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环境创设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9:47

班级环境创设的意义篇1

摘要

幼儿园的主题墙作为班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幼儿学习内容、了解幼儿知识能力和技能的窗口,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

空间艺术环境的创设,在造型、色彩上应注意艺术性和趣味性,强调积极的审美意义,尊重和理解幼儿的审美需求。班级环境创设的趣味性是一种视知觉的心理反应,是一种让人看了之后觉得有意思,愉悦,充满想象力的感觉。趣味性的体现不但要结合主题内容,还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趣味的主题更容易吸引他们,从而能激发孩子参与布置的愿望。

关键词

班级环境幼儿园幼儿教育主题墙

在幼儿园,班级是幼儿每天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在幼儿园这个大环境里,幼儿美术更多的体现在班级环境创设中。创设幼儿熟悉、喜爱和积极投入的班级环境,让幼儿感觉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主动参与到环境的布置中去,从中得到自豪感,并能从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促进幼儿认识和操作技能的发展。下面就实践活动浅述一下幼儿美术在班级环境创设中运用的意义:

一、教育渗透性

幼儿园的主题墙作为班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幼儿学习内容、了解幼儿知识能力和技能的窗口,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

主题墙的内容来源于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就应该开始分析和策划主题墙的创设,结合主题活动内容,找好合适的切入点,针对活动内容和发展的线索进行价值判断,在引导幼儿进行主题墙饰创设时,心中要有目标和方向。例如:主题活动《我的一家》,在进行主题墙创设之前,教师和幼儿一起商讨了用绘画、手工、泥工等多种形式来体现主题。有些幼儿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或表现自己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或发生的一些事情,有些幼儿实际动手操作自己制作礼物送给自己的家人,还有的幼儿用橡皮泥或面团塑造家人的形象等等,并将班级的环境创设设计成一个温暖的家。主题活动《我是大班小朋友》,孩子们通过绘画自画像,感受自己升入大班后的自豪感。接着,结合国庆节日,孩子们通过绘画、剪贴的方式,布置喜气洋洋的国庆节,感受祖国妈妈生日的热闹之意。秋季,带孩子欣赏落叶的景色、树叶的改变,孩子们通过撕纸、粘贴的形式,创设《秋天的树》,感受秋季之美。临近冬季,与孩子们一起寻找冬天的信息,孩子们通过绘画、涂色的形式,制作了各种冬天取暖的服装,创设浓浓的冬季氛围,让人一看主题墙饰就知道现在是冬季了。这样通过幼儿的美术创造在班级中充分体现教育主题活动内容,既对幼儿的美术创作技能有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又对幼儿学习的主题活动内容有了很好的渗透。

二、艺术趣味性

空间艺术环境的创设,在造型、色彩上应注意艺术性和趣味性,强调积极的审美意义,尊重和理解幼儿的审美需求。班级环境创设的趣味性是一种视知觉的心理反应,是一种让人看了之后觉得有意思,愉悦,充满想象力的感觉。趣味性的体现不但要结合主题内容,还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趣味的主题更容易吸引他们,从而能激发孩子参与布置的愿望。如在主题活动《各种各样的安全标志》中,想让该主题内容在主题墙中继续延伸,我在墙饰上设计了一个情景化的背景作为引子,以笨拙可爱的小熊形象出现,告诉幼儿小熊在过马路时,由于是第一次来到城里,对于交通安全知识一概不知,因而发生了一连串搞笑且危险的事情,从而激发幼儿想帮助小熊的愿望,并要求幼儿将帮助小熊的办法用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接下来的几天,孩子们都饶有兴趣的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了很多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有绘画出来的图片、有从其他地方剪贴下来拼凑成的小画报,还有幼儿自己制作的安全标志牌等等。我将孩子们提供的这些资料经过加工后贴到了小熊的周围,随即一个情景化、趣味化的墙饰出来了,激起了孩子们欣赏的愿望,也让幼儿无意识的参与了班级环境的布置,在自己动手动脑的美术创作过程中对安全标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体验了帮助小熊的快乐,从而激发帮助他人的愿望,真是一举多得。

三、互动参与性

环境创设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教育者要有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意识,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让幼儿在过程中积极互动。瑞吉欧认为:“环境生成课程,课程主题来源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作用。”可见,环境是“活”的课程,只有发挥出环境与幼儿的互动作用,才能真正体现环境的教育功能,使幼儿成为环境的设计者和制作者。同时,幼儿在参与班级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使环境布置与幼儿产生互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如:在班级的一面墙上设置一盒精美的“心情日历”,幼儿每天可以自主地将自己一天中有趣、开心、难过或烦恼的事情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将图画贴在自己的日历上。这种环境创设除了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外,还能够培养幼儿关心周围环境,关心周围的人和事,促进幼儿爱的情感。另外可以促进幼儿绘画水平的提高、色彩的运用,以及了解色彩与心情之间的联系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使幼儿的需要获得满足,能力获得发展,获得一种开放性的艺术教育效果。

四、个性独创性

独创性指非模仿(抄袭)、与众不同、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品或效果。班级环境创设要能体现这种独创性的意识表现,那其效果肯定是吸人眼球的,让人看了之后过目不忘,记忆深刻。只有我们敢于思索,敢于别出心裁,在墙饰设计中显示独创性,才能引得幼儿更好地喜爱,家长更多地关注。在实际操作中,我经常会结合本班特色,立足与主题内容的实施,运用自己的独创能力,让墙饰凸显自己的个性和魅力。如:在大班下学期的一个主题“我们爱妈妈”的活动中,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激发对妈妈的爱,让家长协助记录一句孩子对妈妈说的祝福语,让幼儿说出自己对妈妈的爱。活动后,我将这些作为了布置主题墙的材料展示出来。为了让它表现的艺术化一点,能吸引更多的家长欣赏,并阅读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的祝福语。我打算结合爱心的形式来表现,因为考虑到孩子对妈妈说的祝语表达了孩子对妈妈的一分爱心,这样展示比较合适。然后请幼儿把自己写着祝福语的彩纸剪成爱心形状,然后想用绉纹纸做一颗的超大爱心,将这些写满祝福语的小爱心包围起来。在创设该墙饰时我还请幼儿每人制作一朵小花,并将小花摆成爱心的形状,布置成一棵爱心树。这样的构思更有创意,在爱心树的包围中就是一张张爱心祝福语,大爱心包围着小爱心,更体现主题内容。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和装饰小爱心和爱心树,既锻炼了幼儿的手工操作能力,同时幼儿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更好的激发了幼儿爱妈妈的情感。家长们的围观,欣赏,阅读孩子的祝语中验证了创造性艺术表现的魅力所在。

班级环境创设的意义篇2

关键词:幼儿园主题墙;布局合理;联动整体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以“幼儿发展为本”创设幼儿发展所需要的主题墙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许多幼儿园的主题墙饰的创设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班级环境创设由教师一手包办,墙面环境创设在内容上过多重视作品的精致、漂亮、完整;班级环境创设过分注重美的因素,而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班级环境创设固定的多、变化的少等问题。

我们该怎样创设一面真正能让幼儿喜欢、能积极互动,并能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主题墙呢?

