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的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8:12

教育管理的原则篇1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育;iSo;质量管理;实施原则

近年来基于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在质量管理的领域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思想,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也随之引入、建立和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快速发展,探索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新的管理方式,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尽管有高职院校构建了高职体育教育教学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但更多的是在实践层面的操作,而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实施原则为出发点,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管理体系还未完全成熟。

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校企结合模式、顶岗实习,无论何种教学方式和手段,都是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地、全盘的适应市场,为用人单位服务。高职院校依存于企业,学校应理解企业的当前和未来的需要,为满足企业的需求,并力争超越企业的期望。特别是企业除了要求现代大学生具备专业技能意外,还要有一定的猜疑能力和强壮的身体。显而易见,企业务实的要求,与iSo9000系列标准中以“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满足不同顾客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高职院校实施iSo国际质量体系中很有必要强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思想"。

二、领导作用:确立统一宗旨及方向

校领导作为高职体育教育的领导者,他们确立了高职体育教育的宗旨和方向。他们应当使教师和学生创造并保持其充分教学的参与和教育目标实现的内部环境。校领导应该让体育教育的参与者能够理解学校的教学目标。并动员他们一起去实现这些目标。从大一到大三的所有体育教育活动能够以一种统一的标准的方式加以评价、协调和实施。领导者必须以校园阳光体育活动为契机,带头示范“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70年”等活动,引导教师、学生持续的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和持续改进高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对高职体育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最终对教育质量进行评审。将领导的作用贯穿体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

人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主体,高职体育教育质量管理首先需要领导重视,同时重视体育教学全员质量意识的培养、提升,重视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协同作用,重视体育教学技术、体育教学管理手段、体育教学教育管理者的思想素质三方面因素的有机结合。

三、全员参与:工作要素的整合

高职体育教育是个组织化、系统化,全员化的工作,整合好各工作要素,是全员的主旨之本。只有全体高职教育参与人的充分参与,最大化的发挥他们的才能,为高职体育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贡献力量。同时,为高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社会效益。

组织实施全员参与高职体育教育的基本原则会带来社会效益。全体教育参与者动员起来,积极参与,努力工作,实现承诺。为了使高职体育教育者对自己的工作业绩当起职责,树立起强烈的主人翁精神,也迫使高职体育教育者渴望参与持续改进并作出贡献。

全员参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其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表达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者作为职业的工作意愿、具备完成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学管理体系文件的能力、规划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的中远目标和近期的工作目标。从其内涵出发,可以理解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全员参与的思维流程:宣传认知、强化参与者的意愿规范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者的能力要求与任职资格(及体育教师的教师资格证、专业技术职务需达到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的相关部门认真领会本部门的职责和目标为了达到高职体育教育目标,针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者实施培训,促使其资格和能力的达标最终使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质量体系完善。

四、过程方法:活动和资源的动向管理

“过程方法”是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提出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它明确提出将活动和相关资源进行过程管理,以其得到有效地期望结果,提高工作效率。庞大的组织体系,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将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成本和延长工作周期。具体高职体育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的把握好“过程方法”就会降低高职体育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物力和人力成本,以相应的缩短了高职体育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周期。并可以在构建中获得改进的、一致的和可预测的结果,可以根据高职体育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中碰到的问题,集中的改进并按其优先次序进行改进。

    “过程方法”在实施中通常采用以下主要措施。其一,挖掘出已经在实施的方法和手段中确定取得所期望的结果所必须的关键活动。比如,体育课程教学中,“小群体教学法”是以志趣相仿、能力相当的群体进行组织教学,而且其群体的选择是其最关键的活动之一。因而,我们在高职体育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教学文件中可以明确规定群体的选择时应该明确的职责和要求,以利于“过程方法”的很好落实。其二,了解并把握关键活动的能力。高职体育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中《体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文件》,我们应该清晰地了解并对评价者的能力有全面清晰地了解。特别是对高职体育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中《体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文件》,各指标体系的权重要有很好的衔接之处。其三,改进因素。对高职体育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方法(教学方法、管理方法、领导方法)、器材(教学器材、学生体质锻炼器材、高水平俱乐部训练参赛器材)“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保证产品的质量。通过“过程方法”,可以发现问题,促进质量管理体系适应性的提高;从而不断地进行教育创新,改进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五、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科学的策划

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主要是通过实践性教学来实现的。而教育主管部门政策和管理条列的出台是高职体育教育管理体系构建和实施的风向标,是高职体育教育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只有根据教育主管部门政策和管理条列,才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因而,高职体育教育管理体系构建和实施要基于事实的科学决策。高职体育教学体系构建和实施已经实况日久,所以高职体育教育管理体系构建和实施可以在这基础上,通过数据的采集和各种信息的分析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防止决策失误,充分利用统计分析技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我们可以根据每年学生体质测试中的基本身体素质、身体机能、运动能力三个基本项中去分析和采纳可信数据,为教育教学提供切实可信的第一手数据。同时,从其数据中我们可以反思我们教学目标是否偏离、组织方法是否正确、教学手段是否合理、教学评价是否可信等等。

刘、结语: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原则实质上也是组织管理的普遍原则,是现代社会发展、管理经验日趋丰富、管理科学理论不断演变发展的结果。而以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为蓝本的高职体育教育管理体系则充分体现了管理科学的原则和思想。因此,使用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原则来构建和实施高职体育教育管理体系,不仅仅可以切实提高高职体育教育水平,还可以对组织的其他管理活动,如运动场地的环境管理、运动伤害与安全及卫生管理、教学和运动队的成本管理等提供帮助和借鉴,助进组织建立一个改进其全面教学质量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晓红,徐纹,崔魏,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引进iSo9000管理体系的现实意义[J];体育与科学,2009年01期:79—83

教育管理的原则篇2

【摘要】学校教育的开放性、认知信息的非计划性、师生心理相容水平的差异性与学生个体认知的非理性因素的交织,使得理性教育不可避免地产生缺憾。遵守理智与情绪统一原则、有意与无意统一原则、相互尊重与愉悦体验原则、非说理性心理活动调节的原则,可以开发并利用学校教育中的非理性资源。

