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的基本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7:24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理篇1

关键词:辐射防护;概念;拓展;防护方法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yandtheimprovementofthequalityofpeople'slife,theenvironmentrequesttoomoreandmorehigh,inthepursuitofeconomicinterests,butalsotopaymoreattentiontoenvironmentalbenefits,insuchcircumstances,radiationprotectionconceptproduceandcontinuetoexpand.inthispapertheauthorbasedonradiationharm,andthenputforwardtheconceptofradiationprotectionandradiationeffectevaluation,thispaperanalyzesthecurrent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oftheradiationprotection,thispaperdiscussestheradiationprotectionmeasures,thepurposeofwhichistoprovidereferenceforradiationprotectionworkandhelp,promoteradiationprotectionwork.

Keywords:radiationprotection;Concepts;expand;protectionmethod

中图分类号:o43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其中辐射问题是比较突出且敏感的一个环节。辐射事故的危害是巨大的,不仅会对人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严重辐射事故还可能造成区域性的大面积污染。因此,人们开始专注于对辐射防护的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应的进展,要想做好辐射防护工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行政主管部门、众以共同努力,采取积极的方法应对辐射的危害,减少辐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

一、辐射的原因及危害

放射性辐射是人类面临的辐射中最严重的辐射,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例如去年的日本地震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一般来说,辐射对人类造成危害的大小,是由射线的种类和能量决定的。

一般来说,辐射的产生来自以下几个途径:第一,来自不同原子核的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产生的各种射线;第二,许多装置会产生辐射,例如被人们所熟知的医院使用的各类X光检查设备,其检查时会产生X射线,如不加以精确控制和设置合理的辐射防护措施将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第三,来自核反应的辐射,如各种核反应堆;第四,天然性辐射,如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天然放射性核素、宇宙射线等。总之,人体受到的辐射主要分为天然放射性辐射和人工放射性辐射。

在人体受到较大剂量的辐射以后,体内会产生对健康有害的生物效应。首先,辐射会对人造成急性放射病和慢性放射性病。在辐射的影响下,人体会产生慢性的损伤,例如皮肤损伤、造血障碍以及生育能力的损害。另外,胎儿对辐射更加敏感,需要对婴儿和孕妇采用特殊的辐射防护措施。

二、辐射防护概念的提出和拓展

放射保护的目的是为人类提供一个合适的防护标准,同时又不对剂量允许范围内的照射过分的限制,可以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对辐射防护的研究,对辐射防护的概念和研究不断的完善和深入。

我国对辐射防护的要求与世界的要求是一致的,我国也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辐射环境安全进行管理,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辐射防护工作起了积极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随着各种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改进,辐射防护的概念也有了很大的拓展,不仅仅局限于对辐射的防护,更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不仅局限于对本国的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还包括对世界范围的辐射的防护和环境保护工作,更加注重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关注世界环境,为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随着对理论研究的不断加深,和对辐射防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我国对辐射的防护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辐射防护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环境的改善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很多地方仍然需要不断改进。

三、辐射防护的方法

鉴于辐射对整个社会带来的危害,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辐射进行有效的防护,为人类提供健康的生存空间。然而,对辐射的防护是一个复杂、综合又艰巨的任务,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有效的对辐射进行防护。

(一)明确辐射的影响评价因素

在环境中的生物构成中,生物组织的划分是综合的,从小到大有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全球。因此,对辐射的防护和环境的保护,需要从保护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着手,并对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保护。对辐射的防护工作首先要考虑生物的种群和群落,对种群是否收到损害进行调查,并对个体进行观察,分析辐射的剂量影响,进而确定种群的讯息。

对人类辐射辐射的防护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防护体系,对防护原则和防护方法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对于人类的辐射防护主要是针对确定性效应进行的,同时辅助随机性效应,进而达到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在对辐射进行防护而采取必要的措施时,必须满足现代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做到防护工作与环境保护的相一致,这是进行辐射防护的的出发点。

(二)坚持一定的辐射防护原则

要想辐射防护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实现辐射的有效防护,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需要在防护工作时坚持以下的原则。在实施辐射防护工作之前,做正确的判断,分析防护工作的利益与代价,进而实现辐射防护工作的最优化。在工作中,要考虑经济因素和社会的因素,尽量避免照射,即使不得不照射时要将保持辐射照射的合理水平,并对个人的照射严格设置限值,减少在防护工作中对人体的伤害。

因此,在辐射防护工作开展中,本着减少辐射的目的,又不对人体和环境产生新的辐射,坚持效益大于代价的原则,在辐射防护的工作中尽量减少新的辐射危害的产生。

(三)坚持防护工作的正当性和最优化

在对辐射进行防护时,要对实践的正当性进行分析,争取做到辐射防护的最优化。这就需要在对辐射进行防护之前对各种社会因素进行考虑,对防护工作对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利益和可能引起的危害进行权衡。

在防护工作中,重要的是做到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特别是在医疗事件的辐射防护中,要根据受照射的人的条件以及潜在的危险性进行衡量。在对生态环境的辐射防护中,要加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研究出最优的防护方案。

(四)辐射防护工作的具体方法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在国际社会的环境辐射防护工作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对辐射防护的管理需要加强行政的管理和日常的防护管理规划。需要从以下多个方面进行辐射防护工作:

1.加强辐射防护基础结构

对辐射防护基础结构的构建,需要以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在法规上具体化,尽快制定符合环境辐射防护相关要求的法律法规,为辐射防护提供法律依据,使辐射防护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加强审管机构的管理,使其做到责任明确,同时借助足够的资源和技术指导,培养辐射防护工作的优秀人才,奠定好辐射防护的基础。辐射防护工作是全世界的共同任务和目标,因此必须对公众进行相应的辐射防护公示,向社会和公众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教育体系。

2.加强对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辐射防护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缺少研究信息的放射性核素,这就需要利用现有的资料和技术对其进行研究,加强与国际技术和团队的合作,紧跟国际研究的趋势,尽快提升研究的水平,进而提高对环境保护估算的准确性。

3.开展评价模式研究

对辐射防护工作的开展,要评价辐射环境的质量,这就需要适合我国辐射防护工作的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模式,这就需要进行相应的项目研究,进而推动辐射防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总之,辐射防护的目的是将辐射的危害降低,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的生存空间。在辐射防护中要对经济、效益和风险进行权衡,实现三者的最佳平衡。虽然我国的辐射防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人类环境的保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由于技术和经验的不足,在辐射防护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分析,不断探讨辐射防护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商照荣.辐射防护概念的拓展与环境放射防护[J].中国基础科学,2006,8(04)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理篇2

【关键词】核电站调试;辐射;风险;控制

0前言

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二号机组(以下简称:C2项目)为30万千瓦压水堆型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二座出口商用核电站。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承担了C2项目的系统调试工作。辐射防护调试目的是使辐射防护相关系统、设备、以及辐射防护试验符合设计要求,做好辐射防护监督管理,保证调试期间人员、公众和环境的辐射安全。需要充分识别核电站调试期间辐射风险,并采取措施对辐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对于辐射防护调试工作安全顺利完成起到关键作用。

1核电站调试辐射风险

核电站的核辐射主要包含中子辐射、γ辐射(X射线)、α和β辐射。本节将主要介绍核电站中子、γ、α和β射线产生的辐射风险。本节简述调试期间具有较高辐射风险的调试项目和存在的辐射风险类别。

1.1放射性水平测定试验辐射风险

放射性水平y定试验是通过人工测量和辐射监测系统监测测定反应堆启动前后,反应堆及其工艺设备对主、辅厂房和厂区的辐射影响,了解反应堆在清洁条件下的辐射水平以及电站辐射水平与功率的关系,为电站的运行积累原始数据,其试验数据为核电站辐射再分区提供依据。

放射性水平测定调试的功率平台共计9个,分别是临界前本底、临界、3%功率、7%功率、15%功率、30%功率、50%功率、75%功率和100%功率。放射性水平测定试验人工完成测量部分的辐射风险主要有中子辐射、γ辐射、放射性气体、放射性气溶胶以及放射性表面污染。中子辐射及γ辐射随功率增加等比例增加。

