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费率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5:43

保险费率的意义篇1

一、保险费的本质是被保险人用于应付意外事件的货币资金

什么是保险费?看起来是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保险费就是被保险人向保险人交纳的费用。

被保险人不交纳保险费,就得不到保险保障,保险人收不到保险费,就不承担保险责任,发生损失后,被保险人就得不到赔款。基于此种关系,我们常常把保险费和赔款确定为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被保险人向保险人交付保险费,是其应尽的义务;而从保险人那里获取赔款是其应有的权利。这种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有人花钱购买飞机票乘飞机,那么,支付机票费用就是他应尽的义务,乘坐飞机就成了他的权利。收机票费就是民航公司的权利,提供飞机飞行就成了民航公司的义务;有人花钱看电影,支付货币购买电影票是应尽义务,观赏电影则是他应享受的权利,以此类推,不胜枚举。但对于保险来说,同一被保险人往往是连续地多次地向保险人投保,支付保险费履行自己的义务,而又往往是平安无事,得不到保险人的赔款,履行义务很多,行使权利很少。而保险人则同时向许多被保险人行使收取保险费的权利,只是向少数被保险人支付赔款,履行义务,而大多数被保险人得不到赔款,难以享受自己的权利。保险费与赔款是义务与权利关系,未能点出保险费的实质。

还有一种解释说:保险费是保险商品的价格。但是,商品的价格是该商品价值的体现,而商品的价值又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平均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决定的,那么保险商品的社会平均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又是什么呢?

在我国现行保险业务实际操作中,还有这样的事例:一辆汽车一年的保险费(仅车身险)约为车身价值的0.8%~1.6%,而一座差不多价值的建筑物,一年的保费(仅物质损失)仅为房屋价值的0.5‰~0.760.前者为后者的20多倍,这是为什么呢?

(一)保险费的实质

保险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独立的单位或个人为应付意外事件的货币资金,在它们之间通融使用的一种货币资金运动的形式。毫无疑问,这种货币资金的运行方式是:社会上众多的被保险人将数量上相对较少的保险费交到保险人手里,在保险人那里,形成一笔数额巨大的货币资金。哪位被保险人发生了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意外事件并导致经济损失,保险人就用这部分货币支付给发生损失的被保险人,今年可能付给你,明年可能付给他。所以,从本质上说,保险费就是被保险人用于应付意外事件的那部分货币资金。

正是因为保险费是被保险人用于应付意外事件的那部分货币资金,保险费的支出就成了被保险人一项必要的管理支出,列入他的生产经营成本或生活开支的栏目中。确定这一认识,对发展我国的保险事业十分必要。我国是一个经历了长期封建社会的国家,在对待意外事件突然袭击的问题上,对如何利用保险这一现代金融工具还认识不深。由于受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观念影响,往往有一种交了保险费后得不到赔款就是花了“冤枉钱”、吃亏上当的感觉,没有从保险费是自己生产经营和生活中必须的开支这一思维去认识,所以,人们的保险意识不太高。只有当人们从市场经济活动中认识到保险费的支出是生产经营活动和生活安排的必要支出后,才能很好地提高人们的保险意识,才会主动地、自愿地向保险机构办理符合自身需要的保险。只有社会向保险机构提出各种保险要求后,保险机构才能更好地开发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种保险产品。这样我们的保险业才会更加健康、积极地成长起来,才会尽快消除把交纳保险费视为“乱收费”、“乱摊派”的认识。当然,保险从业人员更应坚持做好符合实际的宣传,主动提供安全可靠和低廉的保险服务。整个社会成员保险意识的提高才能为我国保险业的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劲。也只有确定这一认识,才会为我国财务法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允许社会上各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保费开支列入成本中,允许个人保险费支出列入到必须的生活开支中,从而为保险费的支出来源找到了合法的地位。在一些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实行收入累进税率和必要开支递减相结合的纳税制度,允许人们将自己的个人养老保险费支出列入自己的生活开支中,从而降低纳税档次,其理论依据也在这里。而这种个人纳税制度的实行,又为人寿保险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保险费的特性

1.保险费的必须性。保险费所解决的是意外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而意外事件又具有二个特点:一是必然存在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诸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或火灾、爆炸等意外事故是必然发生的。如果没有意外事件的必然存在性,人们就不必采取诸多措施进行预防,如果意外事件不是必然存在,保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二是偶然发生性。尽管意外事件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意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是否造成或即使造成但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大小程度,又是偶然的。这样,被保险人支出了保险费,就是把意外事件存在的必然性和意外事件发生的偶然性结合起来,把绝对变数变成相对常数,把不确定的东西确定化。一个明白的被保险人会认识到,在支出了保险费后,如果没有遇到意外事件,说明他的一切运行活动正常,而且由于运行正常而获得了应有的收益,因此他不会对因未遭遇意外事件发生经济损失而没有得到赔款产生吃亏的感觉。如果遇到了意外事件,造成经济损失,得到了赔款,只是补偿了他损失的部分,而因意外事件的发生影响了他的正常运行,造成的收益损失却难以补回,所以尽管他得到赔款,也不会产生赚到便宜的心理感受。那些认为支付保险费后,未得到赔款是吃了亏,有了赔款,才是赚着了的想法,是对保险是商品经济运行保护伞的一种误解。

2.保险费的保障性。被保险人支付保险费后,不是必定要遇到意外,只是可能遇到意外事件。为防可能遇到的意外事件,交付了保险费,他就可以放心地进行经营活动,就像有的人讲的那样,没有保险,轮船不敢出航,飞机不敢起飞(指经营性)。因为谁也不敢保证那次航行会安然无恙。例如,1963年我国自己建造的第一艘万吨货轮“跃进号”,就是在她由上海赴日本的处女航途中沉没的。所以,对于一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经营者来说,支付了保险费就是为其经济运行提供了最佳的经济保障。

(三)认识保险费实质的意义

1.一个国家保险费收入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社会成员用于抵御意外事件袭击的经济能力的货币标志,也就是说,当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发生后,用社会成员自己的力量解决经济损失的能力的标志。这个数额越大,说明社会成员自己解决意外事件造成经济损失的能力越强,意外事件的袭击给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冲击和创伤越少,社会成员的生产和生活就会更加顺利和安定,从而,靠国家救济、资助的需求就减少,国家将有限的资金用到更为急需的地方,这对社会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定发挥着强有力的经济保障作用。

2.一个国家保费收入的多少,是该国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因为,只有商品经济,才能使被保险人手中持有货币;有了货币,才能支付保险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壮大,保险费的收入也会越来越多。所以保险业的发展,首先是从商品经济发达的行业和地区开始,并保障和推动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壮大为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而我国保险事业要想发展,就要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保险服务,市场经济需要什么保险,我们就要研究和开发什么险种,以满足市场需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壮大,与我国保险业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我国保险事业的健康成长与壮大,既为我国小康社会提供了可靠的经济保障,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

二、确定保险费的主要依据与影响保险费率的因素

(一)出险几率是确定保险费的主要依据

保险费作为被保险人用于应付意外事件的货币资金,成为人们保障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一项必要支出,那么,保险费的确定必然受到保险标的出险几率的影响。这里说的出险几率的高低,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一定时期内同一类别的被保险标的发生意外事件的次数,又叫出险次数;二是在一定时期内,各次意外事件发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平均数。基于这样一个原因,计算保险费依据的保险费率必然并主要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即:

同类各个保险标的的保险费之和:同类保险标的的平均出险次数×同类保险标的的平均损失金额

同类各个保险标的保险费之和=同类各个保险标的保险金额之和×保险费率

我们用“R”代表保险费率;

用“L.a”代表保险标的平均损失金额;

用“L.t”代表同类保险标的的平均出险次数;

用“i.a”代表同类各个保险标的的保险金额之和;

概括成数学公式如下:

那么,保险标的的出险率又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1.一般说来,首先是行业不同,出险率高低就会不同,费率也不同。比如:海上运输行业比陆上运输行业出险几率要高,所以,海上运输行业的费率就高于陆上运输行业。

2.保险标的的类型不同,出险几率也不一样,费率就会有所差别。比如:汽车和房产,由于汽车在陆上处于快速运行状态,其出险几率大大高于静止状态的房产,所以,汽车险的费率就高于一般财产险的费率。

3.在同类保险标的中,由于用途不一样,出险几率也会差别很大。比如,一座建筑物,如用于居民居住,则管理得好,防范措施比较健全,安全系数就高;如用作餐厅经营,经常明火作业,出险几率相对民房要高,因此保险费率也比较高。

4.基于保险费率的厘订基础是以一定期限计算的,出险几率还受保险期限的影响,所以保险费的多少也会受保险期限的影响。保险期限长,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就多。保险期限短,发生损失的几率相对就少。因此,对于同类业务,同一保户,保险期限长,保险费就多;保险期限短,保险费就少。

5.出险几率还与保险标的所处的地区有关。意外事件的分布虽然十分广泛,但分布区域不同,费率也有所不同。处于意外事件高发地区的,费率就会高一些。例如,军事冲突地区的战争险费率就比一般地区的战争险费率高得多。

6.出险几率还受季节的影响,所以保险费率也会受保险期间的影响。突出表现在货物运输保险上。在船舶保险的航程保险中,如果保险期限正处于意外事件多发季节,保险费率就高,反之则低。

7.出险几率还受保险标的所有者、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保险费也要受保户的影响。保险费是被保险人用于支付意外事件的货币资金。因此,被保险人的保险标的出险率越高,获得的赔款就越多,那么,他支付的保险费也就越高。所以,每当保险业务续保时,保险人针对各个不同的保户分别采取提高保险费率或给予无赔款退费等措施,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影响保险费率高低变化的因素都是由保险的实质和保险费率的实质所决定的。一句话,谁的保险标的损失率高,谁的保险费率就高;哪类行业出险率高,那种行业的保险费率就高。

认识出险几率是确定保险费的主要依据,对于被保险人来说,会在实际投保中体会到,他向保险机构办理保险,付出的保费少,最终他得到的赔款也少;如果付出的保费多,他最终得到的赔款也多,但保险能够解决他自己根本就解决不了的或难以解决的困难,从而会进一步激发他的保险意识。对于保险人来说,把出险率作为计算保险费的依据,可以比较合理的确定计收保费的多少,更容易使被保险人接受其保费要求,有利自身开展业务活动,发展自己的业务数量。

