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的必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8:56

防疫的必要性篇1

关键词: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

兽医防疫人员在基层畜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疫情发生时,兽医防疫人员会根据实际调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的发展,减少当地畜牧业的损失。当疫情结束后,兽医防疫人员会对此次疫情加以分析并记录,为以后的畜牧防疫工作提供案例与经验。

1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基层防疫人员对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现阶段,一些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人员对自身工作的理解还存在偏差,没有明白防疫工作对于畜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日常的防疫工作中,部分防疫人员没有落实自己的工作,只是粗略的了解动物健康情况,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例如:在检查动物的健康状况时,最好提取动物的粪便等加以检测,但部分防疫人员以麻烦、脏乱为借口,只是简单的观察,而不做具体的试验,敷衍了事,这些行为都不利于基层畜牧防疫工作的开展。

1.2基层防疫设备和相关技术人员缺乏

据调查显示,基层防疫站大多存在设备和人员缺乏的问题。首先,相关防疫检测设备的缺乏严重阻碍了疫情防范工作的开展,防疫人员没有充足的试验设备检测动物的健康情况,无法及时了解当地的防疫现状,严重影响了基层畜牧的健康发展。此外,基层防疫人员十分缺乏,一是基层防疫人员数量较少,而防疫工作事务繁杂,每一位防疫工作人员都要身兼数职,无法做到一人一职,在具体的防疫工作中难免会力不从心;二是现在的基层防疫人员老龄化现象突出,没有新鲜“血液”补充,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老年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大多固守成规,没有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防疫技术与理念,使得当地的防疫工作水平还停留在最初阶段,没有得到改进与提升。例如:一些基层防疫站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检测设备,但由于防疫工作人员知识储备不足,连机器如何使用都不了解,这时再好的设备也只能束之高阁,无法得到推广与使用。

2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

2.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基层防疫的内部管理

为了更加完善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尤为重要。在相关的制度中,要明确规定防疫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同时,可以定期开展一系列的培训课程,传授最新的防疫技术给防疫工作人员,整体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此外还要做到“追责”管理,对于一些滥竽充数的防疫人员要追究他们的责任,使他们不会也不敢在工作中敷衍了事,从而提高基层防疫的水平,避免一些疫情的发生。

2.2加强基层防疫设备建设

基层防疫工作中,是否拥有性能良好的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防疫工作的开展。少数疫情较为明显,可以通过简单的观察看出苗头,但大部分的疫情必须要经过正规的检测才可以探查出。因此,为了加强疫情监测的准确性,国家应为基层防疫站配备较为完善的检测设备,在硬件上满足防疫检测工作的需求,减少因设备不足导致的失误。此外,提升基层防疫站的软实力也尤为重要,国家应大力鼓励、支持年轻技术人员加入动物防疫工作,为基层防疫工作的开展提供新鲜的“血液”。年轻防疫人员掌握着较为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敢于破除一些保守老旧的防疫方法,更有利于推动养殖户施行新的养殖方法,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3加大防疫宣传力度

当前我国对于防疫工作的宣传还有所缺失,使得广大养殖户没有意识到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养殖中,养殖户没有对动物的健康加以重视,使得疫情一旦爆发,便会形成无可挽救的损失。因此,基层防疫站有必要加大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养殖户认识到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层防疫站可以改变传统的宣传方法,采用一些新的手段进行防疫工作宣传,例如:可以定期举办防疫工作宣传会,向养殖户揭示疫情的破坏性,让养殖户自己认识到防疫工作的必要性。此外,基层防疫站还可以利用一些新的方式,如通过网络,报纸,知识竞赛等手段进行一些简单易懂的科普,在揭示疫情灾害的同时宣传一些防疫的方法和渠道,让养殖户与防疫人员配合起来,共同预防疫情的到来。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基层畜牧兽医的努力,也离不开广大养殖户的理解与支持。就目前而言,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管理不到位、人员松散、技术设备较为落后等。因此,为了促进基层畜牧业的良性发展,必须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促进防疫工作的开展,包括制定相关规则、提升防疫人员整体技术水平、完善基层防疫站检测设备等。只有这样,基层畜牧业防疫工作才可以有效开展,减少疫情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杨明磊.基层畜牧兽医动作防疫工作重点探析[J].湖北畜牧兽医,213,34(11):81-82.

防疫的必要性篇2

1学法、懂法、执法是村防疫员必备的政治素质

动物防检疫工作是有法可依的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不能够熟练、准确地掌握运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就不能正确解决和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思想工作就说不到点子上,说出的话就没有份量,工作就开展不好。学好,用好动物防疫法及其配套规章制度,深刻领会其内涵,熟悉、掌握与其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的文件精神,同时,还要及时学习和掌握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等修订条款,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甘肃省动物防疫条例》、《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做到与时俱进。

2掌握畜牧兽医学相关的专业知识,是村防疫员必备的业务技术素质

动物疫苗是一种特殊的专控生物制品,其生产、经营、保管、使用都是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生物制品是用于动物某种疫病的提前预防接种,涉及到的相关专业知识,如兽医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兽医临床诊断等基础知识,村防疫员必须掌握,这是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基本条件。动物防疫是一个不断认识疫病、抗击疫病的过程,要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练,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适应动物防疫新形势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进入市场,对村防疫员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因病设防,定期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尤其是畜牧兽医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各乡镇防疫每季度进行一次规模较大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其能系统、全面的学习动物疫病防治知识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熟悉本行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防疫行为,及时更新新疫病、新疫情、防疫新理念和新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技术培训,提高其分析、判断形势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只有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增长识,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3坚持原则、真实、公正是村防疫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村防疫员同时又是实施动物产地检疫的协检员。实施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是法律、规章要求的,具有强制性,同时又有严格的畜禽产地检疫规范标准。所以村协检员在实施动物产地检疫的过程中,要求坚持原则,要求真实公正。工作严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是村防疫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否则,就会严重影响村协检员的执法威信和形象。

4强化服务意识、工作上进是村防疫员必备的思想素质

防疫的必要性篇3

[关键词]动物防疫改进措施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S85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194-01

一、前言

该地区拥有良好的畜牧业发展水平。随着该地区本身农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的发展也随之不断的推进,所以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在畜牧业的发展中至关重要。近年来,禽流感和其他动物疾病在不断的蔓延和增添,动物防疫工作也有了更大的压力和考验。对于该地区来说,动物防疫工作已经是当下畜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可以有效的抵制和控制动物疾病的蔓延。下面结合该地区动物防疫工作的现状,对该地区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改进策略进行科学的探究。

二、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动物防疫工作较其他部分发展的进度较低,所以动物防疫工作往往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干部的重视。相关的干部人员对动物防疫缺乏必要的了解,不愿意为动物检疫工作支付必要的经费,使得动物疾病一旦蔓延,就会损失惨重。不仅如此,大部分民众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动物防疫工作在时间中的进展和贯彻,使得一些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部分只能沦为走场,起不到动物防疫的作用。

2.养殖户自身的环境污染加大了动物防疫工作的难度

在当前,特别是农村的养殖户,其养殖环境普遍不符合动物防疫的要求,给动物防疫工作造成了不必要的阻碍。养殖户的养殖场所简陋,对畜禽的粪便等杂物不能做到良好的处理,环境污染加剧等,这都给疾病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足够的条件,给动物防疫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动物防疫技术不高