放射性水平测定试验γ辐射风险主要有15%功率平台下进入反应堆厂房进行人工测量,化学容积控制系统中容空箱γ辐射水平测量。反应堆厂房随着功率的提升和运行时间的推移,γ外照射辐射风险也是随之增加。

放射性水平测定试验具有内照射辐射风险,在15%功率平台下进入反应堆厂房由于空气中气体被活化而产生的放射性气体。调试期间设备本身的缺陷或安装问题等原因,主冷却剂系统泄漏率相对较高,因此放射性气溶胶辐射风险和表面污染风险相对较高。放射性气溶胶和放射性表面污染的核素主要是14C,51Cr,56mn,60Co和59Fe等。

1.2堆芯中子通量测量装置检查维修辐射风险

堆芯中子通量测量装置的探头、导线及套管内液体在反应堆临界后,受堆芯中子辐照不断活化,放射性水平不断增加。根据运行核电站的经验,在经过几个周期后,其探头剂量率高达希弗级。堆芯中子通量测量装置在检查维护过程中,涉及现场人员操作与控制室操作之间的时间衔接问题,因此存在较高意外照射的风险。γ外照射辐射风险主要来自堆芯中子通量测量装置探头的活化。表面污染辐射风险来自探头更换过程子导管中放射性液体,液体在子导管中的高度差,使得子套管内具有一定压力,因此作业过程具有较高表面污染风险。

1.3放射源和射线探伤辐射风险

核电站调试期间放射源主要用于仪器仪表的检验、标定和在役检查射线探伤。检验、标定使用的放射源活度较低,大约为103~106Bq,大多属于豁免源或Ⅴ类放射源,辐射危害较低,不太会造成人员伤害而酿成超剂量照射辐射事故,但会出现放射源丢失的辐射事故。

射线探伤是在役检查的重要手段,一般使用192ir、60Co等作为探伤源,活度在10~100Ci之间,距放射源周围1米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可达几百甚至上千mGy/h。工作人员活动频繁,存在工作人员受到意外照射、甚至人员伤亡的辐射事故风险。移动式探伤源还存在卡源和放射源丢失的风险。源机的安全装置、联锁装置是保证辐射安全的前提,但射线探伤工作人员操作源机不规范也有可能造成单次大剂量照射。核电站调试期间射线探伤项目较多,现场环境复杂,人员控制难度较大,意外照射风险增加。

1.4其他辐射风险

其他辐射风险项主要包括放射性阀门解体检修体表污染风险、过滤器更换的外照射辐射风险和体表污染辐射风险、放射性介质系统的热点外照射辐射风险、以及系统跑、冒水造成的表面污染或污染扩散辐射风险等。

2核电站调试辐射风险控制措施

2.1辐射防护组织机构

根据调试需求,调试辐射防护设立了辐射防护组织机构。调试辐射防护组织负责调试期间辐射安全管理工作。中方辐射防护负责人全面负责辐射防护相关工作,包括辐射防护管理、设备调试、试验、现场监督检查等,运行当班值长负责配合辐射防护试验进行和运行期间进入反应堆厂房作业协调,仪控人员负责配合试验进行和辐射设备调试。巴方辐射防护科主要负责协助调试期间辐射防护相关工作。

2.2管理程序控制

在核电站调试过程中,为控制辐射风险,并保证辐射防护相关的所有行为都有程序可依。C2调试项目程序的制定依据巴方相关法律和国家标准,以公司程序为模板,涉及辐射防护共制定4份管理程序和1份试验规程,其余相关辐射防护要求参照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员会管理程序要求执行。分别为:《辐射防护工作许可管理程序》、《放射性物质运输储存管理程序》、《放射性工作场所区域划分和管理程序》、《调试人员辐射安全管理程序》和《放射性水平测定试验》。

2.3辐射防护授权

依据职业卫生健康管理规定和制度要求,调试期间从事放射性工作的所有中方和巴方人员须经过辐射防护授权。结合调试现场实际情况,人员辐射防护授权主要进行:辐射防护授权培训,提供个人剂量证明和相片。符合条件经授权后配发辐射许可证,凭证进入辐射控制区。

2.4辐射防护现场监督管理

辐射防护监督管理为辐射风险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辐射防护监督管理措施主要包含了辐射控制区分区管理、辐射工作许可管理,高风险项目辐射防护优化、现场监督、放射源及射线探伤安全检查等。

(1)辐射控制区分区管理、辐射工作许可管理

按照设计标准调试期间辐射控制区根据外照射环境剂量率分为绿、黄、橙、红四个子区域,分区标准下,绿区:0.0075mSv/h

反应堆厂房临界后按照红区管理。橙区以上区域实施上锁管理,所有人员进入橙区及以上须在辐射防护人员的陪同下进入。进入辐射控制区的人员均须填写辐射工作许可证,辐射工作许可审批在出入口值班室进行,有效进行人员控制和防护用品的配备。清晰掌握控制区作业和人t情况,有效控制了辐射风险。

(2)高风险项目辐射防护优化

开展项目时间优化,针对调试期间反应堆厂房高风险项目,辐射防护首先是对工作时间进行合理安排,鉴于调试期间每10天左右即有停堆或临界状态。所以在反应堆厂房进行的高风险项目工作调整到停堆或临界期间进行。高风险项目辐射防护工前会制度,明确辐射风险注意事项及辐射防护措施等。

外照射辐射风险防护措施主要有运行期间反应堆厂房活动优化行走路线,尽量利用反应堆厂房生物屏蔽墙进行屏蔽,尽量减少反应堆厂房作业时间,减少换料水池四周滞留时间,+9m以下设备间禁止进入,环廊靠近设备间门区域快速通行,防护人员跟随作业实时测量中子剂量率和γ剂量率变化。

内照射防护措施中空气污染防护措施主要是进入反应堆厂房前,对厂房进行4小时以上大风量扫气排风和化学取样,化学分析人员取样分析空气质量,满足条件后,进入人员佩戴滤气式呼吸面罩方能进入。表面污染防护措施主要是隔离区的建立、疏水措施准备,现场的清洁去污,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规范作业人员的作业习惯。

(3)现场监督检查、放射源及射线探伤安全检查

现场监督检查包含测量现场辐射状况,提醒现场辐射风险,阻止作业中不合理或违规行为,提出辐射防护指导意见或要求。

放射源安全检查包含放射源的台帐,借用的手续,放射源库房的安全措施等检查。安装到现场的放射源如果存在外照射风险较高或容易发生丢失的放射源进行房间上锁管理。射线探伤进行探伤信息的,不定期抽查射线探伤现场的安全措施,包括警戒线、隔离,人员的看守等情况。

3核电站调试辐射风险控制结果和分析

恰希玛核电站(C2)调试项目,未发生外照射超剂量事件,外照射辐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同时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整个调试期间未发生体表污染事件。

放射源的使用严格按照放射源管理制度要求执行,辐射防护专人负责源库管理,台账清楚,源库安全措施到位,射线探伤信息及时,现场监管到位、未发生任何放射源事件,放射源管理安全管理得到有效保证。

调试后期功率试验进度较快,现场调试项目增加,中方辐射防护管理人员同时负责项目过多,包含放射性水平测定试验、现场监督、辐射防护设备的维护、辐射工作许可管理以及排出流审批等工作,造成人力资源紧张。

调试工作中的辐射风险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建造、安装阶段工作人员的一些不良习惯,如工作现场人员坐、躺等现象,另外辐射控制区内部分工作人员有朝拜习惯,存在人员体表污染风险。

4结语

恰希玛核电站(C2)调试项目在全体放射工作人员和辐射防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下,辐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任何辐射事件,顺利完成辐射防护各项调试工作。根据调试实践,从辐射风险控制角度建议增加辐射防护管理人员,根据现场状况和人员结构开发更具针对性辐射防护培训教材,加强现场辐射防护设备的保护等。总之,调试辐射风险控制是一个不断进行经验反馈、管理方式改进和防护措施优化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分析和总结,不断改进风险控制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使调试辐射风险处于受控范围。

【参考文献】

[1]李德平,潘自强.辐射防护手册,第一分册.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7.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理篇3

