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动物的行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5:15

保护动物的行为篇1

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全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驯养繁殖、开发利用、科学研究等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规定的保护野生动物,包括:

(一)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二)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三)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价值或者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下简称三有保护野生动物)。

前款规定的保护野生动物,是指野外生存的和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个体或群体。

本条例所称野生动物产品是指野生动物的肉品、骨骼、皮张以及其他任何部分及其衍生物。

第四条县级以上林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陆生、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工作。

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协助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所需经费由同级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统一安排。

第五条县级以上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分工协作,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进入集贸市场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监督管理,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予以协作,并有权查处;在集贸市场以外经营、运输、携带、邮寄、贮存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由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监督管理。

公路运输、铁路、航空、航运、邮政等部门对非法运输、携带、邮寄的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应当及时通知有关主管部门处理,不得承运、收寄。司法、公安机关和监察部门应当支持县级以上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使查处权。海关对非法进出口的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应当依法查处。

各有关部门依法扣留、没收的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应当及时移交县级以上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处理。

第六条野生动物种类鉴定由地级以上市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单位负责。

第七条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检举控告和查处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行为有功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奖励。具体办法由省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第二章野生动物保护

第八条各级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进行检查时,检查人员应当出示检查证件,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对非法运输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木材检查站有权制止,并报县级以上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处理。

被查处的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案件同时涉及陆生和水生保护野生动物的,由该案件查处部门根据县级以上陆生、水生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依法一并处理,其他单位不再重复处罚。

第九条县级以上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检查涉嫌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行为时,可采取下列措施:

(一)询问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人和责任人;

(二)检查收购、出售、加工、利用、经营、储存、运输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场所和运输工具;

(三)查阅、复制、登记保存有关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合同、发票、账册、单据、记录、信件和有关资料。

第十条禁止猎捕、杀害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禁止非法收购、出售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

禁止介绍非法买卖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禁止为非法猎捕、宰杀、收购、出售、加工、利用、储存、运输、携带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提供工具或者场所。

承运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必须凭省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单位批准的运输证办理。

第十一条省、市、有条件的县和重点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应当建立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负责本行政区域或者上级保护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指定区域内被没收的保护野生动物的接收、救护、饲养、放生和移交工作。

第三章 野生动物猎捕管理

第十二条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猎捕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经县级以上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向省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或者特许捕捉证。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野生动物资源状况确定本地区的禁猎区、禁猎期,并报省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公园,以及其他野生动物主要生息繁衍场所列为禁猎区。

因特殊情况确需在禁猎区狩猎的,必须经县级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四条在适合狩猎的区域建立固定狩猎场所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

第四章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管理

第十五条鼓励具备种源、技术、场地、资金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开展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和驯养繁殖工作。驯养繁殖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由省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审批,发给驯养繁殖许可证。

第十六条 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收购、出售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

第五章 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

第十七条 驯养繁殖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由省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市、县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单位收购、经营,并予公布。

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的场所,应当在醒目位置公开张贴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挂图或名录。

第十八条 禁止非法加工、食用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

依法没收的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不得按食用动物加工、销售。

第十九条 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收购、出售、运输、携带、邮寄、加工、利用,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必须报省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属于三有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必须报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条运输、携带、邮寄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必须申领运输证。出县境的,由县级以上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出省境的,由省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核发。

第二十一条 经营利用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应当缴纳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经营利用省重点和三有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的收费管理办法,由省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物价、财政部门制订,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非法猎捕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由县级以上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猎捕工具,有猎获物的,没收猎获物和违法所得,并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没有猎获物的,处以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非法加工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由县级以上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并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明知是非法加工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而食用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非法出售、收购、宰杀、运输、携带、贮存和邮寄三有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并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为非法捕杀、捕捞、宰杀、收购、出售、加工、利用、储存、运输、携带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提供工具或者场所的,由县级以上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建立野生动物狩猎场的,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撤销,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驯养繁殖许可证或者超越驯养繁殖许可证规定范围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由县级以上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处三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没收野生动物,吊销驯养繁殖许可证。

第二十八条 非法经营利用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除依法予以处罚外,还必须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收费标准的二倍补缴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

第二十九条 非法猎捕、杀害保护野生动物,非法收购、运输、出售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非法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非法进出口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伪造、倒卖特许猎捕证或者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包庇纵容违法行为的,或者对依法应当将没收的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移交当地县级以上保护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处理而不移交的,或者对依法应当将违法行为人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而不移交的,由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条例自20xx年7月1日起施行。1993年7月15日广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7年9月22日广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的《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野生动物保护的意义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产物,自然界是由许多复杂的生态系统构成的。

有一种植物消失了,以这种植物为食的昆虫就会消失。某种昆虫没有了,捕食这种昆虫的鸟类将会饿死;鸟类的死亡又会对其他动物产生影响。

这也是食物链造成的。所以,大规模野生动物毁灭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产生严重后果。

保护动物的行为篇2

关键词:动物资源;刑事立法;刑法保护

中图分类号:DF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1-0058-02

动物是十分重要的自然、生态资源。动物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可以供人类合理利用与可能利用的资源。我国地大物博,多样的自然环境,动物种类繁多,动物资源极其丰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非法猎杀贩卖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虐待动物等现象屡见不鲜,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这也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因此,动物资源的刑法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在人类社会中,刑法是保护动物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刑事立法显然是重中之重。从理论上讲,刑事立法充分发挥了刑法强制、教育的功能,对惩治犯罪、预防破坏动物资源的犯罪行为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从实践上讲,刑事立法能够更有效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活环境并提高人类保护动物的思想意识。因此,为了有效抵制动物资源犯罪行为,必须全面、深刻、科学的完善我国破坏动物资源的刑事立法,达到保护动物资源以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最终目的。

一、我国关于动物资源刑法的现状分析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动物资源保护意识也在逐渐增强,然而,有关动物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仍为较早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在1997年,我国《刑法》也增加了对濒危、珍贵珍稀野生动物的刑事立法,加强了对其的保护,但是直接规定野生动物方面的犯罪罪名也仅有《刑法》第341条第1款规定的“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刑法》第341条第2款规定的非法狩猎罪,《刑法》第151条第2款“走私珍贵动物、动物制品罪”。[1]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形式的不断变化,上述法律法规也随之出现缺陷,略显滞后;另一方面,上述法律法规也仅仅保护那些“濒危、珍贵、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而日常生活中与我们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与重视。我国关于动物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并不完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传统的动物保护思想践行不当

中国儒家文化讲究“仁义礼智信”,主张“仁者爱人”与“仁者爱物”,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仁爱、恻隐。“尊重生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是也存在着局限性。就中国传统文化中动物保护思想和立法实践而言,中国早已具备了善待动物的法理和道德基础。[2]而在现在的中国仍然会出现活熊取胆、残忍虐猫、城市打狗、虐实验鼠等虐待动物的事件。对此我们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中国经历了“”以及实行市场经济等一系列大规模的“反传统”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冲击巨大,文化传承的断裂是我们不希望发生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动物的观念也发生着转变,过分考虑现实的经济利益,忽略了对动物的人文关怀,商品意识强烈,动物所具有的食用、药用、工业用价值等引起了人们贪欲、物欲,人们对动物的伤害是无所顾忌的,贪婪的欲望也永无止境。信仰的缺失,对生命的冷漠,动物保护的思想早已微乎其微。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并继承中国传统的动物保护思想,将现代的动物保护思想与传统文化中的动物保护理念相结合,提高对动物保护的思想认识。

(二)动物保护范围狭窄

我国现行的有关动物资源保护的范围十分狭窄,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国刑法大多保护的是野生、珍稀、濒危的动物,而不是任何动物,有的也只是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而非保护动物本身的目的。我国涉及动物的刑法中,对于非野生动物,例如实验动物、娱乐动物、观赏动物、宠物动物都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保护。网络上时常会出现虐猫、虐兔等虐待动物的视频,拍摄内容极其残忍,网友们纷纷谴责这种残害虐杀动物的行为。然而,刑法对于那些严重虐待、伤害动物的行为并没有进行明确规范,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以上所述行为,对于动物本身,其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在社会层面上同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有的人对此行为深恶痛绝,而有的人却争相效仿。

