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7:47

行为习惯的培养篇1

关键词:幼儿教育;行为习惯;培养方法;情感

幼儿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启蒙阶段,孩子在这一阶段开始接触新鲜事物并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幼儿园里,教师的知识传授以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合作使孩子们养成了很多的习惯。这些习惯有好的也有坏的,教师需要在这一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不规范的行为习惯,要及时地对其进行纠正,以免影响学生今后的成长。笔者结合多年的经验,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改善方法。

一、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现状

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目前大多数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虽然对孩子们的教育十分重视,但是十分溺爱孩子,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做什么都是对的,孩子有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他们,这些情况都十分不利于孩子们行为习惯的正确培养。另外,在幼儿园教育中,很多的教师更多的只是重视教给孩子们知识,而忽略了在孩子们成长中很重要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家长和教师的不重视,就直接影响了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他们并不能分清什么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不好的行为习惯,长此以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染上一些陋习,十分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健康发展。

二、良好行为习惯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阶段,孩子刚刚步入社会,对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很多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所以在这一阶段如果能对孩子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就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个人在幼儿阶段的习惯对其今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有在幼儿时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才能在将来的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由此可见,幼儿时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使一个人受益终身。

三、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

孩子在幼儿时期虽然对新事物都充满着好奇,但是他们的意志力很薄弱,对一个问题的解决很少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尤其是在课堂上,对老师讲授的知识不懂,他们也不愿意提出问题,这是他们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表现。而老师如果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对孩子们不闻不问的话,有时就会使他们朝着不好的行为习惯发展下去。

2.教师观察力不够

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对教师的观察能力要求是很高的。因为在这一阶段,教师对于孩子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孩子心智的不成熟,教师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仔细地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找到孩子们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我国目前很多幼儿园中的教师并不能及时地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不好生活习惯,这就十分不利于孩子长久健康的发展。

3.教师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度低

很多的幼儿园教师关注的是他们对孩子们知识的传授,但是却没有重视到情感教育同样很重要。因为孩子在幼儿阶段处于认识世界的阶段,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素质都比较低,所以时常会因为心理变化而产生相应的一些异常举动。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孩子的心理变化,而因为他们注意力的不集中斥责他们,就会对他们弱小的心灵带来创伤,使他们在今后更加排斥教师的教育。

4.教师对行为习惯的培养认识不足

行为习惯渗透在我们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教师如果没有经过学习,是很难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认识的。如果教师自身的认识都不够,就更不要提对孩子们进行良好的教育了。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对幼儿习惯培养的重视度。

四、解决幼儿习惯培养问题的措施

1.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就是要从他们自身入手,培养他们的主动性。教师要使孩子明确自己的责任意识,使他们能够对行为习惯的优劣进行区分,使他们形成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态度。

2.教师细心观察

幼儿园教师一定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每一位学生,一旦发现有学生有不好的行为习惯,就立即制止并且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因为孩子在这一阶段并不能完全地区分行为习惯的优劣,所以就更加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

3.教师多从情感入手

教师应该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与孩子们的日常接触,多去关心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困惑并且帮助他们。教师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而应该走近学生,了解学生,通过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实施教导任务。

行为习惯的培养篇2

我们从小就学习“见到老师要问好”、“别人说‘谢谢’我们要回答‘不用谢’”。在部队的时候,有《纪律条令》的约束,当我们见到首长要行军礼,并问候“首长好”;当我们有事进首长办公室要喊“报告”;走路时要两个成行,三人成列;吃饭时不允许讲话等等,其实这些都属于文明礼仪的范畴。回到地方工作以后,有了“工作标准”、“行为规范”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一种礼仪的要求,是一种更专业、更规范的礼仪。