1电磁辐射是指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漏的现象,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电磁辐射污染。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为电磁能量迅速增长,电磁辐射已成为21世纪的主要污染源。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电磁辐射污染隐蔽性强、影响范围大、损害后果具有长期性和潜伏性,它对人体的影响至今在科学上尚未完全明确。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很难用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来解决,即污染产生后再来治理。但通过合理规划,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减少电磁辐射污染。电磁辐射的上述特点增加了公众的惧怕心理。在美国和欧洲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行病学的大量研究表明电磁辐射和某些疾病之间可能具有联系,因而公众对于电磁辐射可能造成的健康危险高度关注。以暴露在电磁辐射污染环境中受到了人身伤害和不良健康影响为由,针对公共企业和雇主的诉讼不断增加i’]。2我国电磁辐射污染的现状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产生电磁辐射的设备、设施分布越来越广、功率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城市人口、建筑密度不断加大,电磁辐射成为一种新的城市污染源。随着农村居民家用电器的迅速增加和电力、通信、交通事业的发展,电磁辐射污染由大城市迅速向中小城市及农村扩散。我国的电磁辐射污染纠纷也与日俱增,电磁辐射污染投诉率居高不下,因电磁辐射污染纠纷引起的诉讼也越来越多。常见电磁辐射污染纠纷有因在居民区建设电磁辐射设施、设备引起的排除妨碍纠纷,因电磁辐射污染所致人身伤害要求侵权损害赔偿的纠纷,因移动电话电磁辐射污染引发的纠纷,因开发商隐瞒有关电磁辐射污染的真实情况导致的商品房纠纷等。电磁辐射污染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公众的敏感度很高。但电磁辐射污染纠纷的解决却很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l)主观原因:认识差距。由于科学宣传不够,人们对电磁辐射污染往往出现过于冷漠和过度恐慌两种极端认识,巨大的认识差距成为纠纷各方沟通的主要障碍。(2)客观原因:立法滞后,执法不力。首先,现行法的空白让许多人感到无法可依,有限的法律、法规、规章之间的冲突更是让纠纷各方莫衷一是。因产业发展不足,我国电磁辐射污染矛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不突出,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显现出来。因此,无论是立法机关还是相关的产业部门就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危害性的认识普遍不足,导致了法律的滞后。我国的《城市规划法》、《电信条例》、《电力法》等重要法律法规中均没有考虑电磁辐射污染的因素。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单个电磁辐射建设项目选址不当的现象大量地“合法”存在。其次,环保执法的“刚性”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解决电磁辐射污染纠纷的难度。电磁辐射设施、设备的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违反法律规定,建设前不作任何必要告知和宣传解释的现象比比皆是。基于上述原因,电磁辐射污染纠纷发生后常常久拖不决。产生污染的一方否认电磁辐射的存在,激起公众的反感与恐慌;而求诉无门的一方则群情激昂,有的还不惜采取过激手段。开辟电磁辐射污染纠纷的合法解决途径刻不容缓。3我国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立法的现状3.1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单项法律、法规的缺失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国家环保总局于1997年3月25日颁布了《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该法虽为专门性规定,但无法担当大任。原因是:第一,内容的滞后性。我国通信、电子等产业的大规模迅速发展是在该法颁布之后,其规定已无法满足目前更为复杂的电磁辐射污染防治需要。第二,效力级别低,执行大打折扣。该法仅为部门规章,在目前“谁主管谁起草,谁起草谁执法”的部门立法模式下,出于部门保护,由相关产业部门起草的立法很难主动考虑电磁辐射污染问题,《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的许多制度在这些法律、法规和规拿中并没有反映。根据《立法法》,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在实际的执法和司法过程中,常常出现电磁辐射污染纠纷中的各方当事人各执一词,各执一法的现象。《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的许多规定形同虚设,无法实施,进一步凸显了电磁辐射污染防治中的立法空白。3.2电磁辐射国家标准存在严重空白和冲突第一,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产品电磁辐射国家标准。我国对包括移动电话在内的在使用中产生电磁辐射的产品没有任何国家标准,也没有要求这些产品标注其电磁辐射值、进行电磁辐射值检测的任何强制性规定。第二,我国的环境电磁辐射国家标准存在严重冲突。目前同时存在两个并不统一的环境电磁辐射国家标准。1988年国家环保局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一88)和1989年卫生部的((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对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标准的规定不一致,其中,卫生部的规定更为严格。两个标准的法律效力相同,发生冲突时只好呈请两部委的上级机关裁决其适用性。2004年4月12日,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在关于环保电磁标准复函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10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oZ一88)是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制定的,该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单位和个人、相关的设施或设备,但不包括为病人安排的医疗或诊断照射。”虽然标准从行政上得到了统一,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消费者仍然遇到了很多问题。有关检测部门和执法部门在援用标准时仍然尺度不一。4我国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4.1充分利用现行法我国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现行法虽不够健全,但并不是无法可依,而是可以用来防治电磁辐射污染。解决纠纷的主要立法有:#p#分页标题#e#4.1.1环境保护立法。第一,专门性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二,综合性的《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第24条明确规定电磁波辐射是一种污染源,故该法规定的原则、制度对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均可适用。根据2003年9月l日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可能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规划和项目都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4.1.2相关部门专项立法。广播、电信、电力等产业部门的专项立法也对电磁辐射污染防治作出了规定,如《广播设施保护条例》、《电信条例》、《无线电管理条例》、《城市电力规划规范》等。4.1.3国家其他立法。电磁辐射纠纷的当事人还可以充分利用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程序、行政许可听证程序的规定,《民法》对财产所有权的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权利的规定等。4.1.4地方电磁辐射立法。我国已有部分省市进行了电磁辐射地方立法,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家立法的空白,如《吉林省辐射污染防治条例》、《山东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J匕京市移动通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上海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设置管理办法》等。4.2尽快完善现行法4.2.1建立电磁辐射国家标准体系(l)统一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国家标准。同时存在《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一88)和《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两个相互矛盾的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国家标准是不正常的,应当尽快统一,并明确其适用范围,特别是要制定多辐射源的国家标准。(2)建立相关产品的电磁辐射强度国家标准。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迅速出台移动电话电磁辐射强度国家标准。这不仅对消费者有利,而且对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的长远利益也有利。目前,许多国家都已建立了市场准人制度,以加强对电子产品的电磁辐射管理。4.2.2加强电磁辐射地方立法现行电磁辐射地方立法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将放射性污染防治和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性辐射环境立法,如《吉林省辐射污染防治条例》、《山东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二是进行专门的电磁辐射环境立法,如《河北省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三是就电磁辐射环境管理的某个方面进行单项立法,如《北京市移动通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上海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设置管理办法》。加强地方立法应强化对电磁辐射污染法学特征的研究。现行地方立法主要是在“急用先立”的指导思想下制定的,对电磁辐射污染的法学特征研究不够。综合性辐射环境立法中,只是简单地将电磁辐射附属于电离辐射(又称放射性)一起立法,并未深入研究这两种辐射的共性和个性。这两种辐射污染虽然在管理制度上有某些相同的地方,如都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都实行“三同时”制度等,但它们在危害原理、危害程度、防治原则和管理制度、法律责任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不能简单合并。而专门的电磁辐射环境立法主要是重申《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电磁辐射单项立法在结合地方实际问题加强管理上有所突破,但对相关原则、理论的研究仍显不足。4.2.3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决定,建立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数据库,建立健全有关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的审批制度,使电磁污染源远离稠密居民区,把电磁污染管理纳入日常环保工作轨道。目前,我国已积累了一定的电磁辐射管理经验,对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也在稳步进行,但法律的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治,制定专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是势在必行。与其他污染防治法相同,该法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l)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预防优先、合理控制、统一规划,其中统一规划是实现预防优先、合理控制的手段。对于电磁辐射这种特殊的污染而言,预防甚于治理。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在科学上尚未得到完全的证实,对电磁辐射污染的预防带有风险预防的因素,使“预防优先”更为贴切。“合理控制”是指根据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将电磁辐射污染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之内。世界各国的电磁辐射标准差别较大,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到了各国的产业发展。通讯、电子等产业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必须引导其走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道路。(2)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管理体制:明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与其他协助管理部门之间以及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之间的分工作出明确界定,以改变目前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管理缺位的现象。(3)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主要制度:除了传统的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等制度以外,还应该特别注重建立健全电磁辐射规划制度、电磁辐射设施、设备所属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公众参与制度,以及对儿童、孕妇的特殊保护制度。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理篇4

