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的类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4:39

设计美学的类型篇1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成果转换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11-02

一、艺术设计市场多元性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建立在艺术设计人才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的一种人才培养类型,只有深入了解并弄清艺术设计市场的人才培养需求才能更好地培养符合时代所需的艺术设计人才。现代的艺术设计是多元代的艺术设计,这种多元化不尽体现在艺术设计的内容上,更是体现在艺术设计的需求上,它已渗透到了人类生存的各个角落。所以有人说现代选择了艺术设计学他学习方向的学生是幸运的学生,他们今后不管是否会从事艺术设计都会因些而受益。但也由此来看,现代艺术设计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具有多元性,这种多元性主要体现在艺术设计内容的多元性和艺术需求的多元性上。

内容的多元性对艺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设计创意与技术创新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是巨大的,在欧美日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设计创新、专利技术,依赖知识产权,通过品牌战略的实施等途径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①现代设计已从功能设计转向了审美设计,以往功能性的产品除了满足功能需求外,更加关注审美需求,从而使艺术设计的内涵迅速扩展,艺术设计已从装饰转化成为产品设计的本身,甚至使很多产品的设计功能淡化。而现化因各种技术的成熟,各种新的产品也穷出不穷,各种产品也因其功能的需求而有着不同的内容,这也导致了现在艺术设计的类型的不断丰富。如各种电子产品出现后就分出了产品的造型设计与实体交互界面的设计,而实体交互界面设计又可分为显示界面设计和操控界面设计;数码产品更中导致了虚拟界面与实体界面的分化;家用电脑的普及而产生了各种软件的界面设计;网络的出现,而产生了网页设计、网页LoGo设计、网页导航设计、网页动画设计、网页版式设计等等;电脑游戏的出现而出现了游戏界面设计、游戏场景设计、游戏角色设计、游戏特效设计、游戏音效设计等等,这些都是传统艺术设计里所没有的设计内容或者说是设计类型,而且这些形式与类型又可以衍生出更的形式与类型,使现代艺术设计形式与类型呈几何倍速的增长。这种增长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还会不断地产生,与之相对的传统的艺术设计类型与形式也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它的内容。这些类型与形式的产生从其速度来看往往只是几年甚至几个月,这似乎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是一种挑战,如果只是跟随其产生与发展的速度来看,还来不及形成体系就会有新的形式与类型的出现,甚至会被新的类型与形式所取代,这是不是会造成高职艺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失衡呢?或者说要怎样的人才培养方式才能适应于这种高速发展变化的艺术人才市场的要求求呢?

首先,必须找到不同艺术形式与类型需求的共性,然后找到不同艺术形式与类型需求的区别。艺术设计的共性即是艺术设计最基本的特征,也就是经过艺术设计的作品或产品都应具有审美性,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是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这也是艺术设计的基本约束,如果没有了审美的约束也就无所谓艺术设计。因此审美教育也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最基本的内容。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必须掌握这一基本技能。但就高职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一技能还远远不够,他们需要的是能把审美技能和审美构成规律应用到相应的设计作品之中,使审美与功能达到完美的结合。而不同功能需求的作品设计又构成了不同的艺术形式或类型,这就需要找出不同艺术形式与类型需求的区别,找到其具体的功能约束,根据这种约束结合审美约束来进行产品的艺术设计,使其既满足功能需求又具有艺术的审美特征。这也就要求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必须时候关注市场动态,了解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审美法则应用到新的艺术设计形式或类型之中。

需求的多元性对艺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不同的形式与类型造成了市场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多元需求,同一艺术形式或类型也会因受众的审美需求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需求。进入信息时代后,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形式已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审美需求,产品的限量性和唯一性成为了们的个性审美需求,每一位受众都希望他所拥有的产品或设计品是唯一的或者是限量的。如:限量版的女性手包倍受女性们的追捧;唯一性的首饰成为时尚与高贵的追求;订制的手工手表也是成功人士的象征;一辆车子、一套住房还要花上数万或数十万进行再装修,这为的就是要显示个性的审美需求。在满足个性需求的同时,人们也在追求参与意识,因此交互体验式的作品也是现在大受欢迎的作品,这时的设计作品并不是最终的作品,受众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进行二次创作与设计,而实现了使用者也是创作者的现代设计特征。如游戏中的个性角色系统、虚拟现实体验、百变服装等。因此,对于现代设计人才来说,对受众的需求和知也是极其重要的,这也要求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必须关注艺术设计受众的个性审美需求。

二、技术性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

设计从一开始就是与制作联系在一起,从第一件打制石器或者说从第一串兽牙或贝壳装饰项链开始,人们就开始了设计。这种设计也是从敲制技术或穿引技术在设计生产中的应用,因为这时人类所掌握的技术也只是这种简单的技术。当打磨这一种技术被人类所发现时,人类就有了磨制的产品,当人类发现了烧制技术后就有了陶艺……然后更多技术被人类所掌握,并且把这些技术应用于生产与设计之中。但原始的设计与制作是没有分工,并且设计与制作是同时进行。制作者也就是设计者,设计过程也就是制作过程,因为人们在制作过程中,是带着制作目标去进行制作的,但些时他们并没有设计图纸,而只是制作者头脑中的一个构想,这个构想会在制作的具体过程中不断完善,也因技术的不成熟性而会不断修改其制作过程。这说明了设计会受到技术的制约,技术的提升和开发都会促进设计的发展。

设计与制作的原始驱动力应该是其功能需求,但通过制作与应用之后,作品都会有相应的精神力加附于作品之上,而逐渐形成了设计的审美,有的作品甚至功能完全丧失而剩下的只是审美的存在。如人们在磨制一件石器时,发现磨得光滑规整不仅有利于生产而且比一块粗糙的石头更美,这就是一种原始审美的形成,这种审美也会成为作品制作的一个标准存在,此时设计从纯粹的功能性走向了艺术与功能共存。又如,一条兽牙项链,最初只是为了记录猎手捕杀了多少只猎物,然后发展成为一种身份或财富的象征,最则成为了一种纯粹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功能完全不再存在,艺术性取代了功能性。由些可见在设计过程中由于在技术的支持下功能会走向艺术,而形成了现在所说的艺术设计。

然而设计从制作中分离出来应该是始于工业文明的批量化生产,在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中,设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此时往往关注于产品的功能,而对艺术又有所忽略或者说弱化了艺术的审美在产品中的作用,所有的产品都是从一个模子中生产出来,这也忽视了最终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共性。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技术将不再是功能实现的障碍时,批量化的模版式生生产已很难满足受众个性审美的需求,这时,人们在关注功能的同时也开始了对产品的审美需求。一方面,经过了艺术设计具有个性化审美特性的作品往往会受到受众的喜爱;另一方面,设计者巧妙把已有的技术应用于新的作品类型或形式的设计,既实现作品的新的功能,又产生新奇的效果来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这也会受到追求时尚的受众们的追捧。

由此看来,对于艺术设计者来说,对技术的了解和把握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设计作品的效果,也会影响到他们设计作品的实现可能,同时新的技术也会成为他们的设计工具,并成为他们形式或类型创新的源泉。因此,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来,既要让学生把审美与技术进行融合,掌握相应用的设计工具、制作技术,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具有开发应用技术的能力,采用已有并成熟的相应用技术来开发新的艺术设计门类或形式,培养他们技术应用的创新力。

