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的优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2:21

医学专业的优势篇1

关键词:慕课;医学检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

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医学检验学是一门多学科、多技术交叉的、以通过实验室技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的应用性学科[2]。我国自从1983年开设该专业的本科教育以来,培养了很多高层次的检验人才,相比以往以中专生为主的学历结构,检验人员的素质和结构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使在岗的低学历检验人员也逐步通过各种继续教育方式达到专科和本科学历,检验人员的素质得以普遍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前身是医学检验,虽然专业名称看似只有两字之差,但从学习体制、办学模式及学位专业课程设置上,都有一定改动。在2013年之前,我国医学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中的医学检验专业均是五年制,学生毕业后为医学学士;而2013年之后,国家教育局将医学检验专业更改形成为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所学专业方向从医学改为理学[3]。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给检验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下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的达到该专业教学的核心能力要求,需要从多个层面和角度进行剖析和总结。2017年是我国医学检验教学改革后第一批四年制理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在过去的四年制教学中,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和学习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讨、分析和解决。

2当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课堂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适应现阶段教学目标

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普遍具有时间紧,任务重,赶场上课现象突出的特点[4]。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2013年改革后,学制变为四年,除去大学四年级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所有的理论课学习时间仅有三年,虽然相比五年制的医学检验专业,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上稍有缩减,但总体上,医学院学生专业课程安排不堪重负,学生几乎全天候在上课,而目前各大院校的医学检验技术院校授课依然主要沿用课堂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随着现如今不断增大的教学信息量的,目前正在沿用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建设致使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更是无从谈起。

2.2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及时传授前沿知识

医学检验作为近几十年发展较为迅速的学科,检验技术、手段及相应的仪器设备的更新非常之快,而各大高校所采用教材再版速度较慢,致使学生通过课本学习到的知识滞后于医学的真正发展,到临床上实习和工作的时候,学校所学知识及技能不能完全和临床进行对接。因此,对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改革的医学检验技术四年制的学生来说,让其积极参与慕课教育的实践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慕课教育作为基于网络的线上教育,可实现学科前沿知识的广泛传播,学生可多渠道全方位的了解和学习整个学科的所有知识点,而不局限于教材和教师只能在课堂短短几十分钟所能讲授的内容,为学生及时的更新知识体系,接受最新的学科前沿发展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

2.3对学生创新性引导不足导致科研水平低

医学检验专业从起步至今只有短短的三十余年,相对于其他学科起步晚,整体科研氛围还不是很强,而目前检验医学的技术发展迅速,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期间除了最基本的课程学习之外,需要多接触和培养一定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性思维,才能在日后走到工作岗位,尤其在医院的检验科工作的时候,能适应临床复杂多变的样品,并始终保持探索发现的工作态度,能更紧密的跟临床结合,为临床更好的服务,而不仅仅是按照标准的操作方法进行机械的重复性操作。据笔者观察和临床带教老师反应,学生在毕业实习进入工作中,动手不动脑的现象比较严重,科研素质整体不高,开拓创新性思维欠缺。

2.4学生能力水平不一使实验教学难度加大

如今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仍然持续增加,而学校的硬件建设和相应的师资配备不一定能完全跟上,尤其表现在实验性学科,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很多学校采取了不同班级合并上课的方式[5]。虽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有限的教学资源和师资与学生人数增多之间的矛盾,但由于多个班级一起上课,教师的实验教学设计难度大幅度增加,工作量大,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只能操作整个实验流程中几个关键的步骤,教师也无法亲身指导每一个学生。同时,传统的微生物实验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口头讲授实验原理、方法、教师示教,然后学生再动手操作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缺乏互动性、直观性和生动性,不利于其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势必会大大降低实验教学的效果。

3慕课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的互补优势

3.1教学模式翻转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

目前各大院校的教学模式仍主要采用集中式课堂学习方式,虽然这种教学方式难以被替代,但在现如今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及知识更新迅速的信息化时代,也存在诸多弊端。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由于教师的授课受制于教学大纲和教案的范畴,课堂教学时间又有限,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讲解最为重点的内容和知识点,没法尽可能的为学生拓展知识面,往往出现课堂授课的教学内容年复一年的几乎没有变化,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体系更新慢,更无法针对学生做到差异化教学。在信息如此发达的现如今,学生的学习仍然是填鸭式的非主动式学习方式,完全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而将慕课引入到传统教学中,对于传统教学的最大改变就是使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定位发生转变。应用幕课的网络教学形式,知识的传授不再只局限于课堂,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课堂外的碎片化时间,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方式提前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在学生提前了解学习内容之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只是学生内化知识的一个过程,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比例可以大幅减少,而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面对面的讨论和交流时间,使课堂交互性增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由被动的“听课”转变为积极的参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讲课”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幕课的出现使教学方式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可使传统教学所不能及的“层次化教学”和“个性定制式教学”得以真正实现[6]。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本来就有差异,因此幕课的引入可以完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决定学习的速度和内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不受制于教师课堂所教授的内容和进度,可以利用幕课拓宽自己的学习宽度和深度;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幕课资源反复学习相关内容,并可通过幕课平台随时向不同的教师寻求帮助,多方位去巩固和理解知识点。因此,幕课理念下,学生的学习变得自主性很强,不受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传统的课堂学习则更多的成为师生之间知识进一步内化和深度探究、思辨的互动场地。

3.2慕课课程内容短而精并极具吸引力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虽然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大量的基础知识都是要学生通过识记的方式固化知识点,很多内容繁杂琐碎,目前虽然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均采取的是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的辅助教学方式,但是45min1个课时的大量知识点输出,其课程设计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对备课老师是一个挑战。在传统教学中引入幕课的教学形式,其内容多以动画及视频的形式呈现,相比于传统的幻灯和教师一个人长达45min的讲授,慕课课程制作的视频一般均为10~20min高度精练的“微型课”,视频内容针对某一个知识要点或重点、难点进行举例和讲解,其内容更具吸引力,短而精的知识点不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和产生疲劳,从而更容易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7]。

3.3激励和增强教师的再学习及创新能力

在慕课平台,同一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不是一个或几个人,也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教研室,而是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包括一些顶尖名师、学者的团队,这个团队的授课将具有更为新颖的模式和更加出色的教学理念。在这种体系下,学生所拥有的资源和平台优于传统的集中式课堂教学,学生将吸取的知识更为广泛而深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将越来越多。同时,在信息量庞大和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幕课环境下,每个人都必须是积极的学习者,作为学生引导者的教师更应该是忠实奋进的学习者。在幕课平台下,教学课堂将不再收到任何一个老师的控制,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教学目标和课题要求、能力培养等指标都更进一步提升,教师要做的工作量倍增,这就要求每一个老师的知识量要比以往更大,需要不断地丰富、补充、更新,才能持续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此外,通过慕课,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与世界上其他优秀的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高人”从不同的角度自由地发表带有质疑甚至批判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问题难免会带入到实际课堂,大学教师从来没有面对过如此复杂和多样的学生群体,提出的问题也是极具针对性,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种挑战。而目前高校很多教师很少研读新的内容,缺少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一直处在自我陶醉、自我封闭的环境下,甚至有些教师的教案好几年都没有变化过,相同的内容以固定的方式讲解,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量,必将被淘汰。因此,慕课的引入和应用,可大大激励和增强教师的再学习及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老师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

3.4降低实验教学难度并提高实验效果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慕课”理念,可实现不同水平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大大提升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参与度和兴趣,并可多方位评价实验课程效果。在实验教学中,可建立基于“慕课”的“三步走”模型[8],即可以整个实验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内互动和课后测验评价三个阶段。在课前,教师收集各种和实验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等素材、制作课件、精心录制视频,同时把在实验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误操作及原因分析等都放到网络平台上,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预习实验视频内容,并可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进行模拟实验,从而掌握整个实验流程和操作要点。还可以针对实验中的重点和难点设置小测验,学生作答的过程可以进一步巩固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然后等到真正的课堂式实验操作时,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效果。在实验课堂上,教师则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和交流,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的实验习惯,而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式临摹操作,从而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后,学生通过幕课网络平台上传实验报告以及对实验的认识和总结,教师可以清晰明了的掌握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并形成学生的实验档案,便于管理和回顾。

医学专业的优势篇2

1.1突出重点,创建特色,做优专科医院坚持以专病专科特色建设为主线的中医药发展战略,始终以周围血管病的临床研究为重点,以中医科专科建设为主导,促进中医药学科全面发展。通过坚持中西医结合、内外科结合、治疗和保健相结合,不断拓宽诊疗思路;通过加大专科投入,完善设备配置,提高专科现代化辅助诊断水平;通过自主创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科治疗、护理体系,提升了专科医疗水平。例如,创新推广了治疗糖尿病坏疽的“三期分法”,攻克了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易复发的难题,建立了相关病种、合并症和并发症的系统治疗规范,研制了系列专科中药制剂等,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吸引了全国各地患者慕名就医。医院通过建设特色专科,创出了品牌,确立了中医药学科在综合医院中的优势地位。

