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贸市场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8:44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篇1

关键词:农产品;偏好贸易论;中亚五国;对策建议

一、引言

新疆地处我国的西北边陲,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发展边境贸易的比较优势,也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是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等国家经贸合作的枢纽。由于新疆毗邻中亚国家的区位优势,所以新疆与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特别是哈萨克斯坦的进出口贸易额近年来在持续攀升。国内外学者都对农产品贸易的理论与实证进行了深入研究,呈现为以下特点:一是在研究对象上,主要表现为以国别为单位的农产品贸易研究;二是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引力模型对农产品贸易合作进行相关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间的现状、问题以及可能的对策。

二、新疆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1.新疆农产品发展现状

自新疆和平解放以后,国家就对新疆的贸易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和政策,如1949年中苏两国签订的贸易协定,进出口贸易由国家进行垄断经营;1950年以后,新疆对苏联陆续开放了4个通商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吐尔尕特口岸、吉木乃口岸、巴克图口岸),进出口主要的贸易产品为农产品和皮毛。1986年,中苏两国恢复协议同时也恢复了原有的贸易模式;长期交通的不变对于中国甚至是新疆对外贸易的阻碍是不可估量的,经过双方的努力,1990年中苏两国在阿拉山口实现了兰新铁路和苏联土西铁路接轨,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对外开放,贯通了第二座亚欧大陆桥。1991年原苏联解体,我国加快实施沿边开放战略,推进外贸体制改革,至此,新疆对外贸易不断发展。2001年,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全球经济陷入低迷,市场需求的急剧下降使新疆的农产品出口也遭遇严冬,出口额仅为193.61百万美元,同比减少42%,占新疆出口总额的28.96%,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21%。经历了15年的长跑,中国终于在2001年11月11日成功加入wto,自此以后我国出口产品可以低关税进入国外市场。新的形式下,我国农产品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疆农产品出口也取得大幅增长,2001年其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达到193.61百万美元,占中国农产品出口额的1.21%。2002年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达375.4百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4.19%。2003年和2004年,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呈现轻微的下降后,2005年又增长到399.88百万美元。2006年,新疆确立了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重点建设粮油、棉花、特色林果和畜牧四大基地,农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400百万美元。此后两年新疆对外农产品贸易额突飞猛进,至2008年,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达到816百万美元。2008年底爆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世界经济集体陷入低迷,债务危机频发,国际市场购买力下降,再加上新疆内部的社会稳定问题,使得新疆农产品的出口也遭遇下滑之势,2009年,新疆农产品贸易出口额为790百万美元,自此之后,新疆出口贸易再度保持增长态势,2014年,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达到历史峰值902百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16%,占新疆出口总额的3.84%,占中国农产品出口额的1.25%。

2.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由于历史和地缘原因,中亚国家延续了苏联时期原有的农业、矿产和石油资源开采加工业等较为简单的产业结构,而农业则是作为中亚五国的支柱性产业。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中亚五国农业生产特点如下:一是光热资源丰富,二是土地资源丰富,三是水资源较为短缺,四是农业劳动力比重较大,五是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六是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以上六点决定了中亚国家的农业发展情况。而在第四点“农业劳动力比重较大”方面,新疆地域广袤、人烟稀少与中亚五国有一定的区别,其他几个特点几乎全部与新疆的农业生产特点相同。

2001年后,五个国家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均呈增长态势。自2001年至2012年哈萨克斯坦农产品对外贸易额由989.7百万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5350百万美元,增长5.4倍。2012年出口额2950百万美元,较2011年增长62.8%。进口额2400百万美元,差距首次由逆差变为顺差550百万美元;自2001年至2012年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贸易额由107百万美元上升到796.1百万美元,增长7.4倍。2012年出口额207.8百万美元,进口额588.3百万美元,贸易逆差380.5百万美元,自2001年起年均增幅309%;自2001年至2012年塔吉克斯坦农产品贸易额增幅5.7倍,贸易逆差293.5百万美元。虽然土库曼斯坦自2001年至2012年农产品贸易额增长7倍,但是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2012年逆差额也恰是2001年的7倍。土库曼斯坦农产品对外贸易额在中亚五国中位列最后,贸易额仅为550.5百万美元,乌兹别克斯坦贸易额仅次于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在中亚五国中贸易不平衡性最小。

3.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展的加快,新疆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加、农业合作不断加强,逐渐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新疆盛产林果、畜牧产品及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因此新疆对中亚五国的出口主要在畜牧产品和果树园艺等方面,而中亚五国出口到新疆的农产品主要有棉花、茶叶、羊毛等。从贸易规模上看,2006年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总额仅为739.9百万美元,其中进口额155.06千万美元而出口为584.9千万美元。然而到2014年,新疆与中亚五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却达到1713.64千万美元是2006年贸易总额的2.3倍。其中出口额为1547.8千万美元,是2006年时的2.6倍,进口额165.8千万美元为2001年时的1.2倍。由于受到新疆2009年特殊事件的影响,2010年新疆对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额急剧下降仅为751.24千万美元。除此之外,新疆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另一方面来看,新疆对中亚五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要大于进口贸易额,在表3-2中可以发现双边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2009年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双边贸易中,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占52.7%,其中出口占55.8%,进口占49.1%,新疆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新疆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产品交流信息相对较少

目前,新疆对中亚国家农产品出口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没有统一的政策指导,使得新疆政府和当地农产品出口企业发展对中亚国家的贸易还处于自我摸索阶段。从彼此的信息收集获取来说,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之间没有对关于农产品贸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对有关农产品贸易情况的信息获取严重不足,每个企业收集的信息都不一样并且比较多且杂,获取准确信息的渠道很少,这使得企业不能很好的进行贸易。

2.中亚国家贸易秩序缺乏规范

由于中亚国家有部分国家的政策不稳定,导致其对外贸易政策的标准经常变化,对外的政策随意性强,使得与中亚国家的贸易规模随市场需求的波动较大,也就增加了新疆企业拓展中亚国家市场的难度和成本。同时通关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或手段,为农产品贸易的正常运行造成阻碍。

3.新疆与中亚国家现代综合物流体系尚未形成

但是各大口岸、物流园区、货运站点等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总体偏不高,绝大部分的涉足物流的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老套,几乎没有现代化的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专业的电子物流管理系统更是不能够完整的应用到实际中,现代的物流信息体系没有形成。

四、促进新疆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的对策建议

1.加强新疆与中亚国家的沟通交流,及时签订农业合作协定

加强新疆与中亚国家通关便利化的多层面沟通交流,制定相关合作协定。基于中亚国家外向型经济体制和制度安排以及国际合作等框架问题,我国应依托国际公认的《京都公约》、《tiR公约》等制度安排,与中亚国家构建规范化的通关便利化工作框架和机制,以互相促动的方式,优化双边及多变的贸易便利化模式。要重点关注和解决我国与中亚国家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海关单证相互认可问题和检疫检验标准一体化问题,逐步实现双边和多边信息化共享机制,积极探索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新型国际合作模式,争取共同推进便利化贸易的深入发展,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2.维持农产品市场交易秩序的稳定

