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探究式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1:28

互动探究式教学篇1

【关键词】地理教学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是由“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组成的,实现两个动态过程的平衡,使教与学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是教育教学的理想境界。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潜能的时空……同时,新课程重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应该培养的重点能力。所以,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总结形成了“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既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又能够实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立足于“导”,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以师生、生生之间情知的互动,让学生主动地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掌握知识、深化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标。

二、“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而得到实施的。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始终在观察、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启发学生思维,并随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主要特点如下:

1.重视课程的总体结构设计

该教学模式从教学整体出发,将教学总体设计落到实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给学生一个公平的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自身的潜能得以有效释放,并逐一落实在每一节地理课之中。这种教学模式为目前盛行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可行之路,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2.融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精华

本模式在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同时也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的互动关系。其中,“引入角色”、“评价归纳”与“拓展升华”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继承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而在“探究活动”与“角色置换”环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教师则退居“二线”,吸收了现代教学模式的“亮点”,二者的有机结合恰是该模式的特色之处,是合理融合型的教学模式。

3.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互动―探究”模式六大环节中无不渗透这种思想,并使之得以实现。

三、“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程序

“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呈现展示──引入角色──探究活动──角色置换──评价归纳――拓展升华”六大环节。各环节中渗透着“学”和“教”的统一、学生“活动”与教师“引导”的统一,以形式多样、学生和教师“多元互动”为特色。

1.呈现展示

每节课前轮流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才华。该环节是从教学整体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个体进行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从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通常在开学初的绪论课上做总体部署,其呈现的内容一般是学生自己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去收集、整理形成的地理资料,呈现的形式是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在全班展示。

2.引入角色

这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分析教材、理解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要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并向学生提供有关的资料、教学媒体等,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情境。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主体的角色,并向学习的主角发展。

3.探究活动

这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的环节,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具体内容或教材小栏目中的活动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或直接提出问题,或利用地图、表格等,让学生去探究、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讨论、交流中提高,在互学中得到发展。教师要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探究过程和方法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尤其是对于难度较大的理性知识,教师必须随时加以点拨。

4.角色置换

这是继探究活动环节之后,教师走下讲台,而学生们选出代表走上讲台以“小教师”的身份再现探究、讨论结果、实现角色互换的环节。这样可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表达和组织能力,并通过“讲课”加深理解、记忆和强化所学知识。其形式可以是自问自答,或是提出问题,请下面的学生回答。如果回答不完整准确,这个学生可再推荐其他学生补充回答,形成多点交互,直到“小教师”满意、大多数学生认可为止。同时遇到疑难问题,“小教师”或其他学生可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师以“学生”身份“回答”问题,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以巧妙地发挥。

5.评价归纳

这是以多种方式对学生所学新知识进行检验、强化、评价和归纳的环节。首先,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评价一般采取师生共同参与的形式。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其次,也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抢答、对话、实践活动等形式,达到巩固强化的目的。最后,可以由“小教师”展示和解释地理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该课知识结构图,完成本节课的总结,或由地理教师根据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总结归纳,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

6.拓展升华

互动探究式教学篇2

一、历史学科探究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以上各环节互为联系,密不可分,各环节紧密相连,共同完成历史学科课堂创新教学目标。

二、历史学科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1.定向导入

定向导入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要求教师依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特点、学生素质与心理需求,联系生活实践,灵活多变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投入。

2.学探质疑

学探质疑是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思维、自主实践、自主创新的过程,是探究的中心阶段。其形式包括小组合作探究、个人独立探究、个人探究与集体讨论相结合三种。要求教师科学设计,积极营造探究氛围。探究氛围是指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情绪状态。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进行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

3.总结深化

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总结知识的结构和主线,领悟本课所学内容最主要的知识线索,使所学的知识和观点系统化,使新知识有效的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一般可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总结。

三、历史学科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

互动探究式教学篇3

一、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为纽带,使学生在自觉、主动、多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培养及已有知识的再创造和应用,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这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和谐的互动探究知识氛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觉参与学习,实现自我的充分发展。这种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引导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学习)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的教学方式。在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索者,师生是合作伙伴,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建构知识,形成体系。