1.2系统建设,深化功能,全面发展医院在坚持发展专科优势的同时,注重中医药学科的系统建设,鼓励非中医临床科室、康复理疗科和药剂科的中医药研究与应用。目前,非中医临床科室主要通过中医科医师会诊、科室间中西医医师协作、临床科室内及特色中医门诊中医师诊疗的形式,广泛开展中医药临床医疗工作。中医药在肿瘤、肾脏病、感染性疾病、不孕不育、白癜风、骨病及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康复理疗科则通过针灸、推拿、小针刀、熏洗等中医疗法,在疼痛、关节和椎间盘疾病的治疗,以及伤病、瘥后康复上取得很好的疗效。药剂科通过中医药支撑功能建设,不仅设置了有400余种中药饮片和免煎颗粒的中药房、配套的中药煎药室、30万净化级别的中药制剂室,还通过自主研发和科间合作,研制了涉及多专业数十种中药制剂,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并在多次感染性疾病预防中为武警部队做出了贡献。系统建设使中医药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不断深入,10年中获军地医疗成果奖7项,进一步提升了医院中医药学科综合水平。

2加强医院中医药学科建设体会

2.1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是加快医院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前提武警部队综合医院的中医药建设已经迎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原因一是中医药在保障人类健康,特别是在多次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防控治疗作用凸显,已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重视;二是面对沉重的医疗成本支出、面对滥用抗生素带来的弊端与警示,人们开始反思并已经重新重视中医药的作用;三是党和国家、军队多次强调加强中医药建设在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上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效、便、廉、验的优势,在医药创新、深化医改中发挥作用,为全民及部队的预防保健和医疗做贡献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提高认识,这样给中医药学科建设有力的支持,才能以学科建设的标准要求(甚至更高的标准)去投入,并认真组织,坚决落实,也才能使中医药学科建设抓住机遇,加速发展。

2.2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团队,是中医药学科做大做强的基础一个学科的建设,特别是在以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的中医药学科,选拔好带头人至关重要。其一,不仅应具备一般学科带头人的素质,还要有很强的科间协作能力,这样才能促进科间协作和中西医结合,在更广泛的专业范围应用和研究中医药;其二,不仅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高超的中医技能,还要有较好的现代医学功底,这样才能带出一支拥有现代医学理论和技能的中医药专业技术队伍,满足现代医疗市场和卫勤保障任务的需求。有了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团队,中医药学科做大做强就有了基础。

2.3正确的发展方向及不懈的开拓创新,是提升竞争实力的关键综合医院的中医药工作,应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优势,全面提高人类健康素质,有效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与现代难治疾病[2],其重点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疗,研究方向不仅要宽泛,更要有专长,要有特色并形成优势。专科主攻方向的选择,要基于客观分析医院现有中医人才的专业特长,取医疗市场所需、现代医学所短、中医药学所长的专业。有了科学的选择,就有了学科发展的良好开端和正确方向,而在此道路上,坚持不懈的研究,不断开拓创新,建成特色,走出优势,创出品牌,才能具备强大的竞争力,才能生存和发展。

2.4系统化全面建设,是充分发挥中医药学科优势的支撑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中药学,三者相辅相成,在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理疗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特别是在血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消化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优生优育等学科,从预防到治疗,从急性期到恢复期,从一般治疗到危重症抢救,作用凸显。然而中医药学科要实现在综合医院的相应功能,只有得到系统化规范建设,并高标准全面发展,才能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综合医院的优势提供有力支撑,才能使中医药学在保障部队战斗力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下一步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思考

3.1研究方向应更加适应武警部队的任务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强军梦,对军队卫生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应该从提高国家特色医疗优势和武警后勤遂行多样化保障能力着眼,充分发挥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治未病”,以及简、便、廉、验的优势,针对武警部队的任务需要,积极推进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技术在部队预防保健、训练伤防治及常见病诊疗中的广泛应用和科学研究,打造我军有别于外军的医疗保障优势,切实提高我们在各种复杂艰苦条件下的卫勤保障能力。

3.2建设内涵应注重中医药学科的标准化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和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意见》(国中医药发[2008]14号),体现了国家和部队对中医药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其对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硬件配备、人才培养、规章制度、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标准,对加强部队中医药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并坚决贯彻执行,按纲施建,以标准化建设促进武警综合医院中医药专业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医学专业的优势篇3

1以科学发展为目的积极创新中医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高校的科学发展需要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为其保驾护航,因此要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发展本位”的管理意识,建立管理科学、权责明确、机制健全、运转高效、竞争有序的现代大学制度。

首先,要不断提高高校领导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中医药高校领导必须充分认识高校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点,勤于学习管理、专心投入管理,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努力成为高等教育管理专家。

其次,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高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健全。可通过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管理机制。同时,要调整学校机构设置,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彻底改变高校机关政府化的倾向,通过撤销、合并、联合办公等方式调整组织结构,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保证管理队伍勤力高效。

第三,要改革人事制度,强化岗位职责。实行科学的定岗、定编、定责,形成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淘汰机制,努力创造有利于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的人脱颖而出的良好用人环境。

2用科学发展的模式强化优势,突出特色

所谓高校的办学特色,就是指其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和固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所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集中体现在学科建设,在科研或其他领域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并以此确定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带动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显著特点和亮点,是学校办学的个性化特征。中医药高校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深刻探究和发挥自身的学科和专业特色,强化优势并发挥优势效应,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科学发展。

首先,强化中医药学科,突出学校特色。把大的做强,把强的做好,这是高校办学定位和战略发展的重要原则。中医药高校未来发展的学科专业优势依然是中医药学,这是中医药高校发展和壮大的根基所在,是不可动摇的发展方向,因此,必须要强化中医药学科,彰显中医药学科特色。

其次,强化地域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是高校三大职能之一,中医药高校要依托自身优势和特色,在重点学科的规划和选择上,突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主题,使学科建设与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引擎”。重点学科的建设要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突出大学的服务职能,主动贴近,积极配合,争创实效,在不断加大为社会服务的同时,推动学校的科学发展。

医学专业的优势篇4

【关键词】智库;高校;图书馆;医学

ReflectionsontheConstructionofthinktankBymedicalCollegeLibraries

wanGFang

(XinjiangmedicalUniversityLibrary,UrumqiXinjiang830011,China)

【abstract】inrecentyears,withthedevelopmentofthinktanksinChina,collegeshavegraduallysetoffawaveofthinktankconstruction.thispaperdiscussesthenecessityoftheestablishmentofthink-tankbymedicalUniversity,describesthesupportfunctionofmedicalUniversityLibraryintheconstructionofthethink-tank.inmyopinion,themedicaluniversitylibraryservicemodeandthink-tankconstructionplatform,forthefutureconstructionofmedicalUniversityLibrarythink-tanktoprovidesomesuggestions.

【Keywords】thinktank;University;Library;medical

0前言

智库又称思想库,它是一种特殊的生产知识和思想的组织,创新主意、创新理念、创新思想是思想库最重要的产出。它是一种相对稳定且独立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其研究本质上属隶属于知识政治学的范畴。自1971年,美国学者paulDickson首先给智库进行界定,自此西方智库研究开始围绕政治学研究路径、政策过程研究路径、知识运用研究路径进行发展[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智库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外交政策等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参与及成效。随着中国智库的迅猛发展,国家也进一步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2013年4月,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将智库发展视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k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首次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功能界定为“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明确提出2020年目标是“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2]。党的“十”以来,使得中国加快了建设高端智库的步伐,中国智库发展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研究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16》显示,2016年全球共有智库6846家,其中北美洲智库数量最多,拥有1931家;美国是世界上拥有智库数量最多的国家,有1835家。中国是世界第二智库大国,拥有智库数量达到435家,高校智库约有200余所[3]。对于培养国家医药卫生后备主力军的医学高校来说,亟待建立高校的医学类专项智库,针对医学高校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等方面开展智库型研究,本文就如何建立医学高校特色新型智库,探讨中国医学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建立的必要性、服务模式及平台构建。

