持续性

由于管理资金不到位、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村民自觉维护绿化成果的意识不高等原因导致个别园林景观荒废,这种情况数量虽少但影响很大。

2搞好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的对策建议

2.1突出科学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原则

在新农村园林绿化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准确定位,充分吸取当地村民、林业、建设、环保等部门的意见,增强超前意识,突出个性特色,认真研究和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合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人与自然和谐、与生态功能相协调的特点,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长远性。

2.2突出实际需要和自然特色的原则

秦岭北麓环山路游憩带两侧集聚着各种游憩资源。在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习惯,以周边景区为依托,紧紧围绕秦岭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和旅游资源开发,全力打造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国际文化旅游、新型农家乐为一体的秦岭北麓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圣地。在保护乡土人情特点和田园文化特色的前提下,注重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就地取材,景用结合,丰富园林内容,塑造一个自然生态平衡、景色优美的农村环境,达到人与自然景观的有机整体。

2.3突出管理维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要加强专业园林绿化的管理维护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新农村园林绿化建设、维护的行家里手,增加后期维护资金投入,确保管理维护得到有效落实;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推行社会认养管护、家庭区域承包管护等制度,使园林绿化成果得到有效保护;强化宣传教育,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参与。

3结论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日益被人们所关注。鉴于目前正处于新农村建设园林绿化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突出科学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原则,突出实际需要和自然特色的原则,突出管理维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已成为搞好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加强新农村园林绿化探索实践,定能规划与建设出实用、美观、经济的新农村园林,实现“山水长安、富强长安、和谐长安”。

参考文献

[1]罗芳.如何搞好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J].甘肃科技,2011,(15).

[2]佘国权.搞好农村园林绿化,建设村容整洁新农村[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07).

[3]古新仁,刘苑秋,杨承清,刘燕德.新农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规划与营造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4]王健梅、杨琪.北方生态园林化新农村建设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04).

绿色化学和传统化学的区别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技术;建筑设计

abstract:Greenbuildingistheconstructionindustrydevelopmenttrend,withthedevelopmentofthetheoryofgreenbuilding,makingthewholepeopleshouldbeawareofthedifferencebetweengreenbuildingsandtraditionalarchitecture;architectsshouldbethebasisoftheoreticalunderstandingtothedevelopmentofgreenbuildingdesigntheory.

Keywords:greenbuilding;constructiontechnology;architecturaldesign

中图分类号:tU-8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高速发展的经济使得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关键词。对于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来讲,高密度和高强度的建设活动,使城市生态景观快速发生变化,城市生态系统和外部环境进行着大量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越来越多的建筑学专家呼吁舒适、健康、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目前社会上对于“绿色建筑”的理解十分模糊,特别是建筑产品本身方面又没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这样造成社会上“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绿色社区”等概念漫天飞。而实际上绿色社区绝不是多种点花,多种点草,或挨着绿化带、公园、水域,用了某种新材料就是“绿色”的。这些只是普通住宅的升级版,虽然能给住户带来生活品质提高,但距离真正的绿色还有差距。绿色建筑理论研究的推进,社会实践的逐步跟进以及新闻媒体的广泛追踪报道,在短时间内成为建筑领域的热点。现在就我对绿色建筑和传统建筑的区别做一个简单的理解。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其核心内容是尽量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尽可能采用有利于提高居住品质的新技术、新材料。

一、绿色建筑的三大标准

1、所采用的建筑材料是“绿色”的。例如采用新型轻质保温复合型墙板,杜绝了粘土砖,保护了土地资源,符合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2、设计和建造的住宅产品是“绿色”的。在设计方面,做到安心设计和舒心设计,保持住宅抗震性、耐火性、防水性、防犯性、电气及燃气设施安全性、高龄群体方便性、环境的健康性等性能让社区居民安心;保证住宅的隔热保温性、日照及通风性、防噪降噪性、环境和谐性等性能让人舒心。

3、住宅的建筑过程和使用全过程是“绿色”的。在住宅的建造过程中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减少人工因素的影响,使住宅产品的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二、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五大区别

1、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同时也使室内环境品质(即空气质量,温度、湿度舒适感,自然光照明,隔噪音等等)大大提高。

2、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避免了传统建筑“千城一面”的建筑形式。如陕西当地的部分教授、专家对部分窑洞重新进行了改造,改善了通风条件,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充分发挥了窑洞本身的节能效果,造就了冬暖夏凉的自然环境,可以称之为富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建筑。

3、传统建筑就是一种商品,建筑的形式往往不顾环境资源的限制,片面追求或盲目迎合市场,这往往是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背道而驰的;而绿色建筑则被看作一种全面资源节约型的建筑,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再生的能源、土地、水和材料的消耗,产生最小的直接环境负荷。

4、传统建筑尽管采取节能设计,但综合能耗仍居高不下。绿色建筑因广泛利用可再生能源而极大地减少了能耗,甚至自身产生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有可能达到“零能耗”和“零排放”的建筑。

5、绿色建筑过程中,对整个过程都注重环保因素。它不仅讲究建材的绿色环保和本地化,以减少长途运输所引起的能耗和污染,而且它还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建材生产到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回用等全过程使用最少能源及制造最少的废弃,以循环经济的思路,实现从被动地减少对自然的干扰转到主动创造环境丰富性,减少对资源需求上来。

三、绿色楼盘建筑应具备四大特征

1、“省”。目前房地产建设速度很快,但是否节能却很少考虑,从而造成了资源能源消耗很大。要做成“节能住宅”,应符合“四节一保”的标准,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

2、“好”。目前很多楼盘都注重外表,在外立面,造型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相对而言对楼盘的内在品质做得不够,我们应该强调“由内而外”的美,从老百姓的居住角度考虑,从楼盘的品质上多下功夫。

3、“长”,就是长寿。我们提倡“百年建筑、精品住宅”,不仅讲究建筑结构的寿命,更要讲功能寿命,在规划设计中长远考虑,努力延长房屋的使用寿命。

4、“全”,即功能要全。要有必要的交通环境和配套设施,不仅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还要满足购物、医疗、教育、休闲等多方面的需求。

建筑设计师在绿色建筑推广和应用中,承担了依法设计、学术引领和影响社会的责任。因此,建筑设计师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在技术选择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首先,设计成果来源于自然。项目在规划选址,总图设计阶段应充分利用自然界的物理条件,日照、通风、地形、气候等等条件与技术方法的适宜性;并应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和发展空间。其次,建筑设计的本质应在于它对区域环境文化,生存文化,社会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反映。最后,全寿命周期设计,应从全球环境与资源出发,应用经济可行的各种技术和建筑材料,构筑一个依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生机勃勃,人们对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和意义开始有了一定的理解。然而,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兴起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障碍。我们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既有经验,不能简单机械地把绿色建筑当做是技术的堆砌品。我们应该立足于本土建立绿色建筑,选择可行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因地制宜,积极适应建筑立地的环境条件。让全民都有绿色建筑的意识,让他们知道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根本区别。

参考文献

[1]王建声,苏晓慧,魏保立;关于推动绿色节能建筑市场化的思考[J]工程建设,2007.01

[2]陈晓红,李惠强,李华;实现可持续建筑的几点思考[J]工业建筑,2006.04

绿色化学和传统化学的区别篇6

关键词:教育问题绿色化学高职教育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199-01

近些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的发展也非常迅猛,同时为我国环境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化学污染,最为常见的为臭氧层损耗、酸雨、白色污染等。这些污染不仅会破坏我国的环境,也会为我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而绿色化学是科学家提出的一种新式化学发展模式,主要就是通过运用一些无污染的化学试剂或者是污染小的化学试剂来替代原有的化学用品,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化学教育中的环境污染问题。[1]

一、高职化学教育中培养绿色化学意识

很多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师认为化学污染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化学污染是可以避免的,只要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和科学合理的化学原料,就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化学污染。广大教师应该认识到化学污染的严重性,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通过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来推动绿色化学的发展和建设。

二、设计和进行绿色化学实验

(一)选择对环境污染小的反应物

在同样的环境下,选择对环境污染小的化学物质是化学实验中需要注意的内容。化学试剂有很多,有些对于环境无污染,而有些对于环境则有着很大的危害,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在不影响化学实验的前提下选择对环境污染小的化学试剂进行实验,这样既不会影响实验效果,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例如在电解质的实验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盐酸、醋酸、氢氧化钠等物质来替换其他的物质,这样能够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2]

(二)提倡进行微型实验

微型实验与传统的实验相比具有很多优势,首先传统的化学实验一般都会使用剂量较大的化学试剂,这样不仅会导致实验室内气味较浓,有些时候也会对人体产生很多危害,所以传统化学教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并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绿色化学体系的发展,就应该注重微型实验的运用。微型实验主要是在实验剂量上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不仅可以减少化学污染物的排放量,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环境污染,在实验结束后实验室内几乎无气味,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的危害,这种微型实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

