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7:30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篇1

关键词:阅读兴趣;语文素养;媒体;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前言部分“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前后出现达六次之多,可见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因素。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积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国古代大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知识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愉快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可以采用设疑法,以此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悬念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关切的心情,就像章回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样,使关切的心情变成学习的兴趣。感染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深入发掘课文蕴含的感情,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吸引学生产生兴趣。激励法——心理学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诱导法——就是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诱导,把学生其它方面的兴趣吸引到语文学习上来。

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1.走进教材,让学生从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和情感的熏陶

语文课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和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及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应根据教材本身所含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培养。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带进教材,引导学生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让学生直接体验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这样做,特别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在教学中,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这样做,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要学会表达是不够的,所以,教师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比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母语,主要的不是靠传授知识,接受系统的训练,而是在大量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习得来获得。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语文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三、利用媒体功能,丰富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正以其特有的优势走进课堂,成为广大教师的得力助手。它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好地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篇2

【关键词】科学素养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104-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教师应当在达到中学语文学科主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教学特点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当地尝试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增强意识,充分认识科学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科学素养通常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而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语文教育所说的科学素养与自然科学所说的科学素养有着较大的区别,前者所说的科学知识,主要是指语文学科中的语言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学阅读知识以及文史常用知识等。至于文选中的科普文章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应让学生读懂,但它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学习语文学科应达到发展语言能力,提升写作水平,拓展思维能力等基本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全面培养科学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与行动能力。目前,中学生对高新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发展了解较少,中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正处于逐步培养养成阶段。中学生对于伪科学及封建迷信的辨别能力不强,对学科、专业、科学研究的理解了解程度较低,对于科学素养养成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紧迫的意识,往往认为那是上大学以后才要考虑的事项。多年的高中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由于没有充足的科学素养知识,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的理解认识能力,在高考结束后的志愿填报、专业选择、志向安排上显得很盲目,出现了上大学后对所选择的学校、专业兴趣不浓,甚至出现许多厌学、改专业,甚至退学的情况。因此,在高中教学阶段,有必要利用适当的时间、渠道与方式,渗透科学素养养成教育。

二见缝插针,探索利用多渠道教育的途径

高中语文教学中科学素养养成教育渗透的途径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文教学的课堂,综合施教;可以通过老师教学备课,有意识地筛选科学素养的教育信息,扩展科学技术知识阅读内容;可以在写作教学中落实科技知识教学内容;可以更多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技术新颖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提升计算机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要充分认识网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的上网观,要把网络作为了解科学知识,获取科学信息的来源渠道等。

当前,由于中学教育的体制机制问题,中学生在校学习较少参与实践活动,作为语文老师,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阅读、写作、讨论、论坛、班级管理、社团组织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寻求科学真理,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及创造意识等。教师可配合教材设计,组织结合科学素养能力培养的内容,还可与家长联合起来,让学生参与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实践、探索、质疑、创造。培养他们求真务实、勇于质疑批判、积极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关注生态,全方位践行科学素养培养

语文课程的科学素养主要体现为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和谐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当代的中学生,因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等多重因素,个性差异较大,他们往往有不同的学习需求。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更要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及进取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必须要关注语文教学生态,让以人为本的生本理念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篇3

关键词:大学语文;职业素养;化工专业

一、职业素养及其在人才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职业素养的涵义

职业素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职业素养除了专业外,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在职场上就是职业素养。其核心内容就是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信念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它由爱岗、敬业、忠诚、奉献、合作等构成;职业知识技能,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包涵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职场礼仪、时间管理及情绪控制等能力;职场习惯,是属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范畴,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