在中亚五国对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方面为了规范农产品市场交易秩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积极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加快建设市场法律制度。主要是修订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并制定相关法律填补市场交易规则的空白;二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正确发挥社会道德舆论、信誉机制的作用。法律和信誉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基本机制。三是促进市场主体成熟。不成熟的市场主体极易导致不规范的、非理性的行为,从而引起市场秩序的严重混乱。四是规范政府行为,政府是市场经济中一只无形的手,能够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因而规范市场秩序也一定要规范政府行为,积极促进其有效调控,减少其对经济运行的不必要甚至是违法的干预如地方封锁、部门分割等地方保护主义及行政性垄断,市场秩序的整顿是对政府职能的大清洗,使政府真正能够发挥促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能对市场主体的经营过程进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3.大力推进新疆与中亚国家交通及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

新疆应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机遇,利用其道路联通、贸易畅通的基本框架性要求和重要实施途径,加强国际铁路通道和国际公路通道建设,形成连接周边各国,并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南北疆铁路和跨境公路为依托的高效便捷的现代化国际运输体系。由于中亚地区荒漠多,人口集中于城市,航空运输业在国际经贸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中亚这种城市地理和消费市场空间特点,新疆农产品出口应着重考虑建设更加经济、便捷的航空运输渠道建设,以构建面向中亚各国的多元化、高效率流通体系。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广斌,王永静.新疆农产品加工业现状与发展[J].现代企业,2007(09):35-38.

[2]李豫新,李婷.面向中亚国家的新疆农产品物流发展战略分析[J].新疆财经,2014(2):65-71.

[3]何剑.新疆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和调控策略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7.

[4]刘新建.广西农产品出口的现状与策略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1(12):55-58.

[5]李莉.新疆农产品外销物流平台配套技术方案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0(09):65-67.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篇2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非关税贸易壁垒影响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加深,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对世界市场和经济利益的争夺,致使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但是,在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调和推动下,全世界的关税大幅度削减,同时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如数量限制、进口差价税、许可证等在贸易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下降,因此,以传统贸易壁垒为象征的、旧的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消亡,而由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技术认证等要求构成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以名目繁多的包装、标志、卫生及环保等方面要求构成的绿色贸易壁垒等新型非关税壁垒措施成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内容。本文讨论的非关税壁垒即为新型非关税壁垒。

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在原材料及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但是,面对非关税壁垒,从我国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总体现状来看,农产品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我国生态农业开发较晚,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生产还处于过分追求数量的粗放型经营状态,质量标准不高,受环境污染影响严重。这一状况对中国农产品走向世界争取国际市场十分不利,也将进一步影响国内的农业结构调整,不利于农民增加收入。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现状

据2008年《中国粮食经济》报道,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五大出口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有重大的地位,其出口现状表现如下:

1.2009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金额小幅下降。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尽管在2009年形势稍微有些好转,但是农产品进出口统计还是呈现出了下降趋势。海关数据统计,2009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值为913.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7.3%。其中出口391.8亿美元,下降2.5%;进口521.7亿美元,下降10.5%;贸易逆差129.9亿美元,比上年减小51.2亿美元,连续六年呈逆差走势。

2.我国农产品针对主要出口地的出口基本保持稳定,日本、欧盟市场仍为我国的主要出口领域。2009年我国对亚洲市场出口农产品232.2亿美元,增长3.2%,其中对日本出口76.8亿美元,与上年持平;对东盟、香港出口分别增长16.9%和2.6%;对欧盟、美国和韩国出口分别下降10.6%、8.2%和10.7%。进口方面,2009年我国自美国进口农产品140亿美元,下降2.8%,占同期我国农产品进口总值的26.8%;自巴西进口84.4亿美元,下降4%;此外,自东盟、欧盟进口小幅下降,自阿根廷进口农产品值降幅高达58.5%。

3.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力,同时私营企业增长明显。2009年在我国各类农产品出口企业中,以外商投资企业为出口主力,全年出口农产品159.3亿美元,下降6.8%,占同期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40.6%;私营企业出口159.2亿美元,增长9.9%,占出口总值的40.6%。同期,外商投资企业在进口中地位进一步巩固,全年进口251.5亿美元,下降6.6%,占同期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48.2%;私营企业进口增势强劲,全年进口136.6亿美元,增长8.8%,占进口总值的26.2%。2009年国有企业进口114.6亿美元,同比下降28.3%;集体企业进口18.7亿美元,下降34%。

4.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的增加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环境更加复杂。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着各种关税、非关税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风险。据统计,我国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

二、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消极影响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的国际贸易也受到了非关税壁垒的很大冲击。尤其是农产品出口方面,随着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新型非关税壁垒在合法外衣的保护下被频繁使用。如美国设置了不同程度和各种形式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来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同时世界各国还制定了严格的产品检疫检验制度,包括检疫和检验的法律、法规要求、程序、出证、检验等,将我国大量不符合检验标准的农产品挡在了国门以外,其消极影响只要表现如下:

1.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成本。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以后,我国农业生产者为了能够继续维持出口,将不得不提高生产和加工的技术标准,这将直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另外,由于国外进口检疫机构在对我国出口农产品进行检疫的过程中,提高了检疫的标准,延长了检疫的手续,也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成本。

2.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虽然发达国家有时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设置各种环境标准和检测标准,或提高原有标准,从而通过迫使出口方采用高成本生产技术的方法来达到削弱其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3.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导致农民收入降低。如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冻鸡肉出口总量减少8万吨,出口额减少了2亿美元,鸡农损失2亿多远,影响了105万人的就业。2006年,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中国农产品对日出口也产生了巨大影响。2006年1月至7月,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45.4亿美元,增幅较05年同期减少了13.5个百分点。我国农产品品质与以前相比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近年来关于出口受阻的事件却接二连三发生的关键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存在。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非关税壁垒的对策

非关税壁垒是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巨大障碍,在国际贸易中要正确使用非关税壁垒措施来维护我国权益和保护环境安全,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应对策略:

(1)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

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关键还是产品质量。因此,企业要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注重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不断提升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中国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购买更多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并加大推广。这样还可以大大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政府要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增加对出口产品的技术投入,提升产业结构、规范市场秩序。

(2)发展标准化农业,尽量采用国际标准,提高产品品质

首先在产品上要与国际市场接轨,采用与推广国际认证,如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Sa8000社会责任认证。一方面可以打破其他国家的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及新型的环境贸易壁垒;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全面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其次是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政府应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积极参与世贸组织关于技术、环境、安全、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贸易规则的修改与制定工作,这样可以为国内企业开展国际经营活动争取主动权。

再次就是制定并完善国内标准。今年年初爆发的海南“毒豇豆”事件,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国内标准不统一。因此,必须尽快完善我国的技术法规体系,修改、推广和实施产业技术标准,健全和完善认证制度。我国有必要利用我国市场优势、人才优势等,建立我国独特的标准体系,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企业积极“走出去”

如今,世界经济的十个新趋向之一就是“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我国参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在促进外贸发展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立于2005年7月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我国参与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从2005年7月至2006年5月,我国对东盟出口55.7亿美元,同比增长23.1%,自东盟的进口也增长了20.6%。