(三)刑罚处罚存在处罚不当现象

我国主要以自由刑和财产刑作为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行为的处罚方式。我国刑罚存在重刑情节,判处的自由刑相对过重且单一,财产刑以罚金刑为主,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单位,单位犯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的,实行双罚制,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同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它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个人犯本罪的规定进行处罚。

单纯的强调重刑可能会对不法分子予以震慑,但是又极易忽视生态法益的修复,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例如,犯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刑法法条中还有刑罚轻重关系不协调的现象。例如,按照刑法第151条的规定,犯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的,最高刑可至死刑,但根据刑法第341条的规定犯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的,最高刑是10年以上有期徒刑,显然两者的刑罚轻重关系不协调;刑法法条中罚金刑数额规定不明确。例如,《刑法》中犯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犯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我国动物资源刑法保护的完善

(一)传承及提高动物保护思想认识

传统的儒释道思想中有着超前的动物保护思想,是朴素的平等观,对动物的保护与关爱只是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而不是主体。中国文化更多的在意人和人的生活,关爱动物是人对自身生命价值认知的扩展与延伸。

我们在继承中国传统动物保护思想的基础上,还要把“仁”真正的扩展到动物上,坚决树立人与动物平等的思想理念,在法律思想上真正确立动物本身的“主体”地位,从而加强了动物保护的力度;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动物的科学性研究,打破思想束缚,运用科学和理论来证明人与动物的同质性,确立现代的动物保护思想;积极组织多种宣传活动,提高动物资源保护思想的影响力。要做到尊重大自然,特别是要坚持“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要坚决树立尊重生命的思想观念,生命形式都是独立的,理应得到相应的尊重,尊重生命是善待动物、不虐待动物的思想基础,善待动物是尊重生命的基本要求,人类必须受到行为道德的约束,本着人道主义,树立良好的动物保护思想。

(二)扩大动物保护范围

我国现行的动物保护制度大多针对野生动物、国家自然保护区动物以及进出口动物。与较发达国家立法中关于受保护动物宽泛的范围相比较,我国与之存在较大距离。早在19世纪中期,法国、德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先后通过了“反虐待动物法”,并且将动物的保护范围扩大到“任何动物”;1987年欧洲各国又签订了《保护宠物动物的欧洲共约》,公约规定“任何人不得引起宠物动物不必要的疼痛、痛苦或者忧伤”等;美国刑法规定“行为人故意或者轻率地使任何动物遭到残酷的虐待,或者使任何由他监管的动物遭到残忍的忽视,或者杀死、伤害他人的动物而没有得到主人的许可,构成残害动物罪”。[3]因此,笔者认为在完善我国动物资源保护刑事立法中,动物保护范围应将“任何动物”加以具体诠释,例如野生动物、经济动物、宠物动物、实验动物和其他动物等。科学有效的整合动物资源体系,也是完善动物资源保护刑事立法的重要基础。

在立法方面我国应根据基本国情借鉴国外优秀的立法思想,将罪刑明确具体,在立法时应当尽量采用详细说明的方式明确罪刑;破坏动物资源罪的立法保持高度协调,根据实际情况对与之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进行合理的修改,以致与所立刑法协调统一。

增设故意伤害、虐待动物罪名。故意伤害、虐待动物,尤其是对珍贵、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应将以上行为规定为犯罪,且范围扩大到一般动物。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建议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行政复议的期限和补偿政策以及配套法律的处罚依据。

增设关于杀害、买卖、滥食野生动物犯罪的罪名。杀害、买卖、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屡见不鲜,却迟迟不见解决办法。刑法应增设“买卖、食用野生动物罪”,并给予一定的刑事处罚。[4]

(三)完善刑罚

在刑罚处罚方面,我国应当借鉴国外立法刑罚轻缓且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与世界刑罚轻缓化的立法趋势相适应。首先,应当根据犯罪行为的轻重进行刑罚处罚,尽量减少死刑,情节极其严重的可适当将死刑降至无期徒刑,对破坏动物资源犯罪实行重刑重罚可能会起到震慑和预防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只强调严惩犯罪,应当充分考虑如何恢复和补救被破坏的动物资源;其次,适当的减轻破坏动物资源罪的自由刑,重视罚金刑的适用,明确规定罚金刑的数额,罚金应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进行衡量。这既能从经济上有效地惩治犯罪,又能利用资金对动物资源进行保护及补救;最后,统一量刑也是我国刑法完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相同或类似的犯罪行为在不同法条中所对应的处罚不一致也是法律条文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因此,在完善法条的同时应当注重量刑相一致原则。

三、结语

动物资源保护已经引起社会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关注,而动物资源保护的刑法立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法律上的重要体现。立法需要借鉴,但在借鉴国外立法时,不能一味紧盯最先进立法,必须立足于我国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和公众的动物保护意识,以促进动物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三者的统一。[5]动物权利的保护也是人类自身权利被保护的必然要求。法律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愿望,而法治作为人类追求完善自身理想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注定要以关怀人类自己为落脚点。从表面上看,立法保护了动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类处置动物;但恰恰正是这种限制,反而在更深层次上体现出了人类关怀自己生存发展的价值取向,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立法保护动物,也是人类关怀自己明天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1]马章民.野生动物资源的刑法保护及立法完善[J].河北法学,2009(2):136-141.

[2]孙江,王利军.动物保护思想的中西比较与启示[J].辽宁大学学报,2012(2):00-107.

[3]王冬卉.浅析宠物动物福利的法律保护[J].法制与经济,2012(7):111-113.

保护动物的行为篇3

(一)立法缺失。

新中国成立后,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我国都制定或缔结了一系列与动物保护有关的法律。国际方面有1959年的《南极公约》,1973年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等。国内方面有1988年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1998年实施的《动物防疫法》,2004年实施的《兽药管理条例》等等。然而,看似保护动物的立法,实则是为了保护人类的利益,这是我国与西方国家动物保护立法的区别。所以,总的来说,中国目前的动物保护立法非常落后,在宠物动物保护方面存在着大量的空白。

(二)民众的宠物动物保护意识差。

1.虐待、屠杀、扑杀现象严重。

首先,虐待宠物动物的现象屡见不鲜。被台湾网友称为“杀猫魔”的台大博士班学生李念龙,2008年领养逾10只出生不到2个月的幼猫,不过多久,就对猫进行了残忍的虐待。其次,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滋生了人类驱逐利益的温床。基于人类贪婪的本性和金钱的驱使,把动物当作获利工具,屠杀动物的现象随处可见。有些人强制盗窃、捕杀归个人所有的宠物动物,做成食物,取悦人类。

2.不当饲养现象的大量存在。

人类饲养宠物动物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往往因为饲养知识的匮乏和条件限制,饲养方式的不正确,给动物带来不仅是身体,也是心理上的伤害。有的人为了动物看起来更加美观,带它们去美容院美甲、剪耳、剪尾等,对动物的身体造成了伤害。另外,还有人饲养动物是为了训练它们表演,使自己盈利,动物的营养和休息跟不上,造成动物的疾病、死亡。

二、关于建立宠物动物保护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行政管理途径。

应当明确对宠物动物进行管理的行政机关。笔者认为,应当将管理权力交给动物防疫部门,并在此将收费和免疫事项一并解决。宠物的主人先带宠物到动物免疫部门办理登记,并在动物皮下植入便于管理的芯片。这样能时刻给动物定位,更好进行管理,还能将登记和免疫放在一个部门处理,减少了当事人来回跑的麻烦。

(二)行政立法途径。

目前,我国有关动物的立法体系的层次是比较丰富的,有国际条约、国内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但是,在我国,尚无全国性的统一的动物保护基本法律。只是在2009年9月18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结果到现在还没有正式通过,更不用说针对宠物动物的专门立法了。基于目前我国动物保护的困境,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动物保护的立法。我们可以降低立法的层次,从低到高,逐步推进。可以从地方性法规入手,作为试点改革,制定动物保护条例。待实施一段时间后,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等时机比较成熟,地方性法规实施地比较好的时候,可以适时地将立法层级上升为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在全国范围进行动物保护的立法,最后制定《动物保护法》。另外,针对宠物动物,也应该有特殊的管理方法。应充分分析宠物动物的特点和不同情况,专门立法,或者在总的动物保护法里分章节对其进行规制。

