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十篇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十篇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3:32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篇1

(一)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的成因分析。关于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的成因,笔者曾专门撰文分析,主要由四方面的因素造成:(1)社会因素。权威失范、社会主导价值混乱、角色失范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与青少年道德教育有关的三方面失范状态,大学生休闲道德失范同样归咎于这三种失范状态。(2)高校因素。在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工具理性的驱使下,高校人文精神的培养渐行渐远,即使是道德教育也不例外地出现了功利化和商品化的倾向,学校名副其实地成为以职业培训为主的雇佣机构,成为制造社会文化工具和技术工具的“加工厂”。教育在人文关怀上的不够,使得高校的休闲教育存在着先天不足。(3)家庭因素。因家长在对子女、对高等教育、对休闲认识的偏差,以及不当的家庭休闲方式,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休闲观和正确地开展休闲活动。(4)大学生主观因素。社会转型期的“震荡”和不良思潮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此外,休闲观念也是导致休闲道德失范的决定性因素。[3]

2.有关高校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的分析。一些学者通过调查,发现高校的大学生休闲教育道德状况更令人堪忧。徐智辉撰文指出:“目前,我国只有四川师范大学开设了休闲学课程。我国高职生休闲期间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多数处于自发状态,根本没有列入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范围,领导无休闲教育观念,学校无休闲教育计划,教师无休闲教育任务。许多高职教育工作者只负责高职生在校上课时间的管理和教育,对学生休闲时间放任自流。过去,学校实行六天工作制,休闲时间少,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单休日改成双休日,高职教师和学生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而高职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管理者却很少考虑休闲教育。高职生从中学到大学后,还不完全适应,对节假日不会安排自己的休闲活动,在大量休闲时间里无所事事,有的学生不分白天黑夜,没完没了地上网、玩游戏机,甚至出入不适合学生的休闲场所,致使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思想道德受到严重影响。”[4]对目前高校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的总体状况,徐智辉分析认为:休闲思想道德教育观念淡薄;休闲思想道德教育组织涣散;休闲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呆板;休闲思想道德教育投入不足。[5]

3.有关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分析。对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分析,学界一是从休闲的本质出发,对休闲与道德及与休闲道德教育的关系进行阐述,基本结论认为对大学生这一群体进行休闲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他们认为休闲的本质是自由,其本身内蕴的道德属性和对追求人性真善美的要求,休闲生活应是道德的生活。闲暇生活在本质上是自由的,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放纵、无拘束或无视一个人在闲暇中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所负的责任。二是从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对其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当代大学生这个年龄段是人生发展进程中的“心理断乳期”,期间他们渴望实现自我,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成熟,道德能力和思想素质参差不齐,容易受西方思潮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渴望成为有个性的社会人,但行为的自我控制较弱,遇事容易冲动;渴望社会交往,但待人接物的水平不高,容易紧跟没有道德高度的时尚;渴望休闲的生活,但“玩”的基本技能不高,容易随波逐流。总之,学界从大学生休闲道德现状出发,归纳了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分析了导致问题的原因,而对应的休闲道德教育却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大学生休闲生活的需要,因此加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有必要的。

(二)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涵义

1.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界定。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界定,学界总体上是按照“什么是休闲或闲暇———什么是休闲道德———什么是大学生休闲———什么是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轨迹予以分析并概括。其中对于大学生休闲(或闲暇)的界定,可以概括为:除去学习包括实习、生理需要和课外作业等之外自由时间里由大学生自行开展的一切活动的总和。对休闲道德(闲暇道德)的界定可以概括为:个人在休闲过程中应当遵守的价值准则和伦理规范,是发展人的心智和兴趣,丰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而对高等学校休闲道德教育,学界总体上是从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范畴、目的等六个层面加以概括。由此,本文认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指以高校师生实施为主,社会、家庭实施为辅,面向在校大学生,以休闲价值观、休闲道德能力、休闲生活习惯为主要内容,依托校内外多种德育载体而开展的自主性德育活动,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休闲这一特定场域的具体展开。

2.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特点。目前学界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特点的研究,总体上有三层表述:一是基于教育的方式;二是基于教育的要素;三是基于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比较。基于教育方式,认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包括主导性、渗透性、差异性、实践性、发展性。[6]基于教育要素,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具有教育时空的变化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等特点”[7]。“在时间上,是在学生完成功课的闲暇时间进行;在方式上,表现为在体育、音乐、舞蹈、美术、写作、旅游、武术、集邮等闲暇活动中进行;在内容上,依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特点的时代精神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8]基于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比较,邓清华认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德育新模式,与传统高校道德教育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从时空维度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适用时空更广、更为复杂、更符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道德教育的实际,而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主要适用于大学这一特定时期和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空间;从载体或形式来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与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型道德教育活动,而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则主要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活动和自我修养为辅的认知型道德教育模式;从自主性、主体性程度来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一种自主性道德教育,传统高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尚不是很明显。[9]

3.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价值。学界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价值的描述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价值———可适应时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可以转变教育观念,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二是个体价值———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休闲生活方式的养成;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情操的陶冶;有利于大学生道德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促进专业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促进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文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

(三)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内容

目前学界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内容的研究很少,系统阐述的则更少,其中黎海燕认为:“作为当今学术界讨论较多的一种新的学校德育模式,闲暇德育必然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体系。具体而言,大学生的闲暇德育包括以下内容:闲暇学习活动,闲暇文化活动,闲暇心理教育,闲暇道德实践,闲暇生活自律”。[10]陈红媛认为:“高职生的闲暇德育不仅要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教给学生最核心的内容———阐释休闲的自由、创造理念。高职院校的闲暇德育作为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必然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体系。高职院校实施闲暇道德教育应从正确的闲暇道德价值观、遵纪守法的健康文明闲暇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的闲暇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多种闲暇道德实践、立志成才的闲暇生活道德自律五方面展开”。[11]

(四)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实施

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实施问题,学界总体论述较多,角度也较广。

1.有关实施原则的分析。陈红媛认为,作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模式,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针对高职生闲暇生活而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遵循导向性、整合性、自主性和指导性、渗透性、前瞻性、科学性等六条原则。[12]杨双、祝国超认为,实施休闲道德教育应遵循客观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前瞻性原则。[13]邓清华则将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原则概括为:自主性、与课堂道德教育相结合和科学性。[14]

2.有关实施策略的分析。杨双、祝国超建议在实施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找准三个支点”———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点,以学生闲暇形式为切入点,以公民闲暇道德教育为助推点;“要坚持三个突出”———闲暇道德教育活动要突出一个“稳”字,闲暇道德教育载体突出一个“广”字,闲暇道德教育方法突出一个“重”字;要做好“三个结合”———做好闲暇道德教育与社会的结合,做好闲暇道德教育与家庭的结合,做好闲暇道德教育与课堂行为相结合。[15]

3.有关实施途径的分析。要切实保障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成效,学界着眼于高校的看法包括:一是要加强“三观”教育和休闲观教育;二是要营造健康的休闲道德氛围;三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四是要为学生提供健康的休闲场所;五是要发挥同辈群体的功能;六是要建立健全大学生激励监督机制。着眼于实施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多主体,邓清华认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来保障其实施。作为与大学生闲暇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切社会组织和机构,都有义务来保障闲暇道德教育的实施。高校作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在家庭方面,父母的管教方式与家庭的生活经验会影响到子女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社会在保障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应发挥“净”、课题博览“建”、“导”的作用。[16]

4.有关教育保障的分析。杨双、祝国超认为要把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这一教育举措落到实处,保障出成效,则应依据大学生闲暇活动的主要方式、活动时空以及活动的特点,构建起以“三化”为主要内容的闲暇道德教育有效机制,一是课程化,二是活动化,三是环境化。要保证“三化”的实现,就必须有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舆论保障。[17]还有其他学者提出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包括政府在内的有关主体要加大对这项教育的投入,努力增加教育资源总量,具体措施如培训专门师资,实施课程开发,加大后勤保障,加大研究力度等。

二、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现状评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一方面,起步虽很晚,但已有所突破,也取得一些成果,这为深化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研究还很不够深入,缺少系统性。主要表现如下。

(一)专项研究成果少,研究缺乏系统性

专题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闲暇道德)教育问题的论文仅19篇,专著尚未问世。研究的问题如上所述,主要是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涵义、必要性,教育的内容、实施原则、机制和方法进行探讨。总体上,目前学界研究点零散,不成体系。此外,研究点专注度不够,有泛化倾向,如有学者把课余德育活动等同于休闲道德教育活动,有学者把德育的渗透教育等同于这项应该有更多形式的专项教育。