在目前的动物防疫工作中,动物防疫相关技术还不成熟。特别是农村,许多农户没有足够的动物防疫技术,在动物疾病来临时,盲目的用药,不能针对动物的疾病而做到有效的选择药物和药物的相互配合,使得动物防疫工作在此方面更加的复杂。

4.动物防疫机构和管理不健全

在大范围的动物防疫工作中,动物防疫机构不能做到对每个流程精准的控制和全方面的管理,使得动物防疫工作的成效和付出不能成正比,大大增大了动物防疫的难度。

三、动物防疫工作的改进策略

1.加强对政府的管理

动物防疫是国家性的任务,只有政府机构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视并且大力支持,才能有效的推动动物防疫工作在本地区的良好展开,所以做好政府管理是关键。其具体措施是应该让相关领导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参与到动物防疫工作中,严格动物防疫的责任制,不定时的对动物防疫工作进行检查。在动物疾病的高发时期,应该派相关的领导对其进行指导管理,在大的问题方面,应该由政府组织协调,把防疫人员投入到工作中去,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加强全民动物防疫意识

动物防疫工作在底层不能良好的展开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对动物防疫意识不高造成的。提高全民动物防疫意识在动物防疫工作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大大提升动物防疫工作的进展和底层人们对其的配合。其具体的策略是定期的宣传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列举在全国范围内动物防疫工作成功遏制动物疾病蔓延的实例,让养殖户从内心里深刻认识到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迫切性,大力的加入到动物防疫工作中去。

3.提升动物防疫技术

在动物疾病来临的时候,直接面对动物疾病的就是各个动物养殖户,所以提高养殖户的动物防疫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具体做法是应该大范围的进行动物防疫知识的传授,通过各种必要的手段,对养殖户的动物防疫技术进行最大程度的提升。不仅如此,对于本地区动物防疫机构的技术人员也应该有必要的技术指导,提升他们的动物防疫技术。对于小的动物疾病,应该做到由各个养殖户解决,而对于大的动物疾病,应该交到动物防疫机构进行统一的治疗。

4.动物防疫机构不合理

我国长时间以来兽医行政和监督都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再加上其技术上长期依附行政管理单位,动物防疫机构收到了很大的发展制约,导致了其机构设定不健全。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必然要健全动物防疫机构的各个防疫流程。首先要给动物防疫机构一个良好的管理结构和框架,为动物防疫工作的展开铺下坚实的基石。其次要做好人员的分配,把每一个在职人员调往最适合他的岗位上,充实动物防疫工作的过程。最后要做好动物检疫工作,以检促防,去除威胁到动物安全的因素,保证动物检疫工作能够科学的深入进展。

四、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未来还会有更多未知动物流感病菌的侵袭,动物防疫工作还有其重大的使命和责任。随着畜牧业的高速发展,动物防疫也会有其新的内容和内涵,用来迎合在以后的畜牧业发展对动物防疫工作提出的要求。作为一个优秀的动物饲养员或是动物防疫员,要做到对当下动物防疫工作最核心的认识,掌握动物防疫在新时代中发展的动向,补充自己关于动物防疫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全面提升自身的防疫水平,从而达到增进本地区畜牧业在未来发展进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强化政府在动物防疫工作中的法定领导地位——天水市“政府抓防疫”工作探析研究报告[J].中国动物保健,2009(12):67-70.

[2刘贵元,王海兄,浅析当前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学,2008(3):66-67.

[3]董永毅,单玉平,范锋,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4):13-14.

防疫的必要性篇4

关键词:动物口蹄疫;预防原则;应急防治;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8-0019-02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发的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热性并且可以迅速传播的动物疫病。口蹄疫的主要感染对象是牛、羊、猪等偶蹄动物,动物一旦感染该疫病后,极易出现幼畜死亡、肉品质下降、产奶量降低及生产能力下降等症状,从而给畜牧养殖业和野生动物保护带来严重的损失。我国卫生组织将口蹄疫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可见对动物口蹄疫的重视程度。

1动物口蹄疫的主要预防原则

1.1各部门密切配合,统一防控

动物口蹄疫是一种社会危害比较大的动物传染性疾病,因此其疫情防治是一项责任重大、意义深远的卫生疾控工程,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中央、地方政府统一领导,各相关职能部门(卫生部门、疾控中心、农业部门等)密切配合,通过建立健全各级兽医防疫机构,同时发动社会全面共同监督、共同参与。

1.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动物口蹄疫病情急、传播速度快且传播范围广,疫情一旦暴发,没有很好的治疗措施,因此加强日常预防工作至关重要。具体需要从卫生防疫、预防接种、消毒隔离、无害化处理等多个环节着手,全面提升动物的健康水平及抗病能力,从而有效控制传染源,降低动物发病率及死亡率。

1.3注重“早发现、早处理”的应急防治

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以及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动物及相关产品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地区间的流通也越来越频繁。因此,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难度在不断增大,疫情暴发及大流行的几率明显增加。所以,在疫情防治工作中应当认清当前的形式和变化,并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做好检验检测工作,一旦发现口蹄疫疫情,应快速妥善地处置,做好封锁隔离工作,尽量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将损失降到最低。

1.4综合防控,群防群控

由于口蹄疫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因此其对畜牧业的危害非常大,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强社会各界的防范意识。首先,要加强动物口蹄疫相关知识的宣教工作,让人们正确对待口蹄疫,切勿谈“疫”色变、自乱分寸,更不能消极应对,告诉居民口蹄疫疫情是可防、可控的,只要控制得当,疫情很快便会被消除。其次,口蹄疫防治必须严格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及《动物重大疫病应急条例》等政策法规,加强科学防治、依法防治。

1.5加强“属地化”管理,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想要科学防治动物口蹄疫的发生与传播,加强属地化管理、实施责任追究制度也是极为有效的一种手段。首先,政府部门及卫生管理部门应当将防疫任务层层划分,落实到各基层政府、各职能部门及各相关工作人员,以有效提升各单位和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其次,由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对辖区内的疫情防治工作负总责,并具体负责疫情防治工作的管理、监督与评价工作。第三,应建立由政府、职能部门及社会大众共同组成的立体式监督体系,加强对动物口蹄疫及其防治工作的监督,督促各项防治工作落实到位。

2动物口蹄疫预防的有效措施

2.1坚持依法防治,全面提升防控能力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动物及相关产品的转移速度和范围都在大幅度增加,动物疫病的传播途径也在不断增多。因此,在动物疫情防治中,人们常采用的三种对策(即提升动物免疫力、消除疫病传染源及阻断传播途径)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所以,当前的动物口蹄疫防治工作仅依靠卫生管理部门和兽医界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坚持走依法防治的道路,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合作力度,确保疫情检测、防控和治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同时强化国际间的合作力度,以此来全面提升动物口蹄疫的防治能力。

2.2科学实施免疫,完善免疫接种体制

目前,对动物进行接种免疫,仍然是动物口蹄疫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众所周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能够有效提升动物自身对疫病的抵抗力,从而预防口蹄疫等传染病的发生,并有效控制其传播速度。但在进行免疫接种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必须控制好免疫密度,提升对动物的保护率,尽量减少辖区内不接种动物的数量。应建立完善的免疫接种机制,按照大规模养殖场、养殖散户及农村散养动物等来精确划分需要免疫的对象,并逐个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此来有效提升免疫接种的范围和效果。