(三)社会团体的参与。

保护动物的行为篇4

《*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次会议审议通过,已经正式颁布实施。今天,省人大、省政府在这里召开新闻会,目的是大力宣传《条例》的立法精神,让全社会都认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和知道有关法规,使全省各级政府部门、法人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广大公民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使人人知法守法,自觉爱护野生动物,同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大家知道,人类只有尊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与健全,人类自身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长远未来。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野生动物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作为保存遗传基因多样性的战略资源,同今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从根本上说,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目前,一些野生动物品种的减少和灭绝,正严重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保护好这些资源是我们的责任。然而,我省毗邻港澳,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经济发展较快,是重要的进出口口岸,不少野生动物从外省和外国流入,成了华南地区野生动物的主要集散地,加上历史上有食用野生动物的习惯,这些因素给我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增加了困难,使我们的任务更加繁重。

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年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了《广州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规定》,*年又制定了《*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规定》。各级政府及林业、海洋与渔业、工商、公安、海关等职能部门对这些法规认真贯彻执行,工作互相支持配合,积极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对非法捕杀、收购、出售、加工、运输、携带、走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严厉打击,拯救了不少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取得的成绩是肯定的。然而,保护野生动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的工作同保护野生动物的重大意义和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非法捕杀、收购、倒卖、走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案件时有发生,这类的违法犯罪活动仍十分猖獗,手法也越来越隐蔽,增大了执法部门查处的难度;保护野生动物还没有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滥吃野生动物的不良风气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一些人对吃珍禽猛兽不以为耻,甚至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对三有保护野生动物,还没有具体的管理规定,主管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无计划乱捕滥猎、盲目经营利用的情况仍相当严重;对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的管理不够规范,对驯养繁殖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何处置还缺乏具体的管理规定,不利于调动养殖的积极性。

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一些野生动物资源呈下降趋势,濒临灭绝的种类也在增多,由于一些与农林业生产直接相关的野生动物逐年减少,已导致病虫害增加,情况实在令人堪忧。同时,食用野生动物成了一种不良的风气,也损害了*人的文明形象,在国内外造成不良影响,与我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背道而驰。

去年,李长春书记对此作了重要批示,要求从立法上进一步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根据省委的指示,省人大加快了立法的步伐。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现在已正式颁布实施了。本《条例》主要是对省重点保护和三有保护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作出具体规定,解决在处理非法捕杀、捕捞、宰杀、收购、出售、加工、食用、运输、携带、走私以及提供工具和加工、储存、交易场所等违法行为中遇到的各种难以处理的问题。同时,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确定的“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方针,规定禁止捕杀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限制捕杀三有保护野生动物;规范经营利用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行为。对人工驯养繁殖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经营利用也实行规范管理,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修改以后形成的《条例》,对我省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更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为全面开展我省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提供了法律依据。各级人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广泛宣传《条例》,使《条例》贯彻实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加大执法力度和监督力度,打击各种违法行为,确保《条例》全面贯彻实施。

这里,要特别强调对《条例》实施的执法监督问题。

一是要加强各级人大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执法监督。要按照执法责任制的要求,督促政府、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分解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执法的责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对严格依法行政,保护野生动物工作做得好的,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定要依法坚决打击。各级人大要定期对《条例》和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把支持和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监督水平和质量,并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协调政府和有关部门解决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加强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执法的内部监督。这次在《条例》别规定了防止重罚轻管、以罚代刑的监督条款,对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实行执法过错追究责任制。各职能部门一定要严格遵守《条例》的规定,对执法违法、知法犯法的有关人员,监察机关要依照《条例》和监察管理有关法规坚决予以处理。对于违反《刑法》构成犯罪的,检察院、法院要加强检控和审判,依法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保护动物的行为篇5

(1.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广西柳州545004;2.百色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为分析广西百色不同保护区的两栖动物分布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该地区两栖动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相关理论和数量依据,根据广西百色11个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名录,通过物种组成比较并运用G-F指数、相似性系数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并对两栖动物多样性与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百色11个自然保护区共记录两栖动物7科20属38种,蛙科(Ranidae)为优势科,角蟾科(megophryidae)为次优势科;主要区系成分为华中华南区种,次要区系成分为华南区和华中区种,并有少量西南区种渗入;各保护区之间两栖动物相似性均属于中度相似以上,部分保护区之间属高度相似;地州、古龙山和农信自然保护区的F-指数和G-F指数较高;保护区两栖动物的多样性与该地区年均降水量呈显著相关关系,而保护区年均降水量与保护区面积及保护区森林面积显著相关。

关键词:广西;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Q95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6-1425-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6.036

DiversityofamphibianofelevennatureReservesinBaiseCity

JianGCai-yun1,ZenGXiao-biao2

(1.DepartmentofChemistryandLifescience,LiuzhouteachersCollege,Liuzhou545004,Guangxi,China;

2.DepartmentofChemistryandLifeScience,BaiseCollege,Baise533000,Guangxi,China)

abstract:BasedonthelistofamphibiansoftheelevennaturereserveinBaise,guangxi,thediversityofamphibianandmajorenvironmentalfactorsofelevennaturalreserveswereanalyzedbyG-FandSorensonindex.theresultsshowedthattherewere38speciesofamphibiansbelongedto20Genus,7families.thedominantfamilyinelevennaturereserveswasRanidae,thenextwasmegophryidae.themainfaunalcomponentswereoriginatedinthecentralareaofChina,andfollowedbysouthareaofChinaandthecentralareaofChina.afewspecieswereoriginatedinthecentralandsouthwestareaofChina.theSorensonindicesoftheamphibiandistributionamongelevennaturereserveswereabove0.5,ofmoderatesimilarityorhighlysimilarity.theFandG-FindexesofDizhou,nongxinandGulongshanreservewerehigherthanthatofothernaturereserves.thediversityofamphibianspeciesinnaturereserveswassignificantlypositivecorrelatedwiththeaverageannualrainfallsignificantlypositivecorrelatedwiththenaturalreserveareaandforestarea.itwillprovideatheoreticbasisandreferenceforconservinganddevelopingofecologicalenvironment.

Keywords:Guangxiprovince;naturereserve;amphibians;diversity

收稿日期:2014-06-16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GXtSZY224)

作者简介:蒋才云(1973-),男(壮族),广西象州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动物多样性方面研究,(电话)13667721973(电子信箱)

jiangcaiyun2013@163.com;通讯作者,曾小飚(1971-),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动、植物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电话)13877689206

(电子信箱)xiaobiao50@163.com。

百色市位于广西西部,地处104°28′-107°54′e,22°51′-25°07′n之间,面积约36252km2,东连南宁市,西接云南省,北邻贵州省,南至越南边境,属于云贵高原与南岭丘陵地带的过渡区域,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滇桂山地丘陵[1]。该地区地形多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独特的“大石围”现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森林覆盖率高,水资源丰富,独特的地形及复杂气候蕴育着大量的动植物资源,被誉为“天然中药库”。截至2011年底,该地区共设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9处,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0处,市级自然保护区2处,县级自然保护区4处,保护区总面积约445699hm2,占百色市总面积的12.29%[2]。

对百色地区各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目前主要是开展区域性本底调查工作,莫运明等[3,4]对岑王老山和底定两个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进行了物种多样性调查,两栖动物名录并进行了区系分析。笔者近年来也对百色地区其他9个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进行了调查[5-14]。本文根据笔者调查结果及已发表的其他保护区两栖动物名录,对百色11个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多样性、相似性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多样性评估并对两栖动物多样性与主要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进一步的综合分析与研究,以期为该地区两栖动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相关理论和数量依据。

