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0:02

小学数学教学概念篇1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教学占据数学教学的核心地位,对数学知识理解、应用等起到导向作用。面对抽象、枯燥、不易理解的数学概念,加之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形成的过渡阶段,要使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教师不仅要突出概念教学,同时必须创新概念教学的新方法,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

一、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背景,引入数学概念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样,数学概念也必须借助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从生活中引入数学概念,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直观形象的实例建立起联系,深化小学生的概念基础,便于学生理解把握。如在学习有关“平均分”概念时,开始学生不易把握,如果给学生9个同样大小苹果,第一堆是1个,第二堆2个,第三堆6个,问:每堆一样多吗?哪一堆多呢?对于这个问题,容易把握;这时,重新分每堆3个苹果,你认为哪堆多呢?学生很容易回答:“每堆一样多。”将苹果的个数进行合理变化,将学生叫到讲台前亲自感受“平均分”,以此为基础,定义“平均分”,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直观感受概念教学,同时有意识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容易理解。

二、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法,补充并深化数学概念

从教材的编写特点看,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他们的思维方式一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所以教材中的大部分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而通过直观形象的实例演示,但往往这些概念对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又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根据概念理解的难易度,并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进行适度补充,帮助学生建立较为清晰的概念。如在让学生认识“米”的概念时,可以通过这样设计:首先通过观察米尺,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接着通过实物长度感受1米有多长,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直观认识1米的大约长度,然后让学生与同桌合作,用米尺量教室的长,这既是对米的概念的进一步强化,又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次锻炼。这样的教学活动安排,是对“米”的概念进一步深化与补充,帮助学生体验与感受概念,较为准确地理解概念。

三、将抽象化具体,强化数学概念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概念篇2

一、追寻概念背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追寻数学概念的背景,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力。例如,“面积单位”这一概念的产生背景。在这一概念产生之前,人们比较面积大小的常用方法有三种:一是当面积的大小差异较大时,可通过观察的方法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二是当面积比较接近时,可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三是当面积更为接近时,可划分成由大小相同的方格组成的图形,看哪个图形包含的方格多,哪个图形的面积就大。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三种方法显现出两个缺点:一是只能定性比较,不能定量刻划;二是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划分成方格时,会出现方格大小不一致、划分不规整等问题。于是,为了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第四种方法诞生了,即用统一的标准测量面积,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所以,教师可以数学概念的背景为依据,创设教学情景,设计相应问题,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二、把握概念本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掌握概念的关键在于: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方程”这一概念。“方程”,即为了寻求未知数,在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建立的一种等价关系。“方程”的本质属性是“含有未知数”“等式”,所以,教师应紧扣“方程”的本质属性设计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最终使学生把握“方程”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探究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启发他们通过分析、比较和概括,进行积极思考,以理解隐含在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思想方法。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对预设问题的积极思考,经历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过程,最终体会、理解和感知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正比例”这一概念。教材按照“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运用”的顺序编排,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围绕概念的建立过程,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概念例证。问题一:根据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见表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问题二:根据石头、剪刀和布的游戏情况(见表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问题三:买同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见表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问题四:根据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逐一分析,最终概括出每个例证的规律。接着,教师提出最后一个问题:这四个例子有什么相同点?这一问题涉及“正比例”的本质,于是,教师放手让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并适时加以引导,然后组织成果展示,最终归纳出“正比例”的概念。

四、明晰概念联系

数学概念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只有明晰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做到透彻理解和灵活掌握,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前,应做到两点。其一,理解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既包括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以及局部到整体的序列关系,又包括它们之间渗透的网状关系;另外,务必明确本节课教学的起点与进一步拓展的深度。其二,教师应根据概念网络系统,创设情景,以激活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并建立前概念与所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最终促进学生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

五、辨析概念表征

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有多种表征形式,因此,教师应从概念的多元表征中选择符合学生原认知基础的表征形式,并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呈现,以使学生积极思考,理解和掌握概念。具体而言,在确定概念表征时,教师应做到两点:一是以学生的原认知为基础,立足“最近发展区”,为概念的形成找到认知联系点和固着点;二是概念表征的呈现应由易及难、由简及繁,以利于学生掌握概念,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分数”概念的表征是图形表征,于是,教师设计了四个导学环节。

情景一: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图1)?

