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机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8:58

海外市场机遇篇1

关键词电子商务海外代购机遇挑战

一、基于互联网的海外代购概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日渐普及,以电子商务为平台的海外代购业务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给我国的购物市场带了新的活力,也为电子商务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基于互联网的海外代购是从B2C电子商务模式中衍生的一个细分市场,现在也带有C2C电子商务模式的性质。通常是指海外代购商或代购人通过网络帮助消费者从境外购买商品,通过邮寄或者直接携带等方式带回国内,交付给消费者的行为。

目前,我国海外代购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专业代购网站,如美国代购网、乐淘日本代购网、洋码头等。第二种是个人代购店铺,最常见的是通过淘宝网、易趣网、微信平台提供代购业务。第三种是熟人海外代购。本文主要涉及前两种海外代购形式。

二、互联网海外代购市场机遇分析

(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与普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参与过网络购物的网民规模达到3.61亿人,较2013年增加5953万人,全年增长率为19.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数量如此庞大的互联网消费群体为网络海外代购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口基础。

(二)价格差异

由于关税、物流成本、汇率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产品在国内的销售价格与国外差异较大,如一个JawboneUp24运动手环在中国的售价为1458元人民币,而在美国的售价为129美元(约合人民币799元)。另外,由于国外电子商务发展较早,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市场体系,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因而在图书、数码产品、护肤品等产品上折扣幅度非常大。还是以JawboneUp24运动手环为例,相同配置的该产品在亚马逊中国站的折后价格为1127.6元人民币,而在亚马逊美国站的折后价格为54.99美元(约合人民币340.54元)。同时,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美元、日元等汇率不断降低,国内外同等商品价格差价会越来越大。

(三)消费者购物需求的变化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已有高达32%的网友表示曾经有过海外代购的经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已经从追求“量”转变为追求“质”。以奶粉为例,由于国内市场中药品安全问题与食品安全问题较为严重,尤其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该行业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绝大多数消费者转而投向海外市场。以“奶粉”为关键词在淘宝平台进行搜索,销量排在前列的海外代购店月成交量基本都在2000件以上。在电子商务跨越全球的平台上,互联网海外代购实际消费者们提供了一个更多选择的机会,让他们不仅获得了心目中价优质优的产品,更加丰富了他们的消费选择。

(四)信息获取存在障碍

在国内互联网购物市场中,虽然有很多网络消费者存在潜在的海外购物需求,但是由于语言障碍而导致他们无法顺利获取海外商品的相关信息,这会导致他们无法了解商品的真实情况。通过互联网海外代购商,能够为消费者解决这一难题。

(五)降低国际运输成本

如果通过海外直邮,单个消费者的国际运输成本比较高,而通过互联网海外代购商则可以相对降低该成本。当代购网站或者代购人在进行海外代购时,可以将多个客户委托代购的商品放进同一张订单中进行采购,再由国外购物网站的配送中心按照订单同时配送这些货品,对于国内的消费者而言就可以分摊国际运费,极大降低了国际运输成本。

三、互联网海外代购面临的市场挑战

(一)国家逐渐加大对海外代购的监管力度

互联网海外代购由于其入境方式一般不通过正式的海关入境渠道,因而会造成国家税收损失。其规模越大,流失额越多。海关总署于2010年9月的第43号公告《关于调整进出境个人邮递物品管理措施有关事宜》中取消了过去对个人邮递物品500元的免税额。新规定大幅提高了采购成本,这对采用从境外邮寄商品的互联网海外代购商造成了极大的打击。2014年8月,海关总署颁布了第56号公告《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加强对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和个人的监管。部分海外代购商可以此为契机,进行良性转型。

(二)对国内相关企业造成较大冲击

网络代购以其价格低、质量优势、选择丰富等优势,越来越成为人们购物的常态,对传统零售企业以及其他相关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据统计,互联网上的海外代购卖家超过10万家,2013年海外代购的交易规模超过了700亿元,年增长率达到了58.8%。由于互联网海外代购业的蓬勃发展,无形中抢夺了传统零售企业以及其他相关企业的部分市场份额,这固然会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与抵制。而网络海外代购目前尚且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业体系和信用机制,这并不利于其稳定健康发展。

(三)消费者权益维护难度大

消费者进行海外代购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风险:第一,货源真伪难以辨别。例如,今年年初曝光的10万余片韩国丽得姿面膜假货通过海外代购或海淘方式流入中国市场的事件。第二,是物流环节难以保证。海外代购涉及的国际物流时间较长、同时涉及两个及以上国家、监控难度大、影响因素复杂,商品在路途中被损坏或者被调包风险高且难以维权。第三,售后服务难以保障。大部分代购商或私人代购出于避税理由并不会向消费者提供商品票据,这会导致当产品出现故障或需要后期维护时消费者难以维护自身权益。第四,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问题。在海外代购业务中消费者大多需要通过代购方了解商品信息,有时会因为沟通不畅导致消费者在并不了解商品的情况下进行了购物。例如,由于国内外生产标准不一致,有时会出现国外市场上的家电产品在我国无法使用的情况。

(四)代购方面临诸多风险

对于代购方来说,虽然海外代购业务能获取较大收益,但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涉嫌偷税漏税、输入输出违禁品、走私、洗钱等法律风险。此外,汇率波动和市场价格浮动也会给代购方带来一定的收益风险。今年3月份由于香奈儿公司宣布上调欧洲售价,同时下调中国内地售价,幅度均为20%,这让很多海外代购从业者不得不对商品价格进行了调整,极大地压缩了利润空间。

(五)国内外企业加速争夺我国海外购物市场

随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我国海外购物市场。在国内,阿里巴巴推出了“天猫国际”,京东、苏宁也都开设了“海外购”频道,这些电商企业的入局无疑会对海外代购商及私人代购们带来极大影响。另一方面,国外企业也都加强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纷纷采取各项措施吸引消费者。一些原先并不支持直邮中国的网站开设了直邮渠道,还有一些网站将支付宝纳入自己的支付体系中,这些措施加大了消费者直接购买的便利性而不需要借助代购。

(作者单位为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雨轩.浅析海外代购的发展前景[J].现代商业,2011(11).

