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8:47

科技创新思维篇1

关键词:思维;价值;思维方式;创新功能;思维方式培养

思维帮助人类开启了打开神秘自然奥秘的钥匙:科技的不断创新,让人类思维开始认识自身。科技创新让人类认识了自己,也解放了自己。因此,科技创新总是与人类的思维方式紧密相关,无论是对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企业,或者个人,都是如此。本文正拟探讨思维方式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和作用。

1 科技创新视阈的思维方式

科技创新从结果而言,是指产生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而从来源而言,则是指科技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思维活动及其过程,因此科技创新是思维方式的产物。那么,什么是思维方式呢?

要正确定义思维方式,首先必须理解什么是思维。超越不同学科对思维的不同定义的界限,思维应当是人脑通过价值评价和选择,对客观事物、现象,进行有目的的概括性、间接性的认识活动及过程。其有二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价值层面的含义,思维就是价值的评价和选择,用价值标准对事物、现象进行认知,不同的价值标准对事物、现象的认知结果也可能不同:二是技术层面的,思维就是借助语言、概念等,运用相应的形式和方法,进行判断、推理的活动和过程。二者统一构成了人类的思维。计算机只有技术层面的思维,而没有价值层面的思维。其次,必须理解什么是思维系统。“系统论的创造性在于超越简单的线性加和关系及机械分解的思维模式去认识事物的整体性质”[1]。以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人类思维的要素应当包括:思维主体、客体、思维的价值因素、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规律、思维工具、思维情感与意志等。但各要素在系统中发挥的作用或功能并不完全相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思维方式是指思维系统中各要素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所产生的倾向性的思维结构形态或思维模式。为了描述的便捷,常常以在结构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要素即倾向性来命名思维方式,如哲学思维,即是因为其思维结构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要素是哲学价值理念和方法。

2 思维方式的科技创新功能

科技创新是思维方式的产物,思维方式对科技创新主要有下列作用:

第一,规制功能。规制即规范、限制,是将科技创新思维活动规范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思维方式以其特定的倾向性,将科技创新思维活动纳入到一定的规范内,包括科技创新思维的价值理念、形式、方法、规律等。使思维进入到一定宽度、深度和速度中,防止科技创新思维在宽度、广度和速度上的无限延展所产生的思维混乱和低效。

第二,引导功能。即通过思维方式引导人们的科技创新思维。人是社会性的,任何人的思维方式也必然受到社会、时代、群体的引导。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社会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可能形成不同思维方式,如从人类历史来说,经历了古代整体思维方式、近代机械思维方式、19世纪辩证思维方式、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演变:从不同民族而言,西方分觉思维方式、印度是统觉思维方式、中国是生觉思维方式[4]。之所以形成这些主导性的思维方式,是因为生活在这些地域、时代的人们的思维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主导思维方式的引导,从而形成主导思维方式的长盛不衰。

第三,评价功能。评价功能即思维方式作为评价标准,对人们的科技创新思维方法、结论等作出评判,尤其是对思维结果作出评判。任何一个思维的结论都是特定思维方式的结果,不同的思维方式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科技创新思维结果的正确与错误,与思维方式紧密相关,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四,创新功能。思维方式决定了人们科技创新思维活动的宽度、深度和速度,因此,变革思维方式,就意味着科技创新思维活动宽度、广度和速度的改变,从而得到不同的科技创新思维结果。所以,创新从思维方式而言,就是思维方式的变革。

3 科技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

思维方式对个体、民族、人类的科技创新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强思维方式的教育与培养,为此,应当努力做到:

第一,反思传统思维方式。“人认识事物要受到个人认知结构的影响,而专业教育是影响人认知结构的主要因素。长期浸淫于某种学问、长久从事某种职业,人审视问题的立场、切入点,分析问题的思维、程式,解决问题的措施、手段,都会深深打上相应的专业思维烙印”[2]。这被称之为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好处在于处理日常事物和一般常规性问题时,能使人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使问题得到又快又好的解决,而不利之处在于约束了人们的思维广度、深度,妨碍创新[3]。因此,无论是民族,还是个体,都应当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思维定势,不断调整思维系统中各要素的地位,即强化弱势思维要素,弱化强势思维要素,从而建立一种动态的思维形态,实现思维方式的不断变革,如此才有创新。

第二,反思传统教育观。传统“教育一开始就作为传递和保留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而存在[4]”,教育即教知识,而知识仅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思维的工具。现代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除传承人类文化外,教育更重要的是生产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由此决定了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是传授如何生产知识,“生产”从心理学意义上而言,就是思维活动,因此,“大学要培养学生研究事物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5]。

第三,学习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就是从阅读、听讲、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归根到底是“学知识”。这种狭隘的学习观不能从根本上完成现代教育承担的生产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重任。现代学习观应当是全方面的学习观,是学做人、学思维。学思维即是在学习和掌握有关知识的过程中,在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等各种活动中,学习运用各种方法吸收、甄别、处理、加工信息,形成结论,寻找和确立最佳方案。学思维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在各种课程学习中,在学习基本原理的时候,要学习基本原理的研究方法、基本原理内含的方法论、基本原理的运用条件和方法等,要学会如何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中学习思维;而且还要在各种如校园文化活动、学术研究交流讲座、社会实践等非课程学习的一切活动中,研究、比较、学习各种方法。

第四,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式的重构。传统教育学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知识教学理念中,教师实质处于传授知识的主导地位。教育方式主要就是灌输。但要教学生学习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教会学生各种方法,诚如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言:教师不应当单纯教物理学,而是教物理学研究的原理;不是单纯教数学。而是教数学思维方法[6]。因此,要“建构灵活的教学态度、民主的教学环境、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积极的教学评价、恰当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7]。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重视探索性教育和实践性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黄麟雏.高科技时代与思维方式[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4.

[2]周珂,侯佳儒.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D].环境资源法学会2006年年会学术论文集.

[3]王文博.创意思维与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144―146.

[4]冯俊.大学的永恒精神[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6).

[5]张传燧.大学之“道”与大学之“器”――传统大学精神的解读[J].新华文摘,2006(6).

[6]许义文,杨子均.成功品质论――大学生如何走向成功[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55.

[7]贾长虹.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6(23).