1各保护区的基本情况

1.1基本概况

本文涉及的11个自然保护区包括1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保护区(底定、猫街、大王岭、黄莲山自然保护区)、2个市级保护区(百东河和澄碧河自然保护区)、4个县级保护区(地州、达洪江、古龙山、农信自然保护区)。各保护区建立时间均较早,除底定自然保护区在1986年建立外,其他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时间均为1982年;管理部门明确,均由各级林业部门管理;各保护区类型基本相同,除猫街保护区外,均为森林生态类保护区,保护对象均包括森林资源和当地生态系统。从所处行政区域上看,属于百色市右江区的有大王岭、百东河和澄碧河3个自然保护区;属德保县的有黄莲山自然保护区;属靖西县的有底定、地州和古龙山自然保护区;属平果县的有达洪江自然保护区;属田林县和凌云县的有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属西林县的有猫街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现改为王子山雉类保护区;属那坡县的有农信自然保护区[15]。

1.2自然概况

广西百色11个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概况和主要环境因子见表1。

2研究方法

2.1分类整理方法

各保护区两栖动物种类根据已公开的岑王老山、底定、猫街、大王岭、黄莲山、百东河、澄碧河、地州、达洪江、古龙山和农信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名录[3-14]进行统计,广西两栖动物种类参照《广西陆生脊椎动物名录·两栖纲》[16],按《中国动物志·两栖卷》[17]对各保护区两栖动物名录进行科、属、种的整理归类。

2.2多样性分析方法

2.2.1相似性系数分析运用Sorenson指数(i)[18]测定公式:i=2a/(b+c),测度11个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群落相似性。式中i为B和C两个自然保护区间的相似性系数,b和c为两个自然保护区B和C的物种名录中记录的两栖动物物种数,a为B和C两个自然保护区共有两栖动物物种数。

2.2.2G-F指数分析按照蒋志刚等[19]的方法,根据各保护区两栖动物科、属、种的组成,先分别计算各保护区两栖动物的F指数、G指数,然后测度各保护区的G-F指数。

式中,pi=Ski/qi=Sj/S,m为名录中两栖动物所属科的数量,Sk为两栖动物中某科(k)中物种数,Ski为两栖动物某科(k)的某属(i)中的种的数量,n为名录中某科(k)所包含的属的数量;S表示各保护区名录中两栖动物的物种数,Sj表示保护区两栖动物名录中某属(j)所包含的种的数量,p为各保护区两栖动物名录所包含的属的总数。

3结果与分析

3.1物种组成及区系成分

由表2可见,11个保护区现记录的38种两栖动物分属7科20属。有2种为古北东洋界广布种,其余36种为东洋界物种,无古北界成分。在东洋界种类中,以华中华南区成分为主,次要区系成分为华南区和华中区,各保护区均有少量西南区种渗入,这与广西百色地处广西西部,在区划上隶属东洋界华南区的闽广沿海亚区,并与隶属于西南区的西南山地亚区接壤有关。可见,各保护区区系成分与该地区所属的动物地理区划基本相符。

3.2科属组成及优势科

根据各保护区两栖动物所属的各科进行属种数统计,各保护区两栖动物优势科是蛙科(Ranidae),共有8属15种,分别占总数的40.0%和39.5%,其次为角蟾科(megophryidae),共有5属10种,分别占总数的25.0%和26.3%(表3)。

3.3相似性系数

Sorenson指数是0~1之间的测度,11个保护区两栖动物相似性系数最低为0.57,最高达0.98,各保护区相似度都属中度相似及以上,其中底定与地州、古龙山、农信;王子山与澄碧河;大王岭与黄莲山、百东河、澄碧河、达洪江;黄莲山与百东河、澄碧河、地州、达洪江、古龙山;百东河与澄碧河、达洪江;澄碧河与达洪江;地州与达洪江、古龙山、农信;达洪江与古龙山、农信;古龙山与农信等保护区之间两栖动物相似性系数均在0.80以上(表4),属高度相似,应与各保护区所处区域相近及各环境因子相似有关。

3.4G-F指数

计算结果(表5)显示,各保护区的G指数基本接近,与该区两栖动物均分属5~6科的数量相符,岑王老山、底定、地州、古龙山和农信5个保护区的F指数在3.5以上,与这几个保护区两栖动物属的数量较多是一致的,猫街和百东河的G-F指数为负数,说明其属级阶元的多样性高,而科和科间的多样性偏低。

3.5相关性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11个自然保护区的物种组成、科属多样性及保护区面积、森林面积、地理区域、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等环境因子进行pearson系数分析,结果见表6。由表6可见,保护区面积与森林面积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保护区面积、森林面积与年均降水量均呈显著(p<0.05)负相关,而保护区年均降水量与保护区两栖动物科、属和种的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表明在较小区域内两栖动物多样性受经纬度、气温、海拔等因素影响不大,降水量的多少对该地区两栖动物的分布有显著影响。这与两栖动物特殊的生活史有关,两栖动物幼体的发育、成体的生活及繁殖过程等都必须依赖水体。

4小结与讨论

广西百色已进行两栖动物本底调查的11个自然保护区共记录两栖动物7科20属38种,蛙科(Ranidae)为优势科,角蟾科(megophryidae)为次优势科;主要区系成分为华中华南区种,次要区系成分为华南区和华中区种,并有少量西南区种渗入。根据相似性系数分析,各保护区之间两栖动物相似性均大于0.5,属于中度相似及以上,部分保护区之间属高度相似。G-F指数测度显示,地州、古龙山和农信自然保护区的F指数和G-F指数较高,表明该3个保护区两栖动物科、属级阶元的多样性程度高。

两栖动物的生活史十分特殊,幼体在水体中发育,成体一般依赖水体生活,受精过程必须在水中完成,其多样性程度高低能反映出保护区水陆环境的质量[20]。各保护区两栖动物的多样性与该地区年均降水量呈显著相关关系。降水量偏低,对两栖动物及其所依赖生存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利,应予以重视并加以改善。

参考文献:

[1]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数据中心http://datacenter.mep.gov.cn/main/template-view.action,2013-05-15.

[3]莫运明,谢志明.广西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特点[a].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第10辑)[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82-87.

[4]莫运明,谢志明,邹异,等.广西底定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J].四川动物,2007,26(2):344-346.

[5]曾小飚,苏仕林.广西大王岭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调查与分析[J].四川动物,2008,27(4):572-574.

[6]曾小飚,苏仕林,蒋才云.广西黄莲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5):10890-10891,10894.

[7]曾小飚,苏仕林.广西百东河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J].四川动物,2008,27(6):1169-1171.

[8]曾小飚,苏仕林.广西地州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与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4):10473-10475.

[9]曾小飚,苏仕林.广西达洪江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调查初报[J].广西科学,2008,15(4):461-463.

[10]曾小飚,苏仕林,蒋才云.广西古龙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调查及多样性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2009,36(1):126-129,133.

[11]曾小飚,苏仕林.广西澄碧河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J].福建林业科技,2009,35(3):120-124,147.

[12]曾小飚,苏仕林,黄珂.广西花贡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初步调查[J].福建林业科技,2010,37(1):100-103.

[13]曾小飚,苏仕林,黄珂.广西猫街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及保护[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0,32(2):6-10.

[14]曾小飚,苏仕林,蒋才云.广西农信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生态调查及多样性分析[J].林业规划调查,2008,33(5):47-50.

[15]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广西自然保护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16]周放,冯碧燕,蒋爱伍,等.广西陆生脊椎动物名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17]费梁,胡淑琴,叶昌媛,等.中国动物志·两栖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8]马克平,刘灿然,刘玉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度方法[J].生物多样性,1995,3(1):38-43.

