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简述怎样培养法治思维十篇简述怎样培养法治思维十篇

简述怎样培养法治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3:50

简述怎样培养法治思维篇1

1.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裴斯泰洛齐

2.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3.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人身自由权B人格尊严权C受教育权D隐私权

4.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a必然要求B必然结果C心理前提D必要保证

5.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阶段性C互补性D差异性

6.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教学目标D培养目标

7、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B德育规律上C德育原则上D德育方法上

8.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a有针对性B因材施教C抓住成熟期D循序渐进

9.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B.康德C.卢梭D.裴斯泰洛齐

10.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把课程分为

a学校课程B技能性课程C学生中心课程D基础型课程

11.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

12.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上课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D课外辅导

10、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

a分组教学B个别教学C道尔顿制D班级上课制

11.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

a温故而知新B不陵节而施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而时习之

15、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B德育规律上C德育原则上D德育方法上

二、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2.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3.关于学校文化的界说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包括哪些?

5.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3.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教育学原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B3、C4.D5、D6、D7、a8、D9、C10、D11、D12.B13、B14、B15、a

二、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让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

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

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学科发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

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等。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

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包括哪些?

(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2)受教育权、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5.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1)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2)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3)各类型、各科目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

(4)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1)原则的含义:启发性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不仅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还要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3)举例,略。

3.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简述怎样培养法治思维篇2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创新求异;知识经济;再创造

在大力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已成为一个突出的课题。可以说,在人的综合素质中,科学创造素质是决定一个人创造力的最根本的素质。当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出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代社会,在知识激增的情况下,要求教育者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重点应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而只有使学生受到鼓舞,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要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既是学生学习的首要问题,又是教师教学中的关键。对此,我是这样做的:为检验自己高一教学的实效,教学初我首先在学生中搞了一个小调查。调查题目为:1、你喜欢政治课吗?(喜欢、较喜欢、不喜欢)2、政治课对你有无帮助?(很大、较大、不大)3、你对政治老师感觉如何?(很好、较好、不好)4、你心目中的政治老师应该应该是怎样的?

以高一(4)班的调查为例,参加者48人。对第一题的回答,只有两个人表示喜欢政治课,24人表示较喜欢,22人表示不喜欢。对第二题的回答,只有5人表示政治课对自己帮助很大(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有23人表示帮助较大(提高了自己的思想修养,学到了知识,了解社会,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19人表示帮助不大(理论性太强,远离实际);还有1人表示一般(不能运用到实际中,但能学到一些知识)。对第三题的回答,有9人对政治老师表示感觉很好(幽默、随和、好相处);有35人表示较好(思想修养好、讲课生动、和蔼、知识丰富、联系实际);有4人表示不好(过于严厉、太死板)。对第四题的回答是:希望政治老师幽默、有时代感、能联系实际、肯帮助学生。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对政治课充满渴望的肺腑之言引起了我们的深思:学生不喜欢政治课能全怨他们吗?其实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谁都不肯轻易拒绝学习有用的东西。政治课,你给予学生多少有用的、实际的、具体的帮助?学生们从你这里能得到多少智慧,增长多少才干?政治课的生命和魅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而我们教学最大的缺陷也恰恰在于此。

鉴于以上种种,在高一政治课教学中我尤其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在每一节课上我都安排学生进行“经济现象热点问题的讲述”;并在讲清基本知识及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如搞好环保与发展企业会矛盾吗?等等。老师在讲解中渗透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及方法,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力争通过每节课都能对学生的思想和能力有点滴的启发和提高。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于鼓励学生创新求异

由于青少年学生年幼和缺乏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等相联系,这使得一部分教师常常产生错觉,并会在言语上、行动上,不自学地压抑甚至扼杀学生创造性的萌芽。

一次有个学生在回答政治答题时,没有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解答,老师问“你这是怎么解答的?”学生回答:“我认为这样回答也符合题意的要求”“你没听我以前是怎么讲的”学生看看老师严肃的脸,呆呆地点了点头。

上述现象,表面看来是要求学生规范的答,遵循常规,实际上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结果只能是养成学生墨守成规的习惯。多可惜啊!这位教师错过了一次鼓励学生创造性表现的机会。而且令人忧虑的是,这并非个别现象,不少教师在学生刚有一些超乎寻常的想象时,便“一棍子打死”,学生“异想天开”的出轨做法,教师经常是不予支持的。

