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十篇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十篇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0:18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篇1

第十二章学校课余体育竞赛

一、判断

1.开展课余体育竞赛可以及时检查和了解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情况,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体育交流。()

2.学校运动会是学校规模的竞赛活动。其比赛的形式一般由多个运动项目组成,可以在不同时段进行。()

3.单项比赛的组织根据起比赛规模、竞赛规则和技能的难易,可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

4.体育节是将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文化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有机融合的活动。()

5.体育节不仅涉及到体育运动实践,而且涉及体育文化知识,规模与层次也各不相同,应根据体育节内容特点、规模的大小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

6.在制定年度竞赛日程计划表时,各竞赛的排列顺序,应以日期先后为准。()

7.竞赛规程应在赛前前几周,甚至更早发给各参赛单位,以便充分作好赛前准备,激励学生锻炼身体。()

8.单循环是指所有参加比赛的队之间要轮流相遇一次,败者被淘汰,最后全胜的队为冠军。()

9.轮换法是指在同一比赛时间内,参赛者按规定的轮换顺序依次进行不同项目的比赛,最后综合各项目的成绩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方法。()

10.个人名次一般是在各单位参赛的个人成绩和名次的基础上计算和评定的。()1.t2.F3.t4.t5.t6.t7.t8.F9.t10.F

二、填空题

1.课余体育竞赛有课余性、、、多样性等特点。

2.开展可以即使检查和了解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情况,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体育交流。

3.校内体育竞赛根据比赛项目的多少又可以分为:和。

4.课余体育竞赛是充分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为目的,以、游戏活动、

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5.学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一般包括:和两种。

6.是对全校一学年的体育竞赛活动所作的全面规划和安排。

7.是根据学校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开展某一项比赛的法制性文件,是指导课余体育竞赛工作的重要依据。

8.制定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时,应考虑群众性、、简便性的几个方面。

9.是指在比赛过程中,参赛者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相互轮流进行一次比赛,最后综合全部比赛的胜负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比赛方法。

10.学校课余体育运动竞赛的项目和时间要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余体育体育锻炼

一、前言

学校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适应休闲和终身需要的习惯和运动技能。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与此相适应,课余体育活动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等多种形式一起扩展和延伸了体育课堂教育,它不仅能满足学生由于体育课时有限运动不足的缺陷,增加学生的体育实践,也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拓展了新的广阔天地。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河北省全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共27所。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学校体育方面的专著5部,各级相关体育科研文件以及课余体育活动相关的科研论文资料10余篇,为设计调查问卷和完成论文奠定基础。(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情况,设计了《河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活动现状研究调查表》,了解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锻炼发展现状特征,为论文的分析提供实证材料和数据。(3)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2000统计软件对所有回收的问卷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1.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1)早操。早操是高职院校认真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重要的措施,也是我国大中专院校课余体育锻炼最普遍、最有保障的一种形式。调查表明:100%的河北省高职院校均能坚持,学生在校每天开展早操体育锻炼活动的时间一般是15~20分钟。早操内容主要是长跑锻炼。(2)系部体育锻炼。系部体育锻炼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之一。主要内容是:①复习、巩固体育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②练习《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项目。③结合学校特点,开展传统体育活动,或组织各种小型竞赛活动。调查表明60%的河北高职院校开展系部体育锻炼,时间是40~50分钟,形式是以系为单位。(3)体育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一般是指将对某个体育锻炼项目有兴趣的学生组成一个体育活动小组。26.3%的河北省高职院校有体育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的内容有足球、篮球、乒乓球、轮滑和健美操等。2.课余体育训练的调查与分析

课余体育训练是在体育教学和班级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对体育基础和技术水平较好的学生通过运动队、代表队等形式进行系统训练,以提高运动成绩的专门教育过程。

在河北省高职院校中常年坚持课余训练的仅占8%。92%的河北省高职院校采用赛前中短期集训的方式,这是为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经常采用的方式。一般集训时间为8~12周。通过这种赛前中短期集训,使学生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做好赛前准备,在比赛中发挥已有的竞技水平,取得较好的成绩。3.课余体育竞赛的调查与分析

课余体育竞赛是学校课余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科学组成体系,相互衔接和配合。(1)田径运动会。田径运动会是一种较大规模的比赛形式,由很多运动项目组成并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比赛。100%的学校每学年在春季或秋季举行1次田径运动会。这说明以上调查学校是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相符的。同时由于田径运动会是学校检查体育教学、课余锻炼、课余训练等开展情况,进一步推动各项学校竞技运动开展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所以本人认为各学院应把校田径运动会放到重要位置。(2)其它竞赛活动。除了田径运动会之外,河北省高职院校中有75%的学校每年都适当开展全校性的其它体育竞赛活动,其内容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轮滑、趣味运动等。61%学校开展班级间的体育对抗赛;有65%的学校开展系与系间的体育比赛;72%的学校举行全校性的体育活动月。4.课余体育计划方面的调查

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计划是使课余体育活动制度化、正规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1)全校课余体育锻炼计划。在我调查的河北省高职院校中100%的学校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锻炼计划,而且全校性课余体育锻炼计划的内容比较全面。(2)全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课余体育训练是一项重要而困难的工作,学校只有制定课余体育训练计划才能抓好这项工作。调查表明:河北省高职院校有78%的学校有全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有22%的学校没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训练计划。(3)全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课余体育活动要与课余体育竞赛相连接,适当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能活跃校园文化气氛,促进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调查显示:河北省高职院校有78%的学校有全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通过各种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四、结论

1.河北省100%的高职院校都能开展早操,60%的学校开展系级体育课余体育锻炼,26.3%的学校有体育兴趣小组,38%的学校有野外体育活动。2.虽然有11%的学校因为学校财力、教师数量、教师训练水平等原因没有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但89%的学校较好的开展了课余体育训练。3.河北省所有高校都有课余体育竞赛活动,较好的促进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体育道德作风;丰富、活跃了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4.河北省所有高职院校都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锻炼计划,78%的学院有课余体育训练计划、课余体育竞赛计划。5.在河北省高职院校现有的环境和条件背景下,河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还是值的肯定的。

五、建议

1.学校领导重视,各处级领导、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教育改革观念的转变,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使学校体育改革“健康第一”的思想及“阳光体育运动”在河北省高职院校普遍开花,并结出了丰硕成果。2.各学校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和引导工作,设立体育节,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专题性的体育主题活动,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利环境,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人人享有、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校园文化气氛。

参考文献

[1]李相如.北京市城乡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1):10-12.