三、成果转化成为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桥梁

艺术术市场内容需求的多元化要求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必须时候关注市场动态,了解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审美法则应用到新的艺术设计形式或类型之中,而艺术市场受众个性的审美需求更要求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关注和了解市场受众的个性审美需求,使作品能得到最终受众的认可;艺术设计的技术需求又要求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所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能够掌握和应用相应的设计技术进行作品设计,同时了解和掌握所设计作品的制作生产技术流程,以便于设计能形成最终的产品,另一方面,也要求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开拓创新思维,能够把已经存在的技术进行拓展开发应用,而能创性地应用到新的艺术设计门类或形式,使设计具有前卫性。然而这种种要求,在传统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课堂上是很难满足的,系统化的学科体系教学往往使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只有让学生直接联系市场或进入市场才会有效地解决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在传统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学校终只是学校,它所拥有的资源平台和艺术设计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学生的设计作品最后也只是供老师评阅的作业,评阅完成后往往就被丢弃。如果我们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成果转换的机置,把教学的实践性成果转换成市场需求的产品,让设计作品真实化,这就能有效地避免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又能因为学校教学的特点,和年轻学生较少的思维束缚而能创造性地设计出具有特色的设计作品,也因市场的高效需求而让师生结合时代的新技术创造性的应用于设计艺术之中而创造出新的艺术门类的可能,因此,教学实践成果转换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市场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而且可以说它本身就是艺术设计市场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要求。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年专项资助课题《以教学项目实训成果转化为驱动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2QZJ008

设计美学的类型篇2

湖北工业大学座落在武汉市武昌南湖之滨,武汉创意产业聚集带的核心区域,是一所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学科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一本高校。学校始建于1952年,校园占地面积1600余亩,在校学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留学生2千余人。学校设有57个本科专业,18个一级学科、75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5个立项建设博士点,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3%以上。学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及后勤服务设施,是艺术考生首选的、中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艺术设计院校之一,我校2016年艺术类专业面向湖北、北京、上海、湖南、福建、广西、山西、河北、江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14个省市区招生,预计招收650人左右。

二、学院介绍

1、艺术设计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科创办于1978年,是适应改革开放需要、在国内理工科院校中率先创办的设计学科,1996年具有艺术设计硕士授予权。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学设计,到湖工”已成为特色鲜明的设计教育品牌,在湖北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领域起着龙头示范作用,为全国的设计产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在文化创意与设计产业界、艺术设计教育界拥有很高的美誉度。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5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有相当比例,一大批来自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及海外高校的师资充实进教师队伍。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293人,其中本科生2033人,研究生260人。

学院依托湖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研究中心和湖北工业大学工业产品与创意设计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主动与社会创意及文化产业对接,科研经费达1500余万元。30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优秀的创意、设计与管理人才,在校生和毕业生在国内外重大设计比赛中获得500余项大奖,毕业生中有100余人任教于国内外数十所知名高校,40余人担任学院院长、学术带头人,培养的创意产业人才与知名设计师遍布全国。

2、工业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始建于1983年,是适应改革开放需要、在国内理工科院校中最先创办的产品设计专业之一。本学科于1996年获批硕士授权点,先后荣获省级重点学科、省级特色学科、省级品牌专业等荣誉,现有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一个湖北省楚天学者岗、一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一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一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

学院以“绿色工业设计”为基本方向,以“具有工程背景的工业设计工程师和工业产品设计师”为人才培养目标。现有教师3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人,在校学生900余人,其中研究生100余人,共设有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玩具设计三个本科专业和设计学(工业设计方向)、艺术硕士mFa(工业设计方向)、工业设计工程3个硕士专业方向。

30多年来,本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工业设计创意与管理人才,“湖工设计”也成为特色鲜明的设计教育品牌,在湖北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领域起着龙头示范作用。

三、专业介绍

我校美术类专业分两个学院进行招生培养,其中艺术设计学院包含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中美合作办学)专业;工业设计学院包含产品设计类、产品设计(中美合作办学)专业。

(一)艺术设计学院

1、设计学类:本专业后期可选择以下专业或方向:

(1)视觉传达设计:本专业培养具有视觉传达设计观念,掌握现代设计理论、平面设计方法和技能,能从事平面设计、广告策划、创意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原理、平面构成、编排设计、图形设计、标志设计、广告策划、包装设计、CiS设计、商业摄影、书籍装帧设计、网页设计、pop设计等。

(2)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广告理论及相关设计与技能,能从事企划、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广告学、传播学、营销学、市场学、广告媒体、市场调研、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平面广告、网络广告、文案写作、影视广告等。

(3)环境设计: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设计观念,掌握建筑新技术、新工艺,能从事室内外设计、环境设计、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展示设计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应用设计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概念与创意思维、公共规划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空间设计、民居设计、展示设计、人机学、设计表现、透视与工程图等。

(4)环境设计(展示设计):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设计理论知识、掌握展示设计方法和技能,能从事大中型展览、博览会、大型活动、展览实务、各类商业展示、陈列及相关展具开发设计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应用设计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立体构成、展示、色彩构成、空间概论、展示设计与策划、展具开发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模型、环境艺术设计、材料工艺、工程图学等。

(5)公共艺术(装饰设计):本专业培养具有艺术设计观念,具备中国传统文化、地域艺术特色及民间美术精华综合素质和美术创作能力,能从事城市艺术景观、雕塑、壁画及艺术饰品等教学、科研工作和应用设计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绘画媒介研究、装饰绘画、传统装饰画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外装饰艺术史、雕塑、壁画、民间美术、公共景观设计、装饰工艺与材料、装饰品设计等。

(6)动画:本专业培养具有电影、电视、卡通动画创作基础知识,掌握动画设计及制作技能,能从事动画原画、动画创意设计和编导及三维电脑动画创作理论研究和应用设计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动画设计基础、动画创作及原理、视听语言、非线性编辑技术、卡通造型设计、三维动画软件、广告动画制作、影视美学等。

2、视觉传达设计(中美合作办学):本专业是由湖北工业大学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联合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掌握中西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观念、方法和技能,精通英语,能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广告策划、双语创意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视觉传达设计原理、平面构成、编排设计、图形设计、标志设计、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包装设计、CiS设计、商业摄影、书籍装帧设计、网页设计、pop设计等。

(二)工业设计学院

3、产品设计类:本专业后期可选择以下专业或方向:

(1)产品设计: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设计意识、国际化视野、较强设计创新思维能力,熟练掌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的知识技能,能从事工业产品设计、系统开发研究、设计管理以及公共环境与设施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设计方法学、产品设计、材料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管理、绿色设计、系统设计、雕塑与制模、人机学、价值工程、设计表现等。

(2)产品设计(玩具设计):本专业培养具有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及玩具专业设计知识,能从事玩具产品、工业产品的设计开发、研究的应用型高级设计及策划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玩具设计概论、创意思维与方法、玩具结构设计、玩具制图原理、电动玩具设计、形态玩具设计、机动玩具设计、玩具3D动画演示及制作、原创卡通玩具系列设计、玩具产品系统设计等。

4、产品设计(中美合作办学):本专业是由湖北工业大学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联合培养具有宽知识面、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熟练掌握中西方工业设计理论、设计技法,能面向国际从事各类产品造型设计、设计艺术教学和科研的高级人才。

主干课程:产品设计概论、产品制图原理、人机工程学、材料工艺与金工实习、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设计表现、工业设计史、设计心理学、专业摄影、创意思维与方法、设计管理、产品快题设计、概念设计、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系统设计等。

四、招生专业及计划(全国):

艺术设计学院:

序号专业所含专业或方向层次计划学费11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本科37010350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本科环境设计本科环境设计(展示设计)本科公共艺术(装饰设计)本科动画本科12视觉传达设计(中美合作办学)本科7028000

工业设计学院:

序号专业所含专业或方向层次计划学费13产品设计类产品设计本科16010350产品设计(玩具设计)本科14产品设计(中美合作办学)本科5028000

五、招生对象和条件

符合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条件;美术类统考达到本科合格线;遵纪守法,身体健康,无色盲、色弱者。

六、报名、专业加试

1、报名时交验材料:居民身份证。

2、专业加试内容:

湖北省考生:素描(100分,180分钟)、色彩(100分,180分钟)、速写(100分,30分钟)。

3、报考注意事项

(1)所有考生只能在生源所在地参加报名、考试,不能跨省(市、区)报名。

(2)湖北省考生报考我校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中美合作办学)专业需报名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校考,两个专业考生可选其一,也可同时兼报,两个专业的校考成绩均单独划定合格线。