当然,学生的创新求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但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教师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地包办代替,粗暴否定,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以至性格锁闭,泯灭天性。事实上,往往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消灭错误。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师的启发引导

培养现成的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学生,首先得有一大批创新精神的教师。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自己在观念上有了很大转变,认识上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学上有了一点体验。纵观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

1.教师的创造与学生的创造是密切关联的。富于创造性的教师最懂得怎样把学生引入创造的宫殿,使学生发挥才能。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在书本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对已有经验重新思考加以制作,获得具有新生性的内容,解决一个新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甘甜,而且对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品格具有明显的价值,因而是富于创造性的教学。

简述怎样培养法治思维篇3

众所周知,一个人需要有思想意识来指导其行动,而一个党,一个国家更需要有思想意识来指导,这样才能长治不衰,安邦济国。在近代,中国落后挨打,中国各阶级,各党派都积极寻求救国之道,随着各种救国思想失败,中国人最后选择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共一大正式把马克思主义写进党章,作为我党指导思想,从此再也没离开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及后来的领导人,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014年,我国GDp总量超6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这一切,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不能丢。尤其是2005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让西方政治经济理论日益暴露出其不足,不少西方名人重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希望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解决西方现实危机。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不仅没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生机。所以,我国才在高校专门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马原理)课,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大学马原理课教学虽然取得成绩,但效果还不是很理想。那么,怎样才能收到更好效果呢,笔者作为高校马原理课一线教师,这几年不遗余力地进行一些探索,收到较好效果,现总结出来,以求教于广大同仁。

一、提高马原理课理论教学实效是培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接班人的需要

(一)马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基石

当今世界,竞争日益激烈,而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不少中国学子留学海外,很多是黄鹤一去不复返,令人痛心。想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条件那么差,但许多世界一流的华人科学家,却毅然放弃在国外优越条件,回国参加祖国建设。为何反差这么大?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大学政治思想教育课实际效果还不够理想。金钱至上,利己主义思想突出,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则受到削弱。我们知道,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如果没培养好他们,中国社会主义将后继无人。所以,加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显得非常必要。

按2005方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四门课程,各有其作用。而马原理课是完整阐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门课程,为其他几门政治课提供理论指导,而其他几门政治课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应用而已。所以,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培养良好的品德,才能坚定爱国主义情感,才能更好理解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可见,马原理课得失,关系着其他几门政治课的成败,马原理课是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基石。

(二)马原理课理论教学遇到诸多矛盾,教学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这些年,高校两课教师进行了大量探索,使马原理课教学取得一定成绩,但比起中央要求来还明显不够,思想教育效果还需提高。下面就制约马原理课理论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1.课时少与内容多之间的矛盾。马原理课是原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门课程合并而来,内容没少,课时却由周4减少为周3,一般大学就开48学时,时间少与内容多的矛盾成了最普遍的矛盾[1]。拿乐山师院来说,每周理论课为2学时,全期32学时,这么少时间,怎么讲呢?常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头痛,哪还顾得上讲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只好走马观花,不是讲课,而是跑课,效果自然受到影响。

2.理论抽象性与大学生形象思维之间矛盾。马原理课是一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决定了它理论性强的特色。而哲学,被学生称为玄学,太抽象,太深奥难懂了,这就和青年大学生形象性思维更突出的特点发生矛盾。还有就是新方案在大一就开设马原理课,许多相关学科知识还欠缺,使得教师在举例阐述时,学生明显知识不足,不易听懂。笔者在调查时发现,不少学生讲哲学,太摸不着边了,想半天都不明白;也有学生说,老师举的例子,好多是大学都还没学的知识,我们连举的例子都还不懂呢。这在前些年就不是问题,大二开设,学生已有相关知识基础,学起来好多了。这样,由于马原理的抽象性,学生感觉有点枯燥无味,自然不喜欢学了。

3.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矛盾。马原理课是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有鲜明政治色彩。学生一听是政治课就有点反感,学马克思主义有啥用啊,中国今天用的好多是人家西方资本主义东西,马克思主义是空头理论,没啥意思,要上就混吧。所以,学生一开始就带着抵触情绪,这给老师教学显然增加了难度,要让不愿学的学生愿意学,还要学好,多不容易,所以政治课教师打的是攻坚战。