1建立医学高校智库的必要性

建设高水平的高校智库,是党和政府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重要保证,也是现代大学所要发挥的重要社会职能。目前,我国高校智库主要的研究领域集中在经济建设、国家战略、社会科学、公共政策、社会保障、高等教育、外交政策等方面,就目前而言,国内暂未见正式的高校专项医学类智库出现。医学作为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也急需拥有学科专业的智库建设。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及知识获取渠道的多样性使得读者弱化了对高校图书馆的利用,这从客观上要求高校图书馆在实际工作中改变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社会地位、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能力。但在当前,高校图书馆智库理念较为缺乏,推进思想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图书馆智库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图书馆智库研究领域亟须探讨和深入分析的问题。面对现在的新形势,高校图书馆仅限于提供文献和借阅图书为读者服务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就本人所在图书馆的读者服务过程中而言,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前来咨询科研定题选题等相关问题。此外,我们还收到一些企业等社会人群提出分析评估性的咨询服务。以此来看,医学高校图书馆面临着一大重要问题,就是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拓展自己的业务,转变现有的服务性能,构建医学高校的智库式图书馆。

2建立医学高校图书馆智库的作用

2.1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

医学高校作为汇集医学知识和医学人才的主要场所,具有医学发展的“双一流”优势。医学高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医疗卫生一流专业人才,形成了一条依托一流医学学科发展培养人才的主战线。医学高校在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创新体系中,是我国医药卫生项目中基础研究的主要阵地。而人才是世界各国公认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医学高校的人才优势就是高校建设智库的主要优势,同时也是医学高校智库职能得以发挥的根本,高质量的人才决定了智库研究成果本身的质量。医学高校拥有国内80%以上的医学优秀人才,医学高校教师对自己所从业的医学学科有着长期的研究基础,高校中医学生的人才队伍供给也能满足源源不断,能为医学智库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此外,医学高校有其附属的医院,医学专项智库出产的成果既能够直接惠及到医学高校本身,也能直接惠及医院内的医护人员和患者。

2.2充分发挥学科馆员优势

在医学类高校中,图书馆承担了大量医药资源的组织、知识发现与知识服务的工作。医学高校的图书馆可以作为医学高校智库的组织者,利用学科馆员在医学相关研究团队中发挥的特长,迅速地组织专家学者参与到智库服务研究中去,充分借助高校内的医学专家学者的力量。通过智库研究项目中各学科专家的带领,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科馆员的能力,还能够使医学学科教育结合智库的科研实践经验,充分发挥图书馆学科馆员对高校二级学院及附属医院的信息服务功能,实现资源共享,为校内外教学、医疗、科研人员提供系统全面的专题信息服务,满足读者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培养出具有有独立研究能力及新能力的复合型智库人才。

2.3促进医学高校图书馆建设

高校图书馆,是科研教学资源的中心,在我国信息保障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医学高校的图书馆作为信息存储和传播知识的媒介,在新型智库建设以及专项特色智库的建立中迎来了重大的机遇。高校图书馆作为专门的信息服务机构,其优势就在于拥有传统文献信息,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又拥有了大量的数据信息。在依托原有的信息优势下,建立针对高校优势学科的多模态信息融合医学专题知识数据库,促进医学研究手段及方法的创新,利用情报的收集、存储、分析、组织等开展高校医学专项智库研究,提高医学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网络时代的适应性及竞争力,树立品牌效益,推动医学高校图书馆自身的现代化发展,逐渐发展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优势力量,从而推动医学高校的学科发展和学术建设。

3医学高校图书馆智库建设的特性

医学高校智库的建立应当具备中国特色智库所拥有的:“特”、“专”、“新”、“优”四大鲜明特征[4]。“特”,即有特色,医学类专业在学科发展中有自己独特之处,与其他学科专业有着显著区别,应当着眼于高校的医学优势学科,重点建设医学特色学科;“专”,既有专业化,又有职业化;“新”,医学高校已有新生力量,需要更多地是拥有创新的理念,建立创新组织形式;“优”,即不断争创一流医学技术,打造一流医学学科专业。除此之外,医学高校智库还要进行独立性、前瞻性、专业化的决策知识研究工作特性。

3.1独立性

医学智库的研究工作应该独立进行,不能受制于任何政府部门或高校行政部门,不能根据某些利益集团的需求开展论证工作。作为医学高校智库,关键是要保持独立性,此处所讲的独立性并不是说把智库建设孤立于高校中,如果只有部分人在参与,其他人不明白或者不参与,那么建立智库就相当于在高校中建立“孤岛”,完全失去了医学专项智库的本职作用。独立性应该表现在其智库研究过程中“不教条主义、不标签化、注重实际”,相对独立自主的开展选题和研究工作。医学高校的图书馆与高校的决策规划部门实属两个不同部门,不会受制于行政干预,这就使得医学高校智库以图书馆为第三方的牵头者去建立医学专项智库,更有利于对医学高校决策作出客观地评价分析。

3.2前瞻性

医学高校智库应开展前瞻性的研究,要关注医学学科长远发展的问题,例如,一些重大疾病或常见疾病的流行病学观察等,都需要长期进行关注监测,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存在的医疗问题。医学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对既有现象的归纳、总结、解释,而且要能够利用既有的知识储备指导医疗卫生行业的行为模式和发展政策取向,特别是对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医学高校图书馆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敢于、善于敏锐地发现医学问题,开展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性、可行性的医学智库研究。

3.3专业性

医学高校智库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医学人才的专业知识,以专业化的方式参与到高校规划发展的制定过程和科学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对每个问题的分析、提出的每项建议,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和实际临床应用基础之上,都必须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医学实证分析或对医学临床现象的深入调研,不能仅凭直觉或道听途说就妄下结论。

4医学高校图书馆智库建设的服务模式

4.1为医学高校的发展规划提供服务

医学高校图书馆不仅可以提供丰富而强有力的医药信息资源支持,还可以为高校提供管理规划、政策制定、人才培养、改善校园环境等方面的情报分析,协助和参与制定高校发展战略和具体实施路线方案,满足高校管理层的智库服务需求。例如,目前大多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展了决策咨询服务,借助图书馆的自身优势,开展学科评价、人才评估、影响力分析、科研成果评价等一系列的信息咨询服务。这些服务一方面能够指导高校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决策规划,另一方面使得被评对象从评价结果中,认识差距,更进一步促进被评对象争优创先。

4.2为医学科研团队提供服务

针对医学高校的科研团队,医学专项智库可以为医护人员关注的相应的学科领域提供嵌入式智库型服务,借助图书馆的丰富信息资源,利用情报分析工具,广泛了解医疗现状及需求,有的放矢地提供医疗项目的选择及研究方案的确定,主动地定期提供研究前沿趋势、研究热点及方向,为科研团队从科研选题到研究现状分析,从研究内容到成果公开、转化,开展一系列的智库型服务。医学图书馆的服务也可以从原来的等待读者上门咨询,转变为走出图书馆的大门,变被动为主动,迎合特定的医护人员的需求,走进学院,走进医院,为医学科研团队提供专题服务,建立长期的沟通联系,将服务做成一对一的精准化服务。

4.3辅助培养医学高校智库型人才

医学高校智库应以研究生学历的学者作为主要研究梯队组成。这些高学历医学研究人员不但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经历过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在专业领域取得过一定的研究成果,在医学高校智库的建设过程中能生产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智库产品,能为医学高校提供高质量的医药卫生行业决策咨询服务。其次,医学高校的智库梯队应当有医学专家顾问,在这些名医专家的带领下,加快了医学学科之间的交流,能够进一步促进医学思想的碰撞,为医学生的科学研究提供指导和相应的思路。

5医学高校图书馆智库资源平台的构建

5.1医学智库部门设置

图书馆智库型服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下设机构应包括决策咨询部、情报部、后勤保障部和宣传联络部。如决策咨询部负责医学科技查新、收集信息和组织培训与讲座;情报部负责医学学科信息加工与分析并提出工作实施方案和问题解决措施;后勤保障部负责日常行政和服务工作;宣传联络部负责医学专家的联络、项目成员招募和项目成果出版与转化,各部门在统一指挥协调下,以项目目标为导向,分工明确,各尽其责。

5.2搭建医学高校图书馆智库联盟体系

高校医学智库与高校之间应通过学科馆员、医学专家学者、医学专职教师和医学研究生之间的多向流动,建设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骨干队伍,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便于高校智库制定出更加符合现实需求的政策方案。高校智库应选择本校医学生参与研究项目,做研究人员的助手。此外,医学智库也应当资助本校的医学研究生,建立奖励机制,使他们独立地进行研究工作,培养其发F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智库研究的起初,可以依托自己本校的医学特色学科或优势学科,开展和设置特色研究项目,由医学高校图书馆提供医学学科信息以及决策咨询、调研评估等,医学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具体实施学科研究,必要时,最好能进一步拓宽医学高校之间的交流纽带,充分借助医学兄弟院校的优势学科,整合医学研究资源,建立起医学院校联盟体系,互相交流学习。