图形表征:

情景二: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图2)?

图形表征:

情景三: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3份,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图3)?

图形表征:

情景四:把6只熊猫平均分成6份,4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图形表征:

通过以上四个导学环节,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并总结“分数”的概念;同时,理解分数的双重性和可分性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给概念下定义时,所选侧面不同,语义表征不同,从而形成概念定义语义表征的多样性,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础,准确理解与把握概念的基本定义,并作出恰切的语义表征。例如,“分数”的语义表征有四种。其一,分数的份数定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其二,分数的商定义,即分数是两个整数相除(除数不能为0)的商。其三,分数的比定义,即分数是整数q与整数p(p≠0)的比。其四,分数的公理化定义,即有序的整数对(p、q),其中p≠0。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数学知识本身的发展,应把“分数的份数定义”确定为分数的基本定义(“分数的商定义”与“分数的比定义”是“分数的份数定义”的进一步拓展;另外,学生还不具备学习“分数的公理化定义”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定义时,要把“分数的份数定义”作为分数概念的语义表征。

需要强调的是,符号表征是数学概念最好的记载方式,因此,教师从教学的视角,不仅要理解符号内容及限制条件,更要理解符号本身不可在变形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意义。因此,当教学“分数”这一概念时,教师应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符号的意义。例如:在分数中,5是分母,即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2是分子,即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2份。

小学数学教学概念篇3

一、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目标,是教学的根本。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首先要完成一般的教学目标,如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等一些有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完成这些基本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还要完成以下几项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概念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而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发现是创造的一种重要形式。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也是一种发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一个人的创造力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如果一个人不想去创造,即使他的智力水平再高,创造力再高,一切也都等于零;而如果他具有愿意为科学和人类进步献身的高尚品德,那就会给他的创造力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他就可能会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要学的新概念、新知识感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以培养学生的挑战性和冒险性;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优良品质等。

二、在学生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概念

在学生原有概念的基础上,概念的教学,不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一一亲自实践。在学生已具备了相关的经验,利用原有基础知识可以建立新概念时,可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因为每一个新的概念,都是产生于相关的旧的知识基础上。一般来说。新的概念与原概念联系比较紧密,只要抓住它们内涵的差异,作出简要的说明,就可以使学生建立新的概念,这种方法是学生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所以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教学效果好。”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再让学生说出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学生便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了。我认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概念,让学生不断地由已知到未知“自行去探索真理”,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的新知识理解深刻,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

三、形式多样,巩固概念

形式多样,教师向学生讲清了概念,并不是说学生就完全掌握了概念,而且对概念的掌握也不能只停留在背诵、记忆的基础上。因此,还要通过必要的练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消化、吸收,以达到牢固、灵活地掌握知识的目的。问答题、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常见的命题形式。这些练习中,特别要注意让学生说明理由,这样既能使概念的本质属性在学生头脑中再现一次,同时又能使学生在自觉的学习过程中牢牢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其次是通过实际应用来巩固概念。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就必须要回归到生活中去。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习到的数学概念,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势必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如在学习了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可布置学生这样一道作图题:“作面积等于12平方厘米的图形,能作几个就作几个。”在解答这道题时,只有把学过的有关图形的概念联系起来,才能灵活运用。

四、运用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适当运用对比。

对于容易混淆的新旧概念,要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既要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又要找到它们的根本区别。

(2)要及时作出言语概括。

小学数学教学概念篇4

[存在问题]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概念包罗万象,它们有的需要用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有的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有的又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掌握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了。在第一学段的概念教学中存在着如下几方面问题:

来自学生的: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有一定的难度,而这将直接影响孩子们对概念的巩固和运用。

来自教师的:教师对数学概念本身就没有一个系统的、清晰的认识,只是跟着教材、教参走,结果在某些问题上自己也拿捏不准,自然会使得孩子们数学概念越来越不确定,越来越糊涂。同时由于课堂教学在空间、时间上的限制,使得概念教学显得枯燥、乏味,教学也往往只浮于表面。

来自概念本身的: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具有抽象概括性;数学概念又是以语言和符号为中介的,这和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是不同的,造成了生活概念和数学概念的混淆。比如大部分孩子对于“角”就仅停留在角的顶点上,并需要依托具体的实物才能进行描述,而数学中的“角”则是“角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几何图形”,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费劲的。

