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0:45

社区文化特色篇1

关键词:特色;社区;活动;文化;开展

中图分类号:G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214-02

社区文化建设,要挖掘驻区文化智力资源。需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联动”的原则,集聚各种资源优势来推动,进而实现资源共享。积极优化环境,主动争取各文艺团体、民间文化社团的指导和支持,吸引社会名人参与区域文化建设,组织开展读书节、舞蹈歌手曲艺大赛、民间民俗作品展等活动,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实施以“东莞龙舟月”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承办了“我们的节日”东莞市龙舟文化艺术节启动仪式,进一步创新万江龙舟文化艺术节,通过“推出龙舟鼓、龙舟舞、龙舟歌”、“打造龙舟博物馆”等等,进一步丰富龙舟文化节的内涵和形式,吸引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从而带动商贸业的发展,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广场文化成为培育社区文化的沃土

良好的广场文化,不仅直接为居民所接受参与,更能吸引居民自发性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愉悦程度,增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知度和归属感。社区内的广场、健身点及公众广场是居民室外活动的集中场所。利用大礼拜和节庆长假,结合不同季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推广普及全民健身运动,让居民能唱的唱起来、能跳的跳起来、能动的动起来,广场上、小区里每当夜幕降临或旭日初升时,都能够随处可见跳舞、唱歌、练拳、舞剑、舞扇的,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聚餐”。

二、制定社区文化规划

社区文化建设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至关重要,首先需要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转变党政工作职能的要求,把社区文化工作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放进议事重点之中,加强调查研究,加强规划和指导,制定相关政策,逐步形成并稳定高素质的工作者队伍,鼓励支持群众文化组织的发展壮大,增加经费投入,加快场地和设施的开发和建设。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必须对现有的社区文化工作者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很强的敬业精神、干练的工作能力、熟练的调研技能和至少一项水平较高的业余爱好。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繁荣社区文化,促进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以下建议。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对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境界,提高整个城市的创造力、竞争力和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保证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把开展大型活动与推行日常文体活动相结合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三、建设社区文化阵地

把发展社区的文化工作,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重视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各类文体组织日趋健全,文化设施不断完善,骨干队伍不断壮大,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参与热情日趋高涨,居民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新建、改建、扩建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广场舞台、体育场地、图书馆等一大批社区文化设施,先后建立了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站、社区老人活动站、青少年之家等学习文化阵地。设置了室内外健身活动场所、健身路径和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常年向社区居民群众开放,经常性开展读报、、书画、歌咏、舞蹈等社区文化交流活动,既活跃了整个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又营造了和谐的邻里关系,深受社区居民的好评。

利用基层文化中心的文化设施,充分整合地域资源,尽可能地为群众创造学习、娱乐、接受辅导的条件,大大提高了我市社区群众的文体水平。充分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形成了资源共享、统一调配、互动开放的良好局面。利用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文化、体育阵地,整合人才资源,巩固壮大群众文化辅导队伍。

四、搞好文化队伍建设

为繁荣社区文化提供人才支撑。高度重视社区文化、文艺人才的挖掘,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社区文化的基础性工程,注重培育和壮大社区群众性文化特色队伍,形成社区文艺队伍有序更新、优势提升的良性循环,为社区文化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社区群众文体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向标准化社会组织或俱乐部模式过渡。将社区内单位的文化骨干融入社区文化队伍,提升社区文化队伍的整体水平。群众文化社团组织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培养复合型文化人才;改善文化人才使用环境,建立和完善文化人才配套政策,不拘一格选拔和使用文化人才;设立区“文化先进工作奖”,激励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为文化人才提供展示平台,积极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建立了以艺术团、合唱团、粤曲社、锣鼓队、秧歌队等群众性社区文化文艺队伍10余支,骨干队员达500多人,为社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五、完善社区文化激励机制

社区成员和社区单位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需要保护和激励,要建立定期展览、汇演、比赛和奖励表彰制度,并且不断进行完善。竞争要公开,评比要公平,奖励要适当。奖励的原则是荣誉表彰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报纸、刊物、电视台等媒体,要大力宣传社区文化的活动情况,并引导社区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了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结合二十八户社区在过去的几年间以特色文化活动,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实践活动,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更坚定了社区党委深入开展特色文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的“五个坚持”以社会主义文化为引领,为社区居民创造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社区文化特色篇2

【关键词】油田;社区;文化建设;队伍;和谐发展

社区文化作为胜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灵魂,建设和谐社区需要文化作支撑。油田社区与城市社区相比具有特殊性,仍属于企业。因此,随着油田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油田社区要实现和谐、稳定、科学发展,就必须要适应新形势,顺应企业发展规律,尽快建立起具有行业特色的社区文化。近年来,胜南社区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居民需求的变化,以文化立社区,以和谐促发展,保稳定,通过社区文化“软实力”推动和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培育社区精神,着力构建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文化体系,以小区文化、广场文化、家庭文化等不同层面的文化建设为重点的文化体系建设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健康发展。本文就如何建设有自身特点的基层社区文化,促进小区发展为出发点展开论述。

1加强社区文化形态建设,体现社区文化的人文关怀

社区物质形态文化是指社区各种文化设施的总和,主要包括以居民生活环境、社区容貌、文化阵地、社区标识等内容。建设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社区文化离不开物质文化的建设,物质文化的建设和精神文化的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物质文化可体现社区精神风貌,因此应重视社区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社区文化建设始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公平正义,真正使“人人享受文化”这一人文理念转换为职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多种文化形式。社区所有文化活动,始终根据职工群众的实际需求,确立活动的着眼点,在活动内容上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充分调动职工群众参与,鼓励基层的首创精神。在服务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上实施倾斜政策,代表和维护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使更多的弱势群体感受到人文关怀。

2把握社区文化的基本内涵,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定位

社区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在整个社区文化中,社区精神文化是最具核心意义,是社区文化的灵魂。社区文化的建设就是要利用社区的文化资源满足社区居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取得更高质量的社区居民生活。文化是“魂”,文化是“根”。社区着眼于从实践这个层面上研究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一是树立新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建设观和人文理念,用这些新的理念来指导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二是找准新定位,把社区文化的目标锁定在倡导精神、理顺情绪、服务需求、营造环境上;三是探索新模式,,即针对社区的文化形态、资源优势、人文特色,重点培植、总结和谐社区文化示范性工作的模式;四是建立新机制,在完善和谐社区建设运行体系的前提下,围绕资源、环境、阵地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制度。

3.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优美的社区人文环境

提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营造社区良好的人文环境应不断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要以“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目标,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整洁优美,治安状况良好,生活便利、舒适、人际关系和谐的高标准现代化社区。胜南社区加大了对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努力扭转文化阵地设施薄弱的状况。一是社区文化广场的建设。社区通过加强老区改造、新区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扩增文化广场的面积。以文化广场为依托的各种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二是室内文化设施的建设。图书室、阅览室、文体室、健康教育室、职工之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独活动到集体活动。三是社区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社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开办网上学校,随时随地为职工群众提供学习内容,使职工群众的学习交流更为方便,文化信息的传播互动更加快捷。

4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涵,营造共建和谐的良好氛围

社区文化活动是丰富职工居民思想感情,陶冶情操,增强社区凝聚力的重要形式。要使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必须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兴办社区文化事业。组织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注意把居民群众的热爱文体活动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并有意识地加以正确引导,从而提高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立足群众需求,以活动为载体,推进社区文化的繁荣发展。构建社区文化,需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集聚各种资源优势来推动,实现资源共享。胜南社区在积极挖掘文化智力资源的基础上,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促进和谐”的原则,大力营造团结协作的合力。一是主动加强与主营单位密切联系,注重发挥驻地单位的阵地作用。二是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融合,良性互动。三是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场所资源,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

5共建共享完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完善社区工作运行机制、完善文化资源共享机制、探索社区新型的财力机制等社区文化建设管理机制。胜南社区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符合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创建目标和规划,把社区文化分为观念形态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三个层次,从安全文化、班组文化、青工文化、老年文化等方面构筑起完整的社区文化体系。设计制作社区标志。明确任务,制定措施,将文化理念渗透、融入具体的规章制度中,贯穿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坚持从社区生产实践中总结提炼具有文化特征的理念和精神,进一步构建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社区文化理念。

6结论

社区文化特色篇3

本文基于公共管理项目的视角对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分别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几个方面展开。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是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主体。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在教育形式、动力、考评机制、认可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未来的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需要通过确立多元的文化教育理念、加强政府与民众沟通、注重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加强民族特色文化宣传、注重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开发与保护并举等措施加以改进。

