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0:14

服务业特点篇1

为茶产业提供技术培训

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教授带领精细化工中心专家团队赴贵州省省茶产业重点县凤岗县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无公害茶田和有机茶田生产,为每位参加培训的人员发放专家团队精心制作的茶田用药“明白卡”。培训会上,宋宝安教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讲解了农药概论、我国农药创新基本情况、农药残留与茶叶质量安全、防治茶树病虫草害已登记农药品种和即将登记的品种情况、贵州省茶产业基地农残检测情况、高工效施药技术和重要品种、绿色防控科普培训、生态茶园绿色防控、农药的用法以及杀虫过程和原理等。一位参加培训的种茶大户表示,这次培训对自己科学种茶、科学用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为了深化“校地企”合作,助推茶产业发展,今年5月6日,贵州大学、凤冈县人民政府和贵州贵茶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签约会上,贵州大学授予凤冈“农药学和植物保护学研究生科研与教学实习基地”一牌,授予贵茶公司“贵州贵茶――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博士后工作站”一牌;凤冈县委、县政府为宋宝安教授颁发“凤冈经济社会发展顾问”的聘书。农学院园艺系、茶学教研室的教授、博士等6人在学院领导带领下赴毕节市纳雍县,就茶艺礼仪、苗族绿茶茶艺、彝族红茶茶艺、待客茶艺等为茶叶企业代表等50人现场进行理论和技术培训。专家组一行还走进纳雍茶叶基地实地调研,与地方领导、企业负责人就纳雍茶产业发展、科技帮扶需求、对口帮扶的区域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调研。纳雍县茶叶产业协会发来的感谢信上说,贵州大学专家“走进基层办实事”,这次培训“对纳雍县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石阡县、正安县等地的茶业生产基地,同样处处都能看见贵州大学专家忙碌的身影。

助推水果产业发展

贵州独特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水果,水果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贵州省果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支部结合“黔科合体科特派”项目的实施,针对晴隆县马场乡现有苹果树进行技术改造,并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和田间现场培训等形式,培养科技骨干和科技二传手,培训果农500人次,帮助农户掌握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花果调控以及科学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提升晴隆县农民苹果种植技术水平,建立技术培训示范基地10亩,示范带动提高800亩苹果树产量,帮助果农增收。此外,贵州大学农学院园艺系耿广东教授等到桐梓县开展木瓜栽培技术指导,果树专家文晓鹏教授也多次赴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大用园区万亩车厘子基地,“手把手”地教种植户和技术员栽培车厘子。

在兴仁县巴铃镇核桃产业基地,贵州大学农学院核桃专家潘学军教授的“黔核”系列核桃新品种及国家专利技术已经“开花结果”。4月26日,贵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小泉率核桃科研团队的专家们到当地开展现场技术培训。潘学军教授向当地的90多位技术员传授优质核桃标准化栽培技术。当天下午,潘学军教授还在回龙镇核桃产业基地进行了核桃栽植、修剪及低产树高接换优的标准方法的现场示范,为种植户解答核桃种植中的技术难题。当地核桃原来产量极低,核桃品质也不佳,现在通过高接换优,产量大幅增加。目前已有800多亩核桃应用了该技术。

不断创新水稻种植技术

服务业特点篇2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特点趋势

一、现代服务业的相关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对现代服务业概念的理解需要从对信息技术(或现代管理)的依赖程度和工业化发展水平这两个维度考虑。现代服务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发展业态、业务模式、竞争要素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也是不断深化的过程,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不同阶段,服务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是不同的,所以判断一个服务业是否为“现代服务业”,是把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在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范围的扩大以及应用程度的提高,现代服务业所包含的内容和范畴将不断扩大。

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就业率,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发达国家在现代服务业发展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的情况下,还在制订各种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举措,以持续强化本国的优势。我国现代服务业近年来得到高度重视,在一些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总体上仍然较为滞后,在思想观念、市场需求、政策体系、制度环境、人才储备等方面都面临一系列矛盾和困难。

(一)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

各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是: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比重在持续增长之后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服务业一直处于增长过程,在20世纪中后期的发达国家中已占了60%以上,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纷纷进入“服务经济”的同时,传统服务业不断被高新技术改造而实现优化升级,基于新技术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正成为服务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全球产业的发展开始由“服务经济”进入“现代服务经济”。

(二)生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服务业内部,通信、金融保险、物流、信息、采购、农业支撑服务、中介、专业与商务服务业等生产业迅速发展,在工业发达国家已占到服务业的50%以上,成为支柱产业,在其产业技术和整体经济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在世界经济和国际竞争中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当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有力地推动了生产业的发展。未来,工农业和国际贸易持续发展所提供的需求,专业化服务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知识、技术保障,规模经济的动力使得生产业仍将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

依靠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网络教育、信息服务等一批具有低资源、低能源消耗和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正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热点和新增长点。现代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数字学习、动漫、网游等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数字内容产业不仅本身是高附加值产业,同时也能推动多种增值服务的发展,其间接服务销售额及延伸产品销售额是其本身销售额的10倍左右。

(四)带动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以生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与制造业日益融合、共同发展。信息服务、研发服务、营销服务、融资服务、技术支持服务、物流服务等和生产活动的结合日益紧密,体现了服务与制造相互渗透融合并进一步增强的特点。制造业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生产,而是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产品的报废、解体或回收。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许多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甚至专注于战略管理、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等活动,放弃或者外包制造活动。制造业企业正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企业,呈现“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

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从我国目前来看,发展现代服务业有着良好的机遇:信息技术革新驱动服务业不断改造升级,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不断开拓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空间,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带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机遇,国内市场空间扩展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各级政府的战略重点。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主要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吸引服务外资方面已经领先一步,国际上针对中国的服务贸易壁垒不断增多,体制和机制约束带来的挑战,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基于这种情况,需要我们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把握主要的着力方向。

服务业特点篇3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服务业长三角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078-02

在长三角地区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i)的日本企业中,有中小企业,也有大公司。本文将对以日本上市公司为代表的“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地区服务业FDi情况展开分析。

一、“日本大公司”定义及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选自日本21世纪中国总研编写的《中国进出企业一览2009―2010年版》,其中涉及的日本大公司包括:日本上市公司3898家(其中东京证券一部上市1714家、东京证券二部上市463家)和非上市公司1278家,总计5176家。其中,非上市公司符合以下三个条件:(1)发行(售出)的证券总额在5亿日元以上;(2)股票持有人在500人以上;(3)有义务提交有价证券报告。

上述5176家日本大公司中,2009年3月底前共有1809家企业(占总数的34.9%)在华投资,其中包括在东京证券一部上市的1030家企业,在东京证券二部上市的147家企业,非上市公司227家(见表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一个大致的趋势,即越大、越优秀的企业投资中国越是盛行。

根据上述《中国进出企业一览2009―2010年版》中在华日资企业名录,笔者统计整理出行业、投资方式、设立时间、所在地等各项数据,并沿着企业名录上提供的信息去查阅各方面相关资料,进行调查,由此展开具体分析。

二、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FDi的发展历程

上述1809家日本大公司共在中国(包括香港、澳门特区)设立了6583家法人企业。从产业分布来看,尽管第二产业仍然是日本大公司投资的核心领域(共3736家,占56.75%),但服务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投资领域(2826家,占42.93%)。

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领域的FDi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见图1)。

1979―1991年为初级阶段,该阶段日本大公司服务业FDi总体水平较低,处于小规模的投资试验阶段,每年投资项目均为个位数,累计项目数仅10个,累计资本金9250.25万美元。

1992―2000年为发展阶段。1992年的界限非常明显,当年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FDi开始大幅增长,项目数达12个,掀起了第一轮投资高潮。增长的原因既有中国方面的,也有日本方面的。从日本方面来说,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企业海外投资的重点从北美转向东亚,并且日本企业经过80年代在华投资的试验,已积累不少经验与教训,建立了扩大对华投资规模的基础。从中国方面来说,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实行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政策,投资环境改善,市场容量扩大。因此,从1992年起,日本企业调整了对华投资战略,开始加大投资(王志乐,1998)。随后,在1994年迎来了资本金额高峰(17402万美元),1997年达到投资项目数的高峰(42个)。之后,由于中国政府调整外资政策,取消了部分外商优惠措施,再加上日本国内经济的长期萧条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原因(金仁淑,2003),1998年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领域FDi项目数显现低潮,此后的1999和2000年也处在较低的水平。