[解决策略]

怎样让这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让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得到完美内化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概念的引入讲述宜直观形象

针对第一学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

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区分概念的差别。在让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加减法的时候,我举起双手像音乐指挥家一样,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两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号,加号就是横一部分,竖一部分组起来的,减法则反过来展示。孩子们看得有趣,记得形象,不但记住了加减号还明白了加减号的用法。在教二年级孩子感受厘米和米时,我让孩子们学会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和1米,使得孩子们在估计具体物体的长度时有据可依。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自然接受数学符号。教师的语言讲解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第一次描述时,教师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尽可能用数学语言简洁地描述。因为对于第一次接触新概念的孩子们来说,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当然在适当的

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来试着对概念进行解释,一方面同龄人的解释会让孩子们概念的理解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一下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记住:孩子们的数学概念应该是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很多时候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于部分数学概念,只要能意会不必强求定要学会言传。

二、概念的学习宜多感官参与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平面的书本知识变得多维、立体,让孩子们的感觉和思维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认识钟表》时,鉴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间观念,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学环节。1.动耳听故事,调动情感引入。讲了一个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豆豆由于不会看时间,结果错过了最爱看的动画片。2.动眼看钟面,听介绍,初步了解钟面,形成“时、分”概念。动画是孩子们的最爱,让钟表爷爷来介绍钟面、时针、分针,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孩子们的心立刻专注地进行于课堂上。3.动嘴说时间,喜好分明。4.动手拨时间。5.动脑画时间(此时在前几项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难度,如出示一些没有数字的钟面,只有12、3、6、9四

点的钟面,让孩子们对时针、分针的位置进行估计)。

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自主地钻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让时间从孩子们的生活中伶伶俐俐地变成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概念。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识个性,从而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状态。

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对所教概念的知识生长点,今后的发展(落脚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才能使得所教概念不再那么单薄,变得厚重起来。孩子对概念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更清晰完整的了解,理解起来也就变得轻松。

如果我们能让一个概念变得丰满,变得多彩,让它能从书的平面描述中凸现出来,那么孩子们掌握概念的过程便也会变得立体、多维,他们的学习过程也就变得积极、主动,而这不正是我们数学学习所需要的吗?

三、概念的练习宜生动有趣

第一学段初期的孩子从心理状态上来说较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活,在学习中总是会感到疲劳乏味,碰到相对枯燥的概念教学时这种疲惫更是由内而外。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其代表作《幼儿园》中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活动的特点,游戏和语言是儿童生活的组成因素,通过各种游戏,组织各种有效的活动,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将会变为独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将游戏用于教学,将能使儿童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地汲取知识。

游戏、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美好而快乐的。有了这样的感觉,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是浓厚的,我们再让数学的魅力适度展示,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不但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想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新知的动力就来自于此了。

四、概念的拓展宜实在有效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从他的“活动”理论出发,强调儿童“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孩子们在主动作业中运用思想、产生问题、促进思维和取得经验。确实,在一些亲力亲为的数学小实验中,孩子们表现出了一种自然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他们以充沛的精力在这些小实验、小研究中主动地讨论所发生的事,想出种种方案去解决问题,使智力获得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设计一些孩子能力所能致的小研究活动,可以让孩子对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得到进一步体验、内化,得到课堂教学所不能抵达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概念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概念;教学策略

数学教学先从认识数开始,可以说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新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把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采用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将对万以内的数认识安排在三个年级,分为五个阶段。具体安排是:一年级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学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三年级学习10000以内数的认识。其中,100以内数的认识是整个认数教学的关键。这个阶段的数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万以内的数、大数的认识)的基础。本文以100以内数的认识为例,来简单谈一谈数概念的教学策略。

一、找到难点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数,在平时的生活中对100以内的数并不陌生。我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口头数100以内的数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但大多停留在“唱数”的层面,还没用建立100以内数的数学模型,在数法上也不是很标准,很多学生习惯了简单的口语式数数把几十几数成几几,如二十一数成二一,二十五数成二五等。同时,在实际数物体的数量时,学生往往会出现手口不一致的现象。尤其在数到几十九时,部分学生很可能出现不知道下一个该数哪个数的现象。如在59、69、79、89等数后面接的是几十,仍有不少学生需要思考一下才能数下去。除此之外,学生从某个整十数开始数可能比较容易,但是如果从某个中间位置开始数就会出现一定的困难,如从37数到48,或从67开始向后数五个数,都会让学生不知所措。