4.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存在着政治理论知识基础明显差异的矛盾。乐山师院作为师范类院校,全校学生大体分为文科、理科、艺体类学科三大类。首先来说,作为普通二本学校,学生进校成绩与重本、二本中的重点学校学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无能从学生抽象力、思维力、理解力、学习能力看,都有显著欠缺。同样问题,笔者做过一调查,问学校学生,大多感觉难,而问重点学校学生,回答比想象还好,甚至学生还提出更多问题,反问老师,这就是差距。如讲剩余价值来源,乐山师院学生不少搞不懂,而重点大学学生却反问老师,说马克思只看到工人,资本家管理不创造价值吗?公共产品价值没有转化来吗?可见教育对象情况就是不一样。其次再看,文科、理科、艺体类学科这三类学生政治课理论基础情况也完全不一样。对于文科生来说,学生在中学系统地学过马克思主义,基础好些,当然只是简单学习,教师一般没展开讲授;因此,希望大学老师展开讲,深入一点,不要重复。而对于理科生,高考不考,中学不讲,毕业时背几道题,考试就过了;所以,对理科生不是中学与大学知识重复问题,而是相当于新学,需要大学系统讲述;常常是,大学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就加快进度,而学生就叫起来,感觉云天雾里了。至于艺体科学生,文化课基础差,政治理论更差,往往是连很简单的问题都搞不懂,上课很容易冷场了,所以老师都不愿意上。这种普通二本院校学生基础差以及不同专业学生具体情况不一样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马原理课教学效果。

5.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关系的矛盾。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着国家前途与方向,所以,2015年2月党中央又专门发文件要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宣传。然而,在不少高校,思想政治课地位却还不是很突出,学校领导为学校生存,当然关心更多的是专业特色学科;至于学生,自然也是觉得政治课可有可无,混个及格就行,学好专业课才是硬道理。因此,专业课学生就重视,出勤率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就应付,出勤率较低,这就制约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

二、马原理课教学改革,提高实效应遵循的原则

(一)重在政治素质培养

马原理课虽是理论课,但不同于一般学科理论,它不重于理论知识系统传授,而是重在对学生政治、品德素质培养,重在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把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作为马原理课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

(二)重在应用性原则

马原理课不在于让学生记住那些基本原理,而是重在用,要让学生学会用这些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能力,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加深对马克思主义认识,收到更好效果[1]。

(三)因材施教,符合大学生年龄特征原则

马原理课是在大一开设,而大一学生一般年龄在17―19岁,因此,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形象思维多一些,抽象思维少一点。所以,马原理课教学中要做到变抽象理论为形象生动的知识,让理论好学易懂。

(四)内因和外因辩证统一的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体现了教师是学习外因,学生是学习内因,二者要统一起来。效果好不好,首先取决于学生,如学生智力,文化基础,兴趣爱好,都会影响学习效果;如果学生不愿学,被动学,效果显然不会好。其次,也会受到教师影响,教师专业知识渊博,方法得当,激发起学生自觉性,教学效果就会比较理想。

(五)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原则

马原理课教材不仅内容多,而且是高度压缩,有骨头无血肉,教不好教,学不好学。怎么处理教材呢?要做到两个转化:“一是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二是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认知体系。”[2]意思是说,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顺序,按教学需要,对知识进行重调,使知识更具逻辑性,系统性。同时,对知识进行展开、深化,变得有血有肉,具体丰富,更易于学习掌握。总之,要做到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因为,教材体现了原则、目的,不能丢,但又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照本宣科,要善于发挥,这样才会有满意效果[2]。

三、提高马原理课理论教学实效之对策

(一)教师变传授式教学为应用式教学,学生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

过去原理课教学,教师习惯于单纯理论教学,而不重视理论与现实结合,解决学生心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教学形式总是灌输式,对学生进行理论轰炸,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晕晕乎乎的,哪还谈得上学习效果。我们要懂得,学马列,不是去记条条框框,学马列要管用,用马列去解决了一个个现实问题,学生自然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所在。如对台湾问题,我们该怎么处理才好?学生想法都不全面,而教师用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指出和平统一,但决不放弃武力,这才是正确决策,学生都觉得高明。又如,这几年国内出现的一会儿是土豆、大白菜大量烂在地里卖不掉,一会儿又是“蒜你狠”“姜你军”,价格飞涨。是计划好,还是市场好?让学生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最后明白计划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不可少的手段。学生反映,看来自己以后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才能挣到钱。这样,教学效果自然提高了。