一、合理布局,整体设计

(一)在时间、空间上整体设计

在时间上,教师根据当前课程实施内容来考虑“主题墙”的内容,我们可以先把这个学期要开展的几个主题的主体框架搭建好,再根据正在开展的主题内容,让孩子和老师一起丰富其中的内容,它可以和班级室内的其它环境创设相辅相成,保证幼儿生活环境的创设与幼儿学习课程的过程相适应。

在空间上,教师根据班级墙面区域做好科学和合理的规划,哪些地方适合设置什么活动区域,哪一面墙面适合做主题墙,都要作好安排,保证结构的有序性。

在环境创设的理念上,抓住幼儿、环境和课程三要素,即幼儿的参与度要高,环境的真实性与审美要相结合,课程内容的针对性要强。

(二)在材料的使用上要体现环保性

在设置主题墙时利用环境创设来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利用废旧和环保的材料来布置主题墙面。例如:在主题“土中寻宝”创设中,我们用废旧报纸粘贴在墙上,刷上褐色颜料,做出有泥土质感效果的蚂蚁窝,再加上孩子们画的小蚂蚁、小饼干、纸巾做出的蚂蚁蛋等,一个栩栩如生的蚂蚁公寓就呈现了出来;“在一起真好”主题中,我利用废旧泡沫制作了一面照片墙,将孩子们画的画和照片用工字钉按上去,既让主题墙常换常新,又减少了反复更换中材料的损耗。

(三)注意主题墙创设的延续性

主题墙面的创设内容不是一呈不变的,可以随时变化、增减。如随着幼儿兴趣需要布置墙饰,而又随着季节的变化或是主题的变化而变化。在创设“主题墙”时不应一次性上墙,应考虑到主题墙设置的延续性,随着课程的进行、内容的深入而进行更换。例如:在主题墙“好朋友手拉手中”,首先,我们设计的是孩子们画的好朋友画像,但是小朋友们提出意见,觉得既然是好朋友手拉手,就应该有拉手的内容,让他们联系起来,于是,我们利用毛根穿起小朋友们画的画,将他们穿插在一起,显得更加适合“好朋友手拉手”这一主题。

二、让幼儿成为班级环境创设的主人

在主题墙的创设中,我们应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主题墙与幼儿互动起来。多给幼儿一份信任、权力和鼓励,幼儿会做得更好,主题墙创设也能发挥其创设本身的意义。如在主题进行中,与幼儿进行讨论,结合幼儿的兴趣、意愿来布置主题墙,除了让幼儿以个人形式参与,还可以让幼儿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这样幼儿会更有信心,表达效果会更好。

例如,在大班主题活动“大自然的语言”中,幼儿较为困惑:植物、动物怎么会说话呢?针对这个情况,我们让幼儿自己去找资料。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自己画图、涂颜色,父母在下面加以一段文字说明,不到两天,“大自然语言”就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孩子们从中理解了许多的语言:荷花盛开,夏天来到了;小蚂蚁搬家,告诉我们快要下雨了……这些神奇的发现,激发了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整个主题墙的创设均由幼儿、教师和家长共同完成。幼儿是环境创设的主人,再也不只是游离于班级环境创设之外的欣赏者,更是环境的创造者。

三、让课程成为班级环境创设的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主题墙就是园本课程,就是对目前幼儿所学课程最生动的演绎。要使主题墙彰显课程意义,教师是关键,它标识着教师的专业水平,虽然幼儿是主题墙创设的主人,但教师却是引导者,教师只有不断增强解读课程与幼儿发展之间直接与间接的能力,才能真正掌握让主题墙成为幼儿亲自经历的课程的技术。

四、让幼儿园成为一个联动的整体

班级是幼儿园课程实践中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单位,它可以是相对独立的,也可以纵横结合成一个整体。“主题墙”不但是幼儿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更是全园幼儿互相学习、相互促进、整体联动的理想场所。

各个班级在准备下一个“主题墙”时,提倡以年级组为单位集体研讨,平行班的老师彼此交换意见,有的主题可以各班独立创设“主题墙”,有的主题可以平行班级相互配合,一个班负责一至两个板块,并且幼儿作品交互使用。

班级环境创设的意义篇3

关键词:班级心理环境影响因素原则措施

心理环境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的“场论”。在勒温看来,人的行为就发生在由人与心理环境组成的心理场中,并由这个场的性质所决定【1】。许多研究表明,心理环境对主体的行为确实存在着影响,良好的心理环境具有五大育人功能,即导向、规范、激励、调适和辐射等【2】

同样,学生的行为也要受到班级心理环境的影响。积极的班级心理环境不仅能够在班级中形成正能量,使班级向民主化、平等化、和谐化方向发展,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自觉摒弃不良思想和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在班级中的幸福感及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构建积极的班级心理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德育意义。

一、影响班级心理环境构建的因素。

所谓班级心理环境通常是生活于班级的学生对本班级所发生并被学生所感受的环境因素,包括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班级空间环境和人文氛围,这个环境对学生的心理感受、心理体验、心理发展,甚至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成长产生心理影响和行为制约。由此可见,影响班级心理环境构建的因素包括:

1、班级的物质环境,即班级布置和布局、班级规模、班级美化等。学生通过对班级物质环境的感受和体验,在潜移转化中陶冶情操,提升归属感和自豪感。

2、班级的人文环境,即班级精神、师生关系、学生间的人际关系、班级组织运行方式、班规班纪等,显示出班级独特的人文风貌。在班级人文环境中,班主任发挥着主导作用、学生则是班级人文环境构建的主体,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好两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构建起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

3、学校、家庭、社会的大环境。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个班级心理环境的构建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大环境的影响,脱离大环境的小环境是不切实际的。特别是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里,大环境与班级的心理环境间不断地进行着信息交流,因此,在班级积极心理环境构建过程中必须重视大环境的影响。

