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阅读训练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4:34

专题阅读训练总结篇1

摘要:结合教学经验总结了使用人教版新课标英语教材进行高三复习的三个阶段及每阶段的复习内容和步骤。

关键词:高三英语复习;策略;主线;辅线

高三英语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课时紧,任务重。有些教师急于求成,舍弃课本的学习,而直接发起“题海战术”。笔者认为,这是高三英语复习的一大误区。那么,如何合理地统筹安排高三英语学习?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复杂的学习项目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通过实践笔者得出了“以课本为主线,专题专项为辅线,纵横交织,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分解难度,逐一攻破”的复习思路,把高三复习分为三个阶段,将课本知识、语法专题和题型专项三大学习项目交织在一起,融入每一个复习阶段。每个阶段构成一个小循环,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深化。各阶段可独立成一体,又与其他各阶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第一阶段:9~10模块课本

[阅读训练]

一、主线:以课本作为提升阅读能力的素材,增加note-making和implication两种形式的阅读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和归纳、推理、判断能力。

二、o线:扩大课外阅读量,强化训练高考阅读新题型“七

选五”。

三、复习说明:

1.这一阶段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树立阅读信心,提高阅读准确度为主。读速可以适当降低,因此这一阶段的阅读要适量,以每周1次,一次2~3篇为宜。难度也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加深,力求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

2.根据阅读目的,教给学生相应的阅读方式,如表:

3.在阅读结束时对文章中复杂的语法结构、语篇结构进行分析、讲解,并培养学生养成在选择答案时从文章中找出支持该选项的依据和线索的习惯。

4.在阅读活动中融入处理新词的能力。首先结合文章中的实例,教会学生根据构词法知识和上下文线索掌握生词词意,并培养学生阅读后查词典的习惯,将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查出并记录,以此方法积累扩大词汇量。

[语法训练]

一、主线:9~10模块课本中每一单元都对高中阶段要求考查的语法项目进行总结归纳。利用这一部分进行语法专项训练。

二、辅线:结合单元内容增补专项练习。练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巩固练习。在初步了解该语法专项的规则后,再通过补充练习进行巩固。第二部分为历年高考专题。这一部分将历年高考中对某一专项的考查题目汇总起来。学生通过做这一部分的练习,了解高考对这一专项的考查情况。

三、复习说明:课本中的语法项目编排过于分散并缺乏适时的强化巩固,不利于学生掌握。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可打破单元的界限,适当集中教材中的语法点,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强化

训练。

[作文训练]

一、主线:以课本内容为基础,概括中心,缩写课文,续写故事。

二、辅线: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写作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学会用熟悉的词句表意的能力。

三、复习说明:

1.本轮写作训练紧扣课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总结写作句型,概括写作思路。

2.教师可根据情况选择批改方式。

(1)部分批改:批改全班三分之一学生的作文,找出共同的和常见的错误并汇集在一起。在作文上将这些错误呈现给学生,并由学生进行修改。

(2)面批:利用自习课或课余,找个别学生当面批改,教师指出错误,进行讲解,并要求学生改正。

[听力训练]

一、主线:精听课本听力材料,将其加工为文章填空,完成表格或正误判断等题型,训练学生通过听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辅线;利用早读和下午自习进行泛听训练。

第二阶段:复习1~8模块课本

一、主线:巩固每单元要求考查的词汇和课文中经典的句子,概括课文内容。遵循从词句篇的语言学习规律。整个训练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复习步骤:

1.单词:

(1)检查背诵情况。每周利用早自习对本单元单词进行书面听写。

(2)解释重点词汇,并利用添加前后词缀,扩大学生词汇量,掌握一些基本词缀。

(3)要求学生用本单元学过的重点词汇造句,为写作打好语言基础。

2.句子:以听写的形式呈现本单元的重点句子,并指导学生分析句子的构成,举一反三,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3.语篇: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概括本单元课文的中心。这样做一方面督促学生读课文,一方面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4.巩固练习:发给学生与本单元内容相匹配的练习,要求当堂完成,并核对答案。

二、辅线:

1.各种类型的命题作文训练。在这一阶段集中训练高考考查的各种英语作文类型,如看图写作、表格作文、书信、通知、日记等。向学生介绍各种类型作文的格式及惯用句型,让学生熟悉写作套路,减轻学生的写作压力。

2.完形填空与改错训练。完形填空与改错是学生失分较多的题目。为了保证学生完成这两种题型的准确率,要加强训练的数量;为确保学习的效果,教师还要总结指导这两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改错可先以单句改错开始,短文改错可作为课前值日报告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搜集历年的高考真题,依次给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完形填空的练习以高考真题为主,先呈现完整材料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再挖空还原成完形填空题型进行练习,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树立语篇意识,提炼答题技巧。

3.语法专项限时训练。高考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考查学生答题的速度。通过这一项训练,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力求在完成题目时又快又准。

4.听力专项训练。利用高考真题,指导学生听力答题技能,同时针对高考听力中的不同题目,如获取时间或天气信息,判断人物关系或作者态度,进行分类强化训练。

第三阶段:综合模拟阶段

一、主线:高考模拟题。限时完成模拟试卷,及时讲评。

专题阅读训练总结篇2

一、指导思想

切实贯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认真落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透彻把握《高考考试大纲》和《江苏省考试说明》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深入贯彻学校提出的校本教研、高效高质的方针,集思广益,挖掘教学教研潜力,实现资源共享,卓有成效地提高高三教学教育质量,争取高考佳绩。

二、工作目标

1、强化本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意识,优化语文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自能学习,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成绩。

2、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强化开放的语文学习观念,以语文成绩的大幅提高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3、强化教改意识,加强学习交流,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实效性。

三、整体思路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选修教学——《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短篇小说选读》。

第二阶段:进行高考第一轮复习,分为7大专题:

1、语言表达运用复习与训练。

2、文言文阅读复习与训练。

3、诗歌鉴赏题复习与训练。

4、名句名篇默写复习与训练。

5、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与小小说)。

6、选考类文本阅读(论说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复习与训练。

7、作文复习与训练。作文复习与训练计划单列,贯穿始终,每周由各科任老师轮流命题。

四、教学要求

1、牢固树立时间观念,明确效率意识。高三学年转瞬即过,时不我待,教师要利用好每节课的时间,充分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收获,真正收到语文教学的高效率。

2、结合高三学生特点使用好教材。上好选修教材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审美能力帮助很大,教师要结合文本特点认真钻研、深刻理解,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下足工夫。

3、认真落实语文专题复习。抓紧抓好文言文阅读、古典诗歌鉴赏、文学作品的鉴赏等专题复习,促使学生的理解、评价、表达等语文综合能力快速提高。突出作文技巧的系统训练。

4、教学中要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讲授与训练的结合;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对课外内容要精心选择,不要拿来就用,对训练试题要精心讲评,通过讲评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对作文训练计划性要强,评改方法可以多样。

五、具体办法

1、备课

(1)

深入备课,充分发挥本备课组每位语文教师各自的优势,精心进行备课,并加强交流讨论,深入研究高考,保证备课质量。

(2)根据学情实行有效教法,不断探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高效性,保证授课质量。

(3)认真设计语文专题训练,针对学生弱点突出强化训练。

(4)在第(3)点的基础上,突出小综合训练——每天一次《小题狂做》练习。

2、上课

(1)原则:落实基础,注重能力,强化语文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提问做题,努力提优补差。

(2)结合不同阶段设计好复习课、训练课、提优课、补差课、综合课、阅读课、写作课、考试课、讲评课等不同类型的课。加强阅读指导,扩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位。上好每周一次的写作课,

印发美文佳作,加强作文指导。

3、辅导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2)专题辅导讲究梯度和系列性。

(3)每周安排一节学生质疑问难课。

4、作业与考试

坚决贯彻学校对高三提出的作业练习的要求,通过练习加强落实,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对学生作文争取做到精批细改,并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面批。做好考试的命题、审题、阅卷、分析讲评、考后总结与思想疏导工作,力求让学生“考一次,长一智”。

5、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

充分利用早读时间,督促学生复习巩固高一高二背诵默写过的课文和教材上出现过的语文知识,做好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必修五文言文的第一轮复习。

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

专题阅读训练总结篇3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一】

一、复习内容

1、语言积累和运用。

2、现代文阅读。

3、文言文、古诗词阅读。

4、作文复习。

5、专题训练及总测试。

二重点

1、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言文,生在朗读、背诵。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学会翻译文言文。将课下注释,作文重中之重。古诗词背诵必须确保全会。

4、学会审题,并结合学习生活实际,选取典型的材料进行作文,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及写作技巧。

三难点:

1、关键词语的揣摩。

2、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理解诗歌的意境。

4、作文的选材立意。

四、学情分析:

七(2)班共有学生47人,根据半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具体表现为:

1、书写能力差。有许多学生不能规范地书写汉字。许多汉字没有掌握好,连一些常见的字都写错。

2、汉语拼音知识掌握不好。许多同学不会四声,有的连"b"、"d"都不会分。

3、理解能力差。不会审题。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差。所以,在答题时答非所问或者根本就错误。

4、阅读量小。许多人没有读过四大名着。

5、许多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吃苦能力差。不认真做作业。

五、策略与措施:

1、根据学情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认真落实。

2、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谈话指导。

3、练习要扎实,讲练结合。

4、进行模拟测试。

5、通过练习、模拟教给学生答题、审题的方法以及训练他们的答题速度。

六、复习流程

第一轮:

1、先复习文言文,全力以赴做到更好。

2、在复习第四单元说明文,这是次重点。

3、其他三个单元抓基本篇目。

第二轮:

以单项训练和做模拟题为主。

七、时间预设

第一轮:

1、文言文复习(4课时)古诗词背诵(2课时)

2、第四单元(4课时)

3、其他三单元(2课时)

第二轮(预留2天机动时间,应对高中会考)

1、积累与运用(4课时)。a、名着导读。B、拼音汉字、改正错别字。C、

古诗、名句的默写。D、仿写句子、广告标语、综合性学习。

2、现代文阅读(3课时)。a、课内阅读(4课时)。B、课外阅读(2课时)

3、文言文阅读(2课时)。

八、时间段与分工:

12.24--12.2825、26孙翠云

27、28于波

29、30包雅琴

12.31--1.419李翠霞

23、24刘旭强

1.7--1.11第一单元姜守勇

第二单元包雅琴

第三单元李翠霞

1.14--1.15积累与运用刘旭强

1.16--1.17现代文阅读综合孙翠云

1.18文言文阅读综合于波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二】

一.复习总设想

(1)、整理归类:以“课标”为依据,帮助学生对语文教材中所牵涉到的知识加以分类整理,以掌握知识的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单化。

(2)、训练能力:通过复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实际应试答题迁移能力。

二、复习总安排

第一阶段:从12月12日到12月25日,全面复习语文考试中的基础积累与运用、古诗文板块的考试内容。

首先,12月12日到12月15日,全面复习与系统归纳课文中所要涉及到的知识点。这个时间段的复习目的是以教材为本,帮助学生过好课本关,掌握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复习内容确定在教材中的实记知识,即拼音字词、古文诗歌的背诵记忆,力求做到绝大部分的学生切实掌握,另部分学生基本掌握。

其次,12月18日到12月24日,分专题复习“基础积累与运用”考试板块的相关内容,进行各个考点的专题检测与点拨,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第二阶段:从12月25日到12月31日,进行“现代文阅读”板块的考试内容,我准备大胆取舍教材的复习内容,分体裁复习。分体裁复习时确定好重点的单元、重点的课文及语文知识,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避免学生盲目复习。同时就这些内容一般怎样考,会出现哪些问题及怎样应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①12月25日到12月26日,记叙文体裁的专题复习;

②12月29日到12月30日,说明文体裁的专题复习;

③12月31日,现代文知识考点、答题的规范和技巧复习;

另外,元旦节三天假期,精选记叙文、说明文各3篇作为假期作业,进行专项练习。

第三阶段:从1月5日到1月9日,进行综合测试与知识点的查漏补缺。以中考模拟题的形式进行检测。

三、主要措施与方法

1、单元与综合练习结合,分工到人,适时训练,落实本单元的学习重点、难点;

2、分题型进行单项训练,主要是三大块:

(1)积累运用。此项内容注意印发一些资料,补充学生的积累,如古文阅读训练。语言运用、改错再做专项训练,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指导,减少失分。

(2)重点搞好阅读理解的复习。课内现代文和文言文的阅读语段,注重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的训练、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审题,落实一个“规范性”。以课本为典型示例,教给学生阅读的要领和方法,以“整体阅读--部分阅读--整体阅读”的阅读思路,“读文--读题--答题”的解题思路贯穿整个阅读复习过程中,并且抓好课外文段的阅读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和应试答题能力。

①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复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将对现代文进行分类,即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说明文两类,每一类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对近几年各地中考题研究发现:中考现代文阅读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意蕴深刻,强调整体感悟。因而我准备在复习时必须让学生对每一类型都要涉及,突重点,抓难点,授予方法。具体方法如下:精心选取阅读材料,主要选取意蕴深刻、对学生有情感教育作用的、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引导作用的文章;精心设计问题,着重设具有层次性、能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融会贯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注重方法指导,在解答阅读题时,我们要求学生不要去关心问题的答案,而要总结有关规律性的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筛选信息代入问题确定范围前后推敲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②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积累,期末命题取材课内的文言文段。在试题设计上“言”“文”并重,即既考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也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近几年来,对文言文的阅读开始重视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能力的考查。因此我准备在阅读训练时也要向这一方向发展,对课文中的文言文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分类、细化,以帮助学生横向、纵向进行记忆和理解。

(3)作文训练穿插进行(每周2个左右)。作文指导以记叙文体为主,针对学生写作中不会具体描写,只会概括叙述的空洞弊病,加强训练,充分利用日记进行片段训练,分写人、写事两类进行训练,同时印发一些优秀作文作为典型进行分析。另外,让学生会学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让学生明确每一类文章的写法。以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训练为重点。形成作文训练序列。同时让学生作文,养成写作文的好习惯。

总而言之,初二语文期末复习力求做到精选精练,指导方法,双基训练与能力提高并重。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三】

一、复习内容

1、语言积累和运用。

2、现代文阅读。

3、文言文、古诗词阅读。

4、作文复习。

5、专题训练及总测试。

二重点

1、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言文,生在朗读、背诵。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学会翻译文言文。

4、学会审题,并结合学习生活实际,选取典型的材料进行作文,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及写作技巧。

三难点:

1、关键词语的揣摩。

2、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理解诗歌的意境。

4、作文的选材立意。

四、学情分析:

七(2)班共有学生47人,根据半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具体表现为:

1、书写能力差。有许多学生不能规范地书写汉字。许多汉字没有掌握好,连一些常见的字都写错。

2、汉语拼音知识掌握不好。许多同学不会四声,有的连“b”、“d”都不会分。

3、理解能力差。不会审题。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差。所以,在答题时答非所问或者根本就错误。

4、阅读量小。许多人没有读过四大名著。

5、许多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吃苦能力差。不认真做作业。

五、策略与措施:

1、根据学情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认真落实。

2、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谈话指导。

3、练习要扎实,讲练结合。

4、进行模拟测试。

5、通过练习、模拟教给学生答题、审题的方法以及训练他们的答题速度。

六、课时划分:

1、积累与运用(4课时)。a、名著导读。B、拼音汉字、改正错别字。C、

古诗、名句的默写。D、仿写句子、广告标语、综合性学习。

2、现代文阅读(6课时)。a、课内阅读(4课时)。B、课外阅读(2课时)

3、文言文阅读(4课时)。

4、作文(2课时)。

七、复习教案

第一、二课时

复习内容

1、名著导读。

一掌握名著导读的知识点。

1、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本册三本名著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知识点。

2、老师设计几个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去找答案。

3、问题的反馈。教师归纳答题的技巧。

如:

《爱的教育》: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启示

1、作家、作品。

a、《爱的教育》原名《心》,是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为9-13岁的孩子创作的一部小说。

B、采用日记体形式,讲述一个叫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故事主题:真挚的爱。

C、全书共100篇,分三部分:①主人公恩利科的日记。②恩利科父母的教子篇。③老师的九则故事。这三部分以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为中心。

2、问题设计。

a、《爱的教育》一书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B、读了《爱的教育》,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C、《爱的教育》的故事中,谁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为什么?

《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

1、作家、作品。

a、《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主要是“零碎的思想”。

B、全集包含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②对大自然的崇拜。③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问题设计

a、冰心的《繁星》《春水》中,哪一首诗给你印象最深?并谈谈你有体会。(如《纸船》)

《伊索寓言》:生活的智慧和想像的魅力

1、作家、作品。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流传闻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

2、了解其中一些经典作品的寓意。

3、阅读其中的一些寓言故事,认识故事提示的寓意。

4、练习巩固。

a、《伊索寓言》中你最喜欢哪几则故事?请说说理由。(最少两则)

B、你能从《伊索寓言》中说出一则警示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的故事吗?