(三)对部分实验进行改革

化学实验很多都是具有污染性的,如果不及时进行废气处理,长期发展的话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所以,适当的时候应该对部门实验进行必要的改革。例如铜与浓硝酸的反应试验中,会产生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等有毒气体,这些气体对人体有着很大的危害,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处理,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对此可以进行一些改进,例如在一个洁净的针管中加入少许铜片,排出空气,另在一个小烧杯中注入稀硝酸并加热,这个环节可以有效地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对于保护环境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改进实验仪器

在原有的教学实验中,经常会遇到化学药剂浪费,产生有害物质的情况,对此笔者建议通过改进原有的实验仪器的方法,来降低化学实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一般情况下改进的实验仪器都具有一定的密封性。比如用密封的成品化仪器来完成有毒的化学实验,碘升华的实验就可以通过试验仪器的改进来完成。在进行此项实验的时候,可以运用碘锤一头滴冷水,另一头在酒精灯上加热,冷水可以令酒精灯起到冷凝的作用,而加热的酒精灯可以令碘升华,这样就可以令碘升华试验反复进行。[3]由此可见,改进实验仪器对于绿色化学实验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论述了高职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绿色化学与传统的化学实验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绿色化学实验能够在提升化学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环境污染,为实现化学教学体系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际上,在高职化学教学体系发展的过程中,化学污染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如果不及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方案,不仅会导致实验效率降低,还会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而绿色化学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为实现高职化学教学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更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金漫漫.高职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7(03):45-46.

绿色化学和传统化学的区别篇7

摘要:园艺是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是联结绿色与艺术、物质与精神的纽带。本文以城市中的园艺问题为切入点,对园艺影响城市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城市中的园艺,实为“绿色”与“艺术”的结合体,其存在能有效提升城市品质。本文先阐述了园艺影响城市的直观层面:从城市生态系统过渡到景观与园艺对于提升城市品质的重点之所在。其次从园艺完善城市功能方面而言,作为两条额外的链接,专门涉及了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与公共健康相关性。最后从思想层面着手,认为园艺与城市休闲旅游与城市生活的舒适性在思想层面高度契合。作者认为,重视园艺、追求绿色的城市必将成为宜居城市;重视艺术、张扬个性的城市一定是有品位的宜游城市;绿色与艺术相融、物质与精神共生的城市是人类的理想家园。作者呼吁:农学家(包括园艺学家)、建筑师(包括景观建筑师)、艺术家(包括人文科学学者)应该在无限广义的层面上携起手来,基于“3a的哲学观”和实践视角,创立城市设计艺术学,合力提升我们的城市品质、建设完美都市,让绿色与艺术永远在城市发展中焕发新的活力。

关键词:都市园艺;城市设计艺术;绿色与艺术;3a哲学观;新中式景观;城市品质;景观评论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继2009年意大利博洛尼亚的第二届城市与景观园艺学术研讨会之后,各位专家在2011年春夏之交的南京又再度相会,在期待的目光中迎来了第三届城市与景观园艺学术研讨会的盛大召开。在上一届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城市中的食品与花卉生产、城市景观园艺、城市环境中的植被与生态管理、绿色建筑、园艺的社会与心理角色、花园的植物历史、城市园艺与建筑等7个方面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英国雷丁大学的巴斯和鲁夫教授在其所做的主题报告中,曾以一个悖论开题,解释城市中喧嚣的工业、商业活动与宁静的园林之间彼此矛盾而又相辅相成的关系[1]。正是如此,本次在南京召开的第三届城市与景观园艺学术研讨会选择以“绿色与艺术”为主题,就是兼顾景观园艺的技术层面、生态自然的关系层面、以及城市设计艺术的审美层面而定名的。举例而言,景观本身具备具象的实用功能,而园艺又与城市的食品安全有着内在的联系,又充当着城市景观美化、生态修复、甚至人类灾难的庇护所。这种家庭自种的果蔬实用植物是绿色与生活艺术的结合。城市园艺一方面在绿色食品方面颇有作为,另一方面在美化居所、美化城市公共空间也起到积极意义,随着园艺景观绿地的不断增多,城市的硬质空间也即相应被中和,受到污染的山体、水体等城市垃圾场的负面环境亦被一定程度上予以削减……一言以蔽之,绿色与艺术有机结合的城市,一定是有品位的城市。园艺作为中间的和谐层,不断地影响着城市,力图将艺术与绿色融入人居环境,将世界变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一、景观园艺:绿色与艺术的契合

30年的工业化努力,伴随经济迅速成长的是中国多数城市被一天天壮大的建筑所包围。今天,中国城市的环境质量仍有诸般不尽如人意之处,但终究开始了向着好、向着美的方向在努力转身。当一个个城市怀抱“绿水、蓝天”的美好理想,努力追求城市的色彩斑斓,当中国的城市对环境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不难发现园艺――这个“绿色”与“艺术”的结合体,在城市绿化、城市农业等多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城市景观之美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绿化景观的生态艺术与和谐。绿色,这一在光谱中介于蓝与黄之间的颜色,自打从诺亚手中放飞的白鸽口中衔来新生的橄榄枝起,就散发着特殊的意义。这种自然界中常见的颜色,除了是光的三基色之一,更是心理学上六种客观的原色之一,“它往往使人联想起草地、树木,是生命、自由、和平与安静之色,给人以充实与希望之感”[2]。也正因如此,许多像“绿色和平(Greenpeace)”等关注生态的国际组织,都以绿色作为自己的标志色。绿色,已经被赋予了一层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平友善、善于倾听、削减冲突的人文意义。伴随着这样的人文意义,加之世界人类日益加重的危机感,全球范围内衍生出了一系列以绿色为口号的新名词,如“绿色革命”、“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贸易”、“绿色企业”、“绿色消费”、“绿色标志”、“绿色文化”、“绿色雕塑”、“绿色文学”、“绿色软件”、“绿色食品”……绿色,从前是、以后也将越来越多地伴随人类的成长。

“当艺术家创造出一件美丽的东西来,或者滋生出能够让受众体会到艺术美感的刺激时,艺术就被创造出来了。”这是《爱尔兰艺术百科全书》(encyclopediaofirish&worldart:2010)中对艺术的定义。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并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时至今日,甚至有人认为,艺术其实就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在这种文化现象的感召下,伴随着人类城市生活纷繁焦躁的感触、以及日益高涨的对自然的渴望和呼声,艺术越来越多地和“绿色”走到了一起,进而衍生出一系列与“绿色”有关的艺术体裁和艺术形式。在中国2010年都市优势排行榜中,“十佳城市风貌排行榜”前三位的城市,也往往在“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和谐发展城市排行榜”、“高效政府排行榜”、“创新城市排行榜”、“创富城市排行榜”、“文化品牌城市排行榜”、“省、区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等榜上名列前茅。这也恰恰印证了查尔斯・兰德利的观点:环境对城市的强力塑形作用,以及环境对激发集聚地人才的智力潜能、工作效率、身心健康的激发作用[3]。今天的“都市园艺”将以生态、绿色、健康的态势将城市的艺术、文化提升到新的层面,这也是城市环境价值提升的关键所在。而这些要素恰恰是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最为缺乏的。

二、景观园艺之于城市功能的完善

阐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目前经常谈到的城市品质问题,其次再说景观与园艺对城市品质的提升作用。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一项名为“构筑以生活品质为导向的评价体系”[4]研究课题里,课题组组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说:“提高生活品质,既是每个普通人的当下愿望、日常需求,也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目标。”课题组选择杭州为范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并搜集了全世界主要国家生活品质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适应中国要求的生活品质评价体系,提出了包括自然环境与居住条件、生活出行与公共安全、社会福利与医疗健康、教育与文化娱乐、社会参与与社会公平在内的5大类45个指标的生活品质评价体系,其中主观指标有20个。而城市的生态、自然环境与居住条件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一)城市的生态功能

近年来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开始站在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景观设计艺术,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自觉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生态主义俨然成为现代景观设计艺术得以付诸实践的根本前提之一。

城市的生态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主要是以城市作为居住地的人与周围的有机与无机环境相互共存的功能结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城市系统的一种,是人类在自然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并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恰恰出于这种发展中的人工性,就必然导致功能上的不完善和系统上的缺陷性,从而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城市生态问题。这就需要各位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专家能够不断探索,可以说城市生态,是一项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永恒课题。