(二)基础研究底子薄,理论说服力不够

鉴于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研究,涉及到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同时国内有关休闲研究、休闲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还不是很厚,这使得起步很晚的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的根基较薄,对问题的理论说服力显然不够,一些结论尚待廓清。如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界定,一些学者认为它是在课余大学生自由支配时间里开展的德育活动,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它是结合课内外一切德育活动所进行的德育形式;一些学者在强调教育的“自主性”问题时,并没有阐述高校及其教师与大学生在这一教育中是如何“和谐共处”的;一些学者承认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特色应如何呈现并没有做深入论述;还如有关教学的内容,其排序问题并没有给予合理的理论解释;有关高校的教育义务,到底如何落实,谁来具体落实,没有合理阐述等。

(三)实证研究稀缺,操作性成果少

尽管不少学者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做了社会调查,但从目前可查的文献资料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仍缺少实证研究,基本上没有从教育实践(实验)出发来加以总结归纳或验证的成果。就是在已有的成果当中,原则性描述较多,大多不具有可操作性,如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内容,几篇论文基本上只是对其作了概括和重要性的阐述,而具体针对大学生的教育内容到底包括哪些方面,没有充分展开;又如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途径之休闲文化氛围的营造,到底如何营造,应该营造什么氛围,论文当中都没有涉及到;再如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保障机制之激励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如何激励与监督,这种激励与监督是否与这项教育的“自主性”发生冲突等,这些问题也并没有得到解释。

三、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的趋势

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是一项针对休闲这一特定场域的德育实践的研究。因此,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本人的思考,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要增强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成果的可操作性,切实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加以突破。

(一)理论维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深化问题研究

一是要加强学理研究,应从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全面分析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着重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涵义、目标、内容、形式、途径、方法和保障措施等核心问题;应加强比较研究,着重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一般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研究当代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休闲道德教育的关系及可发扬处,研究基于中国高校文化特征的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国外此类教育的差别和可借鉴处;应基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着重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普通的道德教育、文化教育、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及之间如何实现融通。二是要加强实证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是一项全新的研究领域,当前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相对薄弱,以及中国高校文化与西方国家高校文化的差异,使得这项研究既充满机会也具更多挑战。所以,应继续加大对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对教育的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给予充分调查研究,既调查分析现实问题,也调查分析预期问题;应积极开展教育实验工作,注意在实践中佐证假设、积累经验和总结规律。三是加强个案研究,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应用的实效性。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离不开高校所在地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各类条件,离不开高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和办学条件,离不开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专业实际、家庭实际、性别实际等,所以,应针对这些实际开展个案研究,形成针对一所学校、一个区域、一类大学生、一类休闲活动等方面个性化的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成果。

(二)实践维度:把研究工作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篇2

[关键词]休闲体育课程设置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196-03

休闲体育的要素概括如下:1.精神状态。个人参加活动的全过程所持有的态度、兴趣和由此产生的自由感、从容感、满足感、愉悦感等。2.以身体练习为基本的活动方式。3.自由时间。这个时间是指个人可以随意支配的时间,亦即指工作(生产性)和生活(生理性)必需时间以外的时间。4.活动空间。即没有压力的活动场景。5.经济能力。社会与社会中的人所具有的获得生活资料的手段、方法和技能。上述五种要素彼此联系,形成休闲体育的一个完整的内涵结构。其中,精神状态是休闲体育的关键所在,身体练习把休闲体育与其他休闲活动区别开来,自由时间、活动空间、经济能力是休闲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休闲体育专业近几年在体育院校开始兴起,随着社会经济与市场需求的同步发展,该专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国有十几所体育院系开设了休闲体育专业,对社会培养出专业人才1000多人,为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储备与供给。但是,随着该专业的快速发展,相应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阻碍了该专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本研究基于此,尝试从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角度出发,对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以期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能够体现出体育与现代休闲的特色,同时不失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学科特点,确保能够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满足需求的休闲体育人才。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以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等关键词进行查阅有关休闲、休闲体育等方面的专著和论文,以了解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整理归纳有关休闲、娱乐、休闲体育、开设、设立、增设、专业等方面的资料。

(二)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走访了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有关休闲体育、教学改革、专业设置方面的学者和专家,同时调研人员根据需要深入到相关体育旅游度假村、俱乐部、社区体育管理中心等部门访谈体育管理者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

(三)研究对象

高等院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

二、高等院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自2007年开始,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和山东体育学院陆续申办了休闲体育专业并开始招生。只有两所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和体育管理放在一起,上海体育学院单独成立体育休闲系。其中,精神状态是休闲体育的关键所在,身体练习把休闲体育与其他休闲活动区别开来,自由时间、活动空间、经济能力是休闲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休闲体育专业近几年在体育院校的开始兴起。例如,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在备考教师资格证。其次,大多数运动技术与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教育相关性很强,不能有重点地突出休闲体育课程专业技术的特殊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很多院校只是一味简单移植体育教育专业的运动技术课程和理论,没能有效地和休闲专业课程的特点紧密结合。这些都使得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在运动项目的课程上没有特点,学生不能很好地服务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与社会衔接性不强。

(一)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针对性不强

当前,体育专业休闲课程的设置中,依照课程的类别划分为学科理论课与专业技术课两种,理论课主要注重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教授,主要阐释该学科涉及的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和事务间的相互联系及其知识体系的构成规律。术科教学则是运动技术性教学,教学内容是关于各个教学中的术科教学内容和其他专业的术科教学内容差异很小。首先,在休闲体育指导方面,既要考虑到当前运动项目中的社会普及程度及其时尚因素,比如当前非常流行的轮滑、攀岩、滑板等极限运动项目。同时,又要兼顾各个健身俱乐部、机构中会员对健身项目的需求,比如年轻人喜欢瑜伽、沙狐球等休闲项目;中老年人则喜欢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休闲项目,比如健身秧歌、木兰扇、太极健身球等项目。因此,体育院系休闲专业的课程设置就要考虑这些社会因素,要经过较为细致、广泛的社会调查,要具有地方特色、社区特色、俱乐部特色和群众特色,结合各个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地域特色,制定全面的、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同质化倾向

休闲体育的要素分为精神状态,个人参加活动的全过程所持有的态度、兴趣和由此产生的自由感、从容感、满足感、愉悦感等;以身体练习为基本的活动方式;自由时间,这个时间是指个人可以随意支配的时间,亦即指工作(生产性)和生活(生理性)必需时间以外的时间;活动空间,即没有压力的活动场景;经济能力,社会与社会中的人所具有的获得生活资料的手段、方法和技能。上述五种要素彼此联系,形成休闲体育的一个完整的内涵结构。其中,精神状态是休闲体育的关键所在,身体练习把休闲体育与其他休闲活动区别开来,自由时间、活动空间、经济能力是休闲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休闲体育专业近几年在体育院校开始兴起,各个体育院校都在专业建设上深挖休闲体育专业的发展空间,努力积极申报,目前全国有十几所院校已经成功申办了休闲体育专业,培养了大批的休闲体育专业的人才,对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在摸索的过程中也不乏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在休闲体育专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没有鲜明的体育休闲特色,没能和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很好的对接,在专业课程的运动技术创新和课程的教学理念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课程设置定位不清,理论体系不成熟

体育院系休闲专业学生体育营销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理论基础和构架上,从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之前在课程设置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强调对服务意识的培养,研究中提出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应该物化为能提供给参与者参与其中的快乐、健康的产品。这样的趋势冲淡了应有的体育母学科的地位,使得培养过程中一味追求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对体育运动的技术、技能的要求降低了标准。这样的课程设置误导了学生的学习主流和兴趣,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对技能的练习明显降低,学生这样的发展需求,导致休闲体育专业的发展进入了矛盾、两难的选择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多而复杂,同时错综复杂,这就酿成了课程目标定位不清的现状。

(四)社会需求不明确,师资力量缺口大

当前,我国休闲体育的社会需求是什么,很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至今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在很多学术会议上,这也是学者们谈论的议题,但是所给出休闲体育需求答案各异。导致本质性的休闲体育需求的难以获知,专业课程设置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休闲学的专业老师培养还尚未成熟,尤其是体育相关专业教师的知识体系阻碍了该专业的健康发展。鉴于该专业是体育专业里面的新兴学科,前期组建专业都是由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组成,他们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和训练后就进行授课,学科知识薄弱,社会需求影响了解不深,不能很深入地把握该专业的实质情况。从理论教材的情况分析来看,该专业都是从体育教育专业的教材中移植过来的教材,内容大同小异,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该专业同样对场地的要求甚高,当前,教材中提及的很多项目因场地无法保证而不能很好地开设,这些都是制约休闲体育专业全面健康发展的因素。

三、对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对策

(一)明确休闲体育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

休闲体育专业国外有很成功的经验,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专业应不失机会地借鉴发达国家的办学理念,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和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尝试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升格术科院校的办学理念,以休闲体育的市场需求为方向,重新定位人才的培养模式,以一专多能为目标,服务意识为要求,培养复合型的休闲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具备体育专业的基础知识技能,休闲体育专业的知识构架,社会管理学、传播学、广告学方面的知识,宗旨就是用什么方法,教什么内容,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为社会输出怎样合格的人才标准。