第三、四课时

1、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2、熟练运用学过的生字词。

第五、六课时

复习内容

1、复习古诗、名句的默写。

2、学会初步赏析一些古诗或《论语》中的名句。

复习过程

一、学生复习要求背诵古诗和名篇。

1、学生诵读本册要求背诵的古诗。

2、教师指导学生熟记一些名句,会默写。

3、掌握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默写练习。(主要针对后进生,以激励为主)

第七课时

复习内容

1、仿写句子。

2、复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辨别和运用。

第八、九课时

复习内容

1、本册书中的课内讲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5、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复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1、指导学生再次把握各讲读课文的文章脉络,理清思路。

2、阅读训练(下发练习卷)

二、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教师让明确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或更具深刻的含义。

2、指导学生如何去理解在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深刻含义。

a、上下文的联系。

B、词语句子的言外之意。

C、作品的写作背景。

如何理解“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结合写作背景)

三、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1、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划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并能结合主题思想有较深的理解。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方法有:

a、看文章的题目。

B、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C、看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

D、分析人物的性格。

e、综合各段段意。

F、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

这些方法要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感悟,去理解,去运用,多做专题训练,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第十、十一课时

复习内容

1、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

2、文言文翻译。

3、文言文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4、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5、重要的作家作品常识。

第十二、十三课时

复习内容

1、本册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

2、本册中各单元的作文指导。

专题阅读训练总结篇4

一、阅读认知

《论语》中有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被解释为:学习并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笔者认为这个解释有些片面,这个“习”不应该简单地解释为“复习”,而应包含“实习”、“实践”的意思,学习并经常能运用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指导实践,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阅读是学习,能够启迪智慧、拓宽思维、增长见识,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阅读更意味着与时俱进地提高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阅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阅读本身,更重要的是阅读给人带来的后续的启迪和指引。这也是笔者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多年来阅读的深刻认识――阅读使我在为人、为学、为师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二、初知阅读

1996年中师毕业的我,信心满满地来到一所农村中学做体育教师,本以为自己有过多年训练的体验积累,又经过了系统的体育教育教学学习,当个中学体育教师肯定没问题吧?可是一个星期下来,我就傻了眼,操场上跑跑跳跳我在行,指导学生学动作没问题,喊口令组织活动也难不倒我,但编写教学计划、分析教材重、难点、备课、反思等犹如很难逾越的一道屏障,总不能像老教师那样做得规范、细致,令我很是犯愁,怎么办?

俗话说“学问学问”,先“学”再“问”,于是我开始搜集大批优秀计划、教案、教材的重、难点范例,潜心阅读,分析研究,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及相同年级相同教材,分门别类地整理、归类,并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反思、修改、提升。如:为了发展学生的灵敏素质,可以通过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等各种方位的移动练习达成;可以通过两人一组的摸肩、摸膝、摸背、灵活躲闪等练习达成;可以通过篮球的抛接、绕环、传接、抢运球、运球过人等练习达成;可以通过跨栏架进行钻栏、绕栏、跨栏等练习达成;可以通过健美操的各种动作组合、节奏变化等练习达成;也可以通过体操的各种滚翻、攀爬、双杠端支撑跳下换位追逐、肋木穿越追逐等练习达成等。一项身体素质的练习就有如此多的方法,一项运动技术的学习也应如此,但关键是要吃透教材、挖掘内涵,将万法都收于囊中,这样取用时才能量体裁衣、区别“进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训练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不断涌现,而这些知识的获取来源于专业书籍和期刊杂志,于是《体育师友》、《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运动与训练》等书籍成了我相依为伴的朋友。阅读引发了思考,思考了及时总结,总结出了马上应用,应用中不断调整,就这样,将阅读中吸取的精华在实践运用中反思,将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进行总结,几年下来教学效果甚佳,不仅会“教”了、会“写”了,还多次获得省、市评优课一等奖,如:在2004年江苏省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中获一等奖的第一名及全省唯一的教育教学创新奖,阅读让我名利双收。

三、需求阅读

2006年,我调入铜山区教育局教研室任体育教研员,在别人看来工作岗位的调换、角色的转变,是令人羡慕的向往的,而我也自以为在学校游刃有余的工作方法同样适用于此。但很快我就发现教研员的工作性质与一线教师截然不同,要求高、难度大,一时间我觉得难以应对,工作总觉得吃力跟不上,上不着天边――理论高度达不到,下不接地――深入课堂教学的机会较以前少了。问题出现了,困惑迷茫、进退两难,我该何去何从?

教研是教学和研究,教研员是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人员,是老师的老师,要直面指导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就意味着要能将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后再用于实践。虽然在做一线教师的时候曾经获得过很多教学方面的荣誉,但这些经验只属于自己,怎样才能把它变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可推广的经验,使其对广大一线教师形成积极的影响?这才是作为一个教研员该思考的问题,也是从前一线工作经历带给我的宝贵财富,如果能与理论相结合,必然对我的工作有很大帮助。面对如此大的压力,我坚定地确立了:逼迫自己阅读、反思、总结、提升、书写之路。每天至少读两小时的书、每周至少写三篇读书笔记、每月至少读四本专业杂志。一天不读,总觉得有件事没办完,一定得挤时间补上,星期天、节假日更是我阅读的好时间,办公室、沙发上、床头边处处有书,平时也会随身带着小笔记本,对各处的名言警句,有价值的话语、实例,与别人交谈或听到别人说的妙语佳句,都会及时记录下来。总之,凡是手头能拿到的书,都在我的阅读范围,如:《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教师》、《漫说科教》、《高效能教师的9个习惯》、《体育教材教法精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中小学体育管理》等,有时有些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了解,但我都“生吞活剥”下去,慢慢消化。

古人云:开卷有益。果不其然,读的书多了,视野开阔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对一些焦点、难点问题,如:如何诠释与推广新理念、新思想,如何解决目标预设与达成“两张皮”的问题,教学方法怎样才能具体有支撑有实效等,先进行梳理,带着这些问题通过阅读逐一去查找、捕捉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有效做法,然后归纳、总结、反思、实践,通过课堂教学检验后,再进一步地比对、反思、总结、提升,以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论”,自己的观点和话语权就逐渐形成了,再去指导他人时才觉得有内容、有底气、有针对、有实效。多年来,指导的刘雷、冯静、吴芳、郭小娟、郝家顺等老师在江苏省中小学体育评优课上均获得了一等奖。在阅读了大量理论书籍之后,又结合自己的经验,撰写的《看课、评课是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当前体育教学的精彩与不足》等三十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主持研究的《铜山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作用和策略研究》等省、市级课题已结题,《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研究》被立项为江苏省教研室重点课题。

2011年10月,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我,作为中国两位授课教师的其中一员,参加了在苏州大学举办的中美教学交流展示活动,执教的一节《健美操实践课》受到中外专家的高度评价。活动结束后,又经过听取多方意见,反思、梳理、撰写的题为《中美体育实践展示教学课反思》的文章在2011年第12期《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发表,在业内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也因此被聘为教育部远程研修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编写组成员、江苏省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专家、安徽省中小学紧缺学科(体育与健康)培训专家,应邀在大专院校开设专题讲座达四十余场次。

专题阅读训练总结篇5

引言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六个大题中,除一道题是知识性考查(人文知识)外,其余都是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的。而其中四道题(听力、阅读、写作、翻译)属于直接考查学生某方面能力(听、读、写、译),而校读与改错(proof-readinganderror-correction)则是以“测试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为目的,要求考生“能运用语法、词汇、修辞等语言知识识别所给短文的语病并提出改正的方法”。可见,校读与改错考查的不是某个单方面的能力,而是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与《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中提出的考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目标是一致的。而且校读与改错考项包括了语篇语境(给成段短文),考点覆盖面大(从语言结构到语意),而且能考查到一点产生性运用能力(不仅仅辨错,还要求改错),评卷也客观,所以它应该是测试学生语言准确性最有效的题型(李筱菊1997:323)。从考试结果来看,这道题的成绩与总成绩有显著相关,它的特点是区分度比较大,是学生成绩分布较为参差不齐和较为严重的一项(李彬彬,2007)。这道题同时也是学生失分较多的一项。如下表所示,在历年的八级考试中,这部分的成绩一般都在5分以下。

由于这道题的综合性,需要提高学生校对与改错能力,教师和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处下手,提高得分也相应地比较困难。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采取“功利主义”的训练方法,在考试前一两个月,讲练大量练习题(包括真题和模拟题),其结果总是不能令人满意――“做完四、五十篇改错练习后正确率并没有明显的上升,许多学生因自己‘原地踏步’而焦急万分”(李玉美,2007)。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都积极提出改进的方法和策略。

一、提高方法文献综述

李彬彬(2007)指出“校对与改错”是语言知识的全面考查,而语言知识包括语言基础知识(语法、词汇和搭配)、语篇知识和背景知识,甚至还有解题技巧,学生应该在各个方面都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她认为理解是判断正误的基础,所以要提高“校对与改错”的得分,还要加强阅读训练,提高准确、全面理解语篇的能力。

李玉英(2007)则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发现急功近利的训练方法最大的问题在于只注重以考试和考题为导向,练习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语法讲解总是顾此失彼,所以学生成绩难以有进步。她分析了历年的考试规律,总结出考试的重点语法项目,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项训练,并且编写了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教学方法上突出语法的语用维度,把语法教学与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