2001年至今为大规模投资阶段。由于我国服务业开放较晚,而且对服务业的开放一直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一些服务部门(如电信部门)长期禁止或限制外商的投资,较大程度地阻碍了外资的进入。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领域大大拓宽,服务领域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力日益彰显。2001年开始,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领域的FDi出现了许多突破性进展,投资项目呈快速增长态势,资本金额大幅攀升,掀起了第二轮高潮。2003年为投资项目高峰(160个),2007年到达资本金高峰(173343万美元),两项指标均大大超过第一个高峰,显示出惊人的涨势。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FDi开始进行深度盘整。

三、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FDi特点

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领域的FDi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投资地域集中。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地区投资设立的企业共2975家,占45.2%,其中第二产业1712家(占45.8%),第三产业1257家(占44.5%)。由此可见,长三角地区的FDi在总量、第二产业及服务业领域都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

进一步比较江浙沪三地的情况可知,第二产业FDi上海、江苏两地平分秋色,日本大公司投资设立的企业分别为760、716家,而浙江仅236家,与上海、江苏有很大差距。服务业领域FDi则是上海一枝独秀,日本大公司投资设立的企业数为1143家,占长三角地区服务业投资总数的90.9%,江苏81家(占6.4%),浙江仅34家,所占比重极低(2.7%),总量不足。

2.投资业绩指数差异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在《worldinvestmentReport2002》中开始采用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业绩指数(inwardFDiperformanceindex)描述各国吸引FDi的现实状况和业绩潜能。UnCtaD定义业绩指数为:一国FDi流入量占全球流入量的比例与该国GDp占全球GDp的比例的比值。若指数大于1,表示该国吸引的FDi在全球所占规模较其GDp所占规模要大,也就是业绩突出;若指数值小于1,表示该国吸引的FDi在全球所占规模较其GDp所占规模要小,即业绩低下;若指数值等于1,则表示该国吸引的FDi在全球所占规模较其GDp所占规模相当,即业绩正常。业绩指数的表达式为:

式中inDi为第i个国家的业绩指数,FDii指第i个国家的FDi流入量,FDiw为全球worldFDi流入量,GDpi指第i个国家的GDp,GDpw为全球GDp。

通过适当变动计算变量的取值范围,可以将上式转化为衡量某一地区吸收服务业FDi效果的指标体系。把上式中的FDii/FDiw用中国第i个地区吸收日本大公司服务业FDi流入量占全国流入量的比例来代替,GDpi/GDpw用中国第i个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占全国三产产值的比例来代替,据此公式可以算出2000―2007年度江、浙、沪三地吸收日本大公司服务业FDi的业绩指数如下:

表2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上海市吸收日本大公司服务业FDi的业绩指数均大于1,平均水平为9.55,其中,业绩指数最高的2001年达到10.59,说明在这8年间,上海市吸收日本大公司服务业FDi的业绩指数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00―2003年间业绩指数总体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2004年开始下滑。江苏、浙江两地总体来看业绩指数一直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江苏近年来有显著上涨趋势,而浙江的业绩指数波动较大,表现很不稳定,说明服务业吸引日本大公司FDi的潜能没有有效发挥出来。

3.独资化倾向明显。总体来看,独资方式为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领域投资的主导方式,1257家企业中,独资企业总数达1023家,所占比重为81.38%,远远大于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外商投资股份制等其它方式。

进一步考察1979年―2008年投资方式的变动可以发现,1991年前,由于不熟悉中国市场以及产业政策限制等原因,进入长三角服务业的日本大公司多以与当地企业合资或股份制合作为主,如欧姆龙与上海交大共同参股的上海交大海隆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丸红与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实业公司合资设立的上海国际房产有限公司、三井物产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合资设立的上海华和国际储运有限公司等。1992―1994年,独资企业逐渐增多,与合资企业比例大致相当。1995―2001年,新增独资企业已成为首选投资方式,所占比例基本在70%以上。2002年以后,独资化趋势更加明显,独资企业所占比重进一步加大,历年的比重均高达80%以上,可以说独资形式已经成为日本大公司进入长三角服务业的主流方式。这个趋势同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在更多的行业和领域放开外商持股比例要求,以及FDi对股权占有的追求相一致,可以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独资企业持股比例将进一步提升。

4.投资结构有待优化。从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领域FDi的行业结构来看,投资最多的是批发业,共有企业726家,占服务业投资企业总数的59%;其次是各类服务业178家(占14%)、交通运输和仓储137家(占11%)、信息通信业131家(占10%)(见图2)。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大公司对长三角服务业投资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部门,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相对比重较小。虽然信息通信业拥有一定数量,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投资也有了突破,但所占比重仍然很低,在卫生、体育、文教、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的投资比重也很低,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从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地区服务业FDi的纵向发展来看,1979―1991年间总体投资很少,除批发、交通运输和仓储、房地产和信息通信业外,其它行业几乎没有涉足。1992―2000年间不仅服务业FDi总量上升,而且涉及的领域拓宽到各类服务业、零售业和金融业,但批发、交通运输和仓储、房地产和信息通信业仍是主要投资的行业,上述行业占总投资项目的85.16%,资本金总额的83.09%。在2001―2008年间,金融业、零售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在此期间日本大公司投资的项目数分别达到第二阶段的投资12.5、4.6、4.3倍,资本金为前一阶段的23.5、4.9、2.3倍,为增幅最大的三个行业。尤其是2007年,三菱联合金融控股集团、三井住友、瑞穗金融集团、三井住友保险等银行、保险业巨头纷纷落户长三角,充分显示了他们对中国的信心。虽然目前金融业项目数不多,仅占服务业投资企业总数的3%,但金融业企业的资本金总额已达总量的42%,一跃成为服务业领域之首。

5.各行业投资波动性不一。日本大公司在不同年份对长三角服务业各个行业投资的增长率不同,这种差异表现为FDi的时间序列的波动性。为便于分析,此处引入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概念。标准差用于估算样本的标准偏差,反映相对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又称均方差。计算方法为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用公式表达为:

式中s为标准差,x为样本平均值aVeRaGe(number1,number2,…),n为样本大小。

由于各个行业的均数相差较大,不宜用标准差的大小来直接比较产业变异程度的大小,为此引入反映变量值的相对变异程度的样本变异系数Cv。样本变异系数Cv的计算公式为:Cv=s/x×100%

对1979―2008年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服务业FDi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资本金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信息通信业(2.00)和金融业(1.89),远远大于平均值1.34;资本金变异系数较小的则为批发业(0.68)、交通运输业(1.01)和房地产业(1.04)。说明日本大公司在信息通信、金融业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投资的年均波动性相对较大,在传统服务部门的投资波动则相对较小。

(本文受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日本服务业FDi――江浙沪比较研究,编号:20071046)

参考文献:

1.21世纪中国总研.中国进出企业一览2009―2010年版[m].日本;社,2009

2.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06年中国商务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服务业特点篇4

一、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特点

(一)从时序看,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发生在后工业化社会的,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产物

上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丹尼尔・贝尔为代表的一些理论学家提出,当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时,经济结构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社会开始步入以信息化、知识化为主要特征的后工业化社会。这一阶段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二者间不再是简单的分工关系,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现象频频发生,更多地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趋势,即出现产业边界的模糊化,学术界亦开始探讨产业融合的相关问题。这种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体现的是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一种更强的专业化分工,它们之间相互支撑,协调发展,与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组织结构完全不同,与在工业化初期服务业尚未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混合发展更为不同,而是一种建立在分工深化基础上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是产业结构的动态化和合理化过程,促使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经过了从分工深化到优势互补,再到融合发展的历程,只有在工业化后期,或临近这一阶段发生的、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前提,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交叉、渗透和重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

(二)从组织结构看,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使得产业边界模糊,是一个互动、变化的动态过程