始于2004年的中国-海合会自贸区的谈判现今也已取得了新的进展。“中非合作论坛”、“中俄战略伙伴关系”都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搭建的良好平台。积极成立跨国公司,可以绕过各种壁垒,有效地实现内部化管理,降低交易费用;可以降低发展的风险和成本;可以使跨国公司将自己在对方国的潜在竞争对手转化为合作伙伴,加强竞争优势等。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成立跨国公司,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对方企业在原有领域的资源和政府的支持,进一步说是获得了一大片市场。当然,必须以相关企业资金雄厚、技术领先、管理水平先进为前提才能建立这样一个双赢的机制。据商务部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国累计引进外资6000多亿美元,而对外投资累计只有500多亿美元,“走出去”的力度仍需加大,发展前景也很大。

(4)健全行业协会的作用

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大部分规模都比较小,国际市场信息不通畅,国外客户渠道小,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展专业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相应地建立并健全农业产品协会。行业协会组织,由于其接触市场信息早,不仅仅可以采取措施自救,还可以将有关情况向政府部门汇报,起到政府与民众、市场信息沟通桥梁的作用。且行业协会大多来自基层,其触角延伸到了市场、生产、销售的第一线,市场反应极其灵敏。在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将更多地体现在宏观调控和市场指导上。就农业产业来说,市场一旦有风吹草动,第一时间受到波及的多是种植户。当行业利益受损失时,如果一味的寄希望于政府部门的资金援助或行政干预,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协会、合作社等民间组织,积极运作发挥作用,就大有文章可做了。

政府应在行业的协会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起到积极适度的扶持、引导作用。面对国外非关税壁垒,我国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应该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才能有效突破各国设置的非关税壁垒。一方面,政府要从制度、人力、资金上对行业协会加以扶持,建立健全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其与企业一道成为应对非关税壁垒的主体。另一方面,相关行业协会要借鉴其他地区或国家行业协会的做法,进一步强化专业化、行业化信息服务功能,推动信息服务的联合发展,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企业提供相关的法律服务,积极协助会员企业解决出口贸易纠纷,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对外贸发展的巨大效能。

参考文献:

[1]洪振华:浅议非关税壁垒[J].法制与社会,2007,01:737-738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篇3

关键词:农产品市场;开放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7)04-0027-05

一、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进口贸易的作用及其影响

农业问题是世界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之一。乌拉圭回合将农产品贸易全面纳入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多哈回合使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获得实质性进展。多哈回合后,我国坚持兑现农产品市场准入的承诺,突出的标志就是大幅度降低关税。

入世前,农产品关税平均为23.2%。2001年入世后大幅度降低关税,20D2年降到15.8%,2005年降到15.3%,2006年降为15.2%。在人世后5年的过渡期内,关税从23.2%降到15.2%,降幅为8个百分点,其幅度之大是世界少有的。现在,我国农产品关税水平已远远低于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62%的水平,成为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为国外农产品涌入我国市场打开了方便之门。据统计,2005年,我国农产品进口总额为27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7%。

国外农产品的进入对增加国内市场供应和发展我国农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正由于农产品进口的增加,解决了国内市场一些产品供需的缺口,填补了一些市场空白。例如,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宗农产品如棉花、大豆、小麦等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进口这些农产品对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是必要的,仅广西口岸2006年进口食用植物油就达12.1万吨,价值5335万美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13.1%和15.7%。同时,一些农产品的进口也促进了市场竞争。由于发达国家农产品具有先进技术和现代化规模等优势,迫使我国进行农业技术改造,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进程,努力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这有利于我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但是,农产品关税下降也使我国农产品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发达国家农产品由于补贴,使其具有价格优势。据统计,进口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产品的到岸价格,比我国国内市场价格一般要低20%~30%,这些农产品进口使我国农产品显然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另一方面,外国农产品进口,增加了市场供给,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和农民就业。据农业部测算,如国产大豆717.8万吨被进口大豆替代,替代面积为5790.73万亩,由此减少827.25万个农民就业机会,总收入就损失111.34亿元人民币。

还必须看到,随着农产品进口加快,还会直接增加农业贸易不平衡。鉴于我国农产品供需结构和农业资源禀赋的实际状况,农产品对外依存度比较高,今后对农产品进口增加还不可避免。粮食、棉花、食糖、羊毛、棕榈油等农产品的关税配额数量还维持在较高水平上,配额使用率会提高,进口仍呈扩大趋势,农产品贸易逆差可能经常发生。仅2004年农产品贸易逆差就达83亿美元。

综上所述,人世以来由于关税降低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外国农产品进口既对我国市场保证供应、填补空白、促进竞争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又对我国农业带来较大的冲击、加大市场风险等严峻挑战。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正确对待。不能把我国农业面临的某些困境归咎于农产品进口,相反,它提示我国农业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科技水平、深化农业改革,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二、入世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特点及其原因

1.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特点 自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在面临国外技术壁垒影响和生产成本上涨压力的环境下,由于发挥了其特有优势,使之增长迅速,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农产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据统计,2006年1月~10月,我国农产品出口达245.6亿美元,同比增长12.7%,全年达到300亿美元。

第二,农产品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蔬菜、水果、淡水鱼类、园艺产品、畜禽产品等出口增长较快。2006年,深加工出口额已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7%。

第三,农产品出口市场格局出现新变化。对欧盟、美国、东盟、韩国、中国香港市场出口保持较稳定增长,对中东、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出口也有一定发展。

第四,农产品出口价格稳定上涨。商务部质量监控的30种出口商品中,2006年有19种产品价格上升。2006年1月~10月农产品价格指数比上午同期上升4.8%。

2.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原因 近几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出现上述特点,主要原因是:

第一,国家近几年连续出台支持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有关农产品出口的优惠政策,为农产品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二,各有关部门,积极提供农产品公共信息服务。例如,推出欧盟等6个市场指南,茶叶等4个产品指南,启用“农产品贸易专题”的新网址和标识,形成以商务部政府网站为平台,以政策、市场指南、产品指南、进出口统计数据、行业预警、海外快讯、市场动态为主体,以驻外机构、多地商务部门、行业组织、科研单位等渠道的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体系。

第三,各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和出口企业主动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和贸易争端,积极发挥四体联动应对机制,建立农产品贸易预警机制,加强政府、行业协会及其农户间的信息沟通,做好贸易摩擦和预警工作,积极拓展新兴市场。

第四,各地加快改变外贸增长方式,推动农产品出口,例如,加大科技投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增加农产品技术含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谷物、食用油、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不利于产品出口的种植面积,增加市场前景较好有利于出口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农产品生产,推动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进程,从而扩大了农产品出口。

三、入世过渡期后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的新环境及其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的新环境

随着我国人世过渡期的结束,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发展农产品贸易面临着既有利又不利的新环境。

1.发展农产品贸易的有利环境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贸易将保持平稳增长时期,世界农产品贸易将保持较快增长。据各经济组织预测,今后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4%左右,世界贸易量将增长7%左右,这显然有利于农产品贸易。

从国内看,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制定了一系列促进

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措施,各部门也先后出台支农惠农政策,商务部近年来研究制定了农产品出口发展规划及其配套措施,这对发展农产品贸易是十分有利的。

2.发展农产品贸易的不利环境 从国际看,发达国家对农业高补贴、高保护所形成的不公平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的环境没有改变,而我国已承诺对农产品不再使用出口补贴。这在农产品进出口成本和价格上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壁垒制度化,反倾销不断出现,也加剧了我国拓展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难度。