湖北省考生报考产品设计、产品设计(中美合作办学班)专业不需要报名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校考、通过湖北省美术统考即可取得我校合格资格。

4、考试安排:

湖北省考试安排如下:(具体时间请以我校招生信息网上公布的招生简章为准)

省(区)

考点报名方式报名时间考试时间湖北湖北工业大学网上报名

2月底-3月初

3月中旬

七、合格证的发放

1、考生通过我校招生网(zs.hbut.edu.cn)查询专业考试成绩及合格情况,学校不再寄发合格通知单。

2、湖北省考生:

参加我校校考的考生按【校考成绩+统考成绩】分专业排名划定合格线;其中设计学类专业合格的考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可填报设计学类专业,亦可填报视觉传达设计(中美合作办学)专业,专业成绩前三十名给予优录资格;仅有视觉传达设计(中美合作办学)专业合格的考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只能填报视觉传达设计(中美合作办学)专业,不享有优录资格。

八、录取原则

1、考生须第一志愿填报我校且高考文化成绩达到所在省(区、市)控制分数线。

2、报考艺术设计学院设计学类专业考生外语单科成绩原则上要求达到60分(按总分150计)。

报考工业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考生数学单科成绩原则上要求达到60分(按总分150计)。

3、湖北省考生:湖北省美术类录取时报考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中美班)专业的考生按综合成绩[(校考成绩+统考成绩)×50%+文化成绩×50%]排序,按照综合成绩以分数优先原则择优录取;

湖北省美术类录取时报考产品设计、产品设计(中美班)专业的考生通过省美术统考后,按照高考投档成绩以分数优先原则择优录取。

4、符合我校优录资格的考生,若省招生政策允许,报考我校优先录取。

设计美学的类型篇3

摘要: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历史悠久性堪比中国民族发展史,所以说陶瓷文化在跟随世界的脚步,如今已成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仿生设计也随陶技演变至今,我国仿生技术可追溯到古代设计理念,最初陶瓷源于实用,但而后由手工匠开始仿照自然对陶瓷产品进行艺术创作,因而演变出陶瓷技术中的仿生技术,综上所述,仿生技术与陶瓷技术都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值得探究。文章对仿生设计展开分析,利用不同的方式,参考相关资料,研究古代仿生思想对当代陶瓷造型,从中获得启发。

关键词:古代仿生陶瓷造型发展仿生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132-02

中国陶瓷以创新造型为审美体现,陶瓷造型创新直接影响陶瓷美感,其在陶瓷制作过程中居主导地位,同时也是陶瓷艺术的基础结构,因此陶瓷创作需要造型渗入陶瓷制作过程中。陶瓷设计造型方式居多,但主要以仿生技术为主流,因此仿生学被众多陶瓷产品应用,可见仿生学在我国陶瓷制作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总而言之,仿生学值得我国深入使用与研究。

1仿生学的相关概念

1.1关于仿生学

仿生学是由两个不同意思的单词拼接而成,一个是代表生命的希腊语bion,另一个是具有工程技术意思的ices。仿生学大概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社会中,至今为止,所有人造的机器都比不上生物自身存在的能力。此类问题促进了仿生学的出现,即在工程上高效利用生物功能,比如:有关讯息的接收、传送等,这类生物自身的构造和能力给机械设计提供了参考,促进了机械的多功能。就目前来看,应用仿生学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在锯刀的设计中运用了螳螂的螳臂;设计船桨利用到鱼鳍等。仿生学和控制论相互联系,控制论是把生命表现与机械理论进行对比,进而展开分析与探究。

1.2设计仿生学

仿生设计分类具体指的是分析仿生的艺术设计学科下属的各科专业门类,依照设计艺术理论,依据对象不同的分类,大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仿生设计理论是依照仿生设计门类进行分析,即注重在概念的纬度解释仿生设计,经过分析,这类分析主要有两个注重点,即符号学和设计方法,总而言之,先者着重在符号学方面分析仿生设计,后者把仿生学看作设计方式。

2中国古代陶瓷造型仿生艺术设计的特征

仿生造型的装扮性、性能的精妙性与标志含义性是我国过往陶瓷仿生造型的典范特点,表现了我国过往的审美情调、设计思想、民俗心绪等角度,具备中国独有的文化底蕴与审美方向。深化学习与探究我国过往陶瓷仿生造型的特点,便于大众更全面地参考与传承我国过往陶瓷仿生造型的精华,同时也能对日后担任仿生设计有所帮助。

2.1造型的装饰性

普遍来说,组成陶瓷器物的审美特点有着多个角度的要素,不单有性能效用的合规,有原料与技术的恰当应用和展现,更加主要的是造型与装扮样式美观的体现。陶瓷器物由造型而定夺其基础的状态,使得陶瓷器物的性能构造受到影响,装扮有着增强总体形态美观的作用。在通常情形之下,所言的装扮,其重要方面指的是图案纹样。不可以忽略的是陶瓷造型本身也具备相关的装扮性能,造型体现一定程度上的装扮意蕴。陶瓷造型的装扮性,实质上是经过造型形态的创造,各个部位比例关联的掌握等各个角度的要素形成陶瓷造型的装扮结果,丰盛了总体造型形态的视觉效果。这几种特征在某些造型中体现的不突出,在另外一些造型上却可以体现得较为清晰。仿生造型就能够很好地释放这种造型的装扮美观,其除却追寻性能构造的在理性和各个部位的比例关联之后,首要是应用仿生造型形式的本身体现其装扮美观,例如仿生造型表现的仿照目标的丰厚,仿生造型形态构造的多种与形式的多样等角度表现出来的仿生造型所具有的装扮特点。

2.1.1形式结构的多样

无论哪一件陶瓷造型,都是其有关的每个部位的构成。而造型构造较为简易的碗、杯、锅等,可以分作嘴部、腹部等这些明显的部位。陶瓷造型每个部位的署名和动物或人的身体构造的署名极其相似,表现出人们在制作陶瓷器物造型的过程中,首先对于自然生物形式仿照也一同把其署名参考了过来,由此可以更加适合地表现陶瓷造型各个部分和总体造型之间的联系。

2.1.2造型形态的多样

形态普遍是指事物在特定要求下的表达方式,尤其是事物本身的物理本质、化学本质与生物本质的内部关联和外部原因互相作用的成果,是某种内涵的样式,同时具备空间与实践的观念和特点。因为时间的相异,自然生物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也是多样的。自然生物在相异的时间与情况下表现出来的视觉化的外在形式为仿生造型在形式表现中添加了装扮美感。

2.1.3表现手法的多样

表达方法在广义上是制造者在制造陶瓷器物的过程中,传达想法情感的时候应用的一种创造形式与构造形式。陶瓷的仿生造型是大众应用陶瓷质料,经过仿照的手法,凭借自然的形态来传递大众对于自然界非主观事物的认知。详细体现是利用概括的方法或者具体形态来体现仿生造型

2.2功能的巧妙性

在审美方面来说,仿生造型提高了总体陶瓷器物在装扮方面的美观感,在实用方面来说,仿生造型是陶瓷造型中主要的措施,同时对陶瓷器物的使用构造起到重要作用。陶瓷造型的使用能力有很多种。重要在于实用性,具体它能够用来干什么,使得变成实用功能;也可以用来作为装饰物作为观赏,具体适合群众的审美感,通常称作是审美能力。大多注重的是仿生造型的实用性。多数的仿生造型都具备相应的实用功能的器物造型,不管是用作饮食器的造型,还是用作陶瓷文具的造型,例如钢笔等,都具有较好的实用功可以将生物状态的能动性进行仿照。总而言之,仿生造型对生物的仿照上会得到阻碍,它一定是适合其造型功能的以器物造型为基本的。

3结语

综上所述,仿生技术设计以大自然,是大自然也是仿生技术设计的基础,总而言之,仿生学能加入技术学当中,是属于设计中本应有的储备,而仿生技术在陶瓷中的应用,满足于当下人对陶瓷产品设计的需求,但陶瓷产品设计过程中任需要设计师的熟练应用技术,仿生设计能够激发设计师灵感,因此能设计出具时代感,满足更多人需求。

参考文献

[1]吴紫薇.古代仿生思想对当代陶瓷造型发展的启迪[J].艺术与美学,2015,3(10):62-64.