二、构建班级积极心理环境的原则。

影响班级心理环境构建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但它对于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意义是非常特殊的。构建班级积极的心理环境应与学生的良好品德培养保持一致,培养学生真善美和谐一致的心理环境。因此,在构建班级积极心理环境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整体性原则。

在进行班级心理环境的构建时,要具有全局观念,发挥各影响要素的整体效应。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要素之和”及勒温“心理场”理论,班级心理环境构建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任何一个因素的忽视都会影响班级心理环境的和谐。因此,班级积极心理环境的构建,首先应统筹规划,以达到各因素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

2、坚持激励与潜化相结合原则。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精神力量”,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心理环境的影响,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当我们的潜意识中的良性因素得到肯定,最终会转变为道德意识,表现出道德行为。因此,班级心理环境构建要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在班级心理环境构建过程中,要注意坚持激励和潜移默化相结合的原则,将更有助于在班级中产生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氛围。

3、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

班级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以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组织。教师作为班级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对班级负有管理和领导的义务。一个班级能否产生积极的心理环境,需要有教师的策划、引导和组织,因此,教师对班级心理环境构建的重视程度和领导能力,将直接决定班级心理环境构建的水平。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级心理环境,归根结底是学生对班级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因此,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构建积极心理环境的根本和落脚点。

三、构建班级积极心理环境的措施。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要构建积极的班级心理环境,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视班级物质环境的建设,努力创造舒心、优美、朝气蓬勃的教室环境。要让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黑板、桌椅、窗台、板报等都寄予寓意,让它们“会说话、能说话”,变成有生命的育人环境。以美好向上的环境感动学生、陶冶学生,从而使学生从进到班级的那一刻起,就产生舒心、安心的心理感受,为班级积极心理环境构建提供物质保证。

2、营造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之初就能够根据本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班级心理环境设计与规划,内容包括班主任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特点的班级精神,班级组织的运行方式(有班级特色的日常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班级干部任用制度等),都必须在班主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保持统一的指导思想、统一的风格特色、统一的舆论导向,才能形成良好效果。(2)鼓励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正能量,体验共同奋斗带来的班级凝聚力。(3)创造条件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如鼓励学生担任班级、学校各级职位,让学生在工作中感受个人与班级的关系,体验自身价值,在班级体中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

3、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在班级中形成公开透明的人文氛围。学生间的矛盾、校园及社会上的突发事件,难免会发生。班主任要及时关注矛盾和事件的进展,及时向学生说明,以避免学生间产生更多消极的情绪,破坏班级的良好心理氛围。有时一次事件的消极处理,会像在班级种下了隐患,随时可能将班级已经形成的信任、互助的良好环境破坏殆尽。

此外,班主任宽容、乐观的心态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在班级心理环境建设中也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班主任的心意能否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是班级良好心理环境建设的关键。有的班主任确实是为学生着想,但他的做法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甚至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那么再好的出发点,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梅来源,沈燕.试论高校心理环境的德育功能[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9.

班级环境创设的意义篇4

一、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发展

环境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班级教育环境对引导学生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品格、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研究班级集体的环境文化,就是要让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的物化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环境建设,在环境建设的同时,既使各项能力得到发展,又在环境中受到教育。

从教室布置上入手,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还能对同学们在课堂上保持饱满的情绪、严守课堂秩序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要求学生保持教室内外的整洁,对教室里各种设施的摆放提出明确的要求。课桌、座椅的排列既要左右对称,又要前后等距。课桌与座椅之间的通道,要横平竖直,保持通行的顺畅。讲台应当置于教室前面的中央,教具学具要有序地摆在固定的位置,作业本的摆放要整齐等。创造一个优美的班级环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培养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并以此自觉的维护美、创造美。从而在美的环境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的道德美。

坚持用名言警句教育学生,从立志、学习、求实、奋斗、人生等几个方面抄些名言警句,制成条幅挂在教室四面墙壁,同时还在黑板一角开辟“名言园地”,定期摘抄名言警句。学习一则警句,一句名言,对学生的思想变化或许不能立即奏效,但是每天坚持不懈,必然会对学生思想的变化,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黑板报的设计过程中不是教师做主,而是让学生做真正的设计者,教师仅给同学们提一些建议。在内容上,墙报的内容更是注意对学生的影响,做到不流于形式。内容从各个学科的学习到思想教育,从趣味知识到文体内容,可谓丰富多彩。设计和布置的劳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美,去体验审美的情趣,比单纯的说教要好多了。同时还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创造力,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可谓一举多得。

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与学生发展

班级精神是指班级全体学生学习、生活、文明、道德等各种观念汇聚而成的群体意识,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对学生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和巨大影响。它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而班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班训。形成班训,才能使每个学生有奔头,让学生感到他们的明天是绚丽多彩的、是快乐的。作为班主任,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形成班训,然后把它醒目地标榜在教室中,用目标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常把自己的言行同目标对照,时时反省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集体的建立是从思想的一致开始的,集体舆论可以将每个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因此,要使班级学生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群体,必须加强班级正确舆论的营造。班主任、小干部和积极分子要尽量掌握班级里的舆论动态,对一些不良言论要及时引导,既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思想素质,利于正确道德观的形成,又能使班级学生形成共同的思想。

三、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发展

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离不开制度文化的建设。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规章制度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参与班级活动及处理班级事务的行为标准。在以班级授课制为特征的教育过程中,班级制度是履行班级功能的标志,构成一个能动的班级实体;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教育目标的教育过程中,班级制度又是整合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诸要素,并最终内化为创新个性品质的载体。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着眼点是竞争机制,制定卫生轮流责任制度、考勤制度、课堂纪律制度、评优制度及批评惩罚制度和学习上的互助制度,这保证了学生文化学习、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的有序性、稳定性及持续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成长意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格,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完善提高自我的自觉性。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或行动准则。以文化为特征的班级制度强调的是学生与制度间的主体参与关系,而非被动接受。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将有利于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和创新。

班级环境创设的意义篇5

关键词:班级文化;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058-02

学校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还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作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班级文化,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塑造出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积极创设班级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特色育人作用,才能稳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营造班级环境氛围,构建校园特色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个班集体学习和受教育的基地――教室,其环境的优劣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对所在班级课室环境的布置及对教室环境的要求,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的外部文化环境,能增添学生学习、生活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锻炼创新能力,增强班级向心力、凝聚力,激发学生爱班、爱校的热情。因此,甘肃省景泰县实验小学(简称我校,下文同)班级文化注重了“关注细节、张扬个性”,“培养习惯、陶冶情操”,“引进竞争、百花齐放”的设计理念,让班级环境布置的每个内容都根据对象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风格、格调,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比如,低年级有憨态可掬的卡通人物,具有童趣的小纸艺,涂鸦作品等;中高年级有图文并茂的手抄报、稚嫩清新的书法作品,也有质朴简易的手工制作、活泼天真的绘画、童心飞扬的短文。使级级有亮点,班班有特色,让学生个性张扬,主体回归,形成个性化的班级文化,构成校园特色文化的主体。