【关键词】学校教育非理性因素开发原则

“非理性”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一般来说,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一切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觉、下意识、灵感、第六感觉等等。非理性因素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开发非理性教育因素是学校教育人性化的必然要求。作为理性教育的补充,开发非理性教育因素就是主张把情感、直觉,本能,习惯定势,意志力,无意注意等因素的学习力量,放到一定的地位;将目光放在“情感”与“表现欲”、“直觉”与“无意识”、“情绪”、“习惯”与“意志力”等具有“非理性”色彩的概念上,寻求解决学习问题的辅助手段。

(一)学校教育环节中全理性教育的缺憾

1、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环境的开放性,使得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异彩纷呈,学生大都追求心目中的“自我”,褒奖自己的“个性”并按兴趣和爱好塑造自身形象,用夸张自己的独立存在来张扬个体意识。这是社会进步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其速度之快超出了一些教师们的预想,使得全理性教育措施出现力所不及的缺憾:①虽然教师根据理性设计、理性判断、逻辑推理等理性思维作出教育目标的理性预期。但却无能对学生的心理、情绪和行为进行调控,致使学生的学习、思想、言论、行为与教育教学目标相去太远。②虽然在理性认知、理性信念或善良愿望的基础上配置了系统的教育教学纪律、规章、制度、公约、处罚条例等刚性设置,却难保实际效果达到该预期目标。

2、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以外,还有诸多非正式教育因素,时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情绪、习惯、态度和直觉判断,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作隐蔽课程。主要包括三大方面:①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品”。如学生下意识中对学科的直觉,对教师的情感、对教学的领悟,对教学设备的感觉与对教学手段的印象等。②校园环境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校园风气、人文环境、文化氛围、价值取向等等。③校内正式组织(班级、小组等)和非正式组织(伙伴、网友、同乡、临时任务同伙等)间的交流和组织内部的认知俗成等。其中的消极成份,会无声地阻碍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都会由于学生“易受暗示”的特性而对其产生消极的潜移默化,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理性教育教学的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通过理性的信息交流方式来实现的,学生能否认同和乐意接受这一信息,以及如何接受或执行到何种程度,则要取决于学生在当时的心理习惯与情感水平。如果师生同心理相容水平低甚至不相容,情绪与兴趣有差异,则不可避免地出现:①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未置可否,只表示理解,却并不认同,觉得自己的观点也不错,并进一步寻找维护自己原有行为观念的环境与社会支持,与教师的要求分歧;②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持否定态度,充耳不闻,或在反感的心态下来个置之不理,依然我行我素,使得教育管理毫无效果。

4、每个学生都是自由能动的个体,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他们在各自的无意识反应、情绪情感、思维定势、习惯倾向、直觉取舍等等非理性心理因素的作用下,学习和认知往往表现出缺乏逻辑性、计划性、系统性和明确目的性,处于无序状态又缺乏良好的理性控制。这决定了教师无法在全理性教育中来完整地实现教育教学的理性要求。

(二)开发和利用非理性因素的原则

研究表明,知觉的选择性使人们在感受和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凭兴趣情绪或直觉选择信息进行头脑中的加工。因此,纯理性教育显然不能适应新时展的需要。作为理性教育理念的补充,本文强调开发学生自身的非理性资源,赋予教育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形式。教育教学中非理性因素的开发应遵守以下原则:

1、情理统一原则。学生的认知活动是欲望与情绪高度统一的过程,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理智与情感等统一的原则。若仅强调明确的道理和严密的逻辑而进行理性认识,是必夸大理智的作用,不仅会导致方式方法的简单呆板而事与愿违,更会使学生的学习紧张无效而天性泯灭。相反,若只片面突出情绪情感、兴趣爱好或习惯定势等非理性方面,却又会使教育教学陷入盲目和混乱。“动之以情”的同时“晓之以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

2、有意无意交织原则。教师要认真把握无意识认知的非理性特征及其与意识作用的相互转化特点,采用有意暗示和无意引导来完成感化和熏陶。如制定明确的学习生活规则的同时积极运用表彰和奖励来进行学风建设;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同时完成学习环境的布置;充分利用理性教育教学内容的同时深入挖掘隐蔽课程的积极功能等等。做到有意学习与无意接受水融。

3、相互尊重与愉悦体验原则。它要求师生之g、同学之间形成宽松和睦与自主互重的人际关系。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把学生视作在人格和思想感情方面都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充分尊重并信任他们,根据学生情绪状态选择适当的时机,或创造情绪时机,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学生感觉到心情舒畅时才能启动无意识学习,进行有意学习时心理活动才能张驰相济,学习之后,情绪体验也能够迅速恢复为愉悦并产生新的求知欲望。

4、非说理性心理调节原则。在教育教学中利用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非说理的心理调节就是要:(1)把握适当的心理距离造成感召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老师与学生之间必须有适当的心理距离。注意做到:间歇:有意识地时亲时疏,若即若离。等距:泛化关注,平等对待不存偏爱,避免整体信誉遭到破坏和引起部分学生心理不平衡。正面:不过分坦露自己或把一切亮给学生,教师只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展示给学生而成为教育的一部分。有别:师生有别,师生交往不能太随便,不是特别需要不套近乎,否则会误导学生。(2)把握适当的情感成份,造成亲和力。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不只是爱,更应该有喜、怒、哀、乐等形式,一个有情有义的典范所生成的亲和力能使学生放弃错误的抗争。(3)表现适当的回报需求,造成牵引力。从职业化角度来讲,学生受教育影响的效果可看作是对教师的回报。争取适当的“回报效应”,可以诱发学生的警觉和自律。

参考文献:

[1]卢卡奇.理性的毁灭[m]王玖兴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教育管理的原则篇3

(一)甄选“双身份”的高素质教育管理人员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机构分为学校和学院的两级管理。一方面,基于管理人的职业而言,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是纯粹地参与管理事务,而教育教学活动并未涉及其中。与学生的零沟通使得管理者无法真正理解学生的个人思想,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观念也无法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真正实现。教学工作者与学生的交流比较频繁,在沟通的过程中更能了解学生的需求与想法,但是很少有机会参与到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另一方面,从管理人员的素质角度出发,从学校到学院,不同层级的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其工作经验、学历、职业规划等各不相同,使得他们的综合素质未形成统一。对从事教育教学的人员来说,他们的学历普遍较高,整体的综合素质水平也在管理者之下。我国古典的书院制中,管理生徒的人员通常是书院中德才兼备的教书先生。因此,对于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的管理人员而言,“双身份”的高素质管理人员更能适应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这种做法不仅能确保高素质的教学工作者,同时又确保了管理工作者的德行和学识。在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中,管理工作者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言行。依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情况可以帮助教学人员因材施教,打破原有教育管理的束缚,实现更加人性化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二)完善正式与非正式制度

正式与非正式制度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两种主要制度。正式制度主要是指引进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一定要严格遵从;非正式制度是相对于正式制度而言的,主要是指内容不明确且依靠道德、情感和自我良心约束的规定。高校在教育部的严格要求下,以法规的形式进行颁布正式与非正式制度,高校的校园准则和学生手册都会体现国家目前的大政方针。高校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往往只考虑了管理者的需求,却忽略了被管理者中学生群体的主体需求。该教育管理制度的制定会加深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是在学生教育管理的严格性与学生群体需求多样化以及灵活性之间形成的。学生往往需要更多的课外教育活动,而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却很难帮助学生实现。一方面,“双身份”教育管理者的职业角色能够倾听到学生的切实需求,因此,高校可以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并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制定出内容明确且符合高校发展的教育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高校在制定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教育教学,在内容下下相互补充。学生教育管理必须考虑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教育教学中也要渗透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二者相辅相成,不断完善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三)优化实施机制和手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在高校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管理已经远远超过了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这也成为大众越来越关注的焦点。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部门主要运用刚性的奖惩制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而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则主要通过思想教育和知识传授。学生教育管理与教学教育活动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既是高校的两条主线,同时也是平行线。因而,管教统一原则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实践不仅需要学校与学院的各级管理人员,也需要通过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将管理精神以及内容传达给学生。学生教育管理的实施手段不要仅仅局限于管理制度,同时还要与教学教育活动相结合。当下,我国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手段大都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缺乏人文主义色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完全得不到体现,不利于学生真正领悟教育管理的精神。因此,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应当不断优化管理实施手段,将刚性管理制度与柔性的教育教学相统一,促进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

(四)理性构建高校的权利运行机制

教育管理的原则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灵活性管理政策性管理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在培养学生技能,注重实际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职业技能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解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对高职人才要求的统一性、教学组织形式与学生个体需求相适应性等一系列问题。建立更加适合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管理模式。

一、关于教学管理

1.教学管理要素。什么是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既然教学管理是一种行为与过程,有研究者认为,其必须由4个基本要素构成,即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组织目的、组织环境或条件。

2.教学管理组织。如果说教学管理基本要素是管理客体,那么教学管理组织则成为管理主体,前者解决管什么的问题,后者解决由谁管的问题,在管理学中的定义指组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任务或利益有秩序有成效地组合起来而开展教学活动。

3.教学管理文件。教学管理文件是教学管理制度的载体制度最一般的含义,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教学管理制度是为有秩序有成效地开展教学及其管理活动而制定的,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规程及标准,并调节教学组织之间的关系教学管理文件同样具有层次性,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成一定的结构。

基于以上教学管理的需要,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制度。

二、相关教学管理制度

1.实行教学质量多元督导制度。督导不仅有教学方面的监督,还有行政后勤的质量监督。学院设置由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质量督导室,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等相关部门都应积极参与。

2.教学评价制度。教师教学水平评价。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对教师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水平、计算机辅助教学水平、科研水平、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评价打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岗位工资挂钩。主要有教学主管部门对教师的教学日常检查评定,教学督导评价,学生评价,学生对教学评价;每个学期实施两次评价,由督导评估办公室组织全院各系开展学生评教测评打分。学生通过对教学效果、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等方面的满意程度,作出客观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每学期都要根据个人教学的效果做出自我评价,个人评价可作为整体评价的一部分。

3.学院内部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学院定期开展教学专业评估和课程评估、实验室评估、实训基地评估等活动。

4.教学检查制度。学院确立阶段性和随机性相结合的教学检查制度。阶段性检查是指期初、期中、期末的集中检查。期初主要检查教学准备工作落实情况,期中主要检查各系部教学管理工作、教师授课情况,期末主要检查各教学单位本职工作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组织落实情况。

通过教学评估工作,各高职院校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制度,并在日常教学运行中运行。但在制度执行中,从某种意义上说缺乏灵活性管理,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没能很好地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灵活化的变通。

三、灵活化教学管理的内容

灵活化管理是相对刚性管理而言的。刚性管理是利用制度和职权,运用约束、监督、强制、惩罚等手段进行管理。灵活化管理则是在刚性管理基础上,以文化和情感为基础,运用尊重、激励、引导、启迪等方法进行管理。灵活化教学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人才培养方案的灵活化。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与基础。人才培养方案的灵活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培养计划的可适性,即以学生就业为根本,在实施计划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如订单培养进行必要的调整;二是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学分的等价性,即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学分可以充抵学生非核心课程和非专业技能的学分;三是学习期限的伸缩性,即学生只要修满专业规定最低学分并达到规定的证书要求,允许学生根据学习能力和个人实际需要,适当延长学习期限或分阶段完成学业;四是学习时间的可变性,即学生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和企业培养要求进行工学交替,学习时间可以随之调整变化。

2.教学组织的灵活化。贯彻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的具体组织和实施上也要体现灵活化的思想,体现在教学组织应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资源状况和校企合作情况等方面。为此,采用3种形式:一是采用“固定内容、固定教室、固定时间、循环讲授”的模块式滚动教学方式,供学生自主选学;二是预约式教学模式,即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预约进行实训项目的技能训练;三是企业主导模式,即根据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需要,以企业为主组织教学的形式。

3.教学团队建设的灵活化。教学团队建设的灵活化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教学团队组成的适应性,即根据教学需要适时调整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人员;二是教学能力培养的个性化,即充分满足教师合理的个性化培训需要;三是教学考评的综合性,即充分考虑学生受益程度、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及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等。