二、从实践活动入手

认识100以内的数,是学生适应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须的重要知识,也是学生建立数感的重要素材。由于一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对100以内的数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所以我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让学生数班内人数、粉笔、小棒、花片等实物,体会数来源于数,感受数和物的一一对应关系,逐步积累活动经验。

具体而言,根据数概念教学的难点,广大数学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实践活动:

1.让学生动手数具体的实物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小棒、纸片、粉笔、豆子等实物,让学生自己动手数具体的实物。这样做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能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建立数的模型,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创设这种简单有效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充分的感知尝试活动,还可以通过各种材料、各种途径,让学生自主将数学知识迁移内化。

2.抓、估、数豆子

在数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抓一把豆子,握在手里感受一下,然后放在桌子上进行估算并实际数一数。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次,这一次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估算抓的颗数时是怎么想的?有没有和上次抓的实际颗数做比较?”再实际数一数,并填写记录表。在这种自己抓、自己数的过程中,通过估算自己抓的颗数和“再来一次”等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三、多种形式巩固数的概念

在数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花片图),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指名数、男女生对口数、开火车数等),用不同的方法(1个1个的数、10个10个的数),从1数到100(重点从20数到100)。

我通过这样变化形式的教学使学生建立100以内数的数学模型,并认识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数物体,进而掌握快速数数的基本方法。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指名让学生数,如从二十四数到三十五,跨过整数从中间位置开始数,以便观察学生是否真正建立了数的模型。还可以让同桌之间拍着手数,从四十八数到六十,从七十一数到八十五等。拍手数节奏快,且是跳跃性的数数,对学生的思维有更高的要求。这样做,可以在脱离实物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练习口头数数,并重点指导数到几十九时,下一个该数哪个数。

通过借助数花片图,采用多种策略数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突破了数到几十九该数哪个数的难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体验用不同的方法数实物。

四、教师要善于处理教学中的意外

在让学生分组数粉笔、小棒和花片等实物的环节中(各类物品的数量是相等的),教师的意图是检验学生是否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在三个数粉笔的小组中,其中一个小组出现了一支粉笔断成两截的情况,最终两个小组数的是46支,而另一个小组数出了47支。我这时说到:“2个小组数的是46支,你们数的47支,你们数错了。”这个小组的学生却回应我说,他们盒子里的一支粉笔断成2支了。这时候,我抓住了课堂的自然生成,对学生认真严格的实数精神进行了表扬。我通过对这种教学中的意外情况的正确处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正确数数的意识。

当然,以上几点只是笔者在数概念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其中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需要广大的数学教师齐心协力,共同探讨,从而探索出更多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一内容的教学方法,使小学数概念教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林梅英.低年级“数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9(05).

2.仲玉奇.扬生活的风帆促数感的发展――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策略谈[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02).

3.吴汝萍.让数感在认数过程中“丰满”起来――以“1000以内数的认识”为例[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2(10).

小学数学教学概念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理解能力

一、从局部到整体,掌握概念的内涵

弄清楚概念的内涵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要让学生明白某个概念的内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数学,原本就是抽象性较强的学科,若是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很难把握住解题的规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从片面到全面,逐渐掌握概念的内涵。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挑选一些符合的数学题目,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推理和练习,这样能够强化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

二、多方辨别,掌握概念的外延

概念教学不仅要学会概念的内涵,还要学会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指的是概念所反映事物的范围。例如,在学习倍数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将倍数的概念与约数的概念进行对比,让学生从中发现它们的区别,从而强化对倍数概念的理解。有的学生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后,再遇到正方形和长方形便不敢判断它们是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学生经常会把三角形计算面积的公式与长方形计算面积的公式混淆,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出示图形,让学生仔细看出不同图形之间的从属区别,从而加强对概念的记忆。由此看出,概念的外延教学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展示不同的图形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方位、角度来辨别概念的本质。