2.3紧密检查,及早发现疫情

首先,应当由地方政府负责建立疫情防控管理体制,然后由相关职能部门及基层政府具体落实监督检查工作,以便于及早发现疫情。其次,各职能部门应当建立定期及不定期的检查制度,增加巡检次数和检查范围,同时做好检查记录,确保无死角、无遗漏。第三,一旦发现感染口蹄疫的动物,应第一时间上报给防疫监督机构,同时对疫点进行隔离与消毒,具体处理时务必要坚持“四不准、一处理”原则,即不准对疫点内的动物进行宰杀、转运、销售和食用,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2.4强化领导,统一协调部署防疫工作

动物防疫监督管理部门在接到动物口蹄疫疫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家、医疗技术人员等赶赴现场进行诊断和处理,当确认疫情重大时,还应当逐级向上级汇报。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应担负起疫情防控的主要责任,并马上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财政部门、卫生部门、农业部门、工商部门等)对口蹄疫疫情进行联合防控,通过采取建立应急预案、封锁现场的命令、调动疫情防控技术人员等措施,展开疫情处理工作。此外,还应当根据口蹄疫防治中的相关要求,采集病料送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病理化验与诊断。

2.5无害化处理染疫动物,做好疫区的封锁隔离工作

一旦确诊为重大口蹄疫疫情时,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及《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将疫情发生地区细分为疫点、疫区及危险区三大部分,采取“内三层、外三层”的隔离封锁方式,其中内三层主要指养殖场、畜舍及疫点附近区域之内,外三层指的是疫点附近到疫区路口之内的区域。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无害化处理染疫动物之外,还应当处理排泄物及养殖场内外其他物品。

防疫的必要性篇5

1、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宣传力度

产地检疫工作由于开展的时间短,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出台较慢,因此在开展产地检疫的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地与公检法、工商、动检、卫生等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动物市场监督力度,提高监督员的执法水平,县、乡(镇)从上到下层层把关,严格要求、扎实工作,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检疫网络机构,确保产地检疫工作顺利进行,并使产地检疫工作全面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通过广播、电视向广大人民群众讲解畜禽传染病的危害性、相关法律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动物产地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监督意识,增强群众接受产地检疫的自觉性,主动配合检疫人员的具体工作。

2、加强领导,完善制度,提高检疫队伍的执法素质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层层落实,建立健全畜禽检疫机构。搞好产地检疫,必须有一支素质高懂业务技术队伍作保证,同时还要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制和严格可行的规章制度,促进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

3、防检结合,以防带检,以检促防

畜禽的防疫工作必须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实现“政府部门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动物防疫目标,是防治畜禽传染病的免疫屏障,也是维护产地检疫的基础。产地检疫是防检人员结合当地动物疫情对畜禽进行临床检查,如果平时的防疫工作搞的彻底、扎实,那么防检人员通过动物检疫记录就能对当地的动物疫情有所了解,再结合畜禽在临床上的表现(静、动、卧、立、呼吸、精神、食欲、饮水等)就很容易对被检的动物健康与否作出判断。因此,做好平时的动物防疫工作是产地检疫的重要保障,以防疫带动产地检疫的实施。反过来,通过产地检疫又可督促平时防疫工作的实施,以检促防。

4、建立畜禽户口卡,实施动物网络化管理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本着有利生产,促进流通,搞活经济,方便群众,便于检疫,控制动物疫病原则。在辖区内合理设立动物检疫申报点,负责检疫申报的受理工作。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将联系电话、联系人及动物检疫申报点的管辖范围告知管理相对人,使畜主能与检疫人员及时联系,动物按规定程序检疫,便于检疫工作开展,保证产地检疫质量。

在检疫过程中发现的动物疫情,要根据耳标通知产地检疫防疫监督机构检查疫情。产地检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查找疫源,采取相应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建立健全动物免疫、检疫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在辖区内建立禽畜户免疫卡,一畜一卡,凭卡出售交易,无卡不能上市。在搞好防疫的同时,仔细登记其饲养量,预计出栏时间和免疫情况,通过分析档案及时安排人员进行产地检疫,并规定畜主在出售前必须报检,经报检点防疫人员按规定检疫,出据有效动物产地检疫证,方可运出,并回收相应的动物免疫卡,按规定注销户口薄,每月或每季度检查一次。这样做可使检疫人员主动掌握畜禽的流动情况,是搞好产地检疫的重要一环。畜禽防检人员必须持有检疫员证,方可上岗实施产地检疫,动物检疫人员必须坚持检疫规则,秉公办事,按规定实施检疫,不能把此地产地检疫证拿到异地使用,严守动物检疫规则,严格检疫票据证管理,严防动物传染病死灰复燃,危害人民。

5、加强屠宰检疫、运输检疫、市场检疫的监督力度,促进产地检疫

在认真搞好产地检疫的同时,加强宰前检疫、宰后检疫、运输检疫、市场检疫监督力度验证查物,凡无证或物证不符屠宰的、运输的、上市交易的动物及其产品,防检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并接受产地检疫后加倍收费。通过加强监督力度有效地促进产地检疫工作。

6、增强服务意识

产地检疫人员接触的主要是一些饲养员、畜主(农户),检疫人员一定坚守岗位,随叫随到,工作认真,工作态度和蔼,经常到农户家、饲养场了解熟悉情况,帮助制定防疫计划和动物疫情应急方案,掌握生产动态,提供科技信息和技术管理,与群众打成一片,密切与经营者的关系,以便于开展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服务于人民。

以上体会证明,产地检疫是一项长期性开展的工作,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维护好和开展好产地检疫工作是我们今后一项长期艰苦的任务。只有认真贯彻党的畜牧方针政策,调整畜牧产业结构,推动畜牧科技发展,实现科教兴牧发展战略,才能确保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搞好动物产地检疫,实现动物防疫目标。维护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边防巩固和民族团结。

日前,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观注的焦点,生产安全优质的动物性食品已成为畜牧兽医部门的主要任务。从我国畜牧业发展水平来看,动物防疫形势非常严峻。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是从产地走向市场的重要环节。动物检疫是保护畜牧业和人体健康的基础工作。笔者就动物产地检疫在工作中的几点体会小结如下:

1、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宣传力度

产地检疫工作由于开展的时间短,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出台较慢,因此在开展产地检疫的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地与公检法、工商、动检、卫生等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动物市场监督力度,提高监督员的执法水平,县、乡(镇)从上到下层层把关,严格要求、扎实工作,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检疫网络机构,确保产地检疫工作顺利进行,并使产地检疫工作全面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通过广播、电视向广大人民群众讲解畜禽传染病的危害性、相关法律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动物产地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监督意识,增强群众接受产地检疫的自觉性,主动配合检疫人员的具体工作。

2、加强领导,完善制度,提高检疫队伍的执法素质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层层落实,建立健全畜禽检疫机构。搞好产地检疫,必须有一支素质高懂业务技术队伍作保证,同时还要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制和严格可行的规章制度,促进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