当我们在跟别人问完路,省略了“谢谢”两个字扬长而去之后,或许会听到你问过路的大妈念叨出了一句:“谁家的孩子,这么没家教!”。当我们是消费者的时候,经常会感到服务人员态度不好,可当我们为老百姓服务的时候,又总是把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上来,总感觉老百姓没事找茬儿。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总是为能抢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从来不说对不起,可当我们被别人挤到或踩到的时候,总是对对方不说“对不起”而自言自词地说“这人素质真差”;当老人站在晃晃悠悠的公交车上的时候,总渴望能有一位好心的人给自己让个座,而我们有多少人能够真心诚意为老人让个座出来呢?其实若干年以后,我们也会变老,也还会去坐公交车,如果这个时候有人会很客气地对您好:“大爷,您好,您请到这边来坐吧!”你会不会为你当初年轻时坐公交车没能给老人让座而感到惭愧呢?

长期以来,我们对随地吐痰、说脏话、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早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还美其名曰:苏北人就是这样豪爽,不拘小节。其实这些生活陋习的存在,直接影响如东人的外在形象及城市文明的整体形象。如东是一个开放的港口城市,正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客商来如东投资兴业。如果你随意吐一口痰,就有可能会丢掉几千万元甚至上亿美金的项目资金,这样的例子我们早就有所耳闻。但是,只要我们每个人多一点自觉,多一份责任,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当然文明礼仪不仅仅局限于这些“随地吐痰”“说脏话”之类的行为,但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小节问题,如果我们连最起码的这些都做不到,我们还能做好其他事情吗?

行为习惯的培养篇3

一、明确要求,教育疏导。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非常重要。每教一个班级或接任一个班,我都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班级实际提出具体要求,和学生一起制定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经常组织学生逐条学习。而这些规章制度必须是可操作性的,也必须是比较细致的。比如集会、集队时要做到“快、齐、静”;午休钟声打响时要做到“动作快、睡得好、守规矩”,寄宿生用餐时要求不出声,不弄脏桌面、地面,不吃剩饭菜,用餐完毕把餐具洗干净且放到指定位置;还比如教室里卫生洁具如何摆放,课桌椅如何排列;还有怎样抓好班级落实清洁区每周每一天一个小组完成,怎样才算认真做两操;课间如何活动;上课时要求;做作业时要求等等都有相关的细则。这样学生在具体执行中就可以按细则逐条对照,行动起来就有方向,工作效率就会事半功倍了。

而教育疏导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及素质教育,激发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热情。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违反纪律,不遵规守纪,出现打架、逃学、搞恶作剧等等。所以身为班主任一定要做到“嘴勤”,经常给学生说理做人,有时要根据班规执行情况,作针对性的说教或提出要达到的要求,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时候不该做,该什么做,不该什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么做又会怎样?有时总结班里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对表现突出、有进步的学生加以表扬和鼓励,而且汇报家长,进行嘉奖,而对表现不好的学生除了进行教育外,也不忘鼓励,千万不要当堂批评指责。至于经常违规的学生,就得采用个别谈心、交流的方法正面提出不足之处及危害性,要求其一定而且必须改掉身上的不良毛病。教师谈话应该是严肃的,应该是实事求是的、公正的,但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使他们心服口服。经过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我觉得对学生的教育疏导必须不厌其烦,要滔滔不绝,循循善诱,“木鱼”要天天敲,警钟长鸣,这样才能使之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言传身教,促进养成。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育教学习惯。比如要求做到的,老师没有做到,那可不行。就以讲究卫生习惯来说吧:以前没有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时,我总那么认为:只要学生学习成绩好,考上初中,就阿米托佛了。回想当时学校到处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这就是忽略不重抓学生文明卫生行为而造成的后果。如今已进入二十一世纪,自从担任学校校长后,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确不容易。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都是学生的模仿对象,所以,我们要据他们善于模仿的这一特点,使他们在榜样示范的鼓舞下,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当你见到校园内有废物垃圾乱丢在地上时,随手就捡起,见教室零乱就主动摆正,见到有卫生死角立即动手去清理,老师这样做,无形中学生就会模仿效应,良好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三、善于观察,注意纠正。在我们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还小,可塑性很强,他们很容易被自己经常接触的事物形象所感化,进而逐步被同化,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真正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那是少之又少,作为校长、班主任要经常观察学生,善于捕捉学生中间一些不良现象的产生,然后抽丝剥茧,寻找根源,加以纠正。

