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8:14

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篇1

【关键词】农产品绿色营销营销策略

农产品绿色营销综合了农业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及环境资源等各个要素,主要目标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型营销。然而当前农产品绿色营销现状不容乐观,许多因素制约农产品的绿色营销,因此,有必要对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进行一些研究。

一、农产品绿色营销概述

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前提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引下,绿色农产品企业综合分析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社会责任及长远要求等各项因素,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在研发、生产、销售绿色农产品的一系列过程中,充分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认识与处理是农产品绿色营销的主要目的。而农产品绿色营销的主要内容包括很多,首先,是将绿色农产品提供给消费者,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健康、安全需求;其次,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生活,节约资源和材料,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提高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最后,发展绿色文明观念,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二、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的重要意义

(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物质文明不断发展一方面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诸多益处,一方面导致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浪费十分严重,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例如森林树木被大量砍伐,空气、水资源等受到严重污染,农产品中聚集了大量对人体有害的元素等。在农产品的种植过程中,人们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同时工业废气、废水的大量排放对农产品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影响了农产品品质。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发展。

(二)发展绿色消费观念

绿色消费观念是建立在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在绿色消费观念的引导下,消费者转变消费方式,进行合理理性的消费,促使生产模式和产业经济结构的转变,发展生态消费理念。通过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于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更加注重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健康、安全、卫生等问题,进一步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同时,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也为绿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三)突破绿色贸易壁垒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一个主要关卡就是绿色贸易壁垒。一些发达国家以保护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为理由,限制我国对其的农产品出口。在传统的种养方式下,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到很大阻力,陷入困境。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顺应了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进行绿色营销,可帮助我国突破对外绿色贸易壁垒。

三、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

(一)加强绿色教育

对于多数消费者来说,其对绿色农产品的认识并不深刻,绿色消费意识并不强。因此,首先应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根据不同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利用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绿色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绿色意识。利用多种宣传工具,普及环保知识和绿色消费知识,帮助消费者形成农产品的绿色消费理念,促使生产者形成绿色生产理念,转变生产方式,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利用绿色技术开发绿色农产品。培养农产品绿色管理人才,保障农产品的绿色生产。

(二)完善制度建设

参照国际标准,推进绿色农产品相关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机制,出台相关绿色农产品管理条例,建立监测网络,进行全程监督,保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的绿色安全,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绿色农产品,对企业的营销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维护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秩序。

(三)发展龙头企业

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以农村为主,并且规模较小、生产较为分散,不利于对农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也很难实现标准化生产,难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差。对此,应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将分散的生产和经营集中化,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开展标准化的规模生产。通过产业化的方式,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农户之间始终存在相互依托的关系,共同完成绿色农产品从种植到生产、经营等一系列的过程。

四、结语

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消费观念、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应加强绿色教育、完善制度建设、发展龙头企业,不断推进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吕小军.山东省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2]史建军.关于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的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02.

[3]骆涛林,保月萍,牛春香.云南省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2:.

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篇2

关键词:增收;农业经济结构;农产品

一、相关理论方面的概述

1.绿色营销概念

(1)产品中心论

众所周知,产品中心论是通过研究绿色营销产品对环境方面的影响,其作为市场营销中心点。其强调改革意义,构成实质产品及在产品消费后废物处理相关生产工艺。

(2)环境中心论

环境中心论是通过研究绿色营销是需要从环境问题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分析。这一观点是促进绿色产品使用焦点问题,但并不是真正解决环境问题。

(3)利息中心论

利息中心论认为,“绿色营销是提升企业自身利益、同时,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对环境效益方面也能够做到统一,同时对产品服务、概念、规划、促销以及分销过程,同样突出企业绿色营销的落实问题,不仅需要满足消费者需求也要达到获利的目的,并符合环保要求长期发展的目标,从而能够正确对待消费者需求、企业及环保之间矛盾,保持利益平衡。

(4)发展中心论

发展中心论使绿色营销及企业可持续管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关联的,认为绿色营销是一种可预期、可识别的,并符合消费者及社会需求,而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管理过程。

2.绿色农产品的产生

绿色产品指的是由化肥、农药及其他物质产生对人体危害较小,满足某些农产品安全方面的标准。绿色营销基本内涵是绿化产品价值链:将市场营销及无公害、安全、营养、无污染、舒适、温暖绿色消费及自然和谐相处有机结合。在“绿化”农产品价值链里,需要按照生产过程清洁要求。也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无污染水、土、气、热等自然条件的情况下,输入无公害生产资料,生产有助于自然界生态平衡,同时有利于人类健康农产品。但绿色农产品往往是初级产品,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并购买市场上作为一个商品流通的通常是初级加工或者深加工后绿色食品。

二、农产品绿色营销中存在问题

1.宏观调控不协调

农产品绿色营销是一种新型的营销方面的观念,通过对企业协调、消费者以及社会利益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能够做到执法不严、立法不严、有法难依、违法难究情况方面的出现,如在环境保护的立法。目前我国环境立法仍不是非常完善,在仍有很多立法空白,及部分法律法规责任不明确的情况出现。在地方保护主义方面执法质量较低,环境执法力度达不到要求,违法现象普遍存在。政府部门方面应该加大运用方面的经济手段进行调控,但经济手段标准模糊实施过程中显示出很多问题,比如,收费相对较低的情况,拒绝支付拖欠。行政干预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环保意识较弱,以权代法的现象是很难的改变。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活动中政府有诸多漏洞,导致政府保障作用发挥不充分、无法从宏观上对农产品绿色营销企业调控。

2.绿色意识及环保意识薄弱

在我国有很多农业企业中,绿色意识较低,在绿色农产品开发方面重视不够,对农产品质量的重视不够。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方式落后,污染情况十分严重,使农药或化肥来提升农产品质量,给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埋下十分严重的安全隐患。这样导致绿色消费市场不平衡。

3.绿色农产品生产过程技术问题

绿色农产品的生产需要绿色技术指导。在绿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和绿色农产品的包装和运输的问题应该有相应的研究和解决方案。绿色科技发展和重视程度较低,对工人技术素质也不是很高。绿色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的生产技术不高,同时,农业生产的地域特色不突出,产业化布局,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低,生产和松散连接的市场,生产企业收入的不稳定影响生产的积极性。

三、加强农产品绿色营销的策略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绿色营销法规是各种食品安全,绿色营销活动的农业企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在法律法规,出台了“食品卫生法”,“中国第二十一世纪议程”,和其他政策和法规,国务院颁布的“条例”自然保护区已初步收到了一定成效。另一方面,在法律法规方面,中国需要继续改进,加强执法力度,规范绿色市场失当行为。推广绿色文化通过绿色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意识到行为的指导思想。各级政府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的认证工作,提高绿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同时,通过残留标准,质量标准等方面,提高农业产品的测试标准。达到国际标准的协议,标准的国际化研究国际各类农业标准,尽快农业标准的修订,对中国其他国家认证标准,完善农产品认证制度,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相关的管理,监督机制,实现法制化和制度化,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我国著名的基地和种苗繁殖基地认证和一定的理论依据,标记,间隙,Gmp,HaCCp,1s0900系列的具体实施,iS01400系列标准的认证标准和相关的管理工作;政府应加强农产品和管理工作的监督,防止绿色农产品经理诉诸欺骗,绿色农产品是非周期的采样,达不到质量检验标准,不符合标准的绿色企业和经营者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并恢复绿色标志,确保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增加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信任。

2.培育绿色文化意识

首先,政府需要完成的是绿色文化宣传各种宣传渠道,公共使用,绿色包装的企业文化意识,绿色文化的培育,加强产品包装设计及其他方面的更新,让消费者意识到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的重要性,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绿色营销观念的形成,使普通人所接受;其次,在学校教育中需要关注的绿色文化教育,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绿色文化的宣传,使人们能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转变观念,通过宣传,鼓舞,消费者教育,明确的文明消费观念。

3.加大绿色技术开发的力度

绿色农产品的研发投资的增加,提高产品的质量,并在同一时间,提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为动力,加强科学技术的产品创新,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对绿色技术的能力培养。为了改变现状,可以打破由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实施科技兴乡推广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等等,直接应用于绿色生产工艺流程的生产和质量技术循环运输,用于产品的深加工延伸加工技术。同时,加强对新技术的引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绿色科技;同时,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培养农民参与培训计划,组织,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

参考文献:

[1]Davis.ethicsandenvironmentalismmarketing[J].JournalofBusinessethics.2011,(3):58-62.

[2]woodruffandt.HerecometheGreenmobiles[J].Businessweek.2012,(9):48-49.

[3]严力蛟.实施绿色营销现状及对策初探[J].今日科技.2010,7(8):57-60.

[4]刘连馥.绿色食品导论第二版[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5:37.

[5]李显军.绿色营销第二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7:45-46.

[6]崔丹.绿色和有机食品问题分析[J].北京水产.2011,4(7):26-28.

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篇3

关键词:都市观光农业园;绿色消费;绿色营销

abstract:nowadays,thegreenmarketinghasbecomemarketingmainstream,socitysightseeingagriculturalparkneedstoimplementgreenmarketingstrategytoachieveeconomicandenvironmentalbenefits.therefore,weshouldestablisheffectivegreenmarketingstrategyinlightoftheactualtopromot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itysightseeingagriculturalparkbyin-depthstudy.