设计美学的类型篇4

摘要:19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坐具的设计一度备受东西方设计师们的青睐,随着20世纪仿生设计学的建立和发展,设计中对自然界动植物的“模仿”有了新的参照数据,此间产生了诸多经典的仿照自然生物形态设计的坐具产品,这些坐具中包含着深刻的美学意蕴。本文对坐具的造型型理分析,并对其进行形式美学的探讨,以此来发现仿生设计学中对型理关系的表达,这或许能为当今的坐具造型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19世纪工艺美术运动的领袖人物威廉•莫里斯曾将设计视线转移到室内设计的家具及室内装饰中,他的婚房“红屋”自然藤蔓的家具纹样别具一格;这一时期的维克多•霍塔设计的泰赛尔旅馆,更以活跃、跳动的花叶状图案为基础,从旅馆正面开始,图案一直延伸到前厅、楼梯、柱顶以及家具装饰。从地板、楼梯到整个室内的墙面都充满了全新的自然装饰风格和气息。从这个实例可见,西方设计很早就开启对自然生物形态的关注,这一点与中国传统家具造型及雕刻图案相比,虽时间不及后者久远但却足以说明两个地域纬度和时间跨度的家具设计同样关注到了自然生物造型所显示出的形式美对人类生活及设计的重要意义。纵观历史,自坐的行为固定以后,人类就从跪坐逐渐发展到垂足而坐,随之大量优秀的坐具产生并出现了矮型、高型两种“座”具。笔者下文中将以具有动物造型特征的坐具产品,如:阿诺•雅克比松设计的“三足蚁椅”;汉斯•威格纳的“孔雀椅”;娜娜•第赛尔的“蝴蝶桌椅”为例展开对动物造型家具形式美学意义的探讨。通过对这些经典动物造型坐具型理的分析,思考动物造型坐具中通过形式要素这一点所体现出的型理关系,进而对造物设计开启新反思。20世纪的形式美学观认为,由线条、色彩的排列构成的形式以及造型显示的形状,把“秩序”和“多样性”融为一体,使人产生出一种独特的愉快,贝尔称为“有意味的形式”,只有它才能产生出审美感情。而设计形式要素中的造型其中蕴涵着当下更深刻的符号语言哲理——“型理”:“将‘事理’升华到美学和艺术的高度,通过对‘形’的把握和创造、运用等语言,形理于‘物’上的造物之学”。具体以形状、形序、形义与之相对应的形意、形境、形情体现在产品的造型中。

许多设计者在其设计中也在潜移默化地践行这种现代设计观。丹麦建筑师和设计师阿诺•雅克比松设计的“三足蚁椅”,构造简洁、耗材极少且经济适用。其造型只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滚圆形,下部为“臀部”造型。通过蚂蚁,进行了仿生设计,并以新的“形序”表达出了“三足蚁”椅的形义。其后他又设计了四足“蚁椅”,轻便、可叠置、多色彩选择的特性使之成为20世纪现代家具中销售量最大的产品之一;另一位丹麦设计师汉斯•威格纳的代表作是“孔雀椅”。他在设计中遵循一个原则:“我试图剥去旧式椅子中所有外在的风格,让它们呈现最纯粹和原始的结构。”孔雀椅线条的构成及形序就是来自于对孔雀仿生造型的理解。从上述案例可见,动物造型家具基于仿生设计学基础上的形状、形序、形义表达能让家具设计造型上更加严谨,制作更加科学,也从侧面说明生物界本身就是一个能够为人类现代设计提供观察和启发的科学场。设计师娜娜•第赛尔,因为对蝴蝶有极大兴趣,通过多年的精心观察让她试图从蝴蝶的飞翔中抓住一种漂浮于空中的轻松感觉用在设计中,由此产生了一批美妙绝伦的家具设计经典之作,像1990年设计的“蝴蝶桌椅”。“蝴蝶桌椅”的设计采用完全不对称的上部构件支联于变形钢足上,这种设计的形式要素在对称与均衡中迸发的美能使观者强烈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律动,给以人最直接的感性冲动。这则案例在基于仿生设计学基础的形状、形序、形义上表达出的形意、形境、形情更贴近人们的情感因素。“三足蚁椅”、“孔雀椅”、“蝴蝶桌椅”都具有明确的动物造型特征,是设计者在深入观察蚂蚁、孔雀、蝴蝶的形态特征和生物特性基础上进行的形式美学元素提取、运用设计而成的。“三足蚁椅”接近生物原型的坐具造型能体现出人类视觉体验及心理审美与自然界呈现相吻合的一致性;“孔雀椅”是孔雀开屏美妙瞬间的形象符号凝固,增加了体验者的美感体验与满足;“蝴蝶桌椅”来自设计者对蝴蝶行为的捕捉,两只蝴蝶分享一朵盛开花朵的形态语义让造型上反映一种亲密、分享的型理关系,也从形态(形状、形序、形义)的呈现中表达了设计者对形意、形境、形情的把握。这些动物造型的坐具设计是对仿生设计学的运用,在坐具造型设计应用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形态仿生、功能仿生、结构仿生和色彩仿生。上述案例共同体现了仿生设计学造型的一个特征:形序、形义首先都要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形状来表达,即关注生物形态的仿生,对自然生物外部形态的认知,对生物外部形态的美的理解、把握,可将其中某些形态特点转化并应用到产品设计中,以求达到设计方案的创新。通过模仿、表现、抽象概括等手法,可以对生物形态结构或功能进行合理地转化并进行形序的安排引出适合的形义。借助作品还可看出,基于仿生设计学的产品能与自然界相贴合,更能跟人的心理相融合。这不仅能够唤起人类对自然的热爱,更能促进生态设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也是现在坐具造型设计的发展的一种趋势。

从更深层次的索绪尔符号学角度看,家具的形式语言要素是符号系统,像形状、形序、形义衍生于造型内部的语义就能够成为家具的造型符号语言,语言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造型中对形状、形序、行义的研读,是发现和创新家具产品新形态的必须。因为形状、形序、形义传达出来的形意、形境、形情是满足体验者心灵感受与精神愉悦的支点。而家具中对生物形态的模仿又涉及到现代仿生设计学,它是将仿生学原理与设计实践相结合,通过深入观察、分析、提取自然界中百万余种生物形态特征来设计成千姿百态设计产品。具有生物形态造型的家具的形式美学与仿生设计学的互构又使得设计产品造型上有了新的传达,能给体验者新的形意、形境、形情。设计的责任感促使设计者去思考:新体验已经成为设计中的常态,就使得设计师不得不寻找设计的新型态,以此来满足用户不断追求新的体知、认知、感知。但同时设计的生态性一方面要求设计者要努力提供具有刺激的设计体验,另一方面也要尽力保持体验者对设计产品有恒久的喜爱度,这才是让产品成为经典的一种范式。“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似乎描摹大自然的表面形式就已经足够了,但现在我们的任务是要探究大自然的含义的根源,因为除了了解能使我们看清藏于事物表面之下的这种原因之外,别无他路可走。”人类面对自然的现状,兹生了更多的热爱,对自然界的学习和保护之一也就体现在仿生学上,现在所做的努力是不断地完善仿生设计学的数据,对数据的深入分析,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具有型理的造型。这正如王朝闻先生所讲:“我们的质朴和自重不比那些装出来的天真更缺乏审美价值”。