现代景观设计强调环保、强调生态,并出现了不少生态设计(eco-Design)公司。可在进行实际操作时,生态思想更是一纸空谈。现代技术与科学的高速发展及与之相伴随的自然环境的巨变,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缺失了对生态伦理的思考。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中的技术理性常常藐视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也必然致使其中的生态伦理错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是一种生命相互维系的关系,人类必须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及意义,不能再以人的需要取向判别自然界的价值和效用为依据,而应以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需要为判别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依据。

针对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中的生态错位问题,西方学术界很早之前就曾用客观分析法试图合理解决该问题,如: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泰勒的可持续性景观理念等。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艺术领域推崇的是:将西方科学的理念加上中国尊重自然、强调整体性的传统哲学思想,即是将二元分离拆解的科学分析法和东方合二为一隐逸固守的传统哲学模式组合起来,其必然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这无疑更有益于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艺术生态错位问题的处理。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生态的真正涵义,树立合理的生态伦理观。

对自然的掌控并非人类的权利,任何设计都应该顺应自然法则。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是一种全新的自然道德观,它在理论上要求当代人要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和长远利益,强调可持续性在实践上,提倡人们用对自然的“道德良知”与“生态良知”来进行服从生态规律的科学生活、绿色消费,将伦理学中人的“德性”、爱、节制、和谐等理念扩展到整个自然界,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扩大人类的责任范围,承担自然的责任和义务。生态的景观往往意味着生命力更顽强的景观,但这并非指完全忽视生物生境的不同需求,如在炙热的旱地广场上种植喜湿或水生植物,又抑或在狭小的城市风口硬生生挺立一颗孱弱的景观树,这并非改善环境的生态手法,因为不仅人是价值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物体也是价值主体,同样有着受尊重和获得满足的需求,同样需要人文关怀,一切生命都具有生存权利,在共享地球生态资源上人与一草一木都是平等的,植物也有权利争取更适合自身的生存环境[5]。

其次,利用合理的技术手段,构建合理的现代景观生态系统。

其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可持续性的景观系统,如养分和水的循环利用,尽可能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例如,柏林波茨坦广场的水景为都市带来了浓厚的自然气息,形成充满活力的适合各种人需要的城市开放空间,这些水都来自于雨水的收集。地块内的建筑都设置了专门的系统,收集约5万平方米的屋顶和场地上接收的雨水,用于建筑内部卫生洁具的冲洗、室外植物的浇灌及补充室外水面的用水。

其二,强调植物造景,打造乡土性、本土性的景观。乡土物种的应用不再被看作是粗野的景观,美国著名的延龄草公园就依托了这一重要的生态观念,在该园区内根据自然植物的种群关系设计师将乡土植物配置在一起,这些看似缺乏设计的设计常常是通过科学的生态过程分析而来的,其合理而又富艺术效果的景观形式和植物布置,在突出了艺术性的同时,也遵循了生态的原则。

(二)城市的社会功能

景观设计艺术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它不仅是改善、美化环境的重要措施,而且还具有保护环境、防灾避难等其他明显的生态及社会效益。由古今中外的景观发展史观之,现代景观设计艺术更偏重于景观的美化功能,环保、抗灾、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的特种园艺等社会功能被极大地削弱。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不仅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与人文观照,亦唤起了学术界对景观设计艺术功能残缺这一问题的重新审视,景观设计艺术能否对生态环境保护、防灾避难、保护生命、关爱特殊人群起更多的实际作用?

追溯历史,早在1860年,奥姆斯特德设计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现代公园――纽约中央公园。中央公园在城市和社会的改变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奥姆斯特德认为公园主要有两种功能:

其一,它们是环保清洁的机器,因为它们有非常好的土壤,可以降低气压、吸收二氧化碳、散发氧气。这位大师认为,城市环保功能和景观设计的外观功能是平等的,也就是说景观设计的外观也是有用的,认为这种外观的体验再加上景观设计的物理的特性和感官的特性会改变人的精神心理状态,也就是说,美丽是有用的,美丽可以改变人。

其二,城市景观既是体验也是环境,它们能够持续文化和文明,也能够持续生物和物理环境[6]。景观是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产物,更是平和安逸生活中的重要公共开放空间,其所扮演的角色是多元的。撇开众所周知的景观的美化功能不谈,景观在环境保护方面,宏观上可以维护地区生态系统、引导区域发展形态;微观上可以调节小气候、抑制都市公害。至于景观可以调节洪水、防止崩塌、抑止延烧及提供收容避难场所等防灾避难方面的功能,则更不容忽视。

但现代景观设计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大多停留在更关注外观美化的层面,或许这些“美的景观”也会因为其中或多或少的绿色植物而起到一定的生态调节作用,但无论何时,生态环保、防灾避难这两大功能都很难与景观的美化功能处于同一高度,在诸多现代景观设计方案中“多功能的设计目标”仍是一纸空谈。比如,中国很多决策部门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建设东方“曼哈顿”的决心,决策层的态度也导致从业者不得不舍弃一些专业原则,绿地景观一味追求形式的美观,很少考虑环保、防灾的需要。另外,景观建设成果没有突显环保与防灾的功能。如2003年10月北京市政府建设的第一个防震城市公园――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该避难场所占地面积67公顷,拥有39个疏散区,可容纳25万余人紧急避难,具备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供水装置、应急直升机坪、应急广播功能等10种应急避难功能。但是,一般民众似乎对此没什么感觉,人们几乎都无法感知该公园也是应急避难场所。而中国的唐山大地震、日本的阪神大地震、乃至近年的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的肆虐则再度唤起人们对于景观中本应存在的环保、防灾功能的重视。

(三)城市的审美功能

在城市景观领域,地理学、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为现代景观设计艺术的长足发展提供了科技动力,在理性主义的旗帜下,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中出现了唯功能主义和理性科学主义的倾向,造成现代社会对景观设计艺术理解的彻底客观化,特别是在地理学和生物学对现代景观设计艺术领域的渗透,人性在“景观”的内涵中被消解,艺术性的感性特色被忽视,总体而言现代景观设计艺术的美学意义、审美价值被选择性地忽视[7]。

城市景观中的植物,是城市园艺审美的主体,它不但是“绿化”的染料,而且也是万紫千红的渲染手段――植物可以实现同大自然现实一样的四季变化,表现季相的更替:花果树木春华秋实,四时更替之花,春芽、夏荫、秋叶、冬枝……无不增添了城市繁忙生活中一缕自然的情趣。而花木的姿态与种类也与城市视觉景观息息相关,“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的梅花,“轻盈袅袅占年华,舞榭妆台处处遮”的垂柳,或劲拙或柔和,无不体现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同时也迎合各城市彼此差别有序的审美意象。事实上,城市景观中的植物还涉及听觉、嗅觉等自然感官,春夏秋冬、雨雪阴晴等季节、气候的变化以植物为媒介,将改变的空间意境送往人们的内心世界,以清香溢远、松风阵阵等其他官能感受深深地打动着身处其中的市民们。此外,世界范围内,从欧洲兴起的花木整形术,在现代城市景观中已经广泛使用,花木的修剪已经升华为一种真正的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技艺。它通过创作者的某种主观构思,以有生命的花木为材料。通过精巧的设计、细致的修剪将优美的造型与城市艺术趣味联系起来,给观者以不同的启示,获得美的心理享受。如同生命的雕塑、绿色的艺术。[8]

三、园艺之于高品质城市生活的意义

城市品质的研究源于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QoL)的研究。对于现代城市居民而言,吃、住、游的指标是反映城市生活品质高下的三个主要因素。与景观和都市园艺有关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与公共健康相关性,城市绿地系统特别是社区景观和家庭园艺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以及城市游憩地与城市生活的舒适性直接影响到这三个方面。

(一)绿色有机食品生产

绿色有机食品的加工与生产,是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人们在生产加工中不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化学防腐剂和添加剂,更不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从而得到真正的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的安全环保生态食品。

不少国家在进行城市栽培实验,如西雅图城市中心的屋顶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我国也有在城市中进行屋顶栽培水稻实验成功的例子。但包括屋顶在内的城市农业试验应该以园艺作物为主,也就是说,对城市自产式栽培而言,园艺是主角。城市可供栽培的空间有限,如何让有限的栽培空间在满足一般绿化的同时,生产更多的园艺食品,则是未来发展和关注的重中之重。中国的许多城市社区,以前禁止居民栽培果蔬,现在看来是错误的,甚至很荒谬。而地处广东顺德的长鹿休闲度假农庄,则在主题乐园的绿化空间栽培蔬菜,既满足了景观功能,也为乐园餐厅和游客采摘提供了安全食品。

