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1:45

海洋资源的特征篇1

关键词:蓝色粮仓;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海产品

加工业基于人口众多、耕地和水资源紧缺的国情现实,充分利用海洋水域资源,积极推进现代海洋渔业发展,大力建设“蓝色粮仓”是新时期积极开拓中国农业资源、增加食物供给总量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截至目前,“蓝色粮仓”仅出现在有限的领导讲话文稿或新闻报道之中,[1]尚未见到系统的理论研究文献。鉴于此,本文着重探讨了“蓝色粮仓”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关联产业,以及演化趋势,尝试架构蓝色粮仓的理论分析框架,期望能够为当前我国蓝色粮仓建设工作的完善提供相关参考。

一、蓝色粮仓的概念特征

关于“粮仓”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p.852)中其被解释为:(名词)①储存粮食的仓库;②比喻盛产粮食的地方。显然,粮仓更多地被认定为陆地上储存粮食的仓库或盛产粮食的地域空间。相比于前者的狭义理解,后者相对地拓展了粮仓的内涵边界。据此定义,狭义的蓝色粮仓显然可以认为是储存初级以及加工类海产品的仓库;广义的蓝色粮仓在一定程度上则可以认为是依托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通过人工增养殖、捕捞作业以及后续的企业加工等生产行为,安全地提供可食用海洋动植物蛋白和工业用原材料的蓝色海洋及其近岸滩涂区域。从海洋资源开发的角度审视,蓝色粮仓显然又可视为以海洋可利用动植物资源为劳动对象,以蓝色海域和沿海滩涂为主要作业场所,采取“耕海牧渔”的现代渔业生产方式,通过增养殖、捕捞和加工海洋生物资源,旨在为人类持续提供生活所需的初级以及加工类海产品和工业生产所需原材料的地球蓝色空间。相比于陆地粮仓的本质属性,蓝色粮仓的显著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蓝色粮仓生态脆弱性特征显著。相比于陆地农业的土地生产要素,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和海产品加工业的作业空间主要是海洋以及近岸滩涂区域。受海域气流、海洋潮流,以及海洋地质物理交互作用的影响,海洋水域与近海滩涂的生态环境表现出较强的生态脆弱性。在实践中,人类陆地积聚生活和生产所造成的各种废水、废料、废气的大量排放,不可避免地对蓝色海洋及其近岸滩涂地区产生或轻或重的环境污染,这势必或多或少对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对蓝色粮仓高效海洋生物蛋白的持续稳定充分提供产生负面冲击。

2

、蓝色粮仓生产活动呈现立体化作业特点。相比于陆地农林牧业根植于土地载体进行平面生产的作业特点,蓝色粮仓主要关联产业对应的微观生产活动场所主要是蓝色海域和沿海滩涂区域。一般而言,海洋生物资源不仅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而且各类生物栖息的水层空间也具有差异性特征,由此导致旨在通过人为养殖、捕捞和加工等生产行为保障人类蓝色粮仓安全供给的微观生产呈现多层次、立体化的海域空间利用特点。

3

、蓝色粮仓组成内容丰富并且多样化。由于人类对海洋及其近岸滩涂开发利用方式不同,蓝色粮仓的有效仓储不仅包括养殖海产品和捕捞海产品,而且还包括依托前两者进行简单或精深加工生产的加工类海产品。显然,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前两者属于海洋水产初级生产环节的产出,二者最终提供的都是鲜活类海产品,它们的区别仅在于实际生产方式的不同。与之相比,后者则属于产业加工环节的产物,其主要是对鲜活类以及冰鲜类海产品进行简单或精深加工的最终结果。若从海产品组成种类来看,蓝色粮仓的有效仓储又有提供海洋动物性蛋白的鱼类、甲壳类、贝类、头足类和提供海洋植物性蛋白的藻类的细分差别。这一方面使得蓝色粮仓的产品组成整体呈现多元化特征,另一方面也使得蓝色粮仓能够有效满足人类消费市场多元化的微观需求。

4

、蓝色粮仓有效库存不仅总量不稳定,而且具有易腐烂的品质属性。仔细审视蓝色粮仓对应的细分产业组成———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和海产品加工业,不难发现,各个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产业经营特征。其中,单就产出总量来看,由于海洋渔业资源(人工养殖或自然生长的)具有生物性生长特点,所以海水养殖除了呈现周期性经营的特征之外,其产出水平一般也表现出不稳定性特点。对于海洋捕捞业而言,由于开放海域渔业资源具有流动性,所以海洋捕捞业的产出水平也具有不确定性。相应地,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总量不稳定的海产品产出进而又会导致海产品加工业最终产出也同样充满不确定性。总体而言,蓝色粮仓有效库存总量囿于资源、环境和技术的影响呈现不确定性特征,这客观上也使得蓝色粮仓对于缓解并最终解决人类粮食安全问题的贡献存在一定程度的折扣。另外,与陆地粮仓对应的大宗粮食产品不同,易腐烂是海产品尤其是初级海产品的固有属性。鲜活类海产品自离开栖息海域或滩涂时刻起,其内在品质就开始下降。由此,如何保障海产品品质进而确保较高的市场回报便成为蓝色粮仓建设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蓝色粮仓关联产业特征分析

由于人类对蓝色海洋及其近岸滩涂的开发方式不同,致使实践中出现了不同的海洋资源开发模式。

根据蓝色粮仓库存组成特征分析,显然与蓝色粮仓建设直接关联的产业组成主要包括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和海产品加工业。然而,若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蓝色粮仓的关联产业就不仅包括上述三种产业,而且还包括在整个产业链条中与三者具有紧密经济关联的上下游细分行业,例如海水种苗产业、海洋渔业物资产业、海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等。

(一)海水养殖业

与陆地意义上的农业生产相比,海水养殖业仅存在劳动对象和介质的不同,二者的本质内涵是相同的。

[2

]相比其他生产部门,海水养殖业具有以下显著特征:1、海水养殖种苗从放养到成品收获需要一定的生长时间,导致海水养殖活动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经营特征。

2

、海水养殖生产过程受作业海域及滩涂养殖容量的限制。

[3]一旦海水养殖主体放养的种苗资源超过了既定海域及滩涂的承载力水平,通常会对养殖海域及滩涂的海产品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3

、海水养殖主体面临较大程度的自然风险。除人工可控环境下的海水养殖活动外,自然环境下的海水养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养殖海域及滩涂所在地气候条件的影响。一旦遭遇台风、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性天气,养殖海产品产量一般会受到负面冲击。

4

、海水养殖依赖于养殖海域和滩涂良好的水体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养殖海域及滩涂周边居民、工业企业等直接排放生活、生产污水的行为容易造成养殖海域及滩涂的外源性污染,而海水养殖饵料投放、养殖用药和养殖种苗排泄物的累积等又容易造成养殖海域及滩涂的内源性污染,[4-5]二者综合作用通常会对既定海域的养殖产出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5

、养殖海产品产量深受养殖技术水平的影响。

在实践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养殖方式的选择。从20世纪80年代末网箱、网围、网栏、筏式、底播养殖技术的出现,到鱼、虾、蟹、贝、藻类混养、轮养和滩涂梯级养殖模式的推广,再到90年代后期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和陆基工厂化养殖的兴起,养殖方式的变迁使养殖海域和滩涂得到了立体开发、养殖产量逐步增加的同时,也显著增强了海水养殖活动的可控性和抗风险能力。第二,海水养殖物资(例如种苗、饵料、渔药等)的选择。不同种类、不同品牌的海水养殖物资一般存在明显的质量差异,蕴含高新科技研发力量的海水养殖物资的使用通常对应于较高水平的养殖海产品产量。

(二)海洋捕捞业

一般而言,海洋捕捞业可以视为依托海洋水域空间,运用一定的物质技术装备,通过捕捞海洋鱼类、其他海洋动物,以及海藻类等水生植物获得海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相比于其他生产活动,海洋捕捞作业具有以下显著特征:1、对海洋自然渔业资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作业海域若无可捕捞渔业资源,再先进的海洋捕捞物质技术装备也不能转化成有效的渔业生产力。显然,海洋捕捞作业的生产性质决定了海洋自然渔业资源在海洋捕捞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首要位置。

