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2:31

研究性学习问题篇1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此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很明显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尤为重要,正如刘先生所说“问题是引导研究性学习展开和步步深入的航标,问题的解决和反思又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结果之一”[2](p.49)。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和先决条件,这个问题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关系到此次研究性学习的成败。如果问题设计不当,再好的教学目标都没法实现,设计再好的过程也很难实施。

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科学研究,它的价值主要在于学生参与各项活动所经历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历史又是学科中的“副课”,不可能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正如刘先生所说,“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要求学生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收集和使用历史材料,解决历史问题是不现实的”[2](p.48);此外,中学生本身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有限,没法从事专业性很强的研究,选择的问题必须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

聂幼犁教授在点评“太平天国与中国的近代化”这一案例时曾谈到,“课题深浅难易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最基本的是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准备”。他批评说:“‘太平天国是促进还是迟滞了中国的近代化’对这些学生来说,不是‘也许过于专业化’,而是太专业化了,是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所不能及的。致使辩论中,无论是选择与诠释史料,使用与理解观点,还是论证自己或者反驳他人,问题与错误多多。”[3]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不能选择过大、过难的问题。

刘先生谈到了“问题不能缺乏层次性”,这一点也相当重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和方法上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因而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可以各有特点”[1]。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选择适合的问题。对层次高的学生,要有适当的难度,对层次低的学生,却只能降低难度。如在“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这一案例中,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是上海市某重点中学中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如阅读史料能力、初步的分析、评价能力等)”[4],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选择了有相当难度的问题──“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而在另一个案例中,“学校是地处上海市郊的初级中学,学生的学历水平大体属于中等”,又“由于南北战争、林肯的知名度较高,学生对南北战争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5],教师选择了“我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这个相对简单的案例,而且,教师不是采用让学生收集资料的方式,而是自己一步步呈现资料,让学生阅读史料,从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阅读史料、“神入”历史的能力。

此外,笔者认为,历史研究性学习问题的选择还应该因地制宜,发掘资源。“研究性学习选择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1]。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学生的积极性也较高,教师可充分利用。

利用地方资源选定研究问题的案例也很多,“嘉善田歌”很典型。教师在选定问题时,正赶上西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参与研究的学生又刚好是在西塘身边长大的,“他们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乡土,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都想为保护这份历史遗产做些什么[6]。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由教师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参加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基本上都反对由教师指定的方式,认为研究性学习本来就是不应该像学科教学那样由教师主宰”,“学生更为强调课堂由学生小组讨论自主确定,而教师和家长则更多地主张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7]。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家长都必须认识到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否直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呢?刘先生说,“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审视历史事物的角度等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不能以伤害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为借口,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加提炼就让学生们研究解决”。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加工提炼,“使之更加贴近课程标准、贴近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历史课程三维目标”[2](p.49)(笔者认为,刘先生这里说的“贴近教材内容”不一定合理,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研究性学习就应该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教材的束缚)。

教师对问题进行加工提炼确实很重要。如在“火烧曹宅对不对”这一案例中,当学生提出“学生烧人家房子是违法的”的质疑以后,教师及时抓住了火花,并没有放任自己的学生,提出“从当时的法制环境怎样看待火烧曹宅?”等三个问题[8],使问题更具有层次性,不至于过大、过难,为学生打开了积极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没有放弃“引导”。在这个案例中,明显体现了教师对问题进行加工、提炼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苏海亚(1980-),女,浙江海宁人。2003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现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课程系攻读硕士学位,专业方向历史教学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

[2]刘俊利.基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反思[J].历史教学,2005,(1).

[3]聂幼犁.以“太平天国与中国的近代化”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4,(4).

[4]韩春玲,聂幼犁.以“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4,(1).

[5]陆建国.我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J].历史教学,2004,(10).

[6]杨浙东,戴加平,聂幼犁.“以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3,(12).

研究性学习问题篇2

关键词:化学研究性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生主体

1引言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最大可能地激发其主动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进而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对学生实施研究性教学,让其通过自己探索、思考,实践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正是通向此目标的途径之一。国家教育部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充分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是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值得深入探讨。

2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分析

化学研究性学习作为普通高中必修课程,已经成为新课程化学学科要求或渗透的内容。然而,目前化学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的开设和推进存在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社会因素

这里说的社会因素包括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受选拨人才制度的影响,学生、家长、学校、社会乃至教育行政部门片面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质量高低和学生学习好坏的主要标准,忽略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为数不少的学校、教师、家长对研究性学习持赞成态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最担心的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是否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影响升学率。

另外,中学各班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校舍图书设备不敷使用,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短缺,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化学研究性学习就是纸上谈兵。

2.2教师素质

教师的个人素质主要包括:教改意识、问题意识、关注实际、专业知识精深、基础知识广博、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等十多个方面。现仅从教改意识、心理学认识和知识储备方面进行分析。

2.2.1教改意识方面

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从未有过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它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过去的熟悉和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积累教学经验、完善教学艺术、揣摩高考动向等,而是要求教师从教育观念到知识结构、从工作方式到教学行为都发生变化。

据调查报道,在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盲目照搬外地经验,脱离实际情况,学生难以取得满意的结果,因而失去研究兴趣。还有部分化学教师对化学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热情,仍以给学生灌输知识,追求高的升学率为教学目的,时常会出现在黑板上做实验的现象,至于化学研究性学习,则被视为教学的额外任务。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化学研究性学习本身并无异议,只是迫于当前的教师评价体系,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仍有所顾虑。

2.2.2心理知识方面

老师对学生心理的了解仅保持在一般了解的层面上,而且还认为可以忽视学生感受,全力抓紧学生学习成绩才对。这体现了现在部分老师还是困囿在传统的只重视学习的老思想之中,对学生的心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没有足够的认识。

2.2.3知识储备方面

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否丰富是否精深是家长和学生普遍重视的问题,也是教师能力的显示。教师想要组织好“研究性学习”,教师应具有实践能力。而有着广博的基础知识,又精通一刻专业知识,而且有着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相当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中更有用武之地。

2.3学生兴趣及社会的态度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所持的态度亦令人有所担忧。面对升学的压力,考试的压力,高分数对他们来说有很大的诱惑力,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失去了他们学习中应有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甚至对充满趣味性的探究性化学实验,他们也是敷衍了事,流于形式。