Keywords:citysightseeingagriculturalpark;greenconsumption;greenmarketing

绿色营销是指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企业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充分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意识,向消费者提供的、无污染的、有利于节约资源使用和符合良好社会道德准则的商品和服务,并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引导并满足消费者有利于环境保护及身心健康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优化人类的生存空间。

当今世界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绿色营销将成为21世纪的营销主流。众多企业为适应时代要求,开始从传统营销向绿色营销转变。都市观光农业开发绿色产品,其顾客素质较高,有绿色营销的市场基础。但由于都市观光农业园大多资金投入少,项目较分散,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和知名品牌,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市车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都市观光农业园的发展现状都市休闲观光农业项目首先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都市的郊区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民俗游接待村已发展到330多个,大大小小的农业观光园2000多个,从事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农民近10万人,2005年接待游客893.9万人次,郊区观光农业收入超过30亿元。休闲观光农业既增加了财政和农民的收入,又为游客提供了旅游观光新景观,这让全国各地的政府和投资者看到了巨大商机,纷纷在当地开发休闲观光农业。一些有特色的都市观光农业园区逐步发展壮大,如北京市的“锦秀大地农业观光园”、“庞各庄绿海甜园”;上海市“浦东孙桥农业高科技园”、“崇明岛生态农业园”;广东省珠海高科技农业公园、番禺区龙乡农业大观园;四川省成都市的龙泉驿农家乐、三台新鲁橄榄林公园等。

二、观光农业园实施绿色营销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绿色消费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日益增强,消费观念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绿色消费”正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开始走进百姓生活。绿色消费是人类业已找到的真正文明的消费形式,是消费者在基本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和美好生态而产生的绿色需求,将逐步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消费形式。它不仅反映了人们消费层次、消费质量的提高,更反映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同时它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进行的绿色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的专题调查显示,53.8%的人表示乐意消费绿色产品;37.9%的人表示已经购买过诸如绿色食品、绿色服装、绿色建材、绿色家电等在内的绿色产品;38.7%的人表示愿意消费绿色食品。随着绿色消费需求的形成,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经营者开始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产品。今后“绿色”将成为所有的商家抢占市场的—个热点和巨大的潜力。因此,都市观光农业园需要顺应绿色消费潮流,要强化绿色清洁生产,生产过程中,尽可能不造成环境和资源的浪费,产出的产品使用前和使用后不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还要实施绿色营销,更好地满足城市游客的绿色需求,抢占市场,实施自身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随着发展,物质消费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于是人们走向,感受自然的美好。通过参加生态旅游活动,实现与自然的交流,满足精神消费的需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市观光农业园作为一种生态旅游的场所,包括几层的涵义:以相对没有受到干扰的原生、和谐的农业生态系统为基础;为游客提供乡村自然美和生态美;培养环保意识,保证自然生态系统不遭破坏;通过旅游发展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和提升,促进农业有效管理和持续发展。在市车发展是今后研究和实践中所面临的重要内容。

都市观光农业园实施绿色营销,可以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通过营销环节向观光农业园传达讯息,促进观光农业园加强环保意识,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从产品设计到生产过程乃至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的整个过程实现循环农业,开发出高标准的绿色产品。都市观光农业园实施绿色营销,必将促进都市观光农业园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其示范、带动和辐射的功能,推动全国的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观光农业园的绿色营销的策略

都市观光农业园的形象是指游客的印象中,对观光农业园整体性、全面性的认识与评价。绿色形象是观光农业园开拓市场、成功实施绿色营销的前提。观光农业园绿色形象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产品绿色形象、绿色服务形象、文化形象、质量形象、品牌形象、价格形象等。观光农业园的形象具有多面性、综合性特点,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塑造。

(一)观光农业园绿色形象的塑造观光农业园绿色形象要通过传播,才能被城市居民所接受和认可。观光农业园可以制作自己的网站宣传自身形象,如北京蟹岛度假村和顺义三高农业园区、锦绣大地观光农业园等都有自己的网站。观光农业园的形象还可借助旅游新闻会、系列旅游节庆活动等加以介绍宣传。观光农业园的形象可以通过人际间的相互宣传,影响游客对于观光农业园的印象。观光农业园的形象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电话、建筑装饰照明系统等媒介和报纸、杂志图书等印刷媒介进行传播。

(二)绿色产品营销策略

都市观光农业园的产品包括核心产品,即有机绿色农产品和游客休闲娱乐的经历和体会;有形产品即景观环境氛围、休闲娱乐设施和场所、餐饮与购物等满足游客的实体和服务;延伸产品即园区的通达条件和保障服务等。观光农业园的产品营销主要策略包括:

1.根据游客多样化的消费结构,生产多样化的绿色产品。观光农业园的绿色产品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从游客的消费习惯看,观光农业园中产品包括必选产品、可选品、特殊品和非渴求品;从游乐方式特点分,观光农业园产品包括展示型产品、体验性产品、互动式产品和复合型产品等。都市观光农业园应该通过游客绿色需求与产品分类,设计生产不同类别的绿色产品满足游客需求。并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绿色包装,保护生态环境。

2.延长观光农业园产品的生命周期。目前,观光农业园由于游客需求变化越来越快,竞争对手的存在,其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规划人员通过开发创新新产品,保证农业和游憩项目常去常新,来提高游客的重游率。

3.品牌营销。品牌是企业的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属性、名称、价格、、声誉、广告方式的无形总和。观光农业园的品牌营销应该借助环保的价值观念、绿色有机农业技术特色等因素,逐步建立一种品牌联想,通过舆论和促销,让游客对观光农业园的绿色品牌产生良好的印象,购买这一品牌产品。目前,大多数观光农业园的产品设计存在雷同现象,迫切需要品牌营销。

4.争取绿色标准认证、树立生态旅游产品的绿色形象是绿色产品营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旅游产品绿色形象顺应了旅游市场的新需要,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例如蟹岛生态度假村被国家、北京市、朝阳区有关部门评为农业示范园区、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区等荣誉称号,也是国际绿色环保组织认可的第一家旅游生态村。环境质量认证(iSo14000)是国际认可的绿色标准认证,通过国际上认可的绿色标准认证,可以大大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

(三)价格策略

都市观光农业园生产有形和无形的绿色产品,绿色产品因其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和产品附加值高于普通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也偏高。在实施价格策略中,应树立绿色价值观、绿色成本观,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状况及游客心理采取相应的绿色价格策略,如游客满意价格策略、绿色高价策略、绿色消费心理定价策略等。即在定价前宣传、预测绿色产品的非价格变量如卫生安全性、环保功效、营养健康等在游客心目中的认知价值,通过绿色认证来提高非价格变量的可信度,制定游客接受的合理价格。提高观光农业园绿色产品的性能价格比,从而弱化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可根据不同类别的产品采用不同价格的策略。对于市场潜力大、独一无二的游憩项目可以收费,而对于常见的游憩项目可以免费。对于绿色农产品,可采用分档定价,以不同的价格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建立公正透明的价格体系。(四)渠道策略2.加快建设分销渠道。当今网络技术飞速,品牌的网络传播因其快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特点成为不可忽视的传播手段和营销潮流。在各地的门户网站或旅游专业网站加载特定观光农业园的链接,使潜在游客在出游前收集信息阶段能够快捷、全面的了解观光农业园的相关情况,将使观光农业园在激烈的市车的媒体),以绿色品质、绿色信息,引导游客的绿色消费观念。通过“绿色”沟通与促销方式,不仅会提升观光农业园生态旅游的品牌形象,而且传播绿色生态文明、增强受众的环境道德观。

广告促销是观光农业园的促销手段。在观光农业园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广告促销的重点不同。在观光农业园的市场导入期,广告应该传递新产品面市的信息,诱导、培养新的消费要求;在成长期和成熟期广告应该着重宣传观光农业园的特色、为游客带来的独特利益和的竞争优势,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在衰退期由于收益渐减,可以不做广告。另外,旅游需求随时间变化具有客观的淡、旺季变化,在旺季,应延长广告刊播时间,提高刊播频率;反之,可压缩时间,降低频率,或采用时效性差的杂志、路牌等媒体做广告。

:[2]张朝枝.生态旅游的绿色营销特点及策略.社会家,2000,15(6):52-55.

[3]郑维,董观志.主题公园营销模式与技术.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4]吴金林.生态旅游的绿色营销体系研究.林业经济问题(双月刊),2004,24(5):300-302.

[5]李道和.旅游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12).

[6]杜通平.绿色食品发展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篇4

关键词:蔬菜绿色营销策略

我国是一个蔬菜大国,蔬菜人均消费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40%,是世界第一大蔬菜生产及消费国。蔬菜也是我国除粮食以外的第一大作物,极具活力,是我国极其重要的一个经济增长点。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蔬菜产业已经颇具规模,成为一项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但在质量上和总体效益上,仍旧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面对着全球范围兴起的环保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生态农业发展趋势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蔬菜产业将何以应对?从市场营销学角度来讲,全面推行绿色营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绿色营销的内涵

随着全世界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及人类生存健康的高度重视,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也由传统营销转向绿色营销。绿色营销必将成为本世纪的市场营销主流。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为中心,为实现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以环境保护观念为其经营指导思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目标市场内进行的包括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促销推广、服务提供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恶化已经对其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产生不良的影响,于是要求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及经营活动,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危害,这种绿色消费需求促成了绿色营销的产生。

绿色营销主要有以下特点:

综合性。绿色营销着眼于考察企业营销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突破国家与地区的界限,重视社会可持续发展,追求实现自身利益与满足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综合了传统市场营销、生态营销、社会营销和大市场营销等多种营销观念。

统一性、多向性。绿色营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它的良好推行有赖于国际社会、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而且,企业自身的行动和国际合作、国家政策、消费者行为以及自然条件紧密关联,相互影响。正因为如此,才使得绿色营销复杂而艰巨。

标准明确一致性。绿色营销有一套具体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可以遵循,绿色标准及绿色标志认证的技术参数尽管世界各国不尽相同,但其内核和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要求产品质量、产品生产、使用消费及处置等方面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损害。

由于其内容和特性,绿色营销在农产品营销领域具有更为直接的意义,也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象本文所涉及的蔬菜绿色营销便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我国蔬菜绿色营销市场环境

蔬菜市场总体行情。我国蔬菜产量连年高速递增,而消费总量却增势平缓,国内市场总体上已经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买方市场已然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蔬菜价格逐年下调。2003年我国蔬菜种植面积约2.7亿亩,比上年增长2.4%,总产量约为5.4亿吨,比2001年增长12.5%(比2002年略增);近几年家庭居民蔬菜消费总量稳定在14000万吨(数据不包括餐饮及食品服务业中的蔬菜消费量)水平左右。然而,虽然大路菜需求缩减,但有机蔬菜、无公害蔬菜的市场潜力巨大。由于蔬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蔬菜产量高、品种多、成本低,具有绝对的国际比较优势,出口量增长迅速。截止2003年11月底,海关统计我国累计出口蔬菜493万吨,同比增长16.96%,出口创汇金额27.13亿美元,同比增长14.51%,出口量约占世界蔬菜贸易量的4%。但近年来,国际绿色壁垒的强化对我国的蔬菜出口带来较大影响。

蔬菜消费需求特点。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消费趋向绿色化、多元化。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安全卫生性,讲究营养健康,人们口味向绿色自然化回归,也追求多样性。因此,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保健型蔬菜、特色蔬菜、野生天然型蔬菜日益流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蔬菜消费方式上也趋向高效便捷,超市净菜走俏。在消费倾向上,品牌消费方兴未艾。但是,由于我国总体经济水平,广大传统消费阶层的观念转变,及蔬菜产业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在我国,旺盛的成熟的绿色蔬菜消费需求还有待培育。