二、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1.以问题情境创设为引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主要通过具体化学问题引起的悬念或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形成一种教学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愉快合作、高效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问题情境教学的程式是:问题情境假设推测探究验证得出结论。在互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围绕有关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由问题引出情境、实验或悬念,启发学生在思维的基础上动手动脑,在化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思考和探究过程中更新知识体系,从而培养能力,提升素质。

2.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一个尊重主体、尊重差异的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教师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要少讲、精讲,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和活动空间,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组织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及时必要的指导帮助。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暗示和替代,而要及时抓住学生在知识获得过程中取得成果的机会,组织成果展示信息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3.以评价促进发展,以探究提升学科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为发展而教”、“为发展而评价”,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彻底转变旧的观念与评价模式,不可“为考而教”、“为考而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参与能力,才能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各样的机会,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进步、建立自信,才能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主动发展”,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倾听他人的设计方法并进行客观比较和鉴别,从不同角度修正自己的设计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积极讨论和相互评价:方案1、2主要问题是对生成物mgCo3的溶解性不清楚;方案3不足的地方是忽略了物质的“用量”;方案4、5都是可行的,都能得到精盐,只是所加入的碱不同。在评价、修正实验方案后,再进行分组实验实践,最后写出实验的报告和反思。

在互动探究学习中,教师积极地参与活动,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反馈,对学生的精彩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对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是参与者。教师的引导和及时的评价,有助于使互动探究活动得以有效实施,有助于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批判反思,使学生在互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能力。

三、实施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反思

1.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著增强,课堂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例如以前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的,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学生只是听众,他们没有提问质疑的空间,思维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在互动探究式的课堂里,学生是真正的动起来,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他们不仅要用眼看、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还要在活动中适时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在互动探究活动中增长知识,提升科学探究的素养。

2.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等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合作学习、互动探究、实验验证、分析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3.通过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使参与实践的教师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也有很大的改进。

互动探究式教学篇4

关键词:《园林设计》课程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

《园林设计》不仅要求设计者具备文学、艺术、建筑、生物、工程诸方面的知识,还必须掌握生态学的有关领域知识,以便创作出最有艺术价值、最佳环境效益、理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园林作品。因此,如何上好这门课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

一、《园林设计》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园林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集素描、色彩、制图、测量学、园林树木、园林花卉、草坪学、园林史、园林生态、园林美学等学科于一身,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文学、艺术、生物、生态、工程、建筑等诸多领域,要求综合各学科的知识统一于园林艺术之中。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1.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传统教学模式只讲授各种理论、来源,一味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只接受了各种理论,但实践性较差。比如在讲解《园林布景》章节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让学生学会很多专业术语,如果不加入案例,学生就很难掌握各种设计方法的精髓。

2.学生主体地位不强。

传统教学模式一味灌输各种理论知识,教师从头讲到尾,将个人观点、看法强加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被埋没。例如《园林色彩》章节,人对美学的主观性很强,如不亲自实践,学生就很难理解冷色、暖色、对比色等概念。

3.忽略学生心理教育。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教学成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部分教师对学生差别对待,只重视好学生,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后进生缺乏关注。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1.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来。将学生角色从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学习者,从接受式学习改变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入案例分析、分组讨论、项目驱动等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学生接受度高。

四、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园林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园林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将互动式教学应用到课程教学中,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课程教学效果。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在《园林设计》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师生互动,可以更好地带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接受知识,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1.案例分析法。

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理论是枝干,案例是丰富枝干的花、叶、果,单纯的讲解理论就好比冬天里的树干,枯黄,没有生命,只有将案例与理论相结合,树木才能充满生机。

在讲解园林设计的原则、方法、规律时,加入生动的设计案例,这时学生脑海中熟记的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例如,在讲解规则式与自然式设计方法时分别列举法国凡尔赛宫及中国西湖的例子,学生不仅可以看到设计手法的实例应用,而且可以通过两组实例进行比较,充分掌握规则式与自然式园林的异同。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法是教师预先设计题目和要求,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观点,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比如,在讲解中、西方园林特点的比较时,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收效良好。课前教师认真设计问题,学生上网、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寻找答案,在课堂上同学们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享、讨论,从而得到结论。

