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前沿热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5:01

遗传学前沿热点篇1

 

遗传学是大学生物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对学生打下坚实的生物学基础及其未来在生物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大学遗传学课程的教学技术及方法日益完善,但仍有一些方面有待优化。该文以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积累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提出改进遗传学教学模式及策略:教材内容与科学前沿动态的整合;将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及社会关注热点引入课程教学;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合理搭配;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对教学模式的优化及教学策略的改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知识扩展能力,完善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

 

遗传学是大学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是生物学分支下的一个重要二级学科,包含了微生物、动物、植物等领域的全部遗传进化相关的研究成果及研究内容,与生物学领域其它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并相辅相承。因此,大学遗传学是生物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理论课程。尽管近年来大学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遗传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在不断丰富,但在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方面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基于在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及积累的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及对知识吸收和需求等方面提出若干遗传学教学内容及策略方面的改进意见,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遗传学领域的知识。

 

1教材内容与科学前沿动态的整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科学研究在不同领域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进步,新技术和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遗传学研究的发展同样突飞猛进。能被遗传学教科书收录的知识都是不同阶段遗传学研究中的精华,同时有价值的遗传学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断被写入教科书。因此,对于大学遗传学的教学要做到两个方面:使学生对遗传学研究历史中的重大发现如数家珍;使学生对遗传学领域现今的科学前沿及发展动态了如指掌。为达到以上两个方面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加强遗传學研究历史的讲解并将“CnS”的重要成果及诺贝尔奖的介绍引入课堂。

 

遗传学的发展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针对同一问题介绍其前因后果,追踪发展动态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整体脉络的掌握。如对《遗传学》教材第四章“孟德尔遗传”知识的讲解可以加入其研究历史和后续的发展动态,使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掌握更加深刻[1]。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这个章节需要掌握孟德尔以豌豆籽粒形状、子叶颜色、茎的长度等7对相对性状为基础所发现的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的相关知识。如果在讲课过程中仅介绍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的原理及相关计算方法不足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及科学实验设计思维的提升。在该部分内容可适当介绍孟德尔发表该成果的主要论文《植物杂交试验》的相关实验设计及数理统计,以达到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的相关能力。同时,在该部分内容讲解完毕后要追踪该问题的发展动态,介绍后续的进一步研究成果。如该部分内容可增加部分关于孟德尔选取的不同性状背后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如对于豌豆籽粒形状的表现型(圆粒豌豆、皱粒豌豆)是由那些分子机制导致的。对于这个问题,后续的研究结果已经清楚证明,皱粒豌豆是受淀粉分支酶i(SeB1)编码基因所调控的,由于淀粉分支酶基因突变使种子中的果糖不能转化为淀粉,随着失水作用而使籽粒形状表现为皱缩[2]。其它几个性状的研究进展同样可以进行简单介绍,如子叶颜色受常绿蛋白(SGR)调控,茎的长度受赤霉素3-氧化酶(Ga3ox)调控等[3]。通过围绕遗传学某一部分的内容,对其前因后果及研究动态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把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诺贝尔奖是科学研究领域的最重要奖项之一,绝大部分获奖成果在科学研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或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在遗传学领域的发展史上不乏许多被授予诺贝尔奖的重要成果,支撑着遗传学的发展和生物学领域的进步。因此,在遗传学课堂上适当引入诺贝尔奖的介绍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科学探索精神。如在讲解遗传学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时可以引入1962年沃森(Jameswatson)、克里克(FrancisCrick)、威尔金斯(mauricewilkins)由于发现Dna双螺旋模型所获得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遗传学教学的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摩尔根发现连锁遗传的相关内容引入1933年摩尔根(thomasHuntmorgan)由于创立遗传学说所获得的诺贝尔奖以及1946年摩尔根的学生缪勒(HermannJosephmuller)由于发现X射线照射可引发基因突变所获得的诺贝尔奖。其它部分章节均可适当向学生介绍由于转座子的发现,聚合酶链式反应体系建立所获得的诺贝尔奖的相关信息等。同时最新的诺贝尔奖获奖内容同样涉及遗传学领域,如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关于Dna修复的细胞机制方面的研究是对遗传学第十章《基因突变》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2016年关于细胞自噬理论的研究是对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中细胞膜功能的深入阐述等。使学生在遗传学的学习过程中能不断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前沿有助于学生追寻科研领域重大发现者的脚步与时俱进,打下深厚的知识基础。

 

2将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及社会关注热点引入课程教学

 

教师的教学活动除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对所学知识运用自如。遗传学的教学同样需要在讲解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联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应用产生切身的体会,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遗传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对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公众普遍存在的争议问题等的讲解,增加以课程的吸引力和实际应用价值。如在讲解遗传学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几个实验证据的介绍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该章节可以通过中国古代的迷信思想“滴血认亲”是否具有科学依据来引入,讲授亲子鉴定方法(如Dna指纹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最后通过总结否定古代迷信的亲自关系鉴定方法,提出新的鉴定方法。在讲授过程中穿插这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对遗传学领域社会争议的热点问题进行科普及探讨。如目前“转基因是否存在危害”这个问题是公众中存在争议的焦点之一,甚至引发崔永元和方舟子之间的争论大战,而公众对转基因的具体机理及操作知之甚少,甚至存在误读。在遗传学课程第九章《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联系教科书中介绍的转基因操作流程在教学过程中做适当的扩展,深入阐述转基因的原理、田间试验的流程、目前中国可食用的转基因产品、目前中国可种植的转基因产品以及转基因真正容易引发的问题和不可能引发的问题等,使学生对类似的社会争议热点问题具有客观的认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和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遗传学课程教学的方法可增强该课程的趣味性及应用性。

 

3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合理搭配

 

遗传学是生物学领域里一门重要理论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实验课程。大学遗传学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个部分,实验课的教学需要与理论课的教学配合进行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遗传学的教学安排中,对于同一部分内容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连续进行容易使学生印象深刻。如在讲解“细胞有丝分裂”这部分内容时,把实验课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一周内进行效果较好。如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了有丝分裂具体过程及细胞分裂各个时期形态特征后一周内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显微镜下真实的染色体形态,比较与教科书中的差异可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同样,遗传学的实验设计需针对各部分所讲的理论课程内容相配合,在理论课学习完成一周内开展,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学会学习的能力同样是大学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的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被动地接受知识,还要主动地归纳总结进而很好地吸收所学知识。因此,在大学遗传学的教学中同样要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训练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遗传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具体的理论知识内容,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要做到以下两点:展示给学生学习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学习的逻辑思维要求教师不仅要展示给学生具体的知识内容,还要求教师展示给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及学习过程,图示教学法是实现该目标的很好方法。教师在准备教学幻灯片时应尽量以图示的方式展示每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阅读书中的每一段主要文字,然后可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学习到的以文字为主体现的内容转化为以各种图形及流程图为主来表达,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图示用文字的方式再将知识点传达给学生,这样就可以是学生了解到每一段文字都可以转化为以图形表示的直观内容,引导他们采用类似方法进行知识的学习。如在讲授遗传学中“乳糖操纵子”相关内容时,为表达“乳糖乳糖水解酶基因开启乳糖分解乳糖水解酶基因关闭”这一过程时,可通过制作一个该过程动态变化的幻灯片来进行讲解,展示每一步反应及其原理,引导学生学习的逻辑思维能力。遗传学教学的第二个重要方面是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归纳总結能力,通过比较相似及异同达到对不同知识点清晰掌握的效果。如在讲到“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教学难点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对其进行区分。在该部分内容中,学生对控制同一生物性状的两对基因间的几类相互作用容易混淆,我们做了如下总结和归纳,采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控制同一性状两个基因的内在联系,如表1:

 

通过对不同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归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找出各部分知识及内容的异同点,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大学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教材内容与科学前沿动态的整合,将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及社会关注热点引入课程教学、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合理搭配、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等几个方面,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和兴趣的激发,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遗传学前沿热点篇2