蔬菜产业状况。我国蔬菜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规模,成为一项支柱产业,但是仍属于数量型增长,在质量和效益上却跟不上,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总体处于较低层次,不符合发展生态型大农业要求。由于引导不力、技术支持不到位及菜农素质不高等原因,我国有机蔬菜、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少,产量低,品种单一,质量上也不高;而且,蔬菜生产分散,加工处理和流通环节跟不上,市场组织化弱,产业化不高,不能创造高附加值。

政策环境。加入wto以后,我国加大政策调整力度,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不断进行相关制度改革。2002年7月,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使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农业部随后出台《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确定包括蔬菜在内的几种鲜活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的质量安全水平,5年后均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抽检合格率要达到95%以上,从根本上解决食用农产品急性中毒问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现有基础上要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并与贸易国实现对接。相关的环保法规也正在不断健全。此外,还专门成立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制定了《绿色食品的标志管理办法》,并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绿色食品标志,确定了具体的绿色食品标准,从事绿色食品的认证和质量管理工作。

总之,我国蔬菜绿色营销的市场环境已经比较成熟,但机遇和挑战并存。

蔬菜绿色营销的具体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几条我国蔬菜绿色营销的具体策略:

绿色产品策略

首先,在蔬菜种植上坚持绿色环保型、科技型,努力提高绿色蔬菜的产量和质量,扩大品种。一定要禁止使用剧毒农药,而代之以生物农药、高效无残留或低残留农药;化肥要尽量少施,提倡施有机肥料。另外要大力推广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如无土栽培、集约化栽培、反季栽培以及喷灌、滴灌节水技术等,提高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其次,积极发展蔬菜净菜加工、冷冻保鲜,创造高附加值。原始的蔬菜初级产品是不适应现代大市场要求的,绿色蔬菜要提高竞争力,实现高效益,关键就在这里。第三,积极实施品牌开发战略,实行商标和包装绿色化。强化蔬菜产品的品牌观念,运用各种手段树立品牌,而且要突出绿色环保。在商标设计时,品牌命名、商标设计要突显出绿色标志,注重激发消费者对绿色环保的联想,使其对产品产生信赖和向往,树立起绿色蔬菜的良好信誉和形象。例如,在冬瓜、南瓜、西葫芦等瓜型蔬菜上把商标图案刻在幼果上,或用纸塑贴皮,形成天然图案,或者贴可食商标、生物商标。在包装上要重视包装及其残留物对环境的影响,使用可生物分降解、可再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使之无污染。

绿色价格策略

有人曾经提出“环境有偿使用”、“污染者付费”的观念,我觉得这在绿色营销定价上面具有积极意义。蔬菜供应商用于环保上的支出应该计入成本,根据成本定价理论,绿色蔬菜的价格必然要高于普通蔬菜;普通蔬菜对环境资源占用、损害的多,当然应该在价格上予以更多的扣除,这是说的通的。所以,绿色蔬菜价格应高于普通蔬菜,才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根据成本控制理论,绿色蔬菜也应该在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水平范围内,控制好成本,以千方百计的降低成本来追求更大的利润,并将成本降低带来的利益适度让渡给消费者以获取其更多的支持。

绿色渠道策略

蔬菜绿色营销要求物流渠道高效环保。绿色蔬菜要及时与市场接轨,减少不必要的聚散,以保证生鲜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减少浪费及对环境的污染破坏。蔬菜的流通渠道要尽量集中统一,减少中间环节,及时有效沟通产销,而且要有利于环境保护。首先,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如冷链储运以保质保鲜。其次,构建发达的营销中介力量,及时有效组织产销。传统的蔬菜流通三级市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是不尽符合绿色营销功能要求和环保要求的。可以仿照发达国家建立专业营销协会,使产销高度组织化。另外,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在营销渠道上的特殊优势,例如现在有的地方开发的农业信息网、蔬菜网就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营销渠道的网络化、信息化是时代潮流。再次,加快推动农贸市场超市化,使生鲜超市承担更多的渠道任务。生鲜超市较之传统农贸市场,在集中统一蔬菜流通渠道,组织产销,促进蔬菜产业化,以及在环境保护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符合绿色营销的要求。

绿色促销策略

即在传递产品信息、刺激消费的同时,对公众进行绿色环保教育,使二者相辅相成。采用各种促销手段,一方面宣传绿色蔬菜的无污染、无公害、健康营养,使之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对公众进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教育,使人们树立主动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消费者也会因此主动接受绿色蔬菜。这样,有利于实现商家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社会利益的统一,这正是绿色营销的宗旨。

绿色服务策略

商家不仅仅向消费者提供绿色蔬菜,还要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工作。例如包装物的回收处理,绿色蔬菜的消费方式指导以及各种便利服务等。在传统蔬菜营销里,各项配套服务是很不到位的,这一点上,绿色营销应该树立比较优势。在服务策略上,“急顾客之所急,想顾客之所想”永远是真理。

以上是从微观角度,即从商家的角度,提出的蔬菜绿色营销策略,而实际上绿色营销还包括宏观的因素,即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来考虑,何况蔬菜还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在蔬菜出口方面国家仍扮演着重要的营销角色。国家要为蔬菜的绿色营销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有的时候还要直接参与营销。对蔬菜绿色营销产生重要影响的国民综合素质、社会绿色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培养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国家的工作。如前所述,我们国家在这一点上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具体规范绿色农产品的法规还很不健全;虽然确定了有关绿色食品标准及“绿色标志”,但都侧重于产品自身的检验,缺乏有关生产、加工处理、流通过程的具体标准;税收优惠政策不能得到切实落实,发挥足够的作用。

参考资料:

1.甘碧群,《关于绿色营销问题的探究》,中国营销传播网,2000.7.24

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篇5

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指生产绿色农产品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观念要求下,在考虑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和长远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绿色农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全过程,引导和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各种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为尽快提高云南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云南省积极推进名牌战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但从总体上看,云南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还相对落后,整体潜力没能得到充分发挥,整个绿色食品产业与云南建设全国生态省、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还存在差距,对农产品的绿色营销产生了某些负面作用,我省农产品绿色营销现状如下:

(一)绿色消费意识不足,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观念尚未牢固树立

从需求层次的角度看,只有在人们解决温饱之后,才会对消费安全问题给予重视。由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很多地区的绿色消费意识没有形成,一些企业和个人也没有把保护生态和经济增长放在重要的位置,有时仅仅为了谋求眼前的蝇头小利而牺牲长远利益。虽然有一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已经意识到绿色营销非常重要,开始宣传绿色产品的优势,但只是作为一种促销方式或口号宣传,没有真正领悟绿色营销的内涵本质。

(二)绿色农产品的定价策略尚待完善

绿色农产品价格与生态环境成本成正比例关系。绿色农产品的价格比一般产品约高30%~150%,有的甚至高出3~5倍。由于绿色产品很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被认为具有更高的内在价值,所以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钱去购买。但就普通消费心理来说,消费者更希望购买的产品价格越便宜越好,以获取最大的消费者剩余。一般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高价望而却步,使得绿色农产品的价值没能体现出来。

(三)绿色农产品营销渠道不完善

云南农产品的运输“瓶颈”有待突破。绿色营销能否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绿色营销渠道是否健全。产品产得出、运得出、卖得出,实现绿色农产品应有的价值是绿色营销的根本动力。当前云南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虽然初步形成,但由于我省农产品产地区域比较广,农户经营不集中,还尚未形成健全统一的市场体系和营销网络,在企业和客户之间没有建立起快速便捷的营销渠道。

(四)绿色农产品促销力度不足

云南省农产品的名牌策略立即全面实施。为了引导绿色农产品消费,扩大销售,企业应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对绿色农产品的宣传。目前,云南省内有规模、有实力的绿色农业企业很少,且布局不集中,尚未形成群体优势、规模优势。绿色农业企业整体的促销力度不足,一些企业仅仅安于获得绿色标志使用权,不重视对绿色农产品的广告策划和宣传,还有部分企业即使宣传,强度也不大,导致购买者对绿色农产品的内在价值缺乏了解,没有拉动有效需求,更不利于形成一个稳定的绿色农产品的消费群体。云南绿色农产品中名牌产品数量不多,且未形成规模开发,市场优势不明显,还未能产生名牌效应。

二、云南省农产品绿色营销对策

(一)加强绿色教育,树立农产品绿色营销观念。

近年来,虽然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逐年增强,但因收入仍较低以及对绿色农产品认识的不足,大部分消费者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购买者仍购买相对便宜的非绿色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政府承担起对消费者进行教育的责任,针对不同的购买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培训教育,提高人们的绿色农业意识,利用各种媒介工具和宣传方式,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和普及绿色消费知识,推动绿色消费的发展,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时尚消费。第一,需要引导和培养人们树立农产品的绿色消费观念,使他们知道绿色农产品与非绿色农产品的差别,了解农药化肥、农膜的大量使用、工业废水的排放等会导致环境严重污染;第二,需要引导和培养企业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生产观念,使绿色农产品的企业有觉悟的遵循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快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开发纯绿色农产品,尽快推行农产品清洁和无公害化生产。

(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我省绿色农业的产业化

我省农业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农村人多、规模小、生产分散、管理困难等等。分散的生产和经营对控制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是不利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标准得不到统一,价格参差不齐,市场适应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差。因此,要提高我省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必须要加快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化,把不集中的、产销脱节的绿色农业生产转向综合、产业化生产,形成标准化的规模生产。

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篇6

论文摘要: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也有可能跨越发展,从农业文明直接进入生态文明。生态资源型民族地区应该走跨越发展之路,但需要有效的发展战略。分析认为,绿色营销是其科学发展的竞争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市场检验。最后以湖能省恩施州为例,提出了生态资源型民族地区推进绿色营销的思路与对策。

中国生态经济教育委员会会长刘思华认为,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不总是如此。有些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并应该实现文明形态的跨越发展,从农业文明直接进人生态文明,而把工业文明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发展的内在环节。民族地区一方面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经济滞后,需加快发展的压力,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走生态环境先破坏再重建的道路。笔者认为,从农业文明直接进人生态文明、实现文明形态的跨越发展,是生态资源型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这种跨越式发展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在传统农业社会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满足这一要求的关键之举就是要有效地保护、显示和发挥本区域的生态优势,从而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那么,女响做到这一点呢?绿色营销是生态文明在市场营销中的体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战略。本文从区域的视角,就绿色营销对生态文明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实施绿色营销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路与对策,以促进生态资源型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

