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0:00

创新精神的培养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精神课堂教学培养鼓励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是多元化的,就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现壮看,课堂教学仍然是这一教育的主渠道。而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激发兴趣,诱导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还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教学手段的创新。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感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我执教《丰碑》第七自然段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大雪纷飞(动画课件)(立体声),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左手微微向前伸着(静态)。课件的展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老师要学生思考:老战士真的是向战友借火吗?他可能想些什么呢?他可能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仿佛置身文字叙述的环境之中,去体会老战士的所思所想,思维活跃,答案众多富有新意却又紧扣主题,效果很好。?

2、板书设计的创新。一堂富有创意的优质课,始于针对教材和学生特点所作的精心构思,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案。其中,作为教学内容之浓缩的板书设计十分关键。欲使板书新颖别致,首先要善于挖掘线索,化隐为显,以图析文。以精粹的字、词或成语并配以动态、立体又具有美感的简笔图等,将主要教学内容创新地定格在黑板上。板书设计的创新也可充分发挥学生兴趣,放手让学生参与设计,甚至独立完成板书设计。总之,新鲜生动,灵活多变的板书形式,是课堂教学创新目标之一。?

3、教学语言的风格创新。风格化的教学语言是卓越的教学创新的标志之一。由于教学语言是教师口头表达的综合反映,这是最直接、最外在、最为学生迅速感知的因素。当然,风格化语言是教师个体精神内最具特殊性和差别性的形成,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当教师进入到自由的创新成就阶段,才能自然形成,但我们应该努力地去追求。此外,风格化的教学语言,还包括广义的体态语言,如表情、目光、手势、体姿等,作为一个动态的艺术创新过程,需要教师充分调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并用多样,个性鲜明的体态语言相配合,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蟋蟀的住宅》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三、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敢疑、善疑,避免学生死啃书本,产生厌学态度,教师要让学生进入无拘无束的状态,教师要尽量少用一些扼杀学生个性的“标准答案”或习惯用法来“排斥异己”。众多的教育家曾尖锐地指出,我们的学生被批评坏了,被批评怕了,他们丧失了个性和创造力。列宁曾教导我们说:“青年人犯错误是连上能原谅的。”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让学生在情境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由,给予他们主动参与,自我表现,自主发展的机会,在课堂纪律保证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选择听课方式课堂气氛超于沉闷或课文“空白”需要“填补”时,教师要善于“投石冲天水底天”,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议,活跃课堂,激起思维。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创新精神的培养篇2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主要是科技领域的竞争,科技领域的竞争又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国家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下面,本人就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

1.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校教育也应该以教育学生为本。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必须做好下面两点:

1.1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想,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1.2要充分尊重学生

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有批判才有创新。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教材说"不"。在一节语文课中,我板书"告诉"的"诉"字时少写了一点,当时我没有注意到。这时,一个叫小妹的学生举手了,我请他起来,他说:"老师,你写的"诉"字错了。"我一愣,定睛一看,果然错了。再一想,这正好是训练学生敢于批判的好时机,于是,我没有故意说我是想考考大家的眼力或者轻描淡写地给它加上一笔就完了。我郑重其事地对同学们说:"老师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小妹同学给老师指出了一个错误,我非常感谢他及时地让老师改正了错误。"说完,我还向小妹鞠了一个躬。这时,同学们都鼓起掌来。从此,我班的学生就渐渐地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书本质疑了。

3.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例如,教学《我的战友》这一课时,讲到烈火在他身上燃烧,生命危在旦夕。这时,我问到:"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为了不暴露目标"有的说:"遵守战地纪律……"有的说:"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他们说出了充足的理由,我对他们大胆积极的设想都给予了肯定。

另外,教师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合教师意愿的看法,也不要马上给予否定或批评,而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讨论,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就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在上《假如我会克隆》作文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克隆点什么?"很多学生都说诸如"我会克隆人、动物"之类的话。可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假如我会克隆,我会克隆您。"这个答案出乎我的意料,是马上否定他的看法,继续我的教学呢?还是抓住这一时机,进行探讨呢?我选择了后者,引导学生针对"为什么要克隆我?"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您爱护我们。"有的说:"您关心我们。"有的说:"您比我们的父母还好……",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每一种见解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创新精神的培养篇3

一、创新精神的培养呼唤创造性教学

创新大致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第一,从社会意义上考察,创新是指人发现或创造出能为社会、人类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第二,从个体意义上来考察,创新就是指个体以一种探究的态度发现或创造出相对个体已有知识和经验而言的新知识和新事物、新方法。个体要创新,首先要有创新精神,需要一种乐于创造、爱创造、勇于创造和探索未知的精神。学生的创新意识愈强,就愈追求新颖、独特的思考方式,并用其解决问题,愈易创造出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动力,创新精神决定创新的成败。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而主动积极的创新精神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靠创造性教学。“应试教育”有许多弊端,但主要的弊端是在统一的考试内容、形式下,按照统一标准评判学生,它非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的创造性束缚起来和压抑下去,迫使学生走上“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以适应时展的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创造性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形式与核心内容。

二、把握创造性教学的基本要素

所谓创造性教学,是将创造性的教学思想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把创造性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相结合的一种尝试。创造性教学要把握住以下一些基本要素。