3.项目驱动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个项目作为主体,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项目中的各个环节,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指导作用的高效互动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驱动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项目一般来源于企业的真实案例或教师设计的项目,这样的项目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位置,学生在完成设计项目的同时也获得了成就感。

例如在《园林设计》教学中,为学生引入真实的园林设计项目――江西省鹰潭市东湖广场园林设计。教师对地址的概况作简单介绍之后,让学生通过拟定现场调研表来完成场地调研、分析调研结果、设计草图、修订设计方案、确定设计方案等任务。学生在现场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若干草图,并与教师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出最佳设计方案,进而制作出最终的效果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充分交流和探讨,分析各种设计方案的优劣,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

4.交换角色,换位思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单纯地接受知识,不需要动脑,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转换,在讲评学生设计作品时,可安排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解设计思路,教师作为学生在课堂旁听,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提问,学生进行思考后答辩。

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师生角色互换。《园林的功能》章节内容较简单,安排学生与教师角色互换,让学生讲解新课。安排学生提前两周准备,上台讲解课堂内容,对个别知识点讲解不到位的,由教师再进行补充。学生在当过一次“小老师”之后,大胆上台发言,勇于提出个人观点,自信心得到提高。

五、结语

将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活跃的课堂气氛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更快地掌握了知识点,个性得到了张扬,学习效果有了很大程度的强化。教师应该结合教育内容,采取多样的形式,将互动式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唐学山,李雄,曹礼昆编著.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2]张永年.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包装工程,2004.3.

互动探究式教学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互动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31

关于“互动式”教学有很多方法,教师要以课堂情况的具体实际为依据,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方式。在目前的互动课堂教学过程中,比较普遍的方法包括小组讨论方式、同桌彼此学习法、自由表达意见法等,根据对这些方法的有效使用,能为学生提供“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等各种对话的良好学习气氛。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实现彼此问答、进行彼此辩论,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学习思考以及处理问题的有效办法。

一、高度重视小组之间的交流

在进行互动学习中,有很多的方法,而小组交流是其中一个很基本的方式,通常而言,在一个交流小组中,教师在进行小组人员分配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层次搭配,即坚持“小组之间同质、但小组内部异质”的理念,以对学生关于基础知识的实际了解情况即学习成绩的优良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级,可以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再选出合适的学生担当组长,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做到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学习成绩的全面提高并良好学习氛围的创设。同时,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积极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对于比较新颖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探究,这样的话,使学生在有序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比如:在新目标教材中的八册下有一关于Unit1willpeoplehaverobots?的单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这样提问:willrobotsbegoodtooursociety?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形成两派,即正方和反方,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以及辩论,就会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还有利于锻炼口才,此外,还可以极大的拓展学生眼界,要是进行经常性关于该方法的练习的话,可以一举多得,促进学生综合实力以及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强化组与组之间的讨论

教师要高度重视小组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在小组讨论完成后要尽快对有关的问题进行解决并概括,积极对全班同学进行引导,促使其共同探讨,这在采取合作互动式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时很重要的。根据不同的问题,教师要有把握整体局面的能力,要引导学生的交流,确保其一直以本堂课的主旨为中心,避免偏题。在交流完成以后,教师要及时解释,这样的话,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达成一致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确保所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乐于各抒己见,而且还有利于学习到各种英语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此外,还有利于学生在分析、判断以及推理等方面能力的提高,使互动式教学方式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功能。例如关于Unit3Doyourememberwhatyouweredoing?一课的学习,一些小组认为:wedon’tlikesports,wedon’trememberwhatweweredoingwhenLiuXiangwonthegoldmedalat2004olympicgames.这时,教师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并解答学生的问题,最后做出总结,这样的话,学生就会进一步加深对对体育运动的看法,即除了具有能增强体质的作用外,而且也是一种荣耀,是一种奉献精神,例如在体育比赛中得冠军,可以给祖国带来荣誉。