(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职业知识和技能容易获得,职业信念和职业习惯却难以实现,而企业往往更看重后两种因素,人们称之为“职商”。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某高职院校毕业生“双选会”的调查问卷分析中也找到了相同的答案。2015年11月,某职业学院举办了两场2015届毕业生双选会。参加本次双选会的用人单位共计227家,有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常发制冷股份有限公司、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滁州百川汇龙电子开关设备有限公司、芜湖美的等,涵盖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与制造、会计、电子商务、建筑工程技术、应用电子、高分子材料、园林园艺、模具设计、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等众多领域,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本次发出问卷176份,收回有效问卷143份。

二、化工专业职业素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化工专业职业素养的现状

1、化工专业职业素养的涵义

高职院校化工专业是以培养适合地方产业发展的化工企业一线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而且还应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归纳、整理、分析结果的能力及撰写实验报告(论文)的能力,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工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还应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快速适应企业、适应社会,较好地完成学生角色的转变,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2、化工专业职业素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们以某高职院校为例。该校是安徽省首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以服务地方、服务社会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型、应用型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为己任。专业设置主要面向地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专业。[1]以化工专业为例,从2015年该校的麦克斯报告中看,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感等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既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业务素质的要求,又符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的人文素养方面的要求。[2]这一点从相关企业对化工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尚有差距,尤其是学生的职业素养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表现为毕业生适应环境能力差,责任意识薄弱,独立担当意识差,敬业精神不足,吃苦精神不够,合作奉献精神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意识不强,片面追求近期效益--招生人数和毕业生的就业率,而忽略了学生的根基--职业素养的教育,淡化了纪律管理;二是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三是生源差。现有的化工专业有普招生、中招生,还有文理兼招生,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学生压根就不知道。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

(一)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和基本功能

大学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最具基础性和综合性的学科,是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课程。这就要求大学语文在“教育学生规范、熟练地掌握语言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同时,应该是一种人性教育、精神品格教育、民族文化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同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3]爱因斯坦在《教育的神圣职责》中指出:“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得学生对人类价值有所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辨别力。否则,他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只能像一条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4]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自然地享受到语言沟通、文化精髓和审美情趣的无穷快乐,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可以使大学生具备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具备明晰的科学理论和创新能力。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

1、我们利用现有的教材[5]“第二篇口语技能训练”中的范例,循序渐进,由张开口-说出来-听得懂-词由意出-说话流畅-说话有节奏富情感-到逐步掌握说话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在教学中也可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同学们感兴趣又都人人可说的话题,如,自我介绍、家乡风物介绍等,这既可以消除新同学之间的陌生感,又可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还可扩大知识面,了解各地的景物风貌和地域传统文化。

2、走入作品,走进大师,聆听心灵的呼唤,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与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如,《诗经》二首《关雎》和《蒹葭》,对纯情真爱的赞美,对坚贞不渝的颂扬,对人性美的追求,不仅能启迪同学们的心智,增强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而且使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再如,胡适的《赠与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文中有许多谆谆告诫而又励志的警句箴言:“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仓的收”、“应该使我们明白今日的中国社会已不是一张大学文凭就能骗得饭吃的了”、“没有别的法子,只有格外的努力,自己多学一点可靠的本事。”[5]203-204

3、在名家的简介中和作品的人物塑造中,学师和主人公身上宝贵的品格,培养正直善良、坚毅勇敢的品格。如,罗素的《我为何而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减轻”“人类的苦难”。[5]234-235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洋溢着熠熠生辉的博爱精深。

4、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注重审美情操开发,提升学生的品鉴欣赏水平和创新能力。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教学中,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既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春江月夜的迷人景象,又通过配乐朗诵的反复吟咏,使同学们领略到了诗文的音节和谐之美,陶醉于诗人所创造的情景交融的诗境中,从而感悟出诗人浸润其中的深沉的人生感慨。

5、树立理性思维。对于化工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要对其加强理性思维的能力的培养。大学语文浓缩了中外古今文化的精华,不仅让同学们通过课内教学获取,教师更应把同学们引领到社会大课堂,拓宽视野,拓展知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具体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探求作者的创作思路、看问题的角度和描摹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理性思维的方式。

作者:陶会平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续宗成.独立学院大学文科物理教学改革初探[J].吉林教育,2010,(07).