关键词:遗传学课程“创新型灵活教学模式”教改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中进展最快和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和新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该学科理论与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遗传学课程是高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既注重经典遗传理论,又及时穿插本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学效果,这是高校遗传学教学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几年来,围绕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我院遗传学课程组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探索的“创新型灵活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精选、优化课程内容

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院制订的新教学方案强化了实践环节,相应缩减了理论教学课时。同时由于遗传学的飞速发展,新概念、新理论、新成就不断涌现,知识内容不断增加,因而,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把课程的精华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就必须首先整合课程体系,精选、优化课程内容,合理处理基础知识与学科前沿知识的比例关系,突出教学重点。同时还要注意遗传学与各相关学科教学内容的衔接和纵横联系,避免重复。基于以上理念,我们略去了教材中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基因的调控等与其他学科重复、交叉的内容,并将经典遗传学的内容精简,增加了端粒的结构与功能、表观遗传学等内容,从而使遗传学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完备。

2.贯穿创新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创新”,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奉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改变教师“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与时俱进,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师生互动研究型教学模式,并不断发展创新。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教会学生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

“灵活”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采用单一的模式,而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地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法、比较法、推理法、抽象概括法等。如:采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连锁交换规律中的交换值与基因之间距离、连锁强度及与交换的性母细胞数之间的关系,交换值与重组值的区别,三点测验中双交换与干涉及并发系数之间的关系等内容,采用课堂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师生互动,激活学生高级认知的能力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新概念、新知识的掌握通过高水平的思维加工来达成,而不再依赖过多的机械记忆,有效增强教学效果;三大遗传规律的教学主要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遗传学家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经验教训等,让学生有置身于科研实战环境的感觉,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自由组合及连锁交换规律的实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基因显性的表现形式、伴X显隐性遗传及广义和狭义遗传力等内容,通过采用比较、启发等多种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适当布置课后练习,使基础题突出代表性,能力题突出综合性,并定期开展课外习题辅导,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3.紧跟学科前沿,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21世纪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遗传学研究前沿不断拓宽和深入,因而遗传学的教学也面临新的挑战,首要的问题就是知识的更新。在遗传学教学中,要随时注意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研究前沿,从而营造一种微妙、温馨,令人产生创新冲动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想象、推测、讨论,并在课后积极主动地跟踪、查阅新知识,极大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也能够感染每一位学生,从而轻松实现教学相长。

除此之外,我们要求教师将教学、科研成果随时融入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实力,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领域,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现教学、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遗传学的研究热点,给学生提供一些信息,指导他们通过图书馆和网络,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研究,补充课堂之所学。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培养兴趣、开阔眼界,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运用能力。主讲教师以电子邮箱或QQ群作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及时最新教学材料和通知,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同时,配备青年教师为课程助教,在课程主讲教师指导下负责学生习题、课外辅导、课程网站建设及参与组织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综合运用教学团队的力量,更好地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4.强化实验教学,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强化实验教学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首先要重点突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性。为此,我们整体优化了实验教学内容,精选基础性实验,革新验证性实验,拓展综合性、分析性、探索性和创新性实验。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同时,将一些实验内容综合,并增加自选性实验和自我设计实验,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室要面向学生开放,实现实验教学的资源开放、时间开放、内容开放,增强实验教学效果,提高资源利用率。

实验考核由注重实验结果转变为注重实验过程。实验指导教师不仅要客观、公正地给出学生实验成绩,而且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验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的内容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态度及纪律、实验报告等环节,这部分成绩占该实验课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理论等)占该实验课总成绩的40%。

遗传学前沿热点篇3

关键词: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098-02

线性文化遗产是区别于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个概念,这一遗产类型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研究。我国作为拥有文化遗产数目众多的国家,在线性文化遗产研究、保护方面也逐渐加大力度。所谓线性文化遗产,主要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因其线状的分布和遗存的特性而称之为线性文化遗产[1]。随着对遗产认识的不断深入,文化线路、遗产运河、遗产廊道等一系列反映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整体性与延续性、体现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动态特征的跨区域的遗产,已成为国内外遗产保护领域探讨的热点[2]。我国的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备受国内外瞩目[3]。

一、大运河的概况及申遗过程

大运河作为我国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之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河段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以及隋唐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开凿运河。它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紧密地联系了国家政治中心与江南经济中心,是国家的交通、运输要道、经济命脉,对于维护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政治稳定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运河流淌的文明成为影响两岸传统文化的“因子”,岸上呈现的灿烂繁华的历史文化,构成岸边凝固的时光,都是千百年来人类生活的真实记载[5]。因此,对大运河这类线性的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地保护,就显得至关重要。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第一阶段,萌芽期(2005年-2006年)。2005年12月,郑孝燮、罗哲文和朱炳仁三位专家发表了致运河沿线城市市长的公开信。2006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58名议员提出申请大运河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年5月,国务院将大运河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申遗工作的开端。第二阶段,发展期(2007年-2009年)。2007年9月,14个国外城市以及国内中国大运河24个沿线城市的市长齐聚扬州参加“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运河名城市长论坛”,由此,扬州成为大运河申遗的主要城市。2008年3月,大运河保护规划编制研讨会在江苏扬州举行,会议就大运河申遗过程中运河的保护规划的编制要求及方案进行商讨,对运河的保护工作进行了科学探索;同年11月,成立大运河申遗办公室与申遗工作专家组,对运河沿线的文物、历史、水利、交通等进行了规划,集中精力解决申遗过程中的疑难问题。2009年9月,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在扬州召开,对大运河申报工作发挥了奠基性作用。第三阶段,高潮期(2010年-2013年)。2010年,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小组联合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国家相关部门,开展了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工作。2012年,通过完善《大运河遗产保护条例》草案及制定部门规章和地方法律法规,以适应申遗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同年10月,文化部出台《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首次以法规形式明确了大运河遗产的范围。2013年3月,编制了大运河申遗文本,确定了大运河首批申遗的点段,包括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分布于31个遗产区。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遗产大会上,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至此,自2004年开始的大运河申遗,落下帷幕。

二、线性文化遗产的特点

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大运河明显带有线性文化遗产的特点。

(一)从分布形状来看,呈线状或者带状分布。线性文化遗产,作为世界遗产的一种形式,其存在形式呈现出线状或带状,与文化线路存在着共通之处。作为中国最大的运河,它贯穿南北,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在这些省市中,分布着众多部级历史文化名城、部级历史文化名镇、部级历史文化名村等,大运河将这些具有不同经济文化发展形态的城、镇、村贯通起来,形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文化带。大运河始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古代漕运问题,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中后期,大运河对政治中心北京和运河沿岸各省市之间的沟通交流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

(二)从自然环境来看,呈现错综的分布态势。线性文化遗产覆盖范围广泛,地貌环境各异。大运河所流经的省份,包括政治中心、以工业为主体的城镇以及以农业为主体的城市等,地貌上包括平原、丘陵等。大运河如同魔法棒一般,将这些不同形态的地域串联起来。

(三)从经济角度来看,拥有巨大开发空间。从春秋时期起,初凿的大运河的一些航段就为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扮演着运输者的角色。在元朝,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使得统治者亟需大运河作为特殊工具来奠定统治基础。到了明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大运河都提供了交通方面的保障作用。在25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沿线各个城市乡镇的经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农业、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运河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是目前各地政府建设运河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历史依据。

(四)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古代文化的传播,与航运事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历史变迁,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铁连接连接南北各地、航运连接世界各国的今天,大运河在水上运输中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沿线地区不可或缺的交通运输方式。航运历来为大型货物之首选,其经济实惠的特点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削减。

(五)从观光角度看,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具。线性文化遗产因其线性分布,串联式景点自然也不少。大运河沿岸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旅游资源丰富,为大运河又增添了些许魅力。集航运与观光于一身的大运河,将线性文化遗产的特点展示到了极致。

三、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

大运河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其保护与传统的文化遗产项目尽管有相同之处,但是也存在其固有的保护模式。