李光梅、周流溪(2007)认为应该把校对与改错能力的提高作为高级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因为高级英语是基于基础英语之上的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的课程,而“对学生校对与改错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一方面,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主动性,创造各种运用语言的机会,在语言的使用中提高语言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定期(每两周)进行校对与改错专项练习,讲解解题的策略与技巧,同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犯错误最多的是语法,其次是词语,再其次是篇章理解”),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重点(“训练学生正确把握篇章结构和理解文章大意的整体的同时,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句子的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让学生掌握基本词汇及短语”),全面提高学生校对与改错能力。

以上学者和教师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概括为两条:

1.校对与改错能力涵盖了语言多方面的知识,所以,提高校对与改错能力,教师要了解各层次语言知识的内容,以及学生的不足,进行系统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否则难以取得效果。

2.要提高“校对与改错”的得分,仅仅做练习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语言综合能力的训练。“校对与改错”从本质上讲,是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数的提高应该以能力的提高为前提。而语言综合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应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去,并非一蹴而就的。

同时,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相对于有系统、有计划的考试专项练习相比,课堂上的语言能力的综合训练就显得没那么有章法了。或者说了大概的原则,没有具体思路和做法,或者把所有平时用于学生语言练习的各种方法总结一遍。“方法的综合”不等于“综合的方法”。本文试图就课堂进行语言能力综合训练,提高校对与改错能力寻找新的模式。

二、“校对与改错”能力课堂综合训练模式

在讨论综合训练模式之前,必须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校对与改错”是考查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考生做题是不是就是对各个语言层面进行分析,运用语言知识,找出错误,然后改正的呢?即“校对与改错”是如何体现对综合能力要求的?换句话说,校对与改错能力是哪些基本能力的综合?

刘建达、杨满珍(2001)对12位考生进行了“校对与改错”的有声思维(think-aloud)考试,对他们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发现“他们首先做的是理解,然后根据理解对意义进行重组,接着才是找错和改错。……学生虽然运用了大量的语法知识来分析,但导致他们出错的主要原因不是他们的语法知识,而是对原文的理解以及对所理解的意义的正确表达”。从而印证了他们在对另外30位学生进行的笔试研究中的发现――“校对与改错”成绩与阅读和写作有显著相关,与语法相关系数却没有显著意义。可见,“校对与改错”综合了阅读与写作两种能力,阅读和写作都要贯穿语言的各个层面(词汇,语法,语篇),只不过方向相反,从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校对与改错能力是两个能力组成的过程:先是进行阅读理解,然后是根据理解的意思进行写作,再把自己的写作与题目进行对照。所以,错误不是学生找出来的,而是他们在写作中“发现”的,没有“发现”错误,说明整个过程中某个环节出现了误差。

基于以上的理解,把校对与改错能力训练融合到高级英语课程中,意味着高级英语课不再是单纯的阅读课,而是通过阅读培养语言精确性意识,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从思想、方法和实践三个层次开展:

1.教学思想上明确语言能力是不可分割的,阅读和写作是一个整体,它们都有相同的语言知识要求,只是知识运用的方向不同而已。所以在高级英语课程中,阅读本身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理解文字的过程,分析语言结构,记忆语言知识即可,阅读理解应该是要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过程,理解作者如何从语篇知识到语言知识的创造性过程,即应该站在写作的角度理解阅读。因为写作,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以供他人阅读为目的的。高级英语课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单纯进行阅读理解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对于提高校对与改错能力来说,就是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对语言精确性练习的要求,加强写作训练。

2.教学方法和步骤上遵循从理解到写作的程序。在有关“校读与改错”的解题技巧上,大多数学者和教师都提出应当先从文章大意,句子关系的理解开始,然后才是从语法角度进行分析,寻找错误。这是符合校读与改错能力的思维过程的。所以,在讲授高级英语课文时,首先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结构,也就是说,从语篇开始讲解,再把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引向作者的用词和句子结构,关注作者语言表达的精确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精确性意识。在课文讲授完成后,可以适当布置与课文相关的写作作业,进行写作训练。

3.把“校读与改错”练习渗透到高级英语课程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训练中,使之成为能力综合训练练习的一部分。可以把课文改编为“校读与改错”题目,引导学生注意文章语言的精确性,同时检查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掌握程度,发现不足之处。也可以定期进行“校读与改错”的专项练习,尤其是在考试准备阶段,重点练习和熟练解题技巧和策略。

结语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是衡量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语言综合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对于高级英语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应该正确理解考试的内涵,及其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把能力的训练融合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正确使用考试的“反拨”作用,而不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采取“临时抱佛脚”的投机备考方法,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对于考查语言综合能力的“校对与改错”来说,成绩的提高尤其要注重平时有计划、有方法地训练和积累。只有遵循了解题的思路,进行语言综合训练,完善各层次的语言知识,解题的能力才能有真正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2]刘建达,杨满珍.成段改错试题考了什么[J].现代外语,2001,(2).

[3]李光梅,周流溪.高级英语课程中校对与改错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3).

[4]李玉英.浅谈tem8中proofreading考项的反思性教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专题阅读训练总结篇6

关键词:阅读心理;阅读方法;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072-02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ntman指出:培养某种特定能力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课堂上反复操练这种能力。要操练阅读技能,“真实”材料的使用必将对训练的效果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什么样的材料才能称为“真实”材料呢?他认为:“真实”材料指任何一份不是专门为语言教学的目的而编写的材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真实”材料就是相对于那些经过改编了的语言教材而言的。常见报纸就是这样一种“真实”材料,它们不是专门为语言教学设计的。报纸的首要作用是信息功能,就是把消息传达给公众。从常见报纸中仔细挑选阅读材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更能让学生了解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形成学生自觉阅读报纸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我们认为,学生们在课本中阅读到的文章和对话不足以使他们应付课堂外听到和读到的语言。如果我们期望学生能够理解真实世界中口头和书面的语言,我们就应该让他们在课堂上接触这些“真实世界”的语言。我们选择《泉州晚报》作为研究课题,其目的就是想利用其丰富多彩的新闻材料,通过组织各种课内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

Rigney指出:“对第二语言的研究表明,好的语言学习者能使用多种策略来帮助他们掌握、储存和回忆信息”。学习策略是用来使用和回忆信息的。假定在课堂环境下,同为低效阅读者,那些增强阅读本质意识和提高自我阅读技能的人最终要比没有这么做的人好的多。优秀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一旦确定并且成功地教给那些能力较弱的学习者,那么就很可能促使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有必要让阅读者意识到阅读的主动性以及利用阅读策略以增强理解的重要性。就像BrownandBader指出的那样:“如果那些不太优秀的学生能够了解阅读的基本技巧,记住文章结构的基本规则,区分不同文章对知识的不同要求以及应用他们所有的背景知识的重要性,那么他们就会很自然地成为效率高的学习者。这种自我意识是在阅读和学习中自律,自控和自我认知的先决条件。”,我们研究的目的并不是要摒弃传统阅读教学,而是要优化阅读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得开心,学有所得,从而主动学习,尽快成为一个有效的阅读者。同时希望这种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阅读技巧在阅读理解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认识,而且能帮助高中语文教师进一步认识阅读策略训练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增强教师自觉利用真实材料和阅读资源的意识。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不仅要为学生的高考做准备,而且也要帮助他们掌握阅读策略,这些阅读策略将使他们终身受用。虽然在多数阅读课上老师掌握着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但他们注重知识的扩大和语法的讲解和训练,很少有教师注重阅读技巧的传授和训练。有时他们也进行一些阅读训练,但训练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也是很有限的。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许多老师只使用一本教科书教学,这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难题,当务之急是研究和寻找切合学习的真实的教材。我们的研究就是探索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将阅读策略训练和利用常见报纸结合起来。

具体的研究问题及基本内容如下:

1、常见报纸阅读策略训练可以培养学生何种阅读策略?

2、阅读能力与阅读策略有多大的关系?

3、常见报纸在哪方面对阅读策略的训练有效?