[2]兰继红等.浅谈文科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467-1468.

[3]陈德三.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与教学建议[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4,(0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篇4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人文素养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是民族历史的瑰宝。她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而语文教学,就在渗透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

《语文课标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笔者就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1学习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国。从上古到现在,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有过成功与失败;耻辱与辉煌。从神话传说到百家争鸣,从《诗经》、《楚辞》到诗词歌赋,这些名篇名著都凝聚了每一位文人的心血。在语文课上,学生学到中华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彩的部分,这些经典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能够主动涉猎相关知识打下基础,也为传统文化在青年中传承、发扬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教材中收录的《论语》,学生可以管中窥豹,知道孔子的治国方针,为政策略,进而,可以在学习生活中发扬“仁”的精神,最终实现人与人和谐的目标。在《陈情表》中,李密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不管是什么情况,人都要以孝为重任。荀子的《劝学》,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学不可以已。”等等。这些优秀的文言文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学生无论是从教育意义还是审美意义,收获都是非常大的。总之,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努力的发掘她,研究她,她就会释放出无穷的能量,丰富我们的个人情感和国家情感。正如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2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发展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知识大爆炸,生活节奏飞快,学生面对这样的生活环境,对她的各方能力都是一个挑战,审美能力也不例外。文言文的学习却能够让学生增强和发展审美能力,帮他们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树立信心,见贤思齐。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后序》中的文天祥;《苏武传》中的苏武,这些伟大的历史英雄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用自己的身躯捍卫国家。这些人物的人格是美好的,能量是巨大的,学生学习他们,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了洗礼和涤荡,增强学生的忧国忧民的意识,以国家大局为重。

同时,优秀的文言文里有很多是作者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学生学习这些手法,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想象能力,进而领会作者的弦外之音,积累经验,丰富情感,发展审美想象力。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这些大胆的想象,让我们每一个人对天姥山都有一种敬畏的感觉。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作者以大胆的想象,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气势恢宏的阿房宫,让后人对秦始皇骄奢淫逸的生活有了更具体形象的认识。通过这些经典著作,学生有了健康健全的审美心理,进而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对说话给予高度的评价:“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语言在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当务之急。然而,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是提高语言表达的金钥匙。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对名篇名句要熟读成诵,把这些精美的语言融化到自己的骨子里,感染、熏陶、内化、生发出旺盛的创造力,时时刻刻激荡着创新的灵魂。如:荀子《劝学》中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韩愈《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李密《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学生背诵的多,积累的多,提高语文素养,并把这种感情和自己的感情融合起来,日久天长,学生就会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4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都是经过专家多次筛选的,不论在篇章结构上,还是在遣词造句上,都是典范,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时,除了培养古汉语阅读能力外,还吸收其在谋篇布局和语言技巧方面的丰富营养,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4.1积累写作素材。现在的考试中都提倡新颖,学生在文言文的海洋中,积累了各个朝代各个领域的名人名事名句。这些材料一旦写入作文中,给陈旧的作文注入了新鲜血液。

4.2语言表达丰富多彩。学生在写作中可以运用文言词汇。例如荀子《劝学》中的:“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这些句子可以直接运用到关于“学习”的作文中。

4.3写作技巧多种多样。如:《赤壁赋》情景交融,最后得出人生的哲理;《陈情表》围绕情感线索,处处从“孝”入手,让统治者能够从李密的角度出发,最后能答应李密的要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总之,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不仅能够学到文言文的相关知识,提高欣赏文言文的能力,更主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最终把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并且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诗经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2]《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篇5

关键词:文化素养磁场物理知识培养挖掘

我认为,文化素养就是主体应具有的各种技能和修养,主要包括人文素养、科技素养、基本的技能和方法。主要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关键应该是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因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加快,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才有可能更好的适应未来要求。文化素养的追求是求真求善求美,是人心灵的呼唤,是人的价值取向,是人生的品味,是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成为未来社会主人的基本要素。