(一)我国线性文化遗产包括长城、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等,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人文价值的重视,线性文化遗产将呈现出更加良好的研究态势。就大运河而言,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在对各省市实际线路综合保护的同时,也需要建立起专门的研究保护机构,专河专制。在借鉴长城以及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果的同时,探索出一条适合大运河发展保护的模式。

(二)各省市要通力合作。在线性文化遗产的概念之下,跨区域保护成为常态。线性文化遗产相较传统的文化遗产,其最显著的特点即是跨区域性,在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跨区域同样是一个显著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跨区域保护线性文化遗产,是所有遗产保护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大运河流经的省市建立起专门的保护机构,由国家遗产保护部门直接管辖,统一指挥,降低各省市因保护措施差异所带来的风险。各部门需要根据其职能制定出相关保护方案,并同其他部门之间密切沟通,坚持从实际出发,通力合作,尽各自的能力来保护大运河。

(三)打造特色旅游景点。在拥有文化遗产这张名片之后,大运河的身价飙涨。体现在旅游业上,大运河作为线性文化遗产,其景点之多堪称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在众多的旅游景点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大运河本身的承载力也也将受到考验。因此,需要结合各个省市自身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景点,在为游客提供典型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能缓解旅游业对大运河保护带来的冲击。

(四)做好沿途宣传教育工作。大运河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如何在新时期延续这种和谐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大运河沿线大大小小城乡众多,由此带来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沿线居民的保护意识问题。在大运河沿线一些河段曾经一度出现过居民向河里倾倒垃圾、在沿线搭建房屋等问题。自2004年大运河开始踏上文化遗产申请道路之后,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沿线城市、乡镇的整顿力度,沿线居民的保护意识逐渐有了提高。沿线居民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之下,对于大运河以后的发展态势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由此增强了保护意识。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以提高人们对大运河文化价值的认识。相关部门要利用公众传播平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比如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大对运河的宣传力度,博物馆可以展示大运河的前沿保护成果。只有民众的保护意识提高了,大运河才能得到持久的保护。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脉,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加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大运河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跻身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之列,使得大运河的保护与传承有了持久的动力,也为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提供了新鲜血液。如何更加合理地保护线性文化遗产,是需要我们长期不断思考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俞孔坚,奚雪松,李迪华,李海龙,刘柯.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J].人文地理,2009,(3).

〔3〕单霁翔.委员建议加快京杭大运河申遗[J/oL].光明网,2007-3-7.

遗传学前沿热点篇4

缘起京杭大运河“申遗”

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举世无双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还是一条沟通南北经济、文化的大动脉。运河沿岸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都有着极高的文化研究和保护价值。与京杭大运河齐名的长城早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令人遗憾的是,造福千年的大运河却被冷落了。

2005年12月15日,三位平均年龄79岁的老专家联名致信京杭大运河沿线18座城市的市长,建议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自此,京杭大运河“申遗”事件成为各类媒体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保护京杭大运河这样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思考和讨论。

在经历了长达半年的考察和准备后,2006年5月24日,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正式通过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

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不仅是政府和专家的责任,也有许多普通人和企业公民加入到声援的行列。

以实际行动声援“申遗”公益事业

《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刚刚通过4个月后,一项由新浪网策动、通用汽车公司赞助的声援大运河“申遗”活动拉开了序幕──“新浪别克君越运河之旅”专区正式上线。

此次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活动代表招募。

通过网上招募,邀请网民与专家、媒体记者共同体验大运河超越之旅,并最终在数百位报名者中选拔出两男两女参与此项活动。

活动招募能够顺利进行,得益于前期进行的活动预热。新浪网特别为“新浪别克君越运河之旅”活动开设了专题栏目,详细介绍了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并着重列举大运河“申遗”的理由与价值。专题由资深媒体记者担任特别顾问,为了得到专业人士的肯定和引发更大范围的关注,还特别邀请了关心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的老专家进行访谈。新浪网首页、新闻频道通过软文形式对这一专题进行重点推广和广泛造势,让网民及时了解“新浪别克君越运河之旅”活动的相关信息,激发他们对此项活动的兴趣。

第二阶段:千里运河行。

由通用汽车公司、新浪网以及多家强势媒体和网友代表共同组成一支超越队伍,在大运河北端北京通州举行发车仪式,一路南下,行经大运河沿途的16个城市后到达大运河的南端杭州。超越队伍沿途一路拍摄和记录,且每到一地都举办相应的活动宣传“申遗”工作,进行大运河“申遗”调查,走访专家学者,同时发动普通群众参与“申遗”万人签名活动等。

第三阶段:网络签名活动。

“新浪别克君越运河之旅”线下活动圆满结束后,新浪网与网民重温整个行程,并延续发起了大运河“申遗”网友签名活动。

此次由互联网媒体发起的重走大运河万人签名活动,再一次掀起京杭大运河“申遗”高潮。新浪网丰富的图文报道,强有力地起到了声援作用;而通用汽车公司作为全程赞助商,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起企业高尚的公益形象。

品牌文化与运河文化对接

在差异化营销上做文章,力攻“本土化”是上海通用汽车公司营销制胜的关键。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市场营销执行总监孙晓东对此有着深刻的意识:要么与众不同,要么淘汰出局。而通用汽车公司一贯坚持品牌形象推广与公益事业相结合的做法,正是差异化策略的重要体现。

通用汽车公司旗下的雪佛兰品牌曾经发起并组织了“红粉笔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儿童接受教育。“新浪别克君越运河之旅”同样是一次体现品牌差异化营销策略的公益行动。

在此次活动的整体策划思路上,别克君越汽车紧紧把握住了人文与情感的纽带:京杭大运河是具有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双重意义的“国之枢纽”,别克君越汽车所要影响的具有传统观念与现代个性双重特质的30~45岁之间的消费者是“人之枢纽”,两者在意念上有着共通之处。

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现代交通文明对古代运河文明的一次巡礼,追溯辉煌历史,体验文明变迁,对于京杭运河文化的保护和支持,传承了一种超越、进取的精神。这种“体验、超越”的精神,也是参与全程活动的别克君越汽车所倡导的品牌文化内涵。

而且“新浪别克君越运河之旅”活动每到达一个城市,都会组织通用汽车车主参与其中,让消费者亲身感受文化保护、传承的重任,强化了别克君越品牌“超越”的精髓。

通过运河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对接,通用汽车公司对于别克君越的品牌理念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差异化营销,也再一次在消费者心目中确立了其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

社会责任与商业价值共鸣

由于新浪网的参与和全国多家权威媒体的支持,“新浪别克君越运河之旅”不再是单纯商业意义上的营销活动,而是为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做了一次广泛的民众动员。

整个活动结合了网络推广与现场路演的方式,线上、线下联动。

在活动预热期,新浪网推出了一系列公共话题:被遗忘的还是被忽略的,“申遗”争议引发大运河热;没有了运河,北京是否还能成为历史上的名都?兴也运河,败也运河:扬州的兴旺与尴尬……这些话题迅速引起了网民关注,吸引他们参与到运河“申遗”的讨论中来。

为了进一步突出整个活动的公益性,兼顾社会价值与学术价值,新浪网特别邀请了郑孝燮、王立群、郑渊洁等文化名人,对京杭大运河相关话题做互动性沟通。这些名人的参与,引发了一次关于运河文化的大讨论,京杭大运河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经济价值被立体化地凸显出来。

在“新浪别克君越运河之旅”活动的全过程中,新浪网共邀请名人嘉宾15人,专题报道177篇,引发了社会对京杭大运河命运的关注,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对大运河保护的反思与探讨。这也是新浪网、通用汽车公司作为知名企业对社会责任的一次践行。

而此次活动在凸显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蕴涵了极高的商业价值。

通用汽车公司通过对此次活动的赞助,突出展现了别克君越在公益事业上积极、正面的形象。4名从网友中遴选出的参与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别克君越的形象代言人,他们通过博客与更多网友分享大运河体验、超越之旅,为通用汽车公司树立了良好的品牌美誉度。