一是牢固树立创造性教学的观念。传统的教育观念漠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可能性,认为一般的学生、教师与课堂教学与创新是无缘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一个学科知识的传递和学习的过程,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在课外一些特殊活动中进行。然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通过有效的教育,人的创新潜能是可以开发的。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活动都在课堂中进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攻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真正是课堂教学的内涵。

二是灵活运用创造性教学模式。创造性教学模式要求在充分发挥传统课堂教育模式优势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讲授—接受式”“示范—模仿式”“指导—自学式”“提问—讨论式”“引导—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系统掌握大量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是:1.参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2.辨别能够达到这些教学目标的问题,也就是思考借助哪些问题可以达到这些预定的教学目标。3.澄清与问题有关的事实与前提,也就是思考问题的背后有什么事实和包含什么样的观念,学生已有的经验中是否有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4.从这种分析和评判出发,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材料供他们探究。5.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地进行探究。6.从对问题的理解出发去解决预设的问题。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创造性教学的前提就是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从问题的一步步开展中进行学习,不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上,而是努力促使他们去探索多方探求的意识与能力。

三是善于创设创新性教学氛围。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互动的环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更多是学生在自己的探究和体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上,要善于保持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学习,调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他们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接受挑战的习惯,从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

三、创造性教学的“破”与“立”

创造性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独立钻研,是着眼于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它遵守着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更加突出学生的教学功能,依照科学家探究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精神。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教学的关键在于以下的“五破”。

一破:破“求同型”。老师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应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老师。

二破:破“权威性”。不以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不以标准的结论暗示学生。

三破:破“程式化”。跳出程式化的框框,摆脱形式主义的桎梏,变教学“刻板式”为教学“多变式”,克服“园丁式”的教学倾向。

创新精神的培养篇4

一、道家对“与道为一”的追求

道家文化的根本和核心是“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所谓“生”就是创生,就是创造。老子揭示了“道”是创生之本,创造之源,创造之境。“道”最具原创性,它可生一、生二、生三乃至万物。“道”何以能“生万物”?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惚兮恍兮”,“窈兮冥兮”生动表明“道”不是一个实体,它是动态的深邃的包容广大的超感性的理想世界。道“有象”、“有物”、“有精”、“有真”、“有信”,都体现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真本然,它“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3]“道”之“象”、“真”、“精”、“信”,都包涵着创造的基因,创造的根本。庄子曾以象征比喻说“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4]从中可见,“道”是一种大境界,大视域,大自由,大本质,大基础,它无穷无限,无所不在。“道”可“御今之有,能知古始”,[5]“万物恃之以生而弗辞,成功遂事而弗名有,衣被万物而弗为主”,[6]“道”是纯粹自然无私、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庄这些关于“道”的论述,都生动表明“道”具有最高的创造精神,是最高的创造智慧。道家认为只有以“道”为本,由“道”观物处事,才能“通于一而万事毕”,[7]即“与道为一”,才能更好地进行人生创造,通达人生的高境。因此道家提出“圣人抱一,为天下式”,[8]“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9]这里的“一”就是“道”。道家常用“一”来表示“道”。“为天下式”“为天下正”,都是说“道”是社会人生的根本法则,必由之路。通观整个道家文化,可以看到道家把“与道为一”视为社会人生的理想状态和最高境界,“与道为一”是道家最根本的追求。那么,落实到现实人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创造,怎样才是“与道为一”的境界,道家对此的追求意义何在,于此有着怎样的创造智慧?我们可以通过《庄子》的一些寓言来理解这些问题。

《达生》通过“梓庆为?”的寓言,描述了“与道为一”的创作大境界:“梓庆削木为?,?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齐通斋,下同)以静心。齐三曰,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这里有几个地方值得我们认真体悟。首先,梓庆制?,达到“见者惊犹鬼神”这样鬼斧神工、出神入化的境界,其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有“术”,而在于“有一”。这里的“有一”就是“有道”。如上所论道家常以“一”示“道”,“侯王得一”,“圣人抱一”,“通于一而万事毕”,其中的“一”都是表示“道”。梓庆的创作之“道”,是通过“心斋”,进入到“与道为一”的创造之境。所谓“心斋”就是祛除一切私欲杂念,使心灵处于高度“虚极”“静笃”,空明纯一的状态。具体说就是“不敢怀庆赏爵禄,非誉巧拙”,“忘吾有四枝(肢)形体也”。“不敢怀”和“忘”,实质是对“功”、“名”、“己”的超越,也就是对“功”、“名”、“己”的“无”。“无”是一种自然、本真、虚静、淡泊、空灵、新鲜、生动的状态;“无”没有芥蒂、固执、成见、因袭;无挂无碍、无穷无限;“无”便能虚以应物,与道契合。“心斋”而“无”就进入了“与道为一”之境:精神上完全摆脱了功名利禄、荣辱功过的束缚,排除了一切世俗杂念的干扰,达到物我两忘全身心地投入。其次,我们要注意体会梓庆创作“以天合天”的深刻内涵。“以天合天”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蕴是以人的自然之心顺应木的自然之性。其中前一个“天“是梓庆的“天”,即梓庆的心灵完全处于纯净虚静的自然状态;第二个“天”是制?之木的“天”,即木的自然之质。第二层意蕴是“与天为一”。在这层意蕴中,第二个“天”是指自然之道。“以天合天”就是天人合一的浑然“与道为一”的境界。“天”在道家文化中主要喻指“自然”。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要求保持心灵自然浑沌的原生态,以人心自然顺应物之自然。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庄子思想主要是诗意表达,这种诗意表达,是通过描述的方式,“立象以见意”,而不主要以抽象的概念来分析论述。庄子塑造的“象”有很大的包容性、生发性,其内涵是多层次多指向的,它给人们留下的想象联想感悟的空间是很大的。上面所说的“心斋”、“天”之象,就具有这种特点和意义。由此可知《庄子》的寓言形象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启发性、感悟性和创造性。从梓庆的创作过程,我们可以深刻体悟到,进入到“与道为一”的创造之境,就可以达到创造的大成。这种“与道为一”的创造之境,形象表达就是“以天合天”。如果内心充满物欲,患得患失,急功近利,图名谋利,是根本达不到这种境界的。《达生》篇说“凡外重而内拙”,太看重外在的功名利禄,就会成为创造的束缚和障碍。从梓庆的“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可以看到他对创作有一种忘掉一切的疯魔和虔诚,真正的创造非要进入梓庆那种不怀“庆赏爵禄”、“非誉巧拙”“忘吾有四枝形体”的“无功”“无名”“无己”的境界不可。道家以“无”为本,认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0]“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11]“梓庆为?”,就充分体现了“无“最富有生机,最具原创性,是“生生”之本。“无”就是“道”。它所体现的道家创造智慧是,以“无”的宁静虚己,澄明空灵之心境去提升精神的力量,摆脱物欲的拘系,才能更好地进行人生的创造。