海外市场机遇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国家政策调整金融改革创新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出现多年未有的同步衰退。本文拟从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和国家政策调整两个层面,分析新形势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机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新形势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机遇

(一)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层面

从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法兰克福、东京、迪拜等国际金融中心的逐次崛起可以看到,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常常产生新的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使得华尔街迅速崛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70年代美元衰败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使得欧洲大陆国家的金融中心崛起,而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等亚太国家经济兴起导致的国际金融格局变化,产生了东京、汉城等亚洲金融中心。同样,此次金融危机中世界金融格局虽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世界金融格局会进行调整,国际金融市场调整、国际资金流向的调整、国际金融和实业资本转移、国际金融巨头区域战略布局调整、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国际金融人才的迁移等都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带来新机遇。

1.国际资金流向调整带来的机遇。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金融市场进入调整期,撤离美国市场资金需要寻求新的安全投资地,可能出现资金转移流入中国情况。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月度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见图1),国际资本净流入在2007年11月达该年最高水平1354亿美元之后,开始下滑,到2008年3月因股市大跌降到最低点-520亿美元,出现净流出,其后缓慢回升,7月份又因股市波动净流出250亿美元,其后快速回升,到2008年10月国际资本净流入达到2863亿美元。这些数据反映了近两年国际资金受到美国金融市场波动影响总体表现外流迹象。

在美国金融市场进入调整时期,中国经济受到冲击小,相对安全,撤离美国市场资金可能流入中国,这对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资金集聚提供了新的机会。但是,还应关注国际金融机构出于自救而撤离部分资金情况的发生。

国家外汇储备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国际资本流动在中国的总体态势。2008年中国国际资本流动以7月份美元开始升值为界,表现出“冷暖两重天”的态势。2008年上半年延续着2007年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趋势,下半年增长趋势明显放慢,甚至出现自2003年12月份以来首次的负增长,这种趋势正好与8月后美国国际资本快速回流相吻合,反映了国际金融机构出于自救而从中国撤离部分资金。

2.国际资本转移带来的机遇。由于国外经济陷入衰退,实业投资需求降低,迫使大量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需要找到新的资金出口。中国经济相对发展较快,可能成为产业和金融资本转移目的地,这为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本集聚提供了新的机会。2002年以来,全球资本流动一直保持增长态势,2008年全球资本流动规模达到16773亿美元,但是,全球经济面临重大下滑,国际资本流动将受到较大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全球资本流动2009年总体规模将回落至14861亿。国际资本流动主要渠道是国际直接投资(包括创办新企业、直接收购、国外企业股票购买、利润再投资四种主要形式),国际证券投资(主要包括国际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和国际借贷。近年来,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的跨境投资发展迅速,成为一种国际资本流动新渠道,其投资方式包括风险投资、私人股权投资和收购三种形式。然而,我国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国外资本进入方式和渠道受到限制,因此,为抓住机遇,可以考虑以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疏通国际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中国的渠道。

3.国际金融巨头区域战略布局调整带来的机遇。欧美经济的衰退迫使国际性金融机构加大其在亚太地区的业务投资,这就为上海国际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带来机遇。目前,国际金融巨头的收入来源基本已经全球化,收入来源区域分布相对平衡。在新的经济和国际市场形势下,国际金融巨头可能调整区域战略布局,将亚太地区作为新的业绩增长点,加大投资,提升在亚太地区机构的层次和能级,调整内部功能和职能部门区域布局,这将为加速高能级机构和功能性部门集聚浦东提供新的机会。

4.国际金融人才的迁移。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首先依赖的是具有全球视角的国际金融人才。美国金融人才市场在金融危机下产生巨大的人才溢出效应,这可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金融人才的集聚带来积极影响。

5.国际货币体系调整带来的机遇。国际货币体系调整中,人民币国际地位得到加强,国际化可能加快,人民币国际结算业务改革步伐加快,市场开放加速,离岸金融业务发展前景可待。这些将为上海作为外汇改革试点提供新的机会,也为提升上海国际化水平提供了机会。

(二)国家政策调整层面

金融危机以来,为保经济增长,国家密集出台新的经济政策,先后出台了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条政策措施和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新经济政策的出台加大了金融支持力度,希望以金融发展和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国家政策调整为上海金融改革创新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和相对宽松的创新环境。因此,上海应抓住国家政策面调整机遇,积极实施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1.货币政策的调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外部环境有利于金融发展和创新。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条政策措施中第一条就提出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资金供给增加,债券市场和证券市场可能因资金供给增加,规模得到扩大,有利于上海金融发展。其次,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金融创新,资金成本过高可能会抑制金融创新积极性。

2.财政政策的调整。国家制定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国家投资项目兴建将推动融资需求扩张,推进融资模式和产品创新。首先,国家投资项目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资金来源将是多样化和多渠道的,这将有利于融资规模扩大和金融市场发展。其次,创新融资模式和产品也将得到利用。例如以涉农贷款、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贷款等为标的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试点。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推动上海债券、股票等各类金融市场发展,推进金融市场产品创新,为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3.外汇政策的调整。近期,面对出口快速下滑,国家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出口企业的外汇改革政策,同时也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境外机构和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在港人民币债券、人民币国际结算业务发展、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业务等业务试点开办,将提升上海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上海可争取作为试点,发挥先行先试优势。

4.金融改革创新的政策调整。在《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显透露出加快金融改革创新的信号。农产品期货、延迟纳税型养老保险、项目收益债券、并购贷款、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对基础设施和国有大型龙头企业股权投资等一系列金融改革创新措施将在2009年实行或试点,可见这次金融改革力度之大。国家金融改革步伐的提速和逐渐宽松的金融环境将为上海金融改革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新的金融市场组织形式、新兴金融机构、创新型产品集聚上海发展提供更好的机会。

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抓住政策调整机遇且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

上海应借助国家金融改革创新提速和金融经济政策调整的有利时机,发挥浦东“先行先试”优势,实施地方政府参与推进型金融改革创新,加速上海金融改革创新。这里有四层含义:

一是金融改革创新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最重要的核心手段之一。虽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展是明显的,但还有不足。比如金融市场规模能级不够;金融国际化程度偏低;金融人才严重不足;金融创新相对抑制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金融改革创新。而在目前的国内外环境下,更需要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破除各种难题,开创新的局面。

二是充分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国家经济政策相对宽松、金融审批管理相对宽松、试点工作积极推进的便利,加大上海金融改革和创新力度,实现转“危”为“机”。

三是利用地方政府在金融改革创新中的能动性,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效应,做金融改革创新的推手。在中国市场化经济改革进程中,地方政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在近几年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中,地方政府也起着推动作用。因此,在中国现阶段体制和制度下,地方政府的参与和推动是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

四是以重点创新项目和金融改革措施落实为契机,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推进上海金融改革创新。根据国家金融改革方案和上海市政府安排,考虑抓好重点创新项目和改革措施落实,使金融改革创新得到稳步推进。例如区域otc市场、金融租赁业务、全国性信托登记中心、reits试点、外资pe法人化、政府融资模式创新、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期货保税交割试点、并购贷款试点、资产证券化等改革创新项目和措施。金融改革创新是长期的工作,但是金融改革创新项目和措施的成功实施有助于开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局面。

海外市场机遇篇3

[关键词]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电子商务平台海上丝绸之路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5)05-0081-03

[作者简介]朱懿(1980―),壮族,广西宜州人,广西财经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国际特许公认会计师学会(aCCa)准会员,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与治理创新;张林(1971―),侗族,湖南会同人,广西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知识经济与区域发展。

广西全力打造“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建设升级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

一、广西建设“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的机遇

广西建设“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具有国家宏观政策机遇、海外市场发展机遇、国际地缘政治机遇和广西产业整合机遇等空前的机遇与条件。