3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一般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通过主动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习方式。在化学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

3.1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表现:第一,学习的地点和内容的开放性。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已涉及诸如能源、环境、材料、生命、健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不拘泥于课本。如塑料及其回收利用,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关于城市垃圾资源化的设想与调查等。第二,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过程也具有开放性。学生不仅向书本学,还要向社会学,向网络学,向他人学,养成一种开放的思维习惯。第三,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学生可以走出课堂和校园,走向社会,利用图书馆、化学实验室、网络、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资料,把课内和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的联系起来。

3.2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以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主要表现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处于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按自己的兴趣自由选题,自主释疑,自主探索与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独立判断,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实践性

“问题”(或专题、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对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分析、自主设计实验,得出结论,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如在“关于海水淡化问题的研究”的化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采集海水样本,查阅有关资料,讨论并制定实验方案,安装实验装置,用agno3测定有关数据,再处理数据,分析结果。这一系列过程都需学生的亲身实践。

3.4过程性

化学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不单是实验或调查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更注重学生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可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通过课题研究,不仅了解了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而且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与合作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多方面收集资料,知道除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以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这为他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4.1正确处理好一个关系

正确处理好化学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容的,不能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科学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而研究性学习在让学生感知直觉经验,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不是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应改被动的、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接受性学习。

4.2以促学生发展为目的,精选研究课题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实际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及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有关“水”的知识时,可以让一部分学生查阅资料、向有关管理部门咨询及实地考察相结合,了解本地区水污染及其危害的情况,并就如何防治水污染献计献策。另外一部分学生就我国水资源、本地区居民饮用水的品种、价格及质量情况进行调查,还可以去了解本地区自来水厂的生产过程、生产的水质问题等情况,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

4.3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化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它学科产生了很大的交叉、渗透和融合,这就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可在明确课题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研究方法和步骤、研究过程、研究信息的分析、归纳、整理、研究课题总结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但不能反客为主。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挖掘学生潜能,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这对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应在活动中强化自主学习,增强实践能力,加速自我完善的过程,要求化学教师不仅要精通化学学科的知识,又要对相关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去解释化学问题,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使自己成为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视野宽广、教学技能过硬的“专家型”教师。

4.4提高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性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难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当然他们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他们学会了无怀疑的接受,从而削弱了自己的问题意识。这就需要在学习中多鼓励学生自己发表不同的看法,解决问题采用不同方式,走不同的路径,同时尽可能在原来问题的基础上从不同方面提出疑问,从而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通过实验创设情景。用生动、鲜明、直观的实验现象以及意想不到的实验事实和结果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更深刻,全面的思考探究问题,使探究活动得以深入进行。例如,在介绍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之前,先播放一段录象:桂林的七星岩和芦笛岩的岩洞。学生们肯定会被这仙境美景所吸引。再问:这位雕琢美景的能工巧匠是谁?学生们联想翩翩。通过小组讨论后揭开谜底:二氧化碳。同学们面面相觑,不可置信。这时再引出实验:氢氧化钙―碳酸钙―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马上就高涨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主体,成为了知识的探索者,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总结分析

研究性学习问题篇3

关键词:合作能力常规教学第二课堂常规管理课题选取组织形式

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研究性学习列为必修课,每周3学时,2001年秋,研究性学课程已在不少中学开设起来,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研究性学习应关注教师的合作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能涉及多门学科,如光污染课题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城市标志性建筑的研究涉及建筑、美术等内容,这些不是一个教师、一门学科所能单独解决的,部分选题还可能超出中学教师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各科教师协同作战、密切合作。这样,既可以促进老师的工作,又使他们在知识、能力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含义说得很清楚,他注重的是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结果。这对习惯于抓高考的老师来说,无疑会出现偏差。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老师为了急于出成绩,包办代替现象严重,有的老师自己亲自上阵,把学生丢到一边,无形中剥脱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尝试体验,违背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学生没有实际“成果”可言。因此,要求老师明确自己既是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更是研究性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者。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选题,可先由学校组织在研究方面有一定专长的老师,分班(组)就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案的确定、研究的基本方法等进行具体的讲解、示范,以此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同时,学校应结合学生所选课题,将全校相关教师的专业、专长、业余爱好及已有成果介绍给学生,以便师生双向选择;还可以依据选题情况分类组成研究小组。这样既利于学生管理,又利于师生的合作和交叉学科老师集体讨论、协作。

二、应关注研究性学习与常规教学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常规教学是新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常规教学是研究性学习开设的基础、前提,研究性学习是常规教学的补充,深化,二者经常会发生冲突,一些老师认为强调研究性学习会淡化常规教学、影响高考;一些老师认为研究性学习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及学校场地,在学生管理上会给学校带来困难,使一些老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抵触”、“消极”情绪,干脆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也有一些老师认识很到位,干脆把研究性学习当作“课”来上,或把他办成“讲座”,以此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忘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没有教材和固定学习模式的新型课程。出现这种情况,学校应在保证常规教学秩序稳定和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常规教学、扩展学生眼界,培养学生能力。

三、应关注研究性学习与选修课、第二课堂活动、学科竞赛活动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选修课、第二课堂活动等为新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的价值取向不一样。研究性学习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课题和探究性学习实践,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他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的自主选择,注重整体发展。选修课是学校依据学生兴趣和要求开设的学科扩展类、加深类及其他边缘学科等课程;而课外活动则是学校开设的如科技活动、体育活动、艺术团体、美术团体等社团活动,学科竞赛活动是对一些基础好、单科兴趣浓的学生知识的加深和扩展,他在学校课程中必不可少,不能取消。反之,也不能借研究性学习之名,行选修课,活动课之实,他们之间相辅相成、互不代替。因此,不能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学科竞赛活动、科技活动及第二课堂活动,更不能把研究性学习引向单一的知识探究而变成单科知识去学习,让学生当作新知识点去记忆。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是对其探究方法的指导,而不是新知识的传授,应让学生在自主选题的基础上,在探究实践中去发现、去感悟、去创造。