三、反复实践,掌握概念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学习概念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学习完一个概念后,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去尝试和实践,比如,安排一些与概念相关的数学题,锻炼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并在锻炼的过程中,适当添加一些从前学过的概念,以新联旧,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在理解的基础上全面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本质。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商店了解几种商品的价钱,并记录下来,第二天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学生能够非常深刻地明白小数的内涵和意义。又如,学了平面图形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到家后观察家里哪些地方有所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让学生弄清楚数学概念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用心讲好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在讲解概念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多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运用概念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概念篇7

一、创设问题情景,巧妙引入有关概念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步,它关乎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把一些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具体事例融入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引入概念,形象教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引入的。让学生拿出一个圆形的杯子,将杯子放在纸上,沿杯底外缘在纸上画一个圆,然后把圆剪下来。接着,让学生摸一摸圆形纸片的外缘,感受圆形外缘的曲线,再引导学生思考:圆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很快从感知中回答“圆是曲线图形”。这是来自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结论,虽然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得到的结论比较简单。而要对圆的圆心、半径、直径有所研究,单靠简单的画一画、剪一剪、摸一摸是无法回答的,于是我接着抛出“诱饵”――“想验证更多关于圆的知识吗?”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顺势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圆的知识”。这样引入圆的概念自然而不显唐突,学生感受到一种挑战,因而更加认真地投入圆的学习之中。

二、重视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小学生获取有关的数学概念如果来自于自己的经历,会掌握得更好。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先充分感知形成有关概念的具体材料,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安排了两组演示与操作活动交替进行。第一组是认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首先由我演示平分一个饼,让学生认识到“一半”就是一个饼的二分之一,然后由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的形式,利用学具进行操作,充分感知单位“1”、平均分,并把对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第二组是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我先演示分一堆苹果,并说明演示过程和每一个环节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通过想一想、分一分、说一说的形式,把6面红旗平均分成3份,并用分数表示出这样的1份、2份,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样,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就更全面、更深刻。同时,通过两组相互交替、逐步提高的操作活动,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的诸要素就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三、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形成有关概念

学生在完成有关数学要领的构建过程中,建立有关概念的表象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用学具进行操作活动,常常以形成有关要领的表象为目的。因此学生要形成有关的概念,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表象的再加工,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以便剔除事物的非本质特征,形成有关数学概念。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当学生对分数已建立较清晰的表象时,我通过引导与提问结合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分析、综合,进而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抽象为单位“1”,将平均分成2份、3份等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分数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逐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较好地构建分数的概念。

四、精心设计练习,逐步掌握有关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概念篇8

一、创设情境,变枯燥为趣味

“不识庐山真面面,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如果只一味的从概念的本身去挖掘概念的趣味,有时是很难摸着门径的,容易落入平板无味中去而“山穷水尽”;我们不妨跳出概念教概念,反而“柳暗花明”。例如:《倒数的认识》中“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如果只从几组乘积是1的数来引出这一概念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不妨利用多媒体旋转效果引出几组字中的“倒数”现象,如“吞――吴”、“由――甲”“呆――杏”等,以引起学生对这一现象的探索兴趣,激发好奇心,主动去发现数学中的倒数。

再如:一位老师执教的《质数和合数》中一个环节:

(1)师生问好。

(2)先请座位号是奇数的同学坐下,再请座位号是偶数的同学坐下。

(3)指名说说为什么自已是第一次坐下或者是第二次坐下。

(4)师:我们以独特的方式与奇偶数打了交道,今天我们来交两个新朋友

――质数和合数。

在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师生问好后的坐下的动作中,复习了已学的知识,毫无声息地激活了沉睡的记忆,滋润了心灵,提高了兴趣,自然地引入了新课的学习。方式独特,平中见奇,常中寓趣,稳中求胜。

二、引导质疑,让被动为主动

有经验教师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一旦学生的疑问被激活,会让学生无限激动:“这一切就在我们的眼前,可我却怎么没有认真思考过呢?”他们会调动脑中储备的所有的课上学过与平时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时他们的思维是最活跃,每个人都会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子曰:“不愤不启,不诽不发。”诚可信也。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中,我先不出示课题,而是用讲故事的方法设疑、激疑:有一群小猴子,爱吃猴王的饼。其中猴大分到一个饼的四分之一;猴二坚持要2块饼,无耐,猴王将一个饼平均分成八块,给了猴二二块;同样,猴三要3块饼,猴王将一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了猴三3块。问:“谁分得多?猴王是怎样分的?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我们就能解开这个谜。”继而引入课题,导入新题。