二、健全班级规章制度,构建校园制度文化

班级是全班同学共同的“家”。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民主、建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良好校风、班风得以形成的有力保证。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班主任的随意性,在惩处歪风、激励后进、奖励先进方面有巨大的作用。我校是按照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1.制定班规。制定学习常规、考勤常规、基本规范、值日班长、奖励、附则规范。班规是班级的“根本大法”,是一切班级活动的行动指南。

2.班级管理实施“人人岗位责任制”。比如,值周生、教室卫生、公区卫生、排班集合、桌椅整齐、学生午餐……责任人。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常常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角色体验中获得人际交往的经验,发展自我。

3.评选“班级之星”。为激励后进、奖励先进、惩处歪风,构建一种最优的和谐、健康的班级环境。如可以每月评选班级之星三名,张榜公布,奖品各一份。学校各项评优,一律从班级之星中产生。这样的班规使校园文化既体现了严肃性,又展现了活泼性;既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又通情达理,体现人文关怀。

三、精心塑造班级精神,构建校园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班级成员共同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教风和共同的价值追求等方面,班级精神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作用。结合学校十年远期规划,班班制订了远期、中期、近期发展目标,并有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格言。比如,三(1)班的班级精神是“勤奋努力,和谐奋进;笑对一切,永不言败”。五(2)班的班级格言是“自信我出色、我努力、我成功”,体现出了班级文化个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为班级工作指明了方向。不仅如此,每个班还充分运用晨会课和周会课适时开展培养良好的班风教育,通过遵规守纪方面的典型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使校园文化具有鲜明审美特征的精神文化。

四、积极开展班级活动,构建校园行为文化

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是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因为活动能点燃兴趣的火花,班级应该成为学生的第一个舞台。我们用“活动激发兴趣”,开发出他们创造发展的潜能,让他们积极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让他们去体验生活的乐趣。各个年级,各个班级结合学校少队计划,开展诵读经典,彰显个性;读书展评;阅读经典;弘扬中华文化成果展示等活动,让校园充满书香味,让孩子成为书香少年。比如,我校三(2)班以“轻松快乐学成语”为主题进行班级活动。成语是“国学”文化精髓,简短、精辟的成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班级里后面的墙壁上是孩子们精选的具有代表性、启发性的多则成语故事并配有精彩的卡通图案“成语乐园”,孩子们在活泼、有趣的卡通故事中领悟到成语的深刻含义,这样具有教育性的活动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还结合各个学科教学开展各项活动“趣味数学竞赛”、“感受书籍,享受阅读”、“科技活动”等,既让学生尽情表现,又能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兴趣,增强自信心,丰富学习生活。

总之,班级是学生生活的重心,是知识的集散地,是人格的熏陶地,是体质的培养地,是心灵的归宿地。班级文化是“无声的润物”,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它是班级这个“小社会”角落里的“社会环境”,影响并制约着每个学生及整个班集体的发展趋势及学习前景,它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将继续着力打造个性班级文化,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使得各班级物质文化得以凸显,精神文化得以提升,制度文化得以完善,行为文化得以落实,最终促进整个校园文化实践建设,促进师生与环境的和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杨玉香.小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探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5:1―11.

[2]苏金兰.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金昌市实验小学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教育革新,200

班级环境创设的意义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班级文化建设;探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班级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班级的物质文化主体是物,是有形的,主要有班级的桌椅摆放、教室布置、内务整理和学生着装等。精神文化主要指班级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这些都是无形的,也是最核心的。狭义的班级文化就是专指精神文化。为此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是每位小学生成长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班级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陶冶小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面笔者就班级的文化建设问题谈以下观点。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班级文化建设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多年以来,我们的德育所采用的基本方式是由班主任在班会课上传授有关的德育知识。但在形式上往往以教师的讲解甚至“说教”为主,常常不能触及学生的灵魂,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从组织形式到活动内容都显得过于单调,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人类文化宝库中撷取思想精华,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薰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为了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学生在良好班集体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我们班开展了“好大一棵树”主题队会。队会中队员们表演了精心准备的一系列节目:演课本剧《集体锁》、童话《我是小河的一滴水》、诗朗诵《我们和我》等。同学们在参与中得到快乐,在参与中接受了教育。总之,班级文化建设,使德育形式“立体化”,把平面的道理,化为立体的形象。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一部电影、一部小说给人的印象,常常比一堂政治课更深刻、更持久,就是因为文化建设在教育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因此,班级文化建设是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精神动力。

2、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学生净化心灵。德国著名的演讲家海因雷曼麦说过:“用暗示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为人接受。”学生从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得到的暗示,常能使学生在不需任何外来压力的情况下,进行自主教育、自我调适,从而形成积极稳定的心理品质。良好的文化环境带给学生的是清新愉悦、自由、和谐。它不仅使学生在更为广泛的时间、空间上了解社会、理解人生,而且为学生提供情感上的寄托,又无时无刻不在净化着学生的心灵。这就有助于学生开阔思路、形成乐观向上的个性。

3、班级文化建设能够创新性学生思维。最近,我在班级开展了“未来的世界”演讲比赛、“班级建设”金点子征集活动,在班级的墙壁上设立了“每周一句”、“送你一句话”等专栏。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营造了一种人人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乐于创新的班级文化氛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一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能够创设多种情景,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可以感受到伟人及科学家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折不挠的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从中激起探究新知的兴趣和勇气。二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文化传承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都将得到较大的提高。另外,在班级文化活动中,学生在获取各种知识的同时,也将接受着科学思想的薰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由此产生创新的动机与灵感。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内容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加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育人的总体目标、紧扣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

1、班级环境文化建设。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能显示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心理学研究证明,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一是教室的净化。教室卫生是班级的窗口,是文明的标志。要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卫生要安排专人负责跟进;同学的书本,学习用具要摆放工整;课桌椅要摆放整齐。二是教室的绿化。绿色象征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我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摆放了一些绿色的植物,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这样还能让学生消除眼部的疲劳。三是教室的美化。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教室是学生学习的阵地,教室布置要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室布置包括:公布栏、班规、名人名言、硕果园、图书角、卫生角等,可分别布置于教室的不同地方。我在前面强调教室的重要性,不是说教室布置好后,就万事大吉,实际上如果这样理解太肤浅了。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之一就是营造一个和谐的浓浓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对好的学风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所以说班级文化建设,不仅看这个班教室布置得如何,更要看这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学风、班风如何。