1.国家宏观政策机遇。如果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建设前十年是市场建设,今后则应该是贸易市场规模形成后市场利益再创造的过程,而在国家宏观战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落实《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背景下,广西建设“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具有特殊的历史机遇和成功可能。近期,总理多次提出“互联网+跨境贸易”模式,有效地推动了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的发展。

2.潜在市场发展机遇。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盟国家虽然资本有限,但农产品供给市场空间广阔,为资源型产品交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建设振兴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不仅可以满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消费者需求,而且随着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国内存在着巨大的进口水果消费市场,这成为广西“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消费市场保证之一。

3.国际地缘政治机遇。我国面临着诸多内外部约束,内部约束来自于经济增长质量转型与市场的扩展问题,外部约束来自于以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战略空间的挤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的提出,既是通过南南国家之间的市场开放和资源交换与共享促进和平发展,重塑南南合作的地缘政治路线重要契机,也是中国拓展更具全局视野的国际政治空间,有效改善南北关系的重要战略。

4.广西产业整合机遇。建设“中国-东盟热带农产品国际交易平台”不仅能够扩大广西对外贸易市场,而且还能够为制糖、食品、营养、保健等轻工业提供多种基本原料,这些新的贸易和服务渠道有利于广西乃至国内其他地区轻工业产品的市场开拓,有利于整合提高农业、轻工业与服务业的产业链关联水平,从而实现广西产业的协同演进。

二、广西建设“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的优势

1.物流优势。广西是我国唯一一个与东盟国家和地区海陆相连的省区,开辟了至新加坡、曼谷、海防、胡志明、巴生等港口的多条国际直达航线,建立了覆盖东盟国家47个港口城市的中国―东盟港口城市的合作网络,目前北部湾港拥有泊位240个,泊位能力1700万吨,港口年吞吐能力达2亿吨左右。同时,广西临近的广东,与东南亚国家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历来就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贸易往来的主要港口。而且伴随着《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公布,粤桂之间交通运输扩能改造步伐加大,今后其陆路、铁路和海运之间协作空间潜力无限。

2.技术优势。广西热带水果、农产品等在种植、储藏、运输、研究等方面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经验和基础,具有众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广西建设“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利用自身经验和技术为依托,在热带农产品检测检验、分类定级、全球配送、信息集成等方面强化技术力量,提高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东盟国家的技术服务能力,并逐步适应国际市场和提高对外贸易和服务国际化程度。

3.人文优势。广西是全国第三大侨乡,东盟国家的华人华侨与广西有着先天的血缘之亲、乡土之情、文化之根、商贸之源。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世界性、区域性经济贸易峰会,即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投资峰会不仅帮助我国推动与东盟各国实现多边合作共赢,共同谋求发展的国际政治目标,而且涵盖了对外服务性贸易、实体产品贸易以及投资合作等等经济目标。

4.地缘优势。对内而言,广西建设“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带动中我国亚热带、温带农产品市场的发育。拓展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对外而言,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需要实现从单纯的市场交易获得交换价值,向市场扩大带来的专业化分工升级和技术升级转变。打造“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在中国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市场经验等软实力支撑下,着力整合东盟国家新兴的农产品贸易市场,“焊接”断裂的南南合作的资源产业链,推动海上丝绸之路东盟国家的产业“协同演进”,提升双方技术水平。

三、广西建设“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的对策建议

(一)指导思想

广西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打造“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需要强化超前战略意识,不能再走“贸易-加工-服务-平台”路径,要走“建平台、扩市场、促贸易、拉加工”的“高端嵌入”道路。引入电子信息平台建设技术,发挥广西在整合中国东盟、西南中南市场战略支点的巨大潜力。

(二)实施步骤

1.机构建设。在战略确立阶段,广西应成立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牵头,发改委、商务厅、工信委、海关、广西科研院所等部门机构参与的广西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打造“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小组,确立广西“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基本原则。战略实施阶段应先构建“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以便依托此平台为核心引进国内外企业、整合物流配送和相应的辅助机构。

2.农作物类别甄别。广西建设“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涉及的农作物种类较多,平台建设需要循序渐进,笔者建议近期应以荔枝、芒果等广西特有的“热带水果国际交易平台”建设为主,构建网上平台、分类分级、整合配送系统和主导市场定价系统等,待形成较为标准的运行模式之后,再进一步展开菠萝、香蕉、山竹等热带水果国际平台建设,最后逐步过渡到非水果类的热带农作物的国际交易平台建设。

3.地域扩张。由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涉及国家地区众多,需要根据地理临近规则循序渐进,广西建设“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近期应集中针对东盟国家和地区,待经验成熟后,再推广到南亚、西亚、地中海和东非、拉美等地。

4.市场主导权建设。可通过电商平台扩大市场规模,通过分类分级获取市场定价权,通过海外市场的拓展扩大技术服务范围,通过信息集成、金融辅助发挥平台效应,逐步实现对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国内市场的定价主导权影响。

(三)建设策略

1.建设信息指挥中心。在广西南宁市物流基地建设方案中,专门开辟“热带农作物国际交易平台”建设内容,主要强化“热带农作物国际交易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作用,构成“热带农作物国际交易平台”的信息指挥中心,是整合商家、消费者、专业辅助机构的龙头,也是广西进入高端信息经济领域的平台。

2.建设知识技术支持系统。广西可借助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等外力,依托广西大学、广西质监局、海关检测检疫部门、广西农科院、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中心,整合形成“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的知识技术支持系统,开展热带农作物的质量等级评价体系建设与标准设置工作,实现相关领域的创新。

3.建设综合物流配送系统。广西应整合南宁空港、凭祥、北海、钦州、防城港等港口物流配送系统,构建“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运行通道与中转枢纽,提高水、海、陆、空立体综合运输能力。依靠中转枢纽的区位的产业园区(包括南宁空港经济园、中马产业园、北海工业园等园区以及各保税区),进行食品、保健、包装等轻工业的拓展工作。

4.建设海外供给与配送基地。根据地区农产品特色、经济合作历史、地缘政治安全、区域性中心地的原则,广西应在海外建立热带农作物国际供给基地和配送基地。建议选择越南香蕉芒果基地、泰国山竹榴莲基地、马来西亚燕窝椰子基地、印度尼西亚棕榈可可基地、香港中转基地、新加坡中转基地、印度黄麻棉花基地、伊朗开心果椰枣基地、埃及地中海葡萄橄榄基地、以色列有机农产品基地、坦桑尼亚丁香香料基地等作为海外供给与配送基地。以“我搭台,你唱戏”的模式,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收取租金并进行市场组织,从而完善运作和经营目的。

海外市场机遇篇4

自从“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世界;但是,由于金融危机造成国际经贸格局发生变化,却给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带来了机遇。本文将对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带来的机遇结合相关案例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金融危机;跨国并购;机遇

一、引言

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带来了机遇,据商务部统计,截止2009年底,我国1.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一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2457.5.亿万美元。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6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年均增速为49.9%。其中,非金融类601.8亿美元,同比增25.9%;金融类86.3亿美元。