现在,中学担当着升学任务,升学情况的好坏关乎教师和学校的生存。社会、家庭和孩子的成长,都要求升学,升入好的学校。能考出高分就成了学校和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升学就成为唯一的评价教育的标准。素质教育只能流行在口头上,应对上级的检查,应对写一些研究性的文章。在教育的实践中,学生和教师陷入题海之中,学生整日沦为了“解题机器”、“考试机器”,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关心和对科学的崇敬,缺少精神和信仰,没有激情和乐趣,不注重技能和方法的培养等。各种力量的挤压,再加上教师文化素养不高等因素影响,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只能是虚无。教育关乎着未来,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是教育真正的追求。

1、缔造培养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磁场

努力营造一个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课堂环境和评价体系。在新课标下,坚持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发挥其榜样的力量;在评价体系上,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条件,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课堂上教师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树立相互尊重的文化情感氛围,以学生的心理去看待学生、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开放思想、敢于质疑;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判断和形象思维、想象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创新和自主获得知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敢于冒尖、发展自我个性。

在物理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进行文化素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与切入点。通过文化教育,使学生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发展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激发了内心的潜能,认清社会方向、目的和意义。

2、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物理教材和物理知识本身都体现着大量的文化素养。如各章节的语言描述、精美图片、段与节的名称选择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在物理知识的讲解上,如惯性知识和安全用电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水循环、能的开发和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及环保意识等。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想方设法地把“五彩缤纷”的科学世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心旷神怡地深入其中,去感受,去受教育,去锻炼和提高,形成良好的能力。在物理知识的实验中,使学生富有体会,得到学习思考的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

3、要善于从物理知识中挖掘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内容

从物理学发展史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物理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帮助认识探究过程,了解科学事业的艰辛以及科学家执著的求索精神,同时也将激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文化素养。譬如,在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向学生提出,在牛顿定律的创立之前,被奉为金科玉律的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原理(力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统治了两千多年,这么长时间,为何无人发现其错误呢?后来伽利略、笛卡儿、牛顿为何能发现其中的错误呢?引导同学思考,难道这段时间真的没有人对它有怀疑吗?从而让同学不唯书,实事求是,敢于猜想,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

在应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文化素养。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的小实验,也可补充一些学生条件允许的小实验“做一做”,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思考题,如擦皮鞋的学问(光的反射)、拍打衣服上灰尘的道理(惯性)等。并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观察身边的物品的使用,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乐于探究日常生活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文化素养。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素养;策略

我国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以人文素养为核心是现在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帮助w生树立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价值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与人文素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现状

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相当广泛,针对的层面也比较多。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为例,在必修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描述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向我们列举了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在必修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描述了晚清鸦片战争后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认识到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在《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这一单元中,从人文的方向对现代中国的外交进行了讲解等。除了这些必修课之外,选修的课程中也有很多对历史人物和改革的描述。然而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学者往往都重视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整理和时间的划分,虽然学生从中学到了很多的历史知识,但是人文素养这个理念却有所疏忽,学生很难对人文气息和内涵有所感想和领悟,人文素养的教学效率不高,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以人文素养为目标,重新去整理课堂资源。

传统观念下,人文素养基本分为三大层次,其中就包括国家的意识、法律的意识和公民的意识等。教学者在教学课本内容的时候就要根据不同的意识整理相关的资料。例如,公民意识,在实际生活中,每一个公民都应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享受应有的权利,尽到该尽的义务和责任。但是历史环境、时期的不同,公民的意识也会有所变化。就我国发展史来讲,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得以建立,但是因为封建残留,使得公民意识难以完善,直到新中国成立,公民意识才得以真正建立起来。所以,教师要以公民意识为线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开展专题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公民意识进行探究,从而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1.发掘课本中的人文素养知识,激发学生积极性