三、研究的大体过程

在接近两年的时间中,我们本着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真实性的原则,围绕课题重点在高一、高二年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研究了下列内容:

1、主要通过调查研究法,充分了解现阶段学生阅读现状,包括阅读心理、阅读取向、阅读能力等。为课题的有效开展准备素材,并制定具体研究细则,确立课题研究模式,为进行案例研究找准目标,完成课题实施准备工作。

2、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实践研究等方法,通过网络、相关专著等进行理论学习,收集有关研究资料,了解最新研究动态。进行相关材料收集与整理,以及进行初步的实证研究。结合课题组成员教学实践,积累第一手资料,完成相关论文的写作。

3、综合运用行为研究、经验总结、案例研究等方法,以具体的课堂教学为抓手,通过课堂策略训练实施的实践,以教研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为目标。以阅读策略指导、课堂报刊阅读活动样本、读前、读中、读后管理等分解为落实点,在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的同时,完成若干体现运用报纸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教学策略的课堂实录,并发表于相关报刊。

四、研究的具体成果

尝试借助报纸培养高中生的阅读策略训练,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及各种数据的分类分组分析,总结出高中生语文阅读策略教学的一般思路:

走进文本――置于背景――联系生活――理性思考――走进心灵。

即在具体文本教学过程中,首先立足文本本身的解读,建立起高中语文学习的知识体系,培养起学生解读文本的必要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从论世的角度出发,研究文本背后的文化背景及社会背景;再将文本知识和学生生活实践建立关联,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健康成长过程的一部分;第四是将来自文本的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思考的高度,通过概括和互文性阅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理解文本、理解生活、理解文化的能力;最后,将一切学习内容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研究,进而具备创新素质。

得出以下结论:阅读策略是可以训练的;借助语文报纸阅读策略训练,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有积极影响;阅读策略训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程度因阅读理解问题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语文报纸为阅读策略训练和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地道生动的阅读材料。再者,该研究对以后的高中语文教学产生很大的启示,即,语文阅读策略培养应相当重视,教师策略训练应凸现主导作用,学生策略意识应彰显主体作用,阅读材料选择应体现合理适宜。

掌握了如何进行常见报纸阅读策略训练以及此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阅读策略。例如通过读书报告交流等形式,借同伴效应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能力。其次变盲目为清醒,课题组老师做一些提前或跟进指导工作,明确常见报纸在哪方面对阅读策略的训练有效,尽力扮演好导游的角色。再次用制度克服随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后,变孤立为联通。利用各种机会借势推动阅读,避免孤立性。充分开展阅读的共享交流。师生共读共享,老师在指导之前先读,读书指导也就到位得让学生服贴;学生共读同编小报,也是一种读书共享。

通过本研究,总结出了训练学生阅读策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大量增强学生阅读策略意识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实现了由不重视阅读到喜欢阅读,由不会阅读到自主阅读,由不善思考到积极思考的过程转变,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课内与课外链接延伸,拓展阅读空间。从常见报纸阅读教学入手,从筛选文本开始,到筛选书籍,读什么书有益,怎样阅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并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学生的阅读不再拘囿于语文书,实现了由课内与课外链接延伸的“立体阅读”。

专题阅读训练总结篇7

一、历史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要求(新授课)

这是高中历史最基本的课型,也是最常见的课型,即教授新课。基本方法是采用“1251”教学模式。即一堂课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教师精讲20分钟,反思训练5分钟,自主消化10分钟。

(一)问题驱动,自主学习(10分钟)

1、教师根据课标和考试说明对知识和能力要求,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提纲,做到教学目标问题化,并辅助以学案。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完成对课时内容的学习,掌握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

2、学案上基本内容的填写以课下为主,课堂上整理记忆知识为主。

(二)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知识梳理,点拨归纳,解决疑难(20分钟)

1、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解决自己不能理解的重点、难点和疑惑问题,重在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要做好指导。

2、对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教师要精讲,点拨归纳,解决疑难,突破重难点,重在方法的指导上。

3、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本课知识结构,进行小结,总结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典例剖析,练习巩固(5分钟)

1、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学生设计情境新颖、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或直接引用高考试题、典型模拟题,进行同步目标的巩固训练。或由学生自己编写训练题,这样,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会更深,记忆更清晰。

2、学生要独立完成问题解答,教师要检查练习效果。

3、教师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剖析例题,点拨思路,提炼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

(四)自主消化(10分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效率的提升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消化,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再梳理,强化知识记忆,沟通知识联系,反思所学,升华认识,真正把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只有自己真正理解记忆的知识,才能在大脑里留下永久的痕迹。

二、历史导读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导读课也即“自学导读课”,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教学方法。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自学导读法”教学更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要独立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让学生去听、去读、去学、去思、去说,做到耳到、眼到、心到、手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了以“指导阅读组织讨论引导交流重点启发反馈总结练习巩固”为基本结构的“自学导读学习法”。基本方法和要求是:

(一)出示导读提纲,指导阅读

教师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出示导读提纲,让学生默读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在学生结合导读提纲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把阅读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做好标志,以待小组讨论时商议。

(二)组织讨论

在学生阅读并独立归纳要点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要以问题形式出现,要有针对性,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提出自己的看法,每组指定一位学生记录讨论后的结果,以待全班进行交流时阐述。

(三)引导交流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指定一位学生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重点交流在讨论中存在的疑惑点、重点、难点,在此争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交流结果作评议,肯定成绩,并进行适当的指正。

(四)重点启发

“自学导读课”的主要思路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看不懂的,由教师去讲解。在学生分组讨论、集体交流后,教师适时进行重点启发,精讲学生讨论后仍存在的疑惑点、重点、难点,并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以及知识的纵横联系。师生可以互相质疑,以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反馈总结

经过上述四个步骤后,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较深的了解。这时教师可指定几位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教师进行肯定、补充或纠正,并且板书出课文的知识要点及线索,使课文知识系统化。

(六)练习巩固。辅助适当的练习题,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三、历史阅读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新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与教材有关的历史知识,如2008年高考的天干地支、2010年高考的五行相克等知识,这些知识教材都没有,需要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得。历史阅读课型就是要求大量阅读课外历史知识,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类课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是:

1、教师指导是关键。我们提倡“海量阅读”,“快乐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制定阅读计划,阅读哪些历史书籍,如何与教材、高考联系,阅读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防止学生借阅读名义看不该看的书。像专家推荐的中学生必读的100部书,四大名著、名人传记等文学或历史书籍。

2、学生课外自我阅读是主体。知识的掌握和内化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学生要制定阅读计划,每星期阅读一点,积少成多,持之以恒,必有所获。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摘抄,注意积累,多动脑,多思考。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阅读和摘抄情况。

3、教师安排专门的课外阅读课,但必须指定阅读内容,拟订出阅读提纲,设计一些新颖灵活的问题来带动。为检查阅读效果,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进行检测,问题力求题型多样,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效果的手段。师生可以共同阅读、讨论历史知识、质疑历史。阅读时既要注意基础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联系,又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历史讲评课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讲评课是在学生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从学生做题中反馈信息,从而对学生存在的知识、能力、技术、习惯、规范等方面的缺陷进行教学矫正的一种课型。

(一)教学目的

1、抓住学生训练中暴露的知识缺陷,回扣知识,夯实基础。

2、抓住典型题目和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方法,总结一般解题规律,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解题能力。

3、抓住共性问题,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培养学生规范的答题习惯和考试技术,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课堂结构

1、试卷评价。包括试卷的总体评价、难易度、知识点的考察,错误因分析和归类,各个试题的得分情况统计。这是上好讲评课的前提。

2、出示学习目标。错题本身不是教学目标,解决通过训练诊断出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才是教学目标。

3、分析讲解。找准错因,师生互动分析,着眼目标达成。

(1)析错例。引导学生暴露其思维过程,抓住错因进行答卷失误分析。

(2)讲思路。引导学生把握题型特点、题目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思考解题的突破口、思路。要重视从错题所涉及的知识方法背景切入。

(3)找方法。抓住典型题目,分析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解题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4)探规律。即归类讲解分析,对某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总结出相对固定的解题规律,规范解题流程,纵横联系,真正使学生触类旁通,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5)求变化。讲评试题不能就题讲题,要借题发挥,善于将原题进行变形,力求一题多变。如对考察的知识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训练设计;对原题的设问方式、限制条件进行变形设计。这种变化有利于学生分析比较、正误对比,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做题能力。

(6)求规范。要求学生规范答题,向规范化再要一个分数段。

4、补救、强化性训练。学生做错的试题,说明对这个知识点还没有熟练掌握,需要强化练习,因此,教师要再精选一些习题,针对共性错误进行补救训练,以练促思、练中悟法。

5、总结。以应用为目的,总结学生错误的原因,归纳类型题的做题方法和规律,力求学生不再重蹈覆辙,力求满分卷。

(三)几点说明

1、高质量的试卷批改是讲评课的前提。

2、坚决禁止对答案式、就题讲题式的讲评方法。

3、讲评过程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讲是精讲,要在知识、方法、思路、规律;防止教师一言堂,要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去审题、去分析材料、去动手组织答案),要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分析归纳。

五、历史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复习课包括日常学习中的单元复习和考试前的综合复习。复习课要切实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教为主导体现在评析、点拨、引导归纳;复习课要始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自读思考、归纳构建、训练总结;训练是复习课的生命线,无论是知识巩固、体系构建,还是能力提高,都要在训练中完成,训练的方式是多样的,训练的目的是巩固知识。

(一)历史复习课的目的

1、夯实“双基”。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检测,使基础知识进一步巩固。

2、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以求融会贯通、透彻理解。

3、培养能力。通过强化训练,使知识指向运用,培养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能力。

(二)课堂结构

1、学案(提纲)导学。教师课前首先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指导性强的导学提纲(学案)。提前发给学生,交待自学任务,让学生依据导学提纲先行进行复习。(复习提纲的内容主要有:考点分析、目标要求、知识结构、训练题组)。教师收集反馈信息,依学定教,确定教学目标。