计算机、通信、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产品的最终顾客与生产企业的距离,也使得顾客更容易地表达他们对产品的喜好与憎恶。如何更好地提高顾客满意度,成为企业提升产品价值的努力方向。仔细观察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融合的过程,多伴随着产品功能的改变,提供该产品的机构或公司组织之间的边界开始模糊。例如,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企业事实上不再是简单的销售产品,而是在销售产品的同时,提供与该产品配套的包括信息系统、配套软件、操作程序以及维护服务等在内的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因此,许多制造业企业同时也是服务业企业。如戴姆勒―克莱斯勒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之一;iBm、惠普等公司均在20世纪90年代由制造型企业转型为服务型企业;近年来通用电气(Ge)公司收入总额中服务业所占比重一直维持在2/3左右。在制造业服务化的同时,服务产品化的趋势也逐渐明朗。这种在技术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的、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的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这些服务重新整合嵌入到制造业价值链中,使得融合后产生的新产业很难被立刻归为哪一类产业,如药物研发试验检验、大型装备机械租赁等,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模糊了传统意义上的产业边界,甚至对三次产业的划分形成了挑战。

(三)从广度上看,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突破了国别界限,是全球领域内的融合

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是在世界制造业经历了深刻的全球性资源优化配置和战略性重组的背景下为应对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变革而产生的。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变规律表明,大企业为适应其变化、突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从而将一些生产活动外置与服务外包,形成了生产业的大发展和国际产业的大转移,进而促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型制造业企业集团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实物制造,而是将领域延伸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产品的报废、产品的解体或回收。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不再仅提品,而是提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的“聚化体”。在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中,服务业在产值和利润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以致使得我们很难判断它是制造企业还是服务企业。如汽车制造商通用、福特、丰田三家公司,在汽车制造为主的基础上,还设有集团旗下的金融服务公司,为企业客户提供融资帮助,且其利润总额占集团总利润额的70%以上。另外,一些公司有形产品的销售不断收缩,转而提升服务领域的高端经营。据oeCD统计,由于制造业与服务业在分工日益深化的基础上不断融合,oeCD成员国制造业增加值中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高达25%―30%甚至50%。oeCD(2003)的研究成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oeCD国际制造业产品的价值中平均有22%是由生产服务业所创造的,且比重还在进一步提升。

(四)从方向看,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强调产业链的紧密联系,是具有目标性、指向性的融合行为

服务业与制造业甚至服务业内部的相关产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耦合关系。随着后工业化时期工业经济中服务投入大量增加,制造企业依据自己经营理念和优势,或延伸发展与主营业务具有紧密联系的服务行业,或将专业服务外包趋势并衍生出独立的产业,如研发服务、物流服务、数据服务、售后服务等。同时,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服务业最终产品的提供过程中,中间投入品中制造业产品投入所占比重也是越来越大,如移动通讯、互联网、金融等服务提供过程中无不依赖于大量的制造业“硬件”的投入。这些作为中间投入的制造业或服务业产品,往往不出现在最终的服务或产品中,而是在服务或产品的生产的过程中与之结合为一体。因此,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在向另一个产业融合时往往存在一个主导产业,其为了本部门的规模扩张和效率提升而与其他产业部门渗透、互补进而融合。服务的需求与供给指引着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方向,制造业也在引导服务部门的技术变革和服务产品创新,制造业服务化或服务业产业化是有明确指向性的演进的过程。

(五)从结果来看,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可能产生新的产业或新的产业形态

产业融合产生的一系列企业合并、并购等活动造就了新的市场结构和市场活动,建立和实现了产业、企业组织间的新联系,实现了资源的重新合理配置,催生出许多新的服务行业。如诞生于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等产业与信息产业结合基础上的现代物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实现了效率的提高,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如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工业、农业、体育等相关产业密切相连,旅游、工业、农业、体育既是文化开发的载体和传播的平台,又称为实现文化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这些产业中不断融入文化符号价值、理念、创意等新元素,将有效改变原有产业产品的形态特征和市场需求,加速相关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价值链高端攀升,不断产生新的产业形态,如文化旅游业等,提升了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二、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一)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出现及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产业间存在的关联性以及企业对效益的最大化追求

利润最大化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企业动力。由于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易被模仿,而服务环节尤其是研发、设计、营销、售后服务等不宜被模仿,能够获得较长时期的差别化竞争优势,因此,制造业服务化实质上成为制造企业提升和不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以加工制造环节为起点,向研发、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的驱动力。

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还使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发生了变革,随着融合产业内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企业创新性与灵活性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产业融合化发展,可以突破产业间的条块分割,加强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减少产业间的进入壁垒,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率和竞争力,最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对利润及持续竞争优势的不懈追求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浪潮兴起的重要原因。

(二)先进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运用是产业融合的基础

一方面,技术创新开发出了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然后通过渗透扩散融合到其他产业之中,改变了原有产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因而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函数,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给原有产业的产品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为产业融合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重大的技术创新使技术的通用性加强,可以运用于不同的产业,从而使技术得于融合,成为了不同产业的共同的技术基础,产业的边界趋于模糊,产业融合现象产生。如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人们获得文字、图像、声音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其成本。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产业的融合以及企业局域网和宽域网的发展,各企业和产业在顾客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方面大力普及在线信息处理系统,使顾客可以随时随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产品、服务,致使产业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在给全球带来全新信息时代的同时,也影响着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信息业与服务业也开始融合并形成一系列新兴的信息服务行业。

(三)各种管制、限制的放松使得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得到加强

由于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各自的边界,进入壁垒是新企业比旧企业多承担的成本,各国政府的经济性管制是形成不同产业进入壁垒的主要原因。管制的放松可以导致其他相关产业的业务加入到本产业的竞争中,逐渐出现产业融合。因此,为了让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更具竞争力,产品能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一些发达国家放松管制,改革规制,取消或部分取消对被规制产业价格、进入、投资、服务等方面的限制,为产业融合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鼓励创新、促进竞争、注重效率成为发达国家促进生产业发展的政策主基调。如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出台了专利权保护政策,扩大专利的权利范围,提高侵权赔偿费额,从制度上保证了研发服务的权利,推动了与服务业相关的研发服务的快速发展。

三、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将趋于立足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发展,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局面,实施从工业经济为主向服务经济为主的战略转变。因此,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提高产业竞争力应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政策导向。

(一)放松行业管制,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和环境

在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无论是要实现先进制造业的大发展,还是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都需要建立起有利于两者紧密接触和良性互动的机制和环境,实现两者之间的互融互通。因此,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延伸产业链的角度来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在战略方面及早规划,综合运用产业发展政策,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均衡发展,提高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为目标,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加强诚信建设,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打造平等的竞争氛围。

(二)加强产业关联,构筑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

积极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通过对制造业收入和生产业收入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鼓励大中型制造企业向服务企业转型,引导企业在价值链分工上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特别是要从简单加工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大力提升服务外包层次水平,在国际分工深化的基础上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引进国际著名生产企业、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培训机构等。鼓励生产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如软件产业内企业间要加强合作,从嵌入式软件向应用基础软件延伸,形成软件外包体系。加强商务交流、学术研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长效互动机制,为融合发展提供渠道和平台。

(三)推进技术进步,完善服务支撑体系

服务业特点篇5

一、服务业外资经济的分布特点

(一)外资经济涉足的行业领域比较广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我国服务业共包括13个行业门类、41个大类和161个中类,其中,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没有涉足的中类有19个,外商投资企业没有涉足的中类有14个。外资企业都没有涉足的有12个中类,仅占行业中类总数的7.4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服务业九成以上的服务业有外资进入,对外开放的程度已经较高。

(二)外资经济行业分布较集中

在服务业161个行业中类中,按营业收入排名前32名的行业拥有94.21%的营业收入,93.54%的资产总额,85.70%的就业人数,81.31%的企业单位数,并且,个别行业集聚了份额较大的外资。例如,电信业独揽服务业外资经济1/4的营业收入,吸纳近1/5的就业人员;超过15%的企业单位属于房地产开发经营,该行业集中服务业中1/4以上的外资资产。

(三)外资经济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从全国来看,目前在各行业均有外资企业的地区包括:北京、辽宁、上海、福建、山东、广东,这些都是东部发达省市,而涉足行业最少的地区包括:、宁夏、青海、甘肃等西部落后省市。以上海为例,服务业的外资企业占企业的25.02%,从业人员达17.65%,资产为24.20%,营业收入占45.63%。

(四)外资经济以独资企业为主

服务业中,外资企业在以独资形式建立的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53.29%,合资企业占34.53%,合作企业占9.9%,股份有限公司占2.26%。独资经营是大部分外资企业采取的投资方式,其次是合资经营。在服务业中,独资企业形式所占比例最高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第三是金融业。这些行业在服务业中所占份额比较大,在跨国企业的投资战略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需技术门槛高、知识需求密集、管理水平差异大。