关键词:

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公共项目管理

0引言

在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在向外传播的同时受到世界多元文化的侵蚀日益严重,导致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特色产业的遗失、消亡。因此,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保护和教育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课题。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在保护、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多位效益一体积极发展的动力。公共项目是指直接或间接向社会提供公共消费品,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民素质为目的,着眼于创造社会效益而不是商业利润为主,进行组织和配置社会资源的一次性活动。而如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民族特色文化,如何将发展民族文化与创造社会财富相结合一直是各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公共项目管理的视角对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进行探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研究意义

1.1理论意义

公共项目管理体系发展成熟,但其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方面几近空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项目管理理论在政府公共服务、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公共项目管理这一特色领域。民族地区由于其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背景,以及复杂的地理和周边环境等共同特征决定了其进行公共项目管理时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尤其迫切;如能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公共管理领域也引入项目管理思想,不仅能推进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传承的发展,更能弥补理论研究的这一空白。因此,在公共项目管理的视角下,研究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以期利用公共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来探究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1.2现实意义

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推动经济、文化、社会多位效益一体共同发展的积极动力,不仅有着保护、弘扬、传承珍贵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功能,更是有效利用当地资源,挖掘民族地区特色与潜力,创造社会发展新型模式的良好契机对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是适机推出响应市场需求的民族文化产品,打造科学的、环保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推动力量。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开启了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新途径,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等其他功能的实现,提高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培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复合型少数民族人才,在文化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与共同进步中营造利益、高效的良性循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由56个民族的璀璨文化构成。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全球化和信息化对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冲击,社会对于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保护问题越来越关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问题成为专家学者探讨的热点社会现象。因此,研究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研究综述

2.1基本概念界定

2.1.1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

民族地区也即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指少数民族聚局的地区,本文中主要是指国家法律明确划分为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也即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的系统学习,如民族语言、歌舞、运动、习俗等。

2.1.2公共项目管理

公共项目是指直接或间接向社会提供公共消费品,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民素质为目的,着眼于创造社会效益而不是商业利润为主,进行组织和配置社会资源的一次性活动。同普通项目相比,公共项目具有产出的公共品性、收益和成本的外部性、项目运转的系统性和协调性。项目管理是指把各种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公共项目管理指运用管理的知识、工具和技术于公共项目活动上,以满足公众对于公共项目的需求,包括项目范围、时间、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采购、集成管理等一系列的活动内容。

2.2相关研究现状

2.2.1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相关研究

1988年,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指出“一体”是中华民族这一实体,“多元”指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这是小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有着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内涵和交叉叠合的错综复杂的网络。56个民族的璀璨民族文化汇成了我国多元的民族文化体系,有关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的研究很多,主要分为几个层面:一是针对民族文化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互动关系研究,如张俊豪在《教育多样性与民族文化传承》一文分别从时代变迁和社会变迁两个层次,从教育发展的多样性特征分析了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二是课改、科目等同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如金志远《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文中提出在课程改革的文化观上,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并存;在课程改革的方法论上,处理好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互动关系。三是选取某一特定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内容进行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研究,如陈延亮通过对湘西州5所中小学双语教学试点的实践考察,发现对于是否应该开展“土家•汉”双语双文教学试点、是否有必要传承土家语的问题上,部分群众甚至少数领导干部都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四是从某一理论视角对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进行研究,如陈爽《文化人类学视角下蒙古族家庭教育的价值探析》一文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研究蒙古族家庭教育价值对指导个体健康成长、民族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构建和谐社会、民族教育理念的完善和发展以及对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的探索都具有重要意义。

2.2.2公共项目管理相关研究

我国的公共项目管理工作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像比如国外的公共项目管理研究起步晚,发展还不太成熟。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任淮秀教授出版《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1997年同济大学黄渝祥教授在《石油化工技术经济》杂志上发表系列论文,对公共项目评价的内容、方法、评价原则、评价报告的撰写做了系统的介绍。很多学者在推动我国公共项目管理进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93年以后,国家计委、建设部、交通部、国家开发银行等先后了关于公共项目评价的文件,制定了评价办法。财政部于2002年印发了《企业绩效评价标准》,2004年印发的《财政部关于开展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2006年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联合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标志了我国公共项目管理工作已经得到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虽然我国公共项目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目前公共投资项目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看,一些公共项目在管理上也存在较大的缺陷和漏洞。例如,出现了许多“豆腐渣”工程,一些单位和个人挤占、挪用建设投资等,所以这些使得公共投资项目管理与评估日益受到社会和公众的密切关注。

3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3.1民族特色文化教育主体单一

在民族特色文化传承教育层面,主要依靠政府的主导作用,缺乏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由于政府更多的是从宏观和管理的视角进行决策,与民众的信息存在不对称和沟通不畅等局限,导致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执行不够到位,民众参与度不够。从各地开展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来看,一方面学校依据政府相关政策积极行动,拓充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及部分教师却不买账,认为民族特色文化教育会影响学生的升学能力;此外,一些老师对新课知之甚少,甚至对民族文化教育产生误解。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和传承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单一主体主导难以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3.2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民族特色不明显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是关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机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国民族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级各类现代人才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而民族地区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等方面较为落后,在教育方面多是照搬内地模式,没有切实的考虑民族地区自身状态,忽略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一味地学习主流文化。长期以来,民族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忽视了其民族性,教学上,作为民族教育最有特色的民族教学论尚属空白,科学的双语教学理论没有形成,各地的双语教学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课程设置上忽视了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与内地课程设置一致,追求“应试”“升学”教育。

3.3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动力不足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动力不足表现在民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相关利益团体主要由起主导作用的政府、被动配合的学校、被动参与的学生及和心有疑虑的家长组成,其中除了政府基于社会责任担任主导和组织的角色外,其他群体的主动性都不强。以四川兴文县为例,其推行的“川南僰苗文化艺术特色教育工程”项目几乎全部是由政府一手推动,学校的作用主要是依据政府的要求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添加一些民族特色文化课程,学生在文化课累了后就参与一下文化娱乐活动,而家长则不太认可在学校开设这些民族特色文娱活动,并认为其影响孩子们的学习。

3.4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考评机制的局限性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考评是教育的一部分,更是政府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综合能力的一个反映。但是现而今由政府主导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考评主要停留在义务教育的附属位置。在政府层面,考评结果也主要围绕政府的投入、决策、规划展开,即政府考评主题和对象都是政府自己;而在学校层面,针对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考评机制包括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活动、开设课程等,只是高校以应试成绩为主要考核的附庸。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考评是公共项目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需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入手全面考虑。而目前的考评机制不仅在考核标准上、考核程序上,还有考核结果上都存在局限。

3.5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认可度不高

在应试教育的推动下,我国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认可度一直不高。比如四川省兴文县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在各个乡镇迅速的繁荣起来,但是事关学校的教育大计、升学率,孩子们的未来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对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活动持怀疑态度。在教师层面,主要体现在学校开设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主要局限在美术、体育等学生教育过程中的次级学科里,而没有专门的民族特色文化课程和教师;此外,学校也不放心在主要学习时间中配置太多的民族特色文化学习时间。在家长层面,一方面认为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不关孩子的事,不应该给孩子太大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认为学校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就应该减少学生在校期间各种外在的学习干扰,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统考课程中。

3.6民族特色文化遗失,传承艰难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众多少数民族并存的大国。在文化上,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一直处于弱势。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下,现代化在带给全世界人民便利和舒适的同时,遗失的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传承变得日益艰难。在民族教育层面,寄宿制的推广让新一代的青少年接触纯正民俗文化的机会日益减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日益淡薄,民族特色文化传承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

4基于公共项目管理的视角分析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4.1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公共性强

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分析,民族特色文化教育长期主体单一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其是一个公共性强的公共项目。首先,教育本身就是具有公共性的公共项目的一种。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珍宝,是一个国家的荣誉。然后,民族特色文化很重要,但并不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政府是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最好的提供者。但现实是,政府由于其自身的局限型,无法周全考虑一个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工程在各个区域、时间点的变化需求,导致单一主体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发展并不健全。

4.2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创新性不足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形式主要以上课为主是受长期教育惯性思维影响的结果。义务教育体制下,上课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但对于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而言,其多样化的文化形态、民族特色,光依靠简单的上课是无法展现出来的。这种单一的教育形式也不能激发当代年轻人的兴趣。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长远发展需要创新文化教育的管理体制、教学形式和考评机制,让多样化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能以多样化的姿态不断发展。