质疑问难是发现问题的开始,也是学生容易混淆、难以理解的地方,通过学生的质疑可以进一步理解、巩固概念。概念教学要避免“满堂灌”,“注入式”的陈旧教学模式,要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应突出体现在问题提出和解决的方法上,即:教师提出问题的方法和引导学生善于提出质疑的思维方法。概念教学的首要环节不是向学生展示概念,而是结合概念自身的特征为学生创设一系列巧妙问题情景,想方设法去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其思维能力,培养探究意识与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化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为教学新概念创造良好的夥铡

三、联系实际,化抽象为直观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数学教学中概念课一般比较难,如果能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就能卓有成效得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些抽象的概念。例如,《吨的认识》这一概念教学课,“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很抽象,因为他们缺乏实际生活经验。因此课前我组织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去水果市场参观。走进市场,学生看到一只只、一箱箱、一袋袋的水果,在这种生活情境中,我引导学生说:“如果我们以苹果为例,一只苹果大约是200(),一箱苹果大约5(),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马上就知道答案,然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这么多成百箱的苹果来自山东、浙江等地,都是用轮船、卡车装过来的。你知道一辆大卡车能装多少重的苹果吗?学生纷纷猜测,可以装3吨、5吨、10吨、20吨等,虽然学生的猜测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从中可以了解到学生头脑里已经有了”吨“这个质量单位的概念。这样以水果市场为背景,以苹果作为猜照物,从一只到一箱到一车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自然引出新知,增强了学生的亲切感。

有些概念不便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而要通过操作,引出数学概念。例如:教学“小数”这个概念时,让学生以米作单位来测量黑板的长度,通过测量,发现黑板不够整米,不能用整数表示从而引入小数这个新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概念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经验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数学基础与他们对小学数学概念的掌握关系密切,学校老师对此一直予以高度重视。我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探究小学数学概念的影响因素,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提高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最终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一)陈旧的教学方式,忽视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填鸭式、满堂灌,学生在下面认真听、拼命地记,没有互动和思考,更没有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学生课后死记硬背教学中的知识点,缺乏对知识点和概念的理解。所以,在实际应用时,只会按照背诵所记忆下来的公式去解题,碰到与课本例题不一样的他们就无从下手。这种教学模式下,消磨殆尽了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方式。

(二)教师自身对数学概念教学理解不到位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正确理解。数学教师专业学科素养是基础,而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正确理解是灵魂,只有同时具备,才能完成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目标。然而,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中,能同时具备以上条件的教师很少,甚至教师自身对数学概念教学理解还不到位。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教师仅用一种单一情况作为模型,以偏概全过早地对小学生进行概念教学的构建,却忽视了对整体情况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小学生在学习中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开发。小学生的思维模式逐渐偏离了课程编写的目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成果不理想也不足为怪。

二、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因素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效果取决两大因素,即教学指导(老师)和学习的主体(学生):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小学生如不能克服过去填鸭式教育所带来的固定思维弊端,对所学的知识总是用过去已有的概念去理解,缺乏创新思考的话,就很难做到真正理解所学到的知识点,更遑论对知识点内涵和延伸的思考与理解了。小学生特殊的年龄、心里、生理,他们对原有概念理解的越深刻、掌握的越丰富,学习新概念的质量就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就越强。小学数学新旧知识的衔接是非常紧密的,老师要善于从生活中观察和发现类似的数学概念模型,帮助学生实F新旧知识的衔接与对接。

(二)教师的因素

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也是影响数学概念教学效果的关键。部分数学教师教学观点和方式较陈旧,仍然停留在让小学生“背概念”与“读概念”的阶段,忽略了对学生理解概念的思考,影响了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学习效果,压抑了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部分数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灵活性不够,不能很好地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积极性不高,影响小学生数学的学习效果;部分数学教师对数学概念理解不足,教学能力和水平有限,因而导致小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数学新概念上也存在着重重困难;另外,教师发放的学习资料其数量、质量、组织和陈述等也都会影响对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学习。