(二)明确休闲体育专业的课程设计体系

休闲体育专业应该定位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指导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应用能力,因此休闲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应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灵活性原则。根据社会对休闲体育人才的实际需要,确定休闲体育专业方向是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关键环节。我国当前的国情和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尝试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升格术科院校的办学理念,以休闲体育的市场需求为方向,重新定位人才的培养模式,以一专多能为目标,服务意识为要求,培养复合型的休闲体育专门人才。

(三)开放灵活的课程设置原则

当前,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中的课程设置学科与术科学习较为脱节,学科与术科之间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状态。从课程观的角度来说,休闲体育专业应强调的是课程目标、任务的实现,学科教学所受的束缚更为严重。为此,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强调灵活、开放动态性,可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同时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因此,今后我国体育院校的休闲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打通学科和术科之间的隔阂,设置新型的休闲体育课程。

(四)特色休闲体育专业课程的改革

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塑造人,休闲体育是体育的一个分支,也离不开以各种各样的活动为目的去培养、塑造人格,其具有开放性、休闲性、社会性等特点。那么,具体到高等院校开设的休闲体育专业而言,应该如何开设那些体育项目、设置什么样的休闲课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地域性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例如,发达城市人们追求的休闲体育项目和内地就有显著不同,少数民族聚集地和汉族地区也会有所不同,结合当地的群众体育、健身俱乐部的项目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凸显出了地域性特征。其次,人口学变量中年龄结构因素,某些城市老龄化现象明显,有些城市年轻人居多,那么时尚型课程、民间传统课程的比例在课程设置中就应该有所区别。最后,课程的改革应加入服务管理型培养目标,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大部分会投放到各大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管理中心等,体育管理、服务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语

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建设应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精心设计专业方向、合理优化师资结构,通过不断提升专业水平,进而提升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休闲体育专业提供的课程一方面应该保证学生学习到一定的休闲体育技能,以服务社会;另一方面,又要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休闲及休闲体育的内涵、特点,构建起动态、开放的休闲体育知识结构体系。建议今后的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市场为导向、课程设置应以不同人群的需求为依据,建立具有地域性、时尚型、传统特色型的多样化课程,同时培养目标中又不失服务管理的素质的培养,力争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在迈向市场后,不但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具备社会需求所具备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玉忠.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未来走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9-10.

[2]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改革整体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刘华平.21世纪初的中国休闲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

[4]庄希琛.试论后工业时代体育休闲的人性意蕴[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5):26-28.

[5]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66.

[6]方东.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其反思[J].高教探索,2008(4):135.

[7]王广虎,冉学东.论体育学院学科与术科教学的不同点[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2):47.

[8]张萍,孙俊涛.对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状况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7).

[9]陈琦,倪依克.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8(7):7.

[10]徐成立,田静.休闲体育的伦理定位、失位与复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147-149.

[11]钱国英.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78.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篇3

关键词:通识教育;休闲体育;高校休闲体育教育;教育价值;评价体系;价值评价

中图分类号:G811.5文章编号:1009783X(2016)04032803文献标志码:a

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明确提出通识教育概念后,世界各国通识教育呈现出跌宕不息的动态过程,相关的研究、讨论与实践不断深入。在人们对通识教育不断认识和认识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包含着无数教学先驱对教育价值的孜孜求索。在我国,大学生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和人格素养的严重缺失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不能忽视的问题。在此背景下,通识教育着力于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团结进取,为社会提供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宗旨在20世纪正式提出[1]。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通识教育理论研究逐渐在我国兴起并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及西方通识教育理念本土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在深化,共识在提高。而休闲体育教育价值与通识教育“人本教育”理念达到了高度的契合,休闲体育教育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全面地呈现通识教育“人本教育”理念,同时该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更进一步推进高校休闲体育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清华同方CnKi、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检索并收集相关研究资料。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杂志收集相关文献,夯实通识教育理论基础,探讨和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现状,确定休闲体育教育价值与通识教育理念的契合点,找准休闲体育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为本研究做好理论准备。

1.2访谈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共走访四川29所院校,与从事休闲体育教育工作的领导、教师深入探讨研究本课题,并对在校学生进行多次访谈。

1.3德尔菲法

调查者拟定了调查表,按照既定程序,分别向专家组成员进行征询,通过对成都市从事高校休闲体育教育的专家发放2轮咨询表,对休闲体育教育价值各项系数赋值达成一致,据此确定本研究中休闲体育教育价值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2休闲体育与高校休闲体育教育的价值

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中可以发现,我国对与休闲体育的认识最早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当时对于休闲体育的认识没有权威性解释;但是对于休闲体育的解释的落脚点就是轻松、具有趣味性、可以丰富生活、增强体质。随着休闲体育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有学者对休闲体育内涵进行了诠释:休闲体育指的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里自愿参与、自主选择,以缓解压力、恢复体力、娱乐身心、调节情绪与健身养生为主要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有3层含义:1)休闲体育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里,根据自身爱好及身体条件,自主选择休闲体育项目,重娱乐和参与性,淡功利与经济性;2)休闲体育追求运动所带来的乐趣,是物质与精神、身体和心理的统一,综合健身、娱乐和宣泄的多种功能;3)休闲体育可以使人从中体会到乐趣,强调对活动过程愉悦的体验及对人生价值的追求[2]。还有学者从体育活动与休闲娱乐的关系层面阐述了休闲体育内涵,其认为休闲体育是体育活动与休闲娱乐的有机结合,休闲体育活动是“人性系统”的和谐发展状态,这些和谐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的和谐、人的社会属性的和谐、人的意识属性的和谐以及这些和谐之境界不断提升的状态[3]。休闲体育还有学者将其称之为余暇体育、体育休闲、运动休闲、休闲运动等。

鉴于休闲体育的内涵,可以说这是分析休闲体育教育价值的基础,目前已经有较多学者将研究视角转向了休闲体育教育价值。对于休闲体育教育价值的挖掘是对其进行评价的基础。有学者认为:高校休闲体育教育在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调试能力和道德素质方面均有提高与促进作用[3]。

3通识教育与休闲体育教育价值

3.1通识教育与休闲体育教育价值的关系

通识教育质量属于高等教育质量的一部分,也同样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而相比专业教育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自由教育[4]。由于通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把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与心各方面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5];因此,通识教育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既包括智能的发展,也包括人体机能、沟通能力、道德水平和意志、情感的共同协调发展。

有研究者[6]认为,高校休闲体育在大学生心理发展方面能改善情绪状态;能促进人的自我概念、认知能力提升;能促进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能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培养优秀品质;能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对大学生的发展能起到全面的促进作用。休闲体育教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谋求学生身心健全发展的集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7]。由此,休闲体育教育价值与通识教育在教育目的和“人本”理念方面是完全契合的,两者具有一致性。休闲体育教育既包涵休闲体育活动,又有灵活、多变、极具趣味性的教育形式,对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休闲体育教育是积极人生态度和自我意识和谐的获得过程,这正与通识教育中“人本教育”理念相契合;因此,在通识教育中,休闲体育教育所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提升。两者在这一点上是相辅相成的。

3.2基于通识教育背景下休闲体育教育价值的内涵

随着体育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传统的体育观念在不断更新,休闲的概念逐步走入社会、学校、家庭的视野,休闲与体育教育的日益融合,高校进行休闲体育教育是时展的必然产物。休闲体育教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谋求个体身心健全发展的集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8]。在通识教育背景下,休闲体育教育的价值突破了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心情舒畅的局限性,扩展到关照人的全面发展,确立通才教育观,注重学科间的融合。这既是通识教育基本的思想,也是休闲体育教育要实现的目标。

基于此,休闲体育教育价值具有4个方面的内涵。

1)休闲体育教育对学生个体的价值在于能够培养“健全的公民”。休闲体育教育能够增强学生体质,激发学生追求自由的精神,保护和提升人类的求知天性,增强人类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勇气、决心和信心,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诚信、友善,富有进取心和创造力的公民。

2)休闲体育教育对于个体与群体关系的价值在于,它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体育休闲活动,将追求和平与友谊,尊崇公正、平等、竞争的体育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助于营造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氛围。

3)休闲体育教育将参与的学生作为一个团体,有助于学生准确的评估外部环境,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谊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信心,使学生与自身、环境、他人和谐共处,并促进自我成长以更好地达到社会的需要。

4)休闲体育将是未来体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在今后人们的休闲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休闲体育教育能够促进学校体育教育与休闲社会相接轨,培养学生正确的休闲体育态度,将休闲体育行为变成人们的生活常态,以迎接全民体育与休闲时代的来临[9]。