5.3创建医学高校智库品牌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胡鞍钢[4]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智库的品牌,实际上是时间函数,要用很长的时间周期来积累和建设。”对于医学高校图书馆而言,医学的学科本质就是应用型学科,一味地纸上谈兵是远远不行的,必须理论结合实际,只有走出去才能发展,这就要求医学图书馆必须建立起“高校品牌”专项医学智库。把医学基础研究与医学政策研究相结合,兼顾医学基础的学术研究和政策直接相关的应用研究,以医学学术研究为基础,以政策研究为导向,发挥适应医学院校的人才特点,突出医学学科领域的专场,整合医学高校的优势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提升医学专项智库对高校医疗卫生行业重大决策的正面影响,提升图书馆智库的核心竞争力,掌握话语权,才能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6结语

我国高校拥有的丰富学术资源能够保障高校智库顺利发展,但同时也应鼓励高校智库加强专业化建设,形成独特的决策咨询服务[5]。医学高校图书馆作为智库建设的第三方,一方面提升了智库建设的情报能力,为医学智库研究提供充足的信息情报,使得智库研究团队更加多元化,信息资源丰富化;另一方面,在智库研究成果的转化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医学高校图书馆除了可以保存智库成果,还可以进一步对医学智库成果进行分析评价,拓宽医学智库宣传推广的渠道,提升医学智库成果的转化效率,进而实现医学智库资源共建共享,对繁荣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医药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海峰.大数据智库: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途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

[2]积极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人民日报,2015-12-03.

[3]JamesG.mcGann.GlobalGotothinktankindexReport.2016.

医学专业的优势篇5

*省建设中医药强省中医专科建设经验交流会就要结束了。这次会议总结交流了我省开展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工作以来,特别是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中医药强省重大战略决策以来,我省中医专科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深入分析当前中医专科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新时期中医专科建设工作的发展思路、具体措施,为建设中医药强省,促进中医药事业稳步、健康、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刚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查德忠副司长就专科建设工作作了很好的报告,为我省中医专科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15个单位作了大会发言,大家分别从医疗、科研、教育和管理等方面,交流了加强中医专科建设的思路、做法和取得的成绩以及经验体会,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医专科建设,建设中医“名科”,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讲了很好的建议。这次会议,安排紧凑,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气氛热烈,高效务实。通过会议交流,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明确了任务,交流了经验,对进一步加强中医专科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典型示范作用。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主要的成效与经验

我省自*年开展首批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工作以来,各地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医特色的办院方向,以中医专科(专病)和特色专科建设为突破口,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为根本,我省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整体提高。专科(专病)建设成效显著。一是“院有专科、人有专长、科有专病、病有专药”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建成一批省、市、县、区级重点中医专科。我省有国家和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单位103个,其中部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2个、特色专科建设单位13个,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78个。已通过验收的省级重点专科专病有22个。在此基础上各市、县也建设了一大批中医专科。二是带动了医院的快速发展。据对我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建设情况的初步统计,建设以来,项目建设单位平均床位规模增长31.24%;设备总值增长47.82%;专科人员增加43.87%,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增加46.43%;专科经费投入增长38.33%,专科业务收入增长235.40%。建设单位平均年门诊量增长了29.68%,病床周转次数提高15.78%,平均住院日缩短2天,急危重症患者比例增长22.79%,疑难病症患者比例增长24.14%,区域外患者比例增长15.44%,中医治疗率提高10.80%,平均每单位开展特色疗法4.3项,开发新药0.8种,自制中药制剂14.7种。三是促进了中医药科技和学术发展。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单位完成和在研课题156项,其中部级25项,省、部级52项。建设以来通过鉴定科研成果33项,获奖32项;出版专著数57本;数503篇;技术和成果推广应用19项;引进新技术、新项目87项。三是带动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单位培养博士研究生77名,硕士研究生179名;举办全国性专业培训班23次,培训人数2133人次;赴外院进修57人次,其中出国19人次;举办省级以上培训班30次,培训人数902人次;接收进修人员341人次。

总结各地中医专科建设工作,主要有几方面的经验:

(一)提高认识,构建良好发展环境是关键。开展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是实施“名医、名科、名院”战略,是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举措;是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载体;是中医医院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内涵建设,满足社会需求,主动适应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是医院建设发展中的品牌;是建设名院的基础。培育具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专科,也是医院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中医专科建设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具备相应的基础条件。只有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所在医院的领导高度重视,在组织上予以保证,在投入上予以倾斜,特别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扶优扶强,为专科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才能取得成效。

(二)科学选择,符合本地健康需求是前提。各地人群的发病各有不同,另外,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健康观念的更新,人们对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讲了更高的要求,中医的许多专科在治疗常见病、疑难病及调理“亚健康”状态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中医专科在治疗老年病以及养生、康复、创伤等方面特色优势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医疗服务市场。中医重点专科的选择必须在认真分析所在区域医疗资源状况和自身的基础条件、深入研究本地疾病谱的变化和中医医疗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确定,抓住疗效、特色及服务、信息四个要素,制定建设规划,加强培育,在重点病种或病种的重点环节上明确学术与技术的主攻方向,这样的专科在本地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才会健康发展。

(三)保持特色,发挥中医疗效优势是方向。中医专科建设必须与中医办院方向相结合。各类专科在人员配备上以中医人员为主体,学科带头人必须是中医人员或中西医结合人员;在诊疗手段上必须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对传统的诊疗技术和经验进行挖掘与继承,引进利用现代技术及设备必须为中医专科专病的发展服务,使中医药学术不断得到发展与创新;在人才培养上必须优先和重点培养中医专科专病人才。这样才能既保持特色,又发挥优势,才能做到坚持中医主体不动摇。

(四)培养人才,配备合理人才结构是根本。中医专科发展的生命力是知识与技术的不断创新,实现创新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发展中医专科所需要的人才,应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既要有坚实的中医基本功,又要较系统地掌握现代科学理论与知识,特别是要具有深厚的专科知识与技术。人才不能只靠一个、两个,而要形成一个梯队、一个包括相关学科人才在内的综合群体。在人才培养中,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科带头人的学术与技术水平,代表了一个专科的水平,各地中医专科建设的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五)注重效益,加强科学管理规划是基础。科学管理出成果、出效益,搞好中医专科建设同样离不开科学管理。省中医药局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分别建设了一批中医专科(专病),以点带面,推动了专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有些中医医院对专科建设采取倾斜政策,使其产生规模效应和规模效益,从而促进了医院的发展。有的中医医院以技术为纽带,走出医院,开展了跨医院、跨地区的合作,不仅加快了本院的专科建设,而且使局部的有效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此外,许多医院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根据专科建设的特点,积极推进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的改革,采取不同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二、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分析当前的形势,专科建设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纳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最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讲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省委、省政府高屋建瓴地讲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伟大战略,召开了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出台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领导。名科建设工程是建设中医药强省“名院、名科、名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

与此同时,中医药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不断更新,提高中医药学术与技术水平愈显紧迫。二是面对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加紧对中医药研究与开发的现实,我国中医药学术与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受到严峻的挑战。三是随着医疗保险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群众对中医药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提高,中医医疗机构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医医院要加强内涵建设,增强自身特色优势,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和群众的需要。加强中医专科建设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和最基础的工作,是继承发扬中医特色优势的突破口,是中医学科建设和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基础与重要内容之一,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医疗保健的需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内涵建设和加速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站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这项工作切实抓好。

然而,还一些单位在中医专科建设工作中存在着缺少整体规范,档次不高;有的专科不专,创新能力不强,中医特色不够突出,疗效不明显,实用性较差,示范性不强;还有就是学术与技术网络建设力度不够,国家、省级中医专科临床诊疗技术和经验、科研成果辐射面还不广。此外,还存在着专科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有的专科虽然中医药具有优势,但却没有发展起来;一些专科建设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出现萎缩的现象;确有疗效的中医专科诊疗技术与方法的系统挖掘、整理、规范与推广工作做得还很不够,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主要任务与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重点中医专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届六中全会精神,根据我省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总体要求,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进一步优化配置中医药资源,强化基础,培养人才,不断提高重点中医专科的技术和学术水平,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一批专业与地域覆盖面广、中医特色明显、诊疗水平较高、临床疗效显著、社会影响较大,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中医“名科”。建成更加完善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重点中医专科服务网络,使我省重点中医专科发展整体水平跻身全国领先行列。

各地中医专科建设要着力落实“五做五抓”:

(一)做细计划,抓好项目管理。按照建设中医药强省的要求,我省计划在“*”期间建设200个中医“名科”。各市、各单位,要抓住这有利时机,把重点中医专科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事业发展规划之中,为下一步重点专科建设作好政策保障。各单位也要做好自己的专科发展计划,分步实施,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合理的安排重点专科发展,计划的制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重点,建设计划要具体,实施方案要到位,集中力量建好1—2个专科。