(二)影响保险费的业务费用因素

保险费是被保险人用于应付意外事件的那部分货币资金,这部分货币资金的多少,首先是受被保险标的出险率高低的影响,这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保险人的业务费用,是处于第二位的影响因素。这是因为,保险公司作为提供特殊服务的独立的法人单位,无论它是互的保险、社会公益性的保险,还是经营性的保险,必须要有具备一定专业能力的工作人员,同时要占用一定的工具,占用一定的房间,支付许多费用等,我们把它统称为业务费用。所以把此项开支列入到保险费中,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因此,营业费用升高,保险费率也会上升;营业费下降,保险费率也就有了可调的空间。

如果说保险费是保险的价格,那么在保险费中,位于第二位的影响因素——业务费用便是构成保险价格的一部分。尽管业务费用高,保险费也高,业务费用低保险费也低,但是,它受到一个客观规律的影响,即按照社会的平均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标准来确定业务费用水平。社会上可以有不同的保险人,各自的业务费用可以不同,但纳入到保险费用中,必须遵循社会的平均要求,否则,就很难被市场接受。换而言之,各保险人在计算这部分费用时,原则上是按照社会的平均值。因此,低于此数的保险人就具有竞争的优势,高于此数的保险人就处于劣势。保险人要想取胜,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将自己的业务费用降低到社会平均数额以下。

(三)其它影响保险费率的因素

1.其它收入对费率的影响

在从事保险业务活动中,保险人还可从中取得其它收入。由于被保险人总是先支付保险费给保险人,取得赔款则是以后的事情,因此保险人在办理保险业务过程中,手中总是持有数额可观的保费及各项准备金,为了使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增值,他可以将其存入银行、或是购买债券、乃至进行实业投资,而得到新的收入,这部分收入的增加,就为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收取较少的保险费创造了条件,即:

保险人的利润=保费收入-赔款-业务费用+其它收入

由于市场上平均利润的作用,所以在现实工作中,保险费率的高低常常与银行利息呈现出十字交叉的运行趋势,即银行升息,保险费下调,银行降息,保险费率则上升,具体运作公式可归纳如下:

保额×原保险费率+保额×原保险费率×可运用资金的平均比例×可运用资金的平均时间×原银行利息率二保额×新保险费率+保额×新保险费率×可运用资金的平均比例×可运用资金的平均时间×新银行利息率

2.市场竞争对费率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同样的资本要求获得同样的利润。因此,当保险需求大于保险供给时,保险费率往往较高,保险经营者也可以因此得到高额利润。高额利润的获得,又推动更多的投资者投资于经营性的保险,使得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趋于平衡,从而导致保险费率的下降,费率下降的结果,使得保险的利润下降至平均利润甚至出现亏损,迫使其中的保险人退出市场,供求关系改变后,保险费率又开始回升,由此形成了新的保险费率。随着时间延续,保险费率总是起伏升降,呈正弦曲线式的周期性变化。

三、保险费厘订原则及其变化规律

(一)保险费的厘订原则

现实生活中,保险费的制定往往以费率的形式出现,由保险人提出来,被保险人接受。保险人为什么提出一定费率,而被保险人又可以接受呢?基于我们在保险费的实质开头所述的保险费运行的方式,因此保险费的厘订必然要遵循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基本上是:在一个财务核算期内,保险人对某一类别保险业务的运行要求应符合下列公式:

∑保费收入=赔款支出+业务费用支出-其它收入+保险人应获得的利润

在这一公式中,处于基础位置的是赔款支出,赔款支出的多少,决定了该类别保险业务的费率高低,这是由保险费的实质决定了的,其它三项,都是附属因素,尽管它们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不可缺少的,在保险费的确定中,仍然发挥一定的作用。

还应注意,在这个数学公式中,各项内容都是一个可变数字。例如,赔款支出,不仅受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还受保险标的的多少而变化;业务费用,既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变化,还受业务量大小的影响;其它二项也会随市场的变化而发生微变。但是,做为保险人,可根据历史的数据,推算出所需的保费收入,有了保险费总收入的要求,基本上就可以确定每个具体保险标的的费率标准,这样算出来的保险费,保险人能予运作,被保险人也能承受。

(二)保险费率的变动规律

1.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收取保险费,是按费率公式计算的,在实际工作中,又是经常变化的。这个变化,都是上述基本公式发挥作用的结果,其主要规律是:

(1)随出险几率、赔付率的高低而变化。出险率高,赔付率高,则费率就高,这是由保险费的本质所决定的。例如汽车是种动态保险标的,出险率相对较高,赔付的总金额较大,所以,汽车的费率就高达1.3%,一般居民住宅是静态财产,出险率及赔付率都较低,所以费率也就低到0.7%0.

(2)随保险业务新旧而变化。新保险业务费率较高,传统业务费率较低。所谓新业务,不是简单地指新造的船舶,新造的飞机,新建的工厂等等。而是指在市场上尚未出现过的新开发的保险业务。例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沿海石油钻井平台的保险业务,在当时就属新的业务,费率较高,而发展到今天,已大大下降。同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造卫星从科学试验转向商业运行时,其卫星的发射保险费率很高,而现行的费率已大大降低。

(3)费率随赔款大案的发生而呈升高的趋势。2001年的9.11事件,给世界保险业带来了大量的赔款。正是因为这次意外事件损失的巨大性,使得不少保险公司都因此次赔款而出现亏损,像世界上闻名遐迩的瑞土再保险公司,2001年亏损了1.65亿瑞土法郎,还有许多的保险公司因此破产,使得以前投资于再保险业的商家纷纷退出市场,迫使政府也不得不把保险公司的理赔金额在1000亿美元上封顶。

表面上看起来,这次事故,保险公司赔了钱,财务上出现了亏蚀。但是被保险人还要继续从事业务经营活动,社会还要继续再生产,因此保险就要继续进行下去。保险费做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独立的单位或个人为应付意外事件的货币(资金),在他们之间通融使用的一种货币资金运动的形式就会发生作用。保险公司就是根据赔款的多少,重新调整保险费率,不仅把它亏蚀的部分挣出来,而且还要继续取得利润。所以9.11事件后,欧洲保险市场的财产险及营业中断险费率提高了30%—200%,免赔额提高了近10倍。如果连续几年,大赔款减少,被保险人又会提出异议,保险费率还会降下来。

2.保险费率的变动还取决于大数法则的应用。大数法则是保险的一项基本原则,大数法则对费率的影响大致有这样两个:

(1)与业务量的多少有关。对一个具体保险业务而言,业务量少,往往保险费率就高,业务量大,保险费率则会降低。例如,我国的航空保险业务,刚开始时,仅有4架飞机投保,保险费率高达1.4%,现在,仅国航就有600多架飞机投保,尽管保险的范围稍有差异,但费率已降至0.2%左右。可见业务量对费率的影响之大。

如果同一被保险人有大量业务向同一保险人投保,保险人也可以用较低的保险费率承保。这里说的大量保险业务,可以解释为两种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同类标的的业务,如一个大的船队,一个大的机队等等;第二个含义是指,同一被保险人,不同种类标的的保险业务,如一个大型企业,它的货物运输保险、仓储保险、汽车保险、建筑物财产保险等等,都向同一保险人投保,同样也可以取得较低的保费。

保险费率的意义篇2

近年来我国的保险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机动车辆的增多,投保绝对数量的增大,机动车保险占保险市场份额比较大,但由于我国大多数人对保险认识不足,投保量仍有限,机动车发生赔偿事故增多,加之多种因素的影响及保险赔偿和保险成本的提高,部分保险企业出现亏损,保险人为防止亏损,规避高额的索赔,在签订保险合同时,增加免责条款,因机动车辆发生事故引起的保险合同赔偿纠纷也增多,特别是2003年起机动车辆保险条款和费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何认定保险合同中增加免责条款的法律效力,是正确处理好这类案件的关键。

一、机动车辆保险合同中增加免责条款的内容是格式条款

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的协议。当前我国机动车辆保险合同条款都是依法经批准并事前制定成因定的格式。但各保险分公司在实际经营中,自己另外增加免责条款,例如:增加附加险铁路道口险种或者在保险单别约定栏内拟定“汽车与火车发生碰撞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作为特别约定等,致使各地机动车辆保险条款不一致。机动车辆保险合同中增加免责条款的内容是保险人未与投保人协商,单方决定的,而且长期和重复,并针对不特定的投保人使用,因此,机动车辆保险合同中增加免责条款的内容是格式条款。

保险人在机动车辆保险单中增加免责条款的内容系发生特别约定的事项后,保险人免除赔偿责任,被保险人无权获取赔偿的问题,该免责条款是在基本条款外设定的实体权利义务,用于限制和排除被保险人实体权利,同时免除保险人实体义务的约定,对投保人关系着其投保合同的目的能否实现,直接影响双方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保险人以其自己事先拟定的格式合同形式,约定免除自己责任的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对格式合同包括格式条款进行了全面、整体的定位和规定。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对格式条款作了确切的定义。合同法中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此规定是对格式条款的内容及拟定者的义务加以规范,提请注意必须达到足以使相对人注意到其免除或限制其责任条款的存在,该项义务的履行必须是在合同订立完成之前。格式条款必须体现和确立公平原则,确立当事人之间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保护格式合同中处于弱势的一方当事人的权利,限制制定格式合同一方凭借其优势对另一方当事人权利限制的盘剥,格式条款免除提供格式条款一方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条款无效,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确认该条款无效或予以变更。

二、增加责任免除条款未明确说明的,违背了保险合同的公平、诚实信用原则

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最大诚信原则”既是对投保人的要求,也是对保险人的要求。按照该原则,投保人必须如实向保险人就保险标的的危险状况等重要事实作诚实的口头表达或书面陈述;保险人必须向投保人就保险合同的内容,特别是保险合同中约定的有关保险人的责任免除条款向投保人作出明确说明。因为投保人对保险业务比较陌生,有可能不知道免责条款的存在,或者不了解免责条款的法律意义,保险人应当采取合理方式提请投保人注意责任免除条款或者限责条款。