(二)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变平铺直叙式教学为专题解剖式教学

马原理课教学时间少与内容多之间的矛盾是个突出问题,因此,如果平铺直叙,面面俱到,显然不行。要知道,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还要新才行[1]。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着力解决。至于确定重点标准有二:一是最能反映马克思理论贡献的原理,如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二是最有时代价值的理论,如实践观、科学的杠杆作用,价值规律等。具体来说,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归纳为要点,形成系统和框架,然后确定重点,列成专题,进行专题讲授。而对于非重点,或是让学生课前课后自学,或是上课点一下就行,教师对重点则是深入讲解。这样,点线结合,一方面节约时间,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又重点突出,激发兴趣,学有所获。例如,我们把马原理课内容列成12个专题,对于这12个专题又重点阐述辩证法、实践观、人类社会动力系统、剩余价值论等四个理论,让学生既抓住了反映马克思主义突出贡献的理论,又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学生反应大脑变活了,看问题不那么狭隘了。

(三)改单一式课堂教学为多元式课堂教学,让马原理课教学动起来

马原理课作为思想政治课,本身就会让学生有反感心理,如果教学中再是教师灌,学生听,这种单一结构的静态式教学,很容易冷场。今天的大学生身处信息化时代,什么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智能手机,4D电影,声、光、电立体交叉,多有震撼力。如果我们教学还跟不上时代,怎么能把学生心抓住?所以,马原理课在形式上要采取多元结构,形成师生互动,如让学生在课上阅读、讨论、辩论、讲课、演讲、报告等;在手段上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原理课教学动起来,如制作多媒体课件,放录像视频等[3]。当然,课件不应是简单的文字与照片,就像黑板搬家一样,那还不能真正吸引学生。我们要收集大量数据,制作数据库,设置超链接,让课堂空间变得无限大。笔者曾经欣赏过武汉的汉秀,杭州西湖的《宋城千古情》,的确让人身临其境,把观众牢牢抓住。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朝这样方向发展,肯定会有意想不到效果。

(四)变全校一刀切式教学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式教学

教学要因材施教。全校文科、理科、艺体科学生具体情况不一样,如果一个模子教学,肯定没有理想效果。所以,教师在准备时,就要区别对待,制定不同方案,采取不同方法,才会真正收到实效。如在典型的文科专业教学,就要力避中学与大学知识重复,重于对理论的深入分析;在理科专业教学,则是兼顾理论系统性与突出重点两方面;而在艺体类专业教学,重在懂字上下功夫,要降低难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多举形象例子。这样对症下药,方有实效。

(五)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家独唱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学说对比式的合唱教学

在马原理课教学中,一般是封闭式教学,只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学生本来就对马克思主义有看法,自然会觉得老师是在自卖自夸。所以,在马原理课教学中要做到不关门,搞合唱,既讲马克思主义原理,又适当介绍相关的西方理论,通过比较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独到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例如讲物质观,非马克思主义者要么是唯心观,要么是半截子唯物观,只有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这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如讲商品的基本属性,西方经济学只有使用价值,而马克思有价值与使用价值,如果只讲使用价值,商品与非商品有何区别呢?显然马克思的观点才科学;如讲商品价格,西方经济学认为供求才是决定因素,而马克思认为价值才是决定因素,举一简单例子,一辆普通自行车和一辆小轿车,自行车无论怎样,价格都不会高过小轿车,可见马克思观点才是科学;如讲经济危机原因,西方经济学家找到二百多种原因,而马克思认为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显然马克思认识多么深刻和正确。总之,通过对比讲述,会让学生更加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当然,教学中也要恰当指出马克思主义个别观点可能过时,如讲资本本质,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产物,但今天我国也出现了资本,又怎么理解?所以,资本是市场经济产物,这样才是科学的结论。

(六)改单一考试形式为多元考试形式

在马原理课教学中,让学生反感的原因之一就是考试单一,期末闭卷考试,一卷定音。因此,必须改变单一的考核形式,采取多元考核形式[1]。学校最近两年为提高教学效果,大胆采取了多元考试形式。下面做一具体说明。

1.改革平时与期末分数比重、更强调平时。过去,期末、平时分数占比为70%和30%,现在改变为:学期成绩=平时(50%)+期末(50%),这就督促学生平时就要做好。

2.改革考试形式,更加注重能力检验。过去,就是期末闭卷考试,120分钟完成。现在改为两种:期末成绩=开卷考试(25%,随堂两节课完成)+闭卷考试(25%,全校集中60分钟完成)