四、应关注研究性学习与学校常规管理和教师负担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践活动多,学生要进图书室查资料、进实验室动手实验、上网搜集信息、外出访问专家,给常规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新问题和极大冲击,主要有学生外出及实验的安全问题,指导教师的安排问题,教师工作评价考核问题等。而科学有力的常规管理是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保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不能管死,借安全问题、管理问题把教师、学生管在教室里,二不能放手不管,一些学生将研究性学习时间视为逃课的最佳时机。要坚持科学的常规管理,对发现的新问题给予及时解决,不断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做到既承传统,又不局限于旧传统束缚师生手脚,以防止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学生外出发生意外事故、学生上网聊天、乱花钱、误课等现象。

搞好研究性学习,往往会加重教师负担,学校既要保证教学常规的正常进行,又要注重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做到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力求公平合理,既讲奉献,又按劳取酬。

五、应关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课题的选取

1、课题的选取要符合实际。

实施研究性学习,学生在课题选取上会涉及各个学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选题过程中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选取的题目太易,不具备研究价值,几节课就解决问题,如选取加碘食盐中碘的测定,这显然是一个家庭小买验,一次就可以完成;二是选题只凭想象,太大太难,需要的人力、物力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而无法开展研究,如有的学生选取酒精灯火焰温度的研究,这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又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成都的学生在研究时可以在学校物理、化学实验室作实验,可以上网收集资料,还有机会到川大、科分院作实验、访问专家以获得更深的知识,取得理想的研究成绩,但农村的学生不一定有这个机会和条件,也就比较难取得满意的研究效果。

2、课题的选取应关注新教材。

2001年秋季人学的高中新生,全国试用的新教材,在各个学科的不同阶段,分别列出了不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这些课题是经过专家审定的既具有研究价值、又比较符合学生实际的指导性课题,值得学生研究,同时也为学生选取其他课题提供了好的范例,教师应认真学习、感悟新教材的内涵,尽可能引导学生选取与所学知识有关,相近的课题.这样,既易于着手研究,容易人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创新动机,又不至于偏离常规教学太远,还能取得理想的研究效果。

六、应关注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1.现在研究性学习组织形式出现的弊端。

从现在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看,一般采用小组形式组织实施,但反映出:一是小组成员随意性太强一、不科学、不合理。一个小组的成员从5-10人不等,也有的一个小组达几十个人,实际上,这样的组织形式有合作学习的形,无合作学习之实,不少同学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借研究性学习之名,而行玩耍取乐之事,借查资料而看无关的书籍,借上网收集信息却聊天打游戏。有不少同学通过研究性学习感悟深刻,也有不少同学感悟肤浅,其原因除与学生的认识不够和自觉性有关外,也与组织形式存在缺陷使一些学生缺乏责任感、积极性、主动性有关。二是小组成员角色僵化,不能满足不同角色的体验,在合作学习的小组内,成员按不同的分工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资料保管员、数据处理员等。而现在的合作小组,就忽略了角色互换这个重要问题,往往把平时成绩好、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委以重任,而平时成绩差、习惯不好的同学作配角,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心理不平衡,委以重任的同学干得有声有色,每次展示活动都得表扬,而其他同学趁浑水摸鱼,忙里偷闲耍去了;甚至个别小组长缺乏责任心,不吃苦、不能起好带头作用,最后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组织形式的遗漏造成学生学习收获差异很大,这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相背离。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非常重要,应落到实处。:

2、优化研究性学习组织形式的几点意见。

研究性学习问题篇4

关键词: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多媒体技术引导

自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得到各地许多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以来,大家的共同努力使高中美术课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在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开展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教学与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但是这也需要我们在前进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反思研究。

一、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术课程作为普通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这次课程改革浪潮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充分发挥了美术特色和优势力量。其中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加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合作精神。为了响应国家教育方针的号召和顺应时代的发展,许多普通高中教育开展美术研究性学习颇有成效,但仍有部分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或开展的方式一知半解,出现了开展方式过于形式化、学生敷衍了事的现象,这样的研究学习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促进个性发展方面无法起到突出的效果。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应该“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它也指明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实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而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解释:“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在美术课程中的重要性,它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教师的“解惑授道”来引导学生习得相关知识,又在实践上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来验证问题的假设,最终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个性塑造的和谐发展。

二、高中美术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时代的要求

1.多元智能理论对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的启示

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对人类智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观点,把智力结构归结为九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觉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这九种能力相互间是独立的,但由于受到环境和教育以及遗传或性格等影响,又会使不同方面的智能形成各自特点,在成长过程中突显智能的优越性和差异性。因此如何利用教育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研究性学习打破以片面培养学生一两种智能为核心的课程的传统观念,力求更全面、创新地培养独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它关注为学生创设更真实生动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从自身及周边生活中去挖掘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种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大限度地减轻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扭转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被动接受性,开辟了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向性。

美术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发展学生健康全面的人格特质,并适宜地开发其美术方面的智能都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个性迥异的学生,以开展美术研究性学习为手段,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让他们通过以美术为切入点的研究活动来更加了解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是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体现。美术可以与历史、文学、音乐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只要学生对某一个方面有兴趣,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内容。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同样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参与社区活动、合作创作、交流汇报等形式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2.现代信息技术对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的影响

由于高中生对外界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所以面对着信息网络发展迅猛的互联网时代,电脑、数码相机、DV等已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将动态或静态的图、像、声、字等多种信息资源巧妙结合,带给人们最大限度的视觉冲击,这一特点与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的形象直观性特点是最吻合的,使得美术课的教学不再局限于平面和立体的空间视觉形象上,而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漫游在无际的虚拟世界。倘若师生不擅长运用最具时效的交流工具,就会和21世纪的先进文化脱节,那将不利于学生形成对世界的感知力和独立思考的价值取向,有碍他们的智慧提升和人格塑造。

随着20世纪初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的诞生以来,逐渐显示出研究性学习是一场以合作为方式、以实践为手段、以网络为平台的学习方式革新,显然它的关注点并不在于探究的结果是什么,而是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应怎样学。在美术教学中希望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知世界,掌握艺术表现的方法,因此只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实现学生“实践——感知——思考”的整体学习。学生除了可以利用电脑进行绘画和设计,还可利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工具进行摄影摄像。他们对搜索到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最后把经过筛选得到的有价值的信息重新组合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并把学习成果实行资源共享,进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团队交流协商互助的意识。