[2]李相如等.北京市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1):26-27.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篇3

【关键词】体育锻炼专项运动体育竞赛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3-0221-01

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这种形式逐渐显现出不足之处,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要求有更多的组织形式与之相适应。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最好补充,充分利用好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1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1.1健身性

健身性是学校利用课余体育锻炼的本质特点。在这里的健身性是指体育活动是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有益于身心健康。

2.2娱乐性

娱乐性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可以而且应该得到快乐的心理体验。学生的体育锻炼是一种课余的、自愿参与的体育活动,非强迫性的体育活动。娱乐性是学生参加这种活动的必要条件,否则,他们就很难持久地进行这类活动。

1.3全体性

课余体育应是体育教学课的延伸,当然也应该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

1.4主动性

主动性是指学生在体育的深刻理解后表现出来的积极参与、持之以恒的特点。

1.5灵活性

灵活性指体育活动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的特点。在追求健身目标上,一个人对运动形式的选择是可以多样的。

1.6艺术性

当前,艺术,特别是音乐、造型和舞蹈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学校体育锻炼中。实践证明,体育活动中配以音乐,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陶冶身心,使人的身体更健康。这种特点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益处与吸引力。

2组织与管理

2.1“两操”

坚持开展“两操”活动。早操和课间操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点内容。通过“两操”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和集体观念,并起到增强体质和调节学生身心的作用,这对培养学生动静结合,接受自然力锻炼,消除脑力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起着积极作用,对造就校园严肃、紧张、活泼的良好学习环境十分重要。

课间操组织形式的改革。课间操的组织形式应围绕课间操的目标,根据季节、气候、学生人数、学校场地设施等情况,采用合操、分操、任意操、课间体育活动、课间跑步等各种组合形式。夏季以合操为主,采用单操轮换模式用音乐和操型变化调控;春、秋两季合操与分组活动相结合;冬季以分组活动为主,增大活动量。

2.2业余运动队训练

加强专项运动队的训练,在开展群众性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应集中挑选在某一专项上有特长的学生组成运动队,并加以科学的训练,以提高本项运动技术水平,更好地促进群众性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为各班培养一批体育活动骨干,以促进各班级体育活动的开展。

学校领导既要重视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又要重视体育特长生的学习。班主任、任课教师和体育教师要对体育特长生齐抓共管,综合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每学期开始、期中、期末召开联席会,班主任、任课教师、体育教师分别介绍思想表现、学习情况、训练情况,做到对每个体育特长生的各项情况心中有数,便于齐抓共管。分管校领导也参加联席会,便于掌握情况,协调工作,以进行综合管理。

2.3体育竞赛

举行各类体育竞赛,通过举办全校性的体育竞赛,可以调动全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检阅学生的体育活动技术水平,通过竞赛,学生的组织纪律、班级之间的团结也得到了加强,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增强,而且各班的体育骨干也在竞赛中锻炼了组织能力,从而带出一批体育活动的骨干力量。实践证明,每次竞赛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可以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和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

学校群众体育竞赛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应根据种地不同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民族习俗、状况和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特点,综合考虑科学性、实效性、趣味性、有恒性和适用性而又不泛竞争性等要求,逐步形成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竞赛体系,形成本校的传统制度。

2.4俱乐部

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和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纪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是课外体育锻炼的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自己的练习手段、练习强度、练习伙伴,创造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培养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5体育节

竞赛是推动体育活动开展的有力手段,特别是当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提高之后,渴望竞赛的欲望将会更加强烈,这就需要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篇4

关键词:课余体育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学校体育节

新的世纪,新的热点。体育已成为社会生活的热点;而学校课余体育,也将在进入新世纪的过程中,成为学校体育的热点。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

辛勤耕耘在体育教育园地的园丁们渴望搞好学校课余体育工作,愿意为学生们夯实终身体育的基础。然而,面对那围绕中考体育成绩、达标合格或某些比赛的奖牌而形成的校园“热点”,同学与教师一起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学校课余体育工作需要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路。

现代社会要由现代人来创造,现代人要由现代教育来造就。学校体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现代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体育活动及其与体育有关的一切活动的领地。

课余体育与体育课两者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体育课为课余体育的开展奠定一定的身体和技术基础,为课余体育提供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准备;课余体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检验体育课学习效果的活动条件。有关体育知识技能要靠学生在课余体育活动中去体验和运用、掌握;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更需要学生通过在课余体育的实践中去磨练和培养;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

由于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课余体育历来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1951年7月,政务院通过的《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就明确规定:“学生每日体育、娱乐活动或生产劳动时间,除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以1小时间至1小时半为原则。”1954年颁布并实行了《劳卫制》,将课余体育活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1964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关于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报告》,要求学校体育面向广大学生,首先上好每周2节体育课,同时,要坚持作早操和课间操,安排好每周2次课外体育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要开始试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等。1982年教育部又发出《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学校开展多种课外体育活动,保证每个学生每天有1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并提出搞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运动技术和成绩。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三章第10条规定:“普通中小学、农业中学、职业中学每天应安排课间操,每周要安排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含体育课)”;在第四章中,又对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做了明确的指示和规定。同年,国家教委下达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也都对课余体育活动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20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为课余体育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证,为课余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余暇时间是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前提:当前,国家提出了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为此,有关部门和学校采取了下少改革措施,如削减学时,减轻学生负担,给予学生更大更多的自,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作为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合理支配余暇时间的工作,适时组织一些健康快乐的课余体育活动,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娱乐体育是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体育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游戏和娱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游戏和娱乐是体育运动的基础,是体育活动诞生的灵魂,随着体育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教育学派的不同追求,致使游戏和娱乐在体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当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游戏和娱乐在人类身心成长过程中

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甚至是世界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的官兵们,他们都无一例外,乐于接受游戏,而非训练。

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处现代社会的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放松紧张的精神,调整生活的节奏。在课余体育中开展多种多样的消遣娱乐性的体育活动,恰是学生调整、顺应新的生活节奏的重要辅助手段。