投保人向保险人投保的目的是为将来可能发生保险事故时,获得赔偿,投保人对免责条款享有知情权,保险人有义务向投保人作完整详细、客观、真实的说明,保险人作出说明时,不仅能提醒投保人阅读有关保险人的责任免除条款或者限责条款,而且应当对该条款的内容、术语、目的以及适用等作出说明,保险人不得隐瞒责任免除条款或者限责条款。如果保险人事先不明确说明,就违反了保险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同时也违背了投保人投保的初衷真实意思,只有保险人向被投保人明确说明,使投保人明确其投保的法律后果和法律意义,由投保人作出选择决定是否投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反映投保人的真实意思。否则,违背了保险合同的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也违背了投保人投保的真实意思。

三、保险合同中的增加责任免除条款未明确说明的不发生法律效力

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并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可能事先拟订一些不利于被保险人的格式条款,为保护不特定多数投保人的利益,要求保险人对保险合同条款有说明的义务,在订立保险合同时,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条款的内容,保险合同中规定有关保险人免除责任条款的,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明确说明。根据保险法第十七条(新修正为第十八条)规定:“保险合同中规定有关于保险人责任免除条款的,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当向投保人明确说明,未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

如何理解该条规定的“明确说明”是处理案件的关键所在。保险人一般以打印在保险单正面上的特别约定栏内的“免责条款”和保险单正面上明示告知栏内的“详细阅读所附保险条款,特别是有关责任免除和投保人、被保险人义务的部分”,证明保险人已经尽到了明确说明的义务。而被保险人往往认为保险人没有尽到告知义务。

如何认定保险人是否已经尽到了“明确说明”的义务呢?2000年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法研[2000]5号的批复对保险法第十七条(新修正为第十八条)规定的“明确说明”应当如何理解的问题进行了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指出:这里所规定的“明确说明”是指保险人在与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之前或者签订保险合同之时,对于保险合同中所约定的免责条款,除了在保险单上提示投保人注意外,还应当对有关免责条款的概念、内容及其法律后果等,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或其人作出解释,以使投保人明了该条款的真实含义和法律后果。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明确说明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在保险单上提示投保人注意;第二、对有关免责条款的概念、内容及其法律后果等,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或其人作出解释,以使投保人明了该条款的真实含义和法律后果。因此,保险单正面上明示告知栏内的内容只能认定为在保险单上提示投保人注意,符合第一个条件。保险公司仅凭在保险单上的特别约定和明示告知内容,不足以证明尽到了明确说明的义务,因此,该免责条款不产生法律效力。

四、机动车辆保险条款是机动车辆保险合同的惟一法定条款

1997年8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发〔1997〕358号《关于加强机动车辆保险业务管理的通知》中指出:各保险公司必须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机动车辆保险及其附加险的条款和费率开展保险业务,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不得变更条款内容,不得直接或变相降低保险费率。

1999年1月6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保监产[1999]2号发《关于重申机动车辆保险市场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中指出,为打击机动车辆保险业务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机动车辆保险市场的经营行为,重申:凡经营机动车辆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必须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机动车辆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未经中国保监会批准,各公司一律不得更改保险条款和变更保险费率。因此,机动车辆保险合同不同与其他的合同,机动车辆保险条款是机动车辆保险的法定条款,具有惟一性和固定性,应当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机动车辆保险及其附加险的条款和费率开展保险业务。根据此规定机动车辆保险合同不能依当事人自由协议约定变更合同的内容,该法定条款没有制定特别约定栏的内容。本案中保险人自己制定特别约定栏的内容,其合同法律关系不变,但,由于该特别约定的内容系在机动车辆保险的条款以外增加的内容,该内容相对保险人来说是免除自己的赔偿责任,而相对被保险人来说是排除其获得赔偿的权利,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与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规定的权利义务失去了同一性,机动车辆保险合同的内容发生了变更,超出了机动车辆保险的法定条款,与保险法和有关保险规章是相抵触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商业保险的主要险种的基本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由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制订;保险公司拟订的其他险种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应当报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为规范机动车辆市场行为,督促保险公司稳健经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了机动车辆保险条款,并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同时对机动车辆保险条款作出解释。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费率无论是全国性的保险公司,还是区域性保险公司,其所经营的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费率是一致的、惟一的。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决定,第一百零六条改为第一百零七条,修改为:“关系社会公众利益的保险险种、依法实行强制保险的险种和新开发的人寿保险险种等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应当报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审批。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审批时,遵循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和防止不正当竞争的原则。审批的范围和具体办法,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制定。第二款为“其他保险险种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应当报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备案。”因此,2003年1月1日各财产保险公司推出了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的改革措施,这次改革的重点是继续完善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促进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稳步推进保险条款费率的市场化,但市场化绝不是自由化,保险企业必须依法经营,保险消费者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此,原保监发[2000]16号机动车辆保险条款不再实行,改由各财产保险公司自己制定保险条款费率,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复备案,并向社会公布。各财产保险公司自己制定的保险条款费率均不相同,内容十分丰富,基本险和附加险险种比原机动车辆保险险种有所增加,打破了过去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费率惟一性的格局,但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费率应当报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备案,不得随意制定只有利于自己的条款。

保险费率的意义篇3

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尤其在合同的订立过程中,双方民事主体是否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直接合同效力以及相应的责任。保险合同作为生活中的一类重要的民事合同,当然受诚实信用原则的调整。保险合同是最大的诚信合同,如实告知则是保险合同中最大的诚信原则的重要体现。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风险及其程度的了解,依赖于投保人的如实告知。如实告知主要指投保人对自身和被保险人的人身和财产状况向保险人如实告知。

在实际生活中,投保人向保险公司投保时,由于没有尽到如实告知义务,而出现保险公司拒绝理赔的情形,这部分投保人对相关告知义务了解不透,出现了告知不实的情况,在出险时得不到保险公司的相应理赔。本文主要从如实告知义务的内涵、主体、履行期、内容、方式、违反及后果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充分保障保险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保险市场的健康。

关键词:保险合同如实告知解除权

引言

我国《保险法》第17条规定:“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内容,并可以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或者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投保人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有严重影响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可以退还保险费。”可见,如实告知义务不但与保险人有关,而且对投保人权益影响更大,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

一、保险法上如实告知义务的内涵

合同,又称“契约”,是当事人之间关于确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

协议。保险合同是经济合同的一种,是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是投保人和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在订立保险合同时,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应将保险标的或被保险人的情况,向保险人如实说明,这种义务通常称为告知义务。告知义务不是合同约定义务,而是法定义务。告知义务的含义应包括以下几点:

1、告知义务主要发生在订约阶段。即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正就建立保险合同关系而进行洽商。这种洽商的结果是在要约与承诺过程中,双方达成了意思表示一致。

2、告知义务是投保人一方的义务,是投保人向保险人作出的说明,包括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情况。

3、告知义务是告知义务人必须认真履行的法定义务,不是投保人可以任意选择的,一旦违反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4、告知的内容与保险标的及被保险人相关,前者(保险标的)发生在财产保险合同中,而后者(被保险人)则发生在人身保险合同中。无论是标的物还是被保险人,都是危险发生及严重后果的承受者。

5、告知是向保险人作出,保险人对告知内容最关心,而且告知内容对其有直接影响。

所谓如实告知,是指投保人陈述重要情况应当全面、真实、客观,具体而言,投保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当将其知道的事关保险危险的所有情况告知保险人,不能故意隐瞒,更不能编造虚假情况欺骗保险人。同时,投保人不仅应当告知保险人其现实已知的情况,对应当知悉的情况,投保人也应尽量设法获悉并告知保险人。如果此时投保人未能告知该有关信息则构成投保人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中的过失。但必须说明的是,投保人不知道或者不能知道的,即使属于重要事项,投保人也没有必须告知的义务。

从性质上看,这种告知义务为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时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要方面,但它不是合同义务,因为这时保险合同尚未成立。它是法律加之于投保人的合同订立之前的义务,是法定义务。

二、告知义务的主体、履行期、内容和方式

(一)如实告知义务的主体——告知义务人

1、投保人

第17条第1款规定:“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内容,并可以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由此可知,告知义务人的主体原则上为投保人,因为投保人是缔约合同的主体。

2、被保险人

我国《保险法》第17条规定:“投保人负如实告知义务”。此处的投保人应作扩张解释,即在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不是同一人时,被保险人也应负告知义务。因为,首先就财产保险而言,被保险人为保险受益人,根据权利和义务一致原则,被保险人负告知义务就不会产生权利义务失衡现象。同时,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最了解保险标的物的实际状况及危险程度,便于告知义务的履行。其次,在人身保险中,被保险人对自己身体状况更为了解,比投保人负担告知义务的理由更加充分。再次,有关被保险人的个人,或者隐秘事项,投保人难以知晓,这样若不使被保险人负担如实告知义务,对于保险人正确估计危险就会有所妨碍。所以,被保险人也应承担如实告知义务。

再加上,保险合同成立后,危险通知义务等义务的履行人也包括被保险人,有学者建议修订保险法,将被保险人列入条文中,订立所谓“被保险人视为投保人”条款,这样就无须在个别条款中再重复并列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用语。[1]

(二)告知义务的履行期

依我国《保险法》第17条第1款的规定,订立保险合同,投保人对于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的询问,应如实告知。

可知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应在合同订立时履行告知义务。规定“订立合同时”目的在于说明,如实告知义务是先合同义务,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危险通知义务为法定的合同义务,两者在法律性质上有所区别。所谓“订立合同时”,应指从投保人提出要约时起,到保险人做出承诺并正式出具保险单时止,即保险合同成立之前。

这里应该强调的是,对保险人而言,投保人在投保之时虽有违反告知义务的情形,但只要在合同成立之前将事实如实告知保险人即可,保险人不可仅因投保时的情形,坚持解除合同,否则便违背了此义务的立法本意。[2]

(三)告知义务的内容

告知的内容,主要是指重要事实的告知。因为告知的目的是使保险人正确了解与保险标的危险状况有关的重要事实。从各国保险法的规定来看,投保人所应告知的事实,通常包括以下四项[3]:①足以使被保险危险增加的事实;②为特殊动机而投保的,有关此种动机的实施;③表明被保险特殊性质的事实;④显示投保人在某方面非正常的事实。