《达生》中还有一则“?偻者承蜩”的寓言,也表现了“与道为一”的创造智慧:“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枸;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偻丈人之谓乎。’”“?偻丈人”之所以掌握了捕蝉“犹掇之也”的绝技,苦练技巧是其重要因素,但更为重要的还是他对“道”的修养。“?偻丈人”在捕蝉时,“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这实际上是进入了忘物、忘俗、忘我的“与道为一”的境界。“?偻丈人”的形象,生动表明任何创造都需要“技”,但仅仅有“技”的层面训练是不行的,必须“由技入道”,有精神的升华,“道”的修养,才能达到创造的大成。达到了“凝于神”的“无”之境,就可以摆脱外物的束缚,达到一种人生的超脱。这种超脱能使人心境空灵平静、精神凝聚专一,心不旁鹜,专注于创造的有成。这种超脱也可以使人产生无穷的创造力,从而使生命得到超常的发挥。兴趣、智慧在自然浑沌中出,创造力也在自然浑沌中出,道家文化的这种创造智慧,为历史上所有的发明创造所证明。

道家对“与道为一”的追求,实质是对人生自由的追求,对更高创造的追求。因为进入到“与道为一”,就进入了自如自在无遮无碍的境界。这种“与道为一”的自由,在《养生主》“庖丁解牛”中有艺术的描写:“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s,导大?,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庖丁解牛之声犹如美妙的“经首”音乐,解牛动作仿佛优美的“桑林之舞”,解牛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所有这些都表现了一种高度的创造自由,而能达到这种自由,就在于“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即对“道”的追求超过对“技”的追求。“技至此”的根本是对“道”的把握。庖丁解牛“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他在“道法自然”,“与道为一”中获得了“游刃有余地”的创造自由。

反思当代人缺乏创造性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只重视“技”的方面的训练,而忽略了“道”的修养,失去了“道”的大视野、高境界。比如现行基础教育中的应试倾向,使师生的眼睛就盯着分数的提高,精神道德品质的培养往往处于虚空状态。应该看到分数的提高,只是“技”的提高,倘若仅仅停留在“技”的层面,精神得不到升华,“技”就不能转化成智慧而进行创造。心胸被分数这个“物”束缚死了,创造性就难以发挥了。创造的精神前提是消除私心杂念名利诱惑,使心灵处于自然本真虚静的“道”的状态。如果功利的诱惑太多,创造就无从产生了。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科技学术研究本来应该是一种思想、理论、技术的创造,但由于功利化影响,使一些人在奔“利”的途中,不是真正作研究,而是急功近利走捷径,甚至出现买卖或抄袭学术文章的现象。如此还谈什么科技创新,还能出什么学术新思想?出现这些现象的实质是“道”的失落。“道”乃“众妙之门”,[12]失落了“道”,那就根本谈不上创新了。

二、道家文化的自由精神

道家文化的突出精神,是自由精神。尤其是《庄子》的思想,更富有追求自由的精神。道家的自由精神主要表现为突破传统、世俗、自我等束缚,开放心灵,拓宽视野,解放思想;追求“游于无穷”,“道通为一”等等。庄子常常通过超常的想象,创造极大极高极远的神奇境界,以诗意地展现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如《逍遥游》塑造了大鹏的形象:“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大鹏之大,大鹏之飞,高远辽阔,无阻无碍,无羁无绊,都是引导人们摆脱世俗束缚,追求“无待”的自由解放。《秋水》中“望洋兴叹”的寓言形象,以大海之大,表现了这种自由精神的追求。其中河伯对自己的闭塞和自满的反思与批判,对大海的包容、无穷的赞叹和感悟,都是对打开眼界,开阔心胸的追求,也是对打破局限,超越自我,不断创新的追求。道家希望通过这种追求,引导人们达到自由之境界。