简述怎样培养法治思维篇4

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与长处,也都存在着内在局限性。一般说来,在记忆性政治课教学中,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知识的层次,教师可选用讲授法,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有教无学”的弊端,让学生对本门学科中基本概念有一个明晰深刻的把握。在思维性的政治课中,教师可选用讨论法、探究法等新型的教学方法,此类教学方法,往往费时费力,用的太多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基本知识的掌握,过分追求这种新颖奇特的教学方法会适得其反。因此,方法只是学习知识的手段和桥梁,有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方法。

2、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拉近学生与政治课的距离。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政治课脱离实际,导致学生不会用所学哲学、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形成了一种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认为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说空话,没有学习的必要性,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仅仅是考试前死记硬背突击一阵。因此在高等教育教育中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就应从理论联系实际入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把复杂的社会问题变为简单的做人道理。例如,在讲《思想概论》中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时,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好人坏人,朋友、敌人,深入浅出,使学生能够深刻把握为什么把区分敌我的问题上升为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又如讲统一战线理论,让学生联系实际对自己有何启示,使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激发起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

3、实现教学内容活动化,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1)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培养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好奇心,大胆使用质疑,把质疑作为学习政治课的一种有效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信仰思想、邓小平理论。

(2)培养学生探究式的思维方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象央视节目《面对面》那样精心设计问题,层层追问分析、归纳判断推理,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在讲《思想概论》中中国革命道路时,先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现状,然后让学生以分析归纳起来作为前提对中国革命进行推论,得出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的道路。然后把它作为原理,讲述如何用这一伟大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突破学生探究思维的障碍。

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会运用知识。重要的概念,往往死记硬背,似懂非懂。教师应针对这种状况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打破高中政治课的学习模式,按照问题的难易,使学生于困惑中有顿悟,在教与学中能碰撞出学生思想的火花,做到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加强课件的设计和运用。

随着电脑在学校的普及和学生年龄的增长,同时为了避免政治理论的枯燥抽象,加强课件的设计和应用已势在必行。

(1)文字、图片的设计。

凭借电脑的优势,对需要的板书图片加以美学表现,突出教学重点,又清新悦目、色彩鲜明。既便于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又给课堂平添了生趣。

(2)动态设计。

动态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课件中插入富有动态美的文字图片,将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从而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情境设计。

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相联系的,因此教师应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运用电脑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运用形、声、色的调控给学生感官多种刺激,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求知心理。

二、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改革

高等教育“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但随着形势变化和实践的发展,“政治课”教学内容不能“万古不变”、“一劳永逸”,必须不断改革,那么如何改革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呢?

1、改革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1)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改革必须符合党中央和国务院文件精神的原则。

“政治课”是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其它社会性质的大学的标志,其内容是党和政府的主张,我们改革“政治课”教学内容不是否定党的指导思想以及科学世界观、价值观,而是在坚持其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有选择地挑选一些内容进行阐述,因此,不管教学内容怎么变、怎么改,仍然要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大政方针服务,否则就与其宗旨背道而驰了。

(2)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改革必须符合现实社会实际的原则。

“政治课”内容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来源于实际生活,但实践是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变化的,因此必须改革“政治课”内容,然而这种改革主要是回答现在提出的问题,让人能走好现在的路,明确未来方向。

(3)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改革必须符合高职学生思想、文化基础的原则。

高等教育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对高等教育“政治课”内容进行改革不能脱离高职学生情况,改革不是内容变“多”,不是内容变“深奥”,不是内容变“遥远”。

2、改革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必须坚持三个方法。

改革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多门学科,如果对某一方面不熟悉,改革的效果都会欠佳,如高等教育“政治课”教学内容“多”、“少”为宜呢?如何具体把握?关键就是坚持什么方法改革。

(1)实事求是方法。

改革“政治课”教学内容要尊重客观实际情况,以对学生有用为准。根据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和学生兴趣特点,对“政治课”内容该简化的一定要简化,要“忍痛割爱”,必须突出“精简”与“管用”的标准。“政治课”内容改革有三个方面必须考虑:一是考虑学生基础差,理论不能太深;二是考虑学生重专业学习,缺乏理论思维习惯,理论不能太多;三是考虑学生实用主义思想严重,因此理论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理论不能离学生太遥远。对学生讲些什么东西,哪些详讲,哪些略讲,哪些内容放在一块,以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和思路进行讲解,这些都是“政治课”教学内容必须涉及的。

(2)综合方法。

所谓综合方法就是对“政治课”内容要求从宏观上把握,不要求具体化、细化。“思政课”内容本身涉及面广,因此要求面面俱到根本无法做到,改革“政治课”教学内容是把对学生有用的内容集中,按专题进行阐述,要求学生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进行把握。