作者:邱霞

设计美学的类型篇5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乃是一个技术和艺术融通的边缘学科,其内涵虽然也渗透到实用的造型计划中,但主要是指实用的美的造型计划。本文对艺术设计学的形成和发展、性质和特点、内容以及艺术设计训练的终极目标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指出艺术设计学必将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和多学科的协作,更好地满足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对于艺术设计的需求,为人类提供适合现代的、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一、艺术设计学的形成和发展

设计是计划,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它既不限于事先构想,更不排斥实践,是人类智慧和技能表现得最为充分的领域;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例如造物,从原始到现在,造物的种类和数量不计其数,而在造物活动中,使物蒙受艺术光彩的因素就是“形”。作为一种创造行为,设计就是将某种观念转化为实体(给予特定的形)的过程;也是利用某些物质材料,在特定空间中“创造物体形象”的计划。考察物的造型过程,即可发现:

1.设计(即计划)是造物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源于需求,规约制作,决定使用。由此可见,自原始时代人类开始制造工具以来,设计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

2.产业革命迅速改变了手工艺者个人从事设计与制作的情况,出现了设计师这个新职业。造型计划也随之从混沌的生产关系中独立出来,这才产生了设计学及其后的发展。设计学是研究产品造型及其环境的学科,旨在总结人类设计活动的经验,以指导设计创作,创造某种体形环境。它的内容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有人反对用这样的观点来谈问题,但学科细分化却是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分化与综合是有机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分子的分化,哪来量子力学的发生和发展?)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设计的关心逐步加深,设计对象不断扩大。于是,造型计划又有了更细的分化。

其一,造型计划的性质有所不同。若将其按功能性、使用性或相反的无用性、无观赏性的要求进行整理,则造型计划的范围如下表所示。

通常我们所看到的造型,多是对材料和物体进行组织或加工、综合。这是专门研究“物与物”关系的机能造型和以“物与人”关系为目标的造型。前者的计划主要在工学方面(基于工学的知识和技术)进行,例如齿轮、发动机、人造卫星等。而后者,则还必须考虑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即便是后者,又有把使用者的生理条件作为设计重点的,即把人作为活动的物体来处理,例如驾驶座的设计。以上,一般被称为“工程设计”①。也有重视使用和接触制造物之人的生理与心理条件的(即寻求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条件的均衡),例如衣服、家具、住宅的设计等。这种计划常常不能用复杂的计算去解决,而更强调艺术感觉。此外,还有使用物体和物质来表现形象和色彩,以吸引注意,并打动受众的心,传达某种意义。此种情况是把造型作为作者与观众精神联系的媒介,通过物来建立“人与人”的交流关系,例如宣传画、广告等。以上,都被称为“艺术设计”,余者则属于“纯美术”②。

由此可见,艺术设计乃是一个技术和艺术融通的边缘学科,而并非理工科或者纯艺术的分支门类。再加上其又以实用性为基础,这就是为什么要叫“艺术设计”而不叫“设计艺术”的原因。艺术设计不是“艺术和设计”(写作“艺术·设计”),而是对design的意译(在国外,“设计”和“design”也是分别使用的),其内涵虽然也渗透到实用的造型计划中,但主要是指实用的、美的造型计划。

在这个领域中,复杂的公式和高等数学的计算方法无济于事,本质的东西在于以简化的公式为基础的方向性的估测,被称为“以直观为基础的力学意识和为探索方向而迅速、大致的估算”(属于直观感觉的技术经验领域),从而才有了艺术设计师自由驰骋并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在实用的造型领域中,绝对不变的物理法则的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艺术设计师只能密切配合工程师的工作,做二度创造(人性化设计)。而在纯粹美的造型领域里,则是美术家纯感性的专业范围(尽管有所谓“美术的工艺化”,那只是特种工艺,而不是艺术设计的主体),但艺术设计却可以帮助纯美术将“只可意会”变为“可以言传”的科学③,破除玄学。

其二,机械以机能价值为目的,却是为了人类而存在,所以必须适合人类并有秩序。遗憾的是,近代的科学技术排除了难于定量化的人类要素和社会道德等方面,只遵从容易对象化的自然法则,这样才在物的方面完成了急速的发展。不过,“无时求有,有时求好”。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普及的时代,机械的形态也应该是美的,应该是反映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艺术思潮的艺术品。因为美与真、善一起是人类最根本的愿望,具有最重要的价值。而且近代的产业组织又要求一切方面的专业化,于是,艺术设计学作为新的职业而诞生,并有了日益扩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点,完全可以由工业设计④的诞生得到证实。

传统的设计领域只有图案设计、工艺美术和建筑学。到20世纪初期,作为现代主义运动的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造型、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才逐渐发展成为设计领域的独立分支,并统一为“艺术设计”。这是一种崭新的视觉文化,它将新的视觉现象(大众社会、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与艺术、广告以及新媒介结合为一体。

二、艺术设计学的性质和特点

艺术设计的产品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从原始社会以来,造物活动始终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历来以“衣、食、住、行”来表达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学产生于人类的造物活动,又服务、指导着人类的造物活动,从而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所以,如何应用造型技术和艺术来创造合适的环境以满足各种社会需求,是研究艺术设计学的根本任务,也是艺术设计学最基本的社会性质。

艺术设计学服务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上的要求,而且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等的变化,都密切地影响着设计的技术和艺术。此外,艺术设计学的美学意识自然受到社会思想潮流的影响。这一切说明艺术设计学发展的原因、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绝不能离开社会条件,不能不涉及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

艺术设计学是融技术⑤与艺术为一体的应用学科,它不是“艺术与技术”的相加,也不是“艺术与技术”的相乘,而是融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任何一件从美学观点上公认的杰作在技术上都是一件优秀的作品。这足以证实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关系,其具体表现为:

1.艺术设计追求机械和人的关系有机化。所谓有机化,就是把近代科学、技术纲目很难抄取的美、善、社会正义等对人类社会来说最珍视的要素,挽回到狭义的技术中,使物-人-社会的关系变得更和谐。也就是说,艺术设计师是在工程技术所提供的可行性条件下进行艺术创作的,所以艺术设计不能超越当时技术上的可能性和技术经济的合理性。而作为技术要求的约束总是保持为一个自由度的界限(只作为单一的下限或上限)。这个自由度将允许任何一个艺术设计师的创造性,即使在严格的技术约束下,也能创造出实实在在的艺术品。反之,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又会促进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2.艺术设计师是凭经验和感觉去解决问题的,但这种经验和感觉与艺术家不同,是把计算与直观综合起来,把一个技术上正确的工程变成一项真正的艺术品。所以,千万不要让学生认为艺术设计学的学位就等于一个艺术家的毕业证书。艺术设计师是一个营造师,他以人类所知道的最难于表现的语言,也就是功能的、力学的、施工技术的语言来解决具体问题,并使它具有美的形式。不过,艺术设计师也不同于工程师:艺术设计师必须以简化的公式或方向性的估测来理解和掌握力学——施工的领域,为的是能够创造新型结构的造型方案,并大致定下尺寸。而对工程师来说,则应该有足够的数学理论知识,才能够对已确定结构的各个部分予以分析,并定出精确的尺寸。简言之,工程师能给人以规矩,不能与人巧;艺术设计师则于规矩之外,更与人巧。盖非精熟规矩,不足语于巧。

3.在纯美术的创作中,美术家可以不受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等条件的制约,可以异想天开、随心所欲地去创造。而在艺术设计的范围内,由于受生产、技术、使用和消费等条件的制约,创作必须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必须创造出一种适应人们普遍心理、视觉经验和审美趣味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在充分考虑社会、文化、经济以及生产技术的前提下,在一定的设计意念引导下进行创造。确切地讲,艺术设计是在各种因素(机能的、直感的,生理的、心理的,共性的、个性的……)的限制中所进行的一种综合性创造。