关键词:防电磁辐射服装;屏蔽;测试方法;辐射危害

1电磁辐射的概念及其放射源

电磁辐射是一种普遍的物理现象,它是由空间共同移动的电能量和磁能量所组成,而该能量是由电荷移动所产生的。换句话说:电磁辐射就是指“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由放射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

电磁辐射源通常分成两大类:一是自然界电磁辐射源,来自某些自然现象,如雷电、台风、太阳的黑子活动与黑体放射等。而这种电磁辐射源常常会被我们忽视和淡化!我们所一直关注的电磁辐射源,其实只是电磁辐射源的其中一种,即:人工型电磁辐射源。人工型电磁辐射源、来自人工制造的若干系统或装置与设备,其中又分放电型电磁辐射源、射频电磁辐射源及工频电磁辐射源。

2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五大影响但归纳起来,我们可以把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分为: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积累效应三种。

3防电磁辐射服装织物及面料

防电磁辐射服装的面料对于电磁波的防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选用电磁辐射防护服装时,应了解防护服装所采用的面料,及其工作原理。由于电磁辐射的频率高低不同,所以我们必须按其高频和低频辐射的特点,用不同的织物及面料进行防护。对电磁辐射的防护需要材料有好的导电性或导磁性,所以不锈钢纤维、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银、镍、铜的电镀纤维或织物、填充炭黑、导电化合物和吸波添加剂的有机复合导电纤维便应运而生,而且市场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电磁屏蔽织物和面料。

制成方法:利用金属材料,如采用金属丝网罩隔离装置和用金属粉处理过的服装;利用金属纤维和其他纤维混纺成纱,再织成布。

3.1防辐射织物、面料的一般分类及特点

目前国内、外采用的防电磁辐射织物有三种,工作原理都是通过基料表面所形成的良好导电性能,使其具有抗电磁波的功能。通过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吸收而形成屏蔽作用:

(1)合金纤维混纺:采用不锈钢纤维与其他化纤、棉等纤维混纺形成电磁屏蔽织物,具有耐洗涤、耐磨、柔软、手感好、透气、抗静电、防电磁辐射等功能。

特点:透气性好、服饰感强、耐洗涤、手感好。

适用范围:这种面料目前使用最广,其可以被制成各类防辐射服装,如医护类、孕妇防护类等。

(2)多离子织物:采用多种金属离子涂敷粘附在普通织物上,形成一定的电磁屏蔽功能的织物能保持原普通织物的性能、颜色和手感。

特点:柔软、透气、服饰感强、服饰使用范围宽。

适用范围:可以制成t恤、内衣、床单、蚊帐等。

(3)金属化织物:采用化学沉积方法在普通织物表面牢固地“镀”上一层高导电金属层,形成电磁屏蔽织物。

特点:镀膜薄、附着力强、柔软、透气性好、使用频率宽、屏蔽效能高。其中,金属化织物是目前国内外最新一代技术产品,比前两种织物更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工作频率宽、屏蔽效能高、使用领域广。

3.2屏蔽高频电磁辐射面料的类型

3.2.1混纺梭织屏蔽布

外表与普通面料一样,采用纳米金属屏蔽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织成,屏蔽纤维直径只有头发的1/12,比蚕丝还细腻柔软。

此面料经过及测试中心检测屏蔽效果达到99.9%(30dB以上),同时保留了普通面料的柔软性、均匀性、透气性、耐洗性、致密牢固、使用年限长等特点。

3.2.2纳米离子屏蔽布

采用高科手段,将金属纳米离子置入到织物的内部,从而达到电磁屏蔽的作用。屏蔽率达到99.9999%(70dB以上),防辐射能力强,适合电子电器内部防辐射;电信发射机房、基站、电视广播雷达发射台等的电磁防护,可作为机器设备的覆盖物,或制成衣服的夹层,只可轻轻擦洗,不可揉搓。同时这种面料还可以起到远红外保健、抗静电、杀菌作用:能促进和改善人体浅表组织微循环,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对机体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3.3检测防电磁辐射面料的一般方法

(1)测导电性

用万用表检测到有良好的导电性,普通面料则没有导电性。

(2)用火烧屏蔽布

混纺布会剩下一层屏蔽丝网;而纳米离子布则剩下一堆金属粉末。

(3)使用手持式电磁辐射测试仪

有辐射时红灯亮,用防辐射布挡住后,绿灯亮,表明辐射已被屏蔽。

(4)包裹测试发

将手机等包裹在防电磁辐射屏蔽布或服装中,看其信号是否减弱。

3.4dB和屏蔽率的换算

dB和屏蔽率的换算率是:3dB50%;6dB75%;9dB87.5%;

12dB93.75%;30dB99.9%;70dB99.9999%;

3.5防辐射服dB值是否越高越好

答案是否定的。作为防辐射服装,首先要有服装的基本性能,比如可洗涤,透气性,穿着舒适性,同时要能满足家电的防辐射。除非在雷达,发射台等特殊高辐射场合,美国军用标准规定大于15db。一般家用电器,如防电脑,微波炉等的辐射,由15db即可。大于60db,99%的织物表面上可以包住手机的辐射,但大多是电镀金属的织物,洗涤几次就不行了。

4防电磁辐射服装发展现状及其展望

目前市场防辐射服装品种单一的情况,但我们可以将研发制作方向分为:金融、广电、it、电力、电信、民航、铁路、医疗、生活进行分类。在接下来的产品中,我们不仅要注意产品的防电磁射功能,同时还可以增加服装的防紫外线、防风、拒水、防污、防蛀、抑菌、防臭的功能。

我们必须注意到,目前市场上出现的防辐射服装仍存在一定的发展问题,如:品种太过单一、品种不全、屏蔽效果参差不齐且多为妇女防护用品如吊带、连衣裙等。二是针对防辐射服装世界上并未形成标准化的计算单位和检测方法。三是具有防辐射功能织物原理均为反射和吸收两种,而面料一般只有三种,要想达到令人更加满意的效果我们必须研发更新更好的材料,至于什么材料可以更好的使防电磁辐射功能在服装中进行应用,这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据了解,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学博士生导师姚穆教授的一项研究将有望填补国内外空白。一直从事提高服装穿着的舒适性和健康素质方面研究的姚穆教授带着博士生们,动手制作检测设备,从无数种检验方式中得到逐渐清晰的规律,三年来,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检测方法。他们研究的防电磁辐射纺织品的检测与标准制定项目,如果通过国家认证,将为防电磁辐射服装的生产、检测提供科学的数据和标准。不久的将来,人们将穿上放心、舒适的防电磁辐射服。

参考文献

[1]刘国华,王文祖.电磁辐射防护织物的开发[J].产业用纺织品,2003,21,(6).