4休闲体育教育价值评价体系

根据笔者对通识教育背景下休闲体育教育价值的分析,使用德尔菲法,制作和发放咨询表,经过2轮专家资讯遴选,初步构建了休闲体育教育价值评价体系(见表1),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权重估计平均值计算公式为

其中:mj为第j项休闲体育教育评价指标权重的估计平均值;Cij为第i(i=1,2,…,m)个专家对第j项休闲体育教育评价指标权重的评分值。

通过对成都市从事高校休闲体育教育的专家发放2轮咨询表,对休闲体育教育价值各项系数赋值达成一致,得出休闲体育教育对于个体本身的价值占57%,对于个体与群体关系的价值占43%。

5休闲体育教育价值评价体系的特征

5.1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休闲体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身体教育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休闲体育教育是一种传播身体教育和社会文化的有效形式,休闲体育教育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它能培养多少体质好、运动技能强的学生,而是它所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能否服务于社会,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健全公民”。在当前通识教育的背景下,体育教育价值评价同样不能停留在只对具体技能的训练和考察,应该有多方面的视角,既包括个人体质的考察,也包括学生人格和能力的发展,还有学生适应和融入现代社会和人群的能力。

5.2从个体和群体2个角度评价教育价值

个体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在社会地位、能力、作用上有区别的有生命的个人。群体则指一定数量的个人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是一个个体,这个个体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必然与群体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个体的培养上,也应该赋予个体对群体存在的某种能力。

5.3评价过程的连续性

教育价值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点滴积累的漫长过程。教育价值的评价过程如果只是关注教育的始点和终点,得出的评价结论难免有失偏颇。真正科学合理的教育价值评价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是教育的不同阶段各个相关点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它贯穿于教育的始终,落实于教育过程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得出的也是一个体现发展变化过程的结论。

5.4运用发展的眼光评价教育价值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价值立足社会的大环境,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对教育价值进行的评价主要是为了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以培养更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现代公民,教育价值评价体系也要随着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而不断变化。

6结论

1)休闲体育教育价值与通识教育“人本教育”理念达到了高度的契合,休闲体育教育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全面地呈现通识教育“人本教育”理念。两者既具有一致性,又相辅相成。

2)休闲体育教育价值4个层面的内涵分别从学生个体、学生与群体、团体与环境、休闲体育与社会方面进行了阐述。

3)休闲体育教育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通过德尔菲法经过专家征询,确立了2个一级指标和5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休闲体育教育对于个体本身的价值和对于个体与群体关系的价值,二级指标包括个人体质方面、人格塑造方面、个人能力提高、个人品质、社会交往。

7建议

1)因受到有限的时间、空间和研究对象等条件制约,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停留在四川高校的范围内,所研究的结论还需要在事件中不断检验和完善,对于其他地区高校的休闲体育教育价值评价还有待继续经过实践检验,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建立本地区休闲体育教育价值评价体系。

2)评价体系各项指标标准的确立,主要是依据四川主要高校的体育教学专家和教师的甄选,在一定范围内,并不能涵盖所有值得考察评价的质变;因此,在使用时,某些指标的增减变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李洋.基于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J].亚太教育,2016(11):45.

[2]任勇.构建高校休闲体育理论体系的思考[J].新西部,2013(36):110.

[3]张飞鹏.论高校休闲体育的价值及其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8):16.

[4]李志超.靳玉乐.通识教育价值取向的古今流变和当代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13(2):126.

[5]李小青.通识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思[J].科技前沿,2009(上旬刊):11.

[6]刘培华,尹进.高校休闲体育的价值研究[J].求知导刊,2016(7):26.

[7]孟凡强.休闲体育教育内涵解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9):77.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篇4

一我国休闲体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课程设置的区分度比较低

我国目前的休闲体育课程与社会体育、体育管理的区分度比较低,重叠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没有把休闲体育教育从以往的专业中分离出来,进而难以达到体育和休闲的有效融合。休闲体育专业是从社会体育专业中分离出来的新型专业,是社会发展阶段的新产物。

2教学模式的单一

我国的休闲体育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我们有必要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进一步促进我国休闲体育教育的发展。发达国家的休闲教育主要是与大学的相关专业而设置的,并且将所有的资源进行共享化,拓展专业选修和基础选修的范围和种类,进而优化学生的择业环境,使休闲体育的发展更加的广泛。我国现在还是主要以专业的教育模式来培养高端的人才,没有进一步的确立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3教育资源方面的问题

我国休闲体育教育的场地、教材和师资力量等都比较的缺乏,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休闲体育是以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为主的新兴学科,薄弱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知识不能及时的把握体育产业的运作方向。所以在加强一线教师培训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引进专业的体育教育人才。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适合休闲体育发展的教材,以及与运动项目相匹配的体育器材。

二安全教育在休闲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生命安全教育的内涵

从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城市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生命安全教育一直是体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侧重的是学生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并且还要注重学生生存技能的培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形成学生对身边安全环境的负责态度,进一步的培养学生学生评价和认识危险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进行应对,及时消除危险状况下的不良影响和后果。所以生命安全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实用性。

2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休闲体育的活动种类比较多,大多数情况下都存在对抗性和竞争性,所以其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降低体育活动中的损伤和事故的发生在休闲体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我国的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在理论方面,还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理论建构。在教材建设方面,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在实际操作方面还缺乏必要的师资力量,课程的安排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因此生命安全教育在休闲体育教学中有其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它不仅能够有效的预防教育过程中的意外事故而且还能促进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教育都是以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为目的的,并且两者均是以技能教育为主要内容。另一方面,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教育都注重体能的锻炼和提高。教师的能力和其知识结构在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优势,教学人员一般都具有比较强的技能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所以生命安全教育在休闲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生命安全教育主要包括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两个方面,其中安全问题主要包括设施安全、人身伤害安全、教学行为安全等方面。公共安全教育在近几年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可以为公共安全管理培养专门性的人才,进而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三针对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对策

根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高校运动防护课程的Swot分析及常态化研究》,我们首先要改变学校的休闲体育教学理念,进一步的扩展学校休闲体育教育的空间,在最大程度上将生命安全的教育内容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实现生命安全教育、运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当前很多高校正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

1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将生命安全教育充分的纳入到休闲体育教育之后,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的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休闲体育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和自然情境。进而能够在体育活动和日常教学中进行合理的整合、设计和演绎生命安全教育和避险技能等内容。

2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我们要根据休闲体育的教学情况来改变之前的教师职后培训和体育教育的专业培养,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师的自身能力,强化生命安全防护和应急的认知教育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上来促进休闲体育教育的发展和巩固,将生命安全和身体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最大程度上推动休闲教育的发展。

3丰富课程内容标准

建设生命安全教育需要进一步确认生命安全教育是避险能力教育的目标,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目前的休闲体育课程,制定相应的标准。另外,我们还要根据休闲体育教育的特点,将生命安全教育训练纳入到体育课程和教学的范畴,使休闲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四关于休闲体育教育方面的思考

1休闲体育方面的实证研究

很多学者在研究休闲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没有将自己置身于休闲体育的现实情境中去,导致一些研究只是文字的叙述,比较抽象,不能触及到我国休闲体育的实质。对于休闲体育的研究必须走出理论性研究的模式,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把握休闲体育方面的发展规律和本质,为中国特色休闲体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实证研究在学科研究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查,进而实现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实证性研究主要包括调查、观察、实验和文献分析四个方面,为了能够进一步做好研究,我们要结合实际运用合适的研究方式。在进行休闲体育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实际的休闲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的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在此基础上综合使用比较分析、因果分析和系统分析等分析方法,进而使休闲体育文化研究更加具有学术性和科学性。

2多方面地进行休闲体育文化研究

休闲体育文化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围,我们应该从休闲学、文化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方面来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我国休闲体育文化相对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体育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我们应该顺应主流的发展趋势,进而促进休闲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和谐共处。在对休闲体育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关注与之相关的两种主流文化,其中一种是地域文化,另一种是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我国当今社会,主流文化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的吸取中华民族的的优秀传统。这是休闲体育文化首先要注意的大文化背景,然后就是要具体考虑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文化对休闲体育文化在特征、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直接影响。在主流文化背景下,休闲体育文化和主流文化相互影响,并在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促进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

3以全球视野进行休闲体育文化研究

世界全球化对各个国家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体育教育。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的一些休闲文化形式也不断的登陆中国,因此我们要加快全球化背景下的休闲体育研究。在全球化视野下来研究休闲,休闲不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和纯粹的时间概念,它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并且与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在开展全球化情境下的休闲体育文化研究需要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是全球化休闲体育文化所面临的挑战和机会。其次是发达国家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发展模式和主要特征等。最后是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的创新和继承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休闲体育文化。

4加强休闲体育文化的个别案例研究

个案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单位案例的详细分析来进一步的研究社会现象。我们所研究的个案可以是一个事件、一个群体、一个人或者是一个过程。个案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个案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通过详细的分析来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进而适用于同类的其它案例。个案研究一般是与典型调查有一定的相似性,它如今已经成为人文社会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国由于悠久的历史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体系。在这种体系下,我们要重视体育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城市都有其独特性,我们要对特色的休闲体育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构建完善的休闲体育文化理论体系。

总之,针对生命安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我们要结合我国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参考西方先进的休闲体育教学经验,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改革,促进我国休闲体育教育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向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振国.现阶段发展休闲体育的理性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23-25.