当然,由于食品生产者的素质有待提高,在自己的庭园更多地设计食用植物的栽培区,采用立体园艺、集约园艺、有机园艺技术生产绿色有机园艺食品是最佳选择(作者美之国花园案例)。这也是中国目前私家花园建设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拥有私家园林的渴望导致别墅价格飞涨,但为我们景观和城市园艺工作者提供了就业良机。中国的园林设计师长期为公共设计服务,不像西方那样私家花园设计是园艺师的主要职业之一;这种局面很快会在中国改变。

(二)诗意的栖居

作为绿色与艺术的关键链接,城市景观与园艺发挥着改善城市居住品质的核心力量,此处我们先从园艺说起。广义园艺的产生已经不可考证,在久远的年代,人类的祖先就生活在郁郁葱葱的林海。高大挺拔的大树、漫山遍野的野花、四处可摘的果树,人类社会的最初本就依赖这些自然的恩惠而得以生存。正如培根《说花园》开卷提到的:“万能的上帝是头一个经营花园者,园艺之事也的确是人生乐趣中之最纯洁者。它是人类精神最大的补养品。若没有它则房舍宅邸都不过是粗糙的人造品,与自然无关。再者我们常可以见到当某些时代近于文明风雅的时候,人们多是先想到堂皇的建筑而后想到精美的园亭;好像园艺是较大的一种完美似的。”当然,世上的第一个花园并不是上帝创造的,但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园艺在人的精神生活中以及将自然引入家居的重要意义。早在先民的生活中,就有在家前屋后栽培植物,生产食物和草药,用以充饥和治疗疾病。从草药园到园艺的精神治疗(therapythroughHorticulture),使得园居者从体力和心理两方面得到健康的滋养。通过从事养护花草、插花、盆景制作等园艺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沐浴温暖阳光,领略自然美景,无疑会在智力上、情感上和体力上获得益处,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健康。

此外,人们在从事园艺活动时,可以唤起好奇心,激发生活热情,增加生活情趣,提高创造力和观察力等等。因此,当英国伦敦在人口达到100万时,人们走出过去曾爱好群聚的剧场,去郊外沿泰晤士河畔郊游或到游园地散步。许多发达国家,居住在高度都市化的城市中的人们周末或节假日,均带着食品、帐篷,举家驱车到郊外的森林公园中度假、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绿色世界的安宁和清新。更多的,他们在宅前院后,亲手播种、耕耘和收获,享受田园乐趣。城市人们在繁忙的压力生活中的疲劳,在园艺过程中得以缓解,无形中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充满和平与安静”之中,获得丰收的成就感和美的体验,一定程度上解除了紧张和焦虑。因此在国外,园艺被称为是“社会的安全阀”。与此同时,园艺也为城市的环境带来一抹美丽的亮色。

(三)城市游憩地设计

休闲旅游是一项经济活动,良好的城市艺术设计能够使“建筑―景观(园艺)―艺术”三者融为一体,进而构成城市旅游吸引物的基础。正是如此,城市休闲旅游充当了“绿色”与“艺术”提升城市品质的另一个重要链接。许多著名的旅游城市就是以其经典的花园、优美的植物环境和城市森林(特别是休闲林)出名的。随着国际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周末出行”成为了都市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市民们纷纷出行,去自然中寻找绿色,在陌生的城市享受新鲜的生活体验和美的感受。尤其是自2007年11月,中国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常常与周末联动形成了一个小长假。于是,每个城市的周边城、镇、县、乡都成为了休闲旅游的目标审美对象,而对于城市而言,如何通过提升城市品位与城市文化来把握这个旅游机会,挖掘出特有的审美特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光临玩赏,就成为其重要的发展方略与热点问题。在新建城市(城区)和旧城更新过程中,不影响城市自身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城市的艺术特色,就成为了众多学者所需要费心关注与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已有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不断对城市各设施(街区、工厂)、绿化景观、历史遗迹、产品和要素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再定位,提出新的研究论证,进而将“绿色”与“艺术”融入到城市休闲旅游的课题上,形成新的城市游憩地。关注城市休闲旅游,不仅可以将城市品质进行再一次的拔高,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旅游收入,甚至对于城市自身的产业结构多元平衡发展也不无裨益。[9]

此外,作为在中国新兴的“朝阳”旅游方式,“自驾游”城市休闲旅游呈现出消费水平高、人数众多、参与性强、主题多样、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这种并不以旅游地级别为论,而是通过到自己喜爱的地方缓解都市快节奏生活的压力为目的的旅游方式,更对城市“绿色”与“艺术”的契合而营造舒适、放松、自然的“花园城市”提出了特别的关注与要求。同时也对园艺抛来了蓬勃发展的橄榄枝。于是,一些花卉旅游地通过诸如“花博会”等一系列节庆活动作为辅助,以此来提升城市旅游舒适度,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城市品质。这就是查尔斯・兰德利提到的“迈向学习型城市”的初级阶段;而在“激发创新、促使城市学习”之后,还应该“把重心放在创意上,因应城市的需求,并非只此一次的活动”,最终使人们生活或游憩在“超越稳定状态”。

四、提升城市景观的艺术性

开发商为了吸引客户标新立异,直接导致欧陆设计风格在中国各地盛行,这使得国内的景观设计大量模仿甚至抄袭国外设计作品,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出了很多异国风情的居住区及商业区,甚至整个城区。在当前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文化的多样性也和生物的多样性一样受到严重威胁。在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亦面临着地域民族文化消逝、历史文脉断裂的景观价值取向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树立文化信心、重构传统设计,应该从教育入手,建立城市艺术设计学,培养从事城市景观艺术乃至城市设计的高等人才。

城市艺术设计学的建立,是艺术设计与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综合、交叉、融合和分化的结果。在我国近现代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市艺术设计既没有很好继承传统,也未能科学、准确地汲取西方合理的方法。就是在当前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中,主要还是以城市物质功能规划方法为主要目标,城市精神形态以及艺术形态的设计与规划是附属的。表面上看很“务实”,其实是对城市功能认识的“缺位”反映。[10]

从景观与都市园艺的角度看,城市艺术设计学指导下的工程实践应该以绿色为基底、艺术为导向,构建新型的高品质城市景观。在这一点上,2009年首尔的公共艺术设计竞赛(案例)使得首尔的江南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芬兰的城市艺术设计实践还在规章上得到了保证。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位于被称为“艺术设计之城”的arabianranta。赫尔辛基市要求所有在arabianranta地区的开发商投入1%-2%的房屋建筑投资投入到该位置的艺术作品。这条规定被跟进自从2002年该地区开发计划的进行,而现在,在arabianranta中的50个艺术项目进入了不同阶段的建设。艺术是形成一个地区特色的重要因素,艺术设计学院现在运营着arabia这座旧工厂的设施,和在该地区的其他与艺术相关的教育机构。

中国的城市传统景观艺术设计创新可以深圳万科第五园为经典案例。中国园林的自然古典写意主义传统亘古未变。自从深圳万科第五园的诞生,将骨子里的中国情结得以充分地释放,“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也随着它的诞生而逐渐走向成熟并被大众所青睐。“新中式”景观设计是目前把中国传统风格揉进现代时尚元素的一种流行趋势。这种风格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突破了中国传统风格中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等常见的弊端。其特点是常常使用传统的造园手法、运用中国传统韵味的色彩、中国传统的图案符号、植物空间的营造等来打造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景观空间。倡导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精髓在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中的内涵体现。可以通过优秀传统建筑、园林意境与当代科技、工艺、审美、功能的完美结合、创新,设计创造出契合本民族生活习惯、审美情感、价值观念、精神需求,以及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性化诗意空间环境,实现多元文化复合中城市记忆与文化Dna在当代建筑与景观中的标志性识别延展[11]。

与园艺相比,城市景观更多地作为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绿色要素,无时无刻不发挥着其审美要素及其艺术角色作用。现代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公共”,因为公共,而具有了极大的人口流动性和受众的广泛性。所以,城市景观一方面起到了愉悦市民内心、拉近与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使市民在忙碌紧张的工作之余,有一隅僻静优雅的散步小憩之所;另一方面,又是在无形之中宣传城市形象,强化城市精神,增加城市凝聚力和自豪感,提升城市文化与知名度的一张名片。

在这里,城市景观首先可以作为城市历史文脉、特有自然景观、传统风俗遗存的梳理者,挖掘其内在属性,合理组织安排,提炼主题突破时空界限,将传统的造园理论、造景手法运用于现代景观园林之中,使古今相合、忆古思今,串联起时空的美好想象。其次,可以作为新兴艺术、审美趣味的缔造者,或者通过城市绿地中引人注目的雕塑,或者通过亭匾辞赋,或者积极采用现代科技和材料展现时代的技术水平和特色,使市民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领悟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文化思想,进而不断延伸出新的审美趣味和景观意境。

五、结语

园艺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绿色”与“艺术”的最佳结合体。在治学和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笔者近年来逐渐形成的“3a哲学观”就是要唤醒决策者们重视绿色和艺术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崇高地位[12]。愚见景观设计师应该在广义的农学(agriculture)、广义的建筑学(architecture)与广义的艺术学(arts)交互共生思想的指导下创建新景观。农学家(包括园艺学家)、建筑师(包括景观建筑师)、艺术家(包括人文科学学者)应该在无限广义的层面上联合,创立城市设计艺术学,构建城市艺术综合体。这些都是有赖各位专家携手共进的奋斗目标,这也正是我们之所以积极开展、筹备此类学术会议不变的初衷。借此我再次向各位专家呼吁:“请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共同面对,合力提升我们的城市品质、建设完美都市,让绿色与艺术永远环绕在我们左右!”