4.3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激励体制缺乏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是一种特殊的造福社会的公共项目,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其对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无论是对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还是文化传承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在经济、社会、政治、教育政策方面却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动力和参与度不足。在经济领域,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成本高,是一项需要长期投资的事业,经济效益并不稳定且需要长期才能显现出来;在社会领域,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只对极少数行业领域工作有益;在政治领域,民族文化教育只是地方政府形象工程的一部分,花费时间长,且对绩效考核和评比意义不大;在教育领域,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属于次级教育课目,不是应试教育的必要条件。

4.4民族特色文化教育体系不完善

虽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民族小学、中学、民族师范和职业技术学校、民族学院和民族高等院校,但是,适合自身特点的完整而科学的民族教育体系一直没有形成。多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体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在小范围内以娱乐的形式给大家提供民族娱乐性教育,缺乏相应的考评机制和配套机制。例如兴文县的“川南僰苗文化艺术特色教育工程”原定于今年实现的“利用大坝苗族乡的教师资源,构建起幼儿园、小学、初中、高民族艺术教育链条,注重民族艺术教育的承前启后性,让全县学生从幼儿园时期起就接受系统化、序列化的民族艺术熏陶。”还未实现,到目前为止最有成效的也只有“沙坝学校”。完整而科学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体系有待形成和完善。

4.5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宣传度不够

尽管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已经作为政府发展民族教育的形式,并以政令的形式推动着。但是由于社会固有的信息滞后性,大部分民众对于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存在任职缺乏或理解片面甚至误解的倾向。这主要是政府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宣传度不够造成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宣传仅针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或是民族文化节日民族文化比赛等形式宣传显然是不够的,普通百姓并没有弄清楚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真正内涵。

4.6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力度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改革和经济建设的浪潮。许多地区由于建筑修路,对传统民族文化肆意掠夺,导致民族文化流失。在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政府缺乏对民族特色文化的全面了解,忽略了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的保护,导致民族特色文化的消亡。

5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发展对策

5.1确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要求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要走出“应试”教育的一元教育,更多的尝试多元文化教育,共同将我国的多元民族文化教育推向前进。首先要参与主体多元化,如家长联盟、社团、学校等;然后要丰富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形式,不仅仅是上课的方式,还有让学生以参观或出游的形式亲身体验民族特色文化。

5.2加强政府与民众沟通

加强政府与民众沟通,提升民族教育政策的认可程度。政府在实施相关政策前应对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做充分的调研,了解各方的利益需求,做好各方利益权重的考量,在决策执行的过程中,依据反馈结果进行政策调整,争取各方利益团体的认同和配合。加强政府与民众沟通,让各方利益群体都参与进来,实现多方协调合作,促进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发展。

5.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是公共项目的一种,且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其公共性更强。要让民众积极地参与进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需要对民族特色文化教育项目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评价分析标准。针对其存在的困境和现实需求,做出符合预期的激励机制。例如少数民族教育加分、学校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办学投资等。

5.4教育评价的多元化

唯有教育评价标准不局限于教学成绩和升学率,民族文化教育才能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继续发展网络工具加强民众绩效评估工作的同时,同时注意偏远民族地区的意见收集,例如采取走访、定期座谈会、长老会谈制等传统沟通方式的有效运用。

5.5加强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宣传

宣传是促进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获得民众的认同,让民众自发地参与到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建设事业中来。做好宣传就要首先针对利益相关群体进行需求调研,依据调研结果做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项目规划,再借用多种渠道宣传民族特色文化教育项目。让民众对于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充满期待。

5.6注重民族文化教育保护与开发并举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护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针对民族特色文化传承问题,需要保护与开发并举。首先就其保护层面,民族地区有这些文化遗产由于外在原因逐渐遗失,需要在政府的主导和社会多元合作下加强对这些濒危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包括申报国家或地方文化遗产、建立特色文化产业经济、培养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技能人才等;然后就其开发层面,可以将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优势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让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与时俱进。

作者:孙鲁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2]张旭霞.公共行政绩效评估[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1:37.

[3]张旭霞.公共行政绩效评估[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1:76.

[4]宏江.公共项目管理过程的系统动力学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5]程铁信,付聪.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1:10.

[6]费孝通.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学出版社,1991.3:32.

[7]张俊豪.教育多样性与民族文化传承[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3).

[8]金志远.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民族教育研究,2009(5).

[9]陈延亮.土家族语言传承的断代与拯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汉双语双文教学试点调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6):49-54.

[10]夏铸,谭志松主编:全面提高民族教育质量,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社区文化特色篇4

[论文摘要]红色旅游是一种与一般旅游有着明显不同的功能特征的旅游产品,社区参与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和途径。然而社区参与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的运用却研究有限。本文通过对红色旅游特殊性的阐述,分析了社区参与红色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必要性及重大意义,并进一步探讨了社区参与红色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红色旅游发展概况

“红色旅游”是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但是,当很多革命纪念地作为旅游景区走向市场时,仍然出现了诸多尴尬。笔者认为,“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依靠社区参与来解决。

二、社区参与红色旅游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意义

1.红色旅游的特殊性决定了社区参与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红色旅游具有发展相对不够成熟的特征。我国红色旅游开发起步较晚,相对其他模式的旅游开发相对落后。由于历史的原因,红色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省区交界地带,位于经济欠发达且交通不便的革命老区,其软硬件水平较低:硬件方面,如景区内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工具单一,卫生系统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软件方面,管理体制混乱,从业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整体素质难以达到专业化水平,乱收费等宰客现象也很普遍。这些问题致使红色旅游的开发受到多重制约,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红色旅游革命圣地的形象也受到影响。

红色旅游地特有的文化历史背景赋予了红色旅游资源无可替代的特殊意义,旅游地的老区居民也对当地红色旅游资源感到自豪并且有着更为深厚和特殊感情。在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后,红色旅游地社区居民必将对其资源的保护和发展较其他旅游社区具有更大的积极性。

红色旅游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这不仅要求经营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意味着其所面对的市场是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这无疑对旅游地社区居民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红色旅游地普遍具有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的特征。居民参与旅游的途径较少,参与的程度也较低,主要是在景区内作小工艺买卖,景区清洁工等边沿性、靠出卖体力劳动为主的简单工作。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居民和他们的社区常常被作为开发的客体,而非开发的主体,大量的利益从社区居民身边流走,而他们却不得不承担旅游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红色旅游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红色旅游的发展不能采用一些传统旅游地的发展模式:其特殊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旅游资源以及当地居民对旅游地固有的特殊感情,决定了社区参与红色旅游的可行性;同时红色旅游地目前软硬件发展的特殊状况、其专业性特征、所面对的特殊市场,以及目前社区的参与程度,决定了社区参与在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性。因此要树立红色旅游品牌,延长红色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全面促进老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强红色旅游的社区参与,这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必然的选择。

2.社区参与红色旅游的意义

社区参与是指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管理的客体,更作为社区管理的主体,参加社区各种事务的行为。

(1)社区参与红色旅游能有效带动经济

社区参与式红色旅游开发是新世纪推动我国农村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革命老区80%位于山区和丘陵,大多交通不便,除了传统农业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经济发展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大力发展社区参与红色旅游开发管理,可使农民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参与旅游,以及相关产业服务,从而为农村地区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社区参与红色旅游的发展,不仅完善了食、住、行、游、购、娱等与旅游直接相关的产业建设,使旅游者得到较好的服务,同时也让当地百姓得到了实惠,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营造了双赢的局面。

(2)社区参与能够极大提高红色旅游的吸引力

红色旅游其本身挖掘革命精神,推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是吸引游客到访的原因之一,通过社区居民的热情参与,则更加能加深当地在游客心目中的印象,提高红色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红色旅游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旅游,革命老区的社区居民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红色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其社区居民对红色旅游地的特殊感情是其他旅游社区不可比拟的,同时他们了解很多革命圣地或者革命先烈、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这无疑都是构成红色旅游吸引力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充分的发挥红色旅游社区居民特有的这一优势,势必极大提高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者在欣赏红色旅游资源的同时感受老区人民纯正朴实、热情好客的精神。

(3)社区参与能够促进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旅游业既给当地带来了积极影响(如地方文化的复苏、就业机会的增加、跨文化理解增强、福利条件改善)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影响(文化变质、资源过渡使用)。社区居民作为红色旅游地的组成部分,是当地红色资源的使用者和了解者,他们对当地旅游中传统文化保护的成功与否,以及是否能够实现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区参与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社区参与旅游活动,能够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治能力。社区居民这种基于谋求自身和社区共同发展的参与成为了红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基于社区参与的红色旅游发展策略