三、教师要积极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属于最根本的存在,教师是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因此,要想使互动教学方式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优越性,那么教师正确的指导是必须的。教师要做的就是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比如在新课文导入时,可以让学生先了解文化背景,也可以规定制定教学要求等,例如关于Unit1Doyouthinkyouwillhaveyourownrobot?一课的学习,就能灵活的进行如下问题的制定:Haveyoueverseenanyrobots?whatcanarobotdo?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利于让学生对课文抱有一个良好的态度,不仅仅是因学习才学习,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自主的介入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老师之间三者互动的生动和谐的教学气氛的创造。

四、不断改进练习评定并使之完善

学生要想进步一巩固知识,那么课堂练习是必须的,教师要在课前进行一些小练习的设计,这样的话,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复习并巩固知识。在初中英语学习中,其内容很复杂而且多样,要是没有进行及时巩固的话,学生很快就会忘记,这样的话,以前的辛苦学习都浪费了。在英语课堂结束后进行“小复习”并不需要很多的时间,只需学生认真复习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彼此评估、彼此议论、相互改进,对一些典型的问题要进行自主思考,教师要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积极的引导与启发,根据小组谈论交流等多种方式解决好问题,从而实现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采取情境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关于Unit3whydoyoulikekoalas?一课的学习,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的方式展现动物,例如:老虎以及孔雀…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这样问学生:“whatdoyoulike?”,让学生使用“ilike…”这个句型来回答问题。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进行评定,这样的话,有利于学生对感知语言有一个深刻的记忆。

简而言之,采取互动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有利于水平不同的学生对学习都有一个良好的态度、积极自主的加入学习,不过英语教师占据着英语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要进行科学教育以及合理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与教师开展以后的学习与工作。

参考文献

[1]乔靖.互动合作共同提高——浅谈中小学英语交际互动式教学[J].中国民族教育,2007,(10):134—135.

互动探究式教学篇6

关键词:新课标;探究;师生关系;互动

积极有效的互动是初中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虽然新课程标准要求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但是在传统思维的模式下,多数的物理教学中,依然是老师单向“动”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少”。虽然有些物理教学课堂虽然表面上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这样的“动”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真正的互动应该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是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互动。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在探究式的基础上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一、现在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物理是一门以探索现实生活与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学科,大部分的教学都是需要在实验的基础上完成。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就要求学生去亲身体验实验的过程,在实践与交流中不断进步。据调查现今物理教学并不都是按照这种要求去做,由于教学思维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导致目前物理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把探究性实验当做演示实验,教师做学生看,学生并没有去亲自完成物理实验探究过程。②由于怕麻烦,只让少数个别的学生去动手,其余的学生看,这也是大部分学校物理教学的现状。③有些学校虽然要求学生动手,但是在实验的时候,害怕学生出错。于是,在教师的支配下,学生完成了实验。这几种物理教学现象都是造成物理探究与交流的障碍,不利于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解决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现状的方法

1.探究式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又叫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独自去阅读、观察、实验、思考等途径进行探索,发现并掌握相应的知识和原理的一种学习方法。实验研究证明,对于12~15岁这一年龄段的初中生而言,强制性的记忆并不是教育教学最好的方法,尤其是对于物理学科来讲。成功的课堂应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强制性的去记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初中的物理教学要想获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在教师的带动下,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使用课本插图、幻灯片、实验等种种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压力的作用效果》这节课时,老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气功大师的“胸口碎大石”的视频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一个布满钉子的床上,气功大师平躺在床上,上面再压一块大石板,一个大力士抡起铁锤,轰的一声,石板碎了,而大师安然无恙。通过这个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下,自己去探索原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养成的自主探索的习惯。