4.考试管理的灵活化。考试是考核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考试的心态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常规考试方式会给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难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考试管理灵活化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成立考试中心,允许学生对已考过的课程重新参加考试而获得更好的成绩;二是不再强调每个学期由于学生考试不及格门数达到多少而勒令其退学;三是学生的成绩记载档案始终反映学生最好的成绩。

5.学业考核的灵活化。学业考核的结果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学业考核的灵活化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好的评价;二是推广任选课学分奖励制;三是让每位从事教学的教师参与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四是重点关注学生集体评价,将教师评价的结果纳入优良学风班的评比,促使学生关注班级的学风状况并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团队荣誉与自己行为休戚相关的行为意识;五是积极听取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把企业对学生的评价纳入到对学生学业考核的总体评价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高职业素养水平。

总之,我们在教学管理中,除了严格执行制度外,我们必须思考制度的变通性,充分发挥教育的人性化,而非机械化,把培养人才作为雕刻艺术品的过程,而非流水线产品的过程,正确地处理好制度的刚性和柔性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董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评估[J].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2]董灵光等.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评估体系研究[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4).

教育管理的原则篇5

科研管理产生于二战时期,直接体现在各国从国家层面对国家军事项目及其人、财、物等的直接干预,以国家目标进行科学管理,由此形成了科研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所谓科研管理,是对知识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活动的管理,是对以探索性、创造性为主的脑力劳动的管理。它不同于其他管理,因为科研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科研管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难以预测的。现代科研管理在推动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学者关于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探讨

在当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作为一门成熟的科学,尚没有固定不变的管理原则,那么高校科研管理,作为高等教育管理的分支学科。实践中应该明确什么样的原则问题,无法统一。如果我们认真审视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理论框架,发现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完全可能随着管理对象、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有多少管理理论就有多少管理原则。王亚朴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管理》(华东师大出版社1983年版)中,提出了8条高教管理原则;陶增骈主编的《高等教育管理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提出了5条原则;余立主编的《大学管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概括总结了6条原则。薛天祥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管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2000年1月第二次印刷)提出了5条基本原则。

薛天祥教授提出的高等教育管理的5条原则是:高效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导向性原则。1.高效性原则是高等教育管理本质的直接体现和具体化,追求高等教育管理的最大效益是高教管理的最终目的。2.整体性原则,高等教育系统中存在各种不同的工作目标,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及各个方面也是围绕统一的目标——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而运转的。这种目标使高等教育各项工作融为一个整体,高等教育管理就要从这个整体出发,协调各环节各方面的管理工作。3.民主性原则。要办好一所高校,不发扬民主,不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不可想象的,所以高等教育管理中必须发扬民主,贯彻民主性原则。4.动态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组织的结构、用来完成任务的技术和参与的人员都处于动态之中。5.导向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的导向性原则,体现了高等教育作为价值观、利益观对纷争的评判标准。

三、高校科研管理的原则

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是整个学校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其它管理系统一样,高校的科研管理也应遵循其自身管理的基本原则。在笔者看来,高校科研管理应主要遵循如下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支持重点原则;统筹协调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高校科研管理应以人为本,即“以科研人员为本”,在工作中贯彻“人本管理”,即管理中以人为中心,强调的是把人当作最重要的资本,是一种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

管理的对象包括科研人员、科研经费、科研条件设备、资料、仪器等,也就人、财、物几个方面。人:在科研活动中处于关键主导地位,从事高校科研活动的教师、学生,实验室人员,后勤人员,也包括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财:要进行科学研究,就离不开经济活动,研究规模越大,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越多,经济活动也就越复杂,目前国内有些高校年科研经费超亿元,有些科研项目、课题研究经费上千万元,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多的是,对经费也就是“钱”的管理也非常重要。物:进行科学研究,离不开科研的必备条件,自然科学尤其重要,要有实验室,实验室要有仪器、设备、药品,有些仪器特别贵重,没有“物”的存在,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是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也必须拥有图书、资料、信息;电脑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现代化科学研究必备手段。其它还有科研时间、科研信息等,这是高校科研管理的几大对象。而所有的对象中,“人”是第一位的。

(二)支持重点原则

在高校科研管理中,无论是经费的分配、项目的获批、人员的培养、成果的报奖等等整个高校科研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始终贯彻支持重点的原则。支持重点,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以培养选拔学术带头人及科研队伍建设为例来阐释理解这一原则。

在高校科研管理中,贯彻“支持重点”的原则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尽管科学研究事业,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高校中的大多数教师,都不同程度的开展科学研究,但真正能成为科学家、专家学者的,必定是少数。梅贻奇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曾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也,大师之谓也。”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学科带头人、学术拔尖人才,才能把高校办成世界著名高校。科学研究的目的,一是出人才,一是出成果。原本国家科研资源有限,一所高校年科研经费也不会平均分配给每一位教师,只能资助那些优秀人才。

(三)统筹协调原则

高校科研管理是集计划、协调和服务于一体的管理,担负着全校科研发展的全盘规划,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的计划、组织、实施、评估、科研团队的组建、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以及科技管理政策的制订与完善等一系列工作。很难设想,一个没有通盘考虑,统筹安排的管理是成功的管理。要想全面提升高校科研的管理水平,就必须按照现实情况合理配置科研资源,统筹协调,既要考虑发展的整体性,兼顾发展的持续性,还要充分保证发展的协调性。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高校科研管理还有其他原则,还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新荣.质量管理是高校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核心[J].科技管理研究,2003(1).

[2]霍朱莲.高校科研管理初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6).