一、绿色营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市场检验

(一)绿色营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它要求我们必须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态经济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经济模式的实现都要在市场中得到检验。生态经济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市场中的企业有没有进行绿色经营,取决于消费者有没有进行绿色消费。其中,企业是绿色营销的主休,消费者是绿色营销的对象。可见,要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就要充分发挥绿色营销的作用。绿色营销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实现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利益的统一,市场主体根据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原则,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以及同其他市场主体交换产品价值来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管理过程。绿色营销与生态文明具有内在统一性,都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通过研究企业的绿色营销活动及其规律,促进了企业绿色经营,推动了绿色消费,保障了绿色市场。可以说,绿色营销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动力和保障,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二)绿色营销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市场检验

生态文明是一个抽象的理念或目标,探索出一些判断其建设成效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生态文明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行动而不是话语。现实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说一套、做一套,说的多、做的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最终是为了实践生态文明行为;反过来,生态文明行为的实践又检验生态文明观念是否树立、生态文明制度是否科学。因此,市场中微观个体的行为,即企业有没有或多大程度地实施绿色经营,消费者有没有或多大程度地进行绿色消费,可以用于检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这就是说,绿色营销的实施状况可以从市场角度来检验一国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即绿色营销能否得到广泛实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市场检验。

综上所述,绿色营销不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还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市场检验。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大力开展绿色营销。

二、绿色营销是生态资源型民族地区的竞争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资源型民族地区是指生态资源富集的少数民族地区。笔者认为,生态资源型民族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把握两个基本要求:第一,必须要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并能显示这种优势;第二,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绿色营销正是能同时满足这两项要求,有效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

(一)绿色营销是生态资源型民族地区的竞争战略

生态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而生态资源型民族地区却对这一稀缺资源相对富集,有明显资源优势。根据企业成长理论和竞争力内生理论,这正是地区及其企业成长发展的源泉。

但资源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一地区的产业或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超过竞争对手的优势所在。竞争优势表现的前提是市场,即竞争优势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得到体现。也就是说,再好的产品如果没有或不能进人市场,则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只有在市场上顺利完成“惊险的踊跃”才具有竞争优势。绿色营销就是在市场中能够显示和发挥竞争优势的战略。其内涵就是要求本地区及其企业从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资源、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深人洞悉消费者需求及市场竞争特征的基础上,向消费者传递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生态资源型民族地区只有以自身资源特色为基础,发展绿色产业,并大力实施绿色营销,才能取得竞争优势。

(二)绿色营销是生态资源型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竞争优势还要能够可持续。生态资源型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当丰富,但生态环境却又比较脆弱。能否找到一种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经营战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呢?绿色营销正是一种这样的战略。它以基础营销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研究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企业绿色营销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来讲,绿色营销主要研究企业如何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确立绿色营销观念;如何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分析、把握和引导市场的绿色消费需求;如何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制定和实施企业的绿色发展战略和绿色营销战略。由其内涵可知,绿色营销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了经济的微观组织—企业中,贯彻落实到了广大消费者中。

综上所述,绿色营销不但是生态资源型民族地区的竞争战略,还是其可持续发展战略。该战略一旦形成,就能使本地区构建持久的竞争优势,不仅有利于加快发展,赶超发达地区,也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三、恩施州推进绿色营销的战略思路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与江汉平原接壤、承中启西的交接地带,已被国家纳人西部大开发地区。其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有优越的气候资源、大批的绿色生物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奇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素有“华中药库”、“烟草王国”、“世界硒都”、“鄂西林海”、“天然氧吧”、“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等美誉,属典型的生态资源型民族地区。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恩施州实施绿色营销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以生态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绿色营销为龙头,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和生态农业为突破口,带动整个绿色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些在全国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绿色企业和品牌;重点抓好绿色市场体系建设,使本地区成为绿色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一)以“生态立州”为指导,以创建“生态文明特区”为契机,统一认识,牢固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就是要充分认识到“生态”“绿色”就是优势,并大力开拓绿色市场。恩施州委书记肖旭明指出:“生态、绿色是恩施最大的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经济优势,实施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的‘三州’战略,实现绿色繁荣,是我们推进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生态经济教育委员会会长刘思华在“2008中国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也建议恩施州要申报创建“生态文明特区”,加快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以“生态”为定位,大力推进绿色营销,不但能满足人们的绿色需求,还能实现本地区及其企业的差异化,从而取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湖北长友是恩施州内一家农业产业化部级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凭借山区生态特色资源,以绿色为定位,开发的薇菜、香菇、板栗、茶叶、薯叶、高山蔬菜等绿色有机食品畅销东南亚国家以及欧美市场。生态就是财富,但政府部门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一些企业的认识还不到位,绿色市场也未有效拓展。当地政府及企业要明确实施绿色营销的意义,要通过绿色营销来提升城市形象与知名度,塑造企业品牌与竞争力。

(二)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和生态农业为两翼,带动绿色产业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主有次、有先有后。笔者认为,结合地区实际,在初始阶段可采取“两手抓”的思路:即一手抓生态文化旅游,一手抓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又以发展绿色食品为突破口;这两者率先发展和突破,必将带动本地区其它绿色产业的发展繁荣,从而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思路的内涵可归纳为“一体两翼”。

首先,恩施州发展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点地区之一,恩施州发展旅游业更需不遗余力。可以说,优先发展旅游业已得到普遍认同。其次,恩施州在发展生态农业和开发绿色食品方面,也同样具有突出优势。由于具有丰富的生态特色资源,本地已形成了烟、茶叶、畜牧、水果、药材、蔬菜等六大支柱产业。其中,茶叶是恩施州的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特别是富硒茶受到国内外市场欢迎;干鲜果总面积达到65万亩,其中以板栗、核桃、银杏为主的干果40万亩,以柑桔、袖子为主的水果面积25万亩;魔芋适种面积约25万亩,是全国四大魔芋主产区之一;以凤头姜、白皮大蒜、山药等为主的地方蔬菜达6万亩;以薇菜、粉葛、莼菜为主的山野菜人工种植面积近3万亩。同时,在高山地区发展农产品,无污染、富硒、品质好,又能在季节和上市时间上与平原地区错开,发展前景很好。而且,它还能带动广大农民走上致富之路。因此,生态农业及其绿色食品也应成为恩施州优先发展的产业。

(三)推进绿色营销需要当地政府、企业、绿色组织及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从长远来看,绿色营销的实施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企业都是有利的。但绿色营销面临着一个困境—外部性问题:即实施绿色营销,将使整个社会受益,这使本地区及其企业增加投资,导致产品成本和价格的增加,并失去部分消费者。要突破这一困境,必须解决绿色营销的外部性问题,将绿色营销的外部经济性转变成企业的内部经济性。这就需要以地区为整体的宏观营销战略措施,即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消费者这四者的共同努力、协调配合,共同做好绿色市场的培育、绿色产品的研发与准人、绿色消费的教育引导等。

政府是绿色营销中的强制力量及规范的制定者。绿色营销需要政府的绿色新政,需要通过政治、经济、法律的手段来管理和促进。企业是绿色营销的主体,即主要执行者、实践者。绿色营销能否有效开展,取决于实践,取决于广大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回收等各环节均实施绿色管理。绿色组织是绿色营销的重要推动力量。绿色组织应深人研究绿色技术,开展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并动员全社会来增强环保意识,监督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消费者是绿色营销的对象。绿色消费是绿色营销的前提。只有广大消费者真正在进行绿色消费,绿色营销的目标才会真正实现。

四、恩施州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

(一)绿色品牌与产品策略

结合本地资源特色,要坚持生态旅游及绿色食品开发并举的策略,注重品牌培育,努力将恩施州建成全国性的健康旅游目的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除了绿色产品开发的一般要求外,广大企业还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进行旅游产品的规划开发。首先,要明确优势。恩施州旅游业主要有两大优势:其一在于与省内其它地区有显著文化差异的土苗文化,其二就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旅游项目与产品的开发要围绕这两大优势来进行,并注重应用与保护相结合。其次,旅游项目与产品开发要实施差异化战略。武陵地区县市间的旅游产品具有高度同质性,它们相互竞争,争夺客源。差异化既可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又可利用特色、集中资源打造竞争优势。差异化的途径包括旅游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人员差异化、形象差异化、渠道差异化等。再次,促进旅游相关产业整体升级,如交通、餐饮、宾馆、金融、娱乐等行业的配套设施要完备,并提高其服务水平。这些措施将大大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美誉度。

第二,大力开发绿色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打造一系列特色绿色食品品牌。恩施州境内可供开发的特色农产品、生态保健食品、风味食品品种十分丰富,如魔芋汁、刺梨汁、玉米爽、山植汁、称猴桃汁、草幕汁、泡菜、凤头姜、富硒茶、恩施玉露、药菜、薇菜、香菇、竹笋、黑木耳、藏菜、山药、葛根系列等等。对这些特色资源可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进行开发,对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要进行商标注册。商标一经注册,就能赋予品牌专用权,从而对品牌起到保护作用。

第三,申请原产地认证,从法律和制度上对绿色产品原产地予以界定和保护。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气候使得恩施州拥有宝贵的特色资源。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尽快申请特色产品原产地保护,建立原产地认证体系,实行原产地标识制度,这有利于维护原产地品牌形象,有利于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进行包装创新,塑造产品新形象。恰当的包装既可以保护产品质量,又能提升产品的档次。一些绿色农产品若不进行有效的包装将会等同于“三无”(无商品名称、无生产者、无厂址)产品,从而缺乏市场竞争力。本地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要成为绿色产品,必须重视并实施绿色包装。

(二)绿色价格策略

产品的价格不仅影响着市场需求与竞争,也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经营。绿色定价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绿色产品定价要树立“环境有偿使用”的观念,把用于生态环境方面的支出计人成本;第二,定价必须结合市场需求、竞争状况以及企业的发展目标;第三,可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来进行心理定价。在恩施州,以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为主的有机食品大都无公害、污染小、富硒,可以定义为天然绿色食品,这类产品在开拓全国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时可适当定高价,这既有利于品牌发展,又有利于绿色市场的培育。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经济收人的增加,对绿色消费的需求加大,消费者会逐渐接受绿色产品的价格。但值得注意的是,绿色产品定价一定要保持价格的真实性,让价格反映真实的市场供求状况。