2.合理引导,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探究性教学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物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在入门、学习、探究等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学习。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在教师设置不同的问题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要提出明确、具有启发性、有层次的问题。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是胡乱热闹的课堂而是在学生产生疑惑的情况下,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呢?①设计多种活动、拓宽师生互动途径。所谓多种活动就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个体之间或者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活动、自由辩论。因此在物理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设计有效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互动的乐趣。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相互探讨。在小组探讨时教师要注意小组间的问题,并及时引导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一节课,学生之间通过动手、动脑、实验、观察、归纳、总结等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把原本枯燥的课堂变的生动活泼。②设置生活情境,从日常生活着手。在物理教学课堂中,我们还应该从具体的生活中来创设情境,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在具体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问题与解答。有效的生活情境可以迅速帮学生打开生活中的思维之门,更好的解释现实生活现象。③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较好的开放性问题。在课下时间加深学生之间的交流,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探究回答问题时通过多种渠道,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深刻性。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初中物理教学应该是在学生主体教师指导的情况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性的思考,从实践中思考分析获取正确的答案。将探究性和师生间的互动一起融入到日常物理的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初中物理课本中的概念规律,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合理地利用原理解答课本的问题,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知识中得到了进步,也在生活中培养了兴趣。通过物理的学习还可以带动其他学科在学习方法上的思考,养成学生独自思考学习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徐娟.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互动的探索与实践[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8).

[2]孙福如.在师生合作互动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6(4).

互动探究式教学篇7

关键词:互动教学;教学手段;合作;交流;教学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中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随着新课程理念在地理教学中的不断推广,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互动性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典型。新课程理念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学生与课程资源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间互动和学生与教学环境互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它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大胆创新,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因此,大家希望用通俗的语言对地理互动教学进行阐述,为广大同行们提供具有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并对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69j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

为了使“互动教学”扎实有序地进行,能在教学中起到实效,重在加强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优化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呢?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师生之间“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师生互动”是互动教学中的主要环节,也是改善师生关系、更新传统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知道,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受教育者。一切教育的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都要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改变过去的那种教师“一言堂”的做法,而应将学生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来。为此,笔者在本学期授课时,通过课前预习、做好笔记、整理课堂知识结构、巩固训练和作业训练等环节来完成,这里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师生的活动,目的是为处处突显学生的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尽快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的阴影中走出来,成为新型学习关系中的主人,具体做法如下:

1.充分发挥预习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传统教学强调的是教师要精心备课,强调的是对教材的钻研,他考虑的更多的是教师的传输能力,对学生的重视相对较少,而互动教学则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哪些是学生可以自己接受的,哪些是较难理解的,会出现哪些问题,这样在课前就要设计较为可行的教学思路,设计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接触教学内容,让学生消除对教材的陌生感,体会学习的乐趣。同时,课前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互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阵地,要想使“互动教学”真正实现,就必须将“课堂”这一主阵地充分利用起来,而要想真正见到实效,仅凭重视课堂中的各环节是不够的,它只是学生的表象反映,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内心出发,让学生从心里上与你贴近,让学生从内心萌生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动教学”。为此,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方面至关重要:

(1)要互动先要平等。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而应建立在师生间的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放下包袱,主动、大胆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良师,先要做益友,要将互动教学推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

(2)要互动先要创设情境。在课堂中,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就要先创设情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去体现生活、体验感情,从而理解掌握知识。如:笔者在讲“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引导学生观察神延铁路、窟野河两岸泥沙堆积情况,从而理解北半球右偏的道理。这样,学生就在自己的参与中学到了知识,可以说印象深刻、体会深刻。

(3)互动应以激励为主。课堂中,教师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所以,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而且更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在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采取具体的激励措施,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做好课后“互动”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的有效互动似余音绕梁、意欲犹存,尤其地理这样的学科,其研究阵地可由学校这一小课堂搬到地球这一大课堂中去。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揣摩,课本上的好多知识都可以在实践中去体验,让学生保持一种长久的学习欲望,从而提高自己主观学习的能力。

二、学生之间“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生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一个有机联合体。课堂教学中,作为“主导”的教师与作为“主演”的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是一对多的形式,学生多了,教师的“导引”就可能不周全。因此,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补充,它可以通过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做到互通有无,互助互进,古人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都是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交往与协作的重要性的。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互动:

1.开展激烈的课堂讨论

这是实现生生互动的重要手段,其实质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中,进行讨论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规范的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进而养成一种积极的讨论问题的习惯。我们现行的班级队伍庞大,集体讨论就有可能出现“无政府”状态,课堂教学的“生生互动”也就可能流于形式。为了确保课堂互动的高效性,“合作式学习”就是实施课堂讨论的最可行的教学组织形式,那么,如何合作呢?笔者认为应分三步进行,即“分组学习,组内合作,组间交流”,这样就可有条不紊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求证,最后在教师的导引下予以总结,达成共识。如,笔者在讲“我国水土流失的情况”时,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讨论“黄土高原区、东北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区”三地的水土流失情况,让学生各自查找资料、搜集数据,分析各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异同,进而明确这一环境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负担轻了,对知识点的掌握也牢固了,可谓成效显著。

2.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将教学内容人性化,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角色,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而要想表现的好,就必须熟知相关内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参与意识。比如:在学习“中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就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具体要求是将课文中的“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内容作为专题来教学,把全班同学分为南方和北方两大组,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搜集资料等形式掌握有关北方和南方的知识,然后以发言、图片等形式来表现各自环境下的特点,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都能充满激情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在轻松愉悦地环境中掌握知识,同时又能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学效果当然就更好了。

总之,“互动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体现这一教学方法的有效模式。要想使它真正起到实效,还需要我们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体验。

参考文献:

互动探究式教学篇8

【关键词】双主互动;探究式教学;浮力;教学设计

通过“浮力”教学,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下面以“浮力”教学课为例,介绍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互动探究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浮力是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为下一节物体的浮沉、浮力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所以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大小。(3)知道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即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轻的物体都会浮上来,重的物体都会沉下去”和鸭子、轮船都能浮在水

面的现象,感知浮力的存在。(2)采用双主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3)经历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双主互动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通过探讨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提高科学素养。(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2、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四、教学器材

小铁球、乒乓球、弹簧测力计、下半截空的矿泉水瓶、小石子、细绳、空塑料盒等。

五、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浮力

1、教师出示两个等大的小球:一个为白色乒乓球,一个为黑色铁球。师:把两个小球浸没在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生:乒乓球会浮上来,铁球会沉下去。

实验一:实验演示,验证学生的回答。把乒乓球和铁球依次放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浮上来,最后漂

在水面上;铁球下沉。

通过师生互动知道乒乓球静止在水面上,受平衡力的作用,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作用,方向竖直向下,施力物体是地球,它还应该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是浮力,施力物体是水。

2、引导学生定性研究浮力

实验二:学生利用现有器材:弹簧测力计、小石块、细绳、半截装有水的矿泉水瓶做实验,教师指导。

演示实验:用细绳系住小石块,测出其在空气中的重力G,然后把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测出小石块在水中对绳子的拉力F拉,比较物重G与F拉的大小关系。

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小结:由实验我们知道,可以通过测量重力的方法来计算浮力的大小。但在生活中这样的办法可行吗?比如,我们要测量漂浮在海上的轮船受到的浮力,显然这个办法是不行的。那么还有其他计算浮力的办法吗?或者说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

1、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和假设。实验三:(溢水杯盛满水,水面上有一空塑料盒,溢水口处下方置一烧杯)往空盒中

逐渐加入钩码(塑料盒保持漂浮状态),可看到盒子没入水中的体积增大,溢出的水越来越多。(看到钩码增多,物体总重力增大却未下沉,塑料盒处于平衡态,则说明浮力越大)交流、讨论。

学生猜想(1)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重量(质量)有关;学生猜想(2)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浸没的

体积有关;学生猜想(3)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的水的体积有关。

师:这个实验是历史上“曹冲称象”的简单模型(讲述“曹冲称象”的启示)。刚才同学们的猜想(1)

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重有关,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用实验来说明。

实验四:逐渐用手向下按空的小矿泉水瓶,观察溢出水量,同时体会这只手受力大小的感觉。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无关,而与排开的水的多少有关。

3、浮力大小定量分析

(三)课堂小结:

1、浮力的概念2、阿基米德原理3、浮力的计算

互动探究式教学篇9

【关键词】初中美术互动探究式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089-02

美术课堂互动教学就是着重于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教学内容,通过交流、合作等多边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而展开的课堂有效教学。