三、加强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1.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整个互联网时代的环境背景下,美术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传授者,网络资讯的普及使得学生获知的渠道变得四通八达,因此美术教师要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就必须加强整合网络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转变职业角色,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步骤,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开展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中,课程的性质需要教师以引导者与协助者的身份介入到学生的课题研究中来,师生之间应该体现出“对话”的关系。教师以学习伙伴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课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面对疑惑时能给予启发和指导,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统筹安排。尤其是关于课题的选择上,教师更应该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方向、方法都应该允许学生按照个人兴趣提出并经过筛选等方式最终确立下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地点也不一定都在课堂上,反而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更能体现师生对资源的优化能力,因此网络上流行的QQ、e-mail、BBS、mSn等对话方式成为了师生青睐的互动手段。假如美术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建立一个专门用于交流讨论的网站,那么必定是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途径,在网站里大家可以把研究成果分阶段共享,对有效的信息资料也可以互相传阅和讨论。此外教师同样生活在合作的群体里,要善于利用其他科目教师的优势,打破教师孤军作战的教学方式,以包容和开放的态度进行协作,帮助学生共同完成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工作。

2.完善对美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由于美术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与社会、宗教、政治、经济以及其他领域的文化发生普遍的联系,加之其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包括绘画、雕塑、摄影摄像等不同种类,决定了在美术领域有丰富的可研究资源,美术研究性学习的表现手法也比其他学科更多样化,除了常见的撰写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对绘画作品的评析,还可以制作手工艺品、设计海报、拍摄DV或制作小电影等。一些高中开设美术研究性学习时虽然体现了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却只是注重研究的结果,单纯从研究课题的选题新颖与否、作业表现形式创意与否等作业质量角度来评价学生,使得评价的标准仍然停留在“书面”的层面上。由于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学生一般是以合作的形式组合,所以在研究过程中可以看到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投入等量的努力,也不是每个学生都会表现出全面的智能,所以才需要教师因材评价。有时候学生会出现一种对待自评和互评“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就更应该加强学生在合作中的自评和互评的时效性,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观察的全面客观性。不仅学生本人要认真进行自评,还需要组员之间进行匿名互评,从对待研究课题的学习态度和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投入程度,到合作期间反映出每个人不同的能力。通过书面形式把这些相对客观的评价汇集上交给教师进行审核。教师要善于用学习记录或成长记录袋等形式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并注意对评价的反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再请代表对本组研究情况向全班作汇报,最后教师再作总结。另外,家长也应该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更全面地评价学生在课内外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3.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当今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学习的途径也应是多元化的。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学会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把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经途径。我们提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逐渐融入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就可以摆脱往日那种因为受客观物质环境所限的状况,使学生的学习可以更透明,传递学习成果的途径更宽阔,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更公平。由于高中生对多媒体技术并不陌生,因此除了言语表达,他们还可以通过软件制作、摄影、录像、幻灯、制作电子杂志等媒体技术来把学习过程记录下来,如利用投影把研究学习过程的笔记原版放映出来,或者利用录音录像把采访调研的片断剪接编辑成片等方式,让多媒体把同学间共同探讨问题、走访调查时的片断都变成汇报共享内容的一部分,使得老师和同学评价时可以更全面综合地分析每个同学的表现。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问题篇5

【关键词】问题解决;数学;探究教学;案例;研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该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真正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有机会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活跃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具体的案例,讲述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以及提高教学效益的几点做法.

一、问题解决与探究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感知外在信息,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确定了的东西让学生无条件地接纳,而应关注学生如何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经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而建构知识.

数学课堂教学是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教学,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发展新能力.所谓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试探与求索、总结与概括,获得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数学探究教学已不再是强调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记忆、模仿,而是强调认识数学概念的本质,强调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定理和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强调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精神.

数学的探究教学离不开问题解决教学.问题解决教学是指从问题出发,以数学思维方法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思维的教学,再发现、再创造的教学.在问题教学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知识、能力、思想、概念等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教学实践,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观察分析,发现转化讨论探索,合作解决反思交流,内化提高等四个步骤.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案例

以下是笔者最近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课例,以供大家进行讨论,欢迎提出宝贵的建议.

研究性学习问题篇6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指出[1],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原则,要“激发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引导干部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将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塑造成为“学习型”、“思想型”和“研究型”的干部[2][3]。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通过主动搜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判断力的学习方式[4]。研究性学习着力于转变学员的学习方式,能够充分利用个体学员的经验,并将其转化成为个体和群体共享的一份宝贵资源[5][6],有利于在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上实现新的突破,是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方法。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开放便捷的交流渠道。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对适应新时期干部教育工作的新需求、新特点,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环境下的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及构成要素

(一)网络环境下的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也可称为“基于网络的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是利用网络的海量信息资源、便捷的交互特性、超越时空限制等优势,为广大干部开辟出一个新型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个人学习的主体性,实现学习者多样化的自我发展。

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干部学员将从传统学习中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变为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7][8]。学员结合自身需求,带着问题,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参与学习。通过接受完整、系统的培训,加上自我研究和互动交流、讨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解疑释惑,真正体现因需定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实际效果。在研究问题的同时,培养干部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网络环境下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的构成要素

1.干部学员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参与学习的干部学员处于自主学习和开放的学习空间。因此,要求干部学员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信息素养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并且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要求干部学员能及时、高效地获取并掌握信息,进行自主式、协作式的分析、研究。

2.指导教师

干部学员利用网络环境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指导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知识的拥有者,而是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指导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学员的自主权利大大提高,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并发挥创造潜能。

指导教师的工作重点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和管理,帮助学员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实现学习目标。

3.管理平台

管理平台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管理平台提供丰富的数据接口,方便干部学员获得学习中所需的各种类型的信息;提供多种沟通手段,如实时聊天、BBS、email、留言簿、微博等,方便学习交流和研究成果。

三、网络环境下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一)研究性学习管理平台的构建

构建基于网络的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管理平台,利用互联网的高效、异步和分布式等特点,为学员创造一个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环境,是在网络环境下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现在,许多省市已建成了在线学习平台,普遍开设了时事政策、政治理论、党史党建、经济管理、依法行政、公共管理、应急管理、领导能力提升、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课程,设置了学员论坛、数字资料等有关栏目,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电子期刊、图书、学术论文等数字资料,为广大干部进行网络化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