保护动物的行为篇6

关键词动物权利道德权利法律权利动物福利

2009年9月18日,我国《动物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向社会公布,这是我国首部动物福利性质的非正式法律文稿,动物权利再次受到社会关注。支持动物权利的学者认为,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法律权利主体范围的扩展及监护或制度的设置等为动物法律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充分理由。但对这些理由需要深入考究。

一、道德权利不等同于法律权利

有学者认为,环境伦理学为动物的权利奠定了充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道德上的支持,为其最终上升为法律权利提供了前提。①笔者认为,“动物权利”一词首先出现在环境伦理学领域,对其应作道德意义上的理解。我国著名环境伦理学者余谋昌认为:“当我们涉及生态伦理学时,可以认为它既包含科学,又包含信仰,因为它是作为科学的伦理学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但又包含崇拜生命的敬仰。”②环境伦理学者将动物的道德权利上升到法律层面加以讨论,提倡赋予动物法律主体资格,并未考虑和理解权利的法学意义。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过渡关系,二者性质不同。首先,从产生方式看,道德权利产生于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约定俗成共同行为准则,而法律权利除来自风俗习惯外,很大一部分由人为立法产生;其次,从内容看,道德权利义务内容因人因地而异,衡量标准模糊不确定,而法律权利义务的内容是明确一致的;最后,从保护方式看,道德权利里被保护是通过舆论力量以及行为人内心的道德自省实现,而法律权利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在道德层面谈及动物,是依靠人们的道德自律来实现的,而法律强制力显然超出了道德自律范围。

二、动物作为权利主体—“主客二分”法律结构下之不能

有学者建议立法赋予动物法律权利主体(或类主体)地位,这在传统的“主客二分”法律结构下难以实现。参加任何法律关系都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参加某些特定类型的法律关系除了要具有权利能力之外,还必须具有行为能力。③而动物却不具有权利能力。首先,在我国,法律关系的主体只有自然人、法人以及国家(特殊情况下),而物、人身利益、精神产品、行为等是法律关系的客体,即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的指向对象。我国在理论与实践中一直都将动物当作“物”看待,例如,前些年出现的清华学生向熊泼硫酸的行为被定性为“故意毁坏财物”的行为。《德国民法典》第90a条规定:“动物不是物。它们受特别法的保护。法律没有另行规定时,对于动物使用有关物所确定的有效规则。”有学者引用该条规定的第一句来否定动物是法律上的“物”而应是“主体”,这是对该条文的误读,即把条文肢解后的部分独立进行理解,而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条文的意义。作为私法,《德国民法典》的真正意图是说明,动物在私法的范围内是一个活物(livingthing),而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拥有的无生命“物”;作为活物,它应该得到符合法律规定的对待……必须保证动物被当作一个活着的物及具有一定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伙伴来对待,对待的措施不应不利于动物物种和感受的保护。④从此看出,德国法律仍将动物视为物,但将动物同传统的普通物区分开来,作为特殊的物,适用特殊的法律进行保护。当不存在特殊规定时适用一般物的规定。

动物成为法律主体,其权利和义务之间无法平衡。依法理,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的,无权利的义务和无义务的权利在平等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几乎不存在。如果动物是与人对等的权利主体,那么无论是人伤害动物抑或动物伤害人,侵权一方都应承担相应责任。然而要求动物承担行为后果却缺乏现实可能性。动物受其自然属性的限制,不能因年龄增长或接受类似人类的教育而形成意思能力,从而也不能形成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行为能力,这是动物不能实现其权利义务的先天。进而,有学者主张用现行法律监护制度,将动物作为有限的法律主体来保护其权利。⑤笔者认为,现行监护制度是为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设立的保护其利益的法律制度,要求监护人能够代表并维护被监护人的利益。制度的本质在于通过人的行为使被人承受行为的后果,要求关系双方存在法定关系或以意思联络为基础的授权关系。然而动物与人之间,并没有监护关系以及关系的发生原因。人既无法承担起监护动物的责任和法律后果,动物也无法承受被行为的后果,动物与人之间也没有可相互理解的法则。人能够体会动物的感觉,只是人根据自身的体验所做的一种“换位思考”。人类永远都不可能证明动物的本意,人无论如何也超不出自己的视野来理解非人类存在物。⑥如果动物权利通过制度来实现,动物意志恐怕代表的是人的喜恶,其实质也仅在于动物被作为人之间意志较量的工具而已。

动物具有法律权利,在司法实践中会引发一系列难题。例如,动物如何参与诉讼?如果人损害了动物的利益,动物何以寻求救济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法律是否也调整同为法律主体的动物之间的“侵权”关系?如果动物具有法律权利,人类还能继续买卖、圈养、屠宰动物吗?除非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否则动物权利无从谈起。

三、法律主体范围的扩展能否及于动物

法律先后承认奴隶、妇女、儿童、法人、国家的主体地位,但动物并不必然被纳入法律主体扩及的范围。前述法律主体在本质上具有共同特征,即属于人的范畴。奴隶、妇女、儿童本属人类,只是在社会不同阶段其权利受到一定限制。随着人类文明和道德的进步,人类逐渐消去在人内部划分等级的观念。而法人、国家属于人的范畴因其是人类出于自身利益需要而创设的一种具有“人格”的拟人化特殊主体,能确实被人所控制,体现人的意志,并像人一样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虽然人是由动物演进而来的,人与动物的本源是一致的,但应承认,人经过不断地选择和适应环境,最终发展为一个高级物种。人与动物分离,也正因为人具有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本能,有理性、能思考、善言语、会劳动、可直立行走等。在人类社会,人类有自己的行为法则。同时,动物世界也有自己的生存法则。但两者很少甚至没有共通性,人显然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动物身上。例如,我们显然不能用“计划生育”政策来限制动物的生育,也无法使破坏人类财产的动物承担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正因为存在诸多“不可为”因素,才让动物法律主体地位难以成立。法律终究是人的法律,过分扩大权利的主体范围,可能会造成动物权利对其他权利的侵害。

四、建议——动物法律保护的可行出路

为更好地保护动物而颠覆现行“主客二分”的法律结构,把动物设为法律主体未必能得偿所愿。最明智也最可行的方法是用旧体制去解决新问题,应循序渐进地对现有动物保护法律规定加以完善,以满足动物保护的时代要求。人类保护动物归根结底也不在于是否赋予动物法律主体地位,本质上是靠法律制度规制人的行为,强调人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

第一,修订、完善我国相关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扩大保护范围,增加保护内容。就我国而言,动物保护立法存在很大缺陷:一方面体现在保护范围过窄,主要限于野生动物尤其是濒危物种。而对普通动物如不加以保护,其将来也可能濒临灭绝。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立法应体现人类对更多物种的关怀,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适当扩大动物保护范围,并酌情施以不同的保护力度。这样做既符合道德要求,也符合法律要求,是法律和道德共存并逐渐融合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体现在保护内容单一,我国现有动物保护法律更多地将动物作为一种资源来保护,且只简单地保护动物生命不被杀害或身体不受伤害。应在有关法律中增补对动物福利的保护内容,更关心动物的生理状况和生存条件。第二,在坚持原有法律框架内可进行适当的创新。我国著名民法学者杨立新创造性地提出:与法律人格对应,可以建立一种多层次的“法律物格”制度,使动物具有高层次的法律物格资格,相应地在法律上对其设置特别的规则,或许更能体现动物在法律上的特别属性以及法律对其所应采取的特殊保护措施。⑦

第三,保护动物也应成为法律规定的道德义务,此举并非承认动物对人具有法律权利。奥地利学者凯尔森认为,“法律规范使某人负有对某一别人作一定方式的行为的事实,并不自然就意味着后者有对前者的这种行为的权利”,而“每一个人使个人有义务对另一个人作一定方式行为的法律规范,并不都授予后者以对前者的法律权利”。⑧因此,权利可引起义务,而义务并不可引起权利。在法律中规定人保护动物的义务,基于人类自我反省和自觉基础之上,是人类出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而创设的义务。

第四,从长远看,应加快我国动物福利立法进程。动物福利立法的实质是将保护动物的义务法律化,使之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法则。前不久公布的我国《动物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就是一部保护动物福利性质的法律建议稿,站在维护人类社会总体利益的立场上平衡动物福利和人的利益关系。该稿如能最终成为正式法律文本,将有利于遏制虐待动物的不良风气,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社会公共卫生,在全社会树立关爱动物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风气,最终推动我国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五、结论

解决动物的生存现状最终有赖于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保护动物归根结底是人的道德意识问题,只有了解生命的意义,对生命体现足够的尊重,才会善待动物。赋予动物道德权利,旨在帮助人们形成尊重动物生命的道德意识,建立生态平等的文明意识。人类保护动物并非在于是否承认动物的权利地位,主要还是要解决人自身对动物存在的各种偏见,进行“道德洗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待动物的非道德行为,而法律规制只是一种辅助工具。

注释:

①蔡守秋.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39.