科技创新思维篇2

关键词:程序设计;课程;教育技术;本科生;创新思维;研究;实践

一、引言

随着社会对新型复合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创新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先进的教育理念的代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1]所谓创新思维,从心理学的角度一般认为是一种高级的问题解决活动。这种问题解决的活动在学习者认知能力方面则更多地体现在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上。因此,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得各种思维技能,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普通高校师范类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新时期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的主力军,对于未来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升级肩负着重要的任务。何克抗认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应当定义为“借助技术的教育”。[2]显然,这一专业定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就更加明确:学生必须掌握优化的问题解决策略,具备创新思维。目前,在现有的教育技术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程序设计类课程在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灵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为程序设计本身就是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根据设计者构思搭建的逻辑来实现既定目标的思维过程,是一种问题求解过程。即人们通过使用问题领域知识来理解和定义问题,并凭借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去选择和使用适当的问题求解策略、技术和工具,将一个问题描述转换成问题解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算法的综合体现。如图1所示。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克努特(D.e.Knuth)指出,“一个受过良好的计算机科学知识训练的人知道如何处理算法。算法知识是一种具有一般意义的智能工具,必定有助于对其他学科的理解,不论化学、语言学或者音乐。”[3]显然,对于教育技术学这一多学科交叉专业,引导学生学习算法并以此培养他们问题解决的创新思维是必要的。必须指出的是,在教育技术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是一门以actionScript3.0为主体内容,培养学生开发交互型教学软件的专业主干课。对于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作用。[4]笔者从事多年该课程的教学,也不断探索其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经验和实践模式。本文将基于此,对教育技术本科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做探讨。

二、培养创新思维的理论基础及要素分析

1.陈龙安的atDe理论模型关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界有很多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于学科课堂教学角度的创新思维培养,陈龙安先生提出的atDe理论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做出了更多详尽的阐述,对于教学中的实践也给出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台北实践大学教授陈龙安先生认为,所谓创造性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及经验的基础上,在宽松的环境下,通过创造性思维而产生“不同而更好的想法”的一种能力,可以透过教学加以提升与培养。[5]他认为创造性教学是教师在支持性的环境下,运用启发创造思考的“问(asking)、想(thinking)、做(doing)和评(evaluation)”四组教学策略增进学生创造性一种教学模式。简称atDe,谐音“爱的”,所以又称为“爱的”教学模式。其基本内涵如下:问―――问题,教师设计或安排问题的情境,提出创造性问题,以供学生思考。当然,问也是双向的。即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或猜想;想―――思考,有效的思考决定于思而有所得。也就是学生自由联想,并给予学生思考的实践,以寻求创意;做―――活动,教师利用各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做中学,从实际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评―――评价,师生共同拟定评价标准,选取最适当的答案,使创造思考由萌芽进入实用的阶段。陈龙安先生从学校教育的实践出发,综合了多种创造性教育理论,所提出的atDe模式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和实用性。尤其是他倡导要构建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通过问、想、做、评四个环节,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程序设计类课程中atDe模型的教学要素分析结合对陈龙安先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型各要素内涵,我们对在教学实际中应用该模型的各部分要素作出进一步阐述。首先,“问”在atDe模型中被安排在首位,究其本质,问题是给定信息与要实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它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导向,也是学习在认知层面的终极目标。问题是在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的引擎。一方面,由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需要向学生阐明必要的给定信息,问题结果的状态描述,而且还要明确在解决过程中种种需要解决的因素。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特别是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就是在激发学生开启创新的灵感;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则可以是个人的疑惑,也可以是对问题的进一步猜想;同时,学生也被鼓励向教师提出个人的疑问,这不仅期待教师给予解答,而且在全班也会引起思维共鸣。在师生问答互动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得到启迪。其次,在这个模型中,“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训练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助推器。在实际教学中初始阶段,教师通过安排合适的案例,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维空间,已经是对创新思维的引导。同时,在课程进行到后一阶段,教师又根据既有解决方案向学生再度提出尝试其他解决办法的教学要求,无疑对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一次强化。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既要充分体现教学主导性,又要把握好操作性的度的控制。对于教学中的结构不良的问题往往需要教师积极运用启发手段,及时给出必要的指导。而对于结构良好的问题,则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维空间。再次,虽然“问”和“想”是整个模型的前导,但“做”则是具体的落实和检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表现安排各种活动,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内容及时加以应用,寓教于乐。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分组,安排课内的“项目招标”,让提供最优解决方案的学生小组“中标”。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小组合作意识,而且在整个活动中更能激发他们启动“头脑风暴”,竞相提出优秀的问题解决方案。同时,学生也应积极参与,让他们对问题的整体构思与解决方案进行大胆尝试。树立不怕失败的信心和百折不挠的意志。通过不断地实践训练逐步形成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课堂实践环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努力让每位学生获得做中学的综合体验。最后,“评”作为该模型的最后一个要素,也是一般教学设计的末期工作,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不可忽视。在atDe模型中,评价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操作,而是由学生积极参与的共同工作。师生双方对于学生完成的项目作品共同评价,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和培养。例如,让学生找出个人作品在整个设计中的思维过程和整个作品的设计缺陷。同时,组织其他同学提出更加优化的解决方案。当然,在这个环节,教师也可以积极发表意见,供学生参考。把“评”变成激发学生生成创新思维的转折点,促使他们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灵活转换。总之,atDe中的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四要素中,“问”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催化剂,对随之展开的“想”起到了激励和引导的作用;而对于学生业已产生的好办法、新主意予以实施的,则体现在“做”的环节。这不仅为学生实施个人创新思维提供了实践平台,也同时获得了检验创新思维可行性、正确性和高效性的机会。一旦他们的创新思维获得实践肯定,将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好“评”,从而进一步得到强化。同时,这种强化也为后续的创新思维成长酝酿着新的力量。