[2]王帆,杨雪芹,牟少华,路丁.生命安全诉求下学校体育运动教育的价值[J].体育学刊,2012(1):101-103.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篇5

1.高校实施休闲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①当代大学生休闲生活状况堪忧。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休闲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个人能否健康全面发展,而且与社会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每天平均有4~6小时的闲暇时间。休闲在大学生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当代大学生的休闲生活状况却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休闲意识淡薄。休闲生活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休闲动机多表现为实用性和工具性;二是休闲知识和技能相对匮乏,休闲层次低,在休闲活动的选择上大多停留在不需要专业技能的睡觉、聊天、看书、散步等低层次的活动;三是休闲群体化活动少,个体活动多;四是休闲道德失范。在休闲选择上不考虑行为后果及他人感受,功利性强,盲目消费,由此引发了不少道德问题。②、实施休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休闲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依托一些休闲活动,培养大学生对休闲的认知与技能,即培养正确的休闲价值观和有效利用休闲的能力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实施休闲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顺应时展的要求。美国《时代》杂志预言:2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的高校休闲教育却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时代的发展呼唤休闲教育;二是休闲教育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休闲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受教育主体的教育理念从“工具论”转变为“人本论”,人不是“为了工作而生活”,而是“为了生活而工作”;三是休闲教育可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2.社会化媒体为高校实施休闲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实施休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是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休闲教育的高效化。社会化媒体的公开性、连通性使休闲教育工作突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使高校师生随时随地了解新鲜信息,掌握实时资讯;互动化的交流平台也让师生间即时开展互动交流,有助于教育者及时回收学生的信息反馈,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效果;社会化媒体平台信息承载量大且资源共享,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提升境界。二是社会化媒体为大学生孕育多元化思想提供肥沃土壤。参与性、社区化的特点可以让大学生不受地域的限制,研究和探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实现对内容的有效学习。三是社会化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平台,有助于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但是,社会化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亦有害。长时间接触社会化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会使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大大下降,并因此产生心理压力和思维混乱;社会化媒体参与的零门槛和平等性,使个性解放和自我张扬变的轻而易举,容易造成自由主义和自我意识的泛滥,产生大量的垃圾信息甚至有毒信息,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过度的网络休闲会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萎缩,导致对网络的依赖,使得大学生对正常的现实社会交往失去兴趣,导致“网络成瘾”“、网络孤独症”等。这些负面的影响对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休闲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休闲教育途径探索

当今社会,社会化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休闲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在我国实施休闲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一支熟悉休闲教育的教育管理团队,不断适应时展要求,通过休闲教育发挥社会化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积极作用,规避负面影响,规范大学生的网络休闲生活,帮助大学生获得优质的休闲生活,并最终帮助大学生实现人格的健康全面发展。

1.加强休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适应时展要求。健康休闲教育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休闲观念、休闲意识的影响。因此,休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生休闲教育实施的关键和前提。从事休闲教育的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活动能力,较强的协调能力,同时还要熟知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化媒体发展应用的大环境,教师还应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了解当前社会化媒体如SnS、维客、博客、微博、播客、RSS、搜索引擎、ipV6等的基本应用,善于利用社会化媒体获取更多学生群体的有效信息,另外,还要注重培训形式的灵活性,比如开办短期培训班、举办知识讲座、组织专题研讨会等,同时加强管理和考核。高校还可把网络等新媒体培训作为休闲教育工作者必须接受的入职培训的内容之一,促使教育工作者更新观念,将对新技术的掌握变成内在需求。

2.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大学生信息免疫力。媒介素养教育是指通过一定手段、内容的教育,增强受众对各式各样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只有提高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其建立起积极有效地、对信息批判接收的反应模式,大学生才能在汹涌而来的各类社会化媒体信息面前不迷航。因此,在学校开展休闲教育时,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是必不可少的。

3.树立大学生科学的休闲价值观。休闲价值观是休闲教育的核心,关系到休闲活动的内在价值。休闲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休闲价值观。只有在正确科学的休闲价值观引导下,大学生才能在休闲生活上做出正确的休闲选择,采取恰当的休闲行为。如今社会化媒体从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冲击着当代大学生,影响着他们休闲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休闲教育要根据时代特征做出调整,正确利用网络资源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使他们学会选择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休闲活动。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篇6

   本论文关键词:休闲体育教育;社会发展;理论基础;反思;建构

   1 反思:现代体育教育之目的

   美好的生活始终是人们向往的目标。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美学见解更深刻明了,他把质朴的生活神圣化。那么,“为生活的体育”也因此可以是崇高的事业,而倘若异化出一种为“体育的生活”来,体育教育又何以面对神圣与崇高呢?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的健康体魄、发展人的完美人格。然而,当前有些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正与这种教学目的发生偏离。这不禁让人想起20世纪初蒙台梭利所描述的情景:“孩子们像使用针钉在桌子上的蝴蝶一样,无奈地伸展着那获得了些贫瘠的无意义的知识的翅膀??。”那么,体育教育究竟是“为生活的体育”还是“为体育的生活”呢?

   1.1 学生生活的本性“玩”:为生活的体育

   “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相对于工作,人们需要在毕业论文闲暇时间里从事轻松、快乐的活动,而这种活动———玩的效果,就成了人生目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一个人还需要用玩来调剂生活,消除疲劳,使人能更好、精力充沛地工作。而要“玩得有文化”,就离不开体育。这种“体育”是为了生活的体育。其一,为生活的体育,首先是在生活中进行的自然、自由、自主的体育。学生生活是追求自主、自我的一体化的生活。在自由自在的空间里伸张着生命的力量、创造着崭新的智慧和情感世界。因此在生活中进行的体育要把体育的方式、方法、技巧等内容组织起来。体育课中灌输的内容不等于吸收,体育教育如同灌输的效果,即必须研究吸收,吸收是自然的、自由的、自主的,而且还伴随着愉悦的情感,学生身心能否健康发展,关键要看体育的思想灌输效果。

   其二,为生活的体育,要以培养人的生活能力为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把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概括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1]显然突出了人的生存和生活能力。以培养人的生活能力为目标,其实是把人为分析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性指标综合化、活动化等主体行为实践化。因此,体育教育不是把体育学科知识“塞进”学生大脑,而是渐进的理解与掌握。

   其三,为生活的体育,终究是张扬人的生命活力,阐述终身体育的教育。因为生活的体育是真实、朴素的体育,个性化可以真正释放人的个性。这种个性淋漓尽致地释放,可以培养人的完美个性,健全人的人格,使体育课堂真正成为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现实生活,使体育终究成为人们终身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1.2 体育教育的“育才”目的:为体育的生活

   现代体育教育活动是育人而不只是育才,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人群。因此要侧重于个性化教育而不是标准化教育,是创新教育而不只是承继性教育,是开放式教育而不是封闭式教育,是终身教育而不是阶段性教育。[2]

   其一,为体育的生活,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不自然、不自由、不自主的生活。这种生活不是“单纯的承认”,而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失去了选择性。因为从理论上讲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甚至于主张“以人为本”等等只是形式上的提倡,而忽视则是潜在的、也是实质性的。这种“盆景式”的教育形式无疑不利于学生自由自在的成长,也不利于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和学有专长的学生。

   其二,为体育的生活,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是枯燥乏味的,甚至是厌恶的生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定了给予学生的一切东西,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因此,某些体育课不能适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而是以一种“育才”目的削足适履地适合它。这种体育课没有考虑学生的身心感受,因而对于教学要遵循学生的生长规律也就无从谈起。

   其三,为体育的生活,实质上是替代了真正意义的学生生活体育。体育心理学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动机原则,即要满足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需要。而为体育的生活恰恰丢弃了这种认识,因而学生的体育生活也就成了外在的、间接的动机。

   2 建构:休闲体育教育的理论基础

   目前,信息革命使人类的体力劳动降至最低的强度和范围,知识经济也使人类的体力失去了在生产力中的重要意义。伴随而来的是激烈的竞争和沉重的压力,对学生来说,则面临着升学、学业、分配等各种压力,背负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沉重的生活负担,这可能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他们特别需要一种缓解、释放或转移这种压力的方式。而休闲体育无疑是有效方式之一。所以,要改变学生只知道学习而不会“玩”的现状,就要进行休闲体育教育。所谓休闲体育教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谋求个体身心健全发展的集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3]它是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它不仅可以促进个体的生活健康、满足个体需求,而且可以充实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文化水准,改善生活品位,使学生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休闲体育的本质取向就是为生活的体育,引导学生去热爱、认识、理解、体验、学会生活体育。