②余谋昌.惩罚中的觉悟.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76.

③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7.187.

④常纪文.动物只能是法律关系的客体.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7).8.

⑤高利红.动物不是物,是什么?.环境法研究网.

⑥许健,沈展昌.动物“权利主体论”质疑.河北法学.2004(1).139.

保护动物的行为篇7

一、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概况

南昌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处赣江、抚河尾闾、鄱阳湖滨,地理位置为东经115°27′—116°35′,北纬28°09′—29°11′,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全市以平原为主,兼有广阔的水域以及岗地、丘陵、低山,总面积7402平方公里,概貌为“一分道路和庄园、二山三水四分田”。境内西部九岭山余脉上的洗药坞主峰海拔842.3米,为全市最高峰;东北部濒临鄱阳湖,湖滨、港汊、水塘星罗棋布。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南昌市正处于基础设施逐渐完备,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湿地广阔且类型多样。全市共有各类湿地4006平方公里,湿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54.1%,所占比例为全省最大。湿地类型共7种,主要为河流湿地、洪泛湿地、永久性淡水湖、泥炭藓沼泽湿地(分布在洗药坞一带)、水库、水渠、水田等。我市拥有全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面积为1000平方公里。在赣江大桥以东,赣江分为三支,期间的蒋巷镇、扬子洲乡、南新乡、联圩乡、昌邑乡为冲积三角洲,属洪泛湿地,现已成为江西省的粮仓,目前正将低洼部分的农田实行退耕还湖。我市辖区内的鄱阳湖水域面积达983.47平方公里,约占鄱阳湖水域面积的三分之一。濒湖的新建、南昌、进贤三县还有不少湖泊,如军山湖(220平方公里)、青岚湖(42平方公里)、瑶湖(18平方公里)等。

(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我市境内野生动物主要有兽类42种,爬行类18种,两栖类7种;鸟类种数最多,达380余种,约占全国和全省鸟类种数的31.9%、90.5%,其中属国家一级、二级保护的鸟类分别为10种、38种,属省级重点保护的鸟类90余种。此外,全市主要木本植物有96科、225属、400多种。在南昌市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中发现,全省61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的目的物种中,我市特有的野生植物有4种,其中新建县有浙镶槐、南昌卫茅,湾里区有沼柳、沼越桔。

二、保护管理现状

1、经验做法

1.1野保管理体系建设

我市率先在全省建立起专职的地市级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体系建设。1992年成立了南昌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1993年,南昌市林业局又投资建立了南昌市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这是当时江西唯一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2001年,我市率先成为江西省首批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建设达标单位,所辖县区和重点乡镇实现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挂牌。这标志着我市初步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网络,从而形成了一道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坚实屏障。

2.2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为切实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资源,我市野保部门和森林公安密切合作,每年通过定期开展“野生蛙类专项整治”、“餐饮单位专项整治”、“越冬候鸟专项整治”等执法行动,依法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取得了明显成效。2002-2004年,在国家林业局组织的旨在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的“猎鹰行动”和“春雷行动”中,南昌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先后两次获得全国“猎鹰行动”、“春雷行动”全国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3.3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市南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历经2年科学考察和3年申报晋升的艰苦历程,于2008年1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为部级自然保护区,我市由此成为全国首个拥有部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省会城市。这是我市城市发展的一件大事,对于我市创建现代文明花园城市、生态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环保模范城都具有重大意义。南矶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距南昌城区45公里,总面积3.33万公顷,每年保护区越冬候鸟种类100余种,数量超过30万只,占全鄱阳湖候鸟总数一半以上。有4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24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有16种水鸟种群数量达到或超过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建设南矶湿地部级保护区,对于构建鄱阳湖乃至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格局、促进鄱阳湖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4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

为提高广大群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我市积极借助主流新闻媒体宣传、介绍和报道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在每年的“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专题宣传活动期间,组织开展野生动植物标本展、保护区采风、摄影展、邮票展、野生动植物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并深入中、小学校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教育工作,利用多种形式向青少年推广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多次组织学生到自然保护区实地体验自然,观看候鸟,以增强保护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并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专业网站用于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

2、存在的问题

2.1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点多面广,需要人员多、投入大,而当前我市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还很不健全,机构设置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难以有效开展监测和保护管理工作。当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成为林业部门的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工作内容后,经费不足、设备不足、人员不足的问题暴露得更为明显。

2.2湿地保护政出多门,对资源无法实现统一管理。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等原因,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仍处在多部门的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之中。各个行政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从各自职责和利益出发,形不成管理合力,甚至部门利益至上,严重影响了对湿地资源的统一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干扰和破坏了珍稀动植物,特别是越冬候鸟的栖息环境。如水利部门负责湖泊水位的调控,渔业部门根据《渔业法》,负责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渔政管理,当地政府湖区管理权发包给水产养殖户以增加财政收入,林业部门虽然牵头湿地保护区工作,但只能对鸟类、野生动物进行管理和保护,保护区没有湖区使用权和管理权,保护管理工作长期处于“借湖养鸟”的窘境。

2.3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目前尚无较为完善的法律规章可循。我省第一部关于湿地保护的条例《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2004年3月才开始实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该保护条例并未很好地在鄱阳湖地区执行。同样,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对于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而言,在新的形势下也明显滞后。因此,要为我市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提供可操作的法律依据,理顺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必须加快湿地立法工作。

三、今后行动计划及建议

目标:实施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根据当前我市野生动物保护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国际形势要求,以国家加强生态建设的整体战略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育、大力恢复发展、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以保护为根本,以发展为目的,以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湿地保护为基础,以保护工程为重点,以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完善管理体系为保障措施,加大执法、宣传、科研和投资力度,促进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

措施:

1、完善体系建设,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全面加强保护管理体系、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候鸟保护监测体系、科学研究体系建设,提高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管理水平,实现对重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和自然保护区及候鸟迁飞的动态监测,逐步完善本地资源数据库。加强与wwF(世界自然基金)、GeF(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基金组织的交流沟通,争取他们在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及湿地恢复等方面的资助。同时加强与国内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大对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保护、调查、监测的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支撑体系的实力。

2、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联合森林公安、交通、工商、渔政等部门对集贸市场、餐饮单位、车站、码头、机场等地共同开展“野生蛙类保护”、“野生动物保护”、“苗圃内野生树木专项整治”、“越冬候鸟保护”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非法出售、收购、运输、携带野生动植物或其产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尤其是要针对近年来湖区网捕、毒杀越冬候鸟出现蔓延的情形加大执法打击力度。同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侯鸟管护网络,层层建立岗位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个人,将越冬候鸟保护真正纳入长效管理机制。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越冬候鸟保护宣传月”开展保护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越冬候鸟等专题宣传活动。一是积极宣传保护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弘扬健康向上的生态文化,积极倡导不烹食野生动物、不穿戴野生动物皮毛服饰、不笼养野生动物,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生态消费观,引导人们自觉抵制野生动物违法犯罪。三是通过安装警示牌,发放宣传资料,设立流动宣传车,举办普法讲座等形式,开展“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市场、进餐馆、进车站”的系列宣传活动,形成人人爱护、善待野生动物的良好社会风尚。四是引导新闻媒体进行正面报道,表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立场及所做的努力。

建议: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特征。谁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谁就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竞争优势。保护好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基本国情和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按照积极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全面加强我市的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1、拓展宣传渠道,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渠道,开展形式多样和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如科普讲座、制作专题片、护鸟志愿者等活动,广泛宣传保护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从科学的角度、用科学的方法,让人们了解和认识湿地、野生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特别要加大警示宣传的力度,使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成为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形成全社会支持湿地保护事业的良好氛围。