对重点专科要加强管理,把好入门关,强化过程管理,做到优胜劣汰。重点专科的设立要有严格的标准条件,不符合条件的不能作为建设单位。已列为建设单位的专科,要按建设标准严格管理,坚决克服重申请、重立项,轻管理、轻建设的现象。要实行动态管理,对那些只立项不建设或不按要求建设的专科,要限期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予以淘汰;对那些基础比较好,达到标准要求的要及时吸纳到各级重点专科建设之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期已满,我省即将迎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专家验收,各项目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认真准备,将建设情况充分展示出来,争取圆满完成建设任务。

制定省级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标准,关系到我省重点专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的方向,也是对我省未来几年中医专科建设水平的划定,因此,前段时间,组织专家起草形成的《*省建设中医药强省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材料已发给大家,昨天会上也作了起草说明,请大家回去后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充分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讲意见和建议,并将意见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修改好《标准》,使其更加符合工作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也希望各地、各单位根据目前的《标准》,做好省级重点专科的实施及特色专科的启动准备工作。

(二)做精技术,抓好特色创新。各级中医院在专科专病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科学研究,在技术和学术上有所创新,有所进步和提高。重点在诊疗技术研究、开发、引进和疗效提高方面下功夫,一是整理临床诊疗规范。重点专科专病必须不断总结、挖掘传统的诊疗技术和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引进、转化新的技术和成果,使其逐步成熟,不断增加新的特色疗法,并形成诊疗规范,通过三年的努力,整理出一批疗效确切,中医药特色优势明显,水平居于国内先进以上的建设中医药强省诊疗规范技术;二是要加强适宜技术的引进和整理。认真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的推广工作,重点专科专病应成为我省中医适宜技术的孵化基地和应用基地,不但要充分引进适应本地区的中医临床适宜技术,还要通过研究,认真整理安全、有效、具有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适合于农村和社区应用的适宜技术。三是要积极研制专科制剂。筛选出一批疗效高、质量好、毒副作用小、价格相对便宜的专方专药,逐步形成系列,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不少中医医院在院内专科制剂的基础上,开发、研制成新药,促进了专科技术的进步与推广,拓宽了医院发展的路子。要走出一条中药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新路子。今天我们特邀了一批省内知名的中药企业参加会议,目的就是要加强医、教、研、产的联系,让企业了解医疗单位的制剂信息,让医疗单位寻找合作伙伴,对临床疗效好的中药制剂加强研究开发,并转化成新药。“*”期间,希望能筛选一批优良的中药制剂进中药新药开发,为我省开发“名药”添砖加瓦。

(三)做强品牌,抓好优势发挥。加快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必须要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重点要放在常见病、多发病、老年病、疑难病等中医医疗优势领域,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打造中医院医疗服务品牌。一是在硬件设施上要强。各级财政要增加投入,不断改善医疗设施条件,不断完善中医院的服务功能,提高诊疗水平和质量,二是要有名医支撑和稳定的发展方向。人才和专科发展方向,是目前专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保持稳定的专科技术队伍和发展方向,是专科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要特别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根据确定的重点专科及其建设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相应的规章制度,精心选择培养对象,坚持长期培养。要引入竞争机制,实施激励机制,选好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善待人才,管好人才,特别要注意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和使用。在专科人才培养中,首先要抓好学科带头人及其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要完善人才梯队建设,给中青年人才压担子,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各级中医院都要采取措施,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尽快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中医药重点专科队伍。重点中医专科的发展方向必须保持稳定,这是保证专科健康发展的前提。专科诊疗的病种要保持稳定,做到“专科、专人、专病、专药”,只有接诊治疗的疾病专了,相对稳定了,才能把疾病研究透彻,才容易出成绩,出效益,专科才能不断上规模、上水平。

通过几年的努力,要在全省逐步形成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互补、创新能力较强、运行机制良好的专科群,每个专科成为具有一定的规模,技术水平高,人才结构合理,有稳定的研究方向,社会知名度高,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对医院的发展能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名科”。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形成知名度较高的中医药服务的“品牌”,使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四)做大推广,抓好示范带动。我省重点中医专科更要发挥龙头带动指导作用,特别是部级、省级、地市级中医院的重点中医专科要有所作为,在拥有人才和技术优势的同时,整体带动医院综合服务实力的发展;实施专科建设“火炬”计划,以上单位必须对口扶持基层中医机构的专科建设,起到点燃一把火炬,照亮一大片的示范作用。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全省逐步形成专科群和医疗网络,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探讨运作的机制。

医学专业的优势篇6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原理与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研究和开发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系统和工程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1],是理工类学科与生物医学学科深度交叉、高度融合的边缘性学科,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具有“覆盖广、交叉深、发展快、变化多”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特点。根据研究侧重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可分为信息技术型、材料技术型、生物技术型、生物医学研究型、医疗器械产业型、临床生物医学工程、军事生物医学工程等7类[2]。当前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有:生物医学材料、生物力学、医疗信息技术、生物芯片与传感技术、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介入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等7个方面[3]。

   二、医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高等医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临床医学结合紧密,医学大背景很深厚,具备丰富的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优越的临床设备实践条件等优势,但同时因学科体系不完善、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业实验室建设投资大等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的高效快速发展。

   1.理工学科体系不完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涵盖面非常广,广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包罗万象”,如果用“学科频谱”来描述学科涵盖面宽度,生物医学工程无疑是88个一级学科中“频谱宽度”最宽的学科。目前大多数开设生物工程学的高等医科院校,物理、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相比理工科院校比较薄弱,而且缺乏材料、自动化等重要工程学科的有力支撑,这些支撑学科的缺少会导致相应课程设置不完善以及综合性实践训练平台缺乏,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工程类课程,得不到系统扎实的工程技术训练,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实现。

   2.复合型师资比较缺乏。要实现培养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标,首先需建设一支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方阵。在高等医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中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和医学教育背景的教师比较多,而既懂医学又懂工程技术,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交叉型、融合型师资比较缺乏,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普遍不够合理,与各相关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弱,这些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创新能力培养不扎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85%以上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都要开展实践教学,必须建设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这些实验室建设要求高、仪器设备多、投入大,部分院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实验条件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比较少,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课程标准中演示性、验证性等基础性实验设置比较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设置比较少[4];缺乏“大学生电子设计创新基地”等综合性实训实验硬件软件平台和组织管理经验;学生规模小,缺少其他理工科学科支撑,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设计竞赛等活动较为困难。

   4.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生物医学工程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覆盖面广,涉及领域跨度大,专业知识体系复杂,专业课程内容在各学科之间交叉频繁,本科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足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相对材料、自动化、机械、通信以及临床、医学影像等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所学知识普遍存在“宽而不精”,“广而不细”等问题,就业时相对处于劣势;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导致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专业思想不够牢固,甚至影响到专业整体的学习风气。

   三、对策初探

   高等医科院校要盯准医工结合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科交叉综合培养、工程技术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素质培养,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医科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1.坚持走“先研究生后本科生”的教育培养模式。“覆盖广、交叉深、发展快、变化多”等特点决定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的开设和建设,对教学基本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力量、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要求比较高,必须具备一定水平的软硬件条件。医科院校在开设建设之初,往往存在培养方向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平台条件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等困难和问题,因此,对于计划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高等医科院校来说,要坚持走“先研究生培养后本科生培养”的教育培养模式,通过5-10年时间的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积累教学经验,规范教学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和一批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平台,构建完善的课程培养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本科生培养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

医学专业的优势篇7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迷了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时医院影像学科管理模式变革的决定性意义和作用,大型综合性医院通过组建医学影像中心在专业化、标准化、综合性基础上充分发挥全院医学影像科室的整体优势。

医院的医学技术装备建设是医疗、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医院整体经济技术实力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医学影像学科体系是现代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中,医学图像信息量占医疗信息总量的70%左右,医院影像科室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设备配置、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以及与临床的分工协作问题对全院影像技术功能的发挥、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科技实力的增强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结构决定功能,效益取决于管理。对大型综合性医院来说,通过组建疗影像中心,从人才、设备、技术标准和管理效能等方面加强医学影像科室建设,在专业化、标准化、综合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整体优势,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1.成立影像中心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对影像科室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

技术决定战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伴随着影像技术的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趋势和介人医学的兴起,医学影像学已经由传统的形态学检查发展成为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诊断及治疗为一体的,包括超声、放射性核素影像、常规x线机、pei,一ci’,ct,mri,dsa,cr,dr以及pacs、电子内镜等多种技术组成的现代影像学科体系,成为与外科手术、内科药物治疗并列的现代医学第三大治疗手段。医学影像学科已经是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影像学设备占医院固定资产三分之一以上。医学影像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必将改变医院对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促进影像学科的发展。