更为重要的是,贯穿整个活动的始末,新浪网帮助别克君越汽车实现了高频率、高覆盖的品牌曝光。统计数字显示,新浪网开设的“新浪别克君越运河之旅”专题栏目共获得了超过150万的流量,独立访问者的数量接近50万。新浪网号召广大网民签名支持大运河“申遗”,也有超过17万网友踊跃参与。

遗传学前沿热点篇5

混合着印度洋和喜马拉雅山味道的南亚国家,对我们来说充满神秘之感,但已是第五次来昆的南亚国家商品展对昆明人来说却是少些神秘,多了些亲切。异域风情的巴基斯坦主题馆矗立在会展中心煞是引人瞩目。西亚元素成为本届展会新亮点,伊朗、土耳其、约旦等西亚客商和商品首次登陆昆交会,精美的波斯地毯、来自死海的护肤品、独具异域风情的工艺品成为展会交易的热点。(本刊记者张恒钊)

云南澄江化石地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7月1日,正在圣彼得堡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6届会议上,云南省澄江化石地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没有古生物化石自然遗产的空白。2004年起,澄江化石地开始了为期8年的申遗之路。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成为继丽江古城、云南石林、“三江并流”之后,云南省的第四项世界遗产。澄江化石地位于云南玉溪市澄江县的帽天山上,1984年被中国古生物学家侯先光教授发现。澄江动物化石群是迄今发现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早寒武纪地球生命大爆发的化石遗迹,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本刊记者张恒钊)

2012中国旅游日云南旅游宣传活动启动

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2012年中国旅游日云南旅游宣传活动在昆明世博园启动。当天,云南各州市也纷纷举行“健康生活,欢乐旅游”系列宣传活动,并推出多种优惠措施,包括景区免费开放、门票优惠以及旅行社线路折扣等。与去年相比,今年云南推出的系列活动涵盖面更广,优惠力度更大,并且更加注重文明旅游、绿色出游的宣传。

据了解,从2012年中国旅游日开始,省旅游局将在昆明市各三星级以上酒店、机场等服务窗口投放首批“云南旅游资讯宣传展架”,作为展示云南旅游形象宣传的一个长期的重要窗口和载体,这些旅游宣传展架将永不落幕,并且不断更新云南旅游宣传展台。这是我省旅游营销工作一个新的突破,也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建立旅游宣传平台,营造旅游良好环境的一个创新举措。(本刊记者何新闻)

云南旅游行业启动“打非治违”专项行动

6月12日,云南省旅游行业“打非治违”和打击强迫及变相强迫消费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正式启动,为期半年的专项行动从6月13日起到今年年底止,分为启动打击、集中打击、巩固提升、总结考评四个阶段进行实施。据云南省旅游局长喻顶成介绍,近期旅游行业中暴露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旅行社在旅游接待过程中合同签订不规范、随意转团拼团、不履行合同约定事项、擅自变更行程安排行为屡禁不止;少数旅游购物企业存在商品标价虚高、质价不符,透过虚假宣传诱导游客购物;一些导游、旅游车驾驶员职业道德缺失,职业素质低,导游变导购,司机变导游;未取得相应经营资质非法从事旅游业务的现象仍未根除。

为解决上述当前旅游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省级成立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案组、督查组、新闻组;重点查处针对旅行社的9项、针对旅游购物企业的4项、针对导游人员的6项、针对旅游客运企业及驾驶员的5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5项非法经营行为。

云南省直部门相关领导,省旅游局,重点旅游州市地区政府,各州市地区旅游局领导,各级旅游协会、旅行社、旅游购物企业代表出席了动员大会。(本刊记者何新闻)

滇西打造“自驾游沿边旅游环线”

德宏、保山携手打造了滇西自驾沿边旅游环线,其中包括滇西沿边特色游环线和跨境异国风情游环线。沿边环线贯穿德宏和保山辖区内的七个县级行政区,以展现德宏、保山两地的民族文化、生态文化、边境文化、抗战文化和珠宝文化为核心,以游览潞西勐焕大金塔、勐巴娜西珍奇园、畹町漂江游、瑞丽莫里热带雨林、独树成林、一寨两国、淘宝谷、梁河南甸宣抚司署、腾冲和顺侨乡、火山地热国家公园、北海湿地、国殇墓园、叠水河瀑布等特色旅游景点(区)为主要内容,以提供周全的休闲度假、边境特色、商贸考察及珠宝购物为项目特色。通过全方位展示中缅边境旅游特色区的迷人风光、优势资源、服务特色、商贸潜力,提升边境旅游区品牌价值。跨境自驾环线包括从瑞丽姐告出境,游览缅甸的木姐市、白沙塔景区、南坎、腊戌;或从畹町口岸出境,游览缅甸的九谷;还可从腾冲猴桥口岸出境,至缅甸密支那。(德宏州委宣传部供稿)

德宏州将旅游文化产业打造成重要支柱产业

6月6日,德宏州在昆召开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发试验区建设情况通报会上,就旅游产业介绍说:德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居住着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5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交相辉映,是民族团结和睦的大家园、民族文化的大观园。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中缅胞波狂欢节等特色文化节庆蜚声海内外。德宏州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灿烂,民族风情独特,被国内外誉为“孔雀之乡”、“神话之乡”和“歌舞之乡”。沿瑞丽江而下,既可欣赏热带雨林景观,又可领略共饮一江水的中缅两国风光,珠宝玉石和红木家具琳琅满目、独领,山川秀美、平坝广阔、翠竹遍野、四季鲜花、热带水果、独树成林、傣家竹楼,构成了德宏独一无二的集自然、民族和异域为一体的靓丽风光。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特殊的区位优势,打造异国风情跨境游、购物游等,将旅游文化产业打造成德宏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本刊记者张恒钊)

陶醉中华?彩云之陶艺术节将于8月在昆明举行

“陶醉中华?彩云之陶艺术节”将于8月2日至6日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中国四大名陶工艺精品,景德镇、龙泉等地精瓷,省内建水紫陶、华宁陶、镇沅陶、香格里拉尼西黑陶、西双版纳傣陶、易门土陶等各地陶艺产品将集中亮相。

遗传学前沿热点篇6

关键词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存在问题;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20)18-0280-03

“金課”可归结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金课的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金课的创新性体现在课程内容、教学形式以及学习结果等方面的前沿性、时代性、先进性、互动性、探究性以及个性化。金课的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其解决需要学生和教师相互配合。金课建设,即金牌课程建设,是指教育部实施的一流课程建设。在国家“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实施过程中,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就是“金课建设”计划,即建设1万门左右部级一流课程和1万门左右省级一流课程,建设五大类型“金课”,包括线下型、线上型、线上线下混合型“金课”、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其中,线下“金课”即课堂教学,是“金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

在各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几乎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标准[1],甚至人类对大学教学的质量问题几乎就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因此,近年来,迎来了大学课程教学改革和“金课”建设的新浪潮,但“金课”建设并不是只有一个确定的标准,“金课”建设的“真、善、美”并不是师生之间的“相互超度”,这一标准并不是确定的,“金课”建设更多地体现在要达到的目标上,也并不是说“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一定就完全不可取[2],随着教学改革浪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学习国外的教学模式,但教学模式的选择并不是单纯的效仿。我国从小学到中学的教学模式就决定了大学的教学模式不能单纯地效仿国外[3],从全局来看,教学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任务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共同完成,现代的“金课”建设更是如此,“金课”建设不是学生喜欢与否的问题,真正的“金课”建设是使所有学生能最大化地接受知识,而这一评价标准不能仅靠几个专家的评分,而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判断[4]。

动物遗传学与生物学中的多个学科存在交叉[5],因此作为生物学领域关键基础课程的动物遗传学,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显得非常必要。根据课上对学生的提问以及其他考察发现,目前该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动物遗传学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教师要把握时代脉搏[6],一方面要加紧学习专业知识,及时了解动物遗传学相关科学前沿,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对动物遗传学相关知识的吸收情况,同时根据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从而提升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7]。

1高校动物遗传学课程“金课”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的实施具体有多种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大力推行动物遗传学“高质量”本科教学;另一方面,是探索生命的精细结构需要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因此,实施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是可行的、必要的。