四、严格训练,督促检查。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经过严格、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所以,无论班主任也好,还是当校长也好,我都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学校常规管理,实行每月选一条内容重点训练,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对照细则,严格要求训练,直到好习惯得到有效巩固为止。

五、家校配合,共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都知道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做到:一是经常与家长沟通,到家进行家访,反映其孩子的行为习惯表现,多提醒矫正,多鼓励养成。二是经常个别谈心,做好学生个人成长记录,定期单项训练、定期集中反馈,促进学生从小以“不文明习惯为可耻,养成良好习惯光荣。”的育人环境。三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

行为习惯的培养篇4

关键词:幼儿;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275-01著名儿童教育家孙云晓说过:"儿童教育就是良好习惯的培养。"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这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关乎其一生的发展。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应从以下方面培养:

1.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1.1道德习惯。道德习惯是指在道德意识支配下出现的较为稳定、持久的道德行为,它是确定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基础。一个人有了道德习惯,社会觉悟和社会准则才能成为其精神财富。道德习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文明礼貌的习惯,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习惯,遵守纪律的习惯,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个人安全的习惯,诚实守信的习惯,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不欺弱凌小的习惯等。

1.2活动习惯。活动习惯是指在活动过程中由于多次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内心需要的活动行为方式,它包括独立思考的习惯,积极参与活动的习惯等。

1.3生活习惯。生活习惯是幼儿每天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关饮食、起居、卫生、消费等习惯,如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积极锻炼身体,不随地乱丢瓜皮果壳,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不乱花钱等。

1.4劳动习惯。劳动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劳动,善于劳动,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的行为习惯,如做好班组值日工作,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上述四个方面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其中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的训练为习惯培养的起点,活动习惯的培养是中心,道德习惯的养成为目标,从各学科教学渗透、区域活动培养两条途径,以兴趣、情感、意志三个非智力因素为主要策略,分级推进,逐步培养,继而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全面开展。

2.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1耐心教育持之以恒。孩子的年龄小,自制能力差。对于孩子的教育就需要更耐心。家长和老师要持之以恒地对幼儿及时进行提醒引导,使之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教育的成败贵在坚持。培育孩子良好的习惯,需要时间,需要原则,更需要耐心,需要持之以恒。时松时紧的迁就结果只能是推波助澜,对孩子好习惯的养成百害而无一利。

2.2率先垂范,熏陶感染。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老师是幼儿最崇敬的榜样。幼儿的模仿性很强,父母和老师的言谈举止、道德品质、良好习惯,时时影响着幼儿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家长和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纠正不良习惯。家长、老师从自身做起,才会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为他们健康、全面、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陶行知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孩子早期获得的经验,将在一生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然而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从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始,从老师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开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行为练习、实践,从而更好的巩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3重视重复训练方法养成幼儿生活习惯。如有的幼儿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教师就要有意识的组织幼儿进行收拾玩具的练习,并多次重复训练,使幼儿养成在不用提醒的前提下,玩完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又如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缺乏自理能力,特别是在中午进餐方面存在着不良习惯,如大部分的幼儿不会自己吃饭,在家里是大人喂着吃,只有个别幼儿是自己吃的。针对此种情况,教师便可通过多次强化训练,同时辅之以鼓励教育,充分发挥同伴的榜样作用,让幼儿向能吃饭的同伴学习。当此类幼儿有所进步时,再逐渐加以引导与强化。这样,既调动幼儿积极性又促使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当然,其中还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饭粒往外撒、挑食、拣食等,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空余时间多加以教育了。经常告诉幼儿我们的粮食来之不易,不能浪费,并可结合教学如故事《漏嘴巴》、古诗《悯农》等进行教育。还应告诉幼儿挑食、拣食对身体的不利影响,会使自己得不到充分的营养而生病等等。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到这些知识,久而久之存在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幼儿的良好习惯形成了。