[2]王进美,田伟.健康纺织品开发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理篇5

关键词:电磁辐射,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o441文献标识码:a

1城市电磁辐射污染源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线电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通讯、信息产业等各个领域并深入到千家万户,它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但同时也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充满人造电磁辐射的环境里。电磁辐射主要分为天然产生和人为产生,过量的天然电磁辐射和人为电磁辐射均会造成电磁辐射污染。一般而言,城市电磁辐射污染主要指人为电磁辐射污染,按照电磁波频率的大小,人为电磁辐射源又可分为工频辐射源和射频辐射源,其中射频辐射源释放的电磁波的频率较高且频谱范围较宽,其电磁辐射的影响范围也较大。各类电磁波发射系统、工频辐射系统、利用电磁能的工业、科学、医疗设备等甚至包括部分家用电器,均是城市电磁辐射的污染源或潜在污染源(见表1)。

由表1可知,城市电磁辐射污染源(含潜在污染源)的种类多、分布广,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广播电视、雷达、卫星通信及移动通信对区域电磁辐射水平贡献较大,各种电子设备、室内线缆布设是居室电磁辐射污染的主要来源。

2城市目前电磁辐射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

2.1我国相关法规、标准还需要继续完善

1997年我国颁布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是我国仅有的针对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立法,属部门规章。随着城市空域电磁辐射环境的日趋复杂,该管理办法已不能完全满足目前辐射环境监管的需要,主要表现为法规的内容相对滞后、效力级别低、难以有效执行。虽然广播、电信、电力等部门在《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无线电管理条例》、《城市电力规划规范》等法规和规范中对电磁辐射污染防治作出了相应规定,但《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的部分制度在这些法规中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常常出现电磁辐射污染纠纷的各方当事人各执一词、各执一法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尽快制定与实施更高级别的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

在电磁辐射防护标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上世纪80年代末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和卫生部的《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9175-88)是我国电磁辐射防护领域的2个基本标准,但它们对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标准的规定存在不一致。管理标准的不一致直接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和监测部门采用的标准不一。而且,这2个标准的法律效力相同,发生冲突时需呈请国务院裁决其适用性。第二,关于高压送变电设施的工频电磁场强度限值尚无国家标准,相关部门推荐暂分别以4kV/m和0.1mt作为居民区工频电场标准和磁感应强度标准,这直接导致输变电设施电磁场评价标准的针对性不强,即对于不同电压等级的输变电工程均适用相同的标准限值。因此为做好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管理工作,应统一各标准中的管理限值,并加快设立尚未制定国家标准的电磁辐射设施的辐射水平限值。

2.2城市空域电磁辐射能量密度不断增大

电磁辐射技术的广泛应用已造成城市空域电磁能明显上升。根据资料调查显示,某地区环境电磁辐射污染1991-2006年进行调查,该地区平均辐射强度增长17.5倍,年均增长率达12.1%。此外,根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某市部分居住社区的电磁辐射监测结果虽符合《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的1级标准(小于5V/m),但100KHz~3GHz频率段的电场强度已接近容许场强值的上限,部分社区的复合功率密度出现个别值超标现象。

2.3电磁辐射纠纷日益增多

近年来,公众的辐射防护意识逐渐提高,对居住环境的电磁辐射暴露水平也更加重视,电磁辐射污染纠纷随之逐年增多。引发电磁辐射污染纠纷的主要原因有:在社区建设移动通信基站、10kV变电站等电磁辐射设施;在社区附近建设高压输变电设施、电气化轨道交通设施;房地产开发商隐瞒商品房周围电磁辐射污染现状,以及电磁辐射污染致人身伤害等。

2.4电磁辐射设施环境敏感性日渐增强

城市和广播电视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电磁辐射设施与公众的距离得以缩短,电磁辐射设施的环境敏感性随之日渐增强,主要表现为:城市扩张使一些广播电视和无线电通信发射台逐渐被新建城区包围,造成局部居民生活区场强较高;城市用电需求的增加及电网改造工程的实施使大量高压输变电设施进入城市市区,而且电压等级不断升高,其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可能对公众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其产生的噪声可能干扰广播和无线电通信;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居民区被通信基站包围,虽然单个基站的功率较小,但是大量的通信基站会使城市空域电磁场不断增强,另外,高层建筑顶部建有的微波定向天线、卫星天线等,易造成对高层建筑的电磁污染;城市交通的迅猛发展使交通干线的电磁噪声不断加重,在车流量高峰时段的交通路口,电磁噪声值可达44~50dBμV/m。

3对策与建议

在利用电磁技术推进城市建设、创建便捷生活的同时,应以电磁辐射防护管理办法与防护标准为依据,加强电磁辐射环境管理,优化电磁辐射设施布设,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以降低或避免电磁辐射对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的不利影响。

3.1不断完善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规、标准

现行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当前电磁辐射监管的需要,而且其与广电、通信等领域制定的相关法规无法全面兼容,因而适时制定与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相关的专项法规势在必行。该法规须在综合考虑电磁辐射污染源及其辐射特性的基础上,以风险预防为原则,以保护环境与公众健康为出发点,建立健全城市电磁辐射环境容量控制制度、电磁辐射设施规划制度、辐射设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辐射环境监管与监测制度、辐射环境风险预防制度、辐射危害事件处理与报告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

此外,为规范电磁辐射设施的辐射水平、提高电磁辐射环境监管能力,并为解决电磁纠纷提供标准数据支持,应加快出台统一的电磁辐射防护国家标准。该标准应根据电磁辐射的危害性,并借鉴国外标准限值,在总结电磁辐射设施的辐射水平及我国城市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统一《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与《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中关于电磁场强度及功率密度的导出限值。同时,还应出台相关电磁辐射安全管理导则,明确主要辐射设施的建造使用规范、管理要求、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等内容。

3.2加强电磁辐射环境管理

为保护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促进各类电磁辐射设施的规范、有序发展,需切实加强对电磁辐射环境的管理。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规范,落实电磁辐射设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审批制度、“三同时”制度、监测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其次要明确城市空域电磁波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电磁发射设备,防止造成城市空域局部电磁污染。实施区域电磁辐射环境容量控制措施,对可能造成周边辐射环境污染的中短波发射台实施异地搬迁,对微波天线等辐射源周围的建筑物高度予以限制,控制室内微蜂窝基站天线的悬挂高度及影响半径,如高度不宜低于2.3m,影响半径约为1m,室外宏站与周边敏感建筑的水平距离应保持30m等,高压线两侧50m内不宜建设学校、住宅及医院等环境敏感建筑。

3.3采用电磁辐射控制技术

可以通过采取电磁辐射控制技术来防治电磁辐射污染。第一,通过产品设计、工程设计等方式有效减少电磁辐射,如在输电线路设计中采取提高输电导线对地高度、进行双回路导线逆相布置、高低压导线分层架设等方式,变电站的进出线在穿越居民区和人口密集地段时采用地下电缆布设方式。第二,通过优化设计减少基站数量并降低天线增益,如根据通信基站的发射功率、天线高度和方向图、基站覆盖区的边界场强等条件对通信基站覆盖区进行优化设计,在达到最佳地域覆盖和最佳通话质量的同时,尽量降低天线增益,减少电磁辐射污染。第三,通过屏蔽辐射源降低电磁泄漏,可采取被动屏蔽、主动屏蔽方式对辐射源进行屏蔽,还可采用高频接地方式将屏蔽体内产生的射频电流导入大地,有效避免屏蔽体成为二次辐射源。第四,增加环境保护目标与电磁辐射源间的距离及绿化。研究表明,树木具有吸收电磁能的作用,在电磁波的传播路径上进行植被绿化,可增加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第五,采用滤波技术抑制电磁干扰,通过滤波线路将有用信号提取出来,同时阻截干扰信号通过。第六,开发利用防电磁辐射材料。利用防电磁辐射材料对电磁波的吸收或反射等特性,在建筑、交通、包装、服装等领域使用防辐射材料可有效衰减电磁辐射强度,如使用碳素系列和金属系列等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防电磁波玻璃、吸收电磁波的涂料等用于建造房屋便可有效阻挡室外电磁波进入室内。

3.4普及电磁辐射知识

城市空域及居室内广泛存在的电磁辐射因其无色、无味、无嗅的特性容易被公众忽略其存在的同时,也极易引起公众的恐慌,进而导致发生电磁辐射纠纷事件。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电磁辐射知识宣传工作,增强公众的辐射防护意识,使其了解过量电磁辐射的可能危害,正确理解生活中人为电磁辐射的来源及其实践的正当性、安全性,掌握如何降低居室电磁辐射的方法或防护方法。此外,相关部门在监管工作中要切实落实公众参与制度,并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与广大公众及电磁辐射设施建造运营单位共创安全的城市电磁辐射环境。