1.1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的必要性

步入新时代,在科学技术带领下生物学领域新成果层出不穷,而这些新成果的了解与掌握需要动物遗传学的基础,若这些新成果不能被及时接受就会减慢知识的传播速度,因此,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对于及时了解生物学领域相关前沿至关重要,农业相对落后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遗传学知识的人才[8-9],而动物遗传学是一门精细的学科,需要了解的细节也多,因此对动物遗传学的学习不能局限于皮毛,而应该对其深度把握,这样才能将其熟练地应用于实践,从而为畜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10]。

1.2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的可行性

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之所以可行是因为各方面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从国家层面来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国家各级教育部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开展“金课”建设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从学校层面来看,很多农业类高校关于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课程的开设、课时、考试方法等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推动;从师资力量来看,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已经开始实行“易进难出”的政策,因此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越来越高。这不仅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有所提高,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有所提高,而且高校教师的知识储备量也越来越高,因此只要对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不断探索和实践,就一定可以顺利开展[11]。

2选择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方式的依据

目前,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已经不是单纯的遗传学单一学科的教学,它已经延伸到与遗传学交叉的各个学科中,而且教学方式也由只讲授遗传学的单一教学模式向讲授遗传学的同时穿插其他交叉学科相关内容的模式转化,不同情况下动物遗传学“金课”的建设方式也不同,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教学方式。

2.1学生基础是选择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方式最基本的依据

动物遗传学是整个遗传学领域的基础,它是理解和掌握遗传学领域诸多课程的第一步,而每个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概念的掌握,因此提高学生对动物遗传学相关概念的掌握能力是每个教师首先要考虑的,而对动物遗传学相关概念掌握能力的差异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学生基础。因此,选择哪种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对动物遗传学相关概念掌握的熟练程度来决定。若学生对动物遗传学相关概念的掌握非常熟练,则采用讲授遗传学的同时穿插其他交叉学科相关内容的模式;若学生对动物遗传学相关概念的掌握不够,则采用只讲授遗传学的单一教学模式[12-13]。

2.2教材内容影响着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教学方式的选择

以动物遗传学的“金课”建设为例,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及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孟德尔遗传、遗传定律的扩展、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连锁遗传、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数量遗传、细胞质遗传、基因的本质及其表达与调控、遗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群体遗传与进化等内容是遗传学基本内容,学生对其理解以及熟练程度影响遗传学其他交叉学科的学习。教学过程中一部分同学对其不能熟练掌握,若采用讲授遗传学的同时穿插其他交叉学科相关内容的模式,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受挫,从而影响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14]。

3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的具体实施

3.1严格执行课程教学改革制度

高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都会影响师生能力的提升,而若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严格执行课程教学改革制度,因此要打造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应严格执行动物遗传学的教学改革制度。一方面,要确立判定动物遗传学课程的质量标准,其中包括动物遗传学内容的学术性、系统性和前沿性以及动物遗传学对学生能力提升方面的贡献。另一方面,要保证改革流程的完善。例如,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要写好教学改革意向书,准备好课程改革的支持材料;然后,经过相关专家的评审;最后,经过教学改革的试点才能实现,而不能只是纸上谈兵[15]。

3.2基于课程大纲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实施

教学改革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实践活动,因此在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实践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离开师生双向实践,“金课”建设难以诞生。动物遗传学课程大纲是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的保障,包括教师信息、课程简介、课程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安排和成绩评定方式等内容,能让学生及时适应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3建立师生相互之间的课程评价制度

教改评价是指经过师生之间的双向实践决定是否实施教学改革。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的本质是传递已知的动物遗传学相关知识的同时,探索动物遗传学相关前沿,而且要通过实践预测可能的效果。“金课”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师生都有可能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师生之间的互评有利于“金课”建设的顺利进行[8]。大学生都是经过十多年的课程教育,因此对课程价值都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而且他们收集信息比较全面,因此学生对“金课”建设的评价至关重要。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仍然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应该重点考虑。

4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4.1学生自主能动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当今很多课堂中,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上教师独自表演,学生成为看客,导致学生参与度低,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仅靠学生是很难解决的,教师也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教师应该做好自己的教学改革,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學习效率。

4.2教学形式单一,教材内容难懂

动物遗传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动物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从教学形式来看,大多数高校仍然是以教为主,虽然知道这种方式对于掌握专业知识不是很好的方式,但学生学习任务繁重,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方式至今仍在沿用。教学的目的不再是掌握知识而是完成任务,因此教学效果差是必然的。与此同时,教材的编写不是以通俗易懂为目的,而是尽量运用专业术语,虽然有让学生了解专业术语的优势,但要读懂教材中的专业术语浪费了大量时间,导致专业知识的掌握速度明显减慢,因此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精度不够。

4.3实验环节薄弱,动手能力差

实验课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理论知识,并有助于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中增加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些经典实验的重现和亲自操作能够引导学生对整个实验设计思路、方法进行思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一些农林院校本科生实验教学条件较差,设备与设施陈旧、不足,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只能重复开设一些经典的、验证性的小实验,实验教学改革难度较大[16]。

5如何应对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5.1注重教学“软环境”的建设

虽然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主要是自己的主观问题,但一些客观的“软环境”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培养教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以及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能力和核心素养,从而促进“金课”建设的顺利开展。

5.2强化专业训练,提高动物遗传学课程实验新技能

当代的大学生为科研作贡献几乎是每个学生的期望,因此试验新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通过实践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更快、更好地完成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因此试验新技能的培养是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5.3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

社会在不断进步,知识在不断更新,由于互联网等高科技的发展,知识传播速度加快,因此大部分教材相关知识难以跟上互联网上相关知识的传播速度,而学生对网络知识的获取途径欠缺,因此教师有必要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相关内容,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对动物遗传学相关知识的连贯性,从而推动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17]。

遗传学前沿热点篇7

关键词:动物遗传学;教育国际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32-02

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成为新世纪关注的热点。而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热点中的焦点问题。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浙江大学制定了本科教学国际化工程,其中之一是大力推进本科生双语教学建设,鼓励教师采用英文教材及英文授课。动物遗传学是动物科学学院最早实行双语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课程,从2000年开始少量插入英文教学,到2004年实现80%以上英文教学到目前实现100%英文教学。经过十多年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不少国际化教学行之有效的经验和体会,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为动物科学遗传学国际化教学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一、课程建设

动物遗传学是动物科学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内容多、实验新技术不断出现的特点,涉及生物化学、细胞学、物理学、数学及生物统计学等知识,是分子生物学、育种学、数量遗传学及群体遗传学等的基础,是一门对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有重大影响,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是第一批列入浙江大学双语教学建设的课程之一。针对该课程的特点,课程主讲教授首先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以骨干教师为核心配备青年教师进行课程建设的规划和实施。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课程组的成员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而且都是在国外知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或具有国外大学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教师,从而保证教师能准确流利地用英文讲授遗传学的知识。其次课程主讲教师组织课程组人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课程建设:(1)动物遗传学课程规范性文件的建设。进行课程结构、内容体系及考核方法的建设,以满足动物遗传学课程范围广、发展快、内容丰富的要求。(2)教材建设。由于英文原版教材不仅费用昂贵,而且学生一看到英文书就有恐惧心理,课程组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对国内外同类专业开设的同类课程进行深入调研,按照学生培养的高质量要求,编写减缩的英文讲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3)实验内容的修改和建设,包括实验设施建设和新的实验技术。在充分汲取国内外新方法新技术的基础上,跟踪当前学科的方向,更新部分实验内容和技术。(4)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课程组成员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及时吸纳学生反馈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总之,项目从适应国际化教学要求的动物遗传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和建设。