我国《保险法》第17条第2款规定:“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或者因为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从该条可以看出,告知的内容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的重要事实;第二种是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提高保险费率的重要事实。

1、与保险人决定接受投保相关的重要事实

属于与保险人接受投保相关的重要事实,因保险种类不同而不同,火灾保险:建筑物的构造及使用性质;盗窃保险:存货的性质及价值;汽车保险:除被保险人外,尚有其他人经常驾驶车辆的实施;海上保险:货物保险中,特定货物置于舱面运输的实施;以及在人寿保险合同中,被保险人的性别、年龄、职业及生活状况、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嗜好、遗传病、既往症、现在症等,均应视为重要事实。

2、与保险人确定采用何种费率相关的重要事实

属于与保险人决定采用何种费率相关的重要事实,是指已经符合建立保险关系的基本要件,但由于标的相关的安全系数不同,或者从事较为安全性的职位,保险人可以考虑采用较低的保险费率或较高的费率。例如:仓储保险中的货物混放的事实,不一定使保险合同关系解除,但保险人可能会要求不同的费率标准。又如,人寿险的情况下,被保险人由消防一线的消防队员身份改为小学教师,危险性降低,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必须按照现在从事的职业危险性程度具体确定采用什么样的保险费率。[4]

3、判断重要事实的

我国《保险法》将“重要事实”定义为,“足以影响保险人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事实。”但是,一个事实是否会对保险人的承保决定和保险费率的确定产生影响,不是一个法律,而是一个事实问题。这不仅增加了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产生争议的可能性,而且给法庭判定一个事实是否重要带来了困难。于是,人们需要有一个能证明事实的重要性的明确方法。

本文认为判断事实重要性的标准不能依义务人或保险人的主观意思决定,须依事实的性质综合各种情况进行客观的、全面的考察。假如该事实足以影响保险人承受危险的决定时即为重要事实,而义务人主观上认为不重要,在询问时未作出告知,也产生告知义务的违反。一般认为,投保单上所列各项条款均视为重要事实,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必须认真阅读并就不清楚或不懂的条款向保险人询问,然后对此作出如实回答。

(四)告知义务的方式

告知制度有两种:一种是询问告知制即只有在保险公司询问的情况下,投保人才有义务如实告知;另一种是主动告知制,即不经过询问,投保人也应当将有关的重要情况告知保险公司,如果有隐瞒不告知或者告知不实,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我国《保险法》第17条第1款规定:“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内容,并可以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可以看出我国《保险法》关于告知义务采取的是询问告知制。

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可以要求投保人填写保险公司印制的投保单作为对如实告知义务的履行。个别情况下,保险公司可以就投保单之外的有关事项进行询问,这种补充询问可以是书面的或是口头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现有条款对保险人的询问形式及投保人的告知形式未予明确,就必然导致二个问题:一是告知的真实性;二是告知的有效性。这样理赔时争议的焦点往往为某一重要事实是否已告知,如何告知。因此,应将询问及告知形式明确为“书面形式”,以减少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和保险公司的争议,并进一步规范保险人及投保人行为,也有利于双方举证及法院采证。

三、告知义务的违反及后果

(一)违反告知义务的要件

我国《保险法》第17条第2款规定:“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或者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

可见在我国,告知义务的违反,须具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方可构成。主观要件指告知义务人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其客观要件是指投保人对存在的重要事实未告知或告知不实。

我国《保险法》的规定可根据主观方面将违反告知义务分为故意隐瞒和过失遗漏。故意隐瞒是指投保人就其告知义务范围内的事项,明知其情形,而故意不告知或虚构事实诱导保险人。如患有癌症而谎称身体健康等。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者,说明投保人在保险合同的订立过程中有欺诈行为,此时保险合同的性质属民法上因欺诈所订立的合同,保险人可行使解除权而使合同自始无效,并不退还保险费。保险人不退还保险费应视为是对投保人缔约过失的一种惩罚,不适用民法上有关解除合同恢复原状的规定。

过失遗漏是指投保人就其告知义务范围内的事实,知悉或应该知悉其情况,但因过失而未能说明。投保人因过失行为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对保险标的的有关情况应当了解,但由于疏忽没有了解而没有履行告知义务。二是对保险标的的有关危险情况应当了解,但由于大意没有了解而未能如实告知。投保人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可能是因为投保人对保险标的的有关知识了解不够,或者不能正确理解“重要事项”的,或者是因为马虎未能知悉保险标的的相关信息。因此,投保人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主观上并不存在恶意,不能看作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所以,保险人可以解除保险合同,但应当退还保险费。

《保险法》第17条第3、4款规定的“可以退还保险费”意及可以退也可以不退,两种选择均符合规定,退与否由保险人根据情况决定,投保人及被保险人无权主张。如果保险方退还了保险费,则故意隐瞒与过失遗漏的法律后果相区分;如果保险方不退还保险费,则是两者的后果相同。实践中,保险人往往不主动退还保费的,并对投保人的退还保险费请求置之不理,这显然不是立法者的初衷。故《保险法》第17条第4款有袒护保险人之嫌,建议修改为:“投保人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应当退还保险费。”以防止保险人利用投保人的过失行为而获得保险费的情况发生。因为当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可以投保人的过失原因解除保险合同,而当保险事故不发生时,不提出解除保险合同,这显然有失公平。[5]

(二)违反告知义务的后果

告知义务人违反告知义务的法律后果,各国立法的规定不尽相同,有规定合同无效者(如俄罗斯、法国),有规定合同终止者(如韩国),有规定合同撤销者(如意大利),但多数国家均规定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不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我国《保险法》亦作如此规定。

1、解除权

保险人因投保人违反如实告知义务而取得解除保险合同的权利,称之为保险人的解除权。因为投保人违反如实告知义务使得保险人承保风险后实际处于很不利的地位,保险人是在没有了解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同意承保,法律若继续维持保险合同的效力对保险人不公平,反而会鼓励投保人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这样就增加了保险得到的危险。所以,投保人违反如实告知义务,保险人应当取得相应的补救。

2、解除的方式

解除权为形成权的一种,只需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可使已成立的法律关系发生溯及消灭的效果,而无须他方承诺。保险法就保险人行使因违反告知义务所产生解除权的方式未作规定。本文认为,解除应该以书面形式通知投保人,不论投保人是否知悉内容均产生解除效果。

3、解除的效果

投保人违反如实告知义务属缔结合同时的过失。对此保险法第17条第3、4款视投保人主观心理状态的不同而作出了不同的规定。即对于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即保险人以前所收受的保险费仍然有效,无返还的必要);投保人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有严重影响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可以退还保险费。由此看来,我国保险法对于因违反如实告知义务所规定的解除权,具有两方面的效力,一方面具有溯及效力,使合同自始无效;另一方面,就保险费而言,可能只具有向后的效力,保险人在解除保险合同前所收取的保险费仍然得到法律的认可,可以不必返还。这种立法政策具有强烈的保护保险人,同时惩罚违反如实告知义务人违反最大诚信原则的价值取向。

四、告知义务的免除

保险告知义务的免除指投保人依照合法事由,可以免除向保险人履行告知义务的规定。免除的事项包括①保险人已知的事项;②保险人所应知的事项;③保险人声明不必告知的事项。此外,未被询问到的事项,视为保险人已知或不必告知的事项。

但对于保险人询问的事项,投保人并不负担无限告知的义务。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的事项为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知道的有关保险标的危险情况的重要事项(即直接影响保险费率的确定和危险发生的程度的事项),以保险人在投保书中列明或者在订立保险合同时询问的事项为限。例如:投保人在订立人寿保险时,有关被保险人的年龄、性别、住所、职业、收入、健康状况、有无重大疾病、心理健康状况等事项,应当为重要事项。保险人已经询问的事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不知道的,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没有告知义务。[6]

由于,我国保险立法并未确立告知义务的免除制度,所以在实务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之一就是经过保险公司体检后能否免除投保人的告知义务。试想,如果经过保险公司体检就能够免除投保人如实告知义务,势必助长道德风险的发生,这是与提倡的道德规范或法律准则相悖离的。因此,即使投保人未告知的病情是体检医生以通常的诊断能发觉而未发觉的,保险公司也只能承担由于疏忽而产生的过错责任而投保人仍不能免除告知义务。

结语:

综上所述,明确保险法上的如实告知义务,有利于充分保障保险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便于保险人正确估计危险及发生程度,确立保险费率,保护投保人享有在出险时的赔偿请求权,防止任何一方利用保险进行欺诈行为,保障保险市场健康有序的。

注释:

[1]周玉华《保险合同与保险索赔理赔》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2]秦桂森韩冰《试论保险法上的告知义务》载于山东公安专报2003年第3期

[3]李玉泉《保险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徐卫东《保险法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孙积禄《投保人告知义务》《政法论坛》2003年第21卷第3期

[6]邹海林《保险法》人民法院出版社

1、《保险合同与保险索赔理赔》周玉华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2、《试述保险法上的告知义务》秦桂森韩冰著载于山东公安专科学报2003年第3期

3、《保险法》李玉泉著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保险法论》徐卫东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投保人告知义务研究》孙积禄著《政法论坛》2003年第21卷第3期

6、《保险法》邹海林著人民法院出版社

7、《保险法上的告知义务》刘敏

8、《保险法上的告知义务制度》周玉华

保险费率的意义篇4

(一)物的不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指物的自身性能问题,由于质量原因而不能发挥预期效果,当其被充当正常产品使用时,就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支护中,钢管、钢架的性能不足导致在浇筑混凝土中工程坍塌;模板工程中,模板性能不佳会引起模板坍塌导致作业人员受到高处坠落或物体打击伤害;在正常施工行为规范中,如工程佩戴的安全帽、安全带性能不佳,则能导致作业人员受到无法预计的伤害。物的不安全因素是安全事故发生的物质基础。

(二)环境因素。在系统工程学中,各种元素的行为、功能与整个系统结构之间存在动态平衡的关系。如果将整个工程项目作为一个系统模型来进行解读的话,环境条件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因素。在工程施工现场这个环境之下,整洁有序的施工环境会增加作业工人的劳动效率,反之在一个拥挤、混乱、建筑垃圾不及时清运的施工现场,给施工作业面造成影响的同时也会对施工作业工人的情绪造成极大影响,不仅对劳动效率造成影响,也埋下了发生安全事故的隐患。