(五)外商投资企业是外资经济主要的投资主体

服务业的外资经济主要是以外商投资企业占主导,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经营效益,外商投资企业都高于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占服务业外资经济的份额均超过70%行业包括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但是,港澳台商企业在服务业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例如,在房地产业中,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就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企业单位数、就业人数、营业收入、资产总额上都超过了外商投资企业。

二、服务业外资经济的比较优势

(一)内资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外资经济在部分行业占有率已经较高

我国的服务业,由于开放时间较晚,从整体上看,内资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外资经济的占有率低。但在不同行业中,外资经济的占有率差别较大。从行业中来看,外资经济对营业收入的占有率在妇幼保健活动行业达到87.89%,在快餐服务业达到83.72%,在其他寄递服务达到66.14%,休闲健身娱乐活动达到63.79%,水资源管理达到62.30%。外资经济对营业收入占有率超过50%的还有通用航空服务、电信、证券分析与咨询等。

(二)内外资经济行业分布结构趋同,但外资经济行业分布不均衡程度更高

内外资经济的行业分布结构趋同,内资企业资产在服务业的分布结构与外商投资企业的Spearman相关系数达0.918,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为0.764。然而,通过计算内外资企业各行业市场份额的对数方差越大,行业份额的差异程度越大,不均衡程度也就越大。计算结果显示,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对数方差都比内资企业大。这表明,与内资相比,外资经济行业分布的不均衡程度更高。

(三)内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相似,但外商投资企业高学历人才比例较高

2004年,服务业年末从业人员达6746.66万人。内资企业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927,0.985。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其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在外商投资企业中最高,其次是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内资企业的最低。这表明,外商投资企业中高学历人员的比例远高于内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略高于内资企业。

(四)外资经济劳动投入的效益高于内资经济

服务业中外资经济的劳动收益率,即每个就业人员创造的营业收入,达74.03万元,内资经济每个就业人员创造的营业收入为43.01万元,比外资经济低31.02万元。外资经济与内资经济劳动收益率差距最大的是批发和零售业,绝对差距达122.16万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外资的劳动收益率是内资的3.79倍,是相对差距最高的行业。

(五)外资经济的资本投入效益高于内资经济

服务业中,外资经济的资产周转率,即每万元资产创造的营业收入,达4370.92元,内资经济达2594.31元。外资经济比内资经济高1776.61元,是内资的1.68倍。从销售毛利率来看,服务业中外资经济的销售毛利率高于内资经济。内外资经济销售毛利率最高的行业是住宿和餐饮业,最低的是批发和零售业。内外资经济销售毛利率差别最大的行业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相差24.17%。

(六)外资经济税负压力明显小于内资经济

由于服务业中外资经济的规模较内资经济小,因此外资经济的税收规模也较小。在服务业中,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最大的三个行业是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这三个行业中,内外资经济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相差不大,相差较大的三个行业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服务业特点篇6

关键词:日本农业科技信息保障体系

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形成了一家一户的分散的小农经济,这是制约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成效的重要因素。日本农村也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生产,但是日本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效率较高。完善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成效的重要条件。研究日本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的特点,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特点

1.日本政府重视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日本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农村的通讯、广播、电视等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乡镇级以及地方综合农协在信息通讯设施建设方面发展迅速。日本农村除了有线电视和电话、报纸等媒体很普及外,计算机也很普及。日本农户购买微机可得到一定补助,政府所派的普及改良员除了教农民农业技术以外,还举办各类培训班,承担了面对农民的微机教学工作,促进了农村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日本农民获得信息的媒介渠道主要有以有线电视、计算机、传真机为主3种形式,适应于不同经济实力、人口密度、距离的不同地域。1994年,日本开始实施一项称为“高度信息化农村系统”的计划,直接服务于农民。目前,日本农林水产省正在制定一项名为“21世纪农林水产领域信息化战略”的计划,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大力充实农村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以建立发达的通信网络。

2.日本政府重视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

日本政府很重视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平均每个县至少有一个与网络相关的农业信息中心。跨入21世纪后,日本积极实施农业it战略,推进农业信息数字化,开发普及了气象、病虫害防治、农技、栽培等各类基础数据库。90年代初,日本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即电信电话公司的实时管理系统(DReSS),其大型电子计算机可收集、处理、贮存和传递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技术信息。每个县都设有DReSS分中心,可迅速得到有关信息,并随时交换信息。日本现在已将29个国立农业科研机构、381个地方农业研究机构及571个地方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全部联网,其中,571个地方农业改良普及中心与农协或农户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的网上咨询。

3.政府从法律、政策、资金方面予以大力扶持

法律先行,政策配套,资金扶持。日本政府公布了一系列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方面的法律,如2000年11月正式公布了“高度信息通讯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简称“it基本法”),旨在通过建设高度信息化的通讯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为实施农业领域的it战略和加快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提供了法律保障。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农村信息化的政策,如在农村尽快普及因特网,向农村开放提供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成果等信息。在资金方面也予以大力扶持,日本各地域的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由政府投资。

4.重视农民的信息素质教育

日本农民继续教育体系完备,包括民间研修教育机构、农林水产省农业大学校、就农准备校等,这些院校对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日本农业科研机构都承担了对农民进行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等信息素质培训的职能,政府每年在全国各地经常举办面向所有居民的网络与计算机培训班。

二、对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借鉴

1.加强我国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我国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农村的通讯、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的硬件设施。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如日本般在农村普及电脑及因特网尚不现实,但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经济条件及地域信息化水平的不同,形成以计算机、有线电视、广播、电话等为主的各种传播形式,是切实可行的。

根据我国国情,在农村普及有线电视是个很有效的途径。很多农业类电视节目,本应是直接为农民服务的。可是由于条件所限,农民仅靠接收天线收看不到此类有线电视才能收到的节目。有线电视能不能通到农村,是农业科技信息能否有效传播到农民手中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农民买电脑,上宽带网络还只能是极少数富裕地区农民能办到的事,绝大多数地区农民尚难以接触,即便能去网吧,又因为缺少相应的计算机应用及网络知识而不能得到相关农业科技信息。报纸在农村的订阅率也很低,农民只有极少数是通过报纸来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农民接触最多的传播媒体就是电视和广播,相比较而言,电视的受欢迎率又远胜过广播,因此,通过电视这一最有效最普及的媒体传播方式,把适用农业科技信息及时告知农民,是很有可行价值的。地方市县电视台由于技术及信息的限制,很难制作出较高水平的农业类电视节目,而有线电视中央七套及各省电视台的农村频道节目制作水平很高,信息来源较广,且有价值的新信息较多,问题在于农民接收不到。因此,解决问题的症结就在能否让有线电视深入农村,惠及农民,从而使一些优秀的农业类电视节目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扩大农民接触农业信息的视野,为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创造条件。

目前,农村已能安装有线电视接收系统,但门坎较高,且收费不一致。据调查,豫北某县有线电视初装费是150元,年使用费100元;安装无线数字电视机顶盒,所收台比接有线还要多,机顶盒的价格是200元左右,年使用费是120元。豫东某县有线电视初装费是298元,年使用费100元;安装无线数字电视机顶盒,机顶盒的价格是400元左右,年使用费是100元。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农村的有力支撑;农民是弱势群体,收入较低,因此,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尽量减免初装费及年使用费,并严格要求各地费用统一,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不使一些地方部门为了牟利,而随意提高费用,影响有线电视的普及率,从而影响农村科技信息的传播效率。

2.加强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

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重视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大多掌握在各级政府主办的科研或普及机构手中,政府应协调这些机构间的数据库资源建设及联网,做好资源集成及共享工作,建立气象、病虫害防治、农技、栽培等各种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发展很快,专业性农业网站越来越多,要按照国家“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总方针,加快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统筹规划全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特别是县乡(镇)级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我国可将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及各地农业推广中心全部联网,取经日本,建立我国的农业科技信息实时管理系统,设置大型计算机收集、处理、贮存和传递来自全国各地、各部门的农业科技信息。在各县乡设分中心,农业从业者可迅速得到有关信息,并随时交换信息。