三、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

根据我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程序设计类课程主要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为代表。这两门课程对于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激发创新思维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atDe创新思维培养模型,我们以开设近十年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为例。通过教学案例的方式予以论证。这门课程计划开设在第五学期,是个性教育模块中教学资源开发方向的重点课程。根据既定的教学大纲,本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教学系统设计思想与方法的基础上,熟练运用aS3.0开发交互型教学软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具备独立设计、开发交互型教学软件的能力,而且还应初步具备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学科素养。本文列举两个整合atDe创新教育思想的课程实例,用以简要说明atDe的具体教学应用过程。案例一:图片浏览器[6]1)问题简介:图片浏览器是常用的图片浏览工具,但是如何通过程序将其实现,对学生既有兴趣又有挑战。2)问题分析:在教学中,我们已经给学生讲解过显示对象类(Displayobject)对显示对象各种控制方法。但是,图片浏览器从程序实现的机理上则是对于不同层次显示对象的显示优先级别的控制。需要注意的是,显示对象类采用了一种层次化的结构,该结构更易于创建显示对象子类、方便深度管理。3)atDe创新训练:鉴于显示对象类的工作特点,本例中教师向学生提问本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即如何控制不同深度下子类对象的显示。这是atDe模型中“问”的重要体现之一。除此之外,还要向学生提出如何处理显示对象和舞台(Stage)的关系。这两个问题是学生必须面对的,同时也是atDe模型中执行“想”的重要环节,即通过何种方法可以解决各图层显示对象的优先级自由调用。当然,学生的思考并非是孤立的学习环节,而是与教师已经设定的教学活动共同展开的。学生按照分配好的学习小组,积极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为配合这种创新教学训练,教师在教学管理方面也给予学生较大力度的奖励性加分。这样可以较好地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思考中来。本例中,只有关联好“问”和“想”,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落实“做”。毕竟,将形成的思维落实到程序代码中才是关键。经过学生小组间展开的“头脑风暴”明确了通过语句实现各层次图片元件显示优先级的控制与调用;在随后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机房环境中,每人一机,独立构思,在前期一系列的创新思维训练后完成最终的程序设计。这让他们的效能感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提高,进一步增强了他们运用创新思维的意识。必须指出的,教师与各小组代表对给出的解决方案共同予以评价,并由教师做统一总结。这些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帮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例如,在教育游戏开发中,智力拼图、华容道等任务的实现都离不开对图形显示对象的运用。4)案例小结:本案例在实施atDe创新模型时,充分衔接了atDe的四个要素,加强了各自之间的关联。学生的创新思维由“问”而起,由“想”而生,由“做”而验,由“评”而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这里要注意三方面内容:第一,推陈出新,即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实施各个教学环节的活动安排;第二,必要的宽容与鼓励,即教师要能在最大程度上接受学生为解决问题提出的各种思路。即便有些思路“不切实际”,也要给学生大胆思考的空间和自由。同时,要提供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第三,灵活掌握,即在问、想、做、评四个环节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具体的,可以“问-想-做-评”,亦可以“问-想-做-问-想-做”等。案例二:形状绘制的创新应用[7]在课程教学内容中,绘制形状是一个重要且颇有实践价值的知识模块。虽然在aS3.0的语言体系中具备预定义功能模块函数,但是能够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也是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模块。1)知识描述:在aS3.0中,使用drawRect()方法可以绘制矩形,其语法结构表示为:drawRect(x:number,y:number,width:number,height:numer)2)问题分析:实际上,drawRect()方法的功能就是绘制矩形,该模块在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和相关绘图软件中最为普遍。但是,现实世界中呈现矩形的事物却有很多。如何应用该方法实现程序效果,这对学生而言就是一个结构不良的问题,更适合为学生打开想象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展开联想,扩充他们的思维空间储备。3)atDe创新训练:与案例一的实践方法类似,这里如何应用drawRect()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我们在教学中设定了一个让他们感兴趣的案例―――绘制国际象棋棋盘。本例的国际象棋棋盘是由8×8黑白相间的正方形格子组成,还要处理好黑色填充和每行(列)小正方形格子的绘制。这里,仍然需要学生遵循“问”和“想”的联动,即如何处理填充小方格的黑色填充以及小方格的绘制。学生通过回忆已经学过的beginFill()方法会比较轻松地完成黑色填充,但是对于小方格循环绘制,又该怎样处理?教师在课堂中再次发问,如何完成重复且有特定规律的任务的处理?学生经过讨论和思考,明确了使用循环控制语句是最佳选择。这样,在教师带有启发的引导教学中,学生很快确定了解决该问题的思维框架。而后,经过“做”与“评”的整合,学生互学互鉴,总结在实现最终效果后的心得与感受。不仅训练了个人的创新思维,而且还增进了同学间的合作意识。然而,在完成上述一系列教学安排之后,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如何绘制中国象棋的棋盘?(中国象棋的棋盘包含楚河汉界,而非连续的棋盘线条)这对于已经掌握使用drawRect()方法的学生再次提出挑战,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再次提出更高的要求。4)案例小结:本案例的创新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通过引入易于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问题,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处于较高水平。而后,推波助澜,进一步引导他们开启创新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积极推进;学生紧密配合,大胆想象。最后,师生互动,再做设问。就此,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情志和创造水平推向更高的阶段。本例的教学节奏环环相扣,思维连绵不断。学生个人不但解决了教学问题,还获得了创新思维的再次训练。这也让他们通过本课学习再次体验开发创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

四、创新思维培养指导策略

参照给出的教学案例和分析,本文对基于程序设计类课程运用atDe模型开展教育技术本科生创新思维培养提出相关的指导策略。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实施atDe需要开展必要的热身、主题及结束三类活动。热身活动的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氛围更加轻松友好。主题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问、想、说、评四个部分。“问”就是要提出问题。教师充分运用提问的技巧,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问题可以分为“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两种,前者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后者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发散思维。对于“想”,教师要保持沉默,留给学生酝酿的时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自由想象。最后,“说”和“评”就是让学生运用个体或团队头脑风暴予以充分表达,并对他人的发言加以归纳整理,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案进行实际的操作。另一方面,atDe创新模型要求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置疑设问,并给学生留出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此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应当“放”,即放开学生思考的桎梏,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同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建议。教师及时发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不仅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信心,让师生间有更多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获取并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五、结束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是教育变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8]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对受教育人形成问题解决能力的系统工程,这就注定需要教育者更多的投入,更多的思考和更深的探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如加涅指出的,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解决问题―――数学和物理问题、健康问题、社会问题以及个人适应性问题。反观我们的学校教育,不论开设多少课程,其最终的指向还是聚焦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多种手段解决问题。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作为专业内的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灵活解决问题的内容平台。本文总结基于这门课程对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培养的若干经验,以期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禾.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6):127-129.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慧南.算法设计与分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4]张鹏.课程资源视角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课程建设初探[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9,29(02):63-66.

[5]孙汉银.创造性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科技创新思维篇3

关键词:激发;孩子;创新思维

21世纪是科技创新的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在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今天,大力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而我们应重视开发每一个孩子思维的独创性,培养孩子勤于思考,敢于探索创新的思维习惯和态度,积极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一、爱护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笔者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创设这样的环境,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9加几的计算方法计算8加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吗?”……同学们之间也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使学生萌发出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课中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比如《摩擦起电》一课学生们拿着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吸起了很多小纸屑,课堂气氛正活跃时,一个同学喊道:“老师,塑料尺在衣服上摩擦也能吸引小纸屑!”我对学生的发现加以肯定,随后同学们接二连三地汇报新的发现,教室里炸开了锅,而且这些发现最后都被一一证实。二.给孩子想象的权利。

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科学发明需要丰富的知识,机敏的思维,大胆的想象,又因为一个人的事业往往奠基于儿童时代,所以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首先应给孩子异想天开的权利,放飞想象的翅膀。一次我同女儿一起看电视剧《西游记》,女儿忽然对我说:“孙悟空本领真大,我也要变成孙悟空。”“猪八戒真贪吃,吃人参果连味都没吃出来。”“妈妈我们也种棵人参果树,我吃人参果就慢慢吃。”虽然孩子的想法不能实现,但我仍给予了鼓励,并趁机教育孩子,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从此以后,孩子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新颖。假如断然否定了孩子的想法,以后就不会有月牙像镰刀、豆角之类的创新,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创新的意识,只会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更不会成为对人类有大作用的人。