(三)人的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在建筑工程中包括施工人员的不规范施工行为、机械操作人员的不规范操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极有可能导致物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方面的不安全因素,最终埋下安全事故隐患或造成工程建设安全事故的发生。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分为两种:偶然因素、必然因素,两种因素中,偶然因素可控性较小,几乎是不可预见、不可预防的;必然因素则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并最终消除。

二、建筑工程保险险种分类

建筑工程保险险种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单纯意义上的险种,为了便于区分在此将其定义为“单纯险种”;其次是“费率险种”,因为每种“单纯险种”都会有不同费率险种产品,所以在此我们将其定义为“费率险种”。

(一)单纯险种。周期长、规模较大、工艺复杂、工序较多,涉及面广说明了工程建设项目是一个完备且复杂的系统,再加上工程项目的多主体性,这两方面就足以决定了建筑工程保险需要多险种配合才能满足这个庞大的工程项目系统的投保需求。所以建筑工程保险是由众多项目参与主体保险以及工程项目全周期保险相互影响、互相配合而构成的。

(二)费率险种。不同费率险种基准费率范围的基础上,通过增减法的应用对影响费率的因素做进一步分析后,根据风险因子来对费率进行进一步的细分、调整。一般情况下,保险人在基准费率范围内通过增减法的应用提供低、中、高差别费率产品,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的同时适应建筑企业的需要。

三、建筑工程保险险种选择

(一)确定险种,无视费率的险种选择模式。被保险人根据工程项目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情况确定了应该投保的各种险种,经此方法确定之后的工程保险险种一般情况下可以覆盖整个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一旦发生保险合同范围内所涵盖的意外事件导致安全事故造成损失,建筑企业一般都可以得到保险人相应的赔偿,工程项目的风险降低了很多。由于建筑企业缺乏对不同保险费率险种的正确认识,往往会刻意回避风险,或期望得到较高的损失赔付,而选择高费率险种产品,从而付出较多的保险费,造成了建设成本的无效增加。

(二)确定保险公司选择险种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和某家保险公司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筑企业,这种模式中保险人会给被保险人的优惠,但是这种“优惠”是建立在被保险人不知道其他保险人会提供何种建筑工程保险险种产品的基础之上,所以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优惠。此种险种选择模式中,被保险人无法根据特定项目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做出客观评估,导致险种选择成本过高,;同时也无法对当前建设工程项目性质种类,来对自身实力、技术成熟度做出客观分析,导致被保险人选择费率过高或者是过低的险种,不利于建设工程事故损失控制。

(三)客观评估所需险种,并合理确定主要费率险种的模式。此种模式是对建筑企业而言是最科学、最合理的险种选择模式。被保险人在客观评估本工程项目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后,选择能覆盖工程项目的险种组合。工程项目决定投保的险种有:建筑工程一切险、货物运输险、政治风险保险等险种。在确定投保的险种之后,就主要的险种建筑工程一切险进行与本项目实际因素相匹配的不同费率险种的确定。这种模式对于建筑企业来讲是最经济、最合理的选择模式。

保险费率的意义篇5

保险合同是一种机会性合同,保险人对危险的估计是其决定是否承保以及对承保的风险征收多少保险费的重要依据,因此,对风险的了解和认识是保险合同成立的重要前提条件,而由于保险人限于能力以及经营成本的要求,不可能对涉及保险标的的任何事项都进行调查核实,从而使得对保险标的更为了解的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成为了保险人获得对标的危险性了解的重要渠道。

正如英国大法官曼斯菲尔德在1765年的一个判例中说:“保险是一种投机性的合同。用以计算偶然性机会的特殊事件通常只有被保险人知道;保险人相信他的陈述,相信他未对他所知道的情况有所隐瞒,误导保险人认为某种情况不存在,某种风险不存在,并在此基础上承保。”因此,为了保险人能够正确确定风险以及风险控制的的程度,基于诚实信用原则,我国《保险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了保险人可以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向投保人提出询问,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从而确定了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

一、告知义务的主体

按照我国《保险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告知义务人应为投保人,那么与保险标的有着密切联系的被保险人有没有告知义务呢?对于此,各国的法律规定都不尽相同。美国有的州保险法规定,被保险人负有如实告知义务,而有的州保险法规定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均负有如实告知义务,而美国保险法理论一般认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都应该负担告知义务。日本商法典在损失保险和人身保险上则有所区别。其规定,在损失保险中由投保人负担如实告知义务,而人身保险中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均负有如实告知义务。而在《1906年英国海上保险法》中,直接规定了被保险人为法定的告知义务的主体。

这个问题在投保人与被保险人是同一人的情况下不存在,此时,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合二为一,均需履行告知义务。而在投保人和保险人不是同一人时,被保险人是否也应该负有告知义务呢?笔者认为,这时让被保险人承担告知义务并不违反立法的精神,相反更能体现法律上的公平等原则。

首先,保险法对于其他类似于告知义务的规定中,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均同时负有。例如,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知道保险事故发生后,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了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均有义务提供有关的证明资料,而且在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特别规定被保险人的危险增加后的通知义务。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让被保险人承担告知义务并不违背保险法的立法本意。

其次,被保险人通常与保险标的具有更直接的联系,对保险标的了解也往往比投保人更为深入,特别是有关被保险人的个人或隐秘事项,除其本人外,投保人也难以得知。因此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让被保险人承担告知保险义务对于能正确的衡量风险以决定是否承保或确定合适的保险费率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对于保险合同建立在双方真实客观的意思表示之上,减少可能出现的纠纷也有重要作用。

再者,被保险人作为其财产或者人身受到合同保障、享受保险赔偿请求权的人,被保险人能够从保险合同中受益,获得损害赔偿或补偿,那么基于此种利益所得让其同投保人一起承担相应的告知义务也并不违反公平原则的要求。因为在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合二为一的情况下,投保人的如实告知,必然也就是被保险人的如实告知,这两个“法律角色”均履行了告知义务,而在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不是同一人的情况下,仅由投保人负有告知义务,则显然与前一种情形下,保险人获得的对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的认知是不同的,二者不是同一人时,保险人对危险的了解仅仅是投保人对危险的获知,并不能代表投保人、被保险人两为当事人对保险标的危险的所知情况的全部获知,显然在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不是同一人的情况下,保险人对标的危险情况的获知与二者均为同一人相比是不相等或不对称的。因此,法律有必要使之达到平衡。

二、告知义务的内容

根据《保险法》第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告知义务的内容应当是保险标的或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那么对于告知义务人即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来说是否有关保险标的或被保险人的所有情况都应当告知呢?当然不是。客观情况复杂繁冗,而根据保险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我们可以得知投保人(包括被保险人,下文不再注明)告知的应当是影响保险人决定受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事实,其他事实对保险合同来说并不具有实际意义,所以告知义务的内容是有选择的,但是这种选择对投保人来说是有困难的,所以应当由保险人来引导投保人履行告知义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投保人的告知应以保险人的询问为限,即保险人询问到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保险人未询问到的,投保人则没有必要告知,因为在保险关系当中,保险人居于有利地位,同时,保险人作为专业人员,其对于哪些事项事关保险危险的发生或其程度,在判断上具有丰富的经验,应当由其就这些事项对投保人作出询问也在情理之中。基于诚实信用原则,投保人可以推定保险人询问到了所有必要的情况,这也是保险人在通常的业务范围内应当做到的。

其次,保险合同一般均以格式化合同的形式出现,在合同中保险人针对保险的类别,会做出针对保险标的的书面询问。保险人在设计此项内容时,其目的就在于详尽地获得保险标的或被保险人的情况,相对于投保人的认知水平来说,其条款的设计应当是详尽的。我们可以认为保险人要获得的全部情况均体现在这一书面询问中,所以可以将投保人的告知义务限定在书面询问的范围内,但是这并不是说投保人以其他方式所为的告知无效,凡经保险人同意或认可的,投保人以口头、默示等其他方式所谓的告知也应当认定其效力,以充分维护当事人的权利和合同的效力。

三、违反告知义务的含义

1、对于什么是违反告知义务,我国《保险法》第十七条第二款中规定的是:未告知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事实,而该条第三、四款则区别投保人的主观形态,把违反如实告知义务分作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故意的情形,无论投保人未如实告知的是何事,不管其是否是重要事实,均为违反如实告知义务,承担该条款规定的法定后果;另一部分则是针对投保人过失的情形,未如实告知的应当是保险事故的发生有严重影响的事项。

我国《保险法》对这种基于主观上的区别是否合理呢,参考一下我国《海商法》上的规定,该法第二百二十三条虽然也区分故意和过失,但这仅涉及违反如实告知义务的结果,至于未如实告知的内容则未加区分,均限定为“重要情况”,海上贸易风险较同类陆地活动而言,其风险应较高,而仍采取“重要情况”的限定,这对于我们理解《保险法》第十七条第三款是否应有借鉴意义呢?笔者认为,让投保人因故意隐瞒了一些细枝末节的情况,就让其承担不能获得赔偿这样一个严重的后果,对于投保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同时,这样也有可能使保险人获得一个途径去狡辩,不给予投保人应给的赔偿,尽管投保人也许并不是刻意去隐瞒某些情况,从而将投保人置于一个不利的境地。所以有必要将这一义务的违反限定为投保人未告知重要事项,而所谓重要事项,即我国《保险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提高保险费率的事项。”从而也使第十七条二、三、这三款达到协调。

通常,投保人违反如实告知义务的情形,在回答保险人的书面询问时,是未做如实回答,这与上文中提到的,投保人的告知义务以书面询问为限是统一的,书面询问的内容是与保险标的或被保险人的情况相关的,投保人在做书面回答时的隐瞒,在实务中也就是违反了如实告知的义务。