(三)绿色渠道策略

为了把绿色产品从生产者有效传递给消费者,还必须依靠绿色渠道。绿色渠道设计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渠道成员也同样需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以维护企业或产品统一的绿色形象。第二,建立短渠道、宽渠道,并实施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一些天然的绿色食品,由于其产品特性,对渠道有严格要求。如鲜活农产品,由于易腐败变质,必须选择短渠道销售,并且要利用全程冷链物流。第三,积极开展网络营销。恩施州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利用网络营销交易成本低,速度快,覆盖面积大的特点,能够扬长避短。第四,建立和完善绿色产品市场体系。可以绿色产品综合市场为中心,大力建设绿色产品批发市场,设立绿色产品专柜、专卖店、连锁店和配送公司。为解决绿色农产品在收购渠道上存在的零散、盲目,产销衔接不畅的问题,可建立一些行业协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性组织,把农民、企业、批发商和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参与者统一组织起来。同时,政府需要加快“三农”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乡村公路、农产品运输设施、产地预冷设施等建设。第五,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政府与企业合作,积极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绿色产品博览会、展销会,拓展全国和国际市场。

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篇7

[关键词]消费者;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科特勒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123

1引言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来,绿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绿色发展理念充分体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的宗旨,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及实现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导航。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一直强调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加快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等。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步提升,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多。但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农业自然生态环境污染的状况越发严峻,加之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等,这些都引起了社会大众及政府的关注,也影响了消费者购买绿色农产品的行为。而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是促进绿色农产品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对绿色农产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可以为促进绿色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也有利于引领人们由传统的消费观念向科学、文明、理性、绿色的消费观念转变。

2文献回顾

绿色食品指的是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食用农产品及加工品。本文研究的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农产品。由此看出,绿色农产品是绿色食品的主体,并且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发现,我国学者在研究绿色农产品大多都是从绿色食品的角度进行研究讨论。

21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国外关于绿色农产品或绿色食品的说法是不存在的,而c绿色食品类似的产品有“有机食品”“生态食品”等,但其标准水平更高。国外学者关于有机食品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初期阶段,并且研究的内容较为全面,领域也较宽泛。其中最早提出“有机食品”这一概念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则称之为“自然食品”。世界第一个有机农业组织1924年在德国成立。1938年美国人J・Rodeel进一步对有机农业进行试验研究并开办了有机农场。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立,并制定了有机农业组织必须遵守的基础准则。1980年英国学者tollnelkington和JuhaHailes出版了《绿色消费指南》一书,自此掀起了人们绿色消费的一阵热潮。

自21世纪开始,国外学者对绿色有机食品的研究又步入了一个更深入的层次。m・Yussefi(2003)指出,对于企业发展市场来说有机食品需求的增长是个很好的机遇,企业应该紧紧抓住它,通过应对市场需求去调整产品的生产结构和营销策略,从而促进企业发展。masahisaFujita(2006)表示,当人们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有利于发展扩大有机食品市场的空间。Carriquiry、miguel(2007)认为应该积极开阔市场创新产业政策、组织、管理、技术等,从而有效调节有机食品市场的供需。BumSm(2008)认为消费意见的导向者正是有机食品的消费者,为此应该重视消费者彼此间的口传效应。DavidBaudretsch(2008)研究发现,要想提高有机食品产业的竞争力就要注重技术创新和相关产业政策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国外学者对有机食品的研究由早期的基础理论研究到后来的多层次多方面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质量安全、政策体系、消费者及市场等,可以看到,国外关于有机食品研究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22国内相关文献回顾

国内学者针对绿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方面的研究起步则比较晚,并且研究的内容和领域没有国外研究的完善和宽泛。我国农业部首次提出“绿色食品”的概念是在1989年,1990年我国对绿色食品进行研究和开发,1992年成立了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并且建立了绿色食品的经营模式,1993年加入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学者的研究从起初的浅层研究向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发展。

(1)从消费者出发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张海英(2010)根据广州市的调查研究发现,购买习惯对于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影响最大,并且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赵昶等(2011)基于杭州地区的研究发现,女性的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比男性的要强。薛永基(2016)在计划行为理论研究基础上,加入感知价值、预期后悔两个变量对理论模型进行扩展,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意向进行实证研究,并依据研究结论提出影响绿色食品消费意向的“三因素模型”。

(2)从营销方面进行研究。于浩淼(2013)经过对绿色农业和农产品的限定进行研究,得出“云营销”应用于绿色农产品营销的策略。余娟(2014)通过研究发现绥化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许多弊端,诸如网络营销渠道不畅,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农民互联网知识匮乏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田嘉(2015)认为在实施绿色农产品营销的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需要社会各方面给予支持并大力推进其实施。

(3)从品牌角度进行研究。赵晓华、岩甾(2014)以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普洱为例,通过Swot分析探讨了该市绿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同时对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王运浩(2015)提出了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2015年的品牌发展思路,还指出了工作重点以及推进策略。秦宇琪、于振伟(2016)从企业、政府、消费者三方面提出有效对策,进而提高绿色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4)从产业发展、结构、竞争力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赵大伟(2009)研究了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受制度结构与供给的影响状况。韩杨(2010)认为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会遭受生产基地小、产品科研能力不足等方面的不利影响。王德章(2011)认为绿色食品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资源、需求、市场和政策等因素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不同。宋国宇、赵莉(2012)指出通过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演化是绿色食品a业的发展过程。张玲玉(2015)研究提出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产业链的整合策略。常筱磊、赵辉(2015)通过分析我国绿色食品信息化业务平台建设现状,探究了绿色食品信息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思路。张志华等(2015)研究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精品形象、促进市场机制、提升国际竞争力4个方面的产业战略布局。

总体来看,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绿色食品产业品牌、竞争力、消费者、营销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关于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研究比较少,有关的理论专著也较少,虽然已有学者对绿色食品或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进行研究,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因此本文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基础上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研究。

3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研究设计

31科特勒模型在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应用

311科特勒购买行为模型的基本内容

美国菲利普・科特勒教授提出一个强调社会两方面的消费行为的简单模型,此模型说明了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反应不仅仅会受到营销产生的影响,还会受到外部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并且指出了不同特征的消费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再通过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形成一定的购买决定,最终形成了消费者对产品、品牌、购买时机、购买数量的选择。模型如图1所示。

图1科特勒购买行为模型

312针对绿色农产品进行模型修正

科特勒的购买行为模型是针对消费者的普遍消费购买行为所构建的一种模型,但本文研究的是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因此要基于绿色农产品的相关特点对科特勒的购买行为模型进行一定的修正,去掉一些不相关或影响较小的因素,增加一部分相关或影响较大的因素。经过修正的购买行为模型划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刺激因素、决策过程、购买过程和分享。刺激因素主要强调来自企业、社会和消费者自身这三方面因素对消费意识产生的刺激;决策过程主要强调从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再到信息搜集,最后进行评估决策的过程;购买过程主要强调购买时对产品、品牌、地点、时间以及数量的选择;购买后分享主要强调平时生活中对绿色消费理念的分享、消费绿色产品品牌的分享,以及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分享的方式。购买行为模型结构修正结果如图2所示。

图2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模型

32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模型分析

321刺激因素的分析

消费者在进行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前会形成一定的消费意愿,而消费意愿会受到多方面刺激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企业营销的刺激、社会外部的刺激、消费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在企业营销方面的刺激主要是营销策略,营销策略当时就会刺激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意愿增加,主要包括绿色农产品的宣传、价格的合理性、售卖地点的选址、促销手段和程度等。社会外部的刺激则包括很多,如政府对绿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社会关于绿色农产品的舆论导向、身边他人的积极意见等都会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增加,最重要的还是来自消费者个人的影响,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婚姻状况等。

322决策过程的分析

当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产生消费意向后就会进入决策过程,决定是否要购买绿色农产品,这首先取决于消费者自身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程度。如果认知程度较高的话,就会减少信息搜集和评估决策的过程,并会较快做出是否购买绿色农产品的决定,但如果认知程度较低,消费者就会根据自身需求情况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例如什么是绿色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的标准是什么,质量认证的标准如何等信息,经过对这些相关信息有所了解后,会评估并决策最终是否购买绿色农产品。

323购买过程的分析

购买过程是在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产生了消费意愿并做出购买决策后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消费者会考虑购买哪些种类的绿色农产品来替代平时生活所必需的普通农产品,选择种类时还会考虑选择哪种品牌的绿色农产品。做好上述选择后,还要继续选择购买的地点,菜市场、大型农贸市场、超市等场所的距离、规模以及是否设有绿色农产品专柜等都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除了品种品牌、地点的选择,还有时间和数量的选择、销售方的促销力度等因素会影响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进而决定消费者购买的时间及数量,此外,消费者愿意替换掉平时生活所需普通农产品种类数量也是数量选择的一部分。

324购后分享的分析

消费者在购买绿色农产品后会有自己的使用体会和评价,在社会生活交往的过程中自然会与他人进行分享。分享的内容以绿色农产品的品种和品牌为主,也会分享购买的地点和自身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在分享方式上以前主要是以生活中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分享,或是口口相传进行分享,但在当今的网络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网络平台问世,例如微信、微博等,这些网络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分享绿色农产品的渠道,同时也扩大了消费者对消费者的影响速度和范围。

4研究结果及建议

41研究结果

文章将科特勒购买行为理论模型应用于研究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对原模型进行了部分的修正,使之与绿色农产品消费行为更适应。又结合现实的社会状况针对改建后形成的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模型进行各环节的分析,并对各环节的影响要素和内容进行了理论性的阐述。厘清了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整个过程的思路,从消费者受哪些方面刺激、产生了消费意愿后又进行消费决策,经过认知判断、信息搜集到做出决定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再到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做出的选择过程和内容,最后是购买行为后的分享内容和平台方式,这些前后过程都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厘清这一过程为本文提出相关建议奠定良好的基础。

42研究建议

(1)基于政府的视角。政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障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维护好消费者的权益,这要求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做好标准的制定工作,同时也要监管相关企业对标准的执行与落实,对于不严格执行标准的相关企业实施处罚,还应该在目前的基础上加大处罚力度,对于各环节的责任单位加强问责力度。此外,政府还应做好社会宣传工作,加强人民群众对绿色农产品的认识与了解,引导人们的消费理念向健康绿色发展转变。

(2)基于企业的视角。企业首先要确保的自然也是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这关乎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其次企业还应加强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任务,建设有特色有保障的自己的品牌,提高品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从而推动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和产业发展。最后企业还应重视营销策略,根据所在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或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拉动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推动绿色农产品市场的繁荣。

(3)基于消费者的视角。消费者购买的前提是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只有在对绿色农产品了解后才会影响自身的消m理念,向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转变,因此,应该从日常生活别是利用互联网关注食品安全和绿色食品的相关信息。在当今互联网发达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更应该注重分享,发达的互联网使以前的口口相传式分享转变为网络化分享。网络增加了消费者的分享方式和分享平台,提高了消费者的影响速度,扩大了消费者的影响范围。因此,消费者应该利用好多样化的网络平台分享自己对使用绿色农产品的心得,以及绿色农产品对我们生活和健康的有利影响。这种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分享,会全面提高消费者对所购买的绿色农产品的信任度。

参考文献:

[1]张海英广州市绿色农产品的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2-56

[2]赵昶,靳明,赵敏女性群体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结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5):44-54

[3]薛永基,白雪珊,胡煜晗感知价值与预期后悔影响绿色食品购买意向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6(11):131-135

[4]于浩淼“云营销”在绿色农产品营销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190-11192

[5]余娟电子商务环境下绥化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1):6-7

[6]田嘉以绿色农产品营销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J].农业经济,2015(6):116-118

[7]赵晓华,岩甾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探析――以普洱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4(11):93-96

[8]王运浩推进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2):10-13

[9]秦宇琪,于振伟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7):79-80

[10]赵大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阶段与转变增长方式研究[J].学术交流,2009(2).