二、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思维能力的形成不仅在于动脑,而且在于动手,只有手脑并用,创新意识才能更有效的得到培养。学校和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动手,让他们多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把眼光盯在孩子动手的直接结果上,而要把目光盯在孩子动手所引起的创造性心理素质形成的过程上。我校每年都要开展“发明小制作活动”,一次学生制作的“垃圾桶”还获了奖。最近我校积极配合素质教育改革,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出发,在基本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法,课外教学辅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和全面改进,开启了青少年益智的大门,培养了青少年空间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参与此项活动,变得思维敏捷,心灵手巧,创造思维和合作意识明显增强,在学生脑海里迸发创造的火花,取得了显著成效。

“智慧出在手指上”,由于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还依靠动作进行思维,而且数学又很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更需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来激发兴趣。通过摆一摆,摸一摸,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等操作,去感知,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去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这部分内容如果只靠讲解,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要先让学生画出两个大小一样的圆,用剪刀把两个圆剪下来,然后,有一个圆折出它的二分之一,用另一个圆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想一想,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各是什么意思,在比较一下二分之一与四分之一谁大谁小。这样,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并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还有低年级学生的训练重点是字、词、句的训练,学生只有在实践动手中,才能温故而知新,才能体会倒学习的快乐,才能为中高年级阶段的学习及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正确引导培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思维篇4

论文关键词:观察技术,科学思维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技术的创新,往往能推动科学的快速发展。在小学科学课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创新观察技术,推动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观察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手段,人们通常直接运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皮肤)等感觉器官观察世界。但人类的感觉功能是有局限的,人的感官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只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更多的未知世界需要不断的创新观察技术去感知。

一、借助媒介观察

有些现象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为了将现象直接的展现出来,教师通常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采用借助媒介达到将不可视的现象可视化的目的。

气体观察方面:如空气是怎样流动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红旗、烟雾、尘土、小纸片等可视的物体将空气的流动变化展现出来。再如,空气的热胀冷缩,通常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观察:在烧瓶上塞紧一个带玻璃导管的塞子,导管内滴一滴水,然后用手捂住烧瓶,这样就可以借助观察导管内水的移动变化来推测烧瓶内空气热胀冷缩的变化。声波的实质是物体振动的传播,而声波在空气中的观察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竖放大鼓,在离大鼓的另一面大约距离40厘米的地方悬挂一排平行鼓面的细纸条,当敲击大鼓时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就可以观察到纸条随之振动。从而证明当鼓面振动的时候,会带动邻近鼓面的空气振动,通过振动的传播,又使得纸条发生振动。

液体观察方面:水是怎样流动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适量的树叶、锯末等轻小的物体放入水中,借助对这种轻小物体的观察来推测水的流动变化。在科学课中,水的对流现象通常借助锯末观察。

物质的溶解方面:如盐在水中是怎样逐步溶解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来类比推理盐的溶解过程。

光的观察方面: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在课堂中如何直观的让学生看到呢?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激光笔照射在黑板上我们只能看到一个红点,教师可以借助一个装满烟雾的透明瓶子,让激光通过这个瓶子,学生就会看到一段直的红光。

二、借助工具观察

有的物体(或现象)用感官是不能(或不易)仔细观察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观察工具进行观察。

1、利用工具直接观察

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一种不可见光,1800年,威廉·赫胥尔正是利用棱镜和温度计对太阳光谱做了实验,发现了红外线的存在;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10nm到400nm辐射的总称,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利用含有溴化银的照相底片发现在日光光谱的紫端外侧一段能够使底片感光,从而发现了紫外线的存在。

2、“改变”观察对象的大小

有的观察对象太小了,或太大了,都不适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选择一定的工具,使之能观察到一个合适大小的“像”。例如,利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昆虫的很多细部特征,望远镜也可以使远处的物体放大,而更小的细菌则需要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再如,地球是球体,现在已经是人类的共识,但认识到这一点,人类花了漫长的时间,寻找了很多的证据来证明。造成认识到地球是球体需要漫长时间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对于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物体,没有一个人能够在地球上看到她的全貌。随着观察技术的创新,假如采用杨利伟在环地球轨道上对地球拍摄的照片或录象(我们观察到了一个“缩小”的地球)观察,就能直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3、“改变”观察对象变化的速度

有的现象变化速度太快或太慢,也不适宜学生观察。例如在《声音的变化》一课中,为了比较粗弦振动快,还是细弦振动快,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目的是研究音高的高低和振动快慢之间的关系)。但是弦振动的太快了,肉眼很难进行客观比较,学生也很难形成共识。这时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假如我们能采用高速摄象机将粗弦和细弦的振动同时拍摄下来,然后放慢若干倍数观察,就能清楚的比较出它们的振动速度的快慢。

再如,花儿的开放速度一般是很慢的,要想在课中观察一朵花真实的开放过程是不可能的。但是借助摄象机,就成为了现实。我们只要将一朵花采用慢速拍摄,快速播放的办法,就能清晰的观察到花开放的过程了。

4、“改变”观察对象变化的强度

鼓面的振动用肉眼不易观察,假如在鼓面上放置米、沙子等一些细小的物体,就能将这一现象放大;同样的,音叉的振动用肉眼也不易仔细观察,假如将振动的音叉头部部分的放入水中,就能观察到溅起的水花和荡起的波纹。在观察固体振动实验中,通常还可以借助一杯水,通过观察平静水面的变化来发现物体振动的变化。

在科学课中,教师要使学生内化并形成遇到类似观察难题时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观察技术的不断创新。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还能帮助学生揭开一个未知的世界,这种全新的领域开拓,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作用是很大的。

科技创新思维篇5

英国金斯顿大学的一位华裔学生近日设计出一款“街机洗衣机”,这款设备可以扫除你洗衣时的无聊时间,一边洗衣服,一边开开赛车或是打打游戏,是不是个不错的想法呢。

这台由街机为主题框架的洗衣机,可以通过投币玩游戏,而该设备的下方则是一台全功能滚筒洗衣机了。导师评论这台设备称,这是富有前景的初级设计,其将电子游戏技能应用到了实际电子装置中。

屏幕可折叠的笔记本

Feno是一个可折叠的笔记本,它是一个概念性的设计。我们通常所见的笔记本都是屏幕与键盘之间折叠,而Feno的概念设计是屏幕也可以折叠,它采用柔性oLeD显示屏,使得笔记本的外观更加紧凑。而且这款铲平更帮的是弹出式鼠标,更加方便携带性。

游戏的持续动力――神奇电池

就是这么简单,延续电池的模样,只是在侧面加入了USB接口。这就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像这样的可充电电池,可能会解决掉你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缺电情况,让你的游戏永不停止。方便,简单,结构紧凑,真的很实用。

大嗓门给手机充电

这可能是史上又一个令人烦恼的发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装置,可以让手机在通话时利用声音进行充电。该技术可将声音转化为电能,用户在打电话的时候手机就会进行充电,而且是声音越大,充电越快。