2、是否所有“影响投保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提高保险费率的事项”均应由投保人告知呢?那么在某一重要事项不为投保人所知的情况下,投保人未为如实告知,也无法为该项告知,是否违反如实告知义务呢?笔者认为,此时认定投保人违反如实告知义务,则是让投保人承担了一项极为不合理的负担,即让其告知其无法告知的事项。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使得保险人和投报人之间达成合意出现困难,从而影响保险合同的达成。笔者认为,此时投保人并未违反如实告知义务,保险人不能以此为由来解除合同,因为保险人同样也具有对保险标的和被保险人的情况进行了解的义务,而且相对于投保人而言,保险人的认知能力应当更强,所以说,基于公平、善意的原则,保险人更有义务对此类事项加以了解,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将这一义务强加给投保人。但这并不是说,投保人只要消极的将其明知的事项告知保险人即可。因为“明知”本身也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往往只有投保人自己知道其是否明知,客观上难以证明,因此容易使投保人找到借口以其“不明知”为由来肆意为隐瞒行为抗辩,因此,需要一个独立的第三人的标准来限定投保人的告知范围,即以一般人的常识,明知或应知的事项均应由投保人来告知,以促使投保人善意的履行这一法定义务,促使保险合同的顺利成立。

3,另外,对于上文所提及的“重要的事实”该如何界定呢?对于如何衡量一个事实是否重要,在《1906年英国海上保险法》第十八条中所规定的标准是:该事实是否会对一个谨慎的保险人对决定是否承保或确定保险费率的判断产生影响。在我国的保险法中也采用了相同的判断标准:(1)是否会对保险人接受投保,即与投保人达成保险合同产生影响;(2)是否会对保险人按何种费率向投保人收取保费产生影响。

在这样的判断标准下,一个事实是否构成重要事实,即是否足以影响保险人接受投保单,确定合理的保险费率,进而达成保险合同,并不取决于被保险人自己认为它是否重要,不是以投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投保人在如实告知“重要事实”时的可能产生的主观臆断,但个人认为,这往往又会导致保险人主观上的倾向。即便存在着一种看法,即事实是否重要通常不是以某一个特定保险人看法为标准,而是以一个合理谨慎的保险人在这种情况下是否会受到影响作为标准。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保险人会怎样做,是接受投保,还是拒绝投保;或者会给予什么样的费率。这种标准也叫做“客观合理的保险人标准”。但是这并不代表就能消除保险人的主观倾向。毕竟,客观世界是复杂的,而且对于同一事情也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差别,这样就增加了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产生纠纷的可能性,同时即便上诉到法院,对于何为重要事实,法院可能也是一筹莫展。这样,同样会影响保险合同的顺利达成。

存在两种比较客观的证明事件重要性的方法,一为“风险增加法”,另一为“影响损失法”。由于其纯属介绍性的内容,本文不再赘述。而在实务中,作为一般性的原则,可以认定任何经过保险人具体询问的事实都是重要事实。

四、违反告知义务的后果

对于投保人违反如实告知义务的后果,我国《保险法》第十七条二、三、四款针对三种不同情况做出了规定。

1、该条第二款赋予了保险人解除权,只要投保人违反了该义务,不论其故意或过失,未告知保险人相关的重要事项,保险人均得行使该权利,但是该条款的前提应当理解为在保险事故尚未发生的情况下,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如何行使其解除权,应依照该条第三、四款的规定来办,因为投保人违反的是缔约过失责任,保险合同解除的后果应在《保险法》未做规定的情况下,应依照合同法的一般规定来办理,即恢复原状,保险人在扣除相关的手续费后,应当退还保险费。

2、对于保险事故发生后发现的投保人违反如实告知义务的情况,保险人如何行使对保险合同的解除权,《保险法》第十七条第三、四款做了特殊规定。分别是“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投保人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有严重影响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可以退还保险费”。

比较三、四两款的规定,可以看出以下不同之处。

首先,结果的不同。对于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告知义务的情形,保险人在解除合同后不予退还保险费,而对于过失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情形,则规定了可以退还保险费,表现出了法律的倾向性选择,使得故意不履行如实义务的投保人在法律上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对不履行保险事故的程度要求不同,对故意的情形,投保人隐瞒任何事项即可导致保险人不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在上文中笔者已经论述到这里的“事项”应当是指“重要事项”,即“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提高保险费率”的事项,这里不再赘述。而对于过失的情形,除了依据第二款投保人隐瞒的事项为“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提高保险费率”的事项外,还应是“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有严重影响”的事项,保险人才得以不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所以这两款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隐瞒事项与保险事故的因果联系上的要求是不同的。

通过以上两点基于投保人在告知中的不如实告知是故意还是过失而引起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定的比较,可以看出《保险法》对投保人在故意违反如实告知义务的情形下的制裁是很严重的。只要投保人故意违反了该义务,不论其隐瞒的是任何重要事项,与保险事故有无因果联系,那么他在保险事故发生后,既得不到赔偿,也不能取回保险费。保险人在过失违反该义务的情况下,只有在其隐瞒的重要事项对该保险事故的发生有严重影响的,才得不到赔偿,但仍可以取回保险费。

对比之下,笔者认为,保险法对投保人故意违反该义务的情形的“制裁”是过重的,不符合公平原则的要求,比较合理的规定是应当限定在不退还保险费上,而对投保人隐瞒的重要事项与保险事故的发生也应具有因果联系上的要求,而且法律上的倾向性选择可以达到促使当事人更加积极的履行其义务的作用。同时,对于保险人来说,投保人故意隐瞒的事项虽然未必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有严重影响,但是因为这一事项,保险人可能不会同意订立该保险合同,从而不要承担对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所以,也有必要考虑到保险人的立场和利益,来界定投保人故意违反告知义务的情况下,隐瞒事实与保险事故之间的因果联系。

笔者认为应当界定为:投保人故意隐瞒的重要事项,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有严重影响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而对于投保人未如实告知的事项,属于保险人需提高保险费率的,笔者认为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在未如实告知的事项和保险事故的发生并无因果关系的情况下,不得解除合同、免予赔偿,但可以提高保险费率,以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和公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版)

【2】《保险法》陈欣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版

保险费率的意义篇6

胡银月*

一、寿险中的霸王条款

1、随心所欲调费率。如《__重大疾病保险条款》第七条规定:“保险费率调整:本公司保留提高或降低保险费率之权利。保险费率的调整针对所有被保险人或同一投保年龄的所有被保险人。本公司进行保险费率调整后,投保人须按调整后的保险费率交纳保险费。”而我国《合同法》第八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该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费率问题是保险合同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其调整实际上是对合同内容作出了实质变更。对此,投保人不仅有知情权,而且根据《合同法》的规定,非经当事人协商一致,任何一方无权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要修改费率必须征得对方的同意,保险公司不能独享费率调整权。保险人无权做出上述规定,该规定应为无效。

2、理赔扣除互助款。上海丁先生的妻子参加了一保险公司的“个人住院医疗综合保险”。同时,她也参加了“上海市总工会退休工人因病住院互助补贴”(每年交纳50元,可享受住院补贴)。在丁妻因妇科病住院进行手术治疗后,保险公司理赔时扣除了丁妻从工会得到的互助补贴,只对剩余部分的医疗费用给予报销。应该明确,投保人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和参加工会互助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投保人从互助补贴中受益,不能作为保险公司减免自己责任的理由。根据该条款,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险的被保险人,除需交纳同样的保险费外,却只能报销剩余部分的医疗费用。保险公司通过特约条款的设置减轻了保险责任,而并未就适用特约条款的一般受众的保费采取相应调整,违反了保险合同的最大诚信原则。

3、审批住院时间限定住院津贴。消费者王先生向一保险公司投保《住院__保险》,依据本保险,王先生如因病或遇意外伤害住院治疗,保险公司将给付王先生“每日住院津贴”50元,每保险年度最多给付180天。此后,王先生突发脑部出血住院治疗。但保险公司仅同意对王先生申请的每次住院天数“延长10天”,并被告知此后每10天凭医院诊断证明办理一次“继续申请”,但由于医院不愿意每10天开具一次诊断证明,致使王先生申请赔付时,有30天时间无法申请赔付。被保险人因病住院,住院天数应由医生诊断后决定,保险公司只能对此进行核实,核实后属于保险责任的必须依法赔付。但在《住院__保险条款》中,这种核实义务却被保险公司擅自改变为自己的一种权利,即:只有保险人同意,才对被保险人超过15天的住院天数部分给付住院医疗津贴,保险公司由此获得了对承担保险责任住院期限的单方决定权。在该《住院__保险条款》及消费者签署的有关文件中,并无每10天要凭医院诊断证明办理一次“继续申请”,否则不予理赔的规定。保险公司在合同之外擅自增加口头规定,对消费者应不具约束力。

4、理赔须知事后给。山西省芮城县冯某于2002年6月向保险公司投保了一款全家福保险。保险公司理赔时才出示《保户理赔须知》,并左扣右减最终只给报销60%的医疗费。江西万载县一消费者投保定期保险,包括附加住院医疗保险,他因病住院后,保险公司理赔时以公司有内部政策性文件为由,拒绝支付大部分医疗费。我们知道,保险合同的构成不仅是保险合同条款本身,还包括与保险合同密切相关的其它文件,如《保户理赔须知》、保险公司理赔规定等,在签订保险合同前,保险人必须提供并作明确说明。如事前未出示或未进行明确说明,根据《保险法》的规定,有关保险人责任免除的条款不产生法律约束力。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不告知投保人《保户理赔须知》等相关规定致使其经济受损的,应负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车险中的霸王条款

1、单方规定先向第三方索赔。有些合同条款规定:保险车辆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应当由第三方负责赔偿的,被保险人应当向第三方索赔,如果第三方不予赔付,被保险人应当提讼或者仲裁。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向保险公司还是第三方进行索赔是被保险人的权利,上述条款限制了被保险人直接从保险人获得保险赔偿的权利,同时强制被保险人提讼,违反了民事诉讼法的诉讼自愿原则。根据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2、任意设置免赔率。保险车辆由第三方造成损坏应当由第三方负责赔偿的,但确实无法找到第三方的,保险人予以赔偿,但在符合赔偿规定的金额范围内实行绝对免赔率50%。法律规定,保险人理赔后依法取得代位求偿权,如果由于被保险人的过错致使保险人不能行使代位求偿权的,保险人可以相应扣减保险赔偿金。除此之外,保险人能否实际从第三方得到赔偿,是其自身应当承担的经营风险。上述条款将该风险转嫁,免除了自身责任、排除了对方主要权利,应属无效。