3、防检结合,以防带检,以检促防

畜禽的防疫工作必须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实现“政府部门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动物防疫目标,是防治畜禽传染病的免疫屏障,也是维护产地检疫的基础。产地检疫是防检人员结合当地动物疫情对畜禽进行临床检查,如果平时的防疫工作搞的彻底、扎实,那么防检人员通过动物检疫记录就能对当地的动物疫情有所了解,再结合畜禽在临床上的表现(静、动、卧、立、呼吸、精神、食欲、饮水等)就很容易对被检的动物健康与否作出判断。因此,做好平时的动物防疫工作是产地检疫的重要保障,以防疫带动产地检疫的实施。反过来,通过产地检疫又可督促平时防疫工作的实施,以检促防。

4、建立畜禽户口卡,实施动物网络化管理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本着有利生产,促进流通,搞活经济,方便群众,便于检疫,控制动物疫病原则。在辖区内合理设立动物检疫申报点,负责检疫申报的受理工作。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将联系电话、联系人及动物检疫申报点的管辖范围告知管理相对人,使畜主能与检疫人员及时联系,动物按规定程序检疫,便于检疫工作开展,保证产地检疫质量。

在检疫过程中发现的动物疫情,要根据耳标通知产地检疫防疫监督机构检查疫情。产地检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查找疫源,采取相应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建立健全动物免疫、检疫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在辖区内建立禽畜户免疫卡,一畜一卡,凭卡出售交易,无卡不能上市。在搞好防疫的同时,仔细登记其饲养量,预计出栏时间和免疫情况,通过分析档案及时安排人员进行产地检疫,并规定畜主在出售前必须报检,经报检点防疫人员按规定检疫,出据有效动物产地检疫证,方可运出,并回收相应的动物免疫卡,按规定注销户口薄,每月或每季度检查一次。这样做可使检疫人员主动掌握畜禽的流动情况,是搞好产地检疫的重要一环。畜禽防检人员必须持有检疫员证,方可上岗实施产地检疫,动物检疫人员必须坚持检疫规则,秉公办事,按规定实施检疫,不能把此地产地检疫证拿到异地使用,严守动物检疫规则,严格检疫票据证管理,严防动物传染病死灰复燃,危害人民。

5、加强屠宰检疫、运输检疫、市场检疫的监督力度,促进产地检疫

在认真搞好产地检疫的同时,加强宰前检疫、宰后检疫、运输检疫、市场检疫监督力度验证查物,凡无证或物证不符屠宰的、运输的、上市交易的动物及其产品,防检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并接受产地检疫后加倍收费。通过加强监督力度有效地促进产地检疫工作。

6、增强服务意识

产地检疫人员接触的主要是一些饲养员、畜主(农户),检疫人员一定坚守岗位,随叫随到,工作认真,工作态度和蔼,经常到农户家、饲养场了解熟悉情况,帮助制定防疫计划和动物疫情应急方案,掌握生产动态,提供科技信息和技术管理,与群众打成一片,密切与经营者的关系,以便于开展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服务于人民。

防疫的必要性篇6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1.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在医疗保健机构也应大大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临床医师也应积极配合。

2.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1)预防接种的种类

1)人工自动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炼成分及类毒素。其制剂可分为:

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株制成。如结核、鼠疫、布鲁菌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但由于不加防腐剂,当被污染时杂菌易生长。一般必须冷冻保存。

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细菌(病毒等)灭活制成。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有杂菌生长,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差,接种量大。也有将菌体成分提出制成的多糖体菌苗,如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其免疫效果较一般菌苗为好。

类毒素:是将细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为无毒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

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有超过25天,因而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时使用。

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提出其丙种球蛋白有效免疫成分称精制抗毒素,含异种蛋白少,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预防使用。

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可作为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预防接种使用,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更不能作为万能治疗制剂滥用。

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白喉,可肌注白喉抗毒素1000~3000单位,同时接种精制吸附白喉类毒素。

(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自7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地已自上而下建立起计划免疫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冷链系统,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1988年和1990年,我国分别实现了以省和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并通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组的审评。目前,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重点,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又进入了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新阶段。

1)计划免疫的免疫制品及病种: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内容为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结核和破伤风的免疫。目前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未纳入计划免疫程序。有些地区也将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的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范畴。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可以预计,其他一些危害儿童健康、用疫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也将列入计划免疫工作范围。2)计划免疫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

儿童基础免疫:卡介苗1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制剂3针,两针(两次)间最短间隔时间为一个月;麻疹活疫苗1针。要求城市和已经装备冷链设备的地区,在12月龄内完成儿童基础免疫;尚未装备冷链和边远地区儿童可在18月龄内完成:牧区(含半牧区)及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在36月龄内完成。同时还要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基础免疫的起始月龄不准比规定的免疫月龄提前(但可以推后);两针次间隔时间最短不应短于28天(但可长于28)。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基础免疫才算合格接种。城市12岁儿童是否作卡介苗加强,根据当地结核病流行情况决定。

3)计划免疫的实施:

①组织措施:接种方式有定点和分散接种,凡有条件和可能的地区都应实行定点接种,以保证接种质量和降低疫苗损耗。接种人员城镇由基层保健构成预防保健科(组)、乡镇卫生院防保组(股、站)负责实施接种;农村由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或乡村医生负责实施接种,在无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工作态度不可信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技术不适应的地区可组织接种小组(分队)实施接种。

②接种剂量和部位:使用有效疫苗,正确的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是保证免疫成功的关键。如接种剂量与途径不当,可造成接种事故,如个别基层卫生组织误将用卡介苗作皮下接种而发生成批的深部脓肿患者出现。

③接种实施步骤:实施接种步骤及其工作要求如下:

④计划免疫疫苗的禁忌证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计划免疫接种所用的疫苗几乎没有禁忌证。

发热、腹泻和营养不良的儿童均可进行接种,儿童腹泻时,仍可口服脊灰疫苗,但不计入基础免疫次数,应在下次补服;

家长或临床医生对正在患病的儿童接种疫苗有顾虑时,应鼓励和动员他们进行接种;若经劝告仍不愿接受,可暂缓接种,等愈后及时补种;

对接种第一针百白破疫苗发生强烈反应(抽搐、高热、惊厥)的儿童,不可再接种第二针。

根据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实际情况,处理疫苗禁忌证的原则为:受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结核病六种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以减少其发病率与死亡率。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1991年3月,我国政府总理已正式签署了上述两个世界性文件,为实现文件规定的各项目标作出了庄严承诺。这两个文件涉及到预防接种目标者,如下:到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到1995年,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到1995年,与实行计划免疫前相比,使麻疹死亡率降低95%,发病率降低90%,以此作为长期在全球消灭麻疹的重要步骤;保持高水平的免疫覆盖率(到2000年以后)。

既往诊断有明确过敏史的儿童,一般不予接种(口服脊灰疫苗除外);

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可暂缓接种,等愈后补种;

具体如何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证,应以疫苗使用说明书为准

4)冷链:实施计划免疫,冷链是保证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冷链”(coldchain)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证疫苗在贮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

5)扩大免疫计划: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扩大免疫计划(expandedprogrammeonimmu-nization,epi),要求1990年全世界所有的儿童接种率至少达到90%,以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洋地区通过了在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决议,我国地处西太洋地区,因此这个庄严的任务也是我国的奋斗目标。为此,我国《八五计划纲要》规定,到1995年乡镇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3)预防接种反应