当前,这种装置能将100分贝左右的音量转换成50毫伏的电压,相当于驶过的火车或是剪草机的音量。然而,手机通常需要2-3伏来工作,而日常说话的音量在70分贝左右。因此,这种设备现在还无法应用到手机中,科学家们正在对原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可以利用更小的音量产生更大的电压。

《飞屋环游记》的真实复刻版

飞屋环游记里的飞屋是何等的给力:既然直接对抗拆迁办是不切实际的,那咱把房子飞走不行么?现在,事实证明,把房子飞起来,是切实可行的!国家地理频道预计在秋季放映的“这能有多难?”系列节目中,他们造了一个16英尺宽,18英尺高的小屋,并用300个气象探空气球把它送上了天。

老板上阵展示防盗玻璃

图片是一个防弹玻璃公司展示自己的新品。为了证明自家生产的防弹玻璃的确有效,BoSS亲自上阵,躲在了玻璃后面,让其员工拿着aK47对着他一阵猛扫射。效果似乎不错,但不知道如果员工一直开火下去会怎样。对了这个公司名叫texasarmoringCorporation,躲在防弹玻璃后面的,是他们的Ceo。

科技创新思维篇6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8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4-0143-02

1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结构

创新素质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总和,它是现代高素质劳动者和高层次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是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特征,它由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而成:

1.1科技创新思维

科技创新思维是指主体发明或发现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客观反映方式的一种思维过程。科技创新思维的本质是能够产生创新性结果的思维,其表现形式包括聚合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逻辑思维。

1.2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个体产生科技创新的动机、愿望、意图的自觉心理倾向。科学精神既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又是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和主观条件,支配着主体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是科技创新素质结构中的动力系统。

1.3科技创新人格

科技创新人格是指主体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所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特征通常表现为对主体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特质。根据科技创新人格的内涵和作用,可以用意志力、观察力、想象力、独立精神、乐观精神、合作精神、幽默感、责任感八种形式来表现。科技创新人格具有生动性、主动性、持久性、丰富性、自控性等特征。

1.4科技创新技能

科技创新技能是指个体完成科技创新所必备的行为技巧和动作能力的总和。其内容主要包括“熟练的试验技巧和能力、新技术与新工艺的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它具有现实性、操作性、具体性等特征。

2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的现状分析

2.1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之上。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对创新也有不同程度的认识,但由于大学生知识面较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致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特别是在自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显得普遍不足,导致了大学生创新能力薄弱。

2.2有一定的创新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

许多大学生经过长期的脑力劳动,形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会产生灵感。由于大学生缺少实践经验、创新技能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虽然产生灵感,但这些灵感往往是短暂的,缺少横向联系,昙花一现,此时若有较强的创新技能,才会使灵感成为现实。

2.3有一定的创新兴趣,但缺乏毅力和热情

创新过程中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力。现在大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广度、稳定度及毅力。大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由于缺乏毅力,导致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出现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甚至放弃追求的现象。

3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策略

3.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创新,就必须有浓厚的创新意识。现今的大学教育,由于过弱的人文熏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等因素,造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严重缺失。因此,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摈弃过去那种片面以智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转变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树立综合素质教育的观念,以科技创新素质培养为核心,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转变偏重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树立“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观,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并逐步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和实践环节。

3.2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体因素。由于大学生优秀创新人才的出现,既有一定的自发性和个体性,但更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扶持和培养。

3.3优化拓展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体系

大学生实践能力是科技创新素质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教学计划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应结合不同专业的设置情况,制定详细的、符合市场需要的、操作性强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认真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途径。从而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

3.4着力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的构建是涉及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学生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建立适应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组织体制,理顺学校各职能部门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关系和主要职责,充分利用全校的资源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科研阵地,通过专门性的科研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科研创新能力;最后,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师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要制定通过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导师制,实施创新学分制管理等相关的激励政策,从根本上调动教师的指导积极性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思维篇7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洋葱理论素质模型

进入21世纪,科技创新人才已成为区域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取得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处于经济发展前沿的城市,要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领制高点,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是其必然的选择。而科学的引进和培养一支强大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有赖于依托科学的人才素质模型,对人才素质进行正确分析。

目前,对科技创新人才素质的探究,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诸多研究,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观点。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不难发现,对科技创新人才素质的研究,视角大都集中于分析科技人才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忽视对其内在人格特质及潜能的评价;另一方面,很少将科技创新人才素质看成一个统一整体,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层次性,及它们如何影响科技创新人才潜能的发挥。因此,构建科学的科技创新人才素质模型对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技创新人才的基本特质[]

对科技创新人才概念的理解,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诠释,但学术界仍未达成概念层面的共识。美国《创新杂志》从工业创新的角度,提出“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国外对科技创新人才的研究,注重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关注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个性品质,在强调人的个性综合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动机和创新潜能的培养。美国创造心理学家格林提出创新人才由以下十个要素构成:知识、自学能力、好奇心、观察力、记忆力、客观性、怀疑态度、专心致志、恒心、毅力。心理学家巴伦以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为研究对象,发现这些科学家共同的人格特质是:一是高度的自我力量和情绪的稳定性;二是独立自主的强烈需要;三是控制冲动的高水平;四是在人际交往中喜欢独处;五是对矛盾和障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美国工程院预测,2020年或更远的未来,从事科技工作的人才最需要具有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交流能力、商业管理能力、职业道德与专业精神、终身学习能力等素质。

国内对创新人才素质构成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强调创新型人才的一般特质。这些特质包括以下六点:广博的知识、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敏锐的洞察力、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力、诚实、责任感和自信心。二是强调创新人才的某一个特质。有学者认为创新人才最根本的品质是坚强的创新能力、自觉的创新意识和缜密的创新思维。三是强调创新人才的综合特质。综合特质由一般特质和创[]新特质共同构成,一般特质包括自然特质、心理特征和社会特质,创新特质是指为创造新知识和新物质或精神财富的品质及能力。因此,科技创新人才应该是:具有较高科技创新能力,长期从事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创新活动,并产出创新成果,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较大贡献的科学技术主体。他们的基本特质包括:创新智能、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

二、洋葱理论

素质模型理论最早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发表题为《testingCompetenceratherthanintelligence》的文章,首次提出“素质”的概念,即把直接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素质。他在文中指出:决定一个人在工作上能否取得好的成就,除了拥有工作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取决于其深藏在大脑中的人格特质、动机及价值观。麦克利兰在素质理论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人力资源评价分析技术,即能力素质模型,该模型提炼了绩效优秀人员具备的核心素质与能力,以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的优势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此后素质模型被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引起不同领域学者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1[].常用的素质模型

在人力资源管理论中,常用的素质模型是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冰山模型将素质分为冰山水面下的隐性素质和水面上的显性素质,显性素质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而习得的知识和技能,是任职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隐性素质是指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态度、价值观、动机及自我意识等特质,它们是个人驱动力的主要部分,也是人格的中心能力,能够预测个人工作的长期潜能。