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来进行,要体现班级特色。在制订本班的班规时,我先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议论,再进行全班讨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订了适合本班的班规。在这一版块中以“我们的约定”的形式罗列出全班同学应该共同遵守的几项规定。班规制订好了,是不是贴在墙上就行了呢?不是的。我们更重要的是做好班规的执行,而且是长期的坚持,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只制定不执行。要长期坚持,要注重落实。要求全班同学互相鼓励、互相监督。

总之,班级文化就像春天的阳光,它使每位同学感到温馨、温暖、快乐,使班级井然有序、一枝独秀、充满生机,使学校充满文化氛围、文化底蕴、育人特色。相信不久的将来,重视文化建设将成为一种潮流、一种必然、一项工作在学校出现。

参考文献:

班级环境创设的意义篇7

一、成人眼光,审美偏差

具体表现:a园为了激发教师创设班级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常会采取“环境评比”的形式。为了在“环境创设”中获得优胜,教师担心幼儿年龄小、动作技能差,参与环境创设的效果不理想,因而普遍选择刻意“模仿幼儿手法”进行环境创设,使创设的环境成为“伪环境”。而且,教师在设计校园环境或班级环境的时候,高度注重环境饰物的美观和精致程度,希望能够较好地体现装饰、美化环境的目的,忽略了校园环境的教育意义和隐性价值。与此同时,担任幼儿园“环境评比”活动的评委基本上都是本园教师或幼儿家长,他们的审美角度很难脱离“成人眼光”,按照这样的评比标准进行的环境创设与评比活动,难免会陷入“审美偏差”的尴尬局面。

改善策略:基于“儿童审美”视野

瑞吉欧教育强调活动室环境要“表现出儿童的身份和形象”,处处都要努力传达出积极主动的儿童形象。基于“儿童审美”视野,笔者提出建议:首先,将“班级环境创设与评比”活动,调整为“班级环境亮点推介”活动。每班邀请2~3名“小小推介员”组团介绍、推荐自己班级内某一个最有趣、小朋友最喜欢的亮点环境,归还幼儿“小主人翁”的角色身份;其次,在创设班级环境、区域环境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幼儿共同参与,如讨论活动区域的适宜选址和功能定位,集体商议并分工完成室内环境的布置与美化任务。建议教师在辅助幼儿进行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尽量削减成品材料,多提供半成品材料或自然环保材料;提醒家长“放心、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各类家庭小制作,并将其合理布置在班级环境内,由此萌发幼儿的自豪感和成功感,有效杜绝“班级伪环境、幼儿伪审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让每一个幼儿的生活、学习和游戏环境变得更加真实,更为稚拙,更富有童趣。

二、过度装饰,缺少留白

具体表现:随着“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的整体推进,a园热火朝天地进行环境创设。为了迎接上级领导的检查、幼教同行的参观,园级领导和教师们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将班级区角、公共走廊、户外活动区等校园环境布置得琳琅满目,视线所到之处不是悬挂装饰物品就是进行美化处理,甚至在作为区域隔断的小篱笆、大厅楼梯栏杆、体育区平衡木桩、围墙铁制栅栏等地方都进行了各式装扮,整个幼儿园变成了“装饰的天地、色彩的海洋”。过度装饰、毫无留白的校园环境反而会成为幼儿学习或游戏活动的视觉刺激和色彩干扰,幼儿很难在这样“喧闹”的环境之中集中注意力,安静地进行各类学习或游戏活动。

改善策略:立足“整体布局”基础

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应以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旨归,为此必须注意环境规划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体现环境的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延展环境的教育功能目前,a园缺少的不是丰富的色彩,而是能够让幼儿静心进行学习和游戏活动的优质环境。针对上述问题现状,笔者建议a园将校园环境进行整体调整与局部改善,促使整个校园环境布局合理、匠心独具,给予幼儿恬静和舒适的美感。首先,建议教师将“悬挂饰物”适当布置在户外体育区域,并排列成1~5个不同的高低层次,便于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根据自己的跳跃能力进行“纵跳触物”游戏;其次,可以将各个班级内的操作橱柜、幼儿桌椅、游戏区家具全部调整为原木、本色,尽可能地减少强烈色彩对于幼儿的视觉刺激和干扰;再次,集中核查幼儿园内的人工环境或人工材料,尽量弃用或减少“人工草坪、塑料地垫、塑制玩具、合成橡胶饰品”等物品,选择并投放无毒且无害的半成品材料、废旧材料、自然材料等,分类布置在幼儿“视线等高、取放便捷”的空间位置,由此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个性需要和视觉审美的共性需求。最后,幼儿园大厅或长廊空间的悬挂物品尽量简约、大气,以能够让幼儿感受到视觉美感为佳,不需要过分追求精致或精细,避免幼儿因长时间仰头欣赏而产生头晕、目眩、不舒服等视觉审美疲劳。同时,建议班级主题墙面或游戏区域空间也适当留白,一则给予班级环境一点“呼吸的空间”,二则便于幼儿和教师在实施园本课程的过程中将产生的新构思、生成的新内容,随时布置在留白的主题墙上,丰富班级的主题活动内容。