参考文献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理篇6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辐射防护;实习生;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5(c)-0150-03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ct、ect、数字减影、核磁共振、超声、放射治疗、医用加速器以及介入性诊断治疗等放射技术已深入到医学诊疗的各个领域[1]。医学影像设备和技术从种类、数量到质量都有较大发展,与此同时患者接受放射诊断和治疗的频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医学利益,同时也给放射工作人员带来了潜在的辐射危害[2]。医学辐射安全防护已成为辐射防护领域影响面最广的重要课题。美国密西根大学已将医学辐射防护课程作为学生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并成立医学辐射防护工程学系来研究和开设相关课程[3]。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辐射对医务人员的影响研究,《放射性肿瘤判断标准》(gbz97-2002)等标准的颁布,对放射工作人员中发生的恶性肿瘤源自辐射的病因做出的判断具有法律效力[4]。但是,由于放射工作人员对射线的危害意识薄弱,没有严格按照放射防护规章制度操作,在辐射源操作过程中怕麻烦而不佩戴或少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从而受到过量照射等情况时有发生,放射工作人员存在比较严重的健康隐患[5]。为此,本次研究探讨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提高辐射防护意识,为促进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2011~2012年在西双版纳州某医院实习的218名医学影像学实习生,平均年龄(23.8±9.7)岁,其中男生104名,占47.71%;女性114名,占52.29%;本科99名,占45.41%;专科119名,占54.59%。

1.2研究方法

对该院全体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进行普查,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学历等基本人口学信息和辐射防护知识来源、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正确的辐射防护措施等调查项目。问卷设计后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修改,在现场调查前进行预调查,调查员经过专家统一培训,统一标准和认识。现场调查时问卷由研究对象填写,共发放问卷224份,回收问卷224份,问卷回收率100.00%,有效问卷218份,问卷有效率97.32%。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二人平行录入有效数据,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有效数据导入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α=0.05的检验水准进行统计推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辐射防护知识来源

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有56.42%(123/218)来源于带教老师,55.05%(120/218)来源于课堂学习,31.19%(68/218)来源于课本,20.18%(44/218)来源于同学。本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67.68%,67/99),专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66.39%,79/119),二者在课堂学习(χ2=11.300,p=0.021)和带教老师(χ2=9.117,p=0.037)这两种知识来源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辐射防护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以回答正确5个问题及以上为知晓,回答正确不足5个为不知晓,本次研

中本科和专科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6.48%和68.29%。专科学历实习生,本科学历实习生在诊断技术的优化选择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专科学历实习生,但在正确的辐射防护措施方面知晓率低于于专科学历实习生(p<0.05)。见表2。

2.3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分析

以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知晓情况为因变量(不知晓=1,知晓=0),以性别、学历、民族、知识来源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男生(or=1.041)是辐射防护知识不知晓的危险因素;本科学历(or=0.391)和知识来源于带教老师(or=0.663)是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的促进因素。见表3。

3讨论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对其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规定新参加放射性工作的人员要进行放射防护的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放射工作证才可从事放射性工作。所以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师不仅要懂得自身的安全防护,而且还要懂得对患者的防护[6]。本次研究提示,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56.42%)和课堂学习(55.05%),本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专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带教老师的讲解和课堂学习是影像医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的主要来源,课堂学习是理论知识的来源,带教老师在医学实践中的讲解是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有研究显示,放射防护课程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存在着内容繁多、学时少的特点,这在无形中使医学生产生“非主科”意识,认为放射防护课程是教学大纲“要我学”,而非“我要学”,在潜意识中影响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就更需要带教老师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加强辐射防护的健康教育[7]。生和专科实习生的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6.48%和68.29%。说明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对辐射防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全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本科实习生对诊断、治疗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在实施放射诊断检查前对不同检查方法进行利弊分析,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诊断技术等诊断技术的优化选择原则知晓率高于专科生。同时,本科实习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专科实习生,说明本科实习生对辐射防护专业的知识掌握程度比专科生全面,需要加强专科学历实习生的专业知识。但在操作前穿铅衣,戴铅帽、口罩、橡皮手套,穿专用鞋,防止污染日常衣物和头发以及吸收放射性气体,严禁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物和存放食物,以及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认真准备,熟练操作,合理应用时间、距离、屏蔽三种防护手段、降低辐射量等辐射防护措施方面知晓率低于专科学历实习生,说明本科实习生对实践操作中基本的、常规的辐射防护知识有所忽略,需要带教老师强调。二者在辐射来源、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4792-84)以及人体接受过量辐射可以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异或畸形变不可逆的辐射损害等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三方面的知晓率均不高,也需要加强学习。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1.041)是辐射防护知识不知晓的危险因素,说明男生与女生相比对自身健康不够关注,对辐射防护的意识有待提高。本科学历(or=0.391)和知识来源于带教老师(or=0.663)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的促进因素,说明本科生相对专科生对本专业知识掌握的更为全面,需要加强专科生的健康教育,同时说明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的健康教育对实习生加强辐射防护知识有重要的作用,每一位带教老师都要积极主动地对实习生进行辐射防护教育,增强辐射防护意识,促进健康[8-10]。

[参考文献]

[1]强永刚.医学辐射防护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13.

[2]陈福华,袁建华.放射科减少x射线辐射的措施[j].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417-418.

[3]廖永华.加强医学生辐射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269-1271.

[4]汪莹.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应用及发展[j].广东科技,2009,(16):101-102.

[5]何祥金,陈劲,魏江涛,等.内江市放射工作人员过量照射原因分析

及对策[j].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419-420.

[6]强永刚,林伟,廖永华,等.医学影像专业开设辐射防护课程的教学探索医学影像专业开设辐射防护课程的教学探索[j].2005,4(2):113-115.

[7]陈渝,高加蓉,郎朗.临床放射物理与防护的教学难点及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99-113.

[8]邬仁会.临床核医学辐射的防护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935-936.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理篇7

【关键词】电磁辐射wCDma移动基站强度预测监测防护

一、移动通信基站及电磁辐射

1.电磁辐射在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长被人们称之为电子烟雾,它是由空间共同移送的电能量和磁能量组成的,由电荷的移动产生的能量。而移动通信正是依赖电磁辐射来实现传播的。电磁辐射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很大,有很多人也都为此苦恼,移动通讯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对人们生活环境和人的身体健康的影响极大。

2.电磁辐射会照成电磁污染,当电磁辐射超出人体和环境的影响的范畴,就会产生极大的危害。电磁辐射对于身体的危害主要分为三方面,其一就是所谓的非热效应,人体的器官都是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而电磁辐射则会改变这种平衡关系,人体的器官和身体细胞会受到损伤。其二是热效应,人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水,当水分子吸收电磁辐射之后,相互碰撞,温度不断提高,温度的升高会对人体中的蛋白质和Dna结构产生影响,严重的能够引起细胞突变。其三就是累积效应,现在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着电磁辐射,当电磁辐射对你身体的伤害还没有完全恢复之前,就在此受到伤害,长此已久,人受到的伤害会越来越重。

3.移动通讯系统往往由移动台、基站、移动交换中心以及与市话网络相连接的中继线等组成。移动通讯的特点是信息交流的双方至少有一个处于移动通讯收发状态,它依赖电磁波的传播,所以一些恶劣的条件会影响通讯信号。并且移动信号与信号之间有干扰,常会出现紊乱的现象,经过人们研究,移动通信设备使用了自动功率控制电路,就是人靠近基地站的时候他的发射功率自动降低,而远离的时候则会自动升高。

二、基站电磁辐射的评价标准及监测方法

1.基站就是无线电台的一种,它主要是作为信息的中转,也就是信号的收发,它连接着移动电话和移动通讯网络。基站是固定在某一个地方的高功率多信道双向的无线电发射工具,当你用手机打电话的时候,民众手机上发出和接受的信号都会通过附近的移动基站,通过移动基站,会把你的电话接入无线网路中,为了避免信号的相互干扰,往往不同区域的信号高低不同,就好像蜂窝一样,因此通讯系统又被成为蜂窝系统。

2.移动基站的电磁辐射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发射机本身的电磁泄漏,基站一般建设的都比较高,距离地面比较远,其对于地面上的辐射强度小。其二是发射天线的信号发射,发射天线一般建设在离地五十米以上的塔楼上,他们的发射能量有限。其三是高频电缆和接头处,但是接头处一般都有着特殊的防护。但是那些建设在高楼楼顶的发射基站对于那些居住距离楼顶比较近的人,危害还是很大的。