2、加快湿地立法,依法进行湿地管理。鄱阳湖作为一个世界著名的湖泊,无论是地理、水文,还是历史、经济与文化,都与我国其它地区湿地具有明显不同的特色,很多国家层面制定的管理条例在这里都不具操作性甚至缺少指导性。湿地因地域不同而特征不同,特征不同必然导致管理办法截然不同,因此,我市要根据我市辖区内鄱阳湖湖区特点尽快出台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明确职责权限、管理程序和行为准则,将湿地保护、渔业资源管理、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国土及环境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与湿地保护立法协调一致。建立市级主管部门组织协调与多部门分工合作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县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和湿地资源监测网络体系,使我市湿地保护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保护动物的行为篇8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野生动物保护;特种养殖产业

中图分类号:S863文献标识码:a

1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背景

中国具有广阔的国土海洋面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6500多种脊椎动物占全球脊椎动物种类总数的约10%,其中陆栖脊椎推动物种类达2100多种,大熊猫、黄腹角雉、扬子鳄、黑颈鹤、褐马鸡等陆栖脊椎动物是仅分布于中国的特有物种。除了特产珍稀动物,我国的经济动物种类之多也是令人叹为观止。著名动物保护专家郭耕认为,目前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目录的,中国占将近160种,达到1/4之多,新疆虎、普氏野马、高鼻羚羊、台湾云豹等野生动物相继灭绝。

我国立法较为重视野生动物保护,于1950年了《稀有生物保护办法》,1956年批准建立了第一批自然保护区。改革开放后批准签订《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988年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年8月28日修改并《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其规定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是受保护动物,非法猎捕和食用是违法行为。

但在现实情况中,许多违法者为了经济利益,私下大肆猎捕野生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略举一例:2007年5月广东省走私保护野生动物两案件,因为涉及的野生动物种类十分广泛,在国内引起极大的关注,期间共查获巨蜥、龟类8000多条、穿山甲30只以及熊掌等。而违法者铤而走险的背后驱动力正是我们好食野生动物的传统观念,而产生这一传统观念的潜意识是默认野味营养价值高,这就是所谓的食用价值。野生动物除了具有商业贸易价值,比如走私境外野生动物,还有游乐观赏、生态服务及潜在的开发价值。正是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发利用野生动物的能力也越强,这使得全世界保护野生动物的难度加大,我国也不例外,现实中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利用与保护力度远远满足不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实际需要,无可避免地使我国许多野生动物濒临灭亡的危险,所以研究如何保护我国野生动物具有重大的意义。

2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实难题

2.1社会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政策法规执行者,比如地方基层管理者,知识结构有缺陷,保护意识落后,不了解和合理运用生物链环环相扣的规律,不明白野生动物被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利益受损,而是只看到眼前捕杀野生动物的短期经济利益,不仅不去执行国家保护政策法规,还带头去相关餐馆食用,在社会上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上梁不正下梁歪,社会民众看到社会上的精英都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意识,长期效仿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野生动物利益链,而执法部门的纵容更是加固了利益链的成型和壮大,最终蔓延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下一代。

2.2中国的人口将进一步增长

2011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47亿,加上港澳台地区同胞,中国的人口数量排世界第一。根据专家预测,在城镇化还在推进的进程中,中国人口将进一步增长,直到城镇化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口增长才会放缓。可以预见,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对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生存产生很大的压力,野生动物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矛盾进一步加剧。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可能会变成人类住房、工业等用地。

2.3自然环境可能会进一步恶化,短期内得不到恢复

提出发展和谐社会的政治口号后,中国尝试在环保领域做出更大的努力,但前期先破坏再治理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不可逆地破坏了许多自然资源,即使部分地区加大环保科技投入,自然环境有所好转,但中国自然环境的总体条件仍然在持续恶化,环保部门得到的资源还是不多,民众的环保意识不够强。在内蒙古,中国的天然草场正在快速沙漠化;在黄河平原,砍伐森林造成的水土流失正以沙尘暴的形式报复人类;在北京,地下水量正快速缩减。野生动物栖息地范围的缩减必然引起生物多样性的下降,这在短期内是无法得到逆转的。

2.4执法不严,后期处理不完善

“无买卖,无伤害”是野生动物保护界的名言。地方基层野生动物买卖利益链的形成和扎根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很多执法部门对非法捕杀野生动物睁一眼闭一只眼的举动并不鲜见。除此之外,后期处理不完善也是执法不严的体现,“破案”之后如何处理所缴获的野生动物是执法环节的盲区。案发后惩处捕杀野生动物的相关利益者是明晰的,但破案后的放生和保护野生动物工作却不明晰,相关部门缴获的野生动物最后竟然还是偷偷地流入了某些餐馆酒店,而这些餐馆酒店的食料来源源源不绝与执法不严后期“处理”野生动物不完善息息相关。由此可见,执法必严,规范后期处理行为,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对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具有的重要作用。

3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要点

3.1加强执法和财政支持力度

中国于1950年了《稀有生物保护办法》,1956年批准建立了第一批自然保护区。改革开放后批准签订《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988年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年8月28日修改并《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其规定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是受保护动物,非法猎捕和食用是违法行为。可见中国制定法律的力度不小,但地方基层管理者的执法力度却值得商榷。

我国的野生动物的保护机构主要是国家林业局、地方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我国划拨给野生动物保护相关部门的资金过少,使得许多机构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经费严重紧张,从而不能很好的履行保护责任,更不用说社会自发组成的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了。这使得决心贯彻野生动物保护法律的地方基层管理者有心无力,甚至爆发出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自己也捕杀野生动物的新闻,这与我国保护野生动的法律意图南辕北辙。可见,要使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落到实处,还需要资金人员等综合配套措施的跟进。例如中央地方财政应该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并增加检查部门的编制以便加入新鲜血液,才能使执法部门更好地完成保护任务。

另外,可以考虑扩大使用刑法制裁范围,加大捕杀使用野生动物利益相关者的犯罪成本,起到强大的法律震慑作用,以图彻底斩断买卖利益链。这也是有效防止新型病毒传染的有效措施。

3.2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如同人类的繁衍生息一样,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需要具有良好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大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近十几年,我国已经投入数千亿资金启动实施了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建设、牧场林地保护、退耕还林防治水土流失、湿地公园健身等环境保护工程。野生动物生存地保护问题又分为自然保护区、一般野外生存地区、非自然生活区三种类型生存地的保护问题。自然保护区可以由专人管理,而一般野外生存地区则因为城镇化的进程,零零散散地环绕在众多大中小城市周边,保护难度非常大,将所有一般野外生存地区全部都像自然保护区那样保护起来是不现实的,行政管理上可以加强巡逻和暗访,发现有违法捕猎行为后进行行政惩罚。非自然的人类生活区内只要在进行国防和公共设施建设时充分考虑当地藏羚羊、鱼类和鸟类的迁徙,就不会给野生动物造成太大的伤害。

3.3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完善执法过程

集合社会力量保护野生动物,落实举报有奖制度,让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落得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局面。要让行政执法部门查处案件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规范后期处理行为,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必不可少,其措施有“成立监督服务队”,全程参与和了解查处过程,增进执法透明度,对提高民众监督意识和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规范后期处理行为可以把野生动物就近放生,把珍贵的野生动物制成生物标本运送动物博物馆教育后人,或者作为科学探索的原材料等,从而使缴获的野生动物得到合理利用又不违反法律规定,还起到教育后人的作用。

3.4扶持特种养殖产业

许多常见的动物是人类驯养而来的,如狗、马等。特种养殖行业,是指特殊野生动物养殖的行业,这个行业起源于人类驯养;是规模集约化养殖历史很短、系统化研究历史更短的行业;也是一个随着社会分工细化、社会需求丰富的背景,即将发展壮大的朝阳行业。

但特种养殖和传统养殖一样,成本较高制约其发展,尤其是特殊品种的较为稀缺,幼种价格昂贵,饲料、养殖管理和加工等技术也不成熟,这使得行业进入门槛较高,不利于特种养殖产业的发展壮大。国家应该加大资金和税收等政策扶持,并组织专家学者研究养殖技术。