[11]韩杨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演进及其阶段特征与发展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0(2).

[12]王德章,李翠霞,杜会永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

[13]宋国宇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的结构调整对策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2

[14]张玲玉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产业链整合模式及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15]常筱磊,赵辉绿色食品信息化业务平台建设现状及发展思路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3):23-25

[16]张志华,余汉新,李显军,等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35-38

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篇8

abstract:Duetotheuniquegeographicalenvironmentandnaturalconditions,enshihasrichlocalagriculturalproducts,butbecauseofthelagofmarketing,developmentofthetypicalagriculturalproductsfacesproblems,suchasqualityofagriculturalproductsislow,lessbrand-name.tosolvetheseproblems,wemustestablishspecialagriculturalproductsbrand,innovatemarketingchannels,usenewmodelofgreenmarketing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specialagriculturalproductsinenshiprefecture.

关键词:恩施州;特色农产品;品牌集团;营销策略

Keywords:enshiprefecture;specialagriculturalproducts;brandgroup;marketing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070-02

0引言

恩施州地理条件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丰富,特色农产品品种多,基本形成了以魔芋、富硒茶、地道药材、特色蔬菜和特色干鲜果等几大特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两路”的开通,必将给农产品的销售带来更好的机遇。而长期以来恩施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营销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农产品销售还处于农民“自产自销”的阶段,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加上农民营销意识淡薄,未能形成固定的营销模式,产品品种多,质量不高,未能形成品牌。

1恩施州特色农产品营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特色农产品生产中的问题作为农产品生产主体的农民自身素质大多不高,市场意识淡薄,加上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生产者一般只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要求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而不去关心市场的需求,往往是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同时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差,交通通讯落后,农民很难及时、准确地捕捉到可靠的信息,缺乏有效的市场细分和准确的产品定位,农产品经营企业一般以推销观念为指导,市场意识差,忽视了市场调研与预测,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缺乏敏感性,生产经营具有盲目性,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忽视对特色、优势、主导产品的培育,只追求短期利益。

1.2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中的问题

1.2.1从产品策略看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结构,总体来说是“四多四少”: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原料型产品多;优质产品少,高档产品少,专用品种少,深加工品种少,农产品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供需矛盾突出,农产品难销或滞销,“谷贱伤农”的事件时有发生;缺乏品牌意识,不重视产品的包装,更不注重品牌的培养。虽然近几年来,恩施形成了部分知名特色农产品品牌,但是在包装推广上仍然缺乏差异性,很多是照搬别人的模式,因此即使恩施有的产品,其它地方同样可以找到,缺乏市场竞争力。

1.2.2从价格定位来看许多特色农产品缺乏市场细分,等级划分不明确,出现好坏一个价,价格定位盲目,农民生产的小规模和非专业化使得恩施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制约了价格的调整空间,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农产品定价中忽略市场供求对价格的决定性作用,在定价中主观性较强,客观上削弱了产品对市场的开拓能力,造成了主观的市场定价代替了市场的客观定价。

1.2.3从产品分销渠道来看由于我国农产品长期实行统购统销,各地普遍存在重农产品生产、轻农产品流通现象,造成农产品流通滞后于生产,农产品生产者与购买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一般我国农产品流通要经过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等渠道如下图所示。然而,恩施地区主要处于第一环节,缺乏有效的销售渠道。另外由于本地区特殊的地理交通环境,专门为农产品交易服务的渠道组织如运输公司、加工和分类配送中心不多,且服务不规范等原因这都限制了产品的有效流通。

1.2.4从宣传促销方面来看恩施地区农产品的生产主要是以单个农产经营为主,由于单个农产分散经营,不但缺乏促销意识,而且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促销和宣传活动,因此极大地限制了本地区农产品销售市场扩大和产品收益提高。

2恩施州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

特色农产品营销是恩施州实施特色经济战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特别是受农产品营销传统观念的影响,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组合的创新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上的问题一定要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绿色营销,品牌营销,和走出去的营销观念,实现营销组合策略的创新,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加强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深入研究,才能使恩施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走向世界。

2.1产品策略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开展,很多龙头企业开始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开始有意识地应用品牌策略,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事实上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依靠品牌优势,逐步建立农业产业规模优势,最终使农业产业得到进步和完善的过程。没有农产品品牌的创立和扩张,没有驰名农产品品牌的优势,就不可能彻底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以及农业增产与农民不增收的矛盾。特色农产品品牌决策与管理的创新应注意:①要有一个好的品牌名称和醒目易识的品牌标志。②以名创牌,对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实行商标注册。③加强品牌推广和扩展,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品牌认知度。④包装创新,树立产品新形象。

2.2定价策略价格是营销组合中重要的因素之一,企业能否制定合理的价格,直接决定企业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因为价格不仅影响着市场需求,影响竞争者经营策略,也影响着本企业营销组合的其他因素。恩施本土特色农产品的定价应该实施“优质优价、劣质低价”按市场需求和区域定价的策略。如果企业选择的目标市场顾客群是消费水晶较低的群体,他们的收入决定着他们对价格非常敏感,针对这种消费群体,应该在保证产品质量和实用性的前提下采取低价位,薄利多销的策略;而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人群在购买过程中考虑的就不仅仅是价格的因素,还会考虑产品的时尚潮流,品牌知名度,质量等,对于这一部分顾客群体,企业在市场细分时,应采取差异化价格策略,以满足其特定的心理需求,实现企业营销目标。恩施地区农产品大多是手工生产为主,无公害,污染小,可以定义为天然绿色食品,这类产品可将价格定得较高,以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发展。但在发挥价格杠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价格的真实性,让价格反映真实的市场供求状况。

2.3分销策略目前的农产品市场在渠道方面,除了国家收购和交通便利的大中城市设立的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外,在收购渠道上存在着零散、盲目的问题,缺少大的中间商和中介组织,产销衔接不畅,偏远地区出售农产品就更加困难。因此,要大力拓展农产品渠道。在农产品营销中由于受某些农产品性质及季节因素的限制,所采用的渠道也不尽相同。积极开展网络营销,从事农产品营销,缺乏信息,在市场上只能是盲目乱撞,很难做好营销,特别是恩施地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只能有效地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准确地捕捉到消费者的需求信息。

2.4促销策略在恩施特色农产品的促销过程中,除人员推销较好外,其余如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都需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广告和公共关系更应加大力度。此外,本地区生态旅游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极具特质的生态环境,正张扬着恩施的魅力。这种魅力不仅仅是自然天成,而是与我州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的“生态恩施州”被权威人士认定为祖国的第三大后花园,被称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农产品的销售要抓住这个机遇,通过与旅游产品绑定,共同开发市场。另外,农产品在进行广告宣传的时候,必须抛弃那种好产品不做广告的陈旧落后观念,大胆地利用广告将农产品推向市场。特色农产品作为一类不同于其他商品的特色商品,其广告宣传必须在符合产品特点,消费需求特点,传播媒体特点的前提下寻求新的诉求定位和新的创意,在创新中体现恩施地区特色农产品的个性和实力。

2.5物流体系建设恩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均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发展比较落后。总体来讲,目前恩施州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集中表现在物流硬件投入和建设不足,技术落后;管理运营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不高;政府宏观调控和支持力度不够以及物流人才缺乏等几个方面。

恩施州特色农产品供应链的建设着手点必须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都下工夫。①加快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乡村公路、农产品运输设施、产地预冷设施等研究和建设,保障实现农产品物流具有的良好载体。②推进农业企业改革和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的发展,为物流和配送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③规范农产品物流市场行为,制定法律法规,使农产品物流形成一个专业化、制度化的有序体系。④优化整合资源,建立高水平的农产品物流中心。⑤加快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⑥加强与国际农产品物流领域在物流与配送技术、教育、管理咨询等领域的联系和合作;应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政府与农民的联系,保护农民利益。

特色农产品营销是恩施州实施特色经济战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特别是受农产品营销传统观念的影响,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组合的创新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上的问题一定要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绿色营销,品牌营销,和走出去的营销观念,实现营销组合策略的创新,在政府的应到和下,加强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深入研究,才能使恩施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项朝阳.浅议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J].商业时代,2007,(21).

[2]齐迎春,胡诚.湖北恩施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与产业发展战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6).