相信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园艺将是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永恒主题。我希望本次大会,能以“绿色”与“艺术”为契机,顺利接下意大利博洛尼亚的接力棒,为景观园艺的学术内涵更添新砖。因为城市不能没有绿色、也不能没有艺术,愿我们的城市在先行的前辈、并肩的同道,以及后进的新秀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披荆斩棘、锄陋革新,一起建立起愈来愈完善、愈来愈适合人居的人间胜境!(责任编辑:楚小庆)

参考文献:

[1]Bisgrove,R.2010.UrbanHorticulture:FutureScenarios.iSHSactaHorticulturae,881:33-46.

[2]周武忠.论花卉美与花卉欣赏[J].美与时代,1988,(03).

[3][英]查尔斯・兰德利.创意都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51-354.

[4]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编).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C].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周武忠.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J].艺术百家,2006,(07):73-79.

[6]伊丽莎白・梅尔.景观设计学:外观表现得恒久之美[J].城市环境设计,2008,(01):10-11.

[7]王绍增.动态与关注[J].中国园林,2003,(11):53-54.

[8]周武忠,翁有志.现代景观设计艺术问题与对策[J].南京社会科学,2010,(05):122-129.

[9]周武忠,朱剑峰.自驾游导向的旅游景区规划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9):46-55.

[10]郑宏.城市艺术设计学:一门亟待建立的前沿学科[J].北京规划建设,2004,(04):127-128.

[11]Zhouwuzhong.1995.theRoleofHorticultureinhumanhistoryandculture.ishs.actaHorticulturae391:41-52.

[12]Zhouwuzhong.2011.aphilosophicalStudyonthe3a’sofLandscapology.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13(1):87-94.

GreenandartpromotestheQualityofCity

ZHoUwu-zhong

(SchoolofmediaandDesign,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200240Shanghai)

绿色化学和传统化学的区别篇8

(一)围绕“部级生态县”创建,加大生态文明宣教力度

紧紧围绕污染减排、生态县建设、环境污染整治、环保专项行动等环保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环保工作深入开展。在微博平上“一月一主题”、“一周一类别”、“一日一博文”宣传生态文明知识、公开环保工作重点、突出环保工作亮点。积极与《报》、《中国环境报》、《日报》、电视等新闻媒体接触,力求多投稿,投好稿。根据《市环保系统新闻信息宣传奖励办法》,出《县环保系统新闻信息宣传奖励办法》,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参与环保新闻宣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抓主题活动宣传,不断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认真筹划,制定实施“六·五”世界环境日、生态日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努力掀起全社会参与生态环保工作的热潮。通过尝试开辟“山文化与生态文明”文化专栏节目,深入挖掘山文化的生态内涵,激发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通过县环境质量公报、公开涉重金属企业污染整治情况和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定结果、宣扬世界环境日主题-绿色经济、介绍pm2.5知识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环保、知晓环保、理解环保。在5-6月份结合省环境宣教中心的活动开展微博大赛,结合邻居节在社区开展文艺活动,丰富绿色社区和绿色家庭的内涵,丰富社区环保志愿者活动形式,让更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理念进入千家万户。

(三)以绿色系列创建为载体,促进全社会合力推进生态文化

提出“十二五”期间县绿色系列创建计划,制定并《县绿色创建行动方案》。整理绿色系列创建资料,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商讨提升方案,丰富创建形式和内容,突出重点、亮点,有创造性开展一些活动,增强争创趣味性、参与性和吸引力,发挥政府公众、企业等各类争创主体的作用,调动争创积极性,提高争创效果。

配合雷峰乡继续推进雷峰乡生态教育基地建设,力争在两年内获得省级生态文明基地的称号;配合团县委启动青少年活动中心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与文广新局一起丰富博物馆生态宣扬;与旅游局、林特局商讨华顶森林公园创建物种多样的生态教育基地的方式和方法。

与县文明办一起结合和谐社区、文明社区的创建,大力宣传绿色生活理念、绿色社区知识,不断增强居民生态环保意识,提高绿色社区创建公众参与度。力争1-2个社区在本年度获得省级绿色社区称号。

配合县教育局加强学校绿色环境建设,加强学校生态文明知识宣传,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各个环节。重视绿色人才培养,本年度积极联系有关培训机构,使已获得绿色学校的创建人员进行绿色培训。力争1-2个学校在本年度获得省级绿色学校称号。

与环保信用等级评定、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绿色信贷等机制相结合,激发更多的企业申报省市级绿色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与县妇联等部门一起继续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倡导家庭生活消费新模式,搭建节能减排社区新平。本年度创建市级绿色家庭18家,省级2家。

(四)进一步完善环保政务公示制度,加强和规范环保信息公开

加强环保内部资料互用、资料共享,丰富县环保局网页内容,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开发办公自动化软件,推行无纸化办公,提高行政办公效率。规范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和环保验收审批前公示,尝试排污许可、总量核发、排污收费、行政处罚等事前公示。结合环保中心工作及时公开重点行业整治进展情况、生态县创建工作亮点,加大生态环境问题的曝光力度,公开重污染企业“三废”排放情况,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按月在媒体环境质量以及污染整治的进展情况等环境信息。利用微博、手机短信、网页、日常周报、报刊、电视等工具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

加强监控中心系统运行维护工作。根据省厅统一部署做好系统升级改造工作,及时增设终端和续签防毒墙协议,确保信息中心系统网络畅通和安全,视频会议系统正常运行。结合黄龙水库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站建设,做好环境自动监测系统改造,提升监测专网安全性。调研汽车尾气检测站与信息系统联网监控联接,确保尾气检测得到主管部门的有效监管。

(五)进一步加强环保民间团体建设,充分发挥环保志愿者的作用

组建环保联合会,进一步壮大环保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县现有的六大队伍不同阶层作用,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态活动,支持各类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热心人士开展工作。指导、支持县环保志愿者协会和绿眼睛环境组织积极开展清源行动,形成椒江水系段生态资料和椒江水系段水污染调查报告。

绿色化学和传统化学的区别篇9

关键词:江苏省村镇;城市化;生态文化;景观格局

abstract:thetownscapeshouldbethemostdistinctiveandimportantpartinregionalplanning,butlackingofplanningresearch.inrecent10years,rapidurbanizationoftheJiangsuprovinceinthelargescaleandhighstrengthisdirectlyaffectsthetownscapecomposition.modernurbanplanningtoomuchemphasisontheuseoffunctionandpractic,thecontinuousriversysteminthehistoryhasbeenreducedtofragmentsdecompositionbythemodernconstruction.townscapesinJiangsuprovincehasblessedwithalonghistoryanduniquelandscape.accountingfor30%ofthepopulation,Recentyears,theurbanconstructioninJiangsuprovincehasbeendevelopingonalargescaleandwithahighintensityunprecedentedinhistory.itgreatinfluencedonthelandscapecompositionofvillagesandtownsintheprovince.Researchfrommultipleperspectives:culturalgeographystudytheregionalculturalheritage,landscapeecologicalresearchonitsnaturalspace.cityplanningstudyitsphysicalspacelayout.Researchandanalysisofvillageofnaturalecologicalsystemandsocialconstructionprocess,determinethescientificresearchmethods,andthenasthetownlandscapeplanningandmanagementtolayafoundationofscientifictheory.expandingtheconceptofsceneriesandafforestedlandscapetoabroaderfield,notonlyscenicareasofmountainsandrivers,alsosuchascities,towns,ruralareasandfarmland.