教育管理的原则篇6

在某种意义上说,重发展轻公正是近20年来我国各种决策和改革实践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一些人看来,发展是硬道理,公正是软要求。其实,正如有的学者所言“:经济发展固然是硬道理,社会公正也是硬道理。”这种一般道理,对教育同样是适用的。教育改革要促进教育发展,发展意味着教育资源的扩充,教育水平的提升;教育改革也要促进教育管理公正,公正意味着平等地分配教育发展的成果,让全体国民更有效地共同分享教育资源。发展为公正创造条件,公正提升发展的价值。就教育的特殊个性来说,教育管理公正有着调节社会公正的作用,尤其需要强调公正优先的原则。教育作为社会流动的管道,它是导致社会分层的基本要素,通过教育过程,可以复制乃至加大社会不公,也可以减少和缓解社会的两极分化。也就是说,教育不仅体现着社会公正,而且是社会公正的影响源。面对着我国社会两极分化加大的严峻局面,教育面临着价值立场的选择:教育制度是推波助澜,复制社会不公?还是力挽狂澜,再造社会公正?这是重大的价值取向问题。从教育制度伦理的立场说,我们理所当然必须选择正义和公道,即公正优先。所谓公正优先,强调的是必须把促进教育管理公正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目标,真正用教育管理公正原则来规范教育改革行动,努力提升教育公正水准,并以此促进社会公正。这是现代教育的本性要求,也是价值冲突面前的道德选择。

二、从伦理学视角下反思教育管理公正

教育管理公正是实现社会公正“最伟大的工具”。教育管理公正作为教育论理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不仅仅关涉到教育本身的成败,而且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也都有着重要的衣衣。在对历史上的教育公正管和原则进行考察之后,结合国内教育公正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相信,只要基于一种平等的原则,制定教育公正政策,构建教育公正机制,创建教育管理公正发展模式,强弱双赢的局面是可以实现的。

(一)教育管理公正:人人享有受教育权

教育管理公正的核心就是要保证“人人享有受教育权”。只有能够保证人人享有受教育权的教育制度才是公正的。罗尔斯曾提出公平三原则:自由的原则、机会的平等原则、差别原则,并指出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第二个原则优先于第三个原则。这既体现了自由,又体现了平等,最重要的是没有忽视差别这种事实,反映了“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的公平基准,保证了最大的最小值,或者说最好的最坏结果。“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的公平基准保证了最少受惠者受惠,如果最少受惠者都已经受惠了,则表明所有人都受惠了,也就是说,这种公正论表达了人人都享有受教育权的观点。这种教育公正论表明,人们应当普遍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而不是分摊本可避免的不幸和教育机会的损失。教育公正要求努力降低社会人群在教育方面存在的不公正和不应有的社会差距,力求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基本的教育。教育公正并不否认不同国家间或同一国家不同社会人群间在教育资源利用方面存在差别。并非所有的差别均代表不公正,只有那些可避免的和不应有的差别才被认为是不公平。另外,公正与效率也不总是矛盾。效率是教育公正普遍化的保证,效率低下是不可能保证教育资源分配的普遍化的。教育公正不能普遍化,则意味着不能保证人人都享有受教育权。在这个意义上,效率是教育公正普遍化的基本保证,但是反过来则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如果仅仅追求效率,而忽略公正,那么这种教育制度是不合乎道德的。要保证人人享有受教育权,就必须公平配置教育资源。

(二)政府为教育管理公正提供政策保证

孔子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如其往也。“(《论语•述而》)也就是说只要人愿意进步,不管其曾经怎样,现在洁身自好,以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就不应该放弃他,谁也不能剥夺他受教育的机会。但面对教育不公正的现状,需要政府修补相关政策、健全有关制度,来解决教育公正问题,努力为教育公正提供政策保障。首先,创建教育公正发展模式,缩小区域差异。加大对国家教育资源分配、城乡分配、区域分配格局调整力度。把教育资源工整地投放于社会,增加对西部、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投放,鼓励优秀教师投身西部、建设农村。其次,保证教育品质的公正性,孔子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也就是说,每个人先天的禀赋是很相近的,但是每个人的习性(习惯和性格)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每个人后天学习成效有很大差异的缘故。正如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政府需要改变长期以来存在于教育中闭锁与僵硬的教育制度,建立富有成效、充满活力的“开放型教育制度”,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先天智力不同,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追求高效率教学原则的科学教育方法。

(三)政府创建教育管理公正发展模式

完善教育法制建设是促进教育公正的重要环节,是维护教育公正已有成果的重要手段。通过立法程序,把国家关于促进教育公正的方针政策、制度措施、实现目标等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整个国家的意志和整个社会遵循的原则,是促进教育公正的最有效措施。普及教育公正的合法观念,以巩固和推动交易公正的发展。通过政府行为,控制西部、农村骨干教师的流失问题。创造骨干教师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注重对西部、农村骨干教师的培养以及待遇问题。发展教师素质,增加培训经费,强大优秀教师队伍。确保“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促进社会公正,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树立正确公正观,做到教育管理制度化

应确立以三好为目标,以机会均等为原则,嘉勤罚懒,优胜劣汰的公正观。为此,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纪律,不断使学生三好评选条件、奖学金评定条例及办法具体化、科学化、规范化,既有定性的要求,又有定量的指数,并适当地设置各种类型的单项奖,让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颇有目标,赶有方向,各显其能,各得其所,在竞争中取胜,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充分发挥,集体意识不断得到加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成才意识得到强化,激发全体学生为把自巳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材,而锐意进取,发奋学习的积极性。

(五)严于律已,处事公道

教育管理的原则篇7

1、前言

体育场地器材高中学校的硬件设施,是体育教师教学与运动训练的有力武器.;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对体育场地器材进行有效的管理,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人力资源积极开发场地器材资源,更好的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工作服务,是摆在广大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望都中学的场地器材的管理与开发进行研究.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归纳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场地器材管理

学校场地器材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校容校貌,影响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与学校其他物资的管理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把握管理原则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地方。

3.1.1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原则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自身的原则,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也有自己的原则。

3.1.1.1教育性原则

学校的任何工作都是为了教书育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也必须遵循教育性原则.各种设施的设立都要考虑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教育性原则应贯彻在管理工作的始终。

3.1.1.2科学性原则

学校的场地器材从耗资巨大的场馆到低值易耗得物品有几百种之多,如不能建立科学的管理程序,必将给体育教学和开展学生体育活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中一定要体现科学性原则。

3.1.1.3勤俭节约原则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逐年提高,但作为学校教育来讲,尤其是高中学校依然存在着经济上过度紧张的问题.勤俭节约是场地器材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