研究性学习管理平台的建设可以依托已建的干部在线学习平台的网络环境,以学习平台的课程资源和数字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必要的功能拓展来实现。研究性学习管理平台应突出“课题中心、资源基础、便捷交流、易于扩展”,实现对学员研究性学习的全面管理。

研究性学习管理平台的逻辑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平台管理层、资源管理层和学习应用层。平台管理层是其它两个层次的基础,资源管理层是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基础,三个层次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平台管理层负责平台的运行管理。主要是由管理人员对平台进行一些必要的系统设置,监测平台的运行状态等,确保平台的正常运行。

资源管理层负责研究性学习中信息资源库的管理。对搜集到的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资料进行提取、综合和保存;对学习交流中的内容进行保存;对评价的内容进行保存。为让资源管理更好的切合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可对在线学习平台现有的资源管理功能进行扩充,设计个人门户,为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每个学员提供个性化的信息管理功能,方便学员获取动态信息、整理信息、存储信息、查询信息等。

学习应用层负责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管理。指导教师通过课题管理模块来设计研究性学习选题,通过学员管理模块对学员的信息进行管理,通过教学管理模块对学员研究性学习进行监督、引导。

学员在平台上自主选择课题,参与研究性学习。为便于学员和学员、学员和指导教师等之间的交流,可基于在线学习平台现有的学员论坛栏目,融合及时通讯和微博等工具,构建交流社区,为学习过程中的交流讨论提供一个理想的交流环境,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

(二)网络环境下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可在研究性学习管理平台上,按照“设、创、寻、合、辩、评”六字开展,如图2所示。 

1.设——设计研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需要围绕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政府的工作重点,结合各省市自身的特点进行设计。课题要突出时效性、针对性,吸引本省市各级干部在学习平台上学习相关课程内容后,参与课题的研究。

为引导每个研究课题的研究进程,可以从各级党校或行政学院的教师队伍中指定一名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作为学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

2.创——创建问题情境

创建问题情境是为了引起学员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动力,积极探究,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

在课题的情景创设中,指导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对课题的现实背景、研究现状、经典案例等进行全面展现,给学员带来全新的视听觉体验,吸引学员,进而提出问题。并引导学员从理论维度、现实维度、国际国内的历史经验等方面,建立起对课题的分析研究框架。

3.寻——自主搜寻信息

研究性学习把互联网作为基本的信息源。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涵盖领域广,内容丰富。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学员必须能自主地利用搜索工具从网络上搜索、整理各种类型的资料,并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猜想、抽象等形成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概念和规律,完成自主学习。

学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学习中需要教会学员合理的信息搜索方法,包括如何使用搜索工具、如何制定搜索策略、以及如何批判性地评价网络信息等。信息的搜寻一般可按下列步骤展开:

(1)明确检索的内容和目的

对所给出的检索课题的主题结构、类型、专业范围、性质等进行分析,形成若干能代表信息需求而且有检索意义的主题概念,力求分析的主题概念能准确反映检索的需要,明确所需文献信息的文献数量、语种、年代范围、类型及其它外表特征,明确检索内容涉及的主要学科范围等。

(2)选择搜索工具和数据库

相对于综合性的检索工具来说,专题检索工具对解决实际查询问题更为有效,它具有更高的查准率和查全率。而选择数据库的原则是以专业数据库为主,综合数据库为辅。

(3)整理信息

通过对信息相关性的分析、信息可靠性与真实性的判断等,对搜索时出现大量的信息进行评判、筛选和提炼,获取课题研究所需的各类信息。

对于学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及文档,以适当的方式加以保存,如可以通过个人门户存放在学习管理平台的信息资源库中,为今后在相关领域的课题研究提供参考。

4.合——小组协同合作

现实的一些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大都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和政府的多个工作部门,具有综合性。不同专业和不同部门的学员对研究课题的理解及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有助于更好地完成研究学习。因此,针对每个研究课题,可以成立多个协作式研究小组,将学员按照一定的策略分派到各协作小组中。分组学习使得学员的学习由个人状态转变为有机结合的协作组状态。学员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通过网络开展协作,共享搜集到的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从而也培养了学员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分组之前,指导教师需对学员的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学员的知识结构、工作背景等进行异质化分组,使小组的学员在性别、年龄、能力、经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具有互补性。在研究的过程中,各小组自行制定研究计划、讨论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参与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5.辩——互动交流探讨

利用交流社区开展学员间、小组间、学员和指导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在交流中,指导教师需对学员的学习和讨论进行必要的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并设法将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员对研究课题的思考。协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不断完善小组的研究成果。

通过交流,学员个体的思维和智慧将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每个学员可以不断吸收对问题的不同观点、见解和态度,促进学员个体特性的发展。同时,互动交流有利于学员在思维碰撞中开拓出新视野和新思路,促进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6.评——评价总结

学习评价贯穿于研究性学习过程。对学习中的资料搜寻、小组协作和交流探讨都应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价和总结。学习评价可以让学员进行回归性的自我反思,产生新的挑战和行为,经过不断探索,最终实现自我意义的建构,完成研究性学习。通过学习评价,还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确保整个学习过程的井然有序。

在评价时,指导教师是一个促进有效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引导各学员和各小组对自己的研究过程及课题的阶段式研究成果进行多元化、立体式的评价和总结。评价的主体除指导教师外,还可以是学员个体,或者是外请的有关人员。评价内容包括对研究课题相关理论的把握、与现实情况的联系,以及资料的完整性、观点的创新性、措施的可行性等。

四、网络环境下开展干部研究性学习需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师资体系的建设

研究性学习中指导教师队伍体系应按照专兼结合、内外互补的方式建设。即以党校、行政学院的教员为主体,并从党政机关、研究院所、大专院校聘请在相关领域学有所长、研有所得的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建立起指导干部学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师队伍体系。按照专业、研究方向等分类,建立师资资源库。

目前,干部学员不仅文化素质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而且管理经验也非常丰富。因此,应不断加强对作为研究性学习中指导教师主体的党校、行政学院教员的培训。通过挂职锻炼、脱产学习和在职进修等提高其研究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制定相关的制度或措施,使这种培训逐步规范化、常态化。

(二)注重信息资源的整合

信息资源是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保障。在研究性学习中,应注重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研究性学习中需主要对三个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1.在线学习平台上提供的各类课程和数字资料

这些资源是干部学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性资源,可以通过对课程和电子期刊、学术论文的定期更新,不断予以完善。

2.互联网络资源

利用搜索工具从互联网上搜寻到的资料,对这部分资料需要按照内容、表现形式等进行分类整理,提高使用效率。

3.特色资源

主要指各地的省情、市情、政策、法规等资料,以及各地围绕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已完成的一系列研究的成果。特色资源可以帮助学员全面了解本地的有关情况,以更好的结合本地特色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

(三)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

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是促进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有力举措。研究成果的转化途径主要有:

1.进入决策

研究成果能引发一项政策的出台和工作的部署,是对研究性学习的最高鼓励和肯定。

2.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中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正视问题,通过学习交流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3.指导工作

通过研究性学习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提高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能力。

网络环境下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学员创造了自主探索、合作互助、平等交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精神,培养学员的合作精神,提高学员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网络环境下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是培养符合时代新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oL].http://gov.cn/jrzg/2006-03/29/content_239832.htm.