从国内看,分散的小规模的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技术低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农产品出口成本由于化肥和劳动力等价格上涨而上升,影响竞争力和出口的效益。

(二)发展农产品贸易的对策建议

发展农产品贸易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大意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其又好又快的发展,建议采取的对策措施主要有:

1.充分合理利用wto农业规则,加强对农产品进口的调控 由于我国农产品存在供需结构矛盾,今后农产品进口贸易依存度还会提高。为增强农产品进口的有效性,避免盲目性,做好农产品进口的宏观调控工作十分必要,这就需要充分合理利用wto农业协议中关于市场准入的规定,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调整农产品关税结构,完善进口关税配额管理。2006年国家对进口关税配额作了一定调整,如取消豆油、棕榈油、菜籽油3种农产品的关税配额,对冻鸡等产品继续实行从量税、复合税,并根据进口平均价格的变化适当调整从量税。通过对关税配额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实现农产品进口调控,使之既保证国内市场需要,又保证它稳定健康发展。

2.充分运用惠农支农政策,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加大农业支持力度,符合wto农业协议规则。我国农业支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强,深化和拓宽惠农支农政策。主要包括:(1)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对关键区域和主要产品生产给予补贴,重点支持;(2)继续推进“公司+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鼓励农产品企业加强自有基地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全面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水平;(3)加大农业技术投入与开发,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的支持,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4)鼓励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开展跨国投资经营,制订海外营销支持计划,积极开拓国际市场;(5)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范围,探索农业保险与出口信用保险相结合的风险防范机制。

3.认识和正确把握国际农产品市场状况,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要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供求状况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据预测,小麦、粗粮和大米贸易今后将有一定增长,水产品、园艺、生鲜蔬菜和畜禽产品出口虽存在技术壁垒和质量安全问题的障碍,但前景总体看好。从我国实际看,粮食虽不是我国比较优势产品,但粮食生产不能放松,要积极调整其结构,增加优质品种生产。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的优势,培育我国比较优势产品,可以适当减少谷物生产,增加蔬菜、园艺、水果、水产、畜禽等产品生产,在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上下工夫。同时,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增加深加工产品和名牌品牌产品出口。

4.充分发挥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作用,提高服务助农水平 要使我国农产品贸易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体系,并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这就需要整合信息资源,跟踪监测重点市场动态,建立有效的信息机制,及时市场指南、产品指南、进口的统计数据,行业预警、海外快讯等信息。同时,要继续加大投入,丰富信息内容,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农产品贸易服务。

5.利用和熟练掌握wto有关条款,积极应对贸易争端 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不断受到有关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救济调查。据统计,至今有11个国家或地区共发起15起调查,涉案金额约5亿美元,占同期总案件数和总涉案金额的比例分别为5%和6%。随着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日益发展,竞争日益加剧,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采用反倾销和各种贸易壁垒来限制进口的争端还会增加。应对日益严重的农产品争端,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四体联动机制,发挥农产品预警机制作用,加强政府,行业协会和农户之间的信息沟通。同时,建立wto农产品要求的质量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和认证体系,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坚持以质量取胜。此外,出口企业要积极协助政府部门收集贸易争端信息,参与商会,协会组织应对贸易争端,提升应对能力。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篇4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种类的多样化,食品数量的不断增加,食品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农贸市场则是人们获取食物的重要场所,农贸市场和里面的各类蔡的卫生状况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食品安全宣传实践服务团队—“健康卫士”就对高沙农贸市场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

一、高沙农贸市场所在地高沙社区基本情况

二、高沙农贸市场的设施情况

高沙农贸市场始建于年,当时农贸市场的设施比较简陋,摊位也比较少,农贸市场外没有现在的各种食品店面。据我们从农贸市场管理人员处了解到,当时农贸市场的卫生设施也没现在的好,来买菜的多数是高沙本地人。

但年时,按杭州市农贸市场提升改造的要求,高沙社区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对农贸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之后的高沙农贸市场宽敞明亮,大大改善了顾客的购物环境,原来简陋的棚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干净整洁的瓷砖柜台。全新的高沙农贸市场已于年月号正式开门营业。我们采访了一位正在买菜的高沙居民,她表示新的农贸市场不仅更卫生而且更漂亮了,有一种逛超市的感觉。

现在的高沙农贸市场共建有7个摊位,其中蔬菜摊82个,肉类摊30个,另外,我们还在市场门口看到有检测室和称量室,通过与值班室人员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市民们如果买到一些食品后怀疑有卫生问题可到检测室进行检测,这样就对该农贸市场的食品卫生起到监督作用。

三、高沙农贸市场和其农副产品的卫生情况

正如我们采访的那位居民说的那样,现在在高沙农贸市场里买菜好像在逛超市一样。在高沙农贸市场里,同期设施建造得很好,空气较清晰,闻不到那些难闻的异味。走道基本都是干燥的,看不到瓜果菜叶等垃圾。农贸市场配有专门的灭蝇设施,抑制了病毒细菌通过苍蝇传播。

我们在市场入口处的电子“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结果公示表”上看到市场里的所有菜都已通过检测合格。我们在值班室里了解到各类菜的检测合格率为98%,而已经在市场里销售的菜市通过检测的。我们也观察到农贸市场里的瓜果蔬菜确实较为新鲜,一般畜肉食品的颜色气味外观都属于正常,但部分海产品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海产品本身带有一定鱼腥味加之天气较为炎热,招来苍蝇和蚊虫,不过许多商贩都采取了一定措施,都能保证海产品的安全合格。总体可得高沙农贸市场的卫生状况良好!

四、我们的建议

1、农贸市场的垃圾箱应及时清倒,以免带来异味,引来苍蝇。

2、农贸市场的管理人员应多去市场里检查检查,发现不卫生或过期的食品应及时消除。

3、农贸市场清洁工人应随时清除市场走道角落里的垃圾。

4、部分蔬菜摊位的残叶应及时清理。

、部分海鲜摊位应及时更换水桶里的水。宰杀鱼后留下的鳞片等应及时清理干净。

6、部分家禽摊位应注意通风,定时检测家禽的情况。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篇5

关键词:中韩农产品贸易;市场结构;外贸依存度

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邻,文化相似性强,相互交往历史悠久。自1992年8月两国建交以来,经贸关系迅猛发展[1],韩国已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而中国则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在双边贸易中,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值得关注:一是贸易规模高速增长。二是中国始终处于逆差状态,这一不平衡状态自中韩建交后就存在,在发展中非但没有改变,而且在近年来呈现显著扩大的态势。①。然而,在农产品贸易领域中国却始终保持顺差状态,韩国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在近10年的多数年份中,韩国是中国的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市场,两国间的农产品贸易关系逐步增强[2]。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扩大中国农产品对韩出口,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农产品的范围定义为“wto农业协议规定的农产品+水产品”,并且采用HS4位数编码,将农产品精确到225个类别,从中韩两国农业现状、两国农产品贸易结构、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结构等方面深入全面的分析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