1.扩大红色旅游的社区参与范围

红色旅游的发展会对旅游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等诸方面带来各种影响。作为生产和生活于该区域的社区主体——居民,对旅游业发展所产生的种种影响体会最深,因为社区居民本身就是当地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因此,红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获得社区尤其是生活生产于其中的最基本群体---社区居民的认同与支持,同时也需要倾听社区居民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当地居民积极性,引导鼓励当地居民融入到景区的开发管理之中。社区居民作为旅游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旅游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倾听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希望和看法,并接纳这些意见将其纳入旅游规划和政府决策中去,这样才会促进当地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进一步完善红色旅游社区的利益分配机制

让社区居民参与红色旅游发展的利益分配,与参与旅游发展决策是相辅相成的。建立社区居民参与利益分享的机制,其根本点在于使社区居民成为在红色旅游发展当中积极影响的受益者,而非消极影响的受害者。所以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当尽量保护居民应有的利益。比如,制定保护社区居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法规条例,规范其经营服务质量;帮助社区居民筹措开展经营活动所需资金,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等。通过资金、技术以及知识扶持等手段进一步完善利益的分配。

3.重视对社区居民的素质提升

红色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仅仅在于开发多少景点、路线,更应从根本上注重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升。社区居民也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转变观念,主动参与支持红色旅游发展的同时,也要珍视社区传统的民风民俗,正确认识和保护好社区独特的红色文化,不能一味迎合游客需求和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进行所谓的文化改良,使红色文化变质变味。社区居民要在红色旅游的发展中学会处理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之间的关系。当他们看到先进文化给他们带来实际收益时,相信他们就会在文化观念的转变上由被引导变为自觉行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实现红色旅游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雷召海:红色旅游理论梳理与实践建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5)

[2]冯学钢:红色旅游的时代意义[j].文汇报,2005(5)

[3]王刚汪丽萍:社区参与简论[j].城市研究,1998(5)

[4]邹宏霞:乡村旅游开发管理模式及其意义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7(24)

[5]程怡章意锋:国外社区旅游研究进展[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

[6]王瑞红陶犁: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形成及内涵[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7)

[7]邢卫华:红色旅游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案例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6)

社区文化特色篇5

【关键词】新景观营构高尚社区环境设计

一、引言

本文从环境设计专业的视角来观察国内外高尚社区的规划与建设情况,发现规划出色、设计精美的高品质新社区常常引起人们共同的兴趣,成为追求高品质生活人群关注的热点,成为旅游参观、品赏考察的新视点。诸如,早期在国内曾引领全国新农村建设新潮的著名华西村,其住宅社区的建设新样式当时很吸引人,至今各地仍有不少人前往参观考察学习,这对促进我国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起到非常好的示范性作用;2007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南方城市南宁市的“荣和山水美地”“荔园山庄”等精美社区,正在接待越来越多的各地参观人群与旅游团队前往观赏考察;国外位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海岸边的高尚社区“维多利亚港湾花园”依地形地势规划设计,绿地花带植树配置精美,道路停车场及附属设施非常美观舒适,社区商业及其他服务设施先进周到,时尚的高尔夫球场和港湾游艇运动会所等设计大方美观,参观所及各处,均展现出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好情景,体现了澳洲人所享受到的现代美好时尚的生活环境,令世界各地的旅游参观者艳羡与赞叹,使之成为当地的旅游景观项目。

当前,国内高尚社区的规划建设正呈现一种与社区旅游相结合的趋势,设计营造得精美典范的高尚社区,往往就会成为旅游观赏的新亮点和新景点。我国虽然还处在发展中国家行列,人居环境建设虽然还处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层面上,但是,在东部已发展地区和大都市那些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利用我国深厚的人文传统与自然资源,借鉴国外的经验与成功样式,建设富有特色的美好高尚社区,展现我国人居生活水平的进步,这也是环境设计师可发挥创造力的一个方向。精美高尚社区环境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其理念应是生态环保、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从营造有特色风格建筑、美丽悦目的园景景观、拥有精彩前卫的现代时尚设施、居住环境生态化、具有赏心悦目的特色社区文化的人居环境的目标出发,才能构筑出有特色又具有旅游景观价值的典范性高尚社区。由此,本文就高尚社区的营构与环境设计所涉及的主要元素阐述一些的看法。

二、社区建筑――特色风格与现代美感

社区建筑样式的艺术水平是奠定社区美感的基础元素。根据社区建设的投资定位及社区总体规划,能否将居住建筑设计得独具特色并富有现代美感,是检验设计师创新能力的重要标杆。目前国内各地社区的建筑,绝大部分受国际现代建筑风潮的影响,存在着较多模仿与借用的痕迹,少有独特创新的经典之作。对此,建筑学界的普遍声音是,呼吁当代设计师们努力创新,期待具有地域特色与中国气派、又融汇现代美感的创新建筑作品在我国的高尚社区的营建中更多地出现。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的历史在文化艺术上形成深厚的积淀,建筑艺术上的大气、典范之作也曾经辉煌耀世。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丰富资源中努力发掘,结合现代情景加以有机运用,应当能创造出具有特色风格的建构,为续写中国建筑的现代华彩乐章而贡献力量。近年在北京、苏杭、广州等地出现的以中国建筑元素设计的一些新型社区,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关注。因此,设计师在社区居住建筑的设计中,对建筑的风格及美感形式的把握,不仅要从技术性上下功夫,更要从文化的层面上思考与确定社区建筑的风格定位,不断努力,推陈出新。

三、社区园景――整体完美与细节的精彩目

园景是体现社区格调与美感的重要元素。初期的设计尤其应该从整体布局考虑,着眼于设计形成社区园景的个性化的风格与独特的美感,形成社区的整体美感基础。中国传统园景营造样式可以为设计带来许多启迪与借鉴,如“小桥流水、轻舟水巷”特色的江南水乡风格园景;“粉墙黛瓦、湖石垂柳”特色的苏州园林风格园景;“青砖素瓦,飘檐木窗”特色的小镇民居风格园景等等。国外更多不同风格的典范高尚社区也可为设计引入丰富多彩的思路,如“宫庭古堡,战马骑士”特点的古典风格园景;“红瓦白墙,抽象装饰”特点的现代风格园景;“立体叠构,夸张变形”特点的超现代风格园景等等。确立园景风格,才能设计实现个性化社区整体的优美外观与视觉效果。

在整体格调与美观样式确立后,设计营造精彩美观的园景细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虽说是园景细节,却可大至亭廊池湖、山水林园,小至花草树木,须以服从整体美观的原则出发精心设计。即使是道路衔接、下水入口,节点的规格材质,都要符合整体美观格局,从而形成呼应提点整体美感的精美细节。再优美的社区园景的景观设计也要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才能达到社区建筑和自然环境和谐结合的结果,让人们身心感受到回归大自然的轻松与舒畅。当人居环境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的基础上时,社区才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高尚社区,这样的园景才是真正完美的园景。

四、社区设施――现代时尚与高度人性化

社区设施主要指服务于社区生活人群的各类公共设施。小型的社区设施如休闲座椅、公话亭、展示牌、路标、灯柱、垃圾箱桶等等,它们作为小区构成的一些小元素是不太起眼的,但是它们却又是小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设施,是影响环境美的元素之一,是现代环境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称它们为“城市家具”也不为过。还有一些大的设施在人们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运动场馆、会所、餐厅、超市、娱乐中心等等。无论这些设施的大小,它们都是社区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也是社区景观营建中不容忽视的环节,设计得精彩前卫的现代时尚设施往往成为高尚社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各项设施、设备应该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主,因此,设计师应研究与了解使用者的需要,以适合、适用为原则,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提供精彩前卫的现代时尚设施和设备,以满足现代社会生活需求。

设计师为高尚社区设计配置的设施其先进与时尚性很重要,这实际上就是为社区居住人群设计所希望与追求的现代化生活。据地域情况引进健康时尚的社区配套设施,是设计师必须要考虑到的,如咖啡厅、阅览室、健身房、游泳馆、综合超市、娱乐中心、停车场等等。高尔夫球、游艇等是现代最时尚的运动,可根据社区的定位与环境条件加以考虑,此类运动场馆或休闲会所,既能满足家庭康体生活与人们社会活动的需要,又能扩大社区时尚元素与观赏点。

另外,科技新发展日益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居住观念。在信息时代、网络普及的背景下,人们对居住空间的使用要求已有所改变,居住区与工作的场所往往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居家办公一族。而这些人由于长时间居家工作,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品质要求会更高。因此,现代高尚社区需从最新科技成果出发,设计配置适用科技的使用设施,以使社区处于前卫时尚水准。