三、显性分区,层次不足

具体表现:a园为了营造多样的区域活动,将活动室布局成多个相对封闭和隔断的单体空间,共享空间和公共空间比较少,给予幼儿的自主选择权不高,环境空间的延展性不够;室内的区域环境设置基本上由教师一手包办,幼儿的共同参与只是起到象征性的点缀作用。考虑到单体空间的位置和功能,教师往往会在“视觉审美、安全细节”等方面比较重视,同一区域内所提供的活动材料层次性不足,导致幼儿的操作活动参与度和价值度不高,失去了区域活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个别化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改善策略:契合“错落有致”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针对上述问题现状,笔者提出针对性建议:首先,帮助教师理清“校园环境创设为了谁?校园环境创设的目的是什么?”这两个思路性问题,正确认识校园环境的本质、意义和价值,归还幼儿在校园环境创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其次,班级内创设每一个“区域环境”教师都要征求幼儿的意见,包括区域活动的取名、功能定位、材料投放等。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或者发动幼儿家长一起来出谋划策,最大限度地吸纳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最终由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完成区域环境的设计和创设任务;再次,班级内的所有区域空间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尽量采取“半围合、半开放”的形式进行科学布局。例如,将四方形封闭区域的两条边利用橱柜或墙面进行固定,另外两条边利用可移动的小篱笆、小围墙进行暂时固定(预留出入门),尽量避免将某个区域单独围合、封闭布局,以免影响幼儿自主选择和自由出入。与此同时,两个相邻区域可以共用不足1米高的弹性墙面,幼儿入区之后既可以静享独立空间,又能够在产生特殊游戏需求的时候,隔墙互借替代材料,丰富、补充自己所处区域的游戏情节或内容,甚至可以在产生突发奇想的时候拆墙合并,成为一个空间更大、游戏内容更丰富的“前店、后厂”区域。最后,要求教师在进行校园环境创设的时候,要契合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设计理念。家具橱柜可以进行高低不同、造型各异等层次性搭配,种植园地的农作物选择需要兼顾季节交替、色彩互搭、单棵植株和爬蔓植物错落布局的层次性种植,大厅或公共长廊的悬挂饰物同样需要大小交错、高低分层、材质多元等层次性布局,从而为幼儿营造出“大气、大美、大爱”的校园环境。

四、忽略安全,本末倒置

具体表现:a园的大厅和走廊等公共区域比较宽阔,幼儿园将其作为展示幼儿作品的欣赏空间,班级游戏区域的配套空间,甚至用小栅栏封闭、堵塞次要通道走廊,拓展成为美术室、科发室、儿童博物馆等专用区域,并投放大量的展示支架、家具橱柜、操作桌椅或者丰富的操作材料。殊不知,幼儿园大厅、走廊等公共空间承担着特殊的作用和价值。大厅空间兼具人流集中、风雨操场的双重价值,长廊空间能够满足幼儿和教职员工紧急疏散的作用,楼梯低矮扶手具有帮助幼儿安全、有序通行的特殊用途,活动室门口或专用室门口需要保持开阔、畅通,确保幼儿或教师能够在校园火灾、防暴等安全事件突发的时候排队快速、无障碍疏散。因此,教师对于环境空间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空间固有的“特殊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存在着不容忽视、不可规避的安全隐患。

改善策略:遵循“安全第一”原则

班级环境创设的意义篇8

1.班级文化建设的德育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所采用的基本方式是由班主任在班会课上传授有关的德育知识。主要是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要求他们掌握社会所倡导的行为规范。应当承认,要求学生掌握道德规范是完全必要的,但仅仅做到这一点,停留在学生道德认识层面上是不够的。因为,当今时代,错综复杂的社会道德现象,以及人们多元化的价值观念,都在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对教师的枯燥空洞的说教,不再心悦诚服,有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而德育本身是民族文化的产物,祖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正如西方人士所说:“如果人类想继续生存,那么他将不得不在时间上退回2500年去领受孔子的智慧。”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人类文化宝库中撷取思想精华,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薰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文化专题活动。如:在班级中组织的中外名著阅读活动,提高了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念。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时时感染鞭策着学生,使民族传统得以发扬光大。这样一来,班级文化建设,使德育形式“立体化”,把平面的道理,化为立体的形象。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一部电影、一部小说给人的印象,常常比一堂政治课更深刻、更持久,就是因为文化建设在教育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因此,班级文化建设是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精神动力。

2.班级文化建设对班级建设的作用

2.1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一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又持久的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而要实现这一效果,也依赖于班级文化的建设。

2.2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班集体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班集体舆论。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正确把握集体舆论,启发引导,就能利用舆论工具,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确保班集体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班风是指班级的作风和风气,是班级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学生要在这个集体里学习、生活、成长。要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显示自己的力量和风貌。好的环境能够激励人,可以改造人。因此这个集体需要有一种精神,那就是蓬勃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争先创优,爱班好学的精神,这种精神从何而来?它来源于班主任坚持不懈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是良好班级的基础,是建好班级的法宝。在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中,正确的、合理的东西能得到肯定、弘扬,错误的、不良的东西则为大家所不齿。这样,正确的舆论和班风就会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可以说班级文化是创建班集体的血液,是形成集体主义思想的摇篮,没有班级文化就没有集体。

2.3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实现班级教育目标。

班集体是在实现班级教育目标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和巩固起来的。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而组织相应的具体活动则是班集体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的重要形式。只有在班级活动中,学生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从而促进班集体的发展和完善。如果没有活动,学生就不会感到集体的存在,也就不会主动的关心集体,为集体的利益而奋斗;而有了活动,学生则会精神焕发,并促进学生间的交往、团结和班集体的巩固与发展。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是表现力强、可塑性强、思想丰富、思维活跃。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培养一些正当的兴趣爱好,这样不但减少了课间打闹事件的发生,还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成绩。尤其对那些学习失去信心的学生,这一系列的班级文化建设能使他们从中找回了新的自我,使他们重新燃起了学习的热忱,使他们找回自信,从而实现差生到优秀学生的转化。

2.4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优秀班集体的形成。

一般来说,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是班主任对本班的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培养学生素质基础的基本形式,活动搞得多,文化内容丰富多彩,锻炼学生和学生干部组织的能力,在活动中体会快乐,获得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建并形成优秀班集体总是以协调一致的集体工作和有益的班级文化活动开始的。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热爱美.追求美的能力,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兴奋愉悦状态,潜意识更好地合作,使潜意识更经常地为学生生活服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服务。如果一个班级不开展或很少开展活动,它将没有生机和活力、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先进班集体。

3.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1班级文化建设,具有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节的功能。

研究表明,班级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班级文化建设是以优雅的环境、生动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潜在的、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暗示。德国著名的演讲家海因雷曼麦说过:“用暗示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为人接受。”学生从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得到的暗示,常能使学生在不需任何外来压力的情况下,进行自主教育,自我调适,从而形成积极稳定的心理品质。其次,良好的文化环境带给学生的是清新愉悦、自由、和谐。它不仅使学生在更为广泛的时间、空间上了解社会、理解人生,而且为学生提供情感上的寄托,又无时无刻不在净化着学生的心灵。这就有助于学生开阔思路、形成乐观向上的个性。另外,健康有益的班级文化,也是青年学生适度地自我表现和合理地进行心理渲泄的良好形式,对排解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的紧张、忧郁的不良心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3.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能够创设多样情景,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可以了解人类进步的艰难历程,可以感受伟人及科学家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折不挠的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从中激起探究新知的兴趣和勇气。