一旦特种养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许多仅由野生动物提供的食用、药用、装饰、服饰、观赏等资源的供给压力将得到缓解,野生动物的保护压力也能得到缓解,并且还能创造众多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保护动物的行为篇9

*月的*,阳光明媚,百花争艳。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中外嘉宾聚集一堂,隆重纪念2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我代表国家环保总局向出席会议的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

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一方面,气候变化会造成生物栖息地的退化与消失,改变物种的分布;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减少也会影响到局部的气候变化。目前,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事实,确定“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这个主题,就是要唤醒公众对两者关系的关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降低气候变化造成的风险和损失。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基本形成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体系;建立完善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协调机制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各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规划,各有关部门还以此为依据,制定和实施了各相应领域的专项保护计划,如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农业动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等七大体系建设,在林业方面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六大工程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目前在相关规划和政策中已开始考虑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因素,防止由于资源和土地过度利用对气候变化及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

总之,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规划,实施就地和迁地保护,开展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等措施,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以自然保护区为例,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395个,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相对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这些自然保护区使我国75%的陆地生态系统、88%的野生动物、65%的高等植物和绝大多数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都得到有效保护。

尽管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日益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中国环境保护正面临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机遇,进入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要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进一步深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律的认识,把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要求落实为具体的政策措施,推动20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实现,通过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强化生态保护统一监管,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一、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推进形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其中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载体就是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中国现有17个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这些关键地区绝大多数分布在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内,要通过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到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格局中,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要依法禁止建设产生污染和破坏的项目,其他建设项目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时要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作为重要内容,并落实相应的保护措施,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政府投入,在这些地区优先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在生态省、市、县建设过程中,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加强城市和农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能力建设

19*年中国颁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成效,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行动计划》中有关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源的现状数据和信息需要更新和重新评估,有关优先行动和项目需要作相应调整。目前,我们联合《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协调组成员单位已经启动了行动计划的修订工作。新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将突出生物多样性中长期保护战略目标与任务,制定优先行动和项目,同时将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能力建设,通过重点完善“法规制度、技术支撑和管理服务”三个体系,提升“组织协调、政策研究、行政执法和国际交流”四种能力,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薄弱环节,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通过资金投入,强化预警监督,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加强科学研究,大力扶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的研发;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到各级政府经济发展规划中,提高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整体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理念、经验和技术;也愿意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20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实现,发挥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建设性作用。近年来,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协助下,在各部委的积极参与下,中国在环境领域,特别是在生物多样性领域,与很多国家开展了密切而广泛的合作。其中中国和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就是一个典范。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自去年5月22日正式启动以来,围绕我国生物多样性领域的重点,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今天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地方示范项目将在这里举行签字仪式,这标志着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我相信,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将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四、推动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生物多样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有很多志愿者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政府要积极支持和倡导,最大程度地发挥志愿者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离不开公众的参与,青年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力军,结合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环保总局和团中央、教育部将共同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益活动方案征集”活动,此次活动面向青年、面向社区、面向农村,目的是使更多的人意识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资源、是维护国际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此,我呼吁,让我们大家,让每一个人,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保护支撑我们生存、美化我们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动物的行为篇10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对策

1我国野生动物的必要性和现状分析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野生动物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理念。任何一种野生动物的消失,对于人类以及子孙后代都是有害无益的。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自然平衡,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且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野生生物是生态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1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

1.1.1野生动物资源不断减少

栖息地干扰、破坏、退化和缩减是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下降的主要原因,非法猎捕和过度开发利用是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下降的重要原因。

1.1.2高额利润的驱使

一些人追求“山珍野味”的嗜好,使野生动物交易有了市场。近年各地区经济发展,食用野生动物数量也激增,造成野生动物市场“行性看涨”,其市场价连年走高。加上猎捕野生动物本小利大,经营野生动物中间利润可观,致使少数不法之徒铤而走险。

1.1.3管理体制不规范

按照目前的管辖分工,森林公安只能管辖野生动物刑事案件。多数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类型的违法案件中,绝大部分是行政案件。森林公安办理野生动物行政处罚案件没有明确的法规授权,给执法活动带来不便。特别是野生动物进入市场后,按照当地目前的管理体制,以工商部门管理为主,林业部门协助配合,影响森林公安执法作用的发挥。

1.1.4宣传工作尚有欠缺

大量的宣传已经使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逐步深入人心,但由于少数非法猎捕者、经营者文化素养低,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加上一些人有食用野生动物的不良嗜好,觉得食野味可以“提升身价”,造成了非法食用野生动物行为难以根治的局面。

1.2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分析

1.2.1我国保护野生动物的相关法律、法规

自1950年起我国政府颁发了《关于稀有动物保护办法》起,为保护野生动物至今共颁发了29部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为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1.2.2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现状

我国一直在建设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全国已建立各级各自然保护区2588处,总面积149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9%。我国自然保护区有重要生态保护功能,绝大多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自然遗迹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了保护。

1.2.3国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得到极大的改变。野生动物成为人们获取皮毛和美味的重要来源,野生动物的皮毛和肉蛋因为具有较高的质量和营养价值,人们逐渐增加了对野生动物的捕杀。因为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野生动物的捕杀现象急剧增加。

2野生动物保护的对策

2.1硬性保护

2.1.1加强对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保护

对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保护必须要坚持合理开发的原则,比如在一些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必须要做好防火防盗、防止乱砍乱伐、防止滥捕滥杀工作,严格杜绝自然保护区内放牧现象的发生。另外要加强野生动物区域的安防检查工作,避免野生动物走私、买卖、收购野生动物皮毛等相关产业的延伸和发展。

2.1.2完善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

由于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有较多的空白,因此在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上必须有严格细致的法律法规,如果违反了相关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必须要严格的进行处罚工作。另外在野生动物的买卖上必须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严厉的惩罚,并依据相关的规定处以较高的罚款,而罚款金额的规定可以根据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界定,避免出现轻罚。其次,要在消费环节上要进一步规范,要对不文明的消费行为给予处罚,禁止或者限制野生动物的买卖。对于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进行买卖的,要依法给予行政、刑事处罚。最重要的是,为了提高野生动物保护的效率与质量,必须要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责,避免发生事件后,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明确责任以便更有效。更明确地保护好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

2.2加强保护的观念

2.2.1加大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

通过加大对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教育中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从而尽可能地制止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的行为,并有效的增强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通过加大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力度,可以提高人们对威胁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行为做斗争。

2.2.2坚持科学的保护、发展观,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

合理利用野生动物有利于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野生动物作为一种资源是可以利用的,但野生动物作为地球生态结构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不能缺少的。动物对地球,乃至人类的生存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利用野生动物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度,要做到适度、合理、可持续利用。适当的利用有利于野生动物种群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2.2.3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野生动物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为了促进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再此大环境下,高效的处理和管理野生动物贸易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野生动物的保护不仅仅是我国当前的重要工作,对于世界各国同样重要。因此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国际交流合作是十分必要,通过促进国际间的野生动物保护与合作,可以加强保护野生动物的协作能力,提高管理和保护能力,有效的保护野生动物生存和发展。

3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的总结

野生动物涵盖着地球上很大一部分的动物群体,而且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对我国的野生动物提供了法律保护。由于这些珍稀的野生动物由于具有重要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目前野生动物保护取得的成效并不明显。虽然捕杀和食用野生动物是违法行为,可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迫害并没有因为法律的保障而有所减少,甚至不断的增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大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实际上就是为了我们人类自身发展在考虑。近年来由于我们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捕杀,很多野生动物的生存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甚至濒临物种的灭绝。根据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由于生物链失衡而导致的物种灭绝的速度已超过了自然灭绝速度的100倍,地球上每天几乎有100多种生物消失。在我国,目前哺乳类动物已灭绝也达数十种之多,另外还有数十种动物濒临灭绝,野生动物的灭绝很大程度上都可归咎于人们对生物平衡和生物链的破坏和地球环境日益恶化。因此保护野生动物对于人类的发展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我们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并不断能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有效的保护野生动物。

参考文献

[1]董红旗.保护野生动物需要强化措施[J].中国林业,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