   由此看来,休闲体育教育是一场使人能够通过休闲改善和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全面运动;一个使人明确休闲价值取向和休闲目的的过程;硕士论文能够帮助人们自主地确定休闲在生活中的位置及从休闲的角度认识自己;一种贯穿于从进入幼儿园以前到退休以后的终身教育;一种与人们的休闲需求、休闲价值趋向和休闲能力有关的活动;一种通过扩大人们的选择范围,使他们获得令人满意的、高质量的休闲体验的活动。休闲体育教育是为适应学生生活需求,让学生充分吸收体育运动营养助长其生活能力,张扬生命能力并创造美妙生活的活动。它将架起从“为体育的生活”到“为生活的体育”的桥梁。

   2.1 久远深邃的休闲思想基础

   2.1.1西方休闲思想的演进

   亚里士多德的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休闲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等思想已经成为西方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4]而美国学者凡勃伦1899年发表的《有闲阶级论》告诉我们,近现代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在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人们在拥有物质财富的同时,有可能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另一方面,社会的现代化压抑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造成了人的异化。[5]以恢复人的本真,重新思考休闲为基点,人们开始对传统信仰和现代文明进行反思。

   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珀在《休闲:文化的基础》中指出休闲有3个特征:第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状态,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第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赠品”。[6]他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人有了休闲并不是拥有了驾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态的平和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快乐,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

   美国学者莫里斯·波瑞特比尔则提出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认为人们只注意到工作的伦理,却未曾思考如何发展休闲的理论。他的《挑战休闲》和《以休闲为基础的教育》两本书对休闲影响人类的价值和情感、人的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在所着的《游戏的人》一书中,从游戏的角度阐述了游戏与人的文化进化的相关性,他提示人们游戏作为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对现代文明有着重要价值,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创造力,游戏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

   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是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的一种基础。[7]这一定义包括了内在的心理动机,并且有所超越。

   2.1.2我国休闲思想的传承

   保健养生的休闲活动是中国体育休闲方式的重要门类。孔子的体育养生之道尤甚之。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这段话表达了孔子体育养生的观点,他认为体育的功用重在强身健体,修养情志,而不在于竞技格斗,争强好胜,主张身与心的共同锻炼。在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身体的活动中,孔子主张动静结合、量力而行。孔子对体育运动爱好广泛,除“六艺”外,郊游于泗水之滨“,登泰山而小天下”,并且对垂钓、游泳、狩猎都具有浓厚的兴趣。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篇7

[关键词]闲暇德育过程显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23—05

作为一种休闲化道德教育,闲暇德育的过程首先是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其次才是休闲的实践过程。因此,分析闲暇德育应立足于道德教育的一般过程,注重二者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一、闲暇德育过程的内在构成

闲暇德育过程既是教育者能动支配诸教育要素,并使诸要素相互关联,且目的隐蔽、方式休闲、结果隐现的施教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在休闲化德育意识主导下接受影响,不知不觉形成思想品德的受教过程。闲暇德育过程既不能将其简单等同于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也不能将其简单等同于闲暇活动的开展过程,而是闲暇活动的开展过程与人们思想品德在闲暇之余潜移默化地形成发展过程的辩证统一。

教育者是闲暇德育实践活动的施教者,在整个闲暇德育活动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在这一点上它与正规道德教育中教育者所扮演的角色大致相当。所不同的是,闲暇道德教育者在闲暇德育开展过程中不是以道德教育者身份出现在受教育者面前,而更多的是以闲暇生活的指导者、闲暇活动的组织者和闲暇服务的提供者出现。在闲暇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开展好道德教育,而且要很好地将道德教育隐寓于人们的闲暇生活及各种闲暇活动之中,以一种休闲化的方式隐蔽地开展道德教育,从而使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去焦点化”,使受教育者从主观意识上忽略道德教育的存在,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非德育的“假象”。教育者本人必须将道德教育“焦点化”,必须确保道德教育的客观存在,使道德教育实质内容凸显,成为其所关注的焦点,而不能一味追求休闲化而将道德教育隐蔽得不复存在或流于形式,导致道德教育基本职能的丧失。从教育者的施教角度来说,闲暇德育过程具有闲暇性与潜隐性特征,这种过程是一种休闲化的隐过程。

在闲暇德育过程中,尽管受教育者对那种形式上的道德教育存在缺乏明确感知和焦点关注,但是他必须能够感知到实质上道德教育的存在,必须在闲暇之余能感受到道德教育的影响。泛休闲化、泛政治化、去中心化、去焦点化的道德教育是失效的或不成立的闲暇德育。对受教育者而言,必须使其在事实上能感受到道德教育的存在,使其接受实质性的道德教育影响。唯有如此,才能使其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才能保证闲暇德育的效果。从这一意义上说,对于受教育者而言,闲暇德育虽然在形式上是休闲化的,是潜隐性的,但必须有实质性的内容。因此,闲暇德育过程同时也表现为一种正式化的“显”过程,是受教育者受教育影响感染、熏陶的过程,同时也是闲暇德育的实质性的正式化内容由“隐”向“显”的转化过程。但是,这一“显”过程又不同于正规的道德教育中的显过程,在闲暇德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并不是在明确的受教意识主导下接受教育,而只是在事实上构成了实际的受教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闲暇德育过程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虽然其从教育者角度表现为“隐”过程,从受教育者角度表现为“显”过程,但这仅仅是为了研究方便从不同角度所做的区分和界定。事实上,闲暇德育的“隐”过程与“显”过程是闲暇德育整体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并不是两个过程,是辩证统一于闲暇德育过程的有机整体。

二、闲暇德育过程的“隐”过程

从教育者角度分析,闲暇德育的过程往往表现为一种“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把道德教育内容隐寓于青少年学生的闲暇生活与闲暇活动之中,使道德教育在受教育者的闲暇之余不知不觉的、悄无声息地发生,构成事实上的道德教育。立足于道德教育过程的认知、实践等环节的区分,可以将闲暇德育过程区分为“识闲”、“寓闲”、“践闲”等几个基本环节。在实际的闲暇德育实践中,这些环节表现为实践的连续统一体。

(一)“识闲”环节

对闲暇德育及其要素进行充分认知,是闲暇德育实践活动展开的基础和前提,因而“识闲”居于闲暇德育过程各环节之首。在“识闲”环节中,教育者为实施闲暇德育而做好认知上的充分准备,使闲暇德育具备认知前提。具体而言,教育者在“识闲”环节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工作: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篇8

关键词:大众文化休闲体育特点成因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09

1前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水平不断上升。社会大众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可以支配,人们对于个人自由时间的追求度更高。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个人自由时间的享受已经成为许多社会大众的追求。休闲体育应用而生,人们从自己的消费水平以及自由时间水平出发,对休闲体育的项目进行选择。大众文化视角下休闲体育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笔者选择从大众视角下进行休闲体育的分析是一有定的社会意义的。

2休闲体育的文化特征分析

休闲体育中的内容与传统的体育有着一定的差别,但并不代表这些体育活动与其它的活动在动作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休闲体育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体育具有几点明显的文化特征。下面,我们就来对休闲体育的文化特征进行分析。

2.1具有感情文化特点

休闲体育具有个性化的基调,轻松与快乐是休闲体育的重要基础。特别是从形式与内容角度上来看,休闲是为了让具有较大生活压力的人在个人自由时间寻找快乐与刺激,使人们远离社会的紧张竞争。休闲体育不具有功利性,参与最为重要,让参与者在休闲体育中获得快乐与成功最为重要。

2.2具有大众性特点

所谓的大众,与过去的群众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是那些生存于城市之中的普通人群,每一位大众之间都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与普遍性。在参与在休闲体育活动时,社会大众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体育经验,曾经接受过体育教育,有一定的体育技能。然而,大众在之前所具有的体育技能是具有明显限制的,但没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体育技能的提高。无论是体力方面还是技术方面,大众的体育能力不足。而休闲体育对于参与者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每一个具有基本体育能力的人都可以成为参与者,这就使得大众性成为了休闲体育的重要特点。

2.3具有多层次消遣性

休闲体育涉及到一定的消费,但是,休闲体育可以在多个层面上实现消费。社会大众从多个目的出发,参与到休闲体育活动中。一些社会大众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为了实现身体素质的提高而参与到休闲体育活动中。一些社会大众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希望从休闲体育活动中实现心情上的愉悦,从体育活动中获得一种成功感。每一种消遣目的的不同,使得休闲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实现刺激性的彰显。