体育终身化是课余体育的新追求: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课余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它在终身体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所谓终身体育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对从事体育活动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期望。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有关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体育实践的情感体验。课余体育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运用所学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施展体育各方面才能的机会。通过课余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独到的作用。

2、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其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富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满足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课余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有重要的作用。

3、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终身体育习惯是人们经过长期体育实践巩固下来的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有赖于终身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培养,以及持之以恒的意志努力,并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的逐步培养过程。持之以恒地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本身就是终身体育的行为,是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过程。

4、它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有效手段,课余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能力和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余体育的发展要以终身体育为主线,要体现出为终身体育服务的方向,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终身体育基础。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在此,结合我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实践,谈谈如何组织开展好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看法;通过“学校体育节”这种形式,全面有效

地展开了我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简述如下:

精心地组织和积极地开展好“学校体育节”是有效地开展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关键:

一、学校体育节的发动、组织与实施:搞好学校体育节必须抓好制定方案、思想发动、组织实施几个环节。

1、制定方案:

1、1建立组织领导;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项目以及开展的形式多样、参与的人员多,进行组织领导、协调的工作量大,仅靠体育教师的努力是很难的,因此,建立一个有校领导及有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管理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对此,我认为具体做法是,由分管体育的校长具体负责,由教务处、体育组、校团委、校学生会体育部,以及各班班主任组成管理网络,把课外体育的具体项目、任务、组织形式和规模大小根据要求分配给各部门具体组织和实施。

1、2、确定活动形式与时间;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其内容广、工作量大而且繁杂,要想把它开展得很顺利而又有条理性,就必然要付出很多的劳动,通过多年的具体工作实践,对课外体育活动所开展的项目等形成一种不成文的惯例,每学年的同一时间都能如期开展活动,使课外体育活动走上正规化,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状态。

1、2、1、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安排与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竞赛项目紧密结合,选择与体育课、学校体育竞赛项目有关的活动内容,使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功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又使课外活动与运动训练竞赛紧密结合,在普及的基础上能有所提高。对此,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中,适时的举行篮球赛、田径运动会、比赛及其它小型比赛等,这样能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和培养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

1、2、2、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化: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和功能就是使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应选择以身体活动为主,并能使较多人参加的活动项目,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放松。由于课外体育活动不象体育课那样有确定的教学大纲的制约,活动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到愉快,愿意参加,在各种活动中产生良好的情感。

1、2、3、课外活动项目要注意季节性特点: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选择与季节气候相吻合的项目便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1、2、4、内容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课外体育活动过程,同样是体育教学过程,只是其形式和内容更丰富、更广泛而已。体育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教学信息输出和学生对信息的接收过程。教师教学信息的输出时机的把握是很重要的,即要在不同时期安排不同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在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中,我们根据学校体育工作

的安排,及时的调整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

1、2、5、要注重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综观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锻炼的功能;②学习的功能;③愉悦的功能;④宣传教育的功能;⑤发展个性和特长的功能。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从根本上讲还取决于课外体育活动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和学校教育的需要。课外体育活动始终是体育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的目的、功能就是使学生能积极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在校期间有足够的身体活动时间,增强体质和体能;使学生有充沛的精力进行文化课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益,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3、制定活动规程:根据项目特点来制定,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公平,而且清楚、通俗、易懂,形成条文。

2、思想发动:

2、1、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讲清实施方案中的各项任务、要求,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召开各层领导小组负责人的会议,听取汇报,检查落实情况,使上下各级工作同步进行;

2、2、通过学校广播电台和宣传橱窗进行广泛宣传报道;

2、3、对所有参加体育节活动的工作人员进行思想动员,引起足够重视,兢兢业业,严肃认真地做好体育节活动期间的准备工作;

2、4、做好全校师生的思想教育和组织工作,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节的目的和价值。号召大家积极参加这一活动,搞好全民健身活动。

3、组织实施:搞好活动,制定好实施方案只是第一步,要把方案落实到实处,取得理想的效果,严密细致的组织实施是十分重要的。如每年校外体育竞赛活动运动队的组建和训练;每年一次的全校田径运动会;迎春越野长跑比赛等,这些组织复杂的专业性项目由体育教

研组具体组织实施;每年一届的校篮球赛、体育活动月和广播操比赛由校团委和学生会体育部组织、宣传和发动,班主任紧密配合并积极组织本班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锻炼,体育组全面负责指导其他教师和学生体育骨干在各项竞赛中的裁判能力培训;课外活动由各班班主任具体组织,体育教师到场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技术辅导;所有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的场地、器材,由体育组全面负责协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严格的体育课外活动的管理体系,化整为零,各负其责。既减轻了体育教师的过重负担,同时又使各种项目和活动都能落到实处,不仅仅是一种写在纸上的计划。

二、学校体育节的主要形式:①广播操比赛;②全校秋季田径运动会;③各种球类比赛;④各种友谊比赛(教职工联队与技能组对抗赛、师生友谊赛、年级对抗赛、与校外球队的对抗赛等);⑤小型比赛(跳绳、拨河、障碍接力等比赛);⑥体育摄影、体育征文等的评比活动;⑦体育知识讲座;⑧体育知识竞赛;⑨年度“最有价值球员”、“校梦之队”的评选活动;⑩“先进体育班集体”、“体育活动积极分子”、“最佳裁判”的评比活动等。

体育节的组织形式要生动,不拘一格,应有所创新,避免每年都是同一形式,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好体育节,动员全体学生都参加,调动全校师生员工参加体育节的积极性。通过这些举措,从而使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

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赋予课外体育活动新的任务,要切实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理论研究,提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依据,制订相应的评估和管理目标体系和具体办法,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投入,特别是在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形势下,更应做好课外体育活动的领导和管理工作,把课外体育活动推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振兴整个学校的体育事业。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试用教材体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2、刘瑞武试述课外体育活动的任务、功能和发展趋势中国学校体育1993(3)

3、魏成玉如何组织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中国学校体育1993(3)