高中历史教学课本中不仅有丰富的文字叙述,还有很多的注释、图片、参考文献、知识连接等一系列隐性的知识内容,教学者应合理利用这些隐性的内容,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调动学生参与性。例如,在讲《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课时,学生对戏曲的接触并不多,对课本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关于戏曲起源、戏曲流派等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可以邀请本班有艺术特长的同学展示相关乐曲特长,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在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时,传统的教学中,因为现代学生和古人的思维模式不同,很难去主动理解相关思想主张,以至于很多学生对内容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学习进程。所以,教学者在教学的时候,要引入一些相关的图片介绍和视频,讲述儒家创始人孔子和发展人孟子的相关事迹。通过对人物的描述、发展史的了解,结合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做到静动合一,使学生能从枯燥的文字中寻找到创新,自主思考探究和课本相关的问题,自主发现问题,从而更大化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更好地促进人文素养的教学。

2.以学生为主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学者多数处于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才是高效学习的重点。所以在课堂上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完善教学方式,教师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让学生自主思考,提升课堂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讲解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时,主要讲述的是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教学者在进行简单的描述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变化的内因和外因?其变化对当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有哪些影响?”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社会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等多种史观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人文素养的培养符合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教学者应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辅助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增进教学者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篇7

《辞海》称:人文的含义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也有学者指出:人文是尊重人,重视人的作用,是人内在的素质,是思想,是观念,强调对人的终极关怀。物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促进了人类的不断进步,具有深刻的人文性质。物理学科具有的人文精神是建立在物理学发展的基础之上,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真、善、美等核心价值观,实现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也是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然而现实的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却束缚了教育的终极追求,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主张渐行渐远。人文精神培养的欠缺,也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我们的学校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1])的一个答案。

2当前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出现的问题

(1)注重物理知识的教育,追逐教育的功利性,忽视了人文素养教育

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2]反思现在的学校教育,虽然也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但面对社会、家长的升学要求,仍然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学生浸没在无穷无尽的题海中,为了考试而学习,找不到物理学习的乐趣,看不到物理学的自然美、理性之美,成为只会使用物理公式、定律解决问题的“工具人”,“应试的狂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有健全的人格,片面的发展造成他们对科学功利的追逐,缺乏合作、漠视生命。

(2)物理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欠缺

作为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物理教师,更多的关注物理概念、公式、定律的传授,反而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由于自身对物理教育的理解缺乏有深度的人文思考,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缺乏耐心,语言粗鲁;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能够虚心倾听,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模样,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不敢发言,教师一言堂,缺乏师生互动,甚至出现物理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一潭死水的情况。

3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1)利用中国物理学发展史,着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在现行的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关于我国的物理学成就介绍。如《墨经》系统地总结了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影子、小孔成像。教学时可以再拓宽告知学生《墨经》运用几何关系描述了平面镜、凸凹面镜的成像原理,比西方早了100多年。再比如我国四大发明对整个西方世界的影响,也证明了没必要物理学必言西方,中国古代同样创造了灿烂的物理文化。《梦溪笔谈》记载与验证了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磁偏角现象,就比西欧记录早了400多年。通过我国的物理学史,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利用科学家人格之美,感召学生

历代科学家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潜心钻研、务实求真、淡薄名利,造福人类,为科学而献身等完美人格,都是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例如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论证了质量轻和重的物体是同时落地的。此前也有数学家早于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规律,但他不敢挑战禁锢人们思维达两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而伽利略做到了。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这正是牛顿虚心向其他科学家学习的结果。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花了11年时间,做了数百次实验。居里夫妇发现铀具有放射性之后,并没有将秘密据为己有,而是公之于众。由于长期研究物质的放射性,居里夫人在67岁时患白血病逝世。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放弃美国人的重金,毅然归国,投身于两弹一星的研究工作。通过对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奋斗的学习,震撼学生的心灵,感召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3)运用物理科学之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人文情怀