行为习惯的培养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幼儿时期是人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大脑的结构和身体机能在这一时期最旺盛且可塑性最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阶段。在幼儿时期养成的习惯,对于个人终身都是有很大影响的。这体现出个人从小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笔者结合多年幼儿教育实践经验,对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提出几点参考性的建议。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对于各类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且经过反复练习最终变成需要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当建立在科学练习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训练而形成的自觉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个人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有着重要影响,直接影响学习成绩。研究表明,成绩优异者都是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天资聪颖但学习习惯不好的人,往往成绩不理想。在幼儿时期要加强对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对幼儿进行正确书写姿势、认真完成作业、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的教育。培养幼儿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和求学精神,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爱学习的好品德。在对幼儿习惯培养的方式上要做到多种多样且生活化,做到幼儿易于接受,做到寓教于乐。如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经常给孩子讲白雪公主、小红帽、狼来了等童话故事,不仅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还可以培养孩子读故事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

喜欢劳动是个人不可或缺的优良品德,不仅可以磨炼个人的意志,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当代独生子女家庭众多,家长对孩子往往都是十分溺爱的,把孩子捧为掌上明珠。孩子衣食无忧且受到家长的过度照料,长久以来导致孩子养成不好的个人习惯。因此,对于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就体现得尤为重要。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创造财富,而是为了让孩子适应劳动,进而养成初步的劳动习惯,以便今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可以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洗漱等。另外,还可以让孩子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擦桌子、扫地等。笔者要求幼儿每天为大家摆放好桌椅,帮助打扫教室和校园的卫生,定时还带幼儿在种植园里除草等,以此培养幼儿对劳动工作的兴趣,促进幼儿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个人身体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是个人事业成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良好的卫生习惯一方面可以体现出个人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对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包括对儿童日常饮食起居行为的正确引导,还要让孩子做到生活规律、健康饮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玩脏的东西等。如笔者发现幼儿偏食情况很严重,就举行了一个主题班会,向孩子们科普每种食物的优点,并且将这些知识变成小歌谣,让孩子们了解有些食物的害处,了解只有不偏食才能让身体健康。如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笔者制定了几条规定,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时不能将饭菜散落一地,吃饭时不做其他无关的事情,饭后要洗手漱口,不浪费食物且要吃完才能离开座位。这些规定能够很好地规范幼儿平时的个人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培养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民族,文明礼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讲文明、讲礼貌看似是外在的行为,其实是对个人素质的体现,是对人们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重要反映,同时是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体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首先要让他们学会使用各种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等,同时可以要求孩子们上下学向家长和老师问候、道别,在外面遇见老师或者同学时主动打招呼问好。其次要对孩子的举止行为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反复练习。另外,还可以让孩子多与他人交流,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手段,懂得对他人怎样称呼,培养孩子在不同场合和环境里进行正确人际交流的能力。如家里来了客人,要让孩子礼貌问候来客,别人在问话时要礼貌地回答对方。要求孩子别人谈话时要认真倾听且不要随便插话,客人走了要礼貌性地道别。在别人家做客时,要求孩子主动向别人问好,不在别人家乱翻东西,走时要对对方礼貌道别并且感谢别人对自己的招待。对于幼儿讲文明讲礼貌良好习惯的培养,要做到经常化和日常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真正理解讲文明、讲礼貌的重要性,并且可以正确运用到实践中。

五、结语

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工作的重点,是需要社会家庭和幼儿工作者共同协作、努力才能完成的。幼儿工作要做到思想上重视、措施上合理运用,对幼儿工作做到坚持不懈、反复实践,以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便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观菊,嵇晓.为孩子的人生储存一个长效的资本――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2).

[2]吴蕾.浅谈幼教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新课程(下),2011(05).

[3]朱媛媛.“习惯宝宝”――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J].好家长,2011(10).