二、适应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的教学模式与手段

遗传学是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随着专业调整和面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浙江大学动科院学生质量和外语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但要用全英文授课,学生还是有难度接受。为了培养造就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尽量营造气氛,让学生与教师自由、平等发表自己观点,共同探究竟。课后有大量的阅读和作业以充实消化课程讲授内容。在作业修改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理解准确度,共性问题在课堂统一讲解,对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外学习的辅导。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理念与学习的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外语水平提高和学习能力发展。主讲老师时不时用诙谐的语言作一些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学生对老师授课质量的反馈,如在课程中期给学生作业的最后加一道题:inevaluatingmyteacher,mysincereopiniontothat:a.Sheisaswellpersonwhomiwouldbegladtohaveasasister-in-law.B.Sheisanexcellentexampleofhowtoughitiswhenyoudonothaveeithergeneticsorenvironmentgoingforyou.C.ShemayhaveokayDnatostartwith,butsomehowalltheimportantgenesgotturnedoff.D.Sheoughttobepreservedintissuecultureforthebenefitofothergenerations.学生往往能很轻松地告诉你他的真实感受。自从2006年动科院与美国普度大学签约开展本科生暑期科研训练的项目,发展到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佛蒙特大学,澳大利亚的西奥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开展本科生教学与科研训练合作,越来越多的动科学子在本科期间有机会走出国门,体验国际知名大学的办学理念,了解专业国际发展前沿。但同时学生们在外国教授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在科研训练结束后需要在众多外国教授和学生面前用英语作科研报告,第一批的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训练,特别紧张,有的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从反馈意见看,学生们一致认为动物遗传学英语教学虽然增加了难度,但收获也很大,不仅学到了前沿的学科知识,而且对他们的GRe考试和海外科研训练的帮助特别大,并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中给学生的口头英语报告能力训练提供机会。任课教师吸收了学生的意见,在课程一开始提供学生系列课程小论文题目及具体要求,每个学生可任选一题用英文写一个课程小论文。并增加一个课堂新闻内容,要求学生用英文报告一个动物遗传学最近研究进展的新闻,需要做ppt,在3分钟内用自己的语言演讲而不是读新闻。ppt首先要发给老师过目,修改提高,然后在课堂上演讲。只要演讲的学生都可以至少在总评中加2分,出色的可以最多加5分。每堂课只有一位同学可以上讲台演讲,学生需要竞争机会。通过尝试和改进,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遗传学新闻的演讲能力和新闻的质量越来越高,学生受益匪浅。2011年暑期当主讲教师参加在purdue大学动科系科研训练的学生科研报告时,听到对方的系主任和教授这样的评价:浙大的本科生用英语进行科研报告的水平胜过我们自己的学生。

三、体会

配合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学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不断增加是发展趋势。我们的学生从中学就开始学英语,到了大学有了很好的基础。但总的来说由于缺乏环境学生的听说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用英文授课无疑给学生营造了听说的良好环境,但对教师的要求就相对较高,教学时的付出也是用母语授课的几倍。如果就简单地用英文授课代替母语讲课,很可能教学效果会适得其反。我们在授课过程体会到授课教师在讲课过程需要不断地观察学生的反应,从学生的面孔可以读到学生是否真正地理解讲授的内容,讲授的内容是否有吸引力。另外,作业的修改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批改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是否准确地理解了所授内容,共性问题可以在课堂展开讨论。课堂演讲是对学生极佳的锻炼机会,但老师需要花较多的心血帮助学生如何高度概括文献内容,用自己的语音把遗传学的研究前沿问题清晰地介绍给听众。否则很可能演讲变成了用英文读稿,讲完了听众还不知是什么内容。在课堂提问和问题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准确地表达问题。学生经常告诉老师修动物遗传学课需要比其他课程多花好几倍的时间,但收获也很大,并且学得非常有激情。但是随着全英文教学的推进,在教学过程也不断地出现新问题。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差异,如何激发坐在后排不开口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还需要改进,更多的教学理念更新和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需要被引入到全英文的动物遗传学教学中,真正体现教学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郭玉华,等.农业高校遗传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1,(2):63-64.

[2]郭玉华,等.农业高校遗传学多媒体教学的创新和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0,(12):64-66.

[3]刑万金,等.遗传学双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J].生物学杂志,2011,28(4):96-71.

遗传学前沿热点篇8

本次活动由北京科技大学校团委组织策划,拟组建18支调研实践团队,奔赴京杭大运河沿岸18个城市,开展运河历史文化、运河保护等方面的调研和宣传活动,沿河发起“保护运河,支持申遗”万人签名活动,呼吁共同保护运河。实践归来,通过作品展示、征文、论坛、撰写调研总结、汇编传说故事等方式,扩大京杭大运河在学生中的影响,携手推进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二、项目背景

京杭大运河有着千年的历史,千里的长度,集航运、灌溉、防洪工程于一体,是古代中国南北方向的内陆水上交通大动脉,工程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京杭大运河,全长2400多公里,连通了钱塘江等5大水系,河流经北京等18个市区、6省市。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线路最长的人工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所经地区地形复杂,存在洪水侵泛、水源缺乏、泥沙处理等技术问题。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工程治理规划中,融入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历代统治者把它视为“建国之本”,百计经营,其采取的洪水宣泄、节制水量、平衡水位等技术措施技艺精湛。

但遗憾的是,这么一个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在今天获得的认知和重视严重不足,已到了缺水“断奶”、污染与破坏加剧、再不加以保护就有可能消逝的危机关头。20xx年底,城市规划建筑专家郑孝燮、文物古建筑保护专家罗哲文、建筑工艺美术专家朱炳仁3人联名写信给大运河流经的18个市区的市长,呼吁联合申遗;20xx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58名政协委员提交的关于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议案,使大运河再次成为全国注目的焦点。

20xx年5月12日,由全国政协组织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活动在北京举行启动仪式。考察团将对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城市进行调查研究,考察活动行程近两千公里,是大运河历规模较大的一次全程考察。

三、项目意义

北科大学子走近运河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通过与运河的零距离接触,紧跟“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以大学生的视角,采用调查、宣传等方式,利用影像、图文、签字、报道、网络等形式,与当地政府、高校、媒体合作,认识运河、宣传运河、保护运河、亲身感受运河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深入了解运河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从而引起全社会对京杭大运河的关注和重视,唤起沿河人民保护运河的意识。

四、调研地点

沿河十八个城市:北京、通州(区)、天津、杭州、镇江、清江、扬州、台儿庄、临清、苏州、湖州、宣城、淮安、徐州、聊城、济宁、德州、沧州18个城市他们分布在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省。

五、项目内容

1.调研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

1)寻找与京杭大运河相关的历史文物遗址,如石碑、老建筑等,了解历史;

2)查阅县志、水利志、地名志和地方文化等相关资料,今昔对比;

3)了解运河沿线的风土人情等;

4)采访了解运河有关的地方曲艺、舞蹈、戏剧、文学、民间艺术、民间传说、民俗等非物质遗产。

2.调查京杭大运河的经济效益

1)大运河航运情况、发挥的功能、如何体现其价值;

2)当地居民生活用水的来源及月用水量,各地是否有抢水,霸水、造水库等现象;

3)大运河两岸的房地产业的发展,有无破坏运河两岸建筑风貌。

3.调研京杭大运河周围环境的现状

1)大运河周围的植被情况;

2)大运河里水产品饲养情况;

3)大运河周围村庄,运河本体调查河道、堤堰、桥、闸、河道周边的情况和保护现状;

4)运河两岸的建筑、城市景观设计,是否破坏运河景观;

5)运河上有哪些水利设施;

4.了解当地政府对京杭大运河的保护政策

1)沿途通过对运河的考察、分析等,得出结论;对某一城市运河有无断流、河水浑浊度、垃圾等污染物倾倒入河的情况、排污口、水坝的数量等方面进行记录;

2)沿河取大运河水样;

3)当地政府所表现出的积极性:法规的制定,保护京杭大运河所采取的措施等;

4)运河航运的管理措施;

5)采访当地官员,了解管理运河的相关政策。

5.宣传保护京杭大运河重要性

1)针对沿岸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爱护运河,支持申遗”宣讲活动;

2)开展“爱护运河,支持申遗”万人签名活动;

3)联系当地媒体、大学共同开展保护运河的宣传活动,为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创造浓厚的气氛。