道家认为只有精神自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13]才有生命的自由,才能真正地去创造。《庄子·田子方》中“真画者”的形象就生动地体现了道家这一创造思想和智慧:“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一史”未画一笔,没描一色,就被认定是“真画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与“众史”的刻意功名,巴结矫饰完全不同。他面见国君,“不趋”、“不立”,突破了权贵、世俗礼法、功名利禄的诱惑和束缚,他的“解衣般礴?(裸)”,更是用带有原始野性的张力,冲撞着桎梏人的个性、真性的礼法规范。“解衣般礴”的实质是一种自然真实、放达自由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人的思维活跃、灵感飞扬,可以“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技艺得到最佳发挥和创造,所以后世画论以“解衣般礴”为“最高画姿”。“真画者”的形象生动体现了精神自由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发挥人的创造力,没有精神的自由解放,就没有创造。

道家文化多方启示人们,打破思想僵化闭塞,摆脱世俗束缚,去获得精神自由,创造自由。《逍遥游》中庄子和惠子关于有用、无用的论辩,就是这种启示的一个方面。“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肴淮笠玻?嵛?湮抻枚?逯??!被葑右虼蠛??摹拔抻谩倍???魉椋??导噬鲜且浴按蠖?薜薄钡暮????髯?铀枷氲拇蠖?抻谩w?釉诜床祷葑邮保?紫扰?阑葑印白居谟么蟆保?幼乓“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为喻,形象说明有用、无用关键在于如何去用。最后对惠子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指出,惠子“拙于用大”,是受“有蓬之心”所缚,即思想僵化,心灵闭塞。惠子以大葫芦为无用,是囿于传统,受世俗实用观念的束缚,循规蹈矩,只知以葫芦盛水为瓢。惠子的葫芦之喻实际上代表了世俗实用的功利观,眼下不实用不得利便是“无用”。庄子以葫芦“浮于江湖”的形象喻示着对世俗实用价值观的突破,说明从世俗实用的功利观中提升出来,才能成就人生更高的创造。庄子“用大”的思想,实质是破传统,破僵化,破闭塞,破只有实用才有用的思维、思想。庄子的“用大”之“大”,主要指思想精神理想等“虚”的不实用的东西。庄子以“用大”启示人们,“无用之用”具有更大更高更远的用。超越世俗的实用功利目的,才能达到大用。突破僵化、狭隘、闭塞,才会有新追求新创造。

道家文化高度重视人的精神自由,重视对人的精神的涵养,认为“养生”之“主”在于“养神”。道家强调“德全”“德充”,[14]“神全”“纯气之守”,[15]实质上都是要求人们守住“精神”这条生命的根。道家认为一旦人的精神失落了,生命就枯萎了,人就成了徒有躯壳的“几死之散人”,[16]生命的创造就停止了。道家认为“物役”“物累”是造成人的精神不自由、精神失落的重要原因,只有从“物役”“物累”中解放出来,才能获得精神的自由来开拓创新。

道家文化的自由精神,对我们有许多创造智慧的启示。其主要是,精神自由才能突破传统、世俗观念的束缚,才能有精气神好奇心去探索这个世界。精神自由,才能有奇思异想,才会想出新办法,走出新路子。对于当代人缺乏创造精神的问题,应该从自由精神的培养上去思考问题。当今社会存在着的长官意志,权势崇拜,奴性意识,名利诱惑或多或少地束缚着当代人的思想,人们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创造自由。社会分工趋于细致,人们受自己的社会分工所囿,视野狭窄,这也限制了人的创造性。造成当代人缺乏创新精神的重要原因还在于,人们借助高科技的发展对物质追求的欲望越来越高,而对精神的追求淡薄了。相对物质世界的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荒芜了。人的精神萎缩了,创新精神也就从根子上枯萎了。创造性是一种精神品质,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非得从培养精神品质这个根底入手不可。