3.1.2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措施

学校场地器材从固定资产到低值易耗物品,种类繁多。需要按照类别,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做到有序化和规律化。场地器材必须定期检查,护理,维修。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轻则损坏器材影响体育教学重则发生意外事故,危及学生生命。学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管理,做到有长效管理机制,有专门管理人才。

3.1.2.1建立领导管理体制

建立学校主管校长,体育部门负责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专门人员三级管理机制。学校场地器材的管理工作应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由主管校长分工主管,对有关体育场地器材的重要问题应提交校党委讨论决定。体育部门负责人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场地器材的全面工作。场地器材管理专门人员负责日常的场地器材使用和管理工作。

3.1.2.2引进场地器材管理专门人才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场地器材管理人员都是非专业场地器材管理人员且年龄偏大,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弊端。引进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专门人才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管理的效率。

3.1.2.3实行场地器材开放的有偿服务

学校体育场馆在满足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等基本功能外,实行有偿开放可以达到以下功效:首先,可以提高公众的体育消费意识;其次,可以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效率;第三,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第四,补充学校体育经费。学校体育场馆收费制度的实施,可有效地增加体育场馆与器材的维护,保养,更新的费用。第五,有利于学校体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3.2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

学校的场地器材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因此如何利用一切资源,通过多渠道增加场地器材显得尤为重要。

3.2.1场地器材开发的规律和原则

学校场地器材的开发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3.2.1.1场地器材配备的规范化原则

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在调研与试验的基础上,制定各类学校的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目录依据城市,农村,在校生数量等不同要素,对不同类型的学校提出了相应的体育场地。器材的必需配备要求,以保证学生进行基本体育活动的需求。同时依据地域不同以及办学特色不同的差异,提出了两类选配类器材设施配备要求,一类选配是根据学校进行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的需要确定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配置;另一类主要根据学校体育改革中不断拓展的教学,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各学校的传统,特色确定的。这一举措的实施为体育场地器材的规范化配备奠定了政策基础。

3.2.1.2体育场馆的多功能,场地,空间优化组合原则

体育基础设施与运动场馆的建设与开发应趋于多功能和优化组合,既与规范的体育场馆接轨,又考虑体育教学的实用功能.做到场馆的多功能,场地,空间的优化组合,更好的为学校体育工作服务。

3.2.1.3因地制宜原则

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因地制宜。例如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开发体育场地,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设开发体育器材,切忌跟大流,人云亦云。一味的比照其他学校。

3.2.1.4安全性原则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应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无小事。各场地的开发都应按照其标准手册进行,如《田径场地设施标准手册》等。体育器材的设计于安装都应考虑安全因素。

教育管理的原则篇8

关键词:学生管理;受教育权;法律保留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137-02

一、概述

高校学生管理权就是高校依据国家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为实现其办学宗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依法享有的对本校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的权力。

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制化,主要是按照国家的法律调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协调处理学校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矛盾,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当今社会,学生受教育程度已成为人们实现劳动权的一个关键因素,受教育权直接影响着人的个性发展权、对社会成果的享受权和对社会发展的参与权。正因为受教育权在现实社会中的极其重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已将受教育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固定下来。当今世界,受教育权已成为一项举世公认的基本人权。早在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就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我国宪法第46条、教育法第9条也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受教育权,把受教育权确定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高校进行学生管理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教育,实现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我国的《教育法》只是对学生的权利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没有规定学生权利的具体表现及实现的途径,不具有可操作性。《高等教育法》把对学生的管理权笼统地授予高校,立法机关立法的缺陷使高校的学生管理权经常与作为基本人权的受教育权发生冲突。

为高校的学生管理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和保障,并使得具有公权性质的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实现良性的互动,应进一步完善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关的立法。

二、高校学生管理与法律保留

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有其必要性、正当性、合理性,但在涉及学生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利问题时,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不应实质性地损害或剥夺受教育权利本身。为此,对于影响公民受教育权的重要事项,如招生、勒令退学、开除学籍这种使学生丧失受教育机会的事项,应由立法机关的法律来规定,即学校在依法行使学生入学决定权、学籍处分权等有关受教育权的获得或丧失的权力时,应适用“法律保留”原则。

法律保留原则最初由德国人奥托・梅耶提出,指的是为了抑制行政权的恣意,对国民权利、自由的限制,不允许由行政权来进行,而必须保留给立法权(法律)。法律保留原则今天成为法治国家所奉行的一种公民基本权利限制制度,该制度强调任何情况下对基本权利的限制都必须以代议机关(国会)通过的法律为准。

所谓“法律保留”(Gesetzsvorbehalte)是指对基本权利的限制只能由立法机关的法律做出。在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中,就已有法律保留原则的宣告。《人权宣言》第5条规定:“法律有权禁止有害于社会的行为。凡未经法律禁止的行为即不得受到妨碍,而且任何人都不得被迫从事法律所未规定的行为。”与《人权宣言》第6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相结合,《人权宣言》第5条可以被解释为,只有人民可以对自身的权利进行限制,只有人民通过立法机关表达的公意才可以限制公民的行为。在严格的法律保留原则下,有权力对基本权利做出限制的只能是立法机关,这意味着,如果国家对基本权利的限制没有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的依据,则当然被认定违宪。

与法律保留原则相关,还有如下原则也用来作为审查对基本权利限制是否合宪性的标准。(1)法律的明确性原则,是指法律对公民基本权利所作的限制必须内容明确,能够对公民的行为作确定性的指引。立法机关纵然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来限制公民基本权利,但法律规范在对象、措施、范围以及针对哪种基本权利上必须非常明确具体,使公民可以从该规范中明确获知自己应当如何行为。“明确性原则”是对“法律保留”原则的补充和细化,是为了防止因为限制性规范内容模糊而造成基本权利被过度限制。(2)重大性原则。重大性原则是指对于涉及基本权利的“重大事项”必须制订法律,对于涉及基本权利的“一般事项”可由立法机关授权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这一理论是为了适应现代国家职能的扩大,如果严格要求一切涉及基本权利的事项都必须由国家立法规定,就会造成立法机关的负担过重和国家效能的低下,而授权行政机关立法则可以缓解这一问题。从强调人权保障的角度,重大性原则也可表述为:“立法机关不得随意授权行政机关对涉及基本权利的事项做出规定,对于涉及基本权利的重大事项必须由法律予以保留。”(3)授权明确性原则。与“重大性理论”相关的另一个制约立法机关的原则是所谓“授权明确性原则”。“授权明确性原则”是指,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授权在目的、范围和内容上必须明确。按照这一原则,立法机关虽然可以授权行政机关就涉及基本权利的事项制定行政法规,但授权的内容、目的及范围必须明确,而行政机关在制定行政法规时,只能就执行法律的细节性、技术性的事项加以规定,不得逾越授权的限度。