服务业特点篇7

一、发展服务经济的区域重点

要把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及其部分转型升级压力大的老城区,作为发展服务经济的区域重点,将其建成发展服务经济的核心区。在这些地区,重点发展以信息化为引领支撑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建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极。通过加快核心区的产业转型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和能级提升,引领带动和改造提升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服务经济网络节点,形成对城市功能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性带动效应,为在大城市、特大城市率先建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创造条件。要在统筹规划和鼓励分工协作、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上,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为重点,结合加强各具特色的服务经济网络节点建设,积极引导城市群内部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城市形成各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促进不同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培育城市特色,增强城市群内部的有机联系和网络关系。要围绕支持这些重点,直接带动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龙头的城市群,逐步形成适应服务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辐射带动更多地区培育服务经济的发展方式。

在我国发展服务经济的过程中,要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重点,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的基础条件较好,要素市场较为发达,人才、知识、信息等创新资源密集,且可得性较强;二是这些地区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价格较高,附加值较低的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难以承受,容易因此向外转移,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区域产业转型留下空间;三是附加值较高的现代服务业,通过向这些地区集聚发展,可以获得市场需求规模化、集中化的优势,也可以增进企业之间合作交流的便利和互补性,有利于凝聚发展现代服务业要求的创新要素和人才。

要把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及其部分转型升级压力大的老城区,作为发展服务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区。主要理由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往往是城市功能的核心区,也是城市经济、文化、科技资源高度密集,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集中的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是城市现代服务业最为旺盛的增长极,也是现代服务业最具发展潜质的地区,具有主导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式演变的优势条件,容易左右未来城市功能的演变方向。这些大城市、特大城市转型升级压力大的老城区,由于土地等要素价格较高且可得性下降,加之经济结构老化、社会负担沉重等问题突出,往往面临不转型即衰退的尴尬境地。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城区功能转型,是其摆脱困境不可回避的选择。当然,基于国际经验,城市中心商务区建设可以依托城市中心区或老城区改造,也可以选择在新城区或其他更具潜力的地区。

但是,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重点发展服务经济也好,建设城市中心商务区、促进其老城区转型升级也罢,都应放在推进城市化的战略高度统筹考虑,努力促进城市化与服务经济的互动发展。城市化不仅会带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还会带来产业和创新要素分布的集聚化,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影响着城市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流动,决定了城市功能转型升级的程度与方向,影响着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进而影响着城市化质量。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它不管是综合型城市,还是工业城市、旅游城市、文化城市、专业型服务城市,抑或消费型城市,都与其服务业结构有密切关系。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服务业结构,很容易导致低效劣质的城市化和城市功能老化,影响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服务业结构,往往导致高效优质的城市化和城市功能的新型化,有利于增强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在一个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各具特色、分工明确的服务业结构,也容易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城市功能。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为产权和创新要素的流动与优化组合提供了便利,也会对城市化和服务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产生深刻影响,为城市化和服务经济的互动发展提供新的更高平台;对于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群、城市化及服务经济的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乘数效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还导致城市内外的产业之间、城市之间的组合关系日趋复杂多样,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分化,推动城市化和服务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可见,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重点加快发展服务经济,还需要注意统筹推进信息化和城市化、服务经济的发展。

基于我国实际,为此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加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中心城市建设。按照建设世界城市、国际大都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等不同目标,因类制宜地重新定位中心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强化各具特色的城市服务业结构。(2)要在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的同时,统筹推进城市群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积极发挥信息化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龙头带动作用,培育区域之间、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产业合作机制,引导创新要素交流和互补。(3)跳出盲目模仿、功能雷同的城市发展套路,引导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城市增强服务业发展的特色,形成不同的功能定位和服务业梯度,借此促进城市功能优化转型,为增强城市功能和强化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产业联系和分工协作关系,为培育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特色鲜明的城市群创造条件。(4)跳出以土地城市化和城市美化为重点的传统城市化道路,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提高城市化的发展质量。要加快发展主要面向农民工的服务业,推进城市公共服务业向农民工延伸服务能力,疏通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惠及农民工的通道,让更多的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

二、发展服务经济的行业重点

选择发展服务经济的重点行业,需要注意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培育新增长点与增强服务业功能并重,优先瞄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二是扩大服务业就业与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并重,服务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适度优先;三是坚持生产业和消费业并重,向生产业适度倾斜;四是坚持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重,发展现代服务业适度优先。“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规范提升商务服务业,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基于前述原则,综合考虑需求扩张潜力、创新能力、产业关联效应,以及对增强就业能力和主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我们认为,在未来10年内,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除应包括“十二五”规划确立的这些行业外,还应包括以下行业①。

(一)人力资源服务业

人力资源服务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当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十二五”期间,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必然对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重点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推进其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规范化,健全人才引进、开发、利用和培训提升的长效机制,可以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持续增强的人才保障。况且,就业是民生之本。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从扩大就业做起,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十二五”期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在总体上比较突出,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特别是高校毕业生、高龄农民工、农村老弱劳动力等特殊人群的就业困难仍将有所加重,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发展和就业稳定性的需求将会迅速强化,由此也会加大其劳动力素质的不适应性。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对于解决“十二五”期间仍较严重的就业问题,特别是上述特殊人群的就业困难,具有重要作用。今后,应将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信息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包括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服务业和信息传输服务业,也有人将信息服务业划分为信息传输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it服务业)和以信息内容产业为主的信息资源产业。当今世界,信息化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融合进一步深化,为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随着服务业乃至三次产业的加快发展,对信息服务业提供平台支撑的需求,也会不断强化。在一定意义上说,信息服务业是服务业乃至产业发展的重要社会性基础设施。

国际经验显示,信息服务业对生产和消费的带动作用强,产业关联度高,创新引领作用突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联网等新型网络体系的出现,信息服务业的功能迅速强化,信息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和平台化的趋势迅速凸显,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甚至催生出大量新兴产业、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②对增强服务业乃至产业、企业的创新能力,正在发挥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今后,我国要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不至落伍,要顺应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潮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城镇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必须将信息服务业作为未来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借此,不仅有利于提升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质量,还有利于发挥现代信息服务业对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导作用,更好地培育服务经济的发展环境。

(三)文化服务业

近年来,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与融合、现代电子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服务业迅速拓展。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老龄化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文化服务业的娱乐化,促进了文化服务业跨行业、跨媒体的融合发展和文化服务业发展模式的创新。③重点发展文化服务业,不仅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还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文化服务业从功能上看,有生产和生活之分。随着我国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迈进,随着城乡居民需求结构的升级,对文化等精神产品的边际消费倾向逐步提高,文化服务业的需求扩张可望进一步加快。无论是生产业,还是消费业,一旦同文化有效结合,大多会迅速提升品位,显著提升市场魅力和顾客认同度,产生市场价值的“倍增效应”。生产性的文化服务业快速发展,往往推动制造业结构加快升级、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提升。

(四)健康服务业

当前,健康服务业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加强基本健康服务、改善民生、促进基本健康服务均等化的需求迅速凸显,成为“坚持民生优先”不可回避的问题。随着国内外高收入群体数量的迅速增加,随着国内外消费结构的加快升级,扩大健康消费已成国内外发展的潮流。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营养性疾病、慢性病患者和亚健康人群迅速增加,催生出大量的健康服务需求,要求提高生命质量。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迅速推进,也在推动健康服务需求的迅速扩张和释放。健康服务业作为未来消费热点的趋势,正在迅速显现。

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加速转型,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还会不断形成对居民心理适应性的挑战,加剧精神性疾病和精神健康问题。通过加强健康服务业,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促进其精神健康,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日益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外、对内开放的扩大,也为开拓健康服务业的市场空间创造了条件。因此,从中长期的角度看,我国健康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中,健康服务业不可或缺。

(五)面向农业产业链的生产业

从中长期趋势来看,发展面向农业产业链的生产业,也应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之一。因为,从国内外经验看,生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引擎,也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以同步发展面向农业产业链的生产业为前提。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包括农业发展方式中的许多问题,往往与面向农业产业链的生产业不发达密切相关。如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和波动问题,与农产品物流特别是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农业供应链管理落后、农产品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有关。农产品成本的迅速上升,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农业生产业不发达,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因此,选择服务业发展的行业重点,应将面向农业产业链的生产业,放在重要位置。当然,面向农业产业链的生产业,与前述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如物流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具有较大的重复性,对此需要引起重视。

注:

①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行业有一定的交叉,甚至部分行业在国内外均无统一定义,有的甚至缺乏一致的分类和统计标准。如信息服务业、文化服务业等。