三、道家文化对个性、真性的张扬,

道家文化的特色是强调性任自然,“法天贵真”,十分重视个性和真性。道家认为“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也”。[17]这里的“真”就是本性、个性。道家以“万物莫不以适为得”,[18]认为适其本性,舒其个性,才有获得人生自由的可能。反之,压抑个性,扭曲本性,“丧己于物,失性于俗”,都不可能有人生的自由和创造。与儒家文化强调“克己复礼”,要求个体与礼法规范相谐调不同,道家强调的是自然,个性,真性,主张“无以人灭天”。[19]这里的“人”指“人为”,“天”则包括自然、个性、真性等等。道家认为仁义礼法规范都具有“人为”的性质,它不是出自人的自然,而是一种外在的人为的强制力量,它对人的真性和个性都具有束缚性和破坏性。这种破坏性使天下“失其常然”,“莫不奔命于仁义”。[20]“失其常然”,就是失去了本真和本然这种生命的原生态,而“奔命于仁义”的实质则是“争归于利”。[21]道家认为“人为”的仁义礼法在“雕琢”规范人的理性文明的同时,使人渐渐失去真性、个性和自然,变得僵化、单调、板滞和死沉。道家在对违背自然的“人为”的批判中,大力张扬人的个性和真性。这种批判和张扬在《庄子》的许多寓言中都得到展现。如《应帝王》“浑沌之死”的寓言:“南海之帝为???焙V?畚?觯?醒胫?畚?脬纭?牒鍪毕嘤胗鲇诨脬缰?兀?脬绱??跎啤?牒瞿北ɑ脬缰?拢?唬骸?私杂衅咔希?允犹?诚ⅲ?硕牢抻校?⑹栽渲??H赵湟磺希?呷斩?脬缢馈薄;脬绲母鲂院捅菊媸俏蘅孜耷希?馐撬?纳??Φ恼瓜帧nケ匙匀唬?宋?馗??涑銎咔希?盟??弦话恪⒐娣丁⑹浪祝?饩推苹盗俗匀唬?顾??チ吮救坏母鲂裕??チ恕罢妗薄8鲂哉嫘圆淮嬖诹耍???土榛暌簿筒淮嬖诹恕t偃纭短煸恕分械摹俺笕诵??保骸肮饰魇┎⌒亩?髌淅铮?淅镏?笕思???乐??橐嗯跣亩?髌淅铩F淅镏?蝗思???岜彰哦?怀觯黄度思????拮佣?プ摺薄3笕瞬还俗约旱恼嫘院透鲂裕?踩バХ挛魇??浣峁?坏?挥谐鲂鲁雒溃?炊?笊霞映螅?排苤谌恕S秩纭肚锼?分械摹昂?ρР健保骸笆倭暧嘧又??杏诤?Γ?吹霉?埽?质?涔市幸樱?辟橘攵?槎?薄t⒀孕蜗笏得鳎??ジ鲂裕?桃饽7拢?弑鹑说穆纷樱?钪战?嵋皇挛蕹伞!袄镏?笕恕钡男Х?7拢?笆倭暧嘧印钡囊嗖揭嗲鳎?际且匀宋?笊绷烁鲂哉嫘裕????砻髟谝话阌牍残灾秀?鹆俗晕遥?蜕ナЯ舜丛斓牧槠?!俺笕诵??薄ⅰ昂?ρР健倍际谴臃疵嫠得髁烁鲂院驼嫘缘闹匾?浴

上述几个寓言所描述的“日凿一窍、“丑人效颦”、“邯郸学步”,都是大伪之象,“伪”就是“真”的丧失,它给社会人生带来极大危害。道家认为是礼乐文明的异化使人迷失真性,“以伪继之”,[22]因此道家在对礼乐文化异化的批判中,提出“复归于婴儿”,[23]“复归于素朴”。[24]这种“复归”,不是简单的“复归”,而是“既雕既琢”后,即经过文明的洗礼后,复归于“婴儿”、“朴”。“婴儿”是人性天真纯粹、真诚自然、澄澈明净的象征隐喻,而“朴”则包涵着人性的本真和自然,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等意义。道家看到人们在世俗,物欲的诱惑下迷失了自我,这种迷失使人“茫然无家可归”。道家提出“复归”,就是启示人们回归本心,回归自我。只有回归,才能找回自我而觉悟,才能进行生命的创造。

道家文化对个性真性的大力张扬,所显示的创造智慧是,有个性真性,才有生机,才有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才有美的社会,美的人生。个性和真性是生命的灵魂,是创造的根基。个性的缺失是当代人缺乏创造性的重要原因。应试教育的标准化训练,磨平了人的个性,模糊了人的特色。“统一”的要求和规定,使个性突出的思想难以产生。人们一般是按照社会要求定位,做应该做的事,说应该说的话。个人的意愿、兴趣、爱好,特点,退到次要、边缘。突破世俗的个性,往往被视为“异端”而受到挑剔,这又造成人们从众随俗的平庸心态。道家文化的创造智慧启示我们,个性真性的压抑是创造的天敌。要培养当代人的创新精神,就要充分认识,生命之所以能绽放出创造之花,就在于对生活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在于个性能力创造性地发挥。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适其个性,合其本性,才有创造的积极主动性。同样,个性舒展,才有最好的情绪,最敏感的触觉,最强的自信,才有创造的兴趣、精神和灵气。

四、道家文化的理想精神

对于道家文化,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认识和理解,即道家思想有出世的消极,复古落后等等。其实,就从上面我们论述的三个问题来看,无论是“与道为一”,自由精神,还是个性真性的张扬,都是具有理想精神的。从道家文化深刻的批判性和超越性,也可以看到,道家文化的主要精神是积极的,道家文化追求的“与道为一”的大境界更是一种理想境界。人们都可以感受到,老庄提出的许多思想,可以去追求,趋近它,但很难达到它。原因就在于它是理想境界。象“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25]“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26]“逍遥游”,“德充符”等等都是如此。道家文化的精神实质是理想化的。这种理想与一般的理想不同,它是上升为“道”的大理想。如同儒家文化“仁”,禅宗的“禅”,基督教的“上帝”。

在对道家文化的认识上,还有一种看法,就是认为道家思想是虚无主义。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道家提出“无为”,“无功”、“无名”、“无己”,把“有为”“功名”等世俗价值都否定了,这就表现了道家文化的虚无性。如果道家文化真的是虚无的,那它就不存在什么理想精神了。对道家文化的认识,关键要去深入体会道家的“无”。理解了道家文化“无”的真谛,就不会认为其虚无了。道家的“无”实际上是对有为、功名的异化或曰负面作用的批判和超越,“无”的实质是超越后重建。道家之“无”在否定的同时,就重建了新的价值体系。道家重建的是以“道”为最高价值,以“道法自然”,“与道为一”为最高理想的价值体系。尼采、海德格尔都认为虚无主义“是最高价值的自行废黜”。[27]道家追求的恰恰是“道”这种最高价值,批判的恰恰是最高价值的失落。对世俗价值的解构也是一种“虚无”,若说道家文化“虚无”,只能从这一点上来说。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否定道家文化的理想色彩。