二、金融危机后跨国并购机遇

(一)资产贬值,成本降低

首先是金融危机使资产贬值,数据显示,国外资产迅速贬值,目前日本200家市盈率最低的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不足2倍。使并购成本下降,中国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并购这些企业。

其次,金融危机波及实体企业,导致企业资金链紧张,欧洲大量企业面临产品销量下降、拖欠供应商货款与员工薪资,甚至面临破产的局面。一些公司为渡难关不得不出卖公司资产或股权,全球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等走软进一步降低跨国并购的成本,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出境并购的良好契机。

企业可以利用金融危机导致的资产价值下降,转变或者扩大自己的并购导向,使企业自身动机和国家政策紧密相连,促进企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1、利用金融危机,转变并购导向

一些资源类、能源类公司受到热钱退出、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企业市值大幅缩水。特别是一些以自愿性产品出口为经济主体的国家,由于金融危机早场资源能源价格下降,这些国家财政难以为继,因此迫切需要资金输血,于是,这些国家的大部分企业被迫进入产权市场进行股权出售和股票增发。

由于能源危机愈演愈烈以及中国企业在全球能源市场的溢价能力不强,中国政府提升了能源安全的高度,企业利用金融危机创造的机会通过各种措施促进企业资源导向并购。2009年仅前七个月已经有19起与资源领域相关的跨国并购完成。

2、扩大并购导向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国外企业调整主营业务的方向,出售部分资产或是业务,国内企业因此获得了很多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很难遇到的机会。并购领域会更加广泛,2008医药、纺织。化工等海外并购开始兴起。2009年,海外并购的范围几乎涉及到各主要行业。市场和技术为导向的并购正在重新成为海外并购的重点。普华永道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企业在高科技领域的海外并购案公布数达到24项,较2009年并购数量增长一倍。

(三)中外政府支持

由于债务问题在2012年继续更加严重的困扰欧美经济,导致市场流动性减少。进而导致当地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日益困难,资金链断裂,缺少流动资金都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外国企业急需运作资金支持的机会,打开欧美市场空间

资金流动性缺乏导致外国企业自顾不暇,进而导致欧美企业难以兼顾对非洲等不发达地区的援助,但当地市场对基础设施建设等客观需求依然存在,中国企业也完全可以借机加大彼此间的合作。

就国内政策而言,自2000年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外汇管制开始逐步开闸,简化审批手续,放宽外汇额度控制。融资优惠,中国两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金融助推力量。2008年,中国银监《上瘾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用以满足企业大规模战略性并购的融资需求。

(四)外汇储备

2012年9月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9月份为32850.95亿美元,为我国的跨国并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外汇储备并非多多益善,外汇储备的急剧扩大的同时也意味着我国承担着很高的汇率和购买力贬值的风险。美国经济疲软,美元贬值,美国政府为应对危机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都加速了我们外汇储备贬值。因此有必要利用外汇储备进行海外并购,将外汇储备的用途多元化,使外汇储备由金融财富变为实际资源与资产。

三、案例分析

以汉龙矿业收购澳大利亚钼矿公司并购案为例。可以看出,四川汉龙的并购充分利用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机遇,创造了双赢的局面:

1、利用国内积极政策

十二五期间,中国政府加大走出去的政策力度。而中国进出口银行则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推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四川汉龙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此基础上,携手合作、剑指海外。

2、低成本资源导向型并购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四川汉龙以较小代价换取全球性重要战略资源。,汉龙集团昨日首次披露,收购的这座矿山还是一个巨大的铁矿,储量达10亿吨之巨,品质优良,平均含量40%以上。汉龙集团相关人士表示,项目具有非常好的前景,若按现时钼价计算,该项目在3年后达产时,年销售收入可达100亿元,年利润达20亿元。

四、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给我过企业海外并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企业应该抓住机会,在相关政策的支持、配合下,制定符合自身的战略计划,有规划、有目标的“走出去”;不盲目、不投机。认清风险紧抓机遇,促进国家和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珊宏,兰丹.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并购发展探讨[J],管理观察,2009(16).

[2]李晓红.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风险对策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3]秦米源.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困境与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0(06).

[4]姜秀飞.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对策分析[J].浙江金融,2010(07).

[5]肖扬.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困境及策略研究[J].对策与战略,2011(3).

海外市场机遇篇5

事件回放

在今年6月2日,一家名为“浑水”的投资研究机构(muddvwatersResearch)公布一份调查报告,指嘉汉林业涉嫌夸大资产、伪造销售交易,更称其为“庞氏骗局”的翻版,建议“强烈卖出”该股。浑水创办人卡森・布洛克(CarsonBlock)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手头持有大量嘉汉林业的空仓,而且暗示其会继续抛空。

受上述报告影响,嘉汉林业在6月3日遭遇对冲基金的狙击,股价一天内下跌64%。其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绿森集团(00094.HK)于6月8日(期间停牌两个交易日)一开盘股价便拦腰折半,跌幅最高的时候曾经超过82%。至6月17日本文截稿,该股已经跌至1港元,比6月2日的收盘价2.8元劲跌了64%,以公司现有发行股数约7.79亿股计算,其市值蒸发超过14亿。

颇有意思的是,笔者翻查港交所资料才发现,绿森集团这只平时默默无闻的公司居然是被列为可抛空的股份之一。现在看来,这未必是件好事,因为在香港,只有被列入抛空名单的股份才允许“做空”,目前该名单上的股份大多是叵指蓝畴股,至于绿森,如果不是此次事件,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更何况会抛空它?

进一步的资料显示,6月2日,绿森集团的全天抛空股份也不过6000股左右,但在6月15日,抛空数骤升至30万股,是6月2日的50倍!即使嘉汉林业与绿森先后出公告“澄清”浑水的指控,其抛空股数在6月17日也达到15万股,是6月2日当天的25倍。从整体股票交易额来看,在6月8日复牌前,该股全天交投均低,仅在数十万港元左右,但在6月15日及17日,则骤升至约3000万港元规模。

尊重市场的话事权

绿森集团的遭遇只是今年以来频受阻击的海外中国概念股中的一例。浑水公司此前已经猎杀至少四只在美国的中国概念股,其中三家被交易所停牌或摘牌。

截止发稿之时,究竟嘉汉林业是否被“冤枉”,各方还在各执一是,因此还不好下断言是否嘉汉林业有做假,以及做假到何种地步。

但从这一系列事件来看,笔者认为抛空不失为是一种市场淘汰的有效机制。目前中国内地不存在个股抛空机制,对于抛空的认识也不全面,因此不少人对于浑水公司这种先卖空股票,然后再发出打压股价的研究报告的做法,可能会觉得有点“不地道”。但据一些海外评论员称,这种做法并不违法,不仅不违法,如果它的举报经证实,还是一种公众监督。

对比海内外市场,其实大家还会发现,在内地市场上,我们很少看到有类似浑水这样的投资机构用“负面消息”去监督企业,“扒粪”上市公司的往往是财经记者,有部分原因便可能是中国a股不存在做空机制。对于投资机构来说,个股负面报告,意味着自己的相关仓位可能同样受损。有资深的投资研究员对笔者说,甚至在金融海啸期间,中国的机构投资者也没有将股票仓位进行过多的下调,因为它们担心未来跑不赢市场。而公募基金每周都要进行排名评比,大家都怕差过市场,差过同行。