[2]征国忠.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式教学初探[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7,(1).

[3]冯湖.论干部教育培训中的研究式教学方法[J].理论视野,2007,(2).

[4]张万仪,张莉.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策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

[5]王传宝,方宇通.基于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成人研究性学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

[6]胡延芳,刘建设,勾学荣.基于Sakai的现代远程教育协作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

研究性学习问题篇7

摘要: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72-01

现在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合理因素和理论精髓的继承和发展。语文学习的主体与客体、方式与内容、过程与结果、实践与反思都映射出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别于"大一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涉及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倡导学生个性凸显和创造性的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和难点,核心目标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改革,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语文课程形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教学中该如何把握,如何实施,值得探讨。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含义和特点

1.1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语文学科领域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也是一种课程组织形态。它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乃至全面素质的综合发展为目标,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自主的有组织的语文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以达到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综合提高。

1.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综合性学习不应等同于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它比研究性学习更强调活动的丰富性;也不应等同于以往教材的语文实践活动。它比语文实践活动更重视研究专题的选择及探究的深入程度。我国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语文性、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开放性及生成性等特征。

1.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类型。按形式分类,可分为主题活动类、专题探究类、问题讨论类、社会实践类和游艺活动类。

按活动分类,可分为讨论、演讲、辩论、参观、访问、校园活动、地区活动、家庭活动、同伴生活等。

按活动成果分类,可分为文字类、口语类、图表类、实物类、体验类等。

2.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2.1教师问题。教师作为整个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且唯一的课堂组织引导者。具体问题包括:第一,语文教师漠视语文综合性学习。很多语文老师的确把"综合性学习"同"识字与写字"、"写作"、"口语交际"一起在理念上可以接受,可是在实际操作中不愿意做更多的无用工作。很多语文教师是认为这是"独立"于语文教师的另类教学活动,可以不去具体指导学生学习,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有当前评价措施尚未配套、教学质量不考核等现实原因,要改变这一局面首先得转变教师固有的观念。另外,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利用课外语文学习资源,必须储藏语文教师应有的语文教学知识及其掌握应有的教学技能。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语文教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当作阅读课文中的选文来授课,有的老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阅读教学课文的教学背景,还有的老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口语交际内容的话题,这样就完全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实践学习的本质特点。

2.2学生问题。在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综合性学习,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力求学生自行设计并组织活动,探究解决他们自己设计或者在实践中碰到的学习问题。所以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和实现的主体是学生。目前,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不足问题突出,即使有的学生参与到综合性学习中来,也不会主动去探究学习,态度懈怠。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把现成的东西做成可以直接消化的知识一点一点的教给学生。听讲、死记、做题等这些被动的学习方式将学生们牢牢地主宰着,这样长此以往下去就会使学生们养成只会接受知识的习惯,学到的也仅仅是知识而已,而不是如何学习的方法。

2.3教育主管部门的问题。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旨是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按照国家发展人才以及课程标准目标出发应该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可是在现实中,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都没有将综合性学习作为评价的标准。学校和教师更是把"为考而教"这种方式作为学习的全部目的。

3.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

3.1提高认识,建立科学规范的培训及评价机制。针对各级教育部门、学校、教师思想重视不足,认识没到位的现象,应该向有关部门反映并呼吁,加大引导的力度,从培训、评价两方面引起教育各界的重视。同时,培训应结合教学工作实际进行,学校不仅要重视校外的培训,而且要加强校本培训,加强现场教学的咨询与指导。建立并完善新的评价体制,将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评价内容之一引入评价体系中。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与态度进行准确、及时、充分、激励性的评价并记入档案。学校领导在关注文化课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状况,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作为教师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考查。

研究性学习问题篇8

一.构建知识、材料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就应该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所关心、熟悉的一些实例,如新闻片段、时事材料、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等,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材料、事例,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和材料间的联系,从而触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想象能力。

应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既不能太浅显,过于浅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不能过难,太难学生就不敢想象。设计出来的最理想的问题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跳一跳的努力就能摘到果子的问题。同时设计问题应面向大多数同学,兼顾两头,让全体同学都能去思考、去分析,这样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例如,在讲授初一“性格的形成”这一内容时,我不是简单地把有关性格的知识原理给学生做一番讲述,而是设计以下问题:①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把下列人物分成几组(给出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些著名人物和本班一些同学的名字);②我希望有同学例举出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年代身份等不受限制),你们能帮助老师实现这一愿望吗?③“世上不会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是什么意思?a完全不同,有些相同;B有些不同;C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④这些人的性格为什么会有不同呢?⑤假如×××和××生活在同一家庭,在同一班级学习,请你推测一下两人的性格会相同吗?⑥请大家说说,在我们的学习中应怎样培养良好的性格?这些问题能够使全体同学都动起来、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知识,转换和拓展知识,检验和运用知识,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二.转换题型、转变背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分析同一问题。例如,我曾在教完初三第三课“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让学生看时政资料上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阐述,分析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是什么?因为当时这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通过大家的激烈争论,大家发现有些问题把我们所要学的许多知识内容都包涵其中了:①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了共同富裕,是关系到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②体现了我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快西部发展,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③体现了稳定这个前提。西部大开发既是经济发展战略,又是社会稳定战略,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的基本保证。④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问题材料的运用和解答不再局限于一个答案,而是通过思维扩散,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材料,从而突破了思维定势,拓宽了思路,扩充了信息,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表及里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逆向思维、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规律。所谓逆向思维,意味着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从新的角度去发现科学真谛。进行逆向思维需要学生独特思考,善于另辟蹊径,还需要改变正常的思维程序,比如遇事不妨倒过来想一想,从结果上觅寻原因。