2

、海洋捕捞渔获量不稳定。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海洋渔业资源本身流动性较强,空间分布的不均衡特征决定了特定海域捕捞产量的不确定性。第二、捕捞海域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海洋捕捞作业区域是变幻莫测的海洋水域,台风、海啸、风暴潮等不可控灾害天气时常发生,致使海洋捕捞生产面临严峻的自然风险,进而导致海洋捕捞产量难以稳定。

第三、捕捞海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开放的海洋水域中,海洋渔业资源自我生长的环境需要通常驱使它们远离受污染的海域,由此导致不同海域的捕捞作业产量随海域的受污染程度上下波动。

3

、海洋捕捞作业呈现季节性变化特征。由于不同的海洋渔类渔汛不同,加之渔汛通常又较为集中、时间周期相对较短,导致海洋捕捞作业客观面临较强的时间约束,海捕作业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较为显著。联系实际,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促进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沿海国家普遍实行禁渔期制度,此举无疑又人为地强化了海洋捕捞生产的季节性特征。目前,我国现行伏季休渔制度即为明显的例证。

(三)海产品加工业

海产品加工业主要是指以海水养殖业和海洋捕捞业有效产出(包括海洋鱼类、虾类、贝类、蟹类和藻类海产品)为主要原料,通过简单或精深加工生产具有较高经济附加值海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海产品加工业可划分为冷冻海产品加工业、干制海产品加工业、腌制海产品加工业、海洋鱼糜及鱼糜制品加工业及其他海产品加工业。相比于其他生产活动,海产品加工业具有以下特点:1、海产品加工业受原材料的影响产量波动性特征明显。养殖海产品和捕捞海产品作为生产要素进入海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流水线,由于资源、环境和技术的作用使得二者的产量均具有不确定性特征,导致生产加工技术趋于标准化的海产品加工企业最终有效产出也难以保证稳定的规模,海产品加工成品数量通常随年份的不同上下波动。

2

、海产品加工业具有资本技术密集的产业特征。在实践中,海产品加工业具有多种加工工艺。

尽管加工工艺有简单加工和精深加工工艺之别,但综合来看海产品加工业整体上仍表现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资本力量的雄厚与否、技术工艺的先进水平直接体现着海产品加工企业在整个产业内的经营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海产品加工工艺的发明、引进和革新直接决定着整个海产品加工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是微观海产品加工企业经营效益实现的重要支撑力量。

3

、海产品加工业对便捷高效的冷链物流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作为原材料的养殖和捕获海产品本身易腐烂,如此要确保海产品加工业原材料品质的安全和数量的充足,除了加大养殖和捕捞环节生产投入力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地把鲜活或冰鲜的海产品从相关的养殖和捕捞经营主体手中运送到海产品加工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以冷藏货柜、冷藏集装箱、冷冻车、冷冻仓库等为实物对应的海产品冷冻物流链条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有效保证了海产品加工业原材料内在品质的安全。所以,便捷高效的冷链物流是海产品加工行业规模扩大、经济效益提高的关键因素。

4

、海产品加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潜力较大。海产品加工过程不仅产出标准化的规格成品,同时还附带生产一定数量的加工副产品,例如鱼头、内脏、鱼鳞、鱼骨、虾头、蟹壳及腐烂水产品等废弃物。相比较具有较高经济附加价值的加工海产品成品,对海产品废弃物的处理方式绝非目前实践中较为多见的随意抛弃或仅仅简单用于生产饲料鱼粉。诸多科学实验证明,许多海产品废弃物中存在数量不等且经济价值较高的药物成分。针对于此,加强海产品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工作,积极推广相应的适用性海产品废弃物加工技术,势必对海产品加工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

海洋资源的特征篇2

郭剑彪,1958年5月出生,浙江诸暨人。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1982年1月参加工作,曾任:省农业厅人事科教处干部、省委组织部干审二处副主任科员、省土地管理局人事科教处副处长、建设用地处处长,宁波甬江新区挂职锻炼任管委会主任助理。1997年6月任省体改委主任助理,1998年2月任省体改委(体改办)副主任、党组成员。2002年主持省体改办全面工作。2003年起担任中共舟山市委副书记、舟山市人民政府市长。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发挥“优势”、推进“举措”的重大决策,并把“进一步发挥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作为实施“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深刻认识海洋经济内涵,按照书记“舟山就是要在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中打头阵”的要求,努力实现舟山跨越式发展。

深刻认识海洋经济的内涵

2003年,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并把海洋经济定义为: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全过程中的一切生产、经营、管理(含环境保护)等经济活动的总称。这个定义道出了海洋经济具有资源性、开放性和现代性的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除了上述三个最基本的特征以外,不同发展阶段的海洋经济还表现出一些具体的特征。从国内外沿海、沿江城市发展的实践来看,可以分三个层次来重新认识海洋经济的内涵。

第一层次是初级阶段的海洋经济。这一阶段的海洋经济,具有三个典型特征:1、渔农业产值占GDp比重较高(一般高于30%);2、经济增长主要靠扩大占有并简单消耗海洋资源,发展方式主要体现为量的扩张,发展的状态是岸线、岛屿等海洋资源正在被迅速挖掘和消耗。3、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度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较低(一般低于30%),经济外向度不高(外贸依存度一般低于40%)。这一阶段的海洋经济类似于小农经济,处于开发不足的状态。

第二层次是拓展阶段的海洋经济。这一阶段典型城市如厦门市,其重要特征有三个:1、经济从捕捞及简单加工为主转型为高科技精深加工和服务为主,渔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很小(低于10%);2、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低于30%,并且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3、经济开放度较高,外贸依存度100%以上。其发展动力来源于价值链的延长和对海洋资源的二次开发,发展主要表现为海域经济带动岛域经济发展。

第三层次是成熟的海洋经济。这一阶段的典型地区如新加坡,也具有三个鲜明特征:1、高科技及服务产业成为海洋经济的主导及核心产业(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并不断深刻影响和改造传统产业;2、经济高度开放,外贸依存度200%以上;3、环境与经济高度协调并相得益彰,良好环境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而海洋经济的深度发展又构成环境优化的动力。这一阶段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高科技海洋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

舟山海洋经济发展

步入关键时期

比照海洋经济的发展规律,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脉络和现阶段的三个发展特点。

首先是处于重要的过渡期。舟山目前正处于海洋经济第一层次的末端和第二层次的始端。这一过渡时期十分重要,把握好了,可以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整体飞跃,例如1980-1990年间的厦门,10年间GDp从20.4亿元增长至250.6亿元,增长了12倍多;把握不好,错失机遇,则可能陷入发展陷阱,南美洲阿根廷就是一个例子。

其次是处于产业的转型期。规模以上企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其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份额已达到60%以上,其中水产加工业、机械制造业、船舶修造业三大行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60%。大企业成长较快,去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新增17家,总数达52家。

第三是处于重要的机遇期。当今世界经济复苏迹象明显,全球经济正处于上升阶段。与此同时,国际产业向我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转移的趋势明显加强,而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也日益增强。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开发利用的能力和水平将大为提高,大进大出和重要战略物资的储运为舟山等拥有深水良港的沿海城市创造了快速腾飞的条件。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各相关城市正在努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尤其是从陆域空间向海洋空间延伸,经济结构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具有异构性的舟山将面临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把握新时期舟山海洋

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分析海洋经济的内涵及动因,并不是要让舟山去重复别人的路,而是剖析共性,借鉴经验,明确目标,奋发有为。

