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体育锻炼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7:17

加强体育锻炼的好处篇1

关键词高校教师健身动因锻炼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教职工肩负着教学、科研双重任务,工作负荷增大,需要有健康的身体作为保证。健康的体质、充沛体力是教职工工作、学习基础。近年来,高校教职工体育锻炼情况有了较大变化,本文就目前高校教职工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目的是为增强高校教职工体质、减少疾病,提出相应的指导与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沈阳工程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参加体育锻炼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需要,查阅了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

对沈阳工程学院体育委员会主任、工会主席、体育部主任、教授8人进行了访谈,制定了沈阳工程学院全体教职工体育活动现状调查问卷。

1.2.3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在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建议的基础上,根据先期资料查询,了解到高校教师体育锻炼活动情况,遵循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设计了《沈阳工程学院教职工体育锻炼现状调查表》。并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得出结论问卷是有效和可信的。本调查对全院教职工发放问卷1150份,回收1136份,回收率98.7%,其中有效卷1078份,有效率93.7%。

1.2.4数据统计法

根据研究需要,对所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学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高校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

2.1.1高校教职工对健康的认知度

认知态度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某一方面,所持有稳定的心理反应和状态。沈阳工程学院教职工对健康的自我认知度和自我评价,能够反映出教职工自我健康认知情况。表1可看出,教职工对健康概念有明确的认识。我们认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都有良好的状态。调查人中对健康评价应以身体强壮占10.4%、心情愉快占12.9%,而大部分教职工认为身体良好,处于无疾病干扰状态为健康评价标准,说明教职工对健康认知度评价标准不是很高。

2.1.2高校教职工余暇时间

教职工工作之外的余暇时间,能够反映出他们生活方式和状态。选择读书、上网、看电视的比例较高,这种生活方式基本处于静态活动,对教职工健康并没起到良好影响。而选择锻炼的教职工男女比例差别较大,说明男教职工参与锻炼意识较强,而女教职工数据反映出家务较忙,辅导孩子学习任务较重,是影响她们参与锻炼的主要原因。

2.1.3高校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目的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因素,教职工健身目的是体育锻炼行为的核心。表2调查数据显示,有61.9%教职工参与锻炼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说明教职工对健身功能认识较高。认为锻炼能起到休闲娱乐、调节情绪的目的,是一种主动性调整方式,通过锻炼来舒缓工作压力,使锻炼功效更具有了广泛性。有33.6%教职工意识到,通过锻炼可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9.3%教职工注重形体美,将锻炼作为减肥的手段。

2.1.4高校教职工体育锻炼活动场所

2006年学院通过搬迁求发展,使新建校区体育设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体育场馆现代化。教职工工作区内锻炼场地明显改善。从数据显示可以看出,选择校内场馆和校其它场馆的教职工占大多数,分别是30.4%和20.7%,两者数据相加达到51.1%比例相对较高。部分教职工选择在公园进行晨练,下班后在社区和家里进行锻炼。

2.1.5高校教职工体育锻炼方式

高校教职工从事锻炼方式中,(1)与同事一起锻炼方式比例较高,这是由于新校区提供了现代化体育设施,是结伴参与锻炼主要原因。(2)女教职工与家人一起进行锻炼作为主要形式,表明了她们对家庭成员健康有较强责任感。

2.1.6高校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男女教职工在选择运动项目排在前五位的基本相同,即羽毛球、游泳、步行、乒乓球、篮球(男)、健美操(女);这些项目特点是:健身性强、竞技性强、娱乐性强。说明校园体育设施,能够满足他们锻炼需求。

2.1.7高校教职工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时间

(1)高校教职工体育锻炼的频率。锻炼频率直接反映了教职工锻炼效果。表3调查结果显示锻炼频率在三次以上的占27.3%,五次以上占7.8%,这些教职工能够保证锻炼次数,锻炼效果显著。频率在两次以下占31.6%,处于无规律占33.3%的,这些教职工由于锻炼次数偏低,锻炼效果会受到影响。

(2)高校教职工体育锻炼的时间。数据显示,教职工每次锻炼时间,能够反映出锻炼强度、密度,合理的锻炼时间,对锻炼效果起到重要作用,30min以下/次的活动时间较短,可能影响锻炼效果,30~60min/次的锻炼比较时间适宜,60min以上/次,时间过长容易造成疲劳,可能会影响到工作。

2.2影响高校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1.因工作忙没时间参加锻炼占46.5%,因家务事繁杂,影响锻炼占18.2%,这说明工作忙,家庭负担重是高校教职工放弃锻炼主要原因。2.有19.5%教职工惰性较强,锻炼意识不够,是影响参加锻炼又一原因。3.由于缺少场地、缺乏专业教师指导,缺少运动伙伴,也是影响高校教职工锻炼的原因。

3结论

(1)对健康认知标准的不同,决定了对健康认知程度的差异。多数教职工认为将身体强壮、心情愉快,作为健康评价标准是非常正确的;少数人认为无疾病干扰、身体处于良好状态为健康评判标准,这种认知程度是明显偏低。(2)目前在高校教职工群体中,在余暇时间里是以看书、上网、辅导孩子为主,这就造成了教职工休息处于静态状态,而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教职工,采用身体锻炼积极的休息方式,是难能可贵的。(3)高校教职工参与锻炼的主要动机可分为,强身健体、休闲娱乐、调节情绪、防病治病四个层次,我们认为应将防病治病、调节情绪作为锻炼的主要动因。(4)目前我院校园体育场地和设施成倍增长,吸引越来越多的教职工主动参与锻炼活动。从教职工喜爱的项目调查中看出,位居前五项的项目,有四项是校园体育设施能够满足教职工锻炼的需求。(5)我院教职工的锻炼频率比率显示,大多数教职工锻炼频率为2次以下或无规律,说明教师锻炼带来的健康效果不是很好。

4建议

加强体育锻炼的好处篇2

关键词:运动处方保健体育教学运用

运动处方是个体依据自身的身体状况,为获得某一个目标而制定的参与运动的计划。它具有因人而异,随目标改变而改变的特点。保健体育教学是为身体比较弱,有某种疾病(临时性和永久性)和身体某部分器官有缺陷的学生开设的。其目的是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进行体育医疗和康复的手段。参加保健体育课的学生须经医生检查确认不能正常参加体育课学习,由本人申请,经院和体育部门批准。

1.参加保健体育课学生的特点

1.1体弱、有病、身体存在缺陷,不能参加激烈运动。

1.2据统计,我校主要病类有:小儿麻痹后遗症,肝炎恢复期,心血管病,哮喘病,骨折等。

1.3体育课的目标不准确。通过保健体育课的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他们的认识不准确。有人夸大其作用,认为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能够彻底治好疾病;有人认为他们身体条件不好,不应上体育课,学校要求上,就混个及格,拿到体育学分获得毕业证书。