1)一般反应:接种24小时内接种部位有局部红、肿、痛、热等炎症反应,有时附近淋巴结肿痛。

一般反应是正常免疫反应,不需作任何处理,1~2天内即可消失。倘若反应强烈也仅需对症治疗。如果接种人群中的强度反应超过5%,则该批疫苗不宜继续使用,应上报上级卫生机关检验处理。

2)异常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虽然异常反应出现机率很低,但其后果常较严重。若遇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抢救,注意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并向上级卫生机构报告。

3)偶合疾病:偶合疾病与预防接种无关,只是因为时间上的巧合而被误认为由接种疫苗所引起。冬季常偶合流脑,夏季常偶合肠道传染病,可经诊断加以鉴别。在接种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接种,注意当时一些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尽量避免偶合疾病发生,同时应向病人家属作好解释。

4)预防接种事故:制品质量不合格或消毒及无菌操作不严密或接种技术(部位、剂量、途径)错误而引起,常误认为接种反应。

5)计划免疫所用疫苗的反应及处理。

(4)预防接种效果考核: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多由生物制品研究所或卫生防疫站进行。具体内容包括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包括不良反应观察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发病率对比分析。免疫学效果评价系观察接种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状况。

3.防护措施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感染;在进入血吸虫病污染的“疫水”中时,可在皮肤部位涂擦防护剂(如含2%氯硝柳胺的脂肪酸涂剂),或者穿用氯硝柳胺浸渍过的布料缝制的防蚴裤、袜,以避免尾蚴感染。

4.携带者的检查措施有很多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其危害程度不同,平坦应按病种在该地有目的地检查携带者。也可在新兵入伍、新生入学及招工的健康检查中发现。疟疾、丝虫病等寄生虫必要时可经普查发现。也可以从恢复期病人、病人密切接触者中追踪发现到病原携带者。特殊职业,如儿童机构、饮食行业、牛奶厂及水厂工作人员、炊事人员的定期检查发现携带者是必要的,因为很多爆发是由这些职业工作人员引起的。

要建立登记卡,对上述特殊职业人员管理要严格,发现携带者时应将其暂时调离工作进行治疗,治疗无效时,则需调换职业。乙型脑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现在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对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要加强卫生教育,正确认识携带状态对周围人群的可能危害性,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接受必要的措施。

⒌健康教育平时的健康教育对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文明生活的具体内容之一。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达到普及卫生常识、预防疾病的目的。

(二)防疫措施

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

1.对病人的措施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

(1)早发现、早诊断:健全初级保健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普及群众的卫生常识是早期发现病人的关键。诊断可包括三个方面: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临床上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可早期诊断,如麻疹的科氏斑、白喉的伪膜等。但有时应有实验室诊断,方才较为客观、正确,如伪膜涂片查出白喉杆菌。在传染病诊断中,流行病学资历料往往有助于早期诊断,如病人接触史、既往病史和预防接种史等。此外,年龄、职业和季节特征往往对早期诊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2)传染病报告:疫情报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因此,迅速、全面、准确地做好传染病报告是每个临床医师的重要的法定职责。转1)报告的种类:根据1989年国家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的病种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计35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

2)报告人及报告方式:凡从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法定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或疑似病人应以最快方式逐级报告给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

法定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以电话或传染病卡报告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站报告。

法定报告人确诊或疑诊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病人,按规定向有关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

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除霍乱、痢疾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为仅在监测点上进行监测的传染病。监测点上的法定报告人,对确诊、疑诊的上述五种传染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方法报告疫情。

对疑似病人应尽快确诊或排除,发出订正报告。病人死亡、治疗、形成带菌者或有后遗症时要作转归报告。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逐项填写,字迹清楚,防止漏项,14岁以下儿童必须填写家长姓名,以便于作流行病学调查。

3)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城镇于6小时内,在农村应于1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在12小时内报出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报告。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慌报疫情。

(3)早隔离:将病人隔离是防止扩散的有效方法。隔离期限依各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并参考检查结果而定(参见附录一)。隔离要求因病种而异。

1)鼠疫、霍乱病人及病原携带者、艾滋病、肺炭疽,必须住院或隔离,由医生负责治疗。如拒绝或不治疗、隔离期未满擅自离院或脱离隔离,诊治单位可提请公安部门责令患者强制住院或重新隔离继续治疗。

2)乙类传染病患者,住院或隔离由医生指导治疗。

3)淋病、梅毒患者必须根治。医务人员不得扩散患者的病史。

4)病人出院或解除隔离后,如病情需要,医疗、保健机构或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可以继续随访、管理。

除上述必须住院隔离的病种以外,一些传染病可采取在机关单位、居民点、学校建立临时隔离室或家庭隔离的方式进行隔离,由医护人员诊治、护理,并指导有关人员消毒与照顾。

有些传染病病人传染源作用不大,勿需隔离。一些隐性感染较多的传染病,隔离病人的措施,并不能达到控制疾病扩散的目的。

2.对接触者的措施接触者是指曾接触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对接触者进行下列措施可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

(1)应急预防接种: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可对其接触者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预防接种,如麻疹爆发时对儿童接触者可注射麻疹疫苗,对体弱小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

(2)药物预防: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如以抗疟药乙胺嘧啶、氯喹或伯喹预防疟疾;服用喹哌、增效磺胺甲氧吡嗪或青蒿素等预防耐药性疟疾;用强力霉素预防霍乱;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预防猩红热等。要防止滥用药物预防,以免造成药品浪费和增加病原体的耐药性。药物预防最好只用于密切接触者,而不要普遍投药。(3)医学观察: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每日视诊、测量体温、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

(4)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必须严加隔离(霍乱老疫区的接触者是否隔离,需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在医学观察同时还需限制行动自由,在指定地点进行留验。

对接触者实施隔离或留验的时间应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

⒊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如家畜若患有烈性传染病时,可以由兽医部门进行隔离、治疗。对家畜的输出应建立必要检疫制度,防止瘟疫蔓延。疫区的家畜、畜产品或动物原料必须经过检疫才准允外运。

对绝大部分染病的野生动物而无经济价值时,采取杀灭措施,如鼠类可以杀灭(灭鼠方法参见附录四)。有些传染病的动物尸体应焚烧、深埋,如患炭疽的动物尸体。

4.对疫源地污染环境的措施疫源地环境污染因传染传播途径不同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地段医师或基层单位的医务人员尤应注意。肠道传染病由于粪便污染环境,故措施的重点在污染物品及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通过空气污染环境,其重点在于空气消毒、个人防护(戴口罩)、通风。虫媒传染病措施重点在杀虫(杀虫方法参见附录三)。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措施重点在改善饮水卫生及个人防护。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消除和杀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并非要求杀灭一切微生物(称灭菌,sterilization)。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及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即前述预防性措施中饮水消毒、空气消毒、乳品消毒等。疫源地消毒指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的疫源地进行的消毒,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

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随时消毒及终末消毒。

(1)随时消毒(currentdisinfection):指在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对其排泄物、分泌物及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以迅速将病原体杀灭,例如,对疾病病人的粪便进行随时消毒。因为随时消毒要经常进行,所以一般要指导病人家属进行,或由病房护理人员完成。