首先要认清自身优势。舟山最大的优势在于区位优势,长江三角洲已成为世界上第六大都市群,舟山地处其南缘,是江海联运和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门户。从自然资源看,“港、景、渔”始终是舟山的巨大优势。港,舟山拥有港口岸线2447.87公里,其中水深10米以上183.2公里,水深20米以上82.8公里。舟山港口不仅是舟山的优势,也是浙江和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的优势。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依赖资源的格局不会改变,港口的作用将愈加凸显。景,舟山拥有部级风景名胜区2处,景点1000多个,还有很多旅游资源尚未开发出来。渔,拥有鱼、虾、贝、藻类等海水产品500多种,是全国最大的渔场,全市海产品年捕捞量约120万吨,位居全省第一。

其次要找准目标定位。省里高度重视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还多次提到舟山港口开发和连岛大桥等重大工程,并提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就是要看舟山。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书记指出要开创舟山海洋经济新时代,全面打造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海上花园城市三张名片,并确立了“3×3”的产业发展重点。这三张名片就是舟山今后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一个独特定位。

海洋资源的特征篇3

摘要:海洋科技突飞猛进,新的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不断发现,海洋已成为巨量财富源泉,为解决困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两大问题展现了新的曙光。本文简要介绍了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的概念,分析了海洋经济产业的特征,最后提出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海洋产业经济对策

资源枯竭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瓶颈,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能源价格飙升,世界人口激增,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政府则面临着来自这些方面的各种威胁。人类在反思自我的同时,加快了调整和自然界的协调统一的步伐,不断的拓展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寻求新的资源替代来源,而海洋蕴含的巨大能源资源,正是人类未来希望所在。

然而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开发不是很充分,海洋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依然不是很发达,海洋中的高科技含量并不是很高,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海洋产业为主,海洋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资源消耗型的粗放性增长模式。因此,仅仅依靠初始的开发模式,难以维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调整海洋开发思路,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坚持科学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增长模式。

1、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概念

海洋经济包括海洋的开发利用及其保护和与之相关联的各类产业活动。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相关的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船舶工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产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沿海旅游等主要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研究教育管理服务。

而若按照形成时间分类,海洋产业可以分为传统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传统型产业主要是指海洋捕捞业、海水制盐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新兴海洋产业是指海水增养殖业、滨海及海洋旅游业、海水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药物和食品工业、海水直接利用业和海洋服务业。未来海洋产业技术尚未成熟但是有很强开发价值的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和海水综合利用等。

2、海洋产业特征分析

2.1海洋产业的开放性特征

海洋不同于陆地没有严格的封闭界限,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因此也难以准确的分割其界限,正因为如此国家上对与海域的竞争以及海洋经济的竞争都要比陆地更加激烈,同时也需要更加密切的合作,因此海洋经济就具有开放性强的特点,海洋经济需要跨越地区部门及行业之间的界限,从理论研究层面,海洋经济也涉及到多个产业多个科学领域,总而言之,海洋经济是一个开放型的国际化的全球经济体系。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开始步入大规模开放利用海洋的新时期,沿海国家动用各个方面的技术手段加紧开放利用海洋,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使得海滨地区成为国家发展与经济开发的热门地段。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新的经济增长点。

2.2海洋产业的现代化特征

和传统的产业体系相比较,海洋体系本身依托于现代科学技术,对于海洋的开发方面对高新技术的依赖要大于一般的传统产业。因为在广大的海域进行开发,本身具有的难度很大,而且往往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以及密集的知识投入。真是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才推动了海洋开发的迅速扩张。世界海洋产业近几十年所取得的突破,离不开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石油探测技术的飞速进展。中国目前之所以海洋产业整体开发不足,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高新技术方面的制约,据数据统计,发达国家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倚重的科技因素是我国的两倍以上。我国在海洋经济领域方面缺乏先进的探测仪器设备、资金和技术也不是很到位,因此发展海洋开发高新技术对于推动海洋产业化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从我国的国情上看,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将依托于强大的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

3、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策略

3.1加大海洋产业开放领域和发展空间

产业开放主要是指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选择基础条件好的优势产业领域,在投资市场准入条件方面依照国际通用规则进行经济方面的合作。产业开发需要在自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先进的技术或者管理条件,进行国际产业分工合作,最终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自身的发展。

3.2优化海洋产业区域结构

发展临海产业本身具有重要的调整作用,一方面通过临海产业为载体可以将海洋优势从海洋推广到陆地,扩张海洋产业的服务基地。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吸引陆地资源的开发方向向沿海地区倾斜,充分发挥港口海运等方面的辐射海外的优势。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海陆之间的关联度日益密切,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优势互补的关系,海洋的深度和广度开发本质上取决于陆地经济的发展状况,海洋经济的制约因素也不然要通过加强陆地经济的发展来加以消除。只有在加强海洋产业与陆地经济的联动中全面布局,优化调整结构产业,才能促进海洋产业在整个经济和资源平衡中的作用。

3.3优化海洋产业技术结构

针对传统产业,要继续发扬其原有的优势,并且通过开发高新技术为产同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延长传统产业的经济优势,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产业。要加强国际地区间的和高新技术相关的信息技术、资金以及劳动力的交流渗透。例如,加强国际渔业经济技术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捕鱼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渔业的整体竞争水平。产业结构的变动一般都是从低级向高级,由粗放到集约逐步提高,从农业为经济支柱的农业社会,发展到以轻纺工业为主的阶段到重化机械的大型工业区结构,再到最近的新技术时代。

4、结论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需要科研支撑和创新引领,要全面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坚持项目带动,着力打造海洋经济发展平台和载体。抓住发展机遇,积极促进海洋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努力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切实增强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注重考虑发挥海洋经济的综合效应,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各级各部门要不断优化服务,形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海洋经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齐心协力把海洋经济产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余金.湛江举办海洋经济博览会[J].中国渔业经济,2001;01

海洋资源的特征篇4

浙江作为海洋资源大省,在全国沿海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浙江海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金融需求,必然会引起各种金融创新,促进金融体系的改革、完善,为金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金融发展对优化海洋业结构、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由于金融与海洋经济在浙江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因此必须加强对两者关系的研究,确定金融发展对海洋经济的贡献。本文选取浙江海洋经济、金融、浙江地区经济、浙江科技发展水平4个变量构建一个VaR模型,运用1997年~201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重点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金融发展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及金融发展作用所处的阶段。

二、变量的衡量及数据说明

本文研究金融发展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同时引入经济发展水平、R&D投入。海洋经济具有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高风险特征。它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海洋经济的自身特点,海洋经济活动地区的经济基础、资本实力、科技水平,就成了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因此,在研究金融发展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的同时,不能忽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的影响。

1.变量的衡量

(1)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

衡量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很多,包括年度产值、产业结构等。本文选取每年度浙江海洋经济产值来衡量发展水平。

(2)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

考虑到存款是贷款的资金来源,加上从金融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贷款所发挥的作用更大,因此本文用贷款余额与GDp的比率作为衡量金融发展的一个指标。

(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地区GDp来衡量,地区GDp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基础、发展水平。

(4)科技实力的衡量

科技实力本文采用R&D投入占GDp比重来衡量。R&D投入占GDp比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地区研究与发展的实力和潜力,是科技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自于1998~2011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1998~2011年浙江统计年鉴。所有数据的描述统计量如表1所示。

三、计量实证分析

1.aDF检验

为了保证回归结果的可靠性,采用aDF检验对所选变量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表所示。

从表2中看出,经过二阶差分所有变量都是平稳的。序列Ln(me(-2))、Ln(GDp(-2))、Ln(FiR(-2))的aDF值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了单位根的零假设,序列Ln(R&D(-2))的aDF值在10%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了单位根的零假设。

2.变量间协整关系检验

本文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海洋经济、地区生产总值、金融发展水平、研究开发投入进行检验。结果如下(见表3):

从表3看出,特征根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的结果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r≤0,说明这4个变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trace检验同时拒绝了r≤1、r≤2、r≤3的假设,最大特征值检验同时拒绝了r≤1假设,接受r≤2的假设,这说明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变量间Granger因果检验

金融发展与海洋经济之间是否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必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考虑到两者发挥作用的滞后期通常以1~3年居多,因此滞后期以此为准。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在滞后1年的情况下,金融发展、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在滞后2年的情况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在滞后1、2、3年的情况下,海洋经济都是科技发展的格兰杰原因。