3、残车作价归被保险人。有合同条款规定,保险车辆因保险事故受损,应当尽量修复。不能修复的折价赔偿,残余部分协商作价归被保险人,并在赔款中扣除。而根据保险法规定,如果是足额保险,保险公司赔付后,受损车辆归保险公司。若是不足额保险,则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各拥有对受损保险标的的部分权利,此时受损车辆如何处理由双方协商决定。上述条款实质上是强制规定将残车卖给被保险人。

4、单方规定管辖法院。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对本保险合同内容或理赔与保险人有争议不能协商解决时,可以提交被告所在地仲裁机构仲裁或依法向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讼。合同当事人可以在被告住所地、运输工具登记注册地、运输目的地、保险事故发生地的人民法院中协商确定管辖法院,该格式条款限制了被保险人的选择权。

保险费率的意义篇7

关键词:新农保;统账结合;名义账户制;财务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2-0035-02

2009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在全国10%的县市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的试点工作,并提出在2020年覆盖所有农业人口的目标,以着力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发展落后的现状。新农保制度的建立是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建设适度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的标志性事件。

1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指导意见》规定新农保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在资金筹集方面,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社会统筹部分由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每人每月55元)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其余50%由地方财政负担。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目前设有每人每年100—500元五个不同的缴费档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集体补助及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参考每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

在养老金待遇方面,年满60周岁且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户籍养老年人可按月领取养老金,其中制度实施时已满60周岁的老年人不用缴费可直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即每人每月55元,但符合条件的子女必须参保缴费。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参保人死亡时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依法继承。

2现行的新农保“统账结合”制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农村老龄化和人均寿命延长带来巨大财政压力

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带来严峻挑战,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超过城镇地区,老年人口65%以上在农村地区,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在65%左右,农村居民人口在5亿左右,需要新农保覆盖的劳动人口约3亿人,在2020年实现新农保人口全覆盖时,虽然中央财政对基础养老金的补贴(东部地区补贴50%)占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仅仅1%左右,中央政府足以应对,但目前中央财政补贴资金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机制。同时,我国地方财政资金的保障性较弱,在逐步推进和扩大新农保覆盖面过程中,东部地区需要承担50%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财政补贴的双重压力,约20亿元左右;中西部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面对每年约6亿元的财政负担,资金支持后劲明显不足。

根据精算,我国农村居民60岁时的平均余命为20.62岁,72岁时平均余命为11.86岁。但新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办法以账户积累额除以139个月为标准,即农村居民从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在72岁时前期的个人账户资金既已领取完毕,也就是说政府必须额外承担近12年的养老金支付,这势必构成较大的隐形财政压力。

2.2个人账户中庞大的积累资金保值增值的压力巨大

随着新农保覆盖面的扩大,采用完全积累制的个人账户基金积累额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指导意见》规定新农保基金投资收益率以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面对高通货膨胀率,基金的收益率势必难以抵挡通胀基金购买力的吞噬。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很不成熟,个人账户中的基金积累额如果用于资本投资,也难以确保基金的安全性和高收益率。另外,目前新农保制度主要实行县级统筹,不仅制度管理分散且低效,甚至资金被贪污或挪用的风险也难以避免。

2.3制度设计的激励功能差且保障水平低

由于制度建立在农村居民自愿的基础之上,个人账户的设计对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影响明显。目前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参保积极性不高,个人账户激励机制存在两大缺陷。第一,新农保个人账户以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计息,在目前高通货膨胀率背景下,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加上对于制度存在一定观望态度,所以部分农民不愿参保或者为获得“额外的基础养老金”而勉强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第二,虽然制度为鼓励个人参保进行相应财政补贴,但每人每年不低于30元财政补贴额度不仅缺乏吸引力,而且由于补贴资金不能继承,如果参保人在参保不足15年时突然死亡,其继承人所获得的只是参保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等同于居民自我储蓄若干年后以银行的返本付息,在同样情况下,农村居民更愿意选择商业存款。

从新农保的保障水平来看,不仅目前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水平较低,而且即使参保人选择最高缴费档次每人每年500元,缴费年限达到15年,在2009年2.5%的利率水平下,以农村家庭人均居民纯收入计算,全国总的养老金替代率也仅为28.72%。数据说明,最高缴费档次带来的低替代率难以保证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更何况目前大部分参保农民倾向于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

综合考虑老龄化和人均寿命延长带来的财政压力,以及农民缴费能力有限、养老金水平较低、个人账户基金制管理成本较高等因素,我国的新农保制度现阶段不适合引入完全积累型个人账户制,而应该采用“社会统筹+名义账户”的制度模式。

3名义账户制在新农保制度中的应用

3.1名义账户制的内涵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瑞典、拉脱维亚、波兰、意大利、蒙古欧亚六国提出了一种新的制度模式,即名义账户制(none-financialDefinedContribution,简称nCD),它是现收现付制与积累制、待遇确定型和缴费确定型的混合模式。它从筹资模式看,它实质上是一种现收现付制,但它又同时模仿了基金积累制下的个人账户制度,区别于对资金进行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这种账户仅仅是一种会计制度,并不存在实际的资金积累,避免了资金保值增值的压力。从养老金的给付来看,虽然个人账户中的资产是“名义”性质的,但退休金的给付标准原则上却是严格按“缴费确定型积累制”规则运行的。个人账户缴费的积累额、“名义资产”的投资增值、“名义资产”转成退休年金的计算公式以及退休给付指数化的公式的综合作用决定养老金给付的给付水平。

3.2新农保制度中引入名义账户制的优势

第一,从制度的长远发展来看,名义账户制更具有财务的可持续性。一方面,名义账户制通过内部利率机制,自动适应缴费人数与养老金领取人数之间平衡的变化,并且其计发办法与工资总额而不是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挂钩,有利于适应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另一方面,名义养老金财富向终身年金的精算转换,可以自动适应寿命预期的变化,有助于适应我国居民平均寿命延长的现状。另外,名义账户制实行养老金的增长与我国GDp的增长相挂钩,可以避免因为工资的非正常增涨而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

第二,从基金的运行风险来看,名义账户的建立可以规避资金贬值的风险。实行缴费确定型积累制的主要前提是需要一个比较发达的资本市场,我国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以及国际金融体系影响的加剧,很容易使得庞大的农民养老保险基金缩水。而基金一旦遭遇风险,不仅影响当期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还会进一步造成养老金水平的代际不公。将新农保中的个人账户设为名义账户,个人账户的实际资金用于基础养老金的当期支付或者政府对参保人个人账户的补贴,有利于避免基金保值增值带来的压力。

第三,从制度的激励功能和保障水平看,名义账户制中个人账户利率水平参考农民平均收入的增长率或者经济增长率而定,其吸引力大于积累制的市场利率,从而有利于扩大新农保覆盖率或者提高参保农民的缴费档次,并由此带来两方面的效益:不仅使得资金收入扩大,减轻基础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促进地方政府提高对农民个人账户缴费的补贴水平;而且缴费档次的提高和政府补贴力度的加大,也有助于农民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的提高。

第四,从制度的管理成本来看,名义账户制的引入可以减少制度的管理成本。按如前所述2020年新农保覆盖的劳动者大约3亿人计算,不管参保人选择哪一个缴费档次,仅考虑为如此庞大的群体建立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制度,都会极大的增加制度的管理和运行成本,同时繁杂的业务也会对本来经办能力就不足的地方社保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而实行名义账户则可以省去一定的管理和运行成本。

3.3新农保制度引入名义账户制可能带来的问题

借鉴国外经验,尝试不同的制度运行模式,是我国面对人口老龄化压力以及规避基金保值增值风险的可行道路。虽然名义账户制的引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也会面临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第一,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中个人账户采用完全积累制,现行的新农保制度是参考该制度的模式制定的,有利于制度的协调性和同步性,也便于两项制度之间的基金转换。如果新农保选择名义账户制运行,则资金转换时资金的到位可能会存在问题。第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时间较短,尚未积累足够的相关历史数据和经验,再加上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较大,合理确立名义账户中积累利率的水平难度较大。第三,名义账户的设立对信息的自动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名义账户不存在实际资金积累,只是纯粹的账面记录,从而难以建立“账钱分离”的双向监督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人为的操作失误或者故意篡改数据等问题。

尽管名义账户制并不是最完美的制度模式,也并不能完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但它作为未来长期改革的一项重要过渡制度,对于转型时期中国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引入名义账户制是我国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未来我国储蓄率和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制度进行适时调整。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养老保险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罗伯特?霍尔茨曼著,郑秉文译.养老金改革——名义账户制的问题与前景[m].北京: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3]郑秉文.欧亚六国社会保障"名义账户"制利弊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05).