3.3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文化传承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都将得到较大的提高。文化活动中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另外,在班级文化活动中,学生在获取各种知识的同时,也将接受着科学思想的薰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由此产生创新的动机与灵感。

3.4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能够营造宽松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在提高学生自身修养的基础上,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人文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的思想得到解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多维的。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展。

3.5班级文化建设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品位。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而学校应该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并在班级建设中得到体现,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升华学生的精神气质。

做班主任的都希望按自己的理想去打造班级。接班之初,我真的感到我们班的学生与我的理想相去甚远。只说外在的表现吧,坐不正,站不直,课间追追打打,你的“不准”永远赶不上他那层出不穷的新花样。为了全面提升学生气质,我对学生进行“专业形象与行为礼仪”讲座与训练。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感到十分好奇,同时也就毫无戒备地接受了老师的讲解,而且特别管用。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恪守几条准则:不让学生写检讨,不树反面典型,只看现在不问过去。我一直认为,向善向上是人的本能。随着环境的改变,一个学生不管以前如何,他总是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呵护学生这点小小的愿望。我承认我跟现在的孩子存在代沟,但作为老师,我必须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影响、教育他们。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老师要尝试去接近学生,并被学生所接受。

4.班级文化建设有助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改变

班级环境创设的意义篇9

班级文化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即物质环境。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人语录、格言警句、英雄人物和名人画像;整齐有形有序的桌椅;体现学生创造天赋的制作天地;悬挂在教室前后的各种标语等等。而软文化,则是精神文化,即精神环境,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各种班级规约,班级考核制度、班训、班歌等一系列制度化的文化环境:也包括班级师生间、学生间积极上进、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的亲情文化环境;还包括班级学生的社会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文化环境。

下面是我在构建班级文化、营造班级和谐环境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美化物质文化,营造温馨和谐的班级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班级环境是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和谐的班级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学生增添学习与生活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物质环境是班级环境的外在体现。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就是指发挥物质环境的教育功能。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环境卫生求“洁”

整洁、优美的班级环境,不仅仅反映了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而且也体现了学生的文明素质。学生创造并生活在洁净的环境中,其审美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便会得到增强。我主要抓新闻课和周二大扫除这两个点,要求窗台、黑板不能有灰,地面不能留纸屑,桌椅板凳横看一条线,竖看一条线,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标准叫“整洁”。然后再抓早晚自习、小班会,由生活委员、值日班长和小组长监督检查。

2.环境布置求“美”

美观的环境布置让人赏心悦目,使人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在班级的环境建设中,“美”应当成为永恒的主题。在布置教室时,我精心设计,将审美的韵味融于其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一方面安排班委设计美化班务栏和学习园地;另一方面“让每一面墙壁都充满文化”。在教室后墙黑板两侧悬挂了一副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班级的学习精神;黑板上面是一个红色条幅“勇者无畏,仁者无敌”,这是班级的口号“勇者无畏,成就梦想;仁者无敌,铸就辉煌”的精要,是班级的班魂。最中间的黑板报更是班级环境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教室左右两侧柱子的墙面上分别张贴着班训“静以求学,净以求美”和“敬以求谐,竞以求进”,让安静、洁净、尊敬和竞争成为学生每天的生活准则。在班训下面分别是宿舍考核表和小组考核表。教室前墙左边是全校统一的中学生守则,右边是29班的“温馨家园”,墙上挂有两个小药篮,里面是我给学生买的常备感冒药,地上放着一排暖瓶,由每个宿舍轮流值口打开水,让学生病了有药吃,渴了有水喝,累了还有家的感觉。教室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和温馨的氛围。

二、强化制度文化,建设规范自律的班级环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用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言行,是激励鞭策学生进步,实现班级和谐发展,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保证。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成功地建立了班级四级管理模式,即“班主任一班委一小组长一值日班长”的四级管理模式,让每个学生在集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

1.成立班委会

组成以班长、副班长,生活委员、体育委员、学习委员、团支部书记及四个小组长为成员的班级委员会。班长、副班长、生活委员、体育委员、学习委员、团支部书记为班级常委,称“六常委”,班长、生活委员、体育委员、团支部书记是班委主常委,称“四常委”。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全面协调、负责班级的各项事务。一般情况班主任召集“四常委”开会处理班级事务,遇重大问题召集班级委员会十位成员开会,遇特殊情况召集班级委员会及课代表、宣传委员、组织委员等召开扩大会议。经过班委的讨论,制定和实施了学习、纪律、卫生、班风四大标准,并且辅之以品德考核和纪律量化标准,对学生日常行为评价规范化、具体化和制度化。有了制度作保障,班级的各方面都有了大的进步。

2.设立“小组长”管理制度

每个大组设立一个小组长,制定考核评分表,负责小组的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的考核。一周一汇总,一周一汇报,一周一奖惩。内容如下表:

3.设立“值日班长”制度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管理班级的“酸甜苦辣”,感受班级管理的重大责任,我在班里又实行“值日班长”制度,按学生座位或按宿舍让学生轮流当值日班长,管理并记录班级从早操、上课到新闻课到晚自习一天的全方位情况,并认真填写值日班长日志,每天下晚自习前宣读值班情况,谈自己当一天值日班长的感受。

通过“班主任一班委一小组长一值日班长”的四级管理模式,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使学生逐步由他律发展为自律。不仅提高了班级的管理效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

三、提升精神文化,创建团结奋进的班级环境

团结奋进的班级精神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是一种巨大的、隐性的教育力量。多萝茜・洛・诺尔特说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嫉妒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

班级精神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其冲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展各种丰富的集体活动。

1.征集和制定班级口号、班训和班歌

在分科分班后,新的班集体必须有班级的精神和灵魂,以及班级的奋斗目标。我在全班征集班级口号和班训,经过筛选与投票选出并制定班级口号为“勇者无畏,成就梦想;仁者无敌,铸就辉煌”,勇者,勇士也,勇气也,有勇有谋,勇往直前,敢于创新,敢于质疑,敢于拼搏,敢于奉献;仁者,仁爱,仁道,仁厚,仁义,怀正义博爱之心,怀感激感恩之心,怀善良宽容之心,怀团结互助之心,怀公平友谊之心。班训为“静以求学,净以求美,敬以求谐,竞以求进”。班歌是在班级的一次“感谢师恩”教师节主题班会前我突发奇想作词创作的一首《29班的约定》,并在主题班会上首唱,学生感觉很振奋,很有意义!随之它便成