4.VaR模型平稳性检验

如果全部根的倒数值都在单位圆之内,VaR模型是稳定的。

从表4看出,浙江海洋经济、金融、浙江地区经济、浙江科技发展水平4个变量构建一个VaR模型是一个稳定的VaR模型,可以做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5.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海洋经济对于各变量冲击的响应如图3所示。来自金融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刚开始对海洋经济的影响为0.5,到第3期达到最大,然后缓慢下降,到第5期为负值,之后逐渐上升,趋势平稳,说明金融对海洋经济的影响是长期的,总体上金融发展对海洋经济影响最大。来自经济增长的冲击对海洋经济的基本影响为负值,但呈现出缩小的趋势,在第2期达到最大且为正值,然后缓慢下降,趋于平稳,说明经济发展能扩大国内需求,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来自科技实力的冲击对海洋经济的影响是比较平稳,在第6期达到最大。

方差分解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项的相对重要信息。通过表5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洋经济发展自身的贡献率逐步下降。与在脉冲响应分析中的情形类似,金融发展本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步上升,趋于稳定。

四、结论与建议

1.金融发展与海洋经济关系密切,总体平稳

滞后一期FiR每提高一单位,每单位海洋经济提高113.546%,滞后二期FiR每提高一单位,每单位海洋经济提高54.99%,金融发展对海洋经济的支持作用明显。根本原因是由浙江省当前的金融体系和海洋经济业特点所决定的。一方面,海洋经济具有依赖资源、周期长、技术要求高、资本投入大和高风险等一系列弱性特征;另一方面,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还不完善。两方面的作用,使商业银行对我国海洋经济信贷投入不足,存在“惜贷”现象,能为海洋第二产业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政策性银行还不可能将海洋第二产业的企业作为专门扶持的对象,大部分项目和企业也难以从政策性银行获得贷款融资支持。

2.海洋经济发展应强化金融支持的作用

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和效率处于适应性作用到主动性作用的阶段,还没有达到主动性作用到先导性作用的阶段,海洋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当前的金融体制、金融供给已经不能很好满足金融市场的需求。

海洋经济发展中资金来源应是多元化,应建立多种投融资渠道。一方面保持商业银行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允许外资银行、金融信托机构等的进入,形成灵活、多样、高效的金融中介服务机制。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大力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市场,充分利用社会的有效资源。

参考文献:

[1]KingR.G.,R.Levine.FinanceandGrowth:SchumpetermightBeRight[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3(108):717-737.

[2]孙群力.促进环渤海经济圈快速协调发展的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7(2):38-40.

[3]苏纪兰,蒋铁民.浙江“海洋经济大省”发展战略的探讨[J].中国软科学,1999(2):30-33.

[4]于文金,朱大奎.基于产业变化的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思考[J].经济地理,2009(6):940-945.

海洋资源的特征篇5

[关键词]海洋文库;海洋文化;大学文化

海洋文化最早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在他看来,海洋文化是使西欧区别于东方诸国的文化特征。这一结论是建立在他对人类发展史,尤其是东方历史知识贫乏的基础上的。但是今天在我们看来,海洋文化即为人类征服、依赖海洋生活的一种文化方式。成熟的海洋文化表现为在某一区域人类的生活与生产中,海洋已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并在开发、征服海洋方面形成系统的文化方式――包含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以及特定的文化消费方式。

中国海洋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学校海洋和水产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学校近期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完成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建设任务,初步奠定研究型大学的基础;到2025年再更长一段时间,建设成为特色显著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重要保障。所以在配合学校的发展目标上。海大图书馆制定了重点保证海洋、水产学科,兼顾其他学科的馆藏建设原则,以使有限的经费发挥作用,保证学校的重点学科发展。在经过了多年历史积累和沉淀后,图书馆逐渐形成了海洋水产馆藏优势明显、其他学科馆藏较为丰富的馆藏模式,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做好了信息资源支撑。在这样的馆藏结构基础上,馆领导于2003年提出了建设《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的宏伟计划。《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将建设成为一个完备级的高水准的涉海文献、信息支撑平台,为学校重点学科提供强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撑,为国家海洋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信息资源支撑。其中在这个数据库当中有一个子项目是海洋文库建设。海洋文库的建设将对海大进行海洋文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海洋文库建设的主体思路

1.收录内容。海洋文库的收录内容主要限定在收录涉海的中外文图书、挂图、地图、音像资料等。对涉海中文图书等资料尽量收集全,收藏标准达到完备级水平。对于涉海外文图书等资料要在经费许可范围下逐步完善,首先保障学术性图书资料的收录。

2.建设方式。在进行海洋文库建设方面要物理书库和虚拟书库并行建设。物理书库的建设是建立涉海图书阅览室。本着营造尽可能好的研究、学习氛围进行。将涉海的印刷版图书资料集中放在一个比较大阅览室内,设立专门的阅览座位,并且有良好的网络环境,尽可能提供良好的环境。虚拟书库即网络数据库的建设主要内容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图书等资料的题名、作者、iSBn号、出版社、内容概述、馆藏信息等进行揭示,有电子版的建立电子版全文链接。在进行虚拟书库建设时要对电子版和印刷版的图书进行整合建库,对于我校有印刷版无电子版的图书要进行数字化在虚拟库中进行收藏,对于部分没法购置到印刷版的但有电子版的图书要提供按需打印服务。

3.资源收集方法。进行海洋文库的建设,涉海图书等资源搜集的是否全面将是判断海洋文库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资源的全面才能保障海洋文库的权威性,才能保证海洋文库真正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在资源收集上海大海洋文库的建设是如下几个步骤:(1)首先将学校图书馆内部的涉海馆藏筛选、清点、登记、建库。(2)学校图书馆涉海馆藏建库完毕以后和其他涉海高校及科研院所广泛合作,采取共建共享形式征集学校没有馆藏的其他涉海资源。(3)和出版单位联系将今后出版发行的涉海资源全面收集。经过以上几步基本能保证海洋文库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4.服务形式。海洋文库的建立最终将面对全社会提供服务。对于图书等资料的题录信息将免费向社会提供服务,对于全文信息将采取馆际互借的形式提供服务。并且还将采取网站建站形式提供部分海洋科普知识的服务并提供虚拟咨询服务。

二、海洋文库建设的意义

1.发展有海洋特色的大学文化。广义的大学文化可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三个层面。大学的表层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大学的中层文化主要体现在制度层面:大学的深层文化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中国海洋大学要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就必须进行文化建设,因为文化建设是衡量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重要标准。而且高水平特色大学还要建设成为弘扬优秀文化、先进文化的创新中心。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要在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的同时,使学校成为高层次的、特色显著的、世界知名的特色文化的开发、整合、创新与传播中心。因此高水平特色大学文化建设需要加强特色课题研究,充分发挥高校文化创新的功能,汇集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出高水平特色文化研究成果,实现高水平特色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对于中国海洋大学来说就必须建设有海洋特色的大学文化,就必须进行有海洋特色的课题研究,进行有海洋特色的文化创新,整合出高水平涉海特色文化成果。海大文库的建设恰好可以满足发展有海洋特色大学文化的需求,其丰富的涉海资源为学者进行文化研究提供了信息平台,为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信息保障。

2.促进海洋文化研究。中国海洋大学虽然海洋、水产特色突出,但是它是一所重点大学,学校有理学、工学、农学、经济学、文学、医(药)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门类,拥有4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3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本科专业也相当多。目前学校有在册各类学生2万余人,其士、硕士研究生4500余人,本科生10000余人,留学生1000余人。可以看出学校师生学科背景比较复杂,在学校内部如果要保持海洋特色突出,就必须进行很好的引导。而海洋文库的建设将很好的起到这个作用。图书馆专门建设海大文库,首先提供给广大师生一个明确的概念,海大图书馆海洋特色突出,海洋类文献优势明显;其次提供给广大师生一个很好的进行海洋学习科研的环境,对于营造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氛围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能促进海大师生对海洋文化的研究。