行为习惯的培养篇6

关键词: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培养;德育教育;自觉性

【中图分类号】G444

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同时他认为习惯不嫌其多,当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除此之外,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这两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叶圣陶先生的这一理论,提示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克服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儿童时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建章立制,运用激励机制,深化学生的行为。然后建立评价体系,落实养成教育。同时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习惯要从小培养

有资料显示,良好的习惯的形成与人的年龄的大小成反比关系。有这样一份报道说:“在一九八八年那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他所提到的都属于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范畴,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呀!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形成,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二、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

陶先生“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的理论提示我们,对于青少年儿童的良好行为养成教育要注意在学生实际生活中发现学生习惯教育的问题所在,通过对问题的整理筛选确定不良行为习惯问题,找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方向,注重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情境引导青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也非常重视在做中学。因此,他主张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他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写到:“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获得。”[5]借鉴这一理论,我们在青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中,要针对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逐渐改掉不良行为习惯,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在这一点上形成针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活动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活动中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不仅要让他们明理,而且要重在导行,引导学生讲文明、讲卫生、保护环境、相互帮助、尊敬父母、乐于助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等,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会做人,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学用结合,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三、习惯要在规范约束中养成。

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和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校纪校规规范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对学生实施规范约束,首先要明理,要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灌输教育。其次要有激情,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设情景,宣传规范,使学生从内心自觉接受。再次要促行,要发挥规范的督促、制约作用就要经常开展检查、评比活动,及时发现学生中带倾向性的问题,对学生中产生的不良行为要对照要求,及时矫治,使规范落到实处。

四、通过榜样示范养成良好习惯。

青少年儿童具有善于模仿,可塑性强,富于幻想,主动活泼,追求高尚道德的特点。我们应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

学生日常不良习惯问题也与家庭教育有关。不同家庭环境中的子女性格和习惯是不同的。对中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运用教育手段。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指导教育,是养成教育的极为重要的原则。作为养成教育的实施者,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因人因事而异,这样才能有实效性。五、将学生的养成教育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

我校实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能力评价中主要从学习能力、审美与健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采用三年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是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力抓手。实施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可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文明守纪、爱护公物、家庭表现等方面系统制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量表,可采用个人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的方式,用月评和学期评的方式对学生良好行为情况进行评价。这样将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相结合能促进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促进自我要求和自我评价。

六、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指导学生“自我反省”,实现行为矫正。

行为习惯的培养篇7

关键词:幼儿;习惯;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61-01

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一生。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的,他们通过不同的侧面、各种渠道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这两年的带班实践工作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要使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鼓励,更离不开家长的重视和熏陶。

1.教师对幼儿习惯的养成起着主导的作用

教师担负着培养幼儿的神圣职责,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在培养并提高幼儿习惯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1.1循循善诱,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在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开始的时候,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认真听老师讲等等。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1.2以夸奖和鼓励为主努力做到寓教于乐。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当幼儿受到鼓励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愉快,也就会自觉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为了。

1.3将教育融入到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并以此教育小朋友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争做好孩子。

1.4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今后,我们互相监督,不让坏毛病再出来好吗?"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2.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从小事抓起

τ诩页だ此担孩子是全家的希望,自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爸爸妈妈们就在考虑怎样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高人一等",尤其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培养孩子,将来就有可能落在别人的后面,后悔莫及。良好的生活习惯要靠家长一点一滴地培养,从日常生活做起,从细小的事做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家长们该如何教育培养呢?教什么、培养什么?