②参见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编著:《2010年世界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1页。

③参见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编著:《2009年世界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87―291页。

主要参考文献:

①荆林波等主编:《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9――面向“十二五”的中国服务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②任兴洲、王微主编:《服务业发展:制度、政策与实践》,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

服务业特点篇8

现代服务业是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结构中的比重,使现代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经济素质的必由之路,是适应对外开放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当前,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阶段,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调整我市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区域辐射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我市现代服务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化层次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综合竞争力不强,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相适应,与全面对外开放的形势不相适应,与省会城市的发展要求也不相适应。因此,各区县、各部门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拓宽思路,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美丽的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二、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挑战

(一)有利条件

1、区位条件。是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渐成为青藏高原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交汇点,中心城市的地位日趋明显,对辐射带动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交通条件。具有公路、航空、铁路三大立体交通优势,交通枢纽网络逐步形成。其中青藏铁路、新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更是连接内地和、新疆的“黄金通道”,将成为全国重要交通节点,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3、资源条件。拥有“中国夏都”的城市品牌和独特的人文宗教文化景观及优美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丰富,其景观、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原生态性为打造旅游精品工程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其次,夏秋气候宜人,适宜举办各类展会,具备打造青藏高原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的条件。

(二)面临的挑战

1、市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不快。“”以来,服务业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从总体上来看,规模仍然偏小,发展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发展模式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物流、科技研发、信息技术、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商务中介等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已成为制约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国家重点支持的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仍为“空白”。

2、服务业发展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点多面广。目前,现代服务业统计体系尚未建立,服务业发展工作机构仍然薄弱,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实施“服务业活市”战略,以建设青藏高原区域业中心为目标,以规划为先导,以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推进以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流通、文化体育、商务科技服务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全面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吻合、与工业发展相配套、与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进程相协调、与群众要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繁荣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二)发展目标

通过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把建设成为功能完备、辐射能力强的青藏高原区域性旅游中心、金融中心、现代商贸中心、文化中心、会展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争取到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左右;到2015年,全市“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全市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合理协调发展,形成若干个功能明显、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依托优势资源、突出高原特色原则。根据全省和我市富集的自然资源、独特的生态环境、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适应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选择并优先发展特色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力强的优势服务产业,实行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2、坚持协调发展、重点突破原则。传统服务业附加值较低,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强;现代服务业技术要求高,附加值高,但吸纳的劳动力少。我市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既要重视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又要做到传统和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有所突破,带动服务业整体发展。

3、坚持生活业和生产业并重的原则。在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服务业,为国内外游客和城乡居民提供了较高层次生活服务的同时,重点抓好会展业、现代物流、商务中介等生产业的发展。

4、坚持重点项目带动的原则。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根据我市实际,策划、准备和组织实施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培育现代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5、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在强化政策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服务企业的主体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推动力。

四、优先发展比较优势明显、体现高原特色的旅游业

紧紧围绕建设高原旅游名城的目标,以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开发精品旅游线路为主线,形成特色突出、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着力强化整体旅游形象,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我市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

1、精心培育“中国夏都”旅游圈,加快建设青藏高原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要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为内涵,以特色为根本,全力打造200公里范围内“中国夏都”旅游圈。加强与互助、循化、门源、祁连、贵德、同仁、西海镇等区域内各景区(点)的合作与互动,优化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内容。科学规划一批星级宾馆和特色餐饮、购物街,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功能;深入挖掘独特的历史、民族、民俗文化,提升旅游休闲、体验功能;不断改善交通、住宿、餐饮、通讯等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承载和服务能力。

2、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加快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各区县要依托自身优势和特色,加大对旅游资源的挖掘,建设和开发体现民族特色、文化历史内涵、民俗艺术特色和具有生态资源优势的旅游景区,积极开发建设生态度假游、城区历史文化购物游、高原美食游、园区工业游、健身休闲娱乐游等专项产品,形成旅游强势品牌,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

3、扩大旅游宣传推介,规范旅游商品市场。以“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为抓手,加大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力度。以环“中国夏都”旅游圈促销联合体为骨干,利用经贸、旅游、文化宣传推介等多种平台,对旅游资源进行广泛推介。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走出去,开展海外、境外客源市场促销活动,重点加强对欧美、日韩、东南亚和我国港澳台市场宣传推介。着力规划开发建设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购物场所,方便游客购物与消费。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继续实施城镇规划精品工程和旅游配套设施工程,改善城市面貌,突出城市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彰显城市魅力,逐步向一街一景、一区一特方向发展。完善各景区(点)及景区内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加强旅游综合信息库、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咨询网络体系,竭力为中外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咨询、票务订购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旅游交通、住宿、导游服务等信息化服务水平,塑造旅游目的地新形象。

5、建立诚信服务体系,加大旅游中介组织管理。要在旅游服务企业中大力倡导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规范经营的理念,扎实推进旅游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对旅游市场监管力度,规范经营管理和旅游组团业务操作,狠抓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培育我市旅游中介服务品牌。

五、培育壮大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

(一)会展业

1、高标准、高品位办好会展,提高会展水平。一是对已有的“中国国际清真食品用品展”、“国际藏毯展”、“青洽会暨郁金香节”等展会在巩固完善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品质和规格,进一步做大做强,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展会品牌,对基本达到国际展览联盟(UFi)论证条件的展会,要鼓励申报论证并给予重点扶持。二是结合我市区位优势,依托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青藏高原特有的资源优势,精心策划高规格、高品质、有特色的新的高端会展,本着成熟一个举办一个的原则,着力策划打造若干个富有特色的专业展会。三是按照规划布局,加大现有场馆升级改造力度,形成新旧展馆功能分区合理、设施齐全、相互有机连接的会展场馆体系。加强会展配套设施建设,改善硬件设施条件,在会展场馆周边建设集会议、宾馆、宴会、休闲为一体的中高档度假村。

2、开拓会展业市场。以建设国际品牌为目标,用3-5年时间,扶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永久会展品牌,重点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会展和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展。积极吸引大型国际会落户,鼓励推动现有本地自办会展与国际会展嫁接合作,打造区域性国际会展品牌。

3、大力培育会展业主体,逐步提高会展业市场化运作水平。要培育我市会展业龙头企业,组建市会展控股集团公司,逐步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和效率;扩大会展业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知名专业会展公司整合我市会展资源,组建新型会展业集团;扶持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专业会展公司,形成会展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推动会展业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

(二)现代物流业

按照“搭建网络,构筑平台、培育主体”的基本思路,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构筑物流节点城市、区域物流和城市配送三个层次的物流体系,推动现代物流业快速有序的发展,将建成以物流网络化、信息化、规模化为主要特征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物流中心。

1、加快建设和提升朝阳物流园区,促进物流功能和要素的集成整合。依托朝阳物流园区良好的交通条件、物流基础设施及已形成的现代化物流园区雏形,争取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入驻。要引入现代物流经营理念和技术,提升档次,完善功能,整合周边物流资源,增强基地的聚集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集生产资料物流中心、生活资料物流中心、进出口物流中心、铁路物流中心、公路货运主枢纽、物流CBD及电子商务平台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物流园区。

2、实施物流平台建设,尽快构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支撑体系。要充分发挥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物流重要集散地的区位优势,大力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干线公路为依托的多功能、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运输产业体系。要依托青藏铁路建成后的交通优势,积极推进以城市货运出租、快速货运、集装箱为主的城市物流配送、省际物流运输系统建设。

加快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进物流专业信息平台和物流企业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公共信息平台和专业信息平台和物流企业信息平台的有效对接。

3、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骨干品牌物流企业。鼓励企业引入现代物流企业理念,促进企业物流向社会物流转变,加快培育1?2户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创新管理和服务,降低物流成本,形成规模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按照“扶优扶强”原则,打破行业、隶属、所有制界线,选择1?2户素质好、潜力大、示范带动力强的重点物流企业,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带动我市物流产业上规模、上水平。

4、推动商业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重点抓好骨干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提高统一配送比例。支持商业配送中心充分利用社会物流资源配送和面向社会开展配送服务,重点建设3个商贸流通连锁配送中心。积极推进大型批发交易市场技术升级,结合批发市场的改造提升,鼓励有条件的大型批发市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交易方式,逐步形成社会化采购配送中心。加快规划建设农副产品、畜产、粮油产品等专业物流中心。