1.1影像学科医技人员的专业化和临床实践的标准化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成为学科发展的立足之本。随着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技术和设备进步的新形势下,影像学科的发展需要理、工、医的紧密结合,影像科医技人员按系统分专业将进一步强化,并且逐步向纵深专科领域扩展,影像科人员的工作模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向着人员专业化和临床实践标准化方向不断发展、完善、提高。这种专业化、标准化构成了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基础,也是影像学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随着影像学科医技人员的专业化进程,影像学科的亚专业与各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临床与影像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使彼此界限逐渐模糊,工作配合得更好,效率更高,使由于设立临床、影像科室和划分不同专业而引起彼此工作和知识脱节的问题得到解决。一方面影像学科医生的临床专业知识更加深人,另一方面临床学科医生对医学影像学知识的了解更好,或一人具有两个学科的行医资格,可以身兼两职。同时,影像学科亚专业各科在理论与实践上出现了许多交汇点,在诊断与治疗上相互借鉴、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在一个新的、高层次上协作共进。

1.3数字化成像、存储、传输的实现,pads系统的建立,使各种影像技术手段得以优势互补、扬长避短、资源共享,使诊断综合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pacs,医学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ls)是医学影像技术与数字化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对医学影像资料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管理的综合性系统。它使得影像设备不再是孤立的一台设备,而是pacs网上的一个节点。科室间数据流的屏障被解除,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医院内数据流的无缝连接。

诊断的综合化是影像学料发展的一个方向,即在诊断台上比较多种诊断设备的图像,发挥各种设备的综合优势,进而可以用工作站将不同检查设备的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大幅度提高诊断准确率。随着诊断综合化的实现,在影像学科内部管理模式上,必将改变目前以诊断设备为主的“分工”分组,转向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主的专业化分组,充分发挥影像技术人员和装备的系统性、整体性优势,进一步提高技术一经济效益。

与技术进步相适应,在管理模式上影像科室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专科化发展阶段~专科协作发展阶段~系统专业化发展阶段。

当前,国内外医院pacs的规模有四种类型:

1.4成立医学影像中心是优化医院诊疗工作流程,提高效率,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根本保证。在传统的影像科室管理模式下,医学影像信息在医院各影像输出科室之间以及影像输出与输人科室之间传输、存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流程环节多、周期长、通道狭窄、手工作业化程度高,经常发生诊疗工作的延误和堵塞,影像信息的丢失和误差率也居高不下(有关资料表明:即使一个管理制度十分完善的医院,由于借出、会诊等,x光片丢失率也会在10%一20%之间)。通过对全院医学影像(输出)科室的服务与管理模式调整与改革,组建全院医学影像中心后,就可以通过pacs网络改造和优化医院诊疗工作的作业流程,简化医学影像流通环节、提高效率,为临床一线提供快捷、优良的医学影像信息服务,可以有效地缩短平均住院日、手术待诊时间、提高住院病人的三日确诊率,降低病人的诊疗费用,“把时间还给医生、护士,把医生、护士还给病人”成为现实,力争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努力争取最佳诊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目标。以先进的技术包装陈旧的医院影像科室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

1.5组建医学影像中心可以大幅度提升医院的学术水平和整体实力,通过组建全院医学影像中心,实现“强强联合”,使医院影像学科体系更加完备、科学、合理,影像学科体系和影像技术装备体系良性互动、相得益彰,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医院医学影像(输出)学科实力的增强也将带动全院学科建设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医、教、研能力。

2医院组建医学影像中心要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掌握标准、注重实效

医学专业的优势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7月-2014年12月参加我院护理骨干系统培训的62名护士,均为女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1人。年龄24~33岁,职称:主管护师12人,护师50人;学历:本科47人,大专15人。两组在年龄、学历、职称、工作能力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31名护士按照院内培训计划实施。干预组31名护士则在实施院内培训计划的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法进行培训模式上的探索和改进。1.2.1Swot分析法(1)内部优势(S):工作主动性强,刻苦好学;中医基础较好,均经过医院100学时中医药知识及技能的系统培训;本科毕业占75%以上,思维活跃,具有创新能力;有一定的临床经验,能较好地理解和互动交流;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工作计划性强,示范小组开展总结汇报准备充分,课件的制作效果反响良好。(2)内部劣势(w):对中医护理方案的理解程度不同,临床应用能力参差不齐;部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尚不统一,示范教学未做到专人专项;带教安排分层不清晰,缺乏系统的科研学习方法,观察数据收集不完整;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自身工作压力大,部分带教老师经验不足,互动较少。(3)外部机会(o):①政策层面:十二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中医护理事业的文件,《中医护理事业发展纲要(2011-201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2013版)》等,加大了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力度,突出了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和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进一步强调了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作用。②医院发展层面:新住院综合楼的投入使用,开放床位扩增,业务范畴不断拓展;医院重视护理工作,护理部、科室重视对骨干护士职业发展的管理,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外出进修、学习、院内轮转等培训机会;分阶段有序进行护理岗位培训,使得骨干护士在不同阶段满足不同的发展需求;为骨干护士提供实践护理管理的机会,例如院内公开竞聘护士长、责任总护士岗位管理等制度的建立。③患者对中医护理的需求: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体现中医辨证施护特点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6-7]。它具有简、便、验、廉、副作用少等特点,其理论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需求,养生保健优势也迎合了人们不断提高的健康观念。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开展,辨证施膳、情志护理、八段锦、太极拳等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得中医疗效愈加显著,患者对中医护理的重视不断增加,需求也越来越明显。④中医护理学科发展迅速:中医护理学科理论体系不断建立;护理重点专科建设对优势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梳理及应用,形成标准的中医护理模式;中医护理教育不断完善,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完整的中医护理教育体系;中医护理学术活动蓬勃发展,2013年5月中华护理学会加入国际护士会,全面促进中医护理对外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医护理走向世界[8]。(4)外部威胁(t):中医专科发展晚,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提出“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中医药学得到长足发展;中医护理学内涵模糊,学科界限不清,各级管理人员对中医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临床开展中医特色护理受限;中医医院护理队伍中目前仍以西医院校毕业生为主,对中医护理知识掌握不到位。(5)排列因素,构建Swot矩阵,结果见表1。

1.2.2根据Swot分析结果制定培训对策(1)成立中医护理骨干培训管理小组,每年遴选培训专家库,参培护士可以自行选择带教老师。建立导师制管理考核方法,采取“师带徒”中医传承教学模式,实行专人专教,积极开展中医护理经验筛选、梳理与传承。(2)重点围绕开展中医护理方案和特色技术的疑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研究,组建兴趣学习小组,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开办“杏园护理讲堂”,对中医护理质量管理、中医护理方案、中医特色技术等知识和技能开展培训,参培人员定期面向全院进行汇报交流。(3)竞聘选拔中医护理专项操作示范教员,修订完善中医护理操作标准,统一录制视频。建立示范员管理考核制度,要求示范员必须在科内担任教学工作,在院内各病区开展中医护理操作示范工作,形成中医护理技术推广模式。(4)制作中医护理骨干培训专用手册,落实每次培训的细节,做到参训签到、记录、强化练习、考核一体化,将培训过程及结果与个人绩效考核相结合。利用学会平台及信息化技术手段,创建中医护理专业委员会交流群,中医护理专科建设交流群、专科小组交流群等网络交流系统,方便学员学习交流,资源共享。(5)培养护士的临床科研一体化思维,通过对中医护理方案严谨的设计、培训、实施、评价、总结、反馈、再培训实施的每个环节,将方案的临床应用转换成共同参与的方案改进,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规范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实施,建立信息化质量管理系统,完善中医护理效果评价体系[9]。

2结果

两组中医护理骨干护士的培训效果从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应用掌握情况,护士对中医药知识及护理技能水平得分,护士自我认同感得分,以上3项对比结果见表2~表4。

3讨论

医学专业的优势篇9

论文摘要: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具体分析了目前我国医院职业化管理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医院职业化管理的战略建议。

Swot分析法是一种对外部环境的威胁、机会进行分析辨别;同时估量组织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并制定有效战略计划的方法,即全面分析组织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与威胁的相互制约因素。本文用Swot战略分析法,旨在明确医院职业化管理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对我国医院职业化管理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作综合性分析,从而提出发展对策。