一、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概况

中国和韩国虽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差距,且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很大的差别[3],但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具有相似的文化习俗和消费偏好,同时两国都将农业经济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农产品贸易除出现三次波动外,总体呈温和增长趋势[4]。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农产品占从世界农产品进口的比重最低,而韩国恰恰相反,韩国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占从世界进口的比重最高,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占对世界出口的比重近年来基本保持在10%左右的区间内。相对于韩国出口至中国的农产品占对世界出口的比重而言,中国要略高于韩国,但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这表明中国作为韩国的农产品出口市场显得越来越重要,且各自在对方农产品出口市场中的地位逐渐趋同。中国对韩农产品贸易总额占对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与韩国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占对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变化趋势相同,但韩国要高于中国。从比重上看,中韩农产品贸易对韩国而言显得更为重要。

二、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结构

中韩互为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近年来两国间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支撑两国间农产品贸易不断增长的农产品主要类别是什么,这些农产品又具有何种属性,这是分析中韩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结构的核心内容。

1.主要类别。2007年中国出口至韩国的农产品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玉米”(1005)、“冻鱼”(0303)、“制作或保藏的甲壳软体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1605)、“小麦及混合麦”(1001)、“活鲜冷冻干盐腌渍的软体及水生无脊椎动物等”(0307)、“活鱼”(0301)、“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其他未冷冻蔬菜”(2005)、“冷冻蔬菜”(0710)、“用其他方法制作的未列名果品及食用植物”(2008)、“制作或保藏的鱼;鲟鱼子酱及鱼卵制的代用品”(1604)。2003-2007年间,(1005)、(0303)、(0307)和(0301)这四种产品一直稳居对韩出口前10的位置。

2007年中国从韩国进口农产品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活鲜冷冻干盐腌渍的软体及水生无脊椎动物等”(0307)、“固体甘蔗糖、甜菜糖及化学纯蔗糖”(1701)、“冻鱼”(0303)、“鲜或干的其他坚果”(0802)、“其他处未列名的食品”(2106)、“浓度

2.基本属性。本文借鉴卢锋等(2001)对农产品的分类,将农产品按照其“属性”分成6个子类,分别是:大宗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园艺类产品;饮料及烟草;其他农产品[5]。从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属性来看,2003-2006年间中韩两国进出口的主要农产品种类比较稳定。在出口排名前50的农产品中,出口产品种类最多的是“其他”,之后依次是“大宗农产品”、“园艺类产品”、“水产品”、“饮料及烟草”、“畜产品”;在进口排名前50的农产品中,进口产品种类最多的是“园艺类产品”,之后依次是“大宗农产品”、“其他”、“水产品”、“畜产品”、“饮料及烟草”。2007年中韩两国进出口产品的波动较大,在出口产品中“其他”类产品比上一年减少了7项,排在了出口的第二位;在进口产品中,“其他”类产品比上一年增加了7项,排在了进口第一的位置。可以看出,“大宗农产品”和“其他”类产品是中韩两国相互进出口最多的农产品种类。

三、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结构

中国一直是韩国重要的农产品进口市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中韩农产品贸易对韩国更为重要。中国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到底处于何种地位,主要竞争对手是哪些,了解这些问题对于扩大中国农产品的对韩出口具有重要作用。

1.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总体情况。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日本、俄罗斯、新西兰、加拿大、阿根廷和越南依次是2007年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排名前10位的国家。从时间序列上看,2003-2007年间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相对稳定,上述国家是韩国主要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国。从该表还可以看出,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排名前4位的国家基本没有变化,除2005年和2007年中国由第二升至第一外,其他年份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排名前4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和巴西。由此可见,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是中国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

2.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市场份额。2003-2007年间中国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所占份额维持在20%左右,美国和中国差不多。从这五年的平均值看,中国为21.70%,美国为21.85%,美国略高于中国。2007年澳大利亚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的比重为9.58%,约是中国和美国的一半份额。巴西是韩国农产品第四大进口国,所占份额虽然不高,但比较稳定,2003-2007年间的份额在4.38%-5.80%之间波动。从2003-2007年间各国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所占份额变化情况来看,中国和美国均呈现微弱的负增长状态,而澳大利亚和巴西均为正增长,其中澳大利亚的年均增长率达到7.75%,巴西为1.57%。可以得出,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上,美国是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澳大利亚和巴西所占份额虽然不高,但却不容忽视。

四、结论

总体而言,中韩两国耕地资源稀缺,韩国在农业生产技术上具有优势,而中国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优势,这是中韩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农产品贸易虽然出现三次较大的波动,但并没有改变总体呈温和增长的发展趋势,也没有改变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的基本格局。从比重上看,中韩农产品贸易对韩国而言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中韩两国间主要贸易农产品的品种较为稳定,而且品种的波动幅度较小。从两国农产品贸易属性看,“大宗农产品”和“其他”类产品是中韩两国相互进出口最多的农产品种类。近年来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相对稳定,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和巴西是韩国最重要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是中国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UnComtRaDe,经作者计算所得。

参考文献

[1]崔渶敦,王要武.中韩贸易的现存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8(3):118-122.

[2]商务部外贸司.农产品出口“十一五”发展规划[R].北京:商务部,2006.

[3]田维明.中日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和前景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07(5):4-11.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篇6

一、中国与巴西农产品贸易的现状

中国与巴西作为世界上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在双方的对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双方的贸易关系也日趋紧密。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和巴西之间的农产品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从中巴双方农产品贸易总量上看,两国的农产品贸易额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由图1可以看出,2004年至2013年,巴西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另外,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巴西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额为228.8亿美元,同比增长27.29%,占巴西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2.89%,中国首次成为巴西第一大农产品出口目的国。而中国对巴西的农产品出口规模较小,且无明显的增长趋势。

从贸易差额的角度看,中国的逆差地位突出。近年来,巴西出口至中国的农产品金额持续快速增长,但中国的出口规模却裹足不前,导致了我国处于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逆差地位。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在中巴农产品贸易中的贸易逆差竟超过200亿美元。中巴两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的不平衡,为两国的贸易摩擦埋下隐患。

从商品结构上看,双方的农产品贸易涉及种类较多,但相对集中于少数产品。巴西出至中国的农产品体现的最为明显。大豆是巴西供给中国最主要的农产品,根据中国海关总署2013年9月的报告显示,今年一月到八月期间,中国购进了4100万吨大豆,其中巴西大豆占到了2390万吨,占进口大豆总量的58%,巴西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如此大的进口规模和比重,无形中增加了我国的贸易风险。

从贸易趋势上看,中巴两国双方的农产品贸易规模将呈逐步扩大的趋势,且以我国扩大进口规模为主。巴西作为世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大国,农产品的供给能力稳定。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需要充足的粮食供给,农产品供不应求已经成既定事实,这是双方的发展农产品贸易的现实基础。近年来,我国从巴西进口的农产品总额增长速度快,且中国已经成为巴西最主要的出口市场,贸易规模必将呈现出继续扩大的态势。

二、现阶段中巴农产品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中巴两国的农产品贸易种类过于集中

我国与巴西的农产品贸易涉及的种类虽然较多,但产品的贸易额极不均衡。以我国从巴西进口的农产品为例,2012年,在我国从巴西进口的农产品中大豆组合达到129.59亿美元,占全部进口农产品总额的72.09%。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巴西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涉及7类,但不难发现大豆组合产品是进口额最高的单一商品。而中国对于巴西极具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如咖啡、蔗糖等热带经济作物却鲜有涉及。我国应在尝试扩大进口产品类型的同时,着重于调节目前市场巴西大豆的过度依赖,避免当巴西无法提供充足的产品供给时遭受价格的大幅波动或国内市场的混乱。