3.当今社会对于电磁辐射越来越重视,移动通信方面不能马虎,移动通信对于基站电磁辐射的检查时刻都不能松懈,电磁辐射如果泄露严重,对于人和环境影响都是巨大的。对于电磁辐射监测一般都是定期进行,一般都是固定的某一个时间段固定的地点进行不间断的监测,防止电磁辐射对于人们的危害,把电磁的辐射控制在一个安全的范围。

三、基站电磁辐射的防护

1.安全防护距离是指符合我国对于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的公众照射限值和电磁辐射的管理规定。由于发射天线有着方向性,所以对于不同方向上电磁辐射程度不同,对于电磁辐射的防护力度应该也有所不同,并且发射天线与空间某一点的最小距离也要控制好。如果这这些因素无法改变,那么就应该对防护人员进行个体防护。

2.想要减少电磁辐射对于环境的污染,可以有三种防护措施,防护措施主要是干扰源的改变、干扰传播途径、减少敏感设备。对于移动通讯中的电磁辐射的防护,主要是对干扰源的合理建设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四、结束语

移动通讯的应用现今越来越普遍,在生活中必不可少。人们逐渐意识到电磁辐射对于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和影响,民众应该更好的去了解相关的知识,正确的看待电磁辐射,适当进行防护。通过移动通讯电磁辐射对于环境方面的影响的研究,让民众对于电磁辐射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于移动信息基站建设的一些防护措施进行了简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林少龙,蔡贤生.移动通信基站天线设置与电磁辐射影响分析[J].中国无线电.2011(05)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理篇8

关键词:电离辐射;环境监测;防护计算;外照射;物质屏蔽

一、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概述

(一)放射性同位素及放射源

放射性同位素,是指某种发生放射性衰变使得元素中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不同的核素。人工核素,是指利用反应堆的中子流和加速器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人为制备的放射性核素,此类元素目前已有一千多种,绝大部分高能级高源强的放射源都是人工核素。

放射源,是指除研究用核反应堆和核子动力堆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的,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薄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物质(文中的放射源均指密封放射源)。

(二)射线装置

射线装置是指X射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放射源的装置。应用最为普遍的是X射线机和直线加速器。

二、电离辐射环境监测的防护方法

辐射的照射方式分为内照射和外照射。内照射是指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由体内放出射线作用于人体的不同部分;外照射是指放射源在体外,其射线由机体外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部位或全身。兼有内、外照射的称为混合照射。

(一)外照射防护

1、时间防护

人体在同一环境中照射的接受量和照射时间成正比关系。

2、距离防护

在人们预期的情况下,不过多的考虑点源介质的一些因素,比如吸收和散射,点源在同一方位角的直接照射量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关系。在真空以外的其它环境中,吸收和散射时刻存在于不同环境中,所以,在此基础上直接照射量一定程度上随着点源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多实例,比如,长钳机械、智能机器人和监测境界范围设定等。

3、物质屏蔽

物质屏蔽指的是通过介质来减弱辐射的强度,就是说在受照物和放射性核素之间放置一种能够减弱辐射强度的物质,这种物质主要对受照物进行了实施保护。对辐射的屏蔽指的是射线和物质接触时,射线会被物质吸收或者散射的过程,对于不同的辐射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屏蔽方法。比如,γ射线与χ射线,需要采用具有较高的原子序数的物质;如果是β射线就需要用到较低的原子序数的物质,一般采用以硅为主的有机玻璃,此玻璃不能对其完全阻挡,再使用高原子序数的物质对发出的χ射线进行阻挡,一般使用以铅为主要元素的有机玻璃。

(二)内照射防护

内照射防护指的是通过一定的防护手段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照射防护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隔离工作区域、封闭放射性物质和净化被污染区域等。

由此可见,对辐射的防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减少射线和人体较长时间的近距离接触,距离防护的要点是尽量增加人体与射线源的距离,在外照射防护的基础上,也要做好内照射防护,要尽量对具有放射性的物质进行隔离。

三、电离辐射环境监测的防护计算

(一)防护距离的计算

例如,某工厂新启用一枚核子称用放射源Cs-137,铭牌标识活度为200mCi,在使用过程中不慎从铅屏蔽罐中滑出掉落到地面,工厂对作业人员进行了疏散,5米内划定为监测作业区。

那么需计算出距离该裸源5米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若要设定控制区边界,以边界处剂量率为40μGy/h为限值,计算出控制半径。

这两个问题,在对放射源监测时是经常遇见的,即已知放射性活度的某一暴露核素点源,在意外滑出的应急监测中,需要计算确定距离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进而划定作业区域,树立警戒范围。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三)总结

通过以上防护方法和计算可以看出,这在日常监测工作中比较常见,在对其进行防护的同时还应进行日常防护的计算工作。工作人员要认真对待电离辐射监测工作,还要对监测和防护技术进行不断提升,来不断完善我国电离辐射环境的监测防护。

参考文献:

[1]张亚平,周娜.我国核电站的环境电离辐射监测概况[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01).

[2]傅晓伟.电离辐射环境监测的物理方法的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9).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理篇9

关键词中波发射塔;中波;电磁辐射;防护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61-0044-01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和科技时代,信息传播至关重要。信息传播有很多方式和途径,包括图片、声音、影响、文字、数据等等。其中,电磁波的传播方式具有传播消耗低、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准等诸多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中来。对于电磁辐射,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时刻受到电磁辐射的影响。对于建筑器材、电子设备以及人体,中波电磁辐射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我们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予以防范。在此背景下,本文着重分析了中波电磁辐射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及防护策略。

1电磁辐射的相关概述

1.1电磁辐射的概念

所谓电磁辐射,就是由发射源向四周发射电磁能,包括传导发射和辐射发射,即电磁辐射,又称为电子烟雾,由磁能量和电能量组成,是在电荷移动过程中所产生。众所周知,影响电磁环境的关键因素是电磁辐射。与电磁辐射的概念不同,电磁辐射污染主要指手机、电脑、电视机、收音机、微波炉这些家用电器在运行时以及自动化办公设备、医疗设备、电子仪表和电磁波发射塔、雷达站、电视台、电台、变电站、高压线在运行时所产生的各种电磁波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这些不同波长、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会充斥人们生活的各个空间,穿透周围各种物质,包括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电磁辐射下,体内细胞就会被大面积地杀伤或杀死,严重者危及生命。

1.2电磁辐射的类别

根据电磁波产生的原因,可以把电磁辐射分为人为电磁辐射和自然电磁辐射两大类;根据电磁波的强度,可以把电磁辐射分为强电磁辐射和弱电磁辐射两种。强电磁辐射的发射频谱比较窄,而弱电磁辐射的发射频谱则比较宽,可以横跨几个级别频率级别。根据频段的不同可以把人为电磁辐射分为射频电磁辐射和工频电磁辐射。人为电磁辐射依据人造系统可以分为广播发射类、通讯发射类、工科医类、交通系统类、高压电力类等。

2中波发射塔周围中波电磁辐射的影响

毋庸置疑,中波发射塔所发射的电磁波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事情都有两面性,电磁波本身产生的电磁辐射给周围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2.1中波电磁辐射对电子类设备的影响

2.1.1中波电磁辐射对电子类设备的影响机理

中波电磁辐射进入电子系统或电子设备,有2个渠道:第一,由于电磁耦合、静电耦合或感应耦合,中波电磁就会直接辐射到中波发射塔附近的导线上,并且形成电磁干扰,然后电磁波会从这些导线传递到控制线、信号线、或电源线上,继而辐射到相关设备上;第二,中波发射塔所产生的电磁波直接辐射到相应的系统或者设备上,形成电磁干扰。

2.1.2中波电磁辐射对电子类设备的影响表现

中波电磁辐射对电子类设备的影响方式主要有两种: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所谓间接影响,就是通过形成电磁耦合,利用导线,传递到电子类设备上,造成干扰[1]。而直接影响就是电磁辐射直接辐射电子设备,产生电磁干扰。电磁辐射不仅影响广播和电视的正常观看和收听,而且还会造成信号不准和仪表失灵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电磁辐射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比如,在医院,电磁辐射可能影响医疗器械的正常使用,像B超仪显示屏的抖动和颤动、脉搏仪的偏差等等,都是由于电磁辐射的干扰。再比如在学校,学生在做物理实验和化学实验时,信号波的消失以及观测过程中的失误等等,化学实验中的易燃易爆物品都有可能由于电磁辐射出现发生一些安全事故。