五、社区环境――和谐与绿色的生态

近几年,根据“人-建筑-环境”的学说,人们将建筑学、心理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应用于绿色生态社区建设的实践,对社区进行生态设计。绿色生态社区也因此逐渐成为城市社区发展的主题和方向。一个典范的高尚社区,其环境系统应该是高度和谐与绿色生态型的。

绿色生态社区的设计,是一种整体性综合性的思考与设计,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为基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中心,以再现自然,改善和维持小区生态平衡为宗旨,以现代化技术为手段,所进行的营造自然、和谐、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的综合型环境设计。设计师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保护理想,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更注重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周围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系统,从而实现绿色生态社区环境的营构。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环境设计涉及多方面,包括建筑节能、室内空气质量控制、小区水环境控制、材料的资源再生处理、废弃物管理与收集;还包括对居住区所属各类绿地的布局与绿化处理以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这需要运用当代的绿色设计观念对上述环境要素进行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性处理。

居住区的绿色生态景观的设计,不仅要体现当代人的文明程度,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使之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以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优良的绿色生态环境品质,从而提升为可供人们观赏品鉴的典范型高尚社区,自然而然产生旅游观赏与考察学习目的地的新价值。

六、社区文化――赏心沁思的特色文化

高尚社区是现代居住文明的产物,代表了一种高尚生活文化的创造。高尚社区吸引人们的另一种因素是文化氛围,那可以是一组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景观或者是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氛围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融合时尚文化元素,才交汇形成赏心沁思的特色社区文化。在社区造就某种特色并不难,难就难在使其成为文化。社区文化实质上是这个社区的主流意识,是共同的社区心理和社区行为,体现一种较为一致的价值取向。是社区人的行为模式、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定向、地域心态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它表现在社区文明精神、社区教育、社区文艺娱乐、社区体育等方面。

在建设社区特色文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在保护、延续地方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上下功夫。其次,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社区特色文化的支撑与底蕴。设计师要增强社区规划的文化意识,加强社区标志性建筑的文化含量,以拓展社区文化内涵,突出社区文化特色,如修建社区文化馆、图书馆、主题性雕塑、纪念馆等以及建设社区特色广场、绿色公园、休闲场所、网络中心等。这些标志性文化设施,完全可以成为社区文化的亮点,在创建社区主题文化中起到点睛的作用。此外,也可以努力发展社区各类特色文化项目,如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开设的艺术培训中心、体育培训中心,书法绘画中心等引领主题文化走向的事业产业等等。

应该认识到,真正令人赏心悦目又沁人心肺的文化内涵是一种积淀与融合的结果,既有历史文化发展的积淀又有现代文明的渗汇,是需要社区人花费时日去培育与建设的。社区特色文化可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但一定要体现时代的要求与理解,绝不能东拼西凑,以免造成凌乱尴尬的局面。

社区文化特色篇6

各县区党委: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全国、全区组织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城镇社区建设的决定》、《石嘴山市社区建设“十五”规划》精神,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经研究,决定在全市街道社区中开展创建特色社区活动,通过创建一批特色明显、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的社区,树立典型、推动全面、提升整体。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开展创建特色社区活动,要以党的十7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推进城市化战略和“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的要求,通过深入开展创建特色社区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和尊重社区群众的首创精神,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居民群众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巩固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密切党群关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二、主要任务开展创建特色社区活动,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动社区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充分调动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城市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措施。主要任务是:年,在大武口区、石嘴山区的每个街道各选择1-3个社区,平罗县选择3个社区,惠农县、陶乐县县城所在地的社区开展创建活动;年,全市50%的社区要形成各自的特色;年,全市70%的社区要创建为特色社区。经过三年的努力,建设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特色明显的新型社区。特色社区的标准是:基础工作扎实: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好,班子团结、战斗力强;办公活动阵地面积达标,设施齐全;自治机制完善,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组织体系形成;共建机制健全,共建组织职责到位,共建活动广泛开展;按照《石嘴山市街道社区党建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社区党建、社区经济、社区服务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特色比较突出:能根据本社区的主要优势和特点,在社区服务、社区共建、社区文化、教育、科学普及、法律宣传、环境卫生、治安等方面,

选准符合广大居民意愿的特色项目,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内物质和人才资源的优势,培养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经常开展有自己特色的社区活动。基础较好的社区,要向更高水平发展;还没有特色活动的社区要加倍努力、加快发展、突出特色。三、工作要求1、认真调查摸底,科学制定规划。各县区党委、组织部门要认真分析本地区的城市特点、城市功能、文化传统,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本地创建特色社区活动的整体规划,加强指导,以点带面,依次推进。街道党工委要充分发挥在社区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街道社区党建联谊会或联席会的作用,组织驻辖区的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区干部、党员、热心社区工作的居民代表,共同分析研究本街道的主要特点和优势,认真进行调查摸底,掌握每个社区的工作现状、特点和潜力,因地制宜地提出本街道创建特色社区活动的规划、实施办法和进度安排。2、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培育社区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带头作用,动员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广泛参与,培育骨干力量是创建特色社区的关键。要进一步探索党员在社区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有效途径,建立起以热心社区工作、有一定特长的党员、退休职工为主体的各种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坚持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的制度,调动在职党员自觉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扩大社区基层民主,建立健全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由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审议决定社区管理、社区建设中大的事项,探索建立完善社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激发各方面的热情,使广大党员和居民群众成为社区建设的骨干力量。3、立足实际,整合社区资源。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整合社区人力和物质资源、形成工作合力。驻辖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增强社区意识,尽可能将文化、体育、教育设施向社区开放,实现物质资源的共享。各单位党组织要和社区党组织紧密配合,教育干部、职工树立“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意识,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开展创建特色社区活动

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根据社区居民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充分发挥社区的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优势开展活动。在文化、体育部门所在的社区或文化、体育干部居住集中的社区,要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指导社区群众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教育、科技、卫生、法律工作者比较多的社区,要组织他们中间热心社区工作的同志定期不定期地到社区,对社区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科普、健康、法律知识宣传教育,促进文化、卫生、科技、法律“四进社区”活动的扎实开展;离退休干部较多的街道社区,要组织他们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或做一些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老年人较多的社区,要把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发挥老年人的特长,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积极发动他们为社区建言献策;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困难人群集中的社区,要把抓好就业培训,广泛开辟社区就业渠道,组织劳务输出,促使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作为重点工作;驻石部队所在的社区,要把双拥、军警民共建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企业比较集中的社区,要在进行社会化服务、搞好社区共建上创出特色。各县区、各街道要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丰富多彩地开展创建特色社区活动。4、提高社区干部素质,稳定社区工作者队伍。加强对今年社区居委会换届工作的领导,以换届为契机,选聘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的年轻同志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里。在换届中推行社区党支部书记通过法定程序兼任居委会主任。努力提高街道社区干部的素质,市上将在市委党校举办街道党工委书记和办事处主任培训班,县区要组织街道其他干部和社区全体干部进行社区专业知识的培训。要制定具体办法,鼓励支持社区干部参加社区管理大专班的学习,采取措施把那些参加过社区管理专业学习的人员留在社区工作者队伍中。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养老保险制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工作积极性,稳定队伍,走社区工作者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的路子。努力实现社区工作微机化管理,提高社区的现代化管理服务水平。5、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开展创建特色社区活动,是推进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项全新工作。各县区、各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凡是有利于促

进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满足社区广大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就要大胆尝试。要在活动中做到区分层次、兼顾爱好、着眼多数、自主自愿,不拘一格地把群众喜闻乐见、内容健康向上的活动开展起来,做到各有所长、人有我优。注重培养社区居民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6、加大扶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各县区要尽力增加社区居委会(含党支部)的办公活动经费,对确定为重点创建的社区,要在人力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要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创建特色社区活动的重要意义,加强督查和考核,发现、培育和树立一批特色明显的典型,及时宣传典型单位和先进个人的事迹。市上将把创建特色社区工作纳入对县区党建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中,对经检查认定为特色突出的社区,每个给予1000元的奖励。今年将召开全市创建特色社区现场观摩会,选择一些特色突出的社区观摩交流,在全市进行推广。

社区文化特色篇7

“红色旅游”是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但是,当很多革命纪念地作为旅游景区走向市场时,仍然出现了诸多尴尬。笔者认为,“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依靠社区参与来解决。 