(2)终末消毒(terminaldisinfection):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应明确哪些病应进行终末消毒。一般是指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的疾病,才进行终末消毒。而病原体存活时间较短的病,如麻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病的病原体,一般勿需消毒。进行终末消毒前应明确消毒范围与物品。因此,消毒之前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考虑消毒的范围、物品及方法。

需要进行终末消毒的主要疾病为:

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副伤寒、疾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

呼吸道传染病:肺鼠疫、肺结核、白喉、猩红热等。

动物传染病:炭疽、鼠疫等。

消毒方法参见附录二。

(三)治疗性预防

正确并及时地治疗病人,可以尽早中止传染过程,缩小传染源作用,有时也可防止传染病病人(如伤寒、疟疾等)形成病原携带者。孕妇在妊娠初4个月患风疹所产出的婴儿患有出生缺陷的机会很大,可考虑人工流产,以防止缺陷胎儿出生。

(四)集体机构(作业)的预防措施

集体机构(作业)的群体结构特点及生活状况特异,故其预防措施也很有差别。本节仅阐述托幼机构、集体野外作业的预防措施。医院的预防措施在第十章《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及控制》中介绍。

1.托幼机构托儿所及幼儿园是传染病易感集中的群体,很容易发生传染病爆发,尤以病毒性肝炎、菌痢、病毒性腹泻、水痘、腮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为多见。

(1)预防性措施:重点在于加强卫生监督,避免传染源进入。收容儿童及招聘老师和保育员均须经过体格检查,并有定期体检制度。应建立合理的儿童接送制度,接收儿童时要问清是否曾与有病儿童接触,晨检时应仔细检查有无早期症状及体征以便早发生疾病。对儿童及家长要做好卫生宣传工作,以取得合作。认真执行计划免疫工作。要做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及环境卫生工作,教育儿童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2)防疫措施:发现疫情后,要立即报告卫生防疫站,以便取得指导。在单位领导下制定防疫措施方案,重点是尽量控制疫情,使之不在机构内扩散。立即隔离、治疗病人。密切接触者(一般指同活动的班组)应检疫,即本班组与其他班组隔离、医学观察、施行适合的应急预防接种、给预防药物及消毒。疫情扑灭之前暂停接受新儿童。将有关情况通告所有家长,取得谅解及配合,共同合作扑灭疫情,避免进一步扩散。

2.集体野外工作野外作业如水利建设、筑路、勘探、农垦、部队野营等常集中较多人员协同工作或行动。由于人员流动性大,生活条件简陋,故极易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如菌痢、伤寒、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等。因此,在作业开始之前,就应做好预防措施。

(1)预防性措施:在作业开工之前,应组织医务人员深入作业所在地区,进行流行病学侦察。了解该地区的环境、饮水来源、当地既往及现在有哪些疾病,并向该地区卫生防疫部门了解有关传染病及地方病的情况。进入现场前要组织好医务与卫生人员的队伍,并结合当地存在的特殊疾病及卫生问题作好进岗前培训工作。选择好生活场地、盖好工棚、厨房,选择好水源,兴建厕所,搞好杀虫、灭鼠和消毒工作,制订必要的卫生制度,要求派来工作人员的单位事先做好健康检查,以免传染源进入,并预先做好必要的预防接种,如流脑多糖体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类等接种。进入现场后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传,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2)防疫措施:重点在使疫情不扩散,保证作业顺利进行。病人应隔离、治疗。接触者庆给以适合的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及消毒,力求不发病。报告卫生防疫部门,取得指导帮助。

(五)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涝、旱灾、风灾、雹灾、滑坡等。1976年河北省唐山大地震,正处午夜,居民熟睡,死亡24万人,重伤16万人。1991年夏天,安徽、江苏等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

自古以来即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谚语。表明传染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大灾”。自然灾害之能导致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是由于:①居民生活秩序失常;②自然环境遭受破坏;③医疗卫生机构遭受破坏三方面的原因。自然灾害虽已发生,若控制灾情的决策得当,措施及时,亦能控制或减少疾病发生,达到“灾后无大疫”的目标。我国1976年唐山大地震及1991年安徽、江苏等省特大洪涝灾害由于中央决策英明,各级政府措施得力,灾区群众不懈斗争,使灾区疫病发生减少,基本上达到“灾后无大灾”的要求。

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

1.灾前在灾害的多发地区应建立应急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做好组织、技术及物质准备工作。

2.灾害一旦发生应及时做好抗灾防疫计划,大力贯彻执行,控制疫情上升。

3.建立健全灾区疫情监测系统,强化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时提供抗灾防病领导机构制定防病措施参考。

4.大规模、有针对性地实施预防接种。

5.迅速解决饮水卫生问题。因地制宜地开展饮水消毒或采取打井供水的措施。

6.抓好饮食卫生问题。灾害发生初期由于食品和粮食供应系统被破坏,使供应中断,紧跟而来的是饥饿的危害。即使紧急支援,也往往存在着供不应求和食品污染问题。灾害发生之初由于家庭烹饪条件破坏,多集中制作。为了防止食品污染和发生食物中毒,必须把好食品制作、运货和分发三个“关”。此外,灾害发生时,死畜、死禽增多,灾民食用此类肉食亦将增多,也应注意由之而发生的食物中毒。

7.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工作。由于灾害导致生态破坏及灾民密集,人畜粪便、垃圾不能及时处理,为昆虫繁殖提供良好环境,同时鼠类栖息地被破坏,使鼠类大批迁移。这时应大力开展消毒、杀虫及灭鼠工作,以控制肠道、虫媒及动物病流行。转(六)检疫(quarantine)

目前我国实施两种检疫,即国境卫生检疫及疫区检疫。

1.国境卫生检疫为了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和由国内传出,在一个国家国际通航的港口、机场、陆地边境和国界江河的进出口岸设立国境检疫机关,对进出国境人员、交通工具、运输设备以及可能传播检疫传染病的行李、货物、邮包等实行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这种措施称为国境卫生检疫。在实施国境检疫时,检疫人员必须根据我国对外政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所规定的各项办法进行。

(1)检疫传染病的病例及检疫期限:我国现行检疫传染病及其检疫期限为:鼠疫6天;霍乱5天;黄热病:6天。

(2)国境检疫内容

1)进口检疫:对来自国外的船舶、飞机、列车及徒步入境人员进行检疫,入境者必须填写旅客健康申请卡,申明现在是否患有:麻风、艾滋病(包括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性病、开放性肺结核、精神病和其他疾病。若发现检疫感染者,必须立即将其隔离,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对检疫传染病疑似患者应将其留验。留验期限根据传染病的潜伏期确定。因患检疫传染病而死亡的尸体,必须就近火化。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其交通工具应接受消毒、杀虫、灭鼠或其他卫生处理:①来自检疫传染病疫区的;②被检疫病污染的;③发现有关啮齿动物或病媒的。

对来自疫区的被检疫传染病污染或者可能成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行李、货物、邮包等物品,应进行卫检查,实施消毒、灭鼠、杀虫或其他卫生处理。