3.培养海洋类创新型人才。“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国家领导人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现在大学要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只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还要有丰厚的资源作为保障。建设海洋文科对培养海洋类的创新型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海洋文库内有着与海洋知识相关的海量文献,内容涉及到研究海洋科学所需要的方方面面,它向师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类别的知识,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可以得到不同的知识。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就不会仅仅局限于课堂,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汲取知识,这对于培养海洋类的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4.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信息资源支撑。海洋文库的建设重要的一点作用就是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要为学校师生服务。由于海大海洋学科比较多,其海洋学科又多是重点学科,海洋学科的师生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所以海洋文库的建设首先要满足学校师生在教学和科研上对信息资源的需求,首先将学术性较强的海洋类图书收集齐全。只有有了丰富的资源支持,教师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内开展科研,才能将自己承担的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学生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才能更好的掌握课堂上的内容。

5.服务于国家海洋事业发展。海洋文库的建设将为我国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撑。海洋文库的收录将是完备级水准,并将基于海洋文库的建设开展其他海洋类知识的宣称和普及行动,这样将在加强国民海洋观教育、普及海洋文化、提高国民海洋素质等方面作出贡献。总之,海洋文库的建设将服务于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海洋资源的特征篇6

第一节各国海域使用制度的立法考察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陆地资源日趋短缺,迫使人类加速向海洋进军,向海洋索取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与空间。尤其是二战以来,海洋产业在各沿海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海洋产值亦呈快速增长趋势。而伴随着开发利用海洋活动的密度和强度的增加,海洋利用的秩序出现了混乱,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也受到了严重破坏。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海洋及其资源,促进海洋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护海洋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的权益,沿海各国相继加强了对海域使用与管理的立法。纵观世界各国海域使用制度的立法,以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最为典型,本节拟主要对这四国海域使用制度的立法状况予以宏观考察,以窥世界各国海域使用立法之概貌。

一、英国的海域使用制度立法概况

在历史上,英国曾一度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海洋大国,其海域使用与资源开发历史悠久,海洋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海洋产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关于海域使用的立法,也向来为英国政府和立法机关所重视,其海域使用制度颇为发达并为各沿海国家所效仿。

由于英国近海海域油气资源相当丰富,在其海洋资源中占据首要地位,为有效地管理和促进近海油气开发,英国于1964年专门颁布了《大陆架石油规则》。该规则规定,英国及其殖民地公民、在英国居住的个人和在英国设立的法人均可依据该规则申请在其领海下的底土或任何特定区域的底土中进行石油勘探和生产的许可证,但持证人应在许可期间内按规定的方式缴纳矿区使用费及其他规费。该规则还有3个附件,即勘探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申请书格式、勘探许可证标准条款和生产许可证标准条款。

二、美国的海域使用制度立法概况

三、日本的海域使用制度立法概况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海洋国家,陆地资源匮乏,其国内资源主要来源于海洋。随着科技的发展,日本经济的重心也由重工业、化学工业逐步向海洋转移,日本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越来越依赖于海洋,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成为日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23]因此,较之世界其他国家,日本更为重视海域使用立法,并较早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海域使用与管理法律体系,而且,这些法律多得到了良好的实施。可以说,日本较为完备的海洋立法,对规范其海域的所有及使用,推动其经济起飞和整个国力的增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日本对海域的利用较为充分,除航运、渔业、矿产资源及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外,还大规模地进行围海造地,建造人工岛、海上机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开辟人造海滨、海水浴场、旅游基地、海滨娱乐综合设施等。因此,其海域使用立法涉及的范围颇为广泛,仅有关沿岸海域使用的法规就达24项,[24]其中不少法律为其他一些国家所仿效。

在大规模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日本对海域资源保护及环境保护也非常重视。在此方面,日本颁布有《水产资源保护法》、《水质污染防止法》、《海洋污染及海上灾害防止法》以及《濑户内海环境保护特别措施法》等。此外,日本还颁布有合理利用港湾、建设和维护港湾环境及秩序的《港规法》和《港湾法》。

四、韩国的海域使用制度立法概况

韩国虽不属世界海洋大国,但就韩国本国情况来看,其三面环海,属典型的半岛国家,加之韩国海域的自然条件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海洋产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因而该国高度重视海域使用立法,其发达程度也位于世界前列。

在韩国的海域使用立法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法律是1961年颁布的《公有水面管理法》,该法以公有水面即海域、河流、湖泊、沼泽及其他公用目的的国有水流或水面以及滩涂为调整对象,使用公有水面的权利称为公有水面使用权,海域使用权当然包括于其中。该法就公有水面使用权的许可、费用征收、权利义务以及权利的转让、停止和取消等作了详细的规定。该法中的不少条款、制度为我国的《海域使用管理法》所借鉴。

为明确海洋及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基本政策和发展方向,韩国于1987年颁布了《海洋开发基本法》,该法在韩国海域使用立法中占据基础地位。该法要求政府制定海洋开发综合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每年的实施计划。《海洋开发基本法》集中体现了立法机关在海域使用上的基本立法思想,为以后的海域使用立法确立了基调。

韩国调整海洋渔业方面的法律称为《水产法》而非《渔业法》,其原因是该法包括的内容较为繁杂,甚至有渔获物运输业和水产制造业的相关条款,但其主要内容还是海洋渔业方面的规范,尤其是1990年修订后的《水产法》,对渔民的权利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韩国海域使用立法的另一特点是,与多数国家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适用陆地矿产资源开发的法律不同,其于1970年颁行了专门的《海底矿物资源开发法》,对海底矿产资源开采所涉及的一系列法律问题均作了明确的规定。

第二节各国海域使用制度的比较与分析

通过重点考察上述四国海域使用制度的立法状况,可以得出结论:海域所有制度是海域使用制度的基础;海域的使用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乃海域使用的基本制度,为各国所通采,惟在具体设计上略有不同;同时,各国又依据其本国国情和海域的自然状况,对海域的不同使用方式在立法规范上各有侧重。由于海域使用制度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以下仅就其中较为重要的几项制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关于海域所有制度

海域所有权是海域使用权的“母权”,构建海域使用制度,必须首先明确海域的所有权归属。从海域本身的地位来看,其不仅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国防上也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故绝大多数沿海国家在立法上都将海域所有权明定为由国家享有,这与国际法上的国家领土主权原则是完全一致的,也符合《海洋法公约》所建立的国际海洋新秩序。海域所有权由国家享有,意味着海域使用管理的权力也主要由国家行使,地方政府仅可根据中央的授权行使部分管理权力。但由于社会制度、国家体制和历史传统方面的原因,在海域的所有权归属和管理体制上,各国亦有一定的差异。

从目前各国海域立法规定的情况来看,尚未见有完全否认国家海域所有权的立法。即使美国在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曾发生过领海底土及其资源所有权归属的争论,其《水下土地法》和《外大陆架土地法》也明确了沿海各州享有领海底土及其资源的所有权,但却并没有否认联邦政府享有领海以外的大陆架土地和资源的所有权。况且,这种所有权分属联邦和各州享有的规定,是与美国联邦和各州之间分权的联邦制政治体制密切相关的,而归各州所有的海域在性质上也为公有。英国虽然有潮间带和12海里的海域属皇室地产的传统,但从其有关的法律规定来看,实际上也是按照海域国家所有的原则来立法的。惟瑞典海域立法中明定有海域私人所有权的条款,根据瑞典法律规定,从海岸线外推300米是私人沿岸陆地拥有者的私有海域。但由于非濒临私人海岸的全部主权海域和濒临私人海岸的300米以外的主权海域,皆由国家享有所有权,故由国家享有所有权的海域仍占绝对优势的比例。

二、关于海域使用管理制度

从目前世界各国海域使用立法情况来看,多数法律在名称上均冠有“管理”二字,纵使一些法律法规未冠以“管理法”的名称,其内容也仍是以管理为主。可见,各国海域使用立法的重点,普遍系在于管理方面,整体上属于行政法范畴。而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海域使用管理制度主要涉及管理权限的划分和管理机构的建立这两个方面。