(二)中国农产品在巴西市场的竞争优势不突出

观察中巴两国交易的主要农产品贸易数据不难发现,两国的主要出口产品都是以本国的资源禀赋为依托的。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要素禀赋在于充足的劳动力,因此出口的农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巴西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人均可耕地面积是中国的三倍,向中国出口的农产品也是以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为主。巴西出口至中国的土地密集型产品较好的缓解了国内该类产品的生产短缺的现状,而中国出口巴西的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为主,在巴西市场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以纤维和纺织品为例,2012年我国出口至巴西的纤维和纺织品总额为8.29亿美元,同年,巴西出口至中国的同类产品为7.37亿美元,由此可以看出,巴西本土对于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可自主生产,满足供给,并有能力进行出口。相比之下,我国出口巴西的农产品不仅数额小、种类单一,在巴西市场同类产品的竞争优势也并不突出。

(三)双方的贸易差额将继续扩大

据巴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巴西农产品出口额达到999.7亿美元,同比增长4.3%,再创历史新高,是继美国、加拿大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巴西对华农产品出口占巴西农产品出口额的22.89%,中国成为巴西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由于巴西出口至中国的农产品较好的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符合国内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出口至巴西的农产品规模虽然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但随着中国现阶段人口的增加,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可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生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并不具备突出的竞争力。因此,中国与巴西的农产品贸易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两国的贸易差额将会不断加剧。

(四)巴西农产品出口贸易成本高昂

中国与巴西之间地理距离遥远,基础设施和贸易物流较弱,运输成本较高。中国巴西远隔太平洋,在地缘上造成了双边经贸往来的实际障碍和隔膜,这种障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有所缓解和弱化,但仍是制约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因素。由于农产品恰好属于单位体积价值低的商品,其中食品还面临保鲜费高、保鲜期短等问题,地理距离因素对农产品贸易的负面影响更大;另外,巴西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物流组织和技术设施尚不完善,国内农产品运输成本高昂,这也对中国与巴西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形成限制。以巴西最主要的出口农产品大豆为例,2013年巴西大豆主要产区至马托格罗索州至港口的公路运输价格约为每吨150美元,相比之下,美国同期运输成本约为每吨30美元,当年巴西大豆出口FoB价约为680美元每吨,其中国内公路运输费所占比例就高达22%。高昂的运输成本已然制约了巴西农产品的出口。

三、发展中国对巴西农产品贸易的对策

(一)关注巴西市场,及时市场信息

巴西农产品的进口数据最能反应当地对农产品的需求,我国相关统计机构及当地使馆,应重点关注巴西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并分析巴西的农产品进口结构,找出巴西农产品的进口需求,才能有针对性的向巴西出口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出口效率。例如,根据中国驻圣保罗总领馆的数据,2013年巴西的农产品进口额为170亿美元。其中,粮食、面粉及其制品(包括小麦)进口达40亿美元,同比增长19%,是进口农产品中增幅最高的类别,占进口总额的23.5%;此外,豆类、蔬菜类产品和块根、块茎类产品也分别同比增长11%和32%。因此,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应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分析巴西市场的需求趋势,调整面向巴西出口的产品类型。在下一年度,我国出口企业可重点向巴西出口占比最高的小麦制品及增长速度最快的根、块茎类产品。

(二)与巴西国内农产品实现错位,推动绿色有机产品的出口

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巴西的食品基本可以满足自给,只有少部分依赖进口,且大部分进口农产品来自与巴西毗邻的南方共同市场,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因此,中国要想增加对巴西农产品的出口,就必须与南美洲的主要农产品错位,主推绿色有机产品的出口,开拓并逐步占领巴西的高端市场。我国可以依托现有的优势出口农产品,结合巴西市场的主体需求,培育绿色有机农产品出口基地,发展有机农产品出口,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巴西市场的竞争力。特别是要借鉴现有的有机食品基地的生产建设经验或推动龙头基地外向型发展,形成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这是增加对巴西农产品出口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三)积极开展境外展销活动,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巴西的知名度

积极组织和鼓励国内农业企业参加农产品境外博览会、展销会,同时亦可主动承办国际性农业贸易和招商洽谈会,为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出口企业在巴西影响力及争取市场份额起到前期的宣传作用。首先,要积极支持农业经贸人员到巴西进行市场考察,对有关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及其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加快我国的出口农产品与巴西市场的对接;鼓励企业参加有关农产品出口的境外研讨会、专题培训班、产品推介会等促销活动,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巴西市场的知名度。同时,可选择以举办国际性农业贸易和招商会为契机,创新农产品贸易方式,促进出口优势农产品产销衔接,以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巴西出口的规模和质量。

(四)签订双边贸易协定,促进我国特色农产品对巴西的出口

巴西与中国政府之间可通过签订双边贸易协定的方式,促进两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目前,巴西和中国两国有关政府部门经过谈判,双方已经就巴西向中国出口新鲜鸡肉达成了协议,我国亦可以向巴西政府推荐如花卉、菌类、香料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协商通过降低关税等措施,增加中国对巴西出口的农产品的种类,丰富巴西的农产品市场。同时,就农产品贸易的检验检疫问题应继续同巴西政府保持对话,为发展中巴农产品贸易保留空间。中巴签订双边贸易协定,可促进中国国内农业企业向外向型转型,进而将中国各地区的特色的农产品推向巴西市场,扩大我国农产品在巴西的市场份额。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篇7

我县是国家贫困县,长期以来,由于受全县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地域条件的限制,我县农产品市场一直是沿街为市,没有一个象样的专业批发市场,这对于一个传统农业县来讲,无疑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资金短缺,无从筹措,这是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根本问题。二是地理条件限制,我县县城集中在一个狭小的清水河流域内,发展空间太小、没有足够的土地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全县只有一个农贸市场,规模还不是很大,还有一个松散型的果品批发市场,也形不成规模。

二、各级政府对部级贫困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的扶持政策,扶持项目的实施效果:

几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部级贫困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的政策,但对于我们县来讲,光给政策是不够的,因为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缓慢,资金筹措十分困难,有限的财政资金保吃饭都相当困难,搞建设就无从谈起。20xx年,通过我们申请省发改委对我县桥南苹果批发市场给予50万元的资助,但杯水车薪,根本不解决问题,所以谈不到实际效果。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和政策建议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篇8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现状;特点;对策

一、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1、出口情况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总体上呈现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出口增长速度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农产品出口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从出口增速看,2002年至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2.3%,远远高于入世前1995-2001年年均1.5%的增速。

就国内出口贸易来看,我国农产品出口自1990年以来总体上呈现不断高速增长的趋势。但是就增长速度方面来看,还远远低于2002-2005年全国外贸出口总额年均23.7%增速,致使农产品出口在我国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从2002年的5.5%下降到2007年的3.4%。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进口高速增长,贸易逆差快速扩大。其中出口额为401.9亿美元,同比增长9.8%。直至2009年,农产品出口有小幅下降,出口额为391.7亿美元,同比下降2.5%。