2、出示复习目标。主要是对知识点掌握与应用的要求、标准。复习内容本身不是教学目标。

3、复习目标问题化、情景化,以问题带复习,以应用带复习。进行基础性诊断训练(精选基础性、典型性题目),或把课本内容题目化,覆盖重点、易混淆知识点和常规解题思路、方法、题型。

4、精讲点拨,构建体系。针对诊断情况进行精讲。精讲内容主要是复习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精讲要讲出新意,要在“知新”与“提高”上有所突破,开阔学生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深化教材;师生一起归纳、梳理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5、强化训练。精选典型性、针对性的试题,创设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6、总结。根据复习目标归纳、升华,形成知识、方法体系。

(三)几点说明

1、克服两种错误的复习方法。复习课的知识点需要串讲,但不能以讲授代复习,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也不能对学生实行大撒把,任务布置后,教师不管不问。这样做,复习效果会非常差。

专题阅读训练总结篇8

一、立足“年级”目标

立足“年级”目标,指的是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习作(写话)的总目标和各学段目标为标准,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各年级习作(写话)目标,然后以此为参照,有的放矢地加强学生的习作实践。因为,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教学的目标,仅提供了“总体目标与内容”和各“学段目标与内容”,还是显得过于笼统,运用这些目标指导学生习作还是有一定的模糊性。比如课标中三年级与四年级归为第二学段统一要求的,至于三年级的习作教学,要达到什么目标,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教师应依课标“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参照学生年龄、习作基础,以及现阶段学生习作需要得到哪些帮助等因素,制订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习作(写话)年级达成目标。心中有目标,教学才不盲目。如,笔者根据课标与本班学生实际制订的四年级的习作达成目标:1.观察周围世界,愿意将自己日常的所见、所思等写下。愿意把写得满意的内容与他人分享。2.乐于积累词句,并根据需要尝试运用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3.能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句子的表达效果。4.能按对话描写时提示语的四种形式写对话,标点准确。5.自然段――学习在一个自然段中,围绕一个意思写完整、具体。6.逻辑段――尝试围绕一个意思,用几个自然段表达清楚。7.学习抓住特点,有顺序地表达。8.学写书信、便条,格式正确。9.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10.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有了较为详细的年级习作教学目标,再进行单元“整体”备课,方向就比较明确,教学时,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朝着目标去努力。

二、单元“整体”备课

1.领会教材编写特点,扬长避短。

人教版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教材,大部分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定专题内容,少部分从文体等角度定专题内容。如四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八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习作在“语文园地”中也相应地安排了8次。依次是:写校园景、物、事,写自己的心里话,写大自然中的观察和发现,看图写想象,写热爱生命的人和事,写乡村生活的感受,写敬佩的一个人及自由表达。其中,大自然中的观察和发现,热爱生命的人和事,乡村生活的感受,我敬佩的一个人,这四项内容是说、写合一安排,阅读与习作关系比较密切。其他四项则是说、写分开安排,读写的关系就不明显。教材这样编排,还有一个不足之处:同一册教材,不同的单元之间,习作训练缺乏有机的联系。“语文园地”中的习作编排各单元之间彼此没有什么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单元”为整体设计教学,摒弃阅读教学中重读轻写的习惯,把阅读与习作实践结合起来。对于说、写合一安排,阅读与习作关系比较密切的单元组,要根据训练重点组织读写教学;对于说、写分开安排的单元组,要认真钻研教材,侧重一两点进行读写结合。另外,教师还要关注到各单元的写作技能的训练是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是否存在训练的盲点,努力达到有序地进行习作训练。

2.把握单元写作技能训练的侧重点,挖掘读写结合的练点。

现行人教版教材中,尽管有些单元组说、写合一安排,但关于写作技能训练的侧重点体现的方式不一,这就需要教师谨慎把握。有的单元组在“我的发现”“交流平台”“习作要求”中分别点明,这可以说是以明线形式出现。有的则在课后的思考练习题以及文中的“泡泡”予以暗示,这可谓以暗线形式提示。这样的编排,重在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体验中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再用来指导实践,以此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的“我的发现”,通过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渗透了写作技能训练的侧重点“排比修辞手法的学习和运用”,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三”中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填写“课文中”和“习作或课外书中”的“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例子,渗透了写作技能训练的侧重点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因此,教师可从各单元的“我的发现”或“交流平台”“习作要求”等入手,准确把握习作训练的侧重点,再依据“侧重点”寻找“训练点”。如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我的发现”提示学习拟人的修辞手法。该单元的习作要求:“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写的时候,把要想写的内容表达清楚,还要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写完后认真读一读,改一改。”笔者再联系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乡下人家》《古诗词三首》,两篇略读课文《牧场之国》《麦哨》,并根据学生的写作基础,确定了本单元两个写作技能训练的侧重点和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单元写作技能训练的侧重点一”是“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为训练此写作技能,《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读写结合的训练点确定为:“扩写‘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注意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单元写作技能训练的侧重点二”是“学习通过描写和中心关系最密切的普通事物来抒感的表达方法”,因此《乡下人家》一课教学,读写结合的训练点确定为:“仿照《乡下人家》的写法,写一写《城里人家》。”这样准确把握读写结合的训练点,落实单元整体备课,读写结合的教学就不会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

专题阅读训练总结篇9

关键词:英语专业;英语阅读课;课程设置改革

一、引言

阅读作为提高英语语言实践能力、获取英语语言知识、了解外部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背景”[1]。在缺乏外语语言环境的中国,阅读对外语学习者的重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因此,一直以来英语阅读课都是各高校英语专业必开的专业技能课和基础必修课,它是学生听、说、写等能力提高和语感培养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进行更高级语言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基石。

但近年来,随着交际教学法的盛行,各大学各课程都在追赶潮流,普遍主张听说先行,而“对学生今后受益终身的读写能力的培养却受到了轻视”(张绍杰)[2]。作为阅读能力培养重要课程之一的“阅读课”逐渐被边缘化,不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只重听说不重通过阅读进行有效输入的教与学理念,导致目前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水平下滑,学生语言基本功下滑,进而英语专业各课程教学效果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诚如董亚芬在回顾我国大学英语教育50年历程后所强调指出的,“广泛阅读……是学好外语不可或缺的条件,在缺乏自然语言环境的条件下企图将听说置于首位来弥补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3]。

针对这一现状,研究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阅读教学,进而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二、英语专业阅读课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没有根据时代要求及时进行改革:笔者从部分高校外语学院的培养方案及从高校同行了解到,很多高校阅读课程设置还是原来的一至二年级四个学期连续的“英语泛读”(部分院校将其更名为“英语阅读”)1-4,或者再辅之以“英语快速阅读”,“报刊英语阅读”等,课程设置重复,费时低效。

2.教材陈旧:在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下是一直沿用的一至四册一个模式编写下来的阅读教材。这些教材模式及内容陈旧单一。由于缺乏对当前国内外阅读理论和阅读教学的研究,教材编排中对阅读策略教学重视远远不够,阅读策略只作为补充内容简单予以介绍,针对阅读策略进行系统训练的内容很少或者没有。再加上教材内容编排零散,既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某些实用文体的集中阅读训练,同时学生的知识摄入也凌乱而不系统。阅读教学既起不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也没有实现培养学生“广博”知识面的要求,阅读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制约和影响。

3.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上述课程设置和教材方面的问题必然导致教学模式雷同,使学生失去兴趣。此外由于对课程的不重视导致的对教学设计的缺失,许多教师上课要么只重词汇语法教学,将本应培养阅读能力的“泛读课”当作“精读”来上,失去阅读课的实质意义;要么以片面的“整体教学/语篇教学”观指导教学,没有必要的阅读策略指导,也没有语言分析,导致学生阅读流于形式,一知半解。不管哪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一直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走,学习主体性受到严重约束和压制,对阅读教学甚至阅读本身产生厌倦情绪。而后者则更会贻害无穷。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源头首先是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如何解决好英语阅读课设置问题,进而推动整个阅读课教学改革,提高阅读课课堂教学效果,“把这已成‘鸡肋’课程的时间部分调换为能激发学生思辨、又能使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运用中提高语言能力的专业课程”[4],是外语教学者的共同理想。如何将这一美妙构思落在实处,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的目标。自2009年起,我们对英语阅读课进行了改革。经过几年探索,已建立起一组相应的英语阅读课程,经过三届学生实践,其效果显著,现将我们的改革经验做一总结,以期业界同仁共同探讨。