在海域使用管理权限上,各国均确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体制。海域既属国家所有,则自然应由国家享有海域使用的管理权,但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力有不逮,在实际执行上也颇有不便,故国家常常授权地方享有部分管理海域的权力。地方海域管理体制又可进行层级划分,如美国的地方海岸带管理体制划分为州、地区和地方三级,日本则分为专区和市两级。海域使用管理权限如何划分,与各国政治体制紧密相关。在实行单一制的国家,地方政府拥有的权力范围有限,所受限制也较多,很多事项还须经中央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而在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地方政府则享有较大的权力,典型的当推美国。如根据美国《海岸带管理法》的规定,海岸带的管理职责主要由沿海各州承担,联邦政府的海岸带管理规划仅为各州提供一种政策上的框架。根据该法确立的“一致性原则”,即使联邦政府的开发项目,也须与沿海各州的海岸带管理计划相一致,联邦政府不得基于行政权力而在违反各州海岸带管理计划的情况下强制进行海域开发。虽然联邦可以通过发放各种补助金将州的管理规划纳入联邦的轨道,但有些州是不接受这些补助金的。此外,这种中央与地方管理权限上的划分,与海域的所有权归属的确定也有着密切联系。除前述美国联邦和各州之间分享海洋底土的所有权之外,澳大利亚的《近海问题的宪法解决办法》也将从3海里界限向陆地一侧的海域底土所有权划归各州和北方地区享有,这样,对3海里以内的海域底土进行开发使用的,其管辖权便归于地方。[26]

三、关于海域使用许可制度

海域使用许可制度是各国海域使用立法中均已建立的的基本制度,它要求海域使用者在使用海域时必须获得海域所有者(包括国家、地方政府和私人)及相关管理部门的许可。目前,世界各国的海域使用许可制度,相似性多于差异性,仅在若干细节上稍有不同。对此,可从如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从纵向上来看,海域使用许可制度大致分为单级许可制和多级许可制两种。单级许可制,是指某一具体的海域使用行为仅须一级行政机关许可即可,而不论该级行政机关涉及多少行政部门;多级许可制,是指某一具体的海域使用行为必须经过两级或两级以上行政机关的许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具体的海域使用上实行的是单级许可制。较为特殊的是瑞典,其在若干海域使用上实行多级许可制,如依瑞典《渔业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申请者在申请进行海水养殖时,必须先将申请及养殖发展计划一并提交省政府,若省政府予以许可,则申请者所在市政府在接到省政府的通知后,还须根据《规划建设法》和本市海域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对申请进行审查,签发地方许可。我们认为,相比较而言,单级许可制更利于对海域的集中管理,应予肯定。

从横向上来看,海域使用许可制度又有单项许可制与多项许可制之分。单项许可制,是指海域使用的申请仅须某一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指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许可即可;多项许可制,是指海域使用的申请须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根据这一划分标准,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多项许可制。如美国的海岸带开发项目,不仅须取得海岸带使用许可证,还须取得各主管部门(如环境保护部门等)颁发的各种许可证。再如瑞典,各种海上活动的性质不同,许可证的要求也不同,有的可能是一项,有的可能要两项或数项,许可证有场址许可、地方规划许可、建设许可、环境许可和水法许可五种,若需要两项以上许可的用海项目,使用人便需到多个部门去办理许可证,才能开展海域的开发利用活动。[30]惟日本和韩国在若干海域使用上实行单项许可制,如依据日本《公有水面填埋法》第2条第1款的规定,任何海域填埋行为只须得到都道府县知事的许可即可;依韩国《公有水面管理法》第4条第1款的规定,其所列举的八种使用海域的行为只须获得“总统令指定的管理厅的许可”。应当说,单项许可制与多项许可制各有其优缺点。单项许可制有利于海域使用管理权力的集中,但容易导致主管部门滥用行政权力,损害其他部门的利益,并且由于海域使用所涉范围广泛,单项许可往往不能对用海项目进行周密的审查,因而某些用海项目可能会对海洋生态与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多项许可制有利于周密地审查申请用海的项目,但无形之间降低了工作效率,并可能引发部门之间的利益争执。故两者之间应如何取舍,尚须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选择何种模式均无不可,重要的是要在保证法律规范得到严格执行的前提下兼顾效率。

四、关于海域有偿使用制度

海洋资源的特征篇7

[关键词]阅读教学拓展性资源引入时机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6)10-047

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就要不断地深入解读教材,摄取更为广泛的拓展性教学资源。根据教学目标的指引、文本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教师可以适时、适当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片段等,从而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一、因需而出――把握文本特点,渲染知识背景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本都具有悠远的历史背景和深邃的文化底蕴,教师要正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将背景知识进行调整与优化,方便学生感知与领会,从而将学生放入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学习境地中。

如在教学《七律・长征》一课时,教师设计了“精彩回放、走进长征”的导入环节。

师:同学们,70年前有一次伟大的壮举,它为中国革命开启了新的篇章,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屏幕出示教师经过精心剪辑的电影《长征》片段)

师:看过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1:红军战士真能吃苦啊!

生2:长征真是一次了不起的征途!

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它写于1935年10月。当时同志率领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遇到并战胜的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于是挥毫写下了这首伟大诗篇。

长征这一世界战争史上的伟大壮举,学生没有经历过,因此体会不出其中的艰辛和意义。教师通过视频播放和语言渲染,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同志回顾长征时的澎湃激情和豪迈气概,为后继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和认知基础。

二、因惑而用――把握认知卡点,开启思维杠杆

教师要认真审视阅读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深入地研读文本内容中的点滴内涵。同时蹲下身子揣度学生的阅读视角,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从而把握学生在品读文本中可能遇到的认知卡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准确捕捉到引入拓展性资源的时机,实现文本情感与学生内心的和谐共振。

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时,在完成理性的知识传递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感性的理解。

师:同学们,要想海洋无私地为人类做贡献,我们最应该做些什么?

生1:珍惜海洋资源。

生2:保护海洋!

师:我们没有海洋,那我们是不是就没什么可做了?

师: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周围,看看附近的小河流……

(①出示成语:百川入海;②出示图片:各种被污染的河流湖泊。)

生3:我们周围的小河流不都是海洋的支流吗?

生4:保护了这些小河不就等于保护了海洋吗?

教师的启发和点拨,使得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让原本离学生遥远的海洋一下子变得如此的亲近,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因势而导――把握学生脉搏,拓宽课堂时空

语文阅读教学绝不能局限于教材中,教师还要适时地引入各种拓展性资源,投向更为广袤的知识海洋,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长效增长。

如在教学《郑成功》一课时,教师在课尾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延续并向课外延伸。

师:现在准备拍摄《郑成功》这部电视剧,假如聘你作为电视剧的导演,你最想拍摄哪一个画面,为什么?

生1:我想拍摄“敌人惊恐万状”的画面,太解气了!

生2:我想拍摄郑成功“临风眺望”的画面,我觉得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

师:和郑成功一样,我们的民族英雄还有很多很多,你想怎样去了解他们?