洋葱模型与冰山模型的本质内涵是一样的,洋葱模型对胜任力素质的描述更具层次性。在这个模型中最外层的是知识和技能,由表及里,越来越深入,最里层是个人核心动机和特质,是最深层次的特征,也是最不容易改变和发展的。

2.素质洋葱模型

美国学者R.博亚特兹在麦克利兰的素质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洋葱模型”,展示了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并说明了各素质要素的特点及关系。该模型如图1所示。

易于培养和评价的潜能

难以培养和评价的潜能

图1素质洋葱模型

该模型展示了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并说明了各构成要素由内至外逐渐可被观察、被衡量的特点。洋葱模型中各素质要素由内至外依次是动机和个性,态度、价值观、自我形象和社会角色,知识和技能等。

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它引导个人行为方式朝着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方向前进,防止行为偏离。动机的强烈与否影响行为过程的效率和结果。同样情况下,具有强烈成功动机的人会为自己设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它,并积极听取意见,争取做到最好。

个性品质是个体通过对待现实事物的态度及具体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经常性和稳定性的人格特质。它是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的统一体。

态度是指某个人对某一客体所持的评价与心理倾向,它既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又是一种行为倾向。态度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因素,认知因素:即个人对客观对象具有评价意义的叙述;情感因素:即个人对客观对象的情感体验;意向因素:指个人对客观对象的实际反应或行动态度。

价值观是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它使人的行为带有稳定的倾向性。在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自我形象是个人对自身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识,是个人期望建立的社会形象。自我形象一经形成,有拒绝改变的倾向。自我形象作为动机的反应,可预测短期内的个人行为方式。

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建立在个人动机、个性和自我形象的基础上,表现为个人一贯的行为方式和风格。

知识是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所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是人们从事某项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胜任素质。

技能是个人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具体工作的生理或心智能力,技能能否产生绩效受动机、特质和价值观等胜任力要素的影响。

在洋葱素质模型中,知识和技能等表象素质是易于培养和评价的;个性和动机、态度与价值观等潜在素质是难以评价的需要后天习得。表象素质是潜在素质的外化,潜在素质是表象素质的基础;潜在素质的数量、质量和性质都对表象素质的获得和发挥起着巨大的影响。各个层次的素质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动态的复杂统一体,共同作用于人们潜能的发挥。

三、科技创新人才素质模型的构建

1.模型的构建

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探索未知、开辟新领域的复杂活动,具有开放性、可变性、曲折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科技创新主体的素质构成也必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既包括了科技创新主体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等表象素质,又与其品质、个性等隐性要素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借鉴其他学者研究成果,依据洋葱理论,可以构建出由创新智能、创新思维、创新品质三个维度构成的科技创新人才素质模型。如图2所示。

动力素质

核心素质

基础素质

图2科技创新人才素质模型

2.模型中各维度的内涵

在科技创新人才素质模型中,创新智能属于显性素质,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属于隐性素质。

(1)创新智能是创新实现的基础素质,属于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

创新智能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系统的知识结构。主要指科技创新人才进行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活动,所要掌握的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及相关的方法论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体系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科技创新人才在知识结构上的基本要求,为创新意识提供原料和智力支持。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构成个体积极的价值理念和人文情怀的知识要素。学科前沿知识是科技创新的最高层次的知识,是科技创新人才进行科技活动最直接的知识准备。相关的方法论知识是科技创新人才进行专业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基础。科技创新需要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做支撑,它是形成创造力的前提,也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源头之水”。

第二,必要的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活动需要借助创新主体所具有的一系列能力要素综合参与,这些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创新主体自主获取与创新目标有关的知识的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可不断增加创新主体的知识储备量,改善其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自主的学习能力要求创新主体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能够与他人合作学习,能够质疑、提出和探究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能够把所学新知识整合到原有知识体系中,具有学习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能力是创新主体运用知识实现创新目标的能力,它是一种外显的能力,使创新活动得以落实的保证,包括创新经验、创新思维、创新规划和创新运作能力四个方面。

人际交往能力是科技创新成功的剂。科技创新活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团队创新上,因此,要求科技创新的参与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包括人际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在团体创新活动中,人们之间亲密的情感距离,能消除彼此之间的紧张、消极和敌对的人际关系,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对科技创新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上述三种能力对科技创新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行动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高低,是创新过程有效进行的必备素质条件。

(2)创新思维是实现创新的核心素质

多元的思维结构主要包括理性思维、非理性思维及元认知思维。理性思维有类比思维、逆向思维、集合思维等,可使思维保持良好的逻辑性、深刻性和流畅性,理性思维能力越强,对复杂抽象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也越强;非理性思维包括灵感、直觉等,可以挖掘人们庞大的无意识和潜意识经验,可以发挥强大的创造力;元认知思维是主体对自我思维的认识和调控能力,可以通过改善认知心理和认知结构来改善思维,形成整合思维的机制。多元的思维结构可以大大加强思维的整合性、有效性和灵活性,是科技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

(3)创新品质是实现创新的动力素质

创新品质方面的素质反映了科技主体在好奇心态度、情感、兴趣、动机、意志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隐特质。在科技创新人才的个性品质中,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创新意识,兴趣和成就感引发创新动机,探索精神是创新的精神力量,坚强执着的意志使保持创新一贯性与专注性的重要基础;勇于变革的创新倾向和自信心是保持良好创新精神的重要内驱力。除此之外,还有独立自主、开放包容的心态、人文关怀精神、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科技和谐发展的价值追求等。这些个性品质有利于激发科技创新个体的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坚定不移的进行科技探索,最终实现突破。这些蕴含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个性品质是科技创新人才实现科技创新的人格动力因素,它体现了创新型科技人才以内在兴趣为基础的内部动机与以理想为驱动的外部动机相统一的人格特征。

在科技创新人才的素质模型中,创新智能是创新主体实现创新的基础素质,是创新实现的必要个人条件。创新思维能够激活和运用创新智能素质,是个体能够创新成功的核心素质。创新品质是创新活动持续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动力机制,对创新的速度、强度和效能提供保证。创新品质不仅是科技创新人才与非科技创新人才得以区别的标志,同时也是影响科技创新主体创新潜能发挥的关键性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虽不直接参与创新活动,但对主体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对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模型中各素质模块既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创新功能,又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有机整体,并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作为一个完整系统中的要素相互协同发生作用。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人才的共同特征包括:结构合理的综合性创新智能;灵活流畅且系统深刻的创新思维风格;蕴含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的个性品质。依据洋葱理论,可以从创新智能、创新思维、创新品质三个维度构建科技创新人才素质模型。基于此,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应与其素质模型的要求相适应,不能局限于对知识和技能等表面素质的评价,还应对创新思维、创新品质等隐性素质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黄志广,刘效梅.试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J].教育与现代化,2007(4):10-13

[2]塞尔希奥,齐曼.先革新再谈创新[m].单敏,丛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30