1医院职业化管理的Swot分析

1.1优势

1.1.1具有系统的管理知识基础

医院管理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理论,它不仅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知识,而且还涉及心理学、法学、计算机学等方面,而职业化管理队伍是卫生管理或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或以上学历人员,具备了良好的管理学、经济学、公共关系学、卫生法学等专业知识基础。依据管理学学科基础,能以更为独特的角度进行学习和思考,主动改善自身的管理素质,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管理决策有管理理论的指导和支持,能优化管理效果,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1.1.2整体化的管理理念

医院职业化管理通过对医院整体资源的整合,形成了最佳的整体管理效应,是现代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职业化管理队伍具备了多层的价值观和管理理念,融合了先进的管理思想,能从整体出发,重视科学管理和管理知识的持续更新,从而为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整体化的管理意识、群体结构优化的观念,有利于医院的系统管理,使管理者在强调社会效益的同时能重视经济效益,注重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

1.1.3专职从事管理

与专家型的管理者相比,职业化管理者没有从事医疗工作的负担,能全身心地投人管理工作,有较多的时间与各部门进行沟通联系,并从中激发对管理工作的热爱,从而实现管理人员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1.2劣势

1.2.1缺乏医学知识

目前,我国医院的职业化管理者大部分是毕业于卫生管理或公共管理专业,侧重于学习管理知识和技能,普遍缺乏一定的医学知识。由于大多数的职业化管理者对医学知识都只是略懂皮毛,所以他们在从事医院管理工作时,不能使管理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更难以系统地运用各种综合知识,从而导致其在管理或决策上会出现盲点。

1.2.2缺乏相应的职业化管理队伍保障制度

首先,缺乏独立的卫生管理职称系列。没有与医院管理者相对应的职称系列,则表示放弃临床工作的医院管理者会失去职业保障,缺乏职业安全感,导致职业化管理队伍的不稳定。其次,管理者的待遇得不到保障。薪酬是体现管理者自身价值的表现之一,待遇得不到保障,会直接影响其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再次,缺乏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医院管理涉及内容广泛,考核形式与标准难以掌握,某些指标难以进行量化考核,也没注重管理能力的考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医院职业化管理的发展。

1.3机会

1.3.1政府的政策支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高度重视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职业化管理队伍。”《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中也指出:“建设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掌握现代医学科学技术、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职业化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要达到全国卫生管理人员岗位培训率过到95%,持证上岗率达到90%。自2001年开始,新上岗的管理人员必须达到任职资格。”这些政策的提出,给中国医院职业化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和许多新的机会。

1.3.2新教育观的导向

美国及其它国家研究证明,在结构、人员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医院管理模式可以提高50%的效益。因此,当今医院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医疗,更应重视管理。在新的教育观下,我国目前已有几十所卫生管理教育机构,培养了一批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更侧重于现代医院管理知识与基本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同时医院管理的“整体观”、“科学管理理念”、“创新理念”等符合了时代的要求,在医院管理的实际操作中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也为医院管理走上职业化发展道路提供了机会。

1.4威胁

1.4.1意识威胁

我国医院受传统意识误区的影响,只重视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并以医学专业能力作为选拔医院管理者的重要条件,而不注重其管理能力和领导素质。一些医院管理者对职业化管理的认识不足,会产生“业余做管理”、“院长当副业”等现象;对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认识不足,致使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由于过度重视医疗或自身认识的局限,致使医院不重视引进职业化的管理人才。同时.职业化管理理论和理念与现有医院专家型管理者的经验性管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受医院现有供需矛盾的影响,有的医院也不愿意接收专业的管理人才,这些都严重阻碍了职业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1.4,2法律缺失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院职业化管理首先要建立一支职业化的管理队伍,但目前我国职业化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发达国家尚有一定的差距。同时,我国还没有涉及医院管理职业化的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职业化管理队伍在任职条件、准人机制、专业学历、职称待遇、考核奖惩等方面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是一种法律层面上的缺失。

2我国医院职业化管理的发展战略

2.lSo战略:利用机会,发挥优势

2.1.1推行职业化的医院管理模式

把医院职业化管理纳人战略发展规划,利用职业化管理的优势,结合国家的政策支撑,推行职业化的医院管理模式。一是通过大力发展卫生管理专业教育以及加强经营管理专业培训,建立职业化管理的后备人才库来专门从事管理;二是培养高素质的医院职业化管理人才,这是医院管理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是医院中高层管理的需要;三是促进职业化管理者在院内的上下级之间进行纵向流动,并鼓励各医院院长之间的横向流动,以增进交流、学习与互相提高;四是成立医院管理公司来聚集医院管理的精英与人才,它通过“管理软件”来整合现有的医院资源,并对医院现有的人、财、物等方面进行监管,以增强医院的竞争力。

2.1.2在新教育观下,发挥职业化优势,强化科学管理和创新

科学管理作为科学决策的依据之一,不仅可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可充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因此在新教育观下,职业化管理者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在重视学习管理知识和总结实际管理经验的同时,使用科学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使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相结合,实现管理知识、管理经验、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创新能力是一个人能力的核心。针对目前医院专家型管理者主要凭借经验管理、缺乏创新的现状,在利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应大力推动医院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理念、营销方式、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的创新,走职业化管理创新的道路。

2.2St战略:发挥优势,规避威胁

2.2.1树立医院职业化管理的观念

医院职业化管理是随着医院发展、医疗市场竞争力的增强而出现的。它涉及到人们观念的更新、心理接受能力的调整等问题。因此需要树立职业化管理观念,克服“重医疗轻管理”的思想,全面推进医院职业化管理。首先领导要转变观念,大力引进职业化管理人才,充分发挥职业化管理人员的优势,加速推进医院管理职业化的发展进程。其次要加强宜传医院的职业化管理,使人们正确认识到职业化管理对管理者自身的职业生涯及医院的发展都有重大作用,从而有利于明确职业化管理的内涵,促进管理者注重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医院职业化管理队伍的建设。

2.2.2健全法律体系

加速立法,不仅有利于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还为管理者获得终生的职业管理、实施职业化管理队伍的稳定提供了法律保证,同时这也是适应医院管理行业发展的需要。但目前我国仍存在立法滞后、法律不健全的现象,为适应wto及医院集团化发展的需要,应加速立法,使我国的医院职业化管理尽早走上有法可依的道路。如规定凡进必考制度,建立有效的职业化管理进人体系,保证职业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卫生管理行业的目标责任制,使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把管理能力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等等。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可对医院管理职业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法制化管理,使得医院管理人员的执业资格认定、岗位责任、职业化人员的培养等均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以吸引和稳定人才,促进医院职业化管理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3wo战略:利用机会,克服劣势

2.3.1不仅强调管理知识,还重视医学知识

医院主要从事医疗工作,因此作为医院的管理者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还要重视社会效益,以避免医疗纠纷,缓和现今较为紧张的医患关系。根据这一点,医院职业化管理队伍应强调管理与医学的有机结合。所以管理者在注重提高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加强基本医学知识的总体了解与系统掌握,如强化自身医学知识的学习,由部分专家及一线医护人员组成医学专业智囊团,或按各职能科室的需求比例设置部分的专家型管理者作为参谋,以便在实际的管理中综合运用好各种知识来处理复杂的管理问题,让医院职业化管理队伍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2.3.2健全职业化管理保障制度

首先要建立独立的卫生管理职称系列。把管理能力、管理业绩、管理水平作为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并细化卫生管理的评定和晋升标准,为医院职业化管理者提供制度性保障。其次要建立体现管理者价值的薪酬体系,使管理者的薪酬与其管理岗位相适应;同时要建立管理者的退任安置制度。根据管理者任期的绩效确定其退任后的待遇,使管理者有职业安全感。再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奖惩机制。尽量把考核内容分解为量化指标,较难量化的指标则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并注重管理者能力和素质等关键指标的考核,可设立学分或等级考核及完整科学的评价监督体系,同时把考核结果与奖惩相结合。

2.4w’t战略:减轻劣势,回避威胁

2.4.1工作轮换和继续学习相结合

加强医院职业化管理者的工作轮换机制建设。可根据管理者的学历层次、管理工作水平以及在管理岗位的任职年限等,实行各医院间、医院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轮换机制。让职业化管理者能参与到医院各职能部门的实际工作当中,以熟悉各部门的管理工作和了解其工作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继续学习是职业化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管理者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职业化管理者应主动自觉地学习新的管理知识和基本的医学知识,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和提高专业技能,并通过与医学专家、一线医护人员以及同行管理者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来促进医院的良性发展。

医学专业的优势篇10

德阳市人民医院运营管理部,四川德阳618000

[摘要]地市级医院作为我国医改的主力军之一,其发展战略的选择对我国公立医院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德阳市人民医院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Swot分析,构建Swot战略分析矩阵,探讨了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路径,最终提出实施策略。希望对其他地市级医院的发展战略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关键词]发展战略;Swot分析;地市级医院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10(a)-0057-03