1.4缺乏科学的锻炼手段。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在中小学很少参加体育锻炼,不知道通过体育锻炼能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

2.高校保健体育课的教学现状

2.1缺乏专门的保健体育教师。现在保健体育课教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由老年教师兼任,他们虽然有几十年来的教学经验,不会出偏差,但上课形式与普通学生的体育课几乎一样,缺乏对保健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

2.2对保健生的要求不高,考核相对较松。现在多数高校对保健生只要求他们上好每周一次的保健体育课,完成保健课上的内容学习,考核时多是送分,结果保健生毕业后仍然缺乏良好的改善自身状况的锻炼手段和方法,不利于终身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

3.运动处方在保健体育课中的运用

3.1了解身体状况,制订个人运动处方。运动处方的制订必须通过预先了解个体的身体状况才能做到合理准确。当一个学生来到保健班上课时,教师首先根据医生的病历证明与学生的交谈了解情况,然后结合本校的运动设施和学生的运动能力制定运动处方。一般以一个月到一学期为一个周期,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依据运动处方进行身体锻炼,再根据锻炼的效果师生一起修改运动处方,从而使运动处方更合理、更适合个体的需求。在保健体育课教学中的运动处方负荷采用中等负荷,即个体所能完成最大负荷的50%―70%,用脉搏表示为120―140次/分。练习频率4―5次/周,每次在50―70分钟。运动方式包括各种健身走、健身跑,各种球类运动,太极拳,养生气功,按摩,有氧运动等。

3.2运动处方在保健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第一阶段,时间为2周,教学内容主要讲授身体形态的测试与评介方法,参加体育锻炼的一般原则,运动处方的制订方法,确定本学期的锻炼目标,制订一份最初的运动处方。第二阶段,时间为12周,主要内容为运动处方的实施,学生依据教师为其制订的运动处方进行体育锻炼,教师为学生的锻炼提供运动器材和辅导,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锻炼效果及时对运动处方进行修改,使其更适合学生个体,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第三阶段,时间为2周,对学生本学期的锻炼目标进行检查,评定学生成绩,同时要求学生写一份关于通过本学期运动处方的锻炼自身的身体状况和教学建议,要求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以为教师今后制订运动处方提供确实可行、合理科学的参考。

4.运动处方在保健体育课教学中的预期效果

4.1课堂主动积极,参加锻炼的人增多。保健体育课教学中,学生总是跟在教师后,教师安排什么教学内容,学生就练习什么内容。至于锻炼内容,教师只能安排一些大众化的,往往不能满足每个人的实际需求,因此,课堂锻炼气氛不浓,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会影响锻炼的人数和锻炼的效果。采用运动处方进行保健体育教育,情况会大为改观,由于运动处方是根据个体实际制定的,每个人一份,学生上保健课就能按照运动处方上的锻炼内容、方法、手段及运动负荷进行锻炼,教师为学生提供运动器材、技术指导,解决锻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于学生有了运动处方,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知道自己如何锻炼才能改善身体健康,因此课堂上参加锻炼的人自然增多,锻炼积极性自然会高。

4.2课外参加锻炼的人增多。保健课的学生课外很少参加体育锻炼,他们不知自己的身体适合什么样的体育运动,怎样进行锻炼才有利于自己身体状况的改善。有了运动处方,这些制约保健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就不存在,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会增多,他们会想方设法积极锻炼,保证每周3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4.3体质改善,缩短疾病的恢复期。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研究,脚踏实地工作,保健班学生的体质会有明显改善,疾病恢复期缩短,转班学生增多。学生有了运动处方,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就会增多,锻炼方法就会合理,锻炼效果就会增强,健康状况的改善也就会明显。

5.结论与建议

5.1运动处方运用到保健体育课的教学,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平均主义。运动处方个体化,适应学生个体的生理特点,能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充分调动其自觉性和能动性,增加锻炼时间,改善身体健康。

5.2有利于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运动处方为学生提供了体育锻炼的时间、运动负荷和运动方式及具体内容,并且根据锻炼的效果不断地修改,使学生获得锻炼的乐趣,提高健身意识,为终身体育夯实基础。

加强体育锻炼的好处篇3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体育锻炼

前言:

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对于体育锻炼对自身影响的认知水平不高,以及院校对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没有起到一定的重视作用,导致很多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降低。不仅影响着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在今后的就业竞争方面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积极地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能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减少来自于社会的压力。

一、当前大学生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正处于信息比较发达的互联网时代,由于大学生的课程相对比较轻松,所以很多的时间都在玩游戏或者是看电视,很少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另外由于学校没有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高度的重视起来,以致于一周仅有的一节体育课由于没有丰富的课程安排,使一部分的人失去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来甚至即使是来了也只是在旁边呆着,没有参与到体育的锻炼中去,没有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无论是吃完饭还是上完课,马上就会回到寝室,由于寝室处于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再加上电脑对人体的辐射,使很多的学生在长时间游戏之后出现头晕眼花的现象,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但是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没有一个很好的体魄以及强壮的身体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个人都需要对体育锻炼重视起来。下面我将简单介绍一下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二、体育锻炼对身体素质提升的意义

所谓的身体素质指的是人体的肌肉的基本的能力。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以及柔韧性等等很多的方面。虽然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很多大的关系,但是完全可以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适当的锻炼来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大脑分析的综合能力。而且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心脏的收缩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血容量,从而减少心脏每天承受的过重的负担。由于活动的过程中对呼吸的适当调整,使肺部中的更多的肺泡可以参与到呼吸中去,可以大大地提高肺部的肺活量。初中或者是高中正是身体发展的阶段,有人说打篮球可以促进身体的快速生长,其实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可以对人体的生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为骨骼和肌肉提供足够的养分,增强肌肉的组织力,从而促进骨骼的生长,由于骨骼的密质的增加,使骨骼具有更好的抗压以及抗折能力。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由于可以进行跑跳等一系列的动作,所以可以增强关节之间的弹性以及灵活性,由于肌肉对骨骼的牵拉的作用,使得运动的人的关节比一般人的关节的承受力更强,可见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三、体育锻炼对心理素质提高的意义

由于社会的压力过大或者是自身经济的特点,使得一些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心理缺陷,虽然相关的学校开设了一些心理咨询课或者是心理咨询室对其进行过相关的心理干预,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下面将重点说明一下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影响。由于大学生的故意杀人事件层出不穷,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问题也逐渐被重视起来。逐渐成为运动以及心理健康学研究的主题。前文已经说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其实适当的体育锻炼还可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可以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去,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增加大学生与外界相处的能力,而且在相处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团队意识。对于心理是否健康存在着如下几个评价标准:其一、是否可以调节自身的情绪;其二、是否有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其三、是否可以保证人格的完整以及统一性。据相关的研究表明,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学的交往能力,由于体育锻炼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增强与他人的接触,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促进与他人交往以及合作的能力。而且据相关专家研究表明,体育锻练还可以在一定的上治疗心理疾病,由于大学生承受即将工作的巨大压力,所以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及相应的拓展训练活动可以适当地增加大学生的忍耐力,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还可以忘记所承受的烦恼以及痛苦,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即使是遇到再大的困难都可以很好地克服过去。