“与道为一”是道家追求的最高理想。庄子常常通过对圣人、至人、真人、神人的描述,来表现对这种理想的追求。《大宗师》描述“古之真人”,“登高不???胨?诲Γ?牖鸩蝗取薄!跺幸S巍访栊瓷袢耍骸凹》羧舯???自既舸ψ印2皇澄骞龋??缫?丁3嗽破???闪???魏跛暮V?狻F渖衲??刮锊淮灭叨?旯仁臁薄U庑┟栊炊忌窈跗渖瘢??峭ü?寺?纳窕笆降南胂螅?硐帧坝氲牢?弧本辰绲纳衿妫??祝?杂伞⒗硐搿U庑┟栊炊季哂幸恢帧跋肴敕欠恰钡男灾剩?ü?庵帧跋肴敕欠恰保???盏既嗣侨プ非罄硐胫?辰纭?/p>在道家文化的典籍中,就是一些被人们认为是具有复古色彩的对远古生活的描写和赞美,其实质也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如《庄子·马蹄》所描写的“至德之世”:“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在“山无蹊隧,泽无舟梁;禽兽成群,草木遂长”的原始荒蛮中,我们感悟到的则是社会的天然安宁和平,人性的自然率真纯朴,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自然轻松和谐。“至德之世”是按照庄子的理想塑造的,其情其景与现实社会存在着的物欲横流,你争我夺,尔虞我诈,道德沦丧形成鲜明对比。“至德之世”其实是人生真正意义上的“诗意栖居”。庄子视“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的社会为“至德之世”,他对这种“至德”的描写和赞美,实质是对“反朴归真”的追求。当人类进入到文明社会,人性受到文明异化的侵蚀后,“反朴归真”实际上成了一种理想。“朴”和“真”都是与“道”一体的,对它的追求,就是对“道”的理想追求。可以说道家的基本思想就是对“道”境的追求,通过这种追求,建构一种“道法自然”“与道为一”的政治、社会、人生境界,因此道家的文化思想始终贯穿着一种理想精神。

道家文化中有许多神奇的想象,浪漫的夸张,通过这种想象夸张,给人们展现了神奇的世界,高远的境界。道家文化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表现出神奇,博大,高远,深邃的特点,这也显示了它理想化的色彩。道家文化开启了理想之境,并引导人们超越世俗去追求大道,追求高境。道家开启的不仅是理想之境,它同时还以这种理想激发着人们的创新精神,使人“能移”“更生”,“游于无穷”。

理想的缺失也是当代人缺乏创新精神的重要原因。当代社会物欲膨胀,一味追求实利的趋向,使人们变得很务实很理性,不实用的即被视为“无用”而虚置,理想追求精神信仰淡化了。人们在获得名利后,反而感到精神空虚,没有地方寄托了。道家文化的理想精神启示我们:理想的火花,才能点燃创造的激情。精神空虚,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就不可能激发创造性。如果连理想的梦都没有,便什么也没有了。只想今天,不想明天的人,是不会有“苟日新,日日新”的创新精神的。理想的激发应引起培养创新精神的充分关注。

参考文献:

[1]《老子·四十二章》

[2]《老子·二十一章》

[3]《庄子·大宗师》)

[4]《庄子·大宗师》

[5]《老子·十四章》

[6]《老子·三十四章》

[7]《庄子·天地》

[8]《老子·二十二章》

[9]《老子·三十九章》

[10]《老子·四十章》

[11]《庄子·庚桑楚》

[12]《老子·一章》

[13]《庄子·天下》

[14]《庄子·养生主》

[15]《庄子·达生》

[16]《庄子·人间世》

[17]《庄子·渔父》

[18]《庄子·达生》

[19]《庄子·秋水》

[20]《庄子·骈拇》

[21]《庄子·马蹄》

[22]《庄子·则阳》

[23]《老子·二十八章》

[24]《庄子·山木》

[25]《老子·五十八章》

创新精神的培养篇5

(一)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应成为学校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

(二)培养创新精神是音乐教学的内在要求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音乐教育中的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音乐语言对丰富学生想象、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促进创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音乐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它独特的魅力。

(三)音乐教育对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音乐教育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专门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我们绝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在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二、创新精神培养淡化是当前音乐课程教学的突出问题

(一)培养创新精神的意识不强

调查表明,作为音乐课,大家都是喜欢的,但是,好多人往往只是把音乐课当做一种娱乐课、欣赏课以及素质教育课,通过音乐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则显得淡薄。

(二)培养创新精神的动力不强

由于仅关注音乐课程的娱乐性和欣赏性,在音乐课程教学中,一些教师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动力便显得明显不足。

(三)培养创新精神的思维能力不强

创新是需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的,既要有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也要有良好的抽象思维以及灵感思维。

三、音乐课程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的对策

(一)营造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课堂活跃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让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的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也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

2.平等交流,调节气氛,使课堂民主

如果音乐教师能很好地利用音乐的民主性、愉悦性、可欣赏性的特点,用美好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与学生交流,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因为“施教者和受教者共同面对同一审美对象,处于同一审美情境,双方共同赏析、共同感受、共同受着教育。”因而教师应善于与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参与音乐学习。