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把物理科学之美分为三类: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理论结构之美。[3]在物理教学中,美的因素有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发现美,并提升内化为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物理教科书中有大量关于物理现象之美的插图。如《光》这一节,为了描述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提供了四幅插图:光能使我们看见苹果,植物依靠光合成营养物质,太阳能汽车靠光能行驶,现代的光纤通讯。这些插图让学生领略了自然现象之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人文情怀。再如《杠杆》一节中,对平衡条件的教学,通过若干次实验探究得到力和力臂的若干数据,学生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便可以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解释了“阿基米德翘起地球”的科学狂言。看似很刻板的杠杆原理,也同样可以很美。

(4)组织物理社团,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创新精神

在开足开好物理国家课程的前提下,积极组织物理社团活动。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在初二年级开设了航模社团、机器人创新社团。每周六都要开展社团活动。在动手设计航模、机器人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互相合作,有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遇到难关能够到图书阅览室借阅相关书籍,利用网络搜索资料。一件作品的诞生,凝聚着诸多参与学生的情感。实践证明:开展物理社团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让学生亲力亲为,主动探究,激起创新的灵感,体验发明创造过程,能把所学的物理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5)开发地方物理校本课程,关注学生

我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每个地方都能找到物理发展应用的案例,建立地方物理校本课程。比如介绍《梦溪笔谈》作者沈括曾在沭阳做过主簿,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学习了《比热容》,要求学生课后调查为什么沭阳的气温温差比香港大的原因。了解了集成电路,布置周末了解沭阳的光伏产业建设。通过地方物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使用,引导学生不是要“死学知识”,要能够活学活用,了解社会,走进社会,关注社会,能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

(6)通过中考试题改革引领教师关注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最近几年的江苏13市中考试题,体现了共同的命题方向:关注社会热点,突出人的价值,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如半导体的使用对人类带来的影响、核能的利用与开发、现代通讯,虽然对学生的要求不高,但是反应了物理教育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只有继续加强这方面的考察,才能让广大的物理教师从根本上重视与人文相关的物理教学。

(7)以生为本,提升物理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新时期的人文精神教育,要求教师以生为本,革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学记》提到,“亲其师,信其道”。关爱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乐于倾听学生的不同看法,以自身的榜样作用,熏陶、感染学生,升华学生的人格。

4结语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篇8

关键词:政治教学人文素养“政治课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政治教育的首位。它囊括了政治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因素,这是对政治学习的全新理解。正是作为素质教育时代之象征的“人文素养”,才构成了学生个体真正意义上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那么,新课标下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下面我谈谈一些做法。

一、营造氛围,诱发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积极、主动、热情地为学生的主动参与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总是给学生以信任,注意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愁,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使课堂成为学生乐于学习、勇于创造的乐园。

在政治课中针对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缺乏合作能力的弱点,我经常训练学生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注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好习惯。如教会学生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把自己的意见讲清楚,等等。并且要求学生在讨论前,必须独立思考,有条有理地分析解答问题,形成自己的意见,甚至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只有这样,讨论起来才有针对性,才能减少盲目性,一堂课才会有真正的收获。有时我还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学生在争论中思维发生碰撞,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中,合作学习的质量得以提高。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客观存在差异,往往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过程,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没有受益。为了更好地发挥同学间的合作效能,我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让成绩好的帮助成绩差的,达到能者为师,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加强自身建设,教学相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从教师专业积淀角度来说,“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而这一桶水,就是日积月累、不断丰富的过程,要保持一种不断学习的状态。政治教师因为教学内容涉及多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应当既是“杂家”,又是“专家”,所以要善于学习,博闻强记,尽最大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既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又要学习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吸取新知识,涉足新领域,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获取更多的知识,以便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更愿意采取填鸭式的“一言堂”,不让学生说。而新课改的灵魂是挖掘、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调整心态,真正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个体来对待,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观点。教师要真正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滥用教师“权威”压服,当然这就需要教师重构自身的知识体系,以丰富的知识、宽阔的视角引导学生。与此同时,还得有勇于承认不足的精神,毕竟在现代社会知识的获取早已不局限于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以开放的心态“教学相长”更易于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例如教材中的环境问题,若仅用书上枯燥的理论、陈旧的案例授课,学生不感兴趣不爱学不说,更无法达到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这时不如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明了道理―实践应用”的模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课余通过实地观察、书本学习、网络搜索、调查访问等途径,以探索的目光关注生存的空间,能发现存在的问题,锻炼从书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交流、讨论等形式探究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考察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从而能真正明白保护环境的意义及其迫切性,进而引出绿色消费。学生把保护环境从书本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述求,看作是自己应尽的责任,更能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生活态度,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挖掘生活中的政治,创造性地运用生活素材