海外市场不同,抛空的存在,令机构投资者不仅可以从股票上升中获益,也可以从打压股价中获得好处――只要这种打压有确凿的理由,而且有市场的合力。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浑水公司愿意披露强烈抛空的报告,特别是在它自己持有空仓之后,因为它也需要形成合力。这种貌似“不道德”的做法,在海外却是合法合理地存在。

中国缺乏做空机制,加上每日涨跌幅的限制,也容易形成严重的同步化倾向――在看好股份时容易把股价推得过高,同时在看跌时又容易相互踩踏。对于中国的机构来说,我们很难判断说它们会有多少动力去真正打压一只造假的股份。

当然,市场也会有错杀的时候。在香港从事海外中资概念股投资的基金经理方芳跟笔者交流时指出,海外做假的中资公司只是部分,但目前境外市场也出现了不少具有潜在投资价值的公司被夹在“浑水”中倒掉的情况。方芳所在的美国对冲基金Straus长期对海外上市的中资概念股有研究。她认为,中国概念股声誉受到重创,对中国公司信心的建立要有一个过程。但另一方面,海外中国概念股目前估值普遍偏低,不论公司好坏,市盈率(p/e)一律降至单位数,甚至5倍以下。这对于好企业来说并不正常的。

她认为,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遭到对冲基金的追杀,反映出部分企业本身的“不争气”,但从长远来讲,如果能淘汰那些做假的公司,清理一下市场,对投资者来说倒未必不是件好事。

被市场“错杀”的中国公司有什么办法应对呢?近期以来,大约有10家左右的中国企业大股东宣布了私有化,以此来给自己解套。这些企业家在资金上得到了像贝恩资本(Bain)、德州太平洋集团(tpG)这种大型pe(私募股权基金)的支持,有的则获国家开发银行等机构的支持。中资企业通过这种行动来显示公司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也不能忍受这种在海外市场的不公正待遇,这同时也是对唱空机构的一种有力回击。

除了私有化,认为自己被错杀的股份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证明自己。例如内地最大箱纸板制造商玖龙纸业(02689-HK)在2011年6月14日,被标准普尔以缺乏渠道接触公司管理层为由,撤销其长期企业信贷评级,导致当天股价大跌17.4%后停牌。这是首次有港股被评级机构撤销评级。但玖龙纸业公司迅速决定撤换评级机构,聘任惠誉,同时在二级市场上斥资回购股份,从而令股价随后迅速回升。

海外市场机遇篇6

我国在加入wto谈判中承诺的基本是:无货载方面的限制;允许外商在华设立中方控股的合资船公司并可享受国民待遇;允许外商设立合资从事海运附属服务并享受国民待遇;保证外国船舶可在不受歧视和合理的条件下使用港口服务。

加入wto对我国海运业的

入关对我国海运业的影响应从两方面考虑,其一是加入世贸后将大大改善我国的国际环境,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提供良好的外部空间,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因而,我国进出口货运量将有很大增长,为我国海运服务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其二是wto海运谈判条款对我国海运业市场及竞争各方面的直接影响。

1.入世对我国海运市场总量的增加

加入wto,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多边贸易环境,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入世可使资源进入国际间优化配置的总渠道,以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等优势与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等优势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入世后,我国将进一步降低关税、进一步减少非关税壁垒,同时,我国也享有wto国家的最惠国待遇,享有他们对我们的低关税与低的非关税壁垒的待遇。入关后我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量将有很大增长,有利于我国国有骨干航运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开展经营活动。

海运是我国外贸货物运输的主要运输方式,我国88%左右的外贸货物由海运实现,因此,我国海运市场运输总量将有较大提高,港口业和航运业及外代、物流、船代等相关产业将有较充足的货源保证。据预测,如果我国2000年入关,外贸海运量将由1998年的3.83亿吨增至2005年的6.5~7.0亿吨。与外贸海运量关联最密切的集装箱运输也将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世界集装箱运输的最大的潜在市场。预计到2000年我国大陆集装箱港口吞吐量将达到2000多万teU;2005年达到4000万teU;2010年将达到6000万teU.

2.入世后,我国将以平等地位参与海运谈判,国际海运环境进一步改善

由于我国从船队拥有量上看,处于世界第五位,属于航运大国,加之我国外贸海运量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航运企业与其他国家在航运服务贸易方面的摩擦与海事争端不断发生,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加入wto后,中国作为该组织的正式成员之一,享有最惠国待遇,对争端和摩擦可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取得较为公正的裁决。我国将具有合法的资格,以平等的地位,直接参与wto中有关航运事务的多边谈判和决策程序,今后我国参加国际航运事务的谈判地位和决策地位将得到明显的加强和改善。

3.海运技术与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入关后,随着进口关税的逐步降低,有利于港航企业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快地朝外向型、国际化和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开拓以第三国运输为标志的新的国际航运市场。入关后,不仅给我国带来资金,而且带来先进的设备、技术、经营管理理念和,加快我国港航业的现代化步伐。

4.促使我国进一步健全有关法规

有利于我国建立一种比较开放和相对成熟的国际航运市场新秩序,更快地促进我国国际航运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以法律、法规为主要政策形态,建立一整套与国际接轨调控新体系。

但是加入wto后,肯定不可避免给我国的港航业带来一定冲击:

1、市场竞争加剧,特别是物流业、多式联运、货代等面临新挑战

入关后,外贸进出口货运量增加,市场总量加大,但进入市场的服务者增多,外国竞争者的经营规模和进入领域扩大,市场竞争加剧。国外航运企业大举进入我国航运市场,他们以种种灵活手段抢占市场,将给我国航运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我国物流业市场开放较晚,某些尚未对外开放或对外有所限制的市场(例如内陆与沿海、内河多式联运的集卡、内直线运输、仓储、报关及船代等)方面,外国wto成员方将对我施压,提出更加开放市场的要求,而这些市场的开放,会对国内尚不发达的有关产业造成较大冲击,从而使国内企业失去较多市场与利益。

2、船队竞争力大大下降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取消了对本国船队保护政策。1988年取消了货载保留,1992年统一了中外船舶港口使用费标准,港口使用费平均提高1.5-2倍,1994年取消了造船贷款的优惠利率,取消了国内造船免缴增值税和进口设备的关税;1994年税制改革后,取消了税前还贷的优惠,所得税一律改为33%.所以入世以后,这些使我国航运企业成本大大提高,船舶更新困难,竞争力大大下降,与国外航运企业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3、我国国际航运船队挂方便旗,税收大量流失

我国航运在激烈的国际航运市场面前,得不到国家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被迫将船舶在国外入级、挂方便旗,近三年已约有300多万载重吨船舶入外国籍,方便旗船已占我国国际航运船队总载重吨的43%.而发达国家如美国却对悬挂本国旗的船舶予以补贴,以保护控制本国船队。