简述怎样培养法治思维篇5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提高;课堂;教学实践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是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前提

四项基本原则是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四项基本原则精神,保证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去设计思想政治课无论形式上如何有效,实质是无效的。加强时政教育,充实课堂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时政教育是中学政治课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时政教育,有利于弥补教材中某些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的滞后性;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政治视野,引导他们关心时事政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有利于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培养和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及综合素质。

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1.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力,充分利用书本上较有艺术气息的资料。作为政治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做创造性的劳动,灵活运用艺术性材料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等等。

2.提高教学方法的艺术性。(1)举典型事例的艺术性。教师要不断的深入学习,做到掌握知识既要有一定的广度,又要有一定的深度,在掌握了大量材料,深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剖析使学生能较好的把握所学理论的精神实质,在课堂上既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又要留下积极发言、积极动手练习的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思维质量;(2)灵活运用教具的艺术性‘。思想政治课以它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和社会性首先融入了网络,设计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更系统的接收知识;(3)教学体态的艺术性。做为一名教师为人师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影响很大,甚至还是学生模仿的对象;(4)板型的艺术性。如果把整个教学活动比做“画龙”,书本板型便是“点睛”,书本在设计上要尽量做到内容实、形式美,具有艺术性,使学生在欣赏优美、直观、形象的板书的同时,进一步掌握教学内容。

三、改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1.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作为教师,每天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的学生乖巧听话但灵活性不够,有的学生较灵活但自控能力不强,有的学生重理轻文两极分化比较明显,教师进不同的教室往往会带有不同的情绪。如果教师带着一份愉悦、积极的情绪走进教室授课,情绪好了教学语言会富于感彩,课堂教学会更生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授课能力会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也会被感染而进入兴奋状态,课堂气氛自然活跃。

2.教师要学会调节课堂气氛。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很难调动课堂气氛,中学生正处于情绪多变的年龄阶段,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帮助学生解决情绪困扰,提高情绪稳定性;教师要做到创新教育,在课堂上更与学生互动。

四、强化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能力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兰种阅读方法:(1)演绎法。让学生带着观点阅读材料,理解观点在材料中的体现,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刚刚学习的内容在练习题中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2)归纳法。让学生先阅读感性材料,然后回答材料中包含或反映了哪些基本观点,这要求学生在多做练习的情况下,熟能生巧,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敏锐性及洞察力;(3)扩展法。要求学生阅读材料时对其深化、扩展,将课堂内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培养思维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政治课本中有些内容显得很抽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复杂为简明,让学生从中用简单的话语概括出重要且复杂的内容;(2)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政治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相关联,不是孤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问题联系起来学习,使知识在头脑里更加条理清晰,不仅要培养知识的广泛性,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培养思维的连续性和贯通性。中学政治教科书的内容是层进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连续性,要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使知识在学生头脑里有条有理,学生在运用时才能融会贯通。

简述怎样培养法治思维篇6

【关键词】创新教育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自主探究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关键是弹好“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自主探究”三步曲。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创新

良好的心境和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且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教师要做到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如有的学生认为: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有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防止列强的入侵。

但有的学生不同意此看法,认为是消极性为主,造成中国的与世隔绝,从而落后挨打。对待这个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要充分肯定学生“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中“标新立异”虽然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称赞,但他们也担心被同学看成出风头,怕答错被同学讥笑而压制自己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既要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鼓励、唤醒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尽可能地化解、消除学生之间存在的对立、抵触、以及不信任等不良情绪,把注意力转移到共同学习上,促使学生积极质疑,大胆创新。

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创新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参加该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是要善于旁征博引,用引人入胜的事例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思想政治课较为抽象、趣味性差,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往往不能取得内在的一致和契合,学生往往感到政治课枯燥无味,更谈不上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必须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以及国内外重大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保持活跃的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作好心理铺垫。

(二)是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把知识一筒子倒净的习惯做法,要善于针对所学的知识设立疑问,制造学习障碍,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如讲“商品”时,不是直接提问“什么是商品”,而是采取迂回式提问,使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具体,要传授的知识水到渠成,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和创新性等要素也都得到了训练。

(三)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与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讲“集体主义”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进行“班训、班徽设计”比赛,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讲经济常识可组织“股市追踪”;讲哲学常识可进行“哲理辩论”;讲政治常识可以举办“时事述评”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好形式。只要教师精心策划,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就能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善于创新