二、社区参与红色旅游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意义 

1.红色旅游的特殊性决定了社区参与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红色旅游具有发展相对不够成熟的特征。我国红色旅游开发起步较晚,相对其他模式的旅游开发相对落后。由于历史的原因,红色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省区交界地带,位于经济欠发达且交通不便的革命老区,其软硬件水平较低:硬件方面,如景区内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工具单一,卫生系统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软件方面,管理体制混乱,从业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整体素质难以达到专业化水平,乱收费等宰客现象也很普遍。这些问题致使红色旅游的开发受到多重制约,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红色旅游革命圣地的形象也受到影响。 

红色旅游地特有的文化历史背景赋予了红色旅游资源无可替代的特殊意义,旅游地的老区居民也对当地红色旅游资源感到自豪并且有着更为深厚和特殊感情。在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后,红色旅游地社区居民必将对其资源的保护和发展较其他旅游社区具有更大的积极性。 

红色旅游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这不仅要求经营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意味着其所面对的市场是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这无疑对旅游地社区居民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红色旅游地普遍具有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的特征。居民参与旅游的途径较少,参与的程度也较低,主要是在景区内作小工艺买卖,景区清洁工等边沿性、靠出卖体力劳动为主的简单工作。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居民和他们的社区常常被作为开发的客体,而非开发的主体,大量的利益从社区居民身边流走,而他们却不得不承担旅游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红色旅游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红色旅游的发展不能采用一些传统旅游地的发展模式:其特殊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旅游资源以及当地居民对旅游地固有的特殊感情,决定了社区参与红色旅游的可行性;同时红色旅游地目前软硬件发展的特殊状况、其专业性特征、所面对的特殊市场,以及目前社区的参与程度,决定了社区参与在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性。因此要树立红色旅游品牌,延长红色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全面促进老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强红色旅游的社区参与,这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必然的选择。 

2.社区参与红色旅游的意义 

社区参与是指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管理的客体,更作为社区管理的主体,参加社区各种事务的行为。 

(1)社区参与红色旅游能有效带动经济 

社区参与式红色旅游开发是新世纪推动我国农村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革命老区80%位于山区和丘陵,大多交通不便,除了传统农业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经济发展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大力发展社区参与红色旅游开发管理,可使农民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参与旅游,以及相关产业服务,从而为农村地区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社区参与红色旅游的发展,不仅完善了食、住、行、游、购、娱等与旅游直接相关的产业建设,使旅游者得到较好的服务,同时也让当地百姓得到了实惠,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营造了双赢的局面。 

(2)社区参与能够极大提高红色旅游的吸引力 

红色旅游其本身挖掘革命精神,推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是吸引游客到访的原因之一,通过社区居民的热情参与,则更加能加深当地在游客心目中的印象,提高红色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红色旅游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旅游,革命老区的社区居民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红色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其社区居民对红色旅游地的特殊感情是其他旅游社区不可比拟的,同时他们了解很多革命圣地或者革命先烈、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这无疑都是构成红色旅游吸引力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充分的发挥红色旅游社区居民特有的这一优势,势必极大提高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者在欣赏红色旅游资源的同时感受老区人民纯正朴实、热情好客的精神。 

(3)社区参与能够促进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旅游业既给当地带来了积极影响(如地方文化的复苏、就业机会的增加、跨文化理解增强、福利条件改善)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影响(文化变质、资源过渡使用)。社区居民作为红色旅游地的组成部分,是当地红色资源的使用者和了解者,他们对当地旅游中传统文化保护的成功与否,以及是否能够实现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区参与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社区参与旅游活动,能够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治能力。社区居民这种基于谋求自身和社区共同发展的参与成为了红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基于社区参与的红色旅游发展策略

1.扩大红色旅游的社区参与范围

红色旅游的发展会对旅游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等诸方面带来各种影响。作为生产和生活于该区域的社区主体——居民,对旅游业发展所产生的种种影响体会最深,因为社区居民本身就是当地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因此,红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获得社区尤其是生活生产于其中的最基本群体---社区居民的认同与支持,同时也需要倾听社区居民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当地居民积极性,引导鼓励当地居民融入到景区的开发管理之中。社区居民作为旅游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旅游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倾听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希望和看法,并接纳这些意见将其纳入旅游规划和政府决策中去,这样才会促进当地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进一步完善红色旅游社区的利益分配机制

让社区居民参与红色旅游发展的利益分配,与参与旅游发展决策是相辅相成的。建立社区居民参与利益分享的机制,其根本点在于使社区居民成为在红色旅游发展当中积极影响的受益者,而非消极影响的受害者。所以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当尽量保护居民应有的利益。比如,制定保护社区居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法规条例,规范其经营服务质量;帮助社区居民筹措开展经营活动所需资金,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等。通过资金、技术以及知识扶持等手段进一步完善利益的分配。

3.重视对社区居民的素质提升

红色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仅仅在于开发多少景点、路线,更应从根本上注重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升。社区居民也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转变观念,主动参与支持红色旅游发展的同时,也要珍视社区传统的民风民俗,正确认识和保护好社区独特的红色文化,不能一味迎合游客需求和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进行所谓的文化改良,使红色文化变质变味。社区居民要在红色旅游的发展中学会处理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之间的关系。当他们看到先进文化给他们带来实际收益时,相信他们就会在文化观念的转变上由被引导变为自觉行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实现红色旅游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雷召海:红色旅游理论梳理与实践建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5)

社区文化特色篇8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文化工作有序开展

金芝里社区深刻认识到社区文化工作是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打造城市基层文化形象的一项重要活动。为确保文化工作有序开展,社区成立了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周密策划,精心部署,把文化工作各项活动落到实处。半年以来,我社区文化领导小组以打造“福满金芝”特色文化品牌为主题,积极组织开展了社区文化阵地建设、队伍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特色服务、文化产业、资料规范等方面的工作。

二、广泛宣传报道,营造良好活动氛围

为了进一步巩固示范区创建成果,打造基层文化形象,社区周密策划,精心部署,积极做好宣传工作。为提高居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参与文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社区综合运用网站、简报、信息、“福满金芝”微信公众平台、宣传展板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根据季节、气候、中心工作等客观实际,定期向居民群众宣传健康知识、文明知识、家庭教育、社会公德等。国家的大事、社区的好事都能及时地出现在微信公众平台及宣传栏上,使居民、群众能更好地了解国家、身边发生的大事、好人好事,既调节了身心,又起到了宣传造势、舆论导向的作用,对于确保各时期中心任务的完成和文化活动的开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精心组织,活动开展有声有色

在实际的工作中,社区充分利用文化硬件基础设施,结合社区中心工作和重大节日,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情参与和高度评价,极大地浓厚了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激发了居民热爱社区情感,对构建和谐、温馨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年以来我们开展了11场大型活动:

一是1月15日,社区组织托养残疾人及青少年开展硬笔书法培训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不仅陶冶了性情,加深托养残疾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更是提升其文化素养。

二是2月11日,举办的“金芝·迎春”送春联、送“福”字活动,受到居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三是3月8日举办了三八妇女节“金芝·巾帼”道德讲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让辖区妇女过了一个健康、和谐、温馨、难忘而有意义的节日。

四是4月21日,社区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文化志愿服务读书活动,旨在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

五是5月4日金芝里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空竹队在甘肃省第四届空竹运动锦标赛上夺得优异成绩,捷报频传,振奋人心;5月29日下午,社区在户外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金芝我运动我快乐”居民运动会。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六是6月4日,社区开展对残疾人托养绘画心理分析文化志愿活动,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顾老师对托养对象开展绘画心理分析活动,切实丰富了残障朋友们的文化生活。6月16日,“活力金川·百姓大舞台”---金芝里社区专场演出在文化广场拉开帷幕,精彩纷呈的节目演出不仅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也真正实现了让居民展示自我,愉悦心情,享受美好的文化生活。

七是7月2日,以“忆党史、铭党恩、颂党情”为主题,在社区开展了党员专题系列文化志愿活动。7月26日,在社区小游园开展“聚焦健康·服务百姓”送文化进社区慰问演出文化志愿活动。7月29日,社区文化志愿者工作分站联合金川区残联在四楼多功能厅共同举办了第二期“金芝·百合”公益类残疾青年交友活动,确保文化生活惠及辖区各类群体。

八是在辖区内开展了“金芝绿芽”未成年人暑期文化实践活动,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类文体活动,提升了未成年人文化素养。

九是依托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开展了“中秋月邻里情”为主题的特色文体活动,以文艺演出、趣味游戏等多种形式丰富辖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十是在国庆节期间开展了“祝福祖国”、“金芝重阳”等具有节日特色、贴近居民生活的文体活动。

十一是组织辖区残疾人及文化志愿者参观游览金川区博物馆、文昌园等文化古迹,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感受金昌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四、拓展思路,打造文体特色亮点