四、体育锻炼对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意义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的市场需求量小,而产生大量的人才过剩的不平横现象,由于高端行业的需求量小,所以就业门槛比较高,而相反一些小的企业的需求量较高,但是却不符合大学生们的择业标准。面对高端企业的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很多的大学生都对就业失去了信心,一心想着创业或者是通过考研来躲避就业压力,这种情况很不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但是如果在大学的时候学到了过硬的专业知识还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的话,那么事情就好办多了。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很多的学生都经历了这辈子都无法忘记的魔鬼训练――军训,在军训的过程中,面对一站就是一天的军姿,相信让很多学生为之抓狂,但是军训结束之后又觉得是个不错的收获,因为再也没有那样刻苦地进行锻炼过了,可以说它是一种比较大型的体育锻炼,在锻炼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仅对耐力有了一个很好的提高,而且在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际关系也是不能忽视的,体育锻炼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磨合自己性格,改善耐力不足以及焦虑的心情。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在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了不但扩大了交往,还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今后就业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增强一定的抗打击能力还可以更好地处理好人际关系。

总结:

相信很多人对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掌握。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积极的影响,通过在活动的交往,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耐力以及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还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希望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起到重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康倩.大学生健身锻炼行为习惯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5(01).

加强体育锻炼的好处篇4

关键词:农民工体育锻炼意识提高

我国农民工进行体育锻炼的情形有以下几种:在教育行业工作的男性和对于在运输业、建筑业的工作女性进行体育锻炼的居多。男同志参加的频率要大多数要多于女同志,没结婚的人锻炼次数也明显多于已经结婚的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及工资收入的较低农民工锻炼次数较少。目前呈现多样化趋势,农民工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从总体上看相对少一些,对于在农业、通讯业及建筑业的工作的农民工每次锻炼时间最少的。农民工的对于业余的沟通相当缺乏,体育交流频率与受教育情况及工资的高低成正比,其中男同志体育交流次数明显多于女同志。

一、农民工体育锻炼意识不足的原因

(一)农民工体育参与意识差

实践与认识是相辅相成的,对体育的认识是人们在逐渐地参加体育锻炼中逐渐掌握的。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长期处于不发达国家阶段,农民工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在工作场所,时间又被各种各样的琐事所占用,使农民工难以养成正确的体育思想,加之现在工作场所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几乎没有、活动器材又非常有限,缺乏必要的场所和保障,工地组织的体育活动更是形同虚设,体育锻炼不能很好地开展,久而久之,农民工的锻炼兴趣减少,不愿参加体育锻炼,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农民工参与运动时间较少是体育意识难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兴趣与意志的影响

许多农民工对体育锻炼的目标、作用以及体育锻炼核心思想掌握不到位,很难理解体育锻炼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绝大部分农民工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因为他们对有些锻炼项目产生兴趣,是直接产生的兴趣,而不是间接兴趣,所以他们参与体育锻炼应该不会一直坚持下来,稍微有外界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就立马上停止参加锻炼啦。另外,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没时间、没兴趣、意志差已经成为农民工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要素。

(三)没有正确的技术指导,妨碍体育意识的形成

相关资料显示,体育技能的技术含量越高,对体育锻炼的强度要求相对就高,体育锻炼水平的高低与运动思想的养成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造成农民工掌握运动技术困难,运动技能低下,同时,体育锻炼时间相对偏少,加之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致使较难的技术动作农民工无法掌握,更别说形成自动化的运动技能。

(四)场地、器材的影响

调查发现,农民工认为,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没有锻炼场地和器材。由于近年来,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民工人数急剧增多,使原本紧张的体育设施更加难以满足农民工的需要。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民工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三大球和田径等运动项目,爱好兴趣。

二、提高农民工体育锻炼意识的对策

(一)现在的农民工普遍缺乏锻炼意思,要提高她们的锻炼意识,强迫的锻炼是不可能的。只有在每次实践锻炼中让她们感受到体育锻炼的益处,让她们感觉到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体力的耗费,不仅仅是让他们感觉到更累。只有长期的,适当的锻炼让他们慢慢的接受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在工作之余,农民工应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农民工应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完善自我,真正体会到体育意识的重要性,将体育意识培养贯穿于每一天的工作活动中。体育锻炼是指人们通过多年实践总结出的能活动身体各个部位的运动形式,它不是指单一的一种体育活动,而是综合的体育运动。进行体育锻炼,可使人们日常生活中不经常活动的关节、部位得到有效的运动,进而促进其生理机能的发挥和改善。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一个部位的生理机能下降可影响其整个机体的工作效率,并引发各种疾病,影响身体健康。要保持健康的身体就必须使全身各个部位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发挥其正常生理机能,因此进行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很有利。

(二)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组织体育界人士给农民工进行讲解,出示一些比较有警示意义的资料,比如不加强锻炼给身体带来的不利的方面,以及锻炼给人们带来的各方面的好处。要人们去主动锻炼,你必须让他们认识到锻炼的好处,他们才会去花时间和精力去做,告知他们参加体育锻炼能强健自己的心肺系统,增强自己的身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提升自己的反应速度,在自己遇到危险时能最大限度的做出及时反应降伤害程度降到最低,还有就是让自己充满阳光,有很好的体魄。大力宣传锻炼运动的好处,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首先带动身边的人。增强身体素质,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免疫力,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反应力,塑造体形,缓解心里压力,改善精神状况,提高毅志力。长跑等有氧运动可增强心肺能力,球类等运动可以提高反应和眼手、眼腿协调配合能力和身体的灵活性,瑜珈等训练有助于身体柔韧提高,轮滑溜冰可以锻炼平衡能力。在锻炼过程中克服,超越自我,可以提高自信,增强毅志力。

(三)关心农民工、尊重农民工、信任农民工。要做到以平等的身份与农民工相处,特别是尊重农民工个体,培养农民工的兴趣,我们充分注意到农民工身体条件和运动技能方面的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让农民工都有参与的机会,并从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起农民工的兴趣。对于基础稍差的女生,要信任他们,鼓励他们,注重他们体育兴趣的培养,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促进农民工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提高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在体育理论与实践中,书本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激发农民工对体育认识的兴趣。在教学中农民工理论知识的提高,可以使农民工在体育实践中提高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能够更快地掌握运动技术。动作的理解增加了农民工的欣赏能力,激发了农民工的学习兴趣。人的兴趣不是与生就有,它是需要一定的基础,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农民工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农民工对体育的爱好,使农民工在情感上喜欢,而使体育学习成为一种高尚的享受。