3休闲体育运动的成因分析

休闲体育运动不是本来就有的,是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体育活动的一种变革。下面,我们就来对休闲体育运动的成因进行几点分析。

3.1社会大众具有更多的闲暇时间

对于社会来讲,闲暇时间的多少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一个地区的人的闲暇时间数量不同,社会制度对于人们闲暇时间的消遣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就目前情况来讲,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具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我国工作制度的科学化,使得双休成为工作模式中的基本要求,人们的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休闲体育活动中。当前,休闲体育活动已经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以及生活思想的重要标准。

3.2消费社会模式的形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大提高。在西方文化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融入,使得我国大众的消费形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原来,人们为了生存而活动着,现在,人们不仅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更要享受当前的生活状态。人们利用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促进消费模式的合理化,使得休闲体育逐渐成为一种消费品,被更多的社会大众所接受。

3.3传媒中介的大力宣传

阳光体育运动的兴起,号召社会大众都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来。现代化媒体利用传播活动来加强体育活动的宣传,使得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接受深度不断加大。人们在电视中对休闲体育活动进行认识,在视觉感官的调动下加强对休闲体育的重视。正是因为如此,社会大众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休闲活动。

4休闲体育的文化意义分析

休闲体育运动的兴起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对于人来讲,休闲体育可以促进个人的完善。对于社会来讲,休闲体育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结构的丰富,使社会价值观察与行为得以规范。下面,我们就来对休闲体育的文化意义进行几点分析。

4.1对体育思想具有影响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在,我国的体育活动大多发生在教育活动中。随着改革开放深度的深入,体育从教育向文化层次进行过渡,使休闲体育出现在社会当中。休闲体育对于体育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休闲体育的出现使得体育文化发展具有了新的方向。体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困难,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都会对体育思想的产生影响,也会使体育活动更加商业化。体育的发展承担了太多体育不该承担的东西,使得不良体育竞争事件不断出现。所以,让体育得以回归,走上发展的正轨,需要让体育转换为休闲体育活动。休闲体育活动不具有功利性,能够让人们摆脱功利思想的限制,防治体育思想发展走向歧途。

第二,有利于体育相关资源转换契机的创新。在教育活动中,体育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具有明确的艰苦性,教育工作者希望利用较为艰难的锻炼过程来促进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这就使得社会大众对于体育活动有着一种望而却步的看法,使得体育成为人们不愿意接触的一个方面。然而,休闲体育活动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于体育的看法发生了改观,也促进了人们体育思想的改变。体闲是人们生活的必要状态,也是人对自己生活质量提高的一种手段。所以说,休闲体育为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机,有利于体育事业创新发展方向的寻求。

4.2有利于人们精神层次的升级

休闲体育是人们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休闲体育运用有利于人们精神层次的升级,有利于人们摆脱现实生活的压力,促进人们从束缚中摆脱出来。休闲体育的存在,是对传统的社会道德与规范的一种冲击,具有一定的攻击性。从一定层次来讲,休闲体育活动是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环境中进行人类不良的发展。休闲体育活动的存在,使得体育运动的超越性大提高,使得人们摆脱肉体上的限制,实现自然追求的提高。在休闲体育活动的体验之后,人们可以更加真实地体验失败与成功,快乐与痛苦,使人们在休闲体育的参与过程中参悟一些人生哲理,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不顺与得意。在大众文化视角下,休闲体育的存在,是对人们精神的一种释放与鼓励。在进行休闲体育运动的选择时,人们遵从自己的意愿,更好地发挥自主性。在参与休闲体育运动时,人们释放自己的身心,从紧张的环境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头脑的清醒以及理性度的提高。所以,休闲体育运动对于人们思想的升华有着推动性作用。

5结语

综上所述,休闲体育运动的产生是体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体育实现自我升华的重要手段。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从休闲体育特点、成因入手,对休闲体育的文化意义进行了分析。希望社会大众认识到休闲体育的文化性质,从不同的角度对休闲体育进行认识,使休闲体育的积极意义得到发挥。只有这样,休闲体育才能促进当代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深度的加深。

参考文献:

[1]许伟,翟丰.浅析社会体育、群众体育、大众体育的关系与渊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4).

[2]徐佶.当代中国休闲体育及其兴起背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5).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篇9

1学科和课程设置

主干学科:休闲体育是教育学,亲水运动管理是管理学。主干课程:休闲体育:基础休闲学、休闲体育概论、体育管理学、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休闲体育活动策划与指导、体育技能实践课系列突出三个项目群:时尚体育类(游泳与救护、潜水、帆板、帆船、冲浪、轮滑、体育舞蹈、健美运动等);自然环境类(登山、野外生存、拓展运动、场地高尔夫球等);体育文化类(围棋与桥牌、竹竿舞、珍珠球、养生等)。亲水运动管理:(1)休闲管理。包含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赛事组织管理、营销管理等课程。(2)海洋休闲资源管理。包含海洋学、海洋生态与环境、海洋观光、海洋休闲资源规划与管理、海洋运动俱乐部管理、海洋运动产业概论、海洋运动经营与管理等课程。(3)水域运动专业。包含游泳、水域安全与急救、操艇、浮潜理论与实务、水肺潜水理论与实务、水中有氧运动、冲浪、钓鱼、风浪板、帆船、水上摩托艇、游泳、教练指导实务等课程。

2结果与分析

2.1两个专业的交叉点

休闲体育与亲水运动管理从定义上看是两个不同学科,一个注重体育的休闲;一个是在亲水运动上的管理方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方向。但是休闲体育中的方向其中就涵盖了亲水运动上的管理。是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比较。也是休闲体育与管理专业的交叉点,是边缘学科的体现。体育管理学的出现也扩展了体育学的功能。

2.2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就业方向基本相近,注重点有偏差但不大海南岛地处热带,全岛面积约为3.4km2,管辖约200km2海域面积,环岛绵延着1580km2多的海岸线,其间分布着50多个风光旖旎的海湾。所以在海南地区所说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基本上都是亲水运动的项目。培养的人才都是具有懂管理掌握休闲体育(亲水运动)技能,能够去指导、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上的两大类基本相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上有所区别较大。但在就业方向上,基本没有大的区别。

2.3学生来源不同休闲体育招生来源是参加体育高考的学生,而亲水运动管理是普通高考的学生。从几年的招生来看,亲水运动管理的学生报考情况一直不是很好,由于考试对该项不的认知度不够、自身的体育条件不能适应该项目要求。调查发现90%的亲水运动管理的学生是由于报考时服从分配进入到该专业的。休闲体育的报考情况相反,由于新开设的专业名额有限,现在满足不了报考的考生。教学过程上看,亲水运动管理的学生涉及到运动教学课程,达到基本掌握的技术、技能有很大的难度。

2.4体育特长生与普通高考生差异两个专业都要基本掌握和了解体育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一个是喜欢而且具备体育要求的基本素质;另一个就是不喜欢或对体育有畏惧感,大多是都不具备体育基本素质的要求。愿意和不喜欢二者表现出来的结果差异就有比较明显了。再有我国的素质教育的方式和考核却是应试教育的方法造成体育技术、技能的差异。有些学生从来没有从事过运动技术上的学习和训练。更谈不上对体育的认识了。

3结论

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篇10

【关键词】休闲体育;学科;问题;思考

1.引言

在全球普遍进入“休闲”社会的大前提下,为满足整个社会各群体的休闲体育需求,迫切需要一种学科理论的指导。休闲体育学科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呼唤下应运而生,而且发展可谓极为迅猛。在理论上,休闲体育基本问题的研究(如休闲体育消费、休闲体育市场开发等)迭次构成热点,在实践中,各种休闲和体育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地应用到实际休闲体育之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学科建设方面,国内、外相继设立了休闲体育的本科、研究生专业,休闲体育的研究由此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它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已貌似形成与稳固了。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大多研究尚以休闲体育行为的描述为主,没有从人的生命周期角度探索体育休闲模式,即休闲体育对于不同生命阶段的意义、不同生命阶段的休闲体育活动特征、以及不同生命阶段休闲体育的限制因素等重要问题,因而没有考虑到不同生命阶段休闲体育的联系。立足于休闲体育领域特有的市场经济开展的宏观研究和反思还非常少见;也就是说休闲体育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合理的、得到公认的学科体系;甚至还没有一本“休闲体育原理”之类的名著问世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休闲体育学科本身缺乏一种“原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还只能是其它学科的“应用性”研究。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对休闲体育的学科性质及学科理论作深刻反思,这种反思,对于从事休闲体育实践的人而言可能不屑一顾,但对于那些从事休闲体育学科整体研究的人来说,无论从追求理论的可靠性还是完善性上,都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任务。反过来说,年轻的休闲体育学科,在理论层面上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2.休闲体育学科的建立