三、艺术设计学的内容

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学的核心,这是因为指导艺术设计创作实践是艺术设计学的最终目的。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技艺,需要通过设计实践来学习。有关艺术设计的学科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总结各专业艺术设计(如视觉传达、产品造形、环境艺术等)的设计经验,按照各种艺术设计的内容、特性、使用功能等,通过范例阐述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类是探讨艺术设计的一般规律,称为艺术设计原理。其中,作为艺术设计基础的形态构成和立体设计是研究形态各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包括静态构造和动态构造)的学科。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设计技术不一定都是手头的工作,也不仅是仰仗手的灵巧,有不少是靠思考进行理智处理的成分。当然,大多数还是由手和眼这些人体器官的灵活动作所承担的。因此,特别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并加强设计感觉及判断力方面的练习上。感觉的练习,一是靠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二是要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三是依照“计算-视觉化-对临-背临”的步骤,将计算转为直观化。

艺术设计史研究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演变的规律,总结教训,以利其发展。研究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代表性的艺术设计实例,从中了解前人的有益经验,一边为艺术设计汲取营养,一边又成为掌握潜在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之关键。

艺术设计理论因为“年轻”尚未达到十分科学的程度,留待研究的领域还很多。例如探讨艺术设计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探讨艺术设计实践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艺术设计的技术和艺术的基本规律。艺术设计理论与艺术设计史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故而艺术设计理论必须是设计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图自由驾驭的。也就是说,要有可操作性,否则只能束之高阁。

四、艺术设计训练的终极目标

艺术设计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造型及其组合,控制欣赏者的观赏运动,以达到宜人之目的。印刷设计是控制人的视点运动;工业设计是控制人的视点和绕观运动;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城镇设计则是控制人的视点和亲历运动,并通过此举调动人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大千世界中,运动的形态又是最引人注目的形态。由此可知,创造运动变化的形态是多么重要。

所谓运动变化的形态,并不一定是真实运动的形态。在造型活动中,最普通的是创造有运动感觉的空间形态。换句话说,就是创造“不动之动”。即:客观形态是不动的,给欣赏者的感觉却是运动变化的。这是因为,欣赏者的视点在动,欣赏者的人身在动(绕观或亲历),并由此带动了欣赏者的思维运动,从而产生了“超乎象外”的“惊人”效果。这就是所谓“形态的生命活力”。

中国传统造型理论早就把生物生长运动的形态与人的品格和精神联系起来,并且论述了运动变化的形态所给予人们的影响。这种不动之动(亦称“空间张力”)共有七种:

⑴主要导向——水平的(暗示低能量、平静的)与垂直的(暗示高能量、兴奋的)方向。

⑵框围的磁力——画面的框围、银幕的四边,对靠近它们的物体施展强而有力的拉力,尤其是四个角(两个主要导向——高度与宽度聚合的地方)大力地牵引着附近的物体。

⑶块体的牵引——大的块体比小的块体更具独立性、更稳定,块体越大,其牵引力越大。

⑷画面(银幕)的不对称——我们倾向于把焦点放在画面(银幕)右边的物体上。这种左右不对称同时也决定我们把倾斜知觉为上坡或下坡。

⑸图形和背景——人们把图形(经验或群化)当作物体知觉;而背景只是“无遮蔽”的画面范围的一部分。图形位于背景之前,是被包围的领域;背景是包围的领域,好像在图形后面延续。分隔图形与背景的线条属于图形,而不属于背景。图形比背景不稳定,与背景相比,图形看起来像要移动似的。

⑹心理描绘——采用最少的线索去充实心理上不存在的资讯,而达成一种易于处理的图样。具体内容有“整平化与尖锐化”⑥、“力象”⑦等。低鲜明度的影像强迫我们变成积极的参与者,只有在促进而非阻碍心理描绘时,才见美学价值。

⑺诱导力——把我们的眼睛从一点领到另一点上去的力。如果仔细查验视觉诱导力所运作的不同途径,很容易发现诱导力的三种类型:

轨迹诱导力:由可领导我们眼睛到某特殊方向的静态因素创造出来(透视消失线、位移和梯度)。

动势诱导力:由某些东西确切地指着一个特殊方向而创造出来(注意方向、动势和箭头)。

位移诱导力:由实际上移动的物体或看起来在画面上移动的物体创造出来。

总之,运动感是激发感官并因此对机体产生效应的物质能量(刺激)。发出运动或“不动之动”的刺激的形体是刺激物。运动变化的表情因素有:节奏、速度的快慢,动作幅度的大小,形状的曲直,张力的大小,方向的确定与含混,内在支配力的主动、被动等。所有这些,都是艺术设计师应该掌握的能力。

设计美学的类型篇6

高校作为机械制造人才培养的高地,必须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培养具有高技能、创新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在机械工程类人才培养中缺乏产品造型设计教育,以及对工业设计的肤浅了解和不加重视,造就今天中国机械制造业走向国际化的瓶颈,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机械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中,通过开设《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加强学生工业造型设计知识背景的教育,对于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并未涉及单独开设产品造型设计的课程,部分高校开设了“工业产品造型设计”选修课。据了解,华中科技大学、东华大学等部分学校在机械工程类专业本科阶段开设了专业方向选修课“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但《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教材内容设置是立足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对于机械工程类专业而言,针对性和实效性不高。将“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列入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在进一步完善该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同时,提高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的造型设计能力、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让学生在开展机械产品设计时,将外观美感性、创意新颖性、设计实用性和技术领先性等进行综合考量,提高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之中,在综合实力强的公司谋得一席之地。

“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设置

(一)课程性质、开设时间和学时

根据机械工程类专业细分方向不同,应将“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列为专业技术必修课或专业必选课。作为一门提升设计能力的课程,应安排在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和专科三年级第一学期。需要完成机械设计基础、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先进制造技术、三维建模渲染技术等专业课教学,再进行该课程教学。总学时一般应安排60—80学时,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各占50%。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因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并未接受完整的艺术基础教育,理论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含人机工程学、机械工业产品设计方法与程序、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设计等,还要加入美学基础。美学基础应包括美学法则、三大构成基础、产品形态设计等。人机工程学重点讲解“人———机———环境”系统、人体感知与运动特征、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人机的信息界面设计、工作台椅与工具设计、空间环境设计等(注:如“人机工程学”已作为一门单设的课程,此部分则可以略讲或者不讲)。机械工业产品设计方法与程序着重讲解目前国内外先进企业先进的产品设计方法与程序。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主要是为了把三维造型设计软件应用于机械产品设计中,优化设计方案,提高产品设计质量。课程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三大构成基础训练、机械产品外观造型设计与模型制作等。课程理论教学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国内外优秀机械工业产品设计案例。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以卷面考试成绩(50%)、平时作业(50%)成绩综合分数作为最后学习成绩。意在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设计理念的学习,又要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开设“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尽管产品造型设计属于“工业设计”范畴,而“工业设计”又是机械工程学科下的分支,但是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不妨以“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作为切入点,从“工业设计”领域中学习先进的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以满足市场对机械工程产品外观、情感、技术和质量等方面的新需求。

(二)教材编写与使用

笔者认为适合机械工程类专业“机械产品造型设计”的教材寥寥无几。就从网络检索来看,俞志豪、王祖铭1992年编写的《机械产品造型设计》、机械设计手册编委会2007年编写的《各种机械造型产品色彩设计加工生产工艺技术汇编》和《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造型设计和人机工程》是为数不多的可参考教材。作者曾在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讲授《机械产品造型设计》时,就因无合适教材而把《人机工程学》作为学生上课的教材,但需要补充大量的课本以外的资料和知识。简单地将偏重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应用于机械工程类教学中,有失大学教育之颜面。在探索开设“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的同时,也需要尽快编写与之匹配的教材。

(三)教学大纲制订应紧密结合机械工业产品设计与制造实际

教学大纲应对课程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进行详尽说明;教学内容避免生搬硬套、老生常谈、脱离机械工程产品设计与制造领域实际,精心设计、优化教学内容,将课程美学基础、人机工程学等几部分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与工艺(金属工艺学)等课程涉及的内容删减,或者保留与造型设计教学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