群众体育事业费并未随体育事业经费增长逐步增加,这种群众体育事业费与体育事业经费不能同步增长的趋势应引起社会的关注。城市政府及其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真的要重视起来,体现了国家对城市居民的身体素质重视,更体现人民的的税收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利于居民的身体素质提高,利于居民的户外活动娱乐,让更多的居民参加到运动健身当中来,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从长远的角度和广的范围来讲,有利于民富国强,城市的发展必然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综合国力进步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加强与完善城市体育公共服务时,应当把同样是城市建设者的农民工纳入服务范围,尤其是在发展社区体育时,要切实保障居住在社区的农民工有权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另外,还可建立农民工体育协会等社会组织,帮助他们开展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农民工也要参加体育锻炼中国体育报http://.cn2008年10月10日

2.我国城市农民工体育意识和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施仙琼《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唐山市城区农民工体育锻炼现状研究赵俊珠《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广东省农民工体育锻炼行为综合干预措施的研究张雪芹《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14期

5.学校体育工作中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及体育习惯养成的探析艾和买提.优力瓦斯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33期

加强体育锻炼的好处篇5

关键词:体育锻炼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现代生理科学研究提出:人是自然界最复杂的有机体,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这个有机体中,有物质的同化与异化、神经的兴奋与散发、细胞的形成与死亡等。人的生命必须依赖蛋白质而存在,并与其周围的自然界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由于新陈代谢的同化和异化作用,使体内不断累积生活物质和能量,同时消耗体内的生活物质和能量。这种同化和异化作用是相互依存不断进行的,而体育锻炼则有利于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对人身体发展的作用

人的身体发展要经历从儿童到老年的五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生理特征。体育锻炼必须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发展,采用不同的锻炼方法,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

1.体育锻炼能使人头脑发达,思维敏捷

人的大脑的重要生理活动,主要通过反射的方式进行。而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大类。非条件反射是遗传的,属于本能性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训练建立起来的,是反射活动的最高级形式。体育运动中的各种技能动作和多变莫测的技战术配合,是通过感受器不断地对大脑皮层进行复合型的强化刺激而产生应激效应,从而使大脑皮质的兴奋不断集中加深。

例如,打排球接发球时,一瞬间大脑皮层所进行的分析与综合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球员发球的姿势,球的飞行方向、飞行高度和弧度,球的旋转速度和落点的选择等,在相应的感受器接收后传入大脑皮层,引起皮层不同的细胞活动,依靠暂时的神经联系把所有的这些活动联成一个整体,使得接球者能进行综合和分析,最后确定接球战术。

由此可见,体育锻炼可以使机体与各种各样的外界刺激结合起来,建立其相应的条件反射,进而达到使人的大脑发达、思维敏捷的作用。

2.体育锻炼能使人的身体各部分功能都得到最佳发挥

在体育锻炼时,由于身体能量物质消耗的加大和代谢物的增多,身体就必须加快血液的流通,及时满足机体各部位能源的供应和代谢物的排泄。激烈运动时,运动员脉搏输出量能从安静时的100mL激增到180mL,向全身输送的血液每分钟可高达3500mL。由于血液需求量的激增、血液循环的加快,促使心脏机能提高,进而对身体的形态、机能和功能上产生良好的效果。

体育锻炼对于人体的呼吸系统影响最大,体内的一切活动均需要能量,而这些能量都来源于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通过体育锻炼能不断地提高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最终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体育锻炼还能提高运动器官的机能,使骨密质加厚,骨壁增厚,骨管增粗。而附着的肌肉也会随着运动的加强变得更加结实有力,从而更进一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3.体育锻炼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悦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身体状况与精神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强壮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旺盛的生命力,对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思想情绪、心理状态都是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强健体质、延年益寿,而且还是一种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需要,还具有磨炼意志、调理情感之功效。而体育锻炼多数在室外进行,这能把人们带到大自然之中,在灿烂阳光、清新空气、青山绿水、诗情画意的环境下进行锻炼,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无穷乐趣,更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二、体育锻炼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

体育锻炼是一项以人体自身运动为媒介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既受社会规律影响,也受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制约,与人的心理的直接关系表现为相互作用、双向影响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有效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条件。所以,体育锻炼也有助于提高人的心理功能和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1.体育锻炼能提高人的心理功能

(1)体育锻炼能促进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体育锻炼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它需要参加者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的感觉器官来建立完整而又正确的运动感知。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运动能力等均得到发展与提高,有利于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有利于挖掘人的思维潜能。

(2)体育锻炼有益于人的情感控制和调节。体育活动内容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能激发人的应变行为与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能使人感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保持乐观、稳定、健康的情绪,又能不断改善、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使之服从活动的需要,进而培养情感的目的性和深刻性。

(3)体育锻炼能强化人的意志,促进个性的发展。体育锻炼是人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必然充满着失败、胜利与挫折的经历;体育锻炼不但能强化人的意志,而且也能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2.体育锻炼能增进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保证和动力。体育锻炼能使人不断积极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体育锻炼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意想不到的奇特作用,它表现为群体的文化娱乐活动,是人与人交往最密切、最广泛的交际活动之一。因而,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人与人交往的和谐协调关系的建立,都大有益处。奥林匹克精神是“重在参与”,奥林匹克的“更快、更高、更强”是鼓励参加的运动员要继续不断地参加活动,努力追求进步和实现自我突破。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由青春、美丽和力量三者结合而成的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最辉煌的体育盛会。

3.体育锻炼对人的智力、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球类运动员需要有敏捷的反应能力,控制球的协调能力;体操运动员需要有良好的空间感、速度感、力量感以及情绪控制能力等。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对于活动的组织、活动中所发生问题的处理、突发事件的预防与解决、活动的改进措施等这些问题的处理,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能应付自如。有计划地从事体育锻炼,对一个人良好性格的形成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体育锻炼能培养人的自制力、果断、顽强、纪律性,使人的性格达到“自我完善”的新境界。体育锻炼能丰富人的生活,改变人的心境和思维方式,培养人乐观、稳定、健康的情绪,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不但对于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也可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体育锻炼,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铸造人生的快乐,人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杨灼芳,梁丽辉.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6).