了我们的班歌。

2.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教师节前夕召开了“感谢师恩”主题班会,学生表达了对老师的敬爱之情,感谢之意,既是一次感恩教育,同时也展现了同学们的才艺和素养。我也当了回摄影师,做了回导演,唱了回班歌,我将主题班会制作成电影,给学生留下永久的记忆。

期中考试后,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学习的劲头不足,斗志不强,特别是一部分后进生虽然很努力,但是成绩上不去,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挫伤了他们的勇气,我便请来了中国人大附中副校长、著名教育专家王金战老师给他们做了《成长的阶梯》和《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讲座,从学习的心态调整、学习方法、理想梦想、目标计划以及家庭教育,青春期的叛逆等等方面做了精彩的演讲。名师的讲座使学生受益匪浅,他们说感触最深的是那一句“要想成功就要有超越别人的野心和霸气”。

第三次月考结束后,为了调整学生学习的压力和疲劳状态,我又举办了高二(29)班第一届歌手大赛,激发学生的自信,展现学生的才艺,让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在冬季的大课问活动中,有一部分学生不愿出去活动,即使出去了也不活动,我便倡议举办“庆元旦”毽球比赛,跳小绳比赛,跳大绳比赛,拔河比赛,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活动可参加,有任务要完成,变“赶着出去活动”成“主动出去活动”,让学生的身心洒满阳光!

四、净化心灵文化,营造健康关爱的班级环境

今天,学生的健康成长日益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学生学习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内容与实践活动的增多,他们在学习中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往往被我们忽视。而这些消极的心理因素恰恰是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最大隐患。作为班主任,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担负起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医生”这个重任。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细心观察,及时“治疗”,做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

在六盘山高中这所全寄宿制学校,学生因为长年远离父母,得不到父母亲情的关爱,生病了没人过问,有烦恼没处倾诉,有痛苦没人安慰,有矛盾没人疏导。虽然同学间的交流能解决一些问题,但还有很多的问题是同学之间不能解决的,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平时不与同学交往,出现了很严重的心理疾病,这都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帮助,特别需要班主任的关爱与疏导。在六盘山高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六盘山的班主任既是老师,又是爹妈,甚至是妈的平方”,现在我还可以加一句,“六盘山的班主任还是医生,是学生的心理医生”。

当然,做学生的心理医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班主任首先要善于观察学生,要熟悉了解学生。班里四五十学生,每一天谁有反常的行为,谁突然沉默不语了,谁突然心神不宁了,谁突然哭哭啼啼了,谁突然趴桌子上发呆了,谁突然紧锁眉头了,考试结束后谁情绪极度低落了等等,都应该在班主任的掌握之中,一时半会无需过问,如果一连几天,学生肯定有心事,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这一切,班主任一方面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揣测其内心深处的变化;另一方面要通过谈心,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无所顾忌,愿意向老师倾诉真情。正像裴斯泰洛齐所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在找到了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后,我们再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班级环境创设的意义篇10

关键词:以生为本;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

班主任管理工作是保证班级建设有效性,营造优质学习环境的学校德育建设中的重要方式,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职阶段学生已经具备明白是非的能力,但处于这一阶段学生,正直青春叛逆期,故此,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行为习惯的规范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基础教育开展过程中,每个班级之间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思想环境也不尽相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可以帮助班级形成优越的文化氛围,并起到统摄学生的精神行为的作用。

一、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渗透

以生为本是新课改教育理念下提出的新思想,以生为本顾名思义为以学生为根本,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着手点,进行班主任管理工作。班主任管理工作涉及到班级建设,学生思想工作引导,学生学习督促,教学环境营造等多方面,但不论哪一方面班主任工作的实施皆以是为了学生的良好成长与发展。故此,也可以说,中职学校班主任良好的管理意识,将确保中职学生身心培养与三观建设,其对中职学习学生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科学开展中职班级管理工作,从学生学习成绩督促、班级文化建设等角度出发,有效建设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终落实“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但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需注重在尊重个性化差异的同时,以共同发展为原则,促使学生在思想意识及行为方式上将个人利益与班级整体利益紧密联系,从班级整体利益的情况出发,进而培养学生鉴定信念,为学生成长发育打造优质环境。

二、以生为本加强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建设途径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班主任管理教育理念

班主任管理工作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班级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重视中职学生在班主任管理工作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而实现班主任管理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班主任管理要以德育教育工作为前提,充分利用德育教育的相关理论对学生进行指导,侧重于稳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实现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最终达到建设优秀班集体的教育目标。同时,教师要在素质教育理论及新课程改革相关内容的引导下,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意识、人格品质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深入细致的了解w生的精神需求,通过个性化的满足引导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

(二)关注学生学习为学生学习营造优质环境

班主任管理工作包含众多内容要求,学生学习是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项目。因此在进行班主任管理工作时,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建设优良的学习环境,将日常教学活动与班级文化建设紧密联系,加强两者的联动性,进而为学生学习营造优质环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建立以引导和启发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德育教育的相关理论内容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侧重于鼓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积极挖掘和高效整合教育的相关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构建民主、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增加学生的优越感。

(三)以学生为根本创新班主任管理新模式

要不断创新班主任管理新模式,需要班主任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优质管理,并对班级管理的目标、组织形式、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将发展性的管理理念落实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之中。首先,要在人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个性与班级集体发展相协调的理念,管理方式以班级内部的实际情况而不断革新;其次,管理方式要以学生的自主性为前提,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教育目标;最后,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对话,班级事务的处理过程中采用集体协商等形式,满足学生民主需求,实现班集体管理模式的优质化发展。

(四)举办教育活动重视班级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

教学活动是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项目,为促使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公众的有效实施,就需注重教育活动,并将以人为本的班主任管理思想渗透于活动之中,以此实现寓教于乐的良好教育目的。班主任管理工作要以本班的视情况出发,从而保证各项活动的全体性、基础性和实践性。

班主任管理工作除了应注重教育活动外,还应重视班级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班级干部良好的行为表现,对班级学生进行管理教育,进而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首先,教师要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采用班级内部民主选举、学生推荐等方式挑选班级干部,并对班级干部的集体荣誉感、组织能力、进行综合考察,保证班级干部具备基本的示范素质。其次,教师要对班级干部进行耐心培养,对班级干部的管理方式给予积极的引导,进而提高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效。

综上所述,班主任管理工作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质目标,通过个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班级内部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提高,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贯彻和落实于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实效,以促进学生的良性成长。

参考文献:

[1]凌万里.坚持以生为本,增强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实效[J].中国校外教育,201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