六、开展形式

主要通过实地调研、沿途访谈、政府座谈、宣讲、签名等形式,与当地政府、运河管理等相关部门、高校、媒体合作开展“爱护运河,支持申遗”学子走近运河系列活动。

七、项目目标

通过各分团的实践活动,在实践结束后,举行一场“我在运河身边的日子“专题实践图片展;开展一次《运河——我想对你说》征文活动;举办“科大学子走近运河”专题论坛;汇编《运河沿河现状调查》和《运河的故事》两本成果集。最后将相关成果报送有关部门作为大运河申遗决策的依据。

希望通过本次实践活动锻炼同学们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养成保环意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从小事做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八、时间安排

1、前期计划安排

1)5.20-5.26:通过网络、培训会、展板等宣传方式开展分团公开招募;

2)5.26-6.12:审核报名的团队和个人资料,进行团队和个人面试,确定团队;

3)6.12-6.19:开展团队培训工作;

4)6.19-7.15:和相关单位进一步协商沟通,进一步丰富实践形式和内容;

5)7.15—9.7:各分团实地考察调研;

6)9.7-9.15:实践团队收集、整理本团实践的成果和资料;

7)9.15-10.15:举行相关总结活动,编写成果集。

2、实践过程控制

1)根据同学时间安排进行大运河的调研活动,共同走完运河全程,完成实践任务;

2)实践期间,各实践团队要及时反馈团队信息,及时撰写新闻稿,和相关媒体联系,扩大团队实践影响;

3)实践结束一周后上交实践过程中的相关材料。

3、实践后期总结

1)实践结束后,各分团认真整理分析调研成果,撰写反映调研内容的、有一定水平的调研报告;

2)举行《运河——我想对你说》征文活动;举办一场“我在运河身边的日子”专题实践图片展;开展一次《运河——我想对你说》征文活动;举办“科大学子走近运河”专题论坛;汇编《运河沿河现状调查》和《运河的故事》两本成果集。

九、调研要求

1)诚信要求:应恪守诚实守信的诚信原则,本人切实开展调研,以高度的责任感,严谨,严肃认真的开展工作。

2)礼仪要求:在工作场所与被调查对象进行交流时,语言和举止须规范庄重,注意讲文明懂礼貌;对在调研工作中给予帮助和配合的单位和个人应表示谢意;体现良好的道德风貌。

3)工作要求:根据要求完成调研内容、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分析其中数据。

4)纪律要求:注意人身安全,遵守法律法规;认真保管好调研资料,确保完整无缺。

十、组织招募

1、组织领导

学校设“京杭大运河”实践团领导小组,由校团委主要干部组成,负责该项目的前期策划招募、中期培训管理、后期数据整理分析工作。

2、调研团的招募

1)报名(符合以下条件的个人或团队可以报名)

①本人自愿按照要求开展工作,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调研活动;

②组织能力强,诚实守信;

④具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独立开展调研工作的能力;

⑤身体健康,能适应调研工作的身体素质要求;

⑥所组团队形式不限,人数8—10人。

2)初选

参照以下条件进行初选(具备以下一个或一个以上条件的优先选拔)

①家庭所在地在京杭大运河沿线;

②担任过学生干部;

④曾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⑤团队整体或个人具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写作能力、独立开展企业调研工作的能力。

3)面试

由“京杭大运河”实践调研团领导小组对通过初选的团队或个人进行统一面试考核。

5)培训和模拟演练

由“京杭大运河”实践调研团领导小组聘请相关专家对招募团队或同学进行培训,并进行必要的模拟演练。

十一、资助办法

遗传学前沿热点篇9

遗产:茉莉花茶的种植系统

2013年中国农业部设立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使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在国内更受重视,相关产品的市场价值得到很大提升,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是首批进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录的系统,这对茉莉花茶种植、古茶树保护和花茶制作工艺的传承和茉莉花花产业的发展带来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农业文化遗产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即茉莉花生态系统、茶树生态系统和茉莉花茶的制作工艺及文化系统。福州茉莉花茶的原料为绿茶和茉莉鲜花。福州地处中亚热带过渡带,虽为滨海沿江城市,但山地丘陵众多,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地势自西向东倾斜,而茉莉花、茶种植区主要分布在闽侯县、长乐市、连江县、永泰县和福州市区,该分布区中部属于典型的河口海积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盆地面积489.1平方千米,这样的地形形成了自山上至河流依次为林―茶―林―城市―茉莉―河流,即山顶森林、山腰茶树、山脚森林、平地城市、沿江平原种植茉莉的山水农业垂直景观格局。在石质山丘上,就地取材,利用石料修葺石埂梯田式茶园点缀浓郁森林,在土质山丘上,梯田围绕山峰层层环绕向下延伸至海拔200米左右,再向下为森林,形成山顶部为梯田式茶园山麓为森林的壮丽景观。同时在冲积而成的河流沿岸平原种植茉莉,每到春、夏、秋开花季节,万亩茉莉竞相开放,雪白如画,香飘全城。

荔枝、龙眼和橄榄树与茉莉间作的景观。由于荔枝、龙眼和橄榄树树干较高,遮蔽度低,稀植对茉莉花生长影响较小,当地居民实行荔枝―茉莉、龙眼―茉莉,橄榄―茉莉等间作,形成河流两岸果树与茉莉相间的景观。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景观特点,是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对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保护是中国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中国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发扬,意义重大。茉莉花茶是福州特色休闲农业中最重要一环。茉莉花茶是中国茶的特色品种,至今只有中国可以窨制茉莉花茶,2011年福建春伦茶业等几家茉莉花茶公司分别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经过多年的尝试初步形成了林―茉莉(茶树)―绿肥复合型、林―茉莉(茶树)―菌复合型和林―茉莉(茶树)―绿肥―畜―沼复合型生产模式,并与福州独特的茉莉花茶工艺文化、特有的茶文化与民俗习惯构建成功能多样的复合生态系统。福州市现已建成闽江、乌龙江、马江、敖江、大樟溪沿岸茉莉花生态走廊和罗源、永泰、连江、闽侯、晋安、闽清高山区生态茶园区,有茶叶开采节、茉莉花开采节等活动,形成春天采茶、夏秋采花的茉莉花茶休闲特色,成为福州休闲旅游的一张重要名片。

记录:茉莉花茶的历史

福州是中国最早、最多贡茶的地区,也是世界三大茶市之一。早在唐朝,福州就出产了两大贡茶――方山露芽和鼓山半岩茶。茉莉花原产印度,西汉传入中国时在福州落户,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陆贾的《南越行记》中就记载着茉莉“南越之境,五谷无味,百花不香。此二花特芳香者,缘自胡国移至,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南越即现今福建一带,在北宋时福州成为茉莉之都,宋朝时,朝廷专设太医局、和剂局,苏轼和沈括还合著了《苏沈良方》,中医局方学派对香气和茶保健作用的充分认识,引发香茶热,诞生了数十种香茶,北宋福州太守蔡襄《茶录》中云:“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欲助其香。”福州茉莉花用于制作茉莉花茶始于北宋,成于明,盛于清,清朝时,茉莉花茶得慈禧太后钟爱,成为贡茶。20世纪50年代,福州茉莉花茶已远销22个国家和地区,并成为中国国宾礼茶,1972年,在书房会见尼克松总统时,喝的就是福州茉莉花茶。基辛格在回忆录中说:“身旁的茶几上总堆着书,只剩下一个放茉莉花茶茶杯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福州茉莉花茶达到鼎盛,生产企业近千家,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0%以上,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城市化冲击,福州大部分茉莉花种植基地消失,茉莉花茶产量的迅速下降,2006年福州茉莉花茶生产降到历史低点。

2007年福州开始重塑茉莉花茶产业,2008年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的地理标志,2009年国家质监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9年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2010年,福州茉莉花茶产业联盟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2011年,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福州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称号,同时“福州茉莉花茶”传统窨制工艺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国际茶叶大会(比利时)上,福州茉莉花茶成为压轴茶,同年在中国农产品发展推进会上,福州茉莉花茶被授予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2013年5月,福州茉莉花茶成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4月29日,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指导和科学委员会会议上,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特色:花与茶的交融