2.1休闲体育研究的理论水平

2.1.1休闲体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分析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特定的研究对象是学科产生和存在的客观依据。就休闲体育的研究对象而言,它是以人们的休闲体育意识、休闲体育行为和休闲体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侧重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剖析休闲体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社会地位、功能、目的任务及其与各种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阐明不同群体休闲体育的组织和方法手段,提高人们的休闲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将休闲体育研究的对象定位于体育领域的休闲现象及实践活动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从休闲体育整个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定位则略显过低。首先,这种以解决体育领域的休闲现象和实践问题为目的的对象定位,往往会产生一种导向:为解决体育领域的休闲现象和实践问题,人们不断从其它学科引入各种技术、方法,休闲体育研究也只能在技术操作层次循环运作而不能得以有更高层次的突破,休闲体育只能成为其它学科的附属而不能形成其根本的“原驱动力”,它能否成为一门学科的可能性也就不能不大打折扣。其次,与其说休闲体育是一门学问,不如说它更是一门行为艺术。对休闲体育而言,人们参加休闲体育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向与需求等,显然不同于他们参加其它社会活动时的感受。因此,挖掘休闲体育活动中人的行为与需求的变化规律,也是休闲体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最后,从学科的角度来看,一门成熟的学科不仅要弄清分析哪些事物,更重要的是要界定这些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是什么。休闲体育的研究决不仅仅在于社会大众休闲,更重要的是要抽取和提炼出休闲体育运动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休闲体育研究的着眼点,应在于更高抽象水平上的休闲体育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这一研究对象着眼点的转移,并非将体育领域的休闲现象和实践活动排除在休闲体育研究之外,而是强调研究对象理论与实践的一体性和完备性。唯有确立并包含了理论与实践的、层次分明、内容独特的研究对象,结束目前在这一问题上认识的混乱,休闲体育才能真正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2.1.2休闲体育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

判断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尺度就是研究方法,遗憾的是,休闲体育研究中并没有形成依赖于休闲体育的、独立于其它学科研究之外的研究方法。当前教科书中所罗列的诸如:哲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经济学的方法,文化学的方法,美学的方法以及科学抽象,理论联系实际方法;系统分析,动态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等的应用方法,无一不是由其它学科研究中所产生的。姑且不论这些方法是否适应于休闲体育这块土壤,但就这种全部移植而言,也往往容易使休闲体育的发展丧失其自主性,而消失在其他学科之中,失去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休闲体育研究要想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一定要建立起自我的独特方法体系。诚然,“没有独立的方法,也并不妨碍一门学科成为真正的学科”,但问题是:作为人类社会特殊活动的体育,有着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特别是运动训练、竞赛、群众体育活动、体育产业等都与其他社会活动迥然不同,也必然有基于它们运行规律的特有方法。在本文中,我们提出立足体育视角,以休闲科学方法体系与体育科学方法体系有机融合为特色的休闲体育方法体系的构建新思路。有理由相信,寻找并建立起这样的方法体系,正如分析方法之于哲学研究,还原方法之于物理学研究,实证方法之于化学研究一样,会大大推进休闲体育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

2.1.3休闲体育学科研究的理论体系

研究过休闲体育理论的人都不难发现,休闲体育理论体系的发展整体上正在努力实现从经验概括到尝试体系化的跨越,超前的研究也许刚刚涉及到某些意义上的理论反省,休闲体育方面出版的专著还太少,休闲体育学科体系尚不成熟,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休闲体育概念及理论体系,这种状况对于指导我国的休闲体育实践不利。大量的研究只能是经验的概括甚至是直接将研究目光落在休闲体育实践活动上,而对休闲体育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则少之又少,从学科学的角度对休闲体育展开的学科特性探讨则更是无人问津。这固然与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的历史较短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则在于休闲体育研究主动性的缺失。研究者专注于对其它学科较为成熟的方法、原理的吸纳与引进,而对休闲体育自身认知体系、方法体系和学科体系的构建则明显不足。我们提出了休闲体育的三维学科体系,即基于体育科学认识体系的,以体育科学认识体系与休闲科学认识体系有机交叉的新认知体系。对休闲体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作了初步尝试,但这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和完善。

2.2休闲体育研究的实践水平

休闲体育问题的研究吸引了大批体育科研工作者,部分人也凭借自己卓有成效的研究,逐渐取得了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地位,成为学科的著名专家。但即使这些专家本人也不敢妄称自己是休闲体育的代表人物。还没有哪一位专家在休闲体育研究领域提出开创性的、意义重大的,得到公认的观点和方法,也就因此难以称得上这一门学科的代表性人物;就代表性著作而言,虽然目前冠以“休闲体育”之名的教材和著作时有出版,但多是对国内、外休闲方式、方法的移植或是操作层面上的探讨,鲜有立意新颖、令人眼前一亮的佳作出现,从中选出代表著作则会更加牵强;至于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则更显滞后;在我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并没有设立“休闲体育”分会,也没有设专类,只是作为体育社会学的一个部分;而一些分散的休闲体育研究学术组织活动较少,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休闲体育至今也没能拥有自己的学术期刊。

综上所述,虽然在休闲体育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无论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的宏观构建上,还是从代表人物、著作、学术期刊的实践操作层面上,休闲体育作为一门学科都还比较初级,需要我们广大休闲体育研究工作者更为艰辛的努力。

3.休闲体育的学科基础与归属

休闲体育是人类社会和体育学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体育学下属的一个新的学科。作为新兴的、正在发展和建构中的学科,其学科基础尚未十分牢固,其理论体系也未完善。因此,休闲体育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相关的、庞大的学科群作为支撑。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分别是休闲体育学的母体学科,休闲体育正是广泛运用这些基础学科的基本原理、知识体系来研究人的生活方式与休闲体育意识和行为规律的。与此同时,休闲体育也从体育的应用学科和专项技术学科中汲取营养来获得自身的发展。因此,在具体实施休闲体育学科发展目标时,应确立以下新的发展理念:如何能够在延伸体育的本质的同时,并找准专业的定位,做出科学的规划,为小康社会培养休闲体育专才,这是我们在休闲体育专业发展初期要不断思考研究,认真面对的问题。

另外,休闲体育理论是科学理论还是实用理论?科学理论是对经验世界的解释,其目的在于认识和探索事物本身,其价值在于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它们常常意味着一种所谓的“为知识而知识”的理性精神。而实用理论则把视线直接投向实践,它探讨有关如何把认识的规律转化为实践操作的问题,并且为解决实践问题提供种种规范与建议,带有极强的价值与目的色彩,从上述科学理论与实用理论的特征不难看出,休闲体育不可能成为纯粹意义上的科学理论,它似乎更应该成为一门实用性理论,事实真是如此吗?正如我们在对休闲体育研究对象的探讨中所提到的,休闲体育也承担着挖掘休闲体育规律,为休闲体育的发展寻求“原驱动力”的重任,所以它必然包含着大量的理论“解释”成分在内,这使它与一般的实用性理论之间有了明显的分歧。比如,休闲体育的核心要素是“休闲”,因而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对“休闲”活动的理论解释,从而可能需要用许多关于“休闲”的学科概念与解释。离开了这些学科的支撑,休闲体育只能对实际休闲体育现象作出事实上的描述,对休闲体育工作给出“处方式”的指导,不能达到理论阐述的层面。但这些学科与休闲体育理论之间的关系又不是直接的演绎关系,而是将这些学科有关的解释重新诠释后运用到休闲体育活动中,是一种“解释的重新解释”。因此,休闲体育研究中具有超越单纯对其它学科理论建设应用的科学研究的成分,也因而并非单纯的实用理论。

对休闲体育所具有的这些特性,我们大可不必因其不能找到明确的归属而感到沮丧,而恰恰应该为此而自豪:它使休闲体育横跨科学理论与实用理论,把众多学科集于一身,去综合成自我的体系。从这种意义上说,它比其它学科更复杂,更富有挑战性。虽然目前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有一定的滞后,但有理由相信,随着我们的不断努力,它必将向一门成熟的学科不断迈进。

4.结束语

近几年,我国的体育休闲学科研究有了快速的发展,在历史的传承性、人与自然、社会和谐性以及人们身心健康保障的独特性等方面有了新的拓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客观上仍存在着种种问题。在我国体育休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模式尚未形成的形势面前,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学科建设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要把理论体系和学科建设问题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以解决由于理论的匮乏给实际工作带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仲林.现代交叉学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蔡曙山.科学与学科的关系及我国的学科制度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3).

[3]李钟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卢锋.休闲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5]席玉宝,高升,杨彬.试论休闲与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1):51-54.

[6]田慧.休闲、休闲体育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6(4):68-69.

[7]高侠.论大众文化视角下的休闲体育[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16-18.

[8]夏荷莲.论休闲体育的社会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4(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