2.1家长的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间的联系与配合的重要性从幼儿刚入园接受教育开始。我认为,应让家长参与教育,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在家要多注意孩子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在家一定向亲人打招呼,促进孩子文明礼貌的形成。另外,家长为了与教师对幼儿进行一致的教育,还可利用来园接送孩子的机会与教师交流,彼此了解幼儿在园、在家的表现情况,以及时表扬强化和更全面地评定幼儿。

2.2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自己。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即使是能力差的幼儿,只要我们发挥他的长处,并提供一些取得成功的机会,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就能让他内在的潜力发挥出来,我们更应该尊重幼儿,特别是发现幼儿犯了错误,不能用打骂或一些较难听的言语来刺激他们,而应抓住他们某些特长或进步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正面强化。家长因势利导,正确对待幼儿的逆反心态,从常规教育入手培养良好习惯,使幼儿也自己作出了确当的自我评价。

2.3家长应成为幼儿的榜样。家长要以身作则,使幼儿学有榜样,行有准绳。如:要求幼儿礼貌待人,家长首先就要使用礼貌用语。重视教育,在生活中注意孩子的一言一行,如亲戚朋友来家里,要让孩子主动问好,在路上碰到要打招呼,在幼儿园要向老师问早,放学说"再见"。我相信,只要家长能够充分地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幼儿一定会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故事、儿歌、歌曲、影视等作品的艺术形象很强烈的榜样力量和感染力,幼儿也很喜欢模仿,这些榜样对幼儿具有最直接、最具体、最形象的影响。

2.4引导教育幼儿关心别人,共享快乐、学会谦让。为了幼儿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杜绝幼儿不良性格和行为滋长,家长应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着手,让幼儿的良好习惯得到陶冶,如吃东西时知道谦让,不能自私独霸,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地让幼儿与同伴交往,特别是教育其与他人友好相处,照顾好比自己小的同伴,能借玩具给同伴玩,对小同伴应该谦让、关心、友爱,引导幼儿踊跃参与献爱心活动,通过献爱心活动使幼儿学会如何分享别人的快乐,理解别人的痛苦。家长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类似的教育机会,积极的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谦让、合作、谅解的教育,让幼儿心灵播下关心别人,与人共享快乐的种子。

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时期最应该培养的,这是根的教育。所以抓得越早越好,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如此,它需要家庭、幼儿园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行为练习、实践,从而更好的巩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习惯,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老师、家长、社会要齐心协力,只要我们正确引导教育,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参考文献:

[1]刘全礼.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修订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

[2]张梅林.儿童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北京出版社,2004.

[3]郭淑斌,赵东梅.幼儿家庭心理教育方略(还孩子本色).暨南大学出版,2005.

行为习惯的培养篇8

有资料表明,日本人的家庭教育主要注重于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习惯,培养孩子正直果断、丰富的感情和个性,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和自制力。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则注重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他们教育孩子做到:(1)宁苦而不娇,(2)家富而不奢(3)严教而不袒护。在这种家教思想的熏陶下,他们的孩子到了20岁,个个都站得住,不用父母去管他。可见,外国人的家庭教育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正如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只希望孩子学习能考个高分,而忽略了对孩子品质、能力的培养。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临终时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馍,等儿子临时学习并做好送来时,他已经咽气了。他留给儿子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可见,他临死前还不忘教儿子自立、自强的习惯,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难道不是个启发吗?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要教会孩子做人,要敢于向自身挑战,要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1996年一本期刊的编辑部在中国、日本、美国的学生中同时进行了一次“心目中最受尊敬的10个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二位都填了自己的父母亲,美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三位中有两位填了自己的父母亲,而中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10个人”中填的大多是电影明星、球星等。悲载,中国父母!难道是中国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吗?非也。其实,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拼命地在养孩子上攀比,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子琴,我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台钢琴: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脑,我要给孩子买个更高档的。他们有的成了孩子的“奴仆”,为孩子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只知道单方面的付出只知道一味慷慨给予、溺爱孩子,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忽视了培养孩子对父母、对长辈、对社会的爱。给孩子养成了自私、冷漠、任性、放纵、没有责任感的不良习惯,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害了社会。

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配合学校教育的需要

行为习惯的培养篇9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重要性;常规;表扬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30-01

学前期是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帮助引导幼儿形成有益于其终身发展的习惯,是我们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正确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关键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幼儿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了好的行为习惯,许多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反之,会为幼儿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物、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当孩子独立完成一点小事,家长如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有益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