4、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篇5

关键词课余体育;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学校体育节

课余体育与体育课两者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体育课为课余体育的开展奠定一定的身体和技术基础,为课余体育提供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准备;课余体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检验体育课学习效果的活动条件。有关体育知识技能要靠学生在课余体育活动中去体验和运用、掌握;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更需要学生通过在课余体育的实践中去磨练和培养;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由于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课余体育历来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前,国家提出了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为此,有关部门和学校采取了下少改革措施,如削减学时,减轻学生负担,给予学生更大更多的自,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作为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合理支配余暇时间的工作,适时组织一些健康快乐的课余体育活动,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处现代社会的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放松紧张的精神,调整生活的节奏。在课余体育中开展多种多样的消遣娱乐性的体育活动,恰是学生调整、顺应新的生活节奏的重要辅助手段。

在此,结合我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实践,谈谈如何组织开展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看法;通过“学校体育节”这种形式,全面有效地展开了我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简述如下:

精心地组织和积极地开展好“学校体育节”是有效地开展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关键:

一、学校体育节的发动、组织与实施

1.建立组织领导

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项目以及开展的形式多样、参与的人员多,进行组织领导、协调的工作量大,仅靠体育教师的努力是很难的,因此,建立一个有校领导及有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管理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对此,我认为具体做法是,由分管体育的校长具体负责,由教务处、体育组、校团委、校学生会体育部,以及各班班主任组成管理网络,把课外体育的具体项目、任务、组织形式和规模大小根据要求分配给各部门具体组织和实施。

2.确定活动形式与时间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其内容广、工作量大而且繁杂,要想把它开展得很顺利而又有条理性,就必然要付出很多的劳动,通过多年的具体工作实践,对课外体育活动所开展的项目等形成一种不成文的惯例,每学年的同一时间都能如期开展活动,使课外体育活动走上正规化,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状态。

3.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安排与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竞赛项目紧密结合,选择与体育课、学校体育竞赛项目有关的活动内容,使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功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又使课外活动与运动训练竞赛紧密结合,在普及的基础上能有所提高。对此,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中,适时的举行篮球赛、田径运动会、比赛及其它小型比赛等,这样能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和培养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

4.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化

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和功能就是使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应选择以身体活动为主,并能使较多人参加的活动项目,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放松。由于课外体育活动不象体育课那样有确定的教学大纲的制约,活动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到愉快,愿意参加,在各种活动中产生良好的情感。

5.课外活动项目要注意季节性特点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选择与季节气候相吻合的项目便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6.内容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课外体育活动过程,同样是体育教学过程,只是其形式和内容更丰富、更广泛而已。体育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教学信息输出和学生对信息的接收过程。教师教学信息的输出时机的把握是很重要的,即要在不同时期安排不同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在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中,我们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安排,及时的调整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

教研组具体组织实施;每年一届的校篮球赛、体育活动月和广播操比赛由校团委和学生会体育部组织、宣传和发动,班主任紧密配合并积极组织本班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锻炼,体育组全面负责指导其他教师和学生体育骨干在各项竞赛中的裁判能力培训;课外活动由各班班主任具体组织,体育教师到场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技术辅导;所有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的场地、器材,由体育组全面负责协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严格的体育课外活动的管理体系,化整为零,各负其责。既减轻了体育教师的过重负担,同时又使各种项目和活动都能落到实处,不仅仅是一种写在纸上的计划。

二、学校体育节的主要形式

①广播操比赛;②全校秋季田径运动会;③各种球类比赛;④各种友谊比赛(教职工联队与技能组对抗赛、师生友谊赛、年级对抗赛、与校外球队的对抗赛等);⑤小型比赛(跳绳、拨河、障碍接力等比赛);⑥体育摄影、体育征文等的评比活动;⑦体育知识讲座;⑧体育知识竞赛;⑨年度“最有价值球员”、“校梦之队”的评选活动;⑩“先进体育班集体”、“体育活动积极分子”、“最佳裁判”的评比活动等。

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赋予课外体育活动新的任务,要切实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理论研究,提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依据,制订相应的评估和管理目标体系和具体办法,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投入,特别是在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形势下,更应做好课外体育活动的领导和管理工作,把课外体育活动推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振兴整个学校的体育事业。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试用教材:体育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篇6

摘要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统计法与分析法,对广东省17所独立学院体育课余训练现状及困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体育部三级管理机构易造成学院各个部门工作的不协调;2)没有参加第八届大运会的院校有8所,占47.1%,参与比赛的项目集中在田径等传统项目上;3)课余训练开展困境主要集中在经费、学生运动队梯队建设与训练积极性、教练员业务素养等方面。广东独立学院课余训练总体水平偏低,院校间的重视程度呈两极分化趋势,这些应当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关键词广东独立学院课余训练现状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17所独立学院课余训练运动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以CnKi数据库为文献检索平台,收集有关独立学院课余训练、竞技体育特点、体育工作开展等文献30余篇。

2.访谈法

通过网络与实地访谈等形式,就独立学院体育课余训练管理、运动员、教练员等影响因素咨询有关专家和教授,并访谈了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等独立学院体育部领导。

3.统计分析法

以广东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第一次与第三次报名公示为数据来源,统计分析广东独立学院课余训练运动项目开展规模及特点。

二、广东独立学院课余训练运动队现状

(一)管理层面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17所独立学院中实行二级管理的有5所,占29.4%。实行三级管理的有12所,占70.6%[1]。二级管理是指独立学院成立体育部,作为学院的一个内设机构,由分管体育工作的院领导直接领导和管理;三级管理是指独立学院未成立体育部,而是基础课部下设的一个教研室,由基础课部具体负责体育教研室的管理工作。从学校体育工作的性质和工作面来看,实行二级管理能减少中间环节,体育部门工作可以得到充足的经费支持,为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课余训练竞赛管理结构各层次、各部门的职责明晰,保证课余训练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访谈中发现,部分独立学院体育课余训练工作中,涉及相关的职能部门协调不够,就连训练时间都很难统一,当运动队训练与院系活动发生冲突时,往往会选择放弃训练而去参加系的活动,这给课余训练与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同时,在对外比赛等特殊训练时,学院的相关教务部门、后勤部门经常表现出支持力度不够,甚至阻碍等现象,经常出现比赛经费难以保障,而最终结果是失去比赛机会。