三、提升小学数学概念高效教学的策略

(一)从培养学习兴趣到改变思维方式

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成效,需要从培养小学生数学科学习兴趣入手,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应积极引导小学生树立乐于学习的观念。接着,老师要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将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模型生活化、形象化,借助小学生以往生活经验,举出具体事例,激活学生数学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和今后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概念。

(二)践行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新课改下,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优化和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革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以适应新时代下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概念教育中,教师首先对概念教育的理念有着明确深刻的理解,重视小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所在,认真研究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设计,建立教学综合评价体系,从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概念学习,创新和改善教学方式。

(三)进一步优化、整合外部条件

高效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师还要进一步优化、整合所能利用到的外部条件。比如小学数学学习资料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的特点。一方面,如果学习材料过于复杂,会增加小学生学习的难度。缺少了梯度,会让小学生无法适应;如果学习材料脱离实际,会让小学生难以从以往经验中获取帮助。另一方面,学习材料中概念陈述要清晰准确、逻辑严密,既有专业学科术语,又能符合学生的特点。只有贴近小学生的认知,才能有效帮助小学生对数学概念地理解和掌握,从而增进小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仍存在诸如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如何革新教学观念、如何合理利用外部资源等问题,这些都是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的课题与方向。但我相信:经过我们教师的不懈的探究与完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将会迎来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田兵,韩志茹.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1,(20).

[2]徐美荣.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定位[J].小学数学参考,2012,(06).

小学数学教学概念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

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小学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第一步,只有让学生理解了概念,才能运用知识去判断、推理、强化数学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一些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求学生先把概念死记硬背下来,然后布置大量练习题进行强化,学生对概念似懂非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会机械式的练习,不会灵活正确运用。

二、用多种方法引入数学概念

(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概念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学《认识面积》时,给学生出示平面图形、实物引入面积,并让学生列举教室、学校、生活中的例子,加强学生对面积概念的感知和掌握。

(二)以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入新概念

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在以往概念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前一个概念是后一个概念的基础和推理依据,旧概念铺垫不好,就会影响新概念的建立,如,在“整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约数”、“倍数”概念;由“约数”导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由“倍数”引出“公倍数”,再导出“最小公倍数”。在几何知识中,由长方形的面积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公式

(三)用情境设疑的方式引导出新概念。

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乐于思考。教师可以设置合适的情境,然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对所学概念有初步认识。例如,在学习《平均数》时,我提出三年级的两个班怎么比跳远成绩,学生的比较方案是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比较,显然不可行,这样我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从而较好地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情境创设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的好习惯。

三.数学概念建立的有效策略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是经过直观感受、建立表象、本质属性三个阶段,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

(一)要突出基本概念的教学

在教学基本概念时,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摆,多画,多说,多动手操作、练习;要眼、手、口、脑并用,边观察、边说、边思考。对基本概念的讲解、推导,要循序渐进,让学生真正理解,牢固掌握,举一反三。

(二)强化知识的训练,系统掌握知识体系

以基本的概念为中心,在对概念的理解,运用和深化的过程中,不断把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触类旁通,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网络。只有为知识迁移创造良好的条件,学生才能顺利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抓住时机渗透概念

有时候一些新旧知识有跨度,前后联系不紧密,学生掌握不了,成为学习知识的难点。教师需要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在前面学习时为后面学习某些知识的“架桥”工作,为学习某些新知识作了准备,就是渗透。渗透要自然进行,把握机会;渗透注意适度,学生能通过迁移顺利地掌握新知识即可。

四.数学概念巩固的有效策略

(一)理解记忆数学概念

小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较强,能很快记住课本上的概念表述,但是也很容易遗忘,数学概念的学习肯定是需要记忆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机械记忆上升到理解记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延伸.达到记忆持久,灵活运用的效果。

(二)灵活应用数学概念

学生学习了数学概念,不但可以说出这个概念的名称,熟练背诵概念的定义,而且还能正确灵活地应用概念。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是前提,提高数学概念的应用意识是关键。

(三)对比辨析易混概念

有些数学概念的语言表达相似,,有些数学概念内涵相近,学生容易混淆。如体积与容积、整除与除尽、质数与互质数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对比,弄清易混淆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精准掌握数学概念。

(四)系统深化数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