Keywords:JiangSu'stownscape;urbanism;culturalgeography;landscapecomposition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8-28(7)

1村镇景观的生态文化

文化生态学研究关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过程,以及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的地理规律;探究具有地域性差异的特殊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美国J.H.斯图尔德,1955年)。村镇文化生态研究是建设现代“生态文明”重要的课题。

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和概念主要是用来解释文化适应环境的过程。认为人类是一定环境中总生命网的一部分,与物种群的生成体构成一个生物层的亚社会层,它通常被称作群落。在这个总生命网中引进文化的因素,在生物层上建立起一个文化层。两个层次之间交互作用、交互影响,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影响人类一般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影响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并发展为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

文化生态学除研究文化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外,更主要的是研究影响文化发展的各种复杂变量间的关系,特别是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及社会价值观念对人的影响。

历史村镇具有农业生产和居住活动相互交融的数千年积淀,其景观特色理念源远流长。历史上数千年乡村景观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心境;走遍天涯海角,童年时代地域文化景观时时在人们心灵深处呼唤。保持历史村镇以及田园风景文化传承,使得乡村社会形成认同性、文化持续度延续,是村镇以及广大区域城镇长久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江苏省乡村景观是经过三千多年自然和人文交互作用形成的特别文化生态景观,是中华最具有魅力的独特景观区域之一。在中国传统人地关系理念承袭下,按特有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丰富多样且有序的田园村落形态。历史村镇保护绝对不仅仅局限于遗留的古建筑、古街区,应该包含有相应关联的山脉、河流、林地和田园等地理环境景观。

目前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列入保护名单的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大量村镇文化遗产有待调查、整理,并予以保护研究。江苏省现有对外旅游开放的村镇,是位于苏南的同里镇、周庄,其实还有大量特色景观村镇有待认识和开发。六合县西北方向的程桥镇,早在东周就有人文聚集活动,其地北倚低山,南临滁河,曾经发掘出商周居民聚落遗址以及东周编钟。太湖周边有些村镇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建制,吴王夫差在扬州筑邗沟,还携美女西施在东山镇、西山镇观赏太湖风景。高淳有吴国“濑渚邑”,常州武进有“淹城”,扬州槐泗镇有隋炀帝陵寝,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近年来由于快速城市化发展,使历史村镇景观面临越来越大的冲击。现代城镇规划过分强调使用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历史上的连绵水系格局已经被现代建设支离破碎地分解。历史传统的审美文化被割断,原先素雅宁静的村镇环境毁灭。绿化绝对值面积缩小,绿化整体形态系统破碎,区域景观网络断裂,绿化景观的河流山岭等自然元素丧失,自然原生群落以及生态敏感区破坏萎缩。

1992年,农业景观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被纳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中:“乡村土地(如耕地、牧场、村落)是其重要的土地利用形式,农业有机进化的持续性景观是一片区域,在与传统生活方式保持着紧密联系的现代社会中起到积极的社会角色的作用,其进化的过程仍在持续,同时,展现出长时间进化过程中的可观的物质证据”。早先进入农业文化景观名单的,有英国国家公园内乡村和牧场,菲律宾千年水稻田。199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设立农业保护区,其中“被保护的农业景观/海景,被定义为“人类和自然长时间的互动所产生的一片地域,拥有独特的特色,具有可观的美学和生态或文化价值,同时经常拥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

2江苏省历史村镇景观地理

江苏省有宁镇山脉、老山山脉、茅山山脉;河流有长江,淮河,大运河;湖泊有太湖,洪泽湖,尚湖,阳澄湖;还有1000公里海岸线。江苏省现有著名的旅游村镇是位于长三角的同理、周庄,其实还有大量特色景观村镇有待开发,省内村镇特色景观研究具有迫切而又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苏省许多村镇具有3千多年农耕历史传统,数千年以来乡村居民以当地的自然乡土材料和遵循自然的概念,形成传统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人地关系,具有村镇建筑、农业田园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的特色审美景观。

苏北村镇景观属于淮河流域文化圈,毗邻村镇包括安徽北部;苏南村镇景观属于吴越文化圈,毗邻上海、皖南、赣北、浙江省。其中吴越文化圈的江南水乡村镇景观保存较多。

全省地理形势以平原为主,具体为:85%平原,15%丘陵岗地。许多区域水网稠密、湖荡星罗。全省地形可划分为6个地理景观区域:

长江三角洲,由长江、钱塘江冲积而成,环绕太湖风景区,有纵横交错河道和星罗棋布湖泊,是中国著名的江南水乡。环绕太湖风景区的典型乡镇有:吴江县芦虚镇、同里镇、周庄镇、f直镇、千灯镇,它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建制,是属小桥流水沿河住宅人家;还有沙家浜镇,有成片芦苇荡,是电影《芦荡火种》的场景地。

西南低山丘陵,宁镇山脉连绵起伏,典型景观乡镇有:南京市江宁汤山镇内的新石器旧石器遗址,明朝巨型石刻,民国重要建筑,多处度假温泉;六合程桥镇内有东周青铜器编钟考古遗址;冶山镇内有汉朝冶炼铁矿,火山地质遗址,还有多个原生态水库等。

北部低山丘陵,是鲁南山地的延伸,中心城市是连云港。典型景观乡镇有:赣榆海头镇,有很长的滨海滩涂和多年营造的防风林景观,还有秦皇石刻李斯碑,徐福东渡的起点;徐州窑湾镇唐朝以后曾经是大运河沿岸商业枢纽,现保存有成片明清古街区建筑。

江淮平原,是苏北水乡地带,地势平坦,有许多积洼水塘和河流。典型景观乡镇有:泰州市溱潼镇,三面湖水环绕,具有荷塘芦苇荡自然景观;宝应县曹甸镇与三国演义故事有关;江都市宜陵镇有汉明帝隋炀帝宠姬宜妃墓;邗江槐泗镇有隋炀帝陵墓;柳堡镇曾经有电影《柳堡的故事》;黄桥镇有岳飞牛皋驻兵洗马池,明永乐大帝孝行墨宝石刻,新四军消灭顽军战场;凤凰镇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山歌,以及南朝古寺古树。

黄淮平原,盱眙县马坝镇是宁连、宁徐交通枢纽,有楚汉争霸留下的东阳古都遗址,出土的有战国时期的“木刻星象图”;淮安市渔沟镇秦朝就建制,大将蒙恬掘建汲水井,唐朝建有城墙,还有流传的张果老故事;宿迁县仓集镇有万亩易杨林;朱坝镇是洪泽湖畔朱元璋逃难之地;宿迁洋河镇、双沟镇有古酒店铺;皂河镇有乾隆下江南行宫建筑和古码头。

滨海平原,濒临黄海,为海积平原以及黄河夺淮的泥沙淤积区。典型景观乡镇有:射阳县洋马镇万亩原生态药材花卉园;盐城沿海滩涂湿地村镇景观,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泰州有万亩银杏园,东台市三仓镇有万亩生态蔬菜基地;南通市唐闸镇是近代实业家张謇首创民族工业基地。

3历史村镇景观规划研究

历史村镇景观研究以及规划远不止表面实体空间布局,应该包含多视角:文化传统、生态环境、地理形态、建筑空间等方面。研究空间范围涉及多种尺度:大尺度的区域城镇聚集、中尺度的镇域田园和小尺度的村镇建筑。同时涉及多层面:文化层面、景观层面、技术分析层面和规划层面。

对于历史村镇景观“实体空间”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理解应该是:实体空间是区域景观“硬件”,而文化传承是一个区域景观的“软件系统”,二者相辅相成而形成地域的景观效应。

3.1从“文化地理学”角度研究地域文化传承情况

“文化”虽然不是直观实体的形态,但是处处可以明确感受到其存在,并且能够操控地域景观实体形态的发展。文化始终是乡村区域内景观变化影响要素之重要驱动力。人类文化对景观的感知、认识和判别,直接作用于景观,而文化习俗直接影响着景观空间格局,同时景观形象反映出该地区的文化价值观。中国古代数千年人地关系积淀的文化传统,形成具有淡雅含蓄审美特色的乡村田园景观。

文化地理学以地域人文景观创立以及演化线索,分析区域内自然与人文时空分异与耦合变化特征;从人地相互关系的角度深刻了解一个地区的性质,地方景观结构和功能;以文化地理视角为基础,研究人地关系景观格局变化,人类文化的变化引起景观序列的变化,分析城镇区域的起源和发展,探究使人类与自然景观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美国人文地理学家C.o.Sauer在专著《景观的形态》中提出:“文化景观”是某个文化群体利用自然景观的产物,“其中文化是驱动力,自然界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研究探讨了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3.1.1提炼地域传统景观理念

古代先民以自然景观以及自然规律秩序为至高无上目标。山区崇拜“山神”,水边崇拜“河神”,海滨崇拜“海神”,内地崇拜“土地神”等等。所以乡村祭祀庙宇是地方民众传统文化理念的场地,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承地。另外风水林、风水山石、风水地形等等,都是地方重要的景观理念传承载体。