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重视教师主导为更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1)一人当一次“教师”。有计划的安排指导学生每四人一组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要在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老师”必须简明扼要的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简述怎样培养法治思维篇7

一、咬文嚼字,明晰概念,活跃学生思维

思品课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通过组织学生咬文嚼字,对关键词句进行讨论,可以活跃学生思维,达到明晰概念的目的。如,我在讲授完“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后,让学生讨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依据是宪法,因为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全部问题”是否正确,若错误,说明理由。我授课时只讲了根本与基本的区别,没有涉及到“全部”一词,让学生们通过讨论和争论判断题目,明确了“全部”是各部分的总和,“根本”是指事物的根源或重要的部分。而宪法不是简单的各种法律的总和,宪法是其它法律的立法基础,其它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因此不能用“全部”代替“根本”。从而活跃了学生思维,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联系实际扩展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内容。九年级思想品德是这样表述的:“现阶段,在我国的经济百花园里,各种经济成分争奇斗艳,主要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其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课堂上,我对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等概念作了简要解释,就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国有经济,什么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学生一脸的茫然,不知如何下手。于是我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七大的几次会议的决议,将教材理论重新整合,并联系青岛的实际,将本节内容大幅度调整、改进,作了以下补充:

首先,明确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国有或集体经济与外资经济或私有经济共同出资组建的经济组织(企业),其典型的形式是股份制企业;其次,说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演进既包括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工厂制”,又包括改革开放之初的“承包制”“租赁制”以及能与世界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股份制,像国有股占51%,其它股占49%等;再次,明确国有经济有别于“全民所有制经济”,国有经济的表述更科学、更符合实际、更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像国有资产、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等。

这样,再讲授“基本经济制度”内容,仍然让学生举例“什么是国有经济,什么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与第一节相比状况大有改观,学生举出“青岛某某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占62%,外资股占38%”“青岛某某有限责任公司,国有股占45%,私营股占28%,个人股占27%”等,说得头头是道。这样不但明确了什么是国有经济、国有成分,而且懂得了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怎样混合的,哪些是公有制,更为重要的是能举出实例予以解释说明,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也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巧用突发事件,激发学生思维

“世界是这样的美丽,让我们把生命珍惜。”我与七年级学生们一起学习《多彩的生命世界》。“自然界中,生命以其丰富多彩的形态存在着,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必须善待大自然,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生命的独特性……”我引导学生把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学习讨论,分析归纳,整理答案。忽然,教室里飞进了一只不速之客——麻雀,它扑棱、扑棱地到处乱飞乱撞,这下,原本安静地教室沸腾了,霎时间,尖叫声、拍打声、吵嚷声、桌椅的咯吱声汇成一团。我努力地拍着桌子,试图让教室平静下来,接上我那没讲完的问题。

可是,学生们太兴奋了,班里没有人在意我神情的变化。好不容易学生才安静了一些,我非常生气,这只可恶的小麻雀打乱了我的教学进程。而且麻雀还在教室里,怎么办?忽然,我灵机一动,决定让这只小生命成为这节课的一部分,我中断了刚才的教学,给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只小麻雀?”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以调皮的李军为代表的多数男生认为要捉住它,甚至有人怪声怪调地要烧烧吃了它,理由很“正当”,因为它原本就不是什么“好鸟”;而以王丽为代表的多数女生认为应该放走小麻雀,教室里又乱成一团。

简述怎样培养法治思维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善教乐学;和谐

thelanguageacademicsteachwithlearnofthebestcombineapoint

XieGui-liang

【abstract】teachingwithlearninthelanguageacademicstheteachinghavetoharmony.Havetofollowateacherkindteachwithstudentjoylearntolayequalstresson,acceptstudyandinvestigationstudylayequalstressonofprinciple.