4、受航运业,造船、船检也面临困境

航运企业因境外融资造船的方便与灵活,贷款利率低、延付期长,又可避免进入国内交纳27.5%的船价的增值税和关税,都到国外去造船,挂方便旗,以增强竞争能力。国轮大量外造,使造船业面临的处境日趋困难。加之由于船舶老化,事故率高,被港口国检查机构滞留的船也多,使得中国船级社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并对我国航运a类理事国地位造成不良影响。

我国海运行业为入世的应对措施:

1、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加大海事执法力度,扩大政策与法规透明度

wto要求各成员保证各自法规及具体操作的透明度。今后我国必须加大力度通过法律手段建立港、航、货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避免政出多门的纷争干扰,进一步完善我国海运和水运法律法规体系及海事司法体系,减少法律和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长官意志和人为因素干扰,使我国的海运服务环境具有国际化、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2、统一税赋,实行国民待遇,使国内航运企业参与公平竞争

服务贸易中的国民待遇原则,要求各成员给予境外服务提供者不低于境内服务提供者的待遇。我国为了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在税收方面给予外商多种优惠或减免税,而国内企业相比税赋较重,成本过高,直接影响了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国是以中国家身份加入wto的,应充分利用好发展中国家的保护性条款,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积极引导利用外资,利用法律对我国航运企业进行保护,制定有利于航运企业技术进步、提高市场竞争实力的政策,确定开放步骤,扶植本国港、航、货企业发展,促进我国国际航运业集约化经营,为国内运输服务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条件。

3、大型航运企业要改变经营理念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实现营销化

国际大型海运公司联合、兼并的浪潮近几年愈演愈烈,出现超大规模承运人,所占市场份额增大,国际海运市场竞争态势严峻。因此,国内大型航运企业必须建立全球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机制,增强竞争实力。因此,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应根据我国国情,逐步开放,保护民族产业,并制定反垄断法规,有关企业应转变经营理念,提高运输效率,建立化物流中心,形成多式联运网络,增强市场竞争力。

4、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结构化调整,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由于运输理念的变化,水上企业向内陆延伸,内陆运输和多式联运在运输结构上的比重日益加大。我国内陆辽阔,改革开放正逐步向中西部推进,中央政府也加大了中西部开发的力度,因此,国内物流、货运、航运企业必须调整结构,加强内陆和水陆揽货体系,采用高手段,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5、利用多种融资手段,降低营运成本,提高竞争力

港、航、货运企业必须在市场中积极寻求合作伙伴,与承运方、货方和码头经营方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合资、合营、合作方式,共享资源、市场、技术、信息和管理,从而降低营运成本,获得稳定的市场。

海外市场机遇篇7

随着全球经济加快复苏,世界航运业发展很快,国际海员在劳务市场上供不应求,高级海员尤其短缺,增加海员外派有较大的市场;随着国际海员劳务市场正由欧美发达国家向东南亚地区转移,中国已成为海员劳务的重要输出地,增加海员外派有良好的机遇;随着我市海员外派影响的逐步扩大,海员教育和培训体系逐步健全,提升海员外派质量有明显的优势。海员作为中国就业促进会全国优秀劳务品牌享有一定的声誉。因此,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开发区管委会和有关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抢抓机遇的意识,真正把海员劳务外派当作一项产业来抓,作为扩大对外开放、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推动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明确目标,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综合外派劳务基地

全市海员劳务外派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移富余劳动力、增加群众收入为中心,充分发挥政府各相关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训与大批量外派并举,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推动海员外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工作目标是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海员劳务基地建设工作,争取用35年时间把我市建成全国海员劳务输出基地市;按照循序渐进,分类选拔原则,以省内海员教育培训机构为依托,每年向境外输送外派劳务人员200人以上,其中高级海员100名以上,5年内向境外输送劳务人员1000人以上,其中高级海员600人以上,力争用两年时间建成全省综合外派劳务基地,5年时间建成全国综合外派劳务基地。

三、突出重点,建立生源招收、培训、外派一条龙的运作体系

一是尽快建立海员劳务输出生源基地。以市商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为主体,协商确定35个重点乡镇作为海员劳务输出生源基地,招收有一定文化基础、身体条件合格的乡村男性青年,主要是高中毕业的学生,经过培训达到外派要求后对外输出,实现对外劳务合作与扶贫工作的有机结合。

二是适应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市内外教育资源,健全海员外派教育培训工作体系。一方面,将优秀高中毕业生输送到理工大学、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斯考根海员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学习,并加强与这些培训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使外派海员的学历教育规范化、高级海员的培训经常化。另一方面,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的海员培训,使普通外派海员培训实现规模化。力争外派海员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有机统一,增强教育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提高我市海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是坚持“政府指导、市场引导、企业运作”依托龙头企业促进海员外派工作再上新台阶。从省商务厅确定的7家有经营外派劳务资质的企业中选择23家信誉好、有实力的公司作为长期的合作伙伴,积极开展外派业务合作工作。以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型远洋运输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远洋公司船员基地的作用,建立一种培训、外派、管理、实习、提高的运作机制,提升海员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做大做响海员品牌。

四、齐抓共管,为海员劳务输出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一认真落实省外派海员促进专项资金省财政已从扶贫专项资金中抽出一部分资金,设立了省外派海员促进专项资金市商务局要认真研究和掌握外派海员直补政策,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外派海员计划,力争我市外派海员都能享受直补政策。

海外市场机遇篇8

2013年,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尼等国时提出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此后,“一带一路”作为首个平台,成为了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合作的新路径,为国内众多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发展的新机遇。

“一带一路”的提出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畅想和总体规划。“一带”是指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建立经济带,“一路”是指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上重建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将重新搭建发展平台,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发展多边机制,形成共同的发展体。对于国企而言,“一带一路”的提出是突破传统增长点和寻求新发展机会的良好契机,也是拓展国际市场、综合考察海外布点的新途径。本文通过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企国际市场开拓问题,分析了一带一路为国企提供的新的机遇,并结合一带一路分析了影响海外布点的关键要素,最终探讨了国企开拓国际市场的模式。

一、“一带一路”的提出背景及其意义

(一)“一带一路”的提出背景

在2013年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尼等国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是指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建立经济带,“一路”是指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上重建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横贯欧亚大陆,与亚洲地区、欧洲地区的发达地区相连,将利益相关的国家串联起来,传承和发展古丝绸之路的繁荣。

2013年起,提出“一带一路”构想,随后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开展访问时也提到“一带一路”。在此基础上,该构想逐步落实,直至2015年国家部委提出相关文件,鼓励各类企业参与建设“一带一路”。

(二)“一带一路”对国企发展的意义

“一带一路”的提出将对商贸、投资、能源、文化、科技、交通、通信、旅游等方方面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一带一路”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也能够推进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发展经济,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对国有企业而言,“一带一路”为国内众多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发展的新机遇。