六、积极开拓知识含量高、专业专门性强的现代服务业

(一)金融业

一是着力搞好金融服务环境优化工作,吸引国内各类金融和保险机构来我市拓展业务。加快推进金融商务聚集区规划选址和建设工作,引导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商务聚集区,充分发挥金融业的聚集效应。二是推进地方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高地方金融机构整体竞争力。建立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发展村镇银行、专营贷款公司和信用合作组织,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三是抓住省财政年至年重点支持融资担保机构设立和发展的机遇,构筑和完善我市各区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优化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四是大力推进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创新。金融机构要结合各自的信贷规模、资源优势,突出自己的目标行业、目标区域和目标客户群,大力发展结算、、外汇、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各类中间业务,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金融产品市场。保险业要积极开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个性化、多元化保险产品,积极开展服务方式创新,探索适合城乡发展特点的保险销售和服务体系。五是大力推进资本市场建设。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探索资产证券化、产业投资基金等融资手段,壮大风险投资规模,拓展融资渠道。

(二)商务科技服务业

1、完善商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各类商务中介服务组织。要重点发展知识产权服务、科技信息咨询、科技评估、科技培训、人才和劳务等生产性中介服务业和会计、律师、评估拍卖、认证、鉴证、工程咨询、检验认证等经济鉴证中介服务业,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规范、功能完善的现代社会商务中介服务业体系。

2、培育优秀商务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开放力度,降低商务服务机构市场准入条件,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商务中介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全面促进商务中介服务产品创新,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有较大潜力的投资咨询、形象设计、企业形象包装、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技术培训等专业服务,培育一批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商务服务企业,推进中介服务向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建立各类中介服务行业协会,规范中介行为,促进行业发展。

3、积极支持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利用其人才智力和实验仪器设备优势在工业、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兴办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为企业开展科技活动、争取项目、策划包装服务。建设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及机构,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4、打造商务服务集聚区。各类社会商务中介服务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采取内部改制扩股分权、外部兼并扩张、吸引外资合作等手段做大做强企业。引导各类社会商务中介服务组织集聚发展,规划发展现代中介服务街区,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商务服务街。

七、全面提升服务范围广、民生性强的现代服务业

(一)现代商贸流通业

1、推动传统商贸向现代商贸业的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化商贸流通中心。结合商贸流通改造建设项目,继续繁荣和提升大十字、西门、商业巷商业圈,加快发展火车站、西关大街、五四大街、海湖新区、小桥大街等区域商业中心,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打造精品商业圈;积极发展大型购物中心、品牌专业店、专卖店、仓储式超市、折扣店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商贸龙头企业要引导流通企业发展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经营,积极推进城区商贸业提档升级;加大商贸流通企业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吸收和借鉴其先进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提升我市商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按照规划先行、找准定位的原则,建设既具有地域、城市、商业、饮食、建筑文化特色,又功能完善的特色商业步行街,实现我市商贸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2、突出发展以民族特色为主的地方餐饮。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选择交通便捷、消费力集中、具有浓郁商业氛围和浓厚地方民族特色文化街区,建设特色美食街、风味小吃街。坚持把特色餐饮街建设与培育龙头餐饮企业相结合,积极引进知名连锁、特色餐饮企业入驻,配套引进茶楼、咖啡厅、歌厅、浴足等休闲娱乐企业,完善餐饮街区的配套消费功能,提升餐饮街区的集聚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二)社区服务业

加强社区的合理规划与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一要加快产业化发展。突破传统的民政型、福利型的局限,顺应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社会化的大趋势,不断拓宽新的服务领域,加快建设各类咨询中介、家政服务、午托服务、老年康乐、购物配送、健身娱乐、信息文化、物业管理、医疗保险、职业介绍、公共安全、日常维修、社区活动室等社区服务网点,并逐步搭载便民服务功能,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二要促进规模化。扶持壮大一批规模化社区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服务,鼓励现有规模企业以连锁化经营方式进入社区,加快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有计划、分步骤加快推进标准化农贸市场建设、社区便利店建设,着力解决居民就近购买生活必需品等问题;大力提倡企业开展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废旧物资回收上门的“四上门”服务,延伸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三是推进信息化建设。以建设数字社区为导向,加快建立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联网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中心,搭建便民利民的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社区便民服务,建设面向社区服务的信息平台,为居民提供定向、快捷、周到的服务,逐步建立和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

(三)农村服务业

1、要按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原则促进居民服务业、现代民生方式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安排新农村各类建设项目,全面发展农村社区服务,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大中型流通企业尽快延伸连锁经营网点到农村。

2、以服务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提升农业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整合资源、实施科技综合培训为突破口,以推动科技进村入户为切入点,面向农村,大力培育农民技术协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种植大户等多元化的农业综合服务组织,使农业服务由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转变;由从单纯技术服务向寻找市场提供信息、培育产业、培育服务组织转变。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和实用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及培训,着重提高科学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加快农业系统集成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促进农业科技资源和服务优化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八、着力打造提城市品位、增城市魅力的文体服务业

1、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把广播电视和文艺宣传工作作为推进“文化”的重点,全面推进我市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深入挖掘和开发我市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中国夏都”的文化内涵,精心策划开设介绍我市民风民俗、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等地方特色栏目。以满足我市人民群众需求为目的,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打造能够体现风土人情和高原地域特色的精品剧目,唱响一首宣传的好歌,丰富市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充实“文化”内涵,扩大地域文化影响力。

2、以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做大做强工艺美术产业。以特色工艺美术资源为依托,以旅游纪念品的研发生产为重点,大力开发手工藏毯、热贡艺术品、农民画等具有特色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礼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艺术特色的文化产品,培育具有市场规模和产业影响力的特色品牌,扶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增强我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3、以我省特色文化资源为内容,以民族歌舞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结合促进现代旅游业,积极发展民族演出业,推出特色浓郁、市场认可、群众喜爱、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以突出高原民族特色文化为重点,整合建设2-3处集娱乐、演艺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娱乐场所,形成民族歌舞演艺、文化娱乐的整体优势,打造优秀的、雅俗共赏的民族风情歌舞品牌,丰富市民及游客文化娱乐活动内容,充分领略的民族风情。

4、以全民健身为切入点,深度开发社区体育健身娱乐休闲服务、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中介市场。重点围绕多巴国家体育训练基地、“环湖赛”、“攀岩赛”等相关设施、赛事,开展竞赛观赏、竞技比赛、运动康复、运动疗养以及极限体验等为主的体育健身咨询和体育休闲服务。开发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加快培育体育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加强体育用品市场的规范管理,引导和吸引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产业和体育设施建设。

九、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

1、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和运行机制。成立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各有关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并在市发改委内部增设服务业发展处,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统筹协调做好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强督促检查等。建立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等有关制度。

2、建立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和工作制度。一是结合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摸清服务业家底,掌握全市服务业发展规模及布局,建立健全服务业基本单位名录库,核准基数,全面夯实统计基础;制定和完善服务业统计标准和统计调查方法,建立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二是加强服务业统计力量,在市统计局增设服务业统计处,积极开展服务业统计体系与方法制度研究,建立现代服务业统计工作制度,完善服务业经常性统计调查和运行监测机制。三是加强协调,共同推动现代服务业统计服务工作,不断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3、建立现代服务业工作考核奖励机制。建立现代服务业统计考核指标体系,制定现代服务业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任务、目标进行分解,落实责任,通过科学设置现代服务业考核指标,对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部门进行绩效考核,列入市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建立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督查机制,把现代服务业项目落实成效列入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制定奖励措施,鼓励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具体奖励办法由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另行制定。

(二)加大扶持力度

1、发挥政府资金导向作用。建立市级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从年开始每年在市财政预算内安排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并根据财政收入增幅逐年增加。资金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管理、统筹使用,主要用于我市重点支持的现代服务产业;市重大鼓励类服务业项目的策划、包装和申报,以及生产业的培植、农村服务业项目配套补贴。对于引进外资银行、世界知名服务企业等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市政府给予特别优惠和支持。各区县也要建立相应的引导资金,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2、落实优惠政策。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扶持服务业发展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价格政策,根据国家和省上有关文件精神,按权限逐步调整和形成服务企业合理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价格,对于纳税上规模的鼓励类服务企业,通过价格调整、政府补贴等途径逐步实现与工业企业基本同价。