茉莉花茶属于绿茶再加工茶,是福州人民在传承中的创新成果,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茶坯处理、伺花、筛花、窨花、盖面、通花、复窨、起花、烘焙、转窨、提花,反复多次后匀堆装箱等百道以上工序,这是茉莉花茶独特的制作技术,历经锤炼,百般加工,才能诞生这馥郁芬芳、茶韵长存的茉莉花茶,这是源自于茉莉花茶近千年的复杂工艺。难以想象,多少年前,我们的祖先究竟要经历过多少次的尝试,才能掌握这未知的规律。

茉莉花茶制作过程里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是“窨茶”,但在窨制之前,花茶的茶坯还要经过一轮五步来提升品质。茶叶选取的第一步工序是“平茶”,目的是分出长短。第二步是“抖茶”,目的是分出曲直,弯曲的茶叶较轻,品质上逊于直的茶叶,后期加工也是不一样。“抖茶”之后的“茶”,是为了将茶叶侍弄成合适的形状。“拜茶”是将经过“茶”步骤后的轻的茶叶或茶叶粉末筛掉,留下品质更好的茶叶。第五步是“烘茶”,将经过前几个步骤挑选后的茶叶放在竹制工具里,并用木炭进行烘焙,这是在做茶坯的干燥处理。传统工艺要求烘后茶坯水分在4%~4.5%,不能用高火烘,容易产生火焦味,影响花茶品质。烘焙后茶坯必须经过冷却,在60~80℃,必须通过摊凉、冷却,待茶叶堆温稍高室温1-3℃时才能付窨。

花茶制作的茉莉花的选取也十分讲究,鲜花一般要在每天10-17时采摘。采收后,装运时不要紧压,用通气的箩筐或网兜装花。鲜花在运送过程由于装压,呼吸作用产生热量,必须迅速摊凉,使其散热降温,恢复生机,促进开放吐香。这叫伺花,花堆中的温度控制在32-37℃,促进开放猛烈吐香。当鲜花开放率在80%左右时,即可筛花分选大小,剔除青蕾花蒂,并通过振动,促进鲜花的二次盛放。

茶花拼和是整个茉莉花茶窨制过程重点工序。窨,是福州茉莉花茶独特的制作技术,是把茉莉花和茶叶结合,使茶中有花香,见茶不见花。福州茉莉花茶采用烘青绿茶作茶坯,用含苞欲放的茉莉花花蕾和其拌拼窨制而成,窨制就是让茶坯吸收花香的过程。花茶的窨制是很讲究的,有四窨一提、六窨一提、九窨一提之说。

这道工序必须要掌握好六个因素:配花量、花开放度、温度、水分、厚度、时间,不同窨次这六大因素要求不同。在窨堆的堆面都要以本批的茶坯薄薄的散布一层,达到鲜花不外露,以减少花香散失,这一操作称为“盖面”。鲜花和茶叶拼和窨制时,由于花在茶中,吐香持续时间一般在12小时左右,茉莉花开始吐香以后5小时内为吐香旺盛期,花和茶一定要及时拼和和窨制,以免香气大量散失。因此,掌握好茉莉花的开放度,迅速地拼和窨制,让茶坯充分吸收花香是整个窨制工艺技术的关键。

接下来的步骤是通花,通花是根据在窨品堆温、水分和香花的生机状态来掌握的,通花散热就是把在窨的茶堆扒开摊凉,从堆高30~40cm,扒开薄摊堆高10cm左右,每隔15分钟,再翻拌一次,让茶堆充分散热。通花目的一是散热降温,二是通气给氧,促进鲜花恢复生机,继续吐香,三是散发堆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

约1小时后,堆温达到要求时,开始进行收堆复窨,堆高约30cm,再经5-6小时,茶堆温度又上升到40℃左右,花已成萎调状,色泽由白转微黄,嗅不到鲜香,即可起花。收堆复窨能使花继续吐香,茶叶经过反复操作后能实现充分吸香。

起花在窨时间达10-12小时后,花将失去生机,茶坯吸收水分和香气到达一定状态时,必须立即进行起花,将茶和花分开。起花顺序是多窨次先起,低窨次后起,同窨次先高级茶,后低级茶。根据在窨品的堆温,掌握起花的适当时机。头窨41℃,二窨40℃,逐窨下降,提花38℃,堆温超过时,若时间还未到,必须进行第二次通花或翻堆散热。

起花后烘焙,排除多余水分,保持适当的水分含量。烘后的茶叶必须充分摊凉,利用用摊凉机进行,但禁用强风吹,造成香气不必要散失,摊凉后的茶叶温度越低越好,最高不得超过40℃。烘焙是最难的环节,要保持香气少流失,又要保持茶坯湿度下降到可进行下一次窨次。

接下来的工序是提花,提花的目的在于提高花茶的鲜灵度,操作同窨花。提花用朵大洁白香气浓烈优质鲜花,雨水花不能用,拌和后继续堆窨。6窨以下,花香不够才需提花,高窨次茉莉花茶采用不提花的方法。

遗传学前沿热点篇10

关键词:传统民居;民居文化;特点;可发展性

一、中国传统民居的概述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各地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地域特征,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和习俗。土地是人类自古以来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源,中国民居也以既统一又多元化的形式出现,居住成为民居最基本的功能。中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勤劳人民用汗水积累下了很多宝贵经验,使中国传统民居不仅成为我国也成为世界的宝贵遗产。中国传统民居是非常注重风水、宗教、习俗等多种因素的。这种被保留下来的文化,直到今天也有很多地方被沿用。

二、中国传统民居的分类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河南和陕甘宁等地区,大体分为地坑式、土坯式和沿崖式。地下窑洞占地面积少,隔音、隔热,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我国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气候干燥。当地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只有黄土是较多的,而且更适合于窑洞建筑,不仅能节省资源,也能更好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干栏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干栏式住宅下层为空,上层用来居住,这种居住格局也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整个房屋是架空的,居住区在上空,通风便利,防潮湿。干栏是用竹、木等做为承重的物体构件。

圆形常见的蒙古包。蒙古人以游牧为生,经常迁移,为了便于拆卸,大多以毡棚为居住所,上面仿造雨伞的形状,下面为圆形毡墙,顶端留有空隙,经常用来采光、通风。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蒙古包也因此成为了游牧民流传下来的产物。

四合院在所有的传统民居模式中,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在我国的分布范围也极其广泛。北京和东北地区较多,四合院的空间形式常为封闭性。

中国传统民居的布局具有主体建筑突出,流线明朗,格局完善,建筑层次分明的特点。

三、中国传统民居存在的意义

中国传统民居文化,不管是建筑还是各类文学作品,都不是闭塞的,而不是一个开放性的,可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文化产物。就中国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社会内涵下,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吸取内在精华为我们所沿用,更能作为今天建筑的典范从中得出灵感,创造出能被现代人所接受,更能符合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建筑空间。

四、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我国南方民居多雨,较注重通风隔热,雨水排挤,不常用贵族颜色而多用绚丽色彩,建筑形式自由夸张,寓意浓厚;北方民居风沙较多,要求保温,房屋色彩较单一,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较深。

五、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内隐性是一种极为丰富的文化形态,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并融汇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中。道家提倡崇尚个性,亲近自然,对中国传统民居居住文化影响深远。中国传统民居文化也是多个民族、地域相融合的结晶。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角度理解,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强力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六、结束语

中国传统民居综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构造的手法上具有特殊性,同时也反映了各地区,各民族的生活状况。传统民居的内在特质和文化,应该受到现代人的重视和发展,也应以活力充满新文化的形式重现在现代人的生活过程中,使中国传统民居更好的服务和被运用到现代建筑之中。中国传统民居对今后新的住宅设计影响深远,会出现更前卫的设计理念,各地区将传统的文化内涵经深层次的提炼,总结出适合现代建筑的设计风格。我们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应当继承传统的,民族的丰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