绝大多数乡村的数千年历史,是农耕经济传统,留传的是朴素而又优雅的田园牧歌景观。现代城市化发展冲击着这样农田景观。所以设立传统形态的乡村田园保护区,以传统方式耕作维持其土地的原生农业,是珍贵的人地和谐景观资源和旅游资源。

另外,在村头或者路口设计木制、草制或者土料制作的乡土景观标志,而非现代造型雕塑,以显示其传统乡土田园景观。

江苏省历史上乡村聚落形态以及相应的田园景观皆有其鲜明的人地关系理念传承,反映出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文精神、伦理观和美学价值,而现代乡村景观损坏也是由于传统人文理念的丧失所引起。

3.1.2探寻地域文化地理景观

村镇作为一个历史留存和文化的物质存在,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文化生态的作用肌理是:一定地域的地理环境是村镇形成和发展的场所与空间,也是一定地域内人们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形成的基本条件,人们据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并经过长期整合形成一种特定地域的文化模式。这种“模式”成为历史发展的文化基因,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而且使村镇建设以一定的地理环境为基础,深深打上地域色彩的烙印。

3.2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研究镇域自然空间状况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镇域景观自然状况的空间分布,在实体空间内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英国学者a.Howard提出理想城镇景观模式:3万人口,4平方公里,镇区与农田比例为1:5,中心区是花园,再环绕2道同心圆绿化带,最是森林和农田。现代景观生态学以“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组合,对景观自然状况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有学者提出,为了实现地理生态区域内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并且构建新的格局,从而形建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景观。Frederickw.S.以叠加图形分析景观生态变化以及相关景观评价。美国学者mcHarg提出城镇景观规划必须把握大区域景观格局和生态演变过程,不仅要知道村镇的位置,而且要理解其自然形态和特征,用生态学理论研究城镇生态系统和有关区域土地的自然状况,应用生态学观点进行环境设计,从而确定土地最佳利用方式。J.o.Simonds指出,21世纪景观城镇更具有生态和文化理想。国外还有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研究,认为森林景观具有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这两者之间,既有一致之处,也有矛盾之处。具体研究探讨了以下3个方面:

3.2.1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镇域自然系统评价与优化

对于山脉河流水系景观、植被结构特征和土地利用情况评价,对于生态系统和景观特色分类,包括不同尺度上斑块空间格局胡评价。对比历史景观状况,进而对于乡村农业景观评价和优化,使得风景和绿化景观的概念扩大并渗透在乡村以至农田等广阔的领域。

3.2.2镇域景观廊道及其空间控制

以河流地理脉络调查为基础,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对目前村镇景观结构引导和控制,提出控制建筑高度、规模、密度,控制道路线性、强度等城市建设指标,以往这些指标是为建筑空间分析制定的。沿河流查询古迹分布,建立“遗产景观廊道”,沿河流和道路建立绿化景观廊道,建立镇域以及区域景观廊道网络体系。

3.2.3运用计算机技术研究历史景观空间结构

研究村镇绿化景观结构历史变化及最佳形态。运用GiS技术arcGiS和Fragstats的支持,对村镇历史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和演替规律进行研究。分析村镇历史上自然景观形成的网络格局,确定重要节点,进而明确镇域绿化景观空间和测定格局韵律,对土地生态敏感度、土地生态环境空间联系和土地生态影响度进行分析,特别强调分析影响的敏感性和影响范围。

3.3“城市规划学”研究村镇实体空间

“城市规划”是在居民生活环境中,建立井然有序的使用空间和审美空间;研究范围是在小尺度村镇建筑空间、街道以及群体个体建筑空间。研究探讨以下2个方面:

3.3.1历史建筑空间

历史村镇建筑以儒家和道家哲学理念,青砖粉墙灰瓦,造就素雅含蓄的村镇建筑景观。这些独具特色的景观源远流长地传承了数千年。村镇历史演进过程中,空间平面衍化和稳定需要有一个内核来保持;找出并且基本保持历史城市的核心部件,探明历史文化空间机理,该城镇的特色就会一直保持下去。例如:苏南同里镇、东山镇、周庄的纵横水系与明清建筑街区传统空间相映共同保存。现代乡村建筑采用完全实用功能的设计,空间呆滞,而且以模仿大城市建筑形态为标准,逐渐丧失地域审美文化传统。

3.3.2乡村绿化景观空间

建筑以及室内外空间很注重审美空间和自然景观空间的设计,历史村镇建筑面临的是田园、河流和街道,村镇外边缘有风水林、风水地形景观,村镇内外和建筑内外绿化相互贯通。现在村镇绿化是依据建筑空间布局确定,以“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作为评价指标,有些村镇也有绿地,但是按照大城市花坛广场模式规划设计。乡村应该以自然生态、朴素简单的绿化为主要景观,形成生态群落绿化和绿化带形态,而非城市绿化形式,特别是要考虑与农田的绿化有机融合。

4景观案例研究

4.1苏州东山镇现状

苏州吴中区东山镇,古称“洞庭东山”,距苏州城区37公里,位于太湖东部突出半岛处,三面环水。全镇总面积9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3万余人。镇域内有一字型连绵山岗丘陵,大面积自然混交树林,还有大面稻田以及水库和池塘,素以“鱼米之乡”名闻江南。

该地区有新石器村落遗址,春秋战国时代已有地名,属吴国,有吴王夫差与西施传说故事,唐朝开始建制镇区。现保存有较大规模面积的明清建筑住宅、庭院、街坊等,镇区附近有传统的千年水稻田,具有4千年人地关系的积淀传统。该镇2010年被评为部级历史名镇,是太湖风景名胜区十三大景区之一。湖水映照历史古村镇,庭院空间曲折,环境幽静,散发出悠久的历史情调。(图1)

4.2景观规划研究

4.2.1文化传承

村民对于自然山水尊重的理念,是审美空间保存的原始驱动力。在景观形态规划方面,应该保留乡村寺庙、古迹、风水地形、风水树林以及景观标志物,这些承载着村民世代相传的自然审美理念的风物景观,深含着人地关系永续发展的寓意。

4.2.2地理景观保存

连绵山岗、太湖岸线、农田、水塘等自然元素结合历史村落,形成了生态景观最基本的结构骨架,河网水系既是这里人的聚居地,又是经济网络空间,是世代生命赖以延续的纽带。纵横水系与民居建筑街区相映共存,凝结成为景观基因。景观规划,要求保护山脉的连续性和水系的完整性,保护自然生态格局,这是延续村镇文化文脉的地理基础。

4.2.3审美空间控制

山岗顶部、湖岸突出部,以及村头、古迹、田野要点,要设计观赏视点,对于山脉、湖岸线、道路、林中小径等线型景观地,要设计观赏走廊,形成特色农田、水库区、森林地观赏区域。太湖直接构成这一带的水系河网,可形成水乡生态农田与古镇交融景观。在景点空间,可引入绘画“意境”,通过模拟空间优化,形成审美理想空间格局。

4.2.4绿化景观体系

以道路交叉口、古迹点、水源地作为景观节点,以道路、河流、田埂作为景观廊道,以林地、牧场、农田、生态园作为景观基质面,形成“斑块、廊道和基质”模式的“点、线和面”整体景观网络。而且千年水稻田耕作已积淀成乡村农业文明,建立传统田园生态保护区,可形成有水系特色的乡村田园风景。

4.2.5文化景观区

保护镇区内明清建筑历史形态,保护老街道井字型格局,保存其狭窄街巷和青石板路面空间界面,保存镇区重要景观节点通往湖面、山峦、庭院的视觉廊道,保持街区建筑空间与周围自然环境的有机通透融合。根据镇区不同古迹范围,划定景观核心保护区和景观控制区。

参考文献:

[1]a.Howard.明日的花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

[2]J.o.Simonds,GardenCityof21thCentury:CreatingaLivableUrbanenvironment[m].mcGraw-Hill,inc,1996.

[3]J.S.Duncan,n.C.JohsonandR.H.Schein[m].aCompaniontoCulturalGeography,Blackwellpublishing,2004.

[4]R.t.Forman.Landmosaics:theecologyofLandscapesandRegions[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6.

[5]Zetterberg,Ullam.m?rtbergandBeritBalfors,makingGraphtheoryoperationalforLandscapeecologicalassessments,planning,andDesign[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10(4):181-191.

[6]p.w.Brown,Lisaa.Schulte.agriculturalLandscapeChange(1937-2002)inthreetownshipsiniowa,USa[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11(4):202-212.

[7]陈英瑾.风景名胜区中乡村类文化景观的保护与管理[J].中国园林,2011(11).

[8]顾朝林.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23-256.