政治的外延就等于生活,政治资源无处不在,智慧的教师使学生长着一对生活的眼睛来寻找政治,这就是政治生活化。在教学中,我改变封闭的政治环境,积极拓展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生活这个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的身边环境中去学习政治。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这活的书里面,就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读不完、看不厌的知识。关键是政治教师是把课本当成学生的世界,还是让世界当成学生的课本。

社会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些基本情况,综合实践活动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使学生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形成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篇9

一、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中学历史教学,可借助生动、具体、形象的人物和事件,给青少年的情感以“细雨润物”式的感染、熏陶,尤其在爱国情感方面。

早在商、周时期就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彗星观测记录,“世界第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所反映出的能工巧匠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盛唐时,开放的政策,强大的国力,吸引着众多的外国友好使者和商人,广泛影响着世界;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四大发明,则更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对西方国家进入现代社会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切,都值得我们自豪。近代中国落后了,但近代中国人为改变落后面貌而进行的探索和抗争,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讲了先进,讲落后,一反一正,最能启人心智,爱与恨交织,谁能不受感染,谁能不动情?

其实,“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教学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借现实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历史,教人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近代中国就是“活”教材,近代史告诉我们,鸦片战争之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民族耻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压迫着中华民族不屈的头颅。而中国之所以屡战屡败,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的落后,清政府为保自己的统治,丧权辱国,“闭关锁国”。结合史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升华认识--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一旦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才能使我们的国家走向独立自主、繁荣富强。这样,很自然地就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起为祖国、为民族贡献力量的决心和信心。因为了解过去,才能理解现在,历史使命感会端正学生的价值观,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必须为明天拼搏。

二、运用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历史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历史知识,同时也在于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将这一任务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必须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趋势出发,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的完整框架。比如说,在初中教学中讲封建社会时,教师就应给学生一个清晰、整体的概念。教科书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分为五大段:封建社会确立和初步发展阶段;封建社会第一次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封建社会繁荣时期;封建社会又一次民族融合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时期;封建社会衰落时期。通过这样的分段引导学生从宏观思维出发,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使学生能从整体观念把握某一阶段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并以此为主干建立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能够从宏观历史角度对某一特定历史现象进行特定性分析。

2.要训练学生掌握历史因果分析能力。历史事件的发展,都是在历史事物的内在条件和外部客观环境的协同作用下发生、发展的。探究某一发展阶段特定历史事件的原因,就应将其放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因果关系。如在世界史的学习中,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法对法西斯德国为什么采取纵容政策时,通过引导学生对当时历史背景的分析、归纳,得出其多重原因,即企图利用德国的力量去攻打苏联,削弱社会主义的力量和英法两国自身国力锐减、国内政局动荡,只能采取此政策等,使学生从错综复杂的历史线索中抽象出必然的历史因果关系。