三、加强高校学生管理的立法

法律保留原则要求涉及基本权利的“重大事项”必须制订法律,因此各国对受教育权的限制和剥夺的具体内容多由法律来规定,行政机关和学校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作具体细化。

在我国法律中体现法律保留原则的是《立法法》第8条规定的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和第9条可以授权国务院来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但法律保留的范围过窄,没有把涉及公民基本权利和重要权利的事项(如对学生受教育权的限制和剥夺)列入保留的范围。

我国宪法以基本权利的形式确认了公民享有教育权,但《教育法》第28条、《高等教育法》第41条规定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并实施奖励或者处分”,这就相当于把受教育权这一基本权利的限制笼统地授予了高等学校,这违背了法律保留原则。

受教育程度已成为人们实现劳动权的一个关键因素,并直接影响着人的个性发展权、对社会成果的享受权和对社会发展的参与权,由全国人大代表共同制定的宪法确定为基本权利,对其限制也理应由能够代表人民意志的立法机关进行。特别是对学生开除学籍和退学处理的情形,根据法律保留原则,应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做出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根据法律明确授权的范围、条件、程序来限制和剥夺学生受教育权。

行政权是执行权,是执行立法机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权力。根据《立法法》第71条规定,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属于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事项。宪法和立法法对于规章制定权的根据是:“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规章”。也就是说,只有在法律、行政法规对某一问题已有规定,规章才能就同一问题作具体化规定,没有法律、行政法规根据的规章不能成立。根据法律保留原理,教育部作为行政机关,无权代表全体人民制定限制或剥夺公民受教育权的规章。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了取消入学资格的情形,并在第27条规定了应予退学情形,第54条规定了学校可以对学生给予开除学籍的情形,它作为一个部门规章,在没有法律的明确授权的情况下,对涉及到学生基本权利的事项,无权做出限制或剥夺的规定。

高校要建立正常的教学活动秩序,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实施,以便对于学生违反规章制度、有损集体利益、有碍顺利实现教育目标的行为实施管理。管理是一种教育手段,是对学生过错行为的一种否定和强制性纠正,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在学生走向自律之前,他律是必经的途径,是对学生进行的引导和矫正,因此高校需要自主的管理权。

在尊重高校办学自主管理权的同时,高校做出剥夺和限制学生受教育权这一宪法性权利时,应依据法律明确规定其事由、范围与效力,学校不得擅自以校内规范性文件为依据实施处分,学校的规章制度只能在现有的法律规定下进行细化,不得自行创设新的规范,这是法律保留原则之基本要求。高校享有的自主管理权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但自主管理必须遵循法治的原则,在法律的范围内管理。

学校的退学处置影响学生求知权和工作权,也会改变学生在学校的身份,因此,学校对学生强制退学需适用法律保留原则,以此规范和约束学校的退学权。在其他不涉及学生基本权益的方面,如学校的作息时间、教学安排、评优奖励制度、住宿管理规定、学生的服装和仪表、作息时间规定、宿舍规定等都属于管理关系,可以由学校规章制度自行决定。

结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里,剥夺受教育权要比侵犯某些人身权、财产权的后果更严重。由于《高等教育法》等立法概括性空白授权的缺陷,导致了现实中高校对学生管理权的行使处于混乱状态。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只有立法机关的法律拥有对受教育权进行限制或剥夺的权力,大学仅凭内部规则就剥夺、限制学生基本的受教育权,不符合行政法上的法律保留原则。在法治社会中,既要保护受教育者基本权利,又要维护高校学生管理权。因此,为了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应由立法机关通过制定法律来限制公民基本权利,并在对象、措施、范围等方面规定的非常明确具体,以保障受教育权这项基本权利。

参考文献:

教育管理的原则篇9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国家也未对其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国外发达国家,终身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普遍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学到老,活到老”的思想观念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而就我国现阶段的思想状况来看,大部分民众都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将终身教育理念应用于职业教育管理活动中,可以让广大民众明确终身教育思想的重要性,让其明白自己能够从终身教育中获取何种益处,久而久之,职业教育管理活动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管理水平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终身教育理念下职业教育的管理原则

1.发展性原则

为了适应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教育管理工作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立足于学习者的发展,改变传统的以就业为指导的管理理念,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职业知识培训机会,将教育工作覆盖到学习者的发展全部。职业教育管理工作需要考虑到个人、家庭与社会的需要,着重对学习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与择业指导,并帮助他们做好职业变动的准备。同时,还要丰富教育目标,职业教育不仅需要提升学习者的专业素养与学习能力,还需要加强对其职业道德、一般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加强对学习者的“追踪”,在学习者完成学业后,不能置之不管,还应该对其学习情况展开追踪调查,如果有必要,可以进行二次培训。为此,可以对学习者建立起个人学习账户,为其终身学习提供更高的要求,这是终身教育理念最为显著的特征。

2.开放性原则

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开放性原则就是管理工作需要加强与其他教育系统和社会子系统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提升教育工作的开放性,这也能够让社会其他阶层获取到学习机会,实现教育机构之间的衔接与过渡。首先,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有效协调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这需要涵盖到政府、教育、产业界等多个部门,并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原则制定出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不同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其次,加强教育部门的联系,为学习者提供广阔的学习渠道,让学习者可以更加便捷地参与到不同的教育活动中去。再次,完善培训质量认证体系,让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可以得到各个教育系统的承认,这一指标体系需要具有严格的评判标准、科学的评价方法以及公正的评价过程。