加强体育锻炼的好处篇6

论文关键词:体育锻炼: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改善和调理

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人在物质生活上一天比一天好.可却感到一天比一天“活的累”。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可总是感到烦躁、焦虑、沮丧、羞怯,表现为急躁易怒、忧郁多疑、孤僻自负、忧柔胆怯,甚至心理失衡、难以自控:再加上我国特有的人口众多、独生子女。以及上学、就业竞争激烈等问题。使得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患心理障碍的机会只会增多,不会减少。因此,在加强预防和监控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同时,开展对他们心理障碍的改善和调理的研究、探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一、青少年学生,理健康的现状

人们在创造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心理上的困扰.威胁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一起故意杀人案震惊全国.案犯马加爵因琐事与同窗三年多的同学积怨.并处心积虑采取其残忍的手段连杀四名同学后出逃:还有近来连续发生的青少年学生因学习任务繁重不堪重负、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跳楼的恶性事件.均作为极端案例而引起媒体舆论的普遍关注。而这些极端案例的背后.是日益普遍存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隐患;在学生家长、老师的一般经验中。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呈现出敏感、脆弱、孤僻、焦虑等心理特征。据报到:“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高达20%以上。”然而,有上述心理特征的青少年,若能正确面对且进行有效自我调理。这些心理问题就能得以解决.否则,就会产生心理障碍以致出现异常的行为。故此.心理障碍酝酿着悲剧.成为违法犯罪的主演诱因透过这些触目惊心的恶性事件.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再敲警钟.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关于广州大学生的一份调查材料显示:“4675个被抽查的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55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1.79%。其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共36人,占凋查总数的0.76%,其症状包括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焦虑、偏执、抑郁等。这些症状都可能导致这部分大学生的行为偏差,有些症状隐含攻击性和残忍性.甚至可以说是产生马加爵事件的土壤和温床。”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了。《全国普通教育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就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中明确的提出:“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从而,必须高度重视体育与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而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有机结合起来,广泛运用体育的各种途径、方法与手段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于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克服心理障碍,调节心理状态,预防心理疾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各种适应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体育锻炼改善和调理心理障碍的基本原理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即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至大脑。肌肉活动积极,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水平就高,情绪就会高涨反之.肌肉愈放松,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愈少,大脑的兴奋性就降低.情绪就不会高涨。运用体育的方法与手段之所以能有效的改善和调节人的情绪.也就是有效的运用和遵循了这一基本原理。

有关研究也早已证明:心理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便会通过一定途径导致生理疾病。例如。好激动或性格过于内向、比较固执的人.易发生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一个人如老是处在压抑的性格和失望愤怒的情绪中.也常常是癌症的诱发凶素。然而.生理疾病,若久病不愈也会导致一些因性格缺陷而引发的心理疾病例如.结肠炎患者常伴有依赖、受压抑、情感受挫、争强好胜:心脏病患者常伴有忙碌、急躁、缺乏自控等。由此可见,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预防和调理治疗.就会有可能相互转化,导致病上加病。所以,加强学校体育.使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对预防和调理治疗生理、心理疾病.确保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极为重要。

三、体育锻炼改善和调理心理障碍的独特优势

研究与实践证明.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益脑增智,锻炼意志品质.增强和提高他们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信心与能力.而且能有效的愉悦身心,调节情绪,发展个性,完善自我,健全人格,改善人际关系;况且科学而合理,适宜地体育锻炼没有副作用.易于被患者接受。故此,体育锻炼对改善和凋理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

1、能有效的增强和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利于预防和调理治愈学生的生理、心理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健全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人们身体活动的方式,直接改变其在安静状态下生理。心理活动的方式,促使身体各机能系统进人积极而良性的活动状态.从而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各系统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水平.把安静时处于长时间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的激活起来。因而.体育锻炼不仅能使人体各系统的器官从血液中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而且能使其在形态和技能上得到有效而良好的发展,从而强身体魄.增进健康。而健康的肌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机能系统又是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通过体育锻炼.加强和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以利于预防和调理治愈一些常见的生理疾病.同时.也有利于有效的预防和调理治愈.如神经衰弱症.焦虑症和抑郁正等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一些心理疾病

2、能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以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完善自我

自我教育是个体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而进行的教育过程。自我教育中的“自我”.正是形成完整个性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情感丰富,智力水平较高,理解能力较强,接受能力较好.并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和自学的能力。因此,结合其兴趣、爱好、特长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特征.学习并掌握自我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技术、技能.提高自我锻炼、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并形成一种自学、自炼的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这些对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及其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完善自我都是切实可行的。

3、充分利用‘群体竞争’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勇于拼搏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健全人格体育活动几乎包括含了人类一切形式的活动(有如:身体的、心理的、认识的、情绪的、意志品质的等等)。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充分表现利己与利他心、协作精神与个人主义、和睦友好与敌视抗争等.究竟倾向哪一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集体的氛围因此.具有良好氛围的体育学习集体,才能培养和激发集体成员体育学习的良好动机。所以,在游戏、比赛等集体性体育活动中.充分利用“群体竞争”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的竞争意识及其能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团队精神等。这些都是改善心里障碍,促进心里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形式多样,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多彩.能够满足各种个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人与人交往及其友谊的需要.以利于增强和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与荣誉感,这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学生通过体育比赛的胜与负、成与败的反复磨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意志品质.而且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是学生问的关系亲切和睦、融洽和谐,使学生从中感受喜悦、精神愉快.很好地克服脆弱、孤僻、易怒、焦虑等性格缺陷.从而以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促进良好性格特征的形成.使青少年学生形成乐观的情绪与开朗的性格.健全的人格。

4、科学而适宜地体育锻炼没有副作用.易于被心理障碍患者接受.便于自我监控调理治疗.以利于推广运用

有关研究表明:采用不同强度、时间、速度、幅度和节奏的体育活动.能有效的达到和实现心理改善转化与调理治愈的目的;而且易于被心理障碍患者接受,见效快,且反弹小、无副作用。绝大多数心理障碍患者不认为自己有病,更不愿意去心理咨询机构或寻求心理医生治疗.但对体育手段的调理治疗较易接受.因为患者接受调理治疗时没有病人的感觉.能避免周围人的议论.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得到调理治疗。体育手段的调理治疗不仅能有效的调理心理状态,而且能有益于改善生理水平.以利于达到用健康的生理来促进病态心理的调理治疗。因此.科学而合理、适宜地体育锻炼对调理治疗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有其独特的疗效.而且见效快.复发的可能性小.就如同中医治疗是治本,更没有什么危险或副作用;也不受什么医疗条件的限制.简便易行.更不需花费财力,经济实用.即便于学生自我监控调理治疗.也有利于推广运用。从而,充实了学校心理调理治疗的手段和内容.弥补了现有学校心理咨询、调理治疗学生心理障碍之机构人员和设备的不足。

四、改善和调理学生心理障碍的几种运动处方

运用运动处方对心理障碍进行的改善和调理治愈.可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心情放松、情绪稳定。

在青少年学生中患心理障碍的类型主要有:孤僻型、焦虑型、易怒型等。实践证明,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患者,采用不同种类的运动项目和不同强度、时问而进行锻炼的运动处方,针对性强、见效快、效果好。下面就上述的几种心理障碍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简介如下:

1、孤僻型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假若你自我觉得性格孤僻、不大和群,人际关系敏感、紧张.做事缺乏自信、自尊自强不够时.可选择一些以有氧锻炼相结合,且技巧性较强的集体运动项目:例如:篮球、排球、足球、兵乓球、羽毛球、网球,以及接力跑等。锻炼时应采用的强度为强弱交替.用时稍长,而且幅度大小、速度和节奏快慢相结合的动作练习。有效的锻炼强度其心率可控制在140次,分钟左右;锻炼持续时间为8~15周,每周锻炼3—4次,每次锻炼用时一般不少于30分钟患者应当有意识地参与和他人的合作练习.从而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提高自信.完善自我的同时.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2、焦虑型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假若你自己觉得遇事总是情绪烦躁、焦虑不安、心神不定时.可选择一些以有氧锻炼为主、且兴趣性较强或患者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例如:除球类项目外。跳绳、韵律操、体育舞蹈,以及登山、游泳等。锻炼时应采用强度大、用时适宜,而且速度快、幅度适中的动作练习。大强度体育锻炼时的心率可达160次/分钟;锻炼持续时间为8—15周,每周锻炼2—4次,每次锻炼用时应当在20—30分钟通过此类体育锻炼使患者心神得以改善和调理治疗.情绪趋于稳定:处事稳妥自如.得心应手。然而.要注意的是锻炼后.必须进行充分的放松整理活动,让全身得到充分的放松、恢复,这是该类型心理障碍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关键

3、易怒型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倘若你发现自己遇事不冷静、性情易急躁、感情易冲动.甚至易发怒时.可选择一些以有氧锻炼为主.且自己感兴趣或重意念的运动项目:例如:长距离的行走或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练极剑,以及气功等。锻炼是应采用强度适中,用时较长。而且幅度较大、速度和节奏缓慢的动作练习。强度适中的体育锻炼时心率应当控制在120次/分钟以内:锻炼持续时间为8—15周。每周锻炼3—5次.每次锻炼用时应当在40分钟以上.尚若患者本人身体状态较好用时还可更长一些.可达一个小时。通过此类体育锻炼使情绪的兴奋性降低,把兴奋性控制在适中的水平:患者长期坚持参加锻炼,能有效地陶冶情操、改善性情、稳定情绪,使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作为改善和弥补心理缺陷.完善自我、健全人格的调理治疗形式,不是一般的体育娱乐活动.要想达到有效的消耗因患心理障碍所积累的大量的心理能量.打乱患者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秩序.最终使患者身心平衡.实现身心健康之目的.就必须在制定运动处方时.充分考虑选用什么运动项目、采用何种锻炼强度,锻炼持续时间的长短等诸多方面都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及其所处的环境与条件而定。而且每次锻炼的时问与锻炼的强度呈反比.即:锻炼的强度大,持续的时间相应缩短;锻炼的强度小,持续的时间应当延长。

从而,为了有效地改善和调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障碍.体育锻炼时,无论是运动项目的选用、锻炼强度的强弱.还是运动量的大小及其持续时间长短的安排等.建议如下:

1、运动项目的采用应因人而异,最好是选用患者熟悉、喜欢、感兴趣的项目内容,这样,才能使患者全身心是投入。

2、锻炼强度要适中.应以中等强度或强弱交替的强度安排为主.锻炼时心率一般应控制在120~160次/分钟之间为宜。

加强体育锻炼的好处篇7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锻炼;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010-01

一、导论

中学生积极参加户外体育锻炼能够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当代中学生应该意识到科学的进行户外锻炼身体,积极参加体育课,掌握体育运动基本要领。人的生命充满活力,这种活力是体力和脑力不断增长和发展的表现。生命中多一点运动的刺激,就多一些活力。让我们记住那伟大的名言:“生命在于运动”。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学生也有着较为巨大的学习负担,但国外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却比中国中学生好的多。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外中学生有非常充足的户外体育锻炼的机会。生命在于运动,适量的运动对于人的各方面均有好处。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因此,科学合理的户外体育锻炼,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帮助,具有现实意义。

二、参加户外体育锻炼对当代中学的意义

1.参加户外体育锻炼有助于中学生吸收营养。中学生正处于一个长身体、长体格的黄金年段,因此,积极参加户外体育锻炼,有助于中学生体内新陈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中学生为了恢复能量,就要摄入、消化、吸收更多的营养以补充不足,而且摄入的能量往往超过消耗的能量,即出现“超量恢复”现象。消耗越多,超量恢复越明显。同时体育锻炼还能促进腹肌力量,有利于维持正常腹部压力促进消化吸收。因此,长期坚持参加户外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消化功能,促进中学生吸收营养,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

2.参加户外体育锻炼有助于中学生血液循环。中学生身体处于发育期,各项生理指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进行户外体育锻炼时,中学生血液循环加快,心脏和全身的供血状况改善。心肌细胞内的蛋白质和肌糖元增多,心肌纤维增粗,心壁增厚,心脏血容量增大,每博输出量增加,安静时的心率变慢,心脏的体积和重量增加,有助于未来预防未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户外体育锻炼还可使冠状动脉口径增大,弹性增加,对预防冠心病起到积极作用。由于消耗体内大量脂肪,减少了心脏的压力,通过增加动脉血管的弹性,起到预防高血压的作用,对中学生的未来成长帮助功不可没。

3.参加户外体育锻炼提升中学生记忆能力。中学生学习压力巨大,但是往往事倍功半,中学生在上课时不能集中精力去认真学习,下课后却精力旺盛。这就是学习效率低、记忆力不强所导致的。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支配下进行的。中学生通过参加户外体育锻炼能将身体的各个器官都调动起来,可以对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作用。这种刺激作用可以增强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和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使大脑的兴奋性、灵活性和反应速度大大提高,视觉、听觉更加敏锐,记忆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增强,还可消除大脑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中学生的记忆力。

4.参加户外体育锻炼有助于中学生增高。当前很多中学生对自身身高不满意,时常因为身高问题而自卑,觉得身高都是天生的,不重视后天的培养,其实参加户外体育锻炼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可使骨变的更加坚强,对中学生身体起到更好的支撑和保护作用,并且能促进骨骼发育,有助于提升中学生身高。还可使关节囊和韧带增厚,加强关节的牢固性和对压力的承受性。通过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使肌肉对神经刺激产生反应的速度和准确性以及各肌群间相互协调配合的能力改善,以致发挥出最大的运动效果,并可使肌肉粗壮,力量增强,提高抗疲劳和耐酸痛的能力。