1.“一带一路”刺激沿线各国资源流动。通过强化各国间的联系,沿线国家选择在“一带一路”平台上形成新的资源流动渠道和网络,不同的国家能够重新互通有无,有利于国企与外国企业建立联系。

2.“一带一路”重新进行了顶层设计。改革开放以来,各项改革措施有序实施,但是如今国企改革进入了瓶颈期,并且缺乏顶层设计。通过“一带一路”的构建,国企改革重新拥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3.“一带一路”促进供给侧改革。通过改革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我国的国企改革实现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为了进一步实施供给侧改革,提升国企发展水平,能够将“一带一路”的优势与国企供给侧改革紧密衔接。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国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是各国经济、政治交相逐利的地方。国企在这风险与利益并存的区域内,不仅面临一系列的机遇,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与机遇相比,国企在海外布点和国际市场的开发上面临的挑战更多。

在企业的发展影响因素中,政治因素是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政治局势不稳定、政治环境不友好、政治风险高的地区,企业的发展将受到一系列的限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一部分国家的政治因素不稳定,导致企业在相关地区开展经营活动时面临风险。例如,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历来民族众多、存在相当多的历史问题。同时,个别地区战乱频繁,动荡不稳。若要在相关国家开展经营活动,将会承担经营中断、项目无法完成等风险。

同样,国企还面临着经营上的风险。由于“一带一路”政策和改革方向对国企而言是全新的战略选择,因此企业既有可能畏缩不前,也有可能积极冒进。因此,如何在前进和观望中寻找平衡,就成为了国企的战略问题。

三、影响国企海外布点的关键要素

(一)经营信息收集与因素

在海外布点的环节中,如何提前收集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信息成为了较为关键的部分。若无法提前充分了解国际市场的市?鲂枨蟆⑹谐∪萘俊⒐?司管理,则很难正确做出决策。

目前,国企在海外布点时往往选择在目标国家设立子公司或代表处,但是一旦出现信息沟通失灵的问题,就会导致总公司对分支机构失去直接的管理能力。本文认为,国企若要在海外布点,一定要提前掌握当地的市场信息,确保布点的成功。

(二)法律、财务环境的相似性

国企在海外布点时,若目标国家与本国的法律环境、财务制度相差甚远,则需要更加重视前期工作。具体而言,若某国的法律体系为伊斯兰法系,那么其在法律规定、法律判决上将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在该国布点,需要全面了解该国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禁忌。同样,若一国的财务管理环境与我国差异较大,则需要对布点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做重点分析。

(三)海外投资、运营风险

一般而言,“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海外市场开拓将是长期性的、规模庞大的投资、经营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控制投资风险、运营风险就成为了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海外布点时要考虑投资回报的时效性,因此国企需要避免周期过长、潜在风险多的项目。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国企开拓海外市场的模式

(一)调整营销方案,制定适合的市场开发战略

针对缤纷复杂的国际市场,国企需要结合目标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制定一系列新的开发战略。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对目标市场进行定位,将其按风险划定等级,对风险级别较低的市场可以制定较为宽松的战略,对于较高的风险等级国家需要适当观察,制定较为保守的开发战略。另一方面,要对不同国家地区进行分类,对于人文环境良好、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应当积极争取市场份额,而对于较为落后的地区可以推出适合当地的产品。

具体而言,目前已有六十多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这些国家遍布东亚、东盟、西亚、南亚等国。针对不同的国家,可以制定不同的营销方案,例如,阿联酋是天然气、石油储量较大的国家,但是其土地贫瘠、工业规模较小,因此需要进口大量粮食和日用品。国企在阿联酋布点时,可以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制定的销售种类需要面向于阿联酋地区所缺乏的农作物等,以扩展广大的阿联酋市场。

(二)逐步扩大国际化市场份额

对于多数国企而言,海外市场的开发是近年来才提上议事日程的。由于进入国际竞争环境的时间不久,国企在海外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较弱,份额较小。在这一阶段,可以选择与目标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由此为突破口,逐步适应当地的市场环境。

随着国企在目标地区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则可以强化与本地企业的联系,更多地解除当地市场,将合作开展到更为广阔的地区。例如,东盟有约十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这些国家都是我国国有企业潜在的客户,尤其是新加坡、印尼等国。对于依赖外贸的新加坡,可以增加对电子数码产品、服务业等的输出,而对于依赖机械零件、集成电路板等进口产品的泰国而言,可以考虑为其提供产品零配件、电子元器件等。

通过与东盟、西亚、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国企能够逐步进入当地市场,进而逐步扩大国际化市场的份额。

(三)开启投保模式,转嫁多重风险

海外市场机遇篇9

这份礼物到底有多“美丽”?看看海信近几年的作为就会明白占据中国彩电市场优势地位对海信有多重要。这几年,海信不断搞出一些动静,但好像都没有什么太好的结果,在空调上独打“变频”概念,可惜变频空调没有成为主流;联通CDma开通的时候,海信也热闹了一阵子,大有成为CDma手机国产排头兵的阵势,可惜联通不争气,整个CDma网一会高端,一会低端,就是始终走不到前端,海信的手机业务也自然排不上号;挖方正的pC团队过去,现在还不清楚效果如何,但在pC的一流厂商里面没有海信的身影是没有争议的。海信白电黑电,软件硬件,制造服务,摊子铺的很大,却没有一样做的出色,充其量只能算一个没有掉队也没有遇到大的风险的状况而已。

这么美丽的爱情海信应该好好珍惜吧?相反,2005年市场关于海信的热点是投入近10亿对科龙的收购,海信的理想生活仍然是“妻妾成群”的家电大家庭。

海信的“信芯”对海信建立彩电行业的优势地位有多大意义?不客气的说,以海信的投入和取得的成果来说,只有宣传意义;其实大家都知道,彩电的关键器件和pC不同,比的不是“心”,而是脸面。不是说芯片不重要,而是非常重要,重要到现有国际大鳄重兵把守,新的大鳄正在进入,以期形成3C到来时候的产业标准和驱动力量,海信真要在这方面突破,现在的投入方式和投入力度远远不够,而且以海信整机厂商的身份,很难获得其他厂商的呼应。

做为全球范围平板电视对传统电视替代这样一个大的事件来说,战略机遇期可以说长达几年,索尼在发现自己可能错失之后马上进行了补救,和三星建立合资企业,但是对尚没有资金和技术投入上游核心器件的中国彩电厂商来说,这个机遇期可能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而海信除了比较重点的宣传有点关联的“信芯”之外,对自己原来的营销短板没有全力投入去补足。从品牌形象传播的角度,收购科龙事件也分散了消费者对海信在平板上的注意力。甚至在其他厂商已经开始推出大规模的形象广告之后,海信的形象广告才迟迟出台。

这个机会留给海信可以说是“千载难逢”,其他厂商不只是因为判断的错误,而是各有各的难处:海尔仍然走在国际化的中途,tCL收购了几个国际品牌正在整合,长虹刚刚经历海外巨亏,内部换帅,人事调整还忙不过来,创维老总入狱,康佳高层振荡。而相对和海信一起走在前头的厦华能够调动的资源和运作空间又远不如海信。可以说,产业变局和自身的运气在这样一个时点为海信轰然洞开了一个一步登天的大门。

当中国的企业家为“蓝海战略”所描述的无竞争领地心驰神往的时候,应该知道,动荡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随时都可能把机会送到你的面前,而且这种战略机遇期所形成的壁垒甚至比形成蓝海的其他壁垒更为坚固,因为机会可能只有一次,而且一去不复返,从资源的稀缺性判断,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稀缺呢?