(一)工作思路及原则

为进一步做好社区文化工作,开展好“福满金芝”社区特色文化品牌活动,社区探索出“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三个原则”的文化工作基本思路。一个目标:即以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为目标,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充分发挥社区和辖区单位现有资源的作用,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三个原则:一是整合资源,合理布局。通过合理整合现有资源,合理布局文化活动阵地,实现共享共建,不断健全社区文化中心各功能室。二是创新机制,优化服务。在环境、设备、人员、队伍、开放时间、活动方面进行规范化建设,积极创新免费开放机制,为居民群众提供各类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三是坚持发挥优势,深入挖掘社区文艺团体,进一步打造“福满金芝”群众文化特色品牌活动。

(二)文体工作创特色

1.阵地建设促达标。进一步健全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面优化文化工作环境,集中化布局,规范化运营。结合社区自身特点和辖区居民特点,完善文化活动中心运营机制,免费开放文化活动室。为了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体活动需求,社区依托“同心服务365”行动和党建“六抓”举措,实行轮班值守全天候开放文化中心所有功能室和活动室,针对辖区老年人居多的特点,提供零距离、无盲点服务。

2.队伍建设提标准。进一步掌握社区居民的层次结构,深入了解居民文化需求,大力挖掘和培育业余文艺人才及书法、绘画、空竹表演、音乐、舞蹈、戏曲、手工艺制作等各艺术领域带头人,扶持各类人才和民间艺人组建业余艺术团队5个,并积极为业余艺术团搭建展示交流平台,组织开展了慰问、演出、艺术品展览等各类活动。

3.文化服务升档次。结合全区“百姓文化大舞台”活动的全面展开,坚持方便群众、就地演出的原则,以广场、学校、文化活动中心等为舞台,在20XX年,共组织社区干部职工和文艺团体为居民群众演出3次,播放电影2场次。积极营造了欢乐、祥和、喜庆的社区文化氛围,增强文化认同感、归属感。

社区文化特色篇9

__创建特色社区的经验是什么?一是服务居民。总书记在__视察时指出,“为民服务是社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__市把为居民服务作为特色社区创建的重中之重,成立了“阳光服务站”,为老年人送医送药,清垃圾,擦门窗等等。仓基社区开办了13个便民利民项目,包括居民的理发、看病、购物、家政等等。建立了60岁以上老人的健康档案,开通了24小时服务热线,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抚,残有所助,贫有所济的特色社区目标。二是群众参与。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要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__市提出了“勇争一流,人人奉献,努力构建品质__”的目标。推出了“四承包”、“三拓展”工作机制,特色社区创建工作由党委(总支)承包社区,党支部承包楼栋,党小组承包楼道,党员承包家庭,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一大批离退休党员、社区志愿者以及市民参与特色社区创建工作之中。三是共驻共建。__市建立了社区和辖区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辖区居民电改、水改、环境整治、绿化、治安等突出问题。开发商为社区提供办公活动场所。辖区单位为社区提供健身器材、活动场地、办公用具。为社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形成了“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四是培育品牌。__市创建特色社区,培育了一大批品牌项目。如董家新村社区针对辖区老年人和下岗失业人员多的特点,在社区设立“4050”助老助残服务站,用一个岗位为双方“牵线”,巧解难题,让孤寡老人、残疾人有照应,“4050”人员在家门口再就业,被称为“一岗解两难”,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宣传。塘河新村社区以文化学习为品牌,成立了相约塘河读书社,倡导终身学习,荣获全国首批“百家学习型社区”称号。“洪老师会客厅”,被评为浙江省十佳特色社区服务项目等等。这些特色品牌项目,带动了全市特色社区创建的不断创新,也把政府的温暖送给了千家万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__市的经验,旨在推进__市特色社区的创建工作,构建品质__。近几年来,__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成立了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建设领导小组,新建扩建了一大批社区办公活动场所,赢得了市民的高度赞誉。今年,城区34个社区的办公活动场所建设任务可以全面完成。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学习__市的经验,抢抓机遇,大力推进特色社区的创建工作。通过两年的努力,把__市城区34个社区培育成民主管理型、便民服务型、平安乐业型、生态宜居型、关爱互助型、文明和谐型以及党建型、文化型、健康型、致富型等各具特色的新型社区,形成“一城34品”。通过创建特色社区活动,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精神文明品位。围绕市委提出的“一主、三新、十特、一百个农村新社区”的城市发展战略,推动“四城联创”活动的顺利开展,把主城区真正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核心城区,辐射和带动新辅城区的科学发展。

一是制定工作方案。要按照“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要求,制定开展特色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步骤。成立以市领导为组长,组织、民政、财政、卫生、教育、公安、人口计生、建委、工会、共青团

、妇联、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到部门参加的创建特色社区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专班,领导协调全市特色社区创建工作。

二是强化舆论宣传。各街道、各社区要充分利用板报、墙报、宣传栏、标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特色社区创建工作。报纸、电台、电视台新闻媒体和网络等也要加大宣传力度,为顺利推进特色社区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广大市民的参与意识。

社区文化特色篇10

   摘 要 三峡库区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三峡库区工程举世瞩目、全国关注,收集、整理与开发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源是公共图书馆的使命之一,重庆图书馆无论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目前的状况,还是从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自身今后的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应承担起建立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的重任,而怎样建立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如何发挥其特色优势,开辟特色服务,对此作者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的看法。参考文献6。

1丰富多彩的三峡库区文化资源

三峡库区文化资源指固兴建三峡枢纽工程而形成的,西起重庆江津白沙镇,东到三峡大坝坝址宜昌三斗坪这一长约700公里、面积约1081平方公里的巨大水库及周边地区内各种凝结着丰富文化精神的社会人文资源。在这里,优美瑰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和独具特色的民俗、宗教、饮食文化等,奇妙地构成了一条灿烂辉煌的文化长廊,正所谓“三峡文化,国之瑰宝”。具体他说,三峡库区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一、文物古迹。包括巫山猿人遗址、大溪遗址、巴王墓、黄陵庙、白帝城、大足石刻、涪陵白鹤梁等75处人文景观资源和1.2万多个文物点。二、三峡工程文化。主要包括围绕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而出现的七十年梦想、四十年争论,全民族决策这段应该珍藏的工程史话,三峡工程的建设及其意义,下个世纪三峡工程及库区建设的展望等内容。三、历史文化名人及文学艺术。主要包括三峡地区以屈原为代表的一大群本土历史文化名人及其名著;以李白、杜甫、陆游为代表的一大群对三峡地区文化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历代历史文化名人及其名著;以及围绕三峡的奇山异水而产生的民间神话传说、民歌民谣等。四、三峡民俗宗教文化。主要包括生活在三峡地区的土家族、苗族的民风民俗,以及在三峡地区颇为流行的巫教、佛教、道教、天主教等宗教文化。五、饮食文化。主要包括三峡腹地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享誉世界的川菜文化,源远流长的重庆火锅文化等。

2举世瞩目的三峡库区工程

梦想70年,争论40年的三峡库区工程建设举世瞩目。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实业计划》中就提出了开发三峡水力资源;改善川江航运的设想,1924年他在《民生主义》中进一步强调了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重要性。30年代初,国民党政府正式开始研究三峡工程,40年代中期,又邀请美国著名高坝专家萨凡奇来华,经现场查勘,编写了《杨子江三峡计划之初步报告》,建议在宜昌上游建坝发电。直到1947年,国民党政府在军事上江河日下。才最终停止了三峡工程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虽然在一定的阶段受到过左的干扰,但是有关三峡工程的科研、设计和试验工作,从未停止过。1992年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议案,经过70多年的艰难岁月和风雨历程,修建三峡工程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开放形势下,由梦想变成了现实。从此,三峡库区倍受世界瞩目、全国关注,自三峡合拢现场直播的那个时刻起,三峡的点点滴滴都会引起我们的心动。目前,三峡库区工程建设、三峡库区百万移民、三峡库区对口支援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据悉,国内外诸多企业进驻三峡库区,世界500强企业的200强投资于三峡库区。

3 重庆图书馆应建立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

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是在特定区域、特定经济和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这种具有特定地方文化特征的文献资源,不仅能有效地为本区域的社会发展服务,而且还能促进人类社会不同社会文化需要的交流与发展。以收藏文献资料和传播文化信息为己任的公共图书馆,收集、整理与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正是它的使命之一。重庆图书馆无论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目前的状况,还是从它的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自身今后的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应承担起建立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的重任