研究性学习问题篇9

[关键词]人本主义;艺术体育生;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4)02-0071-03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推进,艺术体育事业在国际交流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英语对于艺术体育类学生的重要性绝对不应忽视。教育部启动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开展多年,但是这些改革重点关注的是普通高校的正常文理科学生,很少涉及到艺术体育类学生。长期以来,艺术体育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处于弱势和边缘地位。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体育类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普遍注重专业学习,而在英语学习上的投入很少,再加上他们大都英语基础差、英语学习兴趣低,从而出现了艺术体育类学生不爱学、教师不爱教、学校放任自流的尴尬局面,使其往往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被忽视的对象。根据这些特殊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特点和专业需求,探讨改进艺术体育类学生的英语教学,增加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在英语学习上的潜力,这些都是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和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1艺术体育生英语学习问题调查

课题组对燕山大学2013年入学的352名艺术、体育生以及370名其他专业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数据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艺术体育生的高考英语平均分、中位数、众数、最高分、最低分、及格率等均大大低于其它专业班级的学生。艺术体育类学生在高中阶段普遍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轻视英语学习,他们在英语学习上投入严重不足。从统计数据得知,艺术体育类学生的英语成绩普遍偏低,在被调查的352名体育艺术类学生中,有65.6%的学生高考英语分数在50~89分之间,及格学生只占15.34%,100分以上学生只有13人,说明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

表12013级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分析

艺术体育班其他专业班

样本人数352370

平均分(满分150分)68.22116.28

标准差19.6912.03

中位数68117

众数70110

最高分127139

最低分2377

及格率15.34%92.5%

课题组对2013级艺术体育生进行了一项有关英语学习问题的问卷调查,见表2。

表22013级艺术体育生问卷调查

问题归纳人数(352人)所占比例

英语学习对艺术体育生重要或比较重要31990.6%

希望在大学阶段提高英语水平35099.4%

高中没有系统学习过语法30185.5%

高中基本没有练习过听力口语30787.2%

词汇量基本满足日常交流需要236.5%

大学英语学习困难或比较困难33595.2%

由表2得知:90.6%的艺术体育生认为英语重要或者比较重要,说明这些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绝大多数学生回答他们高中没有系统地学过语法,也没有练习过听力和口语;他们的单词量远远不能满足日常交际需要。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基本上所有被调查的学生都有在大学阶段提高自己英语水平的动机和愿望。

艺术体育类学生与其它学科学生相比,具有一些鲜明特点,如他们形象思维能力优于逻辑思维能力,他们性格活泼、富有表演欲望、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的短期记忆能力较强等。鉴于这些特点,应积极开展针对性强的英语教育教学,改进教学和评估模式,优化课程设置,满足艺术体育生专业上的特殊需求,使他们的英语水平上升到更高一个层次,更好地为国际文化艺术和体育交流服务。课题组根据人本主义理论研究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它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及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主张以人为本和以整体人(或全人)为研究对象,关心人的本性、价值和尊严,研究健康人格和自我实现。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心理学第一势力(行为主义)和第二势力(精神分析)相对抗,故它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1]。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以马斯洛、罗杰斯以及库姆斯等人为代表,他们重视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促使学生创造性、建设性、有意义地学习,而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必须营造一种自由、和谐、融洽、充满关爱和真诚的学习环境。

人本主义理论主张应该坚持启发性教学,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学生的潜能、需要和自我实现,让学生成为教学的真正主体。基于人本主义理论,对于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特殊群体学生,一定要探讨适应他们实际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这些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3对策措施

课题组在研究基础上,提出在教学内容、授课形式、教师角色、情感因素、学习材料和考核评估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3.1授课内容和形式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加强基础知识的讲授。由于艺术体育类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知识结构、实际需求和课堂表现等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形式和速度等,体现人本主义理论中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实际需求。根据他们绝大多数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英语、英语知识非常欠缺的情况,尊重他们的需求,对他们进行耐心的辅导和授课,授课内容可以多一些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内容,注重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另外,教师可以根据他们可理解性输入较少、对英语反应不敏感的实际情况,鼓励他们多背诵一些比较简单的文章或者段落等,让艺术体育生多增加一些背诵输入,逐渐增强对语言的敏感性,慢慢打牢语言方面的基础。正如胡文仲教授所言,“要充分发挥青年人记忆强这个优势,多背一些对话和课文”[2]。

根据艺术体育生的性格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作为一种技能,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交际,因而培养自信大方、乐于表达的学习者是语言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人本主义理论非常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挥,由于艺术体育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性格活泼、富有表现欲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根据这些特点设计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教师应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发展学生的自我指导能力,组织各种课堂活动,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小组讨论、个人或小组汇报、小组或班级表演等。根据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图片、音频、视频资料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根据他们表现欲强的特点,让他们根据课本内容改编一些课文、剧本,做一些简单的演讲或讲故事等,学生一般会非常乐意地去做。让学生在“做”中学习英语,在“做”中体验英语,在“做”中主动建构知识。

3.2教师角色和情感关注

人本主义教育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都对学习理论有过重要的阐述。他们认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他们强调,教师的任务是组织、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应该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要对学生的认知形成一定的挑战,但应该保持轻松、愉快、自由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和形成,克服消极情感,从而提高认知效果及情感升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艺术体育生,教师更应尊重学生人格,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潜在能力。艺术体育类学生在学习英语、应用英语的过程中比其他专业的学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挫折,从而产生焦虑感、急躁感或厌学情绪。教师要在为他们学习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的前提下,耐心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他们足够的人文关怀。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对学生多一些鼓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重视学习者的情感、意愿、价值观看做是学习理论的一项重要原则。罗杰斯特别强调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他要求学校教育要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机统一起来[3]。学校和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情绪、情操、态度及价值判断等多方面的要求。艺术体育类学生英语程度差,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从生活上、情感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身处和谐、理解的教学环境之中,让他们感到自己没有被学校和教师抛弃。教师要多和艺术体育生交朋友,鼓励他们的进步。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鼓励的话都会对学习者产生很大作用[4]。教师的情感投入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3.3学习材料