一对教学内容做到早安排、早计划

每学期开始,教师要带领学生共同阅读、分析教材,结合教材的不同要求,如欣赏•评述、造型•表现、综合•探索、设计•应用等,将教学计划写在黑板上,与同学们共同分析、商讨具体内容下的学习模式,积极采纳好的建议和学法,原则上以掌握学生感觉好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可操作的学习模式为主,一旦确定就作为学期教学计划,师生共同按步骤实施。这样,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手操办的做法,将学生的“学”渗入其中,学生有话说、敢说,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然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课堂更易于互动、更易于调控,也更易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以及怎样学更好。通过多年教学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抓住源头,精心预设,合理调控

互动式教学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美术课堂教学实践表明,互动式教学能使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觉、主动、多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形成美术的基本观念和基本能力,使学生在教学中学会学习。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交往、教学互动。如果教学过程中没有师生交往和教学互动,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传统教育观念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看上去这没有错误,也很全面,但这样的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这就决定了教学是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教学的内容、顺序、过程、方式均由教师决定和控制,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独立品格完全丧失了。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是师生双方互动、沟通、启发、探讨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和成功,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智慧,达到新的探索和发现的教学目的。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要加强讨论协商策略的运用

讨论协商策略主要是指运用对话、讨论和谈话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这个策略很好地体现和贯彻了美术教学的人文性,它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因此,采取讨论协商策略成为了美术教学中保持师生互动关系的必要手段。讨论协商策略受到许多教育思想家的重视。

讨论协商策略的实施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全班讨论协商,另一种是小组讨论协商。所谓全班讨论协商,是指在全班范围内就某一问题广泛发表意见,以求得深刻理解的一种策略形式。通常的组织方式是:全班所有学生坐成o或U型,就提出的某一问题或观点展开讨论。这种形式学生参与面广,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听取更多意见的机会,接受信息量大,但这种讨论费时,难以管理驾驭,易使讨论陷入无休止的争吵而毫无结果,最终使讨论流于形式,无果而终。因此,很少有教师单独采用全班讨论,而是把它和小组讨论结合起来使用。所谓小组讨论协商,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原则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协商以解决问题的策略形式。小组讨论相对省时,便于教师控制、操作教学过程,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发言的机会,故小组讨论协商是讨论协商策略的基本组织形式。讨论协商策略实施要点有几个方面:(1)提出问题,必须是美术教学中未定性的问题,有讨论价值且易于形成对立观点。(2)分组,教师根据学生相临之远近把全班同学分成4~5人的若干学习小组。(3)分组讨论,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最后形成小组意见。(4)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5)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争论。(6)教师引导澄清问题,形成深刻理解。实施小组讨论协商,学生积极踊跃参加讨论,气氛热烈活跃,思维开阔,想象丰富,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合理运用评价反馈的策略

所谓评价反馈策略是指运用奖励、批评等评价手段,使互动双方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调控教学的策略。具体来说,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做出合乎逻辑、情感的评价判断,然后再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传达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继续或改变自己前进的方向,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没有反馈,就没有评价,没有评价也就不可能有控制,反馈是教学控制的基础,这是教学控制论的观点。美术教学是可控的活动系统,评价反馈因作为该系统的调控机制而备受重视,评价反馈策略因此也显得非常重要。在具体运用评价反馈策略时,教师一般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反馈策略,以鼓励表扬为主,应该用具体详细的语言,委婉地进行评价;反对采用量化性的、比较性的、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切忌评价片面,先入为主,只看到学生的优点或缺点而看不到其他。美术教学评价的宗旨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过去,教师习惯“选出谁最好”、“谁最差”之类的甄别性语言;现在,应改为:“选出你最喜欢的作品,为什么这样选”――强调个性审美;“你能改进他的创造吗”――启发创造性思维,完善他人创造的作品。这样的说话方式就比较合适。

评价反馈策略的具体操作形式有几种:(1)调控性评价反馈,主要是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后做出的评价反馈;(2)诊断性评价反馈,主要指用于判断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情况、学习上的特点和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策略;(3)阶段性评价反馈;(4)形成性评价反馈。它是因材施教和个性化的评价反馈策略,对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养成,对于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互动探究式教学篇10