2)卫生监督:对国境口岸的卫生状况和停留在国境口岸的入境、出境交通工具的卫生状况实施卫生监督。内容包括监督和指导有关人员杀灭啮齿动物和病媒昆虫;检查和检验食品、饮用水及其储存、供应、运输设备;监督从事食品、饮用水供应的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检查其健康证明书;监督和检查垃圾、废物、污水、粪便、压舱水的处理。

3)关于外国人定居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健康证明:为简化检疫手续,防止检疫传染病传入,我国检疫部门规定来我国定居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外国人应提供健康证明(驻我国的外交人员及其家属以及未满16岁者除外)。对外国人进行健康检查和复查要求,除鉴别鼠疫、霍乱、黄热病外,主要是:①性病,包括软性下疳、淋病、慢性淋巴肉芽肿、传染期梅毒;②传染性麻风病;③开放性肺结核;④艾滋病;⑤精神病。我国签证机关在受理外国人入境时,外国人须要向我方提交所在国公立医院签发的、包括五种疾病的健康证明书。如该证明书系私立医院签发,则必须有所在国公证机关公证。健康证明书自签发之日起6个月有效。当外国人入境后向我国公安机关申请居留证时,必须提交健康证明复印件,若公安机关不能确认该证明是否有效,应让申请人到指定的卫生医疗部门确认。负责对外国人进行健康检查、复查,对健康证明确认的卫生医疗部门及医师应认真负责执行任务,并着重做好下列工作:

①根据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判断,鉴别是否患有上述三种检疫病及五种疾病或处于这些病的潜伏期的染疫嫌疑人;

②对实施健康检查或复查的外国人,必须进行胸部X线检查和血清学试验;

③负责健康检查单位在检查完毕后应立即出具“外国人体格检查记录”,并经医师签字,加盖单位公章。

4)出口检疫:开往国外的船舶、飞机、列车及其他车辆或徒步由陆地边境出国的人员,应在最后离开的港口、机场、车站分别接受检疫。其他车辆或徒步离境人员须在国境检疫机关指定的处所接受出口检疫。

⒉疫区检疫国内遇有甲类、乙类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决定,可以宣传疫区。在疫区内应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决定,可采取下列紧急措施:

(1)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其他人群聚集活动(2)停工、停业、停课;

(3)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防疫的必要性篇7

一、正确分析形式,充分认识做好春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动物防疫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是全球禽流感疫情扩散速度加快,人感染病例增加;二是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疫情不断;三是春季候鸟回迁;四是去年秋季集中免疫的家禽目前已逐步超过保护期,感染发生疫情的危险增加;五是农民散养存在漏免的情况,春季种禽调运频繁,家禽补栏量大,疫情发生和传播的潜在危险增大。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和判断当前我乡重大动物疫情形势,高度警惕,严阵以待。要统筹考虑、精心安排、周密部署、统一行动,有力有序地做好春季防疫工作。

二、强化免疫措施,确保免疫密度到位。根据动物疫病的发生规律,各村对免疫工作要突出一个“早”字,就是要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动、早落实,力争在月30日前全面完成春防普注工作。切实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确保牲畜口蹄疫、猪瘟疫苗注射率达到100%,禽流感疫苗注射率达到100%。要健全和规范免疫档案,免疫动物的耳标佩带率要达到100%。

三、强化监督措施,确保防疫质量到位。一要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对于出栏的畜禽要经过检疫,严格凭免疫证明出具产地检疫证明;对于屠宰的动物,必须凭检疫证明和免疫耳标进场,做到有宰必检,检疫率必须达到100%。二要加强市场和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严防染疫动物及病害畜禽产品流动。对逃避或抗拒检疫的、贩买贩卖病死动物的,要依法从重处理;对非法生产、销售假劣疫苗和免疫标识的要严厉打击。三要加强病原和免疫抗体监测,适时开展疫情预测、预报、预警工作。对抗体监测不达标的,要及时进行补免,确保畜禽处于有效免疫保护状态。

四、强化报告措施,确保疫情处置到位。一要规范动物疫情报告制度。疫情监测网络要建立到组,一旦发生动物疫情,必须遵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的要求,按规定程序上报和处置,切实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反应、严格处理,严禁滥报、谎报、瞒报动物疫情。对举报的疫情要及时进行核查处理,严防事态扩大。

防疫的必要性篇8

1.1动物疫病防疫体系不健全,工作开展难度大。近年来,还有部份地方村级动物防疫网络还未建立健全,成为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薄弱环节,村级防疫工作条件差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难于保证常年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1.2群众动物防疫意识淡薄,主动配合性差.由于我市地处西部山区、群众的文化水平低,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不很积极配合动物防疫工作,不按免疫程序进行科学免疫。

1.3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利于防疫工作开展。**市辖13个乡镇(街道),有4个乡镇畜牧站无办公用房,3个畜牧站的办公室为危房,其他乡镇畜牧站的办公条件也很差,乡镇畜牧站的防疫、检疫、诊断等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器械、工作手段普遍落后,制约着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1.4动物防疫监管难以到位,综合防治效果较低。由于村级防疫队伍还未健全,对分散的饲养户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平时补针工作难度大,使免疫接种密度在非集中免疫期间难以达到规定指标,从而使综合防治效果降低,个别边远地区甚至出现免疫死角,成为动物疫病发生的潜在隐患。

2、进一步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对策

2.1加强行政管理。动物防疫工作的最终目标不仅是保护动物健康和畜牧业发展,而且是保护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动物防疫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防疫观念,并以此为准则确立动物防疫工作的地位和目标。各级政府和畜牧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行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动物防疫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奖惩兑现。

2.2建立完善机制。各地应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完善动物防疫监测预警体系、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动物防疫物资保障体系,强化对乡镇和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动物防疫人员的专业技能。要加强现有动物防疫机构建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防疫工作理念,逐步健全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切实解决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改善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工作环境,积极提升乡镇动物防疫站业务能力。

2.3广泛宣传发动。动物防疫必须依靠广大群众,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实行“群防群控”、“联防联控”。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人民群众的动物防疫法律意识,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组成完善的疫情监测网络体系,提高疫情快速反应和处置的能力。

2.4搞好防疫监管。要继续采取“五强制”(强制免疫、强制隔离、强制封锁、强制消毒、强制检疫)措施,切实加强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要健全完善疫情监测报告网络,加强以口蹄疫、禽流感为主的动物疫情调查和监测工作,进一步改善工作手段,做到及时、准确地报告疫情。各级政府要建立一支反应迅速的动物疫情应急队伍,一旦发生重大疫情、立即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快速处置,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防疫的必要性篇9

一、认清形势,加强领导

近年来,随着我县畜牧富民工程建设的快速推进,全县畜禽存栏量持续增长,加之国内外高致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肆虐发生,我县动物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有关单位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复杂的动物疫病防控形势,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将动物防疫工作摆在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面开展2013年全县动物防疫工作。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一)工作原则。

坚持“政府保密度,畜牧部门保质量”和“春秋普防、夏冬补防”的原则,全面推行“四包”责任制,依法实施强制免疫。将交通沿线、养殖园区、养殖大户、养殖户聚居区作为免疫防控的重点区域。做到重点突出,全面推进,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应免尽免。