科技创新思维篇8

关键词:创新理念;高校科技工作;体制机制;管理方式

党的十以来,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并强调:创新发展居于首要位置,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曾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建设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需要强大的创新精神、创新理念、创新实践做支撑。

高校作为全社会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源头,更需要以创新理念驱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尤其要以创新理念驱动原始创新和技术研发,以科技创新带动高校乃至社会发展。对高校和高校科技工作者寄予厚望,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他指出:“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要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这就要求高校要成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在科技创新浪潮中,关注国家急需、瞄准世界前沿,做好战略布局,建设一流的科研创新体系,引领国家科学技术发展。

建设一流的科研创新体系,离不开积极有效的科研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一方面,科技创新是学术探索的自发活动;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也需要科技平台、资源和人才的有效组织、调配和集聚。良好的科研组织和管理系统,能极大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潜能,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推动科技创新开展。因此,高校科技工作管理者需要系统研究思考,如何以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撬动科技创新,推动高校科技工作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要从思维方式、管理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创新,通过持续创新,激发活力,增强增长动力。

以新思维推动科技工作发展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即以超越常规的眼界从特异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提出全新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的本质,一方面,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另一方面,在于能够建立创新理念,打破常规、跳出思维定势、跳出经验定势,拓展思维视角,用不寻常的视角去观察寻常的事物,用战略眼光和全新思维看待和处理一切问题,敢为天下先。

谋划和布局科技工作,需要创新思维。以制定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为例,科技规划瞄准的是未来五年的发展愿景。因此,在研判形势、制定目标战略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创新思维,开展前瞻性的思考和布局。一是要不拘泥于过去的经验,注重新的形势和要求,紧密围绕当前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科学规划学校科技发展目标和方向。二是要注重与科技人员的互动交流、聚集智慧,从中获取灵感,在组织方式上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等多种路径,从一线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等多角度发现现存的问题,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寻找破解问题的措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探讨科研发展方向。三是要注重系统化思维,充分做好顶层设计,以此为核心,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定位和发力。同时,要综合平衡与学校总体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协调一致,与人事、教学等发展规划的相互支撑。总之,做好科技工作的谋篇划局,需要战略性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思想解放的程度和适应发展形势及时转变观念的程度,这就要求科研管理者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开放活跃,在思维方式、知识储备和实践方式上,始终保持前瞻性和创新性。

以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工作发展

高校要推进科技创新,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要建立健全与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要在全面谋划科技工作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以更大的魄力和决心推动科技体制机制的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破解制约科技工作发展的瓶颈问题,激发科技人员的活力和创造力。

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首先要紧跟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系统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党中央和国务院推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国家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方式、科技成果处置及收益管理权等方面率先进行改革,国家新的科技管理体制和国家科技计划布局正在形成。快速推进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给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015年9月,国家制定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在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成果,基本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创新主体充满活力、高效协同,军民科技融合深度发展,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充分激发”。这就要求高校要深入研究国家科技政策,主动谋划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调整科研结构和方向,聚集资源、发展特色,为高校科技工作新发展提供动力,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同时,高校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抓住影响学校科技工作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系统推进改革,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学校积极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以此带动科研内涵和产出效益的提升。学校紧紧抓住学术研究决策、科研分类评价、科研组织模式、科技资源配置、科技服务方式等关键环节推进改革创新。

一是在学术研究决策机制方面,学校强调学术研究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积极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组建战略研究团队,推进军工特色高校智库建设;通过设立独具特色的“特立论坛”,建立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工程问题的提出、决策和研究启动机制。

二是在科研评价机制方面,学校积极建立以创新为核心、考虑不同类型科研工作特点的科研分类评价制度,对科技人员和团队实行分类评价,制定和落实鼓励创新的激励政策,鼓励科研人员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充分调动积极性。

三是在科研组织模式方面,学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综合多学科优势,先后成立了跨学科的研究机构和共享平台,逐步构建由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会同学院具体组织运行,以学校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研究院或中心、科研团队、学科性公司为主要基础科研机构的模式,更高效地组织开展科研活动。在资源配置模式方面,学校逐步从支持项目转向支持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公共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建立资源共享共用、有偿使用的管理运行机制,推动资源配置使用模式和综合评估评价改革。同时,学校建立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风险共担机制。

通过改革创新,学校逐步建立开放、流动、协同、竞争、共享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重点通过科研分评价机制和绩效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积极引导学校科技活动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行业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着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以创新管理方式推动科技工作发展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正呈现出新趋势,新兴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不断涌现,不同学科科学技术交叉融合,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更加明显,这些新的特征对科技管理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一是要求高校在科技管理中,要给予新兴技术、前瞻性科学研究高度重视和更大宽容,特别要关注交叉融合技术,因为这一类型技术往往孕育重大创新潜能;二是要注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有效衔接,建立全链条长效管理机制;三是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科技成果与经济社会的密切结合,强化科技与经济的对接。

北京理工大学在科技管理方式上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学校主动搭建涉及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的综合性、整合性研究的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一是学校鼓励文理工交叉,鼓励多学科融合与集成,针对凝练出的重大方向和问题,设立了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创新研究院;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主要侧重于基础研究的理工交叉,创新研究院主要侧重于多学科交叉融合集成。

二是学校注重协同创新,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为出发点,设立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突破学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对于部级创新平台,探讨推进运行机制改革,为进一步巩固优势学科,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奠定基础。

三是学校着力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采取合作共建研究院、建立综合性或专业性研究院等多种科技合作模式,探索建立区域产业技术研究院、校企合资公司及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通过管理方式变革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科技研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科技创新思维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思维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关系一个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当前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生产力的竞争。而生产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的智能水平的竞争,是人的创造能力的竞争。因此,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人的创造能力的竞争。但是,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如果将这种潜能发挥出来,那将是不可估量的财富。德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将决定他的一生,将一个民族的创造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培养创新思维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适应时展所需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病而提出来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并以创新实践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前教育的当务之急。

纵观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影响,是一种非常规范的循规蹈矩的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对孩子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显得比较薄弱。这样就导致孩子的综合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较差,特别是学生的创造力受到较大抑制,创新能力差。学生离开了家长、老师这根拐棍就不知道如何走自己的路,无法适应将来社会对人才选择的要求。