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篇9

[关键词]农产品;营销研究述评

近年来,在借鉴国外营销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学术界和实践界在农产品营销理论和实践方面做了大量的有意义的探讨。本文从研究视角的发展和研究内容的发展两个角度,对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营销的有关文献加以梳理,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视角和研究焦点的发展

1.从产品视角到管理视角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农产品营销的探讨大致基于两个视角:产品视角和管理视角。产品视角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将农产品营销视为始于生产止于销售的过程,通过产品标准化、信息收集、运输流通等活动协助产品价值的实现。管理视角以营销管理为学科基础,关注于消费者需求,将农产品营销视为始于市场止于市场,涉及信息收集、需求分析、产品设计、定价、渠道、促销等一个系统的活动过程。基于这两个视角的研究呈阶段性发展:上世纪90年代前期以产品视角研究为主,此后以管理视角研究为主。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人们对我国农产品经营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评述,以及研究的焦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2.以产品视角对农产品经营问题的分析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农产品供给过剩时代的到来。农产品“卖难”问题开始凸现,引发了人们对农产品经营问题的讨论。研究者主要从产品视角探寻农产品经营困境的问题所在,将农产品销售渠道作为一个独立于产品生产、定价、储存、促销等系统活动之外的行为加以认识。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认为中国农产品经营的焦点问题是流通渠道不畅,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灵活、流通主体不成熟、政府宏观调不完善等(张治安,1995;左尔钊1994;贾益东1995);农产品过低的比较利益、小农业对大市场的不适应、价格信息传导滞后是农产品大流通中存在的矛盾和障碍(吴振先,1994)。此时对农产品经营问题的探讨主要限于宏观环境范畴,研究者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了农产品在社会流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市场营销研究的微观性特征,笔者认为这一阶段的研究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农产品营销研究”,但却是此后农产品营销研究的基础和开端,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3.以管理视角对农产品经营问题的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和流通效率虽大为改善,但卖难问题仍然存在。研究者们意识到“发展农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市场营销系统的总体开发”(陈良珠、蔡雪雄,1995),开始以管理的视角审查农产品营销活动系统。营销缺陷成为农产品经营问题的讨论焦点:在微观层面上我国农产品营销有“营销观念陈旧,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价格定位不准,营销手段缺乏,渠道网络建设滞后”等缺陷;在宏观层面上存在“营销管理体制,营销主体结构,市场体系建设,政府服务职能”等方面的障碍(吴兴安2005;李玉珍、张旭2005;王杜春2006)。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绿色消费浪潮和绿色贸易壁垒在使我国农产品营销体制面临严峻考验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李崇光,2002;惠献波,2006;何均琳、陈瑜,2003)。由此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我国农产品经营开始了宽视角多角度的研究,在秉承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地从宏观、微观多个层次上对农产品营销活动展开讨论。

二、营销策略研究的发展

随着研究视角和焦点的变化,农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内容呈现出由单一到多元的变化趋势。

1.注重农产品流通的对策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研究内容主要限于农产品流通问题。流通市场和流通主体构建是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的关键环节。贾益东(1995)提出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农产品流通的特殊要求“建立多层次的农副产品流通网络、高效灵活的流通调控体系、新型的经营组织体系”的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建设思路。对农产品流通主体的构建,可以选择“主体形式多元化,经营目标市场化,管理体制一体化”的目(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标模式(纪良刚,1995)。崔晓文(1996)进一步认为应当从提高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工贸农一体化,交易方式规范化等几方面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者们基于产品视角从宏观层面上对解决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体系建设,流通主体培育等问题提供对策和建议。

2.多元的系统化策略研究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研究视角的扩大,人们对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的范围也扩大,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按照营销学的理论体系可归类如下。

(1)需求研究。需求是生产的起点和终点,需求研究是农产品营销研究的基本内容。基于需求行为理论和价格行为理论的分析,影响食物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消费水平以及消费者收入,它们的变化是安排农产品生产的基本依据,同时要考虑地区差异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建立科学的食品市场价格体系引导人们的食物消费(高飞1999)。各类农产品具有不同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因此对各类农产品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实证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周曙东(2003)采用二阶段预算估计近乎理想化的线性需求系统的方法,估计出了江苏省农村居民的主要农产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以及通货膨胀和收入增长所引起的农产品需求量变化数据。不同地区的人们由于消费习惯、饮食文化以及价值观念不同,农产品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也会有所不同,但遗憾的是不同地域的类似的实证分析所见甚少。绿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除了受价格、居民收入影响外,还在于消费者对其需求的强度(强度大小主要在于绿色农产品满足消费者消费目的的能力),以及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唐华仓,2006)。刘晓昀,辛贤(1998)运用经济学的利润最大化和均衡理论,建立了由农产品生产的各种投入、农户农产品生产和需求、流通厂商对市场投入的需求和供给、消费者的最终需求和供给构成的系统的农产品市场模型,探讨了农产品市场预测方法。

(2)目标市场策略研究。“供需结构性矛盾”是我国农产品销售难的根本问题已成共识,这意味着:我国农产品市场饱和的实质是农产品市场上某一座标点上的消费者需求得到了较好满足,消费需求的变化不断产生显性或隐性的新的需求点,因此市场空白是绝对的(李苏、韩科锋2004)。如何发现这些市场空白成为关键。李苏等进一步指出通过市场细分可以帮助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发现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从而获得市场机会,但是在选择目标市场时要避免走入“多数谬误”误区。差异化营销策略是目标市场营销者比较理想的选择(漆雁斌,2005)。黄维梁(2000)进一步指出,差异化策略的实施有两个途径—产品差异化和营销手段及过程的差异化,但差异化营销也伴随着“需求变动、竞争者模仿、经营成本上升、实施不当”等诸多风险,值得关注。

(3)产品策略研究。农产品营销已进入质量营销的时代。产品质量分为性能质量和适用质量。与工业品不同,农产品质量营销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性能质量(黄祖辉、吕佳、刘东英2004)。分级和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性能质量的基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李燕、琼范高林2002;高丽晶2002;卢向虎2004)。但是无论质量高低,任何一种农产品都有一个从入市到退市的市场生命周期。薛莉(2005)运用产品生命周期延展策略,给出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农产品延展生命周期的措施,以使产品在有获利性的成长期和成熟期最大限度地保持获利的势头,并使有衰退迹象的产品重新获利形成新一轮的增长。品牌策略是农产品产品策略分析中的热点问题,形成了研究专题。张劲松,何德文(1998),王策之(1999)陈良珠,蔡雪熊等(2000),邱琪,张旭东(2005),王杜春(2006),阿迎萍(2006),张萍,项英辉(2006)等等诸多研究者从各个角度谈论了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并给出了构建农产品品牌的策略建议。

(4)价格策略研究。营销学的价格策略主要是有关营销活动主体的价格制定和策略选择的研究。对农产品的农户价格和零售价的合理价差问题,辛贤(1998)在改进价差理论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农产品价差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农产品价格决定的长期模型和短期模型。价格策略方面,李东升,高彦彬(2005)认为差异化定价策略适用于鲜活农产品的定价。有关绿色农产品的定价,张秀芳,史建民等(2005)根据消费者剩余原理指出绿色农产品应该采取价格歧视策略,靳明,李爱喜(2005)则认为可以采用撇脂定价策略。有关农产品定价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的研究,蒋侃(2005)运用消费者意愿分析法,通过实证研究给出了消费者购买超市农产品意愿支付价格构成,对超市农产品定价具有参考价值。

(5)渠道策略研究。营销渠道的研究形成了几个主题:一是对流通体系的继续研究。根据农产品市场发展趋势,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制应当通过加强批发市场、期货市场的建设、做大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李志萌,2005)。二是对渠道模式和结构的研究。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农产品竞争的加剧,垂直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和多渠道农产品营销系统是可选的农产品渠道模式(孙剑、李崇光,2004)。针对农产品现有渠道体系的弊病,邓若鸿等(2006)基于电子商务理论提出了“协同模式”的渠道结构系统;陈善晓,王卫华(2005)则提出了基于第三方物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三是渠道选择和渠道组织的研究。农产品渠道的选择应当基于交易费用节约的基础(包玉泽,2005)。农产品营销渠道组织是一种多元的参与者自愿结成的经济联合体,成员有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批发商、零售商、商等(孙剑、李崇光,2003)。农产品超市销售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产品零售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刘东英等(2005),杨金风,史江涛(2005)对超市的经营行为以及农产品流通超市化对农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农民作为重要的渠道成员是近年渠道组织研究的重要对象。农民在市场中的经营能力低、谈判能力弱,建立合作组织是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章胜勇、阎竣,2004;严太华、战勇2005)。

三、研究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

1.研究发展的特点

(1)回归本位的研究。农产品营销研究的理论基础营销学具有微观性特征,它着重于微观营销活动的策略、方法和技巧的研究。近年来对农产品营销研究的内容逐渐回归到围绕生产经营者及相关社会组织的营销活动展开。

(2)广视角的交叉研究。以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营销学交叉性较强。农产品营销学更加强化了这一特点,它以农业经济学和营销学为理论基础,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型边缘学科(李崇光,2004);同时农产品营销活动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与工业品相比受到政治、经济等宏观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更大,决定了农产品营销活动必须从多个视角、运用多种理论进行研究。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和实践界对农产品营销研究从宏观、微观层面,以产品的和管理的多个视角进行,广泛运用到经济学、管理学及农业经济学中的理论,弥补了营销学理论的某些不足。

(3)多热点的专题研究。近年来农产品营销研究形成了多个热点。对于进入wto后过渡期的我国农业,如何面对市场全面开放的竞争压力、如何充分利用wto规则,以及我国农产品如何走出去开展国际营销是近年来农产品营销研究的热点之一。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产品网络营销,物流技术在农产品营销中的应用是农产品渠道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绿色观念的兴起,农产品如何应对绿色壁垒进行绿色营销成为了继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之后又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2.研究发展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产品营销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1)停留于理论探讨实践性差。当前在农产品营销研究中,缺乏结合农产品生产、储运、销售的具体特点对农产品营销规律深入探究;缺少按农产品类别进行的分类农产品营销研究;缺乏结合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现状的具体实施办法的研究,对我国各地农产品营销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缺乏系统总结和理论提升,不利于本土化农产品营销学的发展。

(2)缺少实证分析研究。目前以思辨性研究为主,实证分析偏少。据笔者对“中国全文数据库”中文献的统计,与农产品营销相关的文献中实证研究仅占4.2‰;在有关农产品实证分析文献中,仅有2.2%的文献是关于农产品营销的。缺乏通过市场调研对农产品需求、消费者农产品消费行为、农产品营销策略实施效果的实证性研究,使研究的科学性、可信度打了折扣。

(3)部分研究缺失,泛化营销功能。目前农村产品营销研究主要集中于营销策略,而且多是关于其中的热点问题。有关农产品营销环境、农产品营销道德、农产品定位,农产品推销策略,农产品营销策略效率等营销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及难点问题缺乏广泛的探讨。另一方面,部分研究泛化农产品营销的功能。将“三农”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等问题都与农产品营销联系,认为做好农产品营销是解决这诸多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这势必夸大了农产品营销的功能。营销活动作为一种微观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是实施组织战略目标的整体活动中的一个部分,不宜将其功能过分扩大,否则会进入“重流通,轻生产”的误区。农业的发展关键是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的建立,营销活动可以使核心竞争力得以更好地发挥。超级秘书网

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篇10

关键词:陕西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绿色营销;营销理论

作者简介:杜娟(1978―),女,陕西米脂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旅游规划、园林规划、绿化设计、林业规划设计等工作。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17103