(二)任务分工。

畜牧部门负责统筹安排2013年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落实好防疫经费,做好疫苗领取发放及保管工作,加强业务人员技能培训,确保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顺利进行。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由政府一把手为组长,分管畜牧工作副职为副组长,以畜牧兽医专干为成员的防疫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安排部署全年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充分调动乡、村、组干部和村级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动物重大疫病防控指挥部成员单位要按照分工,履行各自职责,促进我县圆满完成2013年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三)工作目标。

我县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春秋普防时,对所有适免畜禽实施免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等四种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免疫密度达到100%,猪牛羊免疫标识率达到100%,平时补防群体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抗体检测合格率70%以上。

依照县狂犬病防制办公室要求,适时开展狂犬病免疫注射,要求城镇免疫密度95%,农村85%。牛出血性败血病、炭疽、羊痘、气肿疽等危害性较大的动物疫病,畜牧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要加强监测,有针对性地开展免疫注射。对脑包虫病、肝片吸虫病等危害性严重的寄生虫病,要加强宣传和指导,采取治疗和淘汰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等地方性疫病,畜牧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要加强指导,对规模养猪户实施免疫注射。奶牛布鲁氏病和结核病,畜牧部门要加强监测,一旦发现阳性,要及时上报和组织扑杀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时间要求。

今年全县春防时间从3月2日至4月30日。为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防疫任务,各乡镇务必于3月25日前全面启动。每周四下午4:00以前将免疫进度报县畜牧局动监所告(动监所电话:4577648),由畜牧局汇总后上报州畜牧部门,

秋季动物防疫和夏、冬补防工作由畜牧部门根据省、州业务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实施。

三、严格规程,规范管理

(一)免疫程序。

猪:用猪瘟单苗和猪口蹄疫疫苗对猪同时进行免疫,在猪耳根两侧将猪瘟和猪口蹄疫疫苗分开肌肉注射各一头份,同时佩戴免疫标识。七天后对猪用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肌肉注射。

牛、羊:用牛羊口蹄疫做深部肌肉注射一头份,同时佩戴免疫标识。

禽:用禽流感H5n1疫苗或禽流感双价苗进行颈部皮下注射或腿部肌肉注射1头份,同时用新城疫—禽流感二联活苗滴眼。

对具有兽医技术员的养殖场(大户),可由场内技术人员实施动物免疫,但免疫标识的佩戴必须由防疫人员亲自实施或在场监督由养殖场佩戴。

规模养殖场(户)的动物免疫、消毒、档案记录、标识佩戴、回收,具备条件的由畜主自行负责实施。

农村散养户、养殖园区的动物免疫、消毒、档案记录、标识佩戴、回收由防疫人员负责实施。乡、村、组干部负责组织农户,按计划以组为单位,集中实施免疫工作,对拒绝免疫的少数钉子户,由乡、村、组干部批评教育,实施强制免疫。

(二)技术要求。

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及疫苗使用要求,做好疫苗领取、发放、保存、运输各环节工作,器械、术部消毒,疫苗摇匀后抽取,口蹄疫疫苗要深部肌肉注射,减少交叉感染和免疫反应。

(三)档案管理。

严格做好免疫档案资料的记录、签字和保存,特别是生物药品入库、出库、保管、免疫注射记录,以及免疫情况汇总表、标识领取使用,回收记录的签字盖章等需记录详细,务必妥善保存。其保存期不得少于3年。

(四)应急处置。

要按照《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要求,强化应急工作、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队伍、储备充足的应急防疫物资,增强应急处置能力。要充分发挥村级疫情观察员的作用,严格疫情报告制度,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强应急值守,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信息畅通。一旦发生疫情,要迅速启动预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果断处置,做到“早、快、严、小”,不留后患,坚决将疫情控制在疫点上,防止疫情扩散。

(五)预防消毒。

各乡镇要将消毒灭源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继续抓紧抓好,督促畜禽养殖场、交易市场、定点屠宰场(点)以及贩运等流通环节建立健全消毒灭源制度,完善消毒设施,定期开展消毒灭源。消毒工作要规范化、制度化,消毒要求不留死角,不留隐患,切实达到消灭病源和阻断疫病传播途径的目的。

(六)疫病监测。

防疫的必要性篇10

基于这些情况,全国加强了动物防疫工作,农业部、各省相继出台了适合本地的《动物强制免疫计划》。但随着现代化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以千家万户散养为主的养殖方式逐渐被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养殖场所代替,养殖周期也明显缩短。规模化、专业化的养殖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仅就武汉市黄陂区养殖结构调查表明,规模化养殖的比重已经占到了存栏量的65%以上,而散养户逐渐萎缩,所以基层防疫重点必须从农村散养户向规模化养殖场转移。

1调整基层免疫工作迫在眉睫

规范基层动物免疫操作,实行全方位程序式免疫,适时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并做好以提高动物群体免疫水平为辅的春秋普防工作,已经势在必行。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仅仅进行春秋普防工作无法保证重大动物疫情不发生。动物免疫工作是一项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工作,由于春秋防疫,第一针与第二针之间的免疫间隔时间太长,免疫反应较弱、抗体水平低、抗体维持时间短。这样虽然对动物进行了免疫接种,但抗体水平不达标,疫病流行时动物极易感染疫病,特别是在使用灭活疫苗时表现得更加突出。春秋普防往往是作为一项任务,草率执行,根本达不到防制疫病的目的。

(2)农村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取得进步,农村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交通便利,交通工具日益发达,通信工具发展迅猛,加上国家对基层防疫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并对基层防疫投入逐年加大等,为做好专业化、系统化防疫工作提供了根本保障。

(3)养殖结构、养殖观念、养殖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挣个油盐钱”的观念在农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一瓢潲水、一把糠”的养殖方式变成了规模化、工厂化养殖。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周期大幅度缩短。防疫意识不断增强,从原来的不愿防疫到现在主动上门要求防疫。

2做好基层动物免疫工作,重点是实现免疫“七个化”

动物防疫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将基础免疫做牢做扎实,建立起防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保护屏障,就必须全面实施“程序式免疫”,保证基础免疫工作落实到位,重点在于实现动物免疫的“七个化”:①交通摩托化;②通信手机化;③防疫程序化;④补针具体化;⑤操作规范化;⑥登记法制化;⑦报表统一化。达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针不漏量,应保尽保”的工作目标。

交通摩托化就是改善交通工具,用摩托作交通工具,这样能保证及时、快速上门为群众服务,实现大面积免疫、程序免疫,同时能精减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通信手机化就是改善通信设施,配备移动通信工具,准确及时获取养殖户的免疫需求信息,做到随叫随到,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防疫程序化就是要按照《湖北省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方案》的要求,对规模化养殖场及散养户按程序免疫,并配合春秋两季普防提高畜禽整体抗体水平。

补针具体化就是要规定具体的补针时间。一般设在每月的10~15日为补针日,其他时间由养殖户自行与防疫员联络确定,方便养殖户适时为动物做好程序免疫工作。

操作规范化就是要做到“苗不离冰,冰不离苗,部位准、剂量足、一畜一针头、一注两消毒”。确保疫苗质量,杜绝因人为因素传播疫病,提高防疫效果。

登记法制化就是要做到免疫证明、免疫档案、畜禽标识三位一体。实施动物免疫工作三位一体化即对动物进行溯源管理,是建立动物性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