(二)课余训练运动队总体现状

调查得知,广东省独立学院常年设立运动队的有10所,占58.8%,无运动队的有7所,占41.2%,训练计划均不齐备。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是由省教育厅、省团委和省体委联合主办的体育盛会,是我省高校四年一度的全省大学生精神风貌和体育水平的大检阅,号称大学生竞技体育的“奥运会”,至2011年已举行8届。由于大学生运动会的特殊地位与意义,因此全省各个高校都十分重视,在资金方面支持较大。

17所独立学院参加广东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的只有9所,占52.9%,有8所学院连一个大运会比赛项目都没有参加,这可以从侧面反映部分独立学院对高等教育中体育认识的浅薄与不重视。在各个项目的参与程度来看,田径、排球、足球等传统项目依然是各个院校的重点项目,开展的比较多,而类似定向运动这类新兴项目,开展学校明显偏少,这些都与项目的群众技术以及教练员知识结构息息相关。

(三)独立学院课余训练运动员与教练员现状

1.运动员来源多样,竞技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不稳定

独立学院课余训练运动队队员绝大多数是通过在普通学生的海选而来的,他们中间部分有一定基础,部分是抱着热情而来,不像公立院校高水平运动队那样实行预科制能招揽到优秀的运动队员,能得到学校相应的招生政策的支持。而且独立学院课余训练运动队水平很不稳定,很多时候取决于能不能招来好的、有技术基础的队员。

2.运动员对运动训练热情不高,无比赛成绩压力

独立学院课余训练运动队队员部分表现出对花费时间多、消耗体力大的训练项目不感兴趣。因为当遇到学习任务繁重及其他问题出现而学校又不能及时给予照顾或者协助解决等情况下,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与公立院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相比,大多独立学院运动队队员由于没有入学的招生条件限制及相关的奖励机制的激励,所以面对训练与比赛就无相对应的压力和动力。

3.运动员比赛经验不足

在竞技体育领域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运动训练的途径实现,而把竞技能力更好地转化为运动成绩,必须通过比赛来体现[5]。独立学院的体育经费大部分用于维持正常的体育教学,运动队训练的经费相当有限,运动队普遍存在外出比赛少,队员普遍存在比赛经验缺乏现象。

4.教练员水平偏低

调查访谈中,发现广东独立学院课余训练大部分学校训练水平基本停留在最原始阶段,运动队训练只是体育教师参与,缺乏系统管理层次,缺乏科研攻关、医务监督等,运动队训练只凭教练员经验进行,训练计划制定及运动量负荷,缺乏科学根据。虽然近年来,独立学院教练员学历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但总体水平不是太高,必须加强运动队教练员培训,健全教练员培训机制,提高教练员执教能力。

三、建议

(一)抓好运动队梯队建设,突出训练与管理效益,实现自身培养可能

梯队培养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好后备力量的衔接问题,形成“群体优势”,使之能够有足够的队员可以参赛,这样梯队建设问题也就得以解决[3]。只有建立科学的梯队建设体系,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推动运动队的发展。独立学院由于招生条件的限制,课余训练运动队的梯队建设比公立院校存在的困难要多得多,所以这就需要教练员与现有的运动员从管理与训练上抓效益,实现自身培养运动员的可能。

(二)适当的运用物质与精神激励,提高运动员积极性

在训练与比赛期间,对学生采用相当方式的激励,也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针对有运动技术特长的学生设立入学奖;对运动员在校期间参加相关比赛获得成绩,可根据比赛层次给予相应的物质、学分及精神上的奖励,以体现运动员的存在价值。

(三)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赛,增加比赛经验

竞技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运动训练的途径实现,通过比赛的方法,能把竞技能力更好地转化为运动成绩。以赛代练是通过比赛,把平时不容易练的东西练出来,比如比赛经验、比赛的稳定心理因素等。“以赛代练”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对于以技能为主导的项目,体能和比赛能力是成绩的保证。由于办学经费来源的特殊性,独立学院课余训练各个运动队参加大型比赛的次数远远少于同层次的公立院校,因此为了增加学生比赛经验,需要教练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设制灵活、多样、多层次的比赛训练模式。

(四)完善管理功能,重视教练员作用

团队领导是一种上下互动的关系,高校体育部门通过发展一个良好的团队互动环境来促进体育教师间的合作与沟通,进而激发每位体育教师去努力达成团队共同目标[5]。独立学院体育教学部门需要加强与学院其他教学部门的工作协调,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使各个阶段的训练更具系统性、科学性。纵观整个课余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要负责挑选运动员,训练运动员和管理运动员等各项工作,教练员的工作能力是出成绩的关键。

四、小结

由于建校时间短,还没有形成传统和特色的运动项目;运动队训练、比赛的标准场地、器材以及优秀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缺乏;运动队训练、比赛所需的稳定的经费保障等原因,致使广东独立学院课余训练运动队规模与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而运动队的管理与训练又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独立学院要抓住管理与训练两个基本层面,有针对性的解决课余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重点抓住经费以及队员与教练两个主要成绩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姜丽,许振刚.广东省独立学院体育课程调查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5:597-598.

[2]陶于."以赛代练":我国运动训练界需要科学认识的问题[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3.

[3]张松,韩雪.山东省中长跑项目运动员梯队建设的现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7):69-71.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篇7

近几年来,部级、省级、市级的职业技能大赛每年都会开展,大赛得到了社会相关企业的认可,引领了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理应是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要掌握一门技能以实现就业。而在职业教育中影响最大的技能竞赛在实际举办中总是少数表现优异的学生参加,大多数学生要么没有机会,要么毫不关心,这种情况的出现是违背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的。

技能竞赛全员化指的是通过科学合理设置全员化技能大赛,层层举办,可以实现每一个中职学生都参加一个不同级别的技能比赛。2016年6月河南省开展了技能大赛全员化试点项目的比赛,在全国首次推行技能大赛全员化,将实现“让每一个中职学生都有一个技能成绩”,并为“文化知识+技能”考试中的“技能考试”提供一个可能性的解决方案,这一举措在推动技能竞赛制度化的建立方面迈出了有意义的第一步。但是,本次技能比赛试点涉及两个专业,离大赛的“全员化”目标,即让所有的中职学生都能够参加比赛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恰逢2016年11月份,北京博导前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郑州举办了“课赛融通”的技能竞赛,其比赛的形式、特点、范围与我省推广的全员化技能竞赛有相通之处,更能从中看出推广全员化技能竞赛的可行性。