(四)加强任课教师业务培训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事关人才培养水平。具有工程技术知识背景的教师对加工工艺、结构、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熟悉,但在进行产品外观设计时,由于不具备系统的工业设计知识,他们不能从外观造型设计角度出发,很难提出合理、形象化的设计方案,不能准确理解和较好讲授课程内容。对大多数具有工业设计知识背景的教师来说,他们明悉产品设计的程序、方法,对产品设计整体视觉效果能够较好地把握,但在机械产品的结构设计、技术、制造加工工艺等方面知识有待强化,同样不能很好地胜任课程教学任务。这就要求,讲授“机械产品造型设计”的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机械制造和工业设计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能够将两者有机地相融合统一。目前,应加强机械工程教师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方面知识的系统培训,或者工业设计教师机械工程知识的系统培训。

(五)实行“小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p#分页标题#e#

设计美学的类型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电脑美术设计教学定位

电脑的诞生为美术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段。电脑美术设计,以其新艺术创意理念与综合丰富的表现语言手段,创新与开拓了传统艺术与当代设计产业更广阔的前景。电脑美术设计是数字化艺术的重要分支之一。随着这几年网络技术等数字产业的不断发展,艺术数字化已成为视觉传达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形成了对此专业更广泛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空间。广告等平面设计行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导致了此类人才供求关系的紧张以及人才专业水平的“低端化”。作为高职类院校,培养的就是以技术为主要能力的高级蓝领技术人才,对于艺术类专业,电脑美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针对市场需求、针对专业特性制定正确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定位。因此,对于高职电脑美术设计教学定位的认知与实践就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我国整体的数字化艺术教育尚处于探索阶级,还有很多不成熟的、有待发展与进一步提高的地方。而高职电脑美术设计教学的定位关系到电脑美术设计教学的职业定位、顺应市场的就业导向以及专业的建设发展等重要问题。下面,本人仅就高职电脑美术设计教学如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及其自身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高职与大学的定位不同

近年来,我国产业的迅速发展为整个教育营造了良好的行业背景和市场的就业空间,也使我国的数字化设计艺术教育迅速崛起。它主要分两种形式,即大学的电脑平面设计教育和高职教育的电脑美术设计教育。这两种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本质的区别和不同的教学定位:大学培养是研究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则是以培养实用型、掌握熟练的技能与技术的人才为目标。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比如:在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更注重艺术理论、史论、艺术史、设计史,设计美术等纯艺术理论的认知与掌握,当然也要学艺术表现和懂技术。而高职教育则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对理论内容只是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法则并使艺术理论体系的专业理论变成易掌握和接受的实际技能。大学的设计要求十分全面而严格,理论和技术非常深入,如:电脑美术设计中的广告设计,其印刷课程、印刷发展史、印刷机械原理等多种知识理论都要掌握;而高职教育是具体掌握其印刷前台的控制与操作技术即可。另外,高职电脑美术设计与其它设计品种的生产一样,都有明确的商业行为成份,因此其课程设置的教学定位也要考虑到成本与利润的因素。

在就业方向的定位上,大学毕业生更多的是在公司承担原创设计师或设计监理、艺术管理等角色;而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才,则多为具体考虑技能的学习和解决一些基本的技术问题,即技术“蓝领”。他们是处于工作流程“前台”的“熟练手”、“快”,无须接受二次培训就能对图形与图像进行熟练的“移花接木”、修改与修复等,对原创意与原手绘画稿能快捷地转译成电脑制作。与原创设计师相比,他们更熟悉相关软件的使用和技术设备的品牌、性能以及维修与保养等。这在许多大小数码设计与影视创意公司都是分工明确并各行其责的。在整个行业的人才结构与比例现状中,以技术技能为专长的人才仍占各公司多数职位。因此,高职电脑美术设计的就业口径,实际上要宽于大学人才的就业口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占多数岗位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使用还不能达到某些行业的“人才高消费”。与大学教育相比,高职电脑美术设计的教学与人才培养,仍是为广告业、报业、印刷业、影视媒体、电子媒体、自由艺术家、企业技术管理层和政府文秘机构等输送实用型人才最为重要和无可替代的主渠道之一。

二、高职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定位

⒈高职类艺术院校电脑美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

目前市场上,在需要电脑美术设计专业人才的企业中,绝大多数设计公司、工作室在人才的内涵认识与专业工作的理念上,与早期相比已经有了较大的调整――既懂电脑美术软件技术又具备美术与设计造型能力的技术人才,才是首选的。在近一两年内,有此类人才需求的企业招聘中,将是否接触过绘画、油画、雕塑和其他相关艺术基础设计课程,是否具备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及创意表达表现基础的要求放在招聘此类工作人员的首位,而不再是单纯的只看其电脑操作技术如何。因此,既有电脑美术专业技能,又有广泛的人文艺术素质并勇于挑战兼具创业精神的技术人才,才是高职内艺术院校电脑美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向与目标。

从专业上讲,我国目前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多属于“半路出家”和“临时抱佛脚”,真正从事专业电脑美术设计或数字设计的专才,恐怕还为数不多。特别是一些小规模的以文印为主的广告企业,都是学会几招软件就开始“设计”制作了,这也导致了部分企业以及社会对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误解。现有的电脑美术设计人才培养定位两极分化严重,培养的人才多以软件操作技术人员与纯研究人员为主,“复合型”人才比例过小,人才结构不平衡。

高职类电脑美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应是技术与创意兼具的全面人才,既掌握扎实的美术造型基础,又熟练操作相关电脑美术设计软件。要让学生以数字化视觉传达设计为主要艺术创意形式,使其能够符合在企业、设计与科研部门从事产品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展示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影视多媒体艺术设计、公共设计以及设计管理的复合型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针对市场现有的具体行业而言,笔者概括了以下几个培养方向――网络媒体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室内设计、室外环境设计等。

⒉目前高职类艺术院校在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增设了有关电脑美术设计的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设计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3dsmax等,制作有关的平面或三维设计效果图。但是,电脑提供的只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段,或者说电脑只是在新时代科学技术发展中产生的新的设计工具而已,因此一般在此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软件的掌握使用熟练程度,缺乏在教学中对创意的挖掘,对学生创新创意能力的开发和引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如果该课程的教师没有以相对专业为教学中心,准确给学生定位学习的方向,就更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误解电脑美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目前,几乎全国相关艺术院校或有艺术类专业的综合院校都开设了以电脑为平台的教学与设计训练的专业课程教学,但是根据各院校的毕业生专业素质,暴露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目前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仍处于刚刚起步和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很专业化和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一些电脑美术专业的教学中,平面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就是以photoshop和CorelDraw两个平面软件为主,然后再塞进一些其他软件;室内外设计专业等的课程,就讲CaD、3DmaX等软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都只是把一些“共享资源”内容拼凑在一起,就搞出了所谓的“作品”,根本没有任何艺术的创意与艺术的表现。这就导致学生也只会猎取他人的图片、表现手段,甚至模仿他人的风格,没有认真集合并掌握构图、色彩、造型等设计理论基础而创意自己的全新作品。

⒊艺术类高职院校电脑美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定位

设计美学的类型篇8

[论文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 培养目标教师教育 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设计美学的类型篇9

1915年以前,汽车属于探索阶段,由于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每个制造过程都由人工完成,消耗的时间较长,质量也不够理想。1880年至1910年,“工艺美术运动”以英国为中心开展起来,这场运动使人们只重视产品的性能,而忽略了造型方面的设计。就在这时,欧洲也开展了“新艺术运动”,使人们学会利用对自然物形态的抽象表现来设计汽车等产品。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政治局面不稳定,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导致设计方法的重大改变。19世纪末,德国通过开展“分离派”设计和提出“实用与功能”把造型的美感和使用功能巧妙结合,并为后来的现代设计和构成派形成奠定了基础。后来德国又成立了包豪斯学校,现代设计终于开始了。30年代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对汽车的造型产生巨大影响,流线型的造型设计得到科学的验证,被人类广泛使用。1945年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技术水平逐渐成熟,各国间交流也日渐频繁,产品设计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进步迅速。