保险费率的意义篇8

cif是指保险费加运费。因为卖方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的港所需的运费和费用,但交货后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及由于各种事件造成的任何额外费用即由卖方转移到买方。

保险费是指投保人参加保险时,根据其投保时所订的保险费率,向保险人交付的费用。当保险财产遭受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全部或部分损失,或人身保险中人身发生意外时,保险人均要付给保险金。保险费由保险金额、保险费率和保险期限构成。保险费的数额同保险金额的大小、保险费率的高低和保险期限的长短成正比,即保险金额越大,保险费率越高,保险期限越长,则保险费也就越多。交纳保险费是投保人的义务。如被保险人不按期交纳保险费,在自愿保险中,则保险合同失效;在强制保险中,就要附加一定数额的滞纳金。

(来源:文章屋网)

保险费率的意义篇9

[关键词]失能职业失能失能收入保险国际概况

失能收入保险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百年以前,早在14世纪的德国就出现了失能收入保险的雏形:有私营的救助基金为失能的矿工给予收入补偿。自18世纪以来,在德国和奥地利就有行业基金和救济组织为失能的商人给予收入补偿。在德国,为工厂工人设立的救济基金成为第一个国家计划――工人补偿保险的先驱,这个计划后来被现在称之为德国社会保障体系所提供的包括失能保险在内的完全、全面的保障所代替,这也是在早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保障计划。其他国家的延续至今的一些类似救济基金的组织,如英国的友谊社、美国的友爱社等为他们的成员提供失能收入补偿金。

在下文中选择了国外一些典型国家或地区例如法国、德国、英国、北美等,对其失能收入保险从定义、失能收入保险金给付、保费以及失能收入保险的形式等方面做了一些比较。

一、法国

失能收入保险在法国的发展与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因为法国的社会保险系统为不同程度的失能提供收入补偿,从而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失能收入保险的发展。其商业失能收入保险大多数作为人寿保险的附加险,并且失能收入保险由意外(或健康)保险公司提供,而人寿保险由人寿保险公司提供。团体保险最为社会保险的补充,它承保了大多数的雇员失能风险。

在法国,失能收入保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短期和长期失能收入保险的分离。当被保险人失能后,先给付疾病日津贴,一般为1年~3年,然后有一个延期(例如12个月),若被保险人在延期结束后仍然失能则给付长期失能保险金。

个人失能收入保险通常被放到一个开放的团体保险(具有任意成员的某特殊团体)中来考虑。此时,保费依赖于被保险人的到达年龄,当被保险人从一个年龄团体到另一个年龄团体时,保费相应增加。

和其他国家相比,法国的失能收入保险的保费偏低,当然也存在调整保费的可能。无论是普通意义的团体保险还是开放团体保险,索赔率日益增加。

二、德国

在德国的保险监管法律中,长期失能收入保险被划分为人寿保险范畴,而健康保险公司仅提供具有4天延期的短期失能收入保险,意外险保险公司通常把它的失能收入保险的保险责任仅限于意外责任。

除了一些细微的差别之外,德国人寿保险公司提供的失能收入保险大多数具有标准形式,人寿和健康保险公司的失能保险产品,以及意外险保险公司的一些失能产品都受到保险监管,即保单条款和产品计划必须由监管机构核准认可。但是,1994年出现了失能险违规,并自此以后,这种违规成为失能保险的一种长期趋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保单形式、保障计划等。因此,现在监管机构仅要求保险公司遵从一个称之为“mitteilungsblatt”(告示单)的要求,它提供了精算基础的详细资料。

在德国,失能收入保险通常是指“职业失能收入保险”,因为其关于失能的定义不但依赖于医学标准,而且还依赖于和被保险人的职业、教育、培训以及社会地位相关的经济收入。

在1974年~1975年以前,失能收入保险仅以人寿保险的附加险的形式出售。附加失能保险的保险利益一般为在被保险人失能时可以豁免主险人寿保险的保费。如果缴纳更高的保费,则被保险人在失能时可以获得相当于人寿保险金的24%的失能保险金。失能保险的保险期间和给付期间与主险相同,但不会超过65岁。一些保险公司提供一些特殊失能收入保险,它的失能年金给付期间超过保险期间,但是只有当被保险人在35岁以前失能时才会获得给付。这类失能收入保险给付期很长,可能会给付到65岁或被保险人康复或死亡。然而,随着社会和保险业的发展,失能收入保险开始以主险的形式出售。

附加险和主险形式的失能保险的费率是基于失能发生率来计算的,失能发生率、失能被保险人的康复率和死亡率都是基于全德国保险业的统计数据之上的。自1990年以来的统计数据表明,年轻被保险人的失能发生率逐年升高(反之,老年被保险人的失能发生率在下降),因此有必要对主险形式的失能险收取比附加险形式更高的净保费。在德国,失能收入保险费率附加了相当高的安全附加。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保险公司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保费,例如规定在失能保险金给付前有12个月到24个月的延期。另外,规定了更加严格的失能保险金给付的条件,只有在被保险人在严格的任意职业失能(不能从事与其所受的教育、培训和经验相当的职业)时才给付全部保险金。基于严格的任意职业失能,保险公司会提前一次性给付人寿保险金。

三、英国

失能收入保险在英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北美与荷兰一样,英国的失能收入保险主要是以主险形式出售,是一种永久健康保险(permanentHealthinsurance,pHi)。作为人寿保险的附加险的失能险非常少,除了当失能时豁免人寿保单的保费。

pHi保单中的“失能”的定义各个保险公司各不相同,有很大差异。然而,大多数的保险公司采用的定义是基于被保险人无能完成其原来的工作:“本保单所称的失能是指被保险人因疾病或意外伤害而完全不能完成其正常工作且不能从事任何其他工作。”在此“不能从事其他任何工作”是为了减小保险人的风险。被保险人因不能从事其原来的工作而获得失能保险金;但是,他有可能从事其他工作而获得收入,这份收入和失能保险金之和可能达到或超过失能前的正常收入,在这种情形下就会出现道德风险,被保险人就不会主动去“康复”。如果被保险人能从其他工作获得收入,部分英国保险公司规定减少失能年金给付,当然,这种情形只有在被保险人仍符合保单定义的完全失能时才会发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失能收入保险在欧洲和北美发展的较为完善,保险公司提供的失能收入保险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不仅补偿了因病、因意外伤害而致残的不幸者的收入损失,保障了他们失能后的生活水平,同时,在保持人们生活稳定、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我国的保险业刚刚步入高速发展轨道,在险种创新方面一定要在考虑到我国国情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国外已有的成就,避免不必要的弯路。

参考文献:

[1]陈滔:健康保险[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晓:商业健康保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3]卓志李恒琦陈滔张运刚:保险精算通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4]荆涛阎波万里虹:长期护理保险的概念界定[J].保险研究,2005年11期

[5]theinternationalSituationofDisabilityinsurance.apublicationofthemunichReinsuranceCompany

保险费率的意义篇10

【关键词】社会保险;缴费;费率;基数;方式;法律

0引言

社会保险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社老保险的缴费体系对于维护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的正常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多年的社会保险改革之后,统帐结合的国家社会基本保险制度已经逐步完善。由于我国社会保险的征收体系一直在不断完善之中,这就导致社会保险缴费体制出现一些问题,完善社会保险征收体系,实现社会保险管理体系的平衡运转,就必须解决社会缴费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社会保险管理水平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

1社会保险缴费管理问题研究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费是按照职工工资的部分比例开征,在国家社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这种缴费方式所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迟滞了实现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的优化与完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保险缴费稽核工作力度较弱。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各类社会保险参保单位必须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详实的缴费名单以及工资总额,但是部分企业为了减小缴费负担,刻意的降低缴费基数或者是减小上报工资总额,而地税部门等社会保险缴费管理部门对缴费基数又缺乏全面的稽核,只是按照经办机构的计划进行社会保险缴纳,缴费基数不准确,导致社会保险缴纳总额较低,不利于社会保险的平衡发展。

(2)针对社会保险交费管理的法律体系不健全,造成社会保险征收管理缺乏法律依据。虽然我国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完善,但是仍然缺乏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对社会保险的交费进行规范约束管理。因此由于缺乏法律支持,在对社会保险进行征收、社会保险稽核等方面执法部门法律权限不明确,对于拖欠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以及单位也难以按照法律手段进行约束管理,更缺乏强制的政策约束或者是处罚措施,导致社会保险政教力度较弱。

(3)不同的单位以及企业之间的社会保险缴费差异较大。相对于我国的社会保险缴费方式而言,如果同意按照工资比例进行社会保险费的缴纳,企业员工人数较多,利润相对较低,主要依靠劳动力实现经济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会背负较为沉重的社会保险负担。而企业职工人数较少,主要靠技术创造效益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缴费负担就会较小,造成不同单位或者企业之间的缴费负担差别较大。

(4)现行的社会保险缴费方式对于扩大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缺乏吸引力,不利于社会保险基金的积累。由于我国人口政策的影响,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保险金的支出压力不断增大,社会保险管理体系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需要不断扩大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实现社会保险基金总额的增长。但是,现行的社会保险缴费方式费率相对较高而人口基数相对较少,对于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增长是十分不利的。

2社会保险缴费管理完善措施研究

(1)完善社会保险管理体系的宣传,提高社会保险的吸引力,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针对我国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不足的问题,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应该完善教育宣传,强化社会保险对于公民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吸引力,通过对社会保险基本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宣传,促使企事业单位员工以及个体经营者充分认识到社会保险缴纳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参加社会保险体系,实现社会保险缴费技术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进一步扩大。其次,国家应该进一步对社会保险缴费制度以及缴费费率进行必要的改革,在适当降低社会保险参与费率的基础上,提高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或者是将社会保险缴纳作为必要的义务,确保社会保险缴费与支出的平衡,实现社会保险整体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转。

(2)强化社会保险缴费征收方面立法建设。为了避免社会保险缴费方面缺乏法律依据,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出台社会保险缴费法律法规,在社会保险的缴费对象、缴费基本费率、缴费基数以及拖缴欠缴的处罚等方面作出详细的规定,尽可能的实现社会保险费用的强制规范性缴纳。同时应该通过法律手段赋予社会保险管理部门以及费用征收部门以相应的权限,对违法社会保险缴费规定的单位或者企业采取强制扣款、资产冻结或者是拍卖等手段,确保社会保险费用得到准确及时的缴纳。

(3)明确社会保险不同管理部门的职责,规范社会保险缴费管理程序。在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中,必须明确社保、财政、税务等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一般来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主要负责社会保险的登记、变更或注销等活动,明确缴费费率以及缴费基数。而财政部门则主要负责征缴社会保险费,并针对社会保险费多征或错征进行统一管理。地税部门则主要负责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催缴,确保参保单位按照规定完成社保缴费义务。在明确不同管理部门的职责后,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征收程序,在社会保险登记程序、社会保险登记变更程序以及参保人员增减变动程序管理中强化监督,确保社会保险缴费工作顺利开展。

3结语

社会保险缴费征收作为社会保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社会保险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关键,对于维护国家社会以及经济秩序稳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及社会保险缴费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现阶段社会保险缴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完善管理体制以及缴费管理方式,强化法律体系建设与监督稽核管理,实现社会保险缴费公正顺利的开展,增加社会保险基金积累,切实实现社会保险为参保人员提供社会保障服务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孙博,吕晨红.不同所有制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能力比较研究——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

[2]孙雅娜,边恕,穆怀中.中国养老保险最优缴费率的实证分析——基于贴现因子和劳动增长率差异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