3.1重庆图书馆所处的位置

1997年直辖后的重庆,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总面积约8.24万平方公里,三峡库区70%以上的面积都位于重庆辖区内。重庆图书馆是重庆市立公共图书馆,位于重庆市中区内。重庆市有43个区县公共图书馆,其中属于三峡库区范围内的图书馆就有22个。此外,还有部分位于三峡库区周边地区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有的位于长江三峡的黄金旅游热线带,有的位于部级或省级风景名胜区,有的位于各类文物、遗迹、遗址区,这里琳琅满目的古今人文景观,荟萃了巴渝文化、抗战文化、宗教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的风采。而万州、云阳、开县、丰都等区县又位于三峡库区建设中心,是承担三峡工程百万移民任务最重的地区,备受世界关注、全国关注。

3.2重庆图书馆目前的状况

重庆图书馆是始建于1947年的老公共图书馆,曾经有过辉煌的昨天:丰富的馆藏使它居于全国五大公共图书馆之列,古籍善本书、抗战时期出版物、联合国文献三大馆藏特色使它以文献优势馆自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文献和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与社会化,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通讯、信息存储等新技术的运用使图书馆事业得以迅猛发展。然而,近几年来,重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窘态:在1994年文化部对全国市级公共图书馆评估中,仅列倒数第2位;在1998年文化部对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评估中,综合地位差不多退到了未位,有13项指标不能达到最低评估标准,而吃了“鸭蛋”;2000年国家文化部举办“读者喜爱的图书馆”评选活动,重庆图书馆甚至连参评资格都未能获取!如此揪心的局面,致使读者人数不断萎缩,馆内职工人心涣散,人才流失严重,1995年至2ooo年上半年共流失了硕士研究生1人,大学本科生10人,专科生10人。固然,造成如此尴尬与无奈的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政府投入偏少、馆舍条件差、硬件设施落后……,但作为重庆图书馆自身也应认真而深入地反省思过,痛定思痛。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重庆图书馆要进步要发展,绝不能固守旧有的工作思路与模式,必须走“创新”之路,而搞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正是目前公共图书馆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摆脱困境的出路之一。

3.3重庆图书馆应开辟特色文献资源建设

何谓“特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现代汉语字典》的解释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风格等。就图书馆馆藏而言,也就是指“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缺我全”,总之,就是要有与众不同的为社会大众所需的别开生面之处。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本地区独特的社会文化资源,建立特色馆藏,开展特色服务。在国外,有许多特色图书馆,比如,日本歧阜县立图书馆拥有8万幅世界各地分布图和地图资料。该馆为此专门设立了世界分布图中心情报室,一方面对世界分布图、地图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做成数据库;另一方面通过分布图情报系统,按用户的要求进行加工、组合做成新的分布图或地图。在国内,不少公共图书馆也设立了特色资源中心,如,深圳图书馆的时装图书馆,绍兴市的鲁迅图书馆,宜兴市的紫砂图书馆等等。在目前众多公共图书馆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搞特色馆藏、突出重点应是一些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一条基本原则。

重庆图书馆长期以来以古籍善本书、抗战时期出版物、联合国资料这三大特色馆藏而自居。但是,自从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地的图书馆成为联合国资料寄存中心后,重庆图书馆馆藏的第三大特色实际上已不复存在,再看看静静躺在书库里、大多处于破损状态的古籍善本书,我馆虽然拥有古籍线装书5万余种,然而,孤本只是很少数,绝大部分资料国内其它图书馆也有,一旦这些馆抢先上网,形成规模,重庆图书馆馆藏的这一特色也将失去优势。至于抗战时期出版物,虽然我馆在几年前就多次讨论过开发其资源、发挥其特色的问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抗战时期出版物仍未走出“深闺”。据悉: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目前正在开展对“民国时期出版物”(其中包括抗战时期出版物)的调研,继而将在全国开展“民国时期出版物”的缩微工作,然后将向外发行、出版。呜呼!重庆图书馆又一馆藏特色处于岌岌可危之境地也。

从目前情况看,重庆图书馆要立即着手靠自己有限的力量来开发古籍善本书、抗战时期出版物,困难重重:首先,经费是个大问题;其次,人才资源跟不上。当然,并不是说就放弃对这两大特色馆藏的开发,以笔者之见,重庆图书馆不要固守旧有的三大馆藏的老路子,应摆脱束缚,放开眼光,建立第四大特色馆藏——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

4        如何建立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

4.1成立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小组

馆里选出富有开创精神、业务能力较强之人,成立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小组,专门从事这些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工作。并制定出详细的关于三峡库区特色文献收集方法、收集范围、收集类型、收集重点、开发原则等一系列的制度。此外,应向上级申请经费,获得专款,如果暂时不能获得专款,也应明确每年购置三峡库区特色文献经费占全馆整个购书经费的比例。目前,我馆虽开设有地方文献阅览室,也藏有部分有关三峡库区的文献,然而要建立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仍需做大量艰苦而细致的工作。

4.2扩大宣传,加强收集三峡库区特色文献的力度

争取地方立法或地方发文,确立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以此获得重庆市各新闻出版机构的大力支持。另外,加强与各三峡库区区县图书馆的联系,同他们一道共同收集三峡库区特色文献。目前,已有部分库区区县正式发文,确立了当地地方文献向重庆图书馆呈缴的制度。此外,应广开渠道、多方收集,比如:上门收集、信函收集、交换收集,在各种以三峡库区为主题的座谈会、新闻会、学术研讨会、展览会上现场收集等。

4.3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契机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成了举世瞩目的亮点,中央支持的重点,全国关注的焦点,西部唯一直辖市重庆,特别是三峡库区更是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投资者的目光。为了更好地吸引国内外商人、企业家来三峡库区投资建设、共同发展;吸引国内外明星企业、名牌产品来库区安家落户,国务院、重庆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着力改善库区投资环境,为发展库区经济,扩大移民安置容量创造有利条件。那些已到或准备到三峡库区投资建设的商人、企业家必定要了解三峡库区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重要信息资源,作为向社会提供这些信息资源的公共图书馆,应该抓住机遇,扩大自己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5如何开辟特色服务,发挥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的优势

5.1编制剪报

编制剪报无疑是目前公共图书馆开展特色服务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它经费投入少、信息出台快。针对性强、对工作人员能力要求相对较低。我馆订有1400余种报刊,占全国核心报刊的83%以上,其中三峡库区的地方报刊也有多种。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小组可派1~2人专门编制有关三峡库区信息的剪报,供重庆及全国各地社会各界参阅。

5.2 制作数据

全国图书馆信息网络化建设及文献资源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各图书馆建立自己的特色文献数据库,以自己的特色馆藏入网。我馆应在逐步形成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的同时,逐步建立起适合计算机网络需要的特色文献数据库,数据库可建三峡库区特色文献目录数据库、摘要数据库、主题专辑数据库等。

5.3 撰写专题综述、决策建议

剪报是对三峡库区特色文献的粗加工,除此之外,还需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对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进行深加工。首先做好市场调研,根据社会热点,经济重点撰写专题综述、决策建议,供重庆决策首脑机关参阅,供重庆一些地方企业参阅。

5.4 出版书籍

通过市场调查,了解社会情况,可与重庆或全国的出版机构共同开发、出版有关三峡库区的各类书、画,既可选择一些通俗易懂、普及性的题材,如:《三峡库区文化系列丛书》、《新三峡与旧三峡》等。又可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学术性的题材,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工程》、《三峡库区人防问题》等等。

5.5 开展系列活动

可聘请有关学者与专家,举办以三峡库区为主题的讲座;组织评选三峡库区优秀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的活动;举办反映三峡库区文化、经济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展览;成立三峡库区文化沙龙等,让更多的人了解三峡库区、认识三峡库区,同时,也扩大重庆图书馆自己的影响。

5.6 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

1992年4月,全国人大做出了兴建三峡库区工程决定后,国际国内掀起了长江三峡旅游高潮,旅游在逐渐成为三峡库区经济的一大支柱。图书馆可与旅游部门合作,利用自己丰富的文献资源,深入挖掘三峡文化的内涵,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旅游小纪念品、旅游宣传小资料等。目前,三峡库区的旅游大多停留于低层次的“乘船观光游”,图书馆与旅游部门可对三峡库区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考察,开辟一些科考探险、了解风土人情等专项旅游和特色旅游线路。

参考文献

(1)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西部大开发百问学习资料,2000.4

(2)郑敬东,中国三峡文化概论,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6.7

(3)黄济人,三峡工程议案是怎样通过的——一个全国人大代表的日记,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9

(4)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8

(5)许曦,对开发三峡库区旅游文化资源的思考,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