2审美能力在汽车中的体现

2.1审美能力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审美评价,是对审美价值的一种判断。每个人都具备审美能力,但由于个体的差异,审美能力也会不同。影响审美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文化修养都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2.2地域性对汽车设计的审美能力的影响。北美以美国为代表。美国人身材强壮不拘小节性格霸气且追求自由。因此,美国汽车体积大,车身设计简单却不失豪华,线条笔直硬朗,霸气十足。欧洲为汽车和汽车工业的发源地。汽车都具有较强的机械性能,操作方便舒适,造型稳重。德国是工业之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德国人理智冷静踏实,注重实际。因此,汽车造型平稳均衡,具有典型三厢型结构特征,流露出一种严谨并且传统的气息。亚洲汽车造型设计主要以日本为代表。由于日本地形狭长等地理环境的影响,人们勤奋细腻,勇于接受外来文化的优点并加以改善,这也决定了日本的汽车造型善变,小巧,轻薄的特点。

3中国审美观对汽车设计的影响

3.1中国审美观对汽车造型的影响

3.1.1对称。对称指某一图形或物体相对的各个部分,无论从大小,排列和形状上都一一相对应。这种对应关系使物体看起来具有均匀平衡,工整稳定的特点。汽车设计都以中轴线为基准对称,条理清楚,庄重简洁。中国偏爱对称性不仅来源于传统的审美文化,同时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称与“礼”相联系,也使产品多了一份庄严静穆。

3.1.2秩序性。有变化的统一特征按照一定条理进行,有和谐严谨纹理清晰的结构美感。

3.1.3单纯性。规律性就是构成有条理的形态要素,如具有强烈规律性特征就可称为单纯性。单纯性使汽车各部分逐渐融合在一起,减少线面变化,把复杂结构简单化。中国是农业大国,人们农耕文化的历史悠久,所以这就使中国人逐渐形成质朴,真实,追求实用,喜爱寿命时间长的产品设计。

3.2中国审美观思想内涵

中华民族深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把“中和之美”的核心运用到设计中,注重和谐,讲求恬静淡泊,不在设计中过分强调某一点,这与中国的政治体系和文化背景都息息相关。中国的审美判断也深受道家求真求美设计思想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中国的设计讲究传统,自然,保守和实用的特点。

4汽车产品设计的时代性与审美能力的统一

时代性和审美能力相互影响,时代性制约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提高也会促进社会进步。汽车作为最具有时代性的产品设计,它的选材,性能和对造型的审美要求都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经济水平和生产实力的标志。汽车的发展过程中,空气的阻力和拥有完善的稳定性一直都是人们追求的最佳设计。汽车理论上所受的气动倾力矩和横摆矩为零,空气阻力的减小,使汽车的速度和性能都逐渐的走向完善。汽车现在已经成为人类重要的代步工具,与人类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合理的运用人体工程学,使汽车的操作更加简单,舒适,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从而更好的为人类提供方便,快捷的生活环境,保障人的健康与安全。随着现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造型设计逐渐电脑化,三维效果图生动的展现了汽车的造型设计。运用一系列虚拟世界的动态和仿真设备的结合,使人们真实的感觉到虚幻的模拟世界,逐渐代替了人们手工平面效果图和实体模型的设计形式。由于现在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各国之间交往的频繁,民族风格和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各国的汽车设计也与大众的审美要求逐渐统一。

5结论

设计美学的类型篇10

关键词:中国民间美术;开发;现代艺术设计;教学

中国的民间美术有其悠久的历史,将民间美术的象征性艺术语言和特定的文化内涵结合,可以强化设计作品的张力,拓宽设计的视觉表现语言。通过最简练的语言和个性化的表现形式能够达到最强烈的艺术设计效果,中国的现代设计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必然与整个文化系统发生作用。中国的本土设计教育可以置入民间美术的相关体系,使之具有的中国文化内涵的同时,又符合世界设计发展的崭新样式。中国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可以产生下列作用:

一、通过读民间美术样式与风貌,可以塑造情趣、开阔视野

民间美术是农耕文化的直接产物,浩瀚而精微,是我国文化与艺术的巨大宝库,具有独特的哲学观念和审美创造,蕴藏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其种类繁多。主要有绘画类,如年画、版画、农民画、灯笼画等;玩具类,如泥玩具、纸玩具、陶瓷玩具等;雕塑类,如泥塑、面塑、石雕等;刺绣染织类,如蜡染、土布印染、刺绣等;家具器皿类,如日用陶瓷、木器、竹器、漆器等;服饰类,如民族服饰、嫁衣、绣花鞋垫等;编织类,如草编、竹编、柳条编等,都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通过田野考察,从形态学角度研究民间美术造型特征,可以了解民间美术样式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并对其构成的特点、形式法则进行整理与研究。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等美术形式而存在的,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美术形式,具有充分的原发性。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与美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

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大胆地探讨民间美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与现代设计中的价值,完全符合建立现代文明多元文化的客观需要。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在审美创造上都是实用和审美交互存在。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在创作活动中,审美创造心态和审美因素,是高度一致的。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一样,一直处在艺术与生活的交界处,具有强烈的生活特征,而较少具备纯粹艺术的有关特质。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不仅有共同的历史渊源,而且在发展中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在艺术设计教学活动中,通过读民间美术样式与风貌可以塑造情趣、开阔视野。

二、通过深入了解民间美术的造型程式与技巧,可以强化造型意识、丰富造型手段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了优秀的文化遗产。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中无比绚烂的一页,民间美术将吉祥的内容与美的形式融为一体,表现了乐观的人生态度与生命境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的反映。其表现形式具有卓越的创意和独特的风格,质朴而自然。民间美术之所以能够在瞬间扣人心弦,使人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依赖于其造型程式与技巧。

在民间美术中,造型意识与造型手段相互作用,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其造型方式,同时还有这种造型所依赖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内涵。民间美术造型风格多样,变化万千,其造型风格来源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审美意识,来源于中国古老的文化构成和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依赖于民间艺术家们的独特的造型意识与造型技巧。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将民间美术的图案、造型样式作为一种创作的素材,因为民间美术造型程式与技巧的运用极为讲究。总结民间美术造型的形式法则,寻找适合的形式语言,可以充实和丰富我们的创作思想,内化我们的情感与修养。民间美术在造型上强调主观精神的表现,不受形的束缚,本质于传神达意,主要运用原始造型法,依据人对客观物质的知觉进行造型,通过几何形对自然进行夸张、概括、变形,从而对世界得到一种本质上的理解、把握与表现。有意识地为学生解读民间美术的样式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能够使学生在多种艺术语言的交叉中找到设计的灵感。民间美术是人民大众自己创造的一种文化,既包括了物质文化也包括了精神文化。它是我国当代一切民族造型艺术、民族文化、艺术设计的心理之源,从传统的形式中,能感受到民间美术的内容。因此我们要在教育实施中求得民间美术的创造规律,吸取具有价值的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找到突破,并赋予其时代的气息和新意。要将民间美术中的文化精髓通过对现代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转化成符合时代要求的视觉语言,要将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使传统与现实互动,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特征互动。此外,民间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其造型程式与技巧千变万化,风格多彩纷呈。在形式上,它造型朴拙简练、线条粗犷、色彩艳丽,是民族文化的凝聚和精华,因此通过深入了解民间美术的造型程式与技巧可以强化造型意识、丰富造型手段。

三、通过挖掘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可以丰富文化底蕴,创造有特色的设计文化与全新的教育教学体系

中国民间美术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原世界观、美学观,具有强烈的感情气质,是中华民族亿万劳动群众群体为了满足自身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反映了中国本原文化的造型体系、哲学体系与艺术体系。设计的受众永远是针对具体的,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人群。设计是一门涉及到社会文化、传统观念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现象之一。尽管设计的审美标准呈一种动态的趋势,但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文化与民族是不可分的,它始终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