“课赛融通”是指把日常教学与电子商务运营竞赛结合起来进行,比赛的项目就是从上课开始,逐步开展,采用计分制的方式,使上课和比赛融通起来,达到了中职学校全员化技能竞赛的目的。“博导前程杯”全国电子商务运营竞赛已经举办了四届,累计参与院校2000余所,参赛人数近5万人,覆盖学生28万余人。竞赛通过同步行业发展的企业实战岗位工作内容和教学与管理可控的仿真系统相结合的方式,让参赛选手的技术技能得到充分展示和提升。随着竞赛资源的不断累积,广大职业院校以《网店运营实务》课程和“C实习”平台为载体,开展了“课赛融通”教学改革与创新。目前已有近500所学校将竞赛与课程实现了有机结合。为更加深入地探索“课赛融通”,博导股份建立了线上线下教学和实训互补的“互联网+”教学资源支撑体系。通过对《电子商务概论》、《网店运营》、《网络营销》等6门电子商务专业课的梳理,结合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解构出582个技能点,生成900余节视频课程、550余个课后实训任务、700余套课后测验以及109个企业实战任务。通过这些课程和资源的引导,激励和促进了院校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使得“课赛融通”真正落地,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博导前程杯”全国电子商务运营竞赛的模式符合中职学校全员化技能竞赛的特点有:

一、参赛学生的覆盖面广。全员化竞赛的目标是推动所有学生参加比赛,这需要建立“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省有大赛”的比赛序列,采用学校初赛、市县复赛、省级大赛的形式进行。课赛融通的比赛方式正是采用了这种方法进行的比赛,初赛为开放式报名,只要中职院校有电子商务专业,该专业的任何学生均可报名,报名以个人为单位,只能参加一个赛项。由于上课就是为比赛积分,所以学生上课时只要登录上课用的平台,每个学生就会得到分值。

二、比赛时间与学期保持一致。从初赛到决赛持续将近8个月,报名采用_放式,初赛(4月22日-9月12日)结束前均可报名,复赛(省赛)在9月到10月进行,全国总决赛在11月下旬进行。比赛的战线拉的比较长有一个好处,就是随着比赛气氛的逐渐弥漫,有些原来不想参加比赛的学生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被吸引到比赛中来,而且,参赛的门槛比较低,只要登录积分便有参赛的可能性,这就造成某些学生在坚持积分到一定程度后,不舍得抛弃自己的成果而会继续坚持下去,这无疑也会扩大参赛的范围。

三、上课就是参加比赛。上课前,教师先在博导前程的C实习网站上创建班级,每一个学生都要申请加入班级,C实习平台上有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库,学生实训的练习项目,还有大赛的赛程。比赛跟每节课结合起来,学生在日常上课中要每天登录平台并签到,每登录、签到一次各计1分,还必须完成电子商务专业的相关7门课程的视频、测试和训练任务,也分别计分。

四、激励机制好。采用累计计分制的方法,选手在日常上课中要每天登录平台、签到,每登录、签到一次各计1分,还必须完成电子商务专业的相关7门课程的视频、测试和训练任务,也分别计分,分值越高,越有可能参加更高一级的比赛,有效的激励学生的获胜心理,想获得更高的积分和金币。此外,比赛还和班级讨论的活跃度结合起来,班级活跃度达到三星,即可为全班参赛选手每人增加100竞赛积分(Score)。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篇8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提高学生体育兴趣。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对体育锻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多了,项目广了,各人的兴趣又不同。如何来满足这些学生的体育需求,就成为现代体育教育中的一大问题。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是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更重要的是一个学生自学、自练的体育过程。课外体育活动应由指导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一些比赛,使学生在游戏或比赛中得到满足感和自豪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促进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更好的掌握基本技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安排与确定竞赛的内容与形式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与身心特点。选择技术难度适中,趣味性强,既练体又动脑的健身项目,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与吸引力。只有全体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才会经常持久。

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丰富课余生活。

有规律的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能使学生生活更具有规律和节奏的运行。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课外体育锻炼又属校园文化的范畴,他可以排除杂念,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实践证明,科学、简便、有趣的健身性竞赛项目,由于广大学生力所能及,能够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因而能极大的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持久的兴趣,吸引他们更广泛的参与,更易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而学生与竞技运动员不同,他们参与竞赛重要的是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强化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并学会运用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技能方法,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体质,积极性休息,促进智力发展。从学校对学生体育竞赛的组织工作来看,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竞赛来促进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更经常,更深入,更广泛的开展。广泛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学校要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培养社交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由于体育活动是学生自己决定其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同学之间可以自由结合,自定目标。在这些练习中学生随时和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同学交往,进行对抗练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扩展了自己交往的空间,学会了互助协作与帮助,体验了被助与助人的快乐,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团对精神和公平竞赛的优良品质,在体育竞赛中无形的被学所接纳了。因此,课外体育锻炼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体育交流,尤其是小型多样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能打破班级之间,校际之间的界限。扩大交往,对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有着良好的作用。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协作配合、集体主义、胜不娇、败不馁等思想品质。这对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随着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体育终身化已被我国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同。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了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普遍淡薄,运动能力差。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化,关键是强化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树立正确体育观,使学生具有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和要求。对学校体育而言,第一,体育是人生接受教育的一个阶段,又是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第二,体育不仅要讲究近期效果,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有充沛的体力顺利完成学业,而且还要追求远期效益,使学生学会科学健身方法,养成锻炼习惯,使其终身受益;第三,终身体育思想要纳入体育活动课程改革之中,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从健身目标出发,使竞技运动教材化,激发学习兴趣,改革组织方法和评价方法;第四,课外课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的有效手段,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不可忽视的环节。依据学生参与体育的现状,经反复论证,提出培养中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的课题,并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化提供理论基础。