3.灵活性原则

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师资管理等活动中,还需要遵循灵活性原则,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只有多元化的课程才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发展与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了适应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可以安排长期课程、短期课程、日间课程、夜间课程;为了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可以设置微型课程、虚拟课程等。在终身教育理念下,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为此,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积极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开展远程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情境体验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此外,还要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职业教育的终身学习不仅仅针对学习者,还包括广大的教师群体。为此,学校方面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教育,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只有教师的水平得到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才能够得到提升。教师的学习可以是多元化的,除了要为教师提供必备的学习机会,职业学校也必须做好教师的培训与教育工作,定期开展不同类型的讲座,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到培训过程中,使其深刻意识到终身教育思想的重要性,进而将这种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地辐射到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实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有效传承。

三、结语

教育管理的原则篇10

关键词:幼儿园;主要矛盾;管理原则

幼儿园管理原则是幼教管理实践的总结与概括,反映了幼教管理的客观规律,是管理理论的条理化、具体化。幼儿园管理原则在总体上全面指导园所管理过程各环节、各种管理方式的运用、各项组织制度的建立,以及各项具体工作的管理活动等。同时,在幼儿园管理实践中,管理原则是以工作准则的方式出现,对整个园所管理系统的工作起统摄和指导作用,使园所各项工作得以正常开展,并不断取得成效。幼儿园管理实践活动中,存在着多方面的复杂的关系,涉及一系列矛盾。对之加以分析,找如主要矛盾,对于揭示管理活动的本质联系,提出处理这些矛盾和关系的指导思想,概括出幼儿园管理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园管理活动主要矛盾

幼儿园不是孤立的社会组织,而是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必须考虑社会的要求,考虑当地经济与人口状况,自然地理条件,民俗与社会风气及家长需要等因素,协调好幼儿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幼儿园管理活动需要协调和处理好各部门从事内容不同的工作关系,如保教中心工作与总务后勤服务,要使各项工作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促进的关系;处理好前后阶段的工作关系,它们之间应为相互联结、运转有序和不断递进的关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组织中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领导负责制与实行民主管理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资源的投入与工作效果的关系。

二、幼儿园管理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指的是幼儿园管理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即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教育方向的原则。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幼儿教育要与社会主义性质相适应,在幼儿园的性质、任务上,要体现这一点,在培养人才的规格和各项工作的要求、标准等方面也要反映社会主义性质。贯彻这一原则要从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搞好幼儿园的工作。要树立全局观点,使幼儿园管理与教养工作服从于社会主义建设总目标。对完成双重任务和培养目标方面存在偏差的如重教轻保、重智轻德、重智轻体,以及加重儿童负担不利于素质发展等倾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是培养人的场所,要培养好人才,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关键。要以正确而富有感召力的办园目标统一全体教职工的意志与步调,同时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师德教育和建设优良园风,提高教职工素质,激发全园教职工为实现全面育人目标、完成双重任务而同心同德、奋发努力。

2.整体性原则

幼儿园本身是一个整体,园所是由各个部门、各项工作、各方面人员所组成的。幼儿园管理工作就是要把这些部分合理加以组合。保教工作处于整个系统的中心,管理上要从实现整体目标出发,全面规划,统一指挥,合理组合幼儿园各个部门、各种因素、各个层次的力量,充分发挥整体效能,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成效。幼儿园一切工作要从全局出发,要明确总体目标,要正确认识整体与局部的辩证统一关系,强化整体意识。要实行明确分工,加强联系配合,从整体着眼做好各部门的各项工作;同时又要实行集中统一指挥,统筹兼顾协调行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要依据教育对象特点,通过“教养”结合的工作实现育人目的。领导者、管理者要经常深入教养一线,了解并指导保教工作,认真研究分析问题,推动和改进教养工作,提高质量。管理上要在坚持教养为主的同时统筹安排,将长远目标与近期任务结合,将各时期主要工作或阶段性重点与其他工作或日常常规工作协调,围绕中心,带动全面,使各部门各项工作协调配合,实现幼儿园整体工作的正常运转,较好地完成保教任务。

3.民主管理原则

民主管理原则是指在幼儿园管理中,要处理好完成工作任务和关心人的关系,同时要处理好管理者、领导者与管理对象即广大教职工的关系,调动全园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发挥管理的激励机制,以较好地实现幼儿园的任务目标。不仅要发挥领导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还要全力调动和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要尊重教职工的民利,确保他们能够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当前幼儿园实行园长负责制,要对园所行政与业务工作全面负责,园长是代表人民的利益、教职工的利益和组织的利益行使权力,而不是个人的权力。实行民主管理首先应当建立群众监督咨询的组织和制度。如定期召开教代会、职工代表大会、园务会、党政工团联席会等,讨论幼儿园的工作和问题,沟通管理者与群众的关系。使教职工群众对园所重大决策有审议权,有机会参与讨论和做出决定;对行政干部和领导管理人员有评议监督权;并能维护自身正当合法的权益。幼儿园领导者应实行园务公开的制度,使广大教职工对园所工作有知情权。要通过多种形式鼓励教职工出主意、提建议,如设意见箱、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召开小型会议及个别访谈等。

4.有效性原则

幼儿园管理的有效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管理要在正确的目标指导下,通过科学管理,合理组织园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充分挖掘潜力,讲究经营,高质量、高效益地实现培养目标,完成幼儿园双重任务。幼儿园以育人为目的,要使园所培养的人才为社会所接受,促进更多的幼儿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育人的数量与质量。要以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合理安排人力资源,提高用人效率。可以通过定岗定责、定员定编,确定适宜的工作量,克服和消除人浮于事等人才浪费现象。幼儿园管理要做到合理利用物质资源和资金,科学经营,节支增收,提高经费和物资利用的有效率。

参考文献:

[1]白雪梅.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与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S2).

[2]杜高明,谭友坤.蒙台梭利纪律教育思想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J].宜宾学院学报.2009(03).

[3]王婷婷.幼儿园文化建设的管理策略[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