三、改革后的阅读课框架

(一)改革指导思想:作为我院课程体系改革试点,我们选择从阅读课改革入手,本着既实现《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5]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又针对当前外语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探讨在阅读课教学中如何将语言技能训练、专业知识传播、学生人文素养及思辨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课程教学效益。希望通过改革,解决英语阅读课程1)设置陈旧,与综合英语课程模式雷同、重复教学、费时低效问题;2)教学内容(教材)对学生阅读实践能力培养针对性不强的问题;3)忽视阅读课特点和阅读策略训练,教学效果不理想问题;学生阅读实践不够,课外阅读无指导、无考核,课外阅读实践流于形式问题;4)传统阅读教学中专业技能培养与思辨能力培养、人文素养培养相脱节的问题等。

(二)课程设置:本着上述指导思想,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生源情况、以及阅读课程在本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我们将传统的四学期泛读课程改革为:第一学期:基于阅读策略训练的阅读教学:“英语阅读策略训练”;第二学期:“英语报刊阅读”、第三、四学期:内容依托阅读――“中国文化阅读”和“西方文化阅读”。四学期一直辅之以不间断课外背诵、课外阅读并撰写读书报告。

“英语阅读策略训练”课程目标主要通过英语阅读理论知识和阅读技巧方法的系统介绍,使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并以策略指导其进行快速准确的阅读,增强阅读理解能力。“英语报刊阅读”以训练学生对获取信息重要手段的英语报刊文体的阅读能力为目标,将阅读策略训练融入这一特殊文体阅读教学中。而“以内容为依托阅读部分”则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学生对中国(英语材料)文化、英美国家文化的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和人文素养。通过阅读系列课程教学,为其他专业课程学习、以后的更高级语言学习和研究以及工作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所有这些课程的设置都着力到一个落脚点上:尽可能将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思辨能力培养与人文素养培养融为一体,同步发展。

1.英语阅读策略训练

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已经得到很多学者的广泛认同,很多研究者都发现,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在策略应用方面存在很大差异[6]。策略培训对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有明显效果[7],作为英语语言能力之一的阅读水平,一样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策略培训得以有效提高”[8]。

据此,我们参照Cohen的SBi“策略取向”(strategies-based-instruction)[9]教学模式,确立了第一学期的“英语阅读策略训练”课程。由教师向学生强调策略训练的目的与作用,并结合教学内容演示策略的使用,然后把策略训练融合到阅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使用阅读策略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和策略调控能力,最终达到提高他们自我监控和调整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为了保证阅读策略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对比分析了多套教材,选定了外研社引进的美国资深阅读课教师JohnLangan主编的原版教材:tenStepstoimprovingReadingSkills。与国内教材编排不同,该教材编排新颖,由浅入深,其中涉及的十种阅读技巧照顾到了从篇章结构到词义推测等各种阅读策略的讲解与训练,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能够有效帮助学习者加深策略的理解与运用。其系统的阅读训练与启发性的思考活动贯穿全书,既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同时又能增强对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推理、分析与判断能力的训练。

2.英语报刊阅读

要真正掌握一门外语,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通过阅读学习阅读”[10]已然成为共识。相对于其它语言材料,英文报刊有其独特的优势: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英语知识结构和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学以致用中提高英语学习兴趣等等。更重要的是国内有很多优秀的英文报刊,教学资源极其丰富。怎样引导学生利用这种便利而又可贵的资源,在eFL的条件下为自己创设语言环境,以最有效的途径――运用“阅读策略训练”中习得的阅读策略,通过阅读学习阅读,是第二学期设置“英语报刊阅读”的指导思想。

英文报刊鲜明的语言形式和文体特点及其特殊的新闻体词汇和新闻背景知识,对于从未或很少接触英文报刊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往往会成为他们阅读英文报刊的拦路虎。因此,通过系统的课堂训练,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报刊的基本常识,如报刊文章的写法、用词特色、版面设计、标题特点等等,让学生对报刊文章的特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将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当然作为阅读课程,教师的授课重点是放在介绍阅读报刊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快速浏览、略读和精读等阅读方法,从而快速地获取信息和知识。

配合课堂的系统训练,加强对学生课外报刊阅读指导,利用“课前5分钟新闻”活动检查学生报刊新闻阅读情况。这种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给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机会,课程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3.内容依托阅读――“中国文化阅读”/“西方文化阅读”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外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语言的学习是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语言技能和知识的学习是不可分的。但多年来英语专业学生普遍人文知识薄弱、思辨能力差,这一点不仅为外界所诟病,外语界对此现象也都忧心忡忡。如何将“技能课程知识化,知识课程技能化,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同步提高”[11]是业内人士共同关心的课题。

另一方面,面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大潮,外语人才肩负的使命已经由上世纪的“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提升到“将中国介绍给世界”。文化走向世界,语言是桥梁和纽带,更是基础。[12]此形式下,外语更不应只片面强调对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与学习,同时也要重视对母语文化的维护与传播。只有在外语教育中加强中国文化教育,将文化和语言有机结合,外语人才才能积极承担“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和“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双重使命,使“我们的文化通过语言更好传播到世界各地,使世界优秀文化通过语言更好的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13]。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改革的第三步便是将大学二年级的英语泛读3-4调换为“中国文化阅读”和“西方文化阅读”。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既能训练阅读基本功,又能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实现上述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和“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双重使命。

4.强化背诵/课外阅读等语言实践环节,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大量实例证明,背诵是传统语言学习的一件重要武器,也是历经实践检验的学习语言的有效手段。在缺少英语语言环境,母语的影响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要想在大脑中建立一个新的语言反应区,必须记忆和储存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因此,背诵对学生学习英语是相当有益的。而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除了帮助学生实践课堂所学的阅读策略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读中积累语言,扩充词汇量,增加知识面。董亚芬曾谆谆告诫“千万别把背诵、翻译、复述、听写等传统学习方法视为落后的过时方法”[3]。

而这种课外语言实践活动固然很好,但必须长期坚持才能让学生受益。为了保证这一环节的顺利实施,我们将此两项课外语言实践活动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的实践必修学分规定下来。同时将学生分组,指定负责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指导与检查。

结合上述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新型课堂。采用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批判性阅读实践,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并掌握各种阅读方法,达到逐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与阅读速度的目的。

四、结语

黄源深在提到解决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时曾指出,“首先要做的是教学必须转型;其次,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次,教学方法必须改革”[14]。面对对专业英语人才需求空间日益缩小的现实,不积极主动进行改革,提高培养质量,英语专业学生的出路会越来越狭窄。如何冲破困境,探索英语专业成长的可持续发展,是英语教育界共同关心的主题。我们的阅读课程改革只是英语专业体系中很小的一部分,这一改革也只能部分地改变我校英语人才培养中的弊端,对改革的成效也有待做进一步量化研究。但这种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一定程度上能够为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积累些有益的经验,有助于推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nuttall,Christine.teachingReadingSkillsinaForeignLanguage(3rded.)oxford:macmillan.2005:p.6

[2]安琳,王蓓蕾着眼国家战略、立足外语教学现实――首届中国外语战略与外语教学改革高层论坛纪实外国语2010,(1):18-23

[3]董亚芬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坚持读写为主[J]外语界2003,(1):p2-6

[4]张冲英语学科及专业改革的思路:正名・固本・定标准[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7):p309-311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外语组.高等学校外语专业外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ellis,Ro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oxfordintroductionstoLanguageStudy[m].oxford,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7:p108

[7]文秋芳,王立非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系统运行的各种因素评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9):p28-34

[8]pearson,p.D.&Fielding,L.Comprehensioninstruction[a].inBarr,R.,Kamil,m.,mosenthal,p.&pearson,p.(eds.).HandbookofReadingResearch[C].whiteplains,nY:Longman.1991:p67

[9]Cohen,a.D.StrategiesinLearningandUsingaSecond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8:p32

[10]Smith,FrankUnderstandingReading:apsycholinguisticanalysisofReadingandLearningtoRead[m].Routledge.2004:p157?