五、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课外体育活动理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也正在被人民接受。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体育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等多种功能。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完全没有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就是很好的宣传机会也没有加以利用。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篇9

abstract:Bythemethodsofdocumentaryandexpertinterview,regardingGuangzhouuniversityasanexample,thearticlediscussedtheeffectivewaysandmodeofcollegestudents′sportsculturequalityconstructioninGuangdongprovincethrongsuch4aspectsasthetalenttrainingscheme,thecollege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thesportsfacilitiesconstructionandsportscompetition.,inordertooffersomereferenceforthecollegestudents′culturequalitybaseconstructioninGuangdongprovince.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体育文化对策

Keywords:collegesqualityeducationsportsculturecountermeasure

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素质教育的非智力因素是通过文化来教养的。高校体育文化以其独特的作用和魅力,存在于校园文化中,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总目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人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体育所承载的功能绝不是超然于人类生活之外的简单肢体运动,也不能只限于技能技巧的传递,而它必须肩负起新时期社会发展所需的体育文化使命。而高校大学生数量,覆盖范围、参与体育的热情等优势使其天然成为体育文化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体育文化在高校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对于高校体育文化素质的理论研究较多,而通过实践探讨的相关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以广东省为研究范围,以广州大学为例,详尽探讨了高校建设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模式,旨在为推进广东省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建设提供些实践方面的借鉴和参考。

一、人才培养方案

综合性院校中,体育学院在构建全校文化素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表率和示范作用,因此,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努力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使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在制定学院《2008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体现了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精神,使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具有专业之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文化艺术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培养“一专多能”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2]。第一课堂适当增加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如体育史学、心理学、武术、艺术体操等课程的课时量;同时,引导学生选修学校晚上开设的通识类选修课,增加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心理学、宗教学等课程的知识。第二课堂主要是组织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并组织学生在课外开展卡拉oK大赛、文艺体育表演、有奖知识竞赛、社团活动等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文化修养。

1.2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需要有一大批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因此,学院把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培训纳入整个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去,统筹规划,狠抓落实。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争取一切机会,派出相关老师参加各种培训活动。

高水平的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还要有高质量的教材做保证。学院针对体育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一些质量高、针对性强的好教材,同时,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整体革新,几乎全部课程使用国内最权威的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

1.3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教育实习

文化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结合体育学院所开设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学院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体育俱乐部及训练基地进行一些社会调查和访谈活动,并与一些社区、俱乐部及训练基地形成长期互动关系,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同时,积极寻找适合体育学院学科发展和学院师生特点的实习单位,并在教育实习中把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实习中。如在鱼窝头中学的教学实习中,学生们把啦啦操动作代替热身活动,在专项技术学习过程中融入体育游戏内容,把瑜伽动作代替放松活动,效果显著,并受到实习单位师生的一致好评。

1.4结合体育课程特点,寓文化素质教育于课程教学之中

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3]。我院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把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很好的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如武术课程,重点教导学生要讲究武德、武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及民族精神;竞技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项目,艺术性较强,与音乐、舞蹈有密切联系,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审美的能力和美的表现力;球类等集体性项目,重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配合能力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因此,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就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革新,把文化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经过实践验证,效果良好,值得广泛推广。

二、大学体育课程

校园体育文化教育是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体育课程面向全校近2万大学生,能否把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实际教学中关系到我校学生校园体育文化教育的成败。因此,在实际的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学院教师把校园体育文化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教育、陶冶情操、促进社会规范化、增强校园凝聚力、强健身心和育人等功能的内容较好的融入实际教学中。

2.1加强大学体育课程建设

体育学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资源和师资力量,努力加强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努力培养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和形体等课程的师资,并增大在大学体育课程中比例。武术的普及和开展,不仅可以使学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可以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了解中国的传统哲学、医学、美学、中医学、军事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各种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受其全方位的教育和熏陶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传统体育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健美操等课程的开展和普及,不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落实全民健身战略,而且能够增加学生的审美观、审美能力和美的表现力,促进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

2.2加强大学体育理论教育,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体育理论知识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有形式,体育理论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课上的理论教育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应突破课堂教学延伸到课余体育中来。因此,体育学院根据这一现状,采取了以下措施:在各类竞赛及课余活动之前,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举办了各专项体育知识讲座和裁判员培训班,举办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在学校承办的各类别体育竞赛和群体活动中,让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竞赛的编排和组织工作;根据学生对体育相关知识的实际需要,开设了瑜伽、体育舞蹈、形体课、推拿与按摩、营养与膳食、nBa鉴赏等通识类选修课程。同时利用校园网,积极宣传体育知识、各项目的基本技术与技能,及时各类别竞赛信息和我校运动员参赛获奖情况。

三、体育设施建设

体育建筑、场地、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4]。在文化环境的构建中,物质文化是基础,是前提,是保障。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不管是学校组织还是学生自发,都需要物质条件支持。因此,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物质环境和建设,包括建造体育场馆,添置设施,并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是很重要的。2005年9月,广州大学整体迁入大学城,学校体育场馆、场地得到实质性改善和提高,拥有各类场馆73个,占地面积达14万平方米,但学生人均使用面积仅有4.36m2,在整个大学城处于中下游水平,特别是大学体育课,经常出现“打游击”的现象,特别是需要在室内上课的课程场地更是急缺。针对这一现状,学院经多方努力,在学校一些教学楼架空层搭建出一些室内场地,较好的缓解的室内场地缺乏的窘境。同时,计划借助广州2010年亚运会的契机,抓住机遇增大我校场馆规模和增强场馆功能。

四、体育竞赛活动

4.1积极开展校内外体育竞赛活动

校内体育竞赛不仅是推动学校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促进学生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学校通过组织校内体育竞赛,可以达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活跃校园体育气氛的目的[5]。学校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竞赛形式,选择适合普通学生的竞赛项目,调动学生竞赛和参与的积极性。例如:2009年广州大学校园里组织的一些竞赛活动如,广州大学新生拔河赛、女教工“庆三八”趣味比赛、广州大学“万人健身跑”活动、体育学院网球比赛等等。

4.2抓住大型体育赛事的契机,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根据学校的运动项目水平和师资条件,组织校体育代表队,加强训练,参加国内外各类别体育竞赛活动。既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又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同时找出自身体育工作的差距,扬长避短,促使学校体育工作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更上新台阶。例如2009年我校高水平运动队参加的全国大学生第五届跆拳道锦标赛、全国毽球锦标赛、第三届亚洲室内运动会毽球比赛等,均取得优异成绩。高水平运动员即为学校争光,促进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丰富了我校的校园文化生活,