1引言

太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部,秦岭北坡上部太平峪内。森林风景资源保护面积6085hm2,森林景观优美,物种资源丰富,大面积的冷杉林、杜鹃林、红桦林各具韵味,千姿百态的石峰、峡谷幽深的河流、瀑布和平展坦荡的草地构成了该公园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公园从1998年营业以来,公园累计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多万元,上缴国家各种利税150多万元。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00人。尤其是2002~2004年来,公园的门票收入连续翻番增长,旅游收入从1999年30万元增加到2004年308.4万元,2004年年接待游客达10.6万人次,仅五一黄金周期间就接待游客2万人次,收入40多万元。2005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公园游客爆满,并启动了入园人数控制预案。

但从2006年开始,陕西省森林公园建设的数量越来越多,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太白山、红河谷、朱雀、沣峪、高冠、翠华山、王顺山等旅游景区都密集地分布于西安市的周围,对太平森林公园产生了一定的市场替代效应。同时,游客的差异化需求不断提高,而太平森林公园的高山景观、森林景观、气象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要素产品开发均未完成,旅游产品组合比较薄弱,游览线路的空间组合关系,以及主题组合关系均比较简单,对旅游者来说,有悖于“最大信息原则”。基于以上几点原因太平森林公园的游客数量和营业收入出现了发展缓慢趋势,经营发展遇到了瓶颈。针对现状,太平国家森林公园迫切需要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深入研究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切实针对市场发展变化趋势,通过研究旅游者消费心理,推出有新鲜创意、有经济效益的营销策略。

2“绿色营销”策略

英国威尔斯大学肯•毕提教授在其所著的《绿色营销――化危机为商机的经营趋势》一书中指出:“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识、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绿色营销观念认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时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协调统一。从这些界定中可知,绿色营销是以满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共同利益为目的的社会绿色需求管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绿色市场营销模式。

绿色营销是在人们追求健康(Health)、安全(Safe)、环保(envioroment)的意识形态下所发展起来的新的营销方式和方法。经济发达国家的绿色营销发展过程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绿色需求、绿色研发、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价格、绿色市场开发、绿色消费为主线的消费链条。

3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绿色产品策略

3.1加强绿色产品设计

(1)绿色人-地感知形象设计是指设计一个悦目且符合环保与生态消费观念的旅游形象,它包括太平旅游景区地名、徽标、广告标识语、景区交通工具乃至垃圾箱的外观设计等,这些设计都要符合绿色标准并且能够充分体现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解释大自然的特点。如景区内要使用无污染、低碳环保的交通工具;旅游指南编制不仅要提供景区的景点和路线,还要详细介绍观光的景点对象和意义;在介绍本地人文风俗习惯时,应尽可能地运用科学而准确的语言介绍景区内的动植物和特色景点,对其中的环境保护具体规定予以说明,以达到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和解释大自然的目的。

(2)绿色人-人感知形象设计是为生态旅游者设计一个悦心的生态旅游地形象,包括要求对陕西太平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行为绿色化,当地居民的态度与行为绿色化以及景区其他旅游者行为的绿色化。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导游人员的行为绿色化。导游是旅游的灵魂,对于环境保护教育和大自然解释为目的的生态旅游来说,导游的责任更加重大。陕西太平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导游还必须具备有关生态学知识和保育原则等常识,并有对环境解说娴熟的技巧,使游客能真正感受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从而热爱大自然。这样导游人员的行为才符合绿色行为的标准。

3.2绿色产品开发

3.2.1自驾车绿色游产品

随着社会对环境的关注与对生态的重视,消费者追求绿色、崇尚自然的消费心态日趋明显,绿色营销在自驾车旅游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它要求企业着眼于环境保护,将社会的长远利益纳入企业的营销体系,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陕西太平国家森林公园针对自驾车游客,可实施如下营销方式。

(1)固定线路。公园设计一条串联各主要景点的线路,并安排电瓶车按此路线运行。自驾车游客在公园入口处停车后,购票换乘公园提供的电瓶车,按照公园设定的旅游路线,在不同的景点下车观赏,并随时乘坐循环行进的旅游电瓶车行进。

(2)自选线路。自驾车游客在公园入口处停车后,租用公园提供的电瓶车或者自行车(单人、双人、仿古等车型可供游客选择),根据个人喜好在景区内游玩,真正实现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同时,公园还可以与洁净能源汽车的生产厂家联系,共同推出新动力汽车的试乘试驾活动,创造公园的特色和新卖点。

3.2.2绿色旅游特色产品

(1)绿色太平。生态休闲类旅游产品,主要以自然山水风光、原始森林及珍稀植物观赏为主。

(2)科考太平。科普科考类旅游产品,主要是指考察太平地质地貌、珍稀植物及野生动植物、采集标本等。

(3)极限太平。森林探险类旅游产品,主要指攀岩、蹦极、漂流、野外露营及森林探险等。

(4)避暑度假。陕西太平国家森林公园年最高气温20℃左右,适宜避暑度假及商务会议,是很好的居住及商务会议场所。

(5)农家乐。整合现有森林公园内拥有的优美、闲适的田园风光,利用现代都市人居农家屋、干农家活、食农家饭、购农家物的新奇感,开展农家乐活动。

4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绿色价格策略

4.1绿色产品定价原则

(1)污染者付费原则,即通过对污染环境者征收环境补偿费的方法,使环境得到必要的保护并使受污染的环境得到建设的费用。

(2)受益者分担原则。这就要求那些从环境治理中获益的人分担环境治理费用和开支。

(3)按照环境消耗和保护程度实行弹性价格。

4.2绿色产品定价

绿色产品定价与传统的定价方法相似,包括如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边际定价法、心理定价法等。

4.3绿色价格策略

绿色产品市场渗透策略定价主要针对那些市场进入壁垒不高的绿色产品。通过市场渗透策略,可以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先入为主,扩大企业知名度,从而形成一股新的市场竞争力。绿色高价策略价格是旅游产品价值的反映。由于绿色旅游产品在开发研制过程中用于环保的投入增加,并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环保价值,其成本也就高于普通产品,同时它又有益于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因此价格可以定得高些。人们求异、求新、崇尚自然的心理一般都会认为绿色产品应该具有更高的价值,同时也愿意为此支付较高的费用。

陕西太平国家森林公园在制定绿色价格策略上,即从保护环境和节约能耗的理念出发,依据“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资源节约使用”的观点,将环保费用记入经营成本,使得游客为节约成本而尽量减少污染、浪费。如陕西太平国家森林公园每天可安排专门的清洁队伍对景区内的所有景点、每家宾馆、饭店的垃圾、废品进行回收处理,但前提是每家饭店都必须每月定期缴纳一定的清理费,这样既制约了公园内饭店随意倾倒垃圾的行为,也保护了园内的生态环境。

4.4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绿色渠道策略

绿色营销渠道是绿色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所经过的流通环节。陕西太平国家森林公园计划以后将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大中城市联系有信誉、服务质量好的大型旅行社进行分销,分销渠道长度宜短,宽度可适当增加。公园将给旅行社提供较为优惠的政策及宽松的价格空间,让其有利可图,从而为陕西太平国家森林公园招徕顾客。在选择绿色渠道方面,即要求陕西太平国家森林公园选择供给商或中间商时,尽量选择绿色信誉良好的产品提供者,采购有绿色标志或可再生的产品,以维护森林公园良好的企业形象,并以签订长期的合作合同为保障。

4.5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绿色促销策略

绿色促销策略对于任何旅游产品,在设计开发、价格制定和促销过程中都要有周密的计划及细致的安排,同时还需配合有效的促销手段,以便向消费者传递其独特的吸引力。因此,必须选择媒体向社会公开绿色旅游促销信息,以此来树立旅游企业和旅游产品的绿色形象,使旅游企业与消费者的绿色需求相协调,巩固其旅游企业的市场地位,从而引起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欲望和购买行为。

(1)陕西太平国家森林公园可通过绿色广告向媒体对公众宣传绿色知识、绿色产品以及绿色企业等相关内容,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同时理解绿色知识、接受绿色产品并最终有购买绿色产品的行为与欲望。

(2)公园应进行绿色推广,通过绿色营销人员的绿色推销与推广,从公园销售现场到推销实地,直接向消费者宣传、推广绿色产品信息,并讲解、示范产品的绿色功能。

(3)建立绿色公共关系,这是绿色营销的深层次内容,通过公园市场公关人员参与一系列公关活动,广泛与社会公众进行接触,增强公众的绿色意识,树立陕西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的绿色形象。

(4)根据陕西太平国家森林公园自身的特色,在具体的绿色促销策略上,还可通过广播、电视媒体广告,宣传绿色营销;通过制作音乐风光片DVD、印制中英文宣传手册等此类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宣传;在公园内通过路牌广告等传递绿色信息,尤其是要把很大一部分的促销努力放在支持与环境质量相关的绿色公益活动上,并且保持与环保组织、环保治理部门的和谐关系,主动承担环保义务,以达到绿色促销的目的。积极参加各种旅游交易会,并配合地方电台、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做好拍摄等,最终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陕西太平国家森林公园作为经营者,必须借助绿色营销来制胜于旅游市场,达到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生态环境利益、社会利益的共赢,才可能成为旅游市场真正的赢家。

5结语

通过对绿色营销策略的概述,运用营销管理4p理论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4个方面对太平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分析,认为绿色营销策略既是经营者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也是当今旅游市场的客观需要。绿色旅游营销,既符合旅游回归大自然,爱护旅游生态环境的潮流,又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因此,太平国家森林公园应大力推行绿色营销策略。相信在绿色营销理念的指导下,太平国家森林公园最终能够实现企业和旅游者的双赢,从而实现太平国家森林公园新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威廉•瑟厄波德.全球旅游新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刘德光.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4]池丽月.森林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策略[J].林业经济问题,1999(1):62~63.

[5]周略.生态旅游及其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3.

[6]贺公俭.太白山森林旅游营销策略[J].陕西林业,2005(5):17~18.

[7]游云飞.国家森林公园年卡市场开发与营销策略――以福州国家森森公园为案例[J].林业经济,2007(5):33~35.

[8]黄娟,李优凤.旅游商品营销渠道模式比较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0):112~113.

[9]沈根荣.绿色营销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0]李勤.秦岭北麓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策略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1):27~28.

[11]朱玲,时鉴,郭雄辉.长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绿色营销策略浅析[J].陕西林业科技,2008(4):130~132.

[12]刘澄,高燕.21世纪的绿色营销新理念[J].南方经济,1998(6):48~50.

4psanalysisofGreenmarketingoftaipingnationalForestparkinShaanxiprovince

DuJuan

(ShaanxiForestryplanningandDesigninstitute,Xian71008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