5.参加户外体育锻炼有助于中学生心理发育。当代中学生抗压能力较差,心理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往往遇到一次考试没考好或者感情的问题就一蹶不振几个月,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通过积极参加户外体育锻炼可以陶冶中学生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抗压能力,促进个性的完善和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户外体育锻炼有助于减轻或消除中学生的紧张烦躁或忧虑情绪;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形成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培养自尊心、自信心、顽强的毅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和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体育锻炼还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胜利的欢愉,产生心旷神怡的愉快心境。人的心理活动,其本质乃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高强度的紧张学习节奏,会使中学生产生紧迫感、压抑感,而紧张的脑力劳动又会使中学生产生疲劳感。通过进行户外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形体美、姿态美的良好变化。也会使中学生变得活泼开朗、朝气蓬勃。进行户外体育锻炼也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水平。它能够提高神经过程的强度和集中能力,提高均衡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中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中学生通过长期的户外体育锻炼,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可以培养顽强的毅力,培养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疼痛、不怕枯燥的顽强学习精神。

三、结语

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社会对每一个中学生的内在要求,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身体素质,学生时代正是身体成长时期,锻炼身体的大好时间,因此,在学生时代树立积极参加户外体育锻炼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少时间锻炼身体,这是很可悲的,中学生应该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把锻炼身体的时间安排出来。笔者经常见到有学生在体育课上晕倒的现象。这样的中学生大多是因为体质差,不愿参加体育锻炼。只有全面重视体育锻炼,才能使中学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加强体育锻炼的好处篇8

孩子爱运动,家庭的着意培养和引导很重要

孩子的运动兴趣和习惯,与家庭的刻意培养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

家长引导孩子进行体育锻炼,首先要在家庭中营造运动锻炼的氛围,父母的身体力行是最直接的影响力。可组织家人共同参与一些体育活动,在活动中父母和孩子应该多一些如同伴、对手、师友般的,面对面、手把手,甚至身体直接对抗等肢体语言的交流,使孩子充分体验到体育锻炼的魅力,让孩子的体育锻炼变被动为主动,从盲目到自觉。

家庭中的运动锻炼,其实不一定要专门练习什么项目,孩子平时的游戏,还有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与身体运动相结合。比如早晨起床后,带孩子一起用三五分钟时间伸伸腰,做做徒手扩胸、伸展、体转、踢腿等基本体操,既能快速消除睡意,又起到健身的作用。放学回家后,用二三十分钟时间,和孩子进行一些趣味性、对抗性较强的游戏项目,如球类运动、踢踺子、跳绳等等。在室内闲暇时,在沙发床头做做俯卧撑,转转呼啦圈,投投飞镖。风和日丽的假日,父母陪同孩子一起爬山、划船、骑车,或是徒步行走在大自然之中,既放松了心情,也锻炼了身体。

家庭体育锻炼中有几点注意事项,家长要切记。父母们要随时了解孩子当下的生理发展特点,掌握适宜的运动强度,重在引发孩子的运动欲望和运动潜能。要深知“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的弊端和“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以及“拔苗助长”的危害,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安排运动、学习、生活时间及运动量。及时肯定鼓励孩子的进步和提高,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锻炼方法技巧和运动安全防范要领,保护好孩子免受运动损伤。并努力做到持之以恒,成为孩子体育锻炼的好教练、好陪练、好队友。

这些运动作用一定要知道

生命在于运动”人人皆知,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究竟有哪些促进作用呢?

从促进身体生长发育上来看:儿童时期是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通过学习与掌握系统的体育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与方法,遵循身心发展规律,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是非常必要的。它能有效地促进儿童身体形态、机能和思维的发展,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打造健康的体魄。

体育锻炼能提高人体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等的功能。体育锻炼能提高神经工作过程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和神经细胞工作的耐久力,进而使头脑清醒,消除疲劳;体育锻炼可以使心血管机能得到显著改善,使人体能较快地适应剧烈运动的需要,且运动后恢复也较快。对于呼吸系统来说,体育锻炼能大大提高肺的通气量,特别是它能不断地提高人体供氧能力;另外,经常从事体育锻炼,使骨骼变长、骨横径变粗、骨密度增大、骨重量增加,还能使肌纤维变粗、肌肉横断面积加大、肌肉收缩能力和张力增强,从而不断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久力。

体育锻炼也是调节体型的重要因素,国内外的学者曾通过横剖面调查和追踪调查发现,经常坚持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儿童的身高、体重、胸围的增长幅度,一般高于不经常锻炼的儿童。

从促进心理健康上来看:体育锻炼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磨练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形成健全的人格;还能促进智力水平的发展;有利于个性心理的完善;能增进快乐,调节情绪等。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使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感知敏锐、思维灵活、想象丰富。还能使人在空间、时间和运动感知能力方面得到发展,使人体感觉、重力感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知觉等更加准确。

体育崇尚“更高、更强”的精神,崇尚“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参加体育比赛则必须克服困难、遵守规则、调控或制约自己的行为,珍惜胜利果实。这些对培养和塑造积极的个性心理都十分有利。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人的自豪感,树立自强的意识。同时也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进而改善整体精神面貌。

加强体育锻炼的好处篇9

课外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或自发地、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锻炼的一种行为方式。新时期,初中学生不仅要在文化知识上优秀,同时在身体素质方面也要有所提高。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则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和推广全民健身计划的思想。从某种意义来说,课外体育锻炼比体育课进行锻炼更重要,因为体育课更多偏重于运动技能的教学,而课外体育锻炼则是自觉地兴趣锻炼,它是一种快乐体育运动,学生在锻炼中寻找乐趣。我认为,它不应只是充当体育课有益补充的角色,学校还应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锻炼并重。

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并能有效补充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技术、技能,检验体育教学内容实施的效果,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学生课外锻炼能提高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充分发挥其个性和才能,为其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打下基础。

针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笔者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和现场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观察,准确地了解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氛围,男女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比例、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各项目的人数比例、锻炼的热门项目,以及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能否满足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需要的情况等,希望对学校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管理,引导学生理性地科学地对待课外体育锻炼方面有所帮助。

2.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

通过对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主要因素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影响学生课外锻炼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运动场地器材不足”、“不会运动技能”、“学业紧,压力大”等方面。学校应在扩充场地器材上加大投入,并做好各运动项目的场地器材协调。如学校的篮球场地充分,但乒乓球、羽毛球等场地吃紧,不利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多元化,同时也限制了部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不积极有客观因素,但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根本原因是不正确的体育观。学校、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学习轻体育的现象,他们认为体育锻炼不过是跑跑跳跳,不懂得自觉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学生的健康意识差,缺乏健康观念、保健知识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而现阶段的体育教学把体育课仅仅理解为单纯的一门课程,模糊了对体育教学功能的认识,由此导致了重运动技术的学习,轻健身知识的