[作者简介]费杨华(1980-),男,四川康定人,经济师。

地市级公立医院在我国医疗体系网络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是连接县级基层医疗机构和省部级医学中心的桥梁与纽带,在医疗服务网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提升医疗服务品质的主力军之一[1]。公立医院的发展战略直接影响和决定医院在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对医院的整体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3]。在我国医疗卫生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新形势下,地市级公立医院如何根据医改的发展趋势和自身优势来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因此,本文以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为例,运用Swot分析方法[4-5],分析了新形势下影响医院发展的各种关键因素,形成战略分析矩阵,提出符合医院现阶段的发展战略以及实施策略。

1德阳市人民医院Swot分析

1.1优势分析(Strengths)

1.1.1品牌优势德阳市人民医院是德阳市唯一的一家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3年门急诊量136万人次,住院病人5.2万人次,手术2.06万台次,全市医疗市场占有率12.54%[6],是医疗市场占有率第二名的2.36倍,在本地医疗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品牌影响力大,群众口碑较好,多年来在德阳地区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1.1.2人才优势医院在岗职工1777人,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22人,中高级职称占29.38%,博士、硕士研究生178名,博硕士比例10%,远高于当地其他医院水平。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荣誉称号等15人。

1.1.3学科发展优势和设备优势医院开设临床、医技科室47个,其中:四川省重点专科7个,疾病研究所17个。拥有美国Ge公司经济型pet/Ct、德国西门子直线加速器、西门子64层超高速螺旋Ct、飞利浦1.5t核磁共振等总值上亿元的大型设备。

1.2劣势分析(weaknesses)

1.2.1医院硬件规模不能满足患者需求医院主院区面积80余亩,地盘狭小,硬件建设落后于日益增长的患者需求。医院床位紧张,整体床位使用率偏高,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大,空间资源紧缺,临床科室加床多,医疗资源供给呈现普遍的紧张。

1.2.2内部运行机制不畅人事制度滞后[7],成本控制不力,固定资产使用率不高,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生产方式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公立医院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存在滞后现象,传统管理模式下的组织结构比较臃肿,各科室本位思想严重,导致医院内部整体运营效率低下[8]。

1.2.3学科品牌化建设需要加强缺少特色专科拳头产品,独树一帜的特色专科品牌尚未建立,专业辐射能力有限,大部分科室住院患者前十位诊断仍然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部分专业,如眼科和口腔科等在亚专业细分、人才梯队建设及学科力量均不及本地专科医院。

1.3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1.3.1新医改是地市级医院发展最大的机遇2008年以来,医保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患者的医疗需求得到极大释放,医保患者数量以每年12%的幅度递增,医保支付金额占医院业务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

1.3.2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推动医院发展德阳市是成渝经济区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和成德绵经济区重要增长极,面积5911平方公里,人口395万,是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经济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需要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

1.3.3成为医学院校非直属医院,提升学院化建设水平2011年12月成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既德阳临床医学院,借助学校平台,开展科研和教学,有14个专业成为四川省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面向社会招收学员。

1.3.4城北新院区和德阳市妇女儿童专科医院获得审批城北新院区和德阳市妇女儿童专科医院是德阳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程项目,预计在5年后投入使用,将极大缓解现有医疗资源的紧张程度,为医院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1.4威胁分析(threats)

1.4.1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灾后重建促进区域内多家医院从硬件规模和人才培养、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近两年辖区内新晋三家三级乙等医院,行业竞争激烈。同时民营医院通过人性化服务、差异化服务和强大的营销手段,发展迅速,抢占利润率较高的高端市场,造成公立医院利润率下降。

1.4.2分级转诊模式和大型医院实施平台竞争战略,挤压医院生存空间新医改提出: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预防在基层”的目标。2013年德阳市新农合管理机构根据行政指令和报销比例控制,严格实施逐渐转诊制,患者首先到乡镇卫生院就诊,再转诊到县级医院,最后才到市级医院,报销比例也是随着医院级别增加而减少,2013年下半年,新农合病人同比下降15.23%。随着交通日益发达和省级大型医院逐渐与县级医院形成平台战略联盟,德阳辖区内中江县医院、绵阳辖区内江油长钢总医院等与华西医院结成平台医院,华西医院直接与平台医院进行桌面对接,地市级医院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

1.4.3人才竞争激烈医学骨干人才的培养具有周期长、经验积累慢等特点。因此,一名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专家是医院和科室非常重要的核心人才,这类人才也是各大医院相互争夺的重点对象。我院专家型人才前往其他医院担任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副院长等相关职务,造成医院核心人才流失,对医院造成的损失是不可衡量的。

1.4.4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大医护人员面临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医护人员通过长期超负荷工作获得与付出不相符的有限收入。医护人员辛勤付出得不到社会及患者的理解、支持,社会舆论压力大。医护人员身体和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1.4.5物价调整、取消药品加成等新医改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四川省县级医院2013年10月已经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市级公立医院以南充为试点,开始逐步取消药品加成。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在短期内不可能一步到位,这一举措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院的收入[9]。

2Swot战略矩阵

通过分析医院的外部环境因素,总结医院面临的发展机会和威胁。通过内部的能力因素分析,总结了医院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弱点[10]。根据分析结果,最终形成So战略,St战略,wo战略,wt战略,如表1所示。

总的来说,德阳市人民医院内部优势多于劣势,机会多于威胁。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医院内部的优势和外部的发展机会,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注重学科建设,加强区域影响力,推动城北院区建设。

3实施策略分析

3.1立足本地医疗市场,加强集团医院建设

根据近几年我院出院病人来源地区的分析,患者就医遵循就近原则,患者绝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德阳辖区内,因此立足本地医疗市场,仍然是主要的工作目标。探索集团医院建设模式,从松散型的集团医院联盟模式,逐渐向人才、资源、信息共享的紧密型集团医院模式转变。通过派驻业务骨干担任业务副院长、专家坐诊义诊、信息系统植入、建立规培基地、开展学术交流、实施双向转诊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帮助集团合作医院提高业务能力,探索与下级医院差异化竞争战略,比如完成下级医院不能完成的颅内手术,术后转回到下级医院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机制。

3.2强化引资引智,提升医院品牌

充分利用我院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以色列西勒雅法医学中心、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等国内外知名医院建立的合作关系,以科研项目、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为载体,学习先进的诊疗技术、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医院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充分利用德阳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台,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

3.3打造重点专科学科群

制定“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重点专科发展战略。依托现有的省级重点专科,积极鼓励有条件科室申报部级重点专科,提升学科影响力。制定学科申报省级、市级重点专科计划和实施步骤,形成“以部级重点专科为龙头,省级重点专科为中坚,市级重点专科为基础”的学科群,以创建重点专科为契机,不断提升全院各学科科研能力。通过区域学科专委会,提升学科影响力,建立学术交流平台。

3.4走精细化管理之路,提升医院内部管理水平

走精细化管理之路[11],运用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使组织内部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的持续稳定运行,强调关注患者需求,注重价值让渡,减少无效等待时间。建立微观搞活的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注重床位周转,提高技术含金量,缩短平均住院日,从单纯的规模数量发展向提高内涵质量转变,从经济规模发展向提高综合服务质量的转变。行政职能部门优化配置,架构合理的组织结构,以患者为中心,服务临床一线,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探索新的运营模式,实施专科经营助理,服务于医院管理,植根于临床科室,提升科室运营管理水平,进而加快医院管理模式创新。

4结语

地市级医院作为我国医疗体系网络中的重要一环,其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对医疗改革的成效影响较大,因此,探讨和构建适宜地市级医院外部环境、内部竞争力的发展战略至关重要。本文以德阳市人民医院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战略发展选择和实施策略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对其他地市级医院的发展战略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参考文献]

[1]王一平.地市级公立医院面对医改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中国医院,2010,14(4):17-19.

[2]陈伊.新时期公立医院发展战略管理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12-19.

[3]李乐波,俞斯海,张胜利.地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着重点探究[J].中国医院,2013,17(11):28-29.

[4]李福海,揭筱纹,张黎明.战略管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5]格里·约翰逊,凯万·斯科尔斯.公司战略教程[m].3版.金占明,贾秀梅,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0.

[6]德阳市统计局.2013年德阳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7]方耀高,陈春红,张惠琴.医院人力资源分析在医院发展战略中的作用[J].现代医院,2013,14(5):119-120.

[8]张梅,崔剑.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及创新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11):57-58.

[9]杨茜.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14-17.

[10]肖平,方豪,邹原.现代医院战略管理与设计[J].卫生软科学,2005,19(2):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