(出示:岳飞、戚继光、邓世昌等人物的肖像画)

生3:我可以去图书馆借这方面的书。

生4:还可以到网络上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目光投向了更多民族长河中的杰出人物,从中学生汲取着精神力量,也促进了他们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提升。

海洋资源的特征篇8

关键词:海洋经济科技创新海洋循环经济

海洋经济的实践远远早于对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亚太经济的发展开始走向海洋经济之路,日本是其典型的代表。山东省与辽宁省隔海相望,其海洋经济的发展对于辽宁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日本——科技创新加速海洋开发

近年来,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海洋经济跨入新的成长期,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海洋经济区域业已形成,先后形成了关东广域地区集群等9个地区集群,这不仅构筑起各地区连锁的技术创新体制,也形成了多层次的海洋经济区域。

第二,日本海洋开发包括经济开发、技术开发,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向纵深方向发展。

第三,日本海洋相关的经济活动急剧扩大,形成了包括科技、教育、环保、公共服务等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进入21世纪,日本政府制订了海洋开发战略计划,并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措施,着重海洋科学技术开发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日本与我国同为东亚海洋大国,海洋经济发展异曲同工,辽宁省在制定海洋经济的发展战略时,应参考日本的实践经验。

山东省——政府重视推进战略实施

山东省与辽宁省隔海相望,80年代时期就一同开展“海上辽宁”、“海上山东”海洋战略的实施。

山东省的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于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并把发展海洋经济当作一项关系长远利益的战略性工程来对待。

山东省还一直强调依法治海的精神,海洋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海洋法制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初步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框架,从而使得海洋开发严谨有序。

近几年,山东省依靠海洋科技力量和众多海洋科研院所,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兴的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海洋产业迅速崛起,新技术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海洋药物保健品、海洋精细化工、沿海旅游、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海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不断提高,新研究成果的投入使用使山东省的海洋经济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增长点。

经验启示

发展海洋经济,由于国家(地区)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也并不完全一样。但由于海洋经济的共同特性,国内外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都采取了以下举措:

1、政府管理综合化

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要对政府的作用进行正确定位。首先,海洋经济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求政府对海洋经济进行综合管理,以利海洋资源最优利用,发挥最大的资源潜能。其次,海洋经济的发展涉及很多政府部门,需要这些部门通力合作。再次,与陆域经济管理相比,海洋经济具有特殊性,所以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介入的范围更广,也更为深入;政府的管理主要集中在部门协调和对经济外部性的治理这两个方面,其他领域则更多地强调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2、产业结构合理化

目前,发达国家的海洋产业结构呈现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海洋油气、滨海旅游、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构成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第二,“二、三、一”次产业结构顺序正向“三、二、一”次产业结构顺序演变。以高技术支撑的近海油气业、临港工业,以及滨海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生产性海洋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主体。第三,区域特色明显。由于各国(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海洋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即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比较优势。

3、加强培育海洋主导产业

根据沿海城市海洋各产业增加值和全省海岸带资源调查,考虑到海洋9类行业增加值的梯度分布和资源基础,把省内海洋经济划分为主产业集群区、发达区、潜力区、欠发达区4个等级。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科技资源方面的两大优势,按照发挥优势、重点突破的要求,积极培植壮大海洋主导产业,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带动高素质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

4、海洋功能划分越来越明确

海洋经济是海洋水体资源经济、海洋产业经济、海洋区域经济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其发展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空间变化与空间组合的结果。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的再生产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海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需要有强大的陆域经济作支撑,海洋资源优势只有在与沿海陆域经济联动发展中,在与区域生产力布局紧密结合中和国际社会的合作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因此,要构建布局合理、陆海一体的生产力发展平台,加快辽宁省海洋产业由资源型向综合型转变,由分散向集群化发展。

5、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海洋管理部门不断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基本原则,加强海洋管理基础性工作,健全该省海洋法规体系,做到用海、管海、护海有法可依;加强海洋规划管理,提高海洋资源配置水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要与海洋经济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做好涉海项目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估;加快沿海防护林建设和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提高全社会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海洋资源的特征篇9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且复杂多样,业已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大障碍。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人类为此不合理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又造成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尤其是沿海国家的海洋生态环境状况令人担忧。与此类比,在环南海各国加快开发南海资源步伐的情况下,除引发南海纠纷问题之外,南海海洋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也相当严重。为此,我国作为南海的拥有者,在诸多国家随意开发南海资源并造成南海生态破坏的现实情况中,在坚决捍卫南海的同时,运用法律手段,建立南海海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消除南海海洋生态补偿在实践中的不连续与不规范性,对维护南海生态环境平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海洋生态补偿与我国海洋生态补偿法律现状

生态补偿是当今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其实践运用也越来越广泛。正如其它热点问题一样,学术界对于生态补偿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能达成规范统一。不同学科的学者出于本学科的需要,对生态补偿从各学科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法学家也是如此。例如李文华将生态补偿归纳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生态补偿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和生态功能的补偿,即对损坏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对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以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狭义的生态补偿是指生态功能的补偿,即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好生态产品这一特殊公共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激励公共产品的足额供应;通过制度变迁解决好生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激励人们从事生态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增值的一种经济制度。又如费世民等人则认为生态效益补偿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为了控制生态破坏、遏制资源衰竭而征收的费用以及类似生态效益补偿的资源补偿费。由此可见,法学意义上的生态补偿,它并不是通常人们理解的一种为保护资源环境而调动生态建设积极性、促进环境保护的利益驱动机制、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等经济手段,而可被认为是国家或社会主体之间的一项约定、并通过此项约定实施的补偿性措施,运用一定的法律手段来惩罚生态环境破坏者,通过对环境破坏者收取一定的费用给予保护生态环境者一定的补偿,从而体现生态责任和生态利益的公平分配,实现生态正义,并达到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性的目的。为此,所谓生态补偿是指自然资源使用人或受益人在合法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对自然资源所有权人或对生态环境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其目的是支持和鼓励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而非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同理之下,海洋生态补偿,则指“海洋使用人或受益人在合法利用海洋资源过程中,对海洋资源的所有权人或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其目的是支持与鼓励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行而不是一味地向海洋索取经济利益”[1]。由生态补偿在法律界产生的是生态补偿法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是“国家为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公平正义,实现世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依照生态规律,通过法律法规建立起来的,对人们在生态补偿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国家的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及其他政策倾斜制度、生态审计制度、生态税制度、生态补偿基金制度、生态补偿费制度以及生态补偿的责任制度等,是环境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我国引进生态补偿尤其是生态补偿法律等概念时间较晚,虽然现在全国统一的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尚未能够建立起来,但对制定生态补偿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尝试发展迅速。我国在1996年8月的《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建立并完善有偿使用自然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并确定了“利用者补偿”的生态补偿原则。随后在《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修订制定中在各自领域对生态补偿问题作了一些规定。特别是在2005年《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关系中国未来环境与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文件中,都明确提出要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这为生态补偿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除此之外,有些省份也对此进行一些探索。例如江西在2005年颁布了《东江源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施方案》,海南在2008年出台了《关于建立完善中部山区生态补偿机制的试行办法》。但从这些相关的文法中发现的问题是,现有的生态补偿实践主要集中于陆地以及河湖等淡水水域,对海洋生态补偿涉及较少,主要集中在渔业资源管理和海洋生态保护领域。例如《渔业法》规定可以向受益的单位和个人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专门用于增殖和保护渔业资源。具体到南海海洋生态保护方面,主要表现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海沿岸各省区开始了人工增殖渔业资源和进行人工鱼礁建设。海南省自1999年提出生态省建设规划,到2006年,投入财政资金达120多亿元用于退耕还林、水土流失、采空矿区生态恢复和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近几年又从财政拨出专项资金,实现全省海防林断带合拢、窄带加宽、残带增强,全面恢复海防林的生态功能[3]。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建立南海海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南海是亚洲三大边缘海之一,北接中国广东、广西,属中国海南省管辖。南缘曾母暗沙,为中国领土的最南端。东面和南面分别隔菲律宾群岛和大巽他群岛,与太平洋、印度洋为邻,西临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为面积3,500,000平方公里(1,351,350平方哩)的深海盆。当前,由于南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丰厚的资源,环南海各国争相掠夺南海资源,南海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因此,建立南海海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具有重要的紧迫性。具体表现为:首先,南海海域地理位置显著,资源丰富。南海是中国最深、最大的海,也是仅次于珊瑚海和阿拉伯海的世界第三大陆缘海。南海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冲,在经济、国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南海位于中国大陆的南方。南海北边是中国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四省,东南边至菲律宾群岛,西南边至越南和马来半岛,最南边的曾母暗沙靠近加里曼丹岛。浩瀚的南海,通过巴士海峡、苏禄海和马六甲海峡等,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相连。南海蕴藏丰富的资源。数据显示,南海海域有含油气构造200多个,油气田大约有180个,大概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相当于全球储量的12%,约占中国石油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有“第二个大庆”之称。仅仅在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和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就将近200亿吨。这个区域里边一半的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布在中国所主张管辖的海域之内。同样,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的水下阶地也有上千米的新生代沉积物披复,这些沉积物与我国北部湾、海南岛的新生代沉积物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也是大有希望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产地。海底资源还包括有各种金属矿产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西南中沙群岛岛礁上绮丽的热带海岛环境和海域中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色是开发海洋旅游的潜在资源。现代科学还发现海洋蕴藏巨大的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压力差能等海洋动力资源,若能科学地加以利用,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其次,南海海洋环境损害严重。随着海洋开发活动的纵深发展,人类利用海洋的能力与日俱增,环南海各国都加快了对南海的开发,导致了南海海洋环境的恶化。目前南海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环南海周边各国陆源污染,即各国排入南海的废物、废水等;二是在开发南海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各国对海底油气、矿产资源的开发所造成的污染;三是48大量的航行于南海的船舶所造成的污染。南海海洋环境恶化的制度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首先,从国际而言,目前环南海周边各国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南海开发、保护机制,对各种开发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各国都是开发利用得多,保护得少。其次,从国内而言,环南海周边各国的环境保护措施大都还停留在排污收费等传统惩罚性措施上,而对生态补偿等正面激励措施的运用还很有限,无法有效解决海洋环境保护的公共性和外部性问题,因而保护效果不够理想。因此,解决南海海洋环境问题,一方面有赖于环南海周边各国建立统一的南海开发、保护机制,约束各国开发利用南海的行为;另一方面有赖于环南海周边各国内部建立海洋生态补偿制度,实现南海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南海海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缺失。海洋生态补偿的立法几乎空白,仅有些地方性法规对此有一些模糊规定。比如《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建人工鱼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决议》、《广西壮族自治区渔业管理实施办法》中有关建立人工鱼礁、人工增殖放流苗种各级人民政府应在资金、技术和物资上给予支持的规定、《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定》、《海南省珊瑚礁保护规定》对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珊瑚礁等行为做出显著成就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的规定等等。《渔业法》中规定可以向受益的单位和个人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相比其它领域,这一简单规定已经落在了后面。生态补偿涉及不同主体、不同区域间的广度利益协调,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需要多方的协调、监管,因而需要完备的法律制度保障。