但是在机遇面前,有的企业能够一步登天,有的企业又转轮回,关键是如何沿着产业脉动的规律,以“偏执狂”的做派借机拉开和竞争对手的距离。英特尔做为芯片业的霸主,起点并不光彩,是在内存芯片领域被日韩厂商打的无法招架的时候被迫转移。说好听叫战略转移,说不听叫战略逃亡,但是当一旦发现微处理器在信息行业的核心地位和沿着摩尔定律变化的规律之后就“偏执”的去投入,这才是体现一个公司的战略管理能力之所在。

海信现在还是不是液晶或者等离子电视市场第一并不重要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海信并没有利用“战略机遇期”拉开和其他厂商的距离,当行业竞争力量指向同一个方向的时候,行业洗牌的“腥风血雨”才刚刚开始。而海信却还为一时的领先而沾沾自喜,在“妻妾成群”的温柔乡中陶醉沉迷。

和九十年代长虹领衔的中国彩电市场不同,随着中国市场在跨国公司全球布局中的战略地位的提升,中国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成为谁也输不起的战争,也因此在中国企业已经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曾经固守高端的国外品牌不再绅士,主动挑起了新一轮的价格战,而他们有核心技术,有国际市场,比我们手中握有更多的筹码。

从中国的国家战略来说,自然不能期望其他国家让你顺利崛起;从具体企业走向卓越的道路,也难免困难重重,片面的困于“核心技术”或者“市场能不能换来技术”于事无补,但是在巨大的产业变迁时空中善于抓住机遇利用机遇却有赖于企业家的战略视野。

海外市场机遇篇10

国际造船市场2009年回顾与2010年展望包张静

挪威Fearnleys公司船舶市场综合评述报告马宁

国际船舶市场行情挪威Fearnleys公司

利用危机蓄势待发——2009年日本造船业发展回顾张长涛

俄罗斯和巴西:2009年全球造船业两只"潜力股"梁志勇

市场回暖订单增多——2009年12月全球造船市场综述韩笑妍

"造船合同纠纷"系列文章之八建造中船舶抵押登记办法评述赵劲松

2010:船板价格将高位震荡朱喜安

2009年12月全国主要城市船板价格

全球航运市场2009年回顾与2010年展望赵泽华

面临年关岁末行情逆势下探——2009年12月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评述上交所

新年到来运价上涨——2009年12月世界油船运输市场综述上交所

2009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你追我赶,中国希腊平分二手船市场——2009年全球二手船市场回顾张瑞

"渤海宝珠"交付运营"渤海翡珠"顺利下水周安昌

造船、航运业的寒冬成就了拆船业的春天——全球2009年拆船市场回顾与2010年展望白雪梅

2009年我国船舶产品进出口分析和2010年展望张守淳

2009年我国船舶配套设备进出口贸易保持增长张守淳

应对pSpC须从细节入手王智辉

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加速出台王晶

国际造船标准的发展对船舶工业的影响严风华

欧洲造船业:夕阳西下梁志勇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防范船东弃船十要诀顾耀良

创新是外高桥造船发展之道何宝新

遇到的障碍是没有不可逾越的——上船公司最大吨位首制船完整性下水肖昭延

突破pSpC船建造三大难题彭永桂

志存高远自强不息——黄海造船有限公司造船节点连创新高周安昌

突破"三难"生产经营稳健发展郑世俊

危机之下的海事盛宴——2009年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观察王智辉

船市短期内难言反转彭昱

挪威Fearnleys公司船舶市场综合评述报告王智辉

国际船舶市场行情挪威Fearnleys公司

第18届JeCKU年会召开包张静

解读韩、日、德中小船企融资困境茆萍

日本大力推动船舶减排技术研发胡琳琳,王晶

俄罗斯远洋商船队现状与发展中国驻俄罗斯联邦使馆经商参处

挪威斯考根海运的多用途液化气体船系列中的第一艘船命名

俄罗斯造船业发展现状张守淳

订单询价明显增多船价下跌趋缓韩笑妍

"造船合同纠纷"系列文章之七船厂处置弃船的相关法律问题赵劲松

2010年船板市场展望唐学生

产能过剩——船舶工业难以承受之重文双

船市低迷抢单更须防风险——专访中国船舶工业贸易公司副总经理陆锡华王智辉

中船财务公司:严控风险稳健经营提供综合服务袁凯苏,王智辉

外高桥公司:不断书写中国造船新篇章王孙

沪东中华:降本增效战危机胡晓峰

上船公司:强化管理化危为机张媖

广船国际:打造重机"第二支柱"陈佳南

龙穴造船:夯实内部工作顺利实现起步王进

七八所:打造国内最强海工研发基地胡晓峰,周炳辉

龙腾特钢:打造国内首家船用型钢超市王渐凯

江苏科大:在助推船舶工业振兴中求发展杜伟伟,张坚强,刘剑

黄海造船:认知市场抢抓机遇逆势发展黄传洲

瓦锡兰:市场前景稳定曲哲

民生租赁:以专业化引领船舶租赁市场黄梅

苏港造船:苦练内功诚信造船赢得新单周荷花

船舶市场低迷展会仍有亮点第11届中国国际工业装备(青岛)展览会如期举办

中、日、韩手持订单风险比较张瑞

挪威Fearnleys公司船舶市场综合评述报告马宁

国际船舶市场行情

低谷中喘息的韩国造船业梁志勇,夏晓雯

新船订单增多船价普遍下跌——8月全球新造船市场评述韩笑妍

钢价暴涨暴跌船企如何应对朱喜安

8月全国主要城市船板价格

"造船合同纠纷"系列文章之四因天灾导致的迟延交船纠纷赵劲松

一枝独秀不是林万紫千红才是春——上半年航运市场分析与展望赵泽华

进入淡季次月行情颓势凸显——8月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评述郭其顺

运价涨跌互现远期行情乐观——8月世界油船运输市场综述潘晓伟

内练"马步"下功夫外争市场谋发展王德宝

华南:打造中国船舶工业又一极王智辉

海工盛宴是机遇还是挑战?甘丰录

韩国海洋油气装备领跑海工市场牛序谋

日本造船业准备"猫冬"张长涛

全球海洋工程行业投资冷暖互现张勇慧,万宇,陈文波

挪威Fearnleys公司船舶市场综合评述报告

国际船舶市场行情

11月份全球新造船市场综述李升江

船舶在线信息

11月全国主要城市船板价格

11月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评述黄辉,郭其顺

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月评周翔

11月世界油船运输市场综述汪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