(二)鼓励学生勇于自我表达和自我表现,激发创新的强烈动机

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求,而音乐恰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音乐,要鼓励学生表达由音乐引起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聆听音乐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表情是学生音乐创造活动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如播放一些关于动物叫声的音乐来启发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引导学生倾听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形象;让学生在配音故事的音乐中随意模仿小动物的动作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富有创意,生动形象、活泼可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积极进行情感熏陶,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课程改革后的音乐课,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做到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音乐活动显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教师要把活动设计得“多而不杂、繁而不乱”,有头有足,有重点、有中心。例如: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听辨声音的强弱之外,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动作、绘面的联想。接下去,教师便引导学生试着把他们的想象编成情景剧表演出来,看着他们带着头饰认真地表演和模仿,我更深地感受到了音乐是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的魅力所在。这说明,创造意识是学生在自我表现和自我想象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达心中的情感以及对音乐的理解。通过音乐教学上的多样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学会不同领域学科的综合,在综合中培养创新能力

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善于这种综合也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作为艺术的一个最主要的门类,音乐也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使得音乐课程同其他非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如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数学、体育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

(五)提升音乐熏陶的境界,培养学生发扬创新精神的良好习惯

创新精神的培养篇6

一、创造性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渠道

课堂教学时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我们务必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等诸方面,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请学生能力培养的传统。课堂教学是一项智慧的挑战,为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上进行周密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敢于突破原有模式的舒服,敢于创新。

(1)要对教什么进行充分的个性化的、多样性的设计与开发。

(2)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研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教学模式,如引导——发现——模式、活动——参与模式,讨论——交流模式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和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必须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现代教学方法。如,引导发现法、尝试教学法、自学指导法等。

(4)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多设计探索性、开放性、没有单一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思维。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创新精神,在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中,也应渗透创新教育的要求,处处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其思维得到多种多样的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是创新的感性体验得以升华。

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兴趣小组、教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创新氛围。教师在教学时,若绷着脸,不苟言笑,则教师的气氛必会需向紧张、严肃,而师生之间易产生一种压迫感,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思维便无从产生。只有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他们的心里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的限度的表现。

创新精神的培养篇7

论文关键词: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思维,观察实验,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社会发展如此迅速的当今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尤为迫切。作为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自然科学之一——化学,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培养观察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要创新就要有新发现,观察就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各科教学中都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那么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呢?

观察态度要端正。“态度决定一切!”观察时要认真细心,不能走马观花,否则容易丧失新发现的良机。教给正确的观察方法。在教学时,教给学生观察的程序,让学生全面系统并且主次分明地观察思考,提高观察效率,激发创新灵感。课堂教学注重实验观察。每次演示实验,都要尽力做到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精炼,以此让学生注意观察记录,培养观察力。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不先讲氧气的鉴别方法,先做一个实验:用一个带有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仔细观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这样兴趣盎然的观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观察能力。

这样,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具备了较强的观察能力,才有可能随时有新的发现。

二、培养实验能力,夯实创新基础

化学实验是一项动手、动脑的创造性活动,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初中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通过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性实验不多,在教学中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可以按照“实验操作——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一顺序去进行,激发学生探索化学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能力。例如:在卤族元素的性质实验时,同学发现在用淀粉化钾试纸检验氯水时,会在试纸中央出现白色,许多同学认为是氯水的漂白作用造成的。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氯气具有强氧化性,氯气可以把生成的i氧化成io,故不出现蓝色。再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将新制氯水逐滴滴入碘化钾淀粉溶液中,观察到先变蓝再褪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归纳实验结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而且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培养思维能力,抓住创新本质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化学课程标准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善于释疑解难、乐于析疑拓展,教育学生要会学习,会探索、会创新,并不断去探究、发现和发展,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兴趣、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进行探索,揭示矛盾;重视研讨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解决问题和判断、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有目的的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善于找出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不盲目地迷信书本和前人,敢于善于设想,发表创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阐述观点、不盲从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初中化学《空气》一节中,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时,提问学生:(1)要保证此实验的成功对实验装置应作何要求?(2)用什么物质燃烧,药品用量上应作何要求?(3)实验的燃烧药品改用木炭为什么不可以?若要用木炭实验应当怎样改进?(4)如果实验室内没有适用的玻璃钟罩,还可以改用怎样的实验装置来完成?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做,就能开拓思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培养他们探索问题的意识,就能促使学生在质疑、解疑中长知识,增知识,学得生动活泼;就能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勇于质疑和创新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注重课外实验,培养创新精神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有益的。因此,我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验条件,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成立了化学课外实验活动班,利用每周四下午的第八节活动课开设了化学实验课外活动课。

创新精神的培养篇8

数学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本文仅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及数学教学与整个学校创新教育工作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仁商榷。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前苏联研究中小学生数学能力个别差异的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气质是一种复杂的个人的心理形成物”。它通常表现为“力求把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总是处处注意现象的数学的侧面,注意空间的数量的关系、联结及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应是这种所谓数学气质的实质所在。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如:有这样一道辨析题,三十六口缸,九只船来装,只能装单,不能装双,问如何装。一个有数学气质的人(当然包括有一定数学经验),可立即领悟到这是把一个偶数表示成奇数个奇数之和的数学问题。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这样一个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的勇气。这正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的典型的个性心理特征。