一、课前预习先行,确立目标方向

在美术课堂上,师生都是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要素。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做好备课,学生在课前要做好预习,只有两者都做好了准备,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有效教学打下坚实基础。提高课前预习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通过互动的形式来掌握学生的预习进度。例如,教师可提出与下节课相关的问题或者为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不能让学生无目的地预习。在预习中,教师也应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体现自主学习的特色,让学生自己选择探究命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师生间的互动更加多样化。

在预习前,教师可按照学生的能力安排预习内容,并针对预习内容提出不同要求。在教学中,预习题目以及互动内容的安排都可能会影响预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在预设目标时,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学生的兴趣点进行选择,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明确预习环节的重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乡土艺术的瑰宝”时,教师就可提出以下要求:请观察当地有特色的建筑或者环境艺术体现了哪些有关少数民族的元素?如博物馆、街头雕塑等;收集一些与当地民族特色相关的图案符号,如服饰、纹样等;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对比。通过收集与教材相关的预习资料,学生就能发现生活中的民族元素,使之更加热爱本土艺术。由此可见,预习不仅是深化学习目标的方式,也是师生互动的主要阶段。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

在美术教学中,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按照美术教学的特点,巧妙地使用教材,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具有互动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各抒己见,在观察与思考中积极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图形创意”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展示一张反对吸烟的海报。海报中,人物的牙齿被换成了烟蒂,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海报中运用了哪些图形创意的艺术表现形式?”由此激发学生的思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作业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融入情境中积极思考,由此获取知识。例如,教师可按照大纲要求提出问题,在上美术鉴赏课时,教师可为学生展示一幅水墨荷花图、一幅水彩荷花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幅作品的相似和不同之外。此时,学生便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与讨论了,如水色交融等。通过对比分析,学生更容易发现水彩画的特点,这种互动交流的形成也会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而在鉴赏《韩熙载夜宴图》时,教师则可将问题分层,例如,可先让学生找出韩熙载,找出长卷主要由几个画面组成;接着让学生找出韩熙载在不同场景中的神情是怎样的;最后结合作品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韩熙载夜宴图》进行鉴赏,由此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应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学实践表明:当教师的等待时间从1秒增加到5秒时,学生回答的内容会越来越多,创造性思维也会不断增强。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教师应给学生留出独立的空间,让学生一边思考问题,一边与其他同学交流,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由此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三、通过小组学习,在团队合作中获得知识与技能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无法形成互动交流。新课标指出:学生间的合作也是互动的最佳体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课前准备。美术教师可按照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分配小组,分配的主要原则是组内的学习水平要有差异,而组间成员的水平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小组成员以4~6人为宜。教师想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确定后,应选出小组长,并由小组长给组员分配任务,如发言者、记录者、材料处理者等。发言者要阐述本组观点,表达应条理清晰;记录者负责记录本组与他组学生的发言,并加以整理;材料处理者应做好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第二,实践活动。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为各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各个小组都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时,教师可以给出以下任务: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的创作风格如何?当时的作品与其他作品有何不同?等等。学生在对这些问题讨论的过程中,都能各尽其职、收获知识、获得成长。讨论结束后,教师还可以根据照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但应以鼓励为主,使学生体会到小组学习的意义。

四、由疑导评,提高美术学习的生成性

目前的美术课堂教学互动评价过于注重形式。教师应认真思考“为何进行评价”“怎样评价”。新课程理念指出: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通过互动评价,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这才是互动评价的意义。学贵有疑,有疑才能进步。因此,教师应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例如,教师可为学生设计练习活动:一位外国友人到我国旅游,到了午饭时间,因为语言不通,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请你们徒手画出他想吃的食物,一个汉堡、一杯热饮、一根香蕉。学生对这样的练习非常感兴趣,都能积极动手绘画。在学生展示自己作品时,教师可继续提问:“假如你是服务员,按照手绘图,你能迅速且准确地判断出外国友人想吃什么吗?”一句疑问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围绕教师的疑问纷纷讨论起来,并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作品,发现了自己作品的不足。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列出评价的重点,如绘画是否简洁?是否准确?如何使绘画更准确?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又围绕几个重点问题展开了互动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同时也吸取了其他同学的优点,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