海洋资源的特征篇10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认识大洲我们祖国所在的大洲是亚洲,亚洲在许多方面值得亚洲人自豪,它是世界第一大洲,据此完成1~5题。1.“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听到这首《亚洲雄风》歌曲,我们的脑海中会涌现出亚洲地势的壮丽画卷。下列有关亚洲景观的描述,正确的是a.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的高原B.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C.西西伯利亚平原是世界上的平原D.贝加尔湖是世界上面积的淡水湖2.关于亚洲的“左邻右舍”,说法正确的是a.西北临欧洲,东临世界洋——太平洋B.南望南美洲,北临北冰洋C.西临大西洋,南隔海与北美洲相望D.西南隔海峡与非洲相望3.关于亚洲地形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面起伏较大,平均海拔高,有“高原大陆”之称B.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世界陆地、最低点均位于亚洲C.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平原面积广,大河多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D.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雄踞中部4.下列各地的区域文化与当地自然条件或民族习俗组合正确的是a.亚库特人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气候湿热的自然条件B.孟加拉人以船为交通工具——地势低平,河网密布C.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多住高脚屋——多地震D.沙特贝都因人居住帐篷,过着游牧生活——高纬度地区,气候严寒5.亚洲气候类型中,范围的是a.温带大陆性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D.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了解地区不同的地区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地区特征。据此完成6~12题。6.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扼守这一“十字路口”的“咽喉”要道是a.马六甲海峡B.土耳其海峡C.台湾海峡D.巴拿马运河7.有关东南亚的说法,正确的是a.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B.世界上咖啡、油棕、椰子、蕉麻的产地C.世界上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D.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是平原面积广阔,平原、山脉相间分布8.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石油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该地区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a.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B.里海沿岸地区C.墨西哥湾及其沿岸地区D.地中海沿岸地区9.中东地区战乱频繁的影响因素很多,下列与之无关的是a.石油资源丰富B.民族矛盾尖锐C.自然环境优美D.淡水资源紧缺10.小明有一位意大利网友,这位网友向他介绍当地的气候特征时说:我们这里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这种气候属于a.亚热带季风气候B.地中海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热带雨林气候11.目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a.干旱、能源和环境问题B.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C.人口、粮食和能源问题D.宗教、资源和环境问题12.我国南极科考队在下列什么时间到南极考察合适a.春节前后B.五一前后C.暑假期间D.国庆节前后探究国家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据此完成13~21题。13.中国某汽车公司想与日本汽车公司合作,到日本进行考察他最应该到a.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B.北海道沿岸C.九州岛沿岸D.日本海沿岸14.下列关于俄罗斯的说法错误的是a.世界上面积的国家B.气候以寒带气候为主C.自然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D.交通部门齐全,在欧洲、亚洲分布不平衡15.一位俄罗斯商人参加广州商品交易会,他最可能采购的商品是a.钢材 B.木材 C.有色金属 D.纺织品16.读下图,能代表印度热带季风气候的夏季风风向的是17.丽丽在国外工作的爸爸给她寄回一张照片,是以泰姬陵为背景拍摄的,丽丽的爸爸可能去了a.法国B.美国C.印度D.俄罗斯18.有一位美国农民,他种的田地比我们这里一千人种的田地面积还大,一天,他来中国旅游,中国老农好奇的问:“你一个人种那么多的田地,还有时间出来玩?你的手上没有一点老茧,不像个农民。”美国农民的解释是a.美国雇了大量外籍工人做事B.美国自然条件好,种子播下去,不需要人管C.美国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D.美国耕牛多19.下列关于美国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部分国土都在北温带B.平原面积广大,但耕地面积小C.森林、草地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D.境内有世界第二长河密西西比河20.“喜欢足球运动、狂欢节太有趣了,地球上面积的热带雨林”是指下列那个国家21.“我叫英尼卡,在我的家族中,有黑种人、白种人和黄种人的血统。在巴西,有很多像我家这样的家庭。”据此判断巴西的种族构成特征是a.只有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B.有大量混血种人C.以黄种人、黑种人为主D.以黑种人为主区域对比由于受不同的海陆位置以及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和地区的区域特征有很大不同,但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在某些方面会出现相似之处。据此完成22~25题。22.下列关于印度和巴西的在人文地理方面的相似之处描述正确的是a.位于北半球B.主要位于热带C.发展中国家D.铁矿资源丰富23.下列关于中国和印度的地理特征不是相似点的是a.水旱灾害频繁B.人口大国C.水稻、小麦D.工业发达24.下列关于巴西和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不同的是a.南回归线穿过B.全部位于南半球C.铁矿资源丰富D.人口、城市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25.中国和巴西在地理特征上的相识之处是a.地形西高东低B.河流自西向东C.气候复杂多样D.东临海洋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注意事项:1.第Ⅱ卷为非选择题,请考生用蓝、黑色钢笔(签字笔)或圆珠笔直接在试卷上作答,作图题可用铅笔作答。2.答卷前,请考生先将考点、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卷规定的位置。得分评卷人26.(8分)图文连线。世界各区域间差异很大,区域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形态各异,各具特色。请将下列区域景观与对应的区域名称和地理特征连线。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澳大利亚日本

发达国家集中出口初级农矿产品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大和民族得分评卷人27.(10分)图说地理。根据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请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地理位置决定和影响着国家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关于右图中甲、乙、丙、丁四国的叙述,判断下列说法的对误。⑴.甲国经济以现代化的畜牧业为主为主()⑵.甲国的气候是热带季风气候()⑶.乙国由于东南季风不稳定,导致水旱灾害频繁()⑷.丙国是地跨亚欧两大洲的亚洲国家()⑸.丁国是世界上放养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得分评卷人28.(6分)读图与绘制。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金钥匙,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读图、用图和绘制简图,这是我们认识自然,服务生活的重要技能。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