传授和课外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较差。

3.校园体育文化的体现行为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学校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宣传。学校体育锻炼的宣传可采取传统、宣传性体育宣传栏、报刊栏,因为校园精神文化是培养学生各种习惯的温床,在其中可以产生各种新的体育锻炼观念和思想。作为学校文化参与主体的学生,正处于最富有朝气,活力的青年时代,较强的鉴赏能力、较高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较强的吸收并内化为指导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使他们不会因循守旧,独立性和自主性使他们乐于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体育锻炼。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校园的体育器材设施的状况。通过调查显示,目前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仍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体育物质文化是学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一种依托,学校加强体育物质文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意识和锻炼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课外锻炼的积极性和愿望,从而改善学校课外体育锻炼环境。

4.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途径及其对策

4.1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增强健康意识,培养锻炼能力

随着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体育教育的目标应该与学校的总目标相一致,将教学目标、目的和内容视为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参与锻炼、增强体质的硬件,为学生的课外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要增加健身的教学内容,加强目的性和科学性身体锻炼教育,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健身的作用,学会科学锻炼身体和健身的基本方法,能自觉运用课堂学到的体育理论知识及锻炼方法去参加课外锻炼;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逐步增加一些学生喜爱、便于开展的体育项目,满足学生的健康需要,以提高他们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持久地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4.2加大对体育资金的投入、重视体育场地、器材的改善与合理搭配。

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保障,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多,运动场地也要不断地增加和改善,以建立良好的体育环境。学校要每年逐步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逐步改善场地、器材的现有条件,保证学校能有计划、有重点地增置体育设备,维修场地,为课外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以适应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另外,运动场地及器材设施,应根据学生喜欢的锻炼项目和人数的比例来设置。

4.3加强组织管理,成立学生体协

学校应有组织地成立学生体协,组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使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以达到强化体育意识、增强体质的目的。根据学校情况,在体育组下设立各运动项目,每个项目都要制定出规章制度,由学生负责组织管理,培养学生的体育组织和管理能力。各单项分别由体育教师担任监督指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参加一个项目的锻炼,满足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需要。

4.4举办运动会,促进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

举办运动会,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参与人数众多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可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学校每年应有计划地举行一次校运会,运动会的项目可列为比赛项目,使具有各种特长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举办的竞赛项目多,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观看体育项目的自由。学校要引导学生由产生运动兴趣,逐渐形成运动习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健身的氛围,带动校内体育锻炼的全面开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5.结论

5.1通过对学生健身教育,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正在逐步形成。

5.2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无计划,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

5.3学生体育锻炼动机总体上是健康、积极的。他们主要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能,调剂自己的业余生活。

5.4学生每次参加锻炼的时间主要集中在30―60分钟,女生锻炼时间比较统一,组织形式比较稳定。

6.建议

6.1随着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逐步形成,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同时,体育教师应向学生传授更多的运动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并加强在课余时间里对学生的辅导工作。

加强体育锻炼的好处篇10

自我锻炼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理论,独立自主的进行体育锻炼,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自我锻炼是一种意识,体育老师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这一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这种意识,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分析,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奠定基础。

1自我锻炼的必要性

我们简单的介绍了自我锻炼的定义,那么教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这种意识呢?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很多家长和学生都不注意学生的锻炼,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集中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对于教师知识的传授和动作的示范都采取应付的态度。一些本来喜欢体育的学生也因为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和知识传授而不知道该怎样进行锻炼,甚至不知道该练什么。这样就导致了部分学生锻炼的热情慢慢地消失殆尽。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方法缺乏正确的理解,教师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由于这样的一种恶性循环,很多学生和家长就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体育不好没有关系,只要文化课成绩好就能照样升学,照样找好的工作。需不知,身体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好的身体,学再多也没法将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学毕业后面临的可能是继续学业和放弃学业的选择,如果继续学业,学生还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继续培养自我锻炼的意识;如果放弃学业,那么就可能不能再接受指导。因此在中学时期培养好学生的自我锻炼是关系到学生一生的事情,体育教师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2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途径

2.1明确锻炼的目的

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拥有一个好的身体来学习,也就是说体育锻炼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与学习文化知识是不冲突的,有了好的身体才能好好学习。如果没有锻炼好身体,那也就不能有效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不断地灌输这种思想,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是对他们自身很重要的一门课程。只有明确这点后,学生才能将枯燥单调的练习和锻炼转化为自主的锻炼行为。比如,我们教师在教速度、耐力、力量项目时,可以启发学生平时在家里利用一些可利用的东西来进行自我锻炼。利用家里的台阶进行跑台阶、跳台阶来练习速度和腿部力量;利用跳短绳(长时间)练习耐力;利用装满书的书包来进行举重、下蹲锻炼手臂力量和腿部力量练习等等。

2.2加强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

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锻炼活动,教师应该积极的挖掘学生的体育兴趣,并对这种兴趣进行培养。兴趣是我们最重要的老师。当学生确定了感兴趣的体育锻炼时,教师应该给出一些专业的指导,指导学生正确的参与锻炼。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监督学生进行持续的锻炼。当学生锻炼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应该给予鼓励。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小型对抗赛。例如,在教接力赛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接力赛的相关背景知识和技巧,然后让感兴趣的学生分组来进行对抗赛。通过这样一种比赛的形式,学生会对接力赛更加感兴趣。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推荐他们参加一些活动。例如可以推荐跳跃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参加跳高训练或者篮球训练,可以推荐身体柔润性比较好的学生参加舞蹈训练训练等。

2.3督促学生形成锻炼的习惯,形成身体锻炼需要

身体锻炼的需要是指学生因为缺乏体育锻炼而引发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的感觉。经常锻炼能够加深对体育锻炼本质、作用和目的的认识,从而强化锻炼的动机,形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教师可以督促学生每天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进行锻炼,是学生无形之中形成锻炼的习惯。一旦形成了这种习惯,学生就会自主进行锻炼。体育教师应该在这个习惯形成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起床后进行半小时的跑步或者其他运动。早起参加运动能够使学生一天的精神充沛。这样坚持一个月左右,很多学生就会自觉的早起参加锻炼,这样坚持就能让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了。

2.4加强奖励政策

体育锻炼和文化课的学习一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和技巧。但很多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为体育又不是一门主课,没必要那么重视,因此本来有热情的学生也会不注重了。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应该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应该像文化课一样进行一定的奖励政策。文化课学习成绩好可以得到老师、学校的表扬,体育锻炼坚持得好的也应该得到老师的奖励,同时学校每学期也应评出“体育之星”,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正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自觉的去锻炼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结束语:体育锻炼是关系到我们身体的大事。中学生处在身体发育的黄金阶段,且中学生的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坚持体育锻炼就是坚持拥有好的身体来参加学习工作。因此,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应该向学生阐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杨洋,城市初中学生自我锻练行为经常性分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