【Keywords】Languageteaching;Kindteachthejoyhowtolearn;Harmony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与学必须和谐。即必须遵循教师善教和学生会学乐学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的原则。

1.教师善于启发诱导是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

语文学科教学,教师的讲解引导作用异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在教材内容特点上、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媒体运用上,在课堂教学结构上都必须有通盘考虑,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学了,有了成功感,自然也就乐学了。

2.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乐学的保证,也是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

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但每一课的新知识却不及数理学科明显,一些知识还是循环的,容易导致学生兴趣滑坡。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一方面可以从课文中发扬其蕴含着的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如课文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风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闻轶事,等等;另一方面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作者的创作谈,有关课文的争议、评论,甚至课文中某些词句用法的优劣比较,或浓度训练改变行文构思等。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力最常用的方法是设计能让学生多维思考的问题。特别是提出能让学生显示思维活动过程的述理性、扩散性的问题,一般有“你是怎样思考的?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满足是与非的判断问题或简单的复述、陈述性问题。例如,认知课文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上的“写了什么?作者想表现什么?”分析作者写作思路和艺术表现的作者写作思路和艺术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写的?”探究设疑上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不这样写会怎么样?”发现性总结思考的“作品的成功或不足在何处”依据是什么?联系发散性的“这类文体与其他文体特征异同如何?阅读欣赏或写作该类文体时如何把握?”——当然,不同的体裁作品有不同的审美角度和不同思考方向,教师创设问题,必须切合文意文理,从而逐渐形成学生自身对作品的审美认识,以培养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导与学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3.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会学的根本,是具有科学思维素质的表现

课堂教学时教师会教善教,其实就是善于展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思维过程。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会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方式思考问题,具有探究性、发现性和敏感设疑、探究原因、寻求规律的思维方式,使思维过程科学化,思路畅通活跃,学生才会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大多是形象思维(人物塑造、情节构思、语言运用等)和逻辑思维(层次结构、中心思想表现等)相结合的典范文章。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中对课文作有关的思考会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或否定,这不能不说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是会思维会学习的表现。

简述怎样培养法治思维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习氛围;学习兴趣;自主探究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良好的心境和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学生感觉课堂气氛不安全,生怕说错话,担心发言被扣帽子、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学生就不敢敞开胸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妨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甚至会使学生封闭自己的心灵,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且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教师要做到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如有的学生认为: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有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防止列强的入侵。

但有的学生不同意此看法,认为是消极性为主,造成中国的与世隔绝,从而落后挨打。对待这个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要充分肯定学生“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

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创新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参加该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能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不仅会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1)是要善于旁征博引,用引人入胜的事例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思想政治课较为抽象、趣味性差,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往往不能取得内在的一致和契合,学生往往感到政治课枯燥无味,更谈不上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必须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以及国内外重大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保持活跃的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作好心理铺垫。

(2)是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把知识一筒子倒净的习惯做法,要善于针对所学的知识设立疑问,制造学习障碍,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

(3)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与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讲“集体主义”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进行“班训、班徽设计”比赛,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讲经济常识可组织“股市追踪”;讲哲学常识可进行“哲理辩论”;讲政治常识可以举办“时事述评”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好形式。只要教师精心策划,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就能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善于创新

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重视教师主导为更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1)一人当一次“教师”。有计划的安排指导学生每四人一组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要在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老师”必须简明扼要的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简述怎样培养法治思维篇10

关键词:班班通;思想政治;教学效率

对农村中学来说,班班通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善教学环境,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将图像、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集于一体,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充分利用班班通,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整合“班班通”与政治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直观、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增加更多的直观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形象生动、看得见、摸得到的感性材料,便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就只有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一块小黑板,教具简单,设备缺乏,很多知识在课堂上不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同时也无法用二维思维将三维的语言、图像阐述和展示给学生。而现代多媒体技术正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迅速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起内心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习。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单元第一课《别把尊严丢了》时,我就先放了一段动画歌曲来引导新课,悦耳动听的音乐、活泼的画面,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带来视觉冲激,另一方面又可以将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觉得课堂既轻松又新颖,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体会到了什么是尊严?为什么我们要有尊严才能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发挥“班班通”的优势,能有效创设意境,感染学生情感,提高道德认识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明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思想品德教材的特色,巧用“班班通”创设情境,把教材中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通过教材的具体事情、具体情景得到教育启发,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明白事理,提高道德认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通过讲事例、读范文进行讲解。由于讲读水平有限,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难以理解和明白,也无法贯穿于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但倘若用上一幅精美的图片,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一段精彩的视频,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五课《当冲突发生》时,我意识到大部分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和处理矛盾冲突,仅靠讲解这样的传统教学手段是不会引起学生认同的,我就利用“班班通”教学资源创设一段情境,播放视频资源给学生看,然后用低沉的语调讲述不正确处理冲突的危害。影片、歌曲、音乐等辅助手段形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触发他们心灵的思考,让学生在感动之余,知道了怎样正确面对冲突,处理冲突。

三、充分应用“班班通”,能增强时代气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