3.要引导学生,培养其历史比较思维能力。比较是一种多层次、多形式的思维认知活动。历史教学中所运用的比较是通过比较方法揭示历史现象、发展阶段及其在宏观发展趋势中的共性和个性,引导学生找出不同历史事件的特点和本质,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宏观历史比较思维。如19世纪后半叶在东亚发生的两次改法,即中国的“”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引导学生从这两次变法的背景、内容、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深入了解两次变法对两个国家的作用,了解两次变法的实质。通过比较,学生既纵向联系了中外历史知识,同时又达到了深入认识历史的目的。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具体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因果分析和比较思维等诸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的素养教育将大有裨益。

三、构建历史体系提升学生理论素养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篇10

【关键词】新课标;作文教学;学生语文素质

一、真情流露,表达内心

今天的写作呼吁展现孩子内心本真的模样,《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然而,在传统的写作教育课程中,教师一直以是否具有思想性为标准来评判学生写作内容和写作水平的优劣,即要求作文中心思想必须足够积极。不可否认,作文育人是语文教育一直的追求,教育者希望通过划定衡量学生写作水平标准的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但是要使学生写出好的文章,仅凭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对学生做出学术性要求外,教师还需要充分理解和认同学生的内心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不论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不够成熟,对于许多事情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受,这些心理体验有时会让成人觉得幼稚不解,甚至违背客观事实,但教师仍需要肯定学生在写作时吐露出的内心真实的情感,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现自我。因为只有这种真情流露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地去发掘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做到有话可说、有理可言。由此可见,在开展写作课程时,要积极地鼓励小学生用心去写,保留小学生自行发挥的写作特色与魅力,破除传统课堂的条条框框,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课堂并通过写作课堂展现自我。

二、放飞想象,拓展思维

儿童时期是孩子的想象力最为丰富的阶段,孩子从小所接触的一直是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故事中美好的人物陪伴了他们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一进入小学就突然斩断孩子与童话世界的联系,显然不利于他们尽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教师要负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展示出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当然,除去大胆的想象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细致地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去发掘身边的素材。那么,教师要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发挥想象力呢?1.鼓励孩子尝试童话体作文。适当地引导学生尝试童话体写作,这种文体能够使学生在展示自己所思所想的同时体验写作带来的趣味性。在进行这类文体尝试时,需要注意两方面的表达:一方面是准确把握故事主人公的特性;另一方面是通过故事的展开烘托出主人公某些品质特征。以蝴蝶这种昆虫为例,其最鲜明的特点是其拥有色彩斑斓的双翅,那么在蝴蝶身上可以联想到什么美好的品质呢?有同学认为,它在花间翩翩起舞,热爱生活;还有同学说,它与捕蝶人斗智斗勇,坚强机智;也有同学讲,它悄无声息地为花传粉,象征无私的奉献。2.进行课文延伸性创作。课文延伸也是一种备受学生青睐的拓展方式,进行这种练习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想象力,续写课文主角后续的故事,比如学习了《列那狐的故事》之后,学生可以续写度过寒冬后,列那狐在春天的奇遇;或是对课文进行仿写,比如在学习了《骄傲的公鸡》后,自己尝试编写《勤劳的蜜蜂》来歌颂蜜蜂敬业的精神。在学习完《断了尾巴的壁虎》之后,老师可以假设这样一个场景:一只断了尾巴的壁虎出现在教室的角落里,一个同学无意中发现了它,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壁虎最后长出尾巴了吗?然后以我与壁虎的故事为题目进行创作。这样的练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尽快适应系统化的写作训练,在掌握一定素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构建自己的思想世界。

三、加强口语训练,增强表达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做出如下要求:鼓励学生去倾听、去表达,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有意识地强化对学生口语方面的训练。由于小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不强,对大多事物仅能留下一个薄弱的概念,如果仅在此基础上展开写作,很难写出连贯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享收获,在谈论中不断丰满自己的内容。在写作完成后,教师应督促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通过自己的语感和听众的反馈及时纠正表达中的问题,反复诵读订正直至最终确定。长此以往,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语感的养成,对其写作时语言的组织、词句的引用也助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