教师是学生创新的主要培养者。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首先要成为创新型的教育者,学校首先要成为创新型的学校。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而且自身更要改变教育观念,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要教会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的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讨求知的兴趣,培养他们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本领。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生物学研究表明,人从出生至一周岁脑部发育已经相当于成年人的70%,3周岁左右大脑发育完全,而从那时(或许更早)开始到成年时期,人的思维是非常独特的,是最易接受新思维方式的黄金时期。有关专家对近100年来的所有发明人所作的统计结果发现,发明人的文化水平在总发明人数中的分布是: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占总发明人数的34%,高中的占33%,技校占13%,中专占7%,大学占13%。可以看出:初中、高中和技校文化水平的人数占总发明人数的80%。由此可见,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中学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抓住这一黄金时期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随着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原有教学模式下的以技术操作为主的思维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这门新兴学科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清醒地认识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多方面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学生获取信息时最便捷的学科,它的教学有别于传统学科,它的思维方式有别于传统思维方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的操作性强,易于打破了常规思维产生创意。信息技术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的。学生对软件的操作不同于生活中对实物的操作。这就要求学生打破固定思维模式,把生活中的事或物映射到虚拟空间上去,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过程。同时,各种各样软件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软件的更新也以惊人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这就使我们必须把信息技术课教学进行延伸,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学会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思维,具备创新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是单纯的技术教育”,这种思想在信息技术教育初期曾经主导着许多教师的教学工作。特别是信息技术刚进入中国的时期,多数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更是侧重于技术能力方面,而忽视了教育本身应该给受教育者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动态发展趋势,不断地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单纯的技术培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能力培养显得更加重要。教育者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首先是“教育”,它必须具有教育的全面性和引导性。1996年,“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个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的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必须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不会拘泥于书本,也不会固步自封。他们社会适应能力强,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和不断进步的科学勇于探索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永不落伍。如果说掌握娴熟的技术是“授之以鱼”,那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是“授之以渔”。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到最新的技术、设备、信息和科学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很方便的收集材料,交流信息,了解最新科学动态。这些都为科学创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恐怕就需要一颗具有创新精神的头脑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创新思维就是要培养既有娴熟的技术又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目的,创新教育为信息技术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

总之,教育大环境和政策,为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提供了契机的前提之下,学生减了负,学生有了自由的时间和足够的精力来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就应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有科学意义的创新思维方面的活动。其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复杂,头绪较多,容量相当大,按现行部颁标准,信息技术课的周课时只有1-2节。在这样有限时间内是不可能让学生把太多的知识牢牢掌握的。所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思维篇10

[关键词]知识科技人才全面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知识的生产和科技的创新、传播及应用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所以提高科技人才的素质和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关键。但对于科技人才,我国的创新理论过多地强调创新,而忽视科技人员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个性品质,使我国的很多科技人才成为一种单向度的工具人和机器人,缺乏人文关怀和道德感、责任感,创造力也很难持久。为此,科技人才应是一个知识、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人,是创新精神与知、情、意完美结合的人,是立足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人,这样的素质才能使科技人才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成为民族和国家的栋梁。

一、科技人才要有博、专结合的知识准备

近几十年来,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十分明显,科学在不断分化的同时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科学技术上的发展往往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取得突破。因此,没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基础,就不可能发现新思想、整合新方案、创新新思路,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科技人才的知识要有宽厚度,要基础扎实,为今后的积累、发展、创造打好基础;其次要有精深度,一个人穷其毕生精力只能掌握一些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撷取那些和我们的专业有关的知识深读精研,并注意各种知识比例协调,拓宽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把博和专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自身知识体系的价值。

在当前的创新理论中,有很多的论者忽视了这一点,片面强调创新而忽视知识结构,这是一个错误认识。虽然知识水平并不能直接标示创新能力的高低,但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必须以知识水平的提高为基础。所以,科技人才必须培养宽厚的知识素养和文化积淀,应该掌握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将宽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修养与高深的专业知识结构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知识体系。

二、科技人才要有良好的智商和情商

人的智慧行为和创新行为是一个包含多种心理因素的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根据这些心理因素的机能,可以将他们分为两个系统:一是认知机能系统(智力因素),我们称之为智商;另一个是非认知技能系统(非智力因素),我们称之为情商。创新的关键在于智力及建立在高度发达智力基础之上的创造力的发展。发达的智力包括持久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和丰富新颖的想象力。科技人才具备良好的智力资源还并不能满足创新的需要,还应有对创新需求的敏锐预测和正确把握能力、较强的探究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以及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相对智商而言,现代科学不断证明,情商对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不可小视。情商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要素组成。在创新行为中,首先它表现为始动功能,即激活和启动智慧活动。二是起定向和引导功能,即对创新活动目标的选择和路径的导引。三是具有维持和调节功能,可以帮助行为主体在创新活动中直面挫折、克服困难,合理和适时调整思想和行为,维持自己的自信和坚韧,无所畏惧地向目标前进。所以要想成为创新科技人才,就必须培养和塑造优良的情商素质,包括健康的动机、浓郁的兴趣、良好的情感体验、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和完善的性格。情商因素是一个不断养成和完善的过程。科技人才的勤奋严谨、果敢无畏、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诚实自主、事业心和责任感等情商因素对科学创造至关重要。很难想象,一个人格平庸、意志薄弱、性格异常、情感浮躁,认知扭曲的人会在科学创新上能有所建树。三、科技人才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科技人才应有科学的世界观和坚定的信仰,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确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才能将自己的目光聚焦在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盛上,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有所发明和创造,也才能明确自己肩头的责任,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把为社会服务,为人民谋福利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使创新行为真正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科技伦理也是科技人才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科技伦理的核心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的崇高事业,不能危害人类自身。近年来国内和国际上出现很多青年高科技人才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危害人类和犯罪的事实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科技人才应有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积极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的同时,还要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到对人类、对社会有价值的创造中去,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创新精神和文明意识的现代科技人才。

四、科技人才要有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因素之一,但在创新实践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一切创新活动,都起源于创新性的思考。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并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始终。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工程专家的技术发明,政治家的治国方略,企业家的营销之术,都是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因此,科技人才一定要培养创新思维,积极通过一些思维方式训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常用的方式:首先是逆向思维。这种思维能使人另辟蹊径,找到解决的新方法。比如司马光砸缸救人就是这种办法。别的孩子慌忙去叫大人来是怎么让人离开水,是顺向思维;而司马光砸缸是想让水尽快离开人,是逆向思维,成就了千古佳话。第二是系统思维。一个人的系统知识和综合能力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它能揭示规律、举一反三、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第三是让步思维。让步思维其实就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思维方式。与逆向思维不同的是它是遇到困难时不时反向思维,而是做退一步的假设或是停下来做一些冷静的思考,然后再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法国青年化学家皮拉德就是用让步思维发现了“溴”元素的。第四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和解决答案的种种常规、反常规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想象和联想,它们是创新的不竭动力。

五、科技人才要实现学习方法的革命

要想取得丰硕的成果,科技人才就必须实现学习的革命,要倡导和践行自主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其中研究性学习是适应社会需求和时展的全新学习体系。研究性学习(inquirylearning)主要是指“学习者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在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更新和更有价值的学习方法和活动。其核心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一种反传统的高级心智活动。研究性学习要求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学习的主人,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复习、谈论交流等方法外,积极开展文献法、调查研究法、实地研究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动手能力,激发研究兴趣,了解研究活动中的必要环节及其运行和操作步骤,根据需要设计和分析相关实验研究;流畅地根据资料和研究实际撰写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不断提高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六、科技人才要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健康的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