[9]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5):76-79.

[10]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55-58.

[11]曾刚.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发展新模式与新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33-43.

[12]曾刚,林兰.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联动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发展,2009(1):69-75.

[13]王志强.小城镇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14]马晓冬.基于eSDa的城市化空间格局与过程比较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15]周尚意.文化地理学研究方法及学科影响[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5):174-181.

[16]孟广文.二战以来联邦德国乡村地区的发展与演变[J].地理学报.2011(12).

[17]王志宪.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与对策[J].地理学报,2005(5):381-391.

[18]苏伟忠,杨桂山.长江三角洲生态用地破碎度及其城市化关联[J].地理学报,2007,62(12):1309-1317.

[19]管卫华,赵媛,林振山.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空间结构变化[J].地理研究,2004(4):541-550.

[20]仇保兴.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辨――“C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09(1):1-7.

绿色化学和传统化学的区别篇10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一方面起到创造社会财富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它还有着以各种形式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负面效应”。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仅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没有对其“负面效应”加以考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GDp正是全面考虑了这一因素,在GDp中扣除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核算的核心难题是资源环境价值的评估,当前,学术界计算绿色GDp的方法主要有净租金法、Serafy法、现值法等,这些方法都是基于经济学视角,只能计算具有市场价值的环境资源,如林木、石油等,而对具有非市场价值的环境资源,如阳光、风等,由于它们提供的服务尚无可计量的货币价值,并未纳入核算指标。能值分析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由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H.t.odum)提出能值分析理论,通过尽可能全面整合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定量分析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真实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度量区域“社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及货币流动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贡献难题。天津滨海新区是新世纪服务和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增长极,是新世纪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地,正在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示范区,本文应用能值分析理论,对滨海新区的绿色GDp进行了核算,为滨海新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天津滨海新区概况

天津滨海新区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天津市中心区东部,渤海湾顶端,天津港坐落其间。东临渤海,西与天津东丽区接壤,北与天津宁河县、河北省丰南县为邻,南与河北省黄骅市为邻,距北京市14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8°40′至39°00′,东经117°20′至118°00′。总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海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8万人。滨海新区气候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6℃。年平均降水量604.3毫米。季风盛行,年平均风速4米/秒,风能平均密度155~170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2898.8小时,太阳能平均辐射量为5389兆焦耳/平方米。自2006年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天津滨海新区快速发展,已成为服务和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增长极。2010年,滨海新区完成生产总值5030.11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8.1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432.81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3215.3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89.1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352.7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3.5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额71.31亿美元,利用内资额352.2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值586.71亿美元,其中出口232.60亿美元。工业总产值10121.10亿元,支柱产业及重点企业发展态势良好,电子信息、石油开采、石油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医药、食品加工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725.5亿元,占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85.3%。滨海新区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优势支柱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4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结构呈现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趋势。

三、基于能值分析法的绿色

GDp核算方法根据能值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滨海新区的实际情况,列出滨海新区各主要能量输入和输出项目,并计算各类资源能流量。然后以能值理论为基础,根据各类资源相应的能值转化率,将各种度量单位,包括焦耳、克、美元等等统一转换为能值单位太阳能焦耳(sej)。根据实际情况,以天津滨海新区2010年生态经济系统中能值投入和产出数据为基础,选取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不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反馈输入能值、输出能值、排放能值五方面的统计数据,计算编制完成2010年天津滨海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表(见表1)。各种生产要素及产品的能量计算方法主要参考奥德姆、蓝盛芳等人的研究成果,能值计算方法以太阳能值转换率为基准。绿色GDp是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中人类劳动、外界输入系统的货币流以及恒定性自然资源创造的财富。运用能值分析法进行区域绿色GDp核算,就是将区域内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的能值通过能值货币比率转化为相应货币价值,然后在传统GDp中扣除这一价值后的区域GDp。具体核算方法如下:绿色GDp=GDp-资源消耗的能值货币价值-环境损失的能值货币价值。

四、结果与分析

1.生态经济系统投入的总能值。从表1中可以看出,天津滨海新区生态经济系统能值由可更新资源能值、不可更新资源能值、反馈输入能值、输出能值和排放能值五个部分组成。系统总能值为5.74×1023太阳能焦耳,其中可更新资源能值为5.53×1020太阳能焦耳,占总量的0.096%;不可更新资源能值为2.76×1023太阳能焦耳,占总量的48.08%;反馈输入能值为1.02×1023太阳能焦耳,占总量的17.77%;输出能值为1.41×1023太阳能焦耳,占总量的24.56%;排放能值为5.49×1022太阳能焦耳,占总量的9.56%。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包含太阳能、风能、雨水势能、雨水化学能和地球循环能,其中雨水化学能能值最高,为1.04×1020太阳能焦耳。不可更新资源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和电力消耗量,其中电力消耗能值最高,为1.99×1023太阳能焦耳。2010年,天津滨海新区GDp值为7.96×1010美元,由此计算得出2010年滨海新区生态经济系统能值货币比率为7.21×1012太阳能焦耳/美元。2.资源消耗。滨海新区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可更新资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雨水化学能、雨水势能、地球旋转能和农业生产等,这些资源的消耗生态经济系统可自然回复,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0年滨海新区的经济生产中消耗的可更新自然资源能值为5.53×1020太阳能焦耳,其能值货币价值为7.67×107美元。滨海新区生态经济系统中的不可更新资源主要包括经济社会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原煤、原油、天然气、电力等,这些资源的能值分别为3.30×1022、2.60×1022、1.82×1022、1.99×1023太阳能焦耳,由此计算出其能值货币价值分别为4.58×109、3.61×109、2.52×109、2.76×1010美元。滨海新区2010年的不可更新自然资源所消耗的能值货币价值总和为3.83×1010美元。3.环境损失。从表1中可以看出,滨海新区2010年主要污染排放物包括废气、废水、废渣三部分,分别为2400亿立方米、1.12亿吨、712万吨,转换为太阳能值分别为3.53×1020、4.82×1020、5.41×1022太阳能焦耳,能值货币价值分别为4.90×107、6.69×107、7.50×109美元,总消耗能值货币价值为7.61×109美元。可以看出,当年滨海新区环境污染中废渣污染带来的环境损耗最大,其次是废水。滨海新区主导产业中的石油石化、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都是大的废渣排放源,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很大。4.绿色GDp计算。根据基于能值分析的绿色GDp核算方法,在表2中列出了2010年滨海新区绿色GDp相关的各项数据。在当年滨海新区经济生态系统中,可更新自然资源消耗的能值货币价值为7.67×107美元,占GDp的0.096%,不可更新资源消耗的能值货币价值3.83×1010美元,占GDp的48.12%;环境污染损失的能值货币价值7.61×109美元,占GDp的9.56%。当年滨海新区生态经济系统中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短期内系统不能自我恢复,消耗就意味着系统中相应资源的减少。因此,国民经济生产活动应对不可更新自然资源消耗进行补偿,绿色GDp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反映国民经济生产对资源损耗的补偿正是题中之意。当年滨海新区国民经济生产中产生了一定量的排放废弃物,这些排放废弃物对环境产生了污染,而对污染进行修复需要额外的资金、人力和物力,这就说明排放废弃物的能值应是国民经济生产的成本想,核算绿色GDp应从传统GDp中剔除排放废弃物的能值货币价值。在2010年滨海新区传统GDp中扣除不可更新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能源消耗能值货币价值3.83×1010美元,环境损失能值货币价值7.61×109美元后,即为滨海新区绿色GDp值。当年滨海新区的传统GDp为7.96×1010美元,剔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后,所得绿色GDp值为3.36×1010美元。可进一步计算得出:2010年滨海新区GDp中约有48.12%是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约有9.56%是以对环境损耗为代价的。滨海新区2010年GDp大于绿色GDp,绿色GDp占GDp总量的42.21%。5.讨论。自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来,天津滨海新区传统GDp增长迅速,但绿色GDp增长相对较缓,经济增长中还有较大部分是以生态环境消耗为代价的。这是由于滨海新区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占主导地位,工化工业等高耗能产业还是国民经济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对外贸易中滨海新区主要以能值输出为主,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对区内外资源利用的不断增强,同时,内部资源开发相对不足,对外资源依赖度高,经济风险日渐增大。总体而言,滨海新区绿色GDp比例较低,经济增长还主要资源消耗。针对这一现状,滨海新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以低碳化、智能化为抓手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技术带动经济库开素增长。二是以高新、高质、高能为理念加快推进低碳循环产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完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三是以提高服务业比重为重点优化产业就诶构,结合第二产业优势强的特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电子商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与优势第二产业密切相关的生产业,提升服务业对第一、第二产业的渗透力和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