数据来源:据中国海关统计整理。

2、市场结构

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洲际结构特征来看,目前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其中亚洲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农产品贸易伙伴,从发展趋势上看,2002-2007年中国对亚洲的出口份额呈下降态势,而对其他各洲的出口比重却逐渐上升,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说明中国农产品对亚洲出口过度集中的现象有所改善。

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结构特征来看,中国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比较集中和稳定始终以日本、美国、韩国等为主(见表2),其中日本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2008-2009年,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仍是日本、欧盟、美国、东盟、韩国。2008-2009年中国对日韩出口份额下降。总的来看,2009年对日韩美欧盟等国的出口下降,而对东盟的出口增加。

3、产品结构

总的来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在不断改善,正在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调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从分产品出口贸易总额来看,1996-2006年年均增幅排在第一位的肉、鱼及水生动物的制品,年均增幅水平达到14.09%。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谷物或乳的制品、糕饼和蔬菜水果制品,也都在13%以上。这些商品都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这样的出口结构变化完全符合自由贸易的原则。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特点

1、农产品增长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发展迅速。1996-2007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增加了229亿美元,年均增长15.2%(见图1)。

由于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1999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出现两年的滑坡,但危机结束后,2000-2007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20.9%,这预示着入世后中国农产品出口已经步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8年,农产品出口额上升到401.9亿美元,到2009年有所下降。从2001-2009年这段时间来看,我国农产品出口呈上升趋势,但农产品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2、农产品贸易持续逆差

从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余额来看,自2004年起农产品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后,中国出现了连续4年的农产品贸易逆差,2007年的逆差额达43.5亿美元(见图2)。2008年1-6月中国农产品出口额193.4亿美元,同比增长12.2%,进口额287.8亿美元,同比增长59.9%,农产品逆差继续扩大。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进口高速增长,贸易逆差快速扩大,2009年稍有缩减。

3、出口市场进一步多元化

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分别有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其中亚洲是中国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2007年对亚洲市场出口223.2亿美元,增长15.5%,占出口总额的60%;对欧盟出口70.6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占出口总额的19.1%;北美洲占13.5%。但对日本市场出口有所下降,2008年上半年出口所占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3.9%下降至18.9%。

三、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

1、入世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入世就农业问题达成的协议,有利于为中国农产品贸易特别是农产品出口创造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有利于加强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技术合作和科学交流。

同时,部分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受到削弱。中国加入wto以后不对农产品出口进行补贴,停止增加并减少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这将使农产品特别是玉米、大米、和棉花等在第(下转第79页)(上接第77页)三方市场的竞争优势受到削弱。农产品出口可能受“灰色区域措施”的影响。由于某些措施不受wto的法律约束,其实施前后无需通知wto或其它成员国,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因而,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可能受这些“灰色区域措施”的影响。

2、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以外币表示的我国农产品的相对价格将上升,这势必减弱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农产品的出口减少。这主要体现在它极大地削弱农产品的价格优势。中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价格优势。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国内农产品的出口,国外优质低价的农产品会大量的涌入我国,占领中国市场,势必会给中国农产品形成巨大的冲击,尤其是打击需求和供给弹性较大的出口农产品。

同时,人民币升值存在着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农产品竞争力的方面。人民币的升值迫使我国农产品企业更加注重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大农产品生产和出口的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创新含量,使农产品的竞争优势转化为依靠科技创新的轨道上来。

3、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发达国家在实施绿色壁垒过程中,制定严格的标准来限制国外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贸易壁垒增加了中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的制定,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卫生检验等严格规定,还利用wto协议中关于环境问题规定的漏洞,实行贸易歧视,增加了中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绿色壁垒的实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盛行,对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降低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4、我国政策体系的影响

由于国内粮食价格过快上涨,为了稳定国内粮食价格,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国家采取一系列贸易政策以控制粮食出口,并实施了临时价格干预等宏观调控措施。因为缺少对国家政策的预警,国家的一系列贸易政策的改革使许多农产品出口企业措手不及。

四、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建议

1、提高农产品质量以应对贸易壁垒,有效利用wto资源

提高农村地区的绿色生态环保意识;建立健全质量监察体系,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出口企业积极争取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9000、iSo14000以及发达国家的质量认证,使我国的质量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声誉。有效利用wto框架下的资源,如出口补贴政策,“绿箱”、“黄箱”政策,互惠政策等。

2、加大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政策

充分利用我国在wto框架下“绿箱”、“黄箱”政策空间,建立健全支持保护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政策体系。首先,加强农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建立完善的信息体系,并研究制定反非关税壁垒的措施,争取签订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协议,消除或减少农产品贸易壁垒。再次,加大对农业企业信贷支持,减少经济萧条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产生的不利影响。

3、稳定汇率,防范和化解汇率风险

政府应采取稳定的货币政策,把握好人民币汇率变化的方向与速度,对汇率实施微调,以防止汇率大起大落给中国农产品贸易造成较大的冲击和贸易逆差的扩大。以出口为主的涉农企业应加强汇率风险防范意识,减少汇率风险,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4、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结构,为农产品出口寻找新的优势

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努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摆脱“比较利益陷阱”,变静态比较优势为动态比较优势。

5、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促进农产品出口

近年来,我国对俄罗斯、中东、南美、中亚等新兴市场的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应积极建立与新兴市场的稳定贸易渠道,采取灵活贸易方式,帮助企业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制,出口商品以价格优势明显的农产品为主。

参考文献:

[1]antleJ.m.“BenefitsandCostsofFoodSafetyRegulation”,Foodpolicy,1999(24):605-623.

[2]anderson,Jamese.“atheoreticalFoundationfortheGravityequation”[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79,69(5):106-116

[3]程国强.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与关键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5(5).

[4]黄保亮,赵秀.农产品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5]靖飞,韩喜秋,潘刚.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结构和竞争力[J].江苏农村经济,2009(1).

[6]李帆,王胜利.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区域结构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2004(7).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篇9

××县位于*、*、*三省交界,是一个革命老区县,共和国将军县,同时又是一个贫困县,人口大县,农牧业大县。全县人口103万人,辖27个乡镇,876个行政村,行政区域面积4215平方公里。××县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县,国家商品粮重点县,全国品牌茶生产基地,全省生猪养殖重点县,全省大豆产业化、肉牛养殖重点县。20xx年,全县出产粮食50万吨,棉花1000吨,花生5500吨,蔬菜34万吨,水果20xx吨,水产品7000吨,中药材3000吨,木材20万立方米,楠竹50万根。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全县现有涉农市场16个。从分布上看,城关地区占有12个,27个乡镇仅占4个;从类型上看,农产品批发市场仅2个(均在城关),农贸市场14个;从建市时间看,近10年新的仅2个,10年前建的14个,其中有9个系上世纪80年代所建,规模、硬件设施等远远不能适应现实发展需要。

(二)存在问题

1、现有市场数量不足。××县人口大县和农牧业大县,现有16个涉农市场远不能满足本地人民群众日常消费购买需要,更不可能承担起农产品外销的重任,直接导致农产品买难、卖难,产品腐烂、变质,“有品无市”伤农。

2、现有市场质量不高。前面说过,全县16个涉农市场有14个是10年前所建,其中9个是上世纪80年代所建,市场陈旧残破,严重老化,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市场硬件设施,都已不适应时代贸易需求。同时,16个市场中,纯菜市场占了8个,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仅占50%。