二、幼儿行为习惯培养要规范

3~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幼儿活动常规,常规要规定孩子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平时要求幼儿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午餐要求做到“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用餐时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物,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我们教育孩子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要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

三、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以表扬为主

行为习惯的培养篇10

【关键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一、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

现阶段,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幼儿智力开发关注度较高,对其琴棋书画技艺的启蒙,对其数理化的引导,对其健康体魄的造就;他们却往往忽视了对其良好卫生习惯、文明习惯及学习习惯的培养。于是不少幼儿吃饭偏食挑食、用眼不卫生、迟睡迟起等现象屡见不新。这些不良习惯,难以表述其穷尽,故将此不良习惯进行归类组合如下:

(1)不良品德习惯:乱使小性子、不使用文明用语、满口脏话粗话、对玩具及图书等随乱丢弃或进行随意破坏、随地大小便、浪费粮食,撒娇任性,不尊重长辈,乱吐痰、撒谎成性,随意摘花或毁坏树木、践踏草坪等不良品德习惯。

(2)不良学习习惯:错误的读书写字姿势,边看电视边吃零食边学习,握笔不正确,迟起并随意不去上学,躺着看书,阳光底下看书,用眼不卫生,看电视当作重要的任务等不良学习习惯。

(3)不良的卫生习惯:咬指甲或铅笔,挖鼻子、用衣袖檫鼻涕,饭前便后不洗手、不刷牙、睡前吃零食、以零食代替正餐、挑食偏食、进食姿势不良等不良卫生习惯。

造成幼儿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和娇宠,初期对孩子的放任自流与无视,还有些因为家长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效果,导致孩子最终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生活习惯。

二、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1.全方位优化育人环境

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的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周围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国际竞争力的日益提高,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就是创造全方位优化育人环境。首先,需要我们不断优化家庭环境,正所谓家长还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每个家庭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一个健康、团结、和睦、诚实守信、勤劳简朴、文明礼让的氛围中不断健康成长,而家长应该首先以身作则,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让孩子时刻得到情操的陶冶。其次,优化校园环境也是确保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基础。校园要做到绿化、净化和美化,充分发挥隐型教育的作用,做到环境育人学校要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使幼儿在无形之中感受真、善、美的熏陶。最后,优化社会环境也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当今社会,由于人们闭塞的居住空间,匆忙的生活状态,疏离的人际关系等原因,使得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乏交往的纽带,这都深深影响着在此环境下成长提来的幼儿群体。正因如此,现阶段,只有不断开展社会主导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用渐进式教育、辨证式教育、创新式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三种基本形式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最终使其成为优质的复合型人才。

2.转变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管理、教育、服务是幼儿工作的三大主题,在以往的幼儿教育者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以管理为主的工作理念,从而导致服务和教育功能被不断弱化。幼儿教育者应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来影响孩子,把新知识、新思路、新信息传递和灌输给学生。以人本化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变教师管理为主到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努力构建起全方位的孩子成才服务体系。

3.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工作应该情理交融,注重实效

虽然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环境和幼儿身心发展特征等与欧美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在日常管理中情和理总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幼儿教育者应正确处理情和理的辩证关系,力求做到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动之以情,以情感人。用最真挚、热忱的情感,在情感上打开幼儿的心,从而引起他们的理性思考。

4.让孩子主动地接受教育

在幼儿良好的品德教育中,光靠幼儿教育者的灌输是不够的,还要改变幼儿在品德教育中的被动地位,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碰到幼儿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碰到孩子打架,幼儿教育者就应让孩子们自己进行商讨是非对错,让打人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通过换位思考,让孩子们共同找出解决的办法,让他们在讨论中自己辨明是非对错,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爱护他人的重要性。

三、总结

总之,幼儿年龄越小,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就越大,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越容易培养。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最主要通过养成教育。作为幼儿教育者,应充分尊重教育的内在规律,齐心协力,在幼儿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内,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敖妮娜.幼儿园班级活动区创设的问题与建议――基于对四川省36所幼儿园的调查[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