五、结语

广东省高校文化素质基地建设时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文化素质建设亦是如此。广州大学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加强场馆建设和积极推进体育竞赛工作的发展途径和模式,通过实践验证成绩斐然,效果显著,全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其体育文化素质不断得到提升。但仍有许多不够完善和待加强的地方,如师资培养,学校场馆建设有待加强,对体育场馆的开发和利用不够,高水平运动队梯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平衡发展等问题。因此,高校体育文化素质的建设工程,必须不断巩固现有成果,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适宜各自学校整体发展的文化素质基地教育发展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复合型的现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6,(4):71-72

[2]钱杰,等.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技,2003,39(6):38-40

[3]蔡艺,等.浅谈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2):86-88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篇10

关键词:农村初中运动竞赛成绩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202-01

学校体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动竞赛又是学校体育工作做得好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学校的运动竞赛成绩从侧面也反映了体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和工作态度,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也时常能看到运动竞赛活动,但在学校运动竞赛方面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越来越无法比较。出现这种分化和农村学校如何提高运动竞赛成绩,都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应该思索的问题。

1农村初中生运动竞赛成绩差的原因分析

1.1农村初中学生客观因素影响运动成绩

影响运动成绩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天气、场地等,而对农村和城市初中,在学生个体上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城市里教育设备好而选择去城市里就读,而不留在农村,就形成农村初中学生减少,城市初中学生增多,而使得农村初中在运动竞赛的选材上捉襟见肘。其次,就身高、体格等身体素质而言,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也差距明显,这也使得农村初中在运动竞赛方面很难和城市里的初中抗衡。最后,由于经费方面的不足,在体育设备、场地器材方面,很多农村初中都很不完善,使得学生参加业余训练没有根本上的器材保证,也是制约运动竞赛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1.2运动训练盲目,撒大网抓虾米

对于业余训练,很多体育工作者尤其是新人,就显得很盲目。因为一腔热情,很多体育工作者对待教学工作和业余训练都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但是却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完整的训练计划,主要表现在:在学校里,靠着自己一个人,组织了很多的业余训练队,如篮球队、足球队等,可到最后却没有任何的运动竞赛成绩。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在训练中盲目,以为队伍多成绩就好,却疏忽了训练时间和自身精力的安排。

1.3忽视学生自主参与性

何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学生的自主参与要体现学生的意愿,对于参加业余训练,学生是否愿意,是否有兴趣,很多在农村初中组织业余训练队的体育工作者,通过学生的身体条件便对学生进行选材,使其参加业余训练,却没有考虑学生主观的意愿,而在业余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很难找到乐趣,甚至对业余训练产生反感,以至于最后没有好的运动成绩。

2农村初中提高运动竞赛成绩的策略与方法

2.1学校业余训练,兴趣培养是关键

带好学校的业余训练队,首先要加强运动员的思想教育。运动训练不仅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更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过程。所以在训练中应经常讲一些我国优秀运动员是怎样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创造好成绩为国争光的事例,再结合学校的例子,他们身边的人如郑玮参加篮球队为学校争得了县篮球赛第三名,陈云参加县田径运动会获得了铅球第一名等等,在课堂上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激励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树立起认真训练,为校争光的信念。

2.2选材从学生的特长出发,自主参与

好的运动竞赛成绩一定要建立在好的运动苗子的基础上,对于那些学生少,学生身体素质差的农村初中而言,要选到好的运动苗子很难,很多体育工作者就是常规的根据学生的外部条件进行选材,完全不考虑学生的特长项目和学生的意愿。对于农村初中,我们可以就学生的特长项目或学生感兴趣的项目针对性的练习,这样坚持不懈,反而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3制定训练计划,建立学校特色项目

任何项目的训练工作都是巨大的人才培养系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有长远的训练计划,不急于求成,也要有近期目标。计划内容的安排应重视基础训练和基本运动能力的培养。再根据训练项目的特点和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训练。对于农村初中而言,选材方面的客观因素决定了很多项目都很难和城市初中进行抗衡,在此,建议农村初中体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业余训练建立起学校的特色项目、优势项目。在训练项目的选择上避免城市初中的优势项目,而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一到两个城市初中甚至整个地区水平都不是很高的项目作为自己学校的特色项目,进行长期的训练,长时间的保持高水准。不要以为业余训练队组织多就能提高运动竞赛成绩,这种撒大网的想法最后只能抓到虾米,甚至会收空网。

2.4建立学校梯队模式

学校的特色项目如何能一直保持,运动竞赛成绩如何保持高水准,那就要求学校建立梯队模式,无论是田径还是球类项目,想短时间内取得好的成绩,都是不现实的。特别对于项目和客观条件本就处于劣势的农村初中,建立梯队模式尤为重要。同一个项目在不同的年级建立训练队伍,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生理方面特点的不同,制定训练计划,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使整个梯队从初一到初三能不断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不断培养后备力量,为以后做好充分的准备。

3建议

3.1问题的发现与解决,通过问题看全局

通过训练实践,发现从选材一直到学校实际的训练,整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同的问题,如,训练计划制定的不合理,学生或家长的不认可,学生比赛时如何发挥最好水平等等,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对于每一个体育工作者而言遇到的问题也不同,但通过这些问题,我们每一个学校体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反思,出现这些问题,原因在哪里,碰到这种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解决。所以,教练员在业余训练中应该精心的制定一套训练计划,对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遇见性,为业余训练做好全方位的准备。

3.2注重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练员,体育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功底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还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被名利所束缚,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教练水平,所谓“有为才有位”,只有自尊、自爱、自强,才能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教练员和学生身心健康的真正塑造者。

4结论

本文根据个人的业余训练实践经验,和对很多农村初中运动竞赛方面的了解,以及向多位常年在农村初中工作的体育工作者访谈和学习,就农村初中运动竞赛成绩比城市初中差的原因,和如何提高农村初中运动竞赛成绩两大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能给广大农村体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陈迪仙.浅析“快乐训练法”在中学校田径队业余训练中的运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