3、现有市场布局不合理。××县辖有农村乡镇26个,而分布在乡镇的农贸市场只有4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没有一个,绝大部分农民销售产品只能以街为市,占路为市,既影响农村集镇的市容市貌和交通,更严重导致农产品不能适时、保鲜销售,农民增产不增收,挫伤农民种养积极性。

4、新建市场有计无力。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应当属半公益性质的建设。如果市场运作进行建设,投资者靠收取租赁费恐怕猴年马月都无法收回投资,此类项目招商引资根本无人问津。而××又是部级贫困县,县财政充其量只能是“保吃饭”财政甚或吃饭都难保,乡镇政府保运转经费都存在缺口,靠当地政府投资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也只能是幻想。

三、国家和地方的扶持情况

××县是国扶县,当然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点扶持。但单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建设来看,××还未享受到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省出台了《市场体系建设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其中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有对口扶持政策,我们县积极申报相关项目,得到了关心支持,近10年新建的童家岭菜市和伍市农贸综合市场共争取到16万元资金支持。

四、今后扶贫工作思路和政策建议

××县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具有现实需求和优势。一是农业出产优势。××是一个农牧业大县,农业出产品种丰富,出产量大,粮食、茶叶、蔬菜、药材、木材、生猪、山羊、肉牛、水产等都形成了规模基地种养。二是地理优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汇处,历来是边界贸易的重地。境内交通运输便捷,106国道穿境而过,现已开建的杭瑞高速公路纵贯南北,京珠高速在××开设出口,到省会长沙只需90分钟,到古城岳阳只需60分钟。我们认为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步伐,是解决农民买难卖难、促使农民增产又增收的重要途径,恳请国家对此项建设给予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一)在一个时期内,国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建设。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篇10

关键词:农产品;进出口;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

1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体情况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大幅开放了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总值几乎每年都以100亿美元递增,但出口、进口贸易发展呈明显的不平衡性。2004年开始中国农产品进口超过出口。2005~2007年,每年的逆差不超过50亿美元。2008年逆差大幅增加,达到181.1亿美元。2012年达到519.4亿美元(图1)。

2农产品进出口现状分析

2.1出口农产品情况分析

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但出口农产品始终以果蔬、水海产品、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很多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没有很好的打入国际市场。2012年,水海产品、果蔬、畜产品3大产品分别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0%、25.6%和10.2%;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国家或地区达200多个,但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却始终以日本、美国、韩国、香港等几个国家和地区为主。2012年,我国69%的鸡肉出口到香港,38%的水海产品出口到日本和美国。这使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容易受到贸易伙伴国经济状况影响并随之发生波动。某种主要出口农产品一旦在某个主要出口市场遭遇药物残留、卫生检疫等SpS措施,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给出口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及市场风险;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以中小私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的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少。2013年前三季度山东省有农产品出口业绩的企业为3730家,但出口过千万美元的企业275家,出口5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仅16家;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盲目竞争、自相压价的问题,造成出口企业对客户的依赖程度高,在市场上的话语权低,利润空间难以提升,抵御出口市场风险和突破技术壁垒的能力不强,而且容易引发国外对我国农产品进行反倾销或采取保障措施;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不断加大。当前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内容已涉及生态环境、动物福利、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出口门槛越来越高。南非等新兴市场的食品安全管理方式也正在逐步规范化和精细化,有与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方式接轨的趋势。

2.2进口农产品情况分析

我国进口农产品以油料、粮食、棉花和糖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2012年,粮棉油糖等所有大宗农产品均成为净进口产品,全国棉花进口541.3万t,同比增51.8%;谷物(主要包括小麦、玉米、稻谷和大米、大麦)共进口1398.3万t,同比增156.7%;食用油籽(主要包括大豆、油菜籽)进口6228.0万t,同比增13.6%;食用植物油(主要包括棕榈油、豆油、菜油)进口960.0万t,同比增23.1%;食糖进口375万t,同比增28.4%。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增强,购买优质水果、食品的强大需求也带动了进口的迅速增长,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进口市场集中度也较高,主要来自美国、东盟、巴西和欧盟。

2.3农产品进口大幅增加的原因分析

农产品进口大幅增加的根本原因是需求增长的驱动,而国内外价差扩大是农产品进口增加的直接动力。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不足40%。农产品贸易逆差还与中国的贸易方式有关,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比重,许多农产品作为工厂原材料进口,但出口时却是以工业制成品出口,如进口的是棉花,而出口的则是衣料、服装。2012年,加工贸易进口和出口金额分别占我国农产品进口和出口总额的8.2%和15.8%。

2.4农产品进口大量增加的危害分析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农产品贸易体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势互补的特点,我国在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在粮、棉、油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上则不具备竞争实力。但随着净进口农产品范围的扩大和进口量的增加,将给国内农业产业和粮食安全带来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对国内产业形成了抑制,导致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激励和动力,另一方面给农产品长期供给安全带来潜在风险。在进口冲击下,一些地方的棉花、大豆种植呈现萎缩态势,产品定价权、产业话语权也有丧失风险。随着净进口农产品范围的扩大和进口量的增加,农产品贸易将给国内农业产业和粮食安全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农产品贸易逆差已成定局的背景下,怎样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稳定格局,仍将是未来相当一段时期中国政府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3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对策措施

中国农产品贸易是一个依然存在广泛空间的巨大市场,只要充分认清市场形势,发扬优势,弥补不足,必然能将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新形势下农业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现实需要,也是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3.1培育一批农产品出口重点企业,加快出口农产品行业组织建设

在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出口规模大、效益好、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产品出口企业;适应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新形势,选择水海产品、禽肉、蔬菜、水果等重点出口产品建立健全行业组织和商品协会,支持各地建立特色农产品出口行业组织,推动企业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行业协会。通过这些中介组织反映和收集企业的要求和问题,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协调行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以民间组织角色与国外有关部门交涉和协商,开展有关贸易问题的对策研究,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行业会员提供服务。

3.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仍不尽如人意,这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加强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破除国外技术壁垒的根本途径。应进一步推广“公司+基地”的农产品生产模式,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建立自属种植、养殖基地,开展国际认证,进一步推进标准化生产,实现从基地管理到加工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并建立质量追溯系统,用现代化手段实行全过程监管,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3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

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发展深加工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培育出口农产品品牌,优先支持农产品出口品牌建设。通过发展我国农产品的品牌,让国外消费者认识和了解中国农产品,有利于农产品出口发展,也有利于处理农产品贸易纠纷,避免某些国家对我国农产品的全面封杀。

3.4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农产品出口促进工作

逐步调整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在稳定和扩大日、韩、美、东盟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欧洲、中东、独联体等新兴市场,努力发展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市场,建立多元化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体系。鼓励出口企业开展国际营销,举行农产品推介活动,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参加国际专业展览和新市场、新产品的推销活动。加强与国际认证认可相关组织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推进我国农产品、食品认证的国际互认工作,支持国内认证机构开展符合进口市场要求的认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整合信息资源,加快公共信息产品的开发,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国外市场、商品、技术标准、贸易政策等各类信息,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3.5完善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政策体系,拓展农产品对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