2.2中波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研究发现,电磁辐射会对人体带来巨大的危害和影响,中波发射塔周围中波电磁辐射更是如此。中波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热效应、非热效应、累积效应。第一,热效应,人体内的水分再受到电磁辐射时,会引发机体升温,进而影响体内器官的正常运行。人体体温升高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视力下降、免疫功能下降、白细胞减少、心动过缓、失眠、头胀、心悸等等。如果微波功率达到1000w,直接照射人体,可在几秒之内致人死亡;第二,非热效应。中波电磁辐射会干扰人的微弱电磁场,对人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感觉系统、神经系统,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使细胞原生质、淋巴液、血液发生改变,严重时可导致孕妇流产、胎儿畸形等[2];第三,累积效应。当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作用于人体时,如果人体自身未来得及进行自我修复,再次受到电磁辐射,就会形成永久性的伤害和病态,危及生命。

3中波发射塔周围中波电磁辐射的防护策略

3.1电子类设备方面的防护策略

电子类设备的防护策略有很多,比如过滤、吸收、接地、电磁屏蔽等[3]。所谓过滤,就是中断电磁波,以防多余的电磁波产生电磁辐射。而吸收的防护原理和过滤基本相同,是通过吸收多余的电磁信号,减少辐射面积,防止电磁辐射。接地的防护策略就是将感应电流引入大地,以防电流过于集中。电磁屏蔽就是将一种金属材料制成封闭式形状的物体,避免内外接触,达到防护目的。

3.2人体方面的防护策略

人体方面的防护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远离辐射源,包括中波发射塔、广播台、电视台发射站等一些电磁辐射比较大的地区,还应尽量远离这些电磁辐射环境;其次,可以穿戴电磁辐射防护服,将电磁辐射隔离到体外;最后,平时应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积极补充抗氧化剂,例如虾青素、葡萄籽、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C这些含量多的食品[4]。

4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应加深对中波发射塔周围中波电磁辐射的认识,平时应远离辐射源以及大型的发射塔,为了他人和自己的健康,应提高电磁辐射的防护意识,养成电磁辐射的好习惯。平时还要注意饮食,积极补充抗氧化剂含量丰富的食品,将电磁辐射的危害降到最低,充分发挥无线电技术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本文从电子类设备和人体两个角度着重分析了中波发射塔周围中波电磁辐射的影响以及防护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颜锦,黄显吞,农高海等.中波发射塔周围中波电磁辐射影响及防护的探讨[J].硅谷,2008(13):27-28.

[2]董晓博.浅析中波发射塔周围中波电磁辐射的危害影响及其防护措施[J].科技资讯,2014,12(15):237.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理篇10

1X线辐射损害机体的机理及临床表现

1.1危害机理

1.1.1X线照射生物体时,与机体细胞、组织、体液等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电离,可以通过电离机体内广泛存在的水分子,形成一些自由基,通过这些自由基的间接作用来损伤机体。当射线作用于人体时,即引起水分子的电离和激发[1]。激发和电离过程中产生非常活泼的强氧化剂Ho2,oH与强还原剂(H2)都能引起机体的正常的氧化还原过程的改变,生物细胞可产生抑制,影响正常代谢。

1.1.2单个或小量细胞受到辐射损伤(主要是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等)可出现随机性效应。而对生殖细胞的损伤,则影响受照个体的后代而产生遗传效应。这种辐射能够穿透细胞破坏细胞内部结构,破坏Dna对遗传分子产生难以修复的终身性破坏,甚至诱发某些癌细胞。

1.2临床表现由于这种电离和激发的作用,X线进入机体后能使活体组织因电离而发生损伤,甚至造成细胞死亡。最终导致器官水平的障碍乃至整体水平的变化,在临床上便可出现放射损伤的体征和症状。如果长时间受X线照射,会使肌肤、肺、肾、肝、肌肉、骨、结缔组织发生慢性反应。表现为毛发脱落,汗腺、皮脂腺功能障碍,皮肤干燥,角质增生生殖功能受到损害,视力减退,眼发生放射性白内障。化验出现红细胞和白细胞明显减少,血小板下降,血沉加快[1]。不过这种损害是累积性的。对人体细胞的损伤,只限于个体本身引起的躯体效应。

2常用的防护物质

因为铅的原子序数为82,对X线有比较大的吸收作用,防护效能大,质软,且加工容易价格低。所以,常用于X线的防护。其防护制品:铅围裙,含铅玻璃,铅眼镜,铅手套,铅帽子,铅防护颈套等。

3X线检查的防护措施与原则

3.1对管球的防护

要遵循X线防护的基本原则,各种X线机有用线束宽度应尽量减小,控制照射量及照射时间。X线的管球组装应有足够的屏蔽厚度,减少照射野面积,远离被照射的物体或加以适当的屏蔽。淘汰性能差的X线机,选择防护好的X线机,进行严格的剂量检测。加强防护意识。

3.2工作人员的防护

3.2.1工作人员不得将身体任何部位暴露在原发X线之中,尽可能避免直接用手在透视下操作,须使用各种防护器材,如铅橡皮手套、铅围裙及铅玻璃眼镜等。利用隔光器使透视野尽量缩小,毫安尽量降低,曝光时间尽量缩短。照片时也要避免接触散射线,一般以铅屏风遮挡。如照片工作量大,宜在照片室内另设一个防护较好的控制室(用铅皮,水泥或厚砖砌成)。

3.2.2工作人员应佩带射线剂量检测器,每月报告1次个人接触的辐射剂量,介入工作人员每年接触的定量不应超过5%,为了限制X线辐射剂量,根据介入手术设备和防护条件,可适当限制者的手术次数。定期进行防护检查,工作人员每月检查血常规1次每年系同体检1次。适当增加营养,增加室外活动,避免过于劳累。合理排班,严格休假管理。

3.3对被检的防护

3.3.1患者与X线球管的距离,一般不少于35cm。这是因为患者距X线球管愈近,接受放射量愈大。球管窗口下须加一定厚度的铝片,减少穿刺力弱的长波X线,因这些X线被患者完全吸收,而对荧光屏或胶片都无作用。

3.3.2患者应避免短期内反复多次检查及不必要的复查。对性成熟及发育期的妇女作腹部照射,应尽量控制次数及部位,避免伤害生殖器官。早期怀孕第一个月内,胎儿对X线辐射特别敏感,易造成流产或畸胎,故对早孕妇女避免放射线照射骨盆部。对男患者,在不影响检查的情况下,宜用铅橡皮保护阴囊,防止受到照射。

3.3.2建立剂量限制体系

一般来说,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都有健全的剂量监督制度。放射工作者有效剂量在一次事件中不得大于100mSv,一生中不得大于250mSv。保证不超过容许剂量[2]是不会有显著损伤的,一般对于这样的照射都能自然地适应而不得病。医学检查导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风险在千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之间。致癌几率是微乎其微。由于透视、Ct的X线剂量比普通照片大很多。因此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新颁布的《电离辐射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X射线诊断的筛选普查应避免使用透视方法”。我国和国际的儿童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也明确规定,“不能把肺部的常规检查作为幼儿和青少年的常规检查项目。我科从2004年下半年和2010年仙后采用CR及DR设备,辐射剂量比普通X光照片大幅减少。因此取消了常规胸透检查。而采用胸部摄影。由此可见,我们的常规放射检查的剂量是在安全范围内,所以除特殊个体(如怀孕早期)外,一般不应过度考虑辐射损伤。

综上所述:不论医护人员还是患者,都应该学习一点防辐射的知识。应严格掌握X线、Ct检查的适应证,能用非辐射方法(如超声)的就用非辐射方法,能用拍片解决的就不用Ct检查。尤其育龄妇女、孕妇及婴幼儿更要尽量避免Ct检查。采用一定的防护措施,充分利用现有的防护设备。自觉遵守X线防护原则及各项操作规程,提高x线防护的效益,使X线真正地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