2、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都是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使用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可与珠峰试比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星期天以后的第22000天是星期几?也能引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的兴趣,等等。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

数学教学即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应按数学思维(数学活动)的规律进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为此,应该鼓励学生摆脱那种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鼓励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例如:化简[1+cos(α π/3)]/cos(π/6  α),按照化简的通常方法,需要运用cos(αβ)的公式,可想见展开后的繁杂程度。有学生指出,它很接近“正切半角公式”的模式(直觉思维),能否将上式中的两个余弦中的一个换成正弦,就可将化简程序简单化(思维的变通性)。由此分析出,由于cos(απ/3)=cos(π/3     α),且cos(π/6   α)=sin(π/3   α),因此,立得

原式=ctg1/2(π/3   α)=ctg(π/6   α/2)。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摈弃原有解题套路,对所化简的式子凭着正常思维的结果,加以联想,用简捷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以及潜在的创造性。

4、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造性)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克鲁切茨基认为,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创造性数学能力的一种表现“对数学的彻底的、独立的和创造性的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数学活动能力的先决条件--是对那些包含新的和社会意义内容的问题,独立地列出公式并加以解答的先决条件。”在这里,克鲁切茨基通过数学活动中解决具有社会意义的实际问题,把学习数学的能力与“创造性”的数学能力(指在数学科学活动中的能力,它能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或新成就)联系起来,展示了两种能力的可转化关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的数学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力争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具有创造性地教和学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

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变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摈弃传统的“三中心”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如尝试发现型,自学--探究型,引导--探索型等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和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现代数学教学方法,如尝试指导法、效果回授法、引导发现法、启研法、尝试教学法、纲要信号法、自学辅导法等。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

3、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旨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为此,都是要做到:①教学过程要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在“心理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创新思维和想象。②发扬教学民主,促进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培养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

三、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之中。

数学是构成学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增长率体系之中,才能构成创新教育的巨大合力,达到提高学生方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数学教学要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学科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品德,即在创新过程中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谐的团队协作精神。

创新精神的培养篇9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这样一个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的勇气。

2.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在数学教学中,都是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职业学校学生年龄特征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3.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

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

4.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的数学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力争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具有创造性的教和学的课堂教学

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变应式教育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摒弃传统的“三中心”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创造性的教和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现代数学教学方法。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3.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要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在“心理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创新思维和想象。发扬教学民主,促进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在“心里自由”的条件下培养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

三、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之中

1.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

学科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品德。

2.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

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得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多种能力、方法和手段的得以综合,可为创新策略的建立和丰富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新精神的培养篇1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其一,这个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是全社会创新的先导和基础,提出教育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因为创新需要有创新人才主体,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其二,创新要有思想观念创新的前导,教育起着思想观念创新的启动、发动、传播的作用。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树立教育教学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的“新”与“旧”相对,意味着发现和超越,意味着打破常规,发人所未发。然而,“新”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具有相对性的,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对于创新不能理解得太狭隘和绝对化。很显然,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要做出某种绝对的“新发现”是十分困难的,许多令他们欣喜若狂的“发现”其实往往只是别人早已知晓的常识,教育者对此应该采取积极的评价,只要这个“发现”是经过学生自己探究获得的就可以视为创新——相对于学生的已知领域的创新。肯定这种“相对创新”无疑能保护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有助于他们做出超越他人的真正创造。可以说创新教育必须以教师的教法创新为出发点,教法创新绝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新颖,而必须体现出实质上的先进性,包括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手段、评价方法等。

那么,如何在班级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快中学

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想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愉快的心理空间。

(一)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学生产生惧师心理,很大程度上容易让学生失去了创新欲望。为此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足够宽松、愉快的心理空间,构建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气氛,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鼓励,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差错,不求全责备,努力成为学生求知道路上的共同探讨者和知心朋友。

(二)树立尊重、信任的观念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因受到教师的尊重而乐意同其进行情感交流,并接受教师的教育。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鼓励,要尽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心理话。其次教师要信任学生,他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积极上进,教师要淡化过去说教者的身份,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不要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学生,努力改变学生知识存储器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相信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中学

当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和引导,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欲望。创新不能只从结果上看,实际上,学生创新精神的可贵不仅在于结果“新”,更在于“创”——获得“新”的过程。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精神,关键在于使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探究和独立发现。学生知识和阅历都非常有限,教师要力求让学生树立独立探究的热情,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据此,在教学中应该去尝试:

(一)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比如互相讨论。在讲授新知识时,首先拟定出讨论的问题,给出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想象,大胆的发表自己对新知识的见解和体会,参与到求知的过程中。再如相互质疑。在深化明理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教学的知识点,收集平时生活中同学之间的行为,互相提问,互相讨论,在讨论中自己得出正确的结果。

(二)创设情境,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看看、听听、说说、辩辨、演演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注重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学

新课改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操作中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有关的问题。在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中,经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形成稳固的道德信念,知道自己的道德行为。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从教师的“教中学”转向自己的“做中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精神。要教会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要坚持三个结合。一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课本中的许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在家庭中进行实践。所以,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二是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实施新课改以后,为教育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创造了时机,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潜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三是与班队会活动相结合。与班级活动和少先队相结合是课堂活动向课外的延伸,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又一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