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体育类学生对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事件和信息等非常关心。教师要紧跟时展步伐,为学生准备与他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课外材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课前要找一些近期发生的体育、艺术事件,如一些国内外的艺术活动和体育赛事,与同学们分享,让他们在了解新闻事件的同时学习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英语知识。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不断更新授课材料。《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5]。目前燕山大学使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新体验大学英语》对于这些艺术体育类学生确实有些困难。市面上的一些教材,如《新编实用英语》、《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等虽然难度有所降低,但是教材内容不适合艺术体育生的专业需求。所以,选取一些难度相当、适合艺术体育类学生兴趣特点、活泼有趣、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和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教材,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3.4考核评估

改进对艺术体育生的考核评估形式,注重过程性评估,让他们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稳步前进。罗杰斯主张让学生自己决定评价的标准和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自己给自己评分,来衡量自己进步的程度,把自我发动的学习变成自我负责的学习[1]。对艺术体育生的教学评价不应是传统意义上对他们已学知识的检验,更不应该是教师简单地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学生应该参与到教学评价之中,让学生通过反思对已学知识进行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对学生的动态日常评估,加大过程性评估所占比重,做到每节课都有采分点、都有评估内容。无论是课上出勤、朗读、背诵、回答问题、课堂讨论,还是课下作业完成情况等,教师都应该给予量化打分。同时,在形成性评估过程中,让学生自我评估自己在一周、一月内进步了多少,掌握了多少词汇,学会了多少语法现象,背诵了几篇课文,取得了多少收获,把学生自我评估的分值计入过程性评估中。通过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打分,让这些程度较差的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加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针对艺术、体育类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和专业需求,探究在综合性大学中如何采取“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挥学生英语学习上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英语素质的自我提升和发展,这不仅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艺术体育人才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杨韶刚.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122,141.

[2]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

[3]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63.

研究性学习问题篇10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动手性实验;问题;对策

Discussiononthe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ofminoritiesstudentsstudingoperantexperimentinXinjianghighschool

LiuJun,ZhangBing,wulamumamuti

Xinjiangmedicaluniversity,Urumqi,830054,China

abstract:amonghighschoolsinXinjiang,mostofminoritiesstudentshavefourproblemsduringstudyingoperantexperiment,theyaretheenthusiasmofstudyingislowandthelevelofChineseisbadanddifficulttocommunicatewithothers,andtheabilitytooperateisinferior.So,theschoolshouldenhencetheenthusiasmtostudyandgroupthestudentsbytheiractuallylevelofChineseandallocatesuitteachersandtrainingthembeforetheexperimentstoslovetheseproblems.

Keywords:minorities;collegestudents;operateexperiment;problem;countermeasure

1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个民族聚集的地区,这里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蒙等47个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在新疆各高校中也有大批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50%以上[1]。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后通常是根据他们高考类型分班,民考民的学生通常分在一个班级,民考汉的学生和汉考汉的学生分在一个班级。通过对不同类型班级的动手性实验教学过程观察、实验教学效果比较,发现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是“民考民”班级中的学生在动手性实验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1.1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在新疆少数民族学生高考时可以根据其族别享受不同分值的加分政策[2],因此很多学生在入学时知识根基普遍较同年级的汉族学生或从小就用汉语学习的学生差,进入相同高校,学习相同的基础及专业课程,少数民族学生普遍感到吃力,尤其是专业课程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专业名词更是难以理解。动手性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伸,没有坚实的理论根基,对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操作及原理更不能理解和把握,常导致积极性不高。

1.2汉语水平低

虽然在新疆进入高校的第一年,民考民的学生都要先进行预科学习,在进入正式学习之前很多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通过要求的汉语级别。可是应对考试学习的汉语知识及汉语表达能力及水平与高等教育中专业课程对汉语的要求是不一致的,一年的汉语培训并不能满足专业课学习中对汉语水平的要求,尤其是各种专业名词更是难以记忆和理解。因此在用汉语授课或用汉语和英语实行“双语”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掌握较差。

1.3沟通困难

在新疆各高校中虽然少数民族教师占有一定比例,但少数民族班级并非全部由少数民族教师进行教学,当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常常用汉语表述不清自己的问题,表达不了自己的想法,就会尝试用本民族的语言表达,汉族教师或与提问题的学生不同民族的教师无法听懂,学生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有了问题学生就会选择沉默,不去和教师沟通。

1.4动手能力不强

大学的实验课程设置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动手能力培养为主,实验观察为辅,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实验操作中接触到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常常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或是很少接触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使用专业仪器之前常不知如何操作,操作时也常常错误百出。在撰写实验报告时常不根据实际的实验结果撰写,大多会将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或图表照抄。

2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实验能力的途径

在动手性实验学习过程中,若学生不能很好地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及掌握相应理论课程的内容,专业课程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学好,考试之前基本全靠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民族专业人才、民族精英也就无从谈起,为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解决,以提高学生在动手性实验中的学习效率。

(1)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动手性实验课在正式实验前给学生播放相关影视资料,让学生先从视觉上认识实验观察对象,在自己进行观察时就有所依据,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图片,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正式实验之前由教师先分组进行演示,对于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有些动手性实验课可以在课前给学生介绍实验课中的操作方法在实际运用中的价值及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在正式实验课以及理论课开课之前先对学生汉语水平进行实际评估,要通过实际运用汉语的水平来将学生分班,而不一定将相同专业的学生不论层次安排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由相同的教师讲授相同的内容。

(3)对于水平较低的民族学生,配备教学水平较高的相同民族的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不能硬性规定授课课时,也不能因为课时不够而删减授课内容。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也可以用本民族语言沟通和交流,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汉语水平,还可以帮助他们将专业知识掌握得更好。

(4)不同的实验对学生的水平要求不同,要求高的实验可以在实验前先进行预实验,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当学生掌握了必备的技能再进行实验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是事倍功半,既浪费了学生和教师的时间还学不到知识。要求低的实验在正式实验前由教师先做出示范,学生没有问题了就可以正式开始。

3结束语

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需要大量的民族人才,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因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了问题就应该及时发现、及时提出、及时解决,而不能视而不见,任其发展。作为教师,应切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程,安排课程进度,安排课程负责教师,为了民族学生的成才切实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