(三)构筑支撑体系

1、加强规划引导支撑。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高起点、高质量编制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会展、物流、金融、文化体育、现代商贸流通、商务科技服务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明确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思路,落实空间布局,强化服务业重点功能区块建设,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金融聚集区、物流功能区、文化体育休闲功能区等的规划建设,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2、突出项目建设支撑。结合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制定我市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导向目录,把规划落实到具体项目,推进服务业项目的立项、布点、建设等在规划的严控下实施。引导各类资金投向重点发展产业。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方式,高标准推进服务业项目实施。

3、强化人才智力支撑。一是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多渠道、多途径引进、培养、培训现代服务业发展人才,制定分类开发培训计划,通过优势产业集聚人才,以重点项目吸引人才,在现代服务业各领域引进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行业高端人才,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结构。二是引导本地大中专院校开展和加强现代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利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实用技能型服务业人才再培训、再教育,培养社会急需的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商务中介等管理和经营方面人才;三是建立健全科学、公开、透明的人才评价、绩效考核、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完善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措施,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四)营造良好环境

1、营造统一开放的思想环境。充分认识现代服务业是今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完善机制,着力营造开明开放的思想环境,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促进繁荣和谐的重要举措来抓。

服务业特点篇9

关键词酒店服务礼仪特点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

自十召开以来,多次强调我国发展服务业在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中的重要性。他提出,要把提升服务业比重作为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重点,加快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业产业体系。

随着酒店业在我国蓬勃发展,酒店管理专业教学逐渐被教育行业关注。酒店服务礼仪是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酒店管理专业的基本的服务技能和服务规程,都是通过这门课程来习得的。如果说酒店管理学概论、酒店财务管理是该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础理论课程,酒店服务礼仪就是酒店管理专业不可或缺的实操性课程。由此,酒店服务礼仪课程的教学方法,成为了该专业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教好这门课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是通过对酒店服务礼仪课程特点的详细分析,针对其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法探讨,从而找到其教学效果提升的方法路径。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而言,夯实其酒店服务礼仪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基础有着巨大意义。

1酒店服务礼仪课程特点分析

酒店服务礼仪是一门规范性强、实操性强、场景关联性强的课程。规范性强体现在其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它的形成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沉淀的结果;实操性强体现在酒店服务礼仪有一半以上的内容是实际操作的内容,必须要师生按标准和规范进行实际操作;场景关联性强是指,任何服务都是在实际场景中进行的,它必须以具体环境和场景为背景,根据事态的发展而不断随机转换。所以,酒店服务礼仪比起很多理论课,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在规范之中又有着较强的灵活性和随机性。

1.1规范性强

酒店服务礼仪是一门规范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学中教师要严格遵循规范和标准教学,在很多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和操作技能教学中,差之毫厘,会谬之千里。比如,酒店服务礼仪教学内容中,酒店服务三仪美就有很强的规范性。酒店服务三仪美是指:酒店服务的仪容,即发型和面容,仪表,即酒店服务的制服搭配穿着及仪态,即酒店服务形体姿态与面部表情和手势。这些内容都有着很强的规范性。在酒店服务仪容教学内容中,服务仪容要求酒店服务者要有规范的妆容,统一和谐的发型。比如:男士的服务发型要求前不掩额,后不及领;女士的服务发型要求前不过眉,后不过肩。服务仪表方面,服务人员要求穿着统一的制服,制服穿着有固定的标准和一定的规范。如:女性员工穿着制服套裙时,必须穿肉色丝袜和5厘米左右的高跟鞋;男性员工穿着制服西裤时,必须遵循上浅下深的配色原则,皮鞋与皮带的颜色必须统一。这些内容都是一些规范性模式化的东西,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做到统一规范。在服务礼仪仪态教学方面,服务人员要有统一规范的站姿、坐姿、走姿、蹲姿和手势,并且,不同岗位要求有相应规范的服务语言。除了三仪美对服务人员有规范性要求外,酒店服务礼仪中的前厅服务礼仪、中西餐服务礼仪等内容,都有基本的服务规程,从中西餐摆台、到上菜顺序、到餐间服务都有固定的流程。这些基本规程都体现了该课程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强的特点。

1.2实操性强

除了规范性强之外,酒店服务礼仪课程内容中,还有很多实操性内容,其具有实操性强的特点。酒店前厅接待、会议接待、中餐服务、西餐服务、铺床等内容,都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前厅是酒店的门面、核心和首脑。前厅的工作对一个酒店的运作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酒店前厅有大量的理论规程,也需要有大量的实际操作训练。比如:前台的入住登记与退房办理,需要学生能够熟练快捷的操作系统。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会议消费成为了当今旅游产业中的一个重要创收内容,会议服务礼仪备受酒店的重视。而在酒店服务礼仪课程教学中,会议服务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会议服务礼仪中,包含了会议来宾接待、引领入场、会议桌布置,会间服务、茶点服务等等内容。这些都需要服务人员有娴熟的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再比如,中西餐服务是酒店不可缺少的服务环节,中西餐的摆台、传菜、上菜、席间服务,除了有很强的规范性特点以外,还要求服务人员对这些规范具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和操作水平。最后,铺床服务也是酒店服务的重中之重,要求服务人员能够熟练的操作。综上,酒店服务礼仪课程具有实操性强的特点。

1.3场景关联性强

在酒店服务礼仪的教学过程中,其课程内容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相互连贯并在一定的场景中展开的。如:接待礼仪中包括握手礼、见面礼、招呼礼、鞠躬礼等等相互关联的礼仪知识点,它们是相互连贯的,而接打电话、前厅接待、会议服务、中西餐服务、商店购物等教学内容,都必须放在特定的场景中去训练。比如,电话服务礼仪中,处理电话要根据不同的电话内容、不同的业务内容进行。那么在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中就必须结合场景、关联学习。再比如,中西餐点菜服务,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客人情况,包括:国籍、年龄、信仰、民俗禁忌等来进行。我们在教学的时候,理论方面会贯通很多案例,其实就是展示不同场景和关联不同场景来教学。实操方面也需要布置一个特定场景才能进行训练。所以,该门课程具有场景关联性强的特点。

服务业特点篇10

2011年3月8日至12日,为将这项业务推广到宁蒗县其他无常设金融机构的8个乡镇,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又组织中国银联云南分公司、中国银联商务公司云南分公司、中国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云南省农村信用联社、云南省邮政局、云南省公安厅、中国移动云南省分公司等相关单位和部门以及上述单位的市、县级部门到宁蒗县开展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推广工作,力争将宁蒗县建成金融惠农支付服务的示范县。同时,为保证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召开了宁蒗县惠农支付服务业务推广工作座谈暨培训工作会。参加会议的有上述单位的省、市、县相关人员、宁蒗县政府领导、宁蒗县11个乡、镇政府领导人、此次推广业务的17家特约商户、前期试点工作6家特约商户等近70人。会上,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支付结算处领导向大家介绍了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重要意义、操作过程、主要做法等。会议邀请试点工作约商户进行经验交流,用特约商户现身说法向广大特约商户介绍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特点,操作流程、及对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另外,会上,中国人民银行丽江市中心支行与宁蒗县政府共同为宁蒗县17家特约商户进行集中授牌。在集中培训过程中,中国银联云南分公司和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收单机构相关人员对特约商户进行现场培训,对原试点的6家特约商户的poS进行程序升级工作,新增了转账业务的功能。

随后,相关单位和部门的省、市、县人员50多人组织两个工作--小组分头深入宁蒗县西布河乡、烂泥箐乡、永宁坪乡、蝉战河乡、西川乡、跑马坪乡、宁利乡、宁利玉鹿行政村、新营盘乡毛家乡行政村、翠玉乡阿海电站开展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开通仪式和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

当前,正值宁蒗县广大老百姓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此次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在宁蒗县8个乡镇、3个行政村顺利的开通,加上以前开通的3个乡镇,使惠农支付服务业务涵盖了宁蒗县无常设金融机构的所有乡镇,从而使宁蒗县广大老百姓不出乡镇就能取到各种惠农补贴、为在外上学的子女汇款、及时购买农用物资、缴纳各种费用等最基本的金融服务。对于这11个乡镇14万老百姓来说就无疑是下了一场及时春雨。广大老百姓对于开通这项业务表示了由衷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