[11]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243-248

[12]仲伟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中高等外语院校的使命与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0月25号(第232期第8版)

[13]刘春艳浅析外语教育在推动文化走向世界中的作用[eB/oL]scio.省略/zhzc/3/3/201112/t1069178.htm2011-12-21

专题阅读训练总结篇10

下午好!xx年高考在我校捷报频传的喜悦中已接近尾声,它庄严地向全市人民再一次证明了雨花台中学是一所伟大的、光荣的、腾飞的学校!众所周知,《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这叫天人合一,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以穆局长为首的高三管委会以及全体高三教师就是这种和谐的化身。我们不远万米,聚集在这座和谐的小城,共同编纂新时代的《论语》,供老师们参考。今年高考我校英语均分超省均分3分,接近市均分。现在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的一些做法,欢迎批评指正。

暑假期间我们就进行了第一轮复习,因为这时的学生已学完了高一、高二课程,停下来进行复习,整理两年来学的知识是及时的、必要的,这样能比较从容地应对学期初考试。

第一轮复习以课本为依托,坚持单元过关,狠抓双基训练。第一轮复习在使用《高三第一轮复习资料》的同时,备课组根据精选的复习资料,认真地编写高三教学案,内容针对1—8模块中的每个单元中重要的词汇、短语、典型句式,并配有针对性练习,坚持周周练,使得第一轮复习更扎实有效。在夯实基础,高效完成第一轮复习基础上进行第二轮复习,该阶段要求做到如下几点:

一、过词汇、短语关。

词汇、短语的记忆和学习不是一蹴而就,应贯穿复习的始终。词汇记忆和运用本身对学生就是一个很大挑战,在二轮复习阶段,对基础词汇的复习巩固仍给予足够的重视。20xx年《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约3500个英语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与去年相比词汇量增加了近1500个。这要求教师归纳好教材中的常考词汇的基本用法,尤其是高频动词的使用和搭配;通过词语在新语境中的复现掌握其用法,并学会活用:重视构词法的学习和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并进行有效训练。

具体措施:

1、加强对短语的识记。为了方便记忆,对1-11模块课本上的短语集中打印在讲义上,每堂课进行背诵、听写。重点对较难、易忘的词组进行经常性地提问或默写。该届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学过牛津初中教材,备课组分工协作把初中有关短语、词汇进行整理,印发给学生,增加学生的短语、词汇量,使牛津教材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同时针对高考中常考的动词语进行总结,编出40组易混短语进行集中训练,增强对动词短语的辨别能力。

2、落实对基础词汇的检查。单词默写放在每堂课上进行,每次50个单词。定期对词汇表中的易错、易忘单词进行默写,重点关注班级中的中下等生。同时要求家长配合检查,加强检查力度,保证单词记忆的质量。单词、短语要求每学期至少过两遍。同时教师根据平时总结出写作中极易写错的单词进行考前集中记忆。如:destroy-destorytrue-rurecrowded-crowedaffect/effectafford/effortattack/attracthold/heldboard/abroadexcept/expectpatent/parent/peasantfall-fell-fallen/feel-felt-feltconvenientachievefly-flew-flownnervoussucceed/success/successfuladopt/adapt.减少写作时单词的出错几率,提高写作水平。

二、始终把阅读和完形填空放在教学的突出位置。

高考试题中直接涉及读的内容共计60分,占整卷的二分之一。二轮复习阶段要重视阅读和完形的训练,同时注重把握阅读材料选择难度。如果能把牛津教材词汇(3500)熟练地掌握,阅读不会成为英语学习的瓶颈,但仍需要通过大阅读量来提高自己阅读能力,目的是巩固已掌握的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和解题能力。近几年来很多省市的高考阅读试题的难度出现下滑现象,主要因为试题是以2000年教育部颁布英语教学大纲(词汇量为2000左右)为依据的,因此在阅读材料的难度选择上,应尽可能地高于各地高考的阅读材料的难度为宜,避免让学生产生高考阅读不难的错误判断。同样和阅读一样,完形填空的解题能力的提高也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关键在于练,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精能生神。每天要保证一定的阅读量,要以量变求质变。提高阅读能力仍然是最后复习的主线。

具体措施:每周安排三到四篇完形练习,要求学生坚持每天课余时间阅读4篇文章。对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应做到限时训练。对解题速度要做出明确要求,限时完成,规定完形填空用时15-20分钟,4篇阅读用时30分钟以内。每周抽出1-2课时在这方面进行限时训练。在课堂上限时做阅读和完形,可以营造一种在课外所没有的良好的紧张氛围,对完形填空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提供必要的练习量,并为教师适时地讲解提供了方便,可以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训练的效果。每周有3套综合试题作为阅读量的补充。

三、确保第二卷主观性试题的训练量。

试卷中写的内容共计35分,占整卷比重较2007年有明显增加,提高对学生写的能力的要求,应该引起重视。20xx年的书面表达为150词,对文章的层次感要求更高。任务型阅读图表的呈现方式多样,填写的单词来源及字数均有严格要求,要对考生在准确理解考试要求和答题规范性方面加强训练。重点训练每空填一词形式的任务型阅读。

具体措施:每周四篇任务型阅读,注意选题,保证该类阅读材料的质量。做该项练习时,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对解题步骤的指导。任务型阅读题比一般阅读题难度要大,该类题目既要求考生有较好的语篇理解能力,还必须具有获取有效信息、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的能力。填写过程中,还必须具备较扎实的句法和词法知识。对所填写的单词不仅要达意,还必须在词性和词形上与上下文的句子结构保持一致或匹配。在做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分析、改正,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新题的思路和方法。

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平时。课堂教学要重视对词、句的训练。在书面表达中词汇是保证,语法是基础,句型是关键。要教会和鼓励学生使用习惯用语和短语,多记一些常用句式。写作过程中做到句子要完整,文章意思要连贯,使用句型要尽可能的多样化。考生应加强英语写作训练,从词到句,从句到篇章,从写作基本能力到不同体裁进行针对性训练。鼓励并提倡学生背诵好的、具有代表性书面表达的范文,教师应注意搜集这方面的材料,满足学生的需求。由于网上阅卷,教师对学生的书写要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保证卷面的清爽整洁,不因书写而影响书面表达的得分。高三后半阶段,书面表达也要通过课堂限时训练来完成,并可借助多媒体主要对中等学生的英语短文进行点评,他们所犯的错误具有代表性,可以解决书面表达所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作文批阅的负担。我们有时把好中差三种类型的作文抽出10篇印发给学生欣赏批改,让学生在批改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当然,教师应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错误出现在错误要做到面批,交流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所犯错误,提高写作水平。书面表达的训练量保证每周1-2次。

四、重点抓好语法专项练习。

认真研究《高考考纲》、《考试说明》以及《新课程标准》。对近三年的各地高考试题,尤其是上海、广东、北京、湖北等四省市的高考试题中所涉及的考点进行详实的分析,研究高考的要求、范围、重点、难点及题型结构,分析确定高考热点和常考点,并以此作为复习的突破口。二轮复习阶段,语法方面训练不需要面面俱到,应精选题目,避免重复,抓住重点和易错点,提高训练的针对性。注意抓好以下几个语法专项训练:

专项1: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三种从句的识别及其中的重点与疑点。

专项2:非谓语动词。作状语、作宾补、作宾语及作定语为重点。

专项3:时态和语态。完成时态、过去时态、进行时态及将来时态的多种表达法为重点。

专项4:情态动词。情态动词的一些特殊用法及情态动词+havedone的不同含义。

专项5:倒装和强调句式。

五、模拟试题强化训练。

高考模拟试题每周两套,时间约为6周。选好、出好试题、讲评好试卷是做好这一阶段工作的关键。模拟试题是以江苏省各市一模、二模试卷,及《英语周报》模拟试题为主。各市高考模拟试题质量较高,在难度和考点的设计上和高考要求基本是一致的,通过这样高效练习可以汲取各市试题中的精华,能更好、更准确地把持住高考方向。

讲评好试卷,关键要提高讲评课的质量。高三后期的讲评课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讲评课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课堂效率的高低,对学生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讲评课教师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突出重点,有的放矢,避免面面俱到。我们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由他们自己确定出错率高的难题和易错题,并对其进行细致地分析和讲解,教师设身处地从学生犯错误的角度去分析思考,加强难点的突破,讲评时要把握知识的准确性、系统性,注意新旧知识点的联系,使不同屋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2、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讲评课中要避免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落入“满堂灌”的授课模式。对同一类型的题目是不是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而不是看教师讲的如何,关键要看学生学到了多少。讲评课上学生听懂很容易,但听懂并不等于会做该类题,学生灵活运用解题技巧和方法才是关键。

3、设计“补偿”练习。教师通常对错题都能讲得清楚到位,但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个环节容易被忽略,补偿练习的设计是讲评试卷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改正错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补偿练习的设计既要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讲解质疑的题目,又要注重知识网络化、系统化,这要求教师在备课上下功夫,深入挖掘,认真研究,精心设计与重点讲解题目相类似的补偿练习。这是确保一节高质量讲评课不可缺失的一环。

六、充分利用好错题本。

高考前最后两周,应逐步减少练习量。这段时间,备课组收集各班同学的错题集,把学生容易错的基础题进行分析整理,摒除难题、怪题,整理出200道选择题,进行错题重做,及时解决平时教学中被教师忽视或学生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高对错题的利用效率。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对其中再错题进行讨论、分析,找出原因和正确的解题思路。再错题主要是针对单项选择题,在高考前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

总之,高考复习及最后阶段的教学任务繁杂,因此做到事事有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讨论制定了考前50天的详细计划,教学目的明确,杜绝教学的随意性,更重要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检查和落实,做到夯实基础与提高能力并重。高考是一种知识、能力、智力、体力和毅力的竞争,复习的最后阶段既要对学生进行高效率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又要他们自我调节,提高临战的